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时间:2022-12-02 10:5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一、课程特点与改革必要性“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被列入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该课程主要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活动的组织、机械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

包括金属切削过程及其控制。机械加T设备与典型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1二质量及其控制、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等内容。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除理论教学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还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使学生树立现代程意识。掌握机械T程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分析解决机械工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T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如何使学生能真正在兴趣之中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内容改革“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丰富,计划教学学时多安排个学时,包括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等内容。按照全国高校教学改革要求,贯彻“重视基础、精简学时、拓宽口径”的改革思路,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主线,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以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原机械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强调应用性和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侧重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工艺原理的实际应用。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表1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学时安排。

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内容比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直观的视觉认识。增加了.学习兴趣。例如在讨论CA6140型卧式车床的传动系统时,必须将车床的一些主要结构,如主轴箱、溜板箱中的双向多片式摩擦离合器、制动器及其操纵机构、纵向/横向机动进给及快速移动的操作机构、超越离合器等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等充分理解,才能对整个传动系统图进行透彻的分析。讲解时可将相关的视频、动画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fnJ题形象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不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也真正提高了课堂实效。除此之外,通过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网站,设置了课程设计、视频教学、多媒体课件、模拟试卷、习题、在线学习问答等环节,增加了学生同老师之间的交流。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有现场比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主线贯穿教学法等。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感受,尽量贴近生活,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兴趣,自主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讨论定位原理中的过定位时,应该采用3个支撑钉实现平面定位,若采用4个支撑钉,则出现了过定位情况。过定位是否允许,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桌椅板凳来讨论,四条腿的凳子比较多,其与地面的接触属于过定位。若地面平整。凳子的四条腿等高,且四条腿与地面接触的面都是小平面,则凳子与地面能很好地接触。人坐上去后很稳定;若地面不平或凳子的四条腿不等高。则凳子的四条腿与地面就不能完全很好地接触,最多3条腿接触。具体是哪3条腿接触,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人坐上去后就不稳定。而对于野外作业的i脚架,:乏条腿与地面之间是小锥面接触,属于完全定位。作业的时候比较稳定;如果用四脚架,则无法稳定地实现野外作业。

疾验教学改革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理论教学中需要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置实验,如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切削力的测量、机床结构模型分析试验,机床静刚度测量和误差复映规律试验。

以往开设的这些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在课程实验中,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如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和机床夹具综合分析等,给定一个具体的零件,首先进行零件的结构1=艺性分析、工艺路线的拟订及论证并制订机械加丁T艺规程。其次针对某道工序进行等用夹具的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最后和实验室已有的工装夹具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利弊。这样以来,就可以很好地将实验环节和理论学习及后续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联系起来,既町以对书本上所学的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很好地理解,又为后面的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践环节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一定稃度上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验窒现有的仪器设备去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地搭建实验平台,使用实验设备、使用实验仪器仪表,选择测餐的方法及处理试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等,才能使学生在复习、巩同已有的争业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由于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学时比以前大大削减,所以如何在更短的时间中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面临的问题。

提前下达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首先是在两周的认识实习期间就将课程设汁任务分配下去,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疑问去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最后在4周的生产实习环节检验课程设计结果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能让学生带着最关心的问题去实习和学习,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和学习效果.符合“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认知规律生产实习、课程讲授、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共同完成)。

调整课程设计任务和课程设计内容。由原来的一人一题变为多人·题.分工明确,4.6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2。3种方案),而每名学生设计不同道工序的夹具。

课程设计中间答辩环节。能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方案的合理性,设计的难易程度,能否实现等,同时可以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集中起来共同讨论.有利于取得课程设计较好的成绩。

.考核评估体系改革以往的考试模式大多沿用传统的考试管理模式,采用闭卷考试.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80%和20%,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和作业组成,更多地注重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对实践环节的检验不够充分。因此,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对考核评估体系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具体做法是将认识实习、课堂学习、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组成,以百分制计算,平时成绩占4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力'o平时成绩中,考勤、课堂随机提问、平时作业及实验20分,实习、课程设计及答辩情况2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以实际卷面得分为依据,按满分60分计入课程成绩。考试试卷从试卷库巾随机选择。笔试环节严格实行教考分离,建立科学合理的试卷库,采取流水阅卷。

第2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本科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材所包含的教学内容繁杂,是机械制造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CAD/CAM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具有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综合相结合的特点[1],既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又要求学生熟悉加工工艺和过程,理解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方式,因而对缺乏宏观和微观协同思维的学生而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引入国内外新成果,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造,以机械制造技术的绿色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服务化为引导,从系统工程论的视角讲授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并重点讲授服务于本地机械制造行业的关键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一种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达形式,5-12分钟或更短时长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异军突起,为学习者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网络学习新体验,其出现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1微课教学的形式与本质特征

从形式上看,微课教学模式以兴趣激发和智慧启迪为教学目的,将课程按照知识点或教学重、难点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是一段5-12分钟的视频[2],适合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以其短小精悍和传播效率高等优势受到大众欢迎。从本质上讲,微课解决了“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批量化教学模式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具有自治、自组织和自适应性的特点,其表现在:①允许学生建设自己的专属在线学习资源库,给予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打破了传统上由教师“大包大干”的课堂灌输。②微课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同时满足了具有不同禀赋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虽然认识和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却往往会湮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而通过微课这一泛在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终身学习这一目标成为可能。

2基于微课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2.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教学模式的多维特征

从系统工程论的思维考虑,基于微课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翻转课堂,其本质是在“互联网+”思维启发下,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Internet(包括移动互联网)为工具,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将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四个关键要素及其关系进行优化重组,形成模块化、可视化、泛在化、柔性化等特点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蕴含了时间-空间-结构相融合的多维特征。

(1)时间维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体系需要随着新资源、新技术和新目标的引入而不断的演进,在演进中得以完善和进化,就如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一样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

(2)空间维度: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体系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深度融合的产物,因此其拓展需要以网络空间为载体。如将各个教学资源网站进行互联互通,甚至建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免费下载和资源共享。

(3)结构维度:指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的项目学习法为引导,通过需求和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协同创新思维,以增强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教学模式通过制作精良、观赏性强的系列微资源来激发学生兴趣,但其自身存在一个先天性不足:就是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化与微课的碎片化之间的矛盾。因此,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的设计和实施要有系统的顶层设计思维,从系统科学角度设计具有逻辑性和整体性的微课体系,成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项目学习法提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的教学目标,以此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群,将各个微课以项目导向或需求导向进行衔接,从而实现知识点的穿针引线,提升学习的系统性,实现碎而不乱。具体步骤如下:①将各个相关知识点进行优化重组,实现课程知识点设置的主题化、模块化;②将各个知识点,依据教学目标或项目学习法,进行知识点逻辑衔接,形成5-12分钟的微课;③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工具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广泛深度的传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④引入“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建立该课程的微课空间和微课群,培养学生的众创意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教学实践

由于微课的教学内容是包含单一知识点的视频,仅靠此视频难以满足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需求,必须通过整合多个微视屏及相关辅助教学资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境,以便完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任务。如“机械加工工艺”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以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为主线,带动金属切削原理、刀具、机床、工艺及夹具等内容的视频串讲,在此过程中,适时切入机械加工工艺原理的动画,为学生诠释其基本原理。

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云服务平台

为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教学体系良性化发展,赋予其更多大众化和服务化属性是必然的选择。为实现该目的,本文基于云计算技术,将所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优质“微课”资源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一个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云服务平台,学习者通过统一的接口接入“云”中,既节约了成本,也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业余学习和互动学习需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云服务平台架构分为五层:用户层、业务层、组件层、工具层和基础层:①基础层: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包括应用服务器及相关存储和网络设备,提供计算、存储、带宽等按需的硬件服务。②平台层:提供平台即服务PaaS,支持微课注册、、搜索匹配和学习平均及综合管理等平台工具。③服务层:提供软件即服务SaaS,如系统接口和运行环境,存储并管理各种服务构件。④业务层:根据各种不同的学习需求,调用服务构件组合成不同的服务。主要包括互动教学、创新实践、校企协作、在线作业、考试管理等服务;⑤用户层:给学习者提供各种移动终端接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云服务平台的接口进行访问。

4结语

第3篇

【摘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述机械生产中比较常见的机械工艺、加工精度、装备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在这门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项目化教学;实践模式;考核方式;改革

项目化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应用金属切削原理、刀具、工艺规程编制、加工精度分析、机床夹具等相关知识体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是机械制造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骨干课程。本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主要是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其具有实践性和机械制造专业代表性,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实践性指导,帮助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现场实际操作和分析研究,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模式构建

下面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谈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模式构建。

(一)教学设计

教学方案设计体现专业化、现场化。以实际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大指标。目标设计体现学生的工艺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项目要做到具体、实际可检验。策略设计体现现场化特点,通过工作任务、技术知识的相关性描述,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任务并获得具体的工作体验。整个教学环节要处处体现师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方法

项目必须有实践性,让学生亲临其境。项目以典型机械产品零件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尽量保证每个项目在一个教学单元,完成结果检测指标化,并能够激起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利用自主探讨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角色转换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三)教学手段

目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将学生带到工厂里,在工厂生产现场开展实地教学。2014年起,梧州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结合学院转型发展工作,实施“厂中有校、校地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改革,将学生带到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梧州奥卡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现场实地教学,由工厂科技人员结合产品生产情况组织具体项目来授课,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工艺编制、工艺系统的正确选择及使用等技能,以产品零件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为依托,进行课程改造,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将教室与工厂生产现场合二为一,使学生亲临其境,亲身体验工作氛围。师生反映教学和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三、项目内容实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包含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与应用、金属切削机床构造与设计等内容,特别适合于采用项目教学法展开教学。其主要先修课程为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先修实践环节为金工实习,同步实训环节为车、铣、数控加工训练。

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并胜任岗位要求,我们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组织课程的四个项目教学内容,分别是轴类加工、套类加工、箱体类加工和齿轮类加工,最终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比如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船用起重机、锚机的龙头企业,齿轮加工是该企业的特L之一。在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后,我们选择贴近工厂实际的齿轮加工典型项目,以工厂实际齿轮加工为载体,让学生在工厂实地学习,实地了解齿轮加工的全部工艺过程。

我们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计划学时、项目名称、能力目标、知识点、训练方式及结果作如下总结。

项目名称:圆柱齿轮工艺制定、加工与检测计划,共16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践8学时。

能力目标:(1)正确分析圆柱齿轮零件结构的特点及功用;(2)正确分析零件图;(3)确定加工工艺路线;(4)制定工艺规程;(5)成品检测。

知识点:(1)成形法和展成法的概念及原理;(2)齿廓表面加工设备的类型及结构组成;(3)齿轮加工设备的成形运动特点;(4)齿轮加工刀具的结构特点、材料及所完成的工艺结构;(5)测量工具的使用。

训练方式:工厂技术人员现场示范讲解,学生实际操作,自主学习。

结果:工作报告总结及加工实物展示。

四、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从应会知识、实作技能、平时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鉴定,主要由课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组成,涵盖零件图、装配图分析,项目工艺规程制定,所需工艺系统、装备及材料,项目实施内容及步骤和完成项目的注意事项等。

例如前面圆柱齿轮工艺制定项目及配分。基础知识40分。其中圆柱齿轮结构特点及齿轮加工机床运动特点,刀具的种类、材料及结构,齿轮加工工艺,各类夹具的结构各占10分。实践操作40分。其中能正确分析图样,熟悉零件结构、功用占10分;能正确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占15分;能正确选择设备、工装及零件质量检测占15分。综合素质20分。其中工作态度、纪律和出勤情况、5s管理内容执行情况、团队协作精神各占5分。

(二)考核方法

项目教学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的发展,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和作业质量。我们的考核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

1.实作技能考核占50%。主要是各个教学项目的应会知识、实作技能、平时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平均得分。

2.期末闭卷考核占50%。在学期全部课程结束时进行,主要从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以便找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督促学生将学习的过程贯穿于全学期,以巩固所学内容。

五、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效果

机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机械工业担负着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和社会各个方面提供的各种性能先进、使用安全可靠的技术装备的任务,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环节,作为工科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还是进行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只要与机械设备打交道都需要具备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一、机械类课程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院校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机械零件及设计等课程和机械类相关各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大块是工程材料部分,该部分内容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概念多且较抽象,难以理解,某些规律也难以用语言形容。对该部分的学习特别强调对问题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一些主要东西。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信息量也在逐渐加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寻找好的途径较好的完成此类课程的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

作为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并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连接,从而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翻动”教科书,而用鼠标轻轻点击则可生成生动有趣的动画情节;如果对观看影视、动画时的某些剧情不满,甚至可以改变剧情,按学生的意思演出……这些都是传统教学中无法想象与无法实现的梦想。因此,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机械类课程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不仅极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也有效的利用了我们现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真是受益颇多。

二、采用多媒体技术,拉近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距离,促进了我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补充了我校实践教学设备暂时短缺的现状。

如前所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科学,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强化手段或方法、使用性能及实际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规律,为工程结构、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加工和正确使用提供有关合理选材、用材的必要理论指导和实际帮助。可获得相应的焊工、钳工及机械 加工等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无论从事机械设计 与制造,设备安装及维护、材料性能测试等工作 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观点解释生产实际中的现象。例如加工硬化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实例,具体某种工业用钢经过热处理后的组织,零件材料、结构、批量的多样化决定了其成形技术的多样化等,都要求将所学到的理论观点活学活用,具体分析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 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在当代社会中,追求高质量、高效率是各行各业的共同目标。教育事业是一项高尚的育人事业,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是历代教育工作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效率[3]。

四、将多媒体技术互动教学应用于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的效果。1、原来4学时的内容缩减为2学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方式改革后,我们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它的快捷性使得 教师上课时点击鼠标后,所需要的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等即刻呈现出来.这两大特征使得课堂教学速度成倍的提高.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将文字语言转化成了动画和影视资料,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较好的教学流程设计,教师可以合理安排、组织多种教学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如在机械制造类课程中,如讲授车床的构造时,用实物图片和三维动画相结合演示,就可以将车床的各部分零件的作用和相对位置说明得清清楚楚。实践证明,采用媒体教学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模型、多媒体课件、网络动画和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机械制造基础中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学习信息化。今后我们将继续挖掘并用活用好多媒体技术,提高机械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侯书林, 朱海等. 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基础.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8

第5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问题教学模式;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59-01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主要有:教师讲授过多,学生被动接受,课上课下师生缺乏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多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给学生灌输事实。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参与,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学习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完成作业、复习和应对考试,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这种倾向导致了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变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记忆过程,而且,师生很少交流讨论。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这样的教育,学生逐渐习惯于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从来不问为什么。以致后来有时老师课堂上提问,学生不管会与不会都不愿意回答,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课堂教学没有活力。其结果是学生自学能力极差,离开老师便寸步难行,学生无法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考者,更不用说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得到有效地展示和培养。

此外,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少因材施教,一般是多年搬用同一种方法来教育。现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等能力也相差较大,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对象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

二、问题的提出及问题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并自主学习呢?方法不一,但最有效的还应该是采用基于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问题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1]世界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之一。

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一种载体,是教师在把教学目标、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手段,问题是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讨论的桥梁。

问题教学模式教学法有其深远的历史发展轨迹,从我国古代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到国外的“精神助产术”,“反省思维法”以及“问题解决模式”等都在不断丰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问题教学模式,反对“满堂灌”。各种问题教学模式也纷繁多样,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都反映了问题教学模式的教育价值和生命力。

采用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者教师提出各种引导性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探索问题的答案并提出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教学中把学生看作一个个体,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同时辅以小组讨论或课堂测试,使学生的思维技能、交际技能、社会技能都得到发展,久而久之,就可以教给学生再获知识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过去那种学生在校“充电”,然后一辈子在工作岗位上“放电”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学校教育要从“终结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每个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即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

问题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教给学生怎样思考、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

三、问题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获得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从结构体系和内容组成方面进行整合新设计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集中论述了与机械制造过程密切相关的机床、刀具、夹具、工艺等,更符合机械制造工程实际,并在内容上突出了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课程内容信息大,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使学生达到灵活掌握及应用该课程的目的,老师不得不不断地总结、反思,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一条主线是机械加工工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这条主线,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问题教学模式教学的一个关键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最好是能够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因此,应多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一些叙述性内容和知识性的介绍,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弄懂的,就不必在课堂上讲解,教师给出相关思考题(相当于学生的自学提纲),由学生课前或课后自学,并要求学生随时记录下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那些承上启下或牵动全局或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另外,可以通过小组同学一起做一个大的综合项目式的活动将所有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样有些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与同学讨论或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的方式予以解决,印象较为深刻。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教师循循善诱,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充分发挥其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或通过作业、课堂小测试等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能及时反馈。整个循环可以归纳为:学生自学课本上相关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班级交流解决—归纳总结。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宽松自由的探究问题的环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勤于思考、讨论和质疑,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工艺、工序、安装、工步、走刀等概念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编制一根简单的轴类零件在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时的机械加工工艺,并由此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这样划分工序?工序有哪几个要素?工序中哪些加工内容属于同一个工步?哪些加工内容属于一次安装?对同一零件生产纲领不同时工艺规程应该有变化吗?为什么?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不但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好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时,由于该部分内容广,头绪多,难度大,教材上的内容联系实际少,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具体,如果照搬书本,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其中的“定位基准选择”是工艺规程制订的重点和难点,其基准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零件的加工精度、加工顺序的安排和夹具的结构。而教材上仅对基准的概念及选择基准的原则加以概述,方法不具体,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看着原则不会用。对此,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实习工厂或本地区的机械厂的定型产品,给出一些常见的、较简单的加工实例,依次提出以下相关问题:找出加工面,根据其加工要求确定加工面相应的加工方法及应限制的自由度;根据应限制的自由度,选择对应的理论基准,确定实际限制的自由度;基准选择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基准选择原则,是否合理;将确定下来的既满足应该限制的自由度要求又符合实用选择原则的基准标注在工序简图上。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活动,教师注意观察全班学生参与的情况。学生则被这些问题吸引住并积极参与这项活动,组内学生进行大量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当各组基本完成时,教师可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到黑板前解释说明所得结果,并回答其他组同学及老师的提问。最后,教师总结全班学生的方法并讨论各种方法的可行性。这样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理解、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

四、结论

实践证明,利用问题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本课程所学重点而提问,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对这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兴趣浓厚,能够积极参与,并出现了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很多学生都反映受益匪浅。

问题教学模式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问题强加学生,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这样问题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巴桑卓玛.浅析日本小学数学问题模式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

第6篇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 机械制造 机械自动化 智能化发展 应用

一、引言

在机械制造控制的过程中,自动化技术的融入不仅可以更为有效的提高机械制造的能力和质量,也可以促进机械生产人工和资金的投入,从而实现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市场发展。在现代化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发展能够更为有力的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内涵阐述

在机械制造控制技术的发展中,自动化发展有着一定的动态性。在机械自动化的最初发展阶段中,人们所认知的机械自动化是指机械工作代替人力劳动,并完成人力所不能实现的任务和作业。随着机械自动化发展进程的推进,数字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内容被融入到机械制造与生产中,这便进一步拓宽了机械自动化的定义与内涵。发展至今,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内涵已经逐渐包括三个方面,分别包括人力资源劳动的有效替代,机械设备的一体化构建以及自动化生产技术的运用。在当前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技术应用中,机械设备制造技术在生产制造时更加注重对设备系统性的规划控制,并通过自动化技术促进设备自主,自动化作业的有效实现,从而使机械生产制造的整个生命周期能够与自动化技术相关联,促进机械设备自动化生产与控制的有效实现。

三、机械制造控制中的自动化技术应用探究

在机械制造控制的过程中,基于控制理论基础上机械制造自动化实现了机械制造信息及时有效的反馈,而作为被控对象,机械设备在制造过程中必须与具体的生产环节相适应,以此提高机械设备制造控制的自动化水平,进而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就当前我国机械制造控制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机械生产装配的自动化,设备检测的自动化以及物资供给的自动化应用等。

(一)机械制造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应用

在机械设备的制造与生产过程中,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及机械图形设计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机械设备的产品制造数据库信息得到了有效的扩充与丰富。在机械设备数据库信息的应用指导中,设备数据实现了与制造工艺的有机结合,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机械设备制造的辅助工程师通过工艺辅助,在机械设备和计算机数据库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连接,从而在提高机械设备制造工艺的同时,将自动化技术更为全面的融入到设备制造控制中,通过提高机械设备自动化标准,从而达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目的。

(二)机械生产装配的自动化

机械制造控制中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生产,装配以及材料运用等方面的自动化。在机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应用中,通过在机械设备加工系统中引入自动化加工技术,能够更为有效的实现机械生产和装配等工作内容的自动化,在机械生产系统实现自动化的同时,机械制造企业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机械设备制造所需的人力资源,不仅使得机械制造中重复工序的施工质量得到有力保障,也促进了企业机械设备制造控制的成本投入,为其长久稳定的运营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机械设备的装配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零件和构建能够在自动化设备的装配下,装配精度得以进一步提升,此外,在自动化机械生产与装配的流水线流程中,机械制造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机械设备检测的自动化应用

在机械设备的设计与生产水平日渐提高的背景下,企业的机械设备制造不仅引入了现代化复合型材料,其操作系统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因此在机械设备的制造控制中,为了更为有力的保障机械设备的使用周期和产品安全性能,通常在设备装配完成后进行自动化检测。在当前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检测中,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内部的电流信号检测,时序网络的检测以及刀具等部件的磨损程度测试等,并通过对机械设备进行多系统自动化测试以保证自动化机械设备投入使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四)物资供给的自动化应用

现代化机械设备制造自动化中物资供给自动化,是指企业在生产与制造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机械制造所需的不同原材料直接运输到预定的生产位置上,以此提高机械制造与装配流水线的工作效率。在这一细节化的自动化技术应用中,主要包括的技术内容有自动化设备软件系统的供给,机械设备单机自动装置的应用以及自动输送设备。在自动输送设备的输送工作中,不同机械设备生产材料被运输到对应的制造位置,着极大地提高了机械设备的生产和制造效率,也为机械设备综合性能的深度开发创造了前提。

四、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大,机械设备的制造也在逐渐向高度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且由于计算机数据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入,也都极大的促进了机械设备综合性能的提高,由此可见,在今后机械设备的制造控制与发展中,自动化和智能化必然会成为主流趋势,并且在机械制造控制企业的运营与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机械设备制造的智能化

计算机数据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其他辅助管理机制的日益完善,都有力的推动着机械制造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械设备制造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更为有效的融合机械制造工程和智能化机械系统两部分,使机械设备的制造控制系统能够在机械的生产与制造过程中,能够针对不同机械设备进行智能化的针对互活动,如对设备功能设计进行逻辑分析,对构建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等,通过对工艺构思和判断能力的逐渐完善,促进机械设备制造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提升。此外,机械设备制造发展的智能化还能够为机械生产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人机交互平台,通过提高机械制造人员和系统的交互水平而提高机械设备生产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从而保障机械制造控制的人性化,并同时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二)高度集成化发展趋势

就当下机械制造控制领域的发展进行分析,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开展主要针对的是部分制造环节的应用构建,并在部分自动化制造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模块拼装完成机械的制造与生产。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机械制造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将逐渐形成一体化机床制造的机械生产模式,即通过计算机数据控制技术将机械设备的制造系统高度集成,形成机械设备整体性制造的生产模式。在机械制造的集成化发展趋势下,企业的机械制造控制将会逐渐朝向系统划分的方向发展,通过在机械制造系统中将集成化的控制系统划分成不通过管理模块,从而提高机械制造控制系统的生产效率和协调性能。

(三)机械设备制造自动化的数字虚拟化发展

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的迅速普及,使得机械制造过程更加依赖于数字化控制。在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的基础上,机械设备制造控制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都将得到有效的数字化控制,从而使机械制造系统的不同生产模块能够在虚拟信号传递的基础上,实现不同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全面控制,进而提高机械制造控制系统的机械生产效率和操作准确性。在今后机械设备制造的数字化虚拟控制中,多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机械制造技术将在数据虚拟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模拟分析和技术仿真,从而使得机械设备能够在更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工作,并更为有效的实现人工智能化操作,推动我国机械制造水平的有效提升。

五、结语

通过对当前我国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现阶段我国机械制造控制的自动化技术仍局限在对生产设备的人为控制和参数设定领域中,由于自动化控制技术尚未得到更为深入的开发与应用,使得机械在未定额数据控制的机械制造领域仍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在今后的机械制造控制中更为全面的实现设备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机械制造企业还要在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下,通过对计算机数据控制和机械制造系统纠错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性能的提升,促进机械设备制造和生产过程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对机械制造控制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保证机械制造控制中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的效果,并通过对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的不断调整,促进自动化技术时效性和可靠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万麟瑞,徐峰.敏捷制造系统集成框架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10):62~ 65.

[2]金大洲.探析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投资,2013(20):12-45

第7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发展现状;信息技术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到现代机械制造生产中,如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有效的改善了传统机械制造存在的耗损大、成本高等问题,可以利用最小的损耗来获取最大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虽然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仍存在不足,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分析,采取相应有效措施进行优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1.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1.1管理制度不完善

就我国现代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还没有针对制造技术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对生产效率与质量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因为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生产成本与生产效率之间矛盾日益增大,尤其是部分制造企业还在沿用传统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只有部分大型制造企业在局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技术为核心管理。

1.2产生设计效果低

对于机械产品的设计,需要以实际生产为前提,如果脱离了实际将会在根本上影响产品生产和理性与最终效益。现在国外基本上机械制造都是选择用CAD、CAM技术进行设计,部分还应用了CIMS技术,可以更好的结合CAD与CAM技术优点,与传统图纸设计方法相比,无论是设计效率与精度都具有更好的效果。而就我国机械制造设计领域来看,应用此类先进设计技术的企业比例比较小,逐渐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1]。

1.3制造工艺落后

虽然随着各类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制造工艺应用效果,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程度还是比较低,仍处于单机自动化与刚性自动化阶段,对一些需要高精度加工方面要求不能完全满足,最终会影响到产品制造效果。

2.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特点

2.1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已经成为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从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以及包装等环节进行绿色管理,最终制造出绿色产品,不但可以实现普通机械产品的功能,同时在应用完成后还可以进行回收,最大程度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2.2虚拟技术

在机械产品检验与检测过程中,利用虚拟技术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查验证,保证产品设计、加工工艺以及质量性能等方面都满足制作要求。一般都是在产品大规模生产前对该产品各项性能与指标进行综合检测,完全把握其综合性能,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完善优化,不断提高产品制造质量。

2.3生产精度

机械产品一般都对制作精度要求严格,尤其是针对部分特殊构件,必须要应用微细加工甚至纳米技术进行加工制造,代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时代[2]。做好对产品生产精度的控制,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结合实际要求,从生产工艺与制作技术等方面着手,对产品外形以及细节进行全面管理。

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

3.1结合我国行业国情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都需要结合我国国情,从行业发展现状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做好机械制造技术与其他技术之间连续的研究,逐渐实现机械控制自动化以及计算机控制自动化等。另外,还应建立自动化制作工程,实现整个过程的自动化管理。对于机械制造中所占比例比较大的切削加工,应实现对半自动机床的更新,并结合铸造量大以及锻造难度大特点,采用自动单机与自动线则与自动线则,对生产设备进行结构调整,组成组工段或者流水线生产模式,并建立短自动生产线以及复合制作单元等,实现成组自动化的建设,提高机械设备制作效果。

3.2引进精度高技术

应结合市场发展实际情况,引进更多高精度技术,从铸造、塑性以及焊接等方面着手,形成精密锻压、精密切割与焊接等制作流程。同时,还应提高机械制造工艺的自动化,发展无切削液加工技术,对整个制造工艺进行简化,在保证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改善传统制造工艺中存在的冷却液回收与排放管理效果。另外,还应加强快速成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遵循传统加工技术材料去除原则基础上,采用添加、积累原理,以分层技术来提高机械制造效果[3]。例如安徽马鞍山惊天液压机械制造公司,以液压破碎锤、岩石分裂机等主要残品,其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应用基础上,开发了具有完全具有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产品制作质量,使得产品故障率大幅度降低、

3.3智能化发展方向

对于机械制造技术来说,除了要进一步实现自动化生产,同时还应在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制造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程度。主要可以体现在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智能计算以及智能加工等方面,例如以生物进化算法为基础的智能计算工具在组合优化求解领域中的应用,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机械产品的精度,不断促进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持续发展。

4.结束语

对于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需要在结合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行全面分析,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争取不断提高机械制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克非.论述机械制造技术的新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5.

[2]王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39-42.

第8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技术;机械制造技术

0引言

在机械加工制造领域,设计人员首先需要根据客户的相关要求设计出加工图纸,然后由相关的工人根据图纸加工出对应的零件,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相辅相成,二者在机械行业的发展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机械工作之中必须要重视机械设计及机械制造技术分析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机械行业的发展。

1机械设计技术分析

①机械设计初期计划设计。机械设计的初期计划设计就是在正式的设计工作之前,对机械设备的设计要求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了解消费者对于设备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设备应具备的功能,机械设计初期计划设计是机械设计工作的基础,规定了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的一些约束条件。

②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在机械设计中占据灵魂地位,直接影响着设计工作的效果,这一阶段设计人员需要处理设计工作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处理。方案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机械设备的性能、功能要求以及检验人员对于设备开发及认识情况。一般来说,设计阶段要首先对工作原理进行定位,然后明确机械设备的基本结构及运动方式设计问题,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选择及设计零部件,完成工程图纸的绘制工作,最后对初步设计结果进行检查。

③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这一工作阶段对于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十分苛刻,需要有关工作人员详细核对、计算设计图纸上的有关尺寸、参数,将部件的草图与总的设计图纸进行对比分析,一旦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要重新进行计算分析,待生产的产品还需要进行定型设计。

2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

2.1机械制造的特点

①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逐渐难以满足当前阶段的生产需求。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逐渐难以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许多机械制造技术以及生产设备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制造技术要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之上进行更新换代,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式;

②工业发展新要求。当前阶段社会工业在迅速发展,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始融入到机械制造技术体系之中,比如化工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了切实提高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行业内有关工作人员要能够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以客户的需求为方向,不断地优化机械制造技术,完善机械制造生产工艺,扩大市场。

2.2机械制造的发展方向

①机械制造管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十分迅速,无论是设计方面、管理方面还是制造工业方面都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当前阶段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机械制造管理来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都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制度,机械制造行业也不例外。生产模式及组织体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计算机管理理念开始进入各行各业,比如LP、AM等,计算机管理制度的应用,能够明显地提高管理的效率,但就目前来说,在机械制造行业中,计算机管理制度应用的还相对比较少,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机械制造行业应加强管理机制的更新完善。

②机械制造工艺分析。未来机械制造工艺会向着高精细化加工、高精度加工的方向发展,一些高端的工艺技术比如纳米加工计算、微型加工技术等已经在工业发达国家普及开来,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机械工业发展还比较落后,这些高新的技术手段依然处于开发阶段。

③机械制造设计技术分析。机械制造设计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进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以及精准度,对于保证机械制造的质量十分关键。就目前来说,各种计算机辅助软件已经成为机械制造设计中的重要工具,比如CAD技术、3D-Max等,但这些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我国的机械制造中普及度还不够高,就技术层面上来说,各机械制造企业还需要不断研究开发普及各种优秀的计算机软件,促进机械制造向着的高精度化、自动化、虚拟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3结束语

在工业技术不断的发展的形势之下,机械设计及机械制造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融入绿色化、虚拟化、自动化理念,要立足于行业发展实际,积极的利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相关的技术手段,优化机械设计及制造技术,提高机械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降低成本,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健禹.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探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18).

[2]辛长德.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及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7).

第9篇

(1)为支持快速敏捷制造,几何知识的共享已成为制约现代机械技术中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问题。机械制造过程中物理和力学现象的几何化研究形成了机械制造科学中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突破,当前一门新学科——计算机几何正在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2)在现代机械制造过程中,信息不仅已成为主宰机械制造行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提高机械制造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制造科学发展的一个重点。由于机械制造系统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多层次性,制造信息的获取、集成与融合呈现出立体性、信息度量的多维性、以及信息组织的多层次性。在制造信息的结构模型、制造信息的一致性约束、传播处理和海景数据的制造知识库管理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3)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和计算智能方法在机械制造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机械制造智能的发展。一类基于生物进化算法的计算智能工具,在包括调度问题在内的组合优化求解技术领域中,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有望在机械制造中完成组合优化问题时的求解速度和求解精度方面双双突破问题规模的制约。机械制造智能还表现在;智能调度、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学、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诊断等多方面。这些问题是当前产品创新的关键理论问题,也是机械制造由一门技艺上升为一门科学的重要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重点突破,可以形成产品创新的基础研究体系。

2现代机械工程的前沿科学

2.1机械制造信息科学

机电产品是信息在原材料上的物化。许多现代产品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信息上。因此机械制造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十分重要。信息化是机械制造科学技术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们一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开始探索产品设计和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本质,另一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本身加以改造,以使得其适应新的信息化机械制造环境。随着对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制造系统认识的加深,研究者们正试图以全新的概念和方式对其加以描述和表达,以进一步达到实现控制和优化的目的。

2.2微机械及其制造技术研究

微型电子机械系统(MEMS),是指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和电源于一体的完整微型机电系统。微型机电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微型机电系统技术是在微电子工艺的基础上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涉及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多种工程技术和科学。目前对微观条件下的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微小构件的物理特性和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等尚缺乏充分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微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因此只能凭经验和试探的方法进行研究。微型机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有微系统的尺度效应、物理特性和生化特性等。微系统的研究正处于突破的前夜,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2.3材料制备、零件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

材料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是机械制造业和高技术发展的基础。每一种重要新材料的成功制备和应用,都会推进物质文明,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21世纪中,世界将由资源消耗型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要求材料和零件具有高的性能以及功能化、智能化的特性;要求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实现定量化、数字化;要求材料和零件的制备快速、高效并实现二者一体化、集成化。材料和零件的数字化设计与拟实仿真优化是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及二者一体化、集成化机械制造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完成拟实仿真优化后可以减少材料制备与零件制造过程中的实验性环节,获得最佳的工艺方案,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材料性能的要求,如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电磁性能等,研究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形式。进而结合传统的去除材料式制造技术、增加材料式覆层技术等,研究多种材料组分的复合成形工艺技术。形成材料与零件的数字化制造理论、技术和方法,如快速成形技术采用材料逐渐增长的原理,突破了传统的去材法和变形法机械加工的许多限制,加工过程不需要工具或模具,能迅速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又具有一定功能的三维实体模型或零件。

2.4机械仿生制造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机械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将产生全新概念的产品(如智能仿生结构),开发出新工艺(如生长成形工艺)和开辟一系列的新产业,并为解决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系统中一系列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法。这是一个极富创新和挑战的前沿领域。

地球上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所积累的优良品性为僻决人类制造活动中的各种难题提供了范例和指南。从生命现象中学习组织与运行复杂系统的方法和技巧,是今后解决目前制造业所面临许多难题的一条有效出路。仿生制造指的是模仿生物器官的自组织、自愈合、自增长与自进化等功能结构和运行模式的一种制造系统与制造过程。如果说制造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延伸了人类的体力,智能化延伸了人类的智力,那么,“仿生制造”则可以说延伸了人类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进化过程。

仿生制造所涉及的科学问题是生物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问题。所谓“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其内在机制的驱动下,在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上不断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对于环境适应能力的过程。仿生制造的“自组织”机制为自下而上的产品并行设计、制造工艺规程的自动生成、生产系统的动态重组以及产品和制造系统的自动趋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条件。

仿生制造属于制造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远缘杂交”,它将对21世纪的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未来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绿色集成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当前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艺技术紧密结合,现代机械制造生产模式会获得不断发展。

(2)设计技术与手段更现代化。

(3)成型及制造技术精密化、机械制造过程实现低能耗。

(4)新型特种加工方法的形成。

(5)开发新一代超精密、超高速机械制造装备。

第10篇

(1)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有大作用,主要包含传感器和仪器测量器,主要就是为了完成几何量的处理工作,测量技术奠定了物理基础,在传感技术应用中也离不开物理基础知识,所以测量物体时候,要合理转化信号。机械制造中设计测量参数要以几何测量,在机械制造领域,要加强对于不同测量技术应用和发展研究,引导制造技术合理发展,同时推动测量技术发展。

(2)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我国测量技术地位也不断发展,人们不断加快对于自然探索,使得原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滞后,各种全新的测量技术不断被使用,为了更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对于机械科学和制造系统进行密切关系分析,对于相互之间制约和促进进行相互有机整体作用。

2测量技术分类

(1)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应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测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比如对于适应传感器测量技术应用,强化了机械制造过程复杂力学能力,提高了测量结果精确性和可靠性。

(2)激光器测量技术也被应用到测量技术中,增强机械制造过程精密度,奠定在激光器基础上,不仅具有很强的精度,同时也投入了很大的激光纳米测量尺度,对精确度具有极强的保障作用,已经在各个机械制造中被广泛应用。

(3)纳米位移测量技术通过纳米位移测量技术,可以实现大范围和高精度测量,很好改善微运动环境下的测量问题,从机械制造实际情况分析,主要通过双频激光合成波长,实现位移测量,保证测量结果,很好带动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

3测量技术发展趋势

(1)随着各种技术发展,必将带动测量技术发展,使得测量技术向着高、精和尖的方向发展,测量技术极端制造就是各个大型机器投入使用,测量空间也有很大变化,加上测量参数范围不断扩大,对于测量技术也提出了很大要求,测量技术也逐渐朝向纳米级别发展,不断促进纳米技术成熟和发展,提高了一定可操作性。

(2)动态测量和现场测量相互结合方法,机械制造一般都是静态测量,对于测量结果精确性也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实现动态测量和现场相互结合,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一定数据分析,不断改进机械制造产品和工艺流程,还要不断强化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测量技术智能化发展。

(3)另一个就是多信息融合技术,机械制造产业的生产量非常大,同时也带来了庞大的信息量,如何更好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要及时考虑机械制造现代化发展问题,如果想是实现机械制造领域能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意识到测量技术发展重要性,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密切关注技术,正确技术研发,不断创新测量技术,发挥重要价值作用,不断推动机械制造业发展,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

(4)机械制造测量技术发展有其自身行业特点,未来几年机械测量领域发展重要科技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研究极限制造提出了新的测量问题,包括微型纳米测量方法,另一个高度激光测距方法。还有就是计量学基本问题研究,重点标准就是测量理论研究。

4我国机械制造中测量技术存在问题

(1)首先自主创新能力差,原创技术少,机械制造中测量技术学科发展是机械制造税派发阿战基础性条件,精密加工精度的提高总是和精密测量技术有着很大关系,目前国际上机床加工水平也稳定发展,正在向着稳定趋势发展,微纳米技术已经是新的技术两点,材料、精密加工和精密测量都具有很好关系。

(2)高端附加值测量仪器设备空白,国内品牌被排斥,高端仪器设备的高额利润建立在高技术水平基础上,为了保证后续研究发展能够有充足资金,国内建立了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优势仪器设备发展规划,但是利润薄和研发投入少制约着测量技术发展。

(3)测量仪器本身可靠性比较差,对于基础技术和制造工艺研究不够,导致很重要关键技术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测量设备性能比较落后,国外智能化测量程度比较高,网络化已经到了实用阶段,通过对于原始数据处理,需要更好提高测量手段的耐环境性和测量真实性。

5结论

第1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理念;探讨

作为实现机械制造技术快速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自动化理念的出现不仅能够简化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质量,由此可以看出,合理应用自动化理念,可以在加快相关技术完善和创新进程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制造行业的进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距离,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综合竞争力。

1基于自动化理念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内容概述

自动化机械制造技术所包含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械制造设备的自动化发展所具有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对部分人工行为的取代,降低了制造过程中出现不必要问题的几率,实现了对制造流程的机械控制,提升其自动化程度;第二,将自动化理念作为出发点对机械制在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着自动化理念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应用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机械制造技术开始向精细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并且将自动化理念的应用贯穿于机械制造的始终;第三,将自动化技术和传统人工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降低机械制造流程的复杂性,以及缓解产品制造过程中工作人员所具有的压力,提升产品质量[1]。

2基于自动化理念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实际运用

2.1自动信息系统。自动信息系统包括的内容主要有:辅助制造系统、产品数据系统、工艺设计系统等。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合理应用的方式,对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加以完成。通过该技术对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加以辅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产品质量进行提升,也就是说自动信息系统最显著的作用在于对所需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处理,以此来保证产品制造过程的顺利完成。2.2自动生产系统。在对产品进行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流程包括系统、工艺、组件等多个方面,而自动生产系统所具有的最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机械制造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设备和组件进行自动控制,保证通过对二者高度的配合,保证它们始终呈现出非常高效的工作状态[2]。自动生产系统的出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产品生产环境的改善,使其与精细制造所具有的要求在最大程度上相契合。2.3自动检测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制造产品在功能、材料等方面所具有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现阶段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存在较多无法人工检测的设备及产品,因此,想要保证其质量以及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就需要将部分传统人工检测工作交由计算机技术来加以替代,自动检测系统随之产生。常见的自动检测技术包括:识别检测技术、电流检测技术、设备诊断技术等。2.4自动供输系统。在产品供输过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最显著的成效在于对供输效率和准确性的提高。以自动化理念作为基础,对供输系统进行完善和创新,能够保证产品到达指定位置的准确性,避免由于供输过程中出现偏差而导致不必要的问题出现。例如,某一企业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对供输系统进行了自动化创新,通过相关软件对该系统工作的全过程加以控制的方式,保证产品生产所需材料、设备等物品的准确供输,提高其规范程度。

3基于自动化理念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3.1智能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特变的愈发成熟,这就决定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频率必然会有所增加,因此,对机械制造技术而言,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毋庸置疑的。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智能技术,不仅能够提升产品制造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机械制造技术智能化的实现,使其与行业发展趋势相符合。3.2集成化发展。作为自动化机械制造技术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集成化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向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迈进,还能保证企业所运用的生产模式能够与社会前进的趋势相契合[3]。针对机械制造技术所提及的集成化主要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通过将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流程加以整合的方式,保证其生产过程始终处于统一的自动化系统之中,并且随着该系统的运行,所对应的不同分系统都能够将自身所具有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3.3虚拟化发展。虚拟化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针对机械制造技术所进行的创新设计,与其他制造方法相比,虚拟化技术相对来说更为高端。虚拟化作为依托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技术,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能够通过模拟的方式,对机械制造的全过程进行完成,提升机械制造过程所具有的灵活性。正是由于制造过程始终处于虚拟环境下,因此,一旦有关行业对产品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机械制造技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其加以更改,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最终成品与行业要求相符,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避免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由此可以看出机械制造技术向虚拟化进行发展,可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其对机械制造过程所具有的控制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自动化机械制造技术的出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保证产品满足行业要求最有效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自动化技术所拥有的发展前景是极为开阔的。上文主要从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对自动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辅以实例对其加以介绍,希望能够为下一阶段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马可 单位:池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曾超文.基于自动化理念的机械制造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102.

第12篇

【关键词】新形势 自动化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 应用研讨

机械制造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生产力,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最先在机械制造冷加工过程中得到应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充了其适用范围,加快了机械制造行业的自动化程度。本文将对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做具体分析,从而为促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带动生产发展与进步。

1 对自动化技术进行概念和优点分析

自动化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生出来发展中不可获取的部分,它是指在机械制造业应用过程中,实现对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从而加快生产投入原料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节约人力资源。

机械自动化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从而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更快地促进产品更新、扩大经济效益;(2)自动化的实现大大降低了对劳动力的依赖,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通过改善劳动环境,带动了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发展;(3)降低了生产成本,能够实现机械制造业技术的改造、升级和进步,为机械制造业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能够保证机械制造业能够获取最高的生产率、最优的产品质量和最低的产品成本。

2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只有将自动化技术有效的与机械制造业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自动化的价值,为生产力带来发展动力,同时也为自身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集成化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自动化技术在各个不同领域内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技术,并逐渐扩大衍生,为了实现不同级别的集成制造系统的构造,必须采用快捷有效的方式对各种不同技术进行系统的集成,协调之间的关系。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集成化应用主要是通过借助系统工程理论的有效指导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制造流程进行整体上的优化,并辅之以精简机构和过程重组等手段,促进适度的自动化,控制其应用的程度,并在计算机数据库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将企业中的各种要素及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配合制造业的生产发展,并最终实现机械制造以人为中心的柔性化生产目标。在机械设计制造进行集成化的过程中,自动化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新产品的研发成本,从而获取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在时代的要求下,还能有效的降低对环境得污染,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实现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2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智能化应用

智能化是自动化技术最大的特点之一,智能化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新技术,包括了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各种技术相互渗透,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技术。它能在技术系统中进行一系列的智能活动,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进行最终的决策,从而将整个过程融入到机械制造的各个环节,以此替代相关的专家进行实际的模拟。不仅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监测,保证其正常有序的运行,还能对预测到的错误进行预防和改正,从而降低风险,除此之外,智能技术还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时,发挥着重大作用,通过对外界环境的分析和自身调整,找到最适合的应对方案,在保证自身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满足对外界的需求。

2.3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柔性应用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们的需求的多样性,自动化技术必须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不断多样的需求,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中,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对机械制造业的应变能力、反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技术改造提供了推动力,推动自动化技术柔性发展的应用。柔性自动化是指在面对需求多样化时,将智能化与人工有机结合,在追求自动化的基础上,加入个别人工的环节,两者相互配合,提高机械制造业对外界因素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机械制造产业的柔性发展。同时,柔性化发展能够通过与制造系统的链接,从而加强与机械生产的联系,降低成本,提高了自动化水平。

2.4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虚拟化应用

虚拟化是指经过多种技术的结合,建立一种以仿真和系统建模系统为基础,对未知的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的技术,能够对相应的制造过程进行方针,以发现并及时解决机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降低制造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3 结语

机械制造业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推动国家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进步。在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发展中,必须加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推动机械设计制造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促进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淼,李海瑞,申明星.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