时间:2022-05-13 05:28: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培训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本文就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一、公共关系传播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
公共关系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学界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我们把公共关系理解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推进相关的内外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创造自身发展的最佳社会环境,在充分尊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传播、沟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要方法的一种组织与公众交流行为。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终生学习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职业培训日益成为人们再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竞争激烈的培训产业,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职业培训机构纷纷采取公共关系传播的方式加强组织的宣传。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存在着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
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影响到职业培训机构形象的传播,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1、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传播者。从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应当具有全员性的观念,即公关传播的信源应该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全体成员。这一观念对内能提供职业培训机构的凝聚力,对外能表现职业培训机构的良好组织形象。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职业培训机构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客户对机构形象的认知,影响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在实践中,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信源的个别性现象比较突出。有些职业培训机构看不到良好的公共关系传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领导不重视,员工不参与。大多数人认为公关活动是可有可无,即使要开展,那也只是专职公关部门或专职公关人员的分内事。这些现象显示了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淡薄。
面对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职业培训机构需要采取灵活措施,积极培育全员公关传播意识,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从而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职业习惯,树立机构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是一旦形成,将会给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深远的和积极的影响。
2、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信宿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以数量不等的群体或个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对组织以不同影响的环境。[来如果把社会公众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由内部员工、消费者、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其它利益团体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稳定的统一整体。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在开展公关传播过程中,必须善待社会公众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公关传播的广泛性。
然而在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对象过于单一,主要选择政府和知识消费者,而对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其它社会公众缺乏关注,致使公关传播活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公关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在公关传播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公众因素,加强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达到公关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矛盾
在当前培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态下,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宣传的需要,因此很多职业培训机构也热衷于公关传播。然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培养才行。特别是在职业资格培训市场,虽然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信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务院各部委都做了职业资格认证相关方面的规定,但是持证上岗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其次,用人单位对持证上岗的认识也不够。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能一味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注重传播的长期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职业培训机构的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认为开展一两次大型的公关传播活动就能迅速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客户就会迅速认可自己的培训项目,过于注重公关传播的近期利益。这就造成了公关传播的长远性与实际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对于职业培训机构来讲,公关传播活动不仅是一项近期的活动,更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充满艰难与坎坷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具体的公关传播活动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长远目标的一个环节。用公关传播活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道路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每一次活动,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关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踏实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长远,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任务。
4、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当今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或者说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如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两种趋势同时并存,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面对这一趋势,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仅需要遵循职业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而且需要不断创新,善于塑造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形式过于呆板,缺乏特色,难以引起职业培训机构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方式中,“物质公关”相对较多,对人性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另外,有的职业培训机构也狭隘地认为公关传播就是迎来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关传播活动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甚至采取有违社会公平竞争秩序和伦理道德习俗等手段,刻意贬低竞争对手,欺骗社会公众。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对机构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前人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强烈,但职业培训机构众多,竞争激烈,任何一个职业培训机构唯有创新,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首先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要鼓励创新,奖励创新,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其次,要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形成一种善于学习、积极学习的组织氛围,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第三,要采取灵活措施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平行沟通,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碰撞思维的火花,分享创新的乐趣,从而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
总之,目前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许多矛盾。面对这些矛盾现象,职业培训机构要善于承认矛盾、认识矛盾才能更好地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达到塑造职业培训机构良好形象的目的。
参考文献:
职业培训论文可以让劳动者掌握职业常识、道德和技能,帮助劳动者提高劳动效率、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经济发展。而长春市无论中介制还是员工制的家政公司对职业培训都未高度重视起来,暴露出很多职业培训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家政服务业的发展。
一、 长春市家政服务业职业培训存在问题
(一) 培训对象素质较低
长春市家政服务员主要来自吉林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和下岗女职工,年龄大都在40岁左右,少数培训育婴师的年龄在35左右,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多为小学和初中,学历较低,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 培训课程、内容较单一,应试化现象严重
长春市具有职业资格授权的家政培训学校有6家,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家政员、育婴师、月嫂、催乳师、营养师、护理员进行,其他如按摩、厨艺、茶艺等课程因需求少而较少开设,课程设置较单一。
初级培训,国家推行的是免费政策,分为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实操课占60%以上学时,理论课主要涉及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等。培训内容多围绕职业资格考试进行,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题库里划考试范围进行培训,培训学时较短,达不到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理论学时多于实操学时,培训过于应试化。
(三) 培训形式较单一,缺失人性化
理论课培训以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培训师根据职业资格考试范围制作课件,课件制作多不规范,背景和内容选取不考虑中年妇女的视觉感官和接受度,只符合自己的授课要求,授课过程互动较少,老师讲学员记,培训师也不知道学员是否都听懂学会了,缺少人性化。
(四) 培训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整个家政行业培训师,年龄和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多是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她们曾参加过职业资格考试,从事过家庭服务,学历不高但理论和实际经验都具备;青年培训师大都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多都未从事过家政服务的实际工作,通过了职业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考试便可培养成培训师;另一部分是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技能型培训师,级别较高,能力较强。
(五) 培训环节不健全
只有家政员职前培训,职中和职后培训缺失,通过职前培训拿到证书的员工就业后,多是自己根据需要再参加高一级的考试,家政公司几乎没有职中和职后培训,对于企业从事行政等管理的员工,也仅是岗前培训,培训环节都集中在职前,职中和职后培训跟不上,极易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六) 培训考核方式较单一
培训考核方式是职业资格考试,通过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考试就算合格,拿到证书后家政公司就可安排上岗,家政公司不再进行员工学习能力、性格、整体素质等的考核,缺少对员工的整体认识,导致了所派家政员不让雇主满意等矛盾的出现。
二、 长春市家政服务业职业培训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 国家、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家政职业培训的扶持力度
除了初级免费培训外,由政府扶持家政员免费参加职业资格初级考试,除了政府下属的家政培训公司和学校外,给予其他有职业资格认证资质的家政职业培训学校经费支持,帮助学校扩大招生,分区就近培训,以增加就业者数量和提升就业者素质,缓解供需矛盾。
(二) 吸纳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家政服务业
现在长春的家政服务市场缺少从事高端家政的人才,而目前家政学专业正发展蓬勃,在这种形式下,吸纳优秀大学生充实家政培训师、企业管理或者家政员队伍,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活力。
(三) 改革创新家政职业培训的教学方法
长春市家政培训学校的教学方法单一,不人性化,迫切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原有直观演示法基础上,加入情景教学和问题讨论法等与学员互动,启发引导学员的综合能力。现在实操课培训采用的是四级教学法,即准备、示范、模仿、练习,应融合项目导向教学法,即提出问题,学员制定工作计划,培训师指导,实施,检查,自我反思和进步。
(四) 严格考核评价体系
培训课程需要一个合理规范的教学评价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改进教学方案。长春市家政职业培训的教学评价仅是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学校内部和家政公司没有针对培训的教学评价。
培训学校应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每节课都给学员发放课程评价表,评价课程的内容、方法、手段、条理等,培训师课后审查找出问题,下节课及时改正,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
家政企业应制定评价表,评价员工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等,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员工素质。
(五) 家政公司要提高对职业培训的认识,强化职业培训
摘 要 本论文主要通过访谈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赣南地区体育职业培训市场现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赣南地区体育职业培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赣南地区 体育职业培训 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赣南地区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市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中国数字期刊网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集相关电子资料;其次,通过走访赣州市体育局、赣州市体育行业职业培训基地获得体育职业培训相关情况。最后,对赣南地区近3年来体育职业培训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培训基地的宣传手段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参加站点培训的人员得知培训消息的途径主要为“朋友或同事介绍”,占比高达48%,而作为官方主推的“网络广告”方面甚至低于“其他”途径仅占到22%。赣州体育职业培训基地在对体育行业职业培训进行宣传时,仅在学校官网和赣州教育网上贴出了具体的培训项目及收费情况,并没有进行其他的宣传手段。
(二)培训项目情况分析
赣州体育职业培训基地开设了游泳教练员、游泳救生员、健美操教练员、健身教练员四个项目的培训,学员在选择方面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没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培训机构不能给学员提供多技能、全方位的指导,更是打消了很大一部分学员的积极性。
(三)学员选择项目情况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在参加培训的所有人员中,选择游泳救生员的人数最多,达到64人,占总人数的45%,其他三个项目较为平均,其中选择游泳类职业培训的人数高达63%。而在赣州体育职业培训基地的人员中选择游泳类项目培训的却超过一半以上,为什么会呈现如此的景象?原因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第一,社会需求量大。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管理办法》把游泳列入了第一批高危体育项目,只有持证的救生员和游泳教练员才可以上岗。第二,持证收入更高。专业救生员必须具备关于游泳的全面的技术和知识,要通过水中潜水、速度游、踩水、解脱等多种考试环节才能拿到证。而没有经过培训的人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因此持证游泳救生人员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
(四)培训基地工作效率分析
赣州体育职业培训基地内工作人员仅为两名,需要完成站点培训工作的所有流程。高强度的工作,很难保障其效率,给站点的操作流程带来滞后性。站点工作效率一旦出现滞后现象,势必会影响到站点工作开展的张力,也势必会影响到市场培训机构的长远发展。
(五)学员对培训重视程情况分析
通过对赣州体育职业培训基地的工作人员进行访问得出表3数据,以上数据向我们透露了,在2011-2013年间,先后报名参加培训的142人中,获得鉴定资格认证证书的共计104人,合格率为73.2%。笔者针对这部分学员进行了电话访问,未通过这部分学员对资格鉴定重视程度太低。由于他们受到社会上很多不合格的培训机构“交钱就能拿证”经营手段的影响,在培训时,没有认真的进行练习和消化培训导师的知识,从而在技能认证来临时手足无措,不能很好的进行回答,导致出现未通过的现象。
三、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不局限于赣南地区。政府应大力扶持本地区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给培训的工作提供便利,可以获得本区域内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支持,扩大站点的宣传力度,散布至整个赣南地区及周边城市。
(二)增加培训项目,提高学员的可选择性。赣南地区是一个地域特性、地方色彩相对浓厚的地区,可向有关部门申报具有地域特性、地方色彩的培训项目,让从事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的人员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提升站点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培训基地应对外招收专门人才或发展更多的专职人员,扩充工作队伍,彻底改变站内工作人员缺乏现状,同时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优化内部结构。
(四)规范鉴定市场,提高学员重视度。摒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让学员认识到“交钱就能拿证”是行不通的,提高学员对鉴定工作的重视程度,让他们在培训中,真正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会忠.体育行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理论研究与现实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0(30):578-579.
论文摘要:本文就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一、公共关系传播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
公共关系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学界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我们把公共关系理解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推进相关的内外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创造自身发展的最佳社会环境,在充分尊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传播、沟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要方法的一种组织与公众交流行为。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终生学习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职业培训日益成为人们再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竞争激烈的培训产业,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职业培训机构纷纷采取公共关系传播的方式加强组织的宣传。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存在着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
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影响到职业培训机构形象的传播,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1、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传播者。从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应当具有全员性的观念,即公关传播的信源应该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全体成员。这一观念对内能提供职业培训机构的凝聚力,对外能表现职业培训机构的良好组织形象。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职业培训机构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客户对机构形象的认知,影响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在实践中,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信源的个别性现象比较突出。有些职业培训机构看不到良好的公共关系传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领导不重视,员工不参与。大多数人认为公关活动是可有可无,即使要开展,那也只是专职公关部门或专职公关人员的分内事。这些现象显示了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淡薄。
面对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职业培训机构需要采取灵活措施,积极培育全员公关传播意识,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 行中,从而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职业习惯,树立机构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是一旦形成,将会给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深远的和积极的影响。
2、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信宿是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以数量不等的群体或个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对组织以不同影响的环境。[
如果把社会公众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由内部员工 、消费者 、政府部门、新闻媒体 、社区居民 、合作伙伴 、竞争对手和其它利益团体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稳定的统一整体。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在开展公关传播过程中,必须善待社会公众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公关传播的广泛性。
然而在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对象过于单一,主要选择政府和知识消费者,而对媒体、社区居民 、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其它社会公众缺乏关注,致使公关传播活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公关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在公关传播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公众因素,加强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达到公关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矛盾
在当前培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态下,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宣传的需要,因此很多职业培训机构也热衷于公关传播。然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培养才行。特别是在职业资格培训市场,虽然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信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务院各部委都做了职业资格认证相关方面的规定,但是持证上岗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其次,用人单位对持证上岗的认识也不够。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能一味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注重传播的长期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职业培训机构的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认为开展一两次大型的公关传播活动就能迅速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客户就会迅速认可自己的培训项目,过于注重公关传播的近期利益。这就造成了公关传播的长远性与实际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对于职业培训机构来讲,公关传播活动不仅是一项近期的活动,更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充满艰难与坎坷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具体的公关传播活动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长远目标的一个环节。用公关传播活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道路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每一次活动,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关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踏实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长远,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任务。
4、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当今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或者说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如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两种趋势同时并存,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面对这一趋势,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仅需要遵循职业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而且需要不断创新,善于塑造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形式过于呆板 ,缺乏特色,难以引起职业培训机构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方式中,“物质公关”相对较多,对人性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另外,有的职业培训机构也狭隘地认为公关传播就是迎来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关传播活动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甚至采取有违社会公平竞争秩序和伦理道德习俗等手段,刻意贬低竞争对手,欺骗社会公众。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对机构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前人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强烈,但职业培训机构众多,竞争激烈,任何一个职业培训机构唯有创新,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首先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要鼓励创新,奖励创新,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其次,要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形成一种善于学习、积极学习的组织氛围,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第三,要采取灵活措施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平行沟通,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碰撞思维的火花,分享创新的乐趣,从而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
总之,目前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许多矛盾。面对这些矛盾现象,职业培训机构要善于承认矛盾、认识矛盾才能更好地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达到塑造职业培训机构良好形象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杨红荃(1972-),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8-0071-04
职业教育中的校企法律关系研究涉及到教育学和法学两个方面,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质量发展的保证,而怎样通过法律关系的界定来明确职业教育过程中学校、学生与企业的关系,是本研究的目的。现就国内外有关职业教育中校企法律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一、对国外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的研究
从文献检索情况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之前,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研究极少,自1996年颁布之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对于职业教育立法的探讨和比较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但还是有一定的滞后,迄今以“职业教育立法”为标识的论文只有50多篇,而专门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关系的文章则鲜有出现。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的借鉴研究。
(一)职业教育校企关系立法概况研究
此类研究将关注点放在职业教育立法宏观的层面,研究的是职业教育立法在各国发展的历程,以及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借鉴与启示,更多的是探讨职业教育立法在我国的必要性,缺乏我国应该怎样立法、应该考虑哪些关系等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但从各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发展状况看,都非常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企业的相关性。
1.强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必要性。姜大源在《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一文中论及被誉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一个法制化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认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职业教育的立法,必须打破在企业里办培训或者在学校里办教育的思维,形成系统集成、跨界的理性思维。”[1]
2.强调职业教育立法企业方面的责权利。石丽艳、李卉、王红林、刘育锋等,分别分析了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几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职业教育相关立法中,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责任。通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出:
第一,职业教育企业的责权利不仅仅体现在职业教育立法中。如德国1869 年的《企业章程》明确了企业培训的权利、义务,1965 年的《手工业条例》,规范了手工业行业的职业培训,1972年《企业基本法》,规范企业的职业教育,1960 年《青年劳动保护法》,规定青年享有接受职业培训权利、完成法律规定的职业教育义务。美国1862 年《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以拨地方式支持农工教育,标志着校企结合的开始,1917 年的《史密斯-休士法》,将职业教育扩展到工、商、家政等领域,奠定美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基础,《合作训练法案》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2]如英国的《就业与训练法》对英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效的协调,1890年政府颁布的《地方税收法》,允许各地方政府可以从某些物品税收中提成发展职业教育。[3]
第二,职业教育法直接明确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责任。如德国《职业教育法》,用法律的形式将“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加以规定;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法确定了行业企业在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规定了雇主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及雇主对于学徒的义务,昆士兰州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 2000 年法案》中提出雇主要为学徒提供设施,还要求TAFE 学院委员会(其一个重要功能是明确和批准学院的发展方向)的15位成员除一位成员为教育管理者外,其它成员可以来自任何与学院运行密切相关的行业、地方社区、行业工会或雇员等等。[4]
(二)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立法的研究(企业方面)
通过分析文献,可以得出各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立法大概有三种:
1.经费来源于所有企业,最终再返还给参与培训的企业。张惠梅、王红林分析了德国、英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经费筹措所赋予的责任。德国《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德国所有国营和私营企业,无论是培训企业还是非培训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中央基金,然后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和发放该基金,只有培训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才有资格获得培训资助。一般情况下,企业可获得占其净培训费用 50%- 80%的培训补助,当所培训的职业符合发展趋势时,企业可获得100%的培训补助。[5]如英国在1964年颁布的《产业训练法》中规定,国家通过征收培训税对参与产业训练的企业主给予经费资助。[6]
2.由雇主分担职业培训费用。张惠梅论及,法国的《雇主分担基本职业技术培训费用法》是其主要职业教育法之一;1991年,法国《职业培训与就业法》中规定,超过 10人的企业至少要拿出该年工资总额的1.4%作为在职人员的培训经费。[7]
3.经费来源于企业内部培训经费。陈梦迁在其论文中提到,日本企业的职业培训从公共职业教育体系中分裂出来,并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公共职业训练,企业内部培训经费是主要来源,政府资助仅是一种补充。[8]
(三)职业教育校企分工与合作立法的研究
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分工与合作立法的研究更多的着眼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在文献检索中,以“双元制”为关键词的论文有643篇,其中比较详细的阐述如雷小波的《从联邦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引发的思考》(2002),其在文中从德国《职业教育法》、《青少年劳动保护法》、《职业培训条例》、《框架教学计划》等条款对德国的双元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立法确定了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对学生的责任、培训的专业名称、培训年限、培训学校、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和考试要求等都有统一规定。[9]
其他的发达国家也注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以美国为例,高慧在其文中论及,“美国 1963 年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开展工读课程,要求大学阶段的学生一部分时间参与校园学习,另一部分时间参加有薪专职工作,二者交替轮换,并且要求各州的职业教育部门与企业要相互合作。校企合作成为美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美国1982年的《职业训练协作法》明确规定,职业训练计划由州和地方政府制定,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成人职业训练课程的制定、修改及实施。1983 年的《就业培训合作法》又将职业培训的权力下放给地方私人企业,联邦只起协调指导和资助作用。1994 年《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规定,企业负责延伸的学习活动,如提供合作学习课程,向高中学生提供实习职位,以及提供实地工作指导,学校和企业必须一同工作以创造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及学校之间的沟通。”[10]
(四)职业资格和证书制度的研究
1.发达国家的职业资格制度都有强有力的法规体系保障。如德国以《职业教育法》为基本法,以不同行业的《培训条例》和《考试条例》为内容依据,确定各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和方式;日本在建立产业、行业立法的同时,特别注意将职业资格规范写入法律文件中;英国在标准制定、考核组织、考评人员管理都有严格的制度与规章,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还主持制定了《证书机构共同协议》和《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规范与指导》两个文件;美国不同的职业资格有着不同的单项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不仅明确规定了职业名称的定义、受控制的专业行为、注册资格的条件,还规定了政府行业主管的职责,专业性学会及其专门工作机构的成员资格、任期、补贴与开支等。同时还明确雇主责任、代雇单位的责任等。[11]
2.发达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通常与普通教育文凭对等。如英国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具有对等的关系,全国约90%的工作岗位都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澳大利亚,职业资格获得者可以实现跨部门的资格衔接。[12]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的研究
近几年,国家才开始意识到校企合作立法的必要性,关于此项专题的研究开始起步,这使得这项研究有了很大的探讨空间。这些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
(一)对现行中国有关法律文件的解读,分析现状。此类文献多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对我国的宪法、教育法规涉及到校企法律关系的条款进行详细分析,总结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法律制度严重缺失的现状。
(二)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关系利益主体的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难题初探”一文就提出校企合作立法涉及的利益主体非常广泛,校企合作立法是一项艰巨庞大的系统工程。[1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一文也提出需要协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广泛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
(三)提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具体构想和措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具体问题探究”一文提出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立法,给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扶持和引导。[14]“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一文提出校企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学结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制度,是通过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来实现共赢。[15]
(四)对于地方层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解析。“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之启示”一文就对开创了我国地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先河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进行探讨,从其立法背景、立法特点对其各条款解读,以总结经验。[16]
三、国外对校企法律关系的研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关系的研究、确定,在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其他国家也都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基本完成了对于职业教育企业与学校合作法律关系的研究、选择、制定。通过Google搜索职业教育立法,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因为各国职业教育立法已趋于成熟,基本是对于立法历史脉络的梳理,而甚少对于某项专题的研究。
(一)对德国双元制系统的研究。其中《Germany’s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a Glance》一文对于职业教育双元系统有较全面的解析,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BMBF)在分析双元系统的基本要素中,从七个方面阐述了企业为何参与职业教育的原因,以及根据企业不同的规模,企业不同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并且强调参加双元系统的企业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而且需提供给受训者酬劳,分析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花费及收益,及在双元系统中,联邦政府的投入,企业的责任及与职业学校的合作,对于研究国外的先进的职业教育企业参与方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Culpepper’s book (2003)也详细地阐述了双元制能否在欧洲广泛实施的原因。在书中阐述的众多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应能看到它参与其中的利益和回报。其在书中以中国为例,分析了双元制在中国无法实行的原因,是因为廉价劳动力及劳动用工的流动性使得企业很少有参与双元制系统的兴趣。
(二)对美国、日本模式的研究。此类文献将美国、日本职业教育模式归为一类。他们的职业教育都基本以高等教育为主,他们的职业人才基本都来源于高等学校,美国的职业教育人才主要来源于社区学院,而日本更强调企业培训,有实力的大公司一般都由自己办学,如松下电气的“松下电气工学院”、“松下电气商学院”,丰田公司的“丰田工业大学”,日立公司的“日立工业专科学校”等。无力办学的小型企业则采取与政府、其他企业或职业培训学校合作的方式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日本的经济奇迹主要靠的是企业职业培训,而不是公办职业学校,是一种企业内的职业教育。
(三)对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研究。这种体系的核心就是税收政策,即政府从企业收取一定费用,然后容许企业使用这些费用在自己企业内部进行培训,政府的作用就是通过税收等形式不断刺激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在这些东亚国家,政府在决定企业职业培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将决定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多少。
四、总结与评析
综合各种对职业教育立法的研究,具体而言,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有文献理清了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入探讨了德国、日本等职业教育相关立法的成功典范。
(二)现有文献更多的是研究各国职业教育立法的进程和优势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启示,强调我国进行职业教育法制建设的必要性,研究的深度不够,事实性的描述多,比较欠缺系统、具体地就职业教育立法细节条款及校企合作之间法律关系的深层次分析。
(三)从研究视角来看,现有文献侧重于从教育学、历史学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忽视了立法学的角度。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这一命题涉及了教育学和法学两个领域,因此,对它的研究要突出其跨学科性质;从研究成果来看,以职业教育与企业相关性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多,但以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就非常少。
(四)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为本研究在校企法律关系多方利益主体的均衡、经费来源、立法与监督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五)需要关注对职业资格和证书制度的研究,多角度地探索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使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从立法到监督,完善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加深企业与职业院校的联系。
(六)依据对文献的分析,本研究认为我国在相应的配套法律完善方面有所欠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利益关系相对复杂,因此本研究力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研究职业教育校企法律关系,从而为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的基本框架及其他配套实施细则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2-35.
[2]石丽艳,李卉. 德美职业教育立法的比较与借鉴[J]. 教育与职业,2011(11):169-170.
[3][6]王红林. 英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特点及其启示[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245-246.
[4]刘育锋. 论澳大利亚职教法对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的借鉴意义[J]. 职教论坛,2011(01):86-91.
[5][7]张惠梅. 我国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的差异性研究[J]. 职教论坛,2007(07):46-47.
[8][11]陈梦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基本原则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84-88.
[9]雷小波.从联邦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引发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64-67.
[10]高慧. 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34-136.
[12]王晖. 职业教育立法的国际经验考察及启示[J]. 科教文汇,2010(10):5-6.
[13]罗仕俐.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难题初探[J].职教论坛,2011(09):20-26.
[14]姜群英,雷世平.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具体问题探究[J].职教通讯,2011(05):5-8.
关键词:高职 应用型本科 德国 双元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B
纵观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教育层次提升加速是其数十年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其从初等发展到中等耗费了数百年,从中等发展到高等耗费了百余年,而从专科发展到本科则只经历了几十年,在本科高职出现以后,硕士甚至博士层次的高职也接踵而至。作为其代表,德国在其第三等级教育层次(即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发展出了完善的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即双元制教育体系,它为德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对我国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的构架及其特点
1.1 双元制体系概述
在德国,第三等级教育层次对应我国的高等教育,涉及本科层次及研究生层次教育,其中综合性大学、应用型本科以及职业学院均实施双元制教育。
1968年l0月联邦德国决定在原有的高级技术学校、工程师学院等基础上组建三年制高等专科学校(简称FH),至1971年前后FH已达70余所。随着德国经济发展,企业对高级管理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需求增加,原有的FH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在70年代中期,FH陆续提升为四年制应用型本科(德文依然是FH,但英文译名是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1999年5月德国通过决议,进一步规范了学位设置的要求:学士学位修业年限为3~4年,硕士学位修业年限为 1 ~2年。在此背景下诸多FH利用这次改革的时机,重新设计了超过1500门学士-硕士学位课程计划[1],这次改革标志着德国形成了本科与高职相衔接的双元制教育体系。
为保证双元制教育的公平性,德国还立法规定双元制考试由与培训机构没有直接关系的行会负责,行会专设由工会代表、教师和企业代表构成的考试委员会,它按照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中的要求实施考试。双元制教育体系的考试强调统一性和规范性,相同职业的科目或不同职业的同一科目考试会在相同时间举行,并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评分。
1.2 双元制体系的培养目标及现状
在德国第三等级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与我国高职基本一致。
第三等级中的双元制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其创建初期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等技术人才,其学生接受应用性强的职业课程,培养从事维修、制造、施工、管理和运行岗位的专门人才。其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以具备广泛通用的基础理论以及新兴知识为基础,并掌握一定的研究和工艺改进技能,从而满足现代科技密集型企业的需求。
综合性大学在近几年才加入双元制教育体系,目前在德国伍伯塔尔大学、萨尔大学、马格德堡大学、慕尼黑国防大学、卡塞尔大学、希根大学、纽伦堡大学、不来梅大学等大学共开设27门双元制职业课程;应用型本科是双元制教育体系中颇具特色的一个分支,目前全德国共177所,在校学生近四十万人,共计开设约300门双元制课程[2]。职业学院中实行的双元制教育为3年学制,而应用型本科的学制为4到5年,综合性大学双元制教育的学制为4年。
1.3 双元制体系教育模式的特点
图1展示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它具有以下特点:
a、属于后高中教育阶段,是发展成熟的双元制教育;
b、专注于培养企业一线应用型高科技人才,因此强调实践,且包含职业的岗位性教育;
c、是国家认可的学历教育,且可根据行业发展确定课程教育的内容和难度。
双元制教育体系的核心是把经济领域中国家承认的职业的员工培养与相关专业的学位教育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等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了双元制教育体系可持续的发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双元制教育强调规模较小、学制较短、职业适应度较好、就业率较高和技术应用性强的优势。目前,已成为可与德国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3]。
2.马格德堡大学与西门子合作实例
马格德堡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其计算机科学学院是第一批加入双元制教育体系的院系,除此以外马格德堡大W的工艺技术和系统学院、电子和信息工程学院、人文社会和教育学院、机械制造学院也提供双元制教育。西门子培训是西门子公司下属业务部门,包括诸多培训点和培训中心,目前其最大的培训中心是柏林、慕尼黑培训中心。西门子培训和大学合作设计双元制人才培养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专业进行职业培训,例如IT行业的双元制教育,其理论学习在合作的大学里完成,而西门子培训将为学生提供职业培训。
“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与特点
“双元制”是德国首创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双元制是企业和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制度,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近几年也被其它国家很多企业借鉴采用。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参加人员,必须经职业学校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的培训;还有经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即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双元制教育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训机构为学校和企业,学生兼具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培训的内容既有专业理论学习,也要进行技能培训。教师有两类,即理论授课教师和实训授课教师,使用理论和实训教材等。学生在企业内作为企业员工进行生产性劳动,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时间,超过学时间的四分之一。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中的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都围绕职业实践活动逐层开展。
强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德国职业双元制教育的本质,是向学生提供职业培训,但不仅是提供岗位培训,而是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拥有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中,除了基本的从业与社会能力外,更注重强调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跨职业的能力。德国职业双元制教育,不再局限于学生所在的某一工作岗位任务,而是更多地注重培训学生胜任其职业领域内的全部工作任务。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业务能力。此外,增加学生基础知识获取量,强化学生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出坚实的铺垫。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培训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习的技术具有较强的鲜明性与超前性。学生通过职业培训,拓宽了自己的知识技能面,能够在走出校门后凭借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增强自己在求职市场上的竞争力。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使得德国经济在战后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突破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只重视理论学习所无法解决的瓶颈问题。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由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普通知识,专业课程大约占60%,普通教育课程占40%。德国职业教育中,30%至40%的课程是学生在企业中学习的,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只占60%至70%。在学校与企业这不同的教学地点,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与学习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推进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一体,成效显著。良性循环更拉近职业教育与企业要求的距离。如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属于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院校。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深受德国工商界的欢迎。德国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一半的工业经济师都由该校培养,主要原因就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教学,占整个学习过程的三分之二。该校实行4年学制,8个学期中每个学期都安排了实践学习,学生在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领域相关的企业与管理机构去实地工作,同时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其中,德国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把两大实践学期规定为必修课程。
教师的经验非常丰富,都是“双师型教授”,还从社会与企业中聘任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与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大型的企业为学生实践学习专门设有生产岗位与企业培训中心,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已经具有一定理论的学生,经过上岗培训很快就能上岗工作;毕业前的学生,完全能“顶岗”工程师,不仅能熟练高标准的完成工作,还能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进行产品的开发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节省了成本还能带来巨大利润。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专业复合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需要量逐渐增大。德国独树一帜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的大批高质量的工人,实施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开创新双元制职业教育新的教学途径,促进了德国经济稳步发展,值得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借鉴。
参考文献
[1]熊燕.浅析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与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2]赵春利.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
[3]徐涵.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3(3)
[4]杨春生.德国职业教育初探[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论文关键词】交通职教
【论文摘要】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普遍存在招生难和就业安置难的现象,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笔者从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评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结合实践提出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1.制约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地职业教育在发展问题上都遇到了一些相同的问题和困难。表面上看,问题和困难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招生难。受“普高热”和现行用人高学历的冲击,老百姓总想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进大学,不得己而求之才读职校,造成职业学校招生难、生源减少且质量下滑;二是毕业学生就业安置难。现时,各地都在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进行改组改制,出现了大量职工下岗,使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职业教育就业形势严峻。但问题的症结主要还是在我们自己,一是对职业教育缺乏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职业教育界计划经济的东西多于市场经济,多块分割、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浪费、多头管理、统筹缺乏、重复办学、效益低下的现象依然严重:三是缺乏改革和创新的观念意识,虽然处在市场经济的年代,却仍然袭用计划经济的陈旧模式,不面向社会,不研究人才需求,与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四是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滞后,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人员编制、聘用、考核、流动等人事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五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封闭。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真正制约交通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根源。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消除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和鄙薄,也是加快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2,改革和创新是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做为大连地区唯一一所以汽车技术专业为主体的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前面所述的问题,也曾被这些问题所困绕。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找到一条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结合这些年来我们为此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谈点我们的一管之见。
2.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走强强联合之路。历史上,大连地区曾是一城两交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生存着专业雷同归属却不同的三所学校。即大连市公用事业中专,历史上归属公用事业管理局,而大连市交通局技校和大连市交通学校归属大连市交通局。2000年大连市进行体制改革,取消了一城两交的格局,将原口岸委、交通局、公用事业局、仓储局和市政府交通管理处取消,成立了大连市交通口岸管理局,三所学校从此归属一个局管理。由于三所学校在谋求发展的本质上有着诸多的雷同点,例如:三所学校在学历教育层次和专业设置上相同:从事岗前、岗后、行业培训的科目相同;均设有职能和类别相同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客观上为三校的整合改革提供了可能。当三所学校统一归口新组建的交通口岸管理局后,交通口岸管理局党委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本着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发展、扶强做大的原则,于2003年做出了对局属三所学校进行整合改革的决定。这一重大决策,彻底消除了历史上三校之间无序竞争的状态,使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化组合,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多块分割、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浪费、统筹缺乏、重复力学的局面,客观上为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2.2瞄准市场办学,人才培养要适应行业需求。职校学生毕业就业安置难,似乎成了职教工作者的共识,其实,这也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试想,为什么一方面社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量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校又出口不畅呢?关键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习惯性拘泥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缺乏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招数,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自觉主动地与社会、企业联系不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办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的必然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职业学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找准职业学校的专业定位,讲质量、创特色、树品牌,一切围绕市场、企业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来转,这是十几年来我们在职业教育办学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教育家,也应该是善经营的企业家,做为大连地区唯一的汽车技术专业学校,我们始终把眼光瞄准市场,研究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应型人才。为此,学校每一年都要派人调查一线技术工人情况、行业发展趋势,同时调查相关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举措。例如,在2000年快轨规划之初,我们就通过实地调查,论证了快轨这种城市交通新模式产生并逐渐成为交通动脉后,潜在的巨大人力需求,依据这条信息,我们主动与企业沟通,提前规划并开设了快轨站务、驾驶、信号等一批冷门专业,几年后,快轨投入使用时,我校毕业生捷足先登,凭借专业优势迅速拥有了这份被人羡慕的工作。再如:我们通过就业市场分析,敏锐地感到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及大连做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一定蕴藏着极大的用人空间。据此,我们主动出击,积极与港口码头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了港口场桥、岸桥、集拖、叉拖司机和物流、计算机等等,都将成为迫切需要人才的工作岗位,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及时有针对性开设了港口场桥司机及港口机械、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及时为港口码头企业培养和提供了紧缺型技能人才.近两年来我校毕业生中有262人升入高职继续求学,有149人分别安置在现代轨道公司、一汽公司、二汽公司、联营公司、远大客运公司等公交企业,有143人被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聘用,有10人被一流汽车维修中心聘用,我校毕业生就业安置率2003年是98.19%.2004年是98.22%。如今,我校毕业生就业安置渠道宽泛畅通,初步形成了面向公交行业、港口行业、汽车维修行业三条主线,同时辐射其它行业的格局,为职业学校走出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实践证明,交通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研究行业需求,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培养合格对路人才,是解决交通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出口不畅的有效途径。
2.3必须跳出单一学历教育的误区。职业教育,特别交通行业的职业教育,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和消除瓶颈的制约,必须树立职业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学历教育这样一个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不跳出单一学历教育的怪圈,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就是一句空谈和奢望.那么,职业教育除了通过学历教育完成对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外,还有哪些作为可以发挥和挖掘呢?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代社会中,不论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个人可能多次转换工作岗位,甚至改换职业。即使职业不变、岗位不动,劳动要求和技能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劳动者为了适应和改善职业生活,在他的劳动生涯中就需要多次接受培训。由此,可以预见,职业培训市场潜力是巨大的。目前,全国各地已初步形成了职业培训市场,但作为我们职业教育学校介入的还不多,对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重视不够。我们认为,职业学校在教学设备、专业师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应该有意识地去抢占职业培训市场,既可以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拓展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逐步实现其职业教育的多样化,使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由单一的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重的方向转变,应该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超级秘书网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和认识,我们学校从一九九六年就开始把目光瞄向了职业培训这块市场,成立了培训中心,专门负责职业培训的信息收集和市场开发工作,通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我们成功地开发了几个职业培训市场并形成了稳定的职业培训渠道。分别是:第一、大连地区营业性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培训工作,由我们学校承担,每年培训量在1万人左右:第二、我们与大连市交通警察支队联合办学,成立了大连市道路交通安全培训学校,承担大连地区从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和机动车驾驶人违法再教育的培训工作,每年培训量在2000人左右;第三、我们学校是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为汽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进行鉴定的定点单位之一,承担大连地区汽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每年培训鉴定量3000人左右,被评为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第四、作为大连市交通局培训中心,我们还承担着交通系统和行业的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行政执法人员等培训工作,年培训量在1000人左右:今年,我们学校又开发拓展了新的培训市场,承担大连地区交通行业下岗失业及新增就业人员再培训工作,是大连地区交通行业下岗失业及新增就业人员再教育培训基地,这项工作还刚刚起步,预计年培训量在500人左右。如今,我们学校以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并重和互补发展的局面,做为自收自支性质的职业学校,每年1500万元的办学经费中80%的经费靠我们自己来创收。实践证明,交通职业教育跳出单一学历教育的误区,走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重的发展之路,是加快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归结起来,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职业人必须抓住机遇,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创新,适应市场的需求和要求,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培训 大学生 应对方式 情绪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14-02
一、问题提出
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行业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在我国,虽然心理咨询师从职业化的角度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随着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政府推动和有关媒体的高度关注,心理咨询师培训已逐步迈进一个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一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以应对方式及情绪方面的问题较为常见,相关学术研究也很多,但针对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根据所能查到的文献资料,发现几乎未曾涉及。就心理咨询师培训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应对方式及情绪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否具有影响,特展开此次调查与分析,希望本次研究会对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在大学生中的扩展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主要来自陕西教育学院和西安文理学院教育系及心理系专业在校生,按是否参加过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分为两组:参加过培训被试的182人,未参加过培训的被试191人。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30份,回收407份,有效问卷373份,回收率87%。其中参加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192份,没参加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181份。
(二)统计方法
将收集来的量表按是否参加过心理咨询师培训区分开来为两组,先将每份量表中的因子分计算出来再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7.0进行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
(三)研究工具
说明:本次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情绪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其中:1.应对方式问卷共62题。2.情绪自评问卷分为两部分:(1)焦虑自评量表;(2)抑郁自评量表。
1.应对方式问卷。应付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编制,用于测查个体对应激事件的策略。问卷由6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应对方式问卷是作为不同群体的应对方式行为研究的标准化工具之一,由于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心理平衡、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也有助于为心理健康保健工作提供依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与康复指导,提高和改善人的应对水平。
2.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它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SAS能较准确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患者的主观感受。而焦虑则是心理咨询门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近年来,SAS已作为咨询门诊中了解焦虑症状的一种自评工具。
3.自评抑郁量表(SDS)。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系William W.K.Zung于1965年编制的,为自评量表,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自评抑郁量(SDS)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按1~4级评分。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最高总分)。指数范围为0.25~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高。
三、研究结果
(一)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二)数据分析
1.是否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在应对方式、焦虑、抑郁水平上的t检验结果分析。
表1的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在被试应对方式各分量表因子得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焦虑水平上,参加培训的比未参加培训的焦虑水平低(t=2.15,p
2.是否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在应对方式、焦虑、抑郁水平上的相关分析。
表2的分析结果显示:焦虑、抑郁与应对方式的六个分量表因子均具有显著相关;焦虑、抑郁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负相关,焦虑、抑郁水平越高对解决问题、求助因子水平越不利。
四、讨论
(一)是否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对被试的应对方式水平的影响
前人关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主要涉及到的是人口学统计资料方面的研究及与其他量表的相关研究,但对于是否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暂无涉及。此研究结果说明,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两个正性因子上,参加过培训的得分比未参加过培训的得分高。这个结果可能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培训机制与课程内容有关系,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应尽一步提升和完善。另外,应对方式水平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性格方面的问题,仅经过心理咨询师职业短期培训,影响是不会太明显的,或者在短期内没有明显效果。
(二)是否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对被试的情绪状况的影响
1.是否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被试在焦虑、抑郁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参加过培训的被试比未参加过培训的被试焦虑和抑郁水平明显都低,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会采用积极的方式方法去化解,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维护身心健康。
2.应对方式的六个因子和焦虑、抑郁水平呈显著相关;自责和幻想、退避、合理化与焦虑、抑郁水平呈正相关;被试的焦虑、抑郁水平越高,越容易使用不良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而解决问题、求助与焦虑、抑郁水平呈负相关,即被试的焦虑、抑郁水平低时,更多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积极成熟的做法来应付困境,反之,被试的焦虑、抑郁水平越高越不易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成熟做法。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相关,且呈正相关,焦虑的被试抑郁水平自然就高。
(三)研究展望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众多,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压力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情绪影响因素很多,远不止焦虑和抑郁两个方面,仍有许多变量对情绪的影响有关,有很多涉及到的问题尚待展开。希望以后可以展开更详细的有关心理咨询师培训对其他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五、存在问题
由于时间原因,本调查是在不同的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等的大学生中进行,这些因素本身都具有差异性,加之所采用的问卷也不能很全面地调查出最初设想的问题,比如问卷中有的题目组成和数量分布不均衡,部分条目的因子归属和因子条目的构成欠稳定,个别题目的语义有重叠或表达模糊,所能测量的形式和类别还比较局限等,以上所提到的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六、结论
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可做出以下结论:
(1)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2)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3)被试的应对方式水平与焦虑、抑郁状况具有相关性。焦虑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之间有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抑郁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之间有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总之,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有积极的影响和良好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凤芝,程海礁.浅析心理咨询师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河北廊坊炮兵指挥学工院职教论坛,2009.
[2]张红静,江虹,姚云云.心理咨询师学员与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MMPI人格测验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8(14):742-744.
[3]汪建新.当前心理咨询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709-711.
[4]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2):92-97.
[5]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6]Ebata A T,Moos R H.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distressed and healthy adolescents[J].Journal Appl.Develop.Psychol,1991,17:33-54.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109-235.
[8]常彦梅.大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论文,2009.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指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成熟度。
职业成熟度是指某种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相关经验、成功动机、事业心责任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完善程度。衡量一个教师的职业成熟度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成就感的向往水平。这种向往越充实,越强烈,越实际,则其成熟度就越高;二是承担责任的愿望与能力;三是对其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职业成熟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影响质量期(25一30岁)、迅速进展期(30一35岁)、高原期(35一45岁)、成熟期(45一55岁)四个发展阶段。如下图:
如何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是我们继续教育工作应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影响质量期(25一30岁)的职业培训
高师毕业的教师,在任教的2、3年内,处在影响质量期。虽然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新,学历层次比较高,基本素质比较好,但是他们缺少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表现在课堂上组织教学不好,讲课的速度过快或过慢,抓不住重点、难点,控制不好教学局面,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这是新教师影响质量期的一些特征与表现。调查中,校长们普遍反映,青年教师骤增,教学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则是教学基本功薄弱。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青年教师要把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必须首先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1.课堂教态
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时的衣着打扮、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它不仅反映教师的思想作风和内心世界,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教态的核心是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怎样对待好学生与“差生”,能否面向全体学生,这不仅反映教师的教育思想,而且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2.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思想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我们在继续教育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教师做到语言表达准确清楚,简明扼要、生动幽默、语调和谐,体现教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3.板书
写字是一个教师的第二仪表,是师生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能充分概括教学内容,体现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内容,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培训中力争使教师做到,写字整齐规范,大方美观。板书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布局合理。
二、迅速进展期(30一35岁)的职业培训
青年教师一般教了一个循环以后(初中或高中),对教材已经基本掌握了,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基本功,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就进入到了迅速进展期。这个时期是青年教师出成果的最佳时期,也是涌现新秀的重要阶段。部分青年教师进步比较快,教学能符合大纲要求和实际,讲课能突出重点、难点;课堂结构严谨,师生感情融洽;语言准确简练,自然流畅;板书主次分明,条理清楚。迅速进展期时间不长,但是是青年教师第一次开始分化的阶段。因此,在继续教育中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以促进教师合理的分流与发展:
1.举办青年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培训班可选择较高层次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指导青年教师上汇报课或基本功表演课。开展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科研,同时指定优秀教师搞好传、帮、带,促进青年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他们成为业务能手。
2.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培训班。选择适当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导青年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克服困难,再树信心,争取有更大的进展。
三、高原期(35一45岁)的职业培训
青年教师一般经过两个循环后(初中或高中),就进入了比较稳定的时期即高原期,提高的幅度就不十分明显了。教师处在这个时期能够承担各种教学任务;但其成果一般,少有重大的突破和进展。表现在教学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老办法老套路,教学缺少新意,按步就班;教学效率不高,主要靠加班加点;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教师的高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60%一80%的教师到高原期后就不发展了,有的教师一生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帮助教师突破高原期是继续教育工作又一重点。
1.举办中年教师业务提高培训班。以提高教学能力为突破口,加强知识的更新和业务训练,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定期举办专家、学者专题报告会。聘请优秀教师介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经验。组织他们到较好的学校任课,学习,参观,扩大教师的视野,以期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树立目标,突破高原关。3.立足本校抓好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专题讨论、教学观摩和教改实验。有意识地让高原期教师承担课题实验,使之在教学改革中有所创新,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展。
四、成熟期《45一55岁)的职业培训
教师突破高原关后就进入了成熟期。其特点是:能够熟练地掌握大纲教材,科学地组织加工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语言修养提高,生动形象;讲课深入浅出,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训练有素,培养有方,特色鲜明,效果理想;能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组织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受到学生的拥戴与欢迎。一个学校如果有20%的教师达到成熟水平,那么这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就相当可观了。因此,这一阶段继续教育重点要放在专家型教师提高培训方面。
1.举办优秀教师培训班。组织各种专业研究会和学术活动,指导优秀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进行专题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使他们成为专家型的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养 技工教育 职业培训 研究
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及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的应用,越来越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的技术人才在生产工作岗位中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高学历,而这些高学历又不具备高技能,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一方面,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中短缺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大批手拿文凭找不到工作的本科生,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一、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做起的研究的意义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的人才。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是少之又少。本论文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引起我国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和方向。也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参考,使我国企业能快速在现有的职工和技工中培养出适合企业生产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电子在设备中的应用,目前我国企业设备大都是自动化、程序化、系统化。这些高科技的设备就需要有高技能的人员进行操作,但在我国现有的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术人才仅占3.6%,这与发达国家的技能型人才占20%~40%的比例还差很多,我国还有200多万的高技能岗位需要高技能人才补充。
(二)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分布不够合理
我国大中城市具有岗位多、工资高、待遇好的特点,同时也能发挥并提高自己本身的技能,这就使本来就缺少的高技能人才,大部分都涌到大中城市,而中小城市严重缺乏高技能人才,中小城市的企业要想发展只能高薪聘请或从现有的工人中挑选,进行简单的学习,根本不能适应现代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断层现象比较严重
虽然我国高技能人才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但大中城市也存在着严重断层现象,也不能满足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现有的技术人员中有三种断层,一是技术断层,技术等级高的少,而低的多,二是文化断层,文化程度高的少,而低的多,三是年龄断层,年龄偏大的多,而偏低的少,这三种现象就造成了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培养速度太慢,技能人员结构偏差太大的结果。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
我国有史以来,一直注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把高科技人员和领导界定为企业人才,而把基层的骨干技术人员划归为工人,一是一直没有重视培养,二是作为基层骨干技术人员得不到企业重视,不能发挥潜能和积极主动提高业务水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一直追求高学历,致使人们不愿意报考技术专业。
(二)缺少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
在几年前,国家没有对技术人员的培训进行严格要求,还有企业没有长远计划,缺少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我国一些企业对现有的人员只要能维持生产就不考虑今后的发展和技能的提升。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技术员工的培训周期过于长、费用过于高,还担心培训后员工跳槽。
(三)科技快速发展造成科技人员短缺
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设备更新非常迅速,技术含量也非常高。企业的技术和需要的能力都需要技术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比较强。这就需要综合性的高科技人才,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技能还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从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做起的策略建议
(一)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要想培养高技能人才,我国就需要加强职业学校专业技术教育,从年轻人中抓好专业技术培训。三、四年后就可以充实到工作岗位,并同时要加强师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早在200多年前,德国就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双元制教育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企业就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对职工进行教育,达到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实践操作,在实践中找到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再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一般采取的是学习一周理论课,实践二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企业会为学生提供培训场所、设施和学徒岗位。学校教师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
(二)对现有的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更加重视综合性实践能力
一方面,企业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这些人员对现在的工作岗位熟悉,可以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培训,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能快速提高现有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与学校联盟,定向培训,更加重视综合性实践能力,走校企合作路线。同时,还要定期对高技能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三)增加技工职业培训的激励机制
对在基层的技术骨干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和福利待遇。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首先可以提高我国现有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其次,也可以鼓励技工人员和其他人员参加职业培训,获得更大的收获。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影响企业的发展,为了使企业能快速、持续发展,就要有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即改变职业教育学校现有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加大技能培训;同时对现有的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快速提高现有技术人员的高技能。本文通过对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提出解决现有高科技人才短缺的对策,旨在抓好职业培训,从根本上解决高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促使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强企业高科技人才培养,保证我国企业可以更加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凌光,张学英,咸桂彩,影响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经济因素分[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3-12(23).
[2]王向岭.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州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策略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论文关键词]转型时期 英语教师 职业发展
一、职业发展与高校英语教师的转型
Lange认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智能、经验以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Crandall也指出,教师发展是个终身持续成长的过程,既包括集体学习,也包括个人自主的学习。Perry则认为,教师职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人在职业生活中得到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以及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而我国学者吴一安则认为,外语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困惑、进行思考、学习、发生变化、得到发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就其涵盖内容而言,张正东、李少伶认为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英语学科的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专业知识(教学技术)、教育专业精神(师德)三方面的素质。蒋玉梅将英语教师专业化技能归纳为知识、技能和意识三类。针对实现职业发展的途径问题,Bailey提出,外语教师在不脱离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个人独立进行和通过群体进行两种方式得以实现。其目的和意义在于高校英语教师通过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获得新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技能,与高等英语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保持同步。
目前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一方面,由于我国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高,不少大学的大学英语课时和学分开始压缩;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沟通也进一步加强,因而需要既懂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这对于高校英语教学与学生英语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健全的职业发展制度保障
我国早在1996年就由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程》就高校教师培训的组织与职责、主要形式、考核与管理、保障与有关待遇等方面作了规定。但是《规程》实施近20年来,其贯彻与落实情况不尽人意。首先,尽管《规程》针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由于高校普遍存在英语教师师资匮乏、授课量大、科研能力薄弱等现象,使得英语教师职业培训发展的机会大大减少。其次,虽然《规程》对培训的保障与待遇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现实中,由于学校对此不够重视和经费等问题,导致英语教师能够享受到出国培训机会的人员屈指可数。最后,《规程》中对教师培训的落实与管理最终由所在学校来负责,而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考评也是由其所在学校直接进行,这就造成了制度本身缺乏第三方的约束与监管,使得教师发展培训缺乏系统的规范和制度的保障。
(二)职业发展内容局限形式单一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高校英语教师数量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导致大量学历偏低的本、专科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职业教育一直以学历补偿为重点,也就是以发展英语学科知识为重点,对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技能以及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意识方面缺乏引导和培训。另外,《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中虽然规定了教师培训多种形式,包括骨干教师进修班、短期研讨班、单科培训、学术会议、校际间学术交流、脱产培训或学术假、国内访问学者培训和出国培训等形式,但是,对于英语教师的培训仍以增加英语学科知识的脱产培训为主,形式单一。
(三)教师自身职业发展意识淡薄
教师职业发展应强调发展要素的内在性和自觉性,强调教师的主体性,由教师主动地发展自己,其核心是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但是,现阶段英语教师自身职业发展意识淡薄。在某些学校,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职称已经评完,很多时候只是被动地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和目标,一本教材重复几年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有一定进取心和上进心的年轻教师由于没有老教师的带动和引导,往往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在工作和科研方面会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慢慢也就失去了自我发展的信心和意识。长此以往,如果外界的压力和激励机制没有调整和改变,那么势必会影响到英语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水平。
三、英语教师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制度
通过立法,规范教师培训制度,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是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在此方面,发达国家在教师职业发展方面指定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我国提供了借鉴和指导。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等国家针对教师职业教育均有明文的规定,并且各国行政机构、组织和个人都应为职业继续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应建立健全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职后教育法律法规,同时加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实施教师培训的监管范围和力度,使得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丰富职业教育内容和形式
改变以往教师职业教育内容以扩充专业知识为主的培训,注重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职业发展培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远程网络教学系统,学习、沟通和交流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英语教师授课量大,工作负担重的特点,可以为他们设立寒暑假培训班、业余班,或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为满足转型时期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可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和研究兴趣安排英语教师进行跨学科培训,学习语言及专业知识,实行岗位练兵。一方面,可逐步成为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亦可逐渐过渡到双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