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05:1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外的发展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1924年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需要的责任结合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的因素在内。
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多德——贝利论战中,两位学者就“企业的经理人是谁的受托人”展开了大讨论。多德教授指出:企业对雇员、消费者和公众负有社会责任,尽管这些社会责任未必见诸法律为企业的法定义务,但应当成为企业管理人恪守的职业道德。而贝利教授认为:商业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股东营利,企业管理人惟对股东有相当于受托人的责任,如果要求管理人对股东之外的其他人负责,那么,所有者控制企业、管理人应对所有者承担受托人义务的企业法规则就会被削弱乃至颠覆,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名义下,各种各样的利益群落都会向企业提出财产要求,作为市场经济基础财产私有就会被动摇,结果将导致类似一场经济内战的社会财富再分配。
随着争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应该包括“经济、人权、贫困、社会福利和环境等”。卡罗尔对社会责任进行了更详尽的分类,他认为任何给定的企业行为和责任都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由决定责任。经济责任是企业必须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法律责任是企业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履行其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是企业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规范和价值观自由决定责任是企业所具有的意志和慈善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最早以企业社会责任命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该书主要从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为我国的企业社责任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袁家方的研究过于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比较狭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逐渐深入。杨瑞龙等人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2000年以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比如,刘连煜的《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卢代富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谭深等的《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等。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责任领域的许多重要术语彼此混淆,阻碍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
克莱森曾经指出:“研究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这一领域还存在最基本的问题未解决: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社会表现、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社会响应的定义能够提供一个框架或模型,使我们能够系统地收集、组织、分析与这些概念有关的企业数据,学术界也还没有开发出一个能够提供这种框架或模型的理论。关于三个概念的区分,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角度讲,这些概念的意义没达成共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表现常常混淆,甚至与企业公民的概念也常常混淆,这些术语使用上的不一致使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非常困难,阻碍了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的步伐。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测量工具仍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大量学者使用自我报告法、案例分析法、慈善捐款额分析等方法。测量工具不统一,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就大,难以互相比较,且成果难以推广。以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例,在美国,每年在管理学等学科领域重要学术刊物上均大量刊登有关此课题的研究报告,仔细研究后发现,在同样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却很不一致,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测量方法的不一致。
最后,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测评工具及实证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欧美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完成的,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仍待证明。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在对传统和主流企业理论关于股东利益至上观点的质疑中发展起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则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现实背景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两种结构性变化趋势——企业股权不断分散和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促使企业只对股东负责企业的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企业巨型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导致公众对企业的不满,迫使企业主动承担起各种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系统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比较少,目前的研究还不成熟。
参考文献:
[1]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理论也经历了一个逐渐生成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古典理论所强调的企业仅承担股东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责任;扩展到所有利益相关者,形成利益相关者理论;再从利益相关者扩展到社会,用社会的需求代替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并最终用社会行动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使其落到实处。因此,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理论问题,这四种理论其实已经相互融合和互补了。
企业社会责任的古典理论
18世纪,以亚当-斯密为首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企业如果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给他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是企业主要的社会责任,这是最早期的社会责任观念。
企业社会责任古典理论的根本立足点就是企业的经济功能。企业的营利性特征也决定了企业似乎只能为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正如琼斯所言的,只有当企业的管理人员只对企业股东的经济利益作出回应,企业的经济性能才能到达最充分的实现。Sethi将古典理论称之为社会义务模式,主张企业的管理人员只要对他们曾经许诺保护的股东利益最终负责即可。企业社会责任古典理论认为当社会或其成员强烈地希望某些市场不会主动提供的物品或服务时,他们应当要求政府或者直接提供这种物品或服务,或者要求政府给企业提供这种物品或服务的必要动机。他们不应该期待企业会冒着牺牲经济利益的风险自愿地提供这种物品或服务。
1970年9月13日,诺贝尔奖得奖人、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刊登题为《商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的文章,指出“极少趋势,比公司主管人员除了为股东尽量赚钱之外应承担社会责任,更能彻底破坏自由社会本身的基础”,“企业的一项、也是唯一的社会责任是在比赛规则范围内增加利润。”社会经济观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第二目标,企业的第一目标是保证自己的生存。为股东尽量赚钱之外应承担社会责任,更能彻底破坏自由社会本身的基础,“企业的一项、也是唯一的社会责任是在比赛规则范围内增加利润。”社会经济观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第二目标,企业的第一目标是保证自己的生存。“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们必须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他们必须以不污染、不歧视、不从事欺骗性的广告宣传等方式来保护社会福利,他们必须融入自己所在的社区及资助慈善组织,从而在改善社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弗里德曼非常认可“看不见的手”的观点。他主张一个公司社会活动受限的经济体系会最大地满足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利益。股东会变得更加富裕,因为他们开始认识到他们的投资会有更大的回报蜒可以直接用于修复或再投资的回报。这样他们就不会将其持有的某公司的股票卖掉,相反他们会购买此公司的更多股票,因为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追随古典理论的指导行事,并从而使该公司更加具有吸引力,消费者也更加满意。公司对他们各种各样的货物或服务的需求具有通过更具吸引力的价格的产品做出反应的激励。公司不必在社会事务上花费金钱,从而不会减少其净收益或财产。消费者更愿意从某个点离开移动到价格更加低廉的点。企业相当大的社会支出会使股东和消费者离开一个暂时的“均衡点”到他们愿意移动的点。这个新点也是沿着经理人的均衡线的,如果仅仅减少社会支出的水平,如果可以做到的化,这个新点则代表了社会均衡更加优化的点,因为它改善了股东和消费者的条件而没有使经理人的条件恶化。工人也会更加满足因为财政成功的公司才会有机会和必要的资金雇佣更多的工人,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工资、薪金、工作条件和其他福利。企业所雇佣的工人也会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均衡点。最后,社会也会由于所有企业都寻求经济竞争和限制社会支出而收益,因为价格和利润将会以最不浪费的方式分配社会资源,可以做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高效地配置。
Carr发展了自己的“看不见的手”的观点。他认为商业活动通常会涉及不由私生活或宗教生活的一般原则规范的公共活动。某些商业竞争需要的完全合法的策略往往被私生活或宗教生活的一般原则视为欺诈。Carr认为如果企业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将利益最大化作为其商业活动常规的标志的话,他们会做得更好。因此,为了盈利的目的而偏离某些道德或社会规范的一般标准是允许的。他以扑克游戏中某种欺骗行为是允许的蜒这使得扑克游戏变得更有竞争性和趣味性蜒为例,说明商业活动也是如此。只要遵守了法律,那么唯一的要求就是完全承诺达到商业活动目标蜒成功或盈利。
以上这些论点也达到了司法的认可。美国法院也将维护公司股东利益作为己任,而“道奇诉福特汽车公司案”堪称其代表。福特汽车公司的董事们为降低汽车成本、提高汽车质量和增加就业机会,打算缩减对股东的红利和股息的派发,引起公司小股东的诉讼。虽然被告辩称,公司需要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以便降低汽车成本是有利于社会的,但受理法院却认为,如果公司董事要追求社会目标,就只能用自己的钱,而不能用别人的钱,所以,裁定原告胜诉。判决书中写道,商事公司之组建和经营,主要是为了股东的利益。董事会在行使公司权力时,只有选择不同手段来实现股东营利目的的自,但却不能改变为股东利益服务这一目标本身。。
在资本主义的初期,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的目的或目标很明确就是盈利最大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以至于影响到与公司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个利益团体,影响到政治生活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那些秉持古典理论的学者们认为营利最大化是企业至高无上的目的,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企业的使命的时候,我们却看到很多经济力量超强的庞然大物们利用其经济优势破坏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以为企业营利最大化必然会推动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长的传统理论看法,已经被众多的国际和国内的事实证明是经不住考验的。企业不仅要对股东承担利润最大化的责任,更要对利益相关人和环境承担责任,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持续发展下去。把企业营利与企业社会责 任对立起来,似乎二者之间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观点终究要被历史改写。
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人们对古典理论所论述的当企业管理者将其责任仅限于股东时,企业功能专业化即会发生,并由此产生一种具有协同的,创造性的和生产性秩序的社会系统。但反对者却否认了此种理论会导致最公平和最有效率的社会系统的观点。相反,他们认为古典理论会导致外部不经济性或社会成本,使无辜的第三方受到损害,产品质量低劣而价格却极高,以及糟糕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由此,人们对古典理论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批评。
第一,有人认为,古典理论并不能最好地服务于社会系统中所有各方的自由问题。比如,皮奇勒(PicMer)主张自由原则要求对决策的其他组成部分比古典理论给予更多的尊重。他认为对工人、消费者和其他人的自由的关注要求在最低限度上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政策需求比古典理论更多。企业需要给工人、消费者和股东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事先可知的决策以帮助他们实现其自由。在同意企业管理者对股东负有主要义务的同时,皮奇勒也认为企业管理者也应将对第三方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消除或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古典理论的反对者也拒绝Carr提出的商业游戏类比。因为这种类比其实就是建议,只要遵守了法律并对企业做出了经济贡献,某些具有道德瑕疵的管理实践也会被认为是适当的。人们可能会据此推断经济活动或成功就是企业的最终价值。但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如有学者认为大多数的商业交易是建立在对非由法律决定的信任和诚实的预期的基础上的。如果由于缺乏披露、夸大、或者同类行为,导致企业不断地违反这些价值,那么企业就会面临消费者、债权人、供货商以及其他人的报复的威胁。
第三,还有学者认为商业活动不同于扑克游戏的是经济成功往往会影响到政治成功。那些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往往结成利益集团从而对政治施加影响,并进而影响那么管制经济活动的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比如,通过做工作确保进口配额以减少国外货物的可得性,通过获得更严格的许可证屏蔽潜在的竞争者,或者通过寻求更低的环境标准延迟安装昂贵的污染控制设施,某些企业显示出其根据自己的利益改变游戏规则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典理论的缺陷,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弥补和修正古典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企业股东负责,而且也要对股东以外的其他人,即那些受到或可能受到企业决策影响的人负责。
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如何界定一直成为学者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弗里曼给利益相关者下的定义最为广泛:“从定义上说,一个企业内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与之有关的一切团体或个人” 。克拉克松则最为狭窄,他只把那些自愿或不自愿承担风险的团体或个人视为利益相关者。前者指不管以何种形式向企业投资的人;后者指那些因企业活动而处于脆弱处境的人。詹姆斯.E.波斯特等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前者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应)、员工(贡献其工作技能和知识)、供应商(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原材料、能源和其他物资)以及批发商、零售商和客户;后者包括普通公众、各级政府、社会活动团体以及其他人群。他们往往会受到企业的基本行为和重要决定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可能会由于各种动机行事。他们并不仅仅基于其在企业中地位去行事,他们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考量主要基于企业的动机或个人的自我利益,或者来自法律或社会的压力集团的要求。所以,有学者认为当企业管理者从企业的动机或股东利益出发进行决策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其核心点上更加接近古典理论。另一方面,当企业管理者由于广泛的或协商一致的社会压力而被要求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作出反应时,其立场更会更加接近社会需求理论。
大多利益相关者理论家都认为非投资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不总是不顾股东的经济利益。他们相信不顾股东经济利益的观点会严重危及或损害企业的经济功能。他们认为企业管理者努力获取最低限度的企业利益是企业进行决策的前提条件。但对于利益相关者究竟是由哪些人构成的,学者们产生了分歧。有学者认为只有那些直接或主要受到企业行为或决策影响的人才是利益相关者。但有学者则认为任何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人就是利益相关者。但他们都同意与企业有明确的合同关系的人当然会成为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对于利益相关者既不能无限扩大,也不能等同于股东。以下这些团体可以视为利益相关者:股东、员工、消费者、供货商、债权人、企业的竞争者、有权监督企业的政府机构的官员、代表企业内的个人的职业团体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所在地的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的认定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他们或者与企业或其成员形成合同或类似的关系;或者他们会直接受到企业决策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确立实际上对企业管理者应当承担责任的范围和内容作了界定。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需求层次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利益相关者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盲目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忽视社会、环境因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事件屡见不鲜,雀巢碘超标、宝洁“SK-II”风波、安徽劣质奶粉等事件导致的后果更是触目惊心。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使其在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以利于其长远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大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概念,国内外对其表述千差万别。
国外,卡洛尔(Carroll)为了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协调起来,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模型,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由决定的责任,这也成为其他许多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基础。国内,学者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相互关系,是以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企业义务的相对方。
二、基于激励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分析
(一)需要层次理论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因而可以认为企业的需要也是分层次的,而为了满足企业需要引发的社会责任应当也是分层级的,这里我们借鉴陈迅、韩亚琴的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社会责任即法律责任,并将经济责任纳入其中;二是中级社会责任即道德责任;三是高级社会责任也即慈善责任。
(二)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解释相对直观。当企业很好地履行了其社会责任时,利益相关者会对其行为给予支持和奖励等正强化手段,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后重复出现。当企业没有履行其社会责任,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危害时,他们则会采取批评、罚款甚至将企业解体等负强化手段,以使企业反思其行为,直至消除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心理,更好地配合履行责任。
(三)公平理论
不同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上的产出和投入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产出投入比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来评价结果是否合理,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横向比较如下式所示,只有当下式成立时,企业才会认为公平产出(本企)投入(本企)=产出(他企)投入(他企)。
当感觉本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产出投入比小于其他企业的产出投入比时,本企业就会认为不公平,可能会要求增加自己的产出或者减少自己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投入,也可能会要求减少别人的产出或者增加其投入,以使两边趋于相等。当等式左边大于右边时会采取相反的行为。纵向比较与此类似,当现在的产出投入比大于先前的产出投入比时,则会继续增加投入;反之亦然。实际操作当中一般是增加或减少自身投入。
上面三种激励理论分别从内外部作用下的企业需要、利益的博弈和比较三个方面对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合激励的过程得到的。
三、对策建议
(一)企业自身
主要包括股东、管理者。
第一,股东和管理者要认识到企业只有从上到下树立强烈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以人为本、和谐企业的理念,提高对责任竞争力重要性的理解,并将其植根到企业文化和日常事务当中,营造强烈的社会责任氛围,才能保障其长期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二,股东和管理者要推动自身和企业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股东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要遵守法律规定,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签订公平的劳动合同,保护其合法权益,生产良心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并做好基本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提高责任产出信心,抛除侥幸心理。正确理解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重要性及其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认识到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不是相互对立的。
第四,正确认识不公平现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由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对信息理解的主观性的存在,加上环境复杂多变的作用,要想实现完全的公平是不可能的,企业应从自身以及社会的长远利益考虑,加强责任盈利能力,提高责任产出,才会感觉到真正的公平。
(二)其他利益相关者
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消费者、员工、社区、行业协会和新闻媒体。
第一,积极引导企业需要的发展。引导企业需要的发展首先要引导好股东和管理者需要的发展,利益相关者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积极自身需要反应到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要求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氛围,以合力来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积极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做好监督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法律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通过行业年会,新闻报刊等方式全面做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并做到公开公正,令人信服。
第三,积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政府部门要及时适当的调节对各种企业支持的,增加对公共物品和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的投资,而不能导致差距过大。
结语
2011年,中国1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分由17.0分变为19.7分,稍有进步,但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近七成企业仍处于“旁观”状态,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履行现状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不相适应的情况,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以企业为主体,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来承担的,只有整个社会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并在各利益相关者自身和相互之间达到平衡时,才能真正保护好所有人的利益和环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申林.组织行为学与人事心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外部性;纳什均衡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026-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我们也为经济的高速增长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国土的森林覆盖率为1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5%;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国占一半以上;中国7亿多人正在饮用被污染的水[1]。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一个健康的企业和一个病态的社会是很难共存的”,社会之所以进入“病态”,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企业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平衡[2]。企业是社会的产物,是为社会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体现整个社会在道德、政治和法律方面的价值。
社会环境问题无疑产生于生产者行为的外部性。我们把外部性定义为:经济主体对与它们没有合约关系的人们的环境福利所产生的影响[3]。这种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比如企业修建一座桥,既减少了自身的运输成本,同时也便利了附近的居民,这是积极的。反之,如果企业向河道排放污水,可能为自己节约了成本,但却给附近居民的用水造成了困难,这是消极的影响。换句话说,社会环境问题是外部性引发市场失灵的结果[4]。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否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出治理企业负外部性的对策,这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我们假设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对社会和环境产生负的外部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降低负的外部性。然而,企业在作出决策时并没有动力来补偿它使社会和环境付出的外部成本。下面,我们用外部性理论来分析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为了使模型简化,假设:(1)企业处于竞争性的市场中,规模、技术等相同,且所有企业都存在同样的负外部性问题;(2)企业的生产函数是固定比例的,要减少负外部性只有履行社会责任;(3)负的外部性问题随企业生产活动的进行而产生。
1.单个企业的负外部性问题。图1显示单家企业的生产决策:
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1,即图2中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E1所决定的价格,图1中,MC曲线表示一个典型企业的边际成本,该企业在产量为q1时,利润最大化,这时P=MC=MR(P给定)。对于MEC曲线(Marginal External Cost Curve)边际外在成本曲线,因为随着企业产出的变化,社会为之付出的成本也在改变,而且产量q越大,负外部性问题就越严重,社会为之付出的成本越高,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MEC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如果我们站在社会的角度看,那么我们可以说企业的产量过高,或是市场价格太低(即P=MCMSC)。而最有效的产出水平应该是当价格P=MSC时,即企业的边际成本MC加上边际外部成本(MEC)。在图1中,我们将价格定为:P=MSC
=MC+MEC,要达到这种效果,只有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承担了MEC成本,因此,企业的MC曲线向MSC曲线靠拢,最终重合,企业在M点实现均衡,此时市场价格仍为P1,但企业的产量降为q*。此时,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P1未变,但企业的产量下降(q1-q*)。如果企业想保持产量不变,那么履行社会责任的支出必须通过提高市场价格的方式由消费者来承担。也就是说,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市场价格P2高于不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的产品市场价格P1,而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如果单个企业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格,那么它会被挤出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5]。但这是否等于说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事情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假设整个行业中有一部分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其数量为a,某企业主动提高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给企业增加的成本为c,这一行为使整个行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数量由a减少到b,企业增加的成本c导致整个行业的净利润从Ra增加到Rb,本质上,这是一种无私自愿的限制自身不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行为,提高了全行业的社会责任水平,使全行业受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回报是对整个行业回报的一部分(见图3):
设该行业所有企业数量为N,N家企业共同分享该企业这种社会责任行为所带来的收益,每一成员的收益为,由于企业增加了成本c,那么其收益为-c,通常小于0。
如果有一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那么收益可能从B点上升到C点,与各企业所获得的收益相比,各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c下降,(Rc-Ra)要远大于(Rb-Ra),那么当c时,也就是说,当竞争合作产生的平均收益大于各个厂商履行社会责任的总成本时,履行社会责任对每个厂商就能产生正的激励效应,社会责任就能成为企业的战略。
2.全行业的负外部性问题。现在我们考虑整个行业的一般情况,如果每家企业都不履行社会责任会发生什么。上页图2中,S=TMC是该行业的供给曲线,TMEC是与行业的产出相关的总边际外在成本。TMSC曲线是所有企业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外在成本的总和,即TMSC=TMC+TMEC。
当存在外在性时,有效的行业产出水平是一单位额外的产出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时的产出水平,即MR=TMSC(如上页图2所示),由于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的边际收益,有效产出为Q*,为边际社会成本曲线TMSC与需求曲线D的交点处。然而现实中,产业的竞争性产出是在Q1(Q1Q*),为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TMC的交点E1所对应的产量,显然,企业在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产量过高。
对企业来说,每增加一单位产出都导致负外部性的产生,因此,无论是个体分析还是行业分析,经济效率都显示企业在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生产过多,从而导致更加严重的负外部性问题。(外部不经济)无效率的来源是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增加社会责任投资(由企业承担TMEC),那么上页图2中的价格P1会上升至P*,即需求曲线D与边际成本曲线TMSC的交点E*处,企业的产出水平才是有效率的。
社会为这种无效率所要承担的成本有多大呢?对于(Q1-Q*)的产出,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收益(需求曲线D)的差额,反映在上页图2中,就是图形E*E1E2的面积,用积分求得:SE*E1E2=[TMSC(Q)-D(Q)]dQ。
负的外部性既导致短期的无效率,又导致长期的无效率。在竞争性的短期均衡中,每当产品的价格高于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就进入该行业,而当价格低于平均成本时,企业就退出。在长期均衡中,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当存在负的外在性时,平均私人生产成本低于平均社会成本。结果,即使是在某些企业应离开该行业才有效率时,这些企业还是留在该行业内。因而,负的外在性鼓励太多的企业留在行业内。
二、企业负外部性问题的博弈分析
我们将企业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假设为企业对公共环境的需求,作为没有排他性的资源,在政府未加干预或管理部门监督力度不足的前提下,区域内理个体i(i=1,2,3…n . i为企业)对资源环境R的需求(如矿产资源的开采或对水资源的使用或对河道排放污水或对空气中排放废气等均视为对资源环境R的需求)为ki,ki为单个企业的产量,产量越高,对公共资源的需求就越大。因此,n家企业对区域内公共资源R的总需求K=ki,K为全行业的产量,产量越高,对公共资源的需求就越大[6]。我们假定n家企业技术、规模相同,区域内的公共资源R在被消耗了K单位后(产量为K单位),对区域内各理个体i来说,单位公共资源环境的平均利用价值、平均获取成本相同,分别记为V(K)和C(K),不失一般性,我们设V(K)随K的增加而递减,C(K)则随K的增加而递增(如水资源R的可利用价值V(K)随着排污量K的增加而递减,其获取成本(治理成本)则随着排污量K的增加而增加),即,V′(K)≤0,V″(K)≤0;而C′(K)≥0,C″(K)≥0。这时,行为个体i消耗ki单位的公共资源的损益值πi满足:
πi=ki×[V(K)-C(K)](Ⅰ)
首先,如果n个理个体从区域内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那么它们的帕累托最优化问题为:
maxπ{K}=K×[V(K)-C(K)](Ⅱ)
(Ⅱ)的最优化一阶条件和帕累托最优损益值π1分别为:
V(K1)-C(K1)+K1×[V′(K1)-C′(K1)]π1=Ki×[V(K1)-C(K1)](Ⅲ)
然后,若从个体理性出发,由于个体在作出决策时,并没有动力来补偿它使社会和环境付出的外在成本,那么区域内n个理性个体消耗公共资源环境R的最优化问题将转化为区域内n各理个体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问题:
maxπi=ki×[V(K)-C(K)]s.t:K=ki(i=1,2,3…n)(Ⅳ)
为了使πi最大化,则=0,即理个体i的最佳消耗量ki2应满足下述一阶条件:
V(K)-C(K)+ki×[V′(K)-C′(K)=0(i=1,2,3…n)(Ⅴ)
将n个一阶条件相加,得:
n×[V(K2)-C(K2)]+K2×[V′(K2)-C′(K2)]=0K2=ki2(Ⅵ)
即:V(K2)-C(K2)+=0π2=πi2=K2×[V(K2)-C(K2)](Ⅶ)
首先比较K1和K2。
假设K1≥K2。
因为V′(K)≤0,V″(K)≤0;C′(K)≥0,C″(K)≥0,所以V′(K)-C′(K)≤0,V″(K)-C″(K)≤0,V(K)-C(K)随K的增加而递减,结合式(Ⅵ)得:
0<V(K1)-C(K1)≤V(K2)-C(K2)=-
(Ⅷ)
由(Ⅲ)得:V(K1)-C(K1)=-K1×[V′(K1)-C′(K1)](Ⅸ)
综合(Ⅷ)和(Ⅸ)得:
0≥K1×[V′(K2)-C′(K2)]≥K1×[V′(K1)-C′(K1)]
≥>K2×[V′(K2)-C′(K2)]
又因为V′(K2)-C′(K2)<0,得出K1<K2,与假设K1≥K2矛盾。
所以K1<K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的产量低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产量。
然后由K1<K2;π′(K1)=0,π′<0,易证π=K×[V(K)-C(K)]是关于[K1,+∞)内的递减函数。
即π1=K1×[V(K1)-C(K1)]>π2=K2×[V(K2)-C(K2)],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获的收益要大于不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情况[7]。
分析表明,在公共资源环境的消耗问题上,如果政府没有采用适当的制度安排来调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那么对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将会寻求其公共资源消耗的纳什均衡,而不会去履行社会责任以寻求区域整体性最优的帕累托均衡,从而造成了公共资源环境被过度的、低效率的消耗,给区域内的全体企业和公民都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后果[8]。
三、政府指导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水平的建议
1.政府要从制度上对企业加以约束。由于企业目标和利益相关者目标不一致,即使政府对企业行为的规范比较完善,但执行往往落后,由于其被罚的可能成本低于按照规定的执行成本,许多企业明知故犯,这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一些企业无视社会责任。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必须通过法律手段,修正企业的行为,强制企业从事一系列法定的社会责任行为和不能从事的行为,并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时,政府要加快新制度的建立,比如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要加强“排污权”理论的研究创新,设置一个产权清晰、交易便捷的排污权体系[9]。
2.政府应主动宣传企业社会责任,培养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政府有义务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企业进行宣传、培养和教育,向社会推广社会责任活动,减少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的消费。政府要奖罚并用,比如:对于高污染企业,可以举行定期评比,颁发环保奖,在其产品上粘贴绿色标志,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此类产品,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推崇“环保产品”的风气[10]。这样,企业才会有内在动力提高环保意识,治理污染。
3.政府应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收益私有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收益私有化可有多种方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投资者和员工带来积极的影响,提高了本企业的声誉,形成了无形资产。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战略实现产品差异化,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含有社会责任元素的产品。企业由于履行社会责任赢得政府、所在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那么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向其倾斜,对企业的发展给予支持,所在社区通过购买企业产品来回报企业,其结果是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11]。
四、结论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通过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使私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产量偏高,长期这样发展下去的后果是:一方面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该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性问题,造成生态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失衡,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和谐。
五、局限
在政府用法律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约束时,由于法律不可能穷尽企业的行为规范,法律本身存在漏洞,并有一定的滞后性,政府所拥有的资源很难有效地监督企业不符合社会责任的行为,因此,政府政策的作用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孙鏊.治理环境外部性的政策工具[J].云南社会科学,2009,(5):94-97.
[2]姜启军,顾庆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选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6.
[3]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4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61-563.
[4]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2版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375.
[5]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76-79.
[6]卢方元.环境污染问题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9):53-57.
[7]赵丰年.企业社会责任的宏观经济动因与促进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8]杨凤娟.从经济学及博弈角度分析环境污染[J].生产力研究,2008,(18):32-37.
[9]熊鹰,徐翔.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治理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9,(4):65-68.
[10]任荣明,朱小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2-53.
[11]徐少锋.中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与企业效益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44-45.
Research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Externality Theory
BI K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演进逻辑;定义及维度;影响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04902
1 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进逻辑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由学者Sheldon首次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后,企业界也相继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如1948年,惠普公司创始人David Packard提出,企业应该在盈利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1953年,学者Bowen发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并在书中给出了商人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揭开了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开端。总结已有文献,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进逻辑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开创时代,提出企业应将社会责任视为社会义务。
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纷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主要代表为学者H.R.Bowen。Bowen(1953)首次明确提出社会责任的概念,并以规范的方式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商人在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者采取某些行动时,为了遵循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所需要履行的诸多义务”,此概念对后续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也在后续学者如Carroll(1979)、Brown和Dacin(1997)、Sen和Bhattacharya(2001)的研究中大力推广。
(2)第二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发展时期,社会责任概念研究深入、多视角。
20世纪60—70年代,大量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了探讨,研究向多视角,纵深化发展。Davis(1960,1967)、Frederiek(1960)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其中,以Davis(1973)的研究最有影响,他从支持和反对企业社会责任两个方面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并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法律要求的、企业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Bowen和Haire(1975)扩展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方法,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这一研究进一步补充了已有研究的研究方法的不足,使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更具有科学性。
(3)第三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议题的研究,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研究逐渐减少,对社会责任的相关议题研究增多,主要探讨企业社会响应等领域的研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如实证研究等方法。如Shane and Spicer(1983)对污染报告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Carroll(1980)对家族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模型。
(4)第四阶段: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主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繁荣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企业盲目追求利润,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断发生:污染环境、用工上的性别歧视、恶意收购、恶性事故频繁发生等等催生了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大繁荣。该阶段,主要衍生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等重要的研究议题(侯敏丽,2008)。其中,将相关利益者理论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认为,企业应该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任(C1arkson,1995);Donaldson和Preston,1995),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群、客户、政府。
2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及维度
2.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自Bowen于1953年提出了企业社会的定义以来,后续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和方向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从国外学术界来看,Frederick(1960)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家经济组织的运作的检查以便满足公众的期望;经济组织也应该采用这样的一种生产方法,使生产和分配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福利。Johson(197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能够重视供销商、社区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学者carroll(1979)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方面。Sen和Bhattacharya(2001)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给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对股东、社群、员工、消费者、政府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国外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定义。刘长喜(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综合性社会契约责任,这种契约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伦理责任和企业慈善责任。谢佩洪,周祖城(200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需要企业对股东负责,还需要企业对公司员工、消费者乃至自然环境负责。他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从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不外乎从经济、法律、道德以及慈善四个方面进行定义,这也和carro1l(1979)的定义不谋而合。朱花(2008)、陈迅(2005)认为,在所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carro1l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被认为最有影响力。因此,本文采用carroll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即: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企业履行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的期望。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经济绩效;管理对策
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刚刚落下帷幕,本年度评选的标准是:责任、创新、影响力、推动力。今年把“责任”放在第一位,因为六中全会的核心是“和谐社会”,“责任”既是对股东的责任,也是对员工的责任,还是对社会的责任,还是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责任,同时也是对人的道德要求。李嘉诚荣获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特别荣誉大奖毫无悬念,因为他将社会责任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李嘉诚以超人智慧创造了庞大的企业王国,他以个人财富创立基金会兼济天下。他宣布将再捐1/3财富,价值480亿元,不仅为华人企业家树起了梦想的旗帜,更为这个群体注入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血液。因此对企业家来说,不仅仅是做一个好企业,更多的是要承担一份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的法律和道德环境中是不一样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一发展过程大体如下:
18世纪,企业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遵循市场原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能被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了。一些富有的企业家如果还能为社区提供捐助和做点慈善事业,则会受到颂扬。19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工业化完成,公司制日趋成熟。但面对工伤事故频繁,劳工缺少安全保障和生活保障等问题,遵守经营伦理,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工地位,就成了社会对企业的普遍要求。20世纪初期,公司的公共性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开始向“对外”和“对内”两个方向发展。对外,更强调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责任,强调企业为公共福利、慈善以及科学与教育进行捐助;对内,则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对全体股东负责。20世纪中后期,则有“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孕育和兴起。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企业社会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责任包括含有社会利益内容的法定责任和含有社会利益内容的道德责任。法定的社会责任是指由法律、行政法规明文规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对社会的责任。如果企业违反法定的社会责任,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道德的社会责任是指虽然没有法律的直接规定,但道德伦理要求企业承担的对社会的责任。由于法律规定不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道德的社会责任便成为法定的社会责任的必要补充,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仅仅指企业根据伦理道德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也就是道德责任。但正如学者所言“公司社会责任概念,其本身,基本上虽是道德性的抽象观念,但在学术研究上仍应该请求如何将之具体落实的办法,否则将沦为纯粹道德化的诉求,免不了终致落空成为一项口号而已。”因此有必要将这种道德责任法律化。另一种途径是将这种社会责任融进具体的制度设计中,例如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赋予职工参与决策、确立董事中心地位等。这一定义显示:(1)企业社会责任是多元化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六个主要方面。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如员工安全健康、培训等);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如质量、诚信等);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如赚取利润、保证企业成长发展等);企业的政府责任(如纳税、履行政府经济政策等);企业社区责任(如社团和慈善捐赠等);企业对环境的责任(如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2)企业社会责任是更高层次的企业责任。(3)社会责任的承担与企业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有因果关系。判断企业是否承担了社会责任不能只根据“说”,必须根据其行为和后果下结论,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那些只喊漂亮口号而不落实行动的企业,很难让人相信其社会责任意识的真诚。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公众期望。对企业的社会期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急剧增长,公众支持企业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也追求社会目标的主张,现在则更加坚定。(2)长期利润。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趋向于取得更稳固的长期利润,这是更好的社区关系和负责的行为,产生了更好的企业形象所带来的必然结果。(3)道德义务。一家企业能够并应该有良心,企业应该具有社会责任,因为负责的行为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4)公众形象。公司设法加强自身的公众形象已获得更多的顾客、更好的雇员、进入货币市场以及获得其他益处。由于公众认为社会目标是重要的,企业就能够通过追求社会目标来创造一个为大众喜欢的形象。(5)更好的氛围。企业的参与能解决许多社会难题,从而在企业中创造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令人向往的团体,这种氛围有利于吸引并留住雇员。(6)减少政府调节。政府调节增加了经济成本,限制了管理当局的决策灵活性。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可以期望减少政府调节。(7)责任与权力的平衡。企业在社会中拥有巨大的权力,这就要求有同等程度的责任来平衡它。当权力远大于责任时,这种不平衡会助长违背公众利益的不负责行为。(8)股东利益。从长期来看,社会责任将提高企业股票价格。股票市场将把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看作风险更小的和接受公众监督的公司,因此,他将使股票获得更高的价格——收益比率。(9)资源占有。企业拥有财政资源、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它们有能力帮助需要援助的公共项目和慈善计划。(10)预防社会弊端的优越性。社会问题发展到一定时候必须处理。企业应该在问题变得更严重时,付出更大的代价去补救,以及分散管理当局实现产品和服务目标的经历之前,对它们采取措施。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
有观点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其经营业绩,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绩效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在短期财务核算下,这一观点是成立的。但事实上,这只是企业短期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的矛盾冲突,长远分析未必如此。企业的社会责任支出虽然增加当前的经营成本,但正是这些社会支付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回报。(1)提高企业融资吸引力。在全球媒体和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劳工问题时,有效地实施社会责任管理有利于保护和提升公司品牌价值,避免公司品牌因劳工标准等问题受到损害。社会责任管理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社会声誉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2)提高人力资源的回报。人力资源状况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全面而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够比仅仅依靠经营者个人的努力在提高企业绩效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沃尔玛公司将员工视为合伙人,于1971年实行了“利润共享”政策。这一政策促使员工们不折不扣地以管理层对待他们的态度来对待顾客。员工善待顾客,顾客感到满意从而经常光顾本店,这正是利润的真正源泉。(3)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长期与一个供应商保持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将比那些同时拥有很多供应商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绩效水平。(4)获得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主要集中于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依法纳税,如果企业对政府负责能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政策促进企业发展,那么该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此外,较好的社会声誉对于求职者也具有更大的亲和力,更容易得到劳动者的认同,它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流向。对于外向型企业来说,是消除贸易壁垒的利器。推行社会责任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及其商业伙伴更好地遵守法规,避免因社会责任管理不善而丢失国际订单。
四、我国企业推行社会责任管理的对策
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要实现良好的社会责任管理目标,必须采用系统的方法,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去,确保社会责任管理的落实。
(一)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
如果说以前,企业考虑环境因素少,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经济增长问题上,今后企业面临更多严厉的具有惩戒性质的劳动保护和环境的法律法规,管理部门将强化劳动保护立法以及制定强制标准等措施,迫使包括我国企业在追求生产效益的同时,把环境保护与劳动保护两方面的内容考虑进去,促使处于单一原始积累尽快走向人本主义。亿利资源集团主导产业是治理沙漠,使点沙成金和社会效益互动提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扬。正如王文彪所说:治理沙漠我没有赚多少钱,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既是一个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资源的消耗者,这是亿利资源的历史使命。在治理沙漠起初是为了生存,后来是为了发展,但是更多却是造福当地百姓,改善区域环境。所以今后不管赚钱不赚钱,我们讲也就是要将治理工程进行到底。
(二)建立社会责任系统化管理
要从整个组织所有的业务范围出发,积极和系统地理解、管理及交流风险,从整个组织的目标出发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目前众多的企业仅仅停留在最低的管理层次,回避法律风险,极力逃避社会责任,甚至为节省成本而引起生产事故。
(三)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传播系统
可仿效国外企业制定并公布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借鉴国际上影响力大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要按照标准要求,不断改进企业工作环境与职工生活环境,改变本土企业“劳工权益保护不充分”的不良社会形象。
(四)贯彻实施SA8000标准
存在的问题
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
由于宏观或微观层面上都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导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存在种种困惑、异化甚至误区。首先是缺乏从国家层面上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我国目前缺乏一部国家层面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性文件,无法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工作提供一个统领性指导。二是缺乏统一的社会责任国家标准。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身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导致企业社会责任认识和实践都存在众多分歧,我国不同行业、地区或不同特征的企业参考的标准不统一。三是缺乏国家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构,缺乏一个独立的部门从总体上统一部署、规划和推进全国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此外,在微观层面上,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往往从社会责任报告入手,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战略和社会责任规划,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仍以议题管理、项目或活动为主的状况,而这些实践活动常与企业战略相脱节,各种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之间也缺乏关联性。
缺乏扎实的专业研究
在学术界方面,由于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其研究往往基于不同的学术理论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一般只关注于与其学科有关的议题或特定的实践问题,主要集中于应用层面,缺乏理论高度,也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导致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许多基础性问题无法得到解答,表现为理论远远滞后于实践的需求,甚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与此同时,现有研究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静态的,很少和我国的社会发展程度、经济发展阶段、行业特征相联系,导致得到的研究结论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在企业方面,近年来国内一些领先企业也开展了不少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工作,但多数企业主要是借鉴现有的理论成果或者是其他企业的经验,总体上存在二次开发不足的现象。
缺乏内生的推进动力
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践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外部环境的要求或压力,是出于压力或风险控制的动机。但是,内部动力才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只有基于内生动机的企业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实现其创造综合价值的功能。我国企业缺乏推动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因此,其实际价值或透明度均不高,这将会阻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
缺乏适宜的推进模式
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在社会责任推进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一些优秀的企业形成了独特而适宜的社会责任推进模式。大多数中国企业仍未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社会责任推进模式,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仍面临基础管理的短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瓶颈,在体制机制、方法路径和管理工具上尚存诸多困扰,在实践中,由于在缺乏适宜的模式,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工作往往是支离破碎的,而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功能也难以实现。
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
就目前而言,我国在政府层面上没有形成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性激励措施,但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倡议、指南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同时,行业组织、媒体、社会公众等所形成的压力也超过了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因此,这种主要基于外部压力而不是出于企业内在动机的社会责任实践,可能导致企业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利益相关方的压力和企业的逃避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而信奉“资本万能论”,强调企业经济贡献而淡化企业的社会贡献,甚至很多政府官员对企业社会责任认知也存在偏差,无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给予正确的规范和引导。
缺乏前瞻的管理转型
一方面,多数企业没有根据社会责任的理念改进原有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在社会责任组织机构建设、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考核制度制定等方面进展相当缓慢。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管理工具等方面缺乏先进性和前瞻性,与国外一流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
对策建议
科学开展统一顶层设计
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需要科学地开展顶层设计,就宏观层面而言,一是积极制定和出台国家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性文件,服务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国家层面上认识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二是制定统一的社会责任国家标准,从国家高度上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范围、意义,有利于提升和统一全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加强和提升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水平。目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根据中国标准化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其所制定的《社会责任指南》和《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已经进入意见征求阶段,这将为形成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认识,并为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提供重要依据。就微观层面而言,一是企业要基于社会责任理念,重新提炼企业价值观、使命和愿景,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目标;二是企业要重视社会责任战略和规划的制定,以此作为企业内部推进社会责任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建立健全分类推进模式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具有多元化和渐进性的特征,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既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也不只是可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某一套推进模式。2013年4月,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指导委员会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引导企业紧密结合所处的行业特点、企业特点,在业务影响范围内开展有比较优势的社会责任实践,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责任模式”,综合考虑意愿、总体设想、切入点,并结合自身性质、规模、运营业务、地域分布等各方面因素,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模式。
充分发挥多元协同力量
国内外的社会责任发展历程都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是多方力量协同促进的结果。因此,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外部的行政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整合和充分发挥政府、消费者、环境保护运动、责任投资运动、商业伙伴、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各方优势和资源,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构建有利于社会责任实践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更加有赖于企业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的自主性,通过调整企业自身的理念、战略和管理方式,以实现企业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并且满足外部社会环境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和要求,确保企业能够长期对社会负责任的方式从事经营活动。
持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持久动力,其关键在于营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外部环境,对此,各国举措和方法有所不同。2001年的《欧洲企业社会责任框架绿皮书》、2002年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报告: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等,在这些文件和政策框架中体现了欧盟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措施。基于上述经验,目前我国在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构建方面,一是政府要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以政策、标准等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通过市场准入、金融或税收等政策鼓励负责任的企业,同时制定和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和机制,让那些责任缺失的企业付出代价;二是社会公众要以自身的力量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例如,消费者可通过责任消费的途径,以货币投票的方式支持负责任的企业,惩罚不负责任的企业;投资者可通过责任投资的途径,以资本力量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从而引导企业做出更加负责任的决策、采取更加负责任的行为方式。
加快探索社会责任转型
国务院国资委在2012年就将社会责任作为中央企业管理十三项管理提升的内容之一,目标是力争用两年时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通过将社会责任管理列入中央企业管理提升重点领域,希望通过此次管理提升活动,使社会责任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提升中央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这标志着社会责任进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新阶段。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管理本质上是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全面变革,它要求企业的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管理对象、管理机制、管理内容等都要加以变革。概括而言,社会责任管理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地实践和持续改进完善的系统管理工程,需要重塑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对象等诸多方面,这意味着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必须遵循管理变革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路径,即“理念导入―认识改变―管理变革―行为改变―绩效提升―定期评审―持续改进”。
企业应用社会责任会计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以企业内部的各个责任中心为会计主体,以责任中心可控的资金运动为对象,对责任中心进行控制和考核,但目前我国在推广应用责任会计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国家利益、企业效益和应承担的义务更协调,达到既定的企业会计目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根源的追溯,论证了这一领域的科学基础:通过对社会责任会计揭示方法的探讨,提出了这一领域的不完善性;通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情况和遇到的问题,改进了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通过西方国家的成功尝试,证明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并着重分析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特点、作用和意义,深入研究在现代社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责任中心;会计信息;企业会计目标
abstrac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is to provide stakeholders in the fulfill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to the various responsibility centers within the enterprise for the accounting entity, with responsibility center controlled movement of funds targeted to the responsibility center to control and assessment an accounting system is also an effective system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is now the responsibility of our country in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ccounting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order to make the national interest, business benefits and obligations in a more coordinated to achieve the established objectives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root cause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theory, the retrospective, demonstrating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is area; by way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revealing discussion, put forward in this area of imperfecti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by study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event to the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accounting in china in the field of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ystems; a successful attempt by western countries proved that china's establishment of a social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and focused o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in-depth stud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modern society, accounting in china's enterprises applications.
key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responsibility cente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enterprise accounting objectives
目 录
1 前 言 1
2 企业责任会计概述 1
2.1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涵义 1
2.2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渊源 1
2.3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目标体系 2
2.3.1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阐述 2
3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环境分析 2
3.1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宏观环境分析 2
3.2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微观环境分析 3
4 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 4
4.1 社会环境要求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4
4.2 社会主义市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要求 4
4.3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对于实现企业会计目标的要求 5
5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系统的描述 5
5.1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系统构成概述 5
5.1.1 预算计划体系 5
5.1.2 总分类核算体系 5
5.1.3 分析考核体系 6
5.1.4 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6
5.1.5 控制监督体系 6
5.2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构建原则 6
5.2.1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系统责任中心 6
5.2.2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系统的会计制度 7
5.2.3 确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系统的考核目标 7
5.2.4 设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系统的业务流程 7
5.2.5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系统的控制与评价制度 8
6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8
7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运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 8
7.1提高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对责任会
--> 计的认识 8
7.2 深化企业改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制度 9
7.3调动责任中心积极性,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9
7.4 从实际出发,合理地推广应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应用 9
8 结 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 刘力燕.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内涵、目标与计量[j].财会理论,2006,11:13-15.
[2] 郭黎,霍建伟.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j].山东经济,2007,5:77-79.
[3] 陈明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环境分析[j].当代经济,2008(18):152-153.
[4] 赵金英.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浅析[j].财会月刊,2007(3):60-61.
[5] 周奇志,杨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计量方法研究[j].当代经济,2007,9:126-127.
[6] 阳秋林.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4 -47.
[7] 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目标[j].财会月刊,2009,5:91-93.
[8] 韩继良,刘东梅.浅谈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7(23):13-14.
[9] 韩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8:56-57.
[10] 张根文.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6:43-44.
[11] 安宜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释义及实施[j].国际商务会计,2009,1:56-57.
[12] 张亚梅.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j].经济问题探索,2007,6:33-34.
[13] jd suver and jc cooper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tal pharmacy,2006,vol45,jssue1,146-15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 融合方式
一、企业社会责任观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一)两者的理论基础同源且最终目标相同
企业社会责任有许多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契约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组织合法性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但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既指明了对谁的责任也包含了责任的内容,因此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CSR 观逐渐为多数学者及国内外相关组织所接受。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求企业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
从公司目标体系的层次性来看,公司治理的目标应该服从于公司的整体目标,而公司的整体目标又由公司的本质决定。关于企业的本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论”、“团队生产”理论、“委托”理论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赞同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公司治理机制的直接目标是为股东服务,但最终目标还是要利于企业契约的稳定,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利益相关者理论也承认“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但是它认为契约关系人不但有显性的利益相关者还有隐性的利益相关者,不同意主流企业理论将契约关系人范围缩少化的做法。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作如下总结:第一,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观的最终理论基础是“企业社会契约论”,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股东至上理论只不过是人们根据企业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及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对企业契约各方力量进行对比之后,对谁应该是企业为之直接负责的对象的两种不同的判断。第二,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观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维持企业契约的稳定: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
(二)企业社会责任观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正确的行为导向
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一种行为理念,它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实务中究竟要对哪些利益相关者负责任,对他们的哪些方面利益负责任以及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排序情况都会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变过程:从“创造利润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Friedman,1962)”的旧理念发展到“企业公民说”、“社会契约理论”、“相关利益人说”、“慈善投资理论”等一系列新理念,就是社会责任观内涵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的实证。
公司治理是为了保证企业人按照委托人意志行事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只有在正确确定委托人是谁的情况下,才可能保证公司治理提供的服务是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所处企业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科学地对委托人是谁、他们对企业的预期内容以及各自的优先顺序都进行了界定,因此为公司治理指明了正确的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而传统的委托理论将委托人固化为股东,将股东作为公司治理的唯一服务对象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公司治理的服务对象会随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力量的动态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三)企业社会责任观可以提高治理机制的效率与效果
企业社会责任观与治理机制的融合,会在治理机制中增加价值观等文化控制,使现有治理的手段更全面,同时具备文化控制手段、市场控制手段和制度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在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两种手段的融合使用都会为治理带来正义色彩,使各种控制手段更具说服力,从而提高治理机制的效率与效果。另外,企业社会责任观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融入可使公司治理兼顾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更好地解决现有公司治理完全按直接服务目标(股东至上)设计而导致的不利于最终目标实现的问题。
(四)公司治理为企业社会责任观的贯彻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一种理念,它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内外的制度来直接规范人的行为。前一种方法因为缺少强制性与行为指导性,而对人的行为影响效率较慢,但是它的影响却带有很强的稳定性,而且一旦被人接受,则时时都能对行为产生影响,人们会主动遵守。后者对行为的影响见效快,但可能因为没有被接受而在没有规则约束时就不会遵守。在当前急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应该以后一种途径为主,前一种为辅。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相互融合的方式
两者的融合要求社会责任观融入公司治理的有关机制和制度中,成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意识形态、精神灵魂,而公司治理机制应成为社会责任观的物质基础、运行载体,从而实现两者共同的目标: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以维持企业契约的稳定。
(一)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至上理论的关系
在理论上要用企业社会契约论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至上理论的关系,用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与利益平衡取代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二)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宣传
要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明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使企业的股东与管理层相信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股东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法制建设,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规范
将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作为公司的目标,要求各公司写进公司章程,对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权力机构中的话语权进行规定,如规定企业董事中应设立多少社会责任董事,他们在哪些事项中有什么样的表决权,从而为企业中设置社会责任机构及其责任与权力分配提供法律依据。
(四)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观
在经理市场治理机制中,为职业经理人建立社会责任业绩档案并向社会公开,同时将经理的社会责任业绩作为市场准入门槛。在资本市场治理机制中,为社会责任履行好的公司提供优先融资、低息融资;要求企业公布社会责任履行计划及履行情况的信息,以作为社会责任价值投资者的投资参考,促进社会资金低成本、高效率地向社会责任履行良好的企业配置。在产品市场治理机制中,为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建立诚信档案并可以公开查询,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法律服务。除此以外,政府还要降低要素流动的交易费用,并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维权提供制度保障。
(五)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融入社会责任观
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由核心利益相关者共享,在企业中股东与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日常治理。第二种思路依然将企业委托给股东进行日常治理,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只采取相机治理。在两种思路中,非核心利益相关者都通过外部治理来促使企业管理者对其委托责任的履行。
第一种思路的具体做法:一是将企业的股东大会改成“企业利益相关者大会”。二是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负责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管理。包括在董事中设立社会责任董事,它是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事项的最高决策层,负责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战略进行决策,并在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人员招聘、考评、薪酬、晋升及解聘等重大人事工作中有权根据其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发表意见,参与决策。在社会责任董事下设立社会责任委员会,它负责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中长期目标与计划,与公司内部其他制度制定者一起,将社会责任理念与公司内部治理的相关制度结合起来,负责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与宣传教育工作,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共关系管理。例如,如何将总经理受托的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衡量指标与总经理受托的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的衡量指标一起构成总经理业绩评价体系。再如,在企业投资决策程序中加入生态环境投资决策审查制度。
第二种思路的具体做法:只在企业设立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它是企业外部的社会责任机构如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环保协会、工会、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机构等在企业内部的人员安排。该机构负责对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对企业每年对外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部分由这些协会聘请,部分由社会审计机构聘请。他们的工资来自于国家规定的企业每年社会责任内部监督与审计费用。当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重大的社会责任问题或隐患时,应马上向董事会提出抗议,同时上报企业外部的有关协会。这些协会要马上介入调查,根据问题后果严重性大小要求企业交纳社会责任风险基金。当没有发现社会责任问题时,则不得干涉企业的经营。这种方案只是在现有公司治理结构中加入了一条独立运营的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机制,它不需要强制性的对现有的公司治理制度作太多的修改,当然企业会因为这一治理机构的存在而自觉地在经营活动中考虑其对社会责任影响的大小,而且管理层由于依然只需要根据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个单一目标进行经营决策,因而易于决策与执行。
总之,社会责任理念的贯彻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又要有推动这一理念执行的制度与环境,需要有国家、企业与社会公众的相互配合,需要采取法律、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种手段对企业的思想与行为施加压力,使其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卫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江西社会科学,2012,(5).
【关键词】会计目标;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内容
(一)为谁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即明确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
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创造的利润增长能够给股东带来财富,也会对企业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因此,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各级环保部门和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构成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
(二)提供哪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即明确会计信息使用主体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会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可利用资源,满足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特征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如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生产经营对社会的影响,保护环境、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品质量、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具体可行办法等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主体的需要。
(三)如何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要提供正确、有用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要实施一系列合理、完整的会计程序与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会计事项进行恰当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因此,要求企业拥有健全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确定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基本目标的确定
对于会计目标的定位,目前主流的观点只有两种:一是受托责任观,二是决策有用观。笔者认为,企业向社会公众提供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其做出决策是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这是因为:首先,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企业行为的外部性问题,这种外部性可能会导致社会最优资源配置的偏差,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的就是要对企业行为的外部性进行内部化,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其次,社会责任会计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和政府等,将提高社会效益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可以通过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来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缓解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矛盾,通过定期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利于他们做出正确决策,从而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的净贡献;二是衡量企业准则和社会准则的一致性;三是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具体目标的确定
企业应在社会责任会计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应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来确定具体目标。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企业对投资者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企业的投资者主要包括股东和债权人,企业要为股东创造财富,通过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这是企业的第一社会责任。(2)提供企业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相关信息。主要是两个内容:一是向环保组织提供企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的信息、排污量的信息、废物回收与处理的信息、各企业参与周边环境治理的信息以及保护自然资源的信息,使环保组织能够采取措施进一步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二是向矿产部门提供各种矿藏、天然气、地下水和地热储备量及其已开采量、尚可开采量和尚可开采年限的信息,以便矿产部门有计划地开采和监督资源的使用。(3)提供企业对职工承担责任的相关信息。主要是向劳动部门提供企业的就业人数、人员工资和福利状况、就业人员的分类等信息,以便劳动部门了解人力资源利用状况和失业状况。(4)提供企业对社会公共事业及所在社区承担责任的相关信息。这方面主要包括:为公共交通、医疗保健、市政和娱乐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对文化、教育、体育等事业的捐赠和赞助;对社会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按规定及时缴纳税款。企业对所在社区承担的责任包括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等。(5)提供企业对客户和消费者承担责任的相关信息。企业对客户和消费者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产品对用户产生危害时承担的责任、提品咨询和售后服务等。(6)提供企业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对经济和技术进步承担的责任。
通过以上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信息,为利益相关者传递相关信息,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与其他许多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计量学、组织行为学等)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这些学科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在已有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来很好的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目标。
三、总结
首先,与传统会计的关系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对传统会计的反思与发展。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和理论基础的讨论使研究者清醒地看到自由市场在公共领域中的缺陷,认同会计是社会进行沟通的方式。由此,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自然而然地朝着批判性的方向发展,开始思考民主社会中一种新的可能和角度,如会计的制度安排具有推动社会变革的能力。这在本质上是重新审视会计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本质上是规范性的理论研究。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一个新领域,在概念上尚缺乏共识,在实证研究中的发现也是众说纷纭,急需发展出一套坚实和富有解释力的理论体系。
最后,在研究内容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尽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主要在经济学的语境中展开讨论,并在政治经济学中找到理论依托,但它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思想,开阔了会计研究的理论视野。
参考文献:
[1]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国外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0,(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披露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2
近年来的环境污染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矿难事件的频频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概念是1953年博文(H.R.Bowen,1953)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提出的,自此企业社会责任首先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并迅速成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简要发展历程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并深入到具体的实务当中。比如,1997年以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简称GRI)推出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使经济、环境、社会三层业绩的报告成为像财务报告一样的惯例。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道门槛,如一种新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标准正成为继ISO9000、ISO14000之后出现的规范企业组织社会道德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的、具有国际性的新标准。以沃尔玛公司为例,欲申请成为它的供应商必须先填写相关申请表,只有达到它制订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才有机会取得订单,成为它的合作伙伴。
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最早出现在1990年厦门大学常勋教授编写的《国际会计学》的教材中。二十几年来,政府、企业、学术界陆续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关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2005 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颁布了《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将企业社会责任最先在纺织业中进行推广;国家电网公司也于 2006 年 3 月 10 日正式对外了我国中央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截止2011年,我国企业共了898份社会责任报告,比2010年增长了18.2%。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1年5年中,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平均得分率从50.81%增长到60.9%。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已公开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报告名称不统一,报告披露流于形式
以中国A股为例,2338家上市公司中仅有592份公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5.33%,这说明有七成多的上市公司没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已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中,94.2%采用了《社会责任报告》的报告名称,另有上市公司的报告名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环境报告》等。
信息披露没有考虑相关利益者的需求,报告的信息披露流于形式。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中,不少篇幅放在了企业的社会贡献及职工福利等“良性”信息方面而对于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员工的生产安全健康等“非良性”信息却避而不答。
2.报告质量差别较大
根据中国社科院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课题组分别调研了中国境内的国企、民企、外企的百强企业。结果显示,在被选中评价的300家企业中,按百分制考评,全部企业的平均得分不到20分。课题组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阶段特征,将企业分为五类:卓越者、领先者、追赶者、起步者和旁观者。只有中国远洋集团一家企业属于卓越者,其已连续三年排在该报告的第一位。有205家企业是旁观者,占总数量的近七成。另有26家企业是0分甚至是负分,其中外资企业有19家,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等在华外资企业均“榜上有名”。这些企业在社会责任发展规划、反商业贿赂制度与措施,企业的环境管理和节能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程度非常不足。
3.定性披露为主,可比性差
大部分企业采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尽管报告篇幅不短,但缺少定量的信息,尤其是没有运用具体的会计方法加以量化披露。此外报告纵向和横向的对比较少,过于简单,相关性及可比性较差。即使是同一行业内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比较基础不一致,各企业对某项目的内涵不同,导致同类的各项指标缺乏可比性及可理解性。
三、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的相关建议
不少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我国特殊的国情也决定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必须执行政府导向型的披露模式。具体来看主要有:
1.确认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管理者要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企业关注的不仅仅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还应关注企业的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雇员、客户、供应商等,还包括政府部门、社区、媒体等社会大众。因此企业必须披露其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自愿披露其社会责任,可以显示其雄厚的核心能力及竞争力,提升其社会形象及声誉,提高其在投资者及消费者中的潜在吸引力,有利于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少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与公司业绩正相关,而不承担社会责任带来公司业绩的下降。
事实上,随着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我国企业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积极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标准如SA8000标准等开展实际工作。如实准确的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这一趋势将随着企业竞争的激烈与深入而更加明显。
2.明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长期以来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使企业往往重视经济利益而忽略企业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正相关。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其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其投入还是产出,都既反映内部的经济性,也反映外部的非经济性,因此,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社会效益最大化。企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成为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3.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导致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差别较大。因此政府部门可根据其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借鉴GRI的做法,从经济、环境、社会三大维度来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框架。经济维度主要指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主要包括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品种和数量、产品安全质量及售后服务、创造利润额、上缴国家的税收、企业员工职业病的发生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薪水平、改进职工福利等情况的披露。企业首先要获得经济上的盈余,才有可能履行社会责任。经济维度的收益指标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指标。环境维度主要通过环境绩效指标来体现,披露内容包括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为环境治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效果、降低能源消耗的情况、企业治理环境的长远目标及行动等。社会维度主要包括为发展市政建设、娱乐设施、公共交通、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对文化、教育、体育及慈善事业及对希望工程的捐款、对失业者、残疾人就业方面提供的便利、及时缴纳税款等情况的披露。
4.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相关理论的发展
(1)加快出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指南
会计准则是我国企业监督和核算的准绳和规范,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社会责任会计准则,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可以在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改补充,尽快出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指导企业从无专门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逐渐过渡到以单独会计报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规范和约束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不同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具有可比性,这是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重要前提。
(2)推动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
由于社会责任涉及经济、环境、社会多方面的因素,其核算对象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其在会计计量上存在较大困难。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因此会计理论界应更多的探讨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可以适当引导各科研机构及学者积极开展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
(3)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独立审计
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督和审计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有利于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可信性,同时提高其会计处理的规范性,避免信息披露流于形式,促进其信息披露的实质性与相关性。目前部分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采用了利益相关方验证的方法,但其不能替代第三方的独立审计,不能对其编制报告的科学性、编制方法的标准化及编制内容的完整性进行鉴定,更不能保证其报告的独立性。因此,促进社会责任的审计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
究,2007(07):3-12.
[2]张兆国,刘晓霞,张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03):54-60.
[3]李新娥,彭华岗.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声誉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03):74-76.
[4]郭素勤.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1(03):81-85.
[5]林松池.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03):20-23.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这几十年的经济进程中的问题也值得大家反思,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更有甚者有些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的化,而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企业是上述现象的直接参与者,从企业出发,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是解决上述现象的重要途径,企业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如何?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来判断。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Joseph Stiglitz在1985年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或称多重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股东,还存在政府、社会公众、员工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经营管理演变为了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过程,企业追求的利益不仅仅是股东权益,而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整体权益。例如,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代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员工的作用更为突出,如何维持企业人力资源上的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员工获取的薪酬是其生存的保障,企业发展也关系员工自身发展,员工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对员工各种权利的保障上,尤其是涉及员工自身安全的保障更为重要。企业对员工的保障程度相对应就是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对于政府而言,政府从企业获得大量的税收用于经济建设,企业的发展状况影响着政府的财政,当然,政府间接调控经济的手段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在社会、环境上的公共支出,需要获取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的信息,如环境保护的信息,上述现象也说明了政府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以各种间接手段调节影响企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是政府这一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社会公众是企业生产的直接消费者,自然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尤其是在食品完全事件频发的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作为企业产品的直接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企业对外披露的重要原因。当然,企业还有其他利益相关者,这里不再逐一阐述,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为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工厂开始遍布全球并且不断的扩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另一方面,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问题等,随着大气、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的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模式得以产生,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下,企业的生产要讲求高效低能,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对各种资源的利用都以可持续为前提。这些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的内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正式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整体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的环境问题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所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下更为明显。这种重视可以体现在众多法律法规等文件中,例如《公司法》等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相关规定,会计准则中相关章节也都体现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例如,或有事项中对环境污染的处理。同时,上海、深圳两大交易所分别出台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引文件。上述现象均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我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但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得到重视和关注的同时,企业扔有存在大量的违背社会责任的现象:在企业内部员工的正常福利得不到满足,拖欠职工工资、职工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危险行业的职工安全问题,迟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企业的外部,环境污染问题最为突出,河北唐山的钢铁厂的燃烧煤炭排除的废气是当地雾霾严重的重要原因,淮河两岸的企业偷排不达标污水使得淮河的治理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食品的安全问题更为社会所关注,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事件等等,由于某些不良厂商的存在使得与大众直接相关的食品质量得不到应有的安全保障。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虽然得到了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却出现了偏差。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关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何种问题。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