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域建筑

地域建筑

时间:2022-07-09 02:25: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域建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域建筑

第1篇

一、地域文化是地域建筑的“魂”

我们知道,文化的形成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文化需要一定的介质才能表现出来,本身说某某文化的时候实际是高度概括了的。如我们谈到蒙古文化的时候,自然会想起宽广的草原、成群的牛羊、一座座的蒙古包……这些构成了蒙古文化的核心要素。

回到地域建筑,基于以上的阐释,我们不难明白,地域建筑的形成一定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只有承载了地域文化的建筑才能成其为地域建筑,地域建筑一定要有地域文化的基因。但是反思近年来许多“地域建筑”的创作,有延续文化脉络,和谐处理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真正地域建筑;也有部分仅是徒有其表,根本不具有与建筑形态相协调的文化内涵。一些建筑师认为,只要造出传统建筑的外表,弄点青砖、屋檐,那就是地域建筑了,殊不知,地域建筑的核心在于文化,没有与之相呼应的文化,那么这个地域建筑就不再是真正的地域建筑了,充其量是个“死”的地域建筑。因此,地域建筑创作不仅要有“形”,更要有“魂”,做到“形”表其外,“魂”聚其中。

二、游学考察:地域文化探索的有益尝试

有幸参加今年于成都举办的中勘协建筑设计分会西南联席会2013年会的川北地域文化考察行,承办方选取了阆中古城和剑阁古蜀道两个极具地域文化特色考察目的地。在两天的考察时间里,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两地浓郁的地域文化。在感受独特地域文化的同时,我也将自己的见闻和一些思考作一个分享:之前中国地域建筑与文化研究院的一批热衷于研究西南地域建筑的建筑师们就希望组织会员单位的建筑师们参观考察地域建筑文化,由研究考察地地域文化的知名学者或是文化名人带队,通过游学的方式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及其与地域建筑的关联。本次活动的组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次地域建筑文化考察的有益探索,其中加入游学的部分,使考察更加有深度和意义,值得以后借鉴和发扬;其次是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融合问题。

阆中古城三面环江,一面临山,以中天楼为轴心,围绕其而布局,据说由唐代袁天罡设计,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整个古城充满了生气,不论是街道的整体布局还是单个的明清式小院,亦或是屋檐窗花、门楹吊檐等都能很好地传达出当地的地域文化气息,建筑真正成为了文化的符号,成为了地域文化向外展示的窗口。但是到了剑门关顶,有几处仿古建筑却看着那么生硬,了无生气,死气沉沉,完全是为了仿古而仿古,却没有将根本的文化植入其中,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摆设。

三、项目实践:地域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合二为一

谈到仿古建筑,现在新建的地域建筑大都是仿古建筑,如何将这些仿古建筑融入地域文化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地域建筑的“生”与“死”。只有将地域文化融入地域建筑当中,地域建筑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这样的理念也逐渐被许多建筑师所接受并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有的地域建筑也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锦里二期项目为例,项目以武侯祠博物馆为核心依托,并以“水岸锦里”为设计理念,在整个仿古街区引入活水,为街区注入灵动性。更为重要的是,仿古建筑街区充分挖掘三国蜀汉文化的影响力,在建筑及景观设计中有效地融入蜀汉文化,古色古香的街区与武侯祠相得益彰,因而使得锦里二期三国蜀汉文化与有机结合起来,为整个仿古建筑街区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最终为广大游客所接受,成为整个三国文化旅游片区的新闪光点。

在现如今“再地域化”思潮的持续影响下,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本土建筑师加入到地域建筑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因此就需要我们的建筑师们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要将地域文化有效融入地域建筑当中,使其不仅有地域建筑的形式,更有地域文化的内涵,让地域建筑彰显出生命力,实现地域建筑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黄杰、玙单位:四川省建筑设计院

第2篇

本文作者:刘滢 单位:上海民航新时代机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观大师CerverF.A说:“空港和车站从其诞生之时起就是重新下城市之等级关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标志(现实的或潜在的)。”“这种有威望的标志可以刺激一个区域或城镇的发展。这就是交通建筑特殊的一面,它可以使建筑师超越纯粹的功能范畴并与其他领域和科学相联系。”空港建筑的特殊性,决定其首先属于现代建筑,具有现代的功能、现代的尺度、现代的技术材料,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形象。创作具有地域特点的空港建筑,不能抛开时间这个动态坐标,又需将其融入到当地的整体环境中,在造型及空间处理等方面吸收与借鉴当地地域或传统的建筑特点,使创作传递出当地传统建筑之韵味。非单纯原样复制,亦非简单地将传统符号拼贴于现代建筑外皮,应是在现实条件下有效地选择适宜及先进的技术、材料和理念,既满足现代人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所产生的新空间,又与地域、自然、人文特点有机结合。以恩施机场航站楼改扩建设计为例,分析当代地域建筑创作在机场航站楼设计中的运用。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邻宜昌,南至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连重庆黔江区和万州区,北接神龙架林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全州以山地为主,森林茂密,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构成恩施气候的多样性。境内气候温和,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4℃,全年无霜期282天,日照时数1297.8小时,相对湿度82%,年降雨量1525毫米。

恩施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巴楚文化、土司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沉淀,构成了其文化的多样性。这里有以“喀斯特”溶洞为标志的自然地貌,以白虎为图腾的崇虎习俗,有精美华丽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恩施民间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语汇和地域符号。其中最有特点的当推以土家吊脚楼为代表的半干栏式建筑形式,此为本案创作源泉。土家吊脚楼多为木结构,屋顶盖小青瓦,立柱及板壁多采用杉木,整个构架以榫穿卯相连接,剖面多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处理。主要建筑元素分析如下:聚落形态:多呈群落分布,建筑顺应自然地形分级而筑,布局自由灵活、高低错落,凸显层次及轮廓美。不对称线造型:外部构造整体以直线构成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之组合,结构稳固,艺术视觉庄重挺健。屋角加瓦起翘,形成向上飞升的优美弧线,打破直线的僵直感。垂直构架:柱、梁、枋、檩等主要构架构件之间互为垂直相交,多为露明,构成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功能悬挑:扩大使用空间的同时使建筑外观更显轻盈。功能木窗棂:恩施土司时期古典价值文化的重要视觉符号,其品种繁多,诸如分格类、波纹类、回纹或在几何图案中嵌入线造型的花卉动物图案等。文化意义即“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功能虎图腾:土家族的图腾——白虎在建筑中以窗花或雕塑的形式多有出现,可用于山墙立面或门窗洞口。色彩对比:建筑以纯度较低的灰色为主,深色的屋檐与浅色的木柱板壁形成鲜明的明度对比;偏冷色的青灰瓦与偏暖色的杉木板壁及长短相间的屋柱形成冷暖对比;建筑群的低纯度色彩又与周围环境的青山绿水等高纯度色彩形成对比,相互映衬。

设计分析本案是在恩施机场原有航站楼的旧结构上进行改造扩建。通过高低起伏的坡屋面,将新旧建筑连接成疏放有致的整体。在满足空港建筑功能及空间合理性的前提下,引用具有地域传统文化意味的语言片断,抽取其类型要素(实体与空间、建筑的比例与构造、传统的装饰与色彩、本地区的建筑材料与技术等),各要素经过抽象、嫁接、变异等手段进行变体,进化后的变体形态有机融合到现代的整体设计中,触发人们对传统建筑形态的联想,同时又包含鲜明的时代特质。本案为改造工程,周边地形、地貌环境不变,对自然条件的回应主要是建筑对气候的适应。

传统建筑空间尺度转化构图元素借鉴半干栏式建筑的形体特征,外部构造整体为长方形组合,前后纵深配置在不同标高层层迭落的组合坡屋面模拟“聚落形态”,群体建筑尺度向单体建筑转化,丰富建筑的形体,并有利于缩小建筑的尺度,使建筑具有亲切感。于功能视廊及高度控制上,强调人体尺度,保证人视点周边视觉效果的良好,以此确定每一点的高度极限。坡屋顶的应用中国传统建筑在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屋顶,多为曲面形。本案立面采用多片弧形曲面屋盖造型,弯曲屋面的屋檐端头微微上翘形成多条富于弹性的曲线,轻巧的屋顶“如鸟斯革,如翠斯飞”,传达出恩施传统文化的个性。传统建筑立面构件特征的应用结构不仅是一种构架,亦是活的有机体。本案内外空间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表现传统穿斗式木构架的意境。同时,立面造型仿传统建筑线性构成的组合,并强化横竖构件的区别和构造搭接关系,外墙玻璃退进,暴露结构框架。窗立面的金属型材分格及木百页表达装饰窗棂的神韵。建筑色彩的抽象应用屋顶采用蓝灰色肋形金属屋面,试图记忆青瓦的历史;建筑主体以白色为主,搭配高低组合的灰色毛石墙,暖调的木构件作点缀,寓简洁于变化之中,形成清新素雅的视觉效果。地方材料与新材料的结合本案采用石材、木材与玻璃构筑出一个能支持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墙体灰色毛石是本地产的较廉价的建筑材料,可就地取用于外墙,具有丰富的质地效果;外窗的木百页、室内的竹编、木栏杆等木质细节构建与传统建筑原型的对应;空间主体运用轻钢、混凝土与玻璃等现代的材料创造空港建筑轻灵俊逸、简洁精致的美学特质。建筑及装饰中运用文化象征物形式要素本案将穿斗式构架的建筑语言从室外空间延用到室内,组合成连续性的整体,空间的相互渗透带来生动的效果,也反映出当地的民俗文化。部分饰材就地取材,石材、木材、竹编、西兰卡普、砂岩浮雕等地域装饰材料着重于展示人文历史和风情特色;白虎图腾图案应用于门廊顶部和安检厅地花,营造出恩施机场独有的空间。

水体在建筑环境中不仅是造景要素,在高温时还可用于防暑降温。本案出发厅设置景观水池,水体一侧是室外,另侧采用玻璃隔断与室内空间分隔。水面给人清凉、轻松的感受,亦增添空间的灵动和生机;由于恩施地区雨量充沛,水体结合雨水收集池进行设计,兼具功用性。受现状限制,本工程为东西向,但由于空港建筑的特殊性,东西向不可避免须设置大面积窗以实现空间通透,因此外窗玻璃结合立面造型设计了竖向格栅式木百页作为遮阳构件。采用太阳能收集装置的遮阳百页可随日照角度的变化自动旋转角度,调节光热平衡,并在室内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化效果。夏季百页与窗扇之间的空气间隙起到进一步阻挡太阳辐射热能的作用,冬季百页闭合起到保温作用。本工程于原建筑平屋顶局部加盖坡屋顶。富于特色的造型样式有利于丰富建筑的立面外观,此外,坡屋顶与平屋顶之间形成隔离空气层,是外界环境与使用空间之间的缓冲。在双层屋面、隔离空气层和天花吊顶的共同作用下,屋顶的平均热阻增大,冬季保温、夏季隔热,提高使用空间的舒适性。

第3篇

关键词:地域性、名族特征

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众所周知,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们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作为中国的建筑师,我们都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另一方面也不难发现,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我们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还准备不够,理论上观念上尚未跟上时展的步伐。这主要反映在创作方面我们还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过程。所以我感觉,当前的整个建筑创作,在同步发展的同时,也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

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城市与建筑正在失去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在这样的困境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自然与人文,对一个地域建筑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地探索,我们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的建筑环境。我们企望通过建筑师之手,使建筑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及的化身。

王小东院士谈的最多的是全球化和地域性的关系。他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我们自己身份的就是我们的民族地域文化这点很重要。之所以自己走了这条道路在几十年里,信心没有动摇。因为在我们建筑界,各种理论和说法都有,但是我觉得他们走什么样的道路都可以,多元化的社会允许什么道路都走,但是我既然选择了地域文化建筑创作这条路,并且从上学到我来新疆这几十年一直都没有动摇过,所以我也没有打算离开新疆”。

结合影响乌鲁木齐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作品来反应这个城市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

一:文化之光-国际大巴扎

说到能最能影响乌鲁木齐城市印象的重要建筑,我认为首当其冲的莫过于新疆国际大巴扎了。新疆国际大巴扎位于解放南路与团结路的交汇处,建成于2003年6月26日,它的设计者是被称为“中国建筑巨匠”之一的新疆建筑设计师王小东。国际大巴扎占地面积398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由新疆民族商业购物广场,新疆民族手工艺交易中心,新疆名优产品展示中心,中亚之心,民族露天巴扎五部分具有浓郁西域特色的商业建筑群组成。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巴扎。新疆国际大巴扎在传承伊斯兰风格的同时,极大地延伸了二道桥传统市场的概念,更加确立了它在乌鲁木齐民族商业中心的地位。

新疆国际大巴扎硬件设施包括100000平方米超级建筑群;6100平方米大巴扎宴会厅;8000平方米大巴扎美食广场;3000平方米大巴扎欢乐广场;600平方米大巴扎室外表演广场;80米新疆第一观光塔;1座观光伊斯兰清真寺;1个露天大型舞台。

从总体来看国际大巴扎完全遵循伊斯兰建筑风格,以砖石工艺砌筑的建筑手法,大胆采用黄色为主色调,外墙饰面采用传统的磨砖对缝与现代饰面工艺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不作舞台布景式的建筑语言堆砌,,体现空间和光影的变化,在涵盖了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商业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这一点正符合我所说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特点。所以,业内专家这样评价:“新疆国际大巴扎,是伊斯兰民族文化的现代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传统不仅仅是形式,因为民族地域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是形式问题。大巴扎最后形成的建筑风格,是人民认可为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二:政治中心-新疆人民会堂

新疆人民会堂始建于1984年,198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竣工投入使用,是当时自治区“十大建筑”之一,在亚洲和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它的设计者是王小东和孙国诚。会堂坐落在市区内友好路北端的昆仑宾馆对面,其建筑面积34000多平方米,集会议、演出、餐饮、住宿为一体。整体建筑设计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被誉为是新疆对外形象的代表之一,她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治、经济、外事、文化活动的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这是一座民族、地方、现代色彩兼具的大型建筑,会堂顶部是金黄色琉璃檐板,四角竖着4座直径2米的乳白色圆塔,正面有20根22米高的浅灰色大理石廊柱及大型茶色玻璃。设主要体现容纳3000人的会堂以视听及表演功能为主,努力使设施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密切融合,使改设计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理想的艺术殿堂。总体布局上将宴会厅及小会厅设在堂主体的一侧,以架空联廊相连的自由组合,既能分区使用,又符合维吾尔传统建筑中不对称特征。宽畅明亮的大厅与宽扁形观众厅直接相连,比之传统剧院的层层进厅简捷得多。作为歌舞之乡的自治区首府的会堂舞台,力争设计成有升降、推拉功能的机械舞台。会堂主体四角圆形邦克楼及其收,使人联想到现代航天技。宴会厅副体方形平面,圆形屋顶合以及主体的密柱宽檐细部处理,赋予整个建筑圆浑粗犷的建筑气质。

结语 建筑不仅是工程技术对象,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对象,而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对象。社会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属性,由它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 时代性以及艺术特征诸方面反映出来。首先要的是建筑的民族和地域属性(或叫特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形态、伦理形态和观念形态,这些不同点,都在建筑上反映出来。或者说,建筑提供着各个民族的这些方面的需要。 其次,在一个民族之中,建筑形态却也不完全一样,象我们的汉族建筑,不同的地域有不同形式的建筑。

第4篇

关键字:批判的地域主义六要素营造

Abstract: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architects’thought by the use of six points of cristic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also their articles.Try to understand the thought of these two architects,and define the Chinese regional architecture.

Key words:cristic regional architecture; six points; build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中国

前段时间,看国人别人写的评论地域主义的论文或是博客,里面的很多词汇晦涩难懂,多引用社会学,逻辑学,符号学,心理学,再和其他的领域产生联系,说法比较晦涩。就比方说什么叫做批判的地域主义,在百度百科里有一个定义:地域主义是指建筑上吸收本地区民族的、民俗的风格,在建筑中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的设计思潮。从广义来说,地域建筑的含义是宽泛的,建筑的空间性和地点性决定了任何建筑都有地域性。单独看这句话的最后一部分,可以理解为所有建筑都是地域主义建筑。可是如果是这样的标准,那为什么还是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批判和评论呢。比如上海的新天地,刚出来的时候惊艳四方,因为中国以前没有这样的建筑,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建筑地域性的尝试。而后很快,就有归国学者出来评论说上海新天地完全是照搬国外的模式,只能说是一个产品,毫不独特,没有艺术性可言。也有人说它本来就是一个商业建筑,虽然借用了国外的模式,可是也尊重了上海里弄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所以也算是一种地域性的尝试。

地域主义不是大师们自己的论断,而是笔者给大师们贴的标签。地域主义是态度和方式,中国建筑师在探索的路上有很多成果,其中更是不乏例如张永和,标准营造,马达斯班这样的新锐建筑师和团队。他们用各自的思考方式来完成他们的作品。在西方普世观念影响下,中国建筑的发展没有一个非常明晰的准则,笔者也不可能在本文中得出任何观点,只是试图通过大师们的建筑和著作,探讨多元文化下,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的发展情况。

2 弗兰普顿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以及北京的主要观点

本章节介绍阐述他人的研究理论成果,为以后的章节中的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2.1弗兰普顿的理论

批判的地域主义持一种辩证和批判的态度。

当然,弗兰姆普顿并没有发明批判的地域主义,他仅仅是识别和辨认出这种已经存在相当时间的建筑世界观和建筑学派。他识别出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被认为是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六种要素。

单就理论来看,批判的地域主义只是一个概念,对于同类元素的归纳和总结。它并不能代表一种思考方式。因为不论出发点如何,思考的方式和过程肯定是千差万别,那些六要素近乎苛刻的筛选,能够存活下来被成功贴上地域主义标签的建筑所蕴含的内容更是不同。

2.2北京

后来看北京时看到这样一个说法:广义建筑学是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综合,即三位一体。广义建筑学把建筑看作一个循环体系,建筑学要着眼于人居环境的建造。广义建筑学强调技术和人文的相互结合,并根据人类社会的不同特征,注意技术多层次的运用;注意到文化的多元性,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创造整体的环境艺术,雕塑、绘画、工艺、手工劳动重新结合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3中国建筑师的观点和理论

3.1王澍的理论观点

王澍说传承传统还是集中在建筑学创造性的传承上,传统不会说话需要一代一代人用创造性的方式与传统对话,之后形成一种传承关系。中国建筑中很重要的传统是工匠技术,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工匠技术,传统还能维系。所以今天我们做建筑的时候,不妨给传统工匠留出大量的可操作的机会。从这段话卡已看出他对于建筑中工匠作用的重视。也道出了中国建筑传承的重要因素,就算是在今天,建筑学的学生们在接受教育时也还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生们受到师傅思考方式的熏陶,直接影响到日后自己的设计思考方式。

下面是他在某篇杂志上说的话:我厌烦“设计这个词”,在今天,设计大概等同于“空想”。它是反映性的,策略性的和文学性的,因为它必须是有意义的,并为了有意义不断为建筑添加意义的灰尘。而我,只想在“营造”而已。营造是一种身心一致的谋划与建造活动,不只是指造房子,造城或者造园,也指砌筑水里沟渠,烧制陶瓷,编制竹篾,打制家具,修筑桥梁,甚至打造一些聊慰闲情的小玩意。

图3 象山校区教学楼透视

可能如同我们小时候会搭积木和堆沙堡一样,扩展到显示尺度中,就是“造房子”。记得以前老师为我们讲解苏州园林的时候就说过,园子是一点一点造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可能及时一间房子,然后可能在附近挖个水塘,把土堆起来成为一个小山,铺条小路上山,山顶建个亭子。一点一点,一个园子的设计建造通常会穷其一生。和今天规划建筑图纸都出来以后才开始破土相比,园林的制造者更容易通过现场需要来创造空间,把握住建筑的建造细节。王澍的工作方式就像这样,象山校区的设计也采用了多点透视的方式,就像是布置一个迷宫一般,步移景异,需要慢慢体会。

3.2刘家琨的理论观点

图4 川美雕塑楼入口透视 图5 川美雕塑楼材质效果

笔者去四川时走访的第一个刘家琨做的建筑是美院的雕塑楼是刘家琨先生的代表作

由于雕塑系需要大量天光教室,所需面积已超过基地所允许的建筑占地面积,所以整个建筑屋顶向外挑出,以获得最大的顶层面积;同时建筑的四、五层凹入,得到两层的室外空间,为位于其下的第三层教室争取到了天光。重庆地区气候炎热,在日晒强烈的西面和南面设计了双层空花墙,以提供阴影和墙面通风。地下室亦采用双层墙体以隔绝金属加工车间的噪音。从实现手法上来说,可能他用的材料都不是昂贵的材料,属于“低技派”的手法。叙述方式也平淡无奇,可是完全符合批判的地域主义中描述的思考方式,将环境和文化等要素充分展示出来。

前几天看见上海一周杂志有一个讨论。就是该如何保持“老成都”。他说,许多东西只是美学假象,我们其实是“文化分子”们,拼命要维护的“老旧衰残”,要这些老旧衰残的载体们,长久地、持续地为满足我们的审美要求,但这样的要求,等于要他们在每分每秒中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样地体会“美”、延续美,有残暴之嫌。

保护的目的首先是建筑,其次是保护一个原来的生活场景,老成都的房子大多是危房,住在里面的人多为社会弱势群体。游人吃饱过后去逛一逛当然很好,可是住在里面的人会不舒服。这是很朴实的看法。他所提出的所谓的‘抵抗文化’,并不是排外,而更多地是在审视自己的文化,保留、坚持特色之后,既回到自己文化的源泉,又参与到全球中去。

3.3记得看过保罗安德鲁的一个访谈录,当时很多人对于他所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持批判态度。认为在故宫这样的地方应当修建一个和古典呼应的建筑。而保罗自己说,故宫和中国的古建筑的建筑材料是木料和砖石,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难道我要使用钢筋混凝土去搭建一个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么,我想这会是丑陋的。我的工作是创造这个时代的伟大建筑。

4结语

通常说来,笔者觉得建筑师自己的观点会比评论者的文章更加直观,贴近建筑师的初衷。比如王澍总是用山水诗意来解释自己的建筑思想,刘家琨的设计说明则总是简明扼要。从中可以窥见他们思考的轨迹。“营造”和“建造”是他们二人各自对于自己创作的描述。

王澍在描述自己的作品时总是少不了引用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画和手札来解释自己的作品,山水画卷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观者可以置身画中的风景,没有明确的焦点可供参考,因为到处是风景。在他的作品中,路径导致景观的变化,产生空间趣味性。而刘家琨的文人叙述式的手法也和他有相似之处。或许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用心做建筑。不只是他们二人,在中国,还有许多建筑师们为本土建筑努力,这方面的理论著作也越来越多,本文本文仅撷取一点而议论之,希望能触及其本质,能有所启发。

[参 考 文 献]

[1] 王澍. 营造琐记[J].北京:建筑学报,2008.06—16.

[2]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自述[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 刘家琨.此时此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09.

第5篇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 可持续发展 地域特征

一、概述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金院区建设地块位于赣州市章江新区南端,南临金岭西路,西靠金潭大道,两条城市道路金华路与金坪南路将用地划分为三个地块,其中西南地块面积10697平方米,东侧地块面积63755平方米,西北侧地块面积35533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204200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111900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92300平方米,共设床位1600床。

二、规划设计理念

1、体现“现代医疗城”的设计理念,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从总体规划入手,创造全新的医院运营模式,形成独立完整的新型医疗体系。

2、确立以南北向为主的交通结构,设置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景观系统,保证整个医疗系统高效运作,并满足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3、采用“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注重人性、尊重使用者的权利、做到布局紧凑、空间宜人、流线清晰、流程科学、为病人提供高效舒适的就医环境。

4、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经营建筑用地,形成有效的发展图式,使近、远期建筑融为一体。

5、充分挖掘地域特征,突出建筑创作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以南北两幢舒展的多层建筑对主要建筑群体的围合来象征环流赣州的章江和贡江,体现了建筑的地域性,使它成为属于赣州的建筑。

三、总体规划

1、功能布局

全院建设场地被城市道路划分为大小不一的三个地块,通过对现状条件的分析:我们将面积最大且形状较为规整的东侧地块作为医疗区;将面积最小且邻近城市主干道的西南角地块作为行政办公区;将面积适中且邻近城市公园的西北角地块作为保健康复和教学科研区。

医疗区内设医疗综合楼,结合规划设计理念,遵照“同类归并、资源共享”的原则,将医疗综合楼设于区内中心位置,面向南侧金岭西路设院区主出入口,可迎合从主城区方向来的患者人流。医疗综合楼采用半集中式布局,功能组织紧凑有序,医疗流程简短便捷,并设有绿化庭院,以获得自然通风采光条件,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内含门急诊、医技、病房、后勤保障等功能区,各功能区契合地形由南往北依次展开,通过南北向医疗主街连成整体,使医疗流程体现出便捷紧凑的特色,并可按实际情况分期建设,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门诊设在东南侧,以迎合南侧道路的患者人流。急诊位于西南侧,自成一区,设有单独出入口,病房楼设在场地西侧,分为两幢,可分期建设。医技中心设在门诊与病房之间,通过医疗主街与两者紧密联系。医疗主街北侧设后勤保障用房,可便捷地为医疗区提供送餐、就餐等服务。在医疗区东北角留出大片空地作为远期发展用地,医技和病房可沿医疗主街模块化发展,形成有效的发展图式,并与一、二期建筑形成统一整体。

西南角地块内设行政办公楼,该楼邻近城市主干道,对外联系方便,并可通过架空连廊与医疗综合楼相联系。西北角地块内由南往北依次设肿瘤治疗中心、康复保健楼和教学科研楼。其中教学科研楼设于地块北侧,自成一区,并设有单独出入口,由于该院为教学医院,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所以将教学科研楼设计为高层建筑,以满足实际需要,并能节约用地。康复保健楼和肿瘤治疗中心位于地块南侧,靠近东侧城市公园,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休息活动场地。

2、交通流线

本规划设计方案按人车分流、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等原则组织场地交通。主入口设在南侧金岭西路上,以迎合主要门诊人流,住院探视入口和急诊入口设在西侧金华路上,供应入口设在北侧金坪南路上,污物出口设于西北角与其它流线互不交叉干扰,其它地块出入口按功能需要分别设置。各个出入口间通过场地内环形主干道相联系,在各入口处结合地形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同时在各建筑地下层设机动车停车场,场地内交通流线顺畅,体现车流在外、人流在内的交通流线特点。

3、分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期工程建设内容为门急诊楼、医技楼、一幢病房楼、行政办公楼和后勤综合楼,建成后床位数可达到800床,门急诊、医技部分按1600床规模一步到位。二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二期病房楼和西北侧地块的教学科研楼、康复保健楼和肿瘤治疗中心,建成后院内各功能区完善合理,总床位数达到1600床。在医疗区的东北角还留出了大片空地作为远期发展用地,医技病房部分可沿医疗主街模块化发展,形成有效的发展图式,并与一、二期建筑形成统一整体,最终使医院达到2000~2500床以上规模。

4、空间景观

在景观设计中,本方案着重景观空间与建筑之间的相互渗透影响,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形成多层次的空间景观系统。

点是散布在门诊医技区域的绿化庭园,绿化平台等。丰富的空间变化及绿色生态环境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为病人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气氛。在主楼上还设有绿化平台,形成一处处小型的绿化空间,更贴近患者,为其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气氛。也有利于节能环保,使建筑更具生态性,成为现代化的绿色医院建筑。

线是连接各个景观空间的景观大道以及穿梭于各个景观节点的园间小径,形成丰富多变而又井然有序的空间景观体系。

面是大片的中心绿地,使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给病人的疗养康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四、建筑设计

1、医疗综合楼

总建筑面积128100(未含地下室21200 ),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三层,由门急诊、医技、住院三大功能区组成,各区块通过医疗主街连成有机整体,急诊位于西南侧,设单独出入口,门诊由南侧四个尽端模块组成,首层设门诊大厅、大输液、中西药房等,二至五层设各门诊科室。医技中心布置在门诊中心与住院中心之间,便于两个功能区块的使用,流线顺畅,使用管理方便。住院中心由两栋板式高层建筑组成,分两期建设,每层各设一个护理单元,共1600床。

地下层平面设设备用房、中心药库、太平间、污物暂存间、机动车库。其中,中心药库内设有专用电梯可直达病区药房和各标准护理单元。机动车库位于东北侧,平战结合,平时车库战时六级人防。车库内采用机械双层停车方式,共停车630辆。污物经污物电梯到地下污物暂存间收集打包后由专用坡道运出。

一层平面设门诊大厅、急诊中心、传染门诊、中西药房、大输液、放射科和住院大厅。其中急诊中心设在西南侧一至四层,设急诊和急救入口,急诊人流和急救车可以方便进出,与门诊人流、车流互不干扰,充分考虑急诊急救医学安全快捷的要求,内设抢救室,EICU、急诊手术区、急诊输液、诊室、观察室等一整套完整的医疗用房,使急诊中心形成能独立运作的完整体系,并在急救入口附近设一直升机停机坪,方便抢救病人。传染门诊设在东南侧,自成一区,设单独出入口。放射科的病人通道与工作人员通道分开,使病人有良好的候诊环境,医护人员也相对自成一区,做到互不干扰。

二层平面设门诊各科室、功能检查、中心供应和一系列病人服务用房,其中门诊采用四个尽端模块组成,依次与横向主街相连,每个标准门诊科室都设计为尽端式,有独立的候诊空间,既便于管理又提高了诊疗环境的舒适度。功能检查分为内镜中心,电生理中心和超声中心。中心供应与四层手术中心之间通过洁污两部电梯垂直联系,使用过的污物器械经污物电梯送至中心供应,消毒处理后由专用电梯直达手术区,方便快捷。病人服务用房靠近主街布置,设有咖啡厅,病人图书馆,超市、洗衣房、邮政、电信、银行等用房。

三层平面设门诊各科室、门诊手术区、检验中心、病理科、输血科、病区药房和静脉配置中心。其中检验中心采用大空间布局,设有一整套完整的检验用房。病区药房和静脉配置中心内设一专用电梯与中心药库和各标准层相联系。

四层平面设门诊各科室、手术中心、信息中心和一个标准护理单元。其中手术中心采用三通道布局,清洁通道与污染通道分开,便于洁污分流,使用过的污物器械经污染通道及污物电梯送至中心供应室,消毒处理后的干净器械则由专用电梯直达手术区,医护人员由专用通道换鞋更衣后进入手术区,病人则由另一通道经换车后进入手术区。

五层平面设门诊各科室、技术层、ICU、血透和标准护理单元。

六层平面设产房,采用三通道布局,设有4间分娩室。

七至二十三层平面为病房标准层,每层各设一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50张床位,各病区内部北侧设医护用房,病房朝南向布置,拥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护士站设于病区中心部位并靠近主电梯厅,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护理流线,也方便护士站对进出人员的管理,病房以两人间和三人间为主,并根据实际需要设单人间和套间,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2、后勤综合楼

位于医疗区北侧,通过医疗主街和医疗综合楼紧密联系。一层设营养厨房、职工厨房和洗衣房。二层设职工餐厅和病人家属餐厅。三至六层设值班公寓。

3、行政办公楼

位于西南侧地块,自成一区,设一架空连廊与医疗区相联系。一至六层设行政办公用房和学术交流中心。

4、肿瘤治疗中心

位于西北地块南侧,包含一整套完整且相对独立的门诊医技病房等内容,并通过架空连廊与医疗区相联系。地下层设放疗中心。一层平面设入口大厅和门诊科室,二层平面设病区药房和门诊科室,三至六层设标准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40床,共160床。

5、康复保健楼

位于西北地块中部,相对独立,拥有大片绿地和良好的环境。一层设普通体检,二层设VIP体检,三至六层设康复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30床,共 120 床。

6、教学科研楼

位于西北地块北侧,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三层。地下层设设备用房和机动车库,一至三层设图书阅览室,四至六层设学术交流中心,七至十二层设教学用房,十三至二十三层设科研办公用房。

五、造型设计

根据医院的发展与特性,本方案在立面设计上力求简洁明快,在造型设计上突出开放紧凑的特色,以对比、穿插等处理手法划分建筑体量,形成具有雕塑感的建筑形体,产生独特的建筑个性,主体墙面以白色调为主,体现明快洁净的医疗建筑风格。主入口体量舒展大气,局部形成灰空间,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病房楼通过大的体块对比突出它的主体地位,其它多层建筑采用相似的立面处理手法,通过医疗主街统一为一个整体,形成具有韵律感的建筑形式。

第6篇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创作手法、徽派建筑、风格、空间、技术

1. 传统徽州建筑特征分析

谈到徽派建筑、皖南民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马头墙、粉墙黛瓦、天井这些词语,这里,我们将徽州传统建筑的特征分为三个部分展开分析,即风格、空间、技术。

1.1风格特征

最能体现徽州民居特点的表象特征便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特点,这包括人们最为熟悉的对徽州建筑的形象认知:粉墙黛瓦、马头墙、门头等等。

1.1.1屋顶

徽州村落的屋顶形式是坡屋面,参差错落。房屋的屋顶和山墙的上缘均铺以青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徽州民居中的“黛瓦”。大,中型民居的主要厅堂脊头有做成龙,鸡等花饰。普通山墙为硬山式不出屋顶,厅堂等重要建筑的山墙用出屋顶的屏风墙,随着房屋进深的大小,有一山、三山和五山屏风墙的不同。

1.1.2墙面

与之前所阐述的屋顶一起,徽州“粉墙黛瓦”的说法早已为人熟知。古徽州的能工巧匠们刻画出墨色的屋顶与白色的墙面的对强烈比,就是这简简单单的白墙面,却有着极为理性与低调的美感。

1.1.3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在发生火灾时,起着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为了使封火墙具有艺术美感,设计师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千姿百态,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

1.1.4门头

徽州古民居的门,有大门、侧门、角门、后门、券门等。徽州民居的高墙门以门头为装饰重点,形成了简易的或者复杂的门楼装饰,在实用功能上,门楼主要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可以类比做现在的雨棚。门头也是建筑中最为讲究的精华部位,是房屋主人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

1.2空间特征

1.2.1建筑平面

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基本方整,绝大多数都以围绕扁平长方形天井为基本单元,单元之中的房屋呈三面或四面围合,轴线取中,两厢对称。徽州民居典型平面房一般面阔三间,明间临天井。两侧辟有厢房,可住人或起到调节起居的作用。

1.2.2天井

天井是皖南建筑必不可少的部分,四周高墙围护,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天井是堂屋的延长空间,是空间受限的徽州民居里唯一能感受到四季交替变化的空间,正是由于天井的突出作用,使徽州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体现着建筑的有机性。

1.2.3庭院

庭院是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明显的园林化、生态化特色。一年四季,庭院里总是水常流,鱼常游,花儿常开,香气常飘,使人一置身其间就顿感赏心悦目,为浓烈的园林化情调所陶醉而流连忘返。

1.3结构特征

皖南木结构的建筑的建筑特点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穿斗式的木结构形式:

(1)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分离机制——墙倒屋不塌。墙体只起围护作用,木构架为承重体系。这是充分发挥大木构架结构作用和土材围护作用的最佳构筑方式。

(2)抬粱构架与穿斗构架互补机制。这些穿枋斗枋都是穿过柱身形成纵横交错的框架,柱枋间嵌入板壁加强框架刚度,增强抗震抗风性。

2.新徽派建筑创作手法分析

这里,我将新徽派建筑的乡土地域性传承也概括为三种主要的方式:风格特征传承、空间特征传承与技术特征传承。

2.1风格特征元素传承

2.1.1屋顶

传统的屋面形式可以再现代技术的支持下,更加具有生命力。这里笔者将新徽派建筑的屋面造型手法归纳为三大类.

1)抽象简化。将坡屋顶化为面和边界线进行处理,同时经常将部分结构框架外露以获得边界,抽象表达了传统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

2)传统符号的提取拼贴。在万科第五园的设计中,大量应用了坡屋顶的符号,再重点配合中国传统庭院等元素的创造性运用,造就了一个现代感很强,但是又充满民族韵味的居住建筑精品。

3)隐喻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是继承传统屋面的造型特点与实际的视觉感受,通过其他构件或是特殊的空间来营造具有传统屋面意向的建筑形式。

2.2.2墙面

徽州建筑墙面精髓在于低调典雅,不喧宾夺主,烘托出居住群落的山水意境。

2.2.3马头墙

现代建筑通过对马头墙的形式进行抽象提炼,并在实际应用中应做极大的简化,马头墙更作为一种代表徽州文化的符号出现,起着一种象征的效果。

2.3空间特征传承

2.3.1天井

有着“四水归堂”的天井,是徽派建筑中最为有特色也是最主要的代表元素之一。在这里,我将天井这一空间原色的运用手法与作用大致分为三类来阐述。

(l)注意高度比尺度的把握。“井”与“院”的区别在高度比,相对于院落空间,天井更为高耸和封闭,这样才能表现“井”的光影效果及空间特性。

(2)对“井”的合理位置规划。天井设计在的一侧,这样当两个建筑体块对称拼接时,天井空间增大一倍,有利于节约用地。在建筑进深较大时,把天井设在两边,可解决了一侧的窗问题,从而避免暗房的出现。

(3)注重设计通风。传统徽派民居多采用大进深、小天井以组织穿堂风。现代建筑中可借鉴这一点。当建筑进深较大时,则设有两个以上的向内开敞的天井,其后天井做成楼井式,上部开通风气窗或者天窗。这样有利于通风,在保温节能上也是有很大贡献。

2.3.2庭院

庭院空间能够提高建筑整体的环境素质,使其从室内到室外的空间层次丰富多彩。在设计时,可将庭院置于建筑一侧,庭院设计应小巧灵活布局紧凑,把自然景观浓缩在建筑内部,创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迭的效果。

2.4技术特征传承

徽派的斗拱,月梁,柱,凛,雀替等等木结构构件,已经渐渐的失去本来的的承重意义。所以在新徽派建筑中运用,更多的是做作为一种纯粹的装饰性符号来表现。

在建筑材料的运用方面,传统的砖、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筑的发展需求,所以在新徽派建筑的设计中,应当去抽象概括传统砖瓦等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传统建筑材料只作为辅助点缀材料,用的恰当更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3.地域建筑创作手法总结

基于上述对于徽派建筑的传统传承以及创作手法的分析,将其范围推广到地域性建筑与乡土建筑的创作中,笔者将乡土地域建筑创作手法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是对于地域性建筑风格特征的提炼升华。传承乡土地域建筑的表象特征,使得传统元素适应与当代建筑,这就需要建筑师运用类型学的手法对地域传统元素进行提炼、精简、重构,从而传承并升华地域建筑的各种元素,维持地域性的建筑风貌特征。

其次是对于地域性建筑空间特点的把握。建筑的本质在于空间,建筑给人带来的内在精神感受也在于空间。所以对于地域建筑的传承,重点在于对于其空间本质特性的继承。

最后是对于地域性建筑技术的继承。传统的建造技术与建筑材料,是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与地域适应性创造手段。虽然往往传统的地域建造手法不适应当代建筑的需求,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改造,使其满足当代建筑适用、美观、安全的标准,同时有具有地域传统的建造特征。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等.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 樊炎冰.中国徽派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金乃林.传承徽派建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 梁琍.新徽派建筑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86-87.

[5] 高璐璐.论在现代小区规划中的徽派建筑的实践[J].安徽建筑,2009,(1):32-37.

[6] 聂玮.徽州古居的现代叙事—类型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J]. 安徽建筑,2011,(1):28-30.

[7] 单德启.徽派建筑和新徽派的探索[J].问题研讨.2008,(3):30-33.

[8] 曹磊. 徽派建筑的传承与发展—生态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J].福建建筑,2011,(6):9-11.

第7篇

关键字: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融合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stereotype, authority differently, 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mode, nothing much differently, experience differently in vogue, lead to more and more city lost feature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 into a place of icy cold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cement forests, reduced the artistic character of architecture and aesthetic feeling. Therefore, regional culture into building design will b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dd building regional connotation, to make the city 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upgrade the city quality and image,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the city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 regional culture; Architecture design; fusion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设计中的从众定势、权威定势、传统定势、崇洋定势、经验定势盛行,导致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特色和个性,变成一座座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水泥森林,降低了建筑的艺术性和美感。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当中,增添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地域内涵,对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1 建筑中地域文化的定义

地域文化是生活在某一空间范围内群体的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是在地域范围内群体思想和行为一致性的综合体现。从建筑设计的自身来讲,所有的建筑都是真实而具体的,都是跟具体的位置和区域联系在一起的,根植于具体的环境中,所有建筑的设计都受到地域气候条件、自然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原有的城市建筑的风格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建筑的设计还要考虑城市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使建筑设计的成果融入到城市的整体特色之中,形成一定的建筑文化和体色,让建筑不仅成为技术的产物,同时兼具艺术性,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的生活和交往过程中,人们的习惯和对建筑的依赖和评价逐步融入到建筑的设计和创作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风格。

2.2 融合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我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一直深受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及外来设计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地域性建筑设计受建筑设计师主体特征的影响。主体特征主要体现为建筑设计师自身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性,地域性是根植于建筑师的潜意识中的文化思想,这些民族性和地域性伴随着建筑师的成长逐渐在其脑海中扎根,并在其设计的作品中有意无意的体现和反应。

地域性建筑设计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环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和人们的心理特征。在建筑设计上的反应就是工程的复杂性以及投资的规模、工期等,这些因素最终形成了具有社会环境特色的地域性建筑。

地域性建筑设计受文化环境的影响。整个社会、整个区域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对新兴思潮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整个区域对设计者作品的评价,文化评价体系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地域性建筑的成果。

地域性建筑设计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建筑施工水平、科技水平、以及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存在巨大差别,形成了具有技术烙印的地域建筑体系。

3不同侧重点的地域建筑设计思想

3.1 批判性的地域建筑设计思想

批判性的地域建筑设计模式是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建筑设计影响的超越和否定。批判地域主义强调场址、地点和地形、地貌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它同时也保持了现代建筑的进步和解放的思想,是一种严肃的、具有生命力的、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建筑思想。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设计思想主要有七个特点:首先是一种是边缘性的实践,然后是边界 清晰的建筑场所和形式的产物,第三把建筑的实现看作建构现象,第四对建筑场所特有的要素很重视,第五强调触觉与视觉同等重要,第六努力培育一种当代的面向场所的文化,最后批判的地域主义努力在文化的间隙中成长兴盛。

3.2侧重于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地域建筑设计思想

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在建筑 的体现就是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与区域的建成环境以及天然的环境的契合。建筑设计需要重点考虑场所与环境,场所与环境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场所环境的不同,相应的条件也不同,建筑设计的成果势必存在差异。侧重于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地域建筑设计思想人和自然看成是相互融合的整体,讲究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具体到实践中就是将山脉、河流、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作为建设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统一整合到城镇、单体建筑的设计布局中,以达到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3.3侧重于与人文环境协调的地域建筑设计思路

自然环境因素对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具体的,可以外化的,而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礼仪习俗、思想信念、价值观念、符号意义和语意系统等多方面构成的人文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就显得抽象和虚化。而这种抽象性和复杂性,也造就了地域性建筑的不可琢磨和难以把握。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建筑创作要达到以上目的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表达建筑文化的内涵。这包括对已有环境和传统文脉的沟通,也包括现代建筑功能的需要,体现时代气息而塑造建筑环境和内外空间。

3.4侧重于地域适宜性技术与地方材料运用的地域建筑设计思路

地域适应性和对地方特色材料的运用本身就是地域性建筑设计的特征之一。而侧重这一思路的建筑设计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地域特征的分析和理解,利用具有地域特点的材料丰富建筑设计的内涵。如云贵地区的吊脚楼、东北地区的大炕、地下烟道等,通过对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的分析,设计和创造出因地制宜、适用经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建筑。

4 地域性建筑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为了地域全球化思潮对我国建筑设计趋势的影响和冲击,近来来,建筑设计界地融合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作品的认同感和认知度在不断上升,作品也在不断增多,但目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

高速的城市化减低了对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的认知度。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缩短了建筑设计施工的周期,使得建筑设计师在极短的时间内无法对地域特点、文化环境、自然条件做细致的调查,凑功能、拼形式的作品在大型城市中层出不穷,难以做出好的地域建筑作品。

建筑师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地域特色的建设设计的实现。现代的年轻的设计师由于受到的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完善,以及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欠缺,导致设计的作品仅仅在形式上体现地域特点,但作品缺乏内涵和深度,不能很好的掌握传统建筑的技术,不了解传统建筑技术的逻辑性、严密性以及与地域环境之间的关联性,作品只能一味的模仿,不能创新。同时,建筑师在地域适应性技术知识方面普遍存在欠缺,只有设计建筑与所在区域的气候、生活习俗、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相适应,才能形成最佳的技术选择及建构方式,而这些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建筑实践和摸索中总结出来,目前的建筑设计风气和建筑师的设计思想也阻碍了这一构想的实现。

5 结论

在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如何保持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是建筑设计师和城市管理者认真思考和总结的问题。融合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设计方法能够很好的提升城市的特色与内涵,提高城市的整体影响力和知名度,成为目前较为流行的建筑设计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对不同侧重点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比较,其结果对提高融合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德侬, 刘丛红, 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 2002(05):4-7.

[2] 李再深. 城市特色与建筑创作[J]. 建筑学报, 1985(10): 34.

[3] 齐康. 建筑环境的和谐历史环境的再现―记梅园纪念馆建筑创作设计[J]. 建筑学报, 2008(10).

第8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呈现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无疑受到自然环境、民族特征以及宏观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主要探讨了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以及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呈现方式。首先要理解的是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地域性,指的是某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意识、道德信仰、建筑形态等多种内容。地域文化一般可以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能够被直接观感的外在内容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另一种指的是难以内直观感受,需要从精神层面进行理解认知的观念、思想等。

1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地域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建筑设计是其中比较常见的载体之一。某地的建筑设计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地域文化,当然地域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在其他多个方面和领域都会有深刻体现。建筑设计内包含了多个层次的地域文化,其中建筑材料、建筑方式体现的是地域文化中的物质要素,而建筑设计中包含的各种技术、艺术追求、建筑思想等都是地域文化的精神层面,最后建筑设计中体现的思想观念、风俗民情则代表着地域文化的心理层面。

2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呈现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呈现是多方面的,大到建筑设计的整体布局、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设计与自然、人文的对应关系等到建筑设计的材料选取、空间形态设计等内容无不蕴含着当地的地域文化。为了全面介绍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呈现方式和具体内容,文章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符号、材料选择、建筑布局以及建筑内涵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呈现。

2.1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符号选择的影响

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装饰内容的选择和运用,不同地域文化会选择不同内容的装饰物。当然在建筑的不同部位会选择多种装饰内容,对于建筑中屋顶、门窗、梁柱以及内壁等多个部位的装饰是不一样的,一般选择雕刻、精美图案、绘画或者单纯的色彩等进行装饰。文章主要列举了江南园林中体现的地域文化,江南文化崇尚温柔敦厚,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为小巧精致,这与北方地区的追求建筑的高大稳固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江南园林中最能体现其地域文化的就是园林中的窗户,在江南园林中存在各式各样、造型不一的窗户,而且窗户的作用不再仅仅是通气借光,通过与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可以将自然环境纳入一个具体的微型景观中来,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展开想象与联想,极大地拓展了园林内部的景观和内容。此外,江南园林大多选取粉墙黛瓦作为建筑的外部景观,这与江南地区清秀文雅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江南地区气候温和,人物也相对温柔,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很少见到浓墨重彩的大手笔,一般都表现为清淡简洁,这也是地域文化在建设设计中的体现之一,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地方性。

2.2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中建筑材料选用的影响

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幅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并保证建筑物的使用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为建筑设计进行材料选取时,大都采用当地自身富含的建筑材料。中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和东西跨度都很大,这就使得我国的自然环境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设计方面,东北的建筑必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房屋的承重能力,因为在冬季东北地区往往会出现暴雪,大雪积累在屋顶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承重能力,那么房屋就会垮塌,基于此,东北地区的建筑选择坚固材料,并将屋顶的坡度增高。再比如陕北的窑洞,由于陕北缺乏高大的树木、石头等建筑材料,加上陕北地区广阔的黄土地,当地的建筑往往选择一窑洞的形式开展,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节约建筑材料,还可以避免风沙对地面建筑的侵袭,达到良好的生态效果和居住效果。还有云南地区的傣族竹楼,云南地区的植物茂盛,并不缺乏木材,但是当地的建筑大都以竹材建成,这是因为竹材在当地非常丰富,价格便宜,大幅节约了建筑经费;此外,竹材的质量较轻,使得建筑过程更加快捷,节省了大量人工,加上云南靠近热带地区,当地气温较高,轻薄的竹材更利于通风,有助于加强室内外的空气交换,降低室内温度。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建筑设计无不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建筑不仅是某一地区特殊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地域文化进行了直观的反映。

2.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空间布局方面的体现

建筑设计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建筑设计的空间布局与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之间无疑存在紧密联系。建筑首先要满足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居住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传达出地域文化对空间布局的认知和看法。一般来讲南方的建筑物布局相对紧凑,无论是乡村里还是城镇中,建筑物往往紧密排列在一起。首先,这样南方的地理地形有关;其次,更重要的是南方文化中对于家族意识的重视,使得具有一定联系的族人往往发生聚集,并在建筑格局上形成一定的建筑群落。这个事例说明了区域文化对建筑设计在空间布局方面的深远影响,因此在考察某一地区的建筑格局时,不仅要充分认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还要进一步挖掘当地文化,进而揭示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空间布局方面的影响和体现。

2.4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思想精神的表达

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会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来,当然这个现象与建筑物的设计者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建筑的设计由设计师独立完成,因此整个建筑将会完整地反映出建筑师本人的精神。这可以在多个建筑师及其作品中体现出来,如华人著名设计师贝聿铭以及日本设计师隈研吾。通过对这两位设计师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他们都将自己的建筑思想融入到具体的建筑对象上,同时对应的建筑物又会有效反映出建筑师的思想。具体来讲,贝聿铭通过将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想与中国江南传统文化中建筑思想的有机结合,进而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建筑格局,这种建筑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建筑文化内涵,因此在神秘性和艺术性上都得到极大的提高。隈研吾则主要是把自己的“负建筑”思想进行科学有效表达,这个表达过程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建筑物和建筑对象来完成的。为了进一步解释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思想精神的表达,选取某个生态实验小学项目,在该项目中,设计师力求通过这个建筑传达出自己对于当地生态、教育、建设等多方面的意见,并在建筑设计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将环保意识传递出来,这说明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自己的观念、意识的表达显得也尤为重要。基于此,我们在评定一个建筑的好坏时,不仅仅要考虑建筑在美观、经济、使用等方面的效果,更需要的是能够作为一种精神的实际体现,并对人们群众产生一定影响,引导大众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李豪 单位:江西省协建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阴雨夫.试析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呈现的表象与精神[J].中国科技投资,2016(25):47.

[2]顾晓洁,杨健.浅谈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呈现的表象与精神[J].四川建筑,2016,36(2):69-70,73.

第9篇

关键词:民居建筑;地域性;江西;民居形态;营造方法

民居建筑在历经多年的发展中逐渐与其地域文化、气候、生态环境相融合,并折射出特定地域的建筑特色。江西省自古以来以其内聚化地理环境,在近年来,发展相对缓慢,而使得境内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民俗建筑得以保存,也为建筑设计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文化资源。民居建筑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环境下民居的形态、营造、设计方法存在差异性。通过对江西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研究,来探讨其民居风俗的人文性、装饰性、社会性特征。

一、民居建筑的社会文化属性研究

民居建筑的发展与其地域风俗文化、社会风情关系紧密,特别是对于传统民居建筑来说,在儒学礼制、易学风水、社会宗法制度影响下,其建筑选址、结构、布局、定向及装饰风格上都具有地域性特色。以江西明清古民居研究来看,其民居营造风水与其独特的地域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影响较大,如居住制度、地域家庭关系、风水文化、巫文化等思想的体现。同时,在传统风水理论下,江西古民居建筑选址、村镇结构布局、住宅的营建等也受到地域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学者通过对庐陵渼陂村进行古民居建筑文化调查中发现,渼陂村镇结构上体现了儒商合一的布局理念,并在民居建筑样式上,融入了书院、宗族礼法、儒商文化,以及近代红色文化等思想。有学者通过对江西乐安流坑村进行多维化古民居群落的研究发现,其民居营造理念多体现出当地的民俗文化、自然环境等。可见,对于民居建筑地域性特征,与其历史文化、地域关系、环境、行为等都有关联性。

二、民居建筑的装饰性研究

江西民居建筑的研究,以其自身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特别是从明清古民居建筑特征来看,赣东北地区具有显著的徽派风格,赣南地区与客家建筑模式相近,赣西具有显著的赣湘文化特色。也就是说,江西的民居地域性特征,与其周边省份的建筑历史文化具有显著的交融性。因此在民居建筑装饰性上,也表现出多元化特征。以江西天井民居结构为例,无论是平面布局、建筑材料选择、建筑雕刻、内部构造、外墙装饰等,都具有南方合院型特征。学者在对流坑村雕塑、壁画艺术进行研究中发现,其艺术构思与设计特征与当地民俗文化审美具有较大关系,还有江西明清木雕装饰艺术,从其起源、象征意义、结构样式、题材选择等方面都带有显著的地域性。九江地区的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无论是从表现形式、图案纹饰、构成要素、选材及文化寓意等方面,都与九江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农业生产、宗法制度及风俗习惯存在直接关系。学者对赣东北地区民居装饰艺术进行研究发现,其徽派建筑特色中的雕饰艺术,既有江西徽式民居特色,又有徽派民居雕饰特征,两者在构件、雕饰、纹线上也具有异同点。通过对赣南客家民居吉祥纹饰的研究发现,客家思想与族群记忆,对赣南传统民居的建筑吉祥纹饰影响较大,特别是从艺术表现、文化意义、审美特征等方面,多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写实性、教化性特征。

三、民居建筑形态与地域环境的融合

从民居建筑形态来看,既有居住形态,又有社会形态。所谓居住形态多指传统民居的结构、选址、布局、内外空间、建筑形式等内容,社会形态多与地域性的文化、历史、风俗、自然环境等有关。由于传统民居聚落具有较强的空间结构与意象特征,其地域性表现形态较为多样。如江西婺源、庐陵、赣南客家等地域民居建筑形态保存较为完好,其村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较为突出。在江西宗族聚落研究中,其传统民居聚落结构受到“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影响,在建筑形态表现上多采用“横巷式”布局,体现其显著的宗族结构关系。庐陵地区的流坑村,其古村落建筑风格独特,也是江西典型民居代表。从流坑村民居建筑形态研究中发现,流坑村村落布局具有明显的防御性体现,特别是对风水理论的运用,一方面增强了民居形态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巧妙渗透易学思想,在结构型制上具有理性的秩序性。同样,对于庐陵地区的钓源村,其村落选址、布局、排水系统、环境改造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风水理论特色,特别是在自然资源、建筑材料选择上,以其当地的资源特色来构建村落整体建筑布局,对于现代村镇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江西婺源作为地域性民居形态的典型特色之一,在体现村落人文特征与环境融合上,其村落空间的整体性、意象性、环境场域性等特征,在其公共建筑、公共活动空间构成中更显特色。如书院、桥亭、祠堂等民居建筑,既有美学特征、又有哲学特色,还兼具风水学、环境心理学意义。婺源的民居形态结构与江浙地区的滨水聚落空间结构具有相关性,一方面体现了婺源地区临水而居的风俗,另一方面与江浙地区枕水而居的风俗也有关系。可见,江西古村落民居空间布局与形态研究,对于探究古村落建造机制,特别是从古村落景观生态融合上来洞悉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赣南客家民居形态具有原始的自然生态观。通过对赣南客家民居建筑特征、设计理念、构造制式,以及民居建筑空间功能划分来看,其主体特色是对“自然的顺从”。有学者提出赣南客家民居建筑型制与室内装饰风格,一方面体现了赣南地区的文化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从增强防御性建筑特色上,体现出对闽西建筑的借鉴。由于赣南客家民居、聚落形态与其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紧密,在体现客家建筑特色过程中,将赣南客家的传统民居文化与地域性土著文化进行了融合。如安义县罗田村古村落选址、建筑风格、聚落布局、排水系统等更具艺术文化价值。

四、民居建筑与营造设计方法的融合

民居建筑在建造与设计上具有自身规律性,特别是传统工匠在技艺传承上以师徒方式为主,其经验及营造技艺多为失传。因此,通过对一些地方传统民居建筑的抢救性保护与改造,在挖掘传统营造技艺,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特色上,为梳理和归纳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设计方法创造条件。如通过对渼陂村、湴塘、钓源等村落民居建筑特色及地域文化的挖掘,从选址、定位、地基开挖、打石脚、行墙、献架、出水、内外装饰等方面来研究民居营造技术,为促进传统民居聚落空间的科学管理,制定全面的保护措施奠定基础。随着传统民居聚落保护与开发的不断深入,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价值挖掘,需要从村落保护与民居遗产抢救中,明确科学的开发与保护思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来对传统民居形态、形制、结构等方面的保护,并从传统民居建筑实践技艺、设计理念挖掘中,总结建造规律,为创造民族民居特色、地域民居特色,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住宅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峰,郭焕宇,唐孝祥.传统民居研究的新动向——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J].南方建筑.2015(01).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建筑;建筑设计;地域性;宏观布局;内部空间;微观处理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价值,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这使得教育建筑在当前得以大量规划、设计和兴建。教育建筑负有为教育提供场所的基本职能,同时教育建筑也是一个学校、一个区域的文化代表,是文化彰显和历史传承的重要基础,高水平的教育建筑设计可以体现出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区域的特点。当前,建筑行业、教育界和全社会对教育建筑设计非常重视,所以必须对教育建筑设计加强研究和研讨。地域性是教育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了地域性的表达,教育建筑就会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建筑和文化价值,成为一个地区的标志,形成地域文化和形象的代表。当前教育建筑设计地域性的表达已经突破了设计工作的本身,成为地域文化表达和展现的结合点和关键点。应该从地域的视角对教育建筑设计工作进行重新的审视,建立教育建筑设计中表达地域性的理念,高度重视教育建筑设计中整体和细节工作,从宏观布局、内部空间和微观处理等方面入手,提高教育建筑对地域性的表达能力,以更加符合时代和发展的设计体系教育建筑的域性,形成教育建筑设计中地域性表达的体系,以便对建筑设计总体工作形成体系和理念上的支持和丰富。

1、教育建筑设计中表达地域性的视角

弗兰姆普敦在《现代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建筑要根植于民族传统和地域场所,对世界迅速同质化了的生活空间进行重新思考,运用现代建筑的语言,使建筑具有其场所性”,这是对建筑设计表达地域性的有力诠注,教育建筑的地域性是其自身的根本属性,教育建筑离不开所在地的具体环节,教育建筑要体现地域文化的背景和地域的基本实际,这样的要求构成了教育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成为深入到建筑设计细节和微观的重要要素。教育建筑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交流的场所和文化阵地,是新兴的建筑类型,教育建筑的设计更应从体现地域性的角度着眼,影响独特的视角,将地域性更好地在教育建筑中表现出来。

2、教育建筑设计中地域性的表达方式

2.1做好教育建筑的整体布局

教育建筑要突出不高大、不突兀的基本原则,应该将教育建筑主体高度控制在40m以内,可以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开发拓展教育建筑的实际空间。在教育建筑平面组织中,应该利用各种元素对空间进行组织与围合,将教育建筑的空间合理布置,保证了教育建筑整体的外观形象。在教育建筑总平面的布局上应该利用加减法对建筑空间进行处理,真正做到“不突兀”。

2.2做好教育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

教育建筑中内部空间应该有重点的设计,教育建筑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要部分,要尊重地域的特点和习惯,以各种布局和手法体现当地的特点,形成灵活多变的空间,进行内部设计时应该重点考虑如下内容:一是,室内外空间的流通与交融,要体现出教育建筑内部空间与环境空间的协调,要将外部环境的特点有机地过渡到室内,以渐变的手法使使用者和欣赏者没有不适的感觉。二是,要注意教育建筑内部光线的设计,光线是教育建筑内部空间灵动的元素,是设计中主要考虑的主体,教育建筑内部的一个功能部分就是大厅,应该通过开窗、栅格和玻璃的设计,将光线变得柔和而温暖,要尽量采用自然采光,消除教育建筑大厅和廊道间的阴影部分,削减过长的走廊带给人们的乏味和冗长感,同时,应该对光线的层次进行设计,要在丰富采光的形式,以人工照明的方法优化建筑内部空间的光线明暗。在教育建筑各功能部分应该以门窗的地域设计体现建筑的风格,同时以开窗部位和数量的变化形成对光的有效利用,体现出现代地域主义的精神。

2.3做好教育建筑的细部设计

首先,教育建筑的屋顶设计,屋顶的设计应该体现对当地民居和代表性建筑的抽象在线,一般应该运用规则的三角形及四边形组合成高低错落的多面体,这在设计上可以普遍适应各地域的不同特点,容易形成感观上的高低错落,同时有利于屋顶的坡度处理。在屋顶材料选择上应该就地取材,不应片面追求教育建筑的恢弘效果,这对于控制建筑造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利于与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保持着一致,此外,本地材料的应用有利于降低教育建筑日后维护的成本,这也是发挥地域优势的一种体现。其次,教育建筑的开窗设计,在教育建筑的主要部分需要设置天窗和高侧窗,其主要目的是利于内部空间和自然光线,开窗的设计要符合地域的特色,要做到习惯与功能的良好契合。最后,教育建筑的景观设计,在教育建筑的设计中,往往会通过一些景观来表达教育建筑的设计思想和教育理念,所以,应该做好景观的地域化设计,要丰富景观的主体,以地域性教育名家、文化名人、教育思想为主要构思出发点,设计出别具特色的景观。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地域性,是建筑与建造地点建造区域有稳定联系、有别于其他建筑的特征,能够代表一地地域特点的独特性质。建筑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如何更好地表达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是现代地域建筑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对现代建筑施工设计地域性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

1.1自然环境素:包括地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等.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当地建筑的布局、传统技术与构造以及外观形象。

1.2人文特征因素:包括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传统民俗等.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建筑,主要由于不同的人文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逐渐形成千姿百态的个性特征,成为丰富广博的世界建筑文明的组成部分。

1.3经济环境因素:指人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建筑技术发展水平.建筑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物质生产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而且经济基础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因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一个社会或地区大致的建筑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建筑发展也就呈现差异。

二、建筑施工地域性设计的意义

2.1对外的认可和对内的信心

(1)只有更加具有地域性和地域性特征,中国的建筑设计才尝更快走向世界。

(2)最近几十年中国建筑的地域特色逐渐被同化。要想保住我们这些文化遗传,中国的建筑必须回复地域性,把中国的地域文化传统习俗表现出来。

(3)地域性设计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复兴中华的文化和传统习俗的一个体现。

(4)地域性设计是把民族的精神在建筑作品中表现出来。

2.2 是自我反思的一个过程

(1) 我们设计服务的对象是本地域的人,使用的物料是本地域的物料,设计中体现的文化也只能是本地域的文化。

(2) 地域性应该是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生长之地的敏感和热爱、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尊重,而不是简单地仿古或者复古。

三、 建筑施工地域性设计的原则的应用

3.1建筑施工设计创作对自然环境的应对措施

(1)地域性高层建筑要有稳定长久的风格特征。设计也应该对它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做出呼应.一来是延续己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质.同时也能在借鉴传统建筑的经验基础上.让自己的建筑生命更长久。

(2)地域性高层建筑要有适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各地的地域性建筑因当时当地的交通经济及政治等条件的制约,形成了朴素的世界观.在建造上是自发的因地制宣.就地取材.这些可再生.可循环的物质减少了建造全过程的能源消耗,并达到一定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3)高层建筑设计对地形地势要因势利导。一般优秀的地域性建筑大多因循了不同的地形地貌.为了不占良田.保持生态和水土,因地就势、化不利为有利,形成了空间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2细部表现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细部,尤其是较为重要的建筑构建细部,通过窗、门等重要部件表达出地域文化特征的样式、形制和功能,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地域文化的特征。建筑的墙面构建作为一种建筑的语言,记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信息,反映着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的文化习俗,向人们传达着精神信息。

建筑细部的地域化表现并不是完全复制、模仿地域元素的细节和样式。而是从深层次的核心去理解、简化细节样式。再通过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传统地域建筑的各种元素进行变换而营造出令人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地域感""。建筑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通过建筑内部空间营造出建筑场域,这种场域带给人们关于建筑空间的直观感受,而营造那个场域的关键则在于建筑构件、细节,通过设计、组合、营造所表达出的丰富含义。

3.3通过对本土材料的应用来表达建筑的地域性

地域建筑的产生来源于各个地区的人们长时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地形、材料等条件而营造的建筑。建筑材料取材于建造的当地,经过发展也成为了地域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被地域文化所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地域文化,各种材料不同的性格、质感、色彩、纹理、透明度给与人们不同的感受,被人们赋予多样的文化的意义。荷兰的砖、北欧的木、中国的竹无不给人以各异的文化精神感受。然而随着新材料的发展,本土材料被逐渐替代,钢筋混凝土成为了大多数建筑的首选材料,与此同时由材料不同性质营造出的地域感也在逐渐丧失。地域建筑应该是建立在环境的基础之上的,与环境完美契合的反映地域文化的建筑。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国际风格的建筑正在逐渐取代地域建筑。当然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建筑风格并无直接关联,但人们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组合、利用方式则影响了建筑在环境中所处的角色。

3.4坚持地域性绿色建筑的设计

(1)选址。建筑的选址是设计前首要考虑的问题,建筑选址遵循的是“争取日照避风建宅”的原则。所以,选址要结合建设地段的地形、地物、地貌、主导风向,合理布局建筑物。建筑基地应选在向阳的地段上,为争取日照创造先决条件,而不宜选择在山谷、洼地及凹地等处。因为冬季冷气流易在凹地里形成对建筑物的“霜洞”效应,位于凹地的建筑所消耗的能量,就会相应地增加。

(2)朝向。在南方炎热地区,建筑朝向应与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小于450的朝向上,以获得良好的夏季穿堂风。北方寒冷地区,冬季为了建筑防寒,大部分主要居室的布置应避免对着冬季主导风。以免热损耗过大影响室内温度,应将朝向定在北偏东600到南偏西600的范围内。该范围处于背风面,是冬季建筑物防寒的适宜朝向。

(3)窗户节能措施。窗户作为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热量交换的重要通道,也是降低能耗提高使用效率的重要部位。节能措施包括:在夏天空调制冷时,外窗玻璃的辐射得热是空调冷负荷的主要部分,所以应采取遮阳措施;冬天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窗框气密性差,导致热量外流,采用密封中空双层玻璃,具有很好的气密性和保温性;另外,还可以采用隔热节能玻璃,或尽量提高窗框隔热性能等。

(4)建筑形体设计。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系统不但是节能建筑的必要构成条件,更是地域性建筑特色的本质表现。建筑形体和和室内空间的热能耗有着密切关系,而建筑热工性能又是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建筑热工性能之一,是通过建筑体型系数(k)=建筑的外表面积(A)/建筑体积(V)计算出来的。建筑体型系数小,则建筑比较规整,可以减少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通过外界面的热工损耗,反之体型数大则便于组织自然通风。合理把握建筑的形体系数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

四、 对建筑施工设计工作中地域性原则运用的一些建议

(1)自觉融汇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表现新技术所提供的可能和蕴含的精神:重视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完善,重新挖掘传统地域技术的潜力,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地域技术给予有效的保护。

(2)注重技术发展与地域自然生态的协调,勿以牺牲地域生态平衡、耗用地域自然资源作为发展技术的代价;注重技术发展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协调;在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保护地域文化结构的连续和完整。

(3)注重技术发展与地域社会经济状况的协调,脱离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追求技术高新,只会导致目标和效益的失衡;根据综合实际的地域条件,进行比较和选择,以是否符合地区实际需求和特定情况作为标尺,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进行价值与效益的判断。

五、结束语

总之:建筑施工设计与创造应该具有地域性,使建筑成为地方特色的传承和延续。社会在发展,时代在不断前进,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结合具体的地域条件,形成具有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地域建筑是大势所趋。它既可以开阔视野,抵御国际化风格的侵袭,增强民族的自信,还能够客观地认识过去和现在,为以后的子子孙孙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地域建筑的冲击,通过探索地域建筑的创作因素,结合时展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地域建筑。

建筑,是一棵树,它们植根于这片土地,从这片土地上吸取养分,如果它与这片土地割裂开的话,实际上它的生命力也就跟着消失了。世界上没有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灵魂,每一棵树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年年更替新的枝叶,年年记载着历史的变迁。这就是我对地域建筑的理解,她就是一棵有生命力的树。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各地的人们前所未有的被拉近,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对地域文化的冲击,城市的市中心已经开始出现趋同化现象。旅行在城市建筑中的人们开始疑惑,我在哪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每一个城市都应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质,每个城市都应给人不同的感受,一片街区、一栋建筑、或厚重、或秀美、或人文、或休闲。大量的老建筑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没有归属感的全球化的现代建筑,城市失去记忆,就像失去记忆的人一样苍白和迷茫。如同一棵大树被无情的砍伐,然后随意的嫁接新的枝条。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创作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综合分析,设计出真正意义上有生命的地域建筑。

充分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建筑创作

特定自然环境是地域建筑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自然环境包括了气象气候、水源水流、地形地貌和物种资源等等, 在建筑中可表现为采光、通风、形体空间等。巧妙地结合自然环境, 才能创造出具有宜人空间和强烈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态。

回到建筑最初的功能,她是作为人类抵挡风雨的遮蔽物出现的,在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时期,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都是巢居或者穴居,都是有同类性质的建筑形式。后来由于自然气候、物质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文化习俗,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方物质条件,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发展之路。比如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产生了底层架空的干阑式建筑;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我们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生长这旺盛的树木,他们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举一个尊重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例子,马来西亚建筑师在创作中注意结合热带雨林的气候条件,创造有地区特色的建筑。特别是杨经文成功地运用生物气候学进行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注重采用自然通风、屋顶遮阳格片、外墙绿化系统等防晒、隔热、通风等措施,节约能源,并保持了地区特色

又如汶川水磨新城的规划,以教育、人居、旅游为主,发展成为现代服务型城镇。依河发展的水磨新城,由于地形条件的制约,规划区一山临水,呈现出山水城市形态。

合理依据当地资源进行建筑创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现阶段国情,即我们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存在,我们应根据特定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来选择适宜的建筑创作方式。

地域建筑创作最适宜的就是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设计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设计方法,二是既注重地方性,又适当引入适宜技术,三是利用最新理论和最近科技来设计。我们应在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技术来创造经济节能的建筑,并非一定要通过高成本,高技术来刻意追求绿色建筑的标准。

例如,一次在媒体上看到了报道胶东半岛的海草房,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

又例如简单、适用、有效、经济的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生态设计。该建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一座地上5层、地下1层的现代化校园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通过包括遮阳、自然采光、中庭和边庭自然通风、围护结构高性能保温、水池替代冷却塔、地道风等各种节能技术的运用,在设计中采用普通建筑材料,普通适宜技术,降低材料与技术成本。

以人为本,关注时展进行建筑创作

纵观我国建筑发展史,从秦砖汉瓦到唐代的斗拱,再到宋、清的营造法式,每朝每代都在传承与创新中变化,都具有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烙印,都是“新的时代建筑”。

如果建筑无法围绕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就将停滞不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而建筑的空间与形式,是人们某一种生活方式的直接物质与精神。

以人为本,就是设计者将自身融入到使用者的世界中,细心发掘特定区域的人们在时代的变迁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心里感受和需求是什么。如今设计者经常缺乏的是对生活的体验,对当地生活的深入了解,对老百姓的追求的是什么,喜闻乐见的是什么,以及气候因素等等方面如果没有生活体验。实际上就很难创作出真正具有地方文脉、地域特点的建筑。

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建筑创作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地理条件、经济、科技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

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有人提出想要体会古代的唐诗宋词的韵味,就要用陕西话去读,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建筑创作中没有与当地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的话,在建筑创作中可能会忽略很多建筑中最本质的问题。

建筑属性就具有地域性,就是依托地域文化诞生的,建筑脱离不了文化属性。我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虽然气候、环境、民族各有不同,建筑都包含有当地地域特征和文化的背景,由于不同民族在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 心理结构、伦理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其各方面都渗透着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对地方建筑形式提取与变形, 传承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文化。比如美国SOM 事务所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通过对中国古代密檐式塔形象的成功抽象, 将高耸的体量分成几段来处理。每段的高度自下而上逐渐缩减, 形成了密檐式古塔的意象, 在表达中国建筑的地域特征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综上四点,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我们应以整体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地域建筑创作,辩证的分析当地经济技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变化的差异,由宏观到细节,由表及里,深入思考。”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特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相对独特的地域文化。我们在设计创作时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尊重生活,强调品质,创造出既符合现代人们需要,又具有传统特色的、具有生命力的地域建筑。

参考文献

[1] 王振复.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