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11:0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 现代 性建构,需要把握现代性的基本要求,也需要把握文化 发展 的一般 规律 。从整体上看,文化现代性以人文精神为指向,以世俗社会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文化的发展规律,从纵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从横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一元与多元的统一。推进我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方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础;大力弘扬改革与创新精神,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文化建设;现代性;建构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实现
2.从横向角度看,文化 发展 体现为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对于不同的国家与民族而言,由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传统、习俗、种族和生产力水平、 政治 制度的差异,文化发展模式、程度等方面差异性很明显。
从全球角度看,世界文化包括了不同的文化种类。德国 哲学 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生;学术道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14-02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兴国之魂,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这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文化建设和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球文化多元发展、各种社会思潮跌宕起伏的社会大背景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建设也变得尤为重要。面对这种状况,高校务必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中的灵魂作用,引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
研究生学术道德是指研究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屡屡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是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剪刀加浆糊”和“揉面团”两种方式,整段复制抄袭别人的论文,组合到自己论文中,进行加工,稍作改造,使之成为自己的成果,还有就是将国外的一些论文翻译成为中文,署上自己姓名,作为个人研究成果;二是伪造、篡改调研数据或实验数据,很多课题和相关项目研究需要外出调研或多次实验,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一些研究生为短时间内出研究成果,不付出相应的努力,弄虚作假,伪造、篡改实验数据,以符合自己论证的观点或是得出理想的实验数据;三是雇佣或充当“”论文,部分研究生由于种种原因,临到毕业没有完成学校要求的任务和毕业论文,为了按时毕业,请他人,相应的一些学术功底较为深厚,写作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充当,论文。四是一稿多投或“搭便车”,有的研究生想多出学术成果,又不愿意多做研究,稍微改动论文题目甚至一字不差的一稿多投,论文中“搭便车”的现象也是常常发生,单向的如研究生搭同学或导师便车,导师搭研究生便车,双向的如互署姓名。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指的是研究生在学习过程和学术科研活动中作出有违学术道德行为的个人意愿。这种个人意愿的产生,和研究生的入学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很多学生考研的动机并不是出于对钻研学问,做学术研究的热爱和为科学献身的信念,学习动机不纯,对学术研究没有孜孜不倦的向往和追求,导致学习风气浮躁,科研能力不强,为学术道德失范埋下隐患。很多研究生意识不到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严重性,时常怀着投机取巧的和侥幸心理,从平时的课程作业和科研任务到发表学术成果和撰写毕业论文都没有严于律己,忽视学术研究中的自律意识,对学术道德没有深入的认识,最终图一时之便和一己之利,作出缺乏学术诚信的行为。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重视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研究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很多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都没有学术道德教育这一项,学校不开设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课程和相关讲座,大部分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失范的界定模糊。高校中研究生评价指标单一,制度不完善,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对研究生的评价往往只看的刊物等级和出版社的档次,注重量化考核,不顾论文质量和研究意义,只看数量;在奖学金评定中,也是以“数量论英雄”,不全面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导致一些研究生为了拿到奖学金,不择手段,作出学术不端的行为。还有就是导师指导不力,发挥作用不到位,有些导师没有严格恪守学术道德,自身就有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行为,有些导师则是忙于教学和自己的科研,无暇顾及学生的学术道德监督和教育,不利于研究生学术品质的培养。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社会影响
人是社会的动物,这就赋予了人的双重特性,在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之外还是社会的人。个人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来公认社会环境是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集体焦虑和浮躁蔓延,导致普遍的道德缺失。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说到集体思潮“一开始就具有某种权威,这种权威使他得到个人的承认,并以更大的力量把个人推向他已经由社会的瓦解直接在他身上引起的道德贫困状态使他倾向的方向。”。在社会缺乏诚信、弄虚作假、拜金享乐等不良风气的印象下,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学习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功利化,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能潜心做学问。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强化学术道德教育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可以考虑先把学术道德纳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学校创造必要的条件,开设有关论文写作,学术道德规范等相关课程,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开设相关讲座,把学术道德作为研究生素质的一项必要考核指标。同时把学术道德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深入学习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规范,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能把好人变坏人”。加强完善高校学术制度,是维护学术尊严、净化学术风气、促进学术创新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科学的学术培养制度、合理的考评制度、健全的学术监管制度、有效的学术惩处机制。研究生学术行为没有约束规范,很容易剑走偏锋,作出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这需要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研究生为主旨,调动研究生各管理部门,各级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力量,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培养机制。借助制度的约束力量,使研究生自觉恪守学术道德。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人格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成果往往取决于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的专业化导师队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导师是主体力量,导师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和学术行为对研究生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就需要导师首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示范者和实践者。具体来说,导师应该加强自身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诚信的楷模和学生的榜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自觉恪守学术规范,在文献引用、实验数据分析等每个环节都指导学生如何规范自己的研究行为,培养学术严谨、端正的学术态度。
论文摘要:作为有着数千年农业立国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而随着现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成为时代的要求,如何将此要求与优秀民间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这既符合文化传承的一半规律,也是现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优秀民间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勾画出了美好蓝图。这个思想体系中,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农村文化中的民俗、民族语言、生活民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杂技和各种传统技艺等丰富的民间文化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是农村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今的农村文化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丰富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被忽视,遭到冷遇,走向衰落;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生活极为单调、贫乏。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提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保护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保存我们民族的文化根基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走遍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个民俗文化集中呈现的省份,而一些有悖于我国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保护的现象让他痛心疾首,因此他振聋发聩地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把‘新农村’变成‘洋农村’”,要注重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很多有研究者提出,民间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根基;民间文化形式多样,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民间文化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弥补农村文化建设专业工作人员的不足的困境,便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传统民间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农村民办文化;传统民间文化建设需要的经费投入少,可以减轻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压力。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传统民间优秀文化为支撑。
那么,如何结合民间文化在农村中的生存现状,开展民间文化的保护,以真正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2民间文化在农村面临的困境
2.1经济全球化威胁民间文化多样性存在
经济全球化对民间文化的冲击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价值体系的冲击,我们无法回避一个事实,当前全球化是伴随着西方的经济理念、管理模式、价值观念等内容共同推进的。为了在全球化中取得优势,我们必然要求自己在宏观和微观中都按照当前最先进的相对统一的经济、文化理念生存和发展,甚至按照与此一致的价值观进行思考。从这一点这就能解释为何现今好莱坞的大片可以在全球大行其道,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在全世界分店林立。经济全球化对民间文化的另一个冲击是过度商业化,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民间文学、戏剧、曲艺、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建筑、服饰、器具及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和民间工艺、民俗活动等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商业化的过度开发和滥用,人为的损毁和扭曲,个别地方甚至已损害到“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的程度。
2.2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堵塞民间文化的传承通道
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二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大军的产生。前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农村人口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按照“存在决定意识”、“生存方式决定思维方式”的原理,城镇化无疑取消了传统民间文化的存在土壤。
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以农民工形式涌入城市后,使得农村的“留守”人口以老人和儿童为主,对于民间文化而言,出现了最为直接,也最为严重的损失,它失去了传承者,老一辈的艺人、工匠无法通过传统的“口口相传”、“手手相传”方式将自身的技艺传下去。
2.3民间文化自身“现代化”变革不足
理论上来讲,面对上述两个困难,民间文化并不意味着必然的萎缩和消亡,作为一个名族最为深刻的印记,文化根植于民族本身。故而,振兴民间文化不能一味要求国民以“怀旧”的情绪面对民间文化,其生存和发展有待于自身的“现代化”变革。当然,在此笔者需要指出,这种“现代化”变革绝对有别于上文提及的过度商业开发,而应将民间文化的内涵形式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在这一点上,韩国(以“江陵端午祭”为例)的许多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3促进民间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江苏镇江为例
镇江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一座著名的江南文化名城,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自古便以“天下第一江山”而闻名遐迩。
镇江具有以白蛇传传说、《华山畿》和华山传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以南乡田歌、古琴艺术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以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以玻璃雕绘画、上党挑花、扬中竹编为代表的民间美术,以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及唐老—正斋膏药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以金山寺水陆法会为代表的民俗。以针作笔的正则绣、工艺精湛的竹编、“乱趣”的邮贴画更是称为镇江民间工艺品“三绝”。可以说镇江的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品种丰富、源远流长。
如何使得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有效融入现代的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一下几点:(1)加强农村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坚持地域性、传统性、生活性、“百花齐放”、“原汁原味”、“弃粗取精”等原则;(2)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3)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合理保护开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4)加强农村民间传统艺术人才和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5)鼓励、扶持以传统民间文化为主的农村民办文化;(6)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利用经济杠杆调动社会积极性;(7)加强立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民俗文化保护政策,科学合理地制定文化保护规划;(8)加快民俗博物馆建设,提高民俗文化保护的技术含量;(9)采取的措施保留和改善民俗文化活动场所,举办相关民俗文化活动;加(10)强民间文化的调查,加强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梅亮.论城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20
[关健词]和谐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价值观体系 科学发展观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的需求。近年来我市一直把建设农村和谐文化、推进农村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结合本市实际的农村文化建设之路,为全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本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农村全面发展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本市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几年来,全市文化建设出现了以城促乡、以市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一是市域文化建设率先取得了新进展。2005年获得了省级“文化先进市”的称号。二是民族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保护取得了新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共普查公布了省级民族民间保护名录4项、市级41项。三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群星璀璨的良好态势。几年来,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兴未艾,近三年参与的群众就达12多万人次,开展重大节庆活动150场,组织民族民间艺术活动1l场,举办各类文艺展览26场,免费放映电影440多场。同时,在全市广大农村依托老年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老年表演队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发挥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作用。四是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的《华溪春潮》、《丽州之夏》、《企业职工艺术节》、《新永康人》等大型载体和《十八蝴碟》、《九狮图》等一些精品剧目,为本市赢得了荣誉,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五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
2.实施新农村文明创建工程,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到农村就是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2005年推出的“十个示范,百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已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觉悟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小康文明村创建,促进和谐乡村建设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二是以“三清四改”为重点全市卫生大整治,并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农村的文明整洁水平大大提高。三是农村文化活动设施迅速增加,有30%的农村修建了室内外活动场地,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几年来,全市有近350个村的村容村貌、农户家庭面貌、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有了极大的变化,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趋于合理,学校、卫生所(室)和文化室等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促进了村里道德体系的建立完善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走出了一条以文明创建促进思想道德和谐的新路子。
二、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启示
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无论是从农民本身,还是从农村社会来看,它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在思想政治、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等三个方面,给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以诸多启示。
一是在政治思想层面要突出先进文化的本质。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要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本市实施“文化名市”战略和“文明创建”、“生态村庄”工程,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就是用先进文化引领农村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先进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
二是在人文精神层面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生活在农村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交相发展的新时代农民,无论文化积淀如何,都应该有具备自身特点的符合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潮流的人文精神追求,都应该表现出人类美好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
三是在社会价值观体系层面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达到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的目的。
三、努力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1.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共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点抓好三项教育:一是开展坚持共同理想教育。二是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三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积极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
2.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努力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面貌。发展农村和谐文化重在建设。我市制定和实施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就是以建设和谐农村文化为总目标,以“村庄整治”工程为助推,以创建省、市“东海文化明珠”、“文化示范村”为龙头、广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市90%的乡镇和行政村完成文化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乡镇、街道有比较完善文化站,村村有基本文体设施,构建覆盖全市农村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农村文化体育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文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3.加强考核,严格奖惩。要建立科学的经济、文化体制考核机制,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市、乡镇、村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和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未完成文化建设基础工程的村不能通过考评验收。健全制度,长效管理,要制订一套能切实保证各级文化阵地正常开展活动的管理制度,并落实专人负责,提高文化阵地的利用率。市、乡镇要经常组织开展辖区内乡镇、行政村参加的文体活动和对外文体交流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帮助基层培养业务骨干,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论文关键词:档案文化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当前档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档案编研和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档案文化宣传等工作逐步加强,档案工作的文化影响力和档案部门公共服务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档案部门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认识模糊、定位不清、步伐缓慢等局限。一是从思想认识层面上讲,档案部门的文化自觉不高,对于文化建设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引领作为的认识不到位,对档案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功能等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全面、透彻地把握档案及档案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档案部门的文化自信不足,对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认识不充分、开发利用不够,“等、靠、要”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未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二是从工作层面上看,档案部门对文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没有把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档案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没有将其上升到全局和战略层面去思考、去谋划;另一方面,视野也不够开阔,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缺乏做大做强的勇气和能力,工作仅限于小打小闹、自娱自乐。可以说,档案部门目前的档案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大的声势和大的影响力,与档案文化的地位、作用不相匹配,难以引领档案事业的加快发展。
二、 把握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档案部门应把握发展机遇,主动作为,按照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开发文化品牌,拓展服务领域,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档案文化的魅力,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档案服务,切实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文化信息的需求,为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深入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工程。
档案资源是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战略的基础。一是拓展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广度、深度,突出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加强对地方名人、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族谱、地方史等具有社会普遍利用价值的档案、资料的接收和征集力度,增强档案文化积累积淀的层面和层次。二是广开档案收集渠道,从宏观到微观,从综合到专业,从过去到现在,从政治到民生,从经济到文化等各方面的档案信息资源都应兼顾,努力建成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明显,能充分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足迹的档案文化资源库。三是与社会大众文化生活接轨,善于抓住社会文化热点,针对不同社会文化需求开展相关的档案资源收集,通过颁发荣誉证书、鼓励捐赠等将多方面的材料收集齐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四是多措并举,征集散失在民间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资料,特别是加强对历史档案资料、特色档案资料的收集,补充完善档案资源;积极开展历史档案征集抢救,重点搞好传统名优老字号企业、特色企业、国有退出企业档案,进一步丰富经济遗产档案;搞好境外档案征集,加大征集重大活动档案、照片档案、音视频档案、口述档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搞好历史档案的抢救保护和修复。
(二)深入推进档案文化基础工程。
加强档案文化基础工程建设是实施档案文化战略的前提和关键。应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来规划馆舍建设,留够留足用于文化服务的功能用房,已建好的档案馆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拓宽功能,尽力扩大文化服务用房,有效开展档案文化服务。同时,应扎实推进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进一步加强档案实体管理、抓好未进馆档案监督指导、做好档案库房管理、强化档案安全保护,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基本条件。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信息时代档案馆的发展方向,建立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库,是优化档案利用服务的科学手段。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需要、社会需要和群众需要,优先著录民生档案数据,即婚姻登记档案、知青档案、就业档案、学籍档案、招工招干档案、土地房产等,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三)深入推进档案文化精品工程。
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是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抓手。应加强对馆藏档案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开发,不断探索开发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的新途径,努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扩大档案文化产品在全社会的影响力。要深入挖掘档案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历史档案资源的存史资政功能;要系统开发革命历史档案、红色档案信息资源,传承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财富;要集中力量开发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档案资料,彰显和传承弘扬闽西人民的改革创新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充分挖掘龙岩丰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感恩文化等档案资源,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产品。努力做到开发主体社会化,服务决策特色化,史料编研精品化,提供利用便捷化,形成一系列具有档案特色的文化品牌,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凸显档案文化的独特价值。
(四)深入推进档案文化服务工程。
开展档案文化服务是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立足档案资源,认真策划,通过推出电子读物、图书、档案文献等编研成果,举办专题展览和大型主题宣传等形式,积极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相关部门提供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切实抓好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建设,抓好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建设,有序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营造为民、便民、利民的文化氛围,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最大程度上的社会共享;广泛开展档案馆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活动,使档案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三是广泛开展档案文化下乡、进社区、走基层活动,逐步实现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档案文化服务,切实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档案文化需求。通过努力,最终提升档案工作服务文化事业发展的能力,把档案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的公共文化场所。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统治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传统法律丈化的优秀部分应该在当今文化建设中施以其必要的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我党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十七大报告对我国文化建设取得成就进行了概括的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思想道德建没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建国六十年,我国社会生产力取得了较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建设有巾圉特色的社会主义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在思想道德文化上,我国不断探索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新发展,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文化发展上,逐步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并将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又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战略目标,从巾央到地方都积极贯彻党的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体制上,党和同家政府一直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政府的主导下,部分事业单位进行了企业化运作的改革,广播电视集团、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等纷纷建立,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我国颁布了诸多的政策,降低文化市场的准入门槛,大力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到文化产业中来,活跃了文化市场,此外伴随着文化的资本运作的发展,全国各地文化企业的直接或间接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拓宽了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的当代文化建设,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文化的模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整个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有序。“即国家从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把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服务、消费等活动纳入国家所确立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文化发展目标,以提高文化事业建设的整体效应,保障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发展。”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所谓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利用其所掌握的权力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丁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一般说来,中周古代有四大类法,即礼、乐、政、刑。现代人习惯将政、刑作为中国古代的正宗的法,而诸如礼、乐却被视为法外之物。然而从发展事实看,礼乐是中国封建社会君王平天下最重要的法。礼乐的体系的崩溃,才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秩序混乱。而所谓的政刑其实仅仅为维护礼乐制度而设,对违反礼乐制度的一种震慑手段而已。“礼乐”和“政刑”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着整个社会秩序有条不紊的运行。即《礼记》中所记载的,“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与法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自从它们诞生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的积淀,它们存在于普通民众的心理、习惯、行为中,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惯性机制,传统法律文化自始至终影响着整个社会长期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其特有的规范、凝聚、评判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制约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个社会法律文化的形成,是不断修正其民族习性和法律传统的过程;也是不断消化,吸纳别国和其他民族的法律文化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古代贤人提出了适合他们时代的法律文化,而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延续后,虽然时代相距遥远,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华部分可以为当代法文化引进一种新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传统法律文化影响了数千年来的中国法律实践,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蕴涵了诸多对现代社会的有益内容,其中许多不乏对当代社会的法律文化建设有积极的作用,如“富而好礼”、“秩序和谐”、“义利诚信”、“贤人政治”等。而诸多的传统法律文化思想都是当今社会发展有益的借鉴,如“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思诚者,人之道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法立而无犯,刑设而不用”。
三、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在当代文化建设的指引下,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理念,也需要一种维护和谐的法律制度。建设和谐的法律制度,必须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将传统法律文化中进行现代转换。
总体来说,应当从两方面人手,即一为观念方面,二为制度方面。在观念方面,主要是增强学法、用法意识,只有在真正懂法的基础上用法律在更深的领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制度方面,主要从立法、司法和监督等方面完善法律体系。
一、选择题
1.(2014·南通二模)2013年12月23日,“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活动在北京开幕。展览设“剪刻绘画”“文学史诗”“纸张印刷”“制茶工艺”“木作编扎”等多个主题展区,涉及20个省区的433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一活动()
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B.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C.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D.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趋同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的知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活动展示了“剪刻绘画”“文学史诗”“纸张印刷”“制茶工艺”“木作编扎”等,从而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选A。B不符合题意,题干未涉及中华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既定的,排除C。D错误,各民族文化在交流的同时,又保持着各自的特性。
答案 A
2.(2014·南京、盐城一模)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主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通过单纯而又简朴的方式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这启示我们要()
A.全面传承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B.开展特色活动,传承中华文化
C.加强文化交流,变革多样文化
D.坚持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灿烂的中华文化。材料中的方式有利于人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从而传承中华文化,故选B。A错误,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C、D不符合题意,题干未涉及文化交流和民族精神。
答案 B
3.(2014·东台二模)从文化角度看,郑和下西洋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郑和“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精神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精神体现了()
A.忠诚老实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勤劳勇敢精神
解析 由“热爱祖国”可知,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故选C。
答案 C
4.(2014·扬州一模)岭南文化能与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睦共处,而且敢于和善于同异质文化进行直接嫁接,拿来为我所用,形成独特的文化流派。这表明岭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的()
A.独特性 B.多样性 C.开放性 D.包容性
解析 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之处,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故选D。C中的开放性隶属于包容性。A、B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5.(2014·江苏启东中学模拟)舞蹈是我国古代“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把以前的乐舞聚在一起分为雅俗两部,又收集了波斯、中亚诸民族和东亚邻邦的乐舞,共为七部。后来又增加为九部。这九部乐舞的名称分别是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其中清乐和礼毕是南朝的旧乐,其他的乐舞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乐舞或域外乐舞。这一历史事实表明()
A.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比汉族发展得早
B.中华民族的乐舞带有很强的包容性
C.乐舞是从隋朝开始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D.乐舞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其中清乐和礼毕是南朝的旧乐,其他的乐舞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乐舞或域外乐舞”等信息可以看出,B正确。A、C、D说法均错误。
答案 B
6.(2014·安徽黄山质检)骆驼具有耐饥耐渴、忍辱负重的品性。有人便把徽州人拼搏奋进、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比喻成骆驼精神,于是便有了“徽骆驼”的称呼。下列选项中与骆驼精神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致的是()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题干中骆驼精神体现的是自强不息,①③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故答案选C。②④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排除。
答案 C
7.(2014·衡水中学调研)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对西方的影响举世公认。儒家、道家、禅宗等的思想理论,一直影响着从启蒙运动时代至今的西方思想界。文学艺术的影响力尤为显著。元杂剧在18世纪曾一度风靡欧洲,借用中国素材来创作戏剧在欧洲成为时尚。这说明()
A.中国文化曾深刻影响西方文化,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B.中国文化走过了从自信到自卑再到自信的历程
C.只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才能进一步培养文化自信
D.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自信等知识。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没落,也就无所谓“自卑”,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D排除。A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A
8.(2014·常州二模)某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就《文化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探究。某组同学撰写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有:《社会制度与文化发展》《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化在我国国际影响力中的作用问题》《传统文化现状研究》。据此推断,该组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A.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
B.大力发展人民大众文化的路径
C.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东西方比较
D.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反思
解析 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该同学的参考文献体现了通过继承传统文化来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故选A。
答案 A
9.(2014·扬州二模)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遭遇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对此,我们应该()
①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②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③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 ④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①错误。③错误,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选D。
答案 D
10.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①公民就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②能够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决定作用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以抵御错误思想的影响 ④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①说法太绝对;“价值观对人的决定作用”的说法错误,②排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国民素质提高,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 B
11.(2014·山东济南模拟)2014年,山东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体育健身等资源整合,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探索管理使用体制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是()
①文化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②积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③把发展支柱性文化产业作为主要途径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应该是重视社会效益,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①②符合题意;③④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2.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已经连续举办十一年。过去十一年间,该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100多位人物,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因此该节目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此项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于()
①发挥道德模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榜样作用
②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③弘扬主旋律,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传递正能量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开展评选感动中国人物活动,有利于发挥道德模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榜样作用,弘扬主旋律,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③符合题意;本题考查的是该活动的意义,②所述内容显然不是开展该活动的意义;④表述错误,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14·山西省三校联考)党的十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文化软实力对内要解决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问题;对外要解决阐释力、参与力问题。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一个社会如何才能有活力?从文化上看,对外要解决阐释力。要对国际社会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当性,靠什么解释?意识形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全部功能属性发挥出来,多层面、全方位去“风雨化人”。其次是解决参与力问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仅要成为世界文化百花齐放中争奇斗艳的一枝奇葩,更要成为世界文化演进中大有作为的参与者。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如何提高中华文化阐释力和参与力。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设问限定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设问的角度是如何提高中华文化阐释力和参与力,属于措施类非选择题。可从中华文化的特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等方面去回答。
答案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要坚持、兼容并蓄,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用开放的文化心态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③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之魂。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我们的精神风貌去赢得理解与尊重。④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立足世情国情,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用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来增强认同,扩大影响。
14.(2014·厦门一中高三检测)党的十报告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文化强国的目标和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全国各地掀起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各地制定的“文化强省”“文化兴市”“文化强县”举措纷纷出台。然而,其间潜藏的盲目性不容回避,有的地方认为文化强国建设就是继承传统;有的地方没有吃透报告精神,宣称像抓经济建设那样狠抓文化建设;有的地方对文化的本质规律缺乏清醒自觉认识,盲目铺摊子上马大项目和大工程……
(1)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指出文化强国建设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
(2)为什么说各省市在文化强国建设方面存在盲目性?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等知识。解答第(1)问,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展开论述即可。解答第(2)问,首先要明确各地在文化强国建设方面存在的盲目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一一指出这些盲目性的错误之处即可。
摘要: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体系对于提升高校文化品位、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和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
>> 基于文化认同视角分析新媒体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宁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文化自信视角下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策略 提升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认同感的策略 基于认同感理念的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建设思考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培育的价值分析 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关于提升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教学建议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着力点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现状与问题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论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培育方法 试论高校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微文化”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传播五要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明义敬.论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3]张斯民 刘飞.网络与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27.
[4]杨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5(02):125-128.
[5]赵惜群 苏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03(11):102-106.
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2260;重庆理工大学图书馆,重庆 400054)
一、繁荣乡镇经济,加快乡镇硬件建设,改善乡镇文化生态环境
制约一个乡镇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是和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文化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离不开经济基础,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繁荣乡镇经济、是发展乡镇文化的首要问题。
其次是各级领导对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乡镇文化的发展。在几届全国文化馆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文化馆的馆长在提交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领导对文化的重视,并把它列入发展当地文化的关键,可见当地领导对文化重视与否直接影响当地文化的发展。所以,作为乡镇领导应该把当地的文化建设纳入乡镇的整体规划之中,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应给予重视和支持。
文化与教育是紧密相连的。这种教育是多方位的。包括学校教育,文化馆、站的培训以及图书馆、室的设立。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虽然我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还应重视社会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增加人们的情趣和爱好,使人们在“求知”基础上“求乐”。
为了发展乡镇文化,还要有的精神,努力改善乡镇文化生态环境,为乡镇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发展弘扬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在维持主流文化的秩序和发展的同时,也不排斥边缘文化、异地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存在与交流。
二、加强现有文化设施管理,扩大横向联系,培养综合型管理人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文化馆、站对乡镇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当今,文化馆、站对乡镇文化发展仍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它们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和中流砥柱。过去,乡镇文化站或多或少地出现萎缩现象,或做其它用,名存实亡。但近年来,随着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加大投入,文化馆、站正焕发着蓬勃生机,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馆、站设施,加强管理,让文化馆、站在乡镇文化建设中继续发挥龙头作用。
乡镇文化馆、站大都地处农村,有的乡镇本身就是旅游风景区,如密山当壁镇有兴凯湖风景区,裴德青年水库有碑林等。乡镇文化站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扩大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联系。在本系统内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建立全国联系网,扩大信息交流。对外,群文工作者要打开眼界,结合旅游、餐饮、商贸等行业,把那些具有商品属性的产品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发展文化产业。
从长远的文化发展规划来看,必须培养跨世纪的综合型的文化管理人才。作为文化管理者,只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在文化建设中取信于人;只有过硬的管理素质,才能管理好文化干部队伍;只有具备健康、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承受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正确引导文化消费,扩大文化多元投资,制定文化法规
乡镇文化的发展应该像全民健身一样是全民性的,不能仅以现有几座活动场所或娱乐中心就代表乡镇文化。现在,许多乡镇也包括都市在内都在搞广场文化,节日文化及各式各样的艺术节,文化节等,应该说,这些活动大都属于政府或企业行为,这些文化活动还谈不上是全民的文化消费行为。但那些高消费的文化也不是广大乡镇群众消费的对象,所以正确引导乡镇文化消费至关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政府包办的文化局面将逐渐被打破,现在对文化的投资已呈多元化,既有国家、集体,也有个人。乡镇出现了许多文化个体户,如:文化大院、图书文化户等,这些文化户对乡镇文化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政策的允许下,在乡镇还可以引进多方资金繁荣当地文化。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全面发展 和谐
论文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弘扬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努力构建大学和谐的校园文化,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和谐社会建设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确保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的实现,确保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程度日渐增强,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日益突显,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依靠学校群体的智慧与力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校园,服务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从文化的育人功能来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师生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从而奠定和谐校园所需要的普遍的文化基础。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用文化的力量来教育师生、感染师生,使每个师生都能知法守法,弘扬正义,诚实守信,勇于创新,才能最终实现校园和谐。
从文化的导向功能来看,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学校的主流价值,从而为和谐校园构建提供全体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体系。文化主导着人们的价值观。经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引导、熏陶和规范,形成和谐校园的核心价值体系,使师生都能以服务校园和谐、促进校园和谐、实现校园和谐为己任,摒弃破坏校园和谐、阻碍校园和谐的观念和行为,和谐校园才能健康发展。
从文化的凝聚功能来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凝聚师生,形成人人向往和谐校园、人人服务和谐校园建设的向心力。文化可以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当校园和谐成为全校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和追求的目标,校园文化表现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可以号召全体教职员工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而奋斗。
二、和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如果说由中学到大学环境的变迁,已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冲击的话,那么,由大学到社会,将面临着更大的心理挑战。复杂的社会生活要求大学生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交际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无所适从。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蓬勃兴起,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方面得以很好地兼顾。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促使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往日“象牙塔”内的单纯和幻想,使大学生大大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2.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文化素养的提高、知识结构的完善
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是不平衡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也是不同的,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一方面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表现、提高自己的领域;另一方面,也能为大学生实践志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开辟一个广阔天地。如大学的“英语角”、“演讲协会”、“科技中心”等就是这样成立起来的一些社团。
3.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往往缺乏对我国革命历史的了解,缺乏对国情的了解,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大,同时大学生的人生观又正处于逐渐成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正面的灌输和引导必不可少。但毋庸置疑,以熏陶为主要手段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意义也是极其重大的,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好、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4.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改革开改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校园社团活动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红红火火、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正是它,给大学校园增添了一种气氛、一种活力,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转贴于
5.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由于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社会复杂人际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的教育,另外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阅历较浅,因而容易用自己良好的愿望来设想社会,而当他们涉入社会后一遇到挫折就感到不适应,有些人表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多数人对步入社会有兴奋感,当然,也有人存在恐惧感。因此培养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就目前看,狭小封闭的课堂和寝室是难以完成的,而校园文化则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例如在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们组成的种种文化沙龙和社团中,使他们更容易进行感情交流。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着力点
充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培育大学精神,关键是要营造优良校风。校风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扎实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2.注重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实践上讲,构建和谐社会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人际关系角度看,和谐社会应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这就需要大学生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其要培养合作精神。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的要求。
3.加强大学生诚信理念的重建
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为此,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必须把大学生诚信理念的重建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要通过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倡导诚信立身、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待人,唱响主旋律,树立诚信的正确导向。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诚信教育的大环境,积极营造诚信的育人氛围。
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与人才的培养和加强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这种竞争又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专才,而且是通才,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由于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立足于全面发展,注意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学习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射作用。
总之,构建大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普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要不断探索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律,创建出更多更好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命力,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它是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及仪式、文化网络等五大要素组成,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与市场竞争的生产而兴起发展的。科技论文。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组织。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取决于经济效益,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企业文化。科技论文。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时代更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行业特色和不可模仿性,以不同的特色形态在市场大环境中生存发展,而如何能创造出独具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则必须以本企业为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按行业特色找出个性发展共性。科技论文。就我们建筑行业而言,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可以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必须具有核心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精神力量、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要强调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之道、经营境界等方面,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看,企业变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必须把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现企业自身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企业管理方式,不能仅从表面意义工作肤浅的理解,在企业生产和经营中,我们可以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企业如果建立起广大员工认同的企业精神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巨大能动作用。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已深刻认识到振兴企业,树立形象,必须要有对企业职工发挥激励凝聚作用的企业精神,并扎根职工的心灵深处,使其成为职工共同认识和行为准则。实践证明,建立起广大职工认同的企业精神,企业就有了一面旗帜,就有了凝聚力就会推动企业物质生产的发展。因此,一定要把建立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使企业文化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企业文化要想有生命力,还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创新、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塑造企业形象结合起来。企业管理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必须紧抓管理这一缰绳,以文化建设为先导,把文化管理与企业管理融为一体,转变经营理念,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融入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思想,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四、必须具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具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文化途径,对于我们建筑行业而言我认为必须具有以下几种途径。
1、市场化途径
企业文化是在竞争中创造出来的,重视企业经营,重视企业可持续发展,在企业文化进程中,创造自己的企业文化是最为重要的途径。
2、品牌化途径
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成功品牌,品牌是企业的信誉,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我们而言,创建精品工程则尤为重要,通过“泰山杯”等一批精品工程的创建,使我们企业拥有了自己的品牌,这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最有效途径。
3、制度规范化途径
只重视制度而忽视人的作用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只强调人的作用而忽视规章制度的作用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只有在科学的规章制度中体现出科学性、操作性、真实性才能更充分的发挥人的作用。
4、企业文化必须具备奋进性
市场如水,企业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若不能适应市场发展要求 ,企业就可以能倒退,甚至破产,市场是有风险的,而企业更是有很大的风险性,一个企业的文化若不具有奋进性,则不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生存性。
2007年8月28日,第17届中国新闻奖揭晓,这是网络新闻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第二年。互联网研究论文《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经浙江省记协推荐,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类一等奖,这是中国新闻奖首次将“新闻论文”一等奖颁发给互联网研究论文,也是全国互联网新闻研究领域首次获此殊荣。
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而在中国新闻奖中设立网络新闻奖,目的是为了发挥网络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新闻网站与网络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网络新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2006年在评选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时,中国记协审时度势,开拓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国新闻奖评选内容和机制,首次为网络新闻立项,标志着网络新闻作为一个崭新而独立的新闻品种得到新闻行业权威奖项的认可和鼓励,2007年又将互联网新闻论文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范畴,《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一举夺得“新闻论文”一等奖,成为网络新闻事业和互联网新闻研究领域发展的里程碑。
2006年,国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突发新闻事件的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国内少数网络媒体为了提高网站访问量,通过一些小道消息、论坛帖子、手机短信等渠道获得所谓的“独家猛料”,炒作出一些哗众取宠的“独家新闻”、“最新消息”,这严重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
面对突发事件,网络媒体到底该怎么做?各级重点新闻网站、互联网新闻宣传和管理部门也面临着如何适应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特点,认识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突发事件公共信息管理的理念,健全突发事件新闻应对机制等问题。
文章刊发后,在各级网络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网络媒体业界、网络新闻学界等领域产生“共鸣”。一些中央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的有关负责人和从业者也发来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表达他们对文章的读后感,希望多推出“像《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这样对网络媒体具有实质指导意义的文章”。
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等近20家主流媒体网站和专业网站也纷纷转载该文或在重要位置推荐;在全球两大知名搜索引擎Google和百度上分别搜索该文,可以搜到约113000项查询结果和13000篇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