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助贫困大学生

资助贫困大学生

时间:2022-12-10 05:1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助贫困大学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资助贫困大学生

第1篇

同志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年贫困大学生救助金发放仪式,帮助今年*名经济困难家庭大学新生解决燃眉之急,这一爱心善举,充满温情,传递着正能量。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不畏生活艰辛,在逆境中奋进,在奋斗中成才的学子们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积极开展助学活动的各级慈善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十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今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针对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措施,为确保所有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开通了“贫困大学生助学奖励基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绿色通道”。另外,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我省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义务教育。这些举措的落地生根,必将标志着一个多元化、体系化、制度化的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必将为顺利推进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坚强保障,也必将会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帮助。县委、县政府也有信心、有决心,秉承优良传统,把**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项民生工程做好,让贫困学生得实惠,让广大群众满意。

一直以来,县慈善组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动员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广施义举、扶贫济困,积极开展各类募捐活动,已连续*年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共支出*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人,为贫困学生家庭缓解了困难,为我县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说到**,大家都知道**人民打造了三大名片,一张**茶,一张金丝峡,还有一张就是**教育这棵常青树。**教育高考上线万人比连续*年位居全市第一,可以说**人民创造了教育奇迹。今年,我县高考再次取得可喜成绩,在参考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高考各项指标稳居全市前茅。全县*人参加高考,一本上线*人,上线率*7%,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9.71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876人,上线率55.65%,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10.68个百分点;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达71人,居全市七县区之首。这些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莘莘学子的“十年寒窗”,得益于广大教育战线同志的辛勤培育,也得益于广大家长朋友的默默支持,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爱心人士的解囊相助。

今天,借参加贫困大学生资助金发放仪式的机会,我就资助大学生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同志们,爱心助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救助,更是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净化一种社会风气,呼唤一片社会真情,倡导一种文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捐资助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宣传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宣传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捐资助学工作的认识,使捐资助学深入人心,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要及时宣传在捐资助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例,通过示范带动,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为更多的贫困学子雪中送炭,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担当和负责。

小善举、大爱心,筹资善款,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是关注民生,服务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实际举措,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对于构建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要积极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全面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要做好大学生生源地贷款等工作,切实为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保障;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每一项资金管理好、发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里,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广大爱心人士继续发扬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伸出援助之手,积极资助贫困大学生,让每一位贫困学子都能顺利入学。救助一个贫困生,就是拯救一个家庭,就是放飞一个希望。你们的一份关爱,将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次善举,将激起更多人对党、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都能献出一点爱,每一位贫困学子的大学梦就会变为现实。我们真诚希望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为贫困大学生送去一片真情和关怀。同时,希望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家要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给慈善事业注入经济实力,壮大慈善救助能力,使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帮助。

三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需要广大贫困学生的秉承和传递。

第2篇

各位来宾,同志们,同学们: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年资助大学新生仪式,目的是在全县上下进一步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营造团结友爱、扶贫济困、助学兴教的浓厚氛围,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真心播洒助学情,爱心润泽硕果累。刚才,祥龙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庚祥等多家企业、单位和个人现场为贫困大学生进行了捐款,他们倾情奉献和慷慨解囊的义举令我们钦佩,他们的崇高风尚令社会颂扬;梁尚秋、张晓清、郁慧三名同学分别代表我县大学新生和在读大学生领到了资助款项,并表达了他们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展示了我县新一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多年来关心支持爱心助学事业的各界朋友和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资助的学生和家长表示亲切的慰问和美好的祝愿!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加快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打造“学在”教育品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县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不够高,仍然还存在着一些经济上较为贫困的家庭。关注贫困家庭子女就学,促进贫困家庭子女健康成长,始终是县委、县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点。近三年来,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和“不让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不让一个高中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大学新生因家庭贫困而入不了学”的目标,经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我县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面不断扩大,资助人数和资助数额逐年递增,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年全县落实资金36.2万元,资助大学生195人;年落实资金54.8万元,资助441人;今年截止到目前,已落实资金75万余元,资助家庭贫困大学生487人。但是,这与社会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持续做好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把这项暖人心、得民意的民生工程落实到实处,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并充实了资助贫困大学新生工作领导小组,并着力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年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的通知》,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学校均成立了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大力宣传,让应该受助的贫困大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二是规范办理程序,确保资助工作公开公正透明。经学生申请,村委会、乡镇签署意见,毕业学校和班主任初审,资助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逐一核查,学校公示和领导小组审批等程序,坚持按章办事,阳光操作,加大监督力度,确保人民群众满意。三是拓展筹资渠道,确保资助金额如期到位。县财政安排了50万元专项经费;县民政局、工会、妇联、团县委、相关学校积极组织捐助;龙祥置业、金色家园等一些社会责任感比较强的企业和个人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捐物,共筹措资金75万余元。在此,让我们再一次向社会各界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受人恩惠,心存善良。”一棵小树要茁壮地成长,就需要有肥沃的土壤、纯洁的水份和温和的阳光;一个孩子能茁壮地成长,那就需要学校、家庭、全社会的共同关怀和努力。慈善的举动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颗爱心!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提高认识,把捐资助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突出人文关怀,立足构建和谐社会,加大扶贫助学力度,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确保全县没有一名贫困生上不起大学,在全社会营造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慈善风尚。教育、民政、财政、工会、团县委、县妇联、文明办等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行动,精心组织,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新路子,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社会保障和扶贫救助体系,积极协调社会方方面面,深入挖掘各类社会资源,为需要帮助的各种弱势群体办好事、办实事,献爱心、送温暖,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社会教化功能,赋予资助工作更深的内涵和意义。同时,有关部门要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管理,不断提高资助金使用的透明度,使这一“民心工程”成为“阳光工程”。今天的活动之后,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间,让捐资助学成为我们的时尚,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形成声势,收到实效,让慈善的爱心盈满社会的每个空间。

在这里,也请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的信心不动摇、信念不改变,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借此机会,我也向接受资助的同学们提几点希望:一是希望同学们厚德载物,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同学们,你们今后的道路是一条充满阳光、充满爱心、充满希望的道路,你们的前程无可限量。同时,也将面临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在名与利的诱惑下、公与私的交锋中、情感与理智的冲突里、吃亏与占便宜的纠葛中、是非曲直的评判等面前,要学会用理智驾驭自己、用法律约束自己、用道德规范自己、用智慧疏导自己,向世人展示一个青年端庄稳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精神风貌。二是希望同学们自强不息,做一个志存高远的人。作为享受党的温暖的学子,你们一定要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社会各界的关怀,自觉地把社会各界的关心资助当作奋进的动力,把父老乡亲的叮咛期盼当作成功的基石,以乐观向上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洗礼,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直面时代的挑战,以立志成才的理想信念等待祖国的召唤,勇于担责,乐于奉献,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不用自奋蹄,做一名志存高远的优秀的大学生。三是希望同学们人文日新,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你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不容易,这里包含着父母双亲的辛勤与期盼,包含着广大父老乡亲对你们的关心与厚爱。请大家珍惜这份情感,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大学生活中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克服困难、勤于学习,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立志成为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四是希望同学们立志成才,做一个建设家乡的人。你们中的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生活非常艰苦。但你们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改变家乡、建设国家的责任,这就是你们立志成才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动力,希望你们尽早成才,回报家乡,建设家乡。你们要记住,不管明天你们身在何方、身处何位,永远是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根,永远是你们遮风挡雨、享受温暖的家,永远需要你们,牵挂你们。你们更是的骄傲,的希望所在。

同学们,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辈有人才出。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不辱使命,不负重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常怀感恩之心,常举谢恩之行,接过爱心棒,心的传递者,以才智振兴民族,以爱心回报社会,以感激回报爱心人士,为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前程似锦!祝同志们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3篇

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团县委在这里举办资助贫困学生仪式,对8名贫困大学生和2名贫困中学生进行资助,这是继全县资助40名贫困大学生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资助活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表示祝贺,向捐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借此机会,我向受助学生提三点希望。一、你们是非常幸运的,希望你们奋发图强。受助的学生,你们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你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幸运的是你们得到这份资助。你们一定要不负众望,牢记保康父老乡亲对你们的关爱,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敢于克服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勤于学习创造。你们一定要胸怀祖,放眼未来,以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的追求,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你们一定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敢做敢为、开拓创新的能干人,做一个实事求是、堂堂正正的实在人,做一个无私奉献、扶贫济困的热心人。

二、你们是特别艰苦的,希望你们立志成才。你们大部分生在农村、家庭条件差,生活环境差,非常艰苦。但你们以艰苦奋斗的作风,持之以恒的毅力,度过了难关,考上了大学。物质上,你们是贫穷的,可精神上你们是富有的。所以,希望你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立志成为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今天的保康,发展很快,但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如“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发展问题等等,一直困绕着我们。只有你们尽快、尽早成才,共同来建设家乡,保康的发展才有支撑,才有希望。你们要记住,不管明天你们身在何方,保康永远是你们的家,保康永远需要你们。

三、你们是充满希望的,希望你们严于律已。摆在你们面前的是一条充满阳光、充满爱心、充满希望的大道,你们的前程无可限量。但是,你们必须严于律己,在名与利的诱惑、公与私的交锋、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吃亏与占便宜的纠葛、是非曲直的评判等面前,学会用理智驾驶自己、用法律约束自己、用道德规范自己、用智慧疏导自己,向世人展示一个保康青年端庄稳重、公正文明的风采。

这次捐资的单位和个人,你们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资助贫困学生,让我们深受感动。我相信,你们这种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举动,县委、县政府不会记忘记,保康人民不会忘记,这些受助贫困学生不会忘记,你们今天的爱心付出,一定会孕育出明天的希望,一定会得到人们真情的回报。

同志们,同学们,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辈有人才出。你们一定要不辱历史赋予的使命,不负保康人民的期望,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立志成才,为保康的明天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资助; 问题;解决方案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直至心理特征,都有别于其他学生。如何利用好国家的有关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资助措施,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有用之材,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贫困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的判定缺乏计量标准。贫困在本质上属于经济范畴问题。只有弄清单位时间内学生家庭的收入及平均生活费用,再比照学校所在地的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才能确认学生贫困与否和贫困的程度。但是,一些学校并未划定学生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其理由是:订起来太费劲,定了也没用。其实,“标准”的制定过程就是对学生经济状况作全面调查的过程;不愿下工夫调查,便只有采用“拍脑袋”“打估摸”的办法去断定,或用主观设计的比率加以限定。这样必然使助贫对象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

2.助贫程式上的无序操作问题。不少学校资助贫困生的工作长期沿用着“学生报――班主任定――学校批”的“三段式”,看起来简便易行,实际上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申请享受助学金的学生比较多而资金相对不足,加上评定“标准”的含糊和平均主义、人情风的影响,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为了缓解矛盾,便采用“先来后到、轮流享受”,“去高留低、平均享受”,“投票选举、‘公平’享受”,“领导‘微调’、特殊享受”等方式。此类做法,看似“公开、公正、公平”,实际上是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不平等,带来了不少问题与隐患。

3.助学金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有些人数逾万的高校,专门用于学生管理和助贫工作的计算机仅有数台,对学生资料做不到随机查询。银行与学校、学校各部门之间还不能通过联网对资金投放与回收实施有效地监控。助学金的发放与消费过程未采用或未完全采用隐蔽式。贫困生信息的收集、存储、统计与分析工作,主要靠人工操作,科技手段应用和自动化水平较低。在校外,由于社会组织和金融机构疏于或无法实施对家庭收人的统一管理,更谈不上与高校实现管理对接。有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新的形势也不相适应。

4.扶贫教育相对滞后,贫困学生的思想状况较为复杂。据调查,有些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和消费水平低下而出现了耻于言谈、郁郁寡欢、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反映。个别人心理负担极重,性情日渐孤僻,交往需求少,社交能力低,显露出人格异常现象。有学生把学校资助看作“偿欠”、“捞好处”、“不拿白不拿”,甚至有个别人拉关系,骗取补助或者用助学金吃吃喝喝,铺张浪费。

二、贫困资助中的解决方案

1. 围绕“助人自助”这一中心,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助人自助”的真正含义是“助人以达到其本人自助”,即帮助来访者使其通过咨询达到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程度,即真正的“助人”是让其获得一种自我成长,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高校在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过程中,绝不能仅仅把资助工作定位在经济层面上,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各项经济资助搭建的平台、提供的有利条件中,积极引导困难学生,使他们不仅摆脱经济困境,更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引导,使其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让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自己的经济状况、正确看待生活与学习这才是 “自助”。本人认为,只有将“助人”和“自助”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才是一个完善的体系,也是国家、所有教育者和家长所希望建立的,是能够使广大困难学生真正成长、真正受益终身的体系。

2. 完善贫困资助工作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提高资助效果

首先,建立公示制度。公示就是公而告之,对资助工作的开展起监督保证作用。具体负责资助工作的基层单位要在各系、各年级的大会、班会上广泛宣传学校有关的贫困生工作政策。

其次,确保掌握实情。建立困难学生档案。这是开展资助工作的依据。学生一入学,就应向学生宣讲国家和学校有关的资助政策。申请者必须详细填写个人有关资料,主要包括: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状况、困难原因、困难程度、学习成绩、获奖情况、受资助项目及金额以及与平时表现相关的一些简述。以上资料全部输入电脑,每学年还须根据变化有所更改,实行动态管理。这样可以为以后各种形式的资助提供有效信息,以便能及时找到符合条件的相关学生,经进一步核实,确定人选。这一项基础性的资料工作做好了,就为准确、高效地开展资助工作提供了保证。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资料库中信息的真实性需要核实,学生是否真有困难也需要核查。学生信息员队伍是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一般同学组成,其成员分布在各个班。信息员就生活在学生当中,对自己班上每个同学的生活状况,可以说是清清楚楚,由他们来配合辅导员开展贫困生状况的摸查工作是比较理想的。当然,担任信息员的这些同学都必须非常诚实、公正,富于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再次,要区分困难程度。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目前主要通过三种配套的资助措施,按学生的困难程度分类资助,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贷款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本手段,发放助学金是资助方式中的鼓励措施,勤工助学是资助的主要途径。

第5篇

摘要:当前,以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减免相关费用和补助为主体的资助体系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面和资助强度。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学生等多个角色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为此,高校需要探索一个全面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工作机制、方法体系。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助体系

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政府和高校的教育成本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也造成越来越多的相对和绝对的经济困难学生,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抽样调查,高校贫困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特别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为5%-10%。“完善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的重大政策”,成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大举措。

一、目前资助工作实施成效

目前,我国以奖学金助学、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和特殊困难补助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

1.奖学金。奖学金是对大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是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之一。因此,发挥好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对于人才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2.助学金。助学金制度是我国现行高校资助政策的开端。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起到了资助学生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双重作用。

3.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有两个层次的功能。从浅层次来看,勤工助学可以理解为“立竿见影”式的扶贫。勤工助学所获得的报酬已成为贫困生生活学习的部分经济来源,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从深层次上看,勤工助学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一项既扶贫又扶志,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和能力的有效措施。勤工助学制度将“资助”与“育人”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达到了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乍风,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助学贷款。学生贷款制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观念,有利于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为学生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提供了社会保障机制。助学贷款制度将成为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国家助学贷款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体系的主体。

5.减免学费。减免学费制度是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帮助部分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特殊困难补助。特殊困难补助是给予学生一次性的无偿资助,也是高等资助政策的辅助措施之一。

7.绿色通道。近年来每到开学初,教育部都要发专门通知,要求各高校做好“绿色通道”工作。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全国各普通高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达到39万人,占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数的13%,占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8%。

二、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目前,我国各地方高校己经基本建立了以“奖、助、勤、贷、减免、补”为主体的混合资助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也做到了两个覆盖:学生群体全覆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今后在资助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努力做到:

1.尽可能将有限的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公正。即,同等条件的人将获得同样的待遇,同等质量的学生将享受同样质量的教育。由于人们在参与社会竞争时的起点不同,起点低的人依照公正的规则获得与起点高的人相等的资源所付出的代价显然要大的多。为此,一定经济补偿是必要的。生长在贫困山区等不利环境中的学生应得到合理的资助,以补偿和嘉奖他们所支付的同等学费和取得的同等的成绩。至于给特别优秀者以奖励也是公正合理的,这是对他们取得较好成绩的一种补偿。

资助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应面向“最需要”和“最值得”的学生,并选择最经济的资助方式。学生资助金额应掌握在一个“度”,其最大总额应略低于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学生贷款应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资助形式。随着学生资助效率的不断提高,教育公平也将不断扩大。

2.贫困生认定标准要科学化。高校贫困生认定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发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效,帮助真正有需要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首先必须对资助对象进行把关。除了学生本人提出申请资助,并提供由(乡镇级)民政部门盖章认可的资助申请表外,也应该对学生的困难情况进行核定。

(1)调查。在新生报到注册时就开始进行调查,学校有关部门还要通过问卷形式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普遍调查,并通过信函、查档、问卷、现场调查等形式来进行。(2)排查。根据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宿舍、食堂与学生交流所掌握的信息以及新生入校时填写的登记表等,基本做到对特困生、贫困生情况心中有数。(3)观察。学校要求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平时从学生的生活习惯等细微之处进行观察,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经济状况。

3.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行为将对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的诚信道德状况将直接影响国家诚信体系的建设。所以要广泛利用各种校园媒介包括报刊、网络传播、橱窗陈列等承载正面、积极的信息,充分通过榜样或典型人物实例塑造形成守信者光荣、失信者可耻的道德判断标准,通过失信者会受到各种形式惩罚、失去社会的尊严等反面教材制造舆论氛围。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三自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能带来的价值和代价,塑造当代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基本人格魅力。[1]

4.加大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来改变他们消极的等、靠、要的思想,鼓励学生自立、自强、自信,通过外界的资助和自己的努力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强化感恩教育,让贫困生去珍惜来自国家、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珍贵资助,建议学生通过自己的成功回报社会。

由于人际关系的功利化,现在有些学生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更与家庭、社会、学校的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懂得感恩,就是背离了人性。不会感恩的人,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一个学习成绩再优秀的人,如果不懂得以感恩的心态来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曾经在学习和生活上给过他帮助的人,那么国家所提供的资助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强化感恩教育,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在提供资助时的一项重要工作。

资助体系不仅能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而且在对他们道德教育方面也有明显成效。资助体系有助于贫困生形成诚信、知恩、感恩、报恩的优良道德品行,他们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对绝大多数贫困生而言,在生活中,他们实事求是,诚以待人;在学习上,他们求真务实、诚信应考,并且他们能够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好心人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贫困学生接受资助后,能够看到爱与希望,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他们会把国家、政府的关怀化为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动力,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去回报老师和社会。[2]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资助工作从表面上帮助了贫困学生物质上求学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还应从思想上帮助其走出贫困的困境,这也是资助育人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家梅.高等教育资助育人的改革思考[J].湖北社会科

学,2011,(5).

第6篇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现状影响社会支持网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普遍实行交费上学,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上升趋势。认真研究贫困大学生的现状以及贫困对其的影响,积极构建和完善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为全面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从整体上把握他们对贫困的认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态度,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单独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信息和数据收集。本次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27份,回收率为85.4%。调查院校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和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等5所类型不同的省属本专科院校,基本涵盖了目前高校各种类型贫困学生的情况。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经济来源

1.生活费用很低。在接受调查的427名贫困学生中,贫困生每月花费在200―400元之间的290人,占67.9%,其中每月花费在300元以下的达到237人,占55.5%;每月花费在200元以下的占到20.1%。学生花费占主导地位的前三项分别是:伙食费、日用品、书籍等学习用品。目前,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20%左右的贫困学生仅仅能够维持吃上饭。

2.家庭普遍贫困。2008年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4761元(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1元),年收入786―1067元的为低收入人口。从调查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000元以下,达不到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的占60.9%;低于2000元的占44.5%;低于1000元的低收入家庭占22.2%。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以家庭为主,国家和社会在这方面所能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相对比较少,因此家庭的贫困程度是决定学生生活现状的主要因素。

(二)对于贫困的认知及其影响

贫困,既是一种现实状况,又是个体的主观感受。贫困大学生个体对贫困的主观认知,对于他们应对贫困和克服贫困带来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1.多数贫困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贫困,并且能够努力降低贫困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选择“把贫困当作人生的一种磨练”和“要靠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来改变贫困现状”的人数达到了99.3%。这种积极的态度能够促进学生在身心方面健康成长,同时帮助学生积极面对目前的暂时性困难,并主动寻求帮助去渡过难关。有70.7%的贫困学生认为“较少因经济困难而感到情绪低落”,有68.1%认为“家庭经济条件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影响一般或比较小”,有80.1%认为“自我意志会带来克服困难的勇气”,有45.9%“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有83.1%表示“奋力争取美好的前途”。

2.学习勤奋努力,但贫困对他们的发展也具有制约作用。从调查的数据看,有12.2%的贫困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前3名,76.3%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前20名。可见贫困并没有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有26.0%的贫困学生准备报考研究生,有27.4%打算专科升本科,有25.5%参加了自学考试,有24.1%报考了职业资格认证。有67.4%的贫困学生认为“贫困激励自己积极进取,自我发展”,只有3.5%的是被动学习,没有动力。但是,只有25.5%的贫困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以后为社会作点贡献”,“为报答父母及亲戚朋友的关怀”的占63.0%,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贫困学生关爱和资助的力度不够。

3.贫困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人际交往和参加集体活动方面,有75.9%的贫困学生认为经济贫困不会影响到个人的人际交往,有92.5%能够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61.1%与宿舍同学关系很好。这说明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总体上比较正常,贫困大学生没有明显地因为贫困而影响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也说明目前不论贫困与否,大学生都基本能够正确面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贫困。但是,贫困学生在“通讯费”和“人际交往”方面费用支出很少,对于他们的发展性人际交往势必会产生影响。

(三)获得社会支持的现状和贫困大学生的愿望

了解贫困学生获得社会资助的现状和对外部支持的愿望,政府、学校和社会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构建完善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

1.贫困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现状。从调查的结果看,有70%以上的贫困学生得到过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方面物质上的资助,但有24.6%的贫困学生从来没有得到过社会的经济帮助。社会力量对学校、学生的支持与帮助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里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还非常低。

2.贫困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愿望。68.9%的贫困学生对资助方式的倾向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收益。同时,有50%左右的贫困学生抱有获得国家助学金、减免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的愿望。

3.现有资助方式的不足。自1994年以来,中央财政采取多种办法包括动用总理预备金,专门用于资助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努力,高校已初步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社会资助、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现有资助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国家奖助学金和社会资助等方面。

三、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建议

确保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系。只有发挥好政府、民间力量和全体民众的合力,教育才会逐渐公平。做好贫困学生的社会支持工作,政府统筹和政策导向是根本,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是关键,社会广泛参与是基础,保障学生成才是目标。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法规。政府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国家应尽快制定完善解决贫困学生问题的相关法律,科学界定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在贫困生社会支持网络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种资助的内涵、主体、范围、原则、方式、程序和法律责任,形成高效有序的资助工作体系,使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有法可依。

2.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设立贫困学生短期无息、低息生活费贷款,实行贷款方式多样化与多品种化。针对不同贫困状况大学生,可采取完全无担保贷款和有担保贷款两种形式。要由政府出面给贫困学生贷款做担保,承担拖欠风险,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减轻学校负担。

3.将贫困学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范围。政府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相关政策支持系统,将贫困学生纳入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范围,从而实现政府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职能。

(二)发挥高校有效整合支持资源的主体作用

1.合理、科学、全面地确认贫困学生。界定贫困学生是开展各项资助工作的前提。高校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全面的评定体系,既要有定量的调查,又要有定性的标准。可以根据本院系的特点,设立一个较为具体的“在校学生生活状况调查表”,利用学生互相之间都比较了解的优势,让学生结合贫困证明和平时的了解情况,给各位学生一个评价和打分。然后,班主任或辅导员召集各班班长、生活委员和各宿舍舍长,给出判定,综合衡量,最终确定出贫困学生名单。

2.科学整合运用资助资源。要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科学整合国家、社会、学校等提供的资助资源,根据每一位贫困学生的实际需要,努力为其量身定做资助方式,尽力提供奖、贷、勤、补、减的有效合理的物质帮助,提高资助效果。比如对特困生可以增加助学金或减免学费,而对于一般贫困生而言,则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支持方式。

3.重视非正式资助渠道的开拓。高校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宣传,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要按照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原则,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学生“精神脱贫”教育的力度,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困和资助,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助的意识,既不要因为贫困而悲观厌世,抱怨生活的不公,又不要因为接受了资助而产生自卑心理或依赖心理,积极勇敢地面对和克服现实的困难。

(三)发挥社会力量的辅助作用

1.大力募集社会资金资助贫困学生。帮助贫困学生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巨大压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募集社会资金来资助贫困学生,具有极大的潜在开发空间。政府要在社会捐资免税方面进一步放宽政策,鼓励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名义在高校内设立专门奖学金,奖励那些成绩优异但家庭困难的学生。要引导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做助研、助教、助工等勤工助学机会。

2.加强教育基金会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在汇集社会资助资金、有目的地进行资助方面的作用。目前,我国教育基金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规模还是资助范围,都还难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应尽快完善我国基金会运作管理模式,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保障教育基金会的合法权益;完善基金会内部运营机制,实行基金会专家群体管理,规范申请程序,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实行基金会财务情况对外公开制度,提高基金会运行的透明度。

第7篇

一、助学贷款体系概述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金融机制,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解决众多贫困学子的升学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现行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拖欠贷款现象不断增加,违约率的提升对于助学政策的持续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助学贷款运行的良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在于政府、银行、高校和学生之间能否权责分明,能否高效合理的配合在一起。

二、大学生还款违约现状分析

(一)故意拖欠,恶意欠款

1.还款意识淡薄,征信系统不完善。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并非十分贫穷,但借着侥幸投机心理申请贷款,又由于对贫困认定工作无法量化而顺利贷款,但其中存在一部分对于政策认识不到位,无还款观念因而到期拖欠甚至不还,还有些随着毕业后变更住址,联系方式等而无法联络又不主动还款致使其自动违约。

2.违约成本低,政策约束力不强。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以信用为担保方式贷款,贷款难度低,制约性不足,还款只能靠个人信用,但在征信机制并不完善的体系下对贷款学生没有强制的制约措施,对其影响主要体现于办理信贷业务,而对平常的就业和生活并没有多少影响,没有太多的违约成本;同时,对于连续拖欠贷款的大学生,当地的资助管理中心也只能通过电话等途径催促还款,无法强制,只是在资助中心网站公布欠款名单之类。

(二)经济条件不足,无力还款

在申请贷款的人群中,有很大比例是家庭十分贫困无法支付学费,在国家出台这一优惠政策后无疑是为这一类贫困学子的升学问题带来了福音,但同样由于本身家庭经济的困难,贷款虽然解决了短期内的问题,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收入来源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短期内无法迅速扭转这一贫困局面,因而到还款期时很多家庭并非本身不想还,而是没有多余的资本还款,加之没有强制的约束和自身违约意识的不足,因而被动违约,拖欠贷款。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曾多次对淄博市沂源县的贷款人群进行调查,其中就有不少家庭收入来源很少,经济困难,面临升学问题而选择了这一贷款,但在问及之后的还款问题时,则很难有经济实力还款,甚至有些几乎没有还款这一概念,这些无疑为学生毕业后的贷款收回埋下隐患。

但在这些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还款的背后,同样隐匿着一个问题就是贷款人群普遍还款意识弱,对于违约的影响认识不足,在征信制约机制不全的现状下,无论是恶意欠款还是被动违约,重要因素还是拖欠成本低。

三、还款违约体系完善措施

(一)加强贫困生认定,提高贷款利用效率

政府、高校不断加强对贫困生工作的认定,在实际中有不少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借着对贫困工作认定不准确等空隙同样申请贷款,这种现象的存在则是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却并非用来资助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造成了资源浪费以及甚至有潜藏的违约风险。减少家庭经济不困难但仍申请贷款的比例,使真正需要贷款资助的学生得到更好的保障,提高资金利用率。

(二)加强个人征信机制建设

只有完善征信系统的建设,建立起相应的信用机制,通过信用制约逐步提高贷款群体的履约意识,建立强有效的违约惩处体系,才能在根本上降低违约率,使助学工作长效、稳定的发展。对于有恶意欠款记录者在系统上留有记录,与日常工作、生活密切对接而不仅仅体现于信贷上,留有不良记录的对工作甚至日常基本生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违约成本将大大提高,将促使有还款能力的群体及时还款。

(三)对恶意欠款者进行强制还款

对于有拖欠贷款现象的群体进行违约认定,若是有能力还款而恶意拖欠,将依法对其进行强制监管措施,对其个人财产进行清算抵消,并处以一定比例的违约金,实行高效、高压的监管措施逐步杜绝这一现象。

(四)引入保险机制,完善贷款+保险运营机制

保险作为风险转移的重要工具,引入助学体系将对这一政策的完善发挥重要作用,从避险层面对于非主观因素违约者形成一定的保障作用,同时随着保险工作的介入,也将推进这一体系的完善。

(五)完善还款政策,制定弹性还款制度

现阶段的还款是统一于毕业后开始还款,十四年贷款期限,但由于不同家庭的经济贫困程度不一样,可以针对不同贫困程度制定不同的弹性还款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资助选择还款方式。同时对于家庭极度贫困无还款能力的少数群体政府可予以相应的延期或是免息等不同的优惠方式,尽管弹性还款等方式会加重管理难度,但可以随着体系的完善逐步引入,对于助学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总结

作为扶助贫困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资助贫困学子的贷款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其违约率高的问题并非是单纯的缺乏诚信,恶意拖欠这一因素造成,但随着制度体系的完善,建立起完善的信用机制,才能在源头控制住这一违约现象,也能使这一政策可以更加持续、长效的发展,惠及更多学子。

参考文献

[1]曹海洋.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诚信意识培养路径选择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3).

[2]胡滨,郑联盛.“贷款+保险”:国家助学贷款市场化机制研究[J].保险研究.2014(08).

第8篇

关键词:贫困生;高校;资助体系;助学贷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23-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76%提升到2013年的30%,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国际公认的精英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进了大学的校园。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与此同时,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支出总额也达到了369.65亿元。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使得国家资助体系发挥更大作用。

一、高校资助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困难且不合理。现在的高校资助体系中包含着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含生源地贷款)、勤工俭学、学费减免以及各种校友和企业奖学金。在庞大的资助体系面前,一个全面且合理的困难生认定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在高校困难生认定工作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地域差异,标准不一。高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水平高低不等,而对于困难生认定只有一个模糊的标准,即家庭年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平均生活线。(2)地方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可靠性不一。由于我国人彩比较浓,部分地方民政部门认为开具困难生证明有助于学生或者家庭获得更多利益,导致开具困难生证明比较随意。由于贫困证明的随意性很大、透明度不高,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家庭情况。(3)学校认定困难,高校学生分布广,给高校学生困难程度认定工作带来操作上的困难。由于不能到每一名困难生家中了解情况,导致学生认定只能单靠谈话和当地政府提供的贫困生证明。

2.资助名额分配和资助政策不合理,申请助学贷款困难。现在的资助体系中,资助力度大、资助面广,各个高校为了统一管理,往往采取按照学生比例分配到各各学院,而学院也按比例分配到各各班级,从而忽略了院系不同、专业不同、招生地域不同,所造成的困难程度不同。这样形成的分配不合理,导致了一些困难生因为班级困难生较多而失去了资助机会,而有一些同学因为班级中困难生较少而获得资助。在现实工作中,我发现低年级的班级困难生往往比高年级班级困难学生更困难,这可能是低年级学生缺乏主动获得经济收入的能力有关。面向全国招生的专业班级比面向省内招生的班级更困难,这可能是浙江省的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不一样的困难生标准,导致同样是困难生欠发达省市来的困难生比省内的困难生更困难。

因为困难生的标准缺乏统一、认定工作困难,导致原本用来体现资助程度的学生困难程度,慢慢演变成为以成绩来衡量,从而使很多奖学金和助学金违背了资助贫困生的初衷,出现了重“优”不重“贫”。现在几乎所有针对贫困生的奖学金评奖条例里都有一条跟成绩挂钩的条件,不是要求成绩特别优秀,就是要求品学兼优,就连校友和企业奖学金也把成绩的优劣作为评选的条件之一,甚至于应该人人平等的助学贷款也要求学生成绩上不能出现不及格,否则就无法申请助学贷款。要知道几乎所有特别困难的学生都来自教育条件落后的偏远山区或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落后和教育条件的限制,刚进入大学初期成绩普遍不理想,重“优”不重“贫”使得这一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国家的资助政策,经济上的巨大压力让这一部分贫困生不得不自己寻找经济来源来补贴生活费和学费,反过来这样又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我院的一名学生就是因为一门考试差两分没有通过,导致助学贷款批不下来,所有奖学金都于该生无缘,给这名同学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甚至有过退学的念头,最后在学院的帮助下才能够正常生活。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贷款制度。在实施过程当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1)银行单一。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补贴给银行困难生所要承担的利息较低,相比较现在市场化运作下的银行贷款利率要低很多,使得很多银行不愿意主动承接助学贷款业务,现在能提供申请的只有四大国有银行,而现在我们比较常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没有助学贷款业务。(2)贷款额度少。助学贷款的最高额度是一年每人6000元。相比较现在高昂的学费和物价水平的逐年上涨,区区6000元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拿杭州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举例来说,正常学生一年的学费、学杂费和住宿费加起来就需要6600元。一所学费较低的师范类院校的学费就已经超出了助学贷款的最高限额,那么,那些学费更高的金融类院校、艺术体育、医学类专业和学费更高的民办高等院校就更是相形见绌了。(3)信用机制不健全。少数学生接受助学贷款后缺乏诚信还贷意识,对大学生助学贷款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国学助学贷款的长远发展。

3.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不协调,学生感恩意识缺乏。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为了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其资助应该包括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但是现在重视物质资助,轻视精神资助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高等院校的精神资助形式一般是通过班主任和辅导员两条途径来实现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健全,班主任往往有教学或科研上的任务、辅导员往往疲于应对各种行政事务,从而忽视了对受资助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引导和教育。现在高校的主要资助类型是无偿资助,这样使部分同学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产生“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培养。唯一的有偿资助类型,勤工俭学却存在着岗位少、资金缺乏、形式单一,甚至是暴露贫困生隐私等问题。这样的勤工俭学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提高素质,甚至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能力也十分有限。缺乏精神资助、缺乏有偿资助最终的结果就是贫困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当今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贫困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会更加严峻。对此,贫困生很容易将大学期间的资助错认为是整个社会对其个人的补偿,这样的情绪对贫困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而且这样的问题往往发生在学生走上社会后,具有一定的延后性和隐蔽性,更加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二、完善高校资助体系的对策

1.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所有资助工作的基础和前提。(1)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科学、合理的数据库、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解决贫困生的认定难问题。相关高等院校在新生入学前就能够通过全国统一的数据库看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建立相应的资助等级。贫困生的等级认定工作要结合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贫困等级的标准之一。(2)建立校级统一管理系统,打通学院、年级、班级之间按学生人数比例分配的传统模式,由学校统一管理。(3)要进行贫困等级浮动管理。结合贫困生在学校的生活水平、校园卡消费水平,指定一套贫困等级浮动体系,发现一些“假贫”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一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提供贫困证明的特殊贫困生。每学期期末学校可以根据学期学生的情况进行等级调整。

2.完善助学贷款体系。首先,要拓宽贷款途径,就一定要提高银行对学生助学贷款的积极性。要有现有国家政策下的政策性贷款,也要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放的商业型助学贷款,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其次,要发挥生源地金融机构的作用。学生申请生源地政策型助学贷款或商业型助学贷款,金融机构可以获得较为详细和真实的信息,这样既可以降低银行次贷风险又可以为高校提供有效信息。最后,要建立大学生信用制度,强化还款约束机制。有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拖延甚是拒绝还款,这样会阻碍助学贷款政策的发展。一方面银行会更加惜贷,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造成了一个不良的印象。银行和高校要建立大学生的信用制度,把助学贷款信用放入档案,让拖欠或者不还款者付出高额成本。

3.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精神上的资助。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还是育人,使学生可以顺利毕业,所以一定要加强精神层面的资助。首先,高校必须要重视精神资助工作,特别是直接面对学生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一方面要鼓励贫困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倡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与有偿工作,在获得收益的同时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要做好对心理问题贫困生的心理干预工作,消除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自卑等消极心理问题。建立贫困生中的小团体,引导他们互帮互助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最后,要推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以学分制的形式自行选择学制时间和时长。这样可以让品学兼优的同学缩短学习时间,既节省了学费,也节省了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困难或者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放宽学制时间,只要在规定时间内修完所有课程就可以,允许延迟入学或中断学习,让贫困生可以在经济条件允许了以后再继续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Z].

[2]林添福.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8,(5).

第9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输血型”资助模式; “造血型”资助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29-03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随着高校扩招,教育费用的逐渐增加以及地区差异、金融危机等的影响,部分工人下岗,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校大学生贫穷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比例已达到在校生人数的20%~30%。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它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资助政策。

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从而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大力加强,资助覆盖面有了大幅度提高。中央财政支出由上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07年下半年的95亿元,加上地方财政的投入,达到154亿元。2008年全年达到308亿元。随着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全部落实到位,每年国家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全国每年将有大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全国平均每100名大学生中就有20多人可以获得资助,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过去每人每年平均1500元增加到2000元。每年资助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7倍。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资助5000元。每年有51万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资助,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10倍。总资助面由原来的占在校生总数的约2%扩大到现在的全国平均约20%(西部地区高校达到约占在校生的28%),资助范围已经超出了不少院校的贫困生数据库中的学生总数。

在教育部举行的2009年第五次新闻通气会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代表教育部再次做出郑重承诺:确保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2009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会议要求,积极配合当地财政、银监等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大力推进、扎实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力争在贷款学生人数和贷款金额上有大的突破;要严格按照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绿色通道,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奖、贷、助、补、减、缓”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等资助政策的实施,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政府救助贫困学生、维护高等教育公平的坚强决心。然而大家普遍关注的是贫困生的上学难问题,如助学金、贷学金、奖学金问题,大多把目光聚集在经济问题上,而如何解决贫困生的根本问题,如何使资助资金得到高效率的使用,使资源配置的过程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的转变,已成为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输血型”资助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贫困比例越来越高的现实情况下,输血型资助模式的单向、非循环、不可再生性等特点,使得在贫困生资助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投入增量资金,以保证资助效果不至于降低,这使国家、政府、学校长期背上沉重的负担。而且这种无偿资助因要进行贫困生资格认定,认定工作的不合理以及制度的不完善,还导致了许多搭便车行为的产生。“输血型”资助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资助目标单一化

目前我国资助相关政策的实施,都是重点围绕如何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帮助他们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输血型”的资助模式,以提供经济帮助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或各类奖学金,以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资助的目标着重体现为经济解困,而忽视了对高校贫困学生能力、心理的解困。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应在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对于人全面发展学说中指出:每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1]因此,我们对贫困生资助的目标不应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应该帮助贫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公平正义,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2.资金自我造血功能薄弱

从国外的一些高校贫困生资助情况看,基本上采用了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和勤工助学等方式,但直接发放现金和减免学费的方式正在淡化,奖学金、勤工助学正在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资助模式。[2]而我国在资助过程中,贷学金、勤工助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没有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资助政策,没有把资助资金用足、用好,对怎样走出经济困境的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工作力度不大;二是有的资助部门和单位在资助方式和措施还欠实效,容易流于形式和将措施简单化;三是资助资金来源的单一以及资助工作目标的单一使得资助资金的自身造血功能薄弱。体现在具体资助工作上,就是片面强调经济解困,重点放在资助资金的投入上,没有兼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忽视了“以商养学”。因此,扩大资助资金来源,将增大资金投入与资金增值保值相统一,实现勤工助学的公司化运作,在实现其助人、育人目标的同时,增加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整个系统良性运作下去。

3.个人解困能力相对不足

“输血型”资助模式,重点是将资助经费直接发放到学生手里,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支持、物质支持,帮助他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不是着眼于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努力为贫困生搭建提高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平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贫困生比例高、勤工俭学机会少,经济困难会导致一部分贫困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贫困生个人能力和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那么他们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将受到限制,由于这些原因而导致他们在毕业后出现找工作难的局面,也会影响到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同时使贫困学生也陷入更深层次的贫困窘境。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等四种能力的大学生,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相对于物质帮助,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和紧迫。贫困学生的经济解困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输血”,学生无法在受助过程中获得创造收入以及提高能力的机会,并不能实现有效资助,“造血型”资助新模式才是实现贫困生资助工作良性循环的根本所在。

三、合理构建“造血型”资助新模式

在我国总体财力不足、政府无法从财政中拨出更多的钱来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在当前环境下培养更多或者新的输血功能,或是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机制下,整合资助各方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合理构建一种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换的资助新模式,将“扶贫与扶志、扶能”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系统的运作良性循环下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1.明确有效资助的目标

首先是经济解困。贫困生经济条件的贫乏源于家庭经济基础,它不在后天的选择范围,贫困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改变自身的状况,而国家要做的就是在每个人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提供有效资助政策,增加经费投入,使学生摆脱相对窘迫的经济现状。其次是能力解困。过去我们在很多时候认为贫困生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其实不然,大部分贫困学生最迫切的问题是提高其综合素质。如果只是想方法“给钱”而不是加以教育引导其自立、自信、自强去“赚钱”,那么这种解决只能解一时之渴,而且极有可能使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最后是心理解困。经济贫困往往会导致贫困生丧失某些权利和机会,造成他们自卑或不平衡的心理。资助贫困生,不仅对其进行经济补偿、能力培养,同时也要进行心理疏导,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增强资金的自我造血功能

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有增多趋势,仅靠学校自身办学经费与政府支持,完全解决学生上学费用问题非常有限,必须主动加强与银行、企业、校友、社会热心人士的联系沟通,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社会捐款、校友基金会等多种途径筹措经费以减轻高校的经济压力,实现学校专项资助与社会支持扶助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实现增大资金投入与资金保值增值相结合,在学校高度重视的同时,根据学生人数和困难学生比例加大勤工助学的资助力度,同时又要“以商养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兼顾,实现资金的自身造血功能。

3.建立“造血型”的资助新模式

贫困学生自身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效资助的真正体现,也是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不仅要解决其上学难的问题,还要帮助其在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同时得到提高,从费用上的外援式依赖到自己努力挣钱“自养”式的转变,树立一种“自救自助”意识。通过开展培训讲座、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为他们提供机会,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贫困生个人的综合能力,使之有实力参与社会竞争;并引导其树立勤俭自强精神、诚信意识、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我解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转变,减轻政府负担,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才是助困的最终目标。

经济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还是我国宝贵人力资源健康发展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根本出路是“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的转变,使贫困学生得到更有效的资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70.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贫困生 资助机制 资助行为决策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收费制度的改革深化,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也随之大量增加。为了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增强我国国民的素质,为每一个有资格读大学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国家不断地尝试和推进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建立了一系列资助体系,以帮助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现有的资助过程中,科学管理和决策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资助,却忽视了资助的合理性,没有对资助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从而优化以后的资助行为决策。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起“奖、贷、助、补、减”,包括奖学金、助学金补助、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为保证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贫困家庭学生按时入学学习,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资助。在认识到传统资助体系重视物质帮助、忽视精神激励的缺陷后,各校不断调整现有资助体系,探索新型资助体系的建设,这显然离不开对现有受助贫困生的受助思想的分析,解决他们的困惑,不断完善、改善资助体系。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国家出台了新的资助政策之后,各高职院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建立了自己相对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1.对“家庭经济困难”缺乏科学的界定标准。

学校对贫困生的确认是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地出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为主要依据,但在实际执行中,学校无法准确掌握贫困生的生活费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由于计算方法和所在区域不同,其数据差别也很大。目前除了少数经济富裕的家庭外,困难或比较困难的学生比较多,都想用学校的资助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中间就不乏不该享受资助的学生。

2.应重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自卑是高校贫困学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及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当他们来到大学,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悬殊较大。少数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巨大的环境反差,与周围同学存在很大差距。同学们聚餐,因囊中羞涩而避之一旁,久而久之,就脱离了集体,疏远了同学,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形成性格上敏感孤僻、沉默寡言等严重缺陷。

3.诚信和感恩意识缺失。

在贷款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有的家长和学生为了达到贷款的目的,通过拉关系、请客、送礼等手段笼络家庭所在地有关人员出具虚假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获取贷款资格,以取得优惠政策和照顾。同时也存在毕业逾期不归还贷款的现象。还有极个别学生将“贫困”作为一种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等待。更有甚者将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不公,认为受到资助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一点感恩之心。

三、关于健全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1.从生源地中学开始建立“家庭经济情况档案”,解决认定难的问题。

高职院校规模都在万人以上,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新生家庭真实情况的考察难度相当大。而对于在校一段时间的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其生活消费水平来参照,但有些碍于情面,一般不会刻意举报并非真正困难而申请奖助学金的同学。而如果从中学开始便建立“家庭经济情况档案”,生源地学校一般离学生的家庭较近,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考察比较方面,这样能够保证真实性。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奖助学金工作中,学校就能根据档案中的真实情况准确、快捷地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确保国家奖助学金落到真正困难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

2.建立多元化的资助机制。

高职院校现行单一的助学模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资助机制。目前,资助贫困生的经费主要是政府拨款和学校所交学费的百分之二十,其来源有限,应建立以政府、高校为主体、企事业、社区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政府是助学资金的最大来源,其资助最主要的形式是国家奖学金,但奖学金在制度设计上只是针对极少数成绩优秀的贫困生,收益面较小。因此,可以考虑增加政府资助的种类,扩大收益面。另外,高职院校贫困生比一般本科院校贫困生要多,政府还要考虑资助更多的份额;高职院校资助方式主要是“奖、补、助、减、免”,在整个助学资金中占有很大比例,不宜再提高比例,以免增加高校负担,但高校应走向社会,广辟新的市场,与企事业合作,安排更多的助学岗位;社会各界捐赠,我国目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比例较小,高校有校友的优势,可多方面、多渠道向社会和个人募集资金,这方面潜力很大,要充分挖掘。

3.大力推进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做好心理助学。

开展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既是高职院校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保证贫困生资助工作顺利完成中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营造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的舆论环境和氛围,强化诚信意识,普及诚信和感恩规范,优化学生素质,提高贫困生的诚信水平和感恩意识。而对于助学贷款的学生应加强其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于大学生诚信的重视及工作中诚信的重要性,使还贷工作顺利进行。

加强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磨练其意志和品格。加强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国家助学贷款签字仪式等各种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看待“贫困”,使他们在心理上不断提高自我调节力和对困难挫折的承受力,达到良好的心理适应力。

四、结语

实践证明,根据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材料进行资助,其帮困实效很不理想,而要增强实效,就必须加强管理。首先,建立贫困生档案。新生一入校,学校就要向学生宣讲国家和学校有关自主政策,同时收集有关资料,建立档案。这些资料应包括:学生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及其收入状况,存在何种困难及困难程度、学习成绩、受资助项目及金额、表现、诚信情况等。学校将以上资料输入电脑,每学年根据变化进行变更。其次,做好资助公示。在资助工作开始前,学校要将资助条件、程序、时间安排、标准、岗位等清清楚楚地张贴出来,予以公示,告知学生。在评选过程中,要根据掌握的资料逐一检查、筛选,然后把初步核实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予以公示,接受学生监督。这样的公示可能有多次反复,但能保证公平公正。再次,多方甄别“困难”。对贫困生的界定也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各高校由于时间、人力有限,往往仅凭学生带来的各种证明材料来界定,这是不够全面的。要既看证明,又不唯证明;既要看学生禀性,又要看其消费水平,也就是通过贫困生身边的朝夕相处的学生对其日常生活习惯、消费水平进行观察了解。真正困难的学生,在消费上会有始终如一的表现;装困难的学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时间长了就“原形毕露”。经过多年实践,应该说此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在多数情况下能将真正困难的学生遴选出来。另外,进行动态管理。要根据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和个人的表现适时地进行调整。高职院校学校资助贫困生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重物质资助,忽视精神扶贫和心理扶助,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偏重精神扶贫和心理资助,缺乏或弱化物质资助是形而上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有既解决经济困难又解决精神困难、心理困难,建立多层次、多途径贫困生资助体系,才能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昆,于敏.假贫困生现象暴露高校助学政策漏洞发人深省[N].光明日报,2007,11,20,(5).

[2]万福绪.大学生思想与政治教育――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第11篇

一、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的实际意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勤工助学的组织和管理中育人。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勤工助学的组织管理工作中,从思想上帮助贫困学生克服精神压力。在开展勤工助学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贫困生的精神、心理问题比经济问题更难解决,他们表现出自卑和无望感,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成熟的个体,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正是这种不稳定性,应该给这些学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的机会,同时给以思想教育。

2.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具体实践中育人。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自主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面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大学生在进行勤工助学的活动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发奋读书,立志成才。

二、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尚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实施勤工助学资助贫困生这一形式的作用较为明显,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勤工助学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勤工助学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建立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实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但是,少数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不够健全,导致勤工助学的整体效益较差,资源共享等无法实现。

(2)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不够突出。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或工作人员片面的认为勤工助学是帮困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味的追求为贫困生提供工作岗位,没有深层次开发勤工助学的育人等功能,没有把勤工助学与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机结合,无法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勤工助学的信息渠道有待拓宽。勤工助学的岗位不足、经费不充裕与贫困生人数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由于勤工俭学在高校推行的时间普遍不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高校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内容庞杂、形式单一,大多限于家教、资料整理、卫生清扫等较低层次的工作岗位,缺乏切实可行的市场开发和对外联络,导致勤工助学的信息来源渠道较为狭窄。

(4)勤工助学的性质意义认识不够到位,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业与勤工助学之间的关系。如有的在勤工助学的认识上有偏颇,认为勤工助学就是为了赚钱,以至于“勤商助学”;有的随意弃之,往往碍于面子,或吃苦精神不够,以影响学习为由,放弃一些参加勤工助学的机会等等。

(5)勤工助学的社会参与不够规范。勤工助学在从校内岗位向校外岗位的延伸过程中,出现了学生的合法利益受损的现象。有的学生无法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务合同,在劳动时间和报酬等方面发生纠纷后,学生的合法劳动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容易陷入被动地位。

(6)对高校贫困生过多的物质倾向。目前我国有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有些变味儿,贫困反而成为一种资本,只要手持贫困证明,就可以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轻松获得勤工助学岗位,还可以享受国家、省政府助学金等其它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贫困补助,也只体现出对国家资助贫困生政策的一种执行。

三、针对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相应的解决措施

(1)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勤工助学育人工作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这是搞好勤工助学工作,并实现育人这个最终目标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评估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下列原则:一是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正确的助学方向的原则;二是客观公正,易于操作的原则;三是近期效应与长远效果相结合原则。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有关勤工助学的组织机构,并根据在校学生数和贫困生数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实现人员的专门化、专家化、专业化。此外,还可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监督制度、联系制度、跟踪管理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并切实落到实处,促进勤工助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改良工作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应督促相关工作人员遵循一些原则性的工作方法,如按需设岗、按劳计酬的原则;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原则;拓宽渠道、科学管理、合理使用的原则;贫困生优先、裼怕加玫脑则等。

(4)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资金,其来源途径可以有学校下拨的专项经费、社会各界的帮扶资助、勤工助学基金的保值增值等,实行专人、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作为其它活动开支。

第12篇

关键词:贫困补助;贫困认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目前,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贫困补助、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让每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能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困难补助的发放解决了许多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实现了大学梦,但是贫困补助发放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及不完善的地方,切实抓紧抓好助学补助的发放工作,让确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补助,不但能够让贫困生完成大学学业,也能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那么,如何让贫困补助切实的落到真正贫困学生的手中,如何认定贫困生就成了贫困补助发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总结了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思考。

一、哪些学生应该被资助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6月26日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在几年的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通过认定后对学生的了解,包括非贫困生学生都认为:有抽烟、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气的学生;有与学生身份不相符合的高档消费现象的学生;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不该被认定为贫困生。虽然国家扶贫政策不要求贫困认定和学习成绩挂钩,但是如果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花着国家的钱,还不努力学习,会更让条件类似,没有获得补助的同学不平;不能好好学习,这笔钱也失去了助学的意义。

二、班主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博大的爱心

目前,贫困生的认定程序主要是是由学生自己先提出申请,申请的要求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且有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盖章证明”。那么这个证明的盖章把关是否严格,据开过证明学生反映,当地开这种证明比较容易的,贷款申请材料中“水分”也很多,这样使得假贫困生冒领各种助学款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无法杜绝。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细致了解本班学生情况,做到筛选贫困家庭一定要实事求是,要认真调查出相对贫困的家庭,不能做人情和讲关系。否则,我们就违背了国家贫困补助政策的初衷。所以端正主管领导和认定教师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把国家的惠民政策当儿戏践踏了。

三、是否让全班投票选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目前,国家贫困补助的比例比较大,认定贫困生占学生总人数的28%,而每个班级明显特别贫困的也就两三个同学,而其他申请贫困的学生家庭情况都差不多,没有明显的差别。这样,就得看学生平时的表现,而最了解的还是班里的同学,虽然可能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问题,选票的时候会有影响,但是,结合班主任私下了解,这还是相对公平的。当然,有报道说投票会不会有伤贫困生的自尊?贫困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地域问题,有的是因为自然灾害问题,有的是因为多子女上学,有的是因为家庭成员疾患问题等等,贫困并不是个人问题,也不能以穷富来衡量一个人的品德、情操;俗话说“穷不扎根,富不长苗”,贫穷不会像扎了根一样永远的伴随你,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富贵也不是自己发芽、生长,最终还是要靠个人的奋斗。所以,如果在投票选举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不会有伤害自尊的感觉。

四、做好贫困生认定后的监督工作及建立相应的处罚机制

学校资助贫困生应遵循“弘扬正气、促进学风、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原则,既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又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发奋学习,报效祖国,为了保证此项工作的公正性、严肃性,避免虚报家庭情况,骗取国家补助现象的发生,管理人员应该做好认定后的监督工作。首先如果贫困生有违反校规、校纪行为,受全校通报批评以上处分(含通报批评),学习不努力,成绩明显退步或生活铺张浪费,应取消贫困生待遇;其次,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助学金用于最急需的贫困学生,对于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资助资金的,要严肃处理,取消资助资格,已发资助金的予以追回。

总之,大学生贫困补助的发放,让许多孩子实现了大学的梦想,贫困补助发放的优点毋庸置疑,贫困补助发放还在实践阶段,通过更全面、更科学的贫困认定过程,可以实现更大的公平,使贫困救助资金能全部用在刀刃上,让贫困救助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