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0 01:15: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前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视野,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标指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沿着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来分析、解决实际的问题。
2.新课改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下面结合案例《信息及其特征》,具体分析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2.1三维目标结合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在案例《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提出了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以及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三维目标的结合,是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2.2创设良好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基于信息技术的特点,学生容易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兴趣,作为教师应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中设计了学生朗读表演“海上求救故事”和“感觉剥夺实验”为学生开设了情景课堂,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情景课堂的开设,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让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进行想象和思维,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3选择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及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逐步更新,信息技术教师应利用好这些有利的因素,在秉承已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而可行的教改探索。在所有方法中的任务驱动式是最受大家所喜爱的,我省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就是基于这种教学模式所编写的,实践证明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较好。
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把学生分为了百战百胜队、真假难辩队、永不退色队、千锤百炼队、百变一身队,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从而发现信息的不同特征。学生在生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积极地进行查阅、思考、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积极开展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方面的素质。这是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2.4设计教学策略
2.4.1在交往中快乐学习
快乐学习一直是学生最渴望的梦想,也是家长和社会所期待的。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给我们的快乐学习带来了希望。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海上求救故事”、“感觉剥夺实验”、讨论信息的载体依附性和价值性特征时无不体现了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体现着快乐学习。
2.4.2开展课堂多元评价
积极开展课堂多元评价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也是促成快乐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案例《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评价中,不仅有对学生搜集信息这一任务的评价,还涉及了对小组的合作与交流的评价;不仅有对搜集信息结果的评价还涉及了对搜集信息过程的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涉及了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这样的评价让每位学生成为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检测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5优化媒体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PCK;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9-0057-02
一、信息技术PCK的概念
舒尔曼于1986年针对美国教师的“缺失的范式”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由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融合而成,是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化。舒尔曼认为教师除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外,还应掌握一门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CK),它是教师将专业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知识。
信息技术PCK,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对信息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PCK融入时代的元素,信息技术PCK具体包含:课程的知识、学生的知识、技术的知识、教学策略的知识和课堂环境管理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PCK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PCK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属于教师课前PCK部分。教师在课前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还要考虑采用什么策略方法来上好本节课。在信息化条件下,还应考虑用什么技术手段更容易实现。基于信息技术PCK理论的指导,本文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4.2.2《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为例,主要从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技术知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详细阐述教学设计。
(一)信息技术PCK指导下的课程知识
关于课程的知识不仅包括课程本身的知识,还包括教师对其理解内化的知识,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是进行PCK转化的前提。教师对课程知识的解读需解决以下问题:本知识点在学科教学中地位如何,在课程标准中有什么要求,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与其它学科内容知识之间有何联系……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中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的第二部分内容。《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是文本信息加工和表格数据处理后对表格数据应用的深化,通过对信息的表格化加工与处理后,发现和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表格数据图形化对数据表达的意义和三种图表(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在数据表示方面的优势;掌握图表的插入方法,以及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图表。
能力目标:学会用图表来显示数据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表格数据图形化对数据分析以及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意义。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图表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图表的类型以及数据源区域的选择。
(二)信息技术PCK指导下的学生知识
教师将自己理解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必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者李伟胜指出PCK的核心内涵在于“立足学生立场,实现知识转化”。学生的知识包括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后学生哪些方面获得发展,学生对于哪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在哪些知识点上容易犯错误。
本节课的内容是面向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在学习4.2.1《表格数据的处理》后,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在利用图表向导制作图表上,由数据转为图表,形象化表达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只是在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以及数据源区域方面,有些学生掌握得尚不熟练。
(三)信息技PCK指导下的技术知识
在信息化环境下,技术对教学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技术知识是指信息技术教师如何用技术手段优化教学以及技术维护管理方面的知识。本节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录制教学微视频片段,学生可以边看边做,亦可反复观看学习,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课堂屏幕广播讲解采用智博公司的MediaClass软件,可以进行屏幕控制广播、学生示范操作以及屏幕录制下发文件等。在教学中,教师播放PPT教学软件,让学生清楚知道上课的流程和任务,帮助学生学习。此外,教学中的机器故障等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现场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四)信息技术PCK指导下的教学策略的知识
教学策略的知识是采用何种方式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教学策略的设计需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课堂的导入,采用何种方式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否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于学生理解和操作水平的差异,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采用什么方式解决等。以下从两方面说明教学策略的知识。
1.课堂导入采用的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对Excel软件能够熟练操作的基础上的深化,在由数据转变为图表进行数据分析时,学生较容易接受,所以,在导入部分采用2分钟的视频小短片。大数据时代,动动手指,敲敲键盘,轻轻松松议“两会”,关注时事特点,在“百姓呼声和心意”得票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环保”、“二孩”和“反腐”,在“环保”中对“雾霾”的关注度最高,这两项均用形象化的图表显示,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教师适当引导,从而引入本节新课内容――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2.针对知识点的难易和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一般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如图表的类型和适用情况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自己解决。
对于教学中易错或易混的知识点,一般采用讲授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如对于任务一中数据区域的选择,有的学生不知道该选择哪些区域,教师可在巡视发现问题后使用屏幕广播集中讲解;有的学生对个别任务感到迷茫,教师则可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完成。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是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教育体制和环境下,很难在我国的信息技术课上发挥主要的作用。一年来笔者通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提出了基于导学案的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和课堂学习平台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
导学案;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学科,学生的身心在网络信息时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必将带来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的变化。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提前学习信息技术课上的微视频无法得到保障,为此,笔者把学生课前自学微视频和学习反馈的环节放入到课堂中,一年来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导学案的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提出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想。
一、基于导学案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
初中信息技术课通过ittools网络平台实现在线导学和课堂翻转,整节课的课堂教学达到重构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学科。课堂学习内容设计可采用提出任务和安排小组合作分工的形式,并引领学生合理利用软件提供的功能集成各种媒体信息,达到表达创意和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和锻炼学生的主体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二、基于导学案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深入分析本章节的课程标准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中本章节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内容和操作技能,深入研讨教材章节的知识结构,确定本章节是否适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课前要对所教学生的学发展区有深入的了解,准备课堂导学案和微课视频及配套的探究型学习活动的指导才能有针对性。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差距,设计分学习难度的教学微视频以及学习反馈评价表和教学辅助资源供学生学习,进而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运用ittools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平台设计本节课的课堂学习活动模块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学习平台提供的微视频和学习辅助资源获取新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教师要对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平台的构成要素进行设计,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学习”“任务指导”“学习考查”“教师讲评”。学习活动模块的具体设计要从以下方面考虑:①提供给学生本节课学习要点的微视频,并在视频中及时添加知识点字幕和操作技能说明以便学生归纳总结;②导学案中要通过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参与同伴互助的协作学习,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平台分小组与教师、同伴即时展开讨论;③满足学生分层次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能力选择合适难度的微视频,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征。
(四)要设计分层次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
教师基于ittools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平台开发的导学案要以本节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考查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分层次的题目,供学生学习微视频后自我检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平台的技术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量化评价,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学习活动。
(五)要设计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的探究情境
教师课前调查学生已有知识的构成,在导学案中设计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和学生合作学习以促进其知识的内化过程。
(六)要设计学生学习成果汇报的活动
学生或是学习小组将自己的学习作品以及在探究过程中收获的心得通过学习辅助平台展示,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师生之间实现思想的碰撞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和互相提升。
三、基于导学案翻转课堂学习平台的案例研究
通过ittools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平台开发的导学案引领每一个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知识内化”“能力评测”。学生登录教师设计的学习平台就可获取教学辅助资源,与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或是分小组的协作学习,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能力评测”可以量化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和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及时为教师课堂反馈环节设计提供依据,提升翻转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一)学习辅助平台的总体设计
基于ittools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平台总体设计主要分为六大模块:学习导引、课堂练习资源、学习要点微视频、问题讨论、能力检测、作品展示评价。
(二)基于导学案翻转课堂学习平台的案例展示
以福建教育出版社初一信息技术《演示文稿中动画效果的设计》为例,教师在课前引入学习课题后提供辅助学习平台,引导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内容来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和引导学生通过分层次微视频内容来完成操作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展示作品进行班级互评和随堂小测,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和要点讲评。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完成学习目标情况。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A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欣赏事先制作好的动画效果PPT,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欣赏幻灯片的动画效果。1.与静止的图片相比有什么特点?2.小组讨论:分析这些对象的动画是如何改变的?B学习新课,学生登录ittools学习辅助平台开展学习。学生点击打开导学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习任务1要求:分析花瓣逐一飘落的动画效果,自主完成创作“鲜花浪漫”幻灯片,文件名:1雪花.ppt要求以下效果:花瓣沿不同的曲线路径逐一飘落,同时在飘落过程中边飘边旋转逐渐变小,不同花瓣的参数要有所改变。学习指导:先学习制作小任务(1)渐变:花瓣逐一飘落;(2)曲线:花瓣飘落的路径呈曲线状;(3)放大与缩小:逐渐变小;(4)旋转:花瓣在飘落过程中边飘边旋转。学习任务2要求:在演示文稿中插入flas。强调:(1)文件路径的正确设置movie(与演示文稿在同一文件夹中,可直接写Flash的文件名:地球旋转.swf(2)设置Embedmovie属性ture,以使Flas可移植到其他电脑上播放。学习任务3要求:扩展学习:欣赏、小组讨论Flas、GIF动画的区别。C学生根据学习指导要求学习微视频,完成小任务。D学生作品展示评价。依据多媒体作品评价表,学生和小组展示评价作品,并为好的作品打上红花,小组推出制作精品。E学生课堂小测,进而教师讲评小测情况。F作品展示评价,评出精品。教师根据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知识要点的总结。(1)设置以上4种效果参数时应对同一个花瓣形状进行设置。(2)设置以上后3种效果时,同一花瓣形状的开始、延迟、速度、重复等参数应一致。(3)设计不同花瓣的自定义的设置参数应尽可能不同,以达到缤纷的效果。(4)插入的文件路径的正确设置movie属性。以上教学实例的设计就是运用了六个基本模块的设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总设计者,给学生提供导学案和课堂学习任务资源,通过导学案引领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三)学习要点微视频模块分析
教师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制作成学习要点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操作技能,要清楚地用录屏软件录制正确的操作步骤,同时恰当用字幕方式补充说明,关键部分可以使用探照灯功能突出重点;教师鼠标操作要规范,在屏幕上移动的速度不要太快。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导学案指导下看视频:看完视频以后要回到导学案参与讨论、练习;要告诉学生使用微课程的技巧,例如:遇到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暂停重听。教师制作微视频中可添加学习要点字幕,同时有些视频也可以制作成交互式学习软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激励点。
(四)问题讨论模块分析
教师可以事先设计问题,也可以根据课堂观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出新问题;学生通过平台的在线发帖和分小组讨论功能与教师、学生伙伴进行面对面的或是网上交流讨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模块改善了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孤独感和面对学习难点时产生的挫败感。
(五)能力检测模块分析
此模块不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本节知识的情况,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即时获取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信息和知识掌握情况信息。教师通过动态调整课堂指导的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在ittools辅助平台提供的课堂小测模块能够系统地将学生的检测结果数据与正确检测结果模型对比后,自动分析统计出全班学生每一题目的正确率和易错点反馈给教师。
(六)作品展示评价模块分析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上传作品,平台提供了作品评价标准,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欣赏作品,并为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与学生能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
四、结语
经过初中信息技术课例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基于导学案翻转课堂教学能够适应当前中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际,是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恰当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水平.运用微课程“翻转课堂”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
[2]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3]伍文臣,胡小勇.香港翻转课堂应用概况与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3).
1.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证明,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在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教育部门在相关法律中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出教师应该积极的指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进行学习。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进而从不同层面进行指导,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2.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的制约,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时候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学生知识基础,操作技能都有很多不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一些,很可能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之前就接触了电脑,对于计算机操作非常熟悉。而有些学生的家庭条件有限,因此在除学校之外的时间里,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因此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困难,没有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学习快。基于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面向所有同学,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为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既能够满足基础好学生的需求,也能够使基础差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进行分层互动教学,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有效克服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
3.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在初中教学中,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实际上就是教师合理的利用教材,采用最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两者的接触更加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不断提升,另外,随着我国教改的不断深入,互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是新时期教育中非常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教学手段。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分层互动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
从来源角度来看,分层教学法起源于分组教学,即便是如此,分组教学与分层教学之间又存在很多不同,分层教学很好地将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以及目标任务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更为动态化,同时,也能够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实现教学资料的有效利用,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桎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下面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分层互动教学设计模式的建立进行具体分析:
1.在初中信息课中,利用初中生学习特点充分营造分层教学气氛,利用教学多样性,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分层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分层教学,通过对分层教学的引入让学生知道根据自身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建立以学习为主的学习气氛,树立学习自信心。肯定学生的特长与优点,进行适当的分层学习,通过相互协作,培养学习能力以及建立团队意识。
2.让学生与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分层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环境等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并制定分组计划,通过学习目标的确立,适当的让每个分组都能够合理的安排学习,通过对不同小组进行单独学习任务布置,提高学习效率,设计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目标的合理性,不宜过高与过低,尽量符合每组学生学习特点。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允许学生自学,最终让他们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运用自如。
3.通过独立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学习,采用多种多样的分组形式,按照每个学生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兴趣制定学习目标,再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初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提供有效参考。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促使分层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并能够达到理想效果。
三、结语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媒体创设的情境生动、形象、逼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究的热情。
二、利用媒体,落实目标
利用网络的有效教育资源,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为课堂服务,优化教学过程。通过从网上下载《赛马》的Flas演示,直观、生动地将赛马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上台演示,边观看边用解说。不仅直观形象地再现了赛马过程,而且动手、动脑、动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拟定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
三、利用媒体,突出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有两个:(1)抓重点词语垂头丧气、轻蔑、目瞪口呆以及描写人物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2)分角色朗读第3~12自然段,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破第一个重点,我在PPT中嵌入Flas,可以自定义出场马的等级,采取了直观演示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演示、解说,加深理解。对于重点词句,以PPT红色字体出示,采用了学生朗读与直观演示、提问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
为了突出“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重点,让学生以4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深刻地体会人物各自不同的神态、心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同时,“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一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利用媒体,创新发展
【关键词】整体教学设计 4C/ID模型 信息技术教学
一、关于整体教学设计
整体教学设计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性”知识结构,设计连贯性任务,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的衔接性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教学设计。
其代表的模型是荷兰的麦里恩伯尔(van morrienboer)教授主持研究和开发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简称4C/ID),包含学习任务、支持性信息、程序性信息、部分任务练习四要素,其中,学习任务是核心要素。笔者以该模型为指导,对学期教学内容“制作网站”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的初次探究。
二、整体教学设计的初探
(一)整体教学设计之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整体性学习体验。在对《制作网站》教学内容认真分析后,笔者以整体任务为线索贯穿各知识点,将任务分解成关联性较强的子任务,分配到各节课,打乱原教材知识点编排顺序,对知识点重新进行整合排序,引入原有基础知识与将学知识的对比及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性”知识结构。《制作网站》的整体教学设计任务分解成六个子任务,具体如下:
整体任务:观察生活,从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中选择主题,完成一个内容丰富的网站。
子任务一:建立网站框架,1课时。内容:(1)知识点:①网站规划、制作工具介绍,②创建网站框架、页间链接;(2)章节:主题一任务一、任务二,主题五任务一。重点:(1)网站制作工具;(2)网站框架建立。难点:创建页间链接,理解网站概念。
子任务二:布局网页结构,规划网页内容,1课时。内容:(1)知识点:布局网页结构;(2)章节:主题一任务三,主题二任务二,主题三任务一。重点:布局网页结构,规划网页内容。难点:运用框架制作网页。
子任务三:收集整理网站素材,丰富网页内容,3课时。内容:(1)知识点:①添加网站文字、图片、滚动字幕、交互按钮、动画,②交互功能网页制作;(2)章节:主题二任务三,主题三任务二。重点:在网页表格或框架中填充文字、图片、滚动字幕、交互按钮、动画。难点:交互功能网页制作。
子任务四:美化网站,网站,2课时。内容:(1)知识点:①网页过渡效果、动态DHTML效果、滚动宣传片,②网站;(2)章节:主题三任务三,主题五任务二。重点:(1)网站的美化;(2)网站的。难点:网站的。
子任务五:赏评作品,1课时。内容:提交个人作品,评价作品。重点:学生互赏互评作品。难点:客观评价作品。
子任务六:完成整体任务测评表,交学习报告,1课时。内容:交测评表及报告。
以上设计可根据上课情况调整。
(二)整体教学设计之支持性信息
支持性信息用来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或重构,它与各子任务相关,为学生建立原有知识和将学知识之间的桥梁,解决知识迁移问题,建立“整体性”知识结构。笔者在《制作网站》授课时,有意引导学生养成“归纳――探究――讲解”的习惯,让学生用整体性思维方式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在完成子任务“规划网页内容”时,引导学生对比网页制作软件和WORD软件中表格制作的异同,使学生快速关联相关知识点,促进知识迁移和“整体性”知识结构搭建。
(三)整体教学设计之程序性信息
程序性信息相当于我们在使用软件时的“帮助”信息。它在学生需要时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笔者在《制作网站》授课时,制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的“学习助手”“微课”“课件”等提供给学生制作网站,为学生能完成任务提供全面帮助。
(四)整体教学设计之部分任务练习
如果学习任务设计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练习的机会以达到预期的水平,就需要设计附加部分任务练习。教师要多加关注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较弱的学生,设计能快速提高他们操作水平的训练,在课堂中对他们进行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三、整体教学设计初探总结
结合学生完成的测评表和学习报告,本次初探总结几点:
(一)整体教学设计是一个贯穿各知识点的综合任务,要求教师要系统把握各章节知识点和重难点,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知识,按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必要时可将教材知识点顺序打乱重组。
(二)整体教学任务设计要能贯穿各知识点。没有关联的任务不利于形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习者建构“整体性”知识结构。
(三)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思,调整细化任务设计,认真分析任务表述是否明确,是否包含了课本所有知识点,有遗漏要追加附加练习。
四、结束语
本次整体教学设计的初探,学生最终作品比较完整,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但遇到复杂任务时,学生的整体规划能力较弱,知识技能不能综合运用,做出来的作品内容较为单调,美感不足。因此,对于一些复杂、关联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尝试运用整体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冯锐,李晓华.教学设计新发展: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02):1-4.
[2]冯锐.论整体性教学设计的设计观[J].远程教育杂志,2009,17(05):19-22.
[3]冯锐,刘丽丽.整体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探讨[J].开放教育研究,2009(04):69-73.
[4]赵健.面向复杂认知技能的训练: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4C/ID)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5(05):36-39.
摘要:针对传统农业类课程教学中纯理论教学所存在的不足,通过分析农业推广专业特点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探索信息技术环境
>> 医药类院校信息技术项目实践教学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新课程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高等农业院校光电类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 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都市型农业院校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由ACM/ICPC探索农业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农业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语言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9-05.
[2]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23.
[3]赵晓春.农业传播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潘斌.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76-79.
[5]高启杰.互动式教学模式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3):64-66.
[6]郑庆文.“产婆术”教学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
2007,(1).
[7]何云峰.学生评价的转向: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5-17.
一、高中信息技术概述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学习、思想压力都比较大,他们非常渴望有一门技术既能用于学习提高效率,又能解决生活实践中的许多问题。而信息技术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恰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一般来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会保持持续不竭的动力,因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它不仅解决学生学习中的诸多问题,还解决了生活生产中的诸多问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各方面。第一,工具性。信息技术是社会高速持续发展的工具,只有掌握这项技术,才能在未来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第二,现代性。时展速度加快,信息技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换代中,就科学技术领域来说,其知识和技能的先进性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位置;第三,应用性。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文件处理、数据分析计算、图形资料的构成等等。
二、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以学生的自我、自主发展为前提。现在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并运用信息技术,到了高中阶段,大多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知识理论的支撑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这门学科知识渗透的广泛性和社会实践性,也坚定了学生的自学信心。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已成为了一种必然。教师应该精选教学案例,让学生对其进行自主剖析,正确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技术协作、协同能力。
2、以社会需求和社会实践为动力。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和初中、小学学生不一样,后者在于夯实基础,前者更侧重于运用。所以,在课程设计中,应着眼于动手、立足于操作、根植于运用、放眼于更新。通过电脑的普及和运用、通过网络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这门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3、以学科体系特点为依据。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一方面,应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依据其学科体系背景等,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需要遵循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增加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方法
1、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探究性的情境,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设疑发问,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Excel这个内容时,可以问问学生有没有参与过测试成绩的统计与分析,有的话回顾一下:手工操作繁琐不繁琐;在分析和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什么错误。然后问:现在有了计算机能不能用它进行成绩汇总、计算平均值呢?接下来,再让学生阅读Excel相关内容,带领学生用Excel分析一个实际的成绩表,学生就会发现用Excel既快速又准确,能很快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兴趣油然而增。
2、增加实践教学。信息技术一旦离开了实践,就会变成理论知识的“空壳”,也背离了教学目标和学科体系的应用功能,所以,应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例如在学习字体的设置时,先和学生一同研讨相关知识点,即:字体设置的方式、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操作。当学生在学习“如何改变字形”时,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操作技巧,就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实践,逐步把握字符的加粗、倾斜、下划线等方法。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微机室的条件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探究信息技术问题。在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差异性、性格品质的和谐性。同时,还应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中展示探究的成果,教师给予中肯的评价,鼓励、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
4、切合高中生实际,合理设计课余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计算机上机操作能力、软件工具运用能力等,同时也需要对学生家庭文化氛围、学生个体差异等情况进行了解。在作业设计时,既不能使作业量过大,还必须保证作业具有足够的新意,让学生通过作业能够巩固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此外,还应考虑学科的渗透性和关联性,使信息技术既能解决本学科的学习问题,还能够帮助解决其它学科的学习问题,提高高中阶段的整体学习效率。通过作业的科学设计和合理训练,实现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的巩固、内化、迁移和拓展。
四、结语
关键词: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具体而言,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对该单元教学、该课教学,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 现代教学倡导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将"苦学"变为"乐学"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日后学习生涯和事业生涯取得成功有了必不可少的心理保证。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节思想品德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将"静态"变为"动态"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甜美的音乐、亲切的语言,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景,它能全方位吸引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亲耳听听、亲眼所睹、亲身所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欢快、愉悦、充满活力的情趣中获取教学知识。
兴趣的提高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创设一种把静态的图像转为动态的视频的活跃的画面的情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很勉强。而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像画面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满怀着被激起的求知欲望,能够完成教师的语言和常规教具所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更易于解决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将"虚幻"变为"现实"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光听讲没有实感。如学生对"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这一知识点缺乏感性的认识,于是我就从学生的身边讲起,即从家乡的变化讲起,其中讲到家乡的过去时,学生很少知道。只听老师讲,学生头脑中一片空白。如果老师边讲边把一个个反映家乡过去的场景用幻灯或录像放映出来,就会化虚为实。学生通过耳朵听和眼睛看,头脑中就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四、利用信息技术将"零散"串成"整体"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一个一单元或者一个专题去讲解,这样就缺少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学生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就很容易在头脑中对整个知识结构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五、利用信息技术将 "难点"化为"热点"
能否顺利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传统教学中教师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费力地说,有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教师面对的是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还是一知半解。通过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的有机合成,可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例如,"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这是教学难点,要从实质上揭示环境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观看"心系一方净土"录像带中,截取下来的三个视频:"温室效应"、"臭氧层受破坏"和"酸雨现象"。这一视频电影,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那生动的画面,抑扬顿挫的解说,声情并茂,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看到了全球环境恶化的表现,意识到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演示完毕教师启发提问:除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和酸雨现象外,全球环境恶化还有哪些表现?通过提问,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在了解了大量生动的材料,丰富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矿物被开采......使学生认识到违背自然规律,不合理的发展才导致环境恶化问题。人类如果要长久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使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所以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通过几个视频文件的演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注释: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50.
谢丽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究.考试?教研,2010(5):10.
作者:段波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
一、对象分析教学对象分析着重分析
学生的认知能力、先备知识、学生差异,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时,通过对学习对象的分析获知,学生已经熟悉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图表类型的选取对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本课可运用生动形象的图表,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尽可能地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制作与分析以及“看图说话”的能力。
二、目标分析教学目标
包括教和学的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及归宿,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展开。在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目标应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学习方法的养成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时,可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为:了解图表与数据表之间的关系、图表的类型与作用,掌握建立图表的方法。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运用图表形象化地表达信息。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揭示出问题的本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置为:树立严谨的数据处理态度以及健康的上网观。
三、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预习情况、教学资源及教师自身特点来确定。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通常有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范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针对《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考虑到这是一节操作性质的课,而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和协作能力,可选择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及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提高、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情境创设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孕育着新课将要探索的问题。所以,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出发,并应同时满足趣味性、适宜性、真实性、科学性、必要性、连续性、多样性、教育性的要求。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时,笔者曾使用房价统计表、明星调查表、水电资源使用统计表等题材,但在多次试讲后发现上述题材均不尽如人意,通过与学生反复沟通,最终选择了“学生上网行为调查”这一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材,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产生旧知与未知的冲突,自主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掌握、理解技能。例如,笔者在讲授《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课时,鼓励学生依据认知规律、生活经验主动地、不断地去发现图表中的问题,如选择什么类型最能表现问题,图表有没有坐标轴,图表是否美观实用等,继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由于课堂上的任务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发现解决,所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特别强,而单个学生无法完成的任务通过小组协作则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巩固提高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效,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对新知理解的偏颇或错误,并结合教师的总结和归纳提高对新知的再认识,从而巩固对课程的学习成果。在《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中,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的作品,发现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图表制作过程的理解。拓展延伸环节主要是通过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的分析、拓展、延伸及迁移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创造性地应用于现实生活。针对本节课的难点,可采用将图表联系实际的做法,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
为了突破难点,展示几个有实际意义的图表,如作业量调查统计图、中国人口结构图、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图等,提示学生思考图表所呈现的信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建议。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为了引起学生体会图表分析的重要性,学会通过对图表的深入分析,揭示图表背后隐含的问题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教师比较轻视课堂总结的环节,认为这一环节无足轻重,有不少教师只是在课堂结束时,以一句简单的“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为总结画上句号。但我们应该明确,这一环节不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一个课堂教学强化、情感升华的过程。课堂总结不只是简单地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总结方式多样,可以用调查问卷、效果评价表、提问等形式总结反馈。在讲授《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时,可从知识和情感两方面进行总结。首先请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在总结过程中,教师适时补充,对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服务学习、生活进行情感上的引导。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每位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特点、学生情况、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来设计。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还要不断实践、探索、反思,才能设计出符合课标、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四课《生态平衡》。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四课。本课在前三课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态失衡的危害性,以及开展模拟生态的活动,带领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环境。本课教学内容延续了本单元第一课中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上一课的食物关系,围绕生态平衡这个主题,从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了解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探讨生态平衡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
2、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和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平衡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整合多媒体手段提供适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比较分析、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从而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从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的环保意识。
3、教学环境分析:
本着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以及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我选择了PPT软件为载体辅助教学。PPT课件构思新颖,画面和谐,操作简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教学适宜在有多媒体设备的专用科学教室进行,这样既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又有利于多媒体展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2、知道生态平衡被破坏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3、知道一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行为。
4、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会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3、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4、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初步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难点: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制作生态瓶的材料(可封闭的鱼缸、池塘水、小鱼、水草、沙子,带盖的瓶子、湿润的土壤、小草。)
六、教学安排
拟用1课时完成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狼和鹿的图片,提问:你们喜欢哪种动物?在一片森林里生活这两种动物,你们希望怎样?
设计意图:入题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同学们展现温顺可爱的鹿,和凶狠残暴的狼,让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述: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事例,结果森林遭到破坏,鹿群的大量病死。
设计意图:展现生态失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讨生态平衡的问题,为后面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做好铺垫。
3、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鹿群的灾难?
4、设疑: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生态平衡?(板书课题)
二、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
1、PPT出示“生态系统”的概念的内容和森林、草原的图片。讲解:我们把自然界里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比如森林里的生物和空气、阳光、水等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草原上的生物和环境之间也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PPT出示“生态平衡”的概念的内容。讲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各种生物之间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的内容,初步对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认识生态平衡,环环相扣,逐步递进。
三、认识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板书:破坏)
2、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1)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由于白尾鹿数量过大又带来了哪些问题?
(2)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说你的理由。
3、分别出示美丽的草原和荒漠化的草原图片,提问:为什么原本美丽的草原会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5、小结:人为因素是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改变生物种类、破坏生物生存的环境等。
设计目标:认识食物链断裂会造成生态灾难。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深入领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探讨保护生态平衡的方法
1、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226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2、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利用PPT出示我国主要自然保护区的资料。
3、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4、谈话: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5、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让学生知道我们美丽的祖国有这么多可爱的动物,多样的植物,这样的美从视觉上震撼学生的心灵,由衷的想要保护周围的环境资源,也为生在这样美丽的国度而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热爱祖国的情操!
五、巩固应用
1、提问:你想制作一个不需要外界提供食物就可以正常生存的生物条件吗?
2、指导制作鱼缸养鱼和小草的生态瓶。
(1)谈话:读一读第37页到38页的内容,学习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2)指导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3)学生制作生态瓶。比一比谁的小草存活的时间最长。(课堂有时间就组装一种,没有时间就做为课外作业,并要求学生课外观察记录。)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布置作业:
(1)自己动手做一个生态瓶,并坚持观察生态瓶并做好记录。
(2)多关注近年来的环境问题,试着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同学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74―01
人类在21世纪初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村教师要迅速抢占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发挥更多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实现农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因此,信息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可以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突破“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取向,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不仅将信息技术看成是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更加要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并依靠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习者个人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由于农村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差异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学设计观念和能力的发展。尤其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资源的匮乏直接影响着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念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在备课中凭直觉了解学生的特点,凭经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方式缺乏科学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设计方法的应用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并不经常使用教学设计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在教师的信息技术观及应用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具备正确的信息技术观,认为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的。但是大部分农村教师只能掌握一般的操作,对使用新型教学媒体没有信心。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策略
1. 基于网络的自主协作学习,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网络的自主协作学习能满足广大农村教师的不同需求。依托网路资源,教师能够根据自己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学习。同时教师更有机会将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学习理解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在线或离线的自主协作学习。
2. 通过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环境,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场景,选择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学录像,并对其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揭示案例的理论和实践含义,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借助于案例,不仅可以缩短教学情境和现实情境的差距,还可以从经验活动中获取、内化、整合知识,还有助于提高教师表达和讨论的技能,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反思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反思是指教师在发展实践活动中,把自我和教学设计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设计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也是教师对于教育事件进行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