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17:2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国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征稿对象: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硕博士研究生,社会各界关心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人士。
二、主要栏目:专家观点、理论与政策、区域改革与发展、院校治理、比较教育、人才培养、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等。本刊也欢迎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现实意义强,能够涵盖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研究或教育研究论文。
三、来稿要求
1.篇幅:以5000一8000字为宜。
2.题名:简明、具体、明确,概括论文要旨;不超过20个字。
3.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多名作者姓名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于其姓名右上角及工作单位名称前标注相应的数字序号;工作单位名称包括工作单位全称(含院系)、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
4.摘要:直接概括论文的学术观点和结论,一般不超过300字。
5.关键词:3一5个,中间用分号隔开。
6.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一),性别,籍贯,学位,职称,研究方向,置于论文首页的页脚。
7.图表:插图、表格要清晰、整齐,用序号标明,并命名图题和表题。
8.注释与参考文献:注释是对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补充说明,用带圈数字注于当页页脚;参考文献是论文中引用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内容的出处,用带方括号的数字按顺序编码标明,并与文末编码对应。
9.英文翻译:包括论文题名、摘要、关键同、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置于参考文献后。
四、注意事项
1.本刊以刊发较高质量论文为原则,优先刊发依托国家级、省级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2.本刊不收任何版面费,实行优稿优酬。
3.本刊编辑对来稿有必要的修改或删节权,作者对此若有异议,请在来稿时说明。
4.请务必在文末注明作者联系方式,包括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
五、投稿方式: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地址gzvef.gzpyp.edu.cn。请将按步骤填写资料,将论文电子版上传至本系统,原投稿邮箱gzpypxh@126.com保留使用。联系电话:020-84738555。来稿审稿期约一个月,自投稿之日起一个月内未收到采用意见,作者可自行处理。
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文献类型代码、电子文献载体代码
1.普通图书、学位论文、论文集、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代码〕.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1〕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08.
[2〕王伟宜.中国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3〕王乐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研究[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21-22.
[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3-25.
2.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例:
[1〕贺修炎.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高职教育[A].王乐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研究[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265-272.
3.期刊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期):起止页码.
例:
[1金顶兵.美国七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 , (3):129-139.
4.报纸〔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称,年一月一日(版次).
例:
[1〕焦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N].中国教育报,2010-12-06(1) .
小学教育论文参考的题目有哪些呢?小学教育非常的重要,对初中、高中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份精彩的论文,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题目,小编为你们精心挑选了100篇小学教育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分析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规划与实施探讨
3.关于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政策探析
5.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的编制
6.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类课程设置该走向何方?——基于中美比较研究视角
7.关于中央苏区小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8.探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9.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10.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设计”课混合学习设计研究
11.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12.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问题
13.促进区域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策略
1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以湖北省属6所高校为例
15.文化视域下的中美小学教育对比分析
16.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建设的途径 优
17.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
18.关于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19.江苏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20.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小学教育研究
2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
22.回眸与反思: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23.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探析
2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合研究
25.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6.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27.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训练体系的构建
28.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
29.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30.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
31.今日加拿大小学教育的特点
32.小学教育与“小升初”选拔模式的思索
33.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探析
34.小学教育应融入创新思维的渗透
35.小学教育中惩罚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36.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
37.本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学专业素质探究
38.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河北省各县为例
39.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探析
40.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建设
41.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核心任务——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
42.浅析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推动的策略
43.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探讨 优
44.清代学海堂中的小学教育与小学研究
45.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
4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47.中国和英国小学教育制度差异分析
48.本科层次全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49.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
50.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 优先
51.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
52.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53.日本小学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及特征研究
54.宽与活: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
5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性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一
56.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
57.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所在
58.基于儿童生命的小学教育之思
59.以未来的视角探问今天的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60.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四问”
61.专业化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
62.中国地区间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视角
63.关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再认识
64.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
65.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及启示——以佐治亚州立大学为例
66.新西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征及启示——以奥克兰大学为例
67.小学教育改革的途径与启示
68.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关于小学教育特点研究之一
69.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诠释——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
70.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加州小学为例
7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
72.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73.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
74.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7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三
76.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77.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数学教师知识的状况及来源分析
78.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
79.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80.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8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82.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83.美国小学教师标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以佐治亚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专业为例
84.认识小学儿童 认识小学教育
85.论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86.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87.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兼谈《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基础》
88.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89.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90.中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
91.小学教育福利供给的地区差异: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基于我国31省、市小学教育状况的定量研究
9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向度分析
93.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普及情况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94.关于中国地方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
95.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96.“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97.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
98.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学论》等四门课为例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程;内涵;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成了探索的必要。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背景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来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的“活动课程”理论,有的来源于“自然教育”和“实用主义”思想,有的则来源于“活动主义”思潮。而无论哪种“活动课程”都体现出同一种教学思想,即“活动教学”的思想,活动教学的思想最早萌芽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维多利诺、拉伯雷和蒙田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对中世纪封建教育的批判中最先表述了活动教学的某些观点;他们反对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教学,反对纯书本学习,提出应尊重儿童的个性,主张让儿童通过观察、考察、游戏和劳动等活动来理解事物,获取经验。
到了近代,活动教学的思想在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得到迅速发展。卢梭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要保持儿童的自然本性,他认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他不仅要求从现实中去找真理,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他说:“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中来教学,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没有问题时,才进行文字教
学。”\+①他的后继者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倍尔则主张“自我活动”。这些思想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欧美各国新教育运动的开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这种哲学认识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和不断改组”、“从做中学”、“儿童中心”等观点,杜威认为教育“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课程理论即后人通常所说的“活动课程”理论,且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关于活动教学所具有的人文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活动的本质所做的明确规定也可以作为佐证,他把人的实践活动规定为本质活动,他既不同意费尔巴哈的纯客体理解,也不同意黑格尔的纯主体的认识,而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活动课程”来源于什么,其要义都只有一个,即教育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基础,围绕儿童的活动来设计课程,重视儿童的本性与自由,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精神。
随着1896年~1903年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这种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的活动课程,在美国历时五十多年,影响深远。我国于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中就有关于活动课程的规定,日本1947年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日本初中开展“特别活动”,这些举措显然都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理论的影响。
(二)新型活动课程界定
我国新型活动课程是对杜威“活动课程”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杜威主张为了学习,必须动手做些事。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活动的能力”\+④叶圣陶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⑤新型活动课程吸收借鉴前人的理论精华,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的课程形态。
我们把“活动”定义为一切内隐和外显的精神和肌体动作,是“外在的物质活动与内在的观念活动”的统一。\+⑥新型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比,从内容上看,活动课程主要是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从师生关系来看,活动课程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教师则起辅导作用;从活动的空间来看,活动课程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选择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活动课程表现为学生的亲自实,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从活动组织形式来看,活动课程可以开展群众性活动、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尽管在课程计划中,学科课程是主要部分,活动课程是辅助部分,但活动课程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诸多不足,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直接经验为辅,学科课程可以满足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需要,却不能满足学生掌握直接经验的需要,而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必须通过活动来帮助理解,从而形成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又相互联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最新信息,同时使学科课程知识融于主动积极的活动之中,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变成学生的有机知识构成;育人功能上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实现特色发展。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
要充分说明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应当从什么是“课程”和“活动课程”开始。课程论专家钟启泉老先生在《课程设计原则》一书中论述了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科、学生和社会为理论基础,由此就构成现代课程的三个板块,即:理科课程、实用性课程和人文社会课程。而语文活动课程便是以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设计为主的,是一门实用性课程。活动课程又常被人们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目前学术界对于活课程的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对活动课程内涵的论述为: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作用
语文活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走向素质教育的桥梁。
(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决不是简单的起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应当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任务。“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才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⑦而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堂好的语文活动课,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实现,甚至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具有开放性,决不是仅限于语文科内。
(二)语文活动课有助于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和系统化。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语文活动课决不是教师的讲解课,而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操作。在活动中学生必须运用课内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语文活动课课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方法的采用,都要经过形象生动的感知性活动上升到理性活动,所以在活动中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完整化。
(三)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开展配乐的朗诵比赛。
(四)语文活动课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不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而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学生可能在 “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那在语文活动课中通过教师的诱导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
(五)语文活动课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语文活动课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如参观人文景观、检查城镇标牌规范用字情况、了解民风习俗等等。而活动课程的这种与生活贴近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语文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长期以来比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和自我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了较大的重视。在现代的建构主义理论中就非常强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语文活动课中不但要求学生在协作和会话中完成任务,而且特别强调满足学生个性心理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培养。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层层深入,通过语文活动课这座桥梁,将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使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
[注释]
①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③选集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卷第18页.第2卷第118一119页
④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9页
⑤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
⑥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5页
⑦陈钟墚・中学语文教育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1994年第8-9期16页8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为生动;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来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论文,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目标定位1,能对生活化的素材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识。如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材料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用相关知识解释,并进行创新。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美国911事件死难者身份确定。科学家将对每具尸体的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检查。由于很多尸体已经被分成了数块,据专家估计此次将被检查的碎片数有可能达到百万以上。所有的细胞核样本将被送到美国盐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是要对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认,而线粒体DNA则将被送到马里兰州罗克威尔的细胞研究室去,他们的任务是要查出死者属于哪个家族。据称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数据将与所有遇难家属提供的资料和样本进行核对,这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DNA分析鉴定行动中心。
材料四: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论文,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目标定位2,学生能把知识回归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平时布置学生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小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能达到验证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萝卜条,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检测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学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时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家庭作业。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态瓶等;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还可以走上社会调查居住附近有无遗传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谱图找出遗传 方式;调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农村学生可以调查蔬菜大棚是否经常通风并思考原因;外出旅游时可以调查当地景区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身边有无生态入侵现象等等。通过生活中观察、验证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会很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 ?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艿慕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Φ淖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教必修2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智慧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方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带来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智慧的教学方法往往产生于生活实践中。
三、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1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卵斑等许多方面与宿主相似,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编者注:杜鹃又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2 蜂鸟。在南美热带雨林中,蜂鸟是许多种植物的传粉者,蜂鸟的喙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长而弯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这一类花分布广泛且产蜜量高;第二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论文,这一类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较少,而且它们也经常吸引许多传粉的昆虫。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们一般更偏爱长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鸟类的驱赶。蜂鸟飞行速度快,可以长距离地飞来飞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鸟利用的花蜜。蜂鸟是典型的通过一次飞行造访不同种类的花来提高摄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赖一种植物的传粉动物。因此,对于种群数量小的植物来说,选择压力可能促使植物产生较多花蜜吸引蜂鸟。有趣的是,依靠蜂鸟传粉的植物几乎分泌同等数量的花蜜,这也许是因为蜂鸟不屑于光顾那些产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赖蜂鸟传粉的花可能与蜂鸟密切地协同进化。笔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考察时曾好奇地观察长尾蜂鸟(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种风
梨科植物的花蜜,这种植物花筒的形状似乎刚好能容纳进细长的蜂鸟喙;除蜂鸟外,似乎没有任何其它动物前来采食花蜜。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为生动;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来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论文,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目标定位1,能对生活化的素材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识。如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材料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用相关知识解释,并进行创新。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美国911事件死难者身份确定。科学家将对每具尸体的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检查。由于很多尸体已经被分成了数块,据专家估计此次将被检查的碎片数有可能达到百万以上。所有的细胞核样本将被送到美国盐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是要对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认,而线粒体DNA则将被送到马里兰州罗克威尔的细胞研究室去,他们的任务是要查出死者属于哪个家族。据称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数据将与所有遇难家属提供的资料和样本进行核对,这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DNA分析鉴定行动中心。
材料四: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论文,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目标定位2,学生能把知识回归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平时布置学生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小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能达到验证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萝卜条,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检测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学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时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家庭作业。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态瓶等;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还可以走上社会调查居住附近有无遗传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谱图找出遗传 方式;调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农村学生可以调查蔬菜大棚是否经常通风并思考原因;外出旅游时可以调查当地景区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身边有无生态入侵现象等等。通过生活中观察、验证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会很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 ?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艿慕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Φ淖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教必修2
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智慧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方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带来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智慧的教学方法往往产生于生活实践中。
三、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1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卵斑等许多方面与宿主相似,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编者注:杜鹃又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2 蜂鸟。在南美热带雨林中,蜂鸟是许多种植物的传粉者,蜂鸟的喙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长而弯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这一类花分布广泛且产蜜量高;第二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论文,这一类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较少,而且它们也经常吸引许多传粉的昆虫。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们一般更偏爱长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鸟类的驱赶。蜂鸟飞行速度快,可以长距离地飞来飞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鸟利用的花蜜。蜂鸟是典型的通过一次飞行造访不同种类的花来提高摄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赖一种植物的传粉动物。因此,对于种群数量小的植物来说,选择压力可能促使植物产生较多花蜜吸引蜂鸟。有趣的是,依靠蜂鸟传粉的植物几乎分泌同等数量的花蜜,这也许是因为蜂鸟不屑于光顾那些产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赖蜂鸟传粉的花可能与蜂鸟密切地协同进化。笔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考察时曾好奇地观察长尾蜂鸟(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种风
梨科植物的花蜜,这种植物花筒的形状似乎刚好能容纳进细长的蜂鸟喙;除蜂鸟外,似乎没有任何其它动物前来采食花蜜。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四、用到位的语言文字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如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后,学生提出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分裂间期图像大大多于细胞分裂期图像。我以“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长,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短”来解释。这样解释虽有一部分同学明白了,但总有一些学生还是实现不了从抽象到形象之间的过渡。看来要通过变换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奏效了。我打比方道:同学们在操场上自由蹦跳,由于同学们累了,蹦起活动的时间变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时间变长了。此时我带着照相机来到操场,对准同学的活动场面,拍了一张照片。此时我问同学,在这张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数多,还是停在操场地面上的人数多。大家恍然大悟:大多数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学好比间期的细胞,少数在空中跃起的同学好比分裂期的细胞。对于每个人来讲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时间长,停留在空中的时间短,在拍照的一刹那,被摄入停在地面场景的机会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刹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组织细胞被固定的一刹那。生活中的场景与细胞分裂的场景如此相似,真可谓实例不同,其理相通。
又如我在执教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中,我提问“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位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面对学生的回答既有正确的成分,又有不正确的内容,我不是只作“对与错”的评判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
此时我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在秋季开放教育论文,你依据当时日照短了,气温凉了,来思考、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
>>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 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我国近十年美术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我国近年幼儿社会性教育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 2000~2014年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国内主题词表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词频统计与知识图谱方法 我国同性恋研究的知识图谱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保护研究述评 全民健身视角下我国幼儿体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学习分析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自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基于知识图谱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群体可视化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4)的我国档案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关于我国1992~2016年内存数据库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合著网络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30-37,96,47-51.
[3]潘黎,王素.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2).
[4]易高峰,刘盛博,赵文华.《高等教育研究》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图谱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5]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0-11.
[6]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03): 359-377.
[7]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情报杂志,2008(5):70-72.
[8]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8.
[9]武法提.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6(2):71-73.
[10]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46-47.
[11]陈庚,丁新,袁松鹤.网络课程要素分析及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08(6):77-78.
[12]杨彦军,郭绍青.E-Learning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
[13]曹卫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7(4):67-68.
[14]袁小红.基于网格技术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技术框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4):62-67.
[15]胡小勇,徐旭辉.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课程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4):65-66.
[16]何伏刚,陈丽.网络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2):93-94.
[17]张羽,李越.基于MOOCs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教育测量介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8):24-25.
[18]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6-57.
[19]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4-9.
[20]瞿振元.以MOOC发展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6):3-4.
[21]王丽华.美国“慕课”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对斯隆联盟系列调查评估报告的解读[J].高校教育管理,2014(5):38-40.
特别是自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讨以后,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投入了美术教学改革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何及时。准确地把这些成果进行总结与发表,使之得以迅速地推广?这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此,围绕如何撰写美术教育论文(或调查报告等),总结美术教学改革成果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与意义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
研究成果的内容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美术教师或美术教育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在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进行表述时,就形成了不同的表述类型,一般来说,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侧重于以事实来说明问题。包括观察报告。测试(测验)报告。问卷调查报告、访谈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等。
2、侧重于用哲理和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包括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以及学位论文等。
3、第1、2类的综合。在综合之中根据不同的成果类型又各有所侧重。例如,在学术论文中,插入调查研究报告或试验报告等;
4、侧重于用文字、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来说明问题。这与第一种侧重于以事实来说明问题的表述方法是相同的,只是运用的手段更丰富,更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例如利用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等设备,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宫功能来传达研究成果。这种类型的表述比仅仅运用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效果更为直接、精炼及形象。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意义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是衡量个人、团体乃至地区、国家的美术教育学术水平。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具体他说,表述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
1、取得社会效益。通过展示美术教育研究结果,得到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社会的鉴定,评价和承认。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成果,以达到转变美术教育思想与观念,提高美术教学水平等目的。
2、成果共享,促进交流。在成果表述中,提供了研究过程的实际资料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其他研究者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进行美术教育的研究,也有利于美术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3、提高研究水平。在成果表述过程中,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口顾、总结以及把某些美术教育现象上升为规律或理论,既促使了研究的深化,又有助于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或新的事实,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成果表述的过程也是提高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研究者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过程。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和原则①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
一般来说,高质量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应达到以下标准:
1、有完备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2、切合实际,对美术教育实践具有指导的作用;
3、研究方法科学规范;
4、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5、表述方法恰当,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合理;
6、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流畅或附有图像、音响等,具有可读性。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原则
与上述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标准相对应,研究成果表述的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四点:
1、注重创新与科学性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于是否具有独创性,因此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都应反映作者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新见解、新理论、研究的独创性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情况得以反映:
(1)填补研究上的空白。阐述的是“前人所没有研究过的”,即“前人所未知的”领域。例如,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右脑功能的研究,如果确实能从生命科学研究的角度得到确认的话,那么,就开辟了前人所未知的新领域。
(2)补充前说。即研究的深化。对某一特定的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成新的角度进行探索,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各个时代、各国的学者已经对美术(艺术)教育目的进行了理论论述。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中国社会。教育。美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提出自己对新世纪美术教育目的的独特见解。
(3)纠正通说或开展争鸣。例如,1999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所发表的围绕着儿童美术考级问题展开论述的论文都属于争鸣的研究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应以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或精确可靠的实验观察数据资料未证明研究成果,不能凭个想象,任意杜撰新名词。
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都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精选材料。选材应符合以下要求:(1)所选材料应紧紧围绕研究的主要问题;(幻选取典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2)选取真实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材料;(的尽可能选取新颖生动,反映时代特点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研究者对材料正确。深刻的分析。归纳和综合,从中提取出论点,选择论据,经过严密的论证过程,最终概括出的结论就能正确反映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
3、善于惜鉴与独立思考
与任何研究相同,美术教育研究也需要若干代人的努力。每一代人总是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的。因此,如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是每一位研究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无视他人研究成果,以及为介绍而介绍,只述不评,或任意引中发挥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在进行美术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中以及撰写论文或报告前,应广泛阅读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从中选择最典型,最富有说服力的材料。不要简单列举或大量堆砌。与此同时,对要引用的观点和文献,必须了解作者的原意以及文献内容的价值,对实质性的问题应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加强论证的针对性。
4、语言精练与表达准确
语言精练是指以最少的文字表达较多的内容,也就是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表达准确是指应清楚、明了和客观地反映美术教育的事实。既不可以日常生活用语代替科学术语,也不可生造词语。在此基础上,追求语言生动,讲求文采,做到深入浅出。那种浮华夸张。强词夺理或言不达意、人云亦云的文风是不足取的。
三、研究成果表述的步骤
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是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从构思到完成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确定题目与体例
“题好一半文”说明了选题的重要性。选题应符合以下要求:(1)富有时代精神;(2)有新意、有价值、有见解;(3)能激发阅读者的兴趣。
例如,《“开放式多无角色活动”美术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②(戴立德)的论文的选题就比较符合以上要求。“开放式多元角色活动”教学模式是在1999年提出的,表达了作者当时对美术教学的见解,既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又具有新意与价值,能激发其他美术教育工作者阅读的欲望。又如,论文《弱智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索》(朱珏明),由于国内对弱智儿童美术教学领域的探索还刚刚起步,因此这一选题不仅具有新意和价值,还能激发他人阅读的欲望。
在确定体例时,应根据实施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发表研究成果的场所来确定是采用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的形式,或是两者综合以及多媒体形式等。
(二)拟定写作提纲
提纲是思维的外化。通过拟定写作提纲,把确立论点的思路用文字固定下来,使原先在头脑中的一切变得可视而清晰。美术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形式中包含着内部结构形式和外部结构形式。在拟定写作提纲时,首先按照内部结构形式理顺思路,然后再与外部结构形式相匹配。当然,不同类型的表述形式有着不同的结构形式,可根据写作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一般的内外结构形式如下:
内部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外部结构形式为:前言——本文——结论。
各种表述类型所共有的要素:主题、目的、段落、层次、关键词(大小标题)。
前言提出问题一、21世纪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挑战
a、社会的变化对美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b、美术(艺术)的发展、变化引起的“知识爆炸”;
c、教育思想的变化。
本文分析问题二、三大美术教育思潮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a、中国古代绘画教育思潮的影响;
b、诸外国的创造主义思潮的影响;
c、美国DBAE运动思潮的影响。
结论解决问题三、中国美术教育改革途径
a、从终生教育出发提出美术教育的目标;
b、对应“知识爆炸”,精选美术教学内容;
c、与学习方法多样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多样化;
d、师范教育的改革与校外教育的途径。
表1、《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内外部结构的匹配③
(三)进行写作
在拟定了提纲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了。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进行整体的谋篇布局,力求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做到完整、连贯、严密和灵活。尽量做到相并列的章节的字数应基本相等。
2、熟练驾御语言,要简洁不要冗繁;要质朴不要浮华;要生动不要死板。
3、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根据论述需要采用立论或驳论等表达方法。对议论的要求是: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实可靠;论证具有逻辑性。
(四)修改初稿内容。结构和文字
相关热搜:特殊教育制度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教学
经过十几年发展的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移动学习成为主流必将在各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成为主流的必然性原因;其次阐述了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一方面论证广泛应用,另一方面通过论文解析出近年的移动学习研究热点;最后分析制约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发展的因素。以期给研究人员在特殊教育领域进行移动学习研究、实践提供思路。
一、引言
以计算机技术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变教育技术:第一阶段的电化教育;第二阶段是与网络技术结合而形成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属于第三代的远程教育,并发展为E-learning(数字学习),E-learning迅速改变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第三段阶段是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而形成的移动学习。[1]移动学习(M-learning)是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的,是网络教育的延伸,属于E-learning的新阶段。应该说移动学习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E-learning的必然选择。
美国新媒体联盟指出移动应用程序和平板电脑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主流。移动学习(M-Learning)正成为一个多学科参与、多领域交叉、多主题综合的研究区域,也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2]移动学习在很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应用,但是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却鲜有成果,有必要通过文献比较分析,探索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描绘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轨迹,筛选研究主题。
二、移动学习成为主流的必然性
1.学习方式转变的必然性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速度不断提高,采用智能手机作为学习平台的移动学习自然而然产生,移动学习是E-learning的发展。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3]它打破了时空障碍,构建了灵活、开放的学习环境,满足碎片式学习的巨大需求,开展“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的学习。[4]移动学习是数字学习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说M-learning是E-learning的子集,其核心特征是4A(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通过实施移动学习进行的教育称为移动教育。所以,E-learning必然发展为M-learning。
2.高速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达到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5]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发放了4G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了4G时代。[6]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大终端,加上网络环境的改善和上网成本的降低使得用户走向高流量应用。例如视频、语音等在应用越来越广泛。4G相对于3G来说,将更快,更便宜。4G环境下的基于视频等应用程序将更大发展,这些都将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变化。
4G让移动学习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其实,在2G或者3G时代已经出现基于云端和客户端的移动学习产品,但是因为带宽、稳定性和费用,影响用户使用。4G网络将促使移动教育爆发式增长。[7]
3.移动学习的特征分析
移动学习是E-learning的子集,也拥有E-learning的共有特征:多媒体性、交互性、以学习者为中心。[8]
移动学特征是4A,所以其独有特征如表1所示。
移动学习的独特优势相对于传统的E-learning,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这奠定了它在未来学习中重要地位,再加上技术的成熟,使其必然成为主流学习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由于具有碎片化、便捷性等特点,4G网络又促使移动学习向互动化和移动化、游戏化和社区化及大数据的应用三种趋势发展,那么移动学习软件会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多,所以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会促使移动学习越来越普及。[9]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移动学习研究项目取得很多成果,如黄荣怀教授的“普适学习资源服务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2008年),此处不一一列举。[10]
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文献检索:篇名包含“移动学习”或者“移动教育”;期刊为国内教育技术学方面权威期刊(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如图1所示,四本期刊上刊发的移动学习论文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后。
2010年~2013年,在上述期刊有关移动学习论文共计67篇。下面对这67篇论文的主题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近四年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以期给研究人员参考。
黄荣怀教授将移动学习的研究方向划分为理论、支撑技术、应用模式、设计方法和开发技术五个方面,本文进行细化,分解为若干个子项,如表2所示。[11]
为了提高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采用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对论文分类。67篇论文两人相同分类的论文是59篇。我们进行信度分析。[12]
相互同意度K为:K=2×M/(N1+N2)=2×59/(67+67)=0.88;
分类信度R为:R = n×K/[1+(n-1)×K]=2×0.88/[1+(2-1)×0.88]=0.94。
其中n为研究人员数,N1和N2分别为分析论文数,M为两人分类论文相同数。
信度为0.94,可以认为论文分类是可靠的,下表为N1分类。
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移动学习研究的热点是资源开发,系统开发和应用模式。
(1)理论研究方面:侧重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学习策略研究;综述类论文比重最大,说明移动学习的关注高,但缺乏一定的创新;也提出一些新的移动学习模型,如高宏卿等人提出的基于云计算平台Hadoop的移动学习模型;[13]杨文阳等人依据终身学习理念设计了一个支持移动学习的框架;[14]王梦如等人提出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的结构概览功能图和以OSI为隐喻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框架。[15]
(2)课程开发研究:侧重移动学习的设计、课程资源建设和移动学习环境创设。顾小清等人探讨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及实现;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时有引入主题图(刘俊等,2012),有引入概念图理论(李浩君等,2013),还有认知负荷理论(司国东等,2013);移动学习的情境创设有采用MANET(郑云翔,2010),有采用接合自然增强现实(李婷,2011)还有基于知识可视化(李亚男,2013)。
(3)应用模式研究:侧重移动学习在教育中应用模式的实践研究。应用到英语的移动学习,甘文凝等人采用播客技术,曹超等人采用Podcasting技术,刘永权等人采用FRAME模型;有将高等教育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并研究移动学习的成效;有关注远程教育的移动学习应用及分析(郑炜,2010,王晓晨,2013)还有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农村的移动学习和农民工的移动学习和超常儿童教育。[16]-[18]
(4)系统平台开发:侧重教育不同理论或者理念开发出不同的系统或者应用程序。设计移动学习平台有基于专家系统(傅钢善,2010);有基于GSMModem(党小超,2010);基于位置服务理念(王萍,2011);有基于RFID(张豪锋,2012);有基于联通理论(宓小土,2013);有基于强化理论(王嘉琦,2013)。当然,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开发智能手机APP程序,研究人员开始关注3G和4G网络的程序设计。
四、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启示
1.移动学习研究存在问题
(1)偏重理论研究。
目前这方面研究主要在移动教育可行性、资源开发、短信息服务、WAP站点建设等四个方面,其中对具体的基层、基础教育关注极少(2013年的“基于云课堂的中学生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开始关注中学的移动学习),对移动学习学科学习效果提高的相关研究尤其缺乏。
(2)缺乏对特殊教育领域的关注。
以“移动学习”(或“移动教育”)+“移动教育”(或“盲”、“聋”、“培智”)作为条件检索,在上述四个期刊中为0篇,仅仅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有《移动学习—未来聋生学习的新视窗》和《聋教育环境下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探究》,为移动学习应用于残障人士提供了个案。2012年12月南京聋人学校经配备了基于无线网络移动教学终端等教学设施,仅仅是下意识地将其作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引进,尚未对移动学习理论、应用模式展开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对该领域以及该群体的关注是微乎其微,而国外早就关注这个群体(欧盟的E-learning项目)。
(3)片面追求技术,实证性案例不足。
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做了很多系统、平台或者资源的设计研究,但是普遍缺乏对同一个问题深入研究,这就导致研究深度不够。研究人员力图将各类高新技术引入,但是匮乏该类技术在移动学习本身应用中关键问题的突破。造成系统数量多,却鲜有如PCS简单又卖座的精品系统。即理论研究所占比例较大,但是鲜有深入创新研究,片面追求技术,缺乏针对性实证研究。
2.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研究滞后的成因分析
从婴幼儿教育,到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成人教育等都有广泛应用,还有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农村的移动学习和农民工的移动学习和超常儿童教育,而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却悄无声息。[19][20]
制约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发展的因素:
(1)作为移动学习平台的移动设备(智能手机)本身存在不足。
智能手机有限的存储容量很难满足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视频音频的存储,特殊教育领域的用户对视频音频需求相对于普通人更大,比如盲用学习系统肯定采用更多音频。
智能手机的待机时间短,特殊教育领域采用更多的视音频,手机处理时大量数据,更耗电,所有特殊教育人群在移动学习时间更短,否则会出现手机没电的问题。
数据处理能力不够强,应用程序使用过多,会造成处理速度下降而死机,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人群也是障碍。
特殊教育领域能够获得学习资源较少,缺少资料,缺少互动和交流,使得移动学习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2)用户群小,资源少,难以产生客观经济效益。这是最重要因素。抛开各种理论基础,特殊教育移动学习系统单从研发的投入要远超其他领域的。从婴幼儿教育到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移动学习系统不胜枚举。如英语单词学习的移动学习系统,除了沪江词典、金山词霸等老牌应用外,还有百词斩、拓词、完美背单词等。移动学习系统获得盈利最主要是拥有庞大用户量,而特殊教育移动学习系统不太可能拥有庞大用户量。造成了缺少移动学习系统和学习资料,特殊教育人群更不愿采用移动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3)3G网络难以满足特殊教育的人群移动学习。
目前3G网络的速度虽然能够基本满足移动学习系统的数据需求,但是网络的稳定性对特殊教育的人群移动学习有较大影响。比如视障人群在使用移动学习系统,肯定下载大量音视频数据、上载音频数据,对网络速度、稳定性都有较高要求。移动学习系统的互动环节,视障人群一般采用音频作答,输入法也较多采用语音识别输入法,如讯飞语点输入法,字库是在云端,输入文字时需要上3G网才能输入。在这样的大数据环节下,每月200M左右的数据流量也很难满足特殊教育人群的移动学习需求。
五、4G网络环境下的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新机遇
其他领域移动学习的火热,由于硬件设备和网络等因素造成其在特殊教育领域遇冷。4G网络或许给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新机遇,4G网络高速度更利于音视频的传输。因此,4G网络环境下,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研究新的机遇。
(1)参考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将其引入特殊教育,将并探索出适合于我国特殊教育教学规律和发展要求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与策略;构建某学科的移动学习内容与资源的设计、分析框架,提出移动学习环境与资源设计的原则和资源共建共享的规范。
(2)将移动学习引入特殊教育,并进行应用实证。例如各学科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资源建设、基于手机的康复(尤其是语言)训练系统、基于手机的认知评估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的移动学习系统等,国内尚属于空白。
(3)将移动云引入到移动学习。移动云是云计算的扩展,即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等)通过3G、WiFi、4G等无线上网的方式使用云计算的服务模式。采用移动云后,大量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交由云端服务器处理,减少了移动设备工作量,这样就降低了对移动设备性能的依赖性,在获得良好的可靠性的同时也延长了终端电池的使用时间。这样,就能够较好弥补移动学习中的移动设备的缺陷,也就有利于将移动学习应用到特殊教育。根据移动学习需求和移动云计算特点,移动云计算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有三种模式:移动学习,即服务模式(mLaaS)、移动终端增效模式、微云模式。国外这方面刚刚起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
六、总结
移动学习属于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热点。笔者们首先分析移动学习将成为主流的必然性,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项目,详细总结了国内近年在权威期刊发表的有关“移动学习”的论文,梳理出近年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同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滞后,分析了其滞后的因素,在4G网络环境下,通过移动云计算技术或许能够给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带来新的方向。
随着教育思想的进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强调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强调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主要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生源的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具备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个体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道德品质的低下令人堪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个人素质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人文素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迫于形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对人的培养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准职业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近年来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当前中职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情感教学的情景体检,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学方式、模式就成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情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未来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本研究从提高职校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情境创设其实质就是推动情境教学更好地走入课堂,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课改.改变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现状。使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职校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文献综述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愫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组织工作以及,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同时认知加工对信息的评价、神经激活而诱导的产生。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在任职过程中起到协调、组织作用,工作效率高;而消极的情绪起到蒲怀、瓦解或是阻断的作用,工作效率低。愉悦的情绪体验能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并能积极引导他们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
西方学者有关的情感教学的一些论文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而且有的概念还是直接来源于宗教生活,如“精神关怀”等。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情感教学理论在科学性及实践价值。
情感教育的理念近年来颇受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不少国家、地区都进行过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实践,其中较为成功的有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美国的教师临床服务、荷兰的激励学校。而国内成功的情感教育实验有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市“成功教育”的教育探索实验以及无锡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愉快教育”实验等。
我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这里、体制、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认为情感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的获得或是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情感教育是一个与其他教育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内研究情感教学的论文选题基本围绕“怎样利用情感手段搞好学科教学或借助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展开,从以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论文题目即可窥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情感教育对高考教学的催化作用”;“地理教学情感教育初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影响因素及意义”;“论中学历史课的情感教育”;“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等。
硕博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占据了情感教育论文的主体,而且大部分论文侧重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将情感作为一种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曹涛涛在其毕业的硕士论文中,就结合其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学习情感目标;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策略;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去激励、感染学生,要充分挖掘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课堂教学、改善评价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文章的作者缺乏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理论的基本把握和重视,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检验。报纸文章多为对当前情感匮乏状态的揭示和加强情感教育的呼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人们对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注意的作用,而对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问题涉及甚少。总体而言,当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中,关于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所展开的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得相当不足。对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含义、本质,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方法与规律,以及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等问题,都需要从不同的视阈、角度,用不同的提问和言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系统回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情感教育这一刚刚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目标:本次论文详细阐述发挥教师情感作用,让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该策略在职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途径将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益处分析
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价值所在
由于职中生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2)不实行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弊端。
其一在于没有情感教学,数学的本身具有枯燥性、乏味性,这使得学生听听不喜欢听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不好,学生不懂新的知识,就不乐于、不易于接受新知识信息。相当于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其二,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2、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
(1)教学应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给予特别关注.首先探讨了情感与态度对教学学习的意义,进而从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研究的价值和必备的品质以及数学与科学精神、世界观的形成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途径。
(2)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师可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通过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用风趣、幽默、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应提示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
(3)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获取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要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一切都要易而渐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可望、可及、有收获、想进取的积极学习状态。
论文的框架结构:
提出研究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意义,查阅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构思,通过举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的益处分析及实施方案。
论文的提纲: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
1.1情感教学的历史渊源
1.2情感教学的价值
二职校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探讨
2.1情感教学的内涵
2.2数学情感教学的内涵
2.3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运用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尊重的原则
(三)激励的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爱的原则
3.2、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改进教学行为艺术,引导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四)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情感教育载体,数学课教育教学效果
四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4.1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目标
4.2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4.3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地点、年度计划及经费预算:
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
1、4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存在的不足。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周明确本研究命题的初步框架结构,
3、1周完成开题报告撰写
4、4周研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得出的研究结论
论文新意预测或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及成果应用设想:
当前的情感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教学研究较少,而职业学校因其教学的特殊性,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采取的策略应当与高中、大学的教学不一致,本研究希望能通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情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提供相关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153页
2.胡淑飞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彭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策略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乔丽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月
5.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6.周志远数学情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实践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1月
关键词美国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Enligh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 to Ou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n Zhijun
The Maxist Education Institution of The Capital Nomal UniversityGraduate student 100048
Abstract: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universal implementation, university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coaching and life, etc are reflected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ncept.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infiltration plays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and its education idea and practice education are reflect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objective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func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are important to enlighten.
Key Words: American, General educx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项实践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1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生命线。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显得尤为重要。而资本主义国家高校虽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其多以“公民教育”课程的形式出现,实施隐性教育,但其实质是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习,把诸如意识形态、爱国主义、西方伦理道德等渗透给大学生。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国通识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既灵活多样、实效性又强,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美国通识教育的涵义及其发展过程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概念象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也没有一个概念象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的歧义”。2人们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看法见仁见智,尚无一个公认的、规范的表述。我国学者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
通识教育首先起源于美国,然后向世界传播开来。现在美国高等院校普遍实施通识教育,高等教育的课程与修业、教学与评估、辅导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均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发展实践中,越来越受到美国国家以及高教界的重视。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常春藤盟校”承袭欧洲大学的传统,深受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影响,以修习“七艺”和文雅学科课程为主要学科。1776年,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地统治,大学教育也开始冲破原有的束缚,各学院纷纷开设自然科学、工艺、法律、政治等实用性的职业课程,这动摇了传统的培养牧师、绅士的博雅学科设置的基础。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实用性、功利性的专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冲突,促成美国通识教育的形成。20世纪后,高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通识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内在精神世界或价值的“觉醒”,对不同文化进行“整合”而得以发展。在大学民主化、大众化之际,通识教育强调和重视人文、自然、社会三大领域的融合贯通,注重人格的完整和文化的多元。
二、美国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塑造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美国各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和实施模式反映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识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突出“完整人”和健全公民的培养的目的涉及通识课程设置内容上的科学、人文、社会三大领域都包含了让学生树立西方主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在专业中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明确将来工作的价值和承担的社会责任,间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种健全的公民观,一方面通过各大学显性课程的开设来灌输,如公民社区服务课、法律课程,培养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义务或责任;另一方面,各大学通过隐性课程的开设,如自然环境保护课程。它渗透了对大学生树立全球观念、生态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的教育。
美国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人道德的培养,尽管没有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独立学科,但美国通过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等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把美国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合作、诚信等道德灌输给下一代。教育方式多样,实效性强,有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识教育内容包含科学、人文、社会各领域,通过教给学生人类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和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素质的训练,让学生建立以本国为主导的价值观。美国各大学非常重视对学生民族精神和美国文化的认同教育,这不仅在历史、文化、道德等课程中体现,而且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作出榜样。
其次,通识教育的实践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原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以及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在课程与修业、教学与评估、辅导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践发展中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在哈佛大学,1978年,罗索夫斯基完成了对哈佛通识教育的改革计划,提出了一整套标准,并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的通识教育课程。决定在1978年秋试行,1982年全面实施。罗索夫斯基的通识教育全套标准是:1.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2.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所批评性了解;3.一个有教养的美国人,必须了解塑造现在和将来的其他地区和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化和力量,必须拥有广博的世界观点;4.一个有教养的人,能了解并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5.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在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达到介于广泛的知识能力和专业层级之间的程度。罗索夫斯基提出的新的“核心课程报告书将通识课程分为五大类(1985年变动为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数学、历史研究、社会与哲学分析、道德思考、外国语文与文化。这一轮改革,不再对课程的内容作具体规定,而强调让学生掌握通用的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实施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不仅使学生特别是本科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向学生传授不同领域中的各有特色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掌握学科间的联系,最后能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以使自身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取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通识教育还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采取渗透的方式,通过一些非专业的课程,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学生实践活动是通识教育的重要一环,美国各大学在近年来通识教育的改进措施中,实施新生研习课程、图书馆咨询服务、规范和辅导宿舍生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非正式的通识课程中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等。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有的可以获得学分,有的没有学分,但是鼓励学生参加,如学会组织,还有很多活动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如领导实习等。这与正式课程相互配合,共同达到育人目的。哈佛大学的“夏季读书计划”在新生入学之前的暑假将学校有关礼仪、心态、自立的校规或教授论文的资料本寄给学生,以便进校后进行讨论;杜克大学的“入学教育计划”让学生了解校纪校规、校风及尊重多元文化和社会服务;更多大学利用嘉勉奖励制度强化道德行为准则,鼓励学生养成诚信礼貌自我约束,互相尊重等品德。
三、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首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最原始核心的是西方文明或价值这类课程,各种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中,这类课程都占有很大比例。另外,还开设有美国历史的大量课程。可以看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非常重视对西方价值的领悟和维护,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美国人重视历史学习,并以法律的形式给予明确,美国国民通过不断学习历史,了解国情,激励起维护和捍卫自由、民主的精神。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博的传统文化培养现代学生。
其次,实施全面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仍倾向专业教育,以培养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专业和精通人才为目的。美国教育中不仅仅把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体育、艺术等作为基本内容,而且开设烹饪、修自行车等实际技能教育。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是要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使其生活的恰当舒适和丰富美满,要让学生将其现实生活中的文化遗产、现存社会中的经验与智慧,能够认同、选择、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总之,只有使得学生接受了全面的教育,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再次,实施以渗透为主和灌输为辅,注重实践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方式。美国大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旁听审判大会、政论咨询会、模拟总统选举等灵活的实践形式,把诸如意识形态、爱国主义、合作精神等自然而然地灌输给下一代。不管是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还是公民教育,渗透教育是其基本方式。美国不仅注重在文科教育中渗透公民教育知识,也注意在理科教学中渗透,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其方法是对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这种渗透方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教育形式,我国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以借鉴,在坚持主阵地灌输教学的同时,加强有效的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摘引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探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外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提高
一、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所谓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首要标准。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应当具备合格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这一角色,高校外语教师也不例外。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中,束定芳老师等将外语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概括为:(1)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3)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4)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5)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1]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校在引进外语人才时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大多拥有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而且通常情况下都是各所高校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因此,随着高校外语教师学历水平、学历层次的逐步提高,以上条件中的(1)、(3)、(4)、(5)基本都能达到,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师主要从其他高校毕业生中直接引进,他们大都缺乏教学实践能力,这就意味着要重视第(2)点,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的培养,即重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现有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针对刚进入高校的外语教师,为了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一是指导教师制。给每位新教师指派一名指导教师,具体指导他们从怎样备课到怎样有效地进行课堂组织和课堂教学。诚然,指导教师大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但是教学本身是需要一个亲历亲为的过程,再多的经验还是要具体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况且指导教师和被指导教师二者所教授的课程可能也不尽相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很多时候指导教师的作用并不大。二是学生评价机制。学生是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上课时对知识和方法接受的多与少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也反映了该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但是,一般来说,参与评价的学生都是初次涉猎该门课程,而且一门课程往往都只是一个老师从头教到尾,没有比较,学生无法真正全面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再加之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评价,很多时候都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往往不客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高校都使用了教学质量网络评估系统,虽然有参考标准,但大多数学生仍然是凭着对教师的主观情感来作评判,他们并不是很看重教师的工作态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学科的差异性等,而且有时候评判标准也不够详尽,对教师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帮助不大。三是教师自我反思机制。Penny Ur将教龄20年的教师分为两类:“有20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1年教学经验重复了20次的教师”[2],这说明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也就是教师在授课后或学期末对自己所教授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回顾,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教师自我反思机制需要充分依靠教师自己的自觉性,但是单打独斗,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要求。四是公开课机制。所谓公开课,就是将所有相关学科的教师召集起来,听一位老师给学生上课,课完后大家一起来总结该教师授课时的优缺点,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作用。这样的做法,流于形式,对教学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完善
1.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教学能力量化模式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制定教学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量化标准。美国外语教师认证和培养标准就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大部分州的教育部门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颁布的两个指南制定自己的教师认证规范:《中学现代外语教师资格条例》和《现代外语教师培养指南》,按照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等级规定外语教师在听、说、读、写、应用语言学、文化和教学法等方面要达到的标准。这样可以让外语教师有量化的标准,从而重视自己的职业提高和职业发展。[3]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我们不妨也借鉴这样的教师培养指南,将外语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按这样的标准进行量化,以督促教师注重自己的职业提高和发展。
2.推行规范的教师在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再教育
现在的教师职业发展主要是脱产学习和进修,也就是具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利用一定的时间脱离教学岗位继续攻读比原有学位更高的学位,或是只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进一步进修、深造。但是,这两方面都主要针对学术研究方面,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不无联系,但是实际效果不大,因为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获取知识和怎样传授知识依靠不同的方法。国外许多大学专门开设二语教师教育课程,讲授在职二语教师如何进行自我专业提高,课程结束后还要进行考核。这类课程既有理论又联系实际,是在职教师寻求自我业务提高的指南。因此,我们国内的大学也不妨开设这样的教育课程,从实际行动上直接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3.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充分重视
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80.2%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压力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2005年底,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校教师往往长年累月都是从事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无法从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因此,高校在安排工作时,应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工作程序安排以教学单位为主,要给教师教学提供极大的便利。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有良好的监督机制,以使教师获得公平合理的待遇。为教师进修学习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教师有发展,学校才能有前途。
4.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
对教师来说,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能力,就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因为课堂实践能为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而研究成果反过来又能服务于教学。这种循环往复的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受益,而且会造就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的复合型教育人才。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的处境,审时度势,意识到自身职业发展提高的重要性。然而许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精力都主要用于其它科学理论研究方面,很少专注于教师教育的研究,更别说包含其中的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了。高云峰等2007年发表的《近十年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文献评析》论文中称他们在CNKI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时间为1990年到2006年的主要是我国外语类和教育类核心期刊、优秀博士硕士论文以及学报类和非核心类外语及教育类期刊发现:从成果数量角度分析,10种外语类核心刊物在近10年内总共发表高校外语教师教育论文64篇……从时间跨度及刊物的分布来讲,存在分布不均的现象,没有形成一种持续、稳定增长的研究态势。这说明目前我国外语界对外语教师教育问题的认识不足,研究力量薄弱。[5]教师们应当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重视教学实践能力提高与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的密切联系。
总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既依靠教师自身的反思、学习和总结,也需要外部的监督与量化,两方面结合才能真正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73.
[2] Penny Ur.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317.
[3] 史立英.美国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69.
论文摘要:成人高等学校从高等学校中分化出来,有自身的特色功能。从诸多有关成人高等的职能与定位的文献中可以分析得出,成人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于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市场与个人的需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成人高等学校具有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推进科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终身教育三大职能。找准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整个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就有了一个中心。正确的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能使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为社会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高等学校的职能在《高等教育学》一书中已有界定,高等学校的作用就是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把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机构并针对外部环境而言的。一般认为,高等学校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笔者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分别以“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和“成人高等学校的定位”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9篇,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类的著作,可以把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概括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推进科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终身教育。在这些文献中系统阐述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的文章较少,从成人高校自身的特色出发分析它的职能和定位出现在有关章节中。成人高等学校的定位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正确的定位能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的最大功能,本文意在通过综述找准成人高等学校的定位,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
一、成人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
教育部在2010年年初提出,不同层次高校要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努力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成人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ISCED(Internation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1997对“成人教育”的解释为有目的地提高成人的专业或技术资格,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以及在新的领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在特殊领域更新他们的知识。成人高等学校是实施成人教育的主要机构,丁书俊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应以构建终身教育为理念的教育价值观,树立国际提倡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的应用型、即用型专门人才为主,同时重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努力培养创新人才。郑静认为成人高等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而赵军平则认为成人高等教育要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张克刚认为成人教育要以培养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重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美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主,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来适应美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如在1994年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规定成人教育要实现“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达到改进成人的技能,拓展其潜能的最终目的”。美国的社区学院根据工商业咨询委员会提出的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对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进行灵活调整。德国和法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提高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日本既有提高文化素质的培养目标,也有提高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从以上专家和学者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定位的观点和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可以看出,成人高等教育应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市场与个人的需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人才结构的整体上移。有的观点近似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脱离实际,定位不当。
二、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
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很多成人高等教育类的文献资料中都提到了成人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或实用型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客观上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学生资质、工作需求和师资力量。不管是通过普通高考还是通过成人高考录取的学生,由于录取分数线偏低,从整体上说,学生资质比普高录取的要差。大部分成教学生都是在职的,他们带着职业的需求来学习。姚欣在《远虑与近忧——浅谈成人教育中的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认为成人教育由原有的专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换,是当前成人教育的一种大趋势。职业化教育是把培养的人才与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明确定位,强调应用价值,使之学有所用。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深度和研究力要求较低,对独立、具体的工作岗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成人高等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方向的培养方式,以培养人的从业能力和再就业能力为主要目的,侧重教育的实用性原则。这与社区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应用型是一样的。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引导教学方向的最主要的因素,成人高校的教师既要成为教育专家又要成为职业专家,这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科技革命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应地带来了职业结构的变化,一些旧的职业和技术正在消失,新的职业不断涌现,大量技术人员要从没落的生产领域转入新兴的生产领域,因而吸收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已成为现代生产对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生进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展、加深和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改善自身素质,将来更好地适应就业和再就业。李淑杰、刘俊山认为,成人高等学校也要加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着眼于塑造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为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知识和能力的迁延和发展奠定基础。成人高校加强通识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具有宽厚的知识和更全面的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扩展、加深和提高,使其知识、能力结构更趋于合理,水平保持先进,以更好地满足岗位职务的需要,促进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这种观点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与普教要区别开来,不能过分强调基础理论知识,而忽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否则会造成“成人教育普教化”。卓汉容认为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是培养知识型劳动者,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出它的特色之处。
2.推进科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成人高等学校是否应该重视科研?有的观点认为,成人高校的科研力量远远比不上普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所以,成人高校应该以教学为主,不必太注重科研活动。科研活动也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新已有知识,更上时代的步伐。缺乏科研活动的教师往往难以提高教学水平。所教科类如果没有经过教师的研究和思考,就不会把科学前沿的东西教给学生,要么是单纯地照搬书本知识,要么是罗列社会现象,很难吸引学生和启发学生。卓汉容在《浅论跨世纪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及体现》中谈到,成人高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系紧密,特别是与某一行业部门的联系,因此有着丰富的现实材料。运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成人高校推进科研面向社会的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是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等)不断产生和涌现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关键是造就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运用高新技术、具备综合现代管理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人高校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是建立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产学研结合,使教师研究课题直接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既有研究经费保证,又有小试验、中间试验和试验生产条件。教师的科研成果还可以畅通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样,能够使教师的科研保持较好的定向性和稳定性以及较高的成果转化率。湖南师范大学的徐超富研究员在《高等函授教育论》中表述,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成人高校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除在校进行教学外,还要同时承担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的科研任务,既要熟悉科技前沿信息,又要熟悉技术开发和企业生产状况,反过来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成人高校的教师也可以从科研人员、工作技术人员中聘任一些,为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了教学实践环节的质量。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紧密结合自身科研和工程设计实际来确定,学生在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创新能力。成人高校师生只要潜心钻研,同样能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科研成果。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成人高校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这就要求其首先树立起服务意识,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市场服务,主动去满足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多种需求。如毛金、杨苇在《构建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服务育人新体系的探索》中论述了成人高校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成人高校服务社会是时展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适应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郑宝华、张瑞芳在《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强化服务功能》中写明了服务的具体内容,成人高校作为大学开放到社会和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窗口,及时将知识与教育输送到有需求的人群和社区中。成人高等教育系统不但要有主动服务社会的热情,而且要有服务社会的思路,在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内容手段、服务对象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成人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就必须紧贴市场,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成人高等教育要自觉纳入社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去,主动为社区服务,在服务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通过教学服务、科技咨询服务以及社区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教育服务等活动,在服务中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阵地。成人高等教育要为学习者提供服务。这些观点都是很符合现实的。从1999年开始的普通高校逐年扩招,各成人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成人高校如果没有这种服务的理念,主动与社会各方面如企业、事业单位等沟通、联系和合作,它的职能就会失去,也就是不能生存。
3.促进终身教育
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在题为《高等教育的属性和本质再认识》的学术报告中谈到,高等学校的职能培养人才、科研、社会服务是在大学组织分化程度不高下的认识,分化出来的高等学校可以在一般高等教育的认识下有它的独特功能。ISCED1997把成人教育又叫做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或回归教育(recurrenteducation),是有组织的教育进程的整体。终身教育就整个教育而言,成人教育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世界范围的现代成人教育历经初创、制度化、体系形成等不同阶段。至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终身教育时期,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终身教育的观念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终身教育实践广泛开展,形成潮流的时代。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纪念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颁布20周年的座谈会上强调,成人教育要坚持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的方向。要着眼于广大社会成员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方式,大力发展新的成人学习途径和手段,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伴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竞争日趋激烈,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终身化,受一次教育、学一个专业便终身受用的成才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复存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一书,“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潮”。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许多国家把其作为教育发展的总目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各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成人教育由过去传统教育中的拾遗补缺的地位向终身教育的主体地位转变,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徐秀华的《明确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树立“三全”服务观念》分析了成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成教学员有的是因为没有进过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有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而较早辍学,有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生活素养,等等。成人教育机构就是为具有这些背景的成人提供读书机会,为其进行补偿或提高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智能更新、素质再提高。黄尧在《成人教育卷》一书中介绍了日本、瑞典、中国等国的成人教育促进终身教育的情况。日本为了使高龄者身体健康,生活有意义,设立“长寿社会开发中心”,在全国152个村镇试办高龄者教育活动。瑞典于1969年开始实施回归教育制度,由大学对企业的职工、技术人员实施有关职业教育,注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办老年大学。为了使在业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知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生产要求,许多国家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的再培训,从而使工作和教育培训交替进行,并进而使工作和学习一体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已经突破了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学龄期的一次性教育的传统观念,出现了职前与职后教育并举,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互配合,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大趋势。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成人高校的职能有着广阔的发挥领域,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或这一阶段需要那一阶段不需要的,它是“两条腿走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学校职能的正确定位,能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3
[2]UNESCO.ISCED 1997.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S].Re-edition [s.l.]:UNESCO-UIS.2006:48
[3]丁书俊.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目标定位及教师的素质要求[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7
[4]郑静.地方普通高校提高成人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4):84
[5]赵军平.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素质化[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1(5):382
[6]沈小强.美德法日四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35
[7]姚欣.远虑与近忧—浅谈成人教育中的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G].北京市朝阳社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文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195
[8]李淑杰,刘俊山.研究新特点 迎接新世纪[J].河北成人教育.1998(6):28
[9]卓汉蓉.浅论跨世纪成人高等学校的职能及其体现[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1):4
[10]徐超富.高等函授教育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56
[11]毛金,杨苇.构建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服务育人新体系的探索[J].经济师.2007(6):112
[12]郑宝华,张瑞芳.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强化服务功能[J].成人教育,2007(2):44
[13]邬大光.高等教育的属性和本质再认识[R].长沙:中南大学高教所.2009-11-8
[14]张玉文.成人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