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课

语文课

时间:2022-06-13 07:05: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

第1篇

星期四的语文课上,王老师让我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做小制作。

有的同学拿出了彩纸,有的同学拿出了橡皮泥。当王老师说:“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动手做自己的小制作了!教室里顿时变得很鸦雀无声,只见有的同学在折纸,有的同学在用自己那双灵巧的小手揉搓着五颜六色的橡皮泥……每位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不一会儿,同学们就制作好了!有的同学用橡皮泥捏了一只可爱的“小兔”、有的捏了一个又圆又大的“红苹果”,还有的用彩纸折了一只眼睛大大的“青蛙”……而我用橡皮泥做了一只“蜗牛”,首先,我把红色的橡皮泥搓成细细的长条,把它卷在一起,做成了蜗牛的壳,然后,用黄色的橡皮泥搓成椭圆形当蜗牛的身体,然后,用蓝色的橡皮泥捏出了蜗牛的触角,在它的触角上粘上两个小黑点当它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这样,我的小蜗牛就完成了。看着自己的作品,我的心里很高兴。

最后,王老师把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哇!欧阳嘉琪的小鸟是多么得美丽呀!金黄的羽毛,可爱的小眼睛和小嘴巴,你看!小鸟的嘴巴里还叼着一只小虫子呢!欣赏完了小鸟,佘希陶的蜗牛也“上场”了!你瞧!蜗牛背着重重的“房子”,在草地上“行走”着,它们好像在窃窃私语,可有趣了!

这堂“动手”语文课既让我们动了手、动了脑,又让我们得到了快乐!我爱这堂有趣的语文课!

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小学三年级:温雪莉

第2篇

新课程遵循生命关注理念,更多的是构筑学生的学习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实践出发,倡议给足学生独立阅读、民主思索、得当展示、多彩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感悟、表达、创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让语文课堂更具有语文味。

我常常听教师们的常态课,现在教师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课上得着实精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学生也学得乐此不疲。当然也有的课却令人深思,特别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从师生合作提出问题到学生质疑、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点拨、引导,步步为营,学生参与性高,课堂气氛热烈。课后伏案细想,语文课好像有点变味了。列举一则案例:

有位教师上《蟋蟀的住宅》一课。课伊始,教师就紧紧抓住课题展开探讨,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对蟋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

蟋蟀的药用价值是什么?

蟋蟀的类型有哪些?

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

蟋蟀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蟋蟀的分布范围有哪些?

蟋蟀的生活史是怎样的?

蟋蟀的物种名称是什么?

怎样分辨蟋蟀的雌雄?

蟋蟀是靠什么发出鸣叫声的?

针对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大家在课堂上砸开了锅,但最终只能解决一二。综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位老师提炼了一个研读专题: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学生兴趣盎然,在课堂上查找资料,合作研究,寻找问题的答案,交流围绕“生长繁殖”展开,课堂热闹非凡:

生1: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

生2:蟋蟀的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

生3:蟋蟀的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

生4:我知道蟋蟀的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阴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

生5:我查阅有关资料: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被蟋蟀破坏的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这个教学片段,围绕“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组织教学活动。不否认学生在认真地交流、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了许多有关蟋蟀的知识。但我毕竟要问:这是语文课还是常识课?如果是语文课,那么语文的本位又是什么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鉴于此,我以为该教师的教学正迈入了这一误区,蟋蟀的生长繁殖,是依附于语言文字中的一些科普知识,值得了解、探究,但属于常识范畴,不是语文课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当然我并不排除学科整合,适当的科学常识融入语文,不但不会影响语文教学效果,反而能充实、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积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领悟。但若本末倒置,在语文课堂上花大力气研究“蟋蟀的生长繁殖”,这难道还是语文吗?

《蟋蟀的住宅》一文,侧重在于介绍蟋蟀住宅结构的说明文,但作者在平实的记叙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充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因此读来极富情趣。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学会由外到里有条理地介绍一种物品的方法时,先用多媒体展现蟋蟀住宅的内外构造,自然而然地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接着,再利用多媒体逐一出示住宅特点“清洁、干燥、蔽阴”等,让学生对着画面练着说一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培养,也能锻炼学生听的能力,学生可以随时补充发言,增强课堂气氛。最后可以布置家庭作业,在充分理解“住宅特点”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蟋蟀住宅,深刻体会其语意及写作特点。

总之,我觉得要想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想让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儿,就一定得需要教师把训练抓牢、抓真、抓实。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基于这样的理解,许多类似于《蟋蟀的住宅》的教学,如,《猫》,讲成了一堂小猫常识课;《草船借箭》,讲成了一节气象知识课;《爬山虎的脚》讲成生物课;《鲸》讲成动物常识课等等,一下子都找到了问题的症

结――语文课应讲究语文味。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也着重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高度重视学生阅读心里的独特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书声琅琅,让孩子们读出语文味、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1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真正有价值的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现,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

(1)让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贯穿课堂

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设计的教学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千人一面,千教一法。岂不知,这只会培养更多的“病梅夭梅”。正确的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一个自由、自我发展的空间。阅读教学的实践也证明,设疑,质疑,合作,探究不仅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更能学生养成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激发孩子们无限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交流的针对性,加速阅读教学的进程,摒弃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2)教师放手,学生动手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鼓励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杜甫有关忧国忧民的诗句,学生兴趣很浓,同时又领悟了杜甫的思想。当然,表演课本剧、自办手抄报也不失为好的办法。

(3)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永远比知识重要”、插上想象的翅膀,将会有一方更广阔的天空任你翱翔,它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阅读的拓宽。

2让课堂“活”起来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应是师生对话、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进行对话、交流、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是对阅读材料某些部分(词、句、段)或主要的问题发表的见解;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写法的评价或对课文的补充、修正等等。

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可以就课文的重点词、句、段,也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深或拓宽,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3让每个学生的情感“煽”起来

阅读教学不只是感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过程,语文教材的主体是文章,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更是有情人,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将文章情,教师情,师生情和谐统一在听说读写中,才能弹奏起课堂教学的美妙乐章,一课伊始,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主要表现为教师用激情或者激励的艺术,调动学生好奇、求知、喜怒等阅读的因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入角色,用课文之情去激发学生之情,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乃至师生达到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愉悦,轻松,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

4让每个学生的人格“亮”起来

第4篇

课,谁没有上过,不过那一节节课都是千奇百怪的。语文有语文的稀奇,数学有数学的奥秘,真是各有各的秘密呀!

我最喜欢的是一节别班老师代替的语文课,那天我们表现好了,那个老师就告诉我们第二节课要成语接龙,我们高兴地快疯了,上课铃一响,全班没有一个在外面玩耍的。全部都坐好在座位上,开始了成语接龙……我最喜欢那节课了,老师让我们做成语接龙就是为了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多不多,可以临常发挥,并且这样也可以试试你的口才能力,能在说话中运用到,这样既丰富了课上的积极性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好不好。

平常同学们都大不喜欢查字典写成语,现在就有所不同,大家喜欢上成语,在有成语接龙时,大家都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样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语文,更喜欢上成语。

那一节语文课,我平常是不喜欢说成语的,现在呀一出口就是成语,大家都说我着了成语的“魔”了,呵呵,我学了成语以后作文就不用愁了。平时不好好烧香,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我学了成语就在也不怕了。

语文课啊语文课你真让我喜欢,你教给我无穷无尽的知识;你教给我琳琅满目的成语。是你让我的生活变的语文味了,我喜欢你—语文课!

指导老师:林丽娟

第5篇

关键词:教材;语文课;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重视正确的导向,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语文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断提升素养。

一、利用语文课进行爱国爱家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国民教育的永恒主题。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蕴涵爱国主义的诗文名篇,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和爱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德育。例如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到作者发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接着我启发学生深思:作者对家乡的土地为什么会发出誓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写家乡物产的目的是想念家乡,抓住“埋葬欢笑”理解家乡美好的生活不再,土地被日寇践踏,使学生理解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爱国情感,从而萌发了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爱。最后再次齐读作者的誓言,学生不但读出了激情,读出了,而且还发出努力学习,建设家乡,保卫祖国的铮铮誓言。

二、利用语文课加强互助合作教育

现在很多学生被家长惯得越来越娇气任性,有的甚至“唯我独尊”。在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斑羚羊的动作、心理和老羚羊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所架起的生命桥的场面描写朗读、揣摩,体会斑羚羊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思想受到震撼。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是否需要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明白了互助团结、协作共进的重要作用,决心团结拼搏,为班级争光。

三、利用语文课进行人道主义教育

人生而平等,然而各人境遇不同,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幸运,有的不幸。作家杨绛在这方面有独特的认识,关爱弱小,同情不幸者,这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所以在教学《老王》时,我就让学生从文末“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入手,来体会老王和作者互助互爱、互相尊重的人道主义精神。让学生先了解老王在那个社会是个苦人,但是个善人,抓住老王临死还送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体会老王的善良、知恩图报、关爱他人。而作者正是感到了老王的善良,不管老王的地位如何低微,都平等地对待他,同情关心他。让学生抓住作者如何关爱老王的细节,来体会作者的爱心,这样的教学渗透就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培养学生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四、利用语文课强化学生责任感

强烈的责任感是成功的重要心理要素。但是当今社会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渐渐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致使学生变得自私漠然。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并适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我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就注重引导学生朗读“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即作者所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和责任,然后顺其自然拓展思考:同学们是否有这份责任感呢?现实中又如何担当这份责任呢?同学们自然联系自己的家庭畅所欲言。而我又进一步引导:这种责任仅仅限于自己的家吗?学生便联系生活,结合自身实际,把责任上升到班级、学校和社会,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决心拿出实际行动,为家、为校、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五、利用语文课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第6篇

记得那是我上四年级的一节语文课,课间活动时,我在校园超市里买来了“哆啦A梦”的卡通粘贴,急匆匆的赶回班级教室。

“铃铃铃、铃铃铃”上课了,咦,老师每天都讲新课,今天怎么复习昨天课堂上讲的内容啊,我心中犯起了嘀咕。由于这节是复习课,所以我左耳朵听、右耳朵冒的大约听了十分钟后,我想:反正这些知识我都会,不如欣赏欣赏我新买回来的“哆啦A梦”的卡通粘贴吧!

说干就干,我无视课堂纪律,立刻从兜里拿出崭新的粘贴,同桌发现我要溜号,他便阻止我,并小声对我说:“喂!你要是被老师发现你在桌子里玩,没听课,那你可就惨了!”可我不听劝告,还是在桌子里玩了起来。“哎——”我的同桌叹了一口气,继续听课了。

哇,这张粘贴上面的“哆啦A梦”正带领着大雄他们在天上飞呢!这张更酷,“哆啦A梦”正戴着墨镜参加生日“party”呢!……正当我看得入迷的时候,突然感到左胳膊一阵疼痛,抬头一看,吓得魂不附体——原来老师在讲课时发现我没听课,走过来狠狠的打了我一下。

“你干什么呢?”老师用严厉的目光盯着我问。

“没,没干什么。”我结结巴巴的回答着。

“没干什么?”,老师立刻把我手里的粘贴抢了过去,又问:“那这是什么?”

我快速的扫视一下四周,一共有几十双眼睛在盯着我。顿时,我的脸上通红、火辣辣的。老师没再问什么,而是把一张粘贴紧紧地贴在了我的脸上,引来了一阵哄堂大笑。我的脸更热了,眼睛也模糊了,一滴滴眼泪排着队似的“走”了下来。

那节语文课,我没有认真听课;那节语文课,我引来了班级同学的哄堂大笑;那节语文课,老师严厉的批评了我……

那节语文课,令我终生难忘!

吉林长春榆树市培英小学六年级:孟佩暄

第7篇

我爱上语文课

我很爱上语文课,因为上语文课不仅能学会许多字、词、句,还能认识许多好朋友,真是一举两得呀!

在语文书里,有许多奇妙的课文。比如:四个太阳讲的是一位小男孩的美好愿望,他的梦想是这样的:他希望夏天有一个绿色的太阳,让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凉爽;秋天,他希望有一个金色的太阳,让果园里的果子就得金灿灿在在树叶间闪闪发光;冬天,他希望有一个红彤彤的太阳,让四处都充满了温暖;春天,他希望有一个彩色的太阳,到处都成了五彩缤纷的乐园。他的愿望是多么美好啊!而且他不光想着自己,还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童心,真是一个懂事的小男孩呀!值得我们学习!

第8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素质教育 教师素质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9-01

什么是“活”呢?有人把它理解为热闹,有人将其理解为活跃。我们认为,这些理解不但没抓住本质,而且搞不好会导致教学的无序杂乱。活跃热闹的课堂,不一定就是上得“活”,应当表现为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汉语的民族特色,能充分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好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能充分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统一;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功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活”不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但涉及教育思想、教材体系、考试制度、学识水平、教学方法等,还涉及社会的许多非教育因素,就语文教学自身而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活”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1.教师的“匠气重”。我们必须承认,当前语文老师的业务水平是极不平衡的,不但有相当比例的老师学历不达标,即使在学历达标的教师中也还有不少学识达不到语文教师的要求。更有甚者,由于受到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教师丧失或本身就没有具备敬业精神,不思上进,上课照搬教参,或一个教案终身用。

2.脱离时展要求。当今世界文化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新的社会生活内容必须要求新的教育与之适应;先进的教育不但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而且还应有超前性。作为母语教学的中学语文更应具有这样的特色。遗憾的是,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却没有跟上这一时代潮流,还处在较封闭的状态,这主要反映在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尚认识模糊,语文教材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有一段距离等。诸多因素掺合在一起,使得语文课不具备现代教育特色,以此来面对现代生活,必然格格不入,毫无生气,激不起教学主体――学生的兴趣。

3.穷于应试。当前应试教学高居不下,语文教学不但逃脱不了,而且首当其冲。语文课的轴心是应试,应该教学的听、说已名存实亡,剩下的读写也狭隘化为应试内容。课堂上老师讲的是应试,学生练的还是应试,题海无边。更为有害的是,在不断的应试中,各种应试“诀窍”“套路”泛滥,垄断课堂,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背离生活,失去其丰富性和科学性。老师和学生只能在这应试的死胡同里越钻越深。课堂越变越窄,哪还有“活”可言?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活”起来呢?

一、抓住师资这个根本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但绝不仅仅指教师的知识多少,而是指教师在其综合素质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教学水平,其中包含教师的人生理想、道德情操、审美修养、教学观念、知识技能等。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自己的综合素质或语文水平呢?还是古人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有“源头活水”的诀窍是不断学习,努力钻研问题。不要把注意力局限在许多具体问题上,稍微拿出点时间来,站远些,站高些,对所钻研的事物的整体作鸟瞰,就一定能够获得对那个事物的更通达的理解。

二、自觉端正教育思想,着眼于素质教育

坚持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会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智,使课堂教学具有准确性和独创性。坚持素质教育,语文课堂就会自觉地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狭隘病,使课堂教学上显示出丰富性和完整性。如果不着眼于素质教育,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会因穷于应试教育而无法展示教学的丰富性,甚至连学生的灵气也被扼杀。如果不坚持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就跳不出一味分析的误区,就会眼里没有学生,学生也就无法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样的课堂必定毫无生气可言。

三、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

第9篇

时下,无论是专家讲座还是教师评课,经常听到“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的呼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和深思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妙处;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去感悟、领会语文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语文味”。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艺术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感悟文本;在静心默读中品词析句,咬文嚼字,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中领悟、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不同年级段语文学习的内容有所侧重,其“语文味”的内涵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变化。一、二年级的“语文味”,侧重于识字、写字和正确朗读;三、四年级的“语文味”,在继续巩固字词的基础上,侧重于表达能力的培养;五、六年级的“语文味”,侧重于文本如何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及表达自己的情感方面的引领。

然而,我们教师要深知有情方有味。刘勰认为文章无情即无味。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中所选编的文章,多是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那么只有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才能学得兴致高昂。这样才可让学生品到“语文味”,否则就会“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其次,教师要明白有美才有味。语文教学本身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因素,语言教学与美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感受美,审视美,创造美,表达美,这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目的和内容。教学中师生对文本的诵读、品味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感受美,领悟美,继而再进行美的创造。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想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教师的审美修养和对美的传达能力也不容忽视。语文教师既是课文的品读者,又是学生欣赏美的引领者,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创造出使学生易于接受、能引起美感的情景,使得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之美。倘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有一种美感效应,那么学生就会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喜欢上语文课,从而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最后,我们要清楚地明白语言有温度,字字都关情。“语文味”不只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品味语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获得言语智慧,更好地运用语言。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品味文章语句,常常是课堂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因为学生只有亲自体验并感受到语句的美,文章的情,才会真正地爱上语文。这是“语文味”教学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智慧的必要条件。

当然,要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具有“语文味”,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腹有诗书”,才能为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奠定基础。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为师者,只有识得“语文味”,才能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把握文本特征,立足语文学科特点来组织课堂,是语文学科特有的味道。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始终散发出浓郁芳香的“语文味”。因为“语文味”会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快乐轻松!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教育局】

第10篇

一、教学目标简明

语文教育的本色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不必把问题复杂化,作为语文教师,心中应装着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并把阶段目标熟记于心。在解读教材时,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思考教材与目标之间的结合点;在潜心备课时,通盘考虑教学思路,在教学方法和目标确定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时,心中装着目标,时刻关注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节奏与策略。有了心中的目标,就可以剪去不必要的枝枝蔓蔓,少枝才能多果。反之,教学目标越多,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教学头绪越繁杂,教学效率也就越低。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确立最简明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节简化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有用的文字,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诵,就是教他们写作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几个有思考价值的大问题,还语文课堂一片清醒的天空,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可再回头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堂,还是经常遭遇“满堂问”。学生在“问海”之中远离文本,架空思考,哪来的真情实感?哪来的读书感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所以,我们要把握教材,抓住课文的关键处,留意课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确保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课后已为我们设计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针对这些大问题,让学生们尽情地畅游书海,边读边写下感受,之后再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这种整合的教学环节,让老师们更清醒,知道如何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更让学生们清醒,他们有更多充分思考的时间,思维也会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教学形式简约

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由于教师的设计使许多原本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随着网络与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许多视频被我们应用到课堂之中,这种“影视效应”,给学生带来了感观、视觉的享受,但同时也挤占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其实头脑在没有先入为主的形象影响下,它是可以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想象。但有很多老师总是在学生没深入走进文本之前,就迫不及待地把准备好的各种影像资料放给学生看,这是多么大的资源浪费呀!学生的头脑资源就这样被苍白地掩盖了,多可惜呀!教学形式的复杂化还体现在多种花哨的讨论、说唱、画画、表演……这些表面热闹、制造气氛的形式,往往让学生远离课本,不能真正静下心去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我不反对制作精美的课件,营造课堂气氛的一些外在形式,但一切都要为内容服务,以免喧宾夺主。别让复杂化的形式搞得学生目不暇接。语文课堂应巧用最简洁的教学媒体,最简洁的教学手段。毕竟,教学形式只是为教学内容服务。

四、教师语言简洁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想追求简洁,必须从“封口”行动开始。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必须从我们自身做起,从这张停不下来的“嘴”开始。

1.要优化评价语言,使其更加简洁,更具鼓励性。以前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我总爱重复一遍,好像是在传话。其实学生已听到了,我又何必多此一举呢?我完全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赞美或鼓励他,如“你的理解很深刻!”“你很会思考。”“你总是独具慧眼”……若真是太精彩了,也完全不用老师重复,可以直接对这位学生说:“你的见解很独特,我们很想听你再说一次!”这样又把说的

机会让给了学生,而且也培养了他的自信。我想学生也更爱听伙伴的见解,而不是老师“咀嚼”过的知识。

2.教师还要学会机智地引导,尽量把问题快速抛给学生,不要和学生在某个细节问题上纠缠不清。如果老师不停地说一些低效的话,就会让问题变得复杂。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有了简洁明了的指导,教学方向更明确,指导也更有力度。所以,语文课堂要使用最简洁的教学语言,简洁是一种向导,它可以调控课堂生成,可以轻松点拨学生思维。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这种教学智慧,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

第11篇

今天,是星期三。

今天的第二节课是语文课,课代表将今天任务写在了黑板上,黑板上树立着十个大字“找出练习册,读着语文书”,那十个大字同学们都看到了,并且齐刷刷地读起来语文书。

我们要讲的第十一课,“窃读记”主要讲的是主人公林海音酷爱读书的故事,并且让我们记住了“我们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这篇课文,在小学里学的,所以现在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学了一会儿,老师让我们翻开练习册做刚刚学过的第十一课,刚学完就做练习册,肯定会做好。因为,刚学过来,大部分的内容还是留在脑子里。

下午,最后一节课上的也是语文,和上午基本一样,就是读的内容不一样,这一次是背一下学过去的论语,并且和同学比赛。

读完,背完,比赛完,就要做题了,行知天下67页,快做,上黑板的上黑板,下面做的下面做,转眼,放学的铃声打响了。

老师,两节课,您教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做题的能力。

老师,谢谢您,我们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加油努力,勤奋!

第12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说一节课是一座大厦,那么导语则是大厦的地基,地基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厦的安全,导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让导语直接渗透学生的身心,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导语的引诱下迅速集中注意力,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一、温故知新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巩固旧课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绿》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自然美不胜收,五彩斑斓、景色秀丽,每天都带给我们诸多视觉盛宴。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万马奔腾、一泻千里,其声如千人击鼓,使人惊心动魄。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绿》的勃勃生机、绿意盎然吧!

二、故事导入

在教学新课时,故事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使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逐步导入新课,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若能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名称是“胆大的钱学森”六十年代,在一次导弹试验中,因操作有误,弹体瘪进去一块。在场的人看了都十分紧张,认为这是一个大故障,导弹不能发射。钱学森听完汇报后,亲自爬到发射架上,查看故障后,认为不影响发射,所以他主张发射照常进行。钱学森的科学分析虽然很有道理,但他的决策仍有很大风险,许多人表示担心,拒绝在报告上签字,后来钱学森一人将报告送到北京得到批准。结果如钱学森所料,这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个故事突出了钱学森的胆识和学识。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被引入到新的情境之中。

三、多媒体导入

使用集形、声、光为一体的多媒体手段,是学生乐于接受的。直观性强、感性鲜明、场面突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在教学《项链》时,我用电视机给学生播放项链的表演短片,让学生在欣赏电视节目的同时,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对文章的主人公有了感性认识,将主要情节第一时间渗透学生的身心,也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明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得心应手,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四、巧设问题导入

语文课堂的教学要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即以教学“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导入新课。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就会主动去解决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教《留学巴黎》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留学意味着什么?②留学都需要那些条件?③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④冼星海何许人也?学生思考后,对每个问题做了认真的回答。前三个答案都是从当今社会的角度回答的。留学意味着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技术;留学需要大笔的金钱、学校的推荐:留学的真正目的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得到更多的报酬凡此种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留学巴黎》看看冼星海是如何留学的。教学气氛一度,也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情境中。

五、利用时事导入

语文课的教学是多元化的,它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时俱进。特别是新课改的形势下,更需要时代信息,使语文课堂与社会接轨与生活接轨,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了解社会懂得生活,既丰富了人生也开拓了视野。特别是要事大事更需要给学生介绍,哪怕与本课联系不甚紧密的内容,比如北京奥运会期间,每天课前第一时间向学生通报奥运战况,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奥运的激情、运动健将的拼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团结拼搏精神。

六、创设情景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