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

时间:2022-02-04 07:13: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务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服务体系

第1篇

关键词: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当一个城市或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时,标志着这个城市或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迅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现代医疗技术也不断革新,这些,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经济基础。尤其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的辽宁,是国家本养老保险的首批试点地区,所以辽宁的老年人基本可以解决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目前,辽宁省初步建立了“六位一体、城乡统筹”的养老服务体系,即“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服务中介为纽带、国有养老机构为示范、兴办民办养老机构为导向、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为延伸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这一养老服务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一、辽宁养老体系发展现状——以锦州为例

居家养老曾经是中国最为普遍的养老模式,但随着步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受到很大挑战,“居家养老是一种与机构养老相对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家庭养老可以采用,社会养老可以采用,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也可以采用。它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它是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目前,辽宁全省的养老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体系。

1.具有统一的管理机构

民政局社会福利科是居家养老的管理机构,负责行业审批、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养老人员的审批,把居家养老院纳入社会养老机构重点指导、服务和管理范围。同时,街道成立居家养老管理中心,负责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日常管理工作,自2005年8月起,锦州市各街道将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负责养老护理员的管理、组织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考核、调配,还调查采集摄取家庭养老需求信息,为有家庭养老需求的老人选派养老护理员,并且定期征询老人意见,改进服务等等。截止到2012年1月末,锦州市已有2300位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全锦州市有四千余名名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走上了养护员的岗位,为老人们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社区的主要任务包括研究确立家庭养老院的工作计划、措施的实施;入户摸底调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确定居家养老院的养护对象和养护员;负责签署养护员协议;养护员的调配、管理、考核和培训;发放养护员的工作补贴;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募集慈善资金等。

2.政府给予资金补贴

政府根据老人的经济收入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对于符合不同补贴标准的老人,每人每月分别给予280元、200元、100元不等的财政补贴。在节假日,由社区人员向不同补贴标准的老人给予不同的物质补贴,如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3.机构养老服发展迅速

养老机构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锦州的养老服务机构共有63家,以小型养老机构为主,床位低于50个的有57家,50~100个的有4家,100~200的有2家,辽宁省锦州市社会福利院规模最大,共有250个床位。锦州的养老服务机构分为多种形式,包括养老院、福利院、疗养院、老年公寓等多种形式,其中老年公寓形式居多。政府对于养老福利机构也给予一定的经济,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依据规模大小给予不同层次的补助,辅助小型养老机构扩大发展,鼓励大型养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扩大规模等。锦州目前养老机构的状况仍然是供不应求,因此,锦州政府仍然扩建养老机构,在完善机构设施的同时实现每一区都有一所高档机构,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机构的养护员都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

二、辽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存在的障碍

1.服务设施供需缺口大

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的需求,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以锦州市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锦州市有养老机构需求的老年人达3万多人,但实际床位数量却不足4000,缺口竟接近3万。需求压力巨大,但供给却极为有限,这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了巨大的供需不平衡。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将会愈显愈烈。从机构的医疗设施方面看。锦州市国营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疗服务部门,且医疗服务功能较完善,各类药品齐全,常用医疗器械较齐备,包括血压计、输液器、体重器等.除手术和较严重的疾病外,常见病、康复医疗、理疗、保健等都能在机构内部得到解决。但个体办养老机构在医疗方面并不完善,甚至大多数养老机构并不设立医疗服务部门。

3.服务覆盖面窄

老龄化是全社会性的问题,所以,养老服务应当是面向全社会所有成员,但现在因为财政限制,社会参与的不足,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从锦州市的养老服务体系来讲,在社区服务方面,能够享受社区养老的基本是“五保户”老人或者家庭贫困的低保老人。这些人在经济上存在困难,政府给予的津贴又十分有限,所有他们很难获得更加优质全面的养老服务。而且目前养老服务机构的收费还比较高,以锦州市的社会福利院为例,床位费每人每月1200元,这对于老年人来讲还是普遍偏高。伙食费一般在600元左右,老人的基本护理费220元。这样算下来,一位只需要基本护理的老年人每月入住养老院的费用就达到2020元,锦州市退休职工的平均工资约1100元,连尚未算上医疗消费的养老院费用都承担不了,更枉论服务全面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了。

4.人力资源严重缺乏

当前锦州的养老服务体系缺乏专业的养护人员。笔者经过走访调查,目前,锦州不论是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还是养老服务机构都缺乏专业的人才,人力资源的质量不够。以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为例,目前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的主要是社区帮忙联系的养护员。这些养护员多数是下岗女工,他们缺乏基本服务技能使得老年人对此类服务缺乏信任,加之养护员文化水平较低和为老服务的意识浅薄,年纪较大的老年人思维与年轻人不同,有时会有一些偏激的思维,养护员不能从心理学角度理解老年人想法,无法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开解,反而跟他们发生冲突,导致养护员频繁更换。

另外,锦州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服务人员有相当比例是志愿者。志愿者占所有养老服务人员总数的15%,并且不具备稳定性,大部分为学生,他们是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的,所有存在流动性,并且不具备专业性。如果可以吸收部分稳定的志愿者来从事养老服务体系的工作,可以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三、对养老服务体系改进的建议

1.建立多元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从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来看,都是政府在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中都扮演了比较明显的主导角色。无论是在政策及相关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或是在对各种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和引导上,政府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民间组织、企业、社区等都参与到养老服务产业中来,改变政府直接提供养老服务的模式,从而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服务成本。

2.增加吸纳经费的渠道

国外养老服务经费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由政府拨款。也就是养老的公共设施的日常经费由政府提供,在少数国家很多养老服务都是政府资助经费,老年人无偿获得服务。二是来源于个人和组织捐款。现代社会中,国外政府对养老服务事业主要通过契约方式向社区组织购买服务;通过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通过拨款数额的增减,体现政府关注的重点,达到控制社团行为的目的。政府除对养老服务进行必要的资金资助外,还主要进行广泛的动员,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因此,养老服务资金筹集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社区动员,社会资本支持。

3.吸引志愿者加入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打造庞大的志愿者群体也是其养老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积极因素。志愿者服务不仅因为其无偿性的基本性质为各国养老服务节约了开支,同时也由于其服务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养老服务的内容,对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要尤其是精神慰藉方面起到了积极良好的作用。因而各国对发展志愿者队伍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4.建立多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新城

目前,由于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单纯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很难形成体系,难以全面覆盖老年人的生活,给予他们最妥善的照顾。因此,产生了一批以“老人城”的形式出现的新的服务社区。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养老工作委员会总干事吕斌透露,该委员会在未来3至5年拟在全国建设20个综合性的社会养老示范基地①。这对辽宁的养老服务体系指引了新的方向,锦州市就在此基础之上做出了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新的努力。据民政局数据,锦州市老年人口占人口比例为17.5%,超过全国平均比率5%,且未来几年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更加严重。目前锦州养老社区发展模式不均衡,以政府主导的养老院等市政配套设施,与市场需求相比差距很大。锦州市场化的养老住宅尚处于起步状态。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准和消费能力增强,养老朝着中、高档和差异化发展。在此背景下,锦州政府吸引外资企业进驻锦州高档养老市场,以实现健康、快乐的老年新生活为目标,建设中高档的生态养老社区,打造锦州养老市场的第一品牌。并由上海东滩顾问公司就该养老社区项目进行了细致的可行性调研,项目组分析了当前国内和锦州地区老年人养老的市场需求情况,实地走访了相关机构,了解了当地养老市场的现状,发现锦州地区专业养老机构发展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丹.提高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效果研究[D].辽宁大学,2011.

[2]刘瑜闻.完善辽宁省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

[3]霍仕明等.辽宁代表建议完善社区养老体系[J].法制日报,2011,(1).

[4]高秀艳.辽宁省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浅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1,(6).

[5]钟桂华等.社会化养老“辽宁模式”正叫响[J].辽宁日报,2009,(5).

第2篇

关键词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S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99-01

随着当前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亟需加强和提高,农技推广体系一定要健全和完善县一级,加强乡镇一级,发展村组一级。使之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保证。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巩固和发展农村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登上新的台阶,已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 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保证

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经济的发展,农户的经营项目趋于多样化,他们迫切要求从信息、科学技术、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为他们提供配套的综合服务。就科学技术服务来说,由于农户的经营项目增多,增产增收的要求提高,对农业技术服务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整个农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使之与形势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这是搞好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1-2]。

1.2 是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内在动力

农业生产集约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密集型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强农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是把农业集约经营推向新阶段的内在动力。

1.3 是促使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的前提

近几年,有些乡镇已经出现了适度规模经营的专业户、专业合作会和“种、养、加、销一条龙”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三农”工作中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但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中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配套服务,否则,农业的规模经营很难形成和发展,已经出现的也难以巩固。因此,进一步巩固和健全农技服务体系,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之一。

1.4 是加强对农业领导的重要方面

巩固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也是加强对农业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离开了完备的农技服务体系,领导农业的许多服务职能和指导措施就失去了依托,很难落到实处。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的方向

当前,广大农村经济正朝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转变,对农业综合技术服务的要求非常迫切。因此,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从组织上加强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的社会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搞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要把科学技术真正送到千家万户,发挥其生产力的作用,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从事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要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集体以及农民群众等多方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1 建立农技推广的权威机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县一级要对乡、村的推广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和指导,又要组织直接参与推广服务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因此,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关键。

2.2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乡镇农技推广的骨干队伍

乡镇农技推广站(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本区域内的农业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工作,是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骨干,是上下联络的桥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乡镇农技推广的骨干队伍是将农业技术落实到户的保证。

2.3 形成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生力军

在村一级建立科技示范户,并从中选聘农民技术员,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2.4 充分发挥民间各类专业技术生产协会的作用

专业技术生产协会是农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技推广组织,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化起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 农技推广体系的工作方法和服务内容

3.1 产前信息服务和物质供应工作

信息服务主要为农户提供3个方面的信息内容:一是提供生产信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广大农户有了自,但在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如何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益,在生产安排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农技推广部门必须向农户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二是提供技术信息。要积极为农户提供新技术、新良种三是提供市场信息。要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在搞好信息服务的同时,做好良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3-4]。

3.2 抓好产中的技术服务

一是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农技推广服务单位应主动和科研、教学等单位联合,借用这些单位的技术力量,针对当地技术难关的推广项目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骨干,以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二是办点示范,通过建立农技推广示范点,做到点面结合。要坚持立足于点,着眼于面,做到点上出经验,面上见效益。通过办示范点,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提高他们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形成技术生产联合体。在技术生产联合体内,农技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供应配套农用物资和优良种子,负责部分产品的销售、加工转化,农户提供土地、劳力和其他费用。这些联合体有利于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以点带面,推广农业新技术,有利于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内部活力。

3.3 产后服务

产后服务应突出抓好2个方面:一方面抓流通,为农户疏通流通渠道,搭桥引线,销售农副产品;另一方面是抓转化增值,重点加强对一批种、养、加专业户的扶植。

4 结语

总之,农技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且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广泛的服务性、强烈的社会性。因此,无论是在体系建设方面,还是在整个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中,都必须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才能把这项工作搞好。

5 参考文献

[1] 张利庠,纪海燕.试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财政投入[J].农业经济问题,2007(2):55-62.

[2] 柯炳生,朱守银,朱平国,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5(2):46-54.

第3篇

关键词:纳税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优化服务体系税收征管

自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后,全国税务系统本着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努力为纳税人、为社会、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逐步由“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不断努力优化纳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为纳税人全力营造公平公开、方便高效的纳税环境,充分发挥税收的服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引导了纳税遵从,优化了税收秩序。但是由于我国纳税服务的理论研究仍然比较落后,纳税服务实践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缺乏规范性和有效的组织保证,纳税服务总体水平较低。理论界对纳税服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一些基本理论、概念的定性仍然模糊。

纳税服务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以贯彻落实国家税法、更好地为广大纳税人服务为目的,通过多种方式,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正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满足纳税人的合理期望,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项综合性税收工作,它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和职责,是贯穿整个税收工作的重要内容。广义的纳税服务体系包括两大系列:其一是税务机关提供的纳税服务;其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所提供的服务。

纳税服务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税收信息服务,即税务机关及其人员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税务相关信息,使之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有能力自觉、及时、完整地缴纳税款。税收信息包括税收法律信息、税收决策信息、税收业务信息和税务行政信息等;纳税程序服务,即税务机关及其人员在税收征管流程的各个环节上提供的服务。纳税程序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纳税信誉等级鉴定、税务检查等;纳税环境服务,即为纳税人提供便利的办税条件和场所;纳税救济服务,即在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发生税务争议时,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提供行政救济服务,主要指税务行政复议工作;纳税权益服务,即税务机关为保护纳税人权益提供的服务。纳税人享有税法的知悉权、纳税情况保密权、申请减税免税权、陈述申辩权、复议讼诉权、请求赔偿权、控告检举权、申请延期纳税权、索取完税凭证权等权利。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社会科学的发展经过了长期分化过程后,开始走向各学科的融合,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形成了“新公共管理”的思潮。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出政府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企业家政府”,内容包括十项原则:掌舵而不是划桨;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注重引入竞争机制;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缉节;重产出而非投入;具备“顾客意识”;有收益而不浪费;重预防而不是治疗;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

可见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但它们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

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近年来,英、德、荷兰等国政府采取的简化服务手续、制订并公布服务标准、在某一级行政区域和某些部门或行业开办“一站商店”服务等,就是在这种新的政府-社会关系模式下所施行的一些具体措施。

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而重视赋予“一线经理和管理人员”(即中低级文官)以职、权、责,如在计划和预算上,重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期计划,强调对预算的“总量”控制,给一线经理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充分的自,以适应变化不定的外部环境和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示标(performanceindicator)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三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变量。

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固然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共服务都应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

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热衷于扩展政府干预、扩大公共部门规模不同,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即通过扩大对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门。需要说明的是,许多新公共管理的拥护、支持者也认为,公营部门的私有化并非新公共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特征。

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僵硬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取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等。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现代纳税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不但确立了纳税人与政府平等的经济主体关系,而且还在公共产品“供需”关系中确立了纳税人的主导地位。因此,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政府的一项根本职能。对于作为政府公共部门重要组成部分的税务机关来说,不但税收征收的过程是服务,而且征收的最终目的也是为纳税人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在公共部门广泛引入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也为税务机关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革新工作机制,提高纳税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参考。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纳税服务工作的启示

(一)增强纳税服务意识并提高纳税服务的法律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的彻底更新和转变,是优化纳税服务的关键,纳税服务观念要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1.由监督打击向管理服务转变。改变以往注重对纳税人防范、检查和惩罚的观念,相信大多数纳税人都能够依法申报纳税,履行税收义务。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管理执法和优质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

2.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淡化权力意识,树立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搞好服务是提高征管水平的重要手段,始终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贯穿在税收征管中,积极、主动、及时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经济的服务。

3.由职业道德要求向具体行政行为转变。将过去作为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要求,转变为对税务人员的基本行政行为规范,使纳税服务的内容制度化、规范化,并将其作为税务机关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落实和考核。

4.由注重形式向内容、形式、效果相统一转变。要从片面追求纳税服务形式的认识误区中解脱出来,不能只注重口头上、材料中、墙壁上的服务,而不管实际工作中服务措施的落实与否,服务效果的好与坏。必须通过持久和务实的工作,形成纳税服务长效发展机制。

只有观念的转变,没有法律的保障,纳税服务仍然难以规范地开展。因此,提高纳税服务的法律地位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新《征管法》第七条为纳税服务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法律基础,对纳税服务的逐步完善具有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下一步可以考虑在制订《税收基本法》时,将纳税服务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可以参照国际惯例,建立纳税人,把纳税人的权利和税务机关应当为纳税人提供的服务以法规形式明确下来;根据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纳税服务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总原则,并根据纳税服务的总原则,制定纳税服务的具体内容、服务标准、工作方式和岗位责任体系等。这样纳税服务就有了根本的法律制度保障。

(二)建立有利于提高纳税服务效率与效能的服务体系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施政的基本价值在于:经济、效率、效能。联系到税收工作,我们也应该把“经济、效率、效能”作为纳税服务追求的目标。具体的:应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加快建立规范的纳税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税务信息资源,为纳税人提供涉税公共信息和个性化信息服务、税收征收管理服务和实时在线服务,实现全天候的“无站式”服务,减少纳税服务的中间层次和环节,降低服务费用,提高服务效率;针对办税程序繁琐、效率不高的现象,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开展结果导向的管理,深化税务行政审批改革,减少税务登记、核定申报方式、政策性减免税等审批手续,使程序运作现代化;针对纳税服务绩效难以衡量的问题,继续加强过程控制,坚持“有效执行没借口、决定成败靠细节”的思想,把优化服务渗透到税收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和每一道环节;要建立以纳税人满意度为重要衡量标准的纳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要针对纳税人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构建以税务机关为主导、多种服务组织共同参与的纳税服务体系,将具体的纳税服务事项交由社会中介机构或民间非赢利组织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

(三)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纳税服务决策机制

新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主张采取自下而上的开放式的决策模式,而不是封闭式的,认为由越多人参与的共同决策,就会掌握到越多顾客的感受,由越少人做决策就越不能真正掌握顾客的心声。严格来说,顾客导向的层次就是由外而内、由下而上,顾客导向的运作前提就是要集体决策,共同参与。在实施纳税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透过调查与统计分析去掌握纳税人的需求,但不能掌握纳税人的心声和感受,这往往只能通过基层的税务工作者去探求。作为基层的税务工作者,他们能够直接接触纳税人,最能了解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及切身感受。所以税务机关在作出有关纳税服务决策时,必须让广大基层税务工作者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成为决策的主体。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纳税服务决策机制不仅训练基层工作人员自我管理,更能促使他们自己考核自己的决策执行成效,从而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四)建立科学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

应围绕优化服务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指标和方法,加强和量化对服务的管理考核,充分发挥和调动税务人员优化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考核过程中应区分业务体系和非业务体系分别考核。业务体系是指直接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岗位及人员,主要包括管理、征收、稽查、税源监控等一线岗位。非业务体系是指不直接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岗位及人员,这部分人员虽然不直接与纳税人接触,但同样担负着提供服务的职责。对业务体系除参照工作质量标准进行考核外,一并对服务时限、服务质量、纳税人满意度等关键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对非业务体系的考核应将税前服务、信息反馈与处理、纳税人满意度等指标作为重点,进行综合考核。

(五)构建完善的纳税服务监督评估机制

要进一步畅通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就要建立公开的、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估机制,使税务机关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服务现状,及时加以改进。通过召开纳税人座谈会、上门走访、问卷调查、发放“个人联系卡”、“征求意见卡”等形式,让纳税人了解税务机关及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陈述自己对纳税服务的意见,让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合法合理的期望,进而修订和完善有关纳税服务的制度和规定;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受理纳税人对税务人员执法不规范、服务不周到的投诉;在税务政务公开和外部参与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社会各界和纳税人的意见,广泛聘请社会各界代表、纳税人代表对纳税服务进行监督评估,以便及时查找问题和不足,随时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利军.关于纳税服务理论与实践诸问题的探讨[J].税务研究,2003

2.戴子钧.构建现代化税收服务新体系[J].税务研究,2003

3.吴旭东.税收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乔家华.在制度创新中推进纳税服务:对当前纳税服务的实证分析和政策选择[J].涉外税务,2003

5.陈捷.纳税服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涉外税务,2003

第4篇

一、人性化服务

一本期刊最终抵达读者手中才算完成了商品价值转化,这期间包含了编辑、复制、发行各个环节的人员劳动,携带着强烈的人文气息。表面上看,一本期刊是静止不动的精神商品,但它最终传递给读者的却是人性的平等、友爱。办好期刊就要从做读者的知心朋友出发。任何微小的体贴都会带给读者安慰,很可能成为读者青睐的因素。

1.快速及时抵达

期刊有自己固定的出版日期。做到定期出版,定期发行,快速及时抵达读者手中,这是对订户最起码的尊重。办刊人对自己刊物的发行网络要心中有数,随时了解发行渠道畅通与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换位思考,满足读者需求

在办刊过程中,每个成员除了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外,也要常常换位思考,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色去看问题。比如,评刊表出现在刊物内页,这是由来已久的做法。但许多读者为了保持杂志的完整,不愿意剪下邮寄,即使复印,也会增加读者不必要的负担。如果将评刊表另外印制,然后夹于刊物中,这点微小的投入换来的却是更多热心读者的参与,而这些来自终端的阅刊信息,非常有价值。另外,大到刊物的印制质量,小到内文字体字号的编排,都要考虑读者阅读的舒适度。有的刊物一味地追求版面的花哨美观,滥用字体,或字号太小,这样极易造成读者视觉的障碍,影响阅读的舒适度。

3.加强读者的参与

现念下的期刊已从单项传播走向编读互动。一本期刊最后在读者阅读后才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好的期刊是办刊人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精神产品。除传统的评刊调查还可以加强扩大,如有的期刊搞“假如我是主编”、“奉献爱心”等活动;在不影响杂志整体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挤出两三个页码,增设“读者论坛”、“读者习作摘选”等,让读者变作者;有实力的杂志社定期举办“读者联谊会”、“读者讲座”等,这些都是好的做法。让读者真正参与进来,让读者有主人感、责任感,视期刊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期刊可以更好地巩固老读者的感情,也可以吸引新读者加入。

二、个性化服务

在已有的读者定位下,根据期刊特有的读者群情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实力、情感意愿取向、追求嗜好等因素,构建令读者满意和欣赏的独特服务。这样一本期刊才有可能从定位雷同的期刊中显现出来,最终争得一份宝贵的市场。

1.独特的发行营销手段

有的期刊,在每年的征订期举办有奖订阅活动;某些女性时尚类期刊每期附赠不同的温馨小礼品。这些如市场商家的营销手段,都不同程度地刺激了潜在读者的购买欲。还有如为保洁做的封套,看似薄薄的一层透明塑料薄膜,却很好地保护了期刊,避免了磨损和脏污,首先给读者传递了一种良好的购买信息。

2.对读者的温馨关照

有的期刊社随刊发行本期刊社自己印制的贺卡、书签等,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纪念意义。如《散文诗》每期都向读者赠送一张印有杂志社印章、诗配画的贺卡,读者既可与期刊一同留存,也可以转寄给亲朋好友,既符合期刊本身的品位,对读者又是一种温馨的关照,此举深得读者之心。还有的期刊,长年免费为读者登载交友信息、求助信息等。

3.为读者提供“T型舞台”

现代社会十分推崇个性张扬,有的期刊社根据自己的特色,在读者群中广泛征集“佳丽魅影”、“个性风采”,为一些自信、张扬的年轻人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样,有些儿童类期刊,也长年登载“可爱宝宝”形象,极大地增加了读者与期刊的亲和力。

三、超值服务

一般期刊少则三四元,多则五元,高档一点的十元。而根据期刊特有的精神产品属性,往往是有限的市场价值,带给读者的也许是影响一生的启迪和帮助。

1.传递优质信息

有时,一本期刊传递的信息,会给一个困境中的人带去希望,也会给有心人有益的生活启示,如致富创业道路、疑难杂症的治疗信息、独辟蹊径的旅游路线、甚至一盆花的培养、一种菜肴的制作、某地的民风民俗,等等。丰富的信息资源远远超过了一本期刊的商品价值。而要产生这样的社会效益,就需办刊人一丝不苟,杜绝假新闻、假广告,始终向读者传递优质的信息。

2.布施深远教化

第5篇

关键词:构建客户服务服务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营销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尽快提高电力营销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开发、优质服务等工作的需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电力企业开始注重加大电力营销方面的投入力度,更换落后的装备和手段,改进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以计算机、网络通信、自动控制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开始在电力营销工作中迅速应用和普及。随着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电力营销方面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将会更加迅速。当前,这些新技术、新手段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正在越来越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也正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法、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目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电力营销已进入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我国的电力营销工作也必须走智能化和网络化的道路。建设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便是有效的途径。

客服中心正顺应了时展的需要,将业扩报装系统、负荷管理系统、95598呼叫中心系统全面整合,构建成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为电力营销作业、管理、决策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决策支持,形成了客服中心大服务体系。它的建成将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和现代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对包头供电局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业扩报装系统

包头供电局业扩报装管理工作包括业扩报装(业务扩充)和变更用电业务两大类内容,是整个用电营销MIS系统的龙头。业扩报装及变更的核心是通过多部门、多角色的协同工作,建立一套与用电营销业务关联的能够反映客户最新信息的用户档案,包括用户的一些基本属性、用电设备及计量装置信息、用户的电费结算及费用收取规则信息等,并及时根据用户的变更申请更改用户档案信息,准确反映用户的用电情况。

2 负荷管理系统

客户服务中心的成立,使得负荷管理系统在管理上进行了全面的功能开发。该系统拓展并完善了原有的远方抄表功能、防窃电功能、WEB页查询功能、电费催收功能,并新增加了电压监测功能和谐波监测功能、功率因数在线监测功能、负荷预测功能、电子传票系统等功能。

为配合国家电力公司面向21世纪营销战略的实施,国电公司计划从2002年起,利用3年时间,在全行业实施“电力营销培训”战略,以提高全行业营销队伍素质,其中,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在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体系中,通常是以用户收费电能表为分界,将电能表的用户侧称为需求侧,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终端机安装在用户侧,它直接读取用户计费电能表的数据,并按照系统主站指令对用户进行管理,负荷管理系统作为沟通供电企业与用电企业之间最便捷的桥梁,已成为需求侧负荷管理中心。它是一种为供电企业内部各部门和营销自动化系统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为供电区域内的电力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集远方控制、数据采集、信息共享等新技术为一体的需求侧负荷综合管理系统。

3 “95598呼叫中心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结合包头供电局的现有通讯状况、网络条件、用户需求及客户服务支持系统等各类软硬件资源,开发了“呼叫中心系统”。该系统是一套功能完备、高度集成、操作方便、运行可靠、实用性强的客户服务系统,是供电企业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供用电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市场化运营的客观要求。

第6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服务体系;陕西省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作为一种能满足人们健身强体、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等需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其特有的方式逐渐走入城市居民的聚集地―社区。社区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发展的热点问题。社区体育按其活动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区居民以健身、娱乐、休闲等为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一类是由专门组织或人员对此提供的组织、指导、咨询等专业服务性活动。开展社区体育要达到目的应是前者的繁荣,而推动力量就是后者的兴盛,因此,加强社区体育服务对开展社区体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陕西省社会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于今后发展陕西省的社会体育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指导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我们把西安地区内不同区域的、不同经济状况的十个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和五个健身俱乐部作为对象进行调查。分别对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的五大方面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有关社会体育服务体系方面的研究文献,为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建立基础。

(2)实地调查法

根据论文研究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调查提纲,以便得到更加祥实的数据。

(3)数理统计分析

对在调查中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比较分析法

对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和陕西省社会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

二、陕西省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现状

1.陕西省体育设施建设现状

陕西省处于西北部地区,属于经济落后区域。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的,据调查反映,目前居民小区内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主要选择在小区的空地、花园或停车位,体现了居民健身活动就近、就便的特征。在多走访的10个社区健身场所中存在以下情况:(如表1所示)经济越发达,小区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居民健身的条件越好,体育设施的数量越多;小区建设档次越高,公共体育设施越齐全,如西安市高新开发区的花园小区拥有全民健身路径、健身房和游泳池等设施。

2.陕西省体育社团组织体系

陕西省体育社团组织体系和我国体育社团服务体系大致相同,早已各成体系,体育组织形式现有社区体育协会、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种人群体育协会、系统或行业体育协会等。在所走访的10个健身场所中,对其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发现,居民自己锻炼的占35.6%;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的占30.2%;而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仅占1.6%,其他锻炼方式的占32.6%。由此可见,虽然陕西省内的各种体育社团组织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社区居民对体育社团组织的认识不够,参加体育社团组织的意识不强,所以造成以上情况的出现。

3.陕西省体质监测服务体系

2005年西安市体育局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成年人体质监测,由西安市体育局群体处承担了2880人国家体质监测任务。陕西省体育局十分重视全民健身运动的科研问题,由陕西省体育局牵头,陕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具体负责,组织部分学校,基层活动站,组成了全民健身的科研网络。陕西省部分高校长期承担教育部,体育总局学生体质监测任务,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研究。由陕西省体科所负责组建的陕西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地方检测中心几年来共完成了对陕西省10万余成年人的体质监测任务。

4.陕西省社会体育指导体系

陕西省在我国属于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社会体育系统也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指导指导行业的主力军,从目前所走访的体育锻炼场所,陕西省的体育指导员是远远不足够的。所调查的10个健身场所中,仅有2个健身场所无专兼职人员负责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办事处文体部门负责人员年龄多数在31-50岁之间,且男女性别比各占一半,大多数(79.3%)负责人学历属于非体育专业,仅有14%的负责人学历属于体育专业。(见表3)

5.陕西省体育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陕西省也在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把信息服务体系应用与社会体育的发展当中,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政府部门: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掌握最新的体育发展动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通过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掌握和分析陕西省群众的健康状况和健身情况。

2)宣传媒体: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掌握最新的体育动态,并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社会提供最新的消息。

3)竞技体育: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自身和对手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4)大众体育:利用有效的信息手段向健身爱好者提供一些健身信息、指导信息、指导培训信息等。使群众更好的掌握有效的健身方法和手段。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由于社区间经济水平发展的程度不同,导致不同经济水平下的社区的体育设施的配备也不尽相同;

2)各种社区体育社团组织发展比较齐全,已初具一定的规模,但主动参加体育社团组织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相对较少;

3)陕西省体质监测工作总体开展相对较好,在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跟上我国体质监测发展的步伐;

4)社会体育指导员在陕西省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比例相对较小,文化程度较低,平均年龄较大,地区分布比例失调;非体育专业的体育指导员相对较多;

5)体育信息服务体系发展较好,能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满足人们对健身信息的需求;提供体育健身信息的形式多样,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

2.建议

1)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合理配置场地资源,加强落后社区的体育设施健身,充分利用陕西省高校内的各种体育设施;

2)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加强社团组织领导,增强组织者的管理水平;

3)加强对社区居民体育健身宣传的力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科学指导体育健身活动;

4)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加强各社区体育健身场所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对陕西省全民的体质监测情况进行现代化的分析和监测。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黄海平.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体系.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3~6.

[3]安平.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系统方案设计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7~10.

第7篇

摘 要: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以及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要求加快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虽然目前政府提出的养老服务体系在

>>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成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解析和重构 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再思考 城乡统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核心 基于北京市视角探索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健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财税政策研究 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加快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优化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研究 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优化研究 论我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财税和金融的共同推动 关于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运行的局限性及再定位 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宁夏自治区统计局:《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年5月10日.http:///tjgb/rkpcgb/dfrkpcgb/t20120228_402804334. html

[5]刘益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1,(7):100-104

[6]范灵璐,郑梓桢.不能自理老年人照顾方式调查与养老服务体系的建构――以广东省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08,(7):24-27

[7]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72.

[8]潘金洪.江苏省机构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和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6(1):15-20

[9]董红亚.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解析和重构[J].社会科学,2012,(3):68-75

[10]邓伟志,李一.中国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91

第8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0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对文化理论进行研究、文学艺术精品创作服务、文化传播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文化传承和农村文化建设等几方面主要内容。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公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建设的主要途径,也是彰显社会文化、促进国家软环境发展的主要方法。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职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基本的三点社会职能:第一,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和文化艺术作品创作是社会文化理论发展的主要方法。第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传播促进公民文化素质水平上升。第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城乡文化协调统一发展,缩小文化差异。(2)新时代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以及由信息科技引发的世界文化的大范围交流和融合,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基本环境存在两大特征:第一,人口流动的增使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体更加复杂;第二,由于公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2时代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评述

笔者所在的东莞市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都较为迅速的一个城市。东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大型的商业型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经济发展为东莞的人口组成带来巨大的变化,目前,东莞常住人口中有70%来自外地,而每年出国、去港澳台地区发展的人口又占很大的比例。人口的流动和东莞本身的文化习惯产生巨大的冲突,为此,市属各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1)体系内部结构更加完善。从2011年开始,东莞市文化部门针对农村和城镇文化服务设施配比不平衡、文化服务覆盖不全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部结构不完善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和建设。投入13.3亿元进行市、镇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的建设成果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兴起和服务内容的健全方面。据统计,从2011年到2013年,东莞市在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的联合支持下,投资9.7亿元进行农村网络覆盖建设和图书馆建设,并以市区、街道为单位,耗资3.6亿建设文化广场、博物馆,并为已有的图书馆配备电子阅览室和先进的图书查询设备。据2013年11月的《南方日报》报道,目前东莞市已经基本建成了国内一流的、较为完善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文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2)体系内部服务人员素质得到提高。除了公共文化体系的服务设施建设之外,在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方面,东莞市还重视对文化服务体系内部的服务人员进行素质培训。公共图书馆服务、公共文化广场的维护和街道文化服务的组织,都是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服务范围,而在以往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中,由于服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专业性文化服务(文化宣传、艺术作品创作和展示等)水平较低,使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不高,服务的效果也很低。面对这种情况,东莞市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服务人员进行了严格的素质培训,主要针对各文化场馆的管理和人文服务水平以及文化宣传服务的组织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提高图书馆流通部服务人员的素质,扶持文艺作品创作比赛等,这些改革和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的软实力。(3)服务更具有针对性。由于东莞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东莞的常住人口,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部分又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这些流动人口的普遍文化素质水平都不高,又因为常年在外打工,使他们远离家乡的文化氛围,面对异乡的文化和风土民情,外来务工人员总会出现“不适应”的感受,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由文化交流不畅造成的生活幸福感低的问题,这对东莞社会发展极为不利。针对这种状况,东莞市开展了大批针对外来

工人员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区分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关爱;建立“新莞人人才培育与扶持机制”,促进农民工和城市文化之间的交流;积极组织各地方文化宣演和才艺比赛,帮助外来务工人员了解东莞文化和民俗特征,使他们快速融入东莞文化生活中。

3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

(1)突出文化的传承。文化是随着社会和经济在不断发展变革的,但文化又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经过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加工而展现的。因此,无论是哪个地区的文化,都负有“传承”的责任,一方面,将以前优秀的文化因素、文化理念继承下来;另一方面,在新的社会现实要求下,实现文化因素、文化理念的传播和改进。以东莞为例,作为粤剧之乡、龙舟之乡,单纯重视现代文化艺术的宣传而摒弃传统文化,会使东莞整体文化建设失去根源,没有特色。因此,在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该更加突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2)重视文化的融合。经济发展必然会促进人口的流动,像东莞这样吸收大量外来人口、依靠外来人口发展城市经济的地区,不仅应该重视对外来人口进行本地文化宣传,同时也应该重视研究其他地区的文化特征,以便更好地为“新城市人口”提供贴心的、人性化的文化服务;另外,文化交流早已不仅限于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在出国人口多、外商企业林立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还需要扩大文化服务的范围,重视文化差异和文化融合,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公民提供合适的文化服务。(3)促进公民的“自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说到底是服务于公民的、促进公民文化素质提升的社会,站在公民自身素质发展的角度上思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应该是单纯的政府行为,要尊重公民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权利,就应该鼓励公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实现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给自足”。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动态发展的、活跃的文化发展过程,如何促进公民的“自主建设”是政府文化服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社会全体公民的一系列公益性文化服务,包括文化服务设施和文化服务传播和传承各个方面。东莞目前作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试点单位,在服务体系结构建设、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未来建设,应更重突出文化的传承、更重视文化的融合并应该想方设法促进公民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参考文献:

[1] 王富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5):812.

[2] 姜亦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公民参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710.

[3] 邬家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59.

第9篇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模式;构建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指由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行业、部门、组织等组成,旨在通过研发农业生产新科技,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农村科技服务综合系统。不同国家由于资源享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就各具特色。一般而言,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三个体系构成。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农村科技信息体系已成为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

农村教育体系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其基本职责就是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其文化素质得以提高,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广大农民是农村科技成果的直接使用者,是实现农村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只有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才能有效地接受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成果。在下,农户是生产的主体和最终决策者,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农村科技成果的扩散速度,也决定着一项新科技成果能否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建立针对广大农民的农村教育体系,成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农业科学研究体系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其主要任务是针对本国或某一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等进行农业科技的创新,使农业受土地等资源的限制得到缓解,增加农业产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广大农业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及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涉农企业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提供者,是整个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提供者。农业科研部门所提供的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科技推广及农村生产的发展。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核心,其根本任务就是把农村最新科研成果介绍给农村生产者,它是农村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农村科技体系不同模式的划分,一般是按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模式进行的。而农村科技推广部门与科研单位和农村劳动者联系的紧密程度,决定了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及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经济增长中所占的份额。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各项功能得以实现的手段,其基本功能是搜集和整理农村科技最新成果,以及受体对农村科技需求等,采用一定手段在农村科技受体和供体间实现信息准确、快速传递。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需要借助大量的传媒工具才能实现其功能,它是考察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各系统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相互之间又有交叉,通过横向和纵向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影响着整个系统在总体功能上的实现。

二、当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但其结构至今仍不平衡,存在诸多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以农业科研体系为例,目前我国拥有近2000个专业科研机构,虽然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但科研设备陈旧老化,研究手段十分落后;科技人员配备不稳定,人员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果水平偏低;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偏少,导致应用研究相对滞后,农村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取得很大发展,但至今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①农技人员精力不到位,到岗率低;农技人员年龄老化,后备队伍建设滞后;②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业务素质较低,农技服务方法和手段滞后,缺少试验基地、必要的服务设施和信息网络;③科研试验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教育体系还相当落后,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整体水平产生了较大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是科技成果的生产者(科研单位)和受益者(生产农户)之间,通过各种推广中介组织建立起来的良性互动过程,只有两者处于水平对等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系统功能的最优。从农村科技服务整个体系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教育发展相当滞后,几乎没有针对广大农业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和服务部门。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1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15%。由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新技术缺乏应有的敏感性,也缺乏学习掌握新技术的热情,加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新技术培训跟不上,致使农民整体上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较差,导致农民增收难、致富难。

根据有关规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为主体,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应主要由国家扶持。然而,由于国家财政困难等原因,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经费投入上总是得不到保证,体现不了公益性的要求;在历次的国家机构改革中,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常常成为地方政府精简的对象,多数精简下来的推广机构被完全推向市场,甚至被拍卖或私有化,造成人员流失和离岗,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陷入“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据资料,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普遍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已经达到90%,以色列超过90%,而我国只有45%。这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必然结果和集中体现。

三、我国农村科技服务模式选择

1.农村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该模式始于陕西宝鸡,其核心环节是通过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领办和创办科技企业,进行技术示范和技术推广。激励政策主要是科技人员以技术参股的形式,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各项措施,进行各项技术模式示范,实行有偿服务。该模式集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实际上是一个由政府引导、项目推动、专家领办、市场化运作、示范引导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实现了农村的信息化,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2.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模式

该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以涉农企业为龙头,带动周边农民参与农村科技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在该模式中,专家与涉农企业以技术合作的形式结合在一起,科研机构执行农业科学研究的系统功能,大专院校主要为涉农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服务,包括新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技术指导以及相应的产中咨询等。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户和市场相联系的纽带,既是农业生产者,又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具有科研开发、成果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功能。这类龙头企业随着农村科技传播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优势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在推进农业科技传播应用方面,有着其他中介组织无可比拟的优势。

3.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模式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民按照自愿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农产品和技术为纽带组建的,为会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团性合作组织,是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一种。其经济活动的一体化程度介于纯粹的企业和纯粹的政府之间,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能较好地将有关会员与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农民专业协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中间协调组织,代表农户和企业对话,较好地协调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向农民提供科技推广、信息咨询、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服务的主要力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存在,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拓宽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

4.农业科技特派员模式

在该模式中,农业科技特派员以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与企业、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农技推广的“付出――回报”机制,调动了科技人员找项目、抓科技、促流通的积极性。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后通过抓典型、搞培训、钻项目、跑市场、建立利益共同体等方式,为当地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服务。这一模式是对整个农村科技体制的一个改革和补充,不仅有效地推动农村科技服务工作,而且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推进了科农携手合作,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具有资源整合、示范辐射、组织体系与人才激活三种基本功能。

5.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模式

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是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企业、农户或外商在国内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为一体,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的技术,展示现代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式基地、产业化基地,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农业综合开发方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优势,对农业生产者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其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该模式被实践证明是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应用的理想平台。

四、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的政策思路

1.支持和鼓励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

要推进公益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改革,重塑公益性农技推广体制,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要大力扶持准公益性农村科技服务主体,明确其性质及法律地位,规范运行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升组织者职业素养。鼓励商业性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发展,做到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促进发展与规范运行相结合,开展培训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要支持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的成果示范推广转化基地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科技园区的跨越式发展。

2.分类推进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改革与发展

对于各类事业性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部分可转化为准公益性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政府通过项目方式给予适当资助,为农民提供低偿服务。部分可逐步转制为商业性农村科技服务机构,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还有部分可通过以各种事业单位为基础,成立合作组织,吸收农民或农业企业为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建立较为紧密的联系,促进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改革与发展。

3.改革农业科研体制,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首先要不断提高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政府应针对各种农村科技需求特点,确定不同的投资政策。其次,要根据科研机构性质、任务和特点,分类管理、区别对待。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业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步伐,逐步建成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和国家农业试验站为核心的国家农业创新服务体系。

4.引导产学研联合,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应出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一系列导向性措施,继续推进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要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应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创新农业教育投资体制,扩大农业科技教育的规模,集中社会资源构筑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培训体系。

5.确实增加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

鉴于农业科技服务性质,单纯依靠政府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千家万户的技术需求。因此,增加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应在“政府为主,多元投入”基础上畅通主渠道,同时开辟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更多利用涉农企业的资金,引导和加强它们与农村之间的合作,努力形成“主干强劲、枝叶繁茂、纵横交错”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网络。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手段、制度建设、组织协调,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事业。

6.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据有关调查,许多农户在购买农业科技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都曾经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这种经历对于心理比较朴实、缺乏经济实力、没有承担风险能力的农民来说,打击是巨大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广大农民对农业新技术产生怀疑心理和不信任感,从而成为农民接受新技术服务的心理障碍。因此,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广农村、农业新技术的同时,各级政府应十分重视规范农业技术市场和农业科技服务主体的行为,不断强化诚信建设,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传播和采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志民,王树进,倪浩.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06(1).

[2]盛国辉.吉林省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6.

[3]杜华章,蒋植宝,王义贵.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2).

第10篇

在服务运营阶段,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通过创新十大运营模式使得企业在入驻产业园之后,能够得到从物业到资金,从市场到运营的全方位立体式服务。这种全方位立体式服务模式已经通过东方今典在全省各地的产业园不断被复制,提升了当地的区域经济,成为优秀的城市运营商。

十大运营模式助力企业发展

与政府规划产业集聚区不同,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运营的园区,总部企业基地并不享有政府专属的广泛资源优势。如何能够运用民企的优势,打造创新产业园区,是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总经理任洪斌说:“我们拥有的资源很少,所以我们的竞争力一定不是资源类的,但一定是服务类。我们构建的每一个服务保障体系,使得只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即便是白手起家,也能在此变成富翁。”

据介绍,入驻东方今典产业园的企业主要是以科技研发为主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拥有创新的成果,但未能形成市场价值,抑或缺乏产业链上某些环节,导致成果无法推向市场。

东方今典产业园针对这样的企业,推出了园区十大运营服务体系。

通过人力资源服务、物业服务、金融服务、孵化服务、营销服务、商务服务、餐饮服务、酒店服务、技术咨询、试验检测十大服务保障体系,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做到了对驻园企业最大的服务保障。

东方今典在郑州西区的总部企业基地项目紧紧围绕所在区域的主导产业进行招商,郑州高新区五大主导产业上的中小企业在此集聚,并且延伸至产业链的上下游,形成创新的动力。

融资平台打造上,经过与多家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沟通,总部企业基地在园区内搭建了融资平台,可为驻园企业提供银行贷款、项目融资等企业发展中各个阶段、各种类型的融资项目,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总部企业基地不但为企业提供外部的支持服务,还深入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为企业提供经营过程服务。除了配套建设的员工食堂、商务会所、商务中心等能够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完整的商务服务外,针对大量高科技企业入园的特点,园区还提供技术咨询和试验检测服务,由东方今典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技术咨询机构,向驻园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咨询课题攻关、技术论证、成果鉴定等服务,加速企业技术升级与产品换代。

金融平台为园区企业注入能量

当前,国际国内金融形势持续低迷,2011年以来,货币政策紧缩力度颇大,“三率”齐动,紧缩措施频繁出台。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又对商业银行实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金融调控紧缩效果的显现,使得融资需求强烈的中小企业融资更是雪上加霜。

通过与银行平台的对接,东方今典产业园与银行等方面共同搭建了一个专门为入园总部企业基地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服务平台。河南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孙新雷认为,民营企业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小额贷款应该更容易地成为助推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小额贷款部分,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需要的仅是10万~30万之间的额度,并且还款期非常短。”正是在这样额度低,还款周期短,银行利润少的背景下,国内银行不愿意将钱贷给中小企业,导致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困难,一方面银行攻坚大企业难度增大。

通过与银行深度的接洽,东方今典集团还可将其园区内的各入驻企业中资信良好的客户推荐给相关银行,而银行则对东方今典集团推荐的企业优先给予资金等各项金融业务的支持。

此外,东方今典集团将为其认可的且符合银行授信条件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通过打造“信用联盟”金融共享平台并成熟运行,入驻总部企业基地的中小企业便可获得高效的融资服务。

第11篇

1、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大力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2、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为抓手,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文化发展为全民、文化成果惠全民、文化建设靠全民。

4、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5、举全县之力,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6、积极行动,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7、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8、学习宣传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11-0060-01

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使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完善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措施。

1 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

个人、市场服务单位、社会公益服务机构、基层政府是构成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不同的工作范围。如兽药店、诊所属于市场化的服务单位,主要功能是为基层的畜牧疫病防疫工作提供药品、指导、培训等[1]。而与市场联系较为密切的是合作化的服务单位,负责解决在防疫和养殖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此外,这些单位的工作还涉及到降低污染、改良品种等方面。公益性质的服务机构则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养殖户提供培训、讲座的活动,协助政府的工作,推动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这些公益性机构通常是服务性的协会。

2 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在经历了改革,加大了畜牧兽医知识在养殖户中的宣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农村落后的养殖观念,为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转提供了思想保障。此次改革优化了原来的运行机制,健全了体系的服务功能,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并采取职能分离,将部分职能明确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同时,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在发展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匮乏。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由于资金缺乏导致基本的设备落后陈旧,不利于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而影响到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需要依靠先进的设备才能发挥作用,而农村设备的落后给先进技术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2)技术水平落后。农村兽医的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落后的设施,因为设施落后导致许多先进技术无法使用,使得农村畜牧兽医的技术停滞在传统落后的水平上,加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先进技术要在农村的畜牧兽医业广泛应用还有待时日[2]。

(3)人员配置不合理。我国的畜牧业大多集中在农村,因此,农村地区对畜牧兽医的需求量较大,这造成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人员涌入的现象,此外,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部分基层兽医从业人员妨碍了农村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农村地区的落后无法吸引专业人才,即使引进一些专业人才,也会因为设施陈旧落后,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3 完善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

(1)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可以适当的为农户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对发展较困难但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予以补贴,对下拨的资金进行严密监控、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可以借助一些公益性组织的力量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赞助。

(2)加强对技术的更新。在获取资金后,将部分资金花费到设备的更新上,完善各站所的基础设备,便于加大新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先进技术在农村畜牧业中的普及程度,促进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

(3)加大宣传、指导力度。农村地区在经济、思想上比较落后,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的宣传和引导,促使实行散养的农户向合作化生产的方式转变,在农村推动畜牧业标准化工作。定期开展讲座和培训等活动,向农户传播先进思想,转变其观念,使其乐于接受新事物;同时增强农户对相关药品的使用、相关技术和畜牧兽医工作的了解,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4 小结

目前畜牧业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也在农村中推行,健全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不仅能够减少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还能促进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要给予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足够的关注,并不断完善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