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13:1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反应测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甘肃省白银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韩独石工作室,730799)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的韩勇钢老师针对化学教材中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存在的一些弊端,参考“套管实验”原理,设计制作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改进了实验方法,使实验效果大为提高。
“任何设计方案都有创新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况且,创新的好方案不一定完美无缺,不一定再无革新的空间。为不断改进化学实验装置和方法,提高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技术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从优化功能、改变结构和材料方面改进了该方案。这是将技术思想和方法渗透到其他课程,实现通用技术与其他课程融合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发现和明确问题
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一项技术的创新需要设计,一个技术产品的更新需要设计”,因而,从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技术设计视角来看,前面所述实验装置的创新及由此引起的实验方法改进,都属技术设计。韩勇钢老师设计的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优点为“不会倒吸,有害气体不会外泄,保护了工作环境,反应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使学生观察到了NO的‘庐山真面目’——无色气体,同时可使NO与O2结合生成NO2,检验了NO气体”。笔者以为,如果“不会倒吸”,那么有害气体必会“外泄”。因为“套管实验”只排除了因倒流引发试管爆炸的危险,并非解决有毒气体外泄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既不倒流又不外泄的度,在实验操作中非常难把握,所以该实验装置在绿色环保功能设计上有点美中不足。
二、制订设计方案
受上述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启发,运用废旧材料,按结构相同、材料不同设计出“套管配气囊实验装置”(如图3)和“套桶配气囊实验装置”(如图4)两种方案;也可按结构不同、材料也不同设计出另一种样式的“观察筒配可控气囊实验装置”(如图5)方案。前两个装置在继承“套管”技术的同时增加了具有防污染功能的气囊,适宜做制备NO2的实验;后一个装置是在保留气囊的同时改“套管”为“观察筒”,适宜做制备NO的实验。
三、制作所需材料
三种装置的共用材料为:5mL注射器管8支,30mL注射器管2支,橡胶塞2个,中号气球3个,小胶帽5个,控制夹1个,输液吊桶1个,输液观察筒1个,控制夹1个,输液导管、中性笔芯杆及乳胶管若干。
四、制作装置原型
(一)制作“套管配气囊实验装置”
1.将2支SmL注射器管通过输液导管连接在中间穿有橡胶塞的一截中性笔芯上,在其中1支注射器管的中间钻一对气孔,再将下端用1个注射器胶塞堵漏,作实验反应器;上面1支注射器供滴加试剂用,制成气体制备内管装置,如图3(a)所示。
2.在1支30mL注射器管上端侧面打孔,并用乳胶管作套管安装1短截中性笔芯杆作为导气嘴,给下端的安针嘴套上小胶帽,制成观测气体外管装置,如图3(b)所示。
3.将气体制备内管装置安装在观测气体外管装置上,再将由半截SmL注射器管套中号气球制成的气囊装置接在观测气体外管上端侧面的导气嘴上,组装成“套管配气囊实验装置”,如图3(c)所示。
(二)制作“套桶配气囊实验装置”
1.同前法,制成气体制备内管装置.如图4(a)所示。
2.在输液吊桶的盖子中间挖1个适当大小的圆孔,排气嘴上套着的橡胶帽不动,在滤气嘴上接一个气囊装置,给输液吊桶下端的输液嘴套上小胶帽封堵,制成观测气体外套桶装置,如图4(b)所示。
3.将气体制备内管装置安装在观测气体外套桶装置上,组装成“套桶配气囊实验装置”,如图4(c)所示。
(三)制作“观察筒配可控气囊实验装置”
1.将1支5mL注射器通过输液导管连接在中间穿有橡胶塞的1截中性笔芯杆上端,中性笔芯杆下端削尖以便滴加试剂,这样就制成了化学试剂滴加器(见图5左上)。
2.在1支30mL注射器管上端侧面打孔,并用乳胶管作套管安装一短截中性笔芯杆作为导气嘴,给下端的安针嘴套上小胶帽,制成气体制备管(如图5左下)。
3.截取输液器上的1个输液观察筒,在筒右端的“丫”形管直管端头套上附有控制夹的气囊装置,用小胶帽封堵“丫”形管斜管端头,制成N0观察与转换装置(如图5右)。
4.将化学试剂滴加器插入气体制备管内,在气体制备管的导气嘴上连接NO观察与转换装置,即组装成“观察筒配可控气囊实验装置”(如图5)。
五、技术测试与评价
(一)对“套管配气囊实验装置”和“套桶配气囊实验装置”测试
因这两个装置同构异形,选用“套管配气囊实验装置”进行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操作:(1)气密性测试良好(过程略)。(2)拆开实验装置,给观测气体外管里加入约10mL浓氢氧化钠溶液,给气体制备内管装置的内管里加入一两片紫铜皮,上面1支注射器内吸人少许浓硝酸后把内管插入外管,然后将“套管配气囊实验装置”组装如初。(3)推动上面1支注射器推杆给内管滴加数滴浓硝酸,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红棕色N02气从内管中部的两孔排出,使外管也迅速充满红棕色NO2。同时,多余的气体进入气囊使其慢慢鼓胀。(4)振荡实验装置,外管内的浓氢氧化钠溶液从内管中部的两孔进入内管,与其内的浓硝酸发生中和反应后,红棕色N02停止产生;继续振动,在外管里的红棕色慢慢褪去的过程中,气囊也渐渐被空气压扁。
(二)对“观察筒配可控气囊实验装置”测试
用“观察筒配可控气囊实验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操作:(1)拔掉橡胶塞,向气体制备管内投入几小粒碳酸钙颗粒和一两片紫铜皮,给上面1支注射器内吸人少许浓盐酸后把橡胶塞塞上。(2)给气体制备管内推人少许浓盐酸,碳酸钙颗粒上便有C02气体冒出,不一会气囊会慢慢鼓胀起来。(3)待气囊接近充圆时,换用另1支注射器慢慢滴加稀硝酸,不一会碳酸钙颗粒停止冒气,而铜片上开始产生无色气体NO。(4)少待片刻,若NO观察筒内看不到一丝红棕色时,筒内即为无色的NO气体。此时,用空注射器针头刺穿“丫”形管斜嘴上的小胶帽向观察筒内慢慢注入约5mL空气,观察筒内无色NO气体会渐渐变成显亮的红棕色N02。(5)关上控制夹,迅速换掉上面1支注射器并立即边振荡装置边给气体制备管内推人适量浓氢氧化钠溶液,不一会铜皮表面停止产生气泡,观察筒内的红棕色N02会慢慢倒吸人气体制备管内。(6)待红棕色由浓变淡到一定程度,打开控制夹,气囊会较迅速变扁。
(三)对两种铜与浓硝酸反应装置和一种铜与稀硝酸反应装置的综合技术评价
1.装置特点。
设计科学合理,实验操作简单;材料适宜加工,结构制作容易;废料利用,经济方便;实现了教具低成本微型化和试剂微量化。气囊的应用起到了防止有毒气体泄露的环保作用,彰显了绿色化学理念。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三种实验装置,是将创造性想象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结合,对原有两种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进行技术评价后,采用保留优点、改进不足和改变材料的技术方法,采取对结构既保留又改变、将实验方法既继承又创新的技术措施而设计制作的集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技术作品。它的设计过程处处融合着对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过程,更体现了对实验装置不断评价、优化和类化的技术创新历程。
2.装置用途。
关键词:项目反应理论;化学测试;化学平衡;试卷编制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56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引言
学生学业的认知诊断,类似于医院的医生给病人看病。当我们用诊断性测验来探测学生的“病情”时,我们希望诊断性测验准确、稳定,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不随被试人群不同而变化。显然,以经典测量理论为指导的传统测验不能达到上述目的,这是因为经典测量理论的理论基础严重依赖于被试:项目的难度用学生的通过率表示,项目的区分度则以题目与总分的相关或高低能力组的通过率之差表示,测验信度建立在平行测验基础之上。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经典测量理论的先天不足?项目反应理论应运而生。
2 项目反应理论简介
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简称为IRT)是在克服经典测验理论的局限性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验理论。它以考生对题目的作答模式为依据,将考生在项目上的答对概率和潜在特质,以及项目的参数(如难度、区分度和猜测度),以概率模型的形式确定下来,估算出不依赖于项目样本和考生样本的能力值和项目参数,而且考生的能力值与项目的难度值定义在同一等距量尺上,这就给组卷时针对被试水平选择相应难度项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1 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假设
项目反应理论与心理学上的潜在特质理论紧密相关,有3个基本假设:(1)潜在特质的单维性,即测验仅测被试的一项特质(知识、技能、人格等)。单维假设是不能严格满足的,因为总会有一些认知的、人格的影响测验表现,只要有一个主导因素即可;(2)局部独立性假设,它指考生对每道题目的作答行为相互独立,考生之间的成绩互不影响;(3)项目特征曲线假设(Item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ICC),ICC反应了被试对某一测验项目的正确反应概率与该项目所对应的特质或能力水平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称为项目反应模型[1]。
2.2 常用模型和项目参数
到目前为止,项目反应理论已经提出了许多模型,其中最成熟、最常用还是logistic模型。根据参数估计所涉及的个数,可分为单参数模型,只估计项目难度;双参数模型,估计项目难度和区分度;三参数模型,估计项目难度、区分度和猜测度。项目反应理论中项目参数的含义与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参数的比较见表1。
图1中横轴表示被试的能力量尺,b表示项目的难度参数,可见被试的能力值和项目难度值在同一量尺上;纵轴表示不同能力被试答对该项目的概率;截距表 示项目的猜测参数,它的值越大,说明能力水平低的被试更容易猜对项目。因此,利用ICC曲线,只要已知考生的能力值,就可预测出被试可能答对某个项目的概率。
2.4 信息函数
一般来说,信息可以看成是不肯定性的消除,当信息量增大时,这种不肯定性会随之进一步消除。项目反应理论用信息函数来代替经典测量理论中的信度概念。项目信息函数曲线如图2所示。横轴表示被试的能力量尺,纵轴表示项目针对某一被试特质水平θ所能提供的信息量,随θ取值的不同而变化。信息函数还具有如下重要性质:(1)每个项目在某一特质水平处所能提供的信息量,还受项目自身特性的影响,区分度越大,所能提供的信息量越多;(2)每个项目所提供的信息不受其他项目的影响,测验中各项目均独立地对测验总信息作贡献;(3)测验信息函数在某一特质水平上的值的平方根的倒数,就是该点特质水平估计值的估计标准误[1]。
3 研究方法
3.1 认知属性模型的构建
认知诊断根据测验的观察分数推断被试的心理结构,需要施测者将想要了解的认知属性投射在测验中。研究表明,基于认知属性模型编制诊断性测试卷较之传统的测试卷编制方法具有结构效度上的优势[2]。本研究以化学平衡内容为载体,认知属性模型以Tatsuoka所构建的TIMSS数学测试认知属性模型为框架[3],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高考试题等文本性材料为内容素材,构建了包含5个知识内容属性、8个过程技能属性的化学平衡属性模型。
3.2 项目的编制及预测卷的形成
在项目的编制过程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依据化学平衡属性模型;二是能实现对每个属性的多次观察;三是难度适中。历年高考化学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所以关于化学平衡的高考测试题是本研究选编测试项目的主要来源,共选编了75个项目。选编好试题之后,征求了测试对象的任课教师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删除了部分项目,并对部分测试项目作了修改,共保留65个项目,以确保测试项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了使所有的项目具有同一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使这些项目都在相同的被试上实施,但是这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做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另外被试的疲劳和倦怠也会对测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研究采用项目反应的铆试题等值技术,从编选的65个项目中挑选5个作为铆试题,其余60个按照上述编制试题的原则分布在测试卷1、测试卷2、测试卷3等3套试卷中,每套试卷各包括25个项目(其中含5个铆题)。
3.3 测试对象
被试均是高二学生,完成了化学平衡内容的学习,具体构成如表2所示。发放测试卷520份,收回520份,剔除无效试卷19份,最后得到有效试卷501份。
3.4 测试过程
在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采用纸笔测试,由各班级的化学教师担任主试,测试前跟学生交代这是一次考试,但不限制作答时间,做完测试题即可上交。从实际情况来看,能一小时左右完成的学生居多。
3.5 测试数据的评分
施测的测试题有选择题、填空题等,但这些测试题均是以(1、0)形式计分,答案对计1分,答案错或者没有作答均计0分。
3.6 统计处理
本研究使用BILOG-MG3.0软件进行项目参数的估计,测验等值及项目信息函数的估计,用SPSS 13.0软件进行因素分析等。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单维性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SPSS 13.0中因素分析主成分方法对数据进行单维性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3套预测卷的KMO检验值均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均小于0.5,这表明3套预测卷完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另外,3套预测卷的第一特征值与第二特征值的比值均大于或等于3.0,这表明3套预测卷的单维性假设是成立的,适合用项目反应理论进行分析[1]。
4.2 拟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二参数Logistic模型,使用BILOGMG 3.0软件“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进行项目参数估计和模型―资料拟合度检验(Assessment of model-Data Fit)。从χ2(prob)估计拟合度情况来看,项目8(测试卷1中项目12)、项目28(测试卷2中项目4)的p值小于0.05,χ2检验不接受该模型,说明这两个项目参数估计拟合度较差。从校正卡方值(Chi/df)来看,项目28的校正卡方值则是正无穷,大于3,说明该项目与模型拟合度的确较差;而项目8的校正卡方值为2.1,小于3,满足拟合度要求,暂时予以保留[4]。
4.3 项目初选
在使用BILOG-MG 3.0软件估计项目参数时发现项目8(测试卷1中项目12)的参数值无法估计,其得分与测试卷1测验总分的二列相关系数rb=-0.061。项目55(测试卷3中项目14)的参数值也无法估计,其得分与测试卷3测验总分二列相关系数rb=-0.017。二列相关为负表明,能力值越低的学生反倒越能准确回答该项目,不符合测量理论的要求。因此,从测试卷1中删除项目12,从测试卷2中删除项目14。经过项目初选后,共删除了3个项目,测试卷1、测试卷2、测试卷3均保留了24个项目。
4.4 测验等值
采用铆测验设计的做法,把待等值的测验分别向不同的被试施测,使用BILOG-MG 3.0软件进3套试卷的项目参数等值转换。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测验间区分度参数、难度参数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各试卷的项目(包括等值后的所有项目)结构是一致的。另外,项目区分度的分布范围是0.353到1.195,项目难度的分布范围是-2.802到3.000。区分度参数a<0.5或a>3的项目有18个,在项目终选阶段列为替补项目。
4.5 测试卷的形成
一般来说,测量的标准误在能力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需控制在0.4以内[5]。从初测情况来看,学生的能力值基本上分布在-1.5―1这段区域内,集中了80 %多的学生。因此,测试卷在这段能力值范围内的信息量必须达到6.25。在遴选项目的过程中,如果两个或多个项目考查的属性相同或相似,则选择信息量最大的项目,这样既能使被选的项目的区分度得到保证,又能使测验以较少的项目达到预定信息函数的要求,节约了测试的时间成本。
在测试卷组卷的过程中研究者将项目的难度、区分度、信息函数以及项目涉及的属性等内容整合在一张表格中,形成高中化学平衡内容组卷信息表(如表4),那么组卷过程中各项目的信息以及整张测试卷的信息就一目了然。
依据上述挑选项目的原则,利用组卷信息表共挑选了22个项目,使得本测试卷达到了目标函数的要求,信息量与测量标准误差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该测试卷在能力值-1.5―1之间的信息量在6.25以上,标准误差在0.4以下,达到目标信息函数的要求。其中,在能力值-0.3处最大信息量达到11.40,测量标准误仅为0.29。因此,该份测试卷能够保证一定的测试精度。另外,从项目属性的初步编码来看,除了化学平衡中的思维策略(P5)这一属性只被观察了2次,其余属性均被观察了3次或3次以上,达到了属性观察次数的基本要求。
5 研究结果
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
(1)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高考试题等内容,建构了高中化学平衡内容的认知属性模型,该模型获得了专家、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可;
(2)在认知属性模型框架下,编制了3套高中化学平衡内容的预测卷并施测,利用项目反应中的BILOGMG 3.0软件估算项目的性能参数,淘汰拟合度不佳、区 分度较低的项目;
(3)在认知属性模型框架下,基于各项目的特征曲线、信息曲线编制测试卷,并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编制了一套效度较高、信度可靠的化学平衡内容诊断性测试卷。
参考文献:
[1]漆书青.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峰等.小学四、五年级数学诊断性测验的编制――基于规则空间模型的方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3):113~118.
[3] Chen,Y.H. Cross-Cultural Validity of the TIMSS-1999 Mathematics Test: Verification of a Cognitiv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ting,2008,(3):251~271.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278-02
心理测试是依据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与生理活动之间关系的原理,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向被测人提问,继而形成心理刺激引发被测人的心理生物反应,通过专用心理生理测试系统对其心里生物反应进行采集,记录和显示,从而评断和推断被测人与案、事件关系的心理检测技术。
心理测试通过设计并向被试提问与案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自变量),从而引起被试心理活动、心理指标的变化(因变量),其中相关环境因素(额外变量)的控制也是必不可少。心理测试技术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反复的心理实验来证明其科学性,要想遵循客观规律,证明其科学性,就必须依靠实验心理学来保证其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心理实验是实验心理学用来研究心理学原理、规律及相关问题的主要方法。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心理学实验中包含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三大主要变量。这种变量可以通过刺激反应理论很好的呈现。
一、心理测试在心理实验中的科学应用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心理测试遵循客观规律,要想实现心理测试的科学公正有效,必须严格进行实验设计,对变量的考虑尤其需慎重,且对实验要进行定性定量确定。心理测试中,要科学准确的确定自变量,保证自变量的有效性;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正确认识和评判因变量。
1.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控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在心理测试中,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技术即为自变量的体现,它能够引起被试相应的反应,即引起因变量的反应,要保证自变量刺激是唯一的,要想使实验效果好,要保持问题的纯净性和唯一性。
(1)不同刺激特点的自变量。心理实验中,不同特性的刺激因素会引起被试产生不同的反应。在心理测试实验中,主试对被试提问与案件有关的问题或无关的问题,被试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涉案人员皮电指标会呈现明显反应,而无辜人员的皮电反应大多趋于平稳。这就属于不同刺激特点的自变量。在心理测试中,体能正常的情况下,通过重复提问,无辜者在测试中反应值会有所下降趋,情绪也逐步有所放松;而涉案人一直到第三遍在目标问题上反应还是比较强的,情绪一般放松不下来。作为实验者,我们要想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有效准确,保持变量的恒定,至关重要。
(2)不同环境特点的自变量。当实验呈现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则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即为环境自变量。心理测试不是只在固定的实验室完成,它的随机性较大,所需的环境特点也是值得注意的。如测试时有无噪音,湿度、温度、视觉干扰、气味等。
(3)不同被试特点的自变量。被试者的特征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性、动机、态度、内驱力等都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这些因素统称为被试者变量。
2.因变量。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称为因变量,也就是反应变量。心理测试实验中,被试生理指标的反应程度和反应变化是这项实验的因变量,同时也是实验得出结论的指标因素和客观依据。其中因变量的指标有以下几种,本文将重点做以陈述。
(1)反应速度。例如简单反应时间、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在心测实验中,被试对目标问题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对相关问题有情绪体验的被试者,皮电的反应速度会很强烈,在皮电上会呈现相应的斜率陡然增大现象,由此自变量的科学准确有效性得到了因变量较好地反映,当然,因为特异性等原因,实验过程中图谱会有对应较不明显等反应。
(2)反应的正确性。心理测试技术在实验中看目标问题的对应情况,目标问题对应率在60%-70% 以上,则定为涉案。一般呼吸、脉压同时反应,皮电次之,最后看得分对应率,评判反应的准确性。
(3)反应的难度。在心理测试中,不仅要看反应的正确性,研究其是否涉案,而且要通过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技术,遵循顺时性与过渡性,通过导入题,压力题,自我认知题(时间、地点、性别等),SKY题,过程题,现实心态题等,根据问题对应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与案件的关系程度及其在案件中的角色。
(4)反映的次数或几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者能做出某种反应的次数,在心理测试实验中,每套编题根据实验需要会反复进行两三次,这是因为在体能正常的情况下,无辜者在测试中反应值会有下降趋势,情绪也逐步有所放松;而涉案人一直到第三遍在目标上反应还是比较强的,情绪一般放松不下来。
(5)反映的强度。例如,情绪实验中的出汗量,皮肤电反射电阻变化的大小,等等。在心理测试中,当问题涉及到目标问题时,涉案人会表现出皮电陡然上升,斜率增大,且皮肤电反应持续时间长,经过反复测试,最终得到反应的正确性。
3.额外变量。额外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是除自变量之外的无关刺激和干扰因素。在心理测试中,如噪音、温度、湿度、视觉干扰、气味等都属于额外变量,要始终控制额外变量,才不会干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互关系,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在心理测试中,要保持室内的湿度适度,室内通风性应较好,测试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6度至28度之间。测试时,被试需吃饱,休息好,没有饮酒,没有因为服用药物原因而影响测试。额外变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测试的正常进行,在心理测试时需控制好。
二、心理测试的实验设计问题
实验设计,即进行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在心理测试中,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一) 刺激变量的确定及其呈现方式
刺激变量,即自变量,在心理测试中,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技术即为自变量的体现,它能够引起被试相应的反应,即引起因变量的反应。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技术,即突出问题客观性、认知性,以案件有关要素、情节、特点及案犯心理活动问题为主,采用多种编题方法,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案件有关的多个目标问题进行设计编题,以检测被测人对案件认识状况的一种编题技术。其具体体现在编题上,即是采用自我认知检测法,违法犯罪认知检测法,即时心理状态检测法,以及以案件有关要素问题,犯罪情节及其相应心理状态问题为主进行编题。编题要遵循心理活动规律,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要求及其心理实验的规定和控制。其编题需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客观性与认知性;顺时性与过渡性;情绪体验性与防止过敏性;唯一性与通俗易懂性;全面性与适宜性。在心理测试中,刺激变量的呈现方式是以语言刺激的方式来体现,在测试中,主试的语言,语速,语音,语调等,都会影响因变量的不同反应。
科学编题要注意研究把握各心理现象间关系的影响,要注意不同气质和类型的人的特点、差异。要注意研究可能影响测试的有关因素,从而排除干扰。保证其科学性。
(二)反应变量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心理测试中,反应变量的指标即图谱反应,一般以皮肤电反应为主,呼吸波次之,脉搏波次之。由于人的心理反应有所差别,对不同的对象,对其各项指标参数的侧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绝大多数人皮肤电明显,也有的人呼吸波或脉搏波上明显,还有百分之几的人皮肤电反应很弱,但呼吸波,脉搏波上反应很强。也有的个别人在极度慌乱时皮肤电反应反而减小。
认知综合测试法的测量方法是看目标问题的对应情况,目标问题对应率在60%-70%以上,为涉案,再根据问题对应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与案件的关系程度及其在案件中的角色。
(三)对一切相关变量的控制措施
在心理测试中,如噪音、温度、湿度、视觉干扰、气味等都属于相关变量,要始控制相关变量,才不会干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互关系,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在心理测试中,要保持室内的湿度适度,室内通风性应较好,测试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6度至28度之间。测试时,被试需吃饱,休息好,没有饮酒,没有因为服用药物原因而影响测试。
(四)确定被试者人数和选择被试者的方法
在心理测试中,被试者人数一般是一人单独进行,双盲测试。被试者应具备基本的生理条件和基本的心理条件。基本的生理条件包括年龄,体能水平正常,大脑处于正常唤醒水平的被试,未有药物饮食影响的被试者。基本的心理条件包括智力水平正常,不同人格的被试,注意状态不同的被试,情绪状态不同的被试,对问题的言语理解不同的被试,动机强度水平不同的被试。
(五)拟定主试在测试开始前对被试的指导语
对于被试,往往用指示语来控制被试者的反应,指示语乃是心理实验中主试者给被试者交代任务时说的话,使用指示语,应注意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引起动机,激发兴趣。在可能的范围内,告诉他们实验目的与应用价值,使他们认识到参与和合作的意义。如心理测试中的测前访谈技术,测后谈话和讯问技术等。
(六)规定实验次数
心理测试遵循心理实验设计的可重复性原则,心理测试一般会根据测试的需要重复两到三遍测试,在体能正常的情况下,无辜者在测试中反应会有下降趋势,情绪也逐步有所放松;而涉案人一直到第三遍在目标上反应还是比较强的,情绪一般放松不下来。心理测试的实验设计和进行,都应保证能够多次重复,只有多次重复得出的实验结果才是科学可靠,令人信服的。
(七)安排实验程序
心理测试实验程序步骤即:犯罪心理动态分析技术,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技术,测前访谈技术,实测操作、观察和评图技术,图谱综合评断技术,测后谈话和讯问技术。这六大阶段技术构成了心理测试的实验程序。
[关键词]ABR;ASSR;行为测听;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225-04
听性脑干反应(ABR)是诊断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重要方法,但其仅反映外周的听敏度和脑干通路的神经传导功能,缺乏频率特性。在临床应用受限,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是由规律、重复刺激声信号引起的,具有很好的频率依赖性,诊断耳聋疾病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小儿行为测听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反映小儿听力损失程度的重要测试结果,其主观听力测试不能替代小儿客观听力测试,目前临床上关于不同耳别、不同频率ASSR阈值和行为测听的相关分析报告较为少见,且左右耳反应阈也不多见。
本文为了进一步探究ABR、ASSR与行为测听的相关性,特选择了2013年6月~2014年12月间在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语前聋患儿3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均进行ABR、ASSR与行为测听检测,以为临床提高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听力学诊断水平提高参考借鉴依据,现整理完毕,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间在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语前聋患儿3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3~6岁,平均(4.3±1.6)岁。所有患儿经过常规的耳鼻喉科检查,排除其他均诊断为语前聋。
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对象均采取行为测听检测和ABR、ASSR检测。
1.2检测方法
1.2.1 ABR、ASSR测试 听性脑干反应(ABR)、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的检查采用美国智听公司生产的GSIAudera测试仪进行检测,检测地点为电屏蔽隔音室,在额头双侧乳突处置入电极,并作为参考,地极选择电极鼻根部,对于年龄较小,配合度较低的患儿,可对其进行水合氯醛灌肠,对于每一载波频率均需进行详细记录,记录过程中双耳双通道同步进行,有或者仅有一个通道记录到反应均被认为存在频率反应。
1.2.2行为测听行为测定的方式为游戏测听,即让患儿在听到声音后完成一个动作,从而判断患儿的听敏度。首先,根据患儿的年龄、运动系统发育状况以及小儿兴趣确定一个合适的反应行为。测试采用通过声场或耳机进行,选用最合适的测试方法,采用特制观景箱一个,另选用纯音听力计,箱内安装照明开关,在箱上设置信号灯,对窗口情况进行观察,测试者可以控制照明开关,测试过程中,指导患儿佩戴好耳机,并引导其坐于箱前,当声音信号发出1~2s后,开启箱上的信号灯,并由专业的工作人员指导患儿按压箱内的照明开关,让其观察到箱内的活动情景,患儿观看过程中需确保观看窗口通亮,持续训练2次后,改为给声检测,关闭箱上的信号灯,注意患儿是否会按压到箱内的照明开关,可否成功观察到灯箱内的活动情景,持续反复进行,根据测试情况,逐步降低声音信号至反应阈值,以准确的了解小儿患儿的听觉能力。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计量资料使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用Pearson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a=0.05,P
2结果
2.1 ASSR反应阈的分布状况
0.5、1.0、2.0和4.0kHz的引出率均明显高于ABR结果,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ASSR反应阈的分布状况见表1。
2.2 0.5、1.0kHz反应阈与40Hz AERP反应阈的相关性
由表2可见,0.5、1.0kHz反应阈与40Hz AERP反应阈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并且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5、1.0kHz反应阈与40Hz AERP反应阈的相关性见表2。
2.3 2.0、4.0kHz ASSR与ABR之间的相关性
表2可见,2.0、4.0kHz ASSR与ABR之间的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并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2.0、4.0kHz ASSR与ABR之间的相关性见表3。
2.4 ASSR阈值和纯音听阈值比较
37例语前聋患儿的ASSR阈值和纯音听阈值具有明显的差异(P
ASSR阈值和纯音听阈值比较见表4。
3讨论
ABR波形是由听神经和脑干通路上潜伏期相同的神经核团和神经纤维同步放电所形成。ABR是反映脑干通路神经传导功能和外周听敏度的重要指标,但是该指标与患儿的真实听力差距较大,不具有代表性。ASSR的组成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是由重复刺激声信号、规律信号所组成,ASSR的反应成分的幅度具有固定性,包括其相位亦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反应,且加上刺激声频率范围较窄的原因,其诱发的电波容易看作是受基底膜上相应部位受到刺激后兴奋引起的,因此,临床上认为ASSR的频率特异性较好,其测试结果是反应患儿听力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作为测试患儿听力的主观指标,但其测试结果也会受小儿配合度的影响,患儿的配合度直接决定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行为测听尚没有在我国广泛开展。常常只进行ABR或ASSR等电生理测试,并且目前对于上述测试结果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因此,探讨ABR、ASSR与行为测听之间的相关性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人体的高频听阈可以通过ABR得到有效反应,即使ABR测试没有发生任何反应,其测试结果依旧可以引出阳性值,故认为ASSR可以用于重度或者极重度的耳聋患儿中,且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ASSR和40HzAERP相较,ASSR反应的是0.5、1.0、2.0和4.0kHz四个频率的主要听阈,并且患儿不会受睡眠和物的影响,与40Hz的相关电位测试相较,具有明显的优势。
小儿行为测听是指给出刺激声,观察婴幼儿是否出现听觉行为改变,以评估婴幼儿的听力状况的方法,共有2人参与,1人为诱导观察者,一人为测试者,均具有小儿听力学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小儿被试者应具有适当的年龄和生理发育机制、满足适当的时机、适当测试和观察的位置。
另一方面,行为观察测听刺激声需满足以下要求:(1)经频率标定的发声玩具;(2)便捷式评估仪;(3)电脑合成刺激声;(4)给声的位置。小儿行为测试过程中应选择小儿最佳的时间,采集小儿患儿的病史,向家长解释测试意义和要求,为测试者和小儿选择合适的位置,之后给出刺激声观察小儿的反应,重复并随机使用无刺激声的对照方法,观察其惊跳反应,最后记录测试结果,并向家长解释。
小儿行为测听在近几年取得了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与纯音测听相较,具有较强的听敏度和特异性,且小儿行为测听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纯音测听是测试听敏度的主观测听,是引起听觉的最小声音强度,在特定的条件下给一定次数的声音信号,受试者对其中一半以上的刺激声作出的正确反应,具有可靠性、重复性、仪器校准容易的优点,其局限性是不能反映受试者的语言交往能力,且不能适用5岁以上的小儿。
ABR通过听觉系统对声刺激反应所诱发的一系列电变化过程,通常用来了解听功能状态,因为听觉诱发电位是极弱的生物电信号,容易被背景噪声干扰,因此,在测试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尤其是良好的隔音室对阈值测试极为重要,尽管现代前置放大器可以排除大多数的公用电干扰,但是周围仪器可以对清晰的记录产生电干扰,因此,做好电屏蔽工作十分的重要。
ABR反应阈在0~20dB之间,由于听力受试者在反应阈附近,常受到噪声的干扰,且对出现的V波较难确定,需要我们进行综合分析。ASSR是专利反应的运算方法,与传统技术相较,可以有效减少测试时间,2通道是双耳独立的信号探测系统,电极放置和ABR完全一致,双耳内的4个频率可以同时测试,独立控制每个频率的刺激声,根据患儿的睡眠、清醒状态,可以提供90和40HZ的刺激率,ASSR是反应阈的直接反映,可以换算成为听力图。ASSR的电极放置同ABR,采用快速稳态筛查运算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伦敦大学Andrew Steptoe博士等在《健康心理学》杂志上报告,他们最新的研究显示,控制压力会影响你的胆固醇含量。没有人知道是如何影响的,但如果你屈服于压力之下,让压力狂乱的攻击,那么,在几年后,跟那些不向压力屈服、不让自己健康状况不佳的人相比,你的胆固醇可能会更糟。
这篇研究是针对近200位中年的伦敦市政府员工进行的,参与这项长期健康研究的人没有冠状动脉疾病与高血压的病史。首先,参与者要抽血以及评估他们的压力,然后,他们要接受两种压力测试。其中一项测试是将文字与颜色配错,例如,将“蓝”这个字用黄色来写,参与者必须说出这个字的颜色(例如要说是黄色)。另一项测试则是要求参与者于时限内,在镜子上描绘出星星的轮廓,虽然强调动作的准确性,但是参与者会被告知一般人在每次测试时平均能画5次星星。之后,参与者要再次抽血以及评估他们的压力,3年后再确认一次胆固醇含量。
不论是在刚做完压力测试或是3年后,每个人的胆固醇含量都升高到某些程度;那些在压力测试后胆固醇增加最多的人,也可能是在3年后上升最多的人。研究人员将3年的后续追踪分为总胆固醇高、中、低三种,那些属于高胆固醇的人包括:
16%的参与者刚开始对压力测试显示少量的胆固醇反应。
22%的参与者刚开始对压力测试有适度的胆固醇反应。
超过一半(56%)的参与者刚开始对压力测试有极大的胆固醇反应。
研究人员表示,男女之间的结果没有差异,他们有调整身体质量指数、抽烟、激素疗法以及饮酒(但是不包括饮食)等因素。
这个短暂的压力测试显示,人们以及他们的胆固醇含量对压力的反应如何。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在实验室中所测量出来的胆固醇反应,可能也同样地反映出人们对日常生活挑战的方式;对于压力的胆固醇反应越大,就表示在他们生活中会有较大的情绪反应。研究人员表示,日常生活所累积的反应,会导致3年后胆固醇与脂肪含量快速增加,其中,脂肪与血脂质有关,这显示出人们对压力的反应,是经由较高的脂肪含量所发展出来的机制。
压力有许多种,像应付慢性疾病、在工作上要有重要的表现、弥补错误或是在假期中浪费你的时间与金钱。压力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消失或没有影响,加上人们处理压力的方式各不相同,要让一个人疯狂可能很容易,或者这对另外一个人来说是个有趣的挑战。你可能无法消除生活中的压力,但是你可以学习将压力处理得最低;运动、沉思以及计划都是你可以去利用的资源。
摘要: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都有着明显的认知风格的偏好。为了定量地实证研究这种偏好,课题组主要采用Riding的理论和编制方法,进行重新组题、修正并成功开发CSA(Cognitive Style Analysis)软件系统。
关键词:软件开发人员;认知风格;Riding认知风格理论;CS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认知风格,是指“信息加工过程中,围绕内在人格特征、以合适的方式发展的自我一致性的特征”,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他直接指向学习者处理信息的习惯,描述了学习者感知、思考、记忆和问题处理的类型模式,反映了个体知觉信息时的特定偏好”。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出现了几种认知风格模型,许多研究者由于独立进行研究的缘故,提出一长串的风格名称。20世纪90年代Riding等人对认知风格的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把各种各样的认知风格类型归结到两个基本维度――整体-分析维度和言语-表象维度。整体-分析风格范畴的风格测量所测评的是个体倾向于把信息组织成整体部分还是不同部分,属于这一范畴的典型代表有场独立性-依存性、粗放型-敏锐性、冲动性-反思性等;言语-表象风格范畴测量所测评的是个体在思维时倾向于借助言语还是心理表象来表征信息,属于这一范畴的典型代表有言语型-视觉型和言语型-表象型。现代EEG、ERP等实验为两个风格维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从事不同职业的成员具有共性的认知风格,软件开发人员指的是软件行业从事开发的应用型人员,既不包含算法研究等理论研究人员,也不包含软件开发管理人员。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都有着明显的认知风格的偏好。为了定量地实证研究这种偏好,课题组主要采用Riding的理论和编制方法,进行重新组题、修正并成功开发CSA(Cognitive Style Analysis)软件系统。
2Riding的认知风格理论和CSA系统
Riding等人给出了一个结构模式,开发出认知风格的整合测评工具――认知风格分析系统(CSA)。CSA直接测量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维度的两端,由3个分测验构成。第一个分测验通过每次呈现一个要求判断“对”、“错”的陈述,来测评言语-表象维度。测验中关于认知范畴的信息的陈述和描述外观项目的陈述各占一半。研究者假定表象型的个体由于物体相对容易被表征为心理表象,能够迅速获得用于比较的信息,从而对外观性的陈述做出的反映更快。同时假定言语型个体对认知范畴的项目的反映时间会更短,计算机记录对每个项目的反映时,并且计算言语-表象比率。低比率反映的是言语型,高比率反映的是表象型,居于中间位置的被认为是双重型。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个体必须既阅读言语型项目,又阅读表象型项目,以便于阅读能力和速度同时得到监控。
后面的两个分测验用于评估整体-分析维度。其中的第一个分测验的项目要求个体判断成对的复杂几何图形是否相同。假定整体型的个体对这种任务的反映可能相对较快,其中的第二个分测验的项目要求被测试人通过按两个有标记的键中的一个来指出作为刺激的简单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三角形等)是否包含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假定,分析型的个体把简单图形从镶嵌他在内的复杂几何图形中分离出来的速度相对要快些,在进行这一分测验时,计算机同样要记录反应时,计算整体加工与分析加工的比率。低比率反映了整体性加工倾向,高比率反映了分析性加工倾向,介于两者之间的比率被称为“中间型”。
在做这些测验时,被试者并不知道该测验记录反应时,目的是让他们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接受测试任务,反映出他们通常加工信息的方式。由于使用比率、总体的反应速度并不影响风格的测试结果。在Riding和Cheema的研究中给出了开发CSA的背景材料。
3CSA的优点和缺点
CSA为测评个体在两个基本的认知风格维度上的位置提供了一种的简单、快捷、方便的手段(Riding,1991b)。该测评工具有五个优点:(1)他是一种客观性的测验;(2)他确实评估了风格维度的两端,如果没有做到这点,测验评估的就是能力而不是认知风格了;(3)测试没有包含问卷类的项目或者有难度的语言,适合于从儿童到成人的任何年龄段;(4)他的测试情境能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环境,不受环境约束;(5)他在许多国家得到应用,在本质上一般不受文化的影响。
Ali Reza Rezaeia(2003)等人对CSA系统提出一些建议来改进CSA的信度和效度,这些建议包括:(1)进行三个分测验时尽量不要出现中断,因为在进行CSA测量时被试者需要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完成加工信息,主试者应避免给出任何线索暗示被试者的分数与反映速度有关,如果强调反应速度的话,个体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就可能会改变,CSA的信度对反应时间非常敏感,即使一个简短的中断也会影响信度和效度系数;(2)将来的CSA版本应该在结果中提供每个分测验中各个项目的反应时。CSA的结果中只列出全部的反应时的比率,而不显示每个项目的反应时。这样在结果分析时会失去很多的信息;(3)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CSA的一个局限性可能与言语-表象的两个量表的内容效度有关,因为在这两个量表中问题的呈现需要被试者首先读懂以“句子”形式出现的陈述,这就可能使言语型的被试者减少对每个项目的反应时;(4)增加CSA各个类型问题的数量,CSA每种类型问题的数量太有限,为了降低由于随机误差所带来的影响建议增加每个种类项目的测验数量;(5)建议将CSA测验中判断对错的有颜色的按钮改成同样的颜色或没有颜色;(6)使用规范统一的提问方式来替代有颜色标记的题干;(7)提高言语-表象维度量表的可变性。由于整体-分析维度上问题的难度要高于言语-表象维度的项目,整体-分析维度的信度可能要比言语-表象维度的信度要高,因此增加该维度中项目的数量和变化可以提高测验的信度。
4设计实现
“软件开发人员的认知风格研究”是针对软件从业人员的风格的研究,在这里我们假定软件从业人员的认知风格在某维度方面存在偏好,采取Ali Reza Rezaeia(2003)等人对CSA系统的建议,根据CSA的测试模式进行修正后制定了具体的4个分测验,小组的成员对CSA测试系统做了一个模拟的系统“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认知风格测试系统”。
Riding的CSA系统涉及到的表象维度的测试是用言语描述的,这就可能使表象型的被试者先要进行言语-表象的转换,从而增加对每个项目的反应时。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测试系统的编制中,将表象测试题设计为用图形来描述。这将提高表象维度的测试效度。
考虑到评测时主要是根据“反应时”作为衡量不同风格的依据,所以我们首选了C#系统进行编程,而非C#等JIT解释型语言系统。用C#语言工具编写出用于测试软件人员认知风格的软件,将四个分测验进行综合测试,因为在做这些测验时,被试者并不知道该测验记录反应时,目的是让他们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接受测试任务,反映出他们通常加工信息的方式。由于使用了比率,所以总体的反应速度并不影响风格的测试结果。测试系统如图1所示:
第一个分测验是以图形方式呈现的对外观认知的项目,用来测试表象维度。假设表象型的个体由于物体相对容易被表征为心理表象,从而对图形题干将会做出更快的反应,并且从这些表象中能够直接而迅速地获得用于比较的信息,如图2所示。
第二个分测验包含着认知范畴的信息来测试言语维度。言语测试题如:
我(男)爸爸的姑姑的唯一的兄弟的妻子的唯一的孙子的妈妈的最大的姐姐是:
A大姑 B大嫂 C大婶 D大姨 E大姐
言语型的个体对认知范畴的项目反应时间更短,因为表象型的个体需要先将抽象的言语转换为形象来表征。计算机记录对被试者对每个项目的反应时。
第三个分测验包含着有成对的复杂几何图形组,他要求个体判断同一组的图形是否相同用来评估整体维度。如图3所示。
第四个分测验项目包含着一个简单图形和一个复杂图形,他要求被试者在复杂图形中找到简单图形用来评估分析维度,这一测验所考察的是个体对包含在复杂图形里的简单图形的去隐蔽能力,他假定分析型的人在这一作业中做的更快。如图4所示。
测试由随机从每个分测验的测试题目中选择10个题目共计40题组成。在测试中考虑到被试者由于对题目没有兴趣,或者大多数题目没有经过大脑的认真思考就回答这样会影响测试分析的最终结果,因此必须对测试卷的有效性进行合理判断,如果一个测试卷的每一个项目的错误率达到30%,我们就判定该测试卷为无效试卷。
测试时,计算机记录下被试者对每一个分测验的各个项目的反应时。通过计算言语和表象平均反应时的比率,作为整体加工与分析加工比率信息。低比率反映了整体加工倾向,高比率反映了分析加工倾向,界于这两者之间的比率为中间型。同理计算言语和表象反应时的比率,低比率反映了表象维度倾向,高比率反映了表象维度倾向,界于这两者之间的比率为中间型。
目前课题组正在利用该系统对分组被试者进行测试,相关调查分析结果将另文阐述。
参考文献:
[1]Messick S. The nature of cognitive styles: problems and promis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84(19):59-74.
[2]R.赖丁,S.雷纳. 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M]. 庞维国,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43.
[3] 刘惠军,李洋. Riding的认知风格测量与EEG证据[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27-133.
[4]Ali Reza Rezaeia,Larry Katzb. Evaluation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ognitive styles analysi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1317-1327.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Cognitive Style Analysis System toward Software Developer
ZHAO Li1,2, DENG Rui2, WANG Hong-shi2, CHEN Hua3
(1.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0, China ; 2. Hun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Changsha 410200, China ;
3. Zhongzhou Colleg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关键词】 ACL ELITE 血凝仪;结构原理;故障检修
我院于2011年引进的ELITE血凝仪是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近年推出的全自动血凝仪。该血凝仪通过FDA国际认证,具有超大的存储容量,可存30000以上标本数据,最高可达350个测试/小时,能够满足我院检验科大标本量的需求。
1 血凝仪组成结构
1.1 样品盘 ACL自动加样系统包括一个旋转样品盘。包括:40个样品杯和试管位置;10个附件位置,包括内径测量器,稀释液、试剂瓶等。样品盘内安装光学传感器,能够准确判断样品盘是否正确安装,并检测样品杯、试管、瓶等是否存在。
1.2 试剂区 ACL Elite的试剂区有8个试剂槽储存试剂,标号为R1-R8。R1-R4位置的试剂位配备一个搅拌装置。R5-R8位置的试剂位用来存放温度要求为室温的试剂,无搅拌功能。R1-R6试剂位的试剂由内侧试剂针吸入,R7、R8位的试剂则由外侧样品针吸入。
1.3 洗液/废液区 ACL的洗液/废液收集系统包括一个放置在R4、R5之间的可拆卸的冲洗杯槽,一个连接杯槽的塑料管,用以从杯槽中引出废液,和一个仪器外部的废液收集桶。
1.4 加样/分配系统 加样/分配系统由清洗-参比液瓶、加样/分配机械臂、传感器等组成。
清洗-参比液瓶是容量为1000ml塑料瓶,瓶内溶液作为清洗液,并且作为浊度测量通道的光学参考。瓶底处安装一个传感器,当液体量低于正常使用范围值时,传感器会报警。
加样/分配机械臂由两个步进电机互相配合,控制机械臂末端的样品针(外侧)和试剂针(内侧),完成样品和试剂的各自吸入、分别注入转盘里的反应比色皿内外格、清洗样品针和试剂针的工作。
与吸样针相连有两个液面传感器,系统通过该传感器监测样品盘中的液体(如标准品、不足量的血浆、稀释液等)量与试剂仓的试剂量。当针低于液面时,加样臂停止,使针吸入程序设定的液体量。如果有异常,会在显示器上报告传感器错误信息。
1.5 光学检测系统 光学分析系统有两个通道:浊度和吸光度。
浊度通道:这个通道的光源为发光二极管,提供波长为660nm的红光,该光照射反应比色杯内混合物,其散射光经90度直角后被转盘支架下的固态探测器接收。吸光度通道:光源为卤钨灯,波长为405nm的光束经过石英光纤和聚集系统,直接射入反应比色皿。
1.6 微处理器与电子元件 ACL血凝仪分析处理单元由三个电脑微处理器组成。这些微处理器控制着整个分析仪的动作:机械动作,样品、液体的吸样和分配,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操作界面的输入和结果输出。
1.7 输入输出设备及附件 血凝仪的输入输出设备有键盘、显示器、条码阅读/扫描仪、外置打印机等
2 血凝仪常见故障检修方法
2.1 常见故障及排查检修方法
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品质,是个体适应并胜任于活动和调节自身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相统一的品质。一种具体的能力是由智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真正形成某种能力,仅有相应的智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智力、知识、技能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他们与能力的关系可以大致用下图表示:
有机化学
智力
能力
知识 技能
由此可见,考查能力,就是对智力、知识、技能三方面综合应用的考查。
高考中对有机化学内容的考查,由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综合应用。了解:对所学有机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辩认或直接使用。理解(掌握):领会所学有机化学知识的涵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综合运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有机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2、高考化学中有机化学试题的命题特点
2.1、考查考生能否从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认识(推测)其性质。
例1:2006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第12题。茉莉醛具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其结构简式如下所示:
特点
关于茉莉醛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能被氢气还原
B.能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
C.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不能与氢溴酸发生加成反应
例2:2006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第12题。利尿酸在奥运会上被禁用,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特点
A. 利尿酸衍生物利尿酸甲酯的分子式是C14H14Cl204
B. 利尿酸分子内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不超过10个
C.1mol利尿酸能与7molH2发生加成反应
D. 利尿酸能与FeCl3色反应
例3: 2007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第12题。咖啡鞣酸具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结构简式如下所示。关于咖啡鞣酸的叙述不正确性的是………( )。
A.分子式为C16H18O9趋向
B.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都有在同一平面上
C.1mol咖啡鞣酸水解时可消耗8molNaOH
D.与浓溴水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2.2、对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从结构式确定其分子式和最基本的一些有机化学反应等方面不定期地考查
例:2006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Ⅱ)第29题的(5)、2006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25题的(2)、属于对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方面的考查; 2008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第29题的(5)属于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面的考查; 2006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第28题的(1)、2006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Ⅱ)第29题的(1)属于对从结构式确定其分子式方面的考查; 2007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第29题的(2)属于对最基本的一些有机化学反应方面的考查。
2.3、考查考生能否从有机化合物的分子模型认识其结构,再从结构推测性质;或能否从性质推测结构。
例1:2006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第29题。萨罗(Salol)是一种消毒剂,它的分子式为C13H10O3,其分子模型如下图所示(图中球与球之间的连线代表化学键,如单键、双键等):
特点
能力
(1)根据上图模型写出萨罗的结构简式 。
(2)萨罗经水解、分离、提纯可得到纯净的苯和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请设计一个方案,说明苯酚、碳酸、水杨酸的酸性依次增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同时符合下列四个要求的水杨酸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种。
①含有苯环;②能发生银镜反应,不能发生水解反应;③在稀NaOH溶液中,1mol该同分异构体能与2molNaOH发生反应;④只能生成两种一氯代产物。
(4)从(3)确定的同分异构体中任选一种,指定为下列框图中的A。
特点
写出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并指出相应的反应类型。
①A B 。反应类型: 。
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机化学试题的命题特点与趋向的研究
②B+D E 。反应类型: 。
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机化学试题的命题特点与趋向的研究
(5)现有水杨酸和苯酚的混合物,它们的物质的量之和为nmol。该混合物完燃烧消耗aLO2,并生成bgH2O和cLCO2(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①分别写出水杨酸和苯酚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可用分子式表示)。
②设混合物中水杨酸的物质的量为xmol,列出x的计算式。
例2:2006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25题。有机物A为茉莉香型香料。
能力
(1)A分子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
特点
(2)C的分子结构可表示为(其中R和R′代表不同的烃基):
能力
A的化学式是 ,A可以发生的反应是 (填写序号字母)。
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机化学试题的命题特点与趋向的研究
a.还原反应 b.消去反应有 c.酯化反应 d.水解反应
(3)已知含有烃基的有机物与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烃基R′的有机物R-OH的类型属 。
(4)A分子结构中只含有一个甲基,A的结构简式是 。
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机化学试题的命题特点与趋向的研究
(5)在浓硫酸存在下,B与乙醇共热生成化合物C10H22O2的分子式是 。
(6)在A的多种同分异构体中,分子结构中除烃基R′含有三个甲基外,其余部分均与A相同的有 种。
趋向
例3: 2007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Ⅱ)第29题。下图中A、B、C、D、E、F、G均为有机化合物。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机化学试题的命题特点与趋向的研究
(1)D的化学名称是 。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
(有机物须用结构简式表示)(3)B的分子式是 。A的结构简式是 。
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 。(4)符合下列3个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 个。
ⅰ)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ⅱ)与B有相同官能团、ⅲ)不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写出其中任意一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5)G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G的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途 。
另,2006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第28题的(2)、(3)、(4);2007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第29题的(1)、(3)。均属这类题型。
3、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机化学试题的命题趋向
普通高校招生的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它不仅要对学科知识和具体技能进行考核,也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基本规律与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度。研究近年来的高考化学有机试题可知,关于有机化学知识的考查,其发展趋势,是更加重视对考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考查,侧重于对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查,即侧重对高层次要求的考查,这是因为高层次的要求中一般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基于新信息题能够满足上述要求,故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中对有机化学内容的考查以这类题型为主。这类题的背景是考生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新原理、新知识或新方法,要求考生通过自学,迅速接受新信息,运用新信息,还必须迁移已有知识来解答新问题。这一类题提供的背景材料主要有三种:一是有机化学新成就(新发现、新产品、新材料);二是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有关知识;三是环境、健康、能源等应用性知识。解这种试题,考生必须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例1:已知:CH3CH2OH 有机化学CH3COOCH2CH3
(相对分子质量46) (相对分子质量88)
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机化学试题的命题特点与趋向的研究
现有只含C、H、O的化合物A~F,有关它们的某些信息,已注明在下面的方框内。
有机化学
(1)在化合物A~F中有酯结构的化合物是(填字母代号) 。
(2)把化合物A和F的结构式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A ; F 。
本题是信息迁移题。有的信息是直接给的,有的信息却要考生自己体会出来。要推出A、F的结构,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能正向、逆向考虑问题,能从“形式相似”看出“功能相似”。
例2:α-松油醇可经以下路线合成,小方框中的每一字母各代表一种有机物:
(文秘站:) 特点
可供选择的试剂:①Br2 ②H2 ③O2 提示:
有机化学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试剂1是 ,试剂2是 。
⑵A至H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
⑶G和H的结构简式分别是:G ;H 。
⑷E转化为F的反应方程式是 。
例3:2006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第27题。 碱存在下,卤代烃与醇反应生成醚(R-O-R′):
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机化学试题的命题特点与趋向的研究
化合物A经下列四步反应可得到常用溶剂四氢呋喃,反应框图如下;
趋向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1molA和1molH2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饱一元醇Y,Y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5%,则Y的分子式为 ,A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 ,A的结构简式是
。⑵第①②步反应类型分别为① ,② 。⑶化合物B具有的化学性质(填写字母代号)是 。a.可发生氧化反应;b.强酸或强碱条件下均可发生消去反应;c.可发生酯化反应;d.催化条件下可发生加聚反应。⑷写出C、D和E的结构简式:C 、D和E 。⑸写出化合物C和NaOH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⑹写出:请记住我站域名四氢呋喃链状醚类的所有同分异构的结构简式:
关键词:注意力;分配;反应时;运动时
The research of attention
Changlong Xie
Chongqing Juneng construction (Group) Luqiao Engineering Co. Ltd.400700
Abstract:One would involve shifts in attention and allocation in task continuously, in order to study the rules, take the "test" experimental reaction time and movement, through the experiment discovered that attention can be allocated, but need time in the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conversion, so should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attention at the completion of a continuous event task, so that each event and task to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attention, to a smooth and efficient completion of the task.
Keywords:Attention; distribution; Reaction; Exercise
1.引言
一个人在连续完成任务时会涉及到注意力的转移,那么,注意力转移有何规律或是完成两个任务所用的时间有何关联?针对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连续完成两个任务的实验来探究,于是用到“反应时和运动时测试”实验,对93名学生进行了试验。所采用的实验中,有反应时和运动时,它们分别代表两件需要完成的事情,从实验的结果中去寻找两者的规律,最终用于实际安全生产工作中。
2.实验
2.1准备知识
反应时指的是从刺激呈现到外部反应开始所用的时间,运动时间指的是从开始运动到运动完成所用的时间。反应时间反映的是知觉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它和刺激呈现以前被试的准备状态有关;而运动时间反映的是运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它和运动的距离以及要击中目标的难度有关
2.2实验目的
检验优势手反应时和运动时是否相关,学习测量运动时的方法。
2.3实验仪器
实验采用BD—II—512(FYII)型反应时运动时测试仪。仪器由控制器、被敲击板二部分组成。控制器由微电脑控制,主试面板有四位数码管左显示器。
2.4实验步骤
(1)先把敲击板上的插头与仪器后面板上的插座插好,接通~220V电源。
(2)把互锁键“实验I”按下,调整好敲击板上的左右距离,并选择好声或光的刺激源,即声/光按键按下为光刺激,弹起为声刺激。
(3)被试用优势手拿好敲击棒,把敲击棒点在中央测板上等待,如选择声刺激,注意听蜂鸣器发出的声响,如选择光刺激,就注意看中央小板上的红色信号灯。主试按下“启动”键。测试开始。
(4)被试受声或光刺激后立即抬起敲击棒,并用敲击棒敲旁边的金属板,要求反应和动作又快又准。(究竟去敲左边的1-3号或右边的4-6号的哪一块板左右任敲一块板,这由主试规定)。此时,被试者已做完了一次实验I,仪器也记录了反应时和运动时的时间,并显示出来。反应时——被试者接受声或光刺激到抬起测笔的时间;运动时——被试者抬起测笔到测笔敲击到旁边的金属板上所用的时间。
(5)重复以上2、3步骤做多次实验,次数由主试决定。显示的反应时和运动时都是平均值:
反应时平均值=反应时累次和/实验总次数
运动时平均值=运动时累计和/实验总次数
显示:第一次按启动键时,由程序把“反应时”灯点亮,表明数码管显示的是反应时的平均值。如想看其它内容,请按一下“显示”键,此时“运动时”灯亮,数码显示器的最高位为板号,此时板号为0,表明当前显示的是实验总次数,再按一下,板号为1,表示1号板的敲击次数,再按一下“显示”,板号加1,直到板号为6,显示敲击6号板的次数,再按“显示”,又回到初始显示状态。如主试想监视实验次数,请按“显示”键,使次数灯亮,并使板号=0。
2.5实验记录
表1 女测试者实验记录表
表2 男测试者实验记录表
3.实验分析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绝大多数的测试者都是一正一负的搭配这代表:反应时比一般人(平均值)要快些,那么运动时比一般人(平均值)要慢些;相反,反应时比一般人(平均值)要慢些,那么运动时比一般人(平均值)要快些。在反应和运动之间就涉及到注意力的转移,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反应上,所以反应时相对就要少些,那么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运动上,再集中注意力运动,这样一来运动时就相对的多些了;反过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运动上,那么反应的时间会相对多些,之后直接运动,所以运动时就要少些了。又如果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在两件事情上,其结果就可能都是接均值了。这样来说
(1)注意力是可以分配的,各任务完成的时间与注意力的分配成反比;
(2)注意力在分配的各部分间的转换也需要时间,这取决于主要注意力的位置;
(3)注意力是有限的。
4.结论
通过实验发现该实验中的反应时和运动时的关系:注意力可以分配的,而且在各分配的各部分间的转换需要时间,所以在完成连续的事件任务时应该合理的分配注意力,使各个事件任务得到相应的注意力,以致顺利高效地完成整个任务。这对实际生产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在生产工程中,在各个车间,各个岗位,各个工作任务之间,应考虑到人的注意力分配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工人最大效率的发挥,是否有利于安全性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整个工厂的流水作业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具体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某工件的连续加工,就可以把连续的工序延长或者分给两人以上完成,这样生产效率会更高,而且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力.《安全人机工程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栗继祖.《安全心理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关键词:地铁司机;职业要求;安全行车;心理测试;身体因素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085-02
地铁具有运输量大、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已经完全地融入到了大众的生活中。也正是因为如此,其担负的责任非常大,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社会安定等。所以,对其安全行车、安全运行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而地铁司机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身体素质也就成为了职业要求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要想确保地铁的安全运行,除了司机本身的一些因素之外,相关的政策法规、行车技术以及行车设备、气候以及制度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充分了解地铁司机的职业要求、实施全方位的管理监控是确保行车安全的必要条件。
1 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
司机具有专业的、良好的操作技能是地铁正常运行、安全运行的最基本条件。在司机选拔任用初始阶段,应当对其进行上岗培训,通过培训,不仅是对其专业素质的再次夯实过程,也是司机对自身所具有能力一个准确的认知过程,因此,上岗培训非常有必要。经过培训之后还应进行相应的考核,对于技术不过关的应当不予聘用,把好技术质量关。
2 要求司机具有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
司机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所以,在聘用的初始阶段应当对其身体、心理素质进行相应的测试。
2.1 心理测试相关理论
心理测试的种类非常多,一个相对简单的测试就可以分成标准化以及非标准化两种。所谓的标准化测试就是由专业的测验者编制,对目标人却进行统一计分的实测,而标准化测试通常都会有常模,这样就能使受测者清楚地了解到分数所具有的意义。针对测试的对象,将心理测试分为能力测试以及人格测试。能力测试主要包括智力的测试、能力倾向的测试、教育的测试以及创造力的测试等;人格的测试主要分为单项人格的测试以及综合人格的
测试。
通过相应的测试,对司机的心理素质进行明确的了解,作为司机整体评价要求的参考条件之一。
2.2 身体素质
2.2.1 反应时间的测试。所谓的反应时间就是在机体受到刺激之后产生明显反应所需的时间,也就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所用的时间间隔。反应时主要可以分为辨别反应时、简单反应时以及选择反应时。现阶段对地铁司机进行测试的过程中通常都选用选择反应时进行实际测试。所谓的选择反应时就是指在呈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刺激时,要求受测人员能够对不同刺激做出不同反应。通过反应时间的测试,能够对司机遇到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进行明确的了解。其也能够作为职业要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2.2.2 对速度知觉的能力进行测试。速度知觉就是通过已经具有的运动状态来推测,物体若是按照原有的状态继续下去,完成在未来的某段距离运动时所需的时间。若是司机速度预测的结果是偏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急性子,那么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提前刹车的现象,进而无法达到预定地点。相反,速度测试预测结果偏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慢性子,那么在其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迟缓刹车的现象,进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因此,要求司机速度预测必须在相关规定的区间之内,这也是作为地铁司机的职业要求之一,速度预测过急以及过慢的人员都不能担任地铁司机。
2.2.3 对作业稳定性进行测试。对作业稳定性进行的测试是心理学的检查指标之一,这项检查能够通过从作业的准确性以及速度的快慢、作业能力的大小、作业过程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等判断出被测人员的优劣等级,作为职业要求的评价指标之一。
2.2.4 对双手协调能力进行测试。在很多职业中都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双手协调能力,作为地铁司机,在双手协调能力方面同样要具有一定的水平。所谓的双手协调能力就是指双手能够同时协调控制某运动物体于水平和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平滑移动的一种能力。这也是作为一个良好的地铁司机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3 影响安全行车的其他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除了司机本身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影响地铁安全行车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例如相关的技术设备不完善、气候、安全管理与规章制度的实际应用性存在漏洞等。
3.1 技术设备的不完善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在设备安装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行为,导致设备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效能。部分地铁机车中设备存在老化现象,严重影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这些问题在运行过程中也许不会对机车造成明显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的累加,即使小问题也可能引发大的事故。通过实际调查能够发现,在很多的事故中都能够发现设备状态不良留下的痕迹,因此,为了确保地铁的行车安全,必须要对技术、设备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使行车设备能够完全符合地铁运营的要求。
3.2 气候问题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气候属于不可控制因素,例如雷雨天气、风雪天气等。而其对地铁安全运行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就要求相关人员时刻关注天气情况,并且制定合理的应急方案,避免因天气问题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出现安全事故。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司机环境适应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培养,在行车过程中环境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出现频繁,因此提高司机的操作能力、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地预防行车事故的发生。
3.3 安全管理与规章制度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漏洞及处理措施
安全管理针对的是人员,这不仅包括地铁工作人员的管理,还包括乘客的管理。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多起事故都是由于乘客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引起的,而大多数的大型事故都是由于地铁工作人员工作疏忽引起的。因此,加强安全管理,提高规章制度的落实程度是地铁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在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定期地对工作人员开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教育培训,并且通过广播、电视的形式加强乘客的乘坐安全教育,提高地铁工作人员以及乘客的安全意识。在容易出现危险的位置张贴警告标语,建立完善的乘车秩序,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而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地铁安全运行环境,促进地铁的安全运营。
4 结语
【关键词】隐性结核病血液测试皮肤测试
结核病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对公共健康存在长期潜在威胁,并在近年中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每一秒钟就有一人感染,每年约300万人死于此病。隐性结核感染的生物原理目前并没有被完全理解[1]。隐性感染的重要性在于,少量但显著的一部分会转化为活动性结核病。欧美的研究表明,对隐性结核感染的治疗能大大降低结核发病率[2,3]。有效诊断隐性结核感染是结核防治的重要环节。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不久前仍是诊断隐性结核感染的主要方法,也是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重要方法之一[4]。过去20年中结核病的基础研究,为隐性结核病诊断的研发提供可能。本文将讨论近5年中隐性结核病诊断的重要进展,以及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局限性。
1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原理及局限
检测隐性结核病感染的主要方式是结核菌素皮试(TBSkinTest,TST)。诊断基于延迟性高敏度细胞免疫。在结核分枝杆菌初次感染时,人体反应机制以T细胞中介的免疫反应为主。结核菌素皮试时,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衍生混合物被接种于皮下,细胞中介的免疫反应被再次激活,引发过敏反应形成表皮肿块[5]。
TST作为一种使用了一百多年的检测方法有其重要局限[1,4,6],包括在接种卡介苗人群中有较低特异性,在细胞免疫缺失人群中有较低敏感性,以及重复测试有“放大”现象,并且测试主观性较大。
由于使用的蛋白质混合物有200多种并且未经精细提纯,会与BCG疫苗(卡介苗)及环境中其他非结核分枝杆菌(eg.MycobacteriaAvi)交叉反应。BCG是最为广泛使用的疫苗,全世界约有3亿人接种过。Farhat等[7]研究表明,如果接种疫苗是在婴儿期,TST假阳性为6.3%,在接种疫苗10年后假阳性仅为1%;如果接种疫苗是在2岁以后,TST假阳性为40%,在接种疫苗10年后假阳性为20%。
由于TST是建立在细胞免疫基础上,其敏感性在细胞免疫缺失的人群中大为降低。这些患者包括幼年儿童,受HIV感染,有其他慢性病如肾衰竭,器官移植,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等,最容易转为重症结核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最容易扩散并有生命危险。
TST重复试验会有“放大”反应。免疫系统在第一次皮试时被激活,第二次皮试阳性反应可能是假阳性。另外经验不足的操作人员在接种时及读取结果时主观性差别会很大,从而造成人为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2结核病体液免疫血液测试方法
体液免疫血液测试方法在我国目前主要用于活动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8]。诊断以测定结核分枝杆菌抗体为基础,使用PPD(TubcrcalinPurifiedProteinDerivative)或者纯化的结核杆菌胞膜蛋白为抗原,与血清混合。检验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斑点免疫渗滤(DIGFA,检测系统有上海奥普公司的TB-DOT),斑点免疫层析(DICA)等。
由于结核感染的人体反应机制在初次感染时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部分引起血源性播散[5]。在隐性感染的健康人群中应只有少部分会产生体液免疫,形成抗体。体液免疫方法如用于健康人群隐性结核病的检测,一般来说敏感性较低。在免疫力减低或缺失的人群中细胞免疫机制大多受损,但体液免疫可能仍然较活跃。结核分枝杆菌更可能引起血源性播散,激活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的检测方法因而有希望用于辅助诊断免疫力减低或缺失人群中的隐性结核感染,但目前并没有相关报道。
3结核病细胞免疫血液测试方法
人体细胞免疫学与微生物遗传学的最新进展为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免疫血液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末期微生物遗传研究发现了由结核分枝杆菌编码的2个分泌抗原ESAT-6(EarlySecretoryAntigenTarget-6,早期分泌抗原目标6号)及CFP-10(CultureFiltrateProtein-10,组织培养离析蛋白10号)。这是BCG菌株和部分非结核环境分枝杆菌所没有的。由这2个特有基因片段决定合成的蛋白,被用于细胞免疫血液检测[9~12]。
目前市场上共有两种血液检测系统,T.SPOT.TB(T-SPOT英国)和QuaitiFERON-TBGold(QFT澳大利亚)。两种系统都是在体外将血液中的T细胞与结核分枝杆菌特有的抗原ESAT-6和CFP-10反应,然后测定T细胞释放的干扰素(见图1,表1)。表1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检测方式的比较注:*细胞免疫血液检测过程是标准化的,并且有内部阳性控制,即用静脉血(或血清)与非常常见的抗原反应(并假定所有人都已被此抗原激活)。如果患者T细胞有反应能力,次反应都应为阳性,如果次反应为阴性或不确定,说明T细胞功能有问题,反应中有操作问题,检验结果被归入不可靠。
4隐性结核感染细胞免疫血液测试的敏感性
由于目前缺乏检测诊断隐性结核感染的“黄金标准”,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文章在讨论敏感性时用以下两个标准:一为已经确认为结核病的患者,二为与结核患者接触过人群,按接触程度分类。
据文献报道[4,6,9,10],当细胞免疫血液测试用于检测已确诊的活动性与结核患者,虽然敏感性因为试验对象及方法有一定差别,但总的来说QFT至少与TST一样敏感,T-SPOT敏感性比TST要高,T-SPOT用于检测已确诊的活动性结核病的敏感性为88%,QFT为76%,FST为70%。TST敏感性很大程度上受阳性标准影响(如果肿块大于5mm为阳性,敏感度自然就高,但假阳性就会增加,肿块大于15mm为阳性敏感度会低)。TST测试方法并没有过完全标准化,如皮下注射多少PPD许多地方也可能不一样。
当血液测试用来测试与结核患者接触过人群的可能隐性感染,并与TST比较[6,13~17]不同报告阳性百分比不尽相同,但总趋势是接触程度越高,TST或血液测试阳性百分比越高,即相应结核菌感染的人越多(表2)。阳性结果与感染病源接触频率的吻合度,血液测试比TST还要略好一些。但两种方法都不能区分隐性感染与活动性疾病。
虽然目前讨论敏感性在免疫力缺失人群中的文表2用血试和皮试的方法检测与结核患者接触过人群的隐性感染章不多,但在这些患者中,TST敏感性明显较低,大约为50%[18],这些人如果感染结核,较易发展成重症,所以诊断隐性感染更为重要。总的来说,T-SPOT的敏感性在HIV感染者及老幼患者中都有较为令人满意的表现。QFT敏感性表现相对要差,大约与TST结果相似。Chapman等[19]追踪研究了39例赞比亚HIV感染的结核患者,T-SPOT敏感性为92%。Liebeschuetz等[20]追踪研究了293例高比例HIV感染的非洲儿童,T-SPOT在年幼儿童组、HIV感染组、营养不良组敏感性都比TST高。Brock等[21]研究了590例HIV阳性患者,QFT阳性与病源接触程度相吻合,并且不确定结果大多在CD4细胞低的患者中。Ferrara等[22]比较了T-SPOT与QFT敏感性,发现QFT比T-SPOT有更多不确定结果,并且多在免疫力低的患者中,特别是小于5岁的患者。但T-SPOT不受年龄影响。
5隐性结核感染细胞免疫血液测试的特异性
由于目前缺乏检测隐性结核感染特异性的黄金标准,在讨论特异性时用于检测几乎没有可能接触到结核患者的人群,并假设在此人群中隐性感染为零。
因为所用抗原SAT-6及CFP-10不会与BCG所有抗原交叉反应,所以血液测试在接种过BCG疫苗人群中有很高的特异性,远高于TST[9,19,23,24]。同时所用抗原也不存在于MycobacteriaAvi,也不会有交叉反应。血液测试所用抗原存在于一些环境中的非结核分枝杆菌,包括M.marinum,M.Kansasci,M.Szulgai,M.flavcsccns。如果患者与这些分枝杆菌有接触,即使没有感染结核菌,也很可能血试呈假阳性,但目前这方面还没有可靠数据。在已知感染这些分枝杆菌的人群中,皮肤试验的假阳性为2%[6,7]。
6隐性结核感染细胞免疫血液测试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血试结果不确定QFT测试中并不少见,报告有12%~21%[10,22,25,26]。这些不确定结果多数是内部质控呈不确定结果(不显阳性),大多是在小于5岁的年幼组,大于80岁的年长组,或免疫系统缺失组(HIV、肾衰竭、器官移植、慢性病等)。血液测试结果不确定在T-SPOT测试中发生较少,即使是幼儿或HIV感染的患者。2005年Dheda及合作者报告表明,不确定结果在29例HIV感染的患者中为3%,并且不受CD4细胞数量影响[27]。
因为缺乏诊断隐性感染的黄金标准,当血试测试与皮试试验结果不吻合时,预示是否真正隐性感染现在仍不确定。2007年Richeldi等[28]报告了T-SPOT阳性TST阴性的幼年儿童两年后转为活动性结核病的病例。Richeldi等[29]于2006年报告了另一例血癌患者,并患有全身扩散的活动性结核病,只有T-SPOT呈阳性。Pai等[30]、Ewer等[31]2006年的报告中,有24%~28%患者最初血试呈阳性,在没有接受治疗的情况下自动转为阴性。这些患者TST均为阴性,并且最初血试呈弱阳性,接近临界点。对这个发现令人感兴趣的推测是,这些皮试呈阴性的对象可能感染了少量结核菌,很快由自己的免疫系统自动清除了程度较低的感染,报告表明,T-SPOT阳性反应在接受治疗后显著降低[32,33]。这种现象似乎预示着被结核菌激活的T细胞数量与隐性结核菌的数量在体内存在一个动态平衡,即潜伏结核菌在接受治疗后数量减少,T细胞数量也会相应减少,使T-SPOT阳性反应降低。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T-SPOT阳性会预示体内潜伏结核菌存在,在免疫力降低时,很有可能转变成为活动性结核病。当然这个推测需要有研究证实。
7发展与展望
隐性结核病细胞免疫血液测试方法对比传统结核菌皮试试验具有标准化、灵活、灵敏的优点,以及在免疫力缺失人群可能有较高特异性。目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推荐以血液测试代替TST检测隐性感染。英国国家临床治疗完善协会推荐以血液测试作为特定人群(皮试阳性并有病源接触史或免疫力缺失皮试结果不可靠)的辅助诊断手段[34,35]。在我国,虽然目前隐性结核病的检测与治疗完全普及,但相信随着医学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隐性结核病的诊断会受到不断重视。希望通过有效诊断与治疗隐性结核病感染,能有助于大大降低我国结核病发病率。
隐性结核细胞免疫的血液测试本身仍存在不少不确定性及局限。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血液测试的可重复性,最佳检测时机,在特定的免疫力缺失人群中的灵敏度,结核菌皮肤试验与血液测试不吻合的意义。目前在我国主要用于活动性结核病辅助诊断的体液免疫血液测试(比如DIGFA),也可能被用于免疫缺失人群的隐性结核感染的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LalvaniA.Diagnosingtuberculosisinfectioninthe21stcentury:newtoolstotackleanoldenemy.Chest,2007,131(6):1898-1906.
2YewWW,LeungCC.Updateintuberculosis2006.AmJRespirCritCareMed,2007,175(6):541-546.
3SterlingTR,BethelJ,GoldbergS,etal.Tuberculosisepidemiologicstudiesconsortium.Thescopeandimpactoftreatmentof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intheUnitedStatesandCanada.AmJRespirCritCareMed,2006,173:927-931.
4RicheldiL.Anupdateonthediagnosisoftuberculosisinfection.AmJRespirCritCareMed,2006,174(7):736-742.
5刘恭植.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
6MenziesD,PaiM,GeorgeComstockG.Meta-analysis:newtestsforthediagnosisof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areasofuncertaintyandrecommendationsforresearch.AnnalsoofInternalMedicine,2007,146(5):340-354.
7FarhatM,GreenawayC,PaiM,etal.False-positivetuberculinskinteses:whatistheabsoluteeffectofBCGand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IntJTubercLungDis,2006,10:1192-1204.
8胡忠义.结核病免疫学诊断进展.中国防痨杂志,2002,24(增刊):19-21.
9MoriT,SakataniM,YamagishiF,etal.Specificdetectionoftuberculosisinfection:aninterferon-gamma-basedassayusingnewantigens.AmJRespirCritCareMed,2004,170:59-64.
10RavnP,MunkME,AndersenAB,etal.Prospectiveevaluationofawhole-bloodtestusing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specificantigensESAT-6andCFP-10fordiagnosisofactivetuberculosis.clin.VaccomeImmunol,2005,12(4):491-496.
11ColangeliR,SpencerJS,BifaniP,etal.MTSA-10,theproductoftheRv3874gene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elicitstuberculosis-specific,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inguineapigs.InfectImmun,2000,68:990-993.
12HarboeM,OettingerT,WikerHG,etal.EvidenceforoccurrenceoftheESAT-6proteinin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andvirulentMycobacteriumbovisandforitsabsenceinMycobacteriumbovisBCG.InfectImmun,1996,64:16-22.
13BrockI,WeldinghK,LillebaekT,parisonoftuberculinskintestandnewspecificbloodtestintuberculosiscontacts.AmJRespirCritCareMed,2004,170:65-69.
14LalvaniA,PathanAA,DurkanH,etal.Enhancedcontacttracingandspatialtracking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nfectionbyenumerationofantigen-specificTcells.Lancet,2001,357:2017-2021.
15EwerK,DeeksJ,AlvarezL,parisonofT-cell-basedassavwithtuberculinskintestfordiagnosis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nfectioninaschooltuberculosisoutbreak.Lancet,2003,361:1168-1173.
16RicheldiL,EwerK,LosiM,etal.Tcell-basedtrackingof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infectionafterbriefexposure.AmJRespirCritCareMed,2004,170:288-295.
17ShamsH,WeisSE,KlucarP,etal.Enzyme-linkedImmunospotandtuberculinskintestingtodetect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AmJRespirCritCareMed,2005,172(9):1161-1168.
18ShaferRW,SinghSP,LarkinC,etal.Exogenousreinfectionwithmultidrug-resistant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nanimmunocompetentpatient.TuberLungDis,1995,76:575-577.
19ChapmanAL,MunkantaM,WillkinsonKA,etal.RapiddetectionofactiveandlatenttuberculousisinfectioninHIV-positiveindivdualsbyenumeration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specificTcells.Aids,2002,16:2285-2293.
20LiebeschuetzS,BamberS,EwerK,etal.DisgnosisoftuberculosisinSouthAfricanchildrenwithaT-cell-basedassay:aprospectivecohortstudy.Lancet,2004,364:2196-2203.
21BrockI,RuhwaldM,LundgrenB,etal.LatenttuberculosisinHIVpositive,diagnosedbyM.TuberculosisSpecificInterferonGammatest.RespirRes,2006,7:56.
22FerraraG,LosiM,D’AmicoR,etal.Useinroutineclinicalpracticeoftwocommercialbloodtestfordiagnosisofinfectionwith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aprospectivestudy.Lancet,2006,367:1328-1334.
23KangYA,LeeHW,YoonHI,etal.DiscrepancybetweenthetuberculinskintestandtheWhole-Bloodinterferonassayforthediagnosisof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inanintermediatetuberculosis-burdencountry.JAMA,2005,293(22):2756-2761.
24LaivaniA,PathanAA,McShaneH,etal.Rapiddetectionof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nfectionbyenumerationofantigen-specificTcells.AmJRespirCritCareMed,2001,163:824-828.
25ConnellTG,CurtisN,RanganathanSC,etal.Performanceofawholebloodinterferongammaassayfordetectionlatentinfectionwith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inchildren.Thorax,2006,61:616-620.
26FerraraG,LosiM,MeacciM,etal.Routinehospitaluseofanewcommercialwholebloodinterferon-gammaassayforthediagnosisoftuberculosisinfection.AmJRespirCritCareMed,2005,172:631-635.
27DhedaK,LalvaniA,MillerRF,etal.PerformanceofaT-cell-baseddiagnostictestfortuberculosisinfectioninHIV-infectedindividualsisindependentofCD4cellcount.Aids,2005,19:2038-2041.
28RicheldiL,EwerK,LosiM,etal.T-cell-baseddiagnosisofneonatalmultidrug-resistant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Pediatrics,2007,119:e1-e5.
29RicheldiL,LuppiM,LosiM,etal.Diagnosisofocculttuberculosisinhematologicalmalignancybyenumerationofantigen-specificTcells.Leukemia,2006,20:379-381.
30PaiM,JoshR,DograS,etal.Serialtestingofhealthcareworkersfortuberculosisunsinginterferon-gammaassay.AmJRespirCritCareMed,2006,174:349-355.
31EwerK,MillingtonKA,DeeksJJ,etal.Dynamicantigen-specificT-cellresponsesafterpoint-sourceexposureto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AmJRespirCritMed,2006,174:831-839.
32PathanAA,WilkinsonKA,KlenermanP,etal.Directexvivoanalysisofantigen-specificIFN-gamma-secretingCD4TcellsinMycobacteriumtuberculosi-infectedindividuals:associationswithclinicaldiseasestateandeffectoftreatment.JImmunol,2001,167:5217-5225.
33CheeCB,KhinmarKW,GanSH,etal.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treatmentandT-cellresponsesto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specificantigens.AmJRespirCritCareMed,2007,175:282-287.
任何工作对其从业者都提出一定的职业要求。如果一个人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就表明他具备了川应的职业素质要求。相反,如果他不能胜任这一工作,就表明他不适宜从事这一工作,或者说,他可能不具备从事这一工作的素质要求。这就有一个人与上作岗位的适应性问题,即职业适应性问题。
职业适应性是指除了―上竹:岗位所要求的必备各种知识、技能、能力以外,一个人从事某项特定上什叫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特征。它是在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后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适应性研究就是根据上作性质、岗位要求,刑人的生理、心理素质进行分析与评价,判定人对某种职业的能力倾向和职业适应程度,做到人―职的利学、合理的匹配, 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事故。
如果能将不适宜从适宜心力运行工作的人员筛选出来,不让他们从事电力运行工作,必将叫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基于这样的考虑,着于址行电力系统运行人员的职业适应性研究。其目的是如何从保证安个的角度合理地选刚人员。
1.国外职业适应性研究现状和趋势
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适应性研究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一些特殊技能岗位对从、比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职业选拔的领域,要解决的问题是―种职业刑从业人员有哪些特殊的能力要求,并进行科学的测试评价,如刈飞行员、铁路行车主要上种人员、航运人员等的选拔。另―方面,把职业适应性研究应用于一般工作和大众,拓展了职业咨询心理学领域,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个人适合怎样的职业,发生职业变动叫怎样适应等。
在铁路部门,职业适应性检测已纤比较成熟。欧洲各国有铁路对机车司机均进行驾驶适应性检测(定期进行)。一旦发生事故和差错,为判定是否有司机的操作和行为力而的问题,司机还要接受临时性的检测,如果在检测中判定事故主要是山于心理闪素和精神状态引起的人为差错,则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
日本高度重视人在保证行车安全中的特殊作用,特别对机车乘务人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生理和和心理条件。他们通过JR行车适应性检查,淘汰不合格或不良者,选拔职业生理和心理条件较好的人做司机,提高了机车乘务人员工作的可靠性。
俄罗斯等国家,也认识到从生理、心理角度挑选机车乘务人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前苏联铁路医学科学研究院劳功心理学和职业选择研究室,对陔问题进行多年的研究,确认保证机斗.乘务人员具行职业适应的专行心理素质。
在航空和海运领域, 也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职业适应性研究。但在电力部门,系统的职业适应性研究没有进,主要还是针对人―机系统中人为人误进行分析, 讨论事故中的山人为因素,影响人决策失误的原因。
2. 国内职业适应性研究现状和趋势
国内从80年代初,开始了有关驾驶员适应性研宄,发现并证实在中国存在事故倾向性驾驶人群,并揭示了事故倾向性驾驶员具有易发事故的心理、生理特征。进而提出并建立了事故倾向性的“特性―环境―时期”三维模犁假设,即事故倾向性是指在一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具有诱发事故的潜在生理和心理素质特征。此项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道路交通管理,对降低交通事故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并推动了我国有关职业适应性和事故倾向性研究的发展。
在铁路、航空、海运这三个交通部门,对人的安全心理素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90年代初,铁道部批准立项成立“机车乘务人员生理与心理素质考评与标准的制定”课题组,在全路范围内对机车司机进行大规模系统的心理素质测试与调查。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开展机车司机的安全心理素质测试积累了经验,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铁路部门制定有关标准积累了数据。在海运方面,已经提出了人员选拔时应进行心理素质测试的建议。在航空领域,已经实行对飞行员选拔时进行各项生理、心理素质测试。
到目前为止,我国电力部门还未开展大规模的职业适应性方面的研究,鉴于电力安全生产在企业及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全面、系统地从事有关电力系统职业适应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为今后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一套新的管理模式。
(二)电力运行人员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特征
1. 电力运行人员的职业特征及素质要求
根据我国电力部门有关事故统计资料表明,事故原因(人员失误、设备故障、其它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中,人员失误和设备故障是主要控制因素。其中人员事故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分析原因时,较多注意造成事故的直接因素,如操作锚误、擅自解锁等,但没有揭示出这些直接因素的产生和运行人员生理心理素质的因果关系。对一个电力运行人员来说,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个性生理心理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特征往往是个体在性格、气质、能力、体力等方面的经常的稳定的特征综合,具有先天性和相对稳定性。训练和教育并不一定都能使每个人达到特定能力的要求,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从电力运行人员职业特性这个角度看,保障电气安全。首先,运行人员必须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注意是电气安全的基本保证。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心理活动行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倾注于被选择的刑象的强度和深入程度。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是感觉、知觉、想像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
注意对人的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组织与维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注意具有选择功能。其次,注意具有保持功能。第三,注意具有调节和控制功能。即对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这种心理功能既有利于心理活动迅速、及时、准确地进行,也有利于对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的调节与矫正,这是注意最重要的…种功能。
正因为注意具有上述三种功能,所以它可以调节心理活动的方向,组织心理活动的内容,保持心理活动的进行。注意不仅对人的心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人的实践活动也有重要意义。在生产劳动、科学研究、艺术创什等活动中,只有保持高度的注意,才能保持活动的址行和提高活动的效率。
从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的叫距称为反应时间。反应叫间叫分为简单反应时间和复杂反应叫间。简单反应叫间是指刑单一刺激作山确定反应的时间。复杂反应时间足指对各种不同刺激作出确定反应时间,故又称为选择反应时间。运行人员在工作中的反应基本上是复杂反应。反应快慢与作业安全的关系已在各行业中得到证实。
速度判断是指个体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也称速度估计或速度感,是运行人员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如果运行人员缺乏速度判断能力,那么运行安全的叫靠性就难以保证。
其次,运行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基本特征有三个:操作的速度、操作的准确性以及操作的灵活性。
人的一切活动是山其心理支配的。运行作业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运行人员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作为―名运行人员,其心理结构是否优良是成功地预防事故发生的先决条件,也是进行选拔的标准。对于运行人员,神经过程要求强、平衡、灵活。所谓强,指在工作中保持积极性、注意力集中、意志坚定顽强,在危难的境地中能始终不丧失上作能力。平衡指能坚韧顽强、沉着冷静,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善于控制自己。灵活指能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2.职业适应性指标的确定
职业适应性指标是指作业者与上作仔务之间在人的方面的基本匹配因素。在许多的职业辞典、职业适应性评价系统中都有这个指标体系。针对我国电力行业运行人员的职业特征,选择6大类13项指标,作为电力运行人员职业适应性的分析指标。
1)注意力分配与转移
采用根据美国约瑟夫.布洛克注意力集中测试量表改编的注意力集中测试量表进行测试。该量表由0―48个数字随机州列,共7行,每行7个数字,如图所示。要求每个被试者山0开始,按从小到大顺序,在图中依次把1、2、3……,直到48之间所行的数字找出来,找到一个,划掉一个,并用秒表记录被试完成测试的时间。用注意力平均时间(M ATT)指标作为分析指标。
在这个测试中,被试者的完成时间叫‘作为其注意品质的评价指标。被试者的注意范围越广,注意越稳定、集中,并且能够迅速地转移和正确地分配,则他完成作业的速度就越快,时间就越短:反之,若他的注意品质较差,则完成作业花费的时间就越长。
2) 复杂反应
复杂反应能力是测定人对按一定间隔时间连续显示的多种随机视觉刺激信号和听觉刺激信号,从中选择出已决定的信号,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并通过测定这种反应能力来考察人的视觉、听觉、识别、判断和选择等特性。本次测定是采用日本进口的视一听觉反应时间测定仪。分别用复杂反应错误次数(E CR)、平均复杂反应时间(M CR)以及复杂反应变异系数(V CR)三项指标作为分析指标。
3)速度预测
测定被试者对运动物体的判断、预测能力。测试过程是连续测晕10次。最后用平均速度预测时间(M SF)和速度预测变异系数(V―SF)作为分析指标。
4)准确性
测定被试者作业动作的准确性,记录完成测试所用时间。用瞄准准确性(VER)作为分析指标。
5)眼手协调性
测定被试者的眼、手、脑的协调、配合能力。记录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线段长度。用眼手协调性(HARMO)作为分析指标。
6)作业稳定性
测定被试者的肢体作业动作的稳定性。分别用低速平孔动作追踪时间(ACTl)、低速凹孔动作追踪时间(ACT2)、高速平孔动作追踪时间(ACT3)、高速凹孔动作追踪时间(ACT4)作为分析指标。
(三)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
1.数据来源
此次测试所用仪器全部是从日本进口的职业适应性检测仪器。测试分析对象是选自河北唐山的陡河发电厂、河北张家口的沙岭发电厂和张家口供电局下属的十几个变电站共265个变电运行人员进行现场实测。实测之前反复敲定了测验项目的数量与质量,现场组织实测时进行了说明动员,并将各个环节统筹考虑。经过对原始答卷的初步整理,剔除了5份不合格的测试答卷,共对260份测试答卷进行分析。本次研究得到的数据全部用双人录入,采用大型统计软件SPSS(V10.0)进行统计分析。
2. 数据分析
1)聚类分析(C l u s t e rAnalysis)
聚炎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多元分析技术的总称。聚类分析是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技术,它把性质相近的个体归为一类,使得同一类小的个体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不同类的个体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聚类分析主要应用于探测性研究。聚类分析叫‘以用来对样品进行分类,也叫以用来对变量进行分类。
在进行:聚类分析叫,首先要选择变量。因为聚类分析是根据所选定的变量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所以变量
的选择在分析中非常重要。选择变量的原则有:①和聚类分析的目标密切相关,②反映了分类对象的特征;⑧在不同研究对象上的值具有明显差异,④变量之间不应该高度相关。本次研究中的变量很明显满足①②⑨条要求,因此,首先对变量进行相关检验。
通过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得到眼手协调性与注意力、复杂反应高度相关,准确性与动作追踪高度相关,注意力勺复杂反应高度相关。将高度相关的变量逐步剔除,直到留下的变量之间不相关为止。到最后,不相关的变量还有准确性、速度预测和注意力。因此,我们选定这三个变量作为聚类变昂。
然后计算相似性(Similarity)。相似性测度主要有:①相关测度,②距离测度;⑧关联测度。聚类分析中应用最普遍的是距离测度。本次分析主要采用距离测度中的平方欧氏距离,因为不再计算平方根,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在确定了相似性之后,就需要选择聚类方法。应用广泛的聚类方法有两类:层次聚类法(HierarchicalCluster Procedures)和迭代聚类法(1terative PartitioningProcedures)。在分析了两类聚类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之后,本次分析,―I,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首先使用层次聚类法确定分类数,检查是否有奇异值,把用层次聚类得到的各个类的重心,作为迭代聚类法的初始分类中心,尽量得到最优解。
最后确定所需分类的分类数。聚类分析的目的是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因此如何选择分类数成为各种聚类方法小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层次聚类过程中,首先把离得近的类合并,所以在并类过程中聚合系数旱增加趋势,聚合系数小,表示合并的两类的相似稆度大,两个差异很大的类合并到一起,会使该系数增大。对聚合系数进行分析发现,从四类合并为三类、三类合并为二类、二类合并为一炎叫,聚合系数增加都较大,表明合理的分类数在2―4炎之间。实际应用叫:,我们上要根据研究的目的,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分类数。
本次课题主要研究如何根据电力运行人员这一特殊职业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米考察和选拔运行人员,把那些具有较高引发未来事故概率的人从运行岗位上剔除掉,山一些适合该岗位的人员担任。从被研究的人员中,分出三类指标,分别作为选拔、上岗和淘汰用。因此,我们把被试人员分为三类。经过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将测试对象分成了3类。其中,第一类人员为69人,占26.5%,第二类人员为152人,山58.5%,第二类人员为39人,占15%。
2)方差分析
,
方差分析主要分析各效应的显著性,即方差齐次性。严格讲,“方差分析”所分析的并非方差,而足研究数据间的“变异”,是在叫比较的群纵中,把总的变异按各指定的变异来源进行分解的一种技巧。对变异的度量,可以说惟一有效的方法是离差平方和。方差分析方法就是从总离差千方和中分解出叫追溯到指定来源的部分离差平方。
单因素力差分析也称作一维方差分析。它检验由单一因素影响的一个(或几个相互独立的)因变晕山因素各水平分组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还叫可以对该因素的若干水平分组:―卜哪一组与其他各组均值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即进行均值的多重比较。
分别对策的各项测试指标:(1)注意力、(2)眼手协调性、(3)平均速度预测时间、(4)复杂反应平均时间、(5)复杂反应变异系数、(6)复杂反应错误次数、(7)速度预测变异系数、(8)低速平孔动作追踪数、(9)低速凹孔动作追踪数、㈣高速平孔动作追踪数、(11)高速凹孔动作追踪数进行方差分析。
通过对以上指标测试数据的分析待到如下鲇论:(1)各组间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有:注意力、平均速度预测时间、准确性、复杂反应变异系数、速度预测变异系数、低速凹孔动作追踪数。这些指标可以用来作区分和选拔用。
(2)眼手协调性在1、2组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因此,不能作为选拔指标,但可以在上岗或淘汰时作测试用。
(3)复杂反应平均时间、高速凹孔动作追踪数在2、3组间的差异性不显著。选拔时町以用它们,在上岗或淘汰时叫‘以作为参考。
(4)复杂反应错误次数、低速平面孔动作追踪数、高速平面孔动作追踪数的组间差异性不显著,不能用来们:选拔或上岗淘汰的指标。
3)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不同变量之间密切程度的一种十分常用的统计方法。它描述两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程度和方向。变量之间有关,但是又不能山一个或儿个变量值去完全和惟一确定另一个变量值的这种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通过分析文化程度、上龄、年龄、上作时间(倒班状态)对各项测试指标数据的组间有显著差异的指标的影响。衍出如下结论:
(1)文化程度只对高速凹孔动什追踪数有一定的影响,刑其余指标均无影响。这说明这次研究选取的指标偏重于操作技能方面,勺文化程度相关不大。
(2)上龄和年龄对各指标的影响比较显茗。说明经过训练,操作技能完全叫以提高。
(3)工作叫间(倒班状态)对有些指标如:平均复杂反应时间、平均速度预测叫问、复杂反应错误次数、低速凹孔动作追踪数和高速凹面动作追踪数,有一定影响。这儿个指标或者操作上比较复杂,或者需要判断和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因而容易受测试状态的影响。
(4)有些指标和文化程度、上龄、年龄、上作时间(倒班状态)均无显著相关性。如・眼手协调性、瞄准准确性。
4)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从各项测试指标中,筛选出对安全行为确实有影响的解释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
将有区分意义的各项指标作为模型引入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运行鲇果显示,最终模型中只有三个变量即注息力、准确性和平均速度预测时间,其模型参数[B]及推测比数比[EXP(B)]见表1所示。
结果显示引入模型三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P值均为0.000,表明最终引入模型的三变量对回归模型的预测与控制均有显著意义,模型的分类能力达到了96.5%。
山此建立电力运行人员的平均速度预测时间(M―s f)、准确性(ver)、注意力(M.att)与发生安全事故概率的回归模型为
P二EXP(―6.618+4.854m_sf―5.716ver―4.912m att)/(1十EXP(―6.618+4.854m sf―5.716ver―4.912m att))
变量的推测比数比[EXP(B)]反应其影响安全状况的相对程度。即当平均速度预测时间(M―sf)、准确性(vet)、注意力(M att)这三个变量中两个变量不变只变动其中一个时,对发生安全事故概率的影响。如平均速度预测时间每增加1秒,发生事故的概率增加128.209%,准确性时间每增加1分,发生事故的概率增加0.3%,注意力时间每增加1分,发生事故的概率增加0.7%。
对建立的模犁采用H。smer―Lemeshow goodnesS Of flt方法进行方程拟合效果的检验,结果X2为10.057,P大于0.05,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对所研究的人肝符合率较高,具有很好的适用州。
对有良好区分性的指标:瞄准准确性(ver)、平均速度预测叫间(M sf)、注息力(M att)、速度预测变异系数(V sf)、复杂反应变异系数(V cr)、低速凹面孔动作追踪数(Act2)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速度预测变异系数(V s f)与平均速度预测时间(M sf)、速度预测变异系数(V_sf)与注意力(M_att)及平均速度预测叫间(M sf)、低速凹面孔动作追踪数(Act2)与准确性(vet)之间相关性显著,因此建立的回归模型中的因子能够代表其余指标。
根据Logls“c回归分析所建立的模型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倌:
(1)依据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叫灵活地应用于预测电力运行人员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
如实际测出一名运行人员的平均速度预测叫间(M―sf)、准确性(ver)、注意力(M att)的值,代入回归方程中,叫‘以算出其发生事故的概率。
(2)若想降低运行人员的事故发练率,可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训练,提高其操作技能。
本模型的推广和应用,将为电力部门选拔运行人员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四)结论
对电力运行人员的职业适应性研究是为了提高电力运行人员的竹:业叫‘靠性和整体素质,最终达到减少事故、确保生产安全的目的。职业适应性这一概念揭示职业与从业人员的特性之间的相对适合关系,关注的是有效地完成工作所应具备的个人特征与素质。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素质与安全的内在关系,发现其叫―:的科学规律,总结出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的经验。本项研究的测试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1)所测的指标中,瞄准准确性、平均速度预测时间、注意力、速度预测变异系数、复杂反应变异系数以及低速凹而孔动作追踪时间六个指标存在组间显著性差异,可作为电力运行人员选拔、上岗、淘汰的指标。
(2)相关分析表明,注意力、复杂反应变异系数、速度预测变异系数与工龄和年龄相关,因此建议不同的工龄和年龄段采用不同的标准,也说明通过加强训练,这些技能是叫・以提高的。平均速度预测时间、低速凹面孔动作追踪数与测试状态行关,因此测试时应尽量呈使被试者处于同一状态。
(3)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对安全状况起决定作用的指标有瞄;准确性、平均速度预测时间、注意力可用这三个指标建立的Logistic归模型对运行人员的安全状况进行:测和控制。
(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电力运行人员发生安全事故的要因素大小排序:平均速度预测时>注意力>瞄准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