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03:2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化学教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新课改中的新内容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材内容选用和设计都有很大变动。教材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地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这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另外,新课改理念还指出,化学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化学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只要与化学有关的事、物、人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我们应该按照新课标的指导,选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二、新课改中的新理念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学生的任务就是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这就导致我们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习惯。这种教育已落后于时代,学会自学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自主学习成为一个人适应信息时代的必备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知识以应付考试转变培养学生会学知识以适应社会。新课程理念提出化学课不是为了化学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对我们而言主要改教法,对学生而言主要改学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化学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我们要创设丰富的化学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我们应把教育转移到学习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三、新课改中的新过程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过程是“导课—授课—小结—练习”这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除练习这个环节外,其余三个环节主要是由教师来讲授,虽然也有提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但是毕竟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课堂的主角仍然是教师。新课改则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必须要有新的教学过程来适应课改高中化学教学。
为此,我提出了“自学—解疑—精讲—练习”这四个环节:
(1)自学 我们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深入钻研教材,边看教材边思考,学生自己能答、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尽可能从已知求得未知,要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提倡动口、动手、动脑,做学习笔记、明确重点。
(2)解疑 学贵有疑。对难点、疑问可互相质疑、答疑、探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解决疑难问题,从中获得所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由于知识有限必然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时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疑难,而是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最终引导学生解决疑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机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讲 原则是少而精,要有针对性的点拨,重在引路的基础上讲深讲透,主要讲重点、难点、基本定义、原理、指导自学方法和技能技巧。这就改变了我们过去一言堂,运用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四、新课改中的新教法
新理念的实施必然需要新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在践行新课标时收获的一些浅显认识:
(1)课堂教学不应居于表面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打破那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就想方设法设计活动,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有的小组在学习中,几个学生将各自的答案一核对便完事,根本没有合作,没有讨论,结果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有的小组在学习中,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则只是旁听。所以说我们不需要这种画蛇添足的教学活动,而是需要设计一些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的能力。
(2)避免刻意激励教学 我们要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保护他们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多鼓励少指责,适度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并主动参与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各种激励手段用以表扬学生的踊跃发言或独到的见解,但应把握好度,过于频繁或过于刻意化未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一化学 衔接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60-01
引言
学生在高中阶段,基础打得是否牢靠,未来的学习是否顺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一阶段的积累和学习。高一是衔接初中与高中学习的纽带,不管是概念、公式还是物质性质等,这些都是组成化学知识网络的元素,缺失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导致化学知识结构溃散,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高一阶段的教学必须要重视与初中的衔接,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保障学生能够顺利的过渡到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并更好的完成未来的学习。
一、化学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高一阶段,化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以及学习特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教材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具体来说高一化学的衔接教学应该做到教学主题的一致性、教学结构和内容的连贯性以及课堂内容难度的跳跃性。学生在初中阶段,在认知水平上,逻辑思维上都有所限制,因此初中的化学知识较为浅显,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这个时候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高,教学目标基本就是知识的获取,认识和理解,而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深入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学目标则需要转向学生自主寻找问题,总结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上来。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要从这些方面出发,注意到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开展高一化学教学,适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遵循这些教学设计原则,才能够初步奠定学生高中化学学习基础。
二、注重化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自主探究实验学习、小组合作以及创新学习等教学方法不断被引入,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一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借助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发挥其优势,结合学生初中学习的知识,实现高初中教学的过渡,另外,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毕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教师还应该适当的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学生的主题地位,下面针对探究式实验学习法进行分析:
第一,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化学实验的积极性。现代的学生心理发展迅速,很多教师往往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对于高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自己能融会贯通并传授给学生。对于新课改后探究实验的发展进程,很多教师自身还没有全面理解探究性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方法,因此不能融会贯通并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互相多探讨,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和学生讨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自身也得到提高,逐步适应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
第三,对学生是否掌握探究性实验的能力进行评价。对于如何判定学生已经掌握了探究性实验,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评价。然而评价的标准尚不明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如成长袋记录法,实验操作能力判定法,试卷考核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注重师生情感的衔接
高中学习环境与教学环境与初中差别很多,很多初中生步入高中之后就开始了住校生涯,目前全封闭式的高中学校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突然离开父母,虽然已经有了自理能力,但是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不习惯的心理,这个时候教师的关注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与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平台,给予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引导。而在课下,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难,主动了解学生的烦恼,开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被鼓励的,被忽视,这样在学习上也会更加努力,没有了烦恼,生活也会更加快乐,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更为亲密,这实际上也是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的一种方法,师生共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努力。
结束语
本文针对初中与高中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及师生情感等方面展开了论述,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教材的衔接,明确教材衔接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保证高中学生学习化学能力的提高,所以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促进高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带. 化学教学与化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浅谈初高中化学的衔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3:72+28.
关键词:高中化学;修模块教学;课例;评析;未知有机物结构性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19-02
在一次全市高二化学新课程研讨活动中,观摩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未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探究》一课的教学。授课教师从课标要求出发,以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线,以确定未知有机物(乳酸)的结构、性质为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地将知识建构与探究过程融为一体,在凸显化学科学方法应用的同时,自然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本课的主要教学过程由以下五个环节和相应问题构成:
一、整合教材,提升选修课程功能
本节课教学设计最为突出的是教师能够站在课程资源开发的高度,创造性整合教材,选取了应用价值深远的“乳酸”作为专题学习羧酸的内容,较人教版教材重复乙酸的学习具有开创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三节《羧酸 酯》一节教材内容和必修2中《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进行比较,选修部分增加了三点:一是羧酸的分类;二是乙酸与苯酚酸性的比较研究;三是通过同位素示踪法认识酯化反应的机理。相比而言,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专题4第三单元 《醛 羧酸》在内容上突出的是酯化反应在合成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且作为教学资源给出的学习内容还涉及了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乳酸PLA。考虑后续有机物转化的学习,苏教版展现酯化反应的应用更有优势。结合学情我们发现,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乙酸,加上必修2和选修5前两章的学习,已烂熟乙酸酯化反应的实质,若再度以乙酸为课题设计探究教学,那肯定是假探究,势必造成学生的反感厌学,不会实现选修课程的模块目标。权衡以上诸多因素,选取乳酸为未知有机物进行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确保了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经历研究未知有机物方法步骤的同时,加深对羟基、醛基、羧基、酯基的官能团性质的理解,也能在乳酸发生缩聚反应性质应用时,从容地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较好实现必修到选修在知识和方法上的螺旋上升,也为学习有机合成做好准备。
二、凸显过程、方法与知识建构的融合
本课以研究有机物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线,经历了五个环节。而这些环节的推进是按照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即应用定量分析及质谱图确定分子式——应用红外光谱图、核磁共振氢谱确定可能结构——实验探究,确定结构式——利用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习有机物。这样以未知物为研究对象的设计,能让学生自然地遵循化学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以科学家的姿态,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的模块学习目标,也为后继学习有机合成创造了良好条件,实现了教材编者在选修5开篇《认识有机化合物》阐明的旨意,使科学方法的学习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不空洞说教。本课的板书体现了这一设计主旨:
三、自然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理科教学中较难达成的课程目标。本课的第三个亮点正是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这得益于本课伊始的情境创设,即选取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工作人员穿的T恤可降解的视频资料,产生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从中提炼了高质量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合成类似这样的环保材料呢?怎么合成?”显然,能有这样强烈的愿望,达成“认识到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这一目标,围绕这一情感需求,全课的学习活动逐步展开,直至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借助网络学习聚乳酸的性质用途,结合第二个视频资料“我国聚乳酸材料应用”,学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容地升华为运用所学改善、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四、驱动性的问题设计是推动探究教学的灵魂
本课从实验式、分子式的确定到结构式的确定,从化学性质的验证到用途的网上查询,各环节都是按照探究教学必经的步骤展开的,探究的形式包括了讨论探究和实验探究。课上学生主动参与、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善于质疑、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即使从参与时间、参与人数两个指标来考量,参与度也是很高的。比如课堂伊始,教师结合视频资料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工作人员的T恤有何神奇之处?它的材料是什么?如何研究未知有机物?一般方法与步骤如何?”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直指未知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学生的探究定下了方法引领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善于以学生的回答为抓手,穷追不舍,敏锐地针对核心问题补充后续问题,让学生通过回想反思自己先前的作答,去伪存真、缩小研究范围。从而接近未知物的确切结构和性质。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刚才大家已确定了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3H6O3,那么根据价键规则,会有多少种结构呢?
学生:(展示18种可能的结构简式)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哪一种?怎样入手进行确定?还需要什么证据?
学生: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氢谱。
教师:PPT展示红外光谱及信息1:有机物A的红外光谱图上发现有C-H键、C-O键、O-H键、C=O键、C-C键。对你有什么帮助?
学生:不存在环状结构,排除环状结构。
教师:可能结构仍然很多,如何进一步筛选?还需要什么证据?
学生:核磁共振氢谱。
教师:PPT展示信息2:有机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且吸收峰面积比1:1:1:3
学生:只有四种氢原子,必须有-CH3和-OH
教师:请大家筛选符合提示信息的可能结构,并工整地写在学案上。
学生:展示可能结构CH3CH(OH)COOH、HCOOCH(OH)CH3、CH3OCH(OH)CHO
教师:有机物A到底是哪一种?
学生:需要实验验证。
教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从酯基的性质入手可以验证是否是HCOOCH(OH)CH3。
教师:一定要从酯基入手设计实验吗?请大家从寻找官能团差异入手,利用性质进行验证。
学生:醛基,可以把三种可能结构分为两组,若有机物有醛基,A就是HCOOCH(OH)CH3、CH3OCH(OH)CHO中的一个;若没有醛基,就是CH3CH(OH)COOH。
教师: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学生:也可以通过是否具有酸性将结构分为两组,进行验证。
化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决定了化学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及形式.所以,在确立化学学科的目标之前,先要对其重要性进行认知,如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教育要面向公众,化学教学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化学教育要在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传统所说的,化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化学专长的人才就显的极为片面,它仅关心提高课程内容的理论水平,对化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大多人提高化学素质的需要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致使很多人学了6年化学,甚至更久,但却没有用上.这就是教学中化学学科目标引导的缺失,教师缺乏化学的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不了解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了化学的实用功能,强调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等的关系,由单纯的化学学科教学向化学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教育价值观转变.所以,高中化学的教育目标的内涵就会更深远,一是要培养继承传统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二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高综合国力的目的.
二、当前的化学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首先,要遵循社会价值原则.化学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内容十分广泛、联系非常紧密,作为课程形态的化学教学要体现“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其次,要遵循基础性原则.人生的奠基阶段在中学,而化学教育应该做到大众化教学的目的.从课程的构建模式上说,主要以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为课程框架,时刻讲解化学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再次,要遵循动态化发展性原则.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会受到时间的限制,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但是化学教学不应该有局限性,教师一定要具有现代课程意识,不断地将动态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
三、高中化学教学基本策略
1.实用型教学
学习就是为了运用,所以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实用型策略,时刻把与当堂课有关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生活处处有化学,教师要把这个理念传达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初步具有“学化学、用化学”的思想意识.
2.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要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身临其境进行学习时,他们的学习状态是活跃的,而且其思维也处于相对活跃状态,对于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对于某些与中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的新型应用成果,就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学策略.例如,在讲“晶体”时,教师可以把晶体的相关性能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并且加入4D体验,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其来源、生长过程、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等.
3.实验探究式教学
高中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学科,其实用性之广可见一斑.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内容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及特质的实用性.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每人都要学做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化学的神奇.教师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直接上成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有价值的学习活动.
四、结语
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实验教学;衔接实验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6-000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某些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螺旋上升的关系,同一知识点可能出现在必修以及某个选修模块中。然而,对学生的能力层次和教学要求存在着差异,与之配套的实验有的实验内容不同,有的内容相似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分析整套教材不同模块间相关的实验内容,有助于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有利于理解实验的教学功能,提升教学有效性。
实验教学是化学整体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必修与选修存在着相关性的实验教学中,同样要遵循教学的层次性与递进性,并依此原则来处理实验衔接问题。根据教材中的实验衔接特点和教学实践,可以将上述相关性实验分为如下衔接类型。
1 《化学1》与《化学2》的衔接实验
两册必修教材实验衔接内容主要集中在元素化合物部分,虽然实验内容大同小异,但实验设计的意义不同,所以教学侧重点也应不同。
案例1:钠镁铝等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及教学处理
《化学1》和《化学2》都有钠、镁、铝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内容,在两册教材中,实验内容相似但能力要求与教学功能不同,在教学时应避免简单的重复,要把握好两者的衔接关系。
在《化学1》中,钠、镁、铝等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是为学生初学物质性质服务,意在通过这些实验来探究相关物质的性质,从而自主构建知识。针对学生能力和已有知识基础,教学重点应置于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正确描述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或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把实验现象与物质结构相结合,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在《化学2》中,实验主要内容相似,但编排方式与教学功能则存在差异。在《化学1》中,这些物质性质的实验是相对独立地为探究学习物质性质服务,而在《化学2》中,这些实验是综合起来为探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学生构建元素周期律服务。在教学时,需注意其教学功能已发生了变化,其核心是探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物质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教学应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并对实验现象从结构及原理上进行解释,对钠、镁、铝的性质实验进行比较并与元素的原子结构、所在周期表位置等因素综合起来,从而得出元素周期律关系。
2 各模块与《实验化学》之间的衔接实验
《实验化学》在必修的基础上分专题以课题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凸显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其中实验内容的选择是多方位的有的‘再现’必修教材中有过的实验有的来《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等选修教材,还有的则是独立于各模块教材的“新”内容;从教材发展的纵向来看,有的实验保留了传统教材中的经典实验,有的则属于创新性实验。
然而,由于在必修教材中没有像传统教材那样安排相对独立的学生实验课,必修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容易授课时紧张等因素的限制而常被处理成教师演示实验,把学生实验的教学任务安排到《实验化学》中,而到了《实验化学》教学时,又由于学校实验室资源紧张等原因无法集中落实实验活动,容易把实验教学演变成讲授实验,从而在事实上削弱了,比学实验的教学。因此,要处理好各模块与《实验化学》之间的实验衔接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应有的功能。具体可作如下处理:
一是“下放、分散”《实验化学》中的部分实验内容到各册教材中。对于某些内容与相关模块教学联系紧密、技能要求不高的实验内容,可将实验教学、学生实验活动与相关模块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案例2:《实验化学》专题4“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的教学处理
《实验化学》专题4“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实验内容与能力要求与《化学原理》专题2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相近,为减轻《实验化学》教学时的实验室压力,并避免简单重复,可以在《化学原理》中组织教学,将学生实验操作分解渗透到《化学原理》相应单元的学习中去,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提升对这些概念的理性认识。
与之相似的实验内容还有:《实验化学》专题2课题1“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安排到化学1专题3,以达到探究或巩固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目的;《实验化学》专题5课题1原电池、课题2电解与电镀安排到《化学原理》专题l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中;《实验化学》专题2课题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安排到《有机化学基础》中组织教学,以达到选修模块教学中增强学生实验活动,分散实验化学集中教学时实验室的压力,相互强化的同时又能节省教学用时。
二是“提升、强化”各册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到《实验化学》中来。这些实验内容要求较高,不属于其他模块的教学重点却又是化学实验技能的重点,不应处理成“一步到位”,而宜分层实施逐步提升。
案例3:《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教学处理
高中学生初次接触“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是在《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此时,学生的化学知识不多、不系统,渴望学习新的物质性质。鉴于该部分涉及面宽、内容复杂,学生一时难以掌握。根据课程标准对此要求不高的特点,对有关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实验技能不宜在必修教学时过度追求,只要求学生观察教师实验演示,在“理论层面”上知道其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及应用,在《实验化学》专题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再进行提升与强化。
相似的情况还有:《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1“牙膏和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课题2“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虽然其知识基础在于必修,但其实验探究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不宜安排到必修教学中,而应在《实验化学》模块教学时进行提升与强化。同理,专题7课题2“阿斯匹林的合成”也不宜安排在《有机化学基础》中,而应处理成单独的实验活动进行强化。
3 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衔接实验
除了《实验化学》中相关衔接的实验之外,还有许多实验存在着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衔接关系。从知识与能力层次上来看,必修与各选修模块存在着相互衔接与螺旋式递升的关系,与之配套的相关实验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因此,处理好必修与各选修模块之间的衔接实验教学,关键在于对不同模块中相同或相似实验内容要求的分层把握,既防止在必修教学时过度拓展,又要防止在选修教学时简单重复。
案例4:乙醇性质实验的教学处理
乙醇性质实验分别在《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中出现。
《化学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中“乙醇的性质”对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仅限于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乙醇跟钠反应、铜丝催化氧化的实验现象,通过比较水和乙醇结构正确书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宜拓展到其他性质实验与结构分析,为后续学习预留接口。
《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烃的衍生物“乙醇的性质”是针对理科学生的,要求学生从有机物的结构认识物质性质,分析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乙醇跟钠反应、乙醇催化氧化,结合乙醇分子结构分析断键情况,从而建立起官能团决定有机物性质的学科思想。教学时,还可以拓展乙醇跟钠的定量实验分析断键情况,探究醇的通性与特殊性,从而深刻认识醇的分子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在专题2课题2中安排“乙醇和苯酚的性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醇羟基和酚羟基的性质异同。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等活动,达到迁移应用、深化认识、比较不同基团对羟基性质影响的教学目标。
同理,必修与选修衔接实验教学的知识背景、能力要求都存在着差异与衔接关系。在教学上,需要把握好两者不同的层次要求,必修时要控制实验内涵的深层挖掘,防止一步到位而加重学生负担。选修教学时要针对修习学生基础与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做好与必修的衔接与合理拓展,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教材的课程结构特点
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化学,而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不同的化学。所有的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都要有最基本的发展,但是在进入高中之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长、潜质在科学素养发展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的课程理念,高中课程在化学学科方面设置了这样一种课程结构:从整体上看它实际上是学习领域当中的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跟其他学科一样化学课程也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因而体现出它的层次性;另外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还体现出了多样性,其表现为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八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必修1、必修2,这是两个必修模块,然后六个选修模块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
1、两个层次――必修和选修层次。
必修内容是全体学生都要学的,两个模块是严格按照从必修1到必修2的顺,
序依序开设。六个选修模块在理论上是并行的,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顺序问题,它们都是跟着化学必修2走。除此之外对于选修模块我们要关注它设计取向的不同,大体上可分成两大取向。一个是学术性取向,包括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三大化学核心研究领域。另一类称为应用性取向,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每一个模块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价值,同时也构成了整个高中化学的课程体系,它们是一个整体。
2、学分管理。
学生具有选择性,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模块,学习的模块数也可
以不一样。高中化学课程方案的学分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两部分,必修有六个学分,其中四个是由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来完成,还有两个必修学分是要求学生在六个选修模块当中任意选修一个模块而获得。选修学分不是统一规定的,是指在完成了六个必修学分之后,鼓励学生多学选修模块。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选修学分还有一个高线限制,高考并不是把所有的选修模块都作为必考内容考。课程标准提出关于高考,将来学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多考一点,学一般理论课倾向的学生至少要考四个模块,对于文科倾向的学生则要取决于所在省的高考方案,至少要修满六个学分才能获准高中毕业。
二、新教材的微观结构特点
1、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
2、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3、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三、新教材的内容安排特点
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在内容安排方面也体现出很多方面的优势。
一是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新材料、新能源、环境科学、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的知识。第一遍看新教材时的感觉是教材的内容已被改得面目全非,同时产生一种新鲜感。
二是新教材在增加一些内容的基础上也删去了一些内容,比如说考虑到实用性把第一册中的“硫酸的工业制法”删去了。由此我想到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新教材做到了这一点。
三是新教材比旧教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 “物质的量”比旧教材的安排就合理的多,它以“物质的量”为标题,提出摩尔是它的单位,并与学过的国际单位制(SI)的七个基本物理量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量有更深一步的认知,这种教材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是讨论题的增加,第一册中就有41道讨论题。 “讨论”题的设置能够促进学生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发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好“讨论”的导演,因势利导的引导学生得到最优化的答案,纠正学生欠科学性和条理性的表述,所以在学生讨论中教师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包办代替,要充分利用教材,不时的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作为主要任务,师生共同创造讨论的气氛。
一、落实三维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际教学的重要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以及影响,在传统的教学中经常会注重理论上的知识,忽视了教学的技巧,注重教学的结果,忽视了教学的过程。教材中具有的拓展型知识内容,能够有效地补充知识以及技能的教学,并且,注重教学的过程以及具体使用的方法,将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教材中设计的拓展型知识能够更好地落实制定的三维目标,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不能因为有限的教学实践而忽视了拓展型知识的教学,而是需要充分的利用这部分教学的内容最终实现制定的各种目标。
例如,在碳酸钠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教材中拓展视野的内容利用氯化钠制作碳酸钠,在过程与方法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并探究三种不同的制碱方法具体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以及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知识与技能中,教师需要强调化工原理在所有制碱方法中的具体应用,认真找出生产流程中存在的各种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的学习情感上,可以从原子经济性知识的角度,分析各种制碱方法具有的化学思想。
二、发挥化学文化具有的基本功能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化学属于人类重要的文化,化学具有的思想以及方法等都属于人类文明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所有化学的教育中,需要将各种化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互结合,充分体现化学知识具有的价值。对于化学的拓展型知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会设计到多种化学历史知识以及一些现实中的实际应用,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拓展型知识的内容。
例如,化学家诺贝尔,在他研制各种炸药的过程中,他的家人同样付出了很多,并且在研制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苦难。拉瓦锡没有盲目的相信化学权威中“燃素”的相关理论,而是经过自己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利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燃烧是由于氧气参与的化学反应,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科学家雷利,面对科学知识非常严谨,并发现了氩气。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充分体现了科学家具有的认真态度,并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在化学的实际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化学历史事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存在化学的知识,提高到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拥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基本的发展过程,拥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了解化学家对于化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将拓展型知识内容与化学知识相互融合,让化学具有的历史与价值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中拓展型知识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挖掘更深的化学内涵,并学会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
三、考查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及学生自身具有的情感变化。想要改变传统化学教学的弊端,需要充分的发挥拓展型知识的重要功能,将实践活动以及各种拓展活动同样加入到学生成绩的评定中。首先,对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其次,利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与最终的学习结果相互结合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并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激励的作用,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及时解决,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化学的学习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教学安排中的理论知识内容,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拓展视野,学会利用科学学习以及探究的方法,利用拓展型知识的实际教学,当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真正内涵,提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一、新教材中的整合要以课标为指挥棒
新课程中的每一节都有一个教学中心和难点,所有的素材选取、情景导入、教学方法的选择、突破口的选取、教学设计无不以课标为指挥棒,在教学准备时就应首先围绕教学中心和难点考虑应选取哪些素材做为本节课的素材,突破口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在多个学案、练习的取舍中编辑适合学生和本节中心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精细化教学,做到活而不乱,模型化而中心不散.跳出茫茫课件和题海.对于教学内容模块和模块之间可完成顺序的调整、(前置或后移)、适当合并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新教材中的整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魅力
探究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简单地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质,但就这两年来对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我认为它可以训练学生的预习能力、提炼知识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适当压缩授课时间,提高上课效率;同时通过分组学习、独立预习、讨论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彰显学习品质;激励学生的成就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及对化学学科方法的体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固化学习过程.
例变量分析法探究实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见表1-1-1-4)
结论
(1-4)探究其他条件不变时 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增长,教师很快发现了学生中间的学习奇葩,树立标杆,学生的效仿学习能力大大的提高.最终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重建教学课堂,改变教师工作方式,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新课程中教材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加和和拼凑,不是无边的加宽和加深
要以落实三维目标、学生思维的螺旋式上升、高考考纲为指挥棒和度,不能无边的加深加宽.具体在教学中一般应据年级和课标分段教学,课余可留有余地,做到“要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后分解”,不能一股脑的一次到位讲得全面透彻,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不同,当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时,既使老师绞尽脑汁地讲,学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产生怯懦和厌烦心理;所以教师要深刻的把握每一模块要落实的课标要求,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理清教材中各个栏目的功能、地位、作用,重视它们使用的高效性.既:是衔接而不是拔高,是知识的过渡不是拓宽,是铺垫不是贯穿,是引领不是一步到位;是融合不是超前;是放手让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自主和超前学习.
四、新课程中教材的整合要严格地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终极目标,重视学生学法培养
化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元素化合物模块知识,我的教学体会是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以实验为载体促使学生发现知识、验证假设,以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以学生构建概念图做梳理知识的主线索,完成知识的自我提炼、归纳整合.在整个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新课程中教材的整合要突出化学实验及其整合
实验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学生对于实验描述、观察、设计方方面面技能极弱,高考失分率多.究其主要原因学生做过的实验少;实验开出效率低;大多数是老师演示实验,而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且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很浓.所以对新教材的整合我认为就是要改变教师对实验的处理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由教师动手到学生全员动手的实验性质的转变,由学生分组来完成,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二由普通实验到探究实验的探究性学习的转变,体验假设、提出问题、探究、获的结论的科学获取结论的过程;三增加实验设计形式的转变,力求实验方式多样化.使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得到提升.例如在完成原电池反应、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反应热及其测定等教学时,这种途径效果极佳.
六、新教材中要重视练习的整合 ,冲出题海战术
纵观新旧教材,习题纷繁杂呈,有的过于陈旧,习题的宗旨是检测当堂教学任务完成、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解读学生独立学习的个性品质的,服务与教材的习题应该在数量、梯度、形式、比例、新颖度上多下功夫,比如在形式上应有填空、图表处理、图像绘制、说明解释题、计算题、综合大题.一般一节课习题应有7-8道即可,宁缺毋滥.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 多媒体 整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29-02
目前,国内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与各学科的整合的课题较多,但研究教材与多媒体资源的整合较少。为此,该文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与多媒体资源的整合方面进行探究,从精美图片、多媒体课件以及电子图书等方面与高中化学教材的整合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1 精美图片优化高中化学教材
1.1 精美图片的插入,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如此美妙
高中化学教材中插入了许多精美图片,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人教版第一册,Li的焰色反应、Na的焰色反应、K的焰色反应以及多种金属的焰色反应所形成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五彩缤纷精美图片,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化学元素给人类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火山喷口处硫这幅精美图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火山喷发时的情景,这是我们在实验无法完成;火箭升空这幅精美图片,更加让学生体会到火箭升空时刻的惊喜。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精美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感知核电站的规模以及核电站的建站选址要远离城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地带。
1.2 精美图片贯穿在教材内容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人教版第三册第2页,图1-2NaCl的晶体结构模型和图1-3CsCl的晶体结构模型,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微观世界的离子晶体是怎样排列的。一些科学家肖像图,如:侯德榜、汉弗莱・戴维、舍勒等,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崇尚科学,探索真理。阅读资料中的精美图片,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人教版第一册第22-23页,通过图片,学生感知到能源的利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并产生如何开发核能、太阳能、氢能的求知欲。第56页图3-6配制500mL0.4mol/LNaCl溶液过程示意图,更好的展示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流程,图片直观,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根据图片可进行实验操作,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图片是科学信息的重要载体。精美图片优化高中化学教材,最大特点是增加了许多封面的彩图、章节插图,图片丰富、直观性、形象性强,富于联想。利用精美图片,以图片展示物体,密切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枯燥乏味,勤于思考,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多媒体课件优化高中化学教材
2.1 课件制作原则
2.1.1 构建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框架
构建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框架,将整个高中化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宏观的设置必修和选修的对象和课件栏目,在课件栏目的六个子项中,有选择有针对的对教材内容筛选,有的不适合制成多媒体课件,有的适合,根据教材内容具体确定。特别是具有危险性的、毒性和污染大的实验,可做成课件,让学生先用课件演示再根据老师的讲解进行实验操作更为安全。
2.1.2 具体原则
制作课件的原则大约分为七种:(1)教学性原则 选择优化教学结构,既利于教师教又利于学生易学的,如钠与水的反应。(2)可操作性原则课件的可操作性强,交互性好,易于演示。如用Flash制作元素周表就比Powerpiont制作元素周期表交互性好,易于操作。(3)科学性原则 课件要有科学性,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否则误人子弟。课件是用来辅助教学的,比如在金属钾的发现时,对汉弗莱・戴维的简单介绍要尊重历史,不能杜撰。(4)简约性原则 课件要一目了然,不要烦杂。比如制作有机物分子甲烷的结构模型和比例模型时,不要将化学键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为了好看而忽略了实验教学目的。(5)艺术性原则课件让人看到有美的享受,用后回味无穷,印象深刻,不要用后感觉头昏眼花,适得其反,这样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6)内容适中原则 课件避免将所有相关的内容信息统统用上,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量适中。(7)开放性原则别人的课件可稍作修改引用,好的也可以直接用,没有必要一个知识点的课件都自己亲自动手做,这样节约了大量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课件制作具体类型
课件制作的类型有多种,高中化学教材适合的交互性较好的课件如Flash课件,特别是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用课件演示来看微观世界,一目了然。其次,一般教师用得较多的如Powerpiont课件,主要以幻灯片为主,这个在现在比较普遍,还有Authorware互动型课件,3Dmax制作三维动画课件及网页型课件等。当然,从课件的应用角度出发,可分为助教型课件(适合教师用于课堂教学)、助学型(主要是学生自学为主)、综合型以及积件型课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课件素材)。
2.3 多媒体课件优化高中化学教材
2.3.1 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
如利用Flash软件制作的NaCl晶体的动态形成过程,将微观粒子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利用3Dmax制作钠与水的反应的三维动画, 模拟化学变化;利用3Dmax制作酯化反应的三维动画,运用动画可以生动、形象地模拟演示乙酸分子―COOH中-OH的断裂和乙醇分子中-OH中的氢原子断裂,并对乙酸分子和乙醇分子中的氧原子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标识,然后断裂基团重组,很直观的看到旧键断裂、新键形成以生成物乙酸乙酯中标识的氧原子颜色。
2.3.2 模拟有毒害物质实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如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制得的氯气有毒,多余的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如果直接排放在空气中,会造成对实验者的危害。也可以采用先利用课件演示错误操作,再演示正确操作,这样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如稀释浓硫酸时,先用课件进行错误操作,动画模拟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正确演示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慢倒入水中,液体不飞溅。
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节约时间,少走弯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优化教材。
3 电子图书优化高中化学教材
电子图书又称e-book,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高中化学电子课本与高中化学教材传统书籍相比,其共同特点为:包含一定的信息量,比如有一定的文字量、电子书彩页;其编排按照传统书籍的格式以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被阅读而传递信息等。但二者相比,高中化学电子课本具有以下十个优点。
您只要在百度中搜索“高中化学电子课本-高考网”http:///b2009z/hxdzs/index.shtml点击“学生用书中”的“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化学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2”《化学2》、“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1”《化学与生活》、“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2”《化学与技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6”《实验化学》等教浏览高中化学教电子课本,或点击“教师教学用书”的“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教师用书”《化学1》等相应的必修和选修教师用书。您也可以在百度中搜索“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下载”、“《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选修)全套电子教材》”进行下载,或都在百度中搜索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网址,或通过学校图书馆浏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电子图书。
高中化学电子课本的出现,意味着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优化了高中化学教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首先,多媒体资源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材,就如屏幕永远不能代替的黑板,停电就无法使用多媒体资源。其次,由于化学专业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导致部分多媒体资源质量较差,劣质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不当,会造成强大的负面影响。第三,教改中使用的新教材,与老教材之间有一定差距,导致多媒体资源与教材不完全同步。为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高中化学教材与多媒体资源的有机整合,使用多媒体资源兼顾高中教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强化化学专业教师或多媒体资源提供者的素质,提高多媒体资源质量,使多媒体资源科学化,从而更好的辅助教学。三是新教材版本的出炉,各高考考试片区新教材的使用要尽快同步,与时俱进,同时配套相应的多媒体资源。
参考文献
[1] 武永兴,胡美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56.
[2] 刘子丽.高中化学新教材突出特点管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6):157.
[3]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字:农村高中 化学新教材 合作学习
【分类号】G633.8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不断的深入和推进,但是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落实程度还相对有限。这就使得我国的农村地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符合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新教材提出的合作学习要求。因此我国应该格外的重视高中化学中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在我国农村地区更好的开展和落实下去。探究农村高中化学新教材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农村高中化学新教材之下的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教学手段单一且枯燥,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因为农村地区整体的教学环境较差,教学设备和教学水平也相对落后,所以大多数农村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学手段的单一与枯燥。大多数地区都采用板书教学,往往相当缺乏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备,更不要说利用网络拓展知识。所以大部分农村学生学习起来非常的吃力。究其本质而言,大部分农村学生对化学知识并没有提前的预习,感到学习压力很大,进而丧失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忽略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最终,手段的单一和兴趣的缺乏就阻碍了化学教学的质量提升。
(二)教学内容严格按照课本进行,缺乏相应的课程拓展
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所以大多数农村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当中,都比较欠缺相应的课程拓展。化学教学内容并不仅仅出现在课本当中,对于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教材,大部分都有一些课后探究的要求和内容。但是农村地区的教学开展大多数忽略掉了这一重要的探究过程,只是照本宣科的进行书本知识的讲解,对于化学性质概念进行讲解之后再无其他。
(三)缺乏合作探究,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现阶段农村高中中仍然有大多数学生因为对化学学科感到陌生,以至于整个学习的过程相对比较被动。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当中也缺乏合作探究的机会,大多数都是教师进行板书,学生进行抄写,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同时,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化学学科本身就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学生之间彼此合作完成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促进教学开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农村提升高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一)设计教学情景,结合实际生活
教学情景的巧妙设计是引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化学教学而言,一旦能够设计教学情景,并将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被激发出来。学生也会带着兴趣和问题进行学习,效率自然上升。
例如,醋酸的性质这一章节的相关内容讲授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往往只是直接就进入正题,在黑板上为学生一一罗列醋酸的性质。学生们的反映必然就是拿着笔照抄黑板上的笔记,或者就是压根觉得无聊而根本不去理会。这样就是最不理想的教学状态,完全“填鸭式”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对于农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来书,只会适得其反,同时加重他们对于化学的厌烦程度。而相反,假如可以换一种提问的方式来引入课题,可能学生们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如果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出醋酸的性质。例如“李大妈今天在清洗暖水瓶的时候,发现底部和周围内部全部都是水垢,她将一些醋倒入瓶中,请问大家觉得,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就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首先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了,这就说明了化学的实用性。另外,一个短小的事例可以充分的吸引高中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样的一个课题,不同的方法引入,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提问的设置时,一定要注意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将课堂提问提升到一个高度。
(二)注重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和合作探究
当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大多对于许多的化学现象都不了解。尤其在农村地区,对化学更是一无所知,对原理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化复杂的问题为简单的问题。
比如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是火焰形成的条件,那么就可以通过镁条的燃烧、硫的燃烧以及铁的燃烧进行展现。三种不同的物质可以获得不同的燃烧效果,镁条在空气当中剧烈的燃烧并且发出耀眼的火焰光芒;而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而铁在氧气中燃烧也没有火焰产生。这就说明了火焰产生的条件受到了诸如空气、烟气、燃烧物资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会通过实验,对比以及反复的思考,获得反思的结果。
这种让学生不断反思的过程,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让学生亲自参与,彼此合作完成试验,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到了许多平时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所以要不断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形成这种强烈的反思精神,帮助学生不断的强化反思的能力,给予他们足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合作探究机会,进而有效开展高中化学教学。
结束语:
农村高中化学教学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注重农村学生地区发展的特点,更好的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按照新的教材,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且学会合作分享,通过实践操作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思维体系。另外还应该注重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建立起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彼此合作,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与问题,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娟娟. 农村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林玲. 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01:18-23.
[3]刘美俊. 农村学校高中化学科技生活知识教学实施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 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151-02
实验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人们所共知的。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也是必须要重视的。新课改将会在此部分进行重要的改进。科学探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而化学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化学教学实施的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在新课改之中,提倡学生进行合作性的化学实验研究。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实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实验也是高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化学实验可以使得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获取化学知识的理论以及对理论进行验证。只有重视化学实验并在实践过程之中不断地解决化学问题,才能够不断提高高中化学实验的效率。
1 高中化学实验中的问题
1.1 新教材对资源的要求与现实存在差距
目前来说,在实验方面的设施还是不太健全的,高中新教材对于化学实验要求比较精良的实验设备,但是就现状来看,实验室所配的实验仪器与设备远远不能够满足所需。在实验教师人员方面也存在不足,人员数量欠缺以及人员素质还有待于相应的提高。实验是一个非常繁杂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时间会有不足的问题。由于管理的不规范以及相应制度的不健全等,使得实验仪器在维护方面存在问题,仪器不能够得到相应的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实验实施的进程以及实验质量。就目前来说,新教材是比较重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培养的,所以对于实验器材在数量以及质量方面的要求也会相应的增加,以满足当下的所需。另外,学校的相关的主管部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表现在学校相关主管部门对于实验以及实验器材的不重视。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相关部门要转变思维意识,给高中化学实验提供一定的良好的环境,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要转变对于实验的态度以及相应意识,为高中实验以及相应的实验教学提供准备性的基础的工作,使得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之中的地位突出出来。
1.2 教师缺乏科学的方式
在高中化学实验之中存在这样的情形,虽然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很久,但是教师的相关思想并未给予相应的转变,教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方面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在实验方面也只是形式上的应付。同时,教师在实验之中也存在问题,实验只是一种验证性的实践活动过程,并非实际意义上的探索,所以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相应的创新思想的培养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在知识方面,教师作为施教者,其知识结构是其当时积累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比较陈旧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程序,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新教材的实施,也就是说新教材在实施方面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吻合。
1.3 学生缺乏对于实验的重视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之中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教学的,这尤其反应在经济及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学生在实验教学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使得他们的自身主体性不能够得以展现。高中化学实验的验证性的特点也使得他们对于化学实验的兴趣方面会相应的降低,一切都是预设的,而且是有结果的预设的。虽然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中这些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但是依然让学生产生不重视实验的一种认识。而且由于化学实验与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关系的密切度并不是那么的紧,所以也会使得他们为了应试而不重视实验,因为实验在高中升学总分之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多的,他们宁可把实验的时间花费在知识的积累以及其他学科学习方面。同时,学生为了方便,往往会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操作,这会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质量。另外,一些实验与实践相脱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实验学习的积极性。
2 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措施分析
2.1 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中,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性的引导,毕竟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种劳动,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痛苦,所以他们多是倾向于懒惰以及避免这种情形。在这个过程之中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使得学生对于实验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验的过程之中提高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的认识以及改善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实验方面,教师尽量调动学生的情趣,避免在实验的过程之中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活动。如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实验,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在实验的过程之中增加实践探索的部分,减少验证性的实验活动,使得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之中产生内在的满足感,调动他们的喜悦感,使得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之中尝到探索性研究的趣味。
2.2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验过程之中是承担一定的任务和目标的,即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去获得相应的态度、价值观。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观念,应该把实验视为把凝固知识进行活化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凝固的知识依旧是凝固不变的知识。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以及魅力,使得学生在亲其师的基础与教师以及实验进行互动,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信任度。在实验技能方面要不断提升,因为只有这样,教师在业务素质以及相应的实践方面才能够有所进步,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在获得学生尊敬方面,教师要首先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以及专业知识,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首先,要在思想意识层面进行改进,因为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以及文明行动的中枢指令发出者。教师应该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之中改变自身的角色,使得教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以及共同探讨、共同探究的一同进步者。在教学过程之中要以为学生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以及相应的环境。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之中来对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探索创新进行培养。在实验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所在以及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给学生预设好结果。
其次,要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高中化学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大量的实验加以辅助教学,在实验的过程之中来进行学习,获取知识以及化学实践。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方面往往是采用演示性的操作,所以在新教材的改革之下,要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探索,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会形成自己的对于高中化学的认知以及相应的化学知识,而且在过程之中获取其精神性的一些东西如态度等,让他们真正地体验探索的乐趣。在获得乐趣的同时获取知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在高中化学实验之中要引入信息技术。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化学实验,并提升化学实验的质量以及效率。
3 结语
总之,为了适应化学新教材的需要,要对于化学实验进行一定的改进,以促进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课中的应用。教师要转变化学实验的观念,同时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上给予改进,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的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彬彬.加强高中化学实验改革,提高教学效率[J].科技信息,2010(4):304-306.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化学 必修教材
通过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使用的过程中对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进行研究,深入进行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观察。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必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与大家共同交流。
1分析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理解新课程与新教材的变化
必修模块课程为全体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后续化学课程模块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课程模块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必修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新教材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编写而成的。
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在内容选择、体系结构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来说,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元的课程设计取向、三个目标维度并重、三条内容线索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最有价值的化学核心知识和基本观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编写的基本思想。必修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律前律后编排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结构,不再刻意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时的系统性,而是将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布局,将它放在最能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的地方,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而最终获得发展。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转变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学习更加具有整合性和联系性,更加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新课标对必修学习内容和必修教学时数规定的指引下,新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在化学核心知识的覆盖面上扩展了,但是在相应内容的教学深广度要求上却有适当的降低。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强弱电解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硫酸的性质及工业制法”、“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反应的快慢”、“甲烷的空间结构”等等,这些内容都是传统课程中相当重要的内容,必修教材都涉及到了,但是教学要求的水平层次却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的实施中首先要理解教材内容在必修与选修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理解新教材所发生的变化,理解新教材所突出的是什么、弱化的是什么、哪些内容对学生最有价值,从而进行合理的教学决策。
2加强对教材整体设计的理解
从教材整体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重新理解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与规律性,领会每一部分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内容作出教学设计,使教学实施过程与教材设计意图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一致。例如在《化学1(必修)》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仅仅关注钠和氯气的具体知识教学,忽视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的教学;有的教师甚至在教学中花更多的时间去补充课标和教材中不要求的钠和氯气的其他知识,有的教师甚至将《化学2》中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提到此处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在必修中的地位和作用,氯气的性质和钠的性质在本节中作为研究的案例,但也必须理解它们同时都是课标的要求,二者不可偏废,只有作出这样的分析与理解之后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才能体现教材的设计意图。
3严格把握新教材内容的深广度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结构、内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新课程设置了2个必修和6个选修共8个模块,体现化学学习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化学1(必修)》和《化学2(必修)》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几乎所有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观念都在必修教材中出现,但对于这些内容来说,必修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课标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老师无限制地拓展和提高教学要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如在钠与氧气的教学中,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钠与氧气反应的情况体验实验的方法,知道实验条件控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重要性,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不同。但是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关注钠的两种氧化物的对比,尤其是对Na2O2的化学性质(与水、酸、二氧化碳的反应)进行拓展,这与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是不太符合的。又如氯气与水的反应,教学中又引导学生对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中的成分和其中含有的离子进行比较,进而要求学生学习HClO的化学性质。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要解决氯气是否能与水反应,像这样的处理方式在这个章节上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太高了。
在“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教学中,必修模块的要求是能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理解和判断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及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这时并不作要求。因此,教师对内容深广度要求的处理要做好严格把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既不要任意无限拔高,也不要随意降低教学要求。
4灵活处理教材栏目,充分发挥栏目设置的教学功能
新课程中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纯文本的呈现方式,体现了教材内容呈现的多样化。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设置了丰富的学习活动性栏目和资料性栏目,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教学设计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体会各教材栏目的设置功能,对栏目的学习要求作出分析,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老师认为栏目中出现的内容都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有的老师仍然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例如“交流研讨”栏目旨在让学生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有的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由教师采用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化学1(必修)》第2章第3节中“化学与技术”栏目――“单质硅和金属钛从哪里来”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对硅和钛的冶炼过程和所涉及到的相关化学方程式做了深入的分析,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中的电子转移等。像这样的栏目属于资料性的栏目,对学生不作基本要求,教师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没有体现本栏目设置的基本意图。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应作深入的分析,科学地、合理的利用教材栏目,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学习上。
5对教材习题功能正确认识,处理好习题教学
在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的习题就应该是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复现和巩固,只关注了习题教学的练习和巩固的功能,忽视了还可以利用习题的教学来促进学生获得更大发展的功能。老师需要对新课程中习题教学的作用和功能作重新的认识,建立新的教材习题观。例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一节的练习中有关Na2O2的题目,很多老师就认为在教材正文中没有出现有关Na2O2的知识,学生无法完成这个习题。但是如果老师认识到教材是利用本题的完成过程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基本程序,另一方面通过习题教学来拓展钠的化合物的认识和了解。有了这样的认识理解,老师就会转变自己的观念,发挥习题的教学发展功能。
6积极创设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探究活动
新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探究活动。同样的教材内容可以作出丰富多样的设计,可以进行教学类型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选择。对于同一类型的教学也可以作出多样性的选择,如可以在整体探究、分步探究、探究路径、探究开放度、探究类型之中进行选择。在同样的教学环节中也可以作出多样性的选择,如实验实施阶段可以在教师完成、学生完成、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中进行选择。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于本校学生情况的实验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和探究的空间,在探究中要把预测的权利、提问的权利、思考的权利和表达的权利在第一时间还给学生。
总之,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变化给教学实践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研究并妥善解决。在此我们仅仅对教学实施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利于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