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7 04:14: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本投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审计的直接论述尚未见到,有的只是少量的与此相关的人力资源(本)审计的论述。如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的《悉尼声明》中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总说明明确使用了“人力资源利用审计”的概念,并明确指出:“人力资源利用是决定任何公营机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通常是构成经营成本的最主要因素,必须特别加以控制(熊汉祥,1998)”。声明进一步指出:在进行人力资本利用审计时,应当了解:(1)在人力资源利用审计的作用、审计的目标和选择审计的准则等方面,均与其他绩效审计一样;(2)当对公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利用以法律形式,或通过中央人事机构或由财务机构加以控制时,结论中应考虑这些因素并在审计报告中作出说明;(3)在评价项目目标所获主要结果的职责中,包括各系统以更经济、更有效率和效果的方式保证获得预期成果的职责,也包括人力资本的利用;(4)促进管理部门或中央机构在绩效指标和信息以及人员使用控制系统方面的发展,工作的最初阶段应侧重于易于衡量的领域,并将评价这类指标和系统是否适合作为审计的基准点;(5)当管理部门或中央机构还没有制定出适当的准则和指标时,最高审计机关应制定他们自己的准则和指标,以便能够对人力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提出意见;(6)最高审计机关应当安排这类工作所需专门技能审计人员的培训(段兴民,1997)。近几年来,我国也有少量的人力资源(本)审计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有关报刊。无疑,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本项研究所借鉴。
由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主要由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组成,因此,本文拟主要运用现代审计理论,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入手,试对环境风险、预测风险、决策风险、招聘培训风险、配置使用风险、风险、流失风险等方面的审计展开探讨。
一、内控制度评审
对内控制度测试和评价,确定审计的重点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因此,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审计也应先以人力资本投资内控制度评审为突破口。所谓人力资本投资内控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证持续经营的需要,保护人力资本投资的安全完整,确保投资信息正确、可靠,协调投资经济行为,控制投资活动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组织、措施、方法和程序的总称。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内控制度评审时,应首先取得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本投资内控制度,并对其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健全性评审应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审查人力资本投资管理部门是否健全;责权利是否明确;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分工能否起到应有的相互制约作用。
2.审查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会计信息及相关的经济信息、簿记、报告制度是否健全;其信息记录、传递程序是否都有明确的规定;有无审核和定期核对制度。
3.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严格的人力资本投资经济责任制;责任是否落实;是否严格执行了奖惩制度。
4.审查企业是否对各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有无清晰的流程图交由有关人员严格执行。
5.审查企业各项人力资本投资业务循环中的各关键控制点是否都设有控制措施;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是否经济;是否切实可行。
6.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内部审计监控制度;内部审计监控对查错揭弊、改进投资管理、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益是否发挥了作用。
通过上述几方面评审,评审人员应发现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是否齐全,每项制度的内容是否完善,有无较强的内部控制功能等,并对其作出总括性评价。
然后,根据健全性评审结果进行有效性评审,如果决定全部或部分的信赖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还必须对有关的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审查,确定每项具体控制程序是否被严格执行,执行是否有效。
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的评审,审计人员就可以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潜存的风险有一大概认识,并确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实际业务是采用抽样审计还是采用详细审计。
二、环境风险审计
企业环境变动会导致风险。如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转变、科技重大突破、行业前景、行业竞争性、突发灾害事故等,都会使原来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贬值和过时。审计人员针对该种风险应主要进行如下几方面审查:iH0G?fv)~n*H$O9nQne?(;Vt#fZE德育论文@ID€7mx(`x6h%*?)=o3kD&
1.审查企业是否对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本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最新变化进行识别和跟踪;是否根据这些最新变化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进行适当调整。
2.审查企业是否对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的最新技术进步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识别和跟踪;是否根据跟踪结果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作出适当调整。
3.审查企业是否识别、计量和跟踪本企业产品的衰退和过时风险;研发部门是否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及时采取措施排除该风险;该措施是否有效。
4.审查企业是否对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变化进行识别和跟踪;是否了解现有产品的销售趋势;是否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针对消费需求变化和现有的销售趋势而适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该措施是否有效。
三、投资预测风险审计
人力资本投资预测风险对企业影响巨大。审计人员应重点审查人力资本投资需求预测是否建立在现有人力资本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是否充分考虑了企业未来发展中内外环境变化和总体战略要求;企业是否满足预测模型的假定条件;预测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根据预测的对象、任务、内容和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预测方法和技术。
论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审计研究来自免费
四、投资决策风险审计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失误所致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审计人员可主要进行如下几方面审计:
1.审查人力资本投资目标是否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
2.审查投资决策所使用的假定是否合理;所使用的基本数据是否是最新的、完整的,其来源是否可靠。
3.审查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决策标准是否客观。
4.审查人力资本回报和成本数据是否真实。
5.审查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决策是否客观和理由充分。
6.审查所放弃的人力资本投资方案是否可行。
鉴于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与物质资本投资决策基本相似,因此,审计中也可借鉴物质资本投资决策风险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五、招聘、培训风险审计
在进行人力资本招聘风险审计时,要重点审查:企业是否具有全面的职务(工作)分析报告;是否有合理的招聘计划;招聘计划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划;是否对应聘者的背景进行调查;有无科学的人力资本评价制度和试用制度;新增的人力资本是否符合该评价制度和试用制度;是否与被录用人员签订“对履历真实性保证协议”、“服务期限约定”等,被录用人员是否适合企业文化和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
对于人力资本培训风险,应重点审查:企业是否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培训计划是否健全,短期和长期计划是否有效衔接;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培训是否按时对申请培训员工的条件进行摸底,培训对象的选择是否有客观公正的资格认证标准、制度,并能予以严格执行;是否与将要参加培训的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合同中是否对培训期间培训费用的承担和担保、接受培训员工的工资、福利、培训后的服务期限以及违约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培训项目是否实行专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在选聘专家或教师前是否对其以前的施教情况、个人业绩以及在原单位的表现有所了解;培训方法和途径是否灵活多样而有效;是否针对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确定是否既符合企业技术、管理技能的全面要求,又符合市场化需要和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培训经费有无保障;培训效果是否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或方法,并能利用该评价指标或办法予以严格的考核和评价;对考核合格的是否给予恰当的安排,不合格的又如何处理;培训前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执行;培训后的员工能否严格地按规定的职级、任务、责任和权利履行其职责。
六、配置使用风险审计
人力资本配置不当、使用不充分也会带来风险。审计时,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审查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是否匹配
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匹配是企业人力资本配置的首要环节。审计时,审计人员应从了解岗位的具体要求,应完成的任务,以及岗位处理的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和复杂程度入手,审查员工能力是否适应岗位的要求。具体审查时应主要审查:本岗位工作是否适合员工的技能和专长爱好,岗位人员是否了解所在岗位的工作条件,是否掌握本岗位所需的资料和知识。对于员工能力低于岗位要求的,应审查对这些员工是否有调整计划和培训计划;对于员工能力超过岗位要求的,应审查对这些员工是否有扩充职务、加重担子的计划。
(二)审查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
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匹配审查工作完成后,应接着进行人力资本配置的核心环节-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的审计。审计时,应重点审查:企业人事部门制定的定员计划是否按劳动效率、设备和生产岗位等依据正确计划和编制;超计划的增员是否经主管部门审批,有无导致人力资本的闲置和浪费;超计划减员是否确实是实际生产需要,有无导致生产设备的闲置。审查劳动定额是否处于正常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多数员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或超过的水平;定额水平是否随生产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对于超额完成定额的员工,是否及时给予适当的激励;而对于没有完成定额的员工,有否进行相应的处罚。
(三)审查人力资本结构和分布
合理安排人力资本结构和分布也是人力资本配置的重要环节。人力资本结构的审查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人力资本分为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五类。对此应重点审查非直接生产人员,如后勤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等是否存在超编过剩,人浮于事的情况;生产工人配备是否齐全;管理人员分工是否明确,责任是否清楚(陈思危,2002)。生产工人内部各种工人的人数、比例是否符合生产要求;技术人员内部各专业人数比例是否合理;管理人员内部经营、营销、政工人员的比例是否恰当。同时,还要将各类人员的实际结构与计划结构,与上期和历史某一时期结构或与同类企业结构比较,审查其变动是否合理。就年龄结构而言,应重点审查企业员工年龄结构是否老化,有无后继乏人的倾向;有无因徒工或新招收人员过多而出现员工素质低下,急需大量培训的现象。除此之外,还应按员工的技术级别或技术职称结构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人员配备是否称职,是否有高级或高职人员从事较简单的工作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低级或低职称人员从事难以胜任的复杂工作而影响工作质量的现象(陈思危,2002)。
一个企业,即使各类、各年龄段、各专业、各级员工结构合理,但分布不合理,也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因此,还应对人力资本分布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应审查生产、管理、服务部门、各车间、各科室的员工人数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是否合理,有无某些部门人浮于事,而另一些部门人手不足的情况;另外,还应重点审查科技人员、高层次员工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部门对此类关键人员不需要但却抓住不放的情况。
(四)审查员工工作时间的利用情况
员工工作时间利用情况,主要包括工作日利用情况、工时利用情况、工作效率等。审计时,应重点审查员工有无非正常缺勤、计划外停工和在班内从事不必要的非生产性活动;对此,企业是否制订过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措施;对于工作效率的审查,应主要审查员工是否完成了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审查影响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的各种人为的因素以及企业对该因素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将本期劳动生产率与上期(过去某时期或历史最高时期)、与同类企业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审查它们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降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途径。
七、风险审计
对于经营者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行为、员工偷懒行为所致的风险是最难控制的风险。审计人员对此风险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应重点审查企业是否建立健全员工考核标准和制度,考核制度内容是否科学、完整,考核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根据员工考核结果设计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设计的激励机制是否体现多劳多得和按能力分配原则,是否建立了明确的员工报酬制度和人力资本利润分配制度,不同等级、不同岗位、不同情况、不同贡献的员工报酬和人力资本利润分配差距是否合理,分配政策、程序、要求和内容是否公开透明;激励机制是否体现未来原则,是否把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直接挂起钩来;激励机制是否体现市场化原则,员工特别是企业高层次人才的激励率是否高于同行业市场平均激励率;是否设计能激发员工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事业心、社会地位与价值、个人荣誉等非物质性激励;激励机制的设计能否达到员工与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员工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理想境界;员工有无偷懒行为,经营者有无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行为,其程度如何?企业是否对此设计了一套完善的内外部约束机制,该约束机制是否带来良好的效果;对于效果不理想的是否及时予以改进。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环境;假设;目标;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与意义
在学研究领域,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具有较高使用频率的术语。然而,对于什么是人力资本投资,却还缺乏明确、统一的解释,在笔者看来,人力资本投资是以人为对象,以开发人力资源,或扩大人力资源存量,或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等为目的的资金运用行为。按投资主体的不同,它可以划分为个体投资、组织投资和政府投资三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企业主体的角度研究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而不考虑个人及其家庭与政府的投资。与人力资本的个体投资、行政事业单位投资以及政府投资比较,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投资的目的主要在于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以期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的同时,从人力资源方面培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竞争优势:(2)投资的性质主要体现为财务性投资。也就是说,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的其它任何投资一样,是以预期现金流量为依据,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为决策原则的一种财务投资行为。(3)投资的知识领域具有特定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从知识性投资方面看,是一种专属性投资,即无论是新聘员工岗前训练,还是在职员工的岗位培训,都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特定知识领域所展开的,这就如一个电器专业的在校本科生,需要各类电器的各种(构造、生产、运行、维护等)原理,但对一个电视机生产企业的员工来说,对其培训的就主要限于电视机的各种原理。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种财务投资,无疑对企业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员工的操作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够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进而能使企业获得人力资本投资的杠杆收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教授在北京大学作学术演讲时曾经说到:“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之间的不平衡,己经减少了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实际上浪费了本可以用来促进增长的物质资本投资。”尽管詹姆斯·赫克曼教授是从宏观层面来描述在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存在的不平衡,但这一分析同样切合中国企业的实际。长期以来,企业在物质资本投资方面舍得花钱,买设备、上项目不惜一掷千金,而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则斤斤计较,以至物质资本大量闲置或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无疑对实现企业内部的能力平衡,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利润及现金流量的多少,财务状况的优劣,从根本上说是由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能力是巩固和强化企业财务能力,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培植和强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专业知识丰富并能够实现效率平衡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正是适应这一目标要求的一种财务行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专属知识含量,更充分地发挥知识生产力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形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维持企业高效率运行所必需的独特企业文化,因此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系统地构建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理论框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基本理论框架
要构建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理论框架,首先应当明确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基本含义,这就如同要构建财务理论框架,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财务一样。然而,人力资本投资财务作为一个全新术语,想要从现有中找到其定义是困难的,笔者认为人力资本投资财务是指与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的一系列价值活动和价值关系。其中,价值活动包括投资前的价值分析、预测以及投资后的价值监控、调节和评估等;价值关系则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如投资额在各类型人力资源或其个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接受投资的人力资源个体对企业服务的契约责任关系等。
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理论框架,包括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理论的构成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两个方面。其中,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理论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环境、假设、目标和方法等几个方面。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环境是指或决定人力资本投资的财务价值,因而是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所必须考虑的各种内外条件;假设是指为构建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理论和方法,而对不确定环境所作出的符合逻辑的确定性推定;目标是指人力资本投资在财务方面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服从于企业财务目标;方法主要是指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所运用的财务价值分析方法。上述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理论体系。
上述理论框架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管理时,首先应当了解宏观经济环境、人才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的内部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环境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立人力资本投资的财务目标,再根据实现财务目标的要求,界定人力资本投资的行为准则,并运用特定的定量分析方法评估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与风险,确定投资价值,以期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三、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环境
如上所述,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环境是指影响或决定人力资本投资的财务价值,因而是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所必须考虑的各种内外条件。那么,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应考虑哪些环境因素呢?
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影响人力资本投资价值,因而是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所必须考虑的各种宏观经济条件。这些经济条件包括:(1)宏观经济的现状与预期走势。一般而言,宏观经济的现状良好或呈上升走势,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价值则较大,企业可望从这种投资中获得的杠杆收益也较多,因而企业可适度追加人力资本投资,反之则应控制人力资本投资。(2)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首先,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着人力资本的投资规模。我们知道,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在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将成为企业资产的主要形态;在资本结构中,知识资本获得迅速扩展,并将成为企业资本的重要构成内容。可以设想,今后的财务结构评价,重要的不是考察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以及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结构问题,而是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本分别在资产与资本中的比重问题,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本的比重越大,表明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和技术含量越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发展前景越好。也可以判定,今后的企业竞争主要不是市场营销的竞争、价格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富有程度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培养人才、积累知识和开发创新能力,进而扩大企业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本的重要途径,无疑应随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其次,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从财务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投资价值是由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两个要素所决定。而无论是投资收益还是投资风险,都与知识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具体说,知识经济的程度越高,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可望获得的预期收益越大,投资价值越大,但由于知识更新频率的加快,使得投资风险也同时增大,进而会对投资价值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应在客观分析知识经济环境的基础上,权衡投资的收益与风险,确保最大程度地实现目标投资价值。
1.1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早在19世纪60时代,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就对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教育对人力资本的作用等研究做出了明确的阐释。企业人力资本是当人力资源投入到企业后,为企业现在或将来收益带来的,存在于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等综合价值的存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为维持或提升现有人力资本价值和效率而进行的资金运用行为”。与物质资本投资相比,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长期性、流失性、风险性、复杂性等特征。由于员工自身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结果,只有这些人力资本投入到生产运行中并产生影响时,才能评价出人力资本投资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因此,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较难计量。
1.2企业人力资本分类
对于企业人力资本的分类,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有着不同的划分方式,例如,贝克尔根据知识的专用性,认为企业人力资本包括一般价值人力资本与特定人力资本;李忠民根据不同的能力素质,认为企业人力资本包括一般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与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孔宪香根据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企业人力资本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本、研发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与营销型人力资本。
1.3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
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是指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敢于进行市场开拓的人力资本,在现实生活中营销型人力资本所对应的是各类营销人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营销型人力资本所对应的是各类营销人员。企业通过对营销型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投资,以获取相关的预期收益的行为,包括为聘用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营销人才进行的投资;为获得更高的营销收益而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各类营销人员培训投资;为获得更高的营销成效而进行的激励性投资行为等。
2中小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的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得以快速成长,成为我国经济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入转型时期,中小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需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施品牌竞争战略,开发差异化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获取更多的销售利润,扩大国际化市场等。营销人才肩负着企业一线扩张的重任,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企业的品牌竞争、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国际化渠道扩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已成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提升营销型人力资本的存量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中小型企业投资于营销型人力资本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高素质的营销人员能及时准确的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为中小企业管理者把握创新机会、作出创新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营销型人力资本载体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决策提供服务技术,为企业创新提供信息;高素质的营销人员能够与技术创新人员有效沟通,为创新成果与产品的设计提出建议,使创新成果高度符合市场需求;高素质的营销人员能通高效地将企业的创新成果、创新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市场价值与创新收益。第二,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蕴含在企业长期经营全过程中,中小企业通过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增强营销人员的营销技能与岗位能力,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从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第三,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能为中小企业创造利润,中小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运行的成本和效率,能够帮助优化企业资本,节省劳动力和减少物质资本使用数量,提高资本使用率与资本收益率。
3中小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半结构访谈模式,对珠三角区域的36家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了访谈。访谈目的是了解中小企业在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中遇到的问题与成功的经验,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出投资对策。访谈内容包括中小企业对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程度、投资方式、遇到困难等。通过对访谈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3.1中小企业对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程度
58.3%的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没有深入的认识,不能明确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和投资途径;63.9%的企业不愿意向人力资本领域过多投资,认为营销人员流动性大,且企业对人力资本的增量只拥有部分产权,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具有不确定性;75%的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营销人员的招聘、入职、培训等工作由企业管理者负责,或由行政办公室部门负责;44.4%的企业没有系统的营销人才招聘聘用、培养及使用计划,缺乏专业性、独立性的管理,企业用人留人环节受企业高级管理者个人意愿影响较大;只有13.9%的企业认为营销型人力资本的投资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他们在此领域的投资也取得了一定的收益,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
3.2中小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
中小企业投资于营销型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招聘或录用教育程度高、人力资本含量高的人才,这是大多数企业迅速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存量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式,企业一般会对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考量;二是投资于营销类人才的培训,包括入职培训、营销类培训证书的获取、专业技能类的培训等;三是通过激励措施获得人力资本的增值,通过激励手段影响和改变营销人员获取和提升人力资源的意愿;四是通过一定的措施提高营销人员的健康水平。
3.3中小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的困境
由于国家政策、经济环境、竞争状况、消费者观念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经营业绩,会使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收益难以衡量。凝聚在营销人员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要成为资本,就必须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并带来增值,而人力资本投资与组织经营成果之间存在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使得投资收益的计算更加困难。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家族制管理理念等对人力资本投资有一定的限制。现阶段,中小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的投入还存在成本高、周期长、风险高、收益难以计量等问题。因此,中小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或不合理,企业没有制定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投入机制不够科学合理,人力资本投入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企业生产力,营销型人力资本流失严重等困境。
4中小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对策
4.1制定投资规划及管理制度
第一,中小企业应制定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规划,通过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科学地分析投资的环境,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确定企业生产经营及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营销型人力资本规模,制定投资规划。第二,制定营销型人力资本管理与激励制度,将中小企业有限的资源投资合理利用,使营销人员能够有效的工作并获得一定的发展机会,并给予较为公平的回报,减少人力资本的流失。第三,制定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定期核查制度,由于中小型企业营销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企业应定期核查营销型人力资本配置情况,做出总结并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对外部人力资本的获取和内部人力资本的提升转换做出计划,使营销型人力资本配置更合理。第四,建立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核算体系,对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论及时改善投资计划,使人力资本不断增值获取收益。
4.2建立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机制
人力资本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或工具对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有效地规避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中小企业要明确与正视人力资本产权的存在,尊重这种天赋人权,并建立符合人力资本产权特性的制度体系。中小企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科技的更新,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投放,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评估,加强对不确定因素的控制,掌握营销型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发生的概率分布,降低或避免这些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4.3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企业的灵魂,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富有团队精神、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营销型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获得相应的回报。因此,中小企业应注重在良好价值体系的企业文化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让企业具有强大的导向力与凝聚力,从而影响营销人员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使营销人员在享有各项薪酬的同时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创新潜力。另外,还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沟通顺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4.4建立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中小企业要构建科学的营销人员激励制度,首先,企业应通过制定合理的销售量标准,使营销人员把目标、希望、激情引向对企业销售工作有利的方向,要根据具体的经营范围及销售区位制定不同的销售量标准:一是统一销售量标准,企业所有的营销岗位制定一个统一的销售量目标,不同的市场区位采用统一的提成方法,不考虑市场的潜在需求量;二是潜在需求销售量标准,企业在评估各个市场区位潜在需求量的基础上,为不同的市场区位制定不同的销售量标准;三是个人销售量标准,企业依据每个营销人员前一阶段的销售业绩,确定其下一阶段的销售量。其次,企业要制定相应的销售量激励措施,使营销人员认识到,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能获取相关的收益与奖励,从而激发营销人员主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和积极性。再次,设立技术创新建议奖励制度,鼓励营销人员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激发营销人员的创新潜能,如设立创新信息奖、创新建议奖等。最后,企业对有较高贡献的营销人员实施产权奖励,如通过股票期权、股票购买计划、赠与股票、员工持股等方式,将营销型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目标与企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4.5规范营销人才招聘流程
中小企业要做好营销岗位工作分析,通过细化具体营销工作任务的程序,了解完成此项工作的人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及对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以便按照此要求进行人员招聘,杜绝不合适的人进入企业,从而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中小企业要利用科学的营销岗位人才测评方法,或评估人才各项素质的工具,挑选符合工作分析中岗位需求的人才,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率,减少投资风险,科学的规范营销人才招聘流程。
4.6重视营销人员的培训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风险规避
一、人力资本的界定及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
1.人力资本的内涵界定
人力资本(HumanCapita1)的涵义可从内容和形成两个方面去界定。从内容角度去界定人力资本涵义的学者比较关注人力资本所包涵内容,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及其所表现出的劳动能力等的总和。其主要代表是舒尔茨(Shuhz,1990),他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从形成角度去界定人力资本涵义的学者比较关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和劳动力流动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而其中的教育投资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其主要代表是贝克尔(Becker,1993),他指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的货币和消费能力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人力资本是指特定行为主体通过有意识地投资活动所形成的,由知识、技能、体力或健康及其所表现出的劳动能力等组成的,能实现价值增值的,依附于某个人身上的存量资本。
2.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以人为投资对象、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的企业投资行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力流动、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实现。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主要的一部分,这部分投资往往是由政府支持的,其投资的效果与政府教育政策、教育重点有关。在进行教育投资时,企业主要是支持员工进行在职的继续教育。培训投资是直接服务于现实的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源的技能存量的投资,包括就业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劳动力流动投资指劳动力流动是现代经济社会普遍现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动态中不断地组合,形成最优配置,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卫生保健投资主要是为了改善员工的健康状况,使员工保持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
二、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完成特定的任务而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人力资源,但由于被开发主体的原因而导致企业经营后果与经营目标相偏离的潜在可能性,即经营后果的不确定性。
1.人力资本与其承载者的不可分性及其流动性
人力资本是无形的,主要表现为蕴藏在人体内的一种劳动能力,其投资形成的资本形态与其承载的主体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作为生物形态的人力资本主体由于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会出现年老、疾病、死亡等生物现象,因而所投资的人力资本会因为被投资者的年龄、健康、意外伤害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人力资本的损失,从而使投资者减少或丧失投资收益。既然人力资本依附在人身上,那么它必然会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人的自利性决定着他时时刻刻要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一旦在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单位)内不能实现该目的,他就会在流动中寻找自身价值转换以及匹配环境和机遇。近几年落后地区人才向发达地区,落后企业向发达企业转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3.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是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不同的主体,由于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使相同性别、年龄和身体素质相同的人,在进行同样的投资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若外部环境条件比较差,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合理,则很难调动人力资本载体的积极性,其努力程度就很低。二是人力资本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人力资本在受到激励的时候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为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收益;而在受到不利环境和负面影响时,又能够减少或者丧失投资的收益。同时投资是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产出成果如产品研发及管理改革成效的取得都有一个时间差,同时,其成果也不可能像其他物质产品那样可通过市场调查来判断其销售情况及相应的绩效。衡量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时,很难把其它要素的贡献剥离出来,因此我们很难从最终产出中判断出具体某个人的贡献是多少,这就存在“偷懒”或“搭便车”的现象。因此人力资本产出成果质量和数量及其产出时间是很难确定的。
4.人力资本形成的长期性和投资者主体的多元性
一般来说,一方面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在短期内难以收回;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本的收益期限也较长,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内为企业创造财富。人力资本是多方面、长时期投资的结果,投资各方都要得到收益。企业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这样,员工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承载者和投资参与者,享有所有权、使用权和一定的收益权;企业投资只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享有一定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人力资本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多元化,导致人力资本在使用和收益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三、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规避
1.确立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产权
确立员工的人力资本产权,就是一方面承认职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当期收入,另一方面更要承认广大职工在利润积累中的贡献,这实质上触及了收入分配的问题。职工参与企业分配的方式,一是依据按劳分配分得一定的工资和奖金,二是职工作为企业价值增值的创造者之一应当按比例形成他们在本企业的股份。职工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事实上就是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回报的一种方式,而这个风险是企业和职工双方承担的。比如我国的内部职工股,“持股人”既不是单纯的股东持有,又不是单纯的“管理者”持有,而是包含工人在内的“员工”持有。资本所有者让渡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消除“持股人”、“管理者”、“工人”在所有权上严格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之间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样,“资本”、“管理”和“劳动”这三者之间,存在的是交融、协作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企业形成长期人力资本投资的保征。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感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一旦形成之后,则会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使企业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是人,而人又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所有影响人力行为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作为社会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人格特性,在思想、感情、经历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时,在投资角度来看是最佳的投资项目时,也可能由于个人的偏好认为该项投资不符合其个人意愿,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使得员工与企业的目标、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相一致,从而尽量地缩小企业与员工之间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分歧,进而使投资收益能达到最大化。企业文化的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目标之一,应当渗透到每一次个体的投资过程之中。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劳动者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率,进而减少人力资投资风险。
3.实施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具有长期性,投资收益不可能当时获得,因此投资周期长本身就意味着不确定的成分多,投资风险大,为了将不确定的因素降到最少,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将员工在投资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减到最小。作为企业首先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计划,并把它纳入企业总的战略发展计划。其次,建立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通过日常绩效考评及专门的人才评估活动,了解员工现有的才能、特长、绩效、经历和志趣,评估他们在专业技术、管理和创新开拓诸方面的潜力,确定他们目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道路,作为制定具体的培养、使用计划的依据。其三,企业鼓励和帮助员工,尤其是对骨干和潜力较大者,要做好自我分析,妥善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其四,企业根据员工个人发展计划、人力资源档案,结合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的需求,便可确定具体的培养与开发目标和计划,通过培训已有员工或在必要时招聘新人,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人力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
一、人力资本与新经济增长理论
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本的竞争。1958年舒尔茨完整论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随后又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与途径、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世纪60年代,贝克尔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教育领域,用来解释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至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罗默把技术进步内生化,卢卡斯把人力资本内生化,解释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强调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资在内生性经济增长,以及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确立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
这对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经济把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随着物质资本的增加,经济产出增加;同样,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加,产出也增加,但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劳动力转移等途径来进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人力资本存量。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技术进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人力资本投资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科学的范畴,不仅仅强调农村经济发展,还包括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具有比农村经济发展更为丰富的内容。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和组织、治理能力,增加农民人力资本积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的现代农民,把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一,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将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提高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反过来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又给劳动力转移带来巨大的障碍,即使转移到非农产业,也只能从事简单的基础劳动,无法获得更好的岗位。
第二,培养把握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科技含量,更多注重科学技术与物质资本投入的结合,逐步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第三,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提高农民在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新农村建设不能光靠农村,还必须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走城市化或城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注重就业机会和分配的公平,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第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最终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还有助于重塑人的道德品质与精神素质,更新思想观念,增强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无论是从城乡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来比较,还是从城乡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或者从人力资本的培育水平来衡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不容乐观。而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由于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和机会等缺失,农民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动力。这已严重阻碍农村教育发展、阻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提升。从实践来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途径有:第一,加大教育投入,进行农村教育投资制度创新和教育体制改革,使农民享有基本教育的平等机会,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教育对提高劳动者劳动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起着关键作用,能提高农民对所拥有的资金、土地、时间等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广,是实现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创新培训机制,为农村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产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广泛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民转岗就业,加快进行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第三,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投资,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为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第四,继续开放和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优化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和需要。
参考文献:
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熟悉.农业经济问题,2006
国内的企业大学一般呈现较低的利用率和价值率。松散无针对性的人员培训及学习教育课程设计,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下,已无法通过企业大学获得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为:较差的培训力度。现有的企业大学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采用“无创新”覆盖式课程,没有针对企业文化特征、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进行课程设计,进而不符合企业发展,不能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松散的培训管理制度。一些国内企业大学完成任务式的培训模式,导致没有系统性的选择内、外聘老师,也没有对老师进行专业考核,随意的授课方式使学员学而无用,与此同时,也没有完善学员行为、成绩等激励因素的管理制度。
2企业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
企业大学如今突飞猛进的成因离不开现代化竞争、新事物发展及交替的推动,更离不开企业大学带来稳定、合理的收益,具体从个人动因、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分析:第一,个人动因。首先,人力资本的不断投资影响个人收入的增加。其次,培养广泛技能可提升个人终身任职能力。最后,技能提升充分发挥潜能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第二,企业层面。首先,一线人员掌握新技术运用于生产经营实践中,为企业提高生产力,实现效益增长。其次,在人力资本的不断投资中可提升整个组织的素质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推动企业竞争力的增长。最后,员工通过培训加强对企业的认知度,传播企业文化,强化组织凝聚力。第三,社会层面。各行各业人员在深造的过程中可通过企业大学吸纳综合的教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增加了就业和晋升的机会,同时也为收入的提高带来重要的影响,物质方面的满足也大大支持着精神层面的成就感,对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3浅析企业大学中人力资本投资如何产生收益
一般情况下,人的知识、技能和努力程度不同,产生的效益也是不同的。正如素质能力强的销售人员和普通的销售人员所创造的销售业绩也是大相径庭,作为接受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普通员工和管理者,他们两者之间投资的成本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两者之间素质能力、技能知识提高的程度,因而对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大不相同。
4如何提高企业大学投资收益
4.1转变观念的个人动因
个人对教育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投资人力资本的收益。这就要求每个学员意识到自身的兴趣点来学习新的技能技术,充分利用企业大学的学习资源进行自身的强化武装,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跟进创新的步伐,接受新知识的同时,通过新知识进行创新制造,对工作岗位的程序优化、简化等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贡献,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4.2企业投资方的严格把控
企业作为企业大学的投资方,希望把企业大学承办为对企业有利的主体,想要进一步实现企业大学在优化人力资源、提高经营效益的优势,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应该采用自主创新,符合企业文化、经营目标、时展、科学化管理的教学内容,开发满足不同人员部门、职位、特征的开放性课程,满足公司人员的不同需要,开展跨部门帮扶教学等特殊课程,以满足不同人员的兴趣。②通过内、外讲师相结合的师资力量来实现课程专业度,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发应聘上岗或指定上岗的原则进行系统性授课,企业内部高管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行业发展现状都比较熟悉,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进行授课,采用工作、培训的激励措施,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而具备丰富授课经验及理论基础的外聘教授、专业培训讲师,为开阔员工理论知识视野及轻松接收课程精华提供了帮助。所以,采用内、外聘讲师的形式,可以让教学、教育形式相辅相成、互动互补。③电子视频教学和面授课程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把重点面授课程录制视频或现场播放,可满足因工作或不同需求而不能参与面授课程的学员,也可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并通过需求随时更新课程,保持课程的专业度和前瞻性,并时刻方便学员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学习,最后通过适当的面授课程进行实战强化。④企业大学课程专业化提升,通过相关认证认可教育机构对现有的企业大学适当引入全日制教学模式,规定课程学分,修满颁发学位的方式,在企业内部为学员颁发学位或者资格认证证书,降低企业员工离职率的同时,也发挥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进而对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得以保障。
4.3政府职能的大力支持
首先,政府从经费上给予保证。1990年以来,美国政府在培训企业员工方面提供的预算每年超过70亿美元。其次,从政府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上强调企业作为投资方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国内企业应该把员工每年工资总额的1.5%作为培训预算经费,也称之为“教育基金”。在我国税法制度中明确:教育基金可列支在企业减免税费的渠道中,以激励企业提高对员工培训的力度。最后,政府需大力促进企业大学与全日制大学之间的联盟合作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环渤海地区四省市的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省市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有效性存在一定差异,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最后,通过投影分析得出四省市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有效性调整之后的投入产出规模,以期为四省市改进投资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本 区域经济增长 DEA
对于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本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但是只有当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的时候,人力资本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目前,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人力资本存量计量等角度,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效率以及对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基于DEA模型,对环渤海地区四省市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投资效率展开分析,通过相对效率评价、规模效益分析、投影分析研究环渤海地区四省市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
指标的选取
目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人力资本评价体系,本文根据人力资本定义: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提高,并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能够物化为商品和服务的知识、技能、健康以及表现出来的劳动活动和能力等(王光宇,2002),认为具体投资形式包括教育投资、医疗保健投资、流动迁移投资等。
为了能够确切地反映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质内涵以及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拟采用如下指标作为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选择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教育投资:人均教育经费X1、每十万人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X2、每十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数X3、每十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X4、每十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数X5;医疗保健投资:每万人卫生机构数X6、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X7、每万人卫生机构人员数X8、人均卫生经费X9、人均社会保障补助支出X10;流动迁移投资:每十万人拥有职业介绍所个数X11、人均基础设施投资X12。
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与预处理
本研究数据大部分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部分指标数据来自于省市统计公报及省市统计年鉴,选取了环渤海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四省市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同,首先对指标的观测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后的指标值Zij=原始指标值Aij/该指标的标准差。
(二)评价指标的甄选
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如果所有省市在某个指标上几乎一致,数据变化差异小,则可以认为该指标鉴别力低,不能准确反映不同省市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差异;反之,则表明该指标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选择变异系数进行甄选:第i个指标的变异系数Vi=该指标的标准差/该指标的平均值。
变异系数越大,表明该指标的鉴别能力越强,反之越弱。因此对初步选择的13个指标计算变异系数,其中X4、X5、X6、X7、X11变异系数小于0.4可删除,由此得到投入指标X1、X2、X3、X8、X9、X10、X12,产出指标Y。
(三)基于DEA模型的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评价
根据DEA方法原理,计算出环渤海地区四省市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值(见表1)。
1.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由表1可以发现,4省市的效率评价值θ从0.8173到1之间不等。山东省投入产出效率相对最高θ=1,且s-1=s-2=s-3=s-4=s-5=s-6=s-7=s+=0表明山东省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不仅是技术有效的,而且是规模有效的。其它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省θ
2.规模效益分析。对人力资本投资规模收益进行分析可参照表1中的值。若=1则决策单元的规模收益不变;若>1则决策单元的规模收益递增,若
3.投影分析。根据DEA模型的基本理论,对非DEA有效的单元,可以借助决策单元在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进行分析,将非DEA有效的单元改进成DEA有效单元。以北京市为例,分析非相对有效决策单元的投入调整情况。北京市的相对效率θ=0.8973,松弛变量s-1=1.5807,s-2=0,s-3=3.0049,s-4=0.6954,s-5=3.3169,s-6=1.4805,s-7=0.8849,s+=0说明投入有冗余,且X1的投入冗余率=1.5807/5.0453=0.3133,X2的投入冗余率=0,X3的投入冗余率=3.0049,X8的投入冗余率=0.69541,X9的投入冗余率=3.3169,X10的投入冗余率=1.4805,X12的投入冗余率=0.8849。最后借助决策单元在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可将X1调整为:调整后的X1=0.8973*5.0453-1.5807=2.9464。同理可得调整后的X2=4.6642、X3=2.1244、X8=5.1708、X9=1.6806、X10=1.9133、X12=0.4204。
由此可得到北京市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对最优结构,其中X9、X3冗余率最高,相对配置最不合理,即人均卫生经费、高等学校教职工数,与其他投资指标相比出现了严重的冗余,因此调整北京市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应合理分配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结构的高效化,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健康发展。最后可运用“投影”分析得出其他省市相对有效性的投入产出规模(见表2),基于此可以对环渤海地区四省市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规模、结构调整,提高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效率。
结论与建议
运用DEA模型得到的相对效率值,可以反映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产出效率,规模收益值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战略上的指导;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反映了当前的投入结构问题。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沿渤海地区四省市在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方面山东相对最高,应作为其它省市的典范,加以借鉴;四省市规模效益均处于递增阶段,因此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发挥人力资本的外延辐射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后,从投影分析可以看到,北京、天津、河北省三省市在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中均处于相对不合理状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投入冗余,因此调整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结构,实现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最大化应成为下步的改进重点。
此外,各省市在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调整改进的同时,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整体,应加强合作,建立人力资本开发、配置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最终实现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占新,唐焕文.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的DEA方法.系统工程,2002
2.莫剑芳.区域宏观经济DEA评价系统.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
3.潘静毅.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论文摘要:在危机环境下,企业如何辨析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控制风险,对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对企业可持续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一、前言
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当危机来临来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念,完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体系,成为企业抵御风险,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类别和界定
1.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类别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为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因对外界环境因素的突发性变化认识不足而导致投资损失的可能性和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包括: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法律法规调整、产业政策调整、科技进步等;
管理风险是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因对人力资本特性认识不透、管理不当所导致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损失的可能性。分为管理者行为风险和被管理者反应行为风险。管理者行为风险包括:预决策风险、人力资本形成风险以及人、职匹配风险等;被管理者反应行为风险包括:职业道德风险、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风险以及人力资本流失风险等。
2.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界定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人力资本,然而在投资过程中由于对人力资本属性认识不够、利用和引导不到位,加之各种难以预料、控制的外界环境变动因素作用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表现为未来若干年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或收益不能补偿投资成本的可能性。
三、人力资本的成本计量
人力资本的成本计量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分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和机会成本三种。
1.人力资本历史成本法
历史成本法是指对相关的招募、甄别、录用和培训费用全部资本化,在资产使用有效期内进行费用摊销,按照资产类别确认亏损,或按照增加资产未来收益的任何额外耗费增加资产的价值。当数据可以确认时,这种方法是客观可行的。
2.人力资本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就是估计替代公司现有人力资本成本。它包括:招募、甄别、录用、培训、安置和发展新员工达到现有员工胜任工作水平所需支付的成本。其优点是找到了资产的市场经济价值参照,局限性表现为其主观性。
3.人力资本机会成本法
人力资本的价值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竞价过程产生,投资中心经理会对他们需要招募稀缺的员工进行竞标。竞标结果实质是对员工分类定价。这种方法有利于公司人员优化组合,实现高效益。
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1. 做好职务分析,预防人、职匹配风险
职务分析是对企业各岗位职务的设置目的、中心职责、工作内容、权限范围、结构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描述和记录,是现代企业HR管理所有职能的基础和前提。制定科学的岗位配置计划,做好人事测。评工作,根据岗位要求,将最合适的人配置到最合适的岗位。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动态协调和适应。
2. 完善培训机制,预防人力资本能力衰退风险
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基本依据。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要综合运用人员测评和工作分析等技术,从整体战略发展、工作和员工个人三个层面,结合企业外部环境调查,全面深人展开。谨慎选择培训对象。建立培训风险管理机制以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流失风险。
3. 健全激励机制,预防人力资本流失风险
健全激励机制,对员工提升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促进作用,包括:物质激励:制定薪酬政策、改善福利待遇等;情感激励:加强与员工的情感沟通,尊重员工等;精神激励:荣誉激励、目标激励、自我实现激励、成就激励等。重视人力资本产权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予员工合理的奖惩使员工产生激励效果,避免员工流失。
4. 做好投资收益分析,预防人力资本专业性投资风险
由于人力资本的能动性和不可转让性,使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应当做好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核算,运用战略发展思路来取舍项目,自觉规避投资风险,选择通用性人力资本即复合型、综合型人才,防范专业性投资风险。
5.确立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指标,完善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控体系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预警,是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系统预防、纠正或回避人力资本投资失误与投资波动方面所具备的一种功能。从人力资本投资过程带来的结果入手,设计人力资本投资预警指标体系;根据人力资本投资过程内容及表现,按照其投资过程的特点及分类来构造预警指标,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控系统。
参考文献:
[1]张攀平.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竞争力提升[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30.
[2]刘建英,谈娟.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09(3):136-137.
[3]侯金良.浅议企业人力资本及其计量方法[J].经济师,2009(2):189.
【论文关键词】在职培训贝克尔模型人力资本风险决策风险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企业在职培训的投资风险问题,对贝克尔的两个假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基于人力资本的在职培训投资及相关的风险类型,从忠诚度、组织结构等角度,对管理者如何防范人力责本流失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引言
1936年,著名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Gary.S.Becket)出版了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贝克尔用传统的微观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均衡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的在职培训,提出并分析了一般在职培训和特殊在职培训这两种在职培训模式。在职培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涉及到成本与收益的经济分析。本文基于在职培训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为企业在职培训投资决策提供可借鉴的分析方法。
二、贝克尔在职培训投资模型分析
(一)贝克尔在职培训投资模型的两个基本假设
贝克尔基于人力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企业与个人培训决策中投人产出的经济分析问题,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
(1)企业和个体劳动者是都是理性的和利己主义的,受自我经济利益的驱使,可以从事任何净现值为正的投资,而培训正是理想的可以带来高收益的投资决策。
(2)市场被假定为信息完全和充分竞争性的,对已受培训、正受培训和未受培训的劳动力,将分别在市场中均衡产生出不同的交易价格,即表现为企业支付的相应工资收人不同,以此调节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二)一般在职培训
贝克尔认为,对于一般技术在职培训,它可以使所有或许多企业都有可能从中获益。企业承担了培训费用,必然要求收益,即未来员工的边际产出要大其工资。企业才能获得收益。但员工接受培训,提高了生产率,也要求与其生产率相当的工资,否则会威胁离职,因其受训的是一般技术训,在别的企业也能有相同的生产率,可以得到与生产率相当的工资。此时,员工承担所有的培训费用。收益也全部归员工所有。它与其它的个人投资人力资本没有实质区别。
对一般在职培训来说,企业亦可承担部分费用,有两点理由:一是可以在招募时对员工产生吸引力。二是企业承担的这部分费用是可以得到画报的。由于在培训期间员工是通过接受低于其边际产出率的工资来承担培训费用的,员工愿意承担这部分费用。但费用到底多少才能使企业不必担心员工会在培训后追求工资等于边际产出而离职呢?
假设员工是完全理性的,对于员工离职的成本有:实现流动而付的成本、信息费、交通费及安家费;员工放弃现有职位带来的机会成本;离开熟悉工作环境、亲朋好友所带来的心理失落;不确定因素如失业、伤病等带来的成本。当对某一时期t而言。只要时。即员工预期在本企业的工作期限内的边际产出与工资差额的现值之和大于其离职成本时,员工就有可能作出离职决定。为员工在t时期的边际产出,,为员工在t时期的工资。由于其中K为培训费用,MP0一w。为培训期间员工承担的培训费,MP一w为培训后t时期员工承担的培训费,即员工在培训结束后以低于边际产出的工资来支付企业在培训期间为员工承担的培训费用。因而对企业来说。只要员工培训后在预期的工作期限内不离职的话,企业是没有损失的。
(三)特殊在职培训
对特殊在职培训.贝克尔认为,它只对或者说主要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利,企业要全部或部分承担这类培训的费用。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进行培训的均衡条件为对于进行特殊技术在职培训的企业来说,和为其它企业工人的边际产出和工资,而则为其培训收益。c为企业所花费的培训成本。
人们一般会问,特殊培训基本上只在提供培训的企业中才能用到,而企业就应承担全部的培训费用。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企业愿意承担全部费用。包括受训者付出的时间精力的补偿,受训者可能知道他比企业更有优势,他的流失与否与他本入没有损失,但企业的投资将会丧失它的投资。因而最好地办法则是企业与受训者共同分担培训费用,投资收益在这两个投资者之间分配。企业可以支付低于其边际产出的工资,这样企业就可获得回报。个人若不满意于工资低于边际产出而流失的话。由于其受到企业的特殊培训所花费的成本在其它企业很难收回,会受到损失的,因而最好的选择是呆在原来的企业,不光可收回成本,还可得到收益回报。
三、企业在职培训的投资风险类型
1.流失风险
由于企业在职培训投资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企业在职培训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接受培训的员工,员工一旦离开企业,将会带走企业在其身上积累的入力资本投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企业在职培训投资的流失风险首先是由于人寿命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流失风险。入一旦死亡附属于人体的不可以转让的入力资本将不复存在,从而产生不可控制的企业在职培训的投资风险。其次是由于接受在职培训后的员工离开原企业而产生的流失风险。在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员工离开企业将完全带走附于其身的在职培训成果.企业将失去收回人力资本投资的载体。员工的忠诚度是衡量企业在职培训风险的一个重要变量,在企业在职培训投资决策中引入员工忠诚度并同时考虑员工的流失成本,将可以有效防范在职培训的决策风险。
2.激励风险
企业在职培训的人力资本形成之后,其效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对员工构成激励的外部环境。企业在职培训入力资本在具备能动性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激励风险。当在职培训入力资本所有者得不到有效激励时,作为所有者主体可以将相应的人力资本关闭起来,从而使其经济利用价值一落千丈。同时由于企业在职培训的入力资本投资的特殊性.企业在直接利用这一资本时无法采用”事先全部说清楚”的一般市场契约模式,必须借助于激励性的企业制度安排和组织设置来实现对入力资本的使用和调度。
3.贬值风险
与非人力资本相似,企业在职培训形成的入力资本也存在贬值风险,企业在职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丰富员工的知识,提升员工的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同样会出现类似的损耗,这种损耗可以分为有形的损耗和无形的损耗。有形损耗主要是指由于生疏、遗忘等引起的知识和技能的减少。入力资本后期的投资必须以前期的投资为基础,所以在职培训的有形损耗不仅影响即期投资的收益,而且影响后续在职培训的收益。无形损耗是指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变得相对落后。科技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动态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的急剧缩短都加速了企业在职培训入力资本的无形损耗。企业在职培训入力资本投资的贬值风险还包括人力资本的利用率问题。对于有一定资本存量的员工,衡量其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关键看入力资本的利用率,利用率越高,对企业的贡献越大。可见.即使企业在职培训投资较高,也会因为利用率低而造成事实上的入力资本贬值。
四、企业在职培训投资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在职培训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一种投资既然有丰厚的收益回报,就必然会伴随着大量风险的存在。结合不同的风险类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企业在职培训的投资风险进行防范。防范和规避企业在职培训投资的风险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提高接受培训员工的忠诚度。企业在职培训收益必须通过接受培训的员工的行为来实现,在职培训投资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于接受培训员工的忠诚度。企业进行在职培训投资决策时必须同时考虑如何为员工提供最好的训练和发展的资源,提供个人的专业成长机会,提高员工忠诚度。
2.完善企业入力资本激励措施。由于在职培训的入力资本依附于员工存在且不可分离,从个人的效用角度分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否得以充分发挥,要看入力资本的载体是否得到有效的激励。建立健全企业入力资本激励措施,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需要能够反映这种投资主体的收益特性。其次要强化精神激励,包括为员工创造发展的机会,支持员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建立对话制度或沟通渠道。第三要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使个人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
3.不断更新培训内容。由于知识贬损与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加剧。企业在职培训的知识和技能面临贬值和跌价的风险。所以企业在进行在职培训投资决策时既要考虑市场前沿的发展需要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促进企业发展。
五、启示
(一)企业在进行在职培训决策时,应对在职培训成本与效用进行预测,所得到回报的效用是否大于投入的成本。企业在某些方面面临着”生产”还是”购买人力资本的选择,即到底应该自己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还是”购买”那些已由别的企业或单位培养的人才。
[关键词] 固定资产;ICOR;效率;TFP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1-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1980年仅有67.93亿元,到2010年增长为5766.70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84.89倍,可见在短短的31年间,山东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在此期间,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贡献率等方面。与此同时,全要素生产率(TFP)对GDP的贡献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大多是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索洛余值法或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并对资本存量K值进行估算,得出TFP及其增长率、各要素及TFP贡献度等来分析其对国家、地区或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就促进山东省GDP增长其中的二大因素,即“硬实力”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与效率的关系和“软实力”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以得到这两种方式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二、山东省固定资产产业投资与效率现状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的现状
根据1999-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山东省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少,并且所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从1999-201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99年的3%下降到2010年的2.3%;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一直较大,并由1999年的44%上升到2005年的63%,后经过少许下降后回升,截至到2010年所占比重仍为48%;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最大,但投资趋势与第二产业正好相反,起初由1999年的52%下降到2005年的34%,后期又出现小幅度上升,截至2010年所占比重上升为49%。1991-2010年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见图1所示。总体而言,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小且投资额增长缓慢。
(二)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分析
本文采用ICOR即增量资本产出率来衡量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
ICOR=K/GDP,其中K为资本增量,GDP为总产出增量。本文研究对象为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增量即表示为固定资本投资额F,公式改写为ICOR=F/GDP,即当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的总产出所需的固定资本投资额增大(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效率降低(增大)。另外,当ICOR提高时,固定资本平均产出率将下降,固定资本的总体效率也会随之下降。反之,若ICOR降低固定资本投资额减少,也就是说投资效率提高了。
表1是根据山东1999-2010年统计年鉴对全省三次产业的ICOR测算。依据我国正常年份1.5-3的指标经验值区间分析可得:1999年到2010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的ICOR值在2.50-4.38之间波动,则全省固定资产是投资效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ICOR值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三)TFP分析
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较低,因此,本省亟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下面测算山东省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即技术进步的指标,从另一方面揭示经济增长的源泉。
1.模型构建
生产函数如方程式(1)所示。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索洛余值法,对山东省的TFP增长率和贡献度进行测算。
三、结论
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计算了1980-2010年间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贡献度以及固定资本、劳动贡献度。其中,固定资本平均贡献度和TFP平均贡献度较高,劳动平均贡献度较低。
由此可知山东省经济增长主要靠“硬实力”固定资本投资和“软实力”TFP拉动,并且固定资本投资拉动比TFP拉动要大,但固定资本投资三次产业效率较低,这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因此,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带动经济良性增长。
参考文献:
[1]王立成,牛勇平.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9).
[2]黄宗远,宫汝凯.中国省区物质资本存量的重估:1978—2007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2).
[3]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4]胡永平,祝接金.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3(2).
[5]刘竹蓉.基于产业结构的陕西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一、人力资本理论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人力资本基本理论
通常认为区域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在区域上的体现,即该区域内的人所拥有的体力、健康、资历、经验、知识、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从理论渊源上说,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佩蒂第一个明确地将人视为资产,并试图估算其经济价值。随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近代马歇尔也指出:“一切资本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投在人身上面的资本”。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系统地产生和发展起来。西奥多・W・舒尔茨在其论文《人力资本: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中结合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首次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以及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明塞尔,从个人收入分配和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中进入人力资本领域,开创了人力资本的方法;加里・贝克尔更是将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大到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广阔领域,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应用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后人力资本理论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般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地区经济结构、区域性禀赋、人力资本和制度环境。而美国等国家经济增长核算结果表明,按照传统的计量方法,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大大高于人均资本的增长率,即总收入的增长率高于资本与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长率之和,于是形成了所谓的增长“余差”。但是目前许多学者主要将目光停留在区域产业、制度环境、区域政策以及政府行为上。而未对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给予应有的重视。于是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怎样的支撑作用,如何发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
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土地、劳动力等自然资源是经济活动的要素;工业经济时代,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成长的动力源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地位凸显,人力资本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不增加外生变量,也能实现经济增长,这一驱动力就是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
首先,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极大地提高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经济增长带来强劲的原动力;另一方面,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又是人类文明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投资越多。社会经济发展越快。
其次,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大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支撑。人力资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物质资本相比,更能推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美国国民收入新增加的财富中有80%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提供的。只有20%左右来自物质形态。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经济增长的可靠保证。它可以明显改善劳动者素质,与物质资本结合起来创造财富,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正确处理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就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经济增长。
二、我国区域人力资本投资的聚类分析
(一)我国区域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人力资本已成为有价值,最富有潜力的核心、关键资源,并成为最富增值效益的资本。然而,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区域人力资本投资也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显著非均衡性。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则人力本聚集程度高,反之则低。这种非均衡性是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并对未来人力资本的区域分布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人力资本开发过程需要的时间长。见效慢,而且开发的经济效益难以直接量化,因此当决策者出于政绩考虑的时候,往往在见效快、容易度量的物质资本投资上下功夫,造成了投资决策的短期行为,而这种短期行为的危害性往往在经历了很长时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于是又进一步增加了克服这种短期行为的难度。
(二)我国区域人力资本投资的聚类分析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凝聚结果,可以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4类,第一类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辽宁,说明这些地方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都非常高;第二类为重庆、山东、福建、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安徽、广西、江西、山西、湖北、湖南、海南、河南、河北,这些地区的相似性很大,人力资本投资处于中等水平;第三类为云南、甘肃、青海、新疆、贵州、宁夏.第四类只有一个就是。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比较落后。
根据经济增长水平凝聚结果,同样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4类:第一类为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直辖市的经济最为发达;第二类为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第三类为福建、辽宁、河北、河南、内蒙古、重庆、吉林、黑龙江、湖北、四川、陕西、甘肃、安徽、湖南、山西、广西、江西,主要是中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第四类经济落后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宁夏、新疆、青海、海南、。
结合以上两个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经济最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全部位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最高的第一类,广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相当,经济实力相对于第一类而言也较为落后,但广东、浙江、辽宁等省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力度较大。因而从经济增长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已脱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圈子,但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低的云南、甘肃、青海、新疆、贵州、宁夏、等西部省区经济还比较落后。
三、对策及建议
据世界银行测算,在依靠教育普及知识扩展、技术等带来劳动者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中,发达国家为49%,发展中国家为31%。人力资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被许多国家的经济腾飞历程所验证。因此,要增加人力资本量,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区域人力资本配置,畅通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机制
要考虑区域人力资本的现状(包括区域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人力资本的流动等方面),将人力资本的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确定区域主导产业人力资本需求结构,优化未来行业或部门人力资本配置,决定近期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区域各类职业人力资本需求数量和质量。
(二)加大区域人力资本开发力度,提高人口素质
尽快完成在全国城乡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目标,实现基础教育的全面覆盖,大力提高各层次教育的质量。同时强化职业教育培训。使职业教育培训在人力资本开发方面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069-02
一、人力资本概述
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生产投入要素之一,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人力资本理论的相关问题研究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确切地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舒尔茨、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的定义上也有细微的不同。总而言之,有以下几点是明确的: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一个人所拥有的体能、知识、技能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第二,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第三,一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接受教育获得的。因此,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核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教育投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其作用也大于物质形态的投资。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首先要人才来掌握,其次更需要人才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国家的经济增长其实是人才能力发挥的体现。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一方面直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作为内生要素存在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名塞尔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是建立了广为采用的人力资本收入模型。名赛尔提出著名的名塞尔收入函数,名塞尔模型的突出特点就是,受教育年限是收入的决定变量,因此受教育年限的数据可以被用来估计不同教育体系的国家的教育回报之间的比较。同时,名塞尔认为收入差别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个人在人力资本质量上存在差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专注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在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有学者测算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非常显著的,也有关于该问题比较独特的看法。
温静的《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建立相应的经济增长与要素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根据Solow模型和Lucass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的基本框架,构建人力资本外部性增长模型方程为:Yt=AtKα
tLβHχ
teε,该模型增加了随机扰动项相对是比较严密的。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初等教育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而中高等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出现负影响。
王芳等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对福建省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对福建省教育经费和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以协整理论为依据,对该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教育经费年度统计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福建省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没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李发昇和张维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一文看法比较独特,认为人力资本并不是直接的投入要素,将其作为投入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文章中采用AK模型,把人力资本作为影响要素而非投入要素处理。得出的结论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自身承载的智慧作用于创新、劳动工具承载的智慧作用于生产来实现的。
胡乔林和李思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研究》中在基本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出生构建一个模型,得出结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不仅内生于劳动投入的有效劳动(体现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还具有显著的外部性作用(体现在人力资本水平方面),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能较大幅度地提高产出量,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三、相关评述
尽管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上已经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实证研究分析中还有一些问题的存在。
首先,人力资本指标的选取不一致,有些从投入的角度分析,有些是从产出的角度分析。从产出的角度分析,由于劳动者实际提供的人力资本与应得的报酬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投入的角度分析一般有这几种选择: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各级教育的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学历指数法等。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指花费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所有教育经费投入,一个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就等于他从受正规教育开始,到受最终教育层次毕业时,花费在他身上的所有教育经费总和。根据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的定义,教育投资只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多种形式之一,如果只考虑教育的作用,而其他投资要素进行综合估计,这样在测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际上就变成了测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赵雪梅的《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一文对指标的选取就克服了这个问题。文中指出贝克尔通过论证指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由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卫生健康投资、人力资本流动投资构成。通过教育支出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即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熟练程度,进而增加未来收益;卫生保健支出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工作能力。因此如果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关系,由于人力资本流动投资和培训投资的数据缺失,可以将教育经费和卫生总费用作自变量用来用。对于该模型的认识是完全可以将教育经费和卫生总费用这两者相加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变量,再选择合适的生产函数扩展模型。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人力资本投资变量的选取都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如果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国家,我们可以这样考虑,毕竟国与国之间人才的流动性还是低于国内人才流动性的。但是如果研究对象是某一地区比如某个省份,那么将教育经费作为变量就不一定能准确反映人力资本的投资了。比如陕西省作为中国继北京、上海之后的教育大省,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教育经费的投资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却远远不及北上广地区。不像自然资源,教育成果即人才有着很强的流动性,陕西省财政支出支持发展教育事业,但是这个结果不是仅由陕西省享用的。所以这时候把教育经费作为人力投资的变量就不能准确反映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用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投资资本的变量来构建模型。
关于概念的选择问题。人力资本投入量有些论文定义成劳动力数量投入。本文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妥当的。劳动力投入量反映的是参与劳动的人员,这些人员中包括接受过教育的和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未接受教育的劳动力所具有的劳动力是没有经过教育和培训的。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指的就是会引起外在效应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并且他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如果我们把未接受教育的劳动力不认为是人力资本投入的成分的话,那么在讨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中这个变量也是可以不加以考虑的。
其次,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于经济增长关系是研究的方法比较多。在模型的选择问题上,大多数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其扩展模型作为模型的基础。也有部分学者以一元线性回归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赵雪梅的《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教育费用那个和卫生总费用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反过来经济增长也对教育费用和卫生总费用具有促进作用,它们之间具有双向促进作用。
第三个问题是统计资料的不完善和数据的不精确性。一个好的计量模型不仅需要好的指标而且需要相对准确的数据。由于获取数据途径的缺乏,我们得到的有些数据很难准确反映我们的指标。再者,统计资料的不完善也是影响数据质量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 兰海霞.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3] 李发昇,张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2).
[4] 冯乐.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J].人口与经济,2009,(1).
[5] 温静.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创业,2007,(1).
[6] 刘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7).
[7] 胡永远.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3,(1).
[8] 林芳.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北方经贸,2012,(9).
[9] 王芳,刘伟宏,江年攀.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对福建省的实证分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10]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 超,张茜.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