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15:41: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思考
由于各项科学技术的限制以及人们意识水平的限制,在传统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表面上的传承,不去思考更加深层次的含义,不去注重建筑设计的整体感觉,这些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我国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使得设计的建筑和园林很突兀,忽视了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就通过对这些传统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并且在之后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这些方面,更好地促进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
一、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现状
在现阶段,在进行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仍然秉承着传统教育的理念,只注重表面的设计,将风景园林与建筑设计分割开来,没有整体意识。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之下,学生都普遍缺乏创造力,没有很好地将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不能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将传统的文化与新的理念结合起来,从而阻碍了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不能真正的实现风景与建筑的结合。
二、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总体设计意识
在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将园林与建筑分开来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没有一种整体意识,在实际的园林设计过程中不去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园林不能很好地融入环境,比较突兀。所以说,在之后的园林教育过程中,老师进行总体设计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创造力,还可以让学生设计的园林更好地将风景与建筑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2.只注重传统园林建筑设计形式上的模仿
在当前阶段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设计者已经只对于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形式上的模仿,也就是说,完全的对一些传统的园林建筑照搬照抄,盲目模仿,丝毫不去进行创新,不去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得建筑的园林不能很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相互映衬,而是单独的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对于发展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行业是十分的不利的。但是,有很多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只完成了模仿这一项工作后就对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丝毫不去进行创新。所以说,在之后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对于传统的园林的形式上的模仿只是一个基础,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各种深层次的内涵,更好地实现风景与建筑的结合。
3.空间的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的不断的发展,对空间等领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更是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可以更好地将空间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中。但是,在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的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很多的涉及到空间的意识,也与当时的发展水平,空间意识不强是有关系的。但是,在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仍然忽视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所以说,在之后的园林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实际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城市园林,受到地区的限制,需要很好地结合空间的概念,将一些大自然内的美丽景色适当的“搬入”室内进行展示,并且更好的将园林的景色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使得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也让新设计的园林在新的环境中不会突兀,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更好的突出其特点,实现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4.色彩的运用不够合理
色彩的运用与园林的建筑设计的风格、与其空间表现力以及其意境的表现都是息息相关的。在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是运用“青、黄、赤、白、黑”五色体系,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仍然注重该种色系的运用。但是,园林事业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局限于这种五色体系了,这只是基础,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发挥学生的色彩创造能力,培养整体意识。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整个过程进行思考,进行反思,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空间意识不强,色彩的运用不够合理,缺乏整体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地方,在之后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这几个方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在之后的具体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增强视觉观赏价值,也在具体的工作中更好地将环境保护起来,顺应我国的时展潮流。
作者:侯永胜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利刚.对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4,05:152-157.
关键词:林学专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是转变林业管理方式、提高林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然选择。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必须靠人、靠人的素质的提升,必需依靠大量林业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整体素质。中国
信息社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林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明显的偏差,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偏低。一方面人才市场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另一方面林学专业学生难以就业。林学专业教育如何主动适应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不同岗位的林业信息技术人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各级教育部门所关心的重点,也是摆在高等林业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浙江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信息技术在农林业中的推广应用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林业信息化建设人员信息化素质偏低,有些单位也试图依靠引进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承担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任。事实表明,这些毕业生在进入林业行业后由于缺乏林业知识背景,很难适应林业信息化建设。因此,培养一大批既熟悉林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有些对信息技术要求很高同时对林学没有要求或要求较低的岗位可以通过引进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人才来担任,但大多数岗位还需要林学专业的人才。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学生通过四年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和掌握怎样的技能和水平?笔者的设想是,要求林学专业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常用的软件工具和基本网络技术,而且还能熟悉使用一种林业应用信息系统;另外还应掌握处理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和简单的维修技术,部分学生熟悉一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或一种遥感软件。对于少数学生还应多了解一些软件开发的知识,了解软件开发人员的思路和需求,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和一门数据库技术,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或者较好地掌握网络技术,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满足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成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骨干。
二、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当前我国林业行业的主要任务很多,决定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较多。林学专业学生不可能都朝着林业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在培养计划中也不可能设置很多的信息技术课程和课时。这就要求在有限的信息技术课程和有限的课时内培养出适应林业信息化建设不同层次的人才,实现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浙江林学院林学专业采用“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确保林业各种特色人才的培养。第一平台为公共基础平台,第二平台为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前两年以素质培养为主,宽口径、厚基础;第三年为专业平台,完成专业模块课和专业选修课,实现特色+技能培养;第四年为个性培养,学生根据需求进行毕业设计。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成长的养料,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对林学专业学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我们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主要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依托,同时创造性地在非信息技术课程中穿插安排信息技术内容的传授和实践,并对少数对信息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非课程教学环节中进行重点培养。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浙江林学院林学专业的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组成。在公共基础平台中,林学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由两个阶段两门课程组成,即“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和“高级程序设计”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二者是递进关系。专业平台中设置了“遥感导论”课程(第四学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第五学期开设)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第七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中设置了其他信息技术课程供学生选修。
1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这是信息技术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microsoftoffice、常用软件工具、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知识。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工作所必备的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信息意识”。
学生学完课程之后,有的看不懂帮助,不会安装操作系统,甚至连简单的软件都不会安装,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维护也要请人指导帮助,这些现象都应当避免。这门课程应以注重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主,因为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常用软件都一一讲到,学生也不能等老师讲了之后才能使用。我们要教会学生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林学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主,要求学生在掌握高级语言的基本结构并能熟练用之编写程序的基础上,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窗体和常用控件的使用,具有程序调试和出错处理的能力,能较熟练地运用开发windows环境下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主要任务是使得学生初步掌握一门高级语言。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对该课程的语句结构还能掌握,但一碰到自己动手编程的设计问题就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在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调试能力和编程的思维导向,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编程思维能力,并对编程能力较突出的学生及早发现,进行重点培养,为培养较高层次的林业信息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转贴于中国
3 “遥感导论”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遥感导论”和“地理信息系统”是林学专业的两门专业选修课,也是信息技术培养最为重要的两门课程。“遥感导论”课程注重反映遥感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结合遥感技术的最新成果及应用,以“林”为特色,详细讲解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成像原理、遥感图像特征、 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的提取的基本方法等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熟悉一种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操作,为森林资源调查打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学生加深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处理的方法、空间数据分析功能方法;熟练掌握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与操作。中国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注重结合林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是进行林学人才信息化能力培养的关键。
4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本校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特色课,是将前面3年所学信息技术总结集成提高的课程,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大学4年最后的一门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空间信息的管理技术,熟悉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和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基本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具有正确使用、管理和组织信息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将管理理念融入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能力,使学生对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在林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了解,使之成为信息社会的中高层管理者。
5 其他信息技术课程。除了上述的信息技术课程之外,公选课程中还设置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其他语言)、“动漫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页制作”、“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等课程供林学学生进行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当的课程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质。
(二)非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在目前的培养计划中,由于课时限制的原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必修课程中没有(也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部要求计算机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做到学习期间不断线。在教学管理上让讲授专业课的老师参与信息技术不同层次课程的教学研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有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和完善。
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知道信息技术能在林业中干什么,有什么用。对于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林业问题。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而不能将其与林业进行充分的结合,学生会感到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得不到应用,同时林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也不能实现。
因此,值得在非信息技术课程中,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学期开设)、“测树学”(第五学期开设)、“森林经理学”(第六学期开设)等,探讨如何结合专业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1 microsoft office的深入学习。在大一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完成之后,学生对word的文字处理基本操作、excel的制表、绘图和计算等基本功能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已有了基础的认识,但是还有很多的菜单和功能不清楚,认识还很粗浅,离社会实践要求有一定距离。需要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继续加强使用和体会,以掌握更多的技巧。
在专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文档格式在计算机上写出实验报告和作业;安排学生上讲台做读书报告等,使他们进一步熟悉word和pow—erpoint的菜单和功能,按照预定目标编排出图文并茂的文档,提高学生的排版能力和演示文稿的水平。
为了深入学习excel,授课老师可以通过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将excel功能很强的函数、图表、统计与工程分析功能逐一结合实例具体说明其操作步骤、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统计量的临界值等内容;“测树学”中一元材积表的编制、树高曲线的绘制等内容;“森林经理学”中一些图表的绘制、线性规划问题等内容。通过类似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信息技术能真正地解决林业上的实际问题,增强其成就感,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林学和信息技术水平。
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学生反映在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以后编程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很快就把原来学习过的程序设计内容都忘记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结合编程练习,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不断的积累总结经验,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测树学”中一些常用算法就可以结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来编程实现,可以根据学生的编程水平,从易到难地选择安排单木材积测算、林分蓄积测算、林分出材量及板方材材积计算、生长量计算、拟合模型参数计算、一元材积表编制、地位指数表编制等编程内容。
3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深入学习。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在森林资源管理上得到广泛应用,正逐步普及到市(县)林业局和林场管理上。由于遥感获取大尺度数据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管理分析能力及森林资源所具有的分布的时空特征,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学习完成后,可以在“森林经理学”(第六学期开设)课程教学中,突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比如,在森林区划和森林调查章节中,讲授gis的数据采集和数据编辑功能。在森林采伐、经营方案、森林资源动态、森林景观动态等章节中,讲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在综合实习时,利用实时的遥感图象作为森林资源的主要信息源,采用gps作为地面控制点的手段,对地形图进行矢量化,以arcgis为软件平台,进行某个林场的森林资源gis空间数据的制作,包括森林林相图、各种专题图、森林资源统计表的生成和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并利用两期数据,进行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分析,进而使学生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能力。
转贴于中国
(三)非课程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对林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以计算机能力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重点要依靠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时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做到触类旁通,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今后继续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这样才能把信息技术理论和知识变为一种熟练的技能,才有可能把信息技术熟练地应用到林业中去。但是,仅依靠课程教学和实践来提供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每一届学生中,总有少部分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且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极大。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积极利用非课程教学环节展开多层次、多方位的重点培养。中国
在近些年的实践中,我们主要是利用了毕业设 计(论文)、科研实训(学生课题和教师课题)和实验室开放项目3个教学环节。在这3个教学环节中可以选择遥感在林业上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上的应用或程序设计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等大型实验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较高层次的培养。
1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林学本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为了更好地发挥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作用,同时减少学生找工作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冲突,我们于第六学期末就完成学生的毕业选题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早早地从暑假就开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 科研实训。浙江林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金”,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接受较为严谨的科研工作训练,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学生围绕一个课题自由组合组成科研小组。所申报的项目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有所锻炼,并具有实际应用性或现实意义。教师利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学生申报信息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等相关项目,或者允许学生直接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中进行研究。这样的科研实训,使学生有接受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3 开放实验室项目。浙江林学院于2006年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经费,支持开放实验室项目,允许学生进入实验室,给学生创造了实验活动的环境。教师根据培养林业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提出合适的实验室开放项目,向学校教务处提出申请,教务处批准后公布开放实验室项目清单并组织学生申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项目的不同,小组人员由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择已公布的实验项目,向开放实验室提出申请,实验室批准后即可着手实施。
相对于课程教学而言,这3个教学环节在信息技术培养方面有其优越性。第一,前者是以教师为主,后者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不是前台的讲解,而是变为幕后的指导,整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第二,学生更为主动,学生自主选择题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科研课题或开放项目,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后者对林业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更强,要求更高,要求学生花费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三、结语
英文名称:Guizho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省林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贵州省贵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52-1091/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他30多年从事森林昆虫学、害虫生物防治、昆虫资源利用及保护生物学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昆虫世界里,他“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犹如莽莽森林中的护林人似的,去守护一个又一个春天。他为此感动中国林学会,获得“劲松奖”。他就是被中国林业界所推崇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祖基。
周祖基,男,汉族。1942年12月出生,籍贯河南省信阳市,民盟成员。1964年毕业于四川林学院森林保护专业。曾先后担任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森保教研室主任,林学系副主任、教学督导员、研究生教学督导员,现为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1979年落实政策以来,周祖基30余年一直在四川农大从事森林昆虫学、害虫生物防治、昆虫资源利用及保护生物学等教学与研究,其间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日本东京大学(1990年5月~2001年1月)广岛大学(2003年6月~2003年9月)进修和开展合作研究,2007年6月赴捷克国家自然保护区考察学习小蠹虫的控制技术。在校期间先后担任过《森林昆虫学》、《森林植物及产品检疫》、《资源昆虫》、《经济林昆虫》、《保护生物学概论》、《野生动物管理学原理》、《日本语》等本科课程和《昆虫生态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研究方法》、《害虫生物防治》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等研究生课程。与本校同行教师共同建成《森林保护学》和《保护生物学》的两个硕士点,《林木培育》和《林学》学科的博士点。2001年《森林保护试验室》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1994年开始招收森保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人,博士生4人。
1982年以来,他主持和主研部省级课题10余项,横向项目若干。先后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加5部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如《园林植物昆虫学》(副主编)2003由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概论》(参编 主审)2004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森林动植物检疫学》(参编)2007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园林植物保护学》(主审)2008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森林昆虫学通论》(副主编)2010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参编学术专著二部;多次获得企业集团在校颁发的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1995年开始研究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至1999年获得突破,彻底解决了中间寄主的问题,使寄生蜂繁殖依赖野生天牛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并在国家林业局和四川省林业厅支持下建成一个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中试基地。经中试研究,2005年申报了《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殖技术》专利。2009年获得国家林业局生物防治基地建设项目。川硬皮肿腿蜂的防治试验、应用与推广已涉及全国十余个省市,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
其主要社会兼职(曾):中国林学会森林保护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四川省林学会森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农大林学学科组高级职称评委、四川省林业高级职称评委、四川省外来有害生物监测组组长、雅安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民盟雅安市委委员、雅安市雨城区政协委员。
2012年新疆大学的统计与分析新疆大学共刊登38篇论文,其中生命科学学院23篇,占论文总数的60.52%;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9篇,占论文总数的23.68%。与上年度比较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见图5。
1刊登论文学科分布情况
通过对《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学科分布的分析,可客观反映我区与农业相关的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了解不同学科发展状况,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有重要意义。据统计,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论文刊登数量前6个学科分别是:林学与园艺、作物栽培与育种、草业与环境、畜牧兽医、植物保护、生命科学,共296篇,占总总数的81.76%,其中排名第一的林学与园艺,占论文总数21.56%,表明在我区农业研究领域中,这些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较为活跃,科技产出较多,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被引频次也有所增长[1]。上述学科相对发展较快,属于优势学科,见图6。
2通讯作者构成情况分析
对通讯作者的构成进行统计和分析表明,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的论文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达263人,占作者总数的72.65%,具有副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83人,占作者总数22.92%,合计:95.57%。年龄构成分析表明,年龄在40~50岁的通讯作者有196人,占作者总数的54.14%,年龄在50~60岁的通讯作者113人,占作者总数的31.21%,年龄在40~60岁的通讯作者309人,占作者总数的85.35%;博士生导师119人,占作者总数的32.87%,硕士生导师153人,占作者总数的42.26%,具有硕导和博导身份的通讯作者占作者总数的75.13%。表明《新疆农业科学》的通讯作者主要是高级职称、高学历的高层次研究人员,均为项目主持人、学科带头人,相应撰写的论文学术水平和质量较高,对《新疆农业科学》载文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办刊质量与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见图7。
3年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对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科技论文来源统计分析:国家级项目论文225篇,占全年总数的62.15%,省部级项目论文114篇,占全年总数31.49%,地厅级项目论文23篇,占全年论文总数的6.35%。2012年度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的基金总数为339篇,占总刊登论文数的93.64%,表明《新疆农业科学》超过90%的论文来源于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近几年均保持了高百分比。上述统计分析还表明,《新疆农业科学》的基金资助论文数量呈高比例态势,在科技领域投入不断增长的社会大背景下,新疆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承担的国家、省部级项目的数量在稳步上升,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实力正在逐步增强,农业科研的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和技术引进工作稳步发展。总体来说,《新疆农业科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撑、公益性行业专项)和自治区级(科技攻关、自治区基金、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产出论文为主,地州级、高校基金、研究机构基金等为辅的多层次的资助体系论文。
4结语
(1)《新疆农业科学》的论文主要产自于科研机构和高校。近两年高校的论文比例较高,说明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进一步增强,同时,由于近年来各高校相继出台了“科研论文管理办法及激励机制”,并把作为衡量教师年度工作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使科研论文在高校绩效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措施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工作的发展,以及论文的撰写。(2)《新疆农业科学》此次统计将通讯作者列入统计范围内,通过分析通讯作者的构成,显示高学历、高职称者占比例较大,为本刊的质量与水平提高把关起到了关键作用。(3)统计与分析是一项繁杂的劳动,本刊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数据,为新疆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在《新疆农业科学》的统计基础数据和期刊评估指标。(4)项目统计是采用CJCR2012年的数据。在论文统计与分析过程中,笔者力求严格规范,细致准确。但由于一些实际情况,使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诚望广大科研工作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作者:张琼 王芳 程平 何婧 马建荣 戴俊生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关键词:柔性;导师制;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71-02
作为地方民族院校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我校林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园林绿化、种苗、花卉等公司,也有部分就职于省内县(市)林业局下属林站或者基层科研机构(如地、市(县)林科所),其就业去向基本是比较明确的。我国的本科教育一直以来十分强调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基础知识多而不牢,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使用了“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学科大类(平台)进行通识培养,后两年按学科专业方向(模块)进行专业培养,这种培养模式针对综合院校就业取向不明确的学生是合理的,对学生就业选择是有利的,但是对就业取向比较明确的地方民族院校林学专业采取“平台+模块”,其通常做法是大量削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数,减少实习、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其结果是削弱了专业基础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对以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民族院校来说,解决厚基础与重应用、宽方向与强创新的矛盾,培养具有良好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和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重要举措。既往林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①受制于课时不足,许多课程的实验、实习流于形式;②受实习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学生难以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③校外实习基地容纳能力有限、实习内容单一。借鉴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引入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已被我国一些高校实践证明,对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谓“导师制”就是给本科生配备导师,由导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方案并督促学生有效实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师生互动交流、指导学生拓展素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等。导师制作为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可以促进本科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和实践技能的增长,通过因材施教提高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对于他们进一步深造或者进入社会顺利开展工作大有裨益。但该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难,表现在本科生导师制被赋予太多内涵,学生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从而挫伤了师生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导师制的有效性、探索实施的可操作性,我们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引进和实施了柔性导师制这一新理念:强调本科生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导师制调动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主要做法如下。
新生结束军训转入专业学习前,通过入学专业教育课程对本科新生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此后组织本专业所有老师在第一学期开展一次以本学科发展前沿介绍,或者老师自身科研项目及成果展示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加深对本专业老师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了解。从第二学期开始至大学毕业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结合教学授课进一步介绍专业发展前沿及自己的科研选题,为学生选择导师提供更多信息。一旦确定导师,则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一直贯穿到学生毕业。由于柔性导师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综合考虑出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同时,导师也要做到对每个指导的学生有较深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因材施教得到良好落实。通过一年大学生活,大学带给学生的新鲜感逐渐褪去,而对于自己发展方向的选择:是工作还是考研则是此阶段学生心中的主要纠结。此时的学生非常渴望能得到导师的及时点拨,而导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和对专业和社会需求的把握,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在专业发展方向选择上摒弃盲目从众心理。导师通过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考研及就业准备情况进行不定期了解,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把脉,不断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在现行课程体系的学习中,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通过吸收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部分研究环节或者指导学生开展自选课题研究,可以在不增加课内学时情况下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时间,通过参与科研实践,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这些实践技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实施中,可以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恩施州素有“鄂西林海”的美誉,湖北民族学院林学专业担负着为本地区培养林业管理和科研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使命,而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基层林业工作的艰巨性,对于将来从事这一职业的林学专业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笔者在基层林业系统的大量调查走访,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及实际工作经验是林学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实践动手及创新能力、良好的适应社会能力、解决基层问题能力则是基层对林学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能力的基本要求。为此,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立足鄂西南、面向基层、面向林区,服务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能在林业、农业、城乡建设等行业从事经济林栽培、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种质选育与遗传改良、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建设等方面工作,具有实践创新意识、精神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柔性导师制的核心是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良性机制,改变了以往人才培养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模式,这种转变使得建立以培养学生林业科学研究能力、林业科学研究精神和林业科学研究意识为目标的渗透本科全过程的实践环节成为可能。所谓“全程实践”模式是指将实践创新技能培养贯穿于大学全过程中:一年级带学生深入林场开展实践调查,了解民族地区林业现状,让学生初步形成对林学专业的感知;二年级安排学生到林业站进行参观、考察并和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座谈等;三年级学生义务参与林站、林业科研单位的生产、科研活动,让学生获得初步基层工作体验;四年级安排学生到不同条件的林业相关岗位顶岗服务,及时接受社会实践知识,为独立承担工作奠定基础。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林业实践中,循序渐进地适应从“学生”到“工作人员”这一社会角色的转变,使之成为具备林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林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实践者。
在林学专业推行柔性导师制四年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了一定科研和实践创新素质,为他们毕业后深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参与了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还有部分学生参与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参与各级各类项目达到十五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林学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取得了学位授予率100%,就业率100%佳绩,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实践证明,在师资相对缺乏的实际情况下,这种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的柔性本科生导师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能够较好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月秀.林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17-19.
[2]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3]郭欣欣.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4]胡守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施拥军,黄坚钦,汤孟平.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9):60-62.
关键词:林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13-03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1]。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不断地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就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林学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实践,浅谈几点改革思路与经验,以供参考。
一、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林学类专业的特点,以加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训练及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加强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归并、整合教学实验和教学实习课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与应用性实验与实习内容,逐渐构建起了由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科研训练、学年论文、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构成的四个层次,八个模块,多元化互补,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全学程不间断的递进式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2]。所构建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既是实践教学的培养计划又是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体系保障。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首先,在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类型和门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注重不同课程间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有机地整合相关实践教学课程,减少相近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为学生开设综合性的、设计性的、系统性、应用性的实验、实习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其次,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引入试验、实习课堂,不断更新课程实验、实习内容的同时,及时将国内外先进的实验、实习技术手段引入课堂,确保学生实践的是最先进的内容,操作的是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运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掌握的是最先进的知识。第三,将实际生产中、科学研究中、工程项目中、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入实践教学课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兴趣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参与相关学科的实习、实验及各类创新或科研项目,选择相关学科的教师担任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不断拓宽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实践技能。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林学类不同专业的特点与优势,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与实践的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批判式会课模式
根据专业的特点,在课程结束后,举办课程实训或教学实习作品或成果展,让学生对自己及他人作品、实验结果、实习成果的优缺点及创新之处进行相互点评,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与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性思维。
(二)“学中用,用中学”模式
有效地利用学年论文、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赴林业局、自然保护区、企业等单位参与一线生产劳动、调查监测与科学研究,使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发现欠缺与不足,变被动的学习实践为主动的学习实践。
(三)“以赛促学,以奖促学”模式
积极举办和承办各类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机会的同时,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申报各级专利,激发学生创作、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四)顶岗实习模式
归并零散实习为综合性大实习,并将综合实习与学年论文相衔接,将实验、实习时间与内容聚零为整,然后让学生在企事业单位以“工作”的形式系统参与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创业训练模式
由学校有相关经验的教师或外聘的企业领导担任指导教师,以创办一个实体或企业为目标,以项目的形式,让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六)学研结合模式
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教学实习等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承担的工程以及学校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所承担的研究项目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七)社会实践模式
充分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布置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主完成调查、调研、体验、创作等任务,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八)境外或国外短期访学模式
加强学校与境外或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稳定的境外或国外暑假短期访学项目或夏令营活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给学生创造学习国外先进的实践方法和技术的机会。
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
多渠道、多途径地筹措资金,加大对实验室资金投入的力度,及时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补充和更新,确保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及时地进入实验室。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合理有机地整合,不断完善和拓展实验室的功能,增大其使用范围,提高其使用率。规范实验室的管理,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师科研实验室、学校公共平台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价值;加强仪器设备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共享,提高其利用率。
(二)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在对现在教学实习基地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加强校际、校企、学校与科院院所,学校与各级农林政府部门以及管理部门的合作,积极拓展条件优越、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优质教学实习基地的同时,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所属单位的共赢机制,使所属单位愿意作为实习基地并积极配合实习工作,确保实习基地的可利用性与可持续性。充分利用学校在校外所建立的定位站以及“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所设立的试验站和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立校内外相结合,以校内研究型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外延的综合型教学基地。与国内其他开设有此专业兄弟院校或周边开设有类似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联系和充分的沟通,建立校际间教学实习基地共建、共享、共用机制,实现多校共建实习基地[3]、共同维护实习基地、共同管理实习基地、共同使用基地,既拓展了实习基地,又相对节约了教学实习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三)搭建各类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研究所、研究中心、示范基地、试验站、定位站等资源优势,多方面筹措资金建立各类创新工作室、创新实验平台实验室、实验示范中心,并由相关专家和教师担任负责人,为学生创新团队提供场所和技术指导。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技术优抛及影响力,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积极为学生争取各类由企业资助的创新项目、设计资格、设计项目以及研发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亮才现艺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才兴趣和积极性。
(四)加强实践教学技术队伍建设
首先,吸引和选聘优秀博、硕士研究生从事实践技术工作,为实践技术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的同时将先进的实验技术手段带入课堂。其次,学校出台政策,鼓励一部分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实验技术工作,将科研思维与科研素养带入实践教学。第三,聘请校外科研单位、林业生产单位以及涉林企业的优秀科学技术人员兼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带入实践教学。第四,有目标有规划地对现有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或学习进修,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实验技术水平,确保实验技术能及时得到更新。第五,在实验室设立勤工助学或实践锻炼岗位,让一部分优秀的硕、博士研究生担任助理实验员和实习协助指导教师,协助实验技术人员准备实验、实习,承担部分实验、实习课程的教学任务,缓解实验技术人员不足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五)优化实践教学资源
首先,以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创新拔尖人才示范区、实验示范中心、精品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网络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验实习教材建设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其次,打破学院之间、学科专业之间、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界限,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师资、课程、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扩充实践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第三,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之间交流与合作,实现校际之间实践教学资源的共建、共用与共管,积极开展校际之间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扩充、优化实践教学条件与资源。第四,借助现代先进网络技术与电子技术手段,对现的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对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加以科学利用,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不断改进。如:建立网络实验室、电子标本室,利用网络与远程教育平台充实教学资料,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
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与质量监控体系
(一)注重过程考核
改革以实验、实习报告作为实践课程考核成绩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将实验、实习的预习与准备、设计与操作过程、所取得的成果作为实践教学考核的主要依据与指标,加大其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更加注重实验、实习的创新设计和动手操作,防止实践过程中不加思考地按步照搬式操作和仿照他人的照猫画虎式操作。另外,对于教学实习、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具体表现在考核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防止学生消极应付,弄虚作假,不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或不尊重实习单位指导人员,确保考核成绩客观公正。
(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实验、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不同实践内容的特点,建立健全不同实践教学内容的质量监控体系。监控体系按实践教学的进行过程可分前期准备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效果监控三个阶段;按监控内容可分为对教学的安排准备的监控、对教学条件的监控、对指导教师教学准备与具体组织的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实际操作等的监控;具有全面性、动态性、随机性的特点[4]。可保证能随时、随地、随机、全程、全面地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监控。完善成熟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包含制度体系、操控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奖惩体系等,既科学合理、全面规范、简洁明了便于实际操作,又行之有效,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奖惩体系
建立起符合不同实践教学特点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奖惩体系,由学生、教学督导组、学院、教研室多方面对实践教学的前期准备、执行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创新性进行客观、综合的质量评价,对评价高的给予奖励,对评价差的给予批评教育或适当的处罚,以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确保教师在实践教学上的精力投入。对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好的学生,除在课程考核成绩上给予充分肯定外,设立“优秀学年论文”、“实习标兵”、“科技创新奖”、“教学实践先进个人”等奖项,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获得校外各级、各类实践教学类竞赛、比赛奖励的学生,学校也适当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
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一)规范制度建设
将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及各个环节的重要内容以制度、规章或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必须执行管理制度[5],规范实践教学行为,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及责任,确定实践教学奖惩办法,使实践教学各个阶段与环节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同时,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另外,加强实践教学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使广大教师和学生熟知各项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并自觉地遵守,避免“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使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可有可无。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在政策和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稳定教学管理队伍的同时,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与管理水平。加大教学研究经费的投入,设立教学管理专项研究经费,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管理手段以及教学管理中所出现新问题解决对策的研究,提高其解决新问题、新情况以及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拥有先进管理理念,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具有迅速应变能力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现代化高水平实践教学管理队伍。
(三)发掘管理职能
以学生为本,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增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自主管理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掘教师在实践教学管理上的积极性和潜能,使教师将参与实践教学管理视为自己的本职与责任,自觉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明确各系及基层教研室的责、权、利,充分挖掘和发挥各系及教研室的管理职能。创新学校与学生单位的合作与协作机制,使实习单位乐意并主动承担学生在其单位实习期间的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1]史金联.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
[2]赵梅,常伟东.对本科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J].高等理科教育,2006,(6).
[3]陈子辉.高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
[4]陈西府,周海.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校理科研究,2007,(34).
[5]尹秀英,王嗣敏.加强实习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收稿日期:2013-08-24
关键词 城市林业 高等教育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关系密切,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作为核心和重点。①城市林业起源于北美,加拿大学者Erik Jorgensen于1965年首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并率先开设了城市林业课程。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成立了环境林业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林业,目前美国城市林业的相关研究和教育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②美国已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城市林业课程,③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从加拿大引入国内,开始了城市林业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林业大学率先开展了城市林业的系统研究,并开展了城市林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④目前,包括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在内的多所高校陆续开始了林学或园林专业的城市林业方向本科教育工作,促进了城市林业在国内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城市林业教育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发挥各高校优势和特色,培养符合城市林业发展要求的毕业生,促进地方乃至全国城市林业的发展,是各个高校应思考的问题。根据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几年来的办学经验,要办成特色鲜明、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1 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能不能立足,最根本的是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因此首先需分析城市林业特点和要求,确定该专业毕业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和专业要求的培养目标。城市林业不同于传统林业,其建设、管理的对象是城市森林。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⑤因此城市林业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和长处,是林业和园林的结合,其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实现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根本任务就是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满足人们贴近自然的需求。
根据城市林业的特点和建设目的,北京农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和定位,将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林学、生态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林业、农业、环保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林木育种、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及管理等工作,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城乡绿化规划、林草花繁育栽培与养护等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
每个学校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办学规模以及实力存在差异,因此应明确定位,确定培养的城市林业人才的服务对象,这样才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北京农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因此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立足北京,培养的学生主要为北京城市林业建设服务,同时从北京辐射全国。
2 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获得,培养目标的实现,需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支撑。根据城市林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培养目标,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夯实“四梁八柱”类课程,即重要的专业基础、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等,这些均是林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掌握的课程。而后根据现代林业发展及城市林业要求,设置了花卉学、城市林业、城市环境学、生态旅游学、自然保护区管理、GPS测量与数字测图、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城乡绿地规划等特色专业选修课程,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城市林业所需的基础知识。由于城市林业重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将生态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树立学生的生态观。
3 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教育部提出,本科教学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⑥近几年,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大力建设森林城市,开展了平原大造林工程,为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其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
林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实践教学一直是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的特色,学校重视和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包括课程的实践教学,及专业实践课程在内,实践教学学分占到总学分三分之一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环节,增加学生参与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强化实践教学,在每学期结束后设置2~3周的小学期,进行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在夏季小学期开展综合性的野外实习,将各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实习内容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吸收,并且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冬季小学期开设室内综合实验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目前,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有实践基地12处,均制定了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保障,其中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4 增强学生科研素质
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科研素质,是提高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大二开始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提高科研素质。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及“挑战杯”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活动。2009、2010、2011级的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均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参加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一方面学生开阔了思路,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学习和科研的氛围,增强了对科研的兴趣。对于成绩优异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学习后可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与导师科研,经过训练,可撰写科研论文。实施导师制对于帮助学生完成专业阶段的学习任务,培养科研素养,提高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已在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行动中开始发挥作用。虽然目前我国已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城市林业教育,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城市林业教育体系还有明显差距。⑦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负面效应愈加严重,城市林业的作用和地位愈加突出,对城市林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大力加强城市林业的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需要。
课题项目:北京市教委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注释
① 陈溪兴.我国城市林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09.23(4):57-59.
② 刘德良,李吉跃.美国城市林业教育与培训[J].中国林业教育,2006.4:67-72,12.
③ 王东.城市林业的产生和发展综述[J].宁夏林业科技,2012.53(6):5-6.
④ 江娟,樊宝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林业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09.7(4):13-15,24.
⑤ 王成,蔡春菊,陶康华.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围及其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23-27.
关键词:林学专业 实践教学 基地建设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54-02
林业公益性、技术性强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林学专业众多课程和教学环节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探索性强的特点。加之林木生长周期长、季节性强的特性,在课堂内、校园内完成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较大(刘苑等,2010)。因此,为保证林学专业教学质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林业专门人才,为林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又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各高校在扩招的大环境下,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需求大大增加。实践教学基地是林学专业学生参与专业课程实践,培养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成败,对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成功意义重大。目前,学界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各专业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总体规划方面,对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尤其是以下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实践教学基地如何进行科学选址,以有利于实践教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的如何与高校专业定位相衔接?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中应当重点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做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计划管理,保障教学生产实践基地建设体系实施的有序性?怎样做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管理,确保教学生产实践基地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如何完善,以确保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规范化运营?深入研究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这些难点问题,对于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林学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策略,培养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的林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红旗坡实践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为例,探索高校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相关问题。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于2000年开始投入规划建设。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林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完善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结合学院的专业发展状况,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基地三年建成初步规模,五年正式投入使用,十年建设上台阶的建设目标。目前,基地已经在硬件建设、软件投入方面已经初步实现建设目标,正在着手拟定下一步的长期规划建设目标。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
1.科学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科学性主要是指课程实践教学的安排要做到循序渐进、科学规范。前瞻性是指根据基地建设要根据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
2.产学研结合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共用,做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可以使学校、企业、学生达到多赢的局面。新疆农业大学红旗坡实践教学基地采取的办法是一方面与当地园艺场签订协议,实现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共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经济效益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需要,采取了土地租赁的方式,在基地内实现了实践教学的专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将产学研结合的原则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基地建设的良性发展。
3.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在制定教学基地的建设总目标并确定分期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基地远期规划,是基地承担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保证。一方面应规划和建设好林学专业的现有教学实习基地,以满足现有高质量实践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应着眼于长远,适应林业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形势要求和林学专业大发展和专业扩招的要求,发掘和创建更多管理严格规范的高质量教学实习基地,使教学基地能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质量和高素质林学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实现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为新时期林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1.合作单位实行产学研结合,产业体系完备。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与阿克苏市红旗坡园艺场已有近十年的科研、职工培训、学生实习等合作。该园艺场林业资源丰富,林业第一、第二产业体系完备,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拥有数量众多的长期从事林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可以为学生多学科实践教学提供帮助。园艺场还拥有多个林果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和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阿克苏市园艺场这样的林业基层单位相结合,本身就可以达到教学实践的针对性的目的,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教学尽早的具备一定的实战色彩和职业氛围。其次,阿克苏市园艺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力量,以及二者长期合作形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程,使得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的各项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为教学服务。在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方面,可以考虑所有教学大纲中安排实践教学的专业课程集中安排在毕业前第三个学期;为了统筹安排实践教学,可以在汇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要求、实习时间、学时分配方面根据基地拥有各项资源的情况以及季节性合理安排,使得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3.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基地管理组织机构。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成效,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基地主任,负责基地管理全盘和建设任务安排、考核全面工作;由园艺场厂长和林学系主任同时担任基地副主任,分别负责基地建设与全盘规划、实践教学时间与指导教师安排协调工作,各教研室主任分别负责各个学科实践教学任务的安排,园艺场选派若干技术人员作为基地的管理人员配合基地主任、副主任做好各项辅助的具体工作。形成分工合力基础上统一安排指挥的组织结构,确保了基地实践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
4.确立明确的建设目标,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单一依赖教师理论讲授的被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建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习场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基地的建设方案必须合理。所谓合理,就是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具备满足基地实践教学的硬件,如教学仪器和设备的类型、数量充足,能够满足分组实习需要,同时必须根据新技术、新成果的要求对教学仪器和设备进行实时更新。在购置软硬件设施设备时,要从资源有限的角度出发,强调设施设备的共享性,即各种实训场地、仪器设备、师资、人员等要考虑到实践教学各门课程甚至其他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实践课程必须制定完备的实习计划,编写实纲与实习教材,制定各项实习管理规章制度,确定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计划,确保教学实习计划能够得以全面落实。三是必须对实践教学过程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指导、考核、监督,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基地在林学专业实习的过程中,采取学校专业教师和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由专业教师负责实践课程教学实习计划制订和知识传授,基地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现场林业生产技能与生产环节的示范。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5.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规范运营。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是确保实践教学规范运营的关键。如建立健全规范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文件,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严格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全面的劳动保护、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实践基地评估考核制度,人员考核管理规章制度等。
6.加大投入,提升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除了加大经费投入外,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红旗坡实践教学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加大了与当地有关部门以土地投入、融资租赁等方式合作,起到了完善基地各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改善实习环境,提高基地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红旗坡基地强调自身造血,不完全依赖学校的投入,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内的设备和高校的人力资源,加大了与当地有关部门横向技术的合作,提高了学院影响力,同时为基地建设争取了经费,保证了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基地以自身拥有的资源为依托,以学院的人员技术力量支撑,承接当地有关部门林业横向研究项目十余项,有效地推动了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基地服务实践教学的功能的提升,同时为学院的科研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7.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进基地规范化建设。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平衡学校与合作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实现双方的利益共赢。同时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与就业、科研、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这样既能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能扩大学校办学的影响,提升学校办学的声誉。
参考文献:
[1] 刘苑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中国林业教育,2010(2)
[2] 陈珂等.辽宁省实验林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发展思路.高等农业教育,2010(11)
[3] 胡增辉等.强化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论坛,2012(5)
[4] 林立群.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学报,2010(12)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征订启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季刊,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旨在反映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体现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研究特色,促进校内外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本刊2012年起重点开设“国外环境哲学前沿”、“环境伦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学研究”、“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美学研究”等栏目。
本刊自办发行,如需征订,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本刊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全年定价:24元
欢迎订阅2012 年《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8年,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林学与林业工程为主的学术期刊。该刊拥有以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内一些综合性重点大学、农林院校、工科院校以及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为主体的作者队伍。
该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曾连续多次荣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期刊等多项全国性优秀期刊奖。连续收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的著名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有:美国《化学文摘》(CA)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CABI) 、英国《动物学记录》(ZR) 、哥白尼文摘(CI)、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 开本,120 页左右,单月月底出版。国内由南京市报刊发行局总发行,全国各地邮局收订。如当地邮局订阅不便或错过征订时间,也可直接汇款向 该刊编辑部订阅。每期定价20 元,全年120元。
地址:210037 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发行电话: 025-85427076 发行电子信箱:xuebao_3@njfu.省略
随着我国博士教育模式的逐渐扩大,如何提高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博士生教育中的关键问题,而近年来出现的高校博士生不能按期毕业的情况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博士论文致谢范文,欢迎阅读!
三年的博士生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论文即将完成之日,感慨良多。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导师张新时院士,从论文的设计、野外试验及论文的定稿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倾注着先生的心血。先生以严谨的治学之道、宽厚仁慈的胸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我树立了一辈子学习的典范,他的教诲与鞭策将激励我在科学和教育的道路上励精图治,开拓创新。
我要以最诚挚的心意感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玉盛博士,感谢他对我论文的全力支持,为我提供了所有实验的的条件,从实验的思路、经费、人员到实验仪器,感谢他的团队——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的全体同仁们,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论文。感谢重点实验室李旭、李春林老师,从实验场地的建设到实验条件的准备给我提供的便利;感谢杨智杰老师,是他教会了我一台台实验仪器的使用,是他在酷暑炎阳天下帮我做一整天一整天的实验,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总是提供无私的帮助;感谢实验室钱伟老师,在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安排、实验条件的准备上给我提供的帮助;感谢实验室王健老师,在我艰难奋战的日子里给我生活上的各种帮助,鼓励我、为我分担各种困难;感谢实验室谢锦升、陈光水、马红良、郭建芬老师,给我提供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法上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曾宏达老师,无数次花时间为我处理电脑的问题;感谢实验室研究生韩志刚,教我使用仪器,一次次帮我做外业实验,一次次仪器出问题时想尽各种办法帮我解决。感谢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的研究生们,在此,我不能一一的列举他们的名字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一年多来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关心,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开心而充实,他们将是我记忆里最美的风景。在此,我还要郑重感谢我的“饭团”同志们,崔纪超,李机密、黄玮、杜紫贤,他们给我单调枯燥的科研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我实验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放下自己的工作无私的为我做一切,在我心情低落时为我分忧,在我信心不足时给我打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给我帮助、给我鼓励,难忘我们在一起时的欢乐和搞笑,一路笑声洒落在长安山脚下。
我要郑重地感谢我的硕士导师,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教授吴承祯博士,我虽然已毕业离开了他,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好像依然还在他的指导之下,学术上碰到难题了我第一个就想到了找他,而他总是会耐心认真的以他博学的知识为我解答,从我论文的初始思路到实验的实施再到实验数据的分析,每一步都有吴老师精深的思想在里面,我感谢我的恩师。
感谢我在福建师大的舍友,文雅香、柯春婷、贾瑞霞,她们让我毫无条件的住进了她们的宿舍,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了我极大的便利和帮助,在我实验紧张的时候帮我做实验,在我心情低落时为我分忧解难,快乐而温馨的宿舍生活总能带给我一份好心情,心情就是生产力,难忘过去的一年多我们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
感谢我的师姐,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老师龚吉蕊博士,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听我讲我的论文,讲我的实验,讲我碰到的困难,给我提供解决思路,帮我修改论文;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老师黄永梅博士,和我讨论我的实验思路,给我积极的建议。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务科崔维佳老师,感谢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感谢他为我提供的很多便利;感谢和我一起奋战的博士班的朋友们,吴晓旭,张智才,徐蕾,夏虹,林艳,国巧真,吴建寨,陶岩,闫玉春,刘扬等等,感谢他们为我料理学校的各项事务,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忧乐。
我要感谢我的爱人,没有他的帮助、体谅、包容和支持,相信这三年的博士生生活将是很不一样的光景。他在自己完成博士论文的同时,帮我做实验,担负家里的所有事务;在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帮我理清思路,寻找突破,耐心的一遍遍听我讲我的论文;在我论文完成后,在我们两人专业背景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帮我认真的修改论文。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我挚爱的双亲,他们在背后的默默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为了论文和实验,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年过半百的他们了,心中甚感愧疚。在此,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公元2009年,汪公赐余“半窗墨迹”。今年又赐“汪国瑜画集”。恩师之书法也,或端庄典雅,或娟秀清新,或潇丽飘逸,或神采飞扬:其绘画也,或行云流水,或千山万壑,或鸟鸣花艳,或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沁人肺腑,为之迷醉。无论书画,形神兼备,笔力道劲。九十高龄老而弥工,创作不辍,学生钦佩不已。更毋论汪公本业之建筑设计创作,更包罗万象,凡住宅、校舍剧场、宾馆、城市干道规划,风景区规划,无不出类拔萃。尤以“云谷山庄”广被推崇。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投资兴建旅馆之多,花样之繁,不可胜数。唯汪公所作之“云谷山庄”既吸收传统精华,又创造时代风格;既符合功能科技需求,又适合当地环境特色:既清新典雅,又标新立异。笔挥如椽、力透纸背,泼墨敷彩,勾点描线,龙翔凤舞,谷幽芳沁,众口皆碑,叹为观止之经典作品也。
不意近日恶耗传来,惊悉恩师驾鹤仙去,闻之不禁泪湿青衫。余自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营建系,投入梁公思成门下,汪公传授建筑渲染。学生皆初入学门,不识水墨习性,乃至经常错误百出。汪公耐心指导。从研墨兑水、裱纸运笔开始,描绘轮廓,拓印落迹,光影明暗、晕染深浅,无不细致入微。有时甚至亲执学生手笔,徐徐引导,遇学生严重失误之处,竟至不厌其烦,亲自动手予以补救。其后之建筑设计,更是无所不尽功能分析,技术要领、构图原理,造型意境,凡此种种,莫不拓展视野,启发心灵。至于提供资料,列举佳例,详释设计规范,介绍参考书籍,直至课堂评议学生作业,与各位老师商同,表扬优点,指明不足,实事求是,褒贬明鉴。并鼓励作者声辩,欢迎众人研讨,从不自专。众生无不心口皆服,得益匪浅,钦敬备至。汪公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神,让学生终身受益,堪为师表。高山仰止,永志难忘。
1953年余本科毕业,有幸攻读研究生。梁公思成,吴公良镛,张公守仪,周公卜顺,均对余关怀备至,汪公为余主要导师。待学生如子弟,悉心指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谆谆导引,事事亲顾。攻读研究生期间,汪公更件件提示,谕理深邃,剖析透彻。其时余年青气盛,桀骜不训,狂妄无知,一意孤行。甚至不遵师训。各位恩师总是以诚相待,耐心引导,指明方向,授以方法,列举参考文献,令余心宁聪启,渐有所悟,俾校正谬误,选定论题。其后,为赴外地考察园林绿化、景观效果,梁公亲自致函园林学家陈植教授及苏州园林局专家汪老(汪坦先生之父),汪公更逐项指引调研内容及旅行路线、摄影,图录及文字说明之重点。事无巨细,有条不紊,悉心指导,全面安排。致余考察所获颇丰。向师长汇报调研心得时,汪公又指点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坦诚告诫,学习传统绝非照搬经典,必须结合现代条件,知晓世界成就,熟悉国内科技水平及工艺特性,条条合情合理、件件有秩有序。指出选题须别开生面,强调论文需有创见,设计贵在创造意境,风格突出清新典雅。总之无论文章与设计均应避免一般化,要求敢言人之所不能言,高在水平,贵在质量。绝不可有片言只字涉抄袭之嫌,行文结构近模仿之风。汪公对论文审阅要求极严,甚至逐字斟酌、校正修改。治学严谨,训诲谦和,令学生刻骨铭心,牢记肺腑。最后论文幸达较高标准,至今仍被认为有示范作用。余毕业后参加工作以来,秉承汪公一贯教导,无论科研或设计,无不针对要领,认真思考。三十年来之建筑设计及科研成果累获大奖。论文、学术专著及设计创作多项被选为国内外教材出版,并忝列“中国建筑名家文库”。所有一切皆叨恩师所赐,教诲之恩终生难忘。
呜呼!春晖未报,恩师仙缭,
寸草肠断,学子伤怀
悼恩师汪公园瑜教授温良恭俭才艺佼,博学风流师德高。书画诗词风雅萃,清新典雅原创飚。春晖普照恩广布,寸草深蒙暖胸凹。云海西风乘鹤去,高峰仰止铭心涛。
沐恩受业熊明叩首庚寅夜静作者:熊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
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收稿日期: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