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效课堂课改

高效课堂课改

时间:2022-04-25 11:4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课堂课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效课堂课改

第1篇

不久前,一位青年教师在学校的课改展示活动中,以“水资源”为主题开设了一堂公开课。围绕这堂课,教研组开展了“回头看”研课活动,大家充分肯定这堂课脉络清晰,构思精巧,内涵丰富,既注重学生思维的深度开发,又关注学生社会责任心等多维素养的提升;既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夯实,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整堂课贯穿了学校课改的基本理念:以生为本,精讲精练,注重思维,发展潜能。

1 四个板块,层次分明,衔接自然

为了调和素质教育和升学任务、教书和育人、个性特长和全面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等关系,为了打造“自主、灵动、高效”的课堂,学校开始了“四段一案一回头”课堂模式改革的探索:“四段”——将45分钟教学时间分成回看导入、教授新课、学生活动、课堂小结四个阶段;“一案”——学案;“一回头”——对学过知识的回顾。

在“回看导入”部分,本课引导学生回顾了上节课所学,从自然资源概念、分类的复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水资源。在“教授新课”部分,用“水≠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丰富”等醒目的不等式,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印象;用在生活中抓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浪费水资源的现象;用民间顺口溜,让学生感受我国水污染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学生活动”部分,设计了3个探究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苏州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自己能为保护水资源做些什么,通过互动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课堂小结”部分,用思维导图凸显本节课的重点和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整节课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使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思想得到提高。在课堂小结的尾声,还创造性地安排了“下节课预告”环节,时间虽短,却将前后知识贯穿起来;一句“欲知如何应对,请听下回分解”,给学生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回头看这节教改研讨课,4个板块脉络清晰,目标明确,彼此呼应,可以说达到了学校课改的要求。

2 学案引领,边讲边练,及时巩固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生为本,精讲精练,注重思维,发展潜能。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教师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转变,由备“教师的教案”转向备“学生的学案”,由“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由机械的训练转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被动学转向主动学。因而备课组在设计学案时,更多地考虑学生如何学、如何练。

这堂课中安排了3次“边讲边总结”环节和一次“课堂小结”环节,使学生及时巩固了“水资源是有限的”“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重要知识点。在学校课改实践中,地理教师坚持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不占用学生课外的休息时间,通过课堂上的精讲精练,做到当堂反馈,及时巩固,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减轻了学生课外的课业负担。

3 回头再看,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坚持回头看是学校倡导有效教学的重要增长点,通过不断回头看,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水平;通过不断回头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断深化和内化,不断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为了引导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建构知识框架,地理组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尝试采用“红绿灯知识树”的形式,引领学生自己系统归纳、复习前一阶段的知识要点。要求学生绘制的知识树脉络清晰、简明扼要,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用红、黄、绿3种颜色圈出其中的疑难点、重要点、易错点。

回头看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导入部分,新课教授、课堂小结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回头看。在这节课中,安排3次“温故知新”的环节:通过回头看“自然资源的概念”,导出“什么是水资源”;通过回头看“我国干湿地区、河流流量分布图”,导出“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通过回头看“我国降水的季节特点”,导出“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当然,在课的结尾同样少不了回头看环节,让学生以“红绿灯知识树”的形式将“水资源”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不断地回头看,帮助学生打通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既便于前面知识的巩固,又利于后面知识的理解。

4 探究活动,图文并举,注重能力

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图像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足见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独特作用。翻开现行地理教材,图幅数量众多,图像内容丰富,图片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直观性很强。这要求地理教师必须通过看图、读图、填图、画图和用图的基本训练,凸显特征,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激发学习地理兴趣。

这堂课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视频抓取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利用动画反映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演化过程以及水污染带来的危害;前后采用23幅插图、2个表格、4段文字材料,形象、直观地展现各种水体存在的形式,比较世界7个主要国家水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揭示我国触目惊心的水污染、水浪费现象,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它指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同时,它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如何将这些新课标特征和理念有效地渗透于地理教学的课堂实践中,许多基层学校都在进行热情的探索,涌现了许多各有特色的课改模式。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苏州市平江中学的教师以“四段一案一回头”的课改模式为支点,在撬动高效教学课堂方面开始了有益的探索。这一校本模式倡导“以生为本,精讲精练,注重思维,发展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做到身动、心动、神动,让每一个学生肯学、想学、会学。在校本模式的研究中,倾注全体一线教师的热情和智慧,在实现“轻负担、低消耗、高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第2篇

自2004年从教以来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年头,从刚刚开始听到一堂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空前,自己也为之激动不已,到新课改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是引导的现在,化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多媒体应用的多了,板书在慢慢的减少,学生觉得课堂比以前热闹了,但是不知道学什么好了。每次我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都觉得自己的学生好笨,人家的学生怎么什么都会呢?一堂课能讲那么多的东西,看起来还不紧不慢的?组里的老教师告诉我们,这都是高效课堂带给我们的实惠。那到底什么是高效课堂呢?如何在上完一堂课之后知道自己的课堂是不是高效呢?我从这两方面谈谈我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要明确每堂课的目标,备课时应简明而透彻。

化学教学目标,通常指与学生智力发展有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以及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刚刚开始教学过程中,觉得教案当中的目标说的真好,直接就搬到自己的教案本上来,但是一堂课也没觉得自己实现了几个,甚至一个也没用上。随着自身不断的学习他人的新课改经验,觉得自己应该让自己的课堂虽然一堂课虽短,但是五脏应俱全,结果一堂课明明很连贯的知识体系,为了追求全套,弄的自己讲的都觉得支离破碎。现在想想其实每堂课都有其自己所要完成的目标,每班的学生不一样也会导致课堂要完成的目标不同,为何偏要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失去了课堂真正的意义呢?其实,一节课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双基目标,而三维目标是和谐统一、不可割裂的,它们是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体系中的,而不是每一节课都一定要平均面面俱到。三个维度在每一节化学课中,我们都应当有所侧重,这样一学年下来,也会得到均衡实施。在备课的时候只要把握基础,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巧妙的把握课堂上学生提出,或者在讲课中遇到的问题,积极精心的引导,就可以了,其余是附皮之毛,渗透于其中的。

其次在教学环节设计时候要简洁,直奔主题。

在刚刚上班的时候一遇到重点或者难点的时候我都要强调好多遍,恐怕学生不会,自己讲不清楚重要性,学生一开始还有兴趣听听,到后来都觉得乏味了。我听了我高中老师的一堂课,讲的是化学平衡,那真的是一种享受,节奏明快,老师也不累,学生还都懂了,画的图像还都对,用行云流水,水到渠成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不需要设计很多花样,看似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时间都在这些繁琐中浪费了,怎么能高效呢?直接从学生能接受的方式用简约的形式拉动他们积极思考,使得他们收获的最多,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离他们最远的终点。

再次多媒体运用应简单而清新,而不是追求花样繁多。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教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针对一些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较慢的化学变化及一些有危险的实验描述、模拟上,是以往一根粉笔走天下不能比拟的,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直观的环境中获得知识。那时候的我就陷入了一个误区,每堂课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先进性,于是把大部分的备课时间都用来做课件,图片能用动态的肯定就不用静止的,画面色彩能绚丽点的,肯定粗线条的靠边站,声效独特富有吸引力的肯定被优先采用,等到课堂上那真是热闹非凡,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的是电闪雷鸣,那叫一个壮观,学生一堂课下来不知道该记得什么,就觉得很热闹,很兴奋,当然还累的脖子疼,现在想想真是愧疚,其实现在看看以往用的课件好多都是课本上有的,而且描述的也很清楚,并且大多数都伴随对比性的实验或者操作,真是画蛇添足啊。因此,媒体运用不能盲目过热追捧,而应理性慎重面对:它是一种手段、一个助手,并不是万能的。媒体运用只能是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应该是追求简洁、着实,“该使用时才使用”

最后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课堂评价的实时性。

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可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现在很多教育理论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应该多进行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众多名次接踵而来,在不少公开课中也老听到不管学生答的对不对,得到的都是“你真棒”,“回答的太精彩了”,更有答题结束一片掌声。学生就这样陶醉在自己的光环中,觉得自己答的对,实际上呢?有的学生答错了,但是也遭到了老师的表扬,自己就不觉得自己有错误,长此下去后果不难想象。并且还会伴随着表扬的随处可见,让学生觉得老师对谁都会表扬,说的没我的好也一样的表扬,以后自己不用这么费劲的想也一样。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做为老师的赞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深入地夸赞学生独特的方法、过程,学生通过努力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通常情况下,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我们为了强化要点,往往重复学生的回答。在重复的过程中,重视了答案却忽视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因此要改变以往的泛泛的语言为纪实性评价,不但激励回答问题的学生;导向问题的解决方法还强化知识落实。在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能力、所用的方法等。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指出,并及时对学习结果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学会自我赞赏。表扬是评价,批评同样也是评价,必须综合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才有可能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赞赏自我。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简练而恰当的评价,激发的是学生非智力因素,激活的是内因,对学生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意义深远。

总之高效课堂的灵魂是智慧,这样的智慧是教者的用心和耐心,是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结晶。而这种智慧来源于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责任,向40分钟要质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他们播洒生命的种子,激发创造的热情,用资源创生智慧,让智慧点亮人生。让我们的生命在思考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丰富,这就是“高效”。

第3篇

高效课堂的另一半旨趣实际上,理性、思维、眼光都是技术得以降生的“母体”,当我们用理性、思维、知识这些“解剖刀”,在大脑中分析实践中的稳定要素、运作机制、结构组成时,大量的“技术”就会产生。技术是我们赖以有效干预动态实践的工具、图式、武器,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生存手段。借用到高效课堂改革领域中来,课堂技术是指课改实践者试图固化、定型、再制某种优秀课改经验或流程,并藉此扩大其应用范围的一种课改思维、行动或倾向。课堂技术的根本特征是:独立性、公共性、静态性、程式性、定型性,它是从流动、具体、鲜活的课堂实践中被理性把握到的稳定观念、操作方式与教学工艺,“科学技术从本质上而言,是通过对经验的概括和提出技术原则来从经验中截取知识的”[6]。相对而言,课堂艺术的根本特征是:情境性、个体性、生成性、跳跃性、模糊性,它是在课堂实践中随机涌现出来的策略、行动方式与即时反应,课堂艺术性秉承的信念是:“实践是先于理论发生的”,故倡导“用行动理论代替技能和策略”[3]。对一节课而言,判断其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准有两个:其一是技术性含量,其二是智慧性含量。前者特指授课者从他人那里借鉴来的先进经验、科学理念、有效模式、合理结构,后者特指授课者本人在实践过程中随机释放出来的心智能量、个性化表达,及其对具体问题的独特应对方式、解决思路、行动策略。“科学的目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引导和塑造我们认知与行动的心智图,它引导一种‘自然与人类意识之间持续的相互加入’。”[7]应该说,构筑这种技术性的“心智图”是提高教师驾驭高效课堂能力的路径之一。其实,课堂技术遍布在高效课堂改革的诸环节中,它是与教师课堂艺术相对存在、相依相通、交互生成的一种课堂元素。

二、高效课堂中的技术性表现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课堂技术化现象屡见不鲜,在此做一简单归结:

1.课堂格式化:研发高效课堂模式真实的课堂是有形与无形、定形与变形的统一体,课堂技术思维的介入会促使许多教师用一种课堂格式来将课堂实践有形化,甚至定型化。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形形的教学模式,如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李炳亭倡导的“五步三查”模式,等等。“技术是模式,借助于它,自由的乐观主义者和现实的悲观主义者正在尝试开创他们的道路。”[3]这些模式试图将课堂教学鲜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格式化,以此为其他教师掌握、使用这些新模式提供一个模板,进而大幅度地提高这些模式的推广水平与应用范围。任何格式化的课堂做法都是抓住成功教学样式背后相对稳态的教学特征的一种尝试与努力,这种努力不一定是一种白费心机的行为。客观地讲,格式化做法是改革者捕捉优秀课改经验及其精髓的尝试和手段,它体现着技术思维的本性———将有效的做法与想法定型化。

2.课堂操作化:教学技术的产生高效课堂表面上追求的是教学的终端目标———高效能,显然,这是一种无限开放的课堂改革思想:只要课堂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能,怎么做都可以,不在乎使用的是哪种方式、思路、套路,课堂改革应该是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过程。但在具体实施中,这种课改思想容易被随意化理解,导致高效课堂改革形态不够清晰、难以把捉。尤其是许多实践者将之与某些创造性的改革举动与操作方案,如开发导学案、课堂展示、学生主导等硬性联系起来、固定下来,使课堂教学的许多环节作化,进而形成了一大批人人心知肚明的“教学技术”。例如,认为高效课堂改革就是以导学案来导航,就是引入学习小组制度,就是多用一块黑板来增加学生的练习、展示、反馈机会,就是引入“学生三宝”———“活币夹”、“双色笔”、“纠错本”[8],等等。这些“教学技术”在高效课堂改革中被大量复制,将“追求高效”的课改灵魂物化为可感的操作样式,以致许多教师误以为这些“新花样”就是高效课堂的真容。

3.课堂图式化:脑图辅助教学设计应该说,将高效课堂实践技术化的另一典型做法就是借助脑图来辅助教学设计[9]。脑图是托尼•布赞的发明,其主导思路是:用关键概念、思维联系、直观图像间的组织表图来模拟大脑神经元的树状结构,以突出重点、激发联想、显化思维、刺激大脑,达到形成大型信息组块、强化知识系统、促进学生理解、开发大脑潜能的目的。在当代高效课堂改革中,利用脑图来辅助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种颇具威力的课堂技术,赢得许多教师与研究者的厚爱。如果说脑图是“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10],那么,课堂设计图式化,利用导图来导航课堂教学,是及至目前最为先进的课堂技术之一。其实,当下流行的导学案、彼得•圣吉所言的“系统基模”[7]都是脑图辅助教学设计技术的变体,故有学者指出“‘导学案’就是路线图、方向盘、导航仪”[8]。目前,这种课堂技术已进入应用推广阶段,尤其是脑图设计软件,已成为教师深度剖析教材、把握教材结构、实现高效设计的有力帮手。

4.课堂流程化:学习理论定义教学环节目前,“X环教学”、“X步教学”是高效课堂形态的经典命名方式,在课改中颇为盛行。例如,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昌乐二中倡导的“八环节学习法”、兖州一中的“三步六段”教学法等。在这些课改模式中,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被条块化、节段化,这些教学流程成为高效课堂形态的“骨架”,统摄着整个课堂改革的全局,规定着课改的具体流程。进而思之,这些教学流程提出的深层依据是什么?那就是学习理论,它正是高效课堂流程的幕后定义者。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接受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与之相应,课堂教学要坚持“感知教材———课堂教授———归纳小结———课堂练习”的流程;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人的学习活动是基于旧有经验的认知图式重构过程,与之相应,课堂教学就应该是一个“情境创设———认知冲突———尝试探究———课堂展示———检验反馈”的流程,等等。借助学习理论来将教学过程流程化是高效课堂改革中惯用的课堂技术之一,这种流程无疑有助于实现“人造课堂”与“学习之道”之间的契合,促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推进。

5.课堂管理数字化:教学时间管理技术在高效课堂改革中,一节课的45分钟被严格分配,教学时间分配决定着课堂的技术构架。例如,昌乐二中“271”模式、兖州一中“35+10”模式等,都将高效课堂的主导理念物质化地体现在教学时间分配中,以此规定每节课的时间结构。例如,为了体现少教多学的理念,改革者提高了学生自学、群学、研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比重,甚至还将讲授时间为零设定为课堂改革的目标;为了体现教学知识点之间的主次关系,改革者给每个知识点规定了具体教学时间;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昌乐二中明确规定了课内学习、课外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时间比,等等。应该说,这一系列的时间配置比例体现着课堂的技术性构成,是课堂管理设计的技术性指标,是教学实现高效的“秘诀”。当然,高效课堂中的技术化表现并不限于这些,还有许许多多课堂技术与高效课堂改革推进相伴生。应该说,倘若缺失了这些课堂技术与操作套路,高效课堂改革或许还是一场“地下行动”,一系列隐秘的“经验诀窍”,一大堆行之有效的“教学机智”会始终停留在缄默状态,我们改革的“旁观者”无法知悉这场改革到底“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之“道”是课堂改革的艺术与智慧,可道之“道”是课堂改革的技术与套路,尽管在反映过程中二者之间会出现偏差,但我们必须借助这种捕风捉影式的“可道之道”来将课改实践有形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场课堂改革的外显产品就是一系列课堂技术的产出,就是借助于这些课堂技术来把课改背后的“秘密”有限地具形化,为课改的其他参与者、实践者架设一条通往课改深水区的桥梁。

三、高效课堂技术化的历史意义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尽管人们对课堂“建模”思想、“千课一面”现象、学科特色消弭、课堂模式移植做法、课堂时间配置呆板等缺陷大批特批、横加指责,但冷静地想想,课堂技术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是任何其他教学改革举措都难以取代的。对课改实践者来说,他们既需要课堂技术的析出与传播,又要对课堂技术保持戒备心态,实现对课堂技术的灵活掌控。这的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难题。实际上,高效课堂改革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课堂技术,都受益于课堂技术。在整个改革全程中,课堂技术承担着以下重要职能:

1.固化课堂改革成果的载体在绝对意义上讲,高效课堂改革始终是个性化、情景化的行动:每个学校、每个教师如何进行高效课堂改革完全是基于具体校情、个人理解的结果,即便是坚持着一些共性的理念,但在每个学校、教师身上,这些共性的理念、做法都会被赋予个体的内涵与表征。因此,高效课堂改革中取得的任何成果,如课例视频、课改方案、教学设计、经验汇报都是鲜活的改革案例。要将这些改革成果中的精髓提炼出来,捕捉到其中的亮点,改革者必须通过对其背后的课堂技术发掘途径来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是自动生成的,而决定课堂效能的关键环节却是技术性的———教师只要按照某个大致套路、思路、线路来授课,来组织教学,即可达到预期效果;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智慧时刻处在创生过程中,而在课改中悟出的某些稳定改革要领却是技术性的———学校只要按照这些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来开展高效课堂改革,在一定时期内改革一定会循着正向、积极、科学的方向前进。舍恩等人认为:“在真实世界里,实践问题并非以良好的结构展示在实践者面前。实际上,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根本不是问题,只不过是杂乱而模糊的情景。”[3]将非结构性的实践问题结构化正是课堂技术的独有功能。任何课堂技术都存活在具体、流动、多变、模糊的课改链条中,它们是镶嵌在课堂改革进程中的一枚“宝石”,承载着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信息”。这些课堂掌控技术体现着高效课堂改革的重要成果,将之外显化、文本化、经验化,使之成为引领一般教师进入高效课堂改革的“关键区”,是我们提炼高效课堂改革经验的直接目的所在。从这一角度看,课堂技术是固化、显化、强化课改成果的重要依托。

2.课改精神具形化、大众化的工具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有两种东西是最难把捉的:其一是课改的本体,其二是课改的精神。就课改本体而言,它表现为一个鲜活的实践过程与现实存在物,即怀特海所言的“现实实有”(entity)。其中,永恒客体,即内隐的理念、精神等“是对现实实有进行特殊规定的‘纯潜能’”,它的存在使一个现实实有“既是进行经验的主体,又是它的诸经验的超体”,成为一个不断创生的“过程”[11]。高效课堂改革总是处在“雏形———变异———定型———变异……”的过程中,即从既定、预设的课堂雏形出发,经由教师的实践创造,向实践注入一种新智慧、新精神,最终形成新的课堂形态。在这一意义上,高效课堂是一个具有多维性、多向性、多头绪的现实体,它决定了我们只可能把握课改的一个方面、一个维度,永远难以看到课改的全景、全体、真容。应该说,在多变、流变的课堂改革背后是恒定的课改精神在牵引着整个课改的延伸。具体高效课堂改革背后表达、承载、代表的是何种课改精神,我们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要准确把握一场高效课堂改革的主题精神谈何容易,毕竟无形性、涌现性是课改精神的根本特征。因此,课改精神的表达必须求诸有形的课堂技术来代劳:不同学者透过一堂课能看到什么,部分是对自己课改期待、课改立场的一种表达,部分是对课改精神、课改特质的一种尝试性把握。课改精神始终是“一体两面”的存在物:在课堂中真实运转的是它本身,是它的“里面”;人为把握到的则是它的表征,是它的“外面”。无论如何表达、如何把握,任何一种对课改精神的理解都是对一节课最深层技术内涵的一种呈现。例如,是将创新、变革确定为一堂课的技术内涵,还是将民主、对话界定为一堂课的技术性内容,它们都部分地把握住了这堂课的精神实质,成为后续实践或其他实践者学习的对象。经过了这种技术性的把握,更多教师理解了这节课成功的“秘密”,从中学到了创建高效课堂的一些操作性知识、秘诀与要领。

3.课堂结构合理化、科学化的媒介如果说现实的课堂实践是一张不断绽开的图景,那么,这张图景中既有确定的构架与形态,又有潜在的一面与生成的态势,我们无法将之肢解开来。高效课堂改革亦是如此。在改革实践中,高效课堂的图景始终处在开放状态:新的课改因素不断加入,旧的课改元素不断创生,课改不断趋向完满、科学,高效课堂图景中的稳定内涵始终扑朔迷离、不易把握。借助人的理性思维,在课堂技术图式的辅助下,改革者就能从中抓取一个“关键改革片段”,获取一个“改革切面图”,并对其内在稳定、相似、一贯的因素进行技术性加工,梳理出一段改革时期中高效课堂的技术性构成,从而为其他改革者深入理解、把握高效课堂改革提供参照。因此,要知道高效课堂的内部构造到底如何?改革者只能借助技术分析的思维来完成。例如,将一堂改革试验课分解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环节,分析每个环节的课堂操作机理;将这节课分解为教授活动与练习活动,分析二者之间的时间比;将这节课分解为若干节段,分析它的环节构成,等等。这都是对高效课堂改革进行技术化分析的有效做法。借助这些做法,高效课堂结构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得以暴露,高效课堂改革的后续行动由此找到了改进的方向与契机。

4.课堂改革深化的脚手架改革是一种创举、创新,是创意的涌现与变革的串联,是对实践常规、惯例、连续性的打破与瓦解。即便如此,高效课堂改革它绝非无中生有、零点起步,而是“有中生有”,即立足于过去高效课堂改革的经验、结构、形态反思与解构的基础上展开。那么,过去的高效课堂改革到底如何?我们不能雾里看花似的直接面对高效课堂的本体,而只能从我们的理解、认知、立场出发,基于我们的主观标准与价值尺度,通过把握具体高效课堂改革的现状来实现。其实,我们眼中的高效课堂“现状”都只是我们借助自己的认知与理解对之加以技术化反映的结果。课堂技术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把活生生的课堂实践转变成为符号化(包括语言化)、影像化、确定性的概念与图式。有了这些概念与图式,课改实践者才可能以此为抓手,在脑中准确评价当前高效课堂改革的状态与水平,为下一阶段的高效课堂改革准确定位起点、定准方向,确保整个课改沿着科学的方向持续推进。应该说,课堂改革的实质就是对旧课堂技术的不断否定与超越,尤其是在两个课改阶段的交接点上,课堂技术分析发挥着助推改革的特殊功能:没有对前一课改阶段中内蕴的课堂技术的深入剖析,高效课堂改革就无法确保下一段课改的技术含量稳步提升,把课堂改革逐步深入下去。故此,沿着课堂技术拾级而上,梯次性地将课堂改革引向深入,是高效课改实践持续攀升的现实路径。

四“、去技术化”高效课堂的后果

高效课堂改革真的需要技术化吗?暂且对该问题搁置不论,我们转到该问题的反面思考一下:假如高效课堂完全“去技术化”,异变为一种完全心随我动、因情而变、不假思索、随性而为的机智行动,那么,高效课堂改革会走向何方呢?在此,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去技术化的高效课堂改革后果加以推演:

1.无理性:课堂经验化在反对技术介入、反对固化模式、反对预案导引的高效课堂改革中,无理性、经验化是其自然后果之一。在去技术化的课堂改革进程中,实践者看中的是课改行动对具体课改情境的绝对适应性,迁就情境化“要求”,宠幸教师性情,反对一切“硬化”、“格式化”的教学行为,其结果:教师始终难以用理性的力量把握一系列课改行动背后的一致性、合理性,课堂改革迟早会逃逸出理性的监控,陷入随波逐流、随性而动的无序状态。课堂改革的生命是主宰它的改革者的理性,是实践者的良知、正向的价值立场、预判有效的改革愿景。一种课堂行为反应一旦预先被理性判定为南辕北辙的行为、一种背离人性的行径,这种课堂行为反应必须在课堂中刹车,反之,如若任由自然形势、情境逻辑去摆布,教师可能成为整个课改中的傀儡,课改最终命运可想而知。合乎理性是一切课堂行为的永恒法则,其根本特征就在于让教师的行为接受人类价值观念、文明法则、长远利益、科学理性的规约。理性力量在高效课堂改革中常常会体现为一种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规则。一旦这种力量参与了课堂改革,它必然会表现为一种技术性力量,一种对教师的教学冲动、教学的自然态势进行规导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牵引下,教师的经验性、随意性、盲动会大大减少,课堂行动的目的性、预见性、长效性会随之增强。这正是课堂技术的优势所在!

2.无规则:课改无序化课堂技术的实质是一种课堂行动规则,是在一个时段内给教师课堂行动设定的一种上限或大致活动范围。课堂改革的去技术化要求首先体现为对一切课改规则的否定,要求整个课堂改革沿着课堂发展延伸的自然线索、内生逻辑、本性力量来进行。在去技术的改革中,课堂改革的自然要求高于一切,课堂自身好似一个自我延伸、自我发展、自生自灭的生物体,任何人为的,包括实践证明必要、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则都对之失效,整个课改极有可能回归混沌状态。显然,这种课堂改革是毫无意义的改革,因为科学的高效课堂改革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仅仅遵循课堂改革内在规律的课堂无法实现教师、社会赋予课改的社会使命和精神期待。因此,在充分利用课堂改革内蕴强大能量的同时又导引高效课堂改革的走向,赋予其精神价值内涵,需要改革者借助技术手段对之设定规则与方向,这样才能确保整个高效课堂改革在确定、有序、可控、良性的范围内运转。

3.无主题:课改离心化任何高效课堂改革都是有侧重点的,这些侧重点构成了高效课堂改革的主题,例如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派尼学校的“专题知识工程”模式等,其改革主题成了整个改革模式的品牌。无疑,为高效课堂改革设定主题的方式是一种课堂技术行为,其目的是要用主题聚焦的方式彰显高效课堂改革的效能,体现课改的核心关注点。在去技术、无主题的情境中,高效课堂改革会陷入多头开花、散射用力、支离破碎、难以统合、没有亮点的境地,导致整个高效课堂改革缺失整体观念、走向离心化的边缘,最终陷入散乱状态,难以形成课改的轴心力量。应该说,理性是课堂技术的中枢,规则是课堂技术的工具,而主题就是课堂技术的一个纽结。借助课改主题的控制,高效课堂改革才有可能利用有限的精力、财力、人力来铸就一批特点明显、社会显示度高、课堂变革效率卓异的高效课堂改革范例,否则,高效课堂改革随时都可能成为离心运动,改革的技术含量不断降低。本文来自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杂志。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4.无历史:课改激进现象从某种角度看,课堂改革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也是课堂技术性的重要指标与构成。立足历史的课改,站在历史高度进行的课改,关注历史要求的课改始终是成功概率较大的改革。无论是一所学校、一个教师,还是一种课改实践,它们都有一部记载着自身过去与经历的课改史册。整部课改史册是全部课改经验的集成与结晶,是新课改思想、行动赖以萌生的芽基,是任何新课改无法逾越的一道沟坎。在历史意识缺失的课改背景中,高效课堂改革看重的仅仅是片段性、偶然性的创意和创举,关注的是教学行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重视的是教师对教育情境的应变力与课改理念的生发力,由此,课改的历史“深度”会被削平,高效课堂改革的历史视野会被漠视,课改中的激进、浮躁、冒险现象随时都会发生。课改史是高效课堂改革的理念与行动生发的母机,是课改在历史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课改接力”的依托,是预防课改“躁进症”的一剂良药。无历史、轻历史的改革是课改去技术化的重要表现,是高效课堂难以服众、难以深入的根源。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益;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38

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将士想要指挥军队打胜仗,必须知彼知己,方可百战不殆。同理,一个教师想要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也要知彼知己,方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品行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高低,给自己的专业素养能力准确定位,寻找差距。切不可夜郎自大,自以为学生面前教师第一,需知个人崇拜已成为历史的过眼云烟,一个追求个性解放与创新的社会是不可能固步自封的。

教师应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铁先要自身硬”。

还要学会扬长避短,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内外,潇洒自如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因材施教地与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知彼,就是要了解校情与学情。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学校教育的宗旨,学校是贯彻实施教育方针的基地,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学校,校情不同。以我校为例:在当今生源大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我校是一个农村县城中学,优等生源大量外流,现状是“草盛豆苗稀”(教师调侃语)。这就要求我们将大量精力投放到学困生身上,不断调试我们的教学设计,寻找岳色的教学之路。

二、反思实践,勇于探索

教师的职业特点就是不断地向学生的心灵播种,而且播种的基地是课堂。可见,能否打造高效课堂是教改能否成功的关键。

那么,何为高效课堂呢?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讨的问题。有人说:“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更丰富的经验的课堂”;也有人说:“高效课堂就是有效的时空里,采用恰当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的课堂”;还有人说:“高效课堂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让学生明白美与丑,善与恶的课堂”。由此可见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在单位时间里,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最优化,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最大化最优化的课堂。怎样打造高效课堂呢?

其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笔者所在的华阴市岳庙中学,是中国西部农村的一个薄弱学校,当地民风粗野,素有“土匪出在二华县”之称。再加之这里交通便利,西安、渭南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家长、学生的诱惑很大,择校热风靡一时。因此,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习惯不好,懒散成性。新课改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动口、动手、动脑。但在我们这块并不肥沃的土壤里,名师课堂实录中的的画面似乎是海市蜃楼,我们一味的模仿也不过是照猫画虎,得不偿失。新课标我们无法改变,新教材我们无法改变,生源质量我们也无力改变,我们只能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能在校本研修方面下功夫。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其二,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众所周知,学困生的行为习惯不好。迟到、旷课、上网,课堂睡觉、说话,不认真听讲是家常便饭,甚至吸烟、打架、翻墙、偷盗。这些不良习惯,如同毒疮一样,难以根治。三番五次的教育,多半为对牛弹琴,收效不大。我们通过多年实践,发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作用很大。

其三,严以律己,宽以待生。

新课改要求我们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教师要真诚、公平地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鼓励、帮助学生。并向学生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记得有一次,在讲授李商隐《锦瑟》一诗时,笔者将“蓝田玉暖日生烟”一句的典故讲错了,一个学生提出疑问,笔者当时一惊,但很快巧妙解答,转危为安。课后,笔者一直惴惴不安,为此第二节课向学生道歉,承认了自己的知识漏洞。一天,几个学生到办公室对笔者说:“老师,你太了不起了!敢在学生面前批评自己,佩服!”他们竟对笔者竖起了大拇指。由此,笔者懂得了:让学生明白教师不是万能的,不是百科全书,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扬长避短,打造特色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贫瘠的土壤里也会盛开耀眼的花朵。只要仔细管理,及时施肥,枯树也会发绿芽,衰草也会重返绿。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打造特色课堂。

1. 讲得多不如落实多

讲得好,讲的详,是岳中教师的特长。因为我们学生知识欠账多,上课讲,自习讲,教师们不怕口干舌燥,只怕机会溜掉。这样敬业吃苦的教师,的确令人可敬,但学生成绩却不尽人意,教师讲得太多,表演太多,学生反而睡得多。教师陶醉,学生大睡。只有抓落实,才会出成绩。

2. 刚柔并济,方为上策

薄弱学校的课堂管理是头等难事。在应试教育重压之下,从上小学起,有些学生就不爱学习,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眼,可他们在学校一待就是十多年,想想这需要多大的毅力。他们的抗挫折、抗打击能力极强,心理素质好。不管学校和老师如何对他实施高压政策,他们也敢反叛,敢尝试。高压之下,还有敢以身试法的“勇夫”。因此,教师的课堂管理方法必须灵活,刚柔并济,方为上策。

3. 重过程并不等于轻结果

新课改要求学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曾经一度,我们取消了月考,期中考试,学生负担轻了,可期末成绩却一落千丈,针对我校实际,我们认为重过程并不等于要轻结果。在狠抓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同时,结果检测必须及时。特别是当堂检测,这比考试检测更为重要。

4. 教师厚积薄发,学生才能索取自由

荀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教师是水,学生便是舟。要让这舟能在水面自由航行,这水必须充盈。教师不仅要不断充电,而且要走下讲台,跟学生一起下水游泳,因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5. 因材施教,让学生敢说敢做

俗语道:“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教学也是如此。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让学生能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活力四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心潮澎湃,方为教学良策和高效课堂。

6. 宽容是师德之本

教师应有一颗比海洋、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一切。这就需要教师有爱心,不自私。我校由于生源质量差,不少教师牢骚多,抱怨多,甚至认为自己干的是将石头孵成小鸡的工作。对学生否定多,肯定少,致使不少学生破罐子破摔。教师如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包容、爱护学生,教学会事半功倍。

通过实践,我们确立这样的课堂管理理念:管理是关键;落实是核心;考核是手段;“刚柔兼施”方可行;因材施教尤为重要。

四、与时俱进,立足校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活水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更多地应从时代脉搏中来,从工作实际之中来。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与时俱进,又要立足校本。

1. 处理好课改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

众所周知,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永威中学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课改先锋,不少学校前去拜师学艺。我们也曾心潮澎湃,前去取经,可满腔热血换来的只是望洋兴叹,望其项背。探究根源,其一是这几所学校的课改基地都是初中(义务教育段),学校无多大升学压力;其二是这几所学校的崛起都经历了一场大的改革风暴,而我校受上级教育部门统管太死,行政干涉太多。其三是周边文化氛围大相径庭。华阴地处三省交界,自古交通便利,民风粗野,尊师重教氛围不浓,不少家长外出打工,长年不见孩子的面,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孩子成群结队,心理成长环境恶劣。不服管教,逆反期延长,致使我们的学校教育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教育名师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每节课都给每一位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紧张有序的学习。关注学生情感,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学生活动,狠抓知识的落实,这是较为理想的高效课堂;但这对于教学实践者来说常常是空中楼阁,堂堂课都努力,堂堂课都会有缺憾,堂堂课都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阴影。

2. 处理好学习借鉴与校本研修的关系

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教学的确单调,新课改更加优化了课堂结构,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传统教学中的那“一张嘴”也是课堂中最为关键的。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的研讨与交流日益频繁,闭关锁校也要挨打,相互学习借鉴刻不容缓。但到各地观摩后,自己还得“摸着石头过河”来实践,不经历凤凰涅依然不能浴火重生。

我校班级设置层次多,有火箭班、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一个年级十三个班四个层次,教学不可能搞一刀切,分层教学尤为重要。火箭班是我们高考的主力军,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一丝不苟瞄准高考;实验班虽为第二阶梯,但又是我们高考能否出彩的关键,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对重点班我们敢于放开手脚,大搞课堂实验;普通班我们往往得将重心放在课堂管理及养成教育上。立足校本实际,采用分层次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让课堂变得满园花开,是我们确立的校本研修目标。

第5篇

关键词:课前准备;探究学习;检测反馈;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改革的实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无论是教育专家、学校还是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而进行一系列地尝试。对于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已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何谓课堂教学高效性?高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效能高、效力大。”指在相同或更短的时间里完成比其他人更多的任务,而且质量与其他人一样或者更好。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通过自主合作、课堂探究、检测反思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有效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兴趣上,从被动到主动,从不学到爱学;在情感上,从自卑到自信,从冷漠到激情。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高效性呢?下面,笔者就谈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全面预设,充分备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的高效性

高效课改下,“课堂的无法预设”导致很多有教龄的教师不去精心准备课堂,而是将课堂实际效益寄于自己的长时间讲解上,

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被动地听讲,盲目地接受。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高效、和谐的教学氛围。没有预设的课堂如观花赏月、听曲观戏,教学课件、视频、录音竞相登场,非高效课改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大量课堂时间。一堂课下来,只见各种活动的热闹,不见课本的有效开发、挖掘和共鸣。

1.提高课前预习效果

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课前预习这个环节被大部分语文教师忽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预习题,比如,课文熟读,学生生字词等,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有限的45分钟。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提高课堂环节预设的全面性

首先,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把握住课本的重难点及内涵,更要考虑到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与方法。其次,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接受过程中的困难,商讨高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课堂预设的高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上探究学习要高效

1.教学环节要高效

课堂上环节很多,45分钟内教师必须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达到一个具体的目标。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讨论点,由每个讨论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和成长的“摇篮”。

2.问题的设置要高效

课堂问题的设置既要有实效性,还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难易要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心理学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问题的设置不能死板。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数学中所谓的一题多解。

3.教师的语言要有效

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

够了。

三、注重课堂检测反馈的高效性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当堂检测更有效呢?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紧扣当堂检测的知识点,这样既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其次,课堂检测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梯度。课堂检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可以体现基础知识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第二部分要进行思维性的训练,跳一跳摘苹果,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体验成功的快乐。再次,当堂检测反馈纠正要及时。检测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才是关键。最后,必须让同学改正、整理错误的题,并记在纠错本上,这样有助于巩固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四、提高课堂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反思,亦称“教学心得”,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与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无声的“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在案。

1.“如何预设”

每节课结束后,应对教学预设进行回顾总结,考虑你所创设的情境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引入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完美之处?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同时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情境创设,并及时修正

教案。

2.“疏漏之处”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角色转变

语文高效课堂,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取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的自我成长或发展是判断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手段之一。如果说,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可以判断这堂课是有效的,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堂课。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提高素质、转变角色是关键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角色,教师要追求更高的教学价值,实现学生有价值的学习,获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角色的改变。因此,教师如何扮演好新角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教学形式,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做好角色的转变,这是关键。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灵活地掌控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钻教材,掌控好教学的尺度,灵活驾驭教材。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学习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上自主探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实现高效语文课堂。那么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呢?

从教师方面讲,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教师要巧妙设问,通过一个个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学生方面讲,应当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在课改背景下,追求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是注重知识的接受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高效语文课堂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这里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对象。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主要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更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学好语文,使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并产生独特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离不开教师自己真切的感受。教师要善于以己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以情激情、以情动人。小学语文教材选材范围甚广,其中有许多篇目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较大距离。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追求课堂的高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途径,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艺术与课堂高效完美地结合起来。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一种科学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追求,一种新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精心备课

课前精心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证。每堂课我都会精心备课。首先认真研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接着,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教学环节,争取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导入、令人感兴趣的活动、恰到好处的习题。最后备学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机会来展现他们自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收获。

二、课前预习

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地做好课前预习,并有目的地进行新课的预习,总体了解、掌握知识的结构。在英语这一学科中,单词是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每天早晨,我们科代表会带领同学们共同预习单词。然后再由各个小组长组织每个小组学习新单词,确定单词读音,并且背下简单的单词。另外,我会在每堂课之前把精心制作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好预习。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效率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让课堂上的45分钟充分利用起来?要创设“高效”的新型的课堂,就应该把课堂上的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自己,尽量做到“少讲、精讲、多练”。2012年,我们分别向滦南宋道口和迁西三中学习后,形成了小组和师友相结合的模式。每堂课上小组合作学习,轮流展示,然后质疑、解答,简单的留给小学友,稍难的小师傅,再难的大组长,本组解决不了的向其他小组求助,同学们都解决不了的教师加以点拨。总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都会从中找到自信,得到快乐。

四、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

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首先,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富有活力和感召力,散发青春活力,幽默风趣,对每一个学生起到感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还要全身心投入,饱含热情地进行角色投入,无论是眼神还是动作,都要有板有眼,这对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能起到一种激励作用。此外,课堂学习还要布置各种任务,使学生们在紧张而又充满乐趣的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习得知识。但是教学方法不可单一,需要多元化相结合,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失去新鲜感,从而分散注意力,降低课堂学习的效率。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第8篇

内容提要:打破凯洛夫的传统课堂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先教后学”为“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安仁县区域整体推进课改的的模式是:预习反馈、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当堂检测。这种模式是实施课改六字真言“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关键词:高效课堂 基本模式 构建与解读

安仁县自2011年实施区域整体推进课改以来,在高效课堂模式建构上摸索了一套方法,现解读如下,就教于课改方家。

我县实施的高效课堂基本模式是:预习反馈、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当堂检测。这种基本模式是实施课改六字真言“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途径,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心”“先学后教”的理念。它与凯洛夫的基本课堂模式“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凯洛夫实施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先讲后学”。

预习反馈,5—10分钟,一般情况下,课前预习,课内反馈。为什么要课前预习,就是为了落实“先学后教,不学不教”的理念。预习内容,可以是新授的内容,也可以是已学过的内容。预习时间,可以是早晨,可以是晚上,还可以是白天自习时间。预习方法,学生按照“读、圈、点、划、写”的方法作预习记录。预习工具,学生准备预习记录本和双色笔。预习过程,教师要有效监控,不能放羊式放任不管,要巡查、发现并记载学生带普遍性的问题。“反馈”才是课堂上真正实施的第一步。预习过程有问题则反馈,问题多,多花点时间反馈,无问题,不反馈,直接学新课。反馈的问题要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来质疑,来对抗、来生成。这个环节就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自主学习,10—15分钟,一般有三种形式:独学、对学、群学。独学就是学生个体自由的学习,学习的形式就是“读学”,以读为主,读写结合。在读写过程中,存在问题时,与对子一起互相帮扶学习,称作“对学”。对学的形式就是“研学”,通过对子互相研究把问题解决。如果两个对子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提交小组,由组内同学来“群学”,群学也叫“展学”,但这种展示是组内“小展示”。

展示交流,20—25分钟,这是一节课的亮点与处。在小展示中,如果还有问题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来展示,这叫做“大展示”。什么叫展示?展示就是暴露,就是公开。问题公开化,不能不懂装懂。问题“展示”了,如果不“交流”,达不到高效的目的,甚至又可能会回到“满堂灌”的传统模式上去。所以,问题展示后,要交流,谁来交流,学生交流,我们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唱,也可以表演等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三有”:有质疑、有对抗、有生成。那么教师做什么呢?教师要做到“三点”:点燃、点拨、点评,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通过展示交流,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当堂检测,5-10分钟,上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节课都有学习目标,我们主张“一课一得”。所以当堂检测,非常重要。为什么要“当堂”?一是为了检测课堂的“高效性”,二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检测内容必须符合当堂课的学习要求。检测题型,可以分层次,如基础题,延伸题,探究题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题目。检测形式,学生可以当堂做在黑板上,也可以直接做在练习本上、教科书上、基础训练上、学法大视野上,还可以做在堂堂网上。检测结果,要批改,教师改组长的或对个别潜能生面批面改,组长改组员的或对子之间互相批改。批改的结果,教师要做好记载,记在备课本或导学案的“批注”栏中,或直接写成教学反思,反思“得”与“失”,反思如何“改”进、“改”良和“改”革。

(作者单位:湖南安仁县教研室)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123

学生对知识的完全掌握包括吸收及其运用,对于初中数学,如何让学生在上课的这段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地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讲究的就不仅仅是质量,还有效率。倘若一堂课的知识,学生花了一周的时间去理解,那效率可想而知,更糟糕的是学生堆积的不理解的知识会越来越多。所以,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这对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转化为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有促进作用。

一、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其低效原因

目前,存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性”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但笔者以为主要还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方面存在一些不合拍因素造成。具体如下:

1. 教师的“教”方面存在不足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教师育人思想的问题,对教育教学的态度问题和育人的技能问题,具体表现在: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初中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的热情不高,其行为表现在教师的教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缺乏对教材的研究。备课是为了应付检查,讲课是为了混过45分钟。既不研究教材中每一节的作用、地位,更谈不上对教材中深层教育思想的挖掘。再加上对工作缺乏激情,自然导致缺乏智慧。课堂教学老一套――“填鸭式”或“满堂灌”或“放鸭子”,师生缺乏互动。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把“教”与“学”的任务一个人自己全担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少,参与面小,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很有限。知识根本得不到巩固与活化,这种脱离学生与大纲的备课及教师唱独角戏的讲课是教师思想不上进、态度不端正,技能没锤炼的结果。

2. “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学生本身个性及接受能力等,具体表现在:独生子女多,怕吃苦,图享乐的学生多,必然造成一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加之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思维的严谨性,使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望而却步,不愿思考,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既不能根据教材中的叙述正确回答问题,也无法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对教师的讲解充耳不闻。对基本概念、定理是记忆模糊,理解不清,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这种应付式的学与不切实际的教根本不能连为一体,造成教与学的严重不合拍。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为全社会关注。

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探究

面对初中课堂教学的现状,高效课堂构建的提出无疑是有积极的意义与必要的实践性的。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进行的探究。

1. 学生的兴趣是高效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要想学好,激发兴趣是关键。很多人认为可能数学就是写写算算,很无聊,可是喜欢数学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会认为在数学天地中遨游是很幸福的事情,穿梭于公式定理中其乐无穷。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学生可以热情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竭力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本身的资源得到利用。

2. 教师的引导是高效的拉力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毋庸置疑,加入了教师角色的定义则凸显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功能性。教师是主导,一堂课真正的主动权在教师的手上,一堂课的节奏整体来说是教师在控制,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有正确的认识,不再只是简单地记公式和定理。要让学生知道前人推导出来的很多东西并不是那么神圣与高难度的,只要敢于钻研,自己也可以掌握。要让学生从根本意义上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考试做题不再是死记硬背,完全可以自己推导。教师做好引导可以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与端正的科研态度,真正发挥对构建高效课堂的拉力作用,对高效课堂构建的动力输送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 采用探究式教育法

对于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教师首先需要注意探究情境的创设,情境的设计需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所感性的认识。此外,对于为提高课堂讨论效率,让学生都充分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需要注意学生的分组,尽量让学习较为积极的学生和学习较为消极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充分调动各个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的教学中,可以设置阶段性问题,通过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讨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教师将学生以3~4人为一个小组,在分好小组后,首先提出让小组的每一位成员画出不同边数的多边形,然后限制多边形的边数不宜超过6个边。接着,要求学生计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或动手操作能力计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然后,在学生获得不同边数多边形内角和的数据后,让学生通过合理猜想与归纳推理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然后,可以邀请学生上讲台分享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以及推导所得的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同时,鼓励其他小组,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得出最后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

4. 增加师生互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第10篇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轰轰烈烈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日渐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江苏省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和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在课改中脱颖而出,相继推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讲学稿”、“三三六”等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能盲目地以形似去套学这种模式,否则有可能出现画虎不成反成类犬的现象。纵观几年来我们身旁的教育革新,不难发现其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弊端:“只换形式,不换思想”。就语文教学而言,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用固定的教学模式来定位教学过程

在课改当中,我们都在探寻一种有规律的、易于捕捉和掌控的教学模式来驾驭课堂,以便于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效果最优化。于是,杜朗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便很快深入到我们课堂,然而大多数只讲求模式的完整性而不注重实效,此外,对于教材过于细切,使语文课成为技法解剖课,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参规定的目标和预设的教学模式行进,久而久之,感性的、灵性的语文也就成了一场消耗战,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冲动也就给磨损了。

二、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泛化

课堂上设置了许多问题,一环紧扣一环,老师问,学生答,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似乎这就是探究。其实,一个个肤浅的问题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禁锢着学生思维的拓展。不管什么问题,难易程度如何,总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次的时间都不长,简单的问题不必讨论学生就已经知道,复杂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没弄明白,这样的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根本没有体验。

三、就语文教学而言,缺少了必要的静默和慎独

从课堂活动本身出发,不论是合作学习也好,还是交流探究也好,在此之前,学生缺少了独立思考,使得讨论成为一部分优等生的天地,对于一部分思维较慢或者学困生而言,无异于打酱油。另外,语文学习需要静默和慎独,阅读和写作都强调个性化,如果你走不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你就不会有“感时花溅泪”的感叹。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这种高效不应该拘泥于模式的限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创设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把握语文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设计切合实际课时的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笔者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教师都希望用最好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常常花费很大的精力研究“怎么教”,采用怎样的形式教,却忽视了学生“应该怎样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听、说、读、写、背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生成。

三、预设合理而又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控制机制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教学是一种有控制的认知行为,无论在教改形式上如何更新,也不能背离控制论和系统论的普遍原则。我们不妨学习杜郎口的自主学习模式,从传统教师的单向控制到多向中心控制,学生认知活动的思维活跃并不意味着整个课堂放任自流,相反却由于出现了多元化的控制中心,在单位时间内出现了高频次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外在表现或许看似无序,其实却是通过是有序的竞争手段提高了整体课堂的效率。

第11篇

2011年秋季我校进行高效课堂建设,至今已两年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3年11月,白银市高效课堂推进会在我校举行,并将四中的高效课堂在全市推广。两年多来,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笔者通过调研、实践,对我校高效课堂进行反思,已飨读者。随着高效课堂的不断深入,课改出现了令人喜悦的成绩,也有很多不足;表现在:

1 亮点展示

高效课堂打破了以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课,出现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良好态势;课堂上是以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的特点,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亮点一: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己才华,增强自信心的主阵地。以往的课堂,虽有很多鼓励、评价,但以教师为主体时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养成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和依赖,往往易产生一些自卑、不自信。而高效课堂则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使学生在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平等互助的探究中,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即使考试成绩不佳,也能尽最大努力地去和同伴钻研,形成了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亮点二:小组合作探究;以前的课堂注重教师的讲授,学生个体的理解;而高效课堂则是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预习、探究、交流、合作、小组展示,使大部分知识在组长组织下很快讨论清楚;即使部分潜能生,在小组的群学、对学中,有时虽不能完全理解,但都能努力地去想去做,体现了高效课堂使全体学生提升的课堂。

亮点三: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展示,能力提升是高效课堂的又一亮点;原来的课堂,往往是师问群答,或是个别学生的回答,课堂关注程度不够。而高效课堂通过交流展示,使学生在有序的抢答或争论中或自由回答中获得知识,增加了自信,锻炼了口才,增强了能力。

高效课堂中即解放学生、又解放了教师;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自由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进行中,充分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了解课堂,有效点拨,同时又很轻松地进行课程。

2 课改的不足之处

课改进行时,关键是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课改理论支撑不起来,加上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干扰,使很多教师无法理解高效课堂,从而阻碍了高效课堂的落实,甚至在课堂上无所事事。

导学案的编写上流于形式,不是以题的“习题集”,就是以原来有的教案的复杂的学案,造成课堂进行不流畅,出现学生学习无从下手,教师一着急又回到讲授的传统课堂。

导学案在使用中的个性修改跟不上去,也是造成课堂低效的一个方面。一个使用起来顺畅自然的导学案的形成,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形成,而是需要不断重复实践、不断完善补充才能完成;我校虽使用了两轮导学案,每次应根据学生的变更、学情的变化、对课改的新的认识做出对导学案的个性修改、补充;细细分析比较、补充修改的不扎实,影响了高效课堂的形成。

一节完整的、连贯的高效课,不仅仅在课堂,课后反思非常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没有反思,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然而,检查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后反思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从而使整个课堂不能提升。

小组合作探究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灵魂,而小组建设成为高效课堂能否成功的一个瓶颈;虽各班都有小组,但无建设,如小组长的培训建设、组内各成员的协调培训、各组的展示培训等等,阻碍了课堂的知识生成、课堂气氛不活等现象。

由于应试教育追求成绩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再有人听课时极力表演,而平常课一如既往的进行讲授,把教师讲的口干舌操,而学生听得无精打采,出现教师不会教,学生不学的情景。

语、数、英的科目,天天有课,天天有作业,天天检查,且作业量大,使绝大多数学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做作业上,甚至抄作业,从而对整个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到位,偏科等现象,

3 改进不足的有效措施

用模式引领课堂。因为大部分教师才学着走的时候,各种姿势都有,久而久之使教师感觉无从而终;一旦模式引领,就会使大部分教师很快成长起来,等应用成熟后,自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多在导学案的编写程序上、课前的个性修改、课后反思上多把关,多引导;在课堂上多诊断、多评价以一定的格式打造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小组建设是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搞好小组建设,是摆在各教师面前的很棘手的重大问题。建议:(1)除了学校奖励小组外,更重要的是各科教师在课前将这节课的任务分配给各小组及课堂“小老师”,即对小组长的课前培训;让这节课的各环节、流程、重、难点能在课堂上可操作地、有起有伏、有序的进行。课间能及时地精点、引领学生质疑;即课中能有效的培训,课后让各组反馈、汇总,及时进行有效的课后培训。(2)除了培训小组长,还要把各组分批地进行整组的调整和培训,是各小组成员都能感受到小组的吸引力,更感到学习离不开小组。只有达到这种程度,小组的作用才能有序地、有目的的展开各项学习任务。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

教学活动是一项目的性明确的认知活动,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是判断一个教师能力水平的直接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才能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呢?

从一堂课组织的过程来说,课前、课时、课后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共同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课前

既然是目的性明确的认知活动,那么课前优良的教学设计就是保障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第一要素。可是如何才能使你的教学设计优秀起来呢?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必须建立在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上的。具体的学情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从学情出发对于课堂的预设了。准确的预设课堂就能够忽略次要的内容,突破重点和难点,教学活动就顺畅自然,效率当然也就高了。反之,如果对课堂的预设不准确,学生已经会的知识教师还大讲特讲,学生不会的内容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何谈起呢?当然,有一点是要说明的,那就是任你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也难免会有预设不准确或是不够准确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在课时环节注意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二次备课。

二、 课时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每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效果如何全看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小学课堂时间通常是40分钟,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专注时间大概只有25—30分钟左右,低年级学生的专注时间甚至要更短。所以,要求小学生每堂课至始至终都很专注地听讲是不现实的。那么,高效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保证呢?

首先,激趣导入是很有必要的。在小学课堂的开始阶段,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上课铃响了,小朋友们纷纷从操场上跑进教室,教室里闹哄哄的,老师们不得不大声提醒同学安静下来。这个时候,适合于小学生特点的激趣导入就能够很快地把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导入做得好,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这堂课也就有了成功高效的一半可能。导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个人以为,故事导入或是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效果会好些。如果是能够设置一下悬念,等到课堂临近结束的时候再让同学们自己把悬念解开就更好了。

其次,独立作业不可或缺的。小学课堂上,不少老师讲解概念,演示例题后就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流程是不很可取的。因为不能排除有部分学生是有懒性的,如果直接进入小组合作学习难免会有部分学生消极懈怠,长久下来,我们通常说的变相制造“学困生”的局面就形成了。最好的处理应该是先让学生独立作业,把有梯度的课堂练习中会的部分先完成,遇到不会的略加思索,确实不会的做下记号留待小组内部解决,小组内部无法解决再提交老师于课堂上解决。这样的话,不同层次的学生才都有在独立作业中获得成就感的可能。而小组内部通过合作解决的部分问题包括小组内部无法解决须提交老师的问题也就成了这堂课的重点。

再次,合作交流是高效的关键。小学生的好胜心理是很强的,老师善于引导的话就为这堂课的提升创造了理论上的可能。当然,有一点是必须补充的,那就是,课堂练习的设置应该是学生会做的较多,需要小组合作的较少,小组内部都无法解决的更少。试想,一堂课的当堂练习,学生大部分都不会做,学生的心理严重受挫,这堂课能提得起精神来,课堂能高效?在学生大部分题目会做,只有少部分不会做的基础上,学生的好胜心往往是很强烈的。他们往往会用“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勇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利器,达到“自己学来”知识的境地。有合作,有成效,没有小组的交流展示的话,这样的学习效果也要大打折扣的。学生总是有表现欲望的,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尤为强烈。试想,我们的合作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展现,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那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而这,其实也是促成学生“乐学”的关键啊。当然了,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各小组的交流展示机会要均等甚至于组内同学交流展示的机会也要均等,这样才不至于挫伤了个别小组或是个别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评价小结是难免的。一堂课临近结束,学生的合作交流也基本完成,这时候的评价小结是难免的。评价小结做好了对本堂课的提升作用是巨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评价小结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优点也肯定有不足,所以,一味的批评是不可取的,一味的表扬也同样是不可取的。学生做得好的部分给予充分肯定,做得不好的部分给出不足所在并让他们明确改进的方向,这样的评价才是中肯的,合乎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结束前用一定时间对本堂课做个回顾,总结出本节课所得对于课堂的提升作用是不能忽略的,这样的话,学生才不至于上课时热热闹闹,感觉大有收益,课后却突然发现脑袋空空,一无所获。

决定一堂课时成功高效的因素还有很多,本文谨粗列以上几点,其他因素不复一一列举。

三、 课后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于老师之所以会这么说,或许就是如特级教师般的她也曾经在教育教学中碰到过许多遗憾吧!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呢?这就注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地从教学预设的准确度、合作交流的方式方法、课堂生成的解决等等角度不断剖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经验教训,用于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形成教学手记甚至是论文总结。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才能越来越臻于完美。

【参考文献】

1、黄红成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数学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