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

时间:2022-09-01 22:3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返乡创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返乡创业

第1篇

据省农劳办的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我省返乡农民工总数达135.9万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百多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站上了新一轮“创业潮”风口,我省正经历着“雁南飞”到“凤还巢”的逆转。

百万级的农民工群体流向逆转值得深思。一方面,“回流”现象折射了我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有了显著成效,城乡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乡村在创业就业的客观条件上散发出全新的“诱惑”;另一方面,返乡农民工利用打工增长的见识、本领,获得的资金、技术和信息,在乡村、小城镇创业,反过来又为我省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升温的返乡创业潮

农民工返乡创业,从个案到群体,从典型案例到普遍现象,积少成多逐渐形成了一股热潮。“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可以说该群体已经成为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中国就业促进协会副会长陈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然而,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并非新鲜词汇。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东南沿海大批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由于缺乏订单而停产、倒闭,众多农民工也由此失业,被迫返乡,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发端。据此前一项对3026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显示,1990年以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只占4%,1990年至1999年返乡创业的占30.6%;而2008年之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已高达65.4%,这表明近2/3的返乡创业者是在近几年间出现的。

在此背景下,各输出地政府及时出台多种措施,抓紧制定了一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在我省,被誉为“中国打工第一镇”的金堂县竹篙镇就在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之际,启动了农民工“引流工程”,动员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鼓励回引创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对回乡创办制衣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常年雇佣30人以上的,给予厂房租金补贴50%、每年2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水电气给予优惠等。

在当前,受经济下行大环境影响,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导致了农民工返乡呈现加速趋势,加之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兴起,各种顶层设计的“利好消息”相继落地,更加坚定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信心,回乡创业逐渐形成了一股热潮,可以预见的是,这股热潮还将持续升温。

“创时代”的乡村“新动能”

邓步华是绵阳市安县塔水镇七里村村民,在福建打拼20多年,如今选择返乡种植葡萄。“在家乡创业就能挣钱,何必去外面打工?”他收到安县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倡议书后,又看到家乡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毅然回乡流转了200度亩土地成立家庭农场。

随着邓步华的葡萄园搞得红红火火,以前和他一起在福建揽活的30多个村民都回到家乡,在他的葡萄园务工,每月能挣到2000多元。

与邓步华相比,实力更强的农民企业家返乡二次创业,则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成为“创时代”的乡村“新动能”。

自贡市富顺县红谷皮具公司是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总部设在广州,年销售收入15亿元。企业创办人邓申伟出生在富顺县一个小山村,14岁就离开家乡走上打工路。

富顺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有近40万人在外务工,当地提出发展“归雁经济”的思路,在土地、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邓申伟决定返乡投资新建皮具生产基地。目前,基地已有员工1000多人,去年实现主营收入3.2亿元。

当前,“返乡创业潮”带来的“归雁经济”备受各地关注。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是激活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国家均等化发展。同时,农民工经过数年在外打拼锻炼,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营销经验,回乡创业有利于产业转移及劳动力结构性优化。来自我省劳务输出大县内江市隆昌县的统计显示,2014年以来全县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100人,带动就业3500多人,为2015年上半年全县GDP增长9.7%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我省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加速时期,经济总量今年将突破3万亿元,催生的有效需求和创业空间很大。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民企业家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向在外人员招手:归来,返乡创业正当时!

扶上马再送一程

据省农劳办统计,2015年1-11月,我省4.2万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共创办企业1.6万个,吸纳就业21.3万人,实现产值93.4亿元。因而,扶持这一群体返乡创业成为一系列政策的关注点和落脚点:2015年4月,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民创新创业服务工作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意见》,要求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农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农民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潜力。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则提出整合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搭建农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见习基地等多项措施。在我省,2015年8月颁布了《关于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为返乡农民工铺平创业道路。

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鸣鸣认为,在生产的四个基本要素――“劳动力、土地、企业家才能、资金”中,农民工创业劣势在后两者。

农民工自身创业素质的缺乏是创业失败的主因之一。为此,我省明确提出将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培训。“加强创业培训是提升农民工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四川省人社厅厅长王建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15年到2017年,四川预计将分别完成年度创业培训任务5.5万人、6万人、6.5万人。

同时,针对农民工创业资金问题突出,且主要集中在“没抵押、融资贵、渠道少”三个方面。张鸣鸣认为,这需要行政力量介入,拓展融资渠道。“农村金融如果完全市场化的话,由于风险高、利润低,资本可能出逃。”

为此,我省将率先在88个贫困县建立返乡创业贷款支持机制,资助各贫困县建立返乡创业贷款风险分担基金。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将直接降低银行对于给农民工创业者贷款的顾虑,撬动更多资金。

第2篇

【关键词】农民工 返乡创业 培训 成效

2008年,湖南省有宁乡县、株洲县、茶陵县、湘乡市、祁东县、汨罗市、邵阳县、新邵县、临澧县、安乡县、娄星区、安化县、蓝山县、江永县、冷水滩区、回龙圩区、麻阳县、溆浦县、洪江市、沅陵县、龙山县、凤凰县、泸溪县、古丈县等24个县列为农业部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试点县,依托12所农业职业院校对1550名返乡农民工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创业培训。为总结各试点县开展创业培训一年来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课题组在各县农业局的配合支持下,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成效进行了跟踪调查。

一、24县农村劳动力状况分析

24县中既有经济强县,也有扶贫开发县,还有经济处于湖南省中等水平的县,共有734.35万人,占湖南省劳动力总数3167.7万人的23.2%;务农劳动力436.21万人,占湖南省务农劳动力总数1805.78万人的23.5%;外出务工304.14万人,占湖南省外出务工总数1361.92万人的22.3%;返乡农民工73.38万人,其中返乡创业10.82万人,返乡创业率在20%以上的县是茶陵县、安乡县、沅陵县、洪江市、汨罗市和湘乡市等6县,占25%,这6县从总体上反映出经济愈强的县,其辖区内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愈强,通过创业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前后从业状况分析

从整体上看,返乡农民工通过创业培训后,从业状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具体说来,1170名返乡创业农民工中,培训前以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输、商业、服务等行业,培训后的从业范围更广了,除培训前从事的行业外还涉及到工业、建筑等行业。在种植业方面,由培训前的603人减少到培训后的536人,减少11%;在养殖业方面,由培训前的513人增加到培训后的515人,增加0.4%;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由培训前的18人增加到培训后的26人,增加44.4%;在工业方面,由培训前的无一人从业增加到培训后的10人,增加100%;在运输业和商业方面,均由培训前的2人增加到培训后的12人,增加500%;在建筑业方面,由培训前无一人从业增加到培训后的6人,增加100%;在服务业方面,由培训前的9人增加到培训后的16人,增加77.8%;在其他业方面,由培训前的22人减少到培训后的21人,减少4.5%。通过分析发现,对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在从业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是显著的,集中反映在两方面:种植业和其他业上均有小幅度的减少,说明这些行业的比较效益低,劳动强度大,返乡农民工愿意转向经济周转快,效益好、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的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特别是建筑业和工业,增幅达到了100%。由此可见,返乡农民工投身创业,最大的创业动机在于经济效益,能带给他们短、平、快的效果就认为是实现了成功创业。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前后人平纯收入状况分析

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两个根本性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其创业素质,增加其创业收入。实践证明,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前后人平纯收入呈现显著的差别:1170名创业者中,培训前人平纯收入在0.5万元以下的是246人,占创业者的21%,0.5―1万元的是276人,占创业者的23.6%,1―1.5万元的是262万元,占创业者的22.4%,1.5―2万元的是176人,占创业者的15%,2万元以上的是210人,占创业者的17.9%。培训后,创业者的人平纯收入发生了质的变化,呈现阶梯性向上发展,即人平纯收入越高,在这个跨度内的人数越多,0.5万元以下的是141人,占创业者的12.1%,较培训前降低了近9个百分点,而在2万元以上的达到了436人,占创业者的37.3%,较培训前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创业培训的确给了返乡农民工一把“金钥匙”,为他们增收致富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四、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前后生产、经营规模分析

通常认为,一个产业的发展是由少到大逐渐起来的,零星的生产或经营不会带来快的经济效益,更不会壮大经济的蓬勃发展。只有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将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和做优,才是发展规模经济的根本所在。开展创业培训,培养更多的规模户出来也是政府扶持培训的一个根本性的目的。创业培训一年后的成效已经显示,返乡农民工对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的观念得到了实质性的转变,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将这种观念转化成了实际行动,而且尝到了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的甜头。具体说来,呈现出以下一些变化:从规模种植户的情况来看,由培训前的246户发展到培训后的377户,增长53.3%;从规模养殖户的情况来看,由培训前的292户发展到培训后的382户,增长30.8%;从规模经营户的情况来看,由培训前的22户发展到培训后的88户,增长300%;从发展企业与合作组织的情况来看,由培训前的10户发展到培训后的36户,增长260%。这些变化进一步表明,正因为实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后,农民的人平纯收入才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

五、返乡创业农民工中规模种植、养殖、经营农户文化结构分析

由表1可见,1170名返乡创业农民工中,规模种、养、经营户达到了835户,占返乡创业农民工的71.4%。这些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以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所占份额最大,为51%,其次是初中文化的,占43.4%,再次是大专以上文化的,占4.7%,小学文化的几乎寥寥无几,占0.9%。所以说,文化程度与其从事规模种植、养殖、经营成正相关,文化水平越高,说明其驾御市场的能力也相对较强,抵抗生产经营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强,开展创业培训无疑是提高这两种能力的良策。

六、返乡创业农民工创办的企业规模及企业年产值分布结构

表2显示,1170名创业者共办企业231个,其中容纳3人以下的企业是107个,占企业总数的46.3%;容纳4―7人的是90个,占企业总数的38.9%;容纳8―20人的是22个,占企业总数的9.5%;容纳20人以上的是12个,占企业总数的5.2%。从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规模来看,目前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办的企业都是一些中小企业,这说明兴办企业是一个由小到大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所办企业年产值中,5万元以下的企业是49个,占21.2%;5―10万元的是87个,占37.7%;11―50万元的是55个,占23.8%;50万元以上的是46个,占19.9%。由于企业规模不大,企业年产值并不高,以5―10万元的诸多,比例接近40%,而50万元以上的还不到20%。因此,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年产值是创业者继续创业努力的方向。

七、结论与政策含义

综上所述,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前后在从业、人平纯收入、生产经营规模上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因此,要大力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使其“会”创业。转移创业培训工作重点,由原来重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向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转移,拓宽创业培训范围。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中创业意识问题,增加创业意识培训的内容,语言更通俗,案例更贴近现实生活。项目选择上提醒返乡农民工要立足农村、结合专业技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小”、“特”见长,树立“大”产业意识。加强市场营销、金融财务、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一是要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实践性、适用性和综合性。培训机构要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制定鼓励返乡农民工完成学业与创业的政策,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要凸显生源地农业产业特色,课程设置要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与方法要强调实用技术培养。二是要分层次培训返乡创业农民工。选拔为创业培训的返乡农民工要求都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也就是说在创业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各个返乡农民工在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各有千秋,为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培训需求,可以将创业培训分为两个层次:初级班(普通班),即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引导性创业培训,发动和鼓励他们创业;重点班,即对有一定规模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进行发展性培训,让他们的产业做大,有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在有限的培训资金下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三是要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体系。目前针对返乡农民工开展的创业培训主要是以种养业为主,与大学生等群体创业有显著的差别,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扎根在农村地域,需要对政策法规、农业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市场信息等方面有较系统地了解或掌握。因此,很有必要构建一个培训链条,编写一套系统的创业培训教材,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讲师团。

(注:本文属湖南省博士后经费资助项目《国际金融危机下湖南农民工返乡创业形势、对策及其长效机制研究》(湘财行指[2009]102号)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海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创业培训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4).

第3篇

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能否成功,受诸多因素影响,这里提醒返乡农民工创业注意五大忌。

有资金,没有市场不能创业。刚从外地打工归来,可能手头有点积蓄,加之政府也出台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具备了启动资金条件。但是,创业项目选择适当并非易事。新启动项目最好能为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配套,或者为国家、地方即将启动的投资项目服务。依赖于出口的外向型市场,有时可能条件诱人,但因信息不对称,往往上当受骗。

有市场,不懂业务不能创业。掌握和精通创业项目的业务,才能在生产、经营中掌握主动权。不懂业务或不精通业务,就无法保证所生产、经营项目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因为业务不精通,在与客商洽谈产品价格时就可能被蒙骗。具备业务水平,有两条渠道:一是从事自己在打工中已经学到和熟悉的业务;二是可以运用政府对失业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免费参加技术培训,掌握一技之能。

懂业务,不懂管理不能创业。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能干什么,还要深知自己不能干什么。有人擅长实干,但不一定擅长管理。管理中最难的是管人,把人管得死心塌地跟你卖命干。企业内部管理,最要管好的是质量和成本。没有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企业,不可能成为百年长寿企业,曾居乳制品行业老大的三鹿就摔在产品质量上。不懂成本管理,不知道生财、聚财,企业蛋糕也做不大。因为,企业创业毕竟不是慈善机构,赔本的买卖做不长。

懂管理,没有人才不能创业。人才是企业的“摇钱树”,要有与创业项目匹配的专业人才。人才不必以学历高低为标志,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才。至少要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实用型管理、营销、财会人才。创业者自己要成为多谋善断的领军人。

有人才,不懂法律不能创业。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一个法盲或者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人,不可能成功创业、持久守业。当然,只要创业者是一个基本懂法的守法者,可以请专业法律工作者为企业提供有偿法律服务。

总之,创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只有坚持开拓经营、守法经营,具有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返乡农民工一族才能够自圆“创业梦”。■ (邱小艺)

第4篇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代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0-0079-0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2015〕47号)指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可以促就业、增收入,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新局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减轻经济下行压力,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一大批有文化、有志向、懂技术、懂管理,积累了资金、掌握了营销渠道的农民工返乡创业①,正在从过去外出打工“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现在回乡创业“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农民工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人数最多、潜力最大、需求最旺盛的群体之一。②关注外出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分析他们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用好用活国家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促进创业成功,在乡村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外出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

2014年7―8月,“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与消费行为研究”课题组在湖北省咸宁市、宜昌市等地就农民工生存现状、返乡创业意愿、面临的困难等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③调查样本显示,在外出农民工群体的家庭特征方面,新老两代农民工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在家庭规模方面,新一代农民工家庭成员数量主要以3―4人为主,而老一代农民工家庭主要以5―6人为主。从婚姻状况来看,新一代农民工未婚的居多,而老一代农民工已婚的较多,新、老两代农民工离异的占比均较小。从性别比例来看,新、老两代农民工均主要以男性为主,女性数量相对较少。已婚家庭较多,但家庭规模正在变小。从教育程度来看,新一代农民工普遍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48.55%,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仅为29.26%。而老一代农民工初中学历的居多,占比为52.08%,其他学历层次的人数占比较小,表明农民工群体的学历层次正在逐步提高。从月均收入来看,新一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2001―3000元、3001―4000元区间,相应占比分别为36.6%和31.1%。老一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2001―3000元区间,占比为64.5%,3000元以上者仅占26.3%。可见,农民工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新一代农民工的月均收入相对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从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特征来看,老一代农民工年龄大多在55岁以上,受文化程度、精神体力等方面的制约,就业岗位大多条件差、收入低,被裁员时首当其冲,思乡情绪也较重。新一代农民工就业机会较多、待遇较好,对城市生活更适应、更向往。

二、农民工群体返乡创业意愿分析

1.女性返乡创业意愿高于男性

新一代农民工中,女性返乡创业的意愿显著高于男性。一方面,因为解决农村女性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NGO)比较重视妇女问题,许多项目就是为了解决女性贫困问题而设立的。这些都说明,解决女性贫困有先天的制度优势,而其中扶持妇女创业又是解决女性贫困的有效途径。因而,女性农民工返乡创业在政策上的优势要显著高于男性,其返乡创业的意愿也更加明显。

2.老年人返乡创业意愿高于年轻人

城市生存压力迫使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更加强烈。老一代农民工由于教育水平偏低、体力下降、精力不足等原因,他们在城市获得高收入岗位的机会相对较小,而返乡创业从事自己技能熟练的工作,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更大。因而老一代农民工更偏向返乡创业。

3.未婚或离异者返乡创业意愿高于已婚者

婚姻状况是返乡创业机会成本的重要内容。对于已婚的农民工而言,他们在创业时必须考虑失败风险对家庭的损失和影响。一旦创业失败,对于整个家庭将会是沉重的打击,因而,已婚农民工创业的机会成本较高。而未婚及离异状态的农民工创业风险扩散面相对较小,创业机会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处于未婚及离异状态的农民工创业意愿显著高于已婚的农民工。

4.低学历者返乡创业意愿高于高学历者

教育水平也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机会成本的重要因素。目前,教育投入产出的比值相对较为稳定,高学历人群的收入普遍要高于低学历人群。对农民工而言,高学历人群在城镇找到一份合适的、收入较高的工作相对容易,同时,留在城市还有机会享受与城镇人群相等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高学历人群返乡创业,将会失去城镇工作和相应的收入,而返乡所在地的社保又往往不可预知,使得创业机会成本较高、风险较大,显著降低了他们返乡创业的意愿。学历低的农民工,尤其是老一代农民工,相对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又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使得他们难以继续留在城市生活。因此,低学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要高于高学历农民工。

5.高收入者返乡创业意愿高于低收入者

农民工月均收入越高,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烈。从资金实力来看,越是收入高的农民工,积累的资金量越多;同时,越能够从返乡地金融机构、亲朋处获得创业资金支持,创业能力越强。从人脉关系来看,越是收入高的农民工,越能够在城市打工过程中积累人脉。从对市场的敏锐度来看,高收入人群所积累的工作经验,使得他们知道农村与城市资源错配的关键点在哪里,能较好掌握创业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大大降低了返乡创业的风险。因此,高收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要显著高于低收入农民工。

三、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难

1.缺乏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

缺乏资金是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首要困难。一方面是个人收入不足,难以支付创业所需费用。农民工返乡时虽然积累了一定资金,但对于创办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言,这点积蓄只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是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企业办起来了,却因缺少流动资金而运转困难。当前,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金支持,主要以财政提供贷款利息补贴和创业专项补贴为主,但是实践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补贴的金额总量少,贷款的期限较短,难以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的需要。尤其是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项目,更需要长期贷款。二是享受补贴有附加条件。如要求创业者具备一定的资金和人员规模,甚至硬性要求雇多少返乡农民工等,基本上只有当地政府扶持的少数典型企业才能获得补贴。三是经办人寻租机会多。现有的创业补贴、免息贷款审核及发放机制不健全,为部分经办人寻租提供了机会。农民工回乡创业者要得到贷款和补贴,往往要么额外增加成本,要么与经办人有特殊关系。

2.缺乏适合的金融信贷产品

金融信贷是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农民工返乡创业涉及面广,资金需求多,无论是购买原材料、半成品或者其他的流动性支付,还是购买设备、修建厂房等中长期资金,甚至产品营销的各种费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需求。但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的多属小微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有效抵押物不足,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从防范风险角度考虑,往往设置较高的信贷门槛,农民工的创业融资需求较难满足。具体原因有三:一是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农民住房无产权证,土地不能作为抵押。而除了土地、住宅外,农民基本没有其他财产可以抵押。二是尚未建立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贷款管理机制。一笔贷款经过金融机构调查评估、分析论证、上报审核等环节,往往需要数月之久,难以适应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时效需求,导致农民工因资金短缺而无法如期实施创业计划或扩大创业规模。三是农村保险机制缺失。金融机构对农民工创业风险把握不准,担心他们创业失败后再长期外出务工,给收贷收息增加难度,对发放贷款态度谨慎。

3.缺少创业技能的教育培训

从调查数据来看,68%的农民工学历层次为高中及以下,几乎都没有受过创业技能或技术培训,对技术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各地虽然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工创业教育培训,但普遍存在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管理工作薄弱、方法缺少创新、培训时间较短,以及缺少后续跟踪服务等问题,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质量有待提高。

4.缺少创业项目支持

“创业干什么”是经常困扰返乡农民工的一道难题。农村空间很大,但真正赚钱很难。不少返乡农民工有创业愿望,但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一是存在盲目办企业现象。受自身知识和管理经验等因素制约,对市场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同时缺乏政府积极有效的产业引导和项目指导,农民工创业时难免做出不切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决策判断,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投资现象。二是模仿重复别人的创业模式。看到别人在某方面创业赚钱后,自己也盲目跟进,但由于企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一旦销路出现困难,发展资金再难以解决,便会导致创业失败。三是局限于传统种养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很多农民工认为最稳妥的创业就是从曾经最熟悉的田间地头开始,但这些项目多属微利项目,规模不大、产品单一、受市场影响大,不利于农民工尽快致富增收。另外,这些项目技术含量低,也较难享受国家政策扶持。

5.缺乏配套的行政服务

农民工回乡创业,涉及工商、税务、银行、劳动、农业等多个部门,尽管各部门开展了一些扶持工作,但配套服务相对滞后,规章制度尚未成熟,没有形成合力。一是配套政策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差,缺乏吸引力,或者因宣传不到位而不被回乡创业农民工所了解。二是办事创业的商事环境不尽如人意。办证、贷款可能遇上人情掣肘,一些优惠政策不积极争取、不付出成本就很难得到。有的要辗转多个部门,每道手续又要收费,增加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成本。三是基层乡镇人员工作不适应问题。乡镇工作人员以前多是出去招商,现在要为见多识广的返乡农民工提供服务,自身的视野和认识存在“短板”,缺乏主动与返乡创业者对话和服务的能力。

四、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降低创业资金成本

财政扶持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最直接的手段。一要增加财政专项补贴资金总量。财政专项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招收符合社保补贴人员创业项目的社保补贴,突出对回收期长的项目补贴,并对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多的创业项目给予奖励性补贴。二要安排财政资金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运用杠杆手段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不足问题。三要落实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降费措施。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可免征教育费附加、水利建设基金等政府性基金,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者从事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土地给予奖补。同时,建立包含事前审核、事中审计、事后反馈三位一体的扶持机制,防止寻租行为,切实降低返乡创业者的创业成本。四要运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机制,向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公益,帮助他们解决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2.提升金融服务质量,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成本

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难问题,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一要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的实际,推出多样化的质押、抵押融资服务。设计信贷额度大、回收期长的农民工创业项目专项信贷产品,尤其是推广农村承包地、水面、林权经营权等抵押贷款。二要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实行信用证制度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建立信用档案、评级和失信惩戒机制。积极参与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发展过程,主动提供贷款审批、代管企业会计、免费市场信息等优质高效的创业服务。三要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一方面设立项目驻点专员来提高金融服务的区域空间,另一方面设立项目专项管理团队来缩短金融服务的时间,有效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3.搭建农民工返乡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能够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效率。一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行动。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能够实现创业项目投融资、项目展示、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互联网云平台,实现农民工返乡创业信息的便捷化、可视化。二要做好信息化平台的宣传与推广工作。重点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积极主动地投送相关创业信息,促进农民工在信息资源获取上的简约化、便利化。三要加大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互联网、交通物流设施、电子商务产业园等方面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支撑,促进农产品销售、商贸流通等各类服务业发展。

4.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技术支持

技术是农民工返乡创业中较为缺乏的资源,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要落实创业培训专项行动计划。通过案例、实习、参观、座谈等多种方式,突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将创业项目招收的新员工纳入“阳光工程”培训范围,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二要鼓励农民工技术创新。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科技创新基金,激发农民工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三要建立专家服务团队。帮助创业农民工与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为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实现专业技术服务和农民工创业的有序对接。

5.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

良好的行政服务是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保障。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林)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和跨行业经营。二要精简农民工创业程序。突出对创业项目的准入领域、准入条件及经营场所等体制机制的创新,简化创业登记手续,推进“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改革,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节约创业者的时间和成本。三要整合农村创业资源。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为创业农民工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等服务,降低其寻找项目的机会成本。四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范畴,切实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弱势化”问题。五要建立农民工创业风险保险机制。这可以使他们在遭受意外灾害时,能得到保险救助,不至于因为创业项目失败而使其生活陷入困境,切实降低创业风险。通过政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让返乡创业农民工切实得到实惠。

第5篇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共有人口97.6万人。全县共有农业人口82.3万人,农村劳动力46.3万人。XX年,全县外出农民工达19.8万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年底以来,我县大量农民工陆续返乡。XX年4月,**县妇联全体干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对近年返乡女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走访了5个相关单位和8个典型乡镇的20个村,召开座谈会10次,调查对象达540人,了解了我县返乡女农民工的就业创业的基本情况,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一、 返乡女农民工就业创业现状:

(一)、返乡农民的基本情况:

截至XX年3月底,**县累计返乡农民工8.9万人(其中女性占40%),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数(19.8万人)的44.9%,其中,其中珠三角地区就返乡6.6万人,长三角返乡0.8万人,其他地区返乡1.5万人。从地域分布来看,返乡农民工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为主,达7.4万人,占返乡总数的83%;从年龄结构来看,16—30岁以下民工返乡5.86万人,占总数的65.8%,30一50岁以上民工返乡3.04万人占34.2%,产业熟练工人、企业老员工返乡比例比较低。

(二)、女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

在我们调查的返乡女性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有的企业甚至倒闭。有的农民工无法找到工作,有的农民工工资普遍降低,勉强能够维持个人生活,不如回家发展产业计划。二是解决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前夫妻双方在外务工,把年幼的孩子交给年迈的老人照看,造成了这些留守孩子心理上的阴影、人格上的不健全和学习上的欠缺,在社会、家庭和子女的强烈要求之下,很多返乡的女性留了下来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三)、返乡后的就业情况:

我县各级各单位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返乡人员再就业,通过加强信息服务“找岗”、加强区域合作“保岗”、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岗”等形式不断强化职业培训、鼓励返乡创业,解决了大部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我县将多家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整合,构建了一个中心(县就业培训中心)、一所职校(县职业中专)、一支团队(全县7家定点社会培训学校)的“1+1+1”县级职业培训网络,形成了集电脑操作、基础英语、车钳电焊、电子应用、驾驶汽修等多项职业技能于一体的就业培训体系。今年来,通过职业培训网络,已累计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513人,开展阳光工程培训400多人,较大地提高了部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截至XX年4月底,全县返乡的8.9万农民工中,已有7.4万人再次外出务工(其中实现省外务工5.1万人,省内务工2.3万人),部分留乡创业、和就地4转移就业,部分仍在观望。

(四)、返乡女农民工的创业现状:

返乡女性积极自主创业: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返乡女性在家留守责任田和责任山务农的只占到10%,90%的女性回家后用自己在外打工积攒的储蓄作为原始基金发展自己的创业计划。XX年,车湖垸乡高湖村1组的覃晓芳前几年和丈夫在外开餐馆积攒的19万元,作为创业基金,在娘家青林乡开办了大型养鸡场,年出产3300羽蛋鸡,现在已基本实现盈利;该乡长堰村的41岁的覃清香XX年前随丈夫在一家电池厂打工,为照顾临近高考的孩子学习,回乡投资12万元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年出栏100头生猪,9头母猪。钟家铺乡林场村36岁的徐红群,XX年冰灾市和老公回家,在朋友的推荐下利用本地林木资源丰富的优势,投资近50万元办起了环保木炭加工厂,销路好,利润丰厚。创业的基本要求带动了她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近年来返乡的多数女农民工已经接受了劳动部门、“阳光工程”等提供的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了一门专业技术。在我们调查的540名对象中,40岁以下的女性100%接受了补贴的电脑、家政、烹饪等技能培训项目;40岁以上的女性100%接受了畜牧、农业等部门组织的送科技下乡的养殖等专业技能培训;100%的女性希望接受政府组织的收费偏低的技能培训。今年42岁的太平桥乡九桩堉村的张一萍,养殖了80头波尔山羊,一直以来她跟着饲料店的技术员学些技术,在实践中摸索,县畜牧局的技术员到他加上了一堂课后,她深有感触地说:“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对养殖业是大有帮助啊!”

第6篇

该镇“返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从客观上分析,一是返乡创业具备本土基础。“家有三尺硬地”。外出能人根在家乡,具备深厚的创业根基。二是返乡创业拥有草根优势。外出能人天生具有草根性,适应环境能力强,回到家乡创业更是如鱼得水。三是返乡创业有现实好处。回到家乡创业,机制更灵活,服务更细致,当地党委、政府甚至可以动员全镇的力量为其服务。四是返乡创业可获得精神享受。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可以受到当地党委、政府较高的礼遇,有一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感受,这是在外地创业所不可比拟的。

该镇“返乡经济”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与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密不可分的。主要体现在:

一是高位推动,引领能人返乡创业。能否促成能人大批返乡,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该镇坚持把“返乡经济”作为壮大镇域经济的根本途径来抓,努力把在外能人资源优势转化为本地经济发展优势。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的促返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并配备专职人员。通过上下联动,该镇党委、政府摸清了符合××发展的潜在返乡投资群体,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了在外能人的投资意向信息。为动员在外能人返乡创业,镇党委、政府每年在打工创业人员相对较多的地方,召开促进××经济发展知名人士座谈会,联络乡情,推介××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在外创业务工者的亲情、友情、同学情等关系,通过情谊架设返乡创业桥梁。

其二,优化环境,服务能人返乡创业。外出能人对环境的要求相对外商而言,要求没那么苛刻。尽管如此,该镇党委、政府也是非常注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搭建平台。镇财政在较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上千万元建设乡镇工业平台,2008年收储工业用地300余亩,使工业基地面积达到800余亩;抓好基地道路改造,完善通水、通电、排水、排污等硬件设施,为“返乡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二是优质服务。对落户基地的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对企业在发展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扶持和关心企业发展,直至企业满意为止。

其三,树立典型,激励能人返乡创业。对有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人士,镇党委、政府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并推荐其担任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在党委、政府的引导激励下,落户企业创业积极性空前高涨,并带动了其他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在江西省霏欧凰家具制造有限公司的带动下,长富食品、长盛木业等企业纷纷返乡创业。从“孔雀东南飞”到“大雁争相归”

第7篇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种创举,不应停留在现有的自发形态,而应当加以总结、组织、引导,并作为社会系统工程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着眼于整合农村内在、现实的自主创业力量,着力于“三农”难题的破解,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返乡创业活动的主体应有新的拓展

返乡创业活动,是农民工一马当先兴起的,并且农民工还将继续担当返乡创业的主力军,但农村历年外出闯世界的村民累计起来也为数不少,并分布在各行各业乃至世界各地,是“建设家乡、发展家乡”极其宝贵的创业资源,如果将他们纳入返乡创业活动的主体之中,加以动员和组织,就会形成创建美好家乡的统一战线,形成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智献智的齐建共创新局面,农村自主创业的力量和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升,破解“三农”难题就有了更足的底气和能量。

二、返乡创业的导向要着力于破解“三农”难题

1.着力破解富余劳动力转移难题。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多数是难以外出打工的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如果返乡创业活动进展得好,很有可能破解这一难题:一是现有近500万农民返乡创业者每人带动10个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就可化解一半难题;二是按现有近500万返乡创业者创办400万个企业、每个企业创造10个就业岗位推算,再动员组织625万个农民工返乡创办500万个企业,就可基本破解另一半难题,并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2.着力破解农业龙头企业短缺难题。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资料,中国2000万个乡镇企业中,只有35万个从事农产品加工,其中龙头企业只有5000个左右。创办企业,是返乡创业者的兴奋点。要积极地加以组织和引导,给予重点培育与扶持。

3.着力破解农村新社区建设滞后难题。在我国,城市借助土地资源经营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在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的规模使用效应与规模置换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山东梁锥村以非农用地的规模化置换与希森三和集团村企互动、共建新型农村,创造了“拆旧村建新村+公司带农户+循环经济改造”的“希森模式”,一举实现了梁锥村由“原始部落”向“农村新社区”的巨变。可以说,采用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化置换方式建设农村新社区大有潜力、大有文章可做。

4.着力破解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来源不足难题。村民返乡创业活动的展开,将为选拔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广开来源。

把返乡创业的着力点导向破解四个“三农”难题上,不仅可以形成良性发展,还可赢得“肥水肥农”效应。比如说,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既降低了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又可让廉价劳动力为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及其龙头企业发展所用;龙头企业的低成本做多做大做强,又可为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农民争取新的利益空间。以非农用地成规模地置换为代价,一举实现“原始部落”村庄变成“农村新社区”的突变,就把以往流失的土地资源“肥水效应”惠及了当地农民,留在了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第8篇

[关键词] 农民工 返乡创业 政策环境

随着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剧,很多企业纷纷采取裁员的方式来应对这场金融灾难,中国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农民工作为一个巨大的劳动力群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根据农业部最近对15个省份、150个村进行的抽样调查,在全国1.3亿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工作或没找到工作,全国大约有2000万人。当农民工无法在外有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时,影响到的不只是他们和他们的家庭,甚至会给城市带来问题,而返乡的农民工则可能会给劳动力已经剩余的农村带来更多的压力,因此做好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工作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扩大其就业渠道,而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也正在走入返乡创业的队伍中,在一项针对创业就业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万元积蓄的农民工想创业的占到95%,而同等积蓄的市民这一比例只有5%。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

1.创业投资方向主要为劳动密集型行业

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有个共同特点:与自己务工时从事的行业一致。农民工主要从事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对农民工回乡创业有着直接的影响,他们创办的企业大多与其务工时一样,因此他们投资的项目主要是建筑业、小型制造业、矿业开发及冶炼、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养殖种植业、商贸业、农产品加工、果品营销、药材、印刷、汽车和机械家电修理、建材业、旅游业、畜牧业、教育、娱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2.部分农民工被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凭借自己既熟悉乡镇经济文化生活的特点,又可从自己先前打工处借鉴到的技能本领来创造新的适应乡镇的经济模式,回乡后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成为经纪人或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也有部分人担任村干部或参加村民议事会及村民理财小组。

“务工能人”回乡创业,不仅为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增加收入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平台,还为家乡带回了缺乏的技术和市场信息,而且还起到示范和推广的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动家乡百姓共同富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原因分析

1.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发生变化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发生了变化,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先前的“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和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转向现在的“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新理念。

2.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环境的改善

2008年12月1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要求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指出这“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12月28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高度关注农民工就业困难加剧、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决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四个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随着西部开发的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招商引资条件的优惠,再加上外面投资风险和创业成本的增加,使相当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也愿意选择返乡创业。

3.农民工自身创业条件的具备

通过在外面几年的闯荡,农民工见的世面大了,学到了一技之长,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变化,创业意识也随之增强。同时,农民工每年都能挣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收入,几年后存下了一笔积蓄,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他们在外面打工的几年里铺设了自己的人际网络,这些有利的因素都是促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础。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困难

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仍然存在着困境,归纳起来,主要是返乡创业就业的外部环境问题和自身问题。准确把握这些问题是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前提和基础。

1.融资难、资金短缺是不少返乡创业人员反映的首要问题

现在的部门银行贷款门槛高,而且手续非常复杂,周期拉长,难以及时解决返乡创业者的融资之竭。其次是土地制约,随着这几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增多,很多地方的供地指标也开始捉襟见肘,对很多想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企业而言,用地成了一大制约。

2.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环境仍然不够宽松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宣传力度却远远不够,农民工并未能及时了解到返乡创业所能够享受的优惠政策。而且,有的地方政府效能不高,在政策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仍然缺乏服务意识,不利于企业更好的创业。例如,创办企业过程中,税费减免优惠不明显,甚至当前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税费减免政策。

3.自身能力问题

主要是指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存在着自身素质偏低、文化水平有限等问题。经调查,不少返乡创业者是初高中毕业,办企业存在一些盲目性,自身经营管理知识也比较薄弱,企业管理能力不强,不能适应金融危机之下的激烈竞争,在经营理念、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企业制度建设和市场开拓等方面迫切需要系统的培训和指导。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1.调整金融制度,完善土地

(1)当前,农村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组织,近八成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企业发展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不仅贷款渠道单一,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而且贷款的利息高,加上申请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贷款年利息实际超过了12%。因此,期望国家及时调整金融制度,出台适合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的优惠政策,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解决创业融资困难问题。发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其他银行对其的支持力度,适当的发展民间金融服务组织,创建更多的符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2)在土地使用和厂房租赁方面,地方政府应给予返乡农民工创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同时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可依法采取划拨、拍卖、租赁、招投标等方式出让获得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使用权在出让合同期内依法转让、出租、抵押、继承和赠与。

2.为返乡创业建立优惠政策制度,提供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农民工返乡创业涉及到银行、工商、税务、城建、劳动等多个部门,只有相关部门一起为农民工创业出台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才能形成合力,促进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日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处于起步阶段的,地方政府应该严格落实国家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税费减免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加返乡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引导和扶助尽可能多的农民工返乡,使他们创办更多的经济实体,同时,做大做强发展潜力较大,前景较好的企业,等到一些经济实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承担税负的能力时,再按国家标准对其进行税收征缴,使其纳税能力与收入水平相适应。

3.加强对返乡创业人员的定期免费培训和指导

当地有关部门应该阶段性的组织创业培训活动,培训包括从事产业岗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必备能力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实践技能入手,主要以引导式理论培训和关键技术培训为主,以理论知识讲授为辅,通过案例分析、组织参观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实行边学习、边调查、边策划、边咨询、边制定计划、边实施,使学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去,使学员掌握以创办农业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开设工商、税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培养学员的创业意识,培养提高其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或创办小企业的心理、管理经营素质,增强其驾驶市场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其积极开展创业活动,在解决创业者本人就业的同时,使更多的农民工得到就业,提高当地的经济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农民工;返乡创业

中图分类号:F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123-02

1 当前经济形式下,大量农民工返乡

不断加深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由于国外需求显著减少,中国外贸企业订单也随之大幅缩减。这导致了许多沿海外贸企业停业,甚至面临破产。与此同时,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随之失业,成为经济危机的受害者。出于大城市的生活费用压力,他们无奈地选择了返乡。据统计,目前中国约有2.3亿农民工,其中外出人员约有1.3亿。这支“劳动大军”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因失业而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总量的6.5%。以6%的回流量估算。全国外出农民工已有780万人返回家乡。

2 农民工返乡的积极意义

在大多数人看来,大量的农民工突然返乡,必然会给乡镇政府带来极大的压力。如何安置这些人、如何使他们走上再就业的道路,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如果返乡农民工长期无法再就业,必然会给当地财政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负担。但凡事都要一分为二,我们在看到消极面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了农民工返乡的积极意义。

首先,大批农民工多年外出务工,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技术,懂得了管理,增长了才干,积累了资金,拓宽了信息渠道。他们的返回,除了具有自身致富的本领外,还能带领当地群众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农民工返乡可以播撒现代文明。进城农民把绿色原野的纯朴带给城市,同时又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耳濡目染,逐步适应了都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他们重返田野的时候,必然成为播撒现代文明的使者,把城市的五颜六色融入乡间,移风易俗,驱除传统愚昧、保守、落后,给偏僻的乡村带回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消费时尚和生活方式。

3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势并不明显

3、1 税费减免优惠不明显

当前,大部分内陆地区没有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税费减免政策。据调查显示,32家农民工返乡创办的经济实体的52位业主及相关人员中,有45位提到政府没有对返乡创业提供税费减免政策,其中有37位认为当前税费负担偏重。

3、2 部分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明显

由于内陆欠发达地区生活与人文环境较差,服务业不发达,即使是在同等的工资待遇下,很多年轻劳动力也更趋向于外出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据最新调查发现,59,3%的农民工选择了8009年春节后回城打工。“珠三角去不了,就往北去。”调查中,一些农民工告诉调查者,他们开始筹谋着往北方去。调查者分析认为。农民工不愿意回到农村的主要原因,还是内地农村较为落后,打工种地都赚不到钱,而成年的农民工对现金的需求量非常高,导致他们更愿意外出赚钱。

3、3 创业硬件环境差增加了额外投资成本

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差的问题,尤其是县、乡(镇)两级,基本上都存在路、水、电、通信、交通和能源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在企业用地、用水、用电和证件办理等方面设置障碍,使有的投资项目迟迟难以落实。直接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额外投资成本增加、交通运输成本升高和产品交易周期拉长等问题。

4 政府加强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几点政策与建议

4、1 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税费减免优惠

对农民工回乡创业者,在登记注册后可以给予一定年限的扶持期,扶持期内参照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规定实行税费减免优惠。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可以适当提高营业税起征点,对不征营业税、增值税的回乡创业农民工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符合有关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国家和当地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应当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先引导和扶助尽可能多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尽可能多的经济实体,支持与鼓励其中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的企业做大做强,坚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多做小”与“做大做强”两条腿走路,等这些经济实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承担税负的能力时,再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对其进行征税。

4、2 完善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便返乡农民工创业

长期以来,内陆乡村地区,尤其是大山里的村镇,由于受信息落后、交通的不便利性、硬件措施差等因素影响,很少有人愿意在此地区创业。而大批的农民工就是出自此地区。政府要扶持返乡的农民工在家乡创业,就必须加大对这些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突出抓好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小城镇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方便返乡创业者并尽可能地减轻创业时的额外投资压力。

4、3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推出贷款贴息制度

农民工回乡创业,最要紧的是资金问题。对农民工创办的符合农业产业化贴息条件的企业,适当降低贴息审批条件,优先给予贴息;对农民工在贫困地区创办的企业,符合扶贫贷款贴息条件的,优先给予扶贫项目贷款贴息。同时,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拓宽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覆盖面,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积极给回乡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期内由财政按规定予以贴息。

4、4 财政拨款免费为返乡创业农民工及其员工提供培训

对回乡创业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依托现有机构成立回乡创业农民工指导中心,免费为创业农民工提供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咨询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组织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立志回乡创业的优秀农民工到省内外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学习锻炼,帮助他们拓展创业思路。

参考文献

[1]胡学勤,秦兴方编著,劳动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值培主编,现代财政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6)

第10篇

一、返乡女农民工就业创业现状:

(一)、返乡农民的基本情况:

截至**年3月底,**县累计返乡农民工8.9万人(其中女性占40%),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数(19.8万人)的44.9%,其中,其中珠三角地区就返乡6.6万人,长三角返乡0.8万人,其他地区返乡1.5万人。从地域分布来看,返乡农民工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为主,达7.4万人,占返乡总数的83%;从年龄结构来看,16—30岁以下民工返乡5.86万人,占总数的65.8%,30一50岁以上民工返乡3.04万人占34.2%,产业熟练工人、企业老员工返乡比例比较低。

(二)、女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

在我们调查的返乡女性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有的企业甚至倒闭。有的农民工无法找到工作,有的农民工工资普遍降低,勉强能够维持个人生活,不如回家发展产业计划。二是解决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前夫妻双方在外务工,把年幼的孩子交给年迈的老人照看,造成了这些留守孩子心理上的阴影、人格上的不健全和学习上的欠缺,在社会、家庭和子女的强烈要求之下,很多返乡的女性留了下来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三)、返乡后的就业情况:

我县各级各单位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返乡人员再就业,通过加强信息服务“找岗”、加强区域合作“保岗”、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岗”等形式不断强化职业培训、鼓励返乡创业,解决了大部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我县将多家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整合,构建了一个中心(县就业培训中心)、一所职校(县职业中专)、一支团队(全县7家定点社会培训学校)的“111”县级职业培训网络,形成了集电脑操作、基础英语、车钳电焊、电子应用、驾驶汽修等多项职业技能于一体的就业培训体系。今年来,通过职业培训网络,已累计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513人,开展阳光工程培训400多人,较大地提高了部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截至**年4月底,全县返乡的8.9万农民工中,已有7.4万人再次外出务工(其中实现省外务工5.1万人,省内务工2.3万人),部分留乡创业、和就地4转移就业,部分仍在观望。

(四)、返乡女农民工的创业现状:

返乡女性积极自主创业: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返乡女性在家留守责任田和责任山务农的只占到10%,90%的女性回家后用自己在外打工积攒的储蓄作为原始基金发展自己的创业计划。**年,车湖垸乡高湖村1组的覃晓芳前几年和丈夫在外开餐馆积攒的19万元,作为创业基金,在娘家青林乡开办了大型养鸡场,年出产3300羽蛋鸡,现在已基本实现盈利;该乡长堰村的41岁的覃清香**年前随丈夫在一家电池厂打工,为照顾临近高考的孩子学习,回乡投资12万元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年出栏100头生猪,9头母猪。钟家铺乡林场村36岁的徐红群,2007年冰灾市和老公回家,在朋友的推荐下利用本地林木资源丰富的优势,投资近50万元办起了环保木炭加工厂,销路好,利润丰厚。创业的基本要求带动了她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近年来返乡的多数女农民工已经接受了劳动部门、“阳光工程”等提供的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了一门专业技术。在我们调查的540名对象中,40岁以下的女性100%接受了补贴的电脑、家政、烹饪等技能培训项目;40岁以上的女性100%接受了畜牧、农业等部门组织的送科技下乡的养殖等专业技能培训;100%的女性希望接受政府组织的收费偏低的技能培训。今年42岁的太平桥乡九桩堉村的张一萍,养殖了80头波尔山羊,一直以来她跟着饲料店的技术员学些技术,在实践中摸索,县畜牧局的技术员到他加上了一堂课后,她深有感触地说:“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对养殖业是大有帮助啊!”

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创业:年初县委下发了《关于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将返乡农民工创业纳入全民创业扶持范围,制定出台了《**县创业引导资金管理实行办法》、《**县创业实体聘用本县从业人员补贴试行办法》、《**县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构建起了以小额贷款担保为主,税费减免为辅,社会保障为补充的农民工创业配套扶持政策体系。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各部门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特别是对有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免费提供创业服务。沙坪镇返乡女农民宋智慧,今年2月在该镇创办牲猪养殖合作社,顺利获得了4万元的小额贷款担保;漳江镇返乡女性伍惠英在本镇创办惠源制衣厂,相关部门齐上阵,仅用时5天就将证照办理、贷款申请、用地划拨、税务登记等手续全部办理完毕,劳动部门还主动为其招满了103名员工,这些激励举措极大的激发了返乡农民工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热情。目前,我县返乡农民工创业潮正在逐步升温,现已相继有819位返乡民工创办了经济实体,实现了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变。

(五)、返乡女农民工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与需求:

通过调查走访,发放问卷,被调查的540名女性在创业的要求上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择业上希望得到指点:部分返乡女性带着“落叶归根”的思想和积累多年的心血回到家乡,她们已经不习惯被限制在几亩良田上,她们更想做点能够有较大收入的创业,但是限于对市场了解程度,在选择项目上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她们极想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选择一门前景可观、效益不错、投入不是太大的项目。

2、技术上希望得到指导:调查中,已经在进行自己创业计划的女性普遍反映,自己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是在摸索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希望得到有关部门一对一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太平桥乡的孵化大户李志华、钟家铺乡骆松枝,在选择了土鸡孵化和生猪养殖项目后,自己买了相关资料学习,然后遇到困难在饲料供应商的指导下学习了一些防疫知识,基本能够应对一般的疫情和小的病害,但是她们仍然想得到最优质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希望有关单位能够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

3、资金上希望得到扶助:返乡创业女性在创业过程中,初期可能会遇到市场了解不够、技术跟不上等问题而出现亏损情况,这种时候她们最期望得到政府在资金周转上的扶助,帮助她们度过难关,缓解因经济上的压力带来的创业积极性的挫败导致最终放弃创业计划。

4、组织上希望得到关爱:创业过程中,这些女性不希望孤身作战,她们希望有协会或者专业合作社这样的组织给予技术、资金、流通上的各项帮助,希望得到组织的关爱和温暖,希望周边产业能形成一个极大的产业链。

1、加强服务协调,促进妇女就业创业: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妇女创业就业能力。继续积极推进“政府买单、部门领办、妇女受益”的培训模式,依托培训基地,结合当前形势变化,开展具有市场导向性的就业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多形式、分层次开展培训,大力提高妇女的创业就业能力,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机制。适时举办巾帼创业培训班,帮助有创业需求的妇女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发挥妇女在促进发展、拉动内需、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2、着力培育项目,拓宽妇女创业就业渠道。

一是大力发展本地工农产业,增加本地就业的吸附能力。要积极探索“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留住返乡农民的智慧和经济实力。太平桥乡中心村1518人,**年之前,每年外出打工人数为110人左右,**年下半年以来,中心村周围的中小企业从以前的3个增加到今年的5个,且新增的文源油茶开发公司需要大量劳动力,据统计,今年该村外出人数减至50人(均为常年在外打工者)。二是以家庭致富促进灵活就业。继续发展特色女性就业品牌,通过联系外包加工业务等形式为农村失地女性、返乡妇女创造就业岗位。形成培训-实践-就业模式。

3、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妇女创业就业

一是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社和相关协会的建立,县农业协会组织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形成协会帮助会员实现多赢的服务渠道,让协会成为农村产业大户的娘家和“贴心人”。二是建议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农村产业大户的金融扶持力度。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相当突出,授信门槛高、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金融部门要积极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降低信贷门槛,放宽评级标准,并适当扩大县级贷款审批权限。对生产项目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妇女进行信贷扶持,帮助她们争取贷款、减免税费、简化手续,扶持妇女创业就业。三是联合劳动保障等部门,举办就业专场招聘会,开展春风送岗位就业援助活动;联合女企业家,为更多女性提供咨询、项目、实习和见习等服务;建立妇女创业项目库,推介创业项目。

第11篇

事实上,“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不是一个新命题。2008年前后,早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制定了一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被形象地称之为“雁归工程”。地方政府通过开展创业培训、政策支持、创业平台搭建等工作,筑好巢穴吸引雁归,向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乡亲温情喊话,颇具感染力。

一些有文化、有志向、懂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工,特别是“70后”“80后”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打拼较为成功的能人,在地方政策的鼓励下,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同时掌握了一定的营销渠道,具备了与市场对接的能力之后,开始返乡创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底,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累计约为800万户,不计入个体工商户的也有近200万户。

返乡创业难

然而,对于大多数靠苦力攒些积蓄的农民工来说,返乡创业虽美好,创业风险更不能忽视。

在“全国第一劳务大县”的重庆开县,年届不惑的廖玉国,2009年6月拿出了打工24年积攒下来的22万元,返村投建了一个养殖场。然而,22万元花光了,养殖场才建了一半。更糟的是,他后来都没能申请到银行贷款,规划中既养猪鸡又养鱼的养殖场,只收成了两批鱼,卖了1.2万元。

在劳务大省河南,来自周口的打工仔司向前再次坐上了开往广东珠海的送工车。5年前,司向前带着在广东打工淘到的“第一桶金”返乡创业,和姐姐一家凑钱在郑州北大学城附近,由于学校聚集,客流量充足,生意刚开始还算红火。“但是不当家不知道油盐贵。早上3点多就起床,一忙一天,这都不算啥。问题是看着生意不错,可到最后一算账,刨除工人的工资和房租水电费,挣的钱还不如打工哩。”司向前苦笑着说。而在这趟送工车上,有7个人曾经是他的工友,他们有着同样的创业失败经历。

农民工创业失败,究其根源无外乎三个因素。第一,自身的创业知识储备不够。不少创业者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跟风投资,要么跟“熟人”,要么跟“政策”,还有一些创业者观念保守,面对市场风险畏首畏尾,缺乏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第二,资金链脆弱。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创业资本,是通过在城市打拼多年积累的,一旦返乡创业失败,有可能血本无归,抗风险能力弱。第三,农村的创业环境成熟度不够。多数地区的产业生态成熟度不够,产业链条太过单一。

例如,农民工创业园区是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载体,许多地区已探索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多年,但是项目规划和布局同质化,政策扶持落地存在困难,效果不如人意。以四川省为例,全省各地共建有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17个,但大部分处于入驻率低、空置率高的尴尬状态,其中宜宾、泸州、自贡、乐山和成都的8家创业(孵化)园入驻农民工创业企业均未达到设计容量的20%。

是画大饼还是给大肉?

为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更切实的保障,《意见》提出了支持返乡创业的五方面政策措施:一是降低返乡创业门槛;二是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四是强化返乡创业金融服务;五是完善返乡创业园支持政策。其基本导向是坚持普惠性的政策和扶持性的政策相结合原则,既保证返乡创业人员平等享受各种普惠性政策,还根据这一群体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弱的特点,部署落实和完善差别化扶持政策,努力促进这些群体成功创业。

“在以往国家关于创业的扶持政策中,也涉及支持农民创业和返乡创业的内容,但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真正能享受到的支持只有创业培训一项。此次《意见》出台的五项政策,旨在将用于支持城镇创业群体的政策普惠到农民工等返乡创业群体,这也是《意见》的最大亮点之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邓宝山指出。

第12篇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现状

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89%,在西部地区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生产和生活观念,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基础环节抓起。而重庆市的涪陵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这直接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文结合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际,对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系统分析。

一、涪陵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基本情况

1.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12月31日,涪陵区农村总人口801 732,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数(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485 297人,性别结构:男253 125人,女232 172人。年龄结构:30周岁以下217 474人,31~45周岁231 308人,46周岁以上36 515人。文化结构:初中以下388 875人,高中以上96 422人。与2009年同期相比,2010年全面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人数为12 611人。转移就业30.37万人,区内就业14.16万人。全区农民人口总创业人数为27 216人,创业实体户21 738户。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涪陵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为303748人,性别结构:男176 604人,女127 144人,男女比例为1.38∶1。年龄结构:30周岁以下11 045人,31~45周岁143 578人,46周岁以上49 719人。文化结构:初中以下230 335人,高中以上73 413人。产业分布:第一产业23 075人,第二产业159 773人,第三产业120 900人。地域分布:乡内从事第二、三产业40 672人,乡外县内97 845人,县外市内59 520人,市外国内102 592人,国外3 119人。组织方式:自发转移241 697人,有组织转移62 051人。

2.涪陵区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主要举措。目前,涪陵区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有收费减免、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农民工创办企业有放宽准入条件、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优惠、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再就业重点企业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此外涪陵区为切实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补贴:(1)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补贴。对市、区建立的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区、基地、商贸一条街等农民工创业平台,按农民工创业实施方案所定标准,经验收合格的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经费补贴,用于园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招商引资和扶持相关企业发展。(2)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补贴。入驻经市或区劳务办认定的农民工创业园区、示范基地或商贸一条街的农民工创业企业,吸纳重庆籍农民工5人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按销售收入核定),给予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补贴:按每吸纳一名农民工补贴100元计算,最高补贴不超过30 000元。农民工创业重点企业及潜力好的发展项目(由农民工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场地补贴不局限于创业园区。2010年区内以劳动带动就业人数为41 258人,区财政对带动者都给予了及时相应的补助。(3)场地补贴。入驻经市或区劳务办认定的农民工创业园区、示范基地或商贸一条街的农民工创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取了营业证照并持续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吸纳5名以上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按销售收入核定)以及未领取营业执照实际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种植、养殖业大户或实体,租赁厂房的按每平米1元享受一次一年度的租金补贴,流转土地的按每年每亩700元以内的50%享受一次性补贴(不足700元的按实际流转费用计算),租金及土地流转费用补贴最高不超出10 000元。农民工创业重点企业及潜力好的发展项目(由农民工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场地补贴不局限于创业园区,每户补贴最高限额放宽到30 000元。(4)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对完成年度新增创业人口、创办实体的乡镇街道,经区人力社保局组织考核验收合格的一次性给予每乡镇街道社保所5 000元~10 0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项目实施期间,每年给予区农民工创业指导咨询服务中心,农民工创业专家指导组活动经费5万元(包括:包户帮扶补贴、会议、资料印刷费等)。(5)品牌创建补贴。对成功创建市级品牌的企业,每个品牌一次性给予10 000元奖励;对成功创建国家级品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0 000元的奖励。(6)农民工创业培训补贴。进入市、区两级农民工创业园区创办实体的农民工可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创办实体吸纳的农民工可免费参加各类政策性项目的技能培训。

概言之,目前涪陵区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主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创业服务机制。分别从开展创业指导咨询服务、建立两大创业信息库、搭建创业平台等角度全面建立了创业服务机制。二是建立创业培训机制。涪陵区大力推介宣传SYB创业培训、精心组织提升培训质量、加强培训后续跟踪服务等。三是建立创业帮促机制。从准入帮促、手续帮促、税收政策帮促、就业政策帮促、信息帮促机制。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从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培育重点等方面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

3.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分析。从我们收回的565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返乡创业投资环境的改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招商引资条件的优惠,外加外地投资风险和创业成本的增加,使相当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也愿意选择返乡创业。这类因受家乡投资环境优化和创业扶持政策吸引而返乡创业的占36.8%。二是乡土观念和“根”文化的需要。大量农民工有故土情结和情系家乡的情感需要。大量创业人员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和荣誉去打拼、去贡献,主动捐资公益事业,并响应家乡政府的号召,在家乡投资办企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并就近吸纳了当地农民工就业。从而使“衣锦还乡”变为“本地凤凰”,这类创业者占41.4%。这些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也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有助于其成功创业。一是农民工自身创业条件的具备。经过几年的外出务工。一般农民工每年都能挣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收入,外加在外结交的朋友多,见的世面大,学到了一技之长,创业意识增强,回乡创业。这类创业者占21.8%。这些农民工通过“打工大学”接受到了先进的科技文化,有了发展现代产业的冲动和信念,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都是促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础。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类型

1.依托本地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有的还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我区返乡农民工兴办规模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25.1%。以涪陵区龙潭镇为例,2008年10月以来,凝聚大量心血,倾注巨大财力、物力打造了规模农业发展示范园。随着园区的发展,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转变,农民有了新的增收渠道。特别是龙潭镇的特色蔬菜种植业,已然成为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色产业。截至2010年12月31日,龙潭镇新型农民扶贫示范园内园区面积发展至7 000余亩,业主62人,总投资4 285万元,发展了蔬菜3 800亩、优质西瓜1 000亩、水果400亩、草莓200亩、优质花卉苗木100亩。

2.依托本地优势大企业,引进或者兴办适宜本地发展的工业企业或大中企业的配套产业。例如涪陵区蔺市—义和片区统筹城乡发展集中示范点,示范点内现有美心、金科、桂楼等三个城市资源下乡试点项目,当地农民工依托这一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副食品加工、旅游服务业等项目。这类企业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25%。

3.兴办餐饮、副食销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返乡创业人员选择这类产业的较多,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经营,所需资金量也不大。我区返乡创业的企业从事服务业,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51.9%。经过努力发展,有的企业已成为该行业的标杆。如我区田小洪经办的餐饮服务企业“五谷杂粮”现已成功开设五家分店,最近即将在主城江北区开张一家分店。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

1. SYB创业培训,突出实用、实效、实绩。2010年,涪陵区共举办SYB创业培训12期,月平均一期,参训学员达558人,为提升培训质量,每一期培训都严格按照国家SYB项目办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聘请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专业培训师授课,安排了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方面的专家和成功创业者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培训,让大多数参加培训的返乡农民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各种创

业方式和类型。截至2010年底,涪陵区通过“就业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惠农工程”、“移民培训”等项目共培训农民工19 635人次,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业达0.97万人。同时围绕以培训打造品牌,以品牌带动转移的工作思路,培育了“涪陵焊工”、“涪陵建工”、“涪陵船工”、“榨菜技工”等劳务品牌,全年累计培训输出“涪陵焊工”1.2万余人、“涪陵建工”1.7万余人、“涪陵船工”0.4万人、“榨菜技工”0.9万余人。

2.返乡创业者以中年男性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从年龄分析、返乡创业者中30~45岁占整个返乡创业农民工的75%,从性别分析,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者中67.9%为男性。经过外出打工的锻炼后,几乎所有的返乡创业者都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还有的积累了丰富的财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创业者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在打工中不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返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返乡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企业形式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企业规模较小。从产业构成看,农民工返乡后在很多领域进行创业,如,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工业、小型工矿业、餐饮服务业、运输业、农村旅游业等。从我们发放的565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从总体上看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总体分析情况如下:第一产业占25.1%,第二产业占23%,第三产业占51.9%,虽然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但根据调查发现,98.5%的创业者所在家庭还有承包耕地,他们和农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仍然存在。

根据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的经营形式是个体经营,所占比例为68%,其次是私营企业,所占比例为20.2%,股份制为6.5%,另外有4.6%的承包、租赁经营,主要属于商品农业开发。从企业规模看,以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为主。企业初次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的占近七成。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下的约占五成。从规模上说,可把企业分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就业谋生型的企业,第二类是成长谋利型的企业,第三类是能达到沿海先进企业水平的现代企业。

4.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和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农村或离农村较近的(集)镇。返乡创业者选择在农村居住占总调查人数的46%,其中54%的创业者则集中在(集)镇。选择在农村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51.1%,在(集)镇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48.9%。这说明大部在乡农民工所选择的创业和居住地点是离家较近的村庄或(集)镇。据调查,我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者中已获得城镇户口的占13.5%,在未取得城镇户口的人中,约1/3还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返乡创业者虽然回到城镇创业,但仍然没有实现其举家迁移,也没有取得城镇居民身份。

5.近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业方式和创业力量。一是一部分年轻农民开始成为农村经纪人或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一部分农民工开始竞选担任村干部,改变落后的村面貌,创业开始出现政治化倾向。三是一些在城市难以就业或者想回农村发展的农家大学生开始回村创业,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创业力量。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在我区每年返乡农民工大军中,希望返乡自主创业的人占了不小比例。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培育特色新型农民、缓解地方就业压力、保证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长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1.返乡创业是推动涪陵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机制。总结涪陵区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发展经验教训,我们发现,涪陵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在过去,涪陵的城镇化战略主要是靠“农民离农、农业离村”来实现的,即“增大分母,减少分子”。靠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当中的收入确实能够增加部分农民的收入,但是不能够增加所有农民的收入,涪陵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双百”目标,到2020年,城市人口要达到100万左右,城区面积要达到100平方公理,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实现从“强国”到“富民”的转变,而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的“返乡经济”,正是把优势资源由城市引向农村、由经济发达地区引向不发达地区,这样的要素流动机制把城乡、发达地区与涪陵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由沿海发达地区带动涪陵区农村发展的格局,使得我区的城乡真正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这样形成的城镇化道路才是内生的本源的可行之路。

2.返乡创业是促进涪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本质上讲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模式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模式转变。从农民工本身分析,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经过多年外出打工的,全面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技能,大部分打工农民实现了知识化和技能化,同时,返乡创业的农民在回乡的同时,还会将在发达地区的企业、城市、单位中看到、学到的先进生产方法、先进生产工艺、甚至是先进生产设备带回到自己的家乡,比如涪陵区龙潭蔬菜种植就是由个别农民工在广东一带的蔬菜种植基地打工经验积累后返乡自己当业主带动整个园区建设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