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高考政策

新高考政策

时间:2023-02-06 15:11: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高考政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高考政策

第1篇

关键词:新高考政策;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思考探究

新高考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老师必须制定出一系列符合现状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方法探索中很多老师会对政策的理解出现误解,认为在提倡现代教学方法的时候,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其实,这里的改革是对传统的扬弃,不能一棒子打死。因此,老师在进行教育方法改进的时候,要将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使课堂教学结构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给学生创造一个最有利的学习环境,高效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一、新高考政策下数学教学的现状

无论是对高考政策已经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已经适应的高三学生,还是对刚跨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来说,数学都是高中学习生活中的一大难题。数学的抽象性和其严密的逻辑性,都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道道鸿沟,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传统的“题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高压之下,心理的压力使他们对数学渐渐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方法,新高考政策出台了,它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课堂有效性的重视。在此背景下,老师都相应的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以此来适应高考改革,讲提高课堂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为主要的目的,而不是强加给学生“应试教学”的帽子,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考试型人才。

二、新高考政策下教育观念的改变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教育者对教学的目的有很大的误解,在他们看来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学得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因此,他们也就相应的进行一些高压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随着一系列教学教育政策的改革,老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死板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应该摒弃。尤其是新高考政策的推行,老师应该了解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新时代新要求,老师必须对教学观念做出改变,顺应时展要求,将只关注学生分数转变为能力、分数一把抓。

三、对新高考政策下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是错误的教学方法,它只是与现代教学理念有一定的出入。如果能够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教学,那么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会重焕生机。守住传统的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这才是成功的改革。

1.突破旧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方法逆向讲授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然后老师在课堂上都是先进行概念等知识点的讲解,再让学生看例题,然后老师进一步讲解。利用现代信息教学技术,笔者思考,是不是可以不再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讲解,先让学生自行进行实例的学习,学生讨论探究以后,老师再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是迷茫无目的的,他们知道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听课的时候也更加有着重点,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进行“统计案例”这一章的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看例题,进行研究讨论之后,将不理解的知识点反映给老师,老师再根据他们的反映制作PPT,将统计的数据、相应的统计图制作出来,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更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出来。

2.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电子书”相结合

多媒体快捷、方便、信息量大、文字多彩且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因此,老师一定要将这一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利用动画和录像将抽象的知识点制作成电子课件,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但是,老师一定要注意,再优秀的电子课件都不能代替传统的板书,老师必须将传统的黑板板书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直观。例如,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讲解时,因为空间几何的抽象性很强,所以,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地制作成电子课件,将空间几何题利用现代技术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3.“游戏课堂”打破传统教学的陈规

以电脑游戏导入教学,可以营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前几分钟进行课前预习或者回顾前一节课的知识,当然,这样的教学安排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好处,但是,长此以往,一成不变的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最终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课前可以适当地进行别的安排。例如,根据课堂内容,进行课前引入,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电脑教育游戏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助学生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数学这门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这很大的影响。因此,老师一定要以新高考政策为契机,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但是老师一定要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缺互补,不能一味地追求新,而将传统教学方法一棒子打死。老师必须探索出传统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新理念相结合的科学的现代教育方式,高效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参考文献:

第2篇

专家怎么说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

苏明表示上海市2017年高考采用“3+3”模式,即学生可以从六门选考科目中选择三门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记入高考总分,这实际上是在高中阶段三年中,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步完成的。第一次学业等级考试目前已经结束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顺利的。

这次高考改革一个很大的意义就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更多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以及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来更好地、更扎实地学好高中阶段的课程。高中教育本质上是要为人的全面素养培育奠基,如果过度关注考试科目和分数。将会限制高中教育的丰富价值。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上海开启了新一轮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在下列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是普遍实施走班教学,让学习更加个性化;二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三是持续推进高色多样化建设。让高中课程更丰富。

在谈高考改革时,苏明说:“有家长反映说。高考改革会‘倒回去’,我负责任地给大家说,改革不走回头路,高考改革的方向不会变,配套政策将会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请大家不要轻信谣言。”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省教育厅立即出台文件,要求学校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

韩平表示:就目前来看,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有两个,一是分类分层走班教学,二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选课走班包含了课程改革的所有元素,是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充分尊重,也在考量学校校长与教师的理念与智慧。浙江省早在2012年深化课改时就提出每周至少有20%课时开设选修课程,实行选课走班。2014年初由16所学校试点必修分层走班教学。新高考实行多次考试和选考,与深化课改倡导的选课走班完全对接,大大促进了走班教学。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新定位行政班和教学班功能。行政班应该是一个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结协作的学生精神家园;教学班应该是学生个性发展,有共同的学业追求的学习乐园。行政班和教学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协同推进教育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学段制、导师制、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评价与调配制度研究。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心副主任高升:

建国至今,每次高考改革都给中学教学带来改变。本轮高考改革之后,“班级”“同学”“班主任”等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概念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很大程度上会淡化甚至不存在了。因为学生是流动、不固定的。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当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已不复存在,“班主任”这个名义即便仍然保留,其真实含义和具体职责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今后高中“班主任”这一角色可能会更接近于大学里的“辅导员”。

在大多数高中,英语这个科目很可能会分成“快班”和“慢班”,实行分层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慢班”其实并不“慢”,只是相对于前面的“快班”而言。

另一方面,学生一旦进入高中。其本人和家长必然会尽快对其三年后将要选考的高考科目作出规划,在理、化、生、史、地、政、技这7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

学考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即可;选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将在高考中面临激烈竞争。因此,虽然是同一个科目,作为学考还是作为选考。二者的要求和难度差距极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学很可能在高中一年级就不得不将这7个科目的每个科目都分成“选考班”(快班)和“学考班”(慢班)。实行分层教学。

这样一来,中学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将面临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作为中学校长,首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必须设法提供足够多的教室,而且由于每个科目、快班慢班的人数并不相等。所以这些教室还应分成大、中、小等不同的规格,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语、数、英是每个学生必须报考的必考科目,而且分值进一步提高,在录取中所占权重进一步加大。那么毫无疑问,语、数、英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成为绝对核心,中学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学资源都将更进一步向这三个科目倾斜。

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张和平:

2016年6月14日,《陕西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外公布。这标志着我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我省2014年启动有关考试招生单项改革,2015年按照国务院《实施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制定我省《实施方案》,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到2022年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到目前为止,按照《实施方案》对各单项改革所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省各项改革任务正稳步推进。

《实施方案》明确,从2019年启动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当年6月底前公布方案,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从2022年起,高考成绩由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性考试成绩组成。保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计入总分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每科满分100分。由考生根据招生高校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每科可报考1次。

校长怎么说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

在40年后,“一考定终身”的统一招考模式将完全打破。根据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取消文理分科。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其他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叶翠微说,2017年高考有着“专业导向”的特点,就是要让孩子高中的学习和大学的学习。乃至和未来职场的工作发生联系。当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并适应这样的规划。其中的核心,就是认知自我:认识自己的兴趣。特别是真兴趣;认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强项优势;然后怎样把自己的真兴趣、强项优势聚焦到相应学科的学习。

叶校长认为,高考改革对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来说的确遇到了好时候。他们从“齐步走”改变为“自主走”,从统一要求走向个别要求,我认为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福祉。对于多数普通学生而言,新高考的影响或许还要靠10年、20年以后进行判断。国外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注重让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扬长的学习,而在我国普遍还缺乏这样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样,学校需要家长共同面对学生专业选择,实际上也就是面对孩子的成长设计。

浙师大附中校长何通海:

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将选择权还给学生。2014年浙江进行了高考改革试点,一举打破了原先文理分科的局面,迈出了高考改革的第一步。何通海说。2017年高校招生录取的考试科目为“3+3”。“7选3”的科目“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70分)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必考题+加试题”(100分)的成绩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成绩。

“打破文理分科是新高考鼓励个性化发展的体现”,这样的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他给出了一组数据,按照“7选3”选课规则,有35种不同的组合。目前浙师大附中选择“两文一理”的同学占24%,“两理一文”的占38%,“一文一理一技术”的占13%。也就是说75%的学生都选择了文理兼修,这是与原来文理科泾渭分明的最大不同。

除了分类选课。新高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分层选课。高中三年每年增加春秋假。从而划分出12个学段。除了高一第一个学段,为了让新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实行行政班制度外,从第二个学段开始,学生就要进行分层教学,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水平和潜力选择每门课的层次。每个层次的基本教学要求一致,但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梯度安排会有不同。何通海介绍,与分类选课一样,分层选课也是将选择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选择中认识自我,主动学习。

他认为,目前高中教育在为学生提供更适合、更多样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一开始每个学生就要在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作出选择,并为之付出三年的努力。

何通海认为,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规划。对于如何选好选考科目,何通海提出了3点应对策略;一是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二是选择具有优势。发展潜力大的科目。三要从今后希望报考的专业乃至从事的职业考虑,有针对性地选择选考科目。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高级中学校长周彬:

让学校选择学生,最后淘汰的是学生。而且这种淘汰是不可逆转的;让学生选择学校,最后淘汰的是学校,学校可以在教育变革中求得新生;让学生选择老师,最后淘汰的是老师,老师可以在专业学习中获得逆转;让学生选择学科,最后淘汰的是学科教研组,教研组可以在组织学习中实现重构。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愿意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既可以看到学生因为自主选择而负责任的成长,还可以看到学校因为学生选择而可持续发展。

对于新高考,周彬强调,无论是“6选3”,还是“7选3”的模式,作为中学的校长,不要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关心这个政策的好与坏上,既然这个政策已经出台了,并落实到学校层面,那么真正需要校长琢磨的问题,是这个改革方案会给学校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学校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个方案。

新高考不仅仅会改变高中育人模式。它还会改变高中的办学格局。周彬说,对于最好的学校来说,新高考绝对是挑战,我们正在努力把挑战变成机遇:对于水平不高的学校,虽然不能在综合实力上胜出。但在某几个学科M合上,还是有机会证明自己教育实力的。

新高考让学生选学科,这也就给了一些综合实力不强。但单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很强的学校向前冲的机会。新高考,让每个中学都把学科拿出来让学生“检阅”,比较的是学校最强学科的组合,最终形成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并逐步改变当前的教育格局。

教师怎么说

浙江教师黄忠:

新高考对于有独立思想。真正从孩子长远考虑的家长而言,是减负了,不是加重负担了。以前,有想法的家长想抓一下孩子的强项,老师就说,高考第一,耽误了高考怎么办。尤其是高三,一切兴趣爱好都得为高考让路。现在。很多科目在高三前分数就定了,完全可以选择在高三用更多的时间主攻自己的强项,好好准备一下自主招生、艺术考试。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突出特长,全面发展”比“全面发展,狠抓弱项”更符合孩子的长远发展。新高考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虽然由于条件所限,还做不到量身定制。但比过去所有学生都学一模一样的东西多了些选择。也给社会储备了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

任何一项新制度的实施。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没有人是圣人,犯错了,要想办法去改进,怎么改进比全盘否定更重要。

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教师王德明:

来自教材的挑战。新教材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纂之中,除了一些教师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之外,我们在忐忑之中心慌意乱,总感觉孤独无助,感觉自己的内心没有底。新教材即将在2017年解开神秘的面纱,而隐藏在面纱之下的那张面容到目前并没有展露真容。以往教材也几经修订,即使再大兴土木,也只是在原有框架之下“添砖加瓦”而已,原有的体系还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未来在新高考之下,我们将拿到非常陌生的教材,这些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悄悄的革命”。

来自理念的挑战。新高考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考。也需要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组织课堂教学和应试复习。这里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对知识自身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大都是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熟能生巧的机械训练。知识和技能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甚至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新高考形势下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偏差,其中之一就是不考虑新的高考模式理念的转变,在重大的变革中依然如故,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课堂教学依然依靠知识点和习题训练讲解打天下。这种教学模式将在新高考中“死”得很惨。

第3篇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志愿填报难度升级,让很多家长和考生无从下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出的2021新高考录取规则_高考生填报志愿的5个误区,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新高考录取规则是什么(一)新高考“录取规则”有变化,高考分数不是唯一标准

使高考这一单一考试变为多元化考试

这个变化已经在实施改革的某些省份有所体现,也就是说现在一部分大学在一部分省份的考生录取不仅仅是依靠高考这一个考试单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还是要结合他考生平时参加考试的一些成绩。

比如说在高二期间参加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就是某些高校录取考生的一个重要依据,另外随着试点省份的不断增多可能还会增加一项或者是两项的考试,所以以后的“高考”逐渐变得多元化。

(二)推行职业院校单独招考政策

这个政策其实都一直存在,只是平时我们对这个考试的重视程度不高,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单招考试,就是一些大专院校提前的招生考试,不需要参加高考,只需要通过各个学校举办的招生考试,如果顺利通过的'话就能够进入到这些学校来进行学习。

对于一些升学希望不太大、并且有意向从事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的同学来说参加职业院校单独招考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并且随着单独招考政策的不断改革以及国家的扶持,这个考试形式也逐渐会成为除参加高考之外的一个主流考试。

填报志愿的5个误区1、片面根据分数填报志愿

很多人肯定提出质疑,不根据分数填报那根据什么来填报呢。当然高考分数是填报志愿最重要的依据,但是如果只以当年的考试分数和去年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进行对比,这就太片面了。在填报志愿时,需要从这几点进行分析,该高校在考生所在省市近三年的实际录取分、平均分以及专业录取最低分;该高校在本省市的招生计划,一定要分析今年的计划和往年计划是否有变化;再查看招生简章里的录取规则,是否有专业级差;然后根据自己的位次(请注意不是分数),来参考往年该位次的录取学校和专业。

2、只看校名不看专业

很多考生或家长一看到学校名称里有“地质”、“石油”等字样,就认为这样的学校不能报,肯定都是艰苦的专业,还有的考生或家长认为带有林业、农业等字样的校名就业前景惨淡,还有一些是对外省的学校不了解,只要学校不是在大城市,直接就不报了。其实要认真研究学校的专业,看看自己喜欢专业的师资力量,就业前景。在报考志愿时,还需要做到省内外高校统筹兼顾,然后进行科学、合理地填报。

3、只报热门专业

在很多人眼里,热门专业就好找工作,工资也高,而冷门专业各种前景都不好。其实并非如此,其实专业并没有冷热之分。目前一些相对热门的专业并不代表几年后前景依旧那么光明,甚至现在一些冷门专业过几年就成了热门专业了。建议在综合考虑自己情况下,进行“冷热兼顾”的方式来填报志愿。

4、求学就是求职

职业是填报志愿的导向,但不应该将求学和求职等同起来。选择专业和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录取率和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5、拒绝专业调剂

从理论上来说,分数高会被好学校录取。但实际上并非人人都能实现这个理论,无论哪一年,都有一些考生总分超过了报考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却没有被录取。一般来说都因为服从调剂。其实服从调剂是一个提高录取率的好方法,而且服从调剂也许不会吃亏。很多时候调剂的专业也不一定差,本人就是从被调剂的专业,而且我们整个班的就业前景远远要比我们学校其他专业要好,就算是被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了,到校后也是可以转专业、辅修第二专业,甚至还可以通过考研等途径读到自己理想的专业。

2021届新高考政策自2021年起,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为“3+1+2”组合方式,即由全国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3门科目(1门首选科目+2门再选科目)组成,满分为750分。

其中,“3”为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首选科目中选择1门,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2门,以等级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依据考生总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分类投档录取;按照物理和历史分类编制计划、分类划定分数线、分类投档录取;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

新的高考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所想报考的专业来选择相应的学科,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避开自己的弱项,提升自己的升学率。

第4篇

新高考实施的这三年,试点重心一直在高中教育。但真正能引领和“指挥”高中教育的,是高校对新高考的适应情况和变革可能。毕竟,高中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高校输送优质生源。究竟在高校的眼中,何为“优质生源”?学生就读后,高校又将如何培养优质生源?其实,这才是新高考改革能安顿下来的根本保障。

高校招生标准的“精准引领”,胜过高考赋分的保底举措

经过一轮新高考试点,目前高中教育碰到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学生选科不均衡。特别是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在高中受到一定的“冷遇”。

在改革试点的浙江省,为扭转这种选科不均衡的现象,今年将采用学科“选科保底”的方法,即通过综合评估确定每个学科不同的保底基数,当选择这个学科的学生人数少于这个保底基数时,在对学生进行等第赋分时,就不再参考实际学生选考人数,而是采用这个学科的保底基数自上而下地对考生进行赋分。

也就是说,假如浙江省物理学科的保底基数是6.5万,等底赋分时给予前百分之一的学生满分,当考生只有5万时,赋予满分的人数就不再是500人,而是按照保底基数6.5万的百分之一,也就是650人。浙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每个学科选考人数的相对均衡,不至于出现学科“遇冷”现象。

把不同学科置于同等地位,看起来实现了“学科平等”,但实际上,不同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在支撑大学不同专业学习的力度不同。可是,要是我们非得在高考选科上,或者在高考分数上,对某个特定学科给予特殊的照顾,似乎又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浙江这个方案是在“保护”物理学科,但政策出台时仍会附加一条:这对所有高考备选学科都适用。

其实,学科间的重要程度还真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只有在不同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发现基础教育定学科的重要意义。高考备选学科重要还是不重要,并不是就这个学科自身来决定的,也不是与其他学科相对比来决定的,而是由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需求决定的。比如物理学科重要还是不重要,就不是由高中教育来证明,也并不必然用高考分数来印证,但可以通过高校专业招生标准来体现。

高考备选学科重要不重要,主要是看有多少好大学和好专业,尤其是有多少好大学的好专业,会指定这个学科或者特别看重这个学科。换句话说,即使在高考学科赋分上给予特定学科更高的高分比例,如果这个学科和这个学科的高考分数并不被好大学、好专业、好大学的好专业看重,这个高考学科再高的分数也失去了意义。

因此,从眼前来看,要破解物理学科在一些高中生中“遇冷”的现实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高校理直气壮地根据自己学科需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提出高考学科需求,让选考这个学科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这所学校,就读这个专业。这既是高校专业招生的内在需要,也是对高中教育进行良性引领的使命与担当,高等学校在这个问题上的退缩,就会给高中教育带来难以破解的难题。

高校办学信息提供得越全面,高中教育改革越有方向

新高考最希望破解的问题,是希望高中教育不要陷入“选拔教育”之中,而是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要让高中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新高考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正是在大学和专业之间,更加强调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如果只看重大学的重要性,那么高考就是一条“独木桥”,重点大学就是剧场中的名角,众多学生就是那群垫着脚甚至站起来看戏的观众。不过,有了专业选择,并不能消除教育中强大的“剧场效应”。正因为有了专业分化,大家就不再聚到一个剧场看戏,而是分散到不同的剧场看戏,舞台上的名角也并不来自于少数几所重点高校,每个专业剧场的竞争还是激烈的,但整个教育系统的“剧场效应”却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可是,要让更多高中生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高校为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除了提供历年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比例之外,还需要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比如,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学校的特色专业是什么,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模式是什么,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程度如何。

总之,高校为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的信息越全面,高中学校才不至于为了几张高考试卷而循环往复地操练和训练,会更主动地为学生进入高校就读打下全面而又扎实的基础;高中生在选择备考学科,以及在整个高中学习期间,会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现在的不少高校,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希望有更多高中生来选报,从而增大学校的选择面,但却又没有主动向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更多精准的选择信息。毕竟,信息提供得越是充分,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对学校知道得越全面,可能反而会缩小自己的选择面,或许最终还会导致学校招生分数线下滑———这是高校“难以承受之重”。于是,在新高考要求高校提供更精准的招生要求和办学信息的时候,我们发现,有的高校反而对招生要求,比如对高考选考学科的限制更模糊,有的学校开始推出“大类招生”。其实,现在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并不是高校的“大类招生”,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的“大类培养”。

高校适应试点新生心有多大,决定新高考改革路能走多远

随着上海和浙江第一轮新高考在高中学校试点结束,第一批试点高中学校毕业的学生已经进入高等学校就读。很明显,这一批学生带着很明显的“新高考特征”:他们的知识结构是有选择性的,而不像传统高考过来的学生那样,只是在理科或者文科上整齐划一。

高校面对这批极具个性色彩的新生,是采用一种新的模式去延续他们的个性成长,还是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把他们再次纳入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但涉及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关系到新高考改革能否持续下去。

第5篇

和平年代,高考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考的不只是考生,还有家长,还有学校,甚至拷问教育体制,叫板国家政策。高考俨然已经形成一个难题症候群,难在题目的深不可测,难在个人水平的正常发挥,难在择校择专业与就业的是否对口,难在攀升的学费和物价,难在扩招之后不再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身价……尽管如此,千军万马还是要勇闯这座独木桥,获得进一步深造,打开未知之门的门票。

本期本刊联合云南工商学院,倾情推出“搞掂高考”爱心助力特别策划,集结教育部门、高中、高校资深教育工作者,从高考形势、考题走势、考前心理、考前营养、考前娱乐、志愿填报、择校方式、就业现状等方面给予考生们全方位的指导。

期望用浩大的关心与关爱,在高考临近的日子里,联名抚慰全省20多万高三莘莘学子们沉重的肩膀、泛酸的眼睛、焦虑的心扉,以搞掂的气势,轻松应战,过关斩将。金榜题名,迎来崭新的高校学习生活,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搞掂高考,让高考easy,向高校say hi。

云南师大附中校长

关磊:充满信心是决战高考的前提

今年整体高考政策形势有什么样的变化和特征?

今年是云南省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按照《云南省2012年新课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方案》,与过去的高考相比,政策形势有了新的变化,表现在:

第一、考试模式的变化。基本模式为:3(语文+数学+外语)+综合(文/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过去不同的是,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

第二、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化。新高考有: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也就是“必修必考,选修选考;超量给题,限量做题”。“选修选考”是指每个选修模块命一道等难度的题,学生根据自己的修习情况选做一道。与过去不同的是,增加了“选考内容”。

第三、计分方式的变化。新高考方案总分计分方式为:高考总分=高考成绩+英语听力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其中,高考成绩为720分,英语听力成绩为30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11门课)为22分,高考总分满分为772分。与过去不同的是,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量化分数直接计入高考总分。

第四、招生录取方式的变化。新高考方案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录取直接挂钩的招生录取方式。与过去不同的是,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第”及“综合素质评价”提供给招生院校,作为学校录取的参考依据。

学生在报考专业时应该兴趣第一,还是日后的发展第一,您怎么看?

我认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既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又要考虑日后的发展和就业等因素,尽可能二者兼顾,兴趣和发展相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专业就是选择职业,也就是选择未来。

一方面要考虑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生选报比较感兴趣的专业,就会全身心投入、用心去学习,学得轻松,容易发掘自己的潜质和特长,也容易有所成就。反之,选报不感兴趣的专业,考取大学,不仅学习无味,毕业后即使就业,工作也干不好,很难有所成就,更谈不上日后的发展。众所周知,做自己不喜欢做的工作,那是一种痛苦。

另一方面还需考虑日后发展,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增长,知识面扩大,兴趣会发生转移;另外大学的专业学习是为立足社会、顺利就业打下基础,专业对一生所从事的职业影响重大。毕业后更多的是考虑将来如何立足社会,如何使自己更好的发展。否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还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发展。

因此,学生选择专业时,不仅要从自己的兴趣着手,还需要考虑到日后发展的方向、就业等问题。最后想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说些什么,有什么建议和期待?

同学们,再过一个月大家都将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这一阶段要求在思想上、心理上及身体上和方法上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建议是:

1、树立必胜的信心。目标是我们奋斗的方向,信心是基石,充满信心是决战高考的前提。只有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才可能拥抱成功。

2、积极调整好心态。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高考在即,压力难免,竞争难免,要能够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高考,面对人生,变压力为动力。我认为,心态十分重要,同等情况下,既考认真、细心,更考心态。调整心态,战胜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3、发扬拼博精神。有目标、有方向,不管目前的情况怎样,不泄气、不服输、不放弃,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要有拼博精神。高考不仅仅是智力水平的检验,更是非智力因素的较量,12年寒窗苦读,惟有背水一战,才能换来甘甜的果实。

4、注意劳逸结合。希望同学们要注意劳逸结合,学会自我调节,合理安排时间,保持睡眠、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只有身体健康,精力充配,精神旺盛,效率才能越来越高,才能以自己的最佳的状态去迎接高考。

5、要科学有序地复习。科学的方法是决战高考的法宝,只有适合自己的复习才是有效的。同学们一定要根据学校、老师的安排,明确高考特点,找准方向,重视教材,注重知识点的梳理、归类,重视基础与训练,及时总结,不断反思,查缺补漏,重点复习自己模糊的问题,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将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的目的就是有效的得分,不要与难题较劲,做对会做的题,把力量放在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上,是主攻方向。

第6篇

2018年高考志愿填报说明会

2018年6月10日(本周日)上午9:00

即将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将邀请高考志愿填报专家针对

【最新高招政策解读】

【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热门高校录取线预测】

等热门话题进行逐一解答

助力高考,成就梦想!

名额有限,机不可失!!!

地点:天津市和平区贵州路18号君悦大厦B座3层

快快私信小编进行报名吧!!

(本次讲座为公益讲座,不收取任何费用哦~)

天津一中网校高考志愿填报说明会6月10日上午举行

报名方式

①关注一中网校公众号

②回复【姓名+年级+电话+高考志愿讲座】即可!!!

此外,关于此次讲座及高考志愿填报相关有任何疑问,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家长汇】公益微信群,我们会有老师定时为您解答哦~~

第7篇

高考中没有失败,它带给每个人的深刻思考刻骨铭心的经历和感受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那么关于2021年新高考填报模式内容你们又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年新高考填报模式_高考平行志愿避坑技巧,欢迎参阅。

2021年新高考填报模式什么是“专业(类)+院校”?什么是“院校专业组”?新高考填报模式怎么填?这就来为考生和家长们科普一下!

“专业(类)+院校”模式,也就是以“1个院校+1个专业(类)”为一个志愿单位进行填报。

考生既可以选择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也可以选择同一所高校的不同专业;还可以选择不同专业下的不同高校。

高考平行志愿避坑技巧平行志愿有哪些“坑”

除艺术本科(一)实行梯度志愿外,今年我省其他批次均实行平行志愿。提前批本科、高职高专文理类设6个平行的院校志愿;其他批次设9个平行的院校志愿。

平行志愿投档时,按考生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当遇到多名考生成绩相同时,依次按语、数、外单科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再按排序先后从高到低依次投档(先投分数较高、排序在前的考生)。对单个考生投档时,按照考生填报的院校顺序依次检索投档,当计算机检索到考生填报的院校有计划余额,考生档案即可投到这个院校。

省招办表示,平行志愿虽然增加了考生的录取机会,同时也存在风险。考生如果不慎“掉”进“坑”里,有可能会上线落选。

“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考生对所报高校的专业期望值过高,且又不服从专业调剂;二是忽视了少数高校部分专业对考生的身体条件、单科成绩或专业统考成绩等有一定的要求;三是随意填报志愿,填报了不愿意就读的院校(专业);四是志愿顺序排序不当。

填报高考志愿的技巧一、正确估分

在所有科目考试结束后,大家可以去看参考答案。在最短的时间内预估出自己的成绩。尽管你看到的答案因为版本不同,可能有差异,但差异不会太大,几乎可以预算出自己的成绩。这个时候,做一定预估,你心理就大概知道自己的情况了。

二、提前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

预估分数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大面积搜索数据。不要只看最近一两年的数据,你可以参考最近五年的数据,做分析,预测今年分数的大致走向。这个事情说起来似乎很轻松,但是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学校和专业的录取情况,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当你从考场走出来的时候,这个工作就应该开始了。

三、明确各项重要的时间节点

考试结束,接下来还有阅卷、公布成绩、公布控制分数线、各批次志愿填报及录取结果、征集志愿等很多事情需要关注,这些都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

家长和考生均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明确各重要事项的时间节点和查询渠道,做到心中有数,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四、有意向的学校,可以先去参观

参考一些数据后,确定几所学校感兴趣学校,但无法取舍,实在不知道该报哪一所,这时你可以选择先去学校参观。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学都还没有放暑假,你可以提前去感受一下,是不是符合你的心理预期。

高考填报志愿这件事,是对成绩的最后一次峰回路转。你周围可能有很多学姐学长,他们经历过志愿填报,但是每个人告诉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不同的学科,你获得的反馈不同。为此,我们可以听学姐学长的建议,更多地还应该是理性分析,用数据来支持你的分析和判断。当然,在分析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家人的想法等。

五、找对工具用对方法

志愿填报本身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信息量大而复杂,准备时间短,更加需要考生和家长用对方法,找对工具,解决志愿填报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志愿选择。

一是搜集目标院校资料,了解招生政策,熟悉有关规定,熟读目标院校招生章程。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需要重点了解其办学性质(公办还是民办)、办学地点、录取模式(专业级差、分数清、专业清)、身体限制等内容。

二是查询目标有关院校、专业近几年在各批录取分数和录取考生的位次情况。院校历年录取分数(或线上分数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院校录取的难易程度,提前了解目标院校历年录取情况对考生填报志愿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考生们可以通过查询院校官网、当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查询了解相关信息。

六、熟悉文件了解专业

当地招生规定、院校情况及录取规则等,是考生填报志愿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作为考生,熟悉了解这些规定以及省高招办组织编发的一些相关资料,是高考生们在填报志愿前的必备准备工作。

熟悉完规定后,就要对自己所倾向选择的专业、院校,做个详细的了解。

一是了解院校各学科的具体情况,是否为本校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二是清楚去年在本省的招生院校各专业的计划数,近几年各专业在本省招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

三是了解目前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同时对未来各专业就业形势有所了解;

四是相关专业对身体健康状况的特殊要求,考生要合理规避限报专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五是明确自己的强项科目和稍弱的科目,考虑相关科目成绩;

六是专业收费情况。

七、综合考虑慎重填报

在做好上述准备后,就该填报志愿了。在填报过程中,要结合之前的准备工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首先要选好第一志愿院校,不管哪个批次的第一志愿院校都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是注意其他志愿院校,在第一志愿院校没有录取时,其他志愿院校就非常重要了;

再次是积极慎重填好服从调剂栏,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第8篇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期,教育部将会同发改委、公安部和人社部,对各省(区、市)开展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方案落实的专项督查,还要分赴京沪粤等地督促指导落实方案。

今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出台文件,明确要求各地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现在离年底只有一个多月时间,除青海、黑龙江等省份已初步明确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条件外,多数省份尚未出台方案。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要集中力量,打好这一场硬仗”。

虽然中央和教育部都在不断督促各地尽快出台异地高考的方案,但是具体到北京、上海、广州等焦点地区,异地高考真正推行的难度还是不小。

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约47.8万人,创历史新高,比2010年同期增长4.4万人,比2000年同期增长39.3万人。9月,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的“异地高考”方案正在研究中。但令许多家长失望的是,11月2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出台的政策中明确规定:“明年高考报名须具有本市正式户口。”

北京市教委表示,目前北京市发改委、教育、公安等部门正在研究起草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方案,“原则上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

11月22日,广东公布了类似的政策,即对非本省户籍考生高考报名仍未放开。而上海则拟对居住证进行“积分制”管理,但目前该意见仍处在征求意见之中。

异地高考到底难在哪里?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高校校长曾向笔者透露,“这根本就不是教育部一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纵观已出台计划的各省市区,现在通行的方法是设置一些“门槛”,比如需要考生在当地就读一定年限的基础教育。那么这个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承载力、相应配套的医疗设施、财政拨款、甚至当地交通等都是“异地高考”背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所以异地高考在热点地区这绝不会是一到两年就能解决的问题。

除了要考虑热门省市承载资源的问题外,各省市之间还将面临一个实际的问题就是,如果实行异地高考,最终录取名额是占用户籍地的指标还是高考所在地的指标?这也是政策设计者和各省市执行者面临的现实问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曾表示,异地高考牵涉的利益很复杂,教育部门需要和方方面面协调,一方面是看给各地的名额怎么改变,一方面是看能否在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除此之外,诸如异地高考是否会带来新一批的高考移民?以及与此相关的户籍改革能否联动等问题,也都是异地高考面临的挑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就曾表示,若异地高考真的要实施,首先还是要解决户口问题,取消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差异,如果农村城市户口一视同仁,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异地高考问题,10到20年能解决都是乐观的估计。

第9篇

盲目地“课外加餐”,有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却补了很多课程标准根本没有要求的内容,甚至还会得不偿失。

上海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后,不少教育培训机构“闻风而动”,大力宣传高中“课外加餐”的重要性,让一些高一学生的家长倍感焦虑。据了解,针对高考改革,上海高一学生普遍增加课外补习的科目。从上海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看,从2017年起,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6门科目设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学生在完成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其中3门科目并参加相应的等级性考试。针对高考改革的这一新变化,很多家长和学生对“课外加餐”的热情变得更加高涨,“课外加餐”的科目数越来越多,小科目“课外加餐”逐渐走俏。

在很多家长看来,此次高考改革对于今年的高一新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没有参照对象,因此早学点、多学点、学深点总没有坏处。有的学生一下子报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门科目的辅导班,而同时补习很多科目的学生不在少数。此外,小科目“课外加餐”逐渐走俏,语文、数学、英语之外的“小科目”课外补习需求也大大增加。不少家长表示,等各高校的招生政策出台后,还将根据相关政策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增加“小科目”的辅导科目。不少培训机构也重新研发课程,调整教学方法,还有不少培训机构从“小科目”上面嗅到了商机。无巧不成书,“商机”的另一面是“嗅到了”那“教育变革”所可能带来的“大数据综合测评”,换言之“考绩”或曰“考机”。

一直以来,“课外加餐”被家长和学生视作备战高考的法宝,因此家长和学生沿袭这一思路应对新高考,倒也不足为怪。但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和学生对“课外加餐”不可过于盲从,层层加码也未见得是一种好的选择。伴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标准的调整势在必行。然而调整的总体方向和趋势是什么?新的学业水平考试难度如何确定?仅靠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应对这样的考试?这是家长和学生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

目前,上海市教委正着手对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调整,要求合格性考试内容以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其难度将低于现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等级性考试内容以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其难度也会略低于现行高考“3+1”模式中“+1”科目考试要求。但也有人认为,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都是按照一定比例来划分等级并计入高考成绩的,虽然考试可能降低了难度,但仍然存在很强的竞争性,不可掉以轻心。然而正如专家所言,在现阶段如果盲目地进行“课外加餐”,有可能花费了大量时间,却补了很多课程标准根本没有要求的内容,可能会得不偿失。

面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特别是在增加学生选择权的大背景下,与其过于关注“课外加餐”,不如“学会选择”。也就是说,让学生对自身的特长和兴趣有一个准确认知,做到扬长避短,从而为今后等级性考试科目的选择、专业方向的确定赢得主动。在这方面,学校和家长都应当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事实上,一到了假期,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便开始留意有关辅导班的信息,希望通过“加餐”提升孩子的成绩。不少家长坦言,孩子闲暇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为了不让孩子白白浪费时间,就给孩子报班学习,目的是让孩子多学点儿东西,以免成绩落后其他同学。教育专家则认为,给孩子报辅导班要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加餐”,以防“营养过剩”,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10篇

被视为“高考入场券”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近日举行,51万余名考生参加了考试。尽管是学业水平测试,但由于成绩等级与高考直接挂钩,关乎考生的前途命运,因而受到考生、家长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称之“小高考”。有的中学不惜打破正常教学秩序,停掉两三周的主课,为的是给“小高考”让路,让学生多些时间准备;不少学校多次组织模拟测验和考试,让学生们“演习”“练兵”, 以便在“小高考”中好好发挥,赢在“高考起跑线上”。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强对高中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向高校提供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人才。”然而在现实中,学业水平测试却演变成了另一种高考。难怪老师和家长感叹:这样让考生“吃二次苦,受两遍罪”,与“一考定终身”能有多大区别?

纵观多年来的高考改革,一直想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但是,这种状况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些改革,从制度设计到政策预期都想让高考改头换面,可是,在现实中却大打折扣,步履维艰。春季高考的制度设计并没有错,但它的式微,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十多年。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上的高考,应当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但从已实行“新课改高考”的十多个省份来看,人们普遍反映“比较平稳”,与以往高考“有一定衔接”。其实这些评价的潜台词是:与过去的高考相比,“新课改高考”并没有太大变化。

高考改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局面呢?其根源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改革不能在沙滩上建楼,必须有基础教育改革的土壤,而目前应试教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高考改革在与之博弈的过程中,“打折”、“走样”的现象在所难免;二是人们对高考改革的心态很矛盾、很纠结:对现行高考不满意,对一些改革不放心;不给高校招生自不行,给的太多也不行;不给偏才怪才“绿色通道”不行,“通道”太大太宽也不行……高考改革,时常在这种两难境地中蹒跚而行。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在我国未来10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蓝图中,高考改革的前景清晰可见,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高考”呼之欲出。对此,人们热切期待着。

(责编:奕璇)

第11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新高考;学考;选考;改进

一、为什么改进

1.新高考的需要

2014年9月,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浙江作为试点省市之一,出台了《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这关系到在新高考模式下如何学以及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楚,会导致教学设计过偏、过难、过深,而且仍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地理学习出现困难,教学出现低效甚至负效的情形。

2.学生的差异

面对高考改革的冲击,不仅学情发生了变化,而且学生的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不同的班级类型,学习节奏不一样,课程也不能一视同仁,这不仅关系到教师如何把握教学起点,因材施教,而且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考生遭遇问题

根据近两年浙江学考(选考)4份真题卷的学生答题情况,选择题反映出学生对学考和选考的难度难以把握,特别是最后一组选择题常常让考生望而却步;而综合题(加试题)反映的问题主要是考生对区域认知有偏差,审题析题能力弱,与以往的高考综合题相比,现行的综合题几个设问之间跳跃性强,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改进什么

1.课程资源的选择

从地理视角、地理观念选择课程资源,能拓宽视野而不拘泥于课堂,能注重实践而不局限于课本。例如时事热点是地理命题的活水源泉,要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对时事热点材料展开分析讨论,因为这些政策、现象和事件都可以成为地理命题的显性或隐性题材,学生要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原因、提出建议、阐述影响。通过分析近两年4份浙江选考卷发现,“十三五”产业发展方向、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微商、“互联网+”等热点话题都成为我们地理考题的背景材料。除了地理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微课,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开发为地理课程资源,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能成为传统课程的有效补充,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2.课型的选择

新高考模式下地理课迎来了改革的春天,只要适合学生的,尊重学生选择的,都是好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困材施教,对知识点大胆取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侧文侧理班,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侧文班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好,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不如侧理班学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以自然地理为突破口,注重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演绎过程,研究适合文科班的理性课堂。例如对地球运动的这部分知识,可采用动画视频的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侧理班则需要以人文地理为突破点,注重知识点的有序归纳,研究适合理科班的人文课堂。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对地理知识进行有效归纳,并大声“说”出来,不但能明晰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如何改进

1.立足指导意见

与2012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相比,2014版的学科指导意见在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目标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调整。必修部分课时内容减少,原91课时调整为84课时,而机动课时增加,教材的教学内容发生变化,例如必修I第二章第二节“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中把阿拉伯半岛从印度洋板块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小板块;必修III第二章第四节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调整为我国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四大地区;必修III第二章第六节作为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已经略去等。教学要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基本要求是学考要求,教学内容为必修模块;发展要求是加试部分,针对高考要求,教学内容为必修模块+限定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1]。只有与时俱进,紧扣教学指导意见,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地理学考(选考)学习的有效性。

2.研读教材(1)重视教材的活动题

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新高考背景下的地理选考非常强调活动教学的重要性。活动教学能够弥补学生个体经验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高度参与,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2016年4月份选考卷的第28题第(2)小题:“甲区域农业生产由粗放的放牧业向蔬菜、水果、乳酪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说明其农业区位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小题完全来源于必修三第二章52页活动题“加利福尼亚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故平时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教材活动题的开发,能直接应用或迁移应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有效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不但能够使地理知识有序化、系统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从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角度学习地理知识,而《地理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已涉及某种自然灾害的案例。故本模块与自然地理各要素联系紧密,其拓展加深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本模块的学习必须基于必修课程《地理1》各单元的学习,整合自然地理环境各个圈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等),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

3.研究真题

通过收集浙江省选考真题卷及最近浙江省各市模拟选考卷,分析试卷特点,发现学生问题,整理出各类题目的答题规范和学生书面表述问题如下。(1)影响类、措施类,可用动宾短语结构如2015年10月浙江选考第29题第(3)小题“该农业生产基地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参考答案为“植树种草,防沙治沙;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合理灌溉,防治土壤盐碱化;严禁非法占用耕地,土地整理,增加农用土地面积”。(2)区位类、条件类、原因类,可用主谓短语结构例如2016年4月浙江选考第29题第(3)小题“分析贵州省将易地搬迁作为脱贫途径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人均耕地少;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交通运输不便等”。(3)整理易混淆概念问题和表述不规范问题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整理各类概念性问题,如考生对试题中出现的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工业结构和工业类型、水源与水资源、资源与能源、有机质与有机物等易混概念理解不清,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概念的辨析。把握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体系,既要了解它们的内涵,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再如表述不规范问题,表现为①错误化,如“径流”写成“泾流”,“补给”写成“补集”;②随意化,如“水源补给”写成“水源补充”,“东部季风区”写成“东部季风气候区”;③绝对化,如“缓解能源短缺”写成“解决能源短缺”等。因此,平时教师的语言表述要严谨准确,不能口语随意化,须运用专业术语表达地理知识。“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影响学生,教会学生正确表达。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高考制度 改革 公平 科举制度 问题及对策

1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变迁

高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从一项高校选拔新生的活动,转变成了国家进行教育资源分配的制度。高考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有效率地选拔人才,同时以利益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又决定了运用考试结果,即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中国历史上对人才的选拔经历了推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几个阶段,最后才演变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推举制就是荐举贤才,盛行于夏、商、周时代。依据个人的德行、才能,冲破了世袭制的贵族血缘体制。九品中正制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的选官制度。而中国现行高考制度是自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后开始发展的;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而现代“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现在高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技能导致就业困难,引起了人们反思。因此把握住高考改革的方向促进高考制度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保证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2现行我国高考制度的优点

按照中国目前国情来说,高考制度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制度。现行高考制度有以下几种优点:

第一是高考相对来说是公平的,统一考试更能够检测出考生的实际课业水平,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能够激励学生去学习;第二是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是贫穷还是富裕,都能参加高考通过个人努力进入大学,实现了保障绝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是以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不仅简单便捷同时消耗比较低的社会成本;同时高考之所以广受大家关注,也是因为它是一条阶层流动渠道。第四是中国高考也给了中国考生们一粒“后悔药”,假如认为自己高考没有完全发挥实力,还可以选择高考复读这条路。高考制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第五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也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自主招生也的确能选拔出符合学校需要的“专才”。

3现行我国高考体制的弊端

虽然高考制度是现在所用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国家现行高考制度录取方式主要分为参加高考按分数录取和自主招生录取两种方式。

第一是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学生的考试负担繁重,同时学业压力较大;第二是科目分配上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的设置比例不合理,统一的科目设置和学习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同时各学科之间缺少互动整合。第三是高校自主招生录取存在问题。从自主招生的公平性来看,目前很不透明;从自主招生的选拔效率来看,并没有像想象中高效率的选拔出所需的人才;而且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减负”效果。自主招生由于其评价指标无法量化,更容易引起权力的寻租和滥用。第四是高考的考试内容设置也有问题,选修课设置不合理,题型的设计也存在着缺陷,同时也不能公平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察。第五是高考制度中命题方式比较多元化,对于考生而言,录取风险不减反增;同时命题质量也不够统一,因此不同地区考生取得的成绩也无法比较;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命题成本,多元化的命题方式会导致重复命题,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削弱了高考的权威性;同时对人才的流动也有不利影响,多元化命题方式无法确保需要某种人才的地区高校就能找到适合的人才。第六是高考的“分省定额”现象,这在国家直属高校或部署高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高考的实质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争夺,在招生名额的分配问题方面更表现出属地化倾向,像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和考生大省则是最不受北京高校“待见”的。这种现象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它阻止了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向发达地区流动,既阻止了考生的横向流动又阻止了考生的纵向流动,同时还加剧了不同地区考生被录取的差异,这是对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七是“高考加分”政策,这一政策也是高考所有制度政策中受到关注比较多的一项政策。首先高考加分指标大多是无法量化的,这种天生的漏洞非常容易滋生腐败,对高考公平危害极大就不足为奇了。其次是加分权力被下放导致地方创造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同时,同时加分政策还涉及众多利益集团,这也导致了教育腐败问题更加严重。第八是导致了“高考移民”问题。高考移民分为两种,一种是移民到教育不发达地区,享受当地的高考录取政策从而进入更好的大学;另一种是因为各种原因移民到某地而不得不在当地参加高考的,这一种“移民”多发生在农民工及弱势群体身上。“高考移民”的出现正是由于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不同^域高考录取分数线及高考录取难度严重“失衡”。第九是现行高考制度产生量“高考复读生”群体,这一现象在经济与教育不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是高考改革过于频繁导致学生很难适应;其次是高考的命题和评价方式不能够做到很好的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然后是目前高考制度的录取规则导致学生无法选择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最后是整个社会过于看重高考成绩和学历,导致很多学生自己决定或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去选择复读,而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和道路。

4针对现行高考体制弊端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4.1高考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上面我所列述的现行高考体制下存在的弊端,我认为进行高考改革是极有必要的。同时高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问题,因为高考制度决定着千万人的前途和命运,更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无论是从个人发展角度看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看,都需要保证高考制度的公平性。

4.2高考制度改革的重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同时指出:“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多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因此“公平”应该是高考制度改革的前提与最终目的。

4.3高考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是针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首先要明确的是自主招生是为了招收有专长和特长的少数的学生,不能因为自主招生的政策使得大多数学生的课业负担被加重。其次是要完善选拔机制,要克服传统选拔机制中的弊端与不足。增加自主招生的透明度;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提高自主招生选拔学生的效率。这就需要加强内外部监督来保障自主招生的公平性。高校内部自身要先做到自我约束;也需要社会和舆论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监督;同时政府也要进一步出台更加细致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最后要设置一个专门负责各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的机构;该机构既要独立于政府与高校又要受到政府与高校的监督;要做到政府、高校、机构三方之间互相监督。二是高考的科目设置也要进行一定的改善;高考考试科目既要具有选拔性又要有公平性与科学性,保证科目的知识点设置能够让不同生活环境的考生都能理解,而且只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同时科目设置还需要保证可操作性,要结合高校和考生的具体情况来设置科目。三是针对高考内容以及考试制度方面的弊端,我有以下几个建议。在考试的形式上,要逐步改变以往的“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方式,要实现从单一评价到多种评价的转变。在考试的内容上要实现多元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发展。四是高考命题要做到统一命题和分散命题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世界大学入学考试的潮流。五是高考“分省定额”的问题,要清楚的明白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发展的不均衡,仅仅通过出台政策要求改变“分省定额”这一规则是远远不虻摹J滓兼顾的就是国家的利益,其次要兼顾考试公平和做到区域之间相对公平,同时要保证生源民族的多样化和生源的地区多样化。六是有关高考加分政策,由于背后涉及众多方面,因此很难完全废除,可以进行调整尽量保证公平。首先对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弱势的地区予以偏重;发挥出加分政策的激励作用,也要保证加分项目评选的透明性,要制定统一的加分标准。七是有关“高考移民”问题,其本质也是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均衡,所以改革高考制度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变化,要逐渐缩小省际高校之间的入学机会差距。八是针对高考复读生群体这一问题,要充分听取社会各阶层各人士的观点和建议,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还要改进高考的录取机制与填报志愿的方式,要做到维护考试的合法权益为第一位;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学校网站实时学校报名招生情况和分数线情况,让学生合理规避;要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双向互动,尽最大努力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校和专业,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滨.我国高考公平制度的审视与反思[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

[2] 李木洲.新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的应对[J].现代教育管理,2016(06).

[3] 李木洲.高考模式改革趋向探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4).

[4] 李木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策略[N].中国教育报.2014-02-28 (006).

[5] 李木洲.困境与出路:“异地高考”问题剖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6] 唐苏琼.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及改革对策[J].教育评论,2007(06).

[7] 金晓明.高考改革: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推进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8] 黄长云.对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考制度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