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6 00:5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础理论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20-02
一、学员特点
本期《导弹概论》课的上课对象为10月制卓越工程师国防生学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主要目的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在此大背景下,部队院校和地方院校联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用四年本科学制,按照“3+1”模式实施,即3年在高校学习文化理论课程、1年在部队进行军地联合培养。本院2014届卓越工程师国防生为在学院培养的第二期卓越工程师学员。
本期学员共10人,分别来自郑州大学(4人)、武汉大学(3人)和华东理工大学(3人),所学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测控技术与仪器,学习成绩较好,掌握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而对于《导弹概论》装备基础理论课程来讲,由于其是一门装备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比较散,范围比较广,知识面比较宽,所要讲授的大多数知识点“一看就懂,一听就懂,听后又特别容易忘”,而且由于课时安排及后续课程的陆续展开,内容交叉,使得很多内容不能深入,又有一些内容和其他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在授课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讲授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员状态,开展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
二、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
传统讲授型。由于本课程涉及内容较多,课时较少,大部分内容采用教员讲授的教学方法,但可以在讲授的过程中,穿插以下教学模式。
问题式教学。要求教员在课下认真分析课程内容,提炼出能启发、有价值、确实能激发学员听课兴趣、掌握所讲知识、激发创新思维的问题,同时应带有很强的逻辑性,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在授课实践中,体会以激励引课、以例引课、以旧引新、以疑引思等不同教学方式,让其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思维从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会启迪思维,如果问题和疑问越是深刻,就越容易激发思维,解疑后的收获也就越大。问题式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提出问题应把握正确的时机,掌握深浅适宜,“步长”合适。
课上分组讨论。可以采用两种方式:(1)学员分两组讨论同一内容,时间为5~10分钟,每组指派一名学院上台讲解。(2)学员分两组讨论不同内容,每组指派一名上台讲解。存在的问题是:对于第一种方式,由于讲授同一内容,两名学员所讲授的内容、方式雷同,基本没有变通,相当于同一内容讲解两次,浪费时间。对于第二种方式,所讲内容不同,对于学员参与讨论的部分,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而对另一部分的内容掌握得相对较差。但这种教学模式总体来讲,比单一的教员讲课效果要好,让学员参与讨论,使其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对部分问题质疑,这就是创新、提高,是一种很好的基于效果的教学。
课下讨论,课上汇报。课上分组讨论,由于占用课上的时间让学员看书,讨论问题,时间较短,资源较少,学员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不是特别深刻。因此,在本课程期间,教师也可以采用课下分组讨论、课上汇报的教学模式。对一些装备的前沿知识,由于课本上涉及内容很少,课上分组讨论很难展开。比如,动力装置的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目前各类导弹战斗部的发展趋势和复合制导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等。这些问题需要小组成员齐心合力,在课下广泛利用信息时代的网络资源的基础上,收集大量的文件资料,提炼、总结并制作PPT来汇报。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是对学员更高层次能力的提升。
但本期卓越工程师学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员初来到部队院校,训练任务较多。第二,所有考试课程多安排在本学期,11门,共计470学时,学习任务大。第三,10名学员中除1人保研外,其他9人要考研究生,且本课程设置在考研前3个月。第四,课时安排不尽合理。前16讲每周安排4次,后4讲一周1次,前期课程安排过密,后期拉的战线太长,知识不连贯。综上所述,学员在课下能够自行安排的时间较短,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员汇报内容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员反馈,这种教学模式虽好,但他们不想在这上面浪费太多时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通过调查可知,他们更认同课上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和问题式教学。
除以上几种教学模式外,还可以采用对比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
三、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授课内容。本课程主要按照2013年修订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进行的,在课前认真消化课程内容,广泛查阅资料,制作适合学院要求的课件和教案,但在应用中会发现如下问题。第一,教案备好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讲不完,讲授内容过细,语言不够简练,总结性不好。教案没有真正做到对内容和学员进行设计,尤其是课程后期的教案需要进一步整改。第二,备学员不够,忽略卓越工程师与本院本科学员的不同。本科合训学员(没有考研压力,不允许考研)在第六学期开设《导弹概论》课程,是他们上大学以来接触的本专业的第一门和装备有关的课程,获取相关知识的迫切性和兴趣比较浓厚,而且其他装备专业课程在本课程讲授之后进行,不存在授课期间内容交叉与重复的问题。第三,对授课内容的深浅把握不到位。对于自己比较了解、掌握比较好的内容,介绍比较多、比较深,而对自己不是特别熟悉的内容,还没有下真正的功夫把知识吃透,言简意赅、主次分明地把“渔”授之于学员。
2.授课模式。虽然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但并没有贯穿始终,只是在某些单元部分应用效果较好的问题式、讨论式教学,其大部分的授课还是沿用讲授式,导致学院的前期表现比较好,但后期经常出现打瞌睡、没精神甚至在课堂上看考研书籍的现象,使本以为准备充分的教学内容大打折扣。对于讲授式教学,教师可以发现:一堂课,切忌一平如水,无主无次,教员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应该有“峰”有“谷”,“峰”、“谷”相间,有张有弛;一堂课,切忌无主次、无重点,要准确把握重点,找出一般内容与重点内容的联系,一般内容略讲,重点内容精讲,并将其放在突出位置;一堂课,切忌一览无遗,把所有问题及答案都裸地暴露在学生面前,而应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设置障碍,引导思考,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探索、思考,终至“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情境。正是由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充分注意以上三点,使得课堂过于平坦、裸。
3.板书设计。对于装备基础理论课程,由于授课信息量大,扩展东西多,要记的东西较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记笔记。当课堂板书比较多时,学员上课的参与程度比较好,跟着教员的思路走,既有利于提高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复习和记忆,又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由于本次是第一次上课,有些章节板书设计得不够细致,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4.教学手段。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授课手段,如视频、三维动画、图片、模型等。比如,第一堂课介绍国内外的导弹武器装备,基本上采用视频、图片来吸引学员的眼球,极大地激发学员的兴趣。第二堂课是技术指标内容。不同类型的导弹,其技术指标有所不同,授课过程可以主要采用对比、比较的方式,进行分类记忆。对于制导系统部分,可以针对三种制导技术分别采用视频、图片加动画文字等教学手段,采用定义―制导机理―制导技术的顺序形式,但在制导技术教学中又采用对比方式,使学员对诸多教学内容有个清晰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内容的动画、图片有误,需要整改。
四、改进措施
这门课虽然在一个学期内已经上完,但作为教员,其职责和任务还远未结束,根据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第一,继续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做到每节课目标明确,扎实钻研新教材,做到心中有书。第二,增强责任意识,在课程中多与学员交流,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改正,做到对学员负责、对自己负责。第三,增强学习意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满足不了目前的教学需要,必须要求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教育理论,摸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第四,增强创新意识。教师是专业创造者,其职业生涯充满创造性。新课程不需要太多的模仿,而要有高度的个性,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学员也设计进来,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充分发挥教员的引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地位。第五,增强反思意识。课前要反思,课后也要反思,让反思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了解学员状况、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精心设计教案、课件;课后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回顾自己的教学设计,深入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总之,上好一门课程,不仅要把书本内容吃透、吃准,还要精心设计内容,了解学员,并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设计教学语言,言简意赅。
参考文献: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结果、学习方法,而且还是了解世界的方式。这一理论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知识、学生和教学,给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根据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因为经过筛选与提炼的知识不可能把现实具体而复杂的背景涵盖进去。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共同体中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二 军事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
军事基础理论课程是军事院校的主干课程,课程开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军官的素质,即军官专业化的水平。但军事院校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1.教员教学观念落后,忽视学员学习的主体性
目前,许多教员基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念,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员组织、监控和管理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便于师生面对面的认知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由于课堂完全由教员来主导和控制,学员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制,学习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受到限制,导致学员无法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建构军事理论与实践知识。
2.学员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些学员缺乏对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理解,因而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学习动力不足。因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学习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制定的,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制定的。如果学员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学员应在教员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在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员没有意识到指导学员明确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导致学员学习动力不足。
3.课程体系僵化陈旧,缺乏生成性
建构在知识客观主义基础上的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课程体系陈旧僵化,过分强调间接经验的学习和掌握。课程的设置是封闭式的,缺少发散性和开放性,并且过分注重基本理论的介绍,把知识看成是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忽视知识的生成性,因而使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材缺乏启发性、可读性,没有生长点,没有提供多种学习可能性供学员选择,因而无法激发学员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4.教学过程情境缺失,教育资源单一
目前在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员是在情境缺失的状况下学习,他们没有更多的对战争环境、军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军事实践的了解,缺少实践机会,学习过程中缺乏“认知冲突”,只能是机械记忆书本上的理论,而无法进行知识建构。学员如果能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就会对军事基础理论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探究的动力。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首先要使学员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给予学员解决问题的自。学员不仅应确定所要学的问题,而且必须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拥有自,教员应该刺激学员的思维,使他们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计划特别强调学习目标,但学员通常并不接受这些目标,而只是关心能否通过考试。因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员学习的目标相符合。我们可以从学员那里获得问题,并用这些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教员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员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从而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结合军事理论或实践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因此,结合学员的兴趣让他们选择当代社会中的军事问题进行探究,才会有利于他们军事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积极建构。
再次,教员应成为学员学习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指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单纯的教授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主体理念发生变化,即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建构主义注重知识的生成性,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员就应当特别注意引导学员通过交流,自己来解决军事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军事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范式
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式、随机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种教学要求创设有趣的、真实的情境以鼓励学习者积极地进行知识建构。学徒式是一种“做中学”的最早形式,这种置于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提供了学习的有组织的和统一的作用和目的。“认知学徒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随机访取教学使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随机访取教学。
这些模式都强调教学的情境性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军事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目前比较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就是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员质疑、调查、实践和参与,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让学员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教学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设计实施,注重知识的生成性,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研究性教学在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注重情境性和实践性,较充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这种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员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员在意义建构中的主动性,因而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发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改变学员被动学习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2]苏华.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6)
一、BB平台的背景分析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LearningSystem,简称BB平台),是一套专门用于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它具备4个独立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1)内容资源管理: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2)在线交流功能: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异步(讨论区)和同步(虚拟教室)等交流工具,以提高学习效果。(3)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过录入原始试题资料生成试题库;创建学生答案的数据统计报告;对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考试等成绩进行综合加权计算,自动生成综合测试分数。(4)系统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可方便地注册或注销学生团体或个人的信息;通过自动设置讨论板、评定和其他内容区域可在不同学期循环使用课程;跟踪统计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数,生成统计报告。目前,BB平台已被国内外高等教育院校普遍采用。
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BB平台建设的探索
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BB平台的建设构想。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当中尝试使用BB平台,其建设思路具体可分为课程设计、课程信息平台研发、课程资源建设、平台测试评估等步骤。首先是课程设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计主要是制订中医基础理论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宗旨。具体包括:(1)课程需求分析:采用向任课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明确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的建设重点与风格特色;(2)课程设计:采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进行设计,包括教案、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3)功能确认:确定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课程的各项功能,如查询检索功能等;(4)方案确认:研究形成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开发方案。其次是信息平台研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研发主要是对课程的网络平台系统进行研发。主要包括:界面设计: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计方案,设计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各级界面;代码编写:根据课程设计和功能,进行程序代码编写与开发;框架搭建:制作功能链接,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网络平台主体框架;功能完成:完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信息查询、浏览等各项功能。再次是资源建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资源建设即是在BB平台系统上完成教学资源的上传工作。主要包括:资源采集:获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所需的文、图、声、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资源整理:对收集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与格式转换;资源上传:按照BB平台设计要求,上传各类教学资源;资源完善:根据教学需要,修改完善教学资源。在设立多维链接的基础上,使重点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简介、课程基本信息、教师信息、教学大纲、课程文档、教学日历、教学讲稿、多媒体库、课后作业、综合练习、讨论版、外部链接等信息模块。最后是测试评估。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测试评估即对已建好的BB平台系统进行检测,测试其各项功能与技术是否达到方案要求,并对数据的科学性、完整性等进行检查。主要包括:技术检查:从信息技术角度,对BB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内容检查:从专业角度,对BB平台内容的正确性进行检查;课程运行:在教学工作中,开展BB平台试运行;验收评估:根据以上检测情况,修改完善BB平台。3.BB平台应用效果评价。(1)学生反馈教。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兴趣提高,我们教研室进行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为,BB网络平台建设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多媒体资料更加的丰富多样。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教师课堂使用的幻灯片,也包括相关录像片,某个专题设计的文献资料等,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通过BB平台的建设,使得以往抽象繁杂的理论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互动式学习,延伸课堂教学。依托BB平台,98%学生可以在课余以小组或其他协作形式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基于BB平台的崭新学习方式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BB平台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进一步增强,教师能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也可以通过BB平台给学生留预习、复习作业,并可以随时进行测试,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同时也畅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2)教师反馈。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在没有BB平台辅助教学以前,教师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占用课上时间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测试,甚至答疑也需要占用课上时间,无形当中就挤占了学生的课堂时间。BB平台方便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课堂只留给教学,而测试和答疑随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既保证了教学进度,也保证了教学质量。(3)及时了解动态,做到因材施教。建立BB平台之后,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可以通过作业、测试、讨论等环节全面掌握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针对重点、难点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的建设一方面缓解了课堂内容多、课时安排少的矛盾,又克服了远程网络教学师生交流不足的缺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质量,是我们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点而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教学改革尝试,这对促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雅 李卫红 许筱颖 马淑然 刘晓燕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基础理论课;课程定位;课程综合化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为目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基础理论教学强调“必需、管用、够用”的原则,经济基础理论课也概莫能外。但是在实际的高职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经济基础理论课的定位存在一种两难的困境:一种倾向是将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为“压缩本科”,过分的强调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过深过难,使得学生难以接受并且也脱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另一种倾向是将高职降格为技工,完全忽视理论课程的学习,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从有关学校对经管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来看,一方面学生对在校经济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感到困难,另一方面从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经济基础理论知识不够用 。针对这种两难的困境,系统研究经济基础理论课在经管类高职教育中的定位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在这方面已经有学者针对某一门课程展开了有益的研究。如徐美银副教授研究了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课程定位,认为经济学原理课程是经济管理学科所有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当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实证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邢淑清副教授认为,经济管理基础课首先应当定位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主要讲授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础知识,该课程对其他各门具体专业课应当起到指导性、统驭性作用 。吴亚曼副教授则研究了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指出财政学课程是高职财政专业的主干课,也是其它财经类基本理论素质课或岗位技能拓展课 。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综合化的角度,不再局限于某一门课程,而是将经济基础理论课(包含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国际贸易、金融等经济知识,下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探讨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综合化问题。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经济基础理论课的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工作能力”、“业务素质”、“职业品质”的教育。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课程,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应该从工作过程入手,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进而向学生的学习领域转换。
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主要涉及两大工作过程:会计核算过程和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从这两大工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典型的工作任务:
会计核算过程主要是进行传统的会计工作,典型的工作任务有:应用财务软件,记录企业供应、生产、采购、分配各个业务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并提供会计报表等。
财务成本管理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负债、利润、现金流量等表格的分析,财务预测、筹资、投资、资金日常管理决策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等。
按照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研究思路,至此就应该由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推导出学生的学习领域,进而研究课程定位了。但是,就我们研究的经济基础理论课来说,这样的思路却并不合适。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的课程,与会计技能的课程不同,并不具体的对应于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因此也就无法按典型工作任务推导行动领域进而学习领域这样的研究思路来确定它的课程设置。这种思路上的差异也是导致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经济基础理论课位置尴尬、定位模糊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决定采用反事实假设的研究方法,先假设学生没有学习过经济基础理论,来考察他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如前所述,现代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成本管理两个工作过程。会计核算的工作比较类似于传统的会计工作,由此导出的学习领域基本上是传统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各种会计技能课程。但是财务成本管理过程对会计电算化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理论知识的话,很多典型的工作任务都是无法完成的。前辈学者的研究已经详细的概括了这一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其中几项为例,分析一下如果没有经济基础理论知识,会给毕业生的工作带来什么困难。
典型工作任务一: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并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是会计将企业内部的管理灵活运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由于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对企业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所以会计人员如果缺乏基本的经济理论,就很难展开工作。首先,由于预算是要对企业的人财物在整体上进行把握,就要求会计人员有基本的管理学知识。能够从整体上对现代企业的运行规律有所把握。其次,由于预算是一种前瞻性的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企业所处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有清楚的认识。如果没有宏观、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再次,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预算的时候,对身处的政策环境有清楚的了解。对于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要清楚政策的含义、目的和可预见的影响。这些如果缺乏基本的财政金融知识则很难做到。
关键词:信号;系统;控制理论;新课程;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231-03
由于历史的原因,“信号与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等关系十分密切的基础理论课,一直以来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发展;这使得“信号与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既有各自的侧重面,更有许多的共通之处[1~6](见图1),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对此深有感受。
“信号与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等课程同属电子电气(EE)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在国内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中,许多都是同期开设的[7],这样就必然造成 “单科学时不够、整体学时浪费、知识重复、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环境不符,与中国高校课程开发与优化组合的总趋势不符。
在上述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反映:由于“信号与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等课程的知识重复现象,也由于基础理论课程本身的抽象与难度,往往使学生产生多种困惑,不知道为什么要重复、不知道这些理论之间是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究竟学了些什么……。
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今天,我们要着力凸现对学生“问题意识”、“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做到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人本主义),使学生处于“发现学习”的状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的基本观点)、处于建构主义状态(18世纪哲学家Giambattisita Vico提出),使大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什么、建构什么……,要做到这些,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崭新课程与教材是必不可少的。
(一)新课程的知识结构
针对目前“信号与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等教材存在的“知识重复”问题,结合电子电气(EE)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实践,我们经过认真总结、思考和研究,慎重提出综合后新课程的知识结构如图2所示,并将新课程命名为“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
(二)构建新课程知识体系的原则与依据
1.一定要确保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连续性。“信号与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等课程作为电子电气(EE)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需要很强的完整性、科学性和连续性,对于“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新课程,更应如此。
考察图1不难发现,现行“信号与系统”课程在信号的分析方面比较透彻,而现行“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则在系统的分析方面比较透彻;也就是说,现行“信号与系统”课程在系统的分析方面稍嫌不足,而现行“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则在信号的分析方面比较薄弱;二者在“分析方法”的介绍方面,则基本是重复的。“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新课程将“信号与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等课程有机地结合以后,不仅能充分发挥现行“信号与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等课程各自的优点,而且能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使基础理论课程的完整性、科学性和连续性更加鲜明突出。
2.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新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该科学、完整和清晰,不再存在冗重复的现象,要理顺“信号、系统与控制”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知道正在学什么、将要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新课程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是基础、中篇是重点、下篇则是课程的现代内容与发展。
3.新课程的教学实现一定要有符合不同专业实际需求的详略取舍方案。在“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新课程实施教学之前,一定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确定上、中、下各篇内容在教学使用中的详略取舍方案,为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合理的选择与安排。
(三)新课程的知识结构
“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新课程的知识结构如图2所示。图2的知识结构又具体划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基础部分的基本知识结构前面已经表述,故不重复。
中篇部分的重点内容则主要包括时域分析法的特点、连续与离散信号的时域分析、连续与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法的特点、连续与离散信号的频域分析、连续与离散系统的频域分析;复域分析法的特点、连续与离散信号的复域分析、连续与离散系统的复域分析;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等。
对于时域分析法的介绍,既要强调时域分析的基础性,又要指出微分方程经典解法的烦琐问题,并强调在LTI系统范围,有更加简便、实用的频域分析方法和复频域分析方法;因此,对于微分方程“经典解法”内容的介绍,完全可以少花点时间;而对于简便、实用的频域分析方法和复频域分析方法的介绍,则可以充实、加强。
考虑后续课程“计算机仿真”将详细研究MATLAB方法,因此,本课程只在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中,对MATLAB方法及其应用,给予适当的初步介绍。
下篇对课程的现代内容与发展的介绍,主要突出状态空间分析法重点,同时包括系统的综合问题;需要增强基本例题的力度,注入趣味性,引发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对于最优控制问题,则可以随专业发展的不同要求而定。
1.新课程的知识结构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图1与图2的对照可知“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新课程不仅能够压缩“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和“现代控制理论”等现有教材的累计冗余空间,而且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牢固与清晰,使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新课程将内容划分为上、中、下三篇后,按照先信号、后系统,先连续、后离散的顺序,依分析方法展开的知识结构克服了原来相近课程之间知识重复的弊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具有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完整连续的特点,因而确保了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连续性;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培养大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2.新课程的知识结构能够节省总课时、加快中国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步伐。由图1可知:现行“信号与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等课程在时域、频域、复域和状态空间分析方法的介绍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现象,必然造成了理论课时的浪费;也就是说,“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新课程克服了这种重复,能够节省一定的理论课时。考虑国内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教学计划存在差异的现状,一般而言“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新课程的最终总课时可以比现在“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三门课程的累计总课时压缩20 % 左右。
在湖南文理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59名自动化专业学生中的试验班教学实践,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湖南文理学院电气工程系2004级自动化专业试验班与普通班的教学实践对照如表1。
需要指出,表1中普通班的理论课时是经过厚基础、薄专业的教学改革后,已经压缩过的(教学改革前,理论课时为54+70+34、实验课时为10+10+6)。尽管如此,试验班仍然提供了足够大的节省空间;而且,在考卷相同、集体流水判卷的情况下,试验班与普通班的期考平均成绩差别不大,甚至略有增加;更何况试验班在节省了20课时后,扩展了学生的自主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这正是我们所期待与需要的“加快中国新世纪人才培养步伐”的长远效益啊。
3.新课程开设的基本条件。新课程开设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教材与师资两个方面。
在新课程开设所需要的教材方面,目前国内还只有沈阳工业大学罗抟翼教授等编著的《控制工程与信号处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控制工程及信号处理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以及笔者编著的《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前者很注重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后者除注意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外,更注意突出了基础理论课程教材内容的完整性、科学性和连续性。《信号、系统与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结构如图3所示。
全书内容的编著为师生准备了选择学习的足够空间:不仅能满足“以够用为度”的起码要求,而且能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要求、能够有效弥补现行“信号与系统”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考虑不同专业对“信号分析”和“系统分析”两个方面的要求存在差异,也由于教学计划学时的限制,对于不同的专业,新教材不仅能满足“以够用为度”的起码要求,而且能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要求、能有效地弥补现行相关课程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教学实施时允许主讲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与课时限制,少讲或不讲本书某些章节的知识内容。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主讲教师可以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老师担任。新课程的师资必需同时具备“信号与系统”和“控制理论”两方面的理论基础,并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当然,也可由“信号与系统”和“控制理论”的单方面师资合作完成。
我们对“节省课时”的有效利用,要给以相应的积极引导,使新课程在扩展学生自主空间方面,在加快中国新世纪人才培养步伐方面,充分发挥出明显的优越性。
一、《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理论。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方式上,不少教师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一般是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讲解,理论性较强,但是,没有与实际现实相联系,学生普遍反映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很难应用于实践中。
(二)教学方法机械化。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方法普遍单一,一般是教师讲授较多。课堂里缺乏情趣,缺乏生机,而且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机会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高职院校的最终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对《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强调实践性教学。
(三)考核方式单一。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尺,不注意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不少学生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过关,甚至取得不错的成绩,不利于培育良好的学风和教风,这样的考核模式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降低,缺乏创造性思维。因而也有必要进行改革,注重于过程考核,考核内容需与实践相结合,考核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货币银行学》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一)学习情境的含义。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病,可以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运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引入学习情境教学。何谓学习情境?从文献来看,目前学习情境没有清晰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的学习情境就是把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映。从而做到教学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以强调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且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满足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货币银行学》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方案。针对《货币银行学》这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应如何设计学习情境呢?笔者通过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为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一个参考,也可以为基础理论课程学习情境设计的提供一个指引。本文共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23个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讲解货币银行学相关知识内容(见表1)。这些学习情境的设计安排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采用学习情境教学方法,结合工作岗位实际,根据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如下:每次课程中开始时,引入一个实际工作案例,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选一名代表来阐述小组讨论的结论,并要求每次小组的代表不同。之后再讲相关的课程知识。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并且进行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的互评,之后是教师评分。在具体考核时,更侧重于过程考核,每次案例分析都记录成绩,最后按设定比例计入总成绩。此外,在课堂中,还将优秀的学生成果进行展示和点评。通过采用这种学习情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但也与客观金融现象紧密联系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要强调金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观察、研究国内外金融问题。课堂中,要引入一个真实工作案例,让学生融入课堂中,既学到了知识与技能,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其他基础理论课程,均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学习情境的创设,相信这样的课程安排更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精神。
作者:刘斌 黄浩 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 湖南省长沙市三一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关键词:针灸推拿;课程安排;人才培养
针灸推拿专业作为能够培养高级中医学人才的热门专业,要求学生兼备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针灸推拿专业操作技能。因其专业性强,就业前景良好,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应届高考生。而针灸推拿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则直接决定了未来培养的人才质量。本文就某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1.理论课程设置
理论课程的安排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
①公共基础课,又称通识课。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外语,体育等全国高等教育通用课程。
②医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又分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外、妇、儿等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在内的中医基础课,和以解剖学,诊断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为代表的西医基本知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旨在令学生们培养医学思维,掌握系统规范的医学知识,为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③专业课。专业课即为本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本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为: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推拿练功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本科生理论上应该具备独立诊断疾病并进行有效治疗的能力,是针灸推拿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阶段。
1.1理论课程设置的优势
①循序渐进。根据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的不同教学阶段,合理地安排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令学生们逐步了解并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知识。大一以通识课为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锻炼,目的是令学生们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思想转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素质,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并在通识课的基础上开始加入医学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等,使同学开始接触医学,了解基本知识。大二则逐步减少通识课所占比重,加入更多的医学基础课。此时学生们开始接触中药学,方剂学等,开始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常识,初步培养了中医学理论思想。大三已经基本完成了本科阶段通识课的课程安排,开始加入了基础性的专业课,如推拿手法学,推拿练功学等,主要以推拿手法的训练和学习为主。此时针灸推拿的专业特点开始显露,学习重心由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向针灸推拿操作技能转移。大四则完全以专业课为中心,进行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并辅以针灸医籍选读,从经典入手,参考课本内容,系统地进行针刺,艾灸,拔罐,耳针等针灸特色疗法的技能学习。大五时期理论学习完全结束,主要是进行为期一年的医院实习安排,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论述。
②中西医结合。从上述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安排都是中医学和西医学同时进行,学生们在逐步深刻地认识中医学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西医学基础知识。中西医结合地学习不但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与时俱进,还能应用西医学理论解决某些中医问题,更便于理解和加深记忆。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西医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一些先进的辅助检查方法,如MRI,CT等影像学检查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诊断,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1.2理论课程设置的缺点
①学生主动性差,思路局限。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局限于课本内容,大部分学生学习都存在以考试为目的的现象。期末考试难度不断加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临时抱佛脚,考前疯狂背诵课本和重点,凭借短期记忆往往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这样记忆的知识太不扎实,没有理解掌握,只是死记硬背,不但遗忘速度快,还无法联系前后所学,将相关知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感悟活学活用。而关于中医经典背诵的相关课程太少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以本专业来说,仅仅开设了内经选读和伤寒论,还仅仅是作为选修课供随意选择,虽然经典的背诵看似与针灸推拿专业技能没有必然联系,但内经思想却始终贯穿其中,对于中医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做到主动积极地阅读经典,所以现阶段本科生学习主动性差,中医思维局限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②与临床应用脱节。目前大部分理论课程都是采取课堂授课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某些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生理学等学科来说还是比较恰当的。但是对于以中医内外妇儿,针灸治疗学等为代表的中医临床课程来说,仅仅实现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只记住了课本知识,等到真正需要应用到临床的时候才会发现治疗疾病远远没有课本叙述的这么简单。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平时基础授课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学生们接触临床的机会,可以边学习边见习,这样才有利于将课本知识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真正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
2.实验课程设置
2.1优势
①实验课时充足。现阶段的生理学,实验针灸学,刺法灸法学,推拿手法学等学科都安排了较为丰富的实验课程,与课堂授课相比,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手法技能的训练完善。更加自由,开放,有利于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②形式多种多样。学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安排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实验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生理学实验就主要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动物实验,通过对小鼠,家兔等实验动物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印证某些课本上面提到的机能特点,自己动手所得到的结果,更加便于理解,有利于加深记忆。而刺法灸法学和推拿手法学则主要是侧重于进行手法和操作技能的练习,通过同学两两一组互相进行操作练习,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不但能够发现自己手法上的缺陷和不足,还能够从同学的身上学到他们手法的优点和长处。
2.2不足
实验课程安排的不足就在于实验器材数量较少,需要同学们轮流使用,不利于充分利用实验课的宝贵时间。或许是由于场地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课时总会出现器材稀缺,需要学生轮流使用的情况,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对学生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分批次地安排实验课,加快上课效率,尽量避免出现时间的浪费。
3.总结
合理的课程安排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上文主要从优势和缺陷的方面,辨证地分析了现阶段针灸推拿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根据社会需求和临床应用方面合理的安排课程,使更多的针推学子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不但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还有利于推动针灸推拿这一传统中医疗法的现代继承和逐渐发展。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法”通常会让学生以分散形式或集体形式自行设计学习方案,选定学习内容、方式、时间,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教学设计常以小组形式围绕“问题”展开。通过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法”,探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实施“自主学习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相长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自主学习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法
中医基础理论课授课对象是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逻辑性的思维方法,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是感性的。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感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抽象、概念复杂、信息量大、难以掌握,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花费时间多,学习效果差,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在死记硬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过程中,容易对中医学相关课程渐失兴趣。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中更有兴趣、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当前中医教育者们的研究改革的重点。“自主学习法”通常会让学生以分散形式或集体形式自行设计学习方案,选定学习内容、方式、时间,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教学设计常以小组形式围绕“问题”展开。本人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施了“自主学习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1-2]。
1实施“自主学习法”的形式和过程
笔者在承担2009—2014中医学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任务中,在“体质”这一章均引入了“自主学习法”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为:①在讲述该章节内容之前,教师将教学大纲发给学生,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内容;②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教师向学习小组提供问题;③学生根据教学大纲提示的掌握和熟悉内容,通过学校图书馆、校园网络系统获等不同途径,掌握了解教材中所涉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④学习小组根据自己所查阅的知识,以及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制作PPT后向全班同学进行陈述;⑤教师根据学生陈述的内容进行提问和总结,并点评学生在陈述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实施“自主学习法”的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该课程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对刚进入中医学领域的理科学生而言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内容深奥、抽象、难以理解,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掌握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全部内容和知识。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加强了学生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实施“自主学习法”,其优势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相长之能力。
2.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施了“自主学习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为:1)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自己学习行动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因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自主学习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新颖、轻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为了更好地在讲台上授课,都认真进行备课,充分掌握学习知识的重点,总结概括难点内容,进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2)促进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会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帮助自己理解难点知识;此外,学生们会根据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利用网络等资源,进行扩展和补充,通过课堂展示把所掌握的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传授给大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质。3)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学习小组成员一般会进行良好的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所长,领导并承担一些工作,如有的同学演讲能力较好,可以指导其他同学进行演讲汇报练习。笔者认为,这样的学习形式,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可以促进他们彼此了解、彼此增加信任。4)通过教师的总结和点评,为学生指明了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的学生需要加强演讲能力、有的学生加强查阅资料和阅读能力、有的学生加强组织协调能力等,这些均使学生们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笔者对学生收集资料和汇报讲述进行点评和总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汇报讲述通俗化和口语化较多、陈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不够详细、PPT制作后检查不够细致等。笔者认为这也让学生们学会了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做到精益求精、注意细节等问题。
2.2提高教师教学相长之能力目前中医药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少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则成为教师发挥演绎知识的过程,并非学生理解认识的过程。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课多,实验课多,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自由表达思维[3]。实施“自主学习法”,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变称为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置。这就要求教育者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互换,使得老师作为“学生”,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主要表现为:1)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点评总结,提高了教师对教材中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视角以充分了解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能力。2)教师通过学生的收集扩展资料,促进了自己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进一步扩宽了教师的视野。3)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陈述,学习学生的优点,如PPT的视频剪切制作、汇报演讲能力等,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4)实施“自主学习法”,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进行了互换,教师作为“学生”倾听学生们的讲解,这样的方式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从而建立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教师今后的教学和课堂管理,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师生的进步。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施“自主学习法”,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彭荣翠,梁天坚,蓝丽霞,等.中医PBL教学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769.
[2]巴哈尔•哈德尔,王存芬,韩玉芬.“自主学习式”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新疆中医药,2010,28(6):51-52.
[3]王燕.浅议中医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28-29.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99-02
一切教学任务和目标都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或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就方法而言,无论是传统方法,抑或现代方法,其本身并无好坏,关键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选择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框架式教学法十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能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 关于框架式教学法
框架式教学法,又称支架式教学法。根据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框架式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与师生的双向交流。这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框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快一点,回头少一点,偶尔漏一点。主张在知识的前进中化解学习负担。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主干挺拔而结实,分支再多也不会喧宾夺主。
2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既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内外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学主要的理论和大量的概念,各中医院校均设置了大量的学时,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且内容庞杂,知识点有100多个,记
忆负担繁重,专业化倾向强,对大多数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古奥繁杂,学习往往是被动机械的,而记忆的内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细碎的,所以极易遗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僵化,只听不记,或死记硬背。因此,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能否取效的关键。
如果把中医基础理论中每个知识点即概念比喻为“一粒粒的珍珠”的话,那么,形成单元系统化的中医知识体系则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绳子”。有了绳子,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没有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学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学地解决中医理论的整体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3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施
具体到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级构架,即模块构架、章构架、节构架。
一级构架为四大模块,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等。四大模块的划分有助于学生把握整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和综合化。
二级构架为章构架,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划分为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章,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四章,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病机三章,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主要包括养生、预防和治则三章。
三级构架为节构架,如“气血津液”章可分解为四节“气”、“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在节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精讲细讲。如“气”一节,主要介绍气的五部分知识,即气的概念、生成、功能、运动和分类。这样可使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框架式教学使较为复杂、不易把握的知识程序化、直观化,既有利于对整体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统化、明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清晰可见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4.1 引导学生构建框架式思维模式
框架式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实践和应用;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创造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条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们在导论中就告诉学生主要介绍四大板块的内容。其中在哲学基础部分,可以告诉学生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即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阴阳学说中主要介绍阴阳的起源、阴阳的属性、阴阳的概念、阴阳的五大关系,以及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此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整体框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无论是每一单元的开始抑或结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课,均应强化学生的框架意识、整体意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4.2 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口诀化
框架式教学同样注重对知识进行口诀化。口诀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化繁为简、化简为趣。如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知识点十分庞杂,且容易混淆。如关于十二经脉在肢体的循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出歌诀:“太阴阳明行在前,厥阴少阳在中间,少阴太阳在后面。”对于循行入耳中的经脉,我们把它概括为一句话――“三个胆小鬼钻入耳朵中”,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入耳中的经脉为三焦经、胆经、小肠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把它变为两句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这样就使十二经脉的前接、后续共24个知识点,两句话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气机失调”的讲授中,我们概括为“三大类五小类”。“三大类”为气的运行迟缓、升降的失调、出入的失调;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五小类”,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5 框架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进行学习或复习,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学习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阶段为专题学习,深入某一单元,详细到每个知识点;第三阶段为习题学习,温故知新。
在第一阶段的骨架学习中,重在构建框架结构,不必过分追求细节。以骨架为中心,学习中医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细节部分留在课后自己填补,进一步充实丰富框架内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阶段的专题学习中,要注重对各个知识点的把握,尽可能地把握每一个细节,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阴阳学说,在哲学基础板块会介绍,在基本病机中也会涉及阴阳失调的知识,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再如,气的理论在气血津液中有介绍,病机部分也有气机失调的内容,此外还要与具体的脏腑进行结合。只有这样纵横交错地进行“砌砖”,才能搭建出浑然一体的知识大厦。第三阶段为习题练习。我们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解析》或《中医基础理论常见错误与对策》。通过习题,学生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查,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6 小结
作者:冯敏 罗清龙 单位: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由于高校实际情况限制,所开设的移动通信实验课很难全面涵盖这些内容,尤其是涉及到移动通信网络的内容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在有限学时内就导致实验内容只能侧重于基本调制技术、信道特性等基础简单实验,即便是开设GSM/CDMA的相关实验,也只是停留在相应模块的功能应用上,很难有深层次的提高[11-13]。这就使得学生反映移动通信理论课程很精彩,实验课程很乏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思路,创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新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将先修课学习、工业实习、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开展、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从基础理论仿真到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等一个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通信类先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对移动通信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有明确的定位[14,15]。相应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更为实验仿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移动通信理论课程的讲授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平台。工业实习安排在移动通信实验课开设前一学期开展,实习内容是到各通信运营商公司和设备厂家进行跟岗实习,涉及到的内容有: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建设与维护;交换与传输系统管理和维护;光纤传输设施维护;移动终端制造与维修;3G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工业实习使学生对当前移动通信所涉及到具体问题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这对之后实验教学的开展,特别是移动网络方面实训的进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的开展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基础理论仿真是利用MATLAB软件实现:QPSK调制及解调;MSK、GMSK调制及相干解调;QAM调制及解调;OFDM调制解调;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数字锁相环载波恢复;Rake接收机仿真实验。例如,OFDM调制解调实验,按照图2OFDM仿真结构图,利用MATLAB程序实现图2中不同测试点处的信号波形。专业实验操作则是在南京润众RZ6001实验平台基础之上,利用TMS320和GSM模块实现:直接序列扩频编解码;跳频通信;DS/CDMA码分多址;利用AT命令实现GSM/GPRS移动台短信收发、语音呼叫;CDMA数据传输实验。例如,直接序列扩频实验,利用DSP编程实现图3结构功能,并用示波器测量比较各测试点的信号波形。
工程技术实训阶段则是利用3G天线获取实际信号,利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实现CDMA2000、WCDMA、TD-SCDMA信号的分析。同时实现基站放大器、塔顶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试。例如,图4中给出利用频谱分析仪所测得实际CDMA2000和WCDMA信号的频谱特性。创新实验阶段主要是针对有兴趣参加各类设计竞赛的学生开展,将全国及各省、校级电子设计大赛题目进行改造,从中选取与移动或无线通信有关,且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方案,经过适当修改作为创新实验阶段的实验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验案例了解各级大赛的要求及特点,教师则也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大赛,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毕业设计阶段主要是利用实验室实验条件,从学院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将某些项目进行简化、修改、重组,转化成通信专业类论文题目,或从本专业最新的科技论文中选择其中合适的内容进行改进,作为通信专业类综合性毕业设计案例,从而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打造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结合。为通信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开放的培养环境。
总之,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中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和工程技术实训是必修课程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的基础与根本[16]。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则是移动通信实验向之后教学、实践环节的扩展与延伸。这样由必修和扩展环节共同构建起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开放体系。移动通信实验是与工程应用联系密切的一门课程,其教学改革一直为通信专业实验教学研究所关注。
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践,我们建立了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开放体系。该实验教学体系涵盖工业实习、专业实验、工程实训、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包括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五大开放模块。涉及到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际构成、关键技术、仿真建模等多方面的实验内容。本着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工程操作的理念,将软件仿真实验、硬件验证实验、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践融为一体,切实有效地提高了移动通信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
在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具有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重在培养具有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合作精神、创新思维、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要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强化其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调整教学计划,开拓实习、培训基地,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巩固工作等,能提高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一、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通过实验、学习、实践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升华学生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熟悉自己的职业情况,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酒店管理人才是培养典型的职业技术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技能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实践性教学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检验及综合运用,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所以实践性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二、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中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在高校教育中,课程的合理设置对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和培养基本技能十分重要,基础理论课是为专业技能课服务的,专业技能课应在比重上大于基础理论课。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的比重要大于甚至远大于专业技能课,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这个问题更为严重,酒店管理的多学科性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任务繁重,但也正是由于它的多学科性,酒店管理专业更应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强调从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化。
2.实践性教学与市场脱节
①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以学习酒店经营管理活动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应聚焦于酒店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但目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与酒店管理业务的需求的脱节,不少的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没有考虑到酒店业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以致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学无所用。
②实习时间与毕业分配脱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和毕业分配并不直接挂钩,学生在实习后还要回校继续学习一年或半年时间,这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不重视实习工作,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还有部分学生为留在实习单位而迟迟不归,这也不利于教学管理。
③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中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任课老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论教学水平高而实践操作能力低的问题。学校在引进师资力量时只看重教师的学位证书及理论教学水平,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把大批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教师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酒店业的迅速发展,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员一旦脱离原有岗位很多年后,观念、实践操作能力等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导致了酒店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
三、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1.合理设置课程。合理安排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比重和时间,增强实践性教学的观念,让基础理论课真正为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服务,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
2.重视实践性教学,强化教学“应用”能力。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实践教学要达到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酒店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针对酒店实际所需的人才类型来培养学生,强化教学“应用能力”。
3.强化教师培训。当前,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很大问题在于缺乏能够具备真正的酒店实际管理经验的老师。而酒店管理业的迅速发展,对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每年安排时间让酒店管理的老师去酒店学习,增加酒店管理经验,了解酒店业的最新发展,在必要时,还可以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来校讲学,与学生分享他们在长期的酒店管理上的经验,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高。
4.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重视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专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基地。
四、结语
在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也逐渐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根据酒店需要的人才标准来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高校应在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上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一、会计理论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
探讨会计理论课程的问题,首先要界定清楚其与会计理论相联系的几个基本问题:
1.关于会计理论的概念。目前会计理论的概念存在着多种解释,学者们各言其是、风格迥异。美国会计学会(AAA)将其解释为: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是一个旨在探索会计本质的总体性的参考框架。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对会计理论的解释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为了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计为观察到的会计现象。[3]我国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将财务会计理论定义为:来自会计实务,高于会计实务’反过来可以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性的概念框架。本文将其归结为:会计理论是一套内在一致、协调一贯的,可以提供总体性参考框架的原则,其作用是为了解释和预测,解释是对现存现象的说明,预测是对未来可能发生事项的判断。基于这一界定,本文对会计理论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关于会计理论的作用。会计理论的作用是会计理论课程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课程区别与联系的关键所在。会计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会计专业的其他课程偏重于实务,阐述的是一系列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而会计理论课程阐述的则是对现存实务行为的解释,预测将要可能发生的实务,据以指导和开拓。因此,基于会计理论的作用,使得会计理论课程可以将各个与会计相关的课程融会贯通,从而加深对会计专业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体现出会计理论课程的不可替代性。
3.关于会计理论的发展。理论总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会计理论也是如此。会计理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首先,会计是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伴随着政治、经济、法律等发展而不断发展;其次,会计是有国别差异的,尽管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会计国际趋同,但是仍不可忽略中西方文化的交叉与碰撞,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国内环境的冲击,自然会导致会计的变化和发展。然而,无论是历史还是国际环境,最终归结为一点,会计理论的发展是与实践相联系的,毕竟理论来源于实践,不可与实践脱节。
目前会计理论的发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理论落后于实践,急需新的理论出现,如衍生金融工具、通货膨胀、人力资本等事物所引发的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问题’旧的会计理论无法指导实践;二是理论超越实践,国外有些先进国家的应用理论又超越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使得理论无法很好地与实践相适应。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二、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本研究对国内重点财经院校及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4所高校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有关情况汇总如表1所示。
调査结果显示,目前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课程名称不一致。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种称为会计理论研究,一种称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还有一种称为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课程名称的不明确,表明目前对会计理论的一些概念问题界定不清,影响了会计理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和会计理论课程作用的发挥,亟待改进。
2. 课程教材和参考资料不一致。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采用的是国外教材。应当承认,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研究方法上,而且也表现在许多领域方面我们没有人家了解得深刻。H但是正如前文对会计理论研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所讨论的那样,这会导致一些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
3.课程重点、授课内容不一致。没有统一的教材,自然不会有统一的重点授课内容。当然,各高校没有必要必须有相同的授课内容,在会计理论研究的各个领域,各高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作为授课内容以教材为载体传授给学生,也便于不同学校的相互比较,取长补短,这也是一种交流与学习的方式。但是作为会计理论课程的基本框架应该趋于统一,重点授课内容所涉猎的部分应该无所偏差。
另外,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目前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需要关注,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层次性。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始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即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应用型教育实行两年制,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研究型教育实行三年制,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本文将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课程改进建设意见,以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三、针对相关问题的会计理论课程设计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以下着重对会计理论课程的课程名称、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取以及重点授课内容进行讨论。
(一)关于会计理论课程名称
会计理论课程名称的界定关系到与会计学专业其他主干课程协调、会计理论课程内容的构建、教材及参考资料的选取等一系列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关于会计理论课程名称现在存在两类争议,一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基础理论的争议,二是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理论的争议。
部分高校采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作为会计理论的课程名称。这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分类,将其划分为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开发理论三个部分所致。这些高校认为’会计理论只需研究以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科学知识,阐述会计领域会计运行的基本理论即可。其忽略了在会计实践中创造性运用的应用性理论,以及阐述新技术和方法的开发性理论,缺乏会计理论研究的完整性。因此,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这个名称不能包含会计理论的全部内容。
部分高校采用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作为会计理论的课程名称。这些高校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着作从20世纪20年代W?佩顿公开出版的《会计理论一~兼论公司制企业的专门领域》到20世纪90年代Scott着的《财务会计理论》,所有着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书名是“会计理论”还是“财务会计理论”,所讨论的内容实际上都仅限于财务会计理论。实际上,在管理会计产生之前,会计理论只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而管理会计独立成科以后,会计理论同时包含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就本研究当前掌握的国内会计理论着作来看,除魏明海和龚凯颂着的《会计理论》中将管理会计理论包含其中外’多数会计理论着作讨论的都是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为此,考虑课程名称的科学、合理性以及与其他课程间的协调等因素,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可以按以下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如果既开设财务会计理论,又开设审计、管理会计理论等课程,那么,会计理论适合采用财务会计理论作为课程名称;二是如果只开设一门与会计相关的理论课程,则适合采用会计理论作为课程名称,其内容可以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的内容。
另外,考虑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差异,可以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两年制)的课程名称设定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或“会计理论与实务”,将研究型硕士研究生(三年制)的课程名称设定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或“会计理论研究'。
(二)关于会计理论课程教材以及参考资料
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取与会计理论课程重点授课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调査显示,目前会计学专业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使用较多的国内外教材有如下相关着作:
1.国外相关着作。国外的相关着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会计理论,二是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基础的会计理论。
(1)《财务会计理论》(WilliamR.Scott着)是目前国内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中最为流行的教材之一,该着作最大的特点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来阐述会计理论,试图以信息经济学的框架来解释会计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基本矛盾。?其主要内容结构如上表2所示。
(2)《会计理论》(HarryI.Wolk,JamesLDodd和MichaelG.Teamey着)是国外会计理论着作中另外一种普遍采用的结构,即以财务概念框架为基础阐述会计理论。嗔主要内容结构如表3所示。
2.国内相关着作。国内的着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弓I进西方会计理论的内容和结构而编写的会计理论着作,二是融入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着作。
(1)《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着。该着作多处引用美国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的《会计理论》,多次将其研究成果纳人其中%并吸纳百家之言,在此过程中表达观点是较早地弓I进西方会计理论的内容和结构而编写的会计理论着作。该着作基本上是以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为构建基础编写而成,其主要内容结构如表4所示。
(2)《会计理论》,吴水澎、谢诗芬和薛祖云着。该着作中融入了我国国情,分析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等相关问题,进一步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主要结构内容如表5所示。
3.国内外相关着作的比较分析根据对相关经典着作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着作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性。差异是可以理解并提倡的,着书者理论演绎,皆由己出,标新立异,自成体系,如类似Scott等以信息经济学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视角而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既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要求,又符合其自身的基本环境需求,做到理论的构建与实践相适应,但各相关经典着作仍然存在一些共性可寻。
共性是基本上可以将会计理论总体结构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导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导论包括会计理论、会计理论历史发展;基本理论包括会计理论假设、原则、研究方法以及财务概念框架等相关内容;应用理论包括会计准则制定等。另外,还有两个特殊的问题,一是关于一些前沿问题,这部分理论在国内外相关着作中有所体现,它是会计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与实践相结合而生的理论,避免理论落后实践。二是关于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这部分理论在国内的部分着作中有所体现,它是结合我国基本环境而探讨的内容,避免理论超越实践。关于是否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尽管有人持怀疑和反对态度,认为过分强调中国特色,会阻碍会计的国际协调,影响会计国际化等等,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是客观存在的”这一共识。
纵观国内外会计理论相关着作,本文认为,因各着作存在共性,关于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及参考资料的选取可根据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及研究成果,自行选定。若参照国外教材,在注重国际先进会计理论介绍的同时,还应关注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在借鉴国际会计理论经验的同时,应当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三)关于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授课内容
尽管教材各异,但是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授课内容理应殊途同归。本文认为,硕士研究生的会计理论课程重点授课内容不应忽视以下四个部分:
一是导论。这部分内容至少应包括会计理论的发展史以及整个课程结构框架的介绍两部分内容。如前文所述,会计理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是反应性的。历史是凝固了现实的,不管从什么视角来构建会计理论,采用什么会计方法,要了解会计理论,都离不开对会计思想和实务历史发展的把握。只有了解了会计理论历史发展的轨迹,才能对其当前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掌握未来会计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二是会计基本理论。通过对国内外的会计理论相关着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部分内容不可或缺地包括会计的假设、原则、目标、研究方法等,可以根据财务概念框架加以构建。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在介绍国外会计理论时,要考虑国际会计理论的本土化问题,要注意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我国会计理论的提炼和总结。
三是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是关于会计准则制定问题,这也是会计理论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会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准则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媒介,对实务具有规范作用,但却依赖于会计理论这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系统加以支撑。任何会计理论课程授课内容,如果缺少了会计准则部分都是不完整的。
四是会计理论前沿。在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作出解释,会计理论课程中应包括前沿问题的讨论,如物价变动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这些问题的探讨是将会计理论密切联系时间的结果,同时也可以看到会计理论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与改进的。
四、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