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

时间:2022-07-01 21:05:47

需求层次理论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信贷需求,层次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农村信贷需求层次分析综述

需求跟进型的经济决定金融理论认为:真实经济的增长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产生额外的需求,金融部门为满足经济增长需求而跟进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发展。即现代金融机构的建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形成以及相应金融服务提供的水平和数量是由真实经济对金融的需求所决定的。因此,金融服务是经济发展催生的,也体现出金融服务领域的消费者主权。所以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直接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金融需求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安排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农村金融水平,首先要正确认识农村地区的金融的有效需求。【6】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借贷需求从整体来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史清华对山西745户农户的调查发现, 2000年与1996年相比,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比例由29. 6%上升到40. 7%。朱守银通过对安徽亳州的217户农户的调查也发现,农户借贷的发生率由1999年的31%上升到2001年的51. 3%,农户借贷资金规模由1999年的27. 8万元上升为2001年的69. 7万元,农户借贷次数由1999年的1. 57笔/户上升到2. 05笔/户。

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等原因,农村信贷需求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针对性的农村信贷需求调查在各地展开。在以往的农村信贷需求层次性分析中,普遍采取以信贷需求主体的不同层次分析的基础。收入是影响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金融论文,不同收入水平对信贷的需求规模、条件等都会有所不同。如何广文、李莉莉(2005)曾将农户信贷需求的层次性分成贫困农户、一般种养殖农户和专业型农户三个类型。对目前我国农户的多层次性信贷需求特征进行剖析,进而为信贷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指南和方向;还有些以行业为标准将主体划分为按种植业、养殖业、渔业、餐饮及旅游业等分析;此外还有以组织结构标准进行分析的,如将需求层次划分为农户、农村经济联合体、农村企业、政府机构等主体(楚尔鸣,2007),对各主体的融资次序进行调查分析;以及微观主体构成按规模和特点可分为下列五个层次:地方骨干型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般民、私营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由于上述经济主体的所有权、经营规模、产品及运行模式不同,在经营活动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个性明显,层次性强烈。另外根据农户的贫富状况又可以分为贫困户、温饱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不同层次经营者对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满足金融需求的手段与要求是不一样的。(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8)。主体的层次性对应着需求层次性,在数量、方式、时间上也有着明显的特征,因此,基于主体层次性的分析是目前主要的分析方法。基于资金用途或信贷需求动机的分析中,王雨舟(2004)将农村信贷需求层次从资金用途上划分为生产性信贷需求、消费性信贷需求、农业综合开发性信贷需求等。生产性信贷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和产业化发展而产生的金融需求;消费性信贷需求主要是农户因修建房屋、医疗看病、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而产生的信贷需求;农业综合开发性信贷需求主要是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而产生的信贷需求。周立(2004)以同一区域的农村内部为出发点,认为同一区域的农户之间对金融需求也存在差异。

与基于需求主体的层次分析不同,基于需求动机的层次分析其观点在于对信贷的需求是为了满足某种目的,基于目的性考察信贷的需求进而设计信贷的供给模式将更有利于提高信贷供给效率,提高信贷的有效供给。此外由于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在需求动机上往往有交叉重叠,基于需求动机的考察可以避免不同需求主体的相同动机分析。立足于需求动机,结合需求主体的层次性,全面把握农村信贷需求特征,从而为农户信贷产品开发和服务拓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农村信贷需求层次性分析中的适用性

1、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介绍

亚伯拉罕.H.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研究表明,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五个层次:①生理需求。包括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的需求等,它们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②安全需求。是指对于安全稳定,无忧虑和一个有结构的,有序的环境的需求。一般表现在安全的工作条件,公正和明确的规章、规定、工作保证,轻松自在的工作环境,退休和保险计划等。③归属需求。是指对社会交往、感情、爱情、友谊的需求,包括在工作中的交往、协作等机会和发展新的社会关系的机会等。④尊重需求。是指人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也需求自尊,包括获得能产生成就感和责任感的机会。⑤自我实现需求。指一种最充分地发展个人的真正潜力,以一种最高程度的个人方式表现个人的技能、才干和情绪的愿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四点基本假设:(1)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3)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2】

2、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农村信贷需求层次分析中的适用性

马斯洛理论认为金融论文,人在不同的阶段需求会有所不同,体现一个由低层次需求到高层次需求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渐进过程。该理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同样在农村信贷需求中也适用。

农村信贷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产品需求、服务需求以及关系需求。产品需求是信贷需求中的最基本的需求,主要包括信贷规模、信贷条件以及信贷渠道等方面。信贷市场作为一个特殊商品的市场,产品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服务需求是高一级层次的需求,包括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获得的便利性等方面。但由于信贷市场的特殊性,也往往会与产品需求相结合;关系需求则应被看做是信贷需求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客户在购买了称心如意的产品、享受了舒适的服务基础上,如果能同时扩大社会关系网,获得稳定的关系,将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因为“关系”对一个客户的价值在于获得社会的信任、尊重、认同,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感。信贷需求中的关系需求则是指客户通过信贷需求获得稳定的关系,获得最大程度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满足感。

在农村信贷需求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产品需求也可以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农村信贷的需求主体主要有农户和企业组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金融论文,将需求层次划分为金字塔式的3个层次:生存性信贷需求、发展性信贷需求以及特殊性信贷需求。由于两大主体有所不同,我们分别来进行分析。对于农户而言可将改善住房条件、传统农业需求作为生存性需求;将子女教育需求、生产经营需求作为发展性需求;将看病、婚丧等其他需求作为特殊性需求。【3】对于企业而言,结合企业成长周期理论,可将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动机划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生存性需求,如交易需求,主要存在于发育期和成长初期。第二层次的发展性需求,如企业扩张,主要存在于高速成长期和成熟期。第三层次的特殊性需求,如投资需求,属较高层次需求,是个性化需求,大多存在于成熟期企业。【4】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农村信贷需求分析以各阶段需求动机的不同,进而需求特征的差异对各阶段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由于信贷提供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信贷需求,形成信贷有效供给金融论文,因此在对不同层次信贷需求把握的基础上设计的信贷供给模式,无论是从规模大小、用途以及信贷条件等方面都更能适应农村对信贷的需求。如针对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金融机构可对信贷产品进行分级,形成不同种类的信贷产品体系,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层次不同,分级为生存性信贷、发展性信以及特殊性信贷3级,以此形成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体系,实施不同级别的准入门槛、信贷流程、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等,使信贷支持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从而不同的农村信贷需求均能获得满足。

三、结论

农村信贷市场存在 “三层重叠逻辑”的典型特征:第一层是农村经济弱质低效、分散闭塞的特征,它是农村经济中最基本的决定力量;第二层是农村信贷供给,它基于农村经济的特征,从而也就决定了它的主体结构和政策取向,正是由于农村信贷供给是基于农村经济特征而不是基于农村信贷需求,从而产生了诸多难以调解的矛盾;第三层是农村信贷需求金融论文,它基于农村信贷供给,供给什么就只能需求什么,正是由于这种需求是基于供给而不是基于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产生供给抑制型供需缺口和非均衡就是必然的。【11】

因此,如果能够基于农村经济发展来分析农村信贷需求,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基于农村信贷需求,利用农村信贷的有效供给来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则可以进入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与循环。而在此过程中,农村信贷需求的分析起到重要作用,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针对农村信贷需求的层次性特征,需求层次分析理论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构建和谐农村金融研究:需求层次性及路径选择[J].金融纵横.2008.6.(11-16)

2.王汝志.人身保险需求---基于Abraham.h.maslow需求层次理论的实证分析[J].浙江金融.2007.09.(48-49)

3.肖新军.基于需求角度的农村信贷供给体系重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1.(60-63)

4.刁钦义.山东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11.(11-14)

5.龚大宇,朱秋莲.浅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金融业管理中的导入[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12.(52-57)

6.俞建雄,林振东.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和层次性分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58-82)

7.杨伟坤,王立杰.河北省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J].财政研究.2009.12.(58-63)

8.曹邓,季钰.论我国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层次性[J].价格月刊.2007.08.(36-39)

9.刘卫锋.农村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66-69)

10.王雨舟.农村信贷供给与资金需求的差异性及整合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2(13-15)

11.楚而鸣.基于需求层次的农村信贷供给体系重构研究---来自湘潭农村信贷市场的调查分析[J].经济管理.2007.14.(31-36)

第2篇

1. 需求层次理论的再认识    

需求层次理论的创始人是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的第三代心理学开创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 H. Maslow )。他一生当中提出了很多精彩的理论,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中最著名的是需求层次理论。1943年,马斯洛在论文《人类激励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第一次提出了需求理论[2〕。1954年,马斯洛出版了著作《动机与人格》(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其中具体解释了需求层次理论,即包括5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如今,它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心理学范围,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医疗等诸多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    

不同于一般简单的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认识,笔者以马斯洛的著作为分析依据,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需求一般按照先后顺序发展。一般来说一个较低的需求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求会相继产生;但满足程度可以是“相对”“一般”和“主要”的,并不是完全的。第二,人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时运行着平行的进程,因此,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同时发生支配人的行为,但是在固定的时间段一定有“主导”需求,人脑会识别需求的基本类型和层次,令其按顺序得到满足。第三,所有基本的人类需求是相互关联的,并可能在一个给定时间出现在一个以上的层次需求。低层次需求也不会由于更高层次需求的突显而消失,需求是层叠出现的。最后,需求层次的出现次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出现层级的跨越,其变化也可能出现逆转。

2.城市体育空间的内涵    

空间的本质是人类制造出来以承载行为活动,满足需求。城市体育空间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的概念,学界有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城市体育空间是体育场地和设施,也有人认为城市体育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还有的学者将体育空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城市体育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专门空间,广义是指城市中专门设置的和潜在的一切可以供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空间。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城市体育空间的内涵大致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空间性。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城市体育空间的呈现需一定的物质载体,如场地、器材等。第二,服务对象属性。城市体育空间的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无论哪类体育空间都应以城市居民为活动主体。第三,承载具体的体育形式。空间承载体育才是体育空间,体现了人的体育活动才是体育空间。第四,城市体育空间类型繁多,但彼此间既可以相互转换又可以相互融合。总之,从表象看,它是体育的组成要素的组合;从实质看,它是人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化状态。

3. 需求层次理论与城市体育空间演变的联系    

一方面,需求层次理论与城市体育空间演变具有相似性。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社会成员的需求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状况的变动不断发生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分为5个层次,在人类低层次需求基本或相对得到满足,高一级的人类需求将会出现,并成为主导需求,基本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城市体育空间作为人类搭建的活动范围,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体育空间的发展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    

另一方面,需求层次理论与城市体育空间演变具有相关性。狭义的需求是经济学概念,广义的需求是一种欲望,需求被应用于体育,往往被用来描述参与的程度,体育“需求”的实质就是人的体育“行为”。城市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就其功能来说,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空间也将随着人类不同需求层次的相继出现和体育行为的不断变化,在种类、规模、结构和布局等多方面发生变化,并与当时体育主体的需求层次相一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类有不同的需求,借用数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需求仿佛是一种自变量,而空间仿佛就是一种因变量。在长时段的历史时期内,体育空间的变化形成了一个符合需求层次理论中各级需求的动态演变过程。

第3篇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当代大学生; 数学哲思

中图分类号: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35-002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的当代大学生更是不得不面对这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新世纪。此时此刻,有一部分大学生再难坚定信念,再难凝聚力量,再难攻坚克难。仿佛如一艘迷失方向的航船,缺乏了学习动机,就再难逃脱这个由信息大爆炸而产生的漩涡。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1]”唯有深刻剖析当代大学生普遍心理特征,知道大学生普遍心理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桥梁,并辅之以必要的强硬方法,一定可以起到“乱木丛中取成枝”的良好效果。

二、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2],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该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种,并将这五种需求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按照层次逐级递升,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一层次的需求被基本满足时,更高一层次的需求才会被开启。换句话说,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有足够的活力驱使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1.当较高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满足失败时,我们往往会更加依赖于次高层次的需求被满足所得到的假性。

例如对于在追求第二层人身安全与职业安全时:一个成人在追求这种安全时,表现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开始变的自暴自弃,每天利用饮酒,吸烟来寻求短暂的安逸感。在这个过程中,成人追求职业安全而失败,退回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包括:水、空气、食物等),依靠喝酒吸烟这种生理需求假性满足更高层次职业安全需求。

2.人们总是情愿努力尽所有可能勉强满足更高层次需求而不是多角度满足较低层次需求。

例如对于追求第三层社交需求时,若一个青少年没有受到父母关怀,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时,那么他的社会需求便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在学校交友时就极大的放低了自己的标准。譬如说:青少年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帮别人做牛做马,甚至吸烟、恶作剧也在所不惜。

三、研究假设与数学建模

由数学自然归纳法[3],可以从无数个案例中归纳出这些道理:

1.(叠加性)人的需求分成若干层,只有当低一层次的需求被基本满足时,更高一层次的需求才会被开启。

2.(非增性)当较高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满足失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更加依赖于次高层次的需求被满足所得到的的假性。

3.(质变性)人们总是情愿努力尽所有可能勉强满足更高层次需求,而不是多角度满足较低层次需求。

我们借以符号表示:取字母A、B、C、D、E表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那么三条性质可以分别归纳为:

①叠加性:Abar=A

B bar=A+B

C bar=A+B+C

D bar=A+B+C+D

E bar=A+B+C+D+E

②质变性:m*B bar>n*B m

例如:m取70%,n取190%,则0.7B bar>1.9B

③非增性:E>=D>=C>=B>=A

之后我们借用这三个性质:①叠加性,②质变性,③非增性。来解释我们大学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

四、归纳演绎理论与策略分析

现在假设你是一名学生,并且你拥有两种学习方式来学习一种技能,一种方式是看书,另一种是上电脑看视频学习,并且你也是一名电脑网络游戏和在线动漫爱好者,请问你如何成功的分别用这两种方式来习得此技能?

对于此题,非增性是指,该学生在看书和看视频学习之间更加偏爱看视频。

在看视频和网络游戏之间更加偏爱网络游戏;(C>B>A)

质变性是:该学生情愿打两小时游戏也不愿意做半小时功课为代价来获得自由。

( m*B bar>n*B其中 m

叠加性是:要想玩游戏应当先完成作业。(B bar=A+B)

那么对于这题,我们不难总结出,“非增性+叠加性=自主进化”,而质变性是“过早的自主进化”。然而自主进化是良好的,因此我们应当解决的是过早的自主进化。那么问题的核心关键便落在了质变性上,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质变性失效,即让其停止自主进化,以便为其下一层次需求积攒充足的力量。如果我们把“过早的自主进化”的“过早”和“自主进化”都消灭了,那么我们的目的“自主进化”[4]便无法完成。

因此,我们只有消除“过早”这一弊端才行。要想彻底消灭“过早”,我们还得从质变性公式入手,即m*B bar>n*B其中mB恒成立。要想此公式不成立的话,唯一的方法就是让B bar消去,但是消去便阻碍了自我进化。因此唯一的方法便是将B bar隔离。

那么只要完成隔离便产生正确答案了。我们发现看书学习的载体是书,而看视频和网络游戏的载体都是电脑。这两种载体是“天然隔离”的。因此,对于第一种情况,看书只要远离有电脑的地方即可。但是,打网络游戏和看视频的载体都是电脑,是没有隔离的,怎么办?那么我们只有“人为隔离”,我们发现看视频和打网络游戏的区别是是否需要网络。因此,我们要完成看视频学习这一任务的方法便是把电脑带到远离网络、网线的地方,无法进行网络游戏。如果视频需要在线看,那么就下载到电脑上。而当我们将电脑重新带回原处,那么则随时可以进行自主进化了。

然而又如何理解有些学生没有进行“人为隔离”便完美完成看视频任务呢?因为“隔离”援引物理学中串联和并联的知识。对于串联,一个被隔离则可以阻断电流。但对于并联则不是。正如按对象来分,有四种隔离,分别是“思想隔离”、“行为隔离”、“自然隔离”和“人为隔离”,只要有一种则可以了。

推而广之,要想使“上课认真听课不再玩手机的方法”显然不是思想隔离,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凭借思想控制住自己,只有凭借行为隔离和人为隔离来完成。

五、结论提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原来单一功能与用途的商品已经集结了许多功能。例如手机包含大哥大、别BB机、照相机和MP3等功能于一身。那么天然隔离几乎不存在了。因此我们完成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凭借思想隔离和行为隔离来完成。然而,我们又不难发现行为和人为隔离归根结底是产生于思想的。那么假若学生的思想腐朽了,便只有通过行为隔离,就是叠加性的正向与反向的道理。

然而要想使思想隔离等于行为隔离,则只有不停的思想隔离才行,并且行为隔离只是一瞬的思想隔离[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2]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1943

[3]华罗庚.《数学归纳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版

第4篇

一、 人员管理与需求层次理论

员工忠诚度与其需求被满足程度成正比,将需求层次与员工管理联系在一起,才能更确切的认识到不同员工的需求,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管理。

A、 生存需求与安全需求

有以上需求的员工多为从业时间短,家境贫寒的员工,这一类员工由其年龄、穿着、日常行为很容易确定,他们的需求为:一份差不多的薪水及一份稳定的差不多的薪水。

管理这些员工首先要在公司允许范围内将其薪酬与付出挂钩,让他们感觉有劳方有得,多劳多得;

其次增加与员工沟通的机会。上级与下属的一次亲切沟通,能极大的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从而令其感觉稳定;

之后就是形成工作压力。要认员工认识到:想满足需求,完成工作是必须的。如果不能形成这样的认识,哪怕是新员工,也会很快的人浮于事。

B、 社会需求

这类需求人员多为从业时间较长,在某一方面有些特长的员工,这类员工多表现为“业务老手”,能力并不突出,但在工作的一两方面游刃有余,工作态度视心情而定,极不稳定。在业务队伍中,这类员工占比较大,属管理难度较大的群体。

对这些员工的需求要充分把握才能对症下药。

首先要和员工拉开一定距离,不可私交过甚,不然会影响日后管理工作的展开;

其次要明了其特长所在,在安排日常工作时,要有意识的让其多做其所特长的工作,同时也要将一些其非特长的工作交付去做,一方面发挥其特长,一方面抑制其消极个性;

在工作中,有意识的显露一些做为上级的人脉关系,会对此类员工产生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在日常沟通中要角色频换,要多做表扬,但一味表扬不可取,批评时要有的放矢,且要不留情面;

还有一点要注意,当一件事情会涉及到其在家人、朋友间的面子时,一定要尽力维护员工面子,哪怕单独相处时骂得狗血喷头都可以,切不可人前使其难堪。

当然,这类员工亦会有很多种情况存在,因性格、教育背景、从业经历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会千差万别,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但抓住其需求,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C、 尊重需求

这类员工为业务队伍中的佼佼者,其性格特质已经形成,已具备一定的职业精神。

这类员工已经成为管理者,与管理一线业务员会在不一样。

首先让其感觉地位重要,制订方案时咨询其意见是一条管理捷径;

有意识的将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交付去做,会让其感觉很好;

批评时要婉转,不可不讲方式,扬善于公堂,规过于密室。

对其工作要定期检查且评定,绝不可放任自流。对一过类员工来说,制度约束下的空间才是真正的自由空间。

以上列举几种典型类型,其实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完全的对号入座,员工的需求会五花八门,不同层次的需求会集中体现于一个人的身上,但要分析其“核心需求”,抓住了员工的“核心需求”,就会在管理上事半功倍。

二、 客户管理与需求层次理论

提到客户需求,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利润”,但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在你的产品能给客户带来较高利润的时候,客户却并没有对你的产品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客户给予关注的产品却是一些利润并不高的产品呢?

那么,客户需求是不是“销量”呢?笔者接触的不少一线品牌经理们苦恼的问题中,客户予以关注不够依然是表现最多的问题之一。

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我们的产品有销量,有利润,而客户却并不是绝对予以关注呢?

我们且将客户按创业时间长短来区分,一一分析吧。

A、1-3年(创业期)

客户创业初期,首先最大的需求是生存需求,需要在经营上保证不亏损。这个阶段,客户更多会予以关注能给他带来较大利润的产品,而一些一线品牌由于高销量低利润,从而会被这些客户拒绝;

之后他的需求会过渡到安全需求上,需要能获得稳定的利润及生意增长。这个阶段,客户会有意识的增加一些品牌,因一线品牌大多存在利润低,窜货严重的现象,无法保证其稳定利润,依然会被这些客户拒绝,而一些二线品牌销量与利润较为均衡,反而易于被客户所接受。

B、3-5年(成长期)

客户经过几年的积累,进入成长期。他的需求亦会过渡为社会需求,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体现在经营上是需要在区域市场上有一定的发言权。

这个阶段,客户实力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提升,会将关注度有意识的转移到一些能给他带来较大销量的品牌,从而在区域市场内提升自己的发言权。

但是他并未完全的摆脱安全需求,那些能带来稳定利润的产品,客户依然会给予较高关注度。

C、5-10年(发展期)

客户在区域市场借助几个品牌有了一定发言权,他的需求亦会转变为尊重需求。也就是需要有一定的左右区域市场的能力。

这个阶段,客户会更关注手中品牌的销量,关注手中资金的回转率。同时如果稍微有些许调整触及到客户利益的话,会引起较为剧烈的反应。

客户在这个阶段有一个隐性需求:借助品牌扩大自己业内的知名度。也就是说客户的需求满足已不再局限于所在的区域市场,而是整个行业内了。这是在客户管理中可以利用的地方。

D、10年以上(转型期)

客户开始在经营上进行转型,大多为多元化扩张或向业内上下游产业的扩张,开始为实现自己所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价值而努力。即需求层次上升为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阶段,原有的经营中,客户会对各个品牌经营策略针对性极强:针对高利润产品,只为求利;针对高销量产品,只为求资金回转率。一些销量、利润都较为平均的产品,会被客户拒绝。

以上所写客户类型为极典型类型,客户需求在实际发展中各不相同,这与客户所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客户自身的需求不会有太大改变,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客户当前需求,抓住其想要的,从而使工作顺畅。

三、 个人需求层次管理

做为营销人,对自己的需求要准确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个人需求因在工作、生活、家庭中角色不同,会有极大的复杂性,清楚自身不同角色下的不同需求,才能平衡心态,有的放矢。

我们假设一例:A为某企业某区域经理,大学毕业,在家中为独子,已成婚。

他的核心需求在单位及工作中为尊重需求,在生活中为社会需求,在家庭中为安全需求。

也就是说,在单位和工作中他是行家,是领导,需要的是尊重,在生活中他是朋友、同学,需要的是认可,是赞扬;在家庭中他是儿子、丈夫、父亲,他需要的是家庭稳定,生活有保障。

如果他未能认清自己不同角色下的不同核心需求,会造成非常“尴尬”的局面:

情况A:将工作及单位中的尊重需求带至生活中,一味的追求尊重的满足,就会和朋友、同学渐渐远离,道理很简单:朋友、同学不会去满足他的尊重需求;

情况B:将生活中社会需求带至家庭中,一味的要求认可的满足,易造成在家中沟通不畅,性格敏感,引起家庭矛盾。因为家庭成员不能满足其社会需求。

请记住:只有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求。我听到过不少区域经理的苦恼皆出于此。他们未能认清不同角色下的“核心需求”,而一味的去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在很多地方焦头烂额,影响正常工作,甚至影响到个人的职业生涯。

第5篇

一、满足学生写作的安全需求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不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询问起原因,他们纷纷表示“怕写不好,老师看了会生气”“其他同学也会嘲笑自己”。长期处在思想负担较大的压力下,学生自然对写作持有一种抵触甚至是排斥的消极心理。

上述情形表明学生在写作学习中缺乏一种稳定的安全感。而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学,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满足学生写作的安全需求。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1.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话题

对于贴合自身生活实际的写作话题,学生往往会感觉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样一来他们内心关于“写不好”的顾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真正写起来也更有热情与积极性。

2.改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

教师应当改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意到学生写作中的缺点与不足,更要留心挖掘其闪光点,积极肯定学生写作方面的点滴进步,这种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内心害怕被指责、被批评的心理,促使他们敢于并乐于在写作中放飞自我思维。

3.创设师生平等的写作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以温和的语言、巧妙的指导成为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指导者、扶持者与帮助者,而不是学生写作的催促者与简单、粗暴的分数裁定者。这样一来,教师不再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也不再唯唯诺诺,写作教学的氛围变得平等而融洽,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然敢说、敢写、敢表达。

二、满足学生写作的社交需求

社会交往是每个社会个体的基本需求之一,这一点反映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格外明显。他们愿意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享受美好的集体时光。由此出发,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应当尽力满足学生对社交的需求。可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共同交流写作话题

有时,学生不愿意写作文,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积极、不主动,而是由于他们对写作话题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无法构建起完整的写作框架体系。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分享各自关于该写作话题的信息积累,这样一来,学生在集体沟通中就实现了写作信息的互通有无,既满足了他们对社交的基本需求,同时也使得他??得以丰富学识与见识,更有利于他们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

2.互相评价

以往的作文评价大都是由教师一人牢牢把控,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反倒很难融入这一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由此出发,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放手,将评价的权利交还到学生手中,即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在集体交往中实现互相评价。如此这般,学生的社交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他们在互相评价作文的过程中也能发现他人写作中的长处与闪光点,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产生写作驱动力的一大诱发因素。

三、满足学生写作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社会个体致力于实现自我潜力,并促使自己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学生写作自我实现的需求反映在写作教学中即为自己通过努力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并获得教师、同学等外界他人的积极认可。

第6篇

需求层次理论是1943年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其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人的需求划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马斯洛经过多方研究,认为人的需求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提升的。当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能够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需求层次中的基础;社交需求是处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属于是价值需求。需求是激励人产生积极态度的基础,当人对某种东西产生渴望的时候,就会产生主观意识的紧张感,在某种程度上就需要以恰当的激励方式作为催化剂,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使人通过行动来满足目标,使得某种需求得以实现。

2对高职教师实施激励管理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需求包括工作环境、薪酬待遇以及领导关系程度;关系需求包括学校管理制度、人事环境和参与决策等等;价值需求包括晋升机会、参与培训机会和尊重程度等等。根据高职院校教师需求的不同,可以将教师划分为不同需求类型的教师。对于不同需求层次的教师实施激励管理,就要对于教师的不同需求进行分析。

(一)对不同需求层次的教师对于要素的需求程度分析

基础需求层次的教师对于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极为关注,同时会对学校的人际关系比较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获得职称晋升机会。关系需求层次的教师比较关注基础需求元素,在此基础上对于学校的管理制度会提出较高的要求。价值需求层次的教师在满足基础需求的同时,更为关注工作成就、社会荣誉和学校的发展等等。可见,不同需求层次的教师所关注的倾向性分别为基层需求层次关心薪酬待遇,这是生存之本;关系需求层次的教师较为注重人际关系而对职务晋升并不关注;价值需求层次的教师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职称晋升,而对培训学习并不关注。

(二)不同需求层次的教师对需求要素的满意度

不同需求层次的教师对需求要素的满意度也会存在着不同。基础需求层次的教师比较满意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的自觉性以及学校的发展等等都会持有满意态度,但是对于薪酬待遇、所获得的荣誉和晋升机会却不够满意。关系需求层次的教师满意于学校的人际环境,对于基层需求也持有较高的满意度,却期望能够获得更高的荣誉褒奖,并基于自己的工作成就而获得晋升的机会。价值需求层次的教师对基层需求层次和关系需求层次的各项要素都非常满意,却对于学校管理体制和领导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且希望能够获得良好的职务晋升机会。对于高职教师实施激励管理,就是要针对于不同需求层次的教师的各种需求予以满足,以激励他们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自觉自愿地服务于学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达到期望目标。

3高职教师的激励管理策略

(一)了解教师真正的需求实施分层次激励

高职院校要对于教师实施有效管理,就要采取分层次激励,以根据不同层次教师需求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按照传统的教师激励管理方式,都是采用绩效工资激励教师,也会将职称评审纳入到激励管理范畴,这种单一的激励形式难以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制定激励管理策略时,要根据教师个体的真正需求具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方法,不仅要考虑到教师个体的差异性,还要诉诸人文关怀,真正体现激励方案按照不同需求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展开,以发挥激励的时效性。

(二)构建符合教师需求的激励管理体系

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会对于同行业的利益关系加以权衡,并对于工作态度产生影响。高职院校要对教师实施有效的激励管理,就要将激励管理体系建立起来,相应地完善管理制度。如果激励管理极具随意性,特别是在校务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激励措施不到位的现象,就会导致教师在工作过于注重得失而没有将全部精力投身于工作中。完善教师的激励管理机制,就要提升教师经济待遇的同时,根据教师其他需求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以转移教师的关注点,积极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4结论

第7篇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行政管理;激励;绩效

一、中国行政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1.约束不对称、重监督而轻激励

加强监督,对公职人员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必要的约束。但监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通常具有滞后性和对公务员激励的被动性,激励成效有限。因此,除了加强监督以外,还应该强化内在激励机制,从积极方面引导广大公职人员敬业务实,拒腐防贪,从源头上减少公务员的失职行为,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2.考核激励的作用难以得到体现

考核激励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将考核结果与公务员的奖惩、职务升降、级别和工资的调整等挂起钩来,促使公务员积极工作,尽职尽责。而公务员考核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稍不注意就易产生考核误差,影响对公务员德才表现的准确评定,影响考核对激励功能的发挥。我国目前对公务员只进行定性考核,如某乡镇机关2007年年终考核,有48名公务员参加考核,除了4名公务员为优秀外,其余44名公务员均为合格,“不合格”一档形同虚设。这种考核无疑有失全面和客观公正,甚至没有体现出考核的意义。

3.干部选拔机制中缺少激励

中国的干部选拔机制中公平、竞争、择优原则体现不够,科学的具体的操作规范也不够健全,干部选拔过程中缺少激励,缺乏活力,必然导致利益分配激励功能减弱。由于工资基本固定,收入与努力无关,与组织目标完成情况无关,其结果是、无所作为、消极怠工等“搭便车”现象反复出现。这从根本上说,不是某个人的过失和责任,而是在组织制度中缺乏竞争激励机制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二、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于1943年出版的《动机激发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据此,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1]。

行为学家们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将需要的层次、激励的因素以管理的策略对应成表,为管理的实践提供指南[1]:(1)生理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工资和奖金、福利、工作环境,管理策略可表现为完善的工资和奖金制度、贷款制度、医疗保健制度、工作时间(休息),创造健康工作环境,住宅和福利设施。(2)安全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职位保障,意外事故防止,管理策略为安全生产生活条件、危险工种的营养福利制度、合理的用工制度、离退休养老金制度、健康和意外保险制度、失业金制度等。(3)隶属与爱的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良好人际关系、组织的认同,其管理策略为和谐工作小组和良好人际关系、协商和对话制度、互助金制度、工会及其他团体活动、娱乐制度、教育训练制度。(4)尊重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名誉、地位、权力与责任、被人尊重与自尊、与他人工资奖金之比较,管理策略为人事考核制度、工作职称晋升制度、选拔择优的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与提合理化建设制度。(5)自我实现的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有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组织环境、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管理策略为决策参与制度、建立攻关小组、提倡创造性工作、发动职工研究发展规划、交给职工挑战性工作和破格晋升制度。

2.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薪酬制度和灵活的福利机制

薪酬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薪酬因素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物质激励的范围,成为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的重要因素。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曾指出:“金钱对那些抚养一个家庭的人来说要比那些已经功成名就、在金钱的需要方面已不再是那么迫切的人,就重要得多。”[2]

在中国公共部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公职人员的薪酬一直实行等级工资制,一般工资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高薪金的公务员制度,一位高级行政官员的年俸可以与首相相比。鉴于中国的国情,目前不可能实行高薪金公务员制,但近年来公务员待遇的提高体现了决策者们对薪酬因素的重视。目前,中国公务员薪酬提高的趋势使得公共部门在与企业及其他行业争夺人才的竞争中增加了优势。但是,要使金钱成为一种真正有效的激励因素,必须保证“在各种职位上的人们,即使级别相当,但给予他们的薪酬也必须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工作业绩”。也就是说,薪酬应当与绩效挂钩,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目前,在西方一些国家,以往刻板的工资报酬制度正逐渐被以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所取代。以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是基于这样的论点,即“公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应该符合经济市场的工资水平,并且不论公务人员之间可能存在何种差异,他们工资报酬的多少应该取决于其工作成绩的好坏,工作成绩越好,所得到的报酬就应该越多。这一论点意味着传统的、强调统一的公务员制度应该被取代。尽管公务员无疑也会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但在以前,公务员作为一个整体有着强烈的服务意识,并将为公众服务作为他们努力的目标。然而,金钱奖赏正逐渐取代这些无形的、但却是真实的价值观和激励因素而成为招聘人员和提高其积极性的主要手段。”[3]

3.权力激励——公务员自我实现的需要

国家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掌握着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尽可能合理地配置,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公共部门这个庞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公共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权力始终都在对支配和使用公共资源的公职人员起着不容忽视的激励作用。

公职人员处于何种行政职位,就拥有相应的行政权限,职位越高,所享有的权力就越大。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满足对物和人的支配欲望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级——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自己越来越成为受人瞩目和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建立并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权力激励体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权力对于各级公务员的激励作用集中体现在,为了能够支配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必须在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勤奋工作,取得显着的成绩,得以受到提拔,从而能够行使更高职位上更大范围的权限。

在建立权力激励体制过程中,必须在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避免出现“为了掌权而掌权”的不良倾向。要明确公共权力是人们赋予的,是用来更好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合理的运用权力激励,不仅能够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权力腐化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三、丰富激励手段,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

1.拓宽激励渠道,注重加薪、休假等激励方式

有时将公务员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奖励,反而使公务员无法很好发挥才能。在晋升中,并不一定是业绩最好的人得到晋升就是公平。业绩优秀者应该得到奖励与表彰,但是否晋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则更主要地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能力与个性特点。这一点应在晋升标准与要求中明确说明,并在晋升人选决定之后加以解释。对未能晋升的优秀公务员应有足够的表彰与补偿,以体现他们应有的地位与价值。激励渠道多样化有利于公务员合理地自我定位,从而可以不必将职务晋升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2.在工作设计方面,尽量丰富工作内容

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内容,采取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等工作设计方法,尽量丰富工作内容。对公务员工作内容的改善及对其工作行为的认同和奖励,可以使公务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满足感、成就感,从而促使工作不断创新。如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由于每个公务员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同,对岗位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因而须建立岗位流动机制,使公务员能感到工作的乐趣。

3.打造和谐有序的行政组织文化

良好的行政文化凝聚了公务员行政智慧和行政实践经验。行政文化诸要素对于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手段的确定、激励机制的实施和激励结果的兑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4]。健全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促进行政文化的建设,要鼓励公务员树立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意识,成为协调政府与民众关系的主体,促进公务员对政府工作的主动参与,有效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如果能做到公务员都相信:职位只是分工,薪酬体现贡献,那公务员就不会去追求层级的发展,而转向关注工作的内容,这样才会提高效率。随着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群众之间、干群之间沟通会更容易,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会为和谐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志华,刘小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62.

[3]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11.

第8篇

1需求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llow)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5种川。1967年,马斯洛在需求层次中加入了超越自我的需求川0 1970年,有学者提出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之间增加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然而对这两个需求是否构成需求的层次存在不同的观点。

2肿瘤病人的需求层次内容    

肿瘤使个体自我满足需求的能力下降,出现多层次照护需求。鉴于现代护理实践范畴不断延伸,且强调人文关怀,本研究结合理论发展及文献综述,提出肿瘤病人需求的8个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及超越自我的需求。

2. 1需求层次的产生基本需求层次的产生与满足从低到高有一定的层次性,较低层次需求满足后,就向高层次发展,逐级上升。如肿瘤病人的疼痛缓解后,会开始重视环境的安全,即满足生理需求后上升至安全需求。但不同层次需求的产生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在不同人、不同条件下,需求的产生与满足可以出现层次超越或倒错的现象。如某些艺术家病人,即便被病痛折磨,也不忘完成自己的作品,即在底层需求未得到满足情况下依然存在自我实现的需求。

2. 2优势需求层次同一时期内,个体可存在多个层次的需求,但只有占支配地位的层次支配个体产生相应满足需求的行为,这种需求称优势需求川。个体的优势需求是在不断变动的。如癌痛病人的优势需求为生理需求,此时病人会寻求疼痛的减轻与个体的舒适,但同时病人也需求医护人员的尊重及组织单位、家庭的援助和关爱。

2. 3需求的依赖与重叠各层次需求的出现并不是在前一层次的需求完全满足之后才出现的。随着前一层次需求的不断满足,后一层次的需求就会逐渐出现,往往表现为前后层次之间略有重叠。然而高层次需求发展后,低层次需求也并未消失,而只是对人的行为影响降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每个层次需求上往往都只获得部分的满足和部分的不满足,人们的行为也往往是由几种基本需求或一切基本需求共同决定。

3肿瘤病人需求的评估    

为正确、及时地了解病人的需求,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已开发出多种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肿瘤病人。 

当前各种肿瘤病人需求评估工具的开发并未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其内容涵盖了生理、心理、人际交流、社会支持以及治疗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评估。侧重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认知需求,对审美和自我实现需求涉及较少,且部分工具对病人的评估局限于诊疗阶段,不利于病人需求的全面评估和动态监测,目前灵性需求有特异性评估工具,但对肿瘤病人的针对性不足因此,肿瘤病人需求评估工具还需在理论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肿瘤病人需求的护理实现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文献分析,本研究通过肿瘤病人需求的8个层次,具体阐述肿瘤病人的需求内容及护理要点。

4. 1生理的需求与护理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温度、排泄、休息、避免疼痛等。肿瘤病人所经历的治疗周期长,对身体影响较大,生理需求突出。大样本调研发现:肿瘤病人在治疗期间出现疼痛、疲乏、恶心、呕吐、睡眠紊乱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存在缓解生理不适的需求。

第9篇

关键词:JIT;实施困境;需求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8日

企业要想有效地实施准时制生产方式(JIT)就必须正确地认识JIT。首先JIT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以它所要追求的目标所定义的一种思想,其核心是为了实现零库存、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产品而进行持续改善,其改善的对象是大野耐一所提出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七种浪费现象,因此我们在理解JIT时必须抓住它的核心――持续改善;其次才是实现改善的具体方法。JIT的实施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李祺、捷认为企业最高经营决策者对进一步推行TPS的支持力度不足;郭振宇认为中国企业多盲动、浮躁、企图一步到位;李耘涛认为企业对于JIT的理解没有做到全面、准确,然而这些都是一些深层次原因的外在表现。本文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如图1所示,在以下三个方面探究深层次的原因。(图1)

一、社会层面

(一)JIT的实施要以需求层次的多样化为前提。丰田的JIT模式能够战胜以通用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模式,表面上看是得益于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而实际上是随着西方国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都已经得到了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个阶段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是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了,而JIT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这才是JIT模式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然而,当前我国还没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还不完善,导致个人消费明显不足,这一结论可以从图2中不同国家的个人消费占GDP比重的横向比较中得出。(图2)

而当今国内房价虚高,国际公认的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即工人的年均收入与房价的比值)是3~6,国内房价是居民年收入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就使得本来数量就不大的个人消费的相当一部分又集中到了房地产领域,而住房需求属于最低层次的需求即生理需求。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在低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不会追求以产品的多样化为特征的社会需要这一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使得社会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下降,势必会削弱JIT的实施效果。其次,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外贸易,尤其是经济比较活跃的江浙及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占的比重很大,然而外贸企业多是订单加工,承担的是制造业分工的下游产业链,不直接面向市场,这使得需求的多样性下降,因此JIT的实施显得不是非常紧迫,而且实施起来效果也不明显。

(二)JIT的实施要以基础IE的广泛推行为基础。丰田汽车公司生产调查部部长中山清孝认为,丰田生产理念(JIT)就是IE在企业中的应用,因此在丰田每个公司都熟知泰勒管理思想。工业工程之父泰勒创立这门学科进行基础IE实践的时候,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那时我们无暇顾及这一先进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时期内,西方的科学理论又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手段同样没有得到重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开始接受西方先进的理论,然而这时IE已经淹没在各种时髦的理论之中了。因此,我们要想在中国成功实践JIT就必须进行一次基础IE知识的普及性宣传。目前我国制造业靠资源、劳动力低价优势发展的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这种微利发展模式是经不起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这正是我们大力推广基础IE进行产业升级的大好时机。

二、企业层面

(一)企业管理者层面。实施JIT是一种变革,任何变革是有阻力的,而长期以来内资企业普遍缺乏变革的动力。JIT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持续改善,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效益,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才把这整套思想在丰田的所有协作环节内全部付诸实施。其次,实施JIT的企业应该是像丰田一样具有一定规模、制造过程所需工序较多、较复杂的企业,因为规模较小的企业存在的七种浪费现象较少,满足以上条件的只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和少数民营企业。

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层不是非常稳定,领导层主要由上级任命变更比较频繁,这就使得领导层没有安全感,即他们对于工作安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由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在工作安全没有得到满足时,他是不会追求归属感(属于社会需要)这一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在领导者对企业没有归属感的情况下他们就很难集中精力谋划企业的发展,因为他们首先要做的是维护自身的安全,讲求成绩。而JIT这种实施周期长、见效慢而且投入、风险比较大的项目自然不是他们的首选,即使有高瞻远瞩的领导人进行了变革,随着领导层的变更也可能会终止。

对于多数民营企业来说,由于他们真正的发展时间较短,从1992年产权制度改革开始至今只有十几年的时间,目前还处于跑马圈地抢占市场的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渡过生存期;普遍规模比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企业中存在的浪费现象比较少,JIT实施的效果更不明显。即使有一些发展较快的大企业有能力实施,但是他们有顾虑,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较短,改革的过程中还遗留了很多问题,这使得企业家感觉未来政策的走向不明晰,他们对自己事业的未来缺乏安全感,即他们更高层次需求的实现受到了限制。由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是进行重大变革。

(二)企业制度层面。JIT生产理念有别于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核心就在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作用的不同,在JIT生产方式中工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大规模生产方式中工人仅仅是无法用机器取代的工具。这就意味着在JIT生产方式中工人的需求层次高于大规模生产方式中的工人。晚年的大野耐一在书中留下了感人的反思:“没有人喜欢自己只是螺丝钉,工作一成不变,只是听命行事,不知道为何而忙,丰田做的事很简单,就是真正给员工思考的空间,引导出他们的智慧。员工奉献宝贵的时间给公司,如果不妥善运用他们的智慧,才是浪费。”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愿望,只是在低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高层次的需求不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要想很好地实施JIT,我们的制度设计应该是有利于高层次需求的实现的。自下而上的决策制定过程是日本管理的特点。在准时生产系统中,生产线中的决策权在整个工人的责任心控制下。比如,在丰田一旦发现问题每个工人都有权使生产线停止,然后依靠团队的力量解决,而这一切在丰田都是有制度保障的。这种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管理制度为高层次需求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目前在我国普遍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李荣融在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上说,企业权力制衡的机制还不够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普遍建立,很多企业还是“一把手”体制。这种制度会导致信息自下而上的传递渠道很不通畅,这种压迫式的管理方式会对工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进而影响JIT实施的效果。

三、员工层面

JIT的实施是需要全员主动积极参与、全身心的投入和团队合作的,其中团队合作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丰田很多改善工作尤其是生产线停止后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团队来完成的。只有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两个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员工对团队合作的渴望才会上升。在JIT实施比较成功的美国和日本这两个低层次需求的实现是有一定保障的,在美国有强大的工会来维护工人的权益,有发达的人力资源市场来实现就业,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在日本,终生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可以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归属意识。然而,目前我们的现实状况是住房、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员工只能通过增加自己的储蓄来应对。非常高的储蓄率会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内需不足。还有一个对JIT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的状况是,中国人工作时间长,效率却不高。有统计数字表明,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一年约为2,200小时。而阿根廷是1,903小时,巴西是1,841小时,日本是1,758小时,美国是1,610小时,英国是1,489小时,而荷兰人均工作时间最少,一年才1,389小时。在如此高的劳动强度下,工人只能疲于应付、甚至消极怠工,而不会产生JIT的实施所需的团队意识和归属意识。

四、小结

为了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我们必须要重视JIT这种适应时代需求的生产理念的应用。为了使JIT的实施更加顺利我们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安全层次的需求,尤其是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从而释放巨大的国内需求能力。

2、进行一次基础IE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性宣传。

3、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工会的建设,使之能够真正为工人争取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祺,捷.中国企业深入推行丰田生产方式的障碍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2.

[2]郭振宇.为什么中国没有实践丰田生产方式的成功典范[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6.

[3]李耘涛.丰田生产方式及其新发展在我国农机企业的应用[J].中国农机化, 2006.4.

第10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方;利益;需求;驱动

1 绪论

在1月22日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讲话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而近年来一些政府或为面子工程,或打着城市更新的旗号,不断进行拆迁,有这样的一种声音不断充斥在我们耳边“拆一次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了GDP。”名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实为重复建设以追求GDP,进而追求地方官员的政绩。正是在这种错误政绩观的引导下,一些不该拆的房屋被大量拆除,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此节约在建筑领域尤为重要,分析城市房屋拆迁利益相关方的拆迁动机就显得尤为必要。

2 房屋拆迁利益相关方分析

2.1 利益相关方识别

利益相关方,指极其有可能受拟议中的某项干预活动无论是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或者指那些会影响到这项干预结果的人、群体和单位[1]。城市房屋拆迁中涉及的利益相关方有:政府、开发商、被拆迁人、施工单位、咨询机构、信贷机构、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商。

2.2 利益相关方分析

利益相关方能够影响整个活动,他们的意见一定要作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利益相关方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保持一致意见,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城市房屋拆迁这一活动的影响力、重要性、参与城市房屋拆迁的可能性,以及在房屋拆迁的整体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均有不同,这些不同直接影响到房屋拆迁活动,且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付出程度不同也会直接影响最终效果。

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理性层面、过程层面和交易层面 [2]。房屋拆迁的具体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或需求部分是理性层面的分析;利益相关者对房屋拆迁的影响程度、重要性经及卷入的可能性是过程层面的分析;利益相关者的优势和劣势部分是交易层面的分析,具体见表1:

理性层面上,政府对城市房屋拆迁决策具有主导作用,对被拆迁人具有导向作用,开发商是对政府决策执行的补充,且所有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需求都含

有获取经济利益。过程层面上,房屋拆迁必须关注利益相关方对它的影响力、重要程度以及卷入的可能性;政府是整个拆迁活动的决策者,它对整个活动的影响高、重要程度很高,且必须卷入;开发商是政府在房屋拆迁后才引入,因此对整个活动的的影响力为中等,但是对房屋拆迁活动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而被拆迁人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在政府决策后还可以通过社会影响反作用于政府,因此对整个活动影响高,在活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它参与方由于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一拆迁活动,因此其影响程度、重要程度以及卷入的可能性都中等或偏低。从交易层面上看,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在以政府为主体的拆迁过程中,开发商拥有着雄厚资金,而被拆迁人是土地的直接拥有者,因此其优势很强,而其它利益相关方都是被动参与到活动中去。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利益相关方进行利益分析时主要分析政府、开发商以及被拆迁人的利益关系。

2.3 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分析

2.3.1 政府利益

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政府利益是通过征用土地形成的,主要体现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两个方面。经济利益指通过房屋拆迁政府获得的经济资源,如财政收入、GDP增长等。而经济利益的实现,又产生伴随着项目引进、开发区的设立、政绩积累而来的政府声誉、公众支持、名望等政治利益。

2.3.2 开发商利益

城市房屋拆迁和建设中,开发商利益主要体现在土地成本利益和建设利益两方面。土地成本利益一方面指开发商在征地过程中减少拆迁补偿安置费,从而降低开发成本而获得的利益,另一方面指避免由于补偿未达到拆迁户的预期要求,而延迟签订拆迁补偿协议,造成影响工程项目进度,增加银行贷款利息,以及丧失最佳开发时机带来利益损失。建设利益是指开发商在后期建设过程中的利益。

2.3.3 被拆迁人利益

被拆迁户利益指因房屋被拆迁造成既得利益受损,而应获得相应补偿安置的被拆迁户的利益。被拆迁户利益包括生活利益、财产利益及增值利益,生活利益指被拆迁户因房屋拆迁,生活受到影响,需由政府和开发商维持和保护其生活的利益;财产利益指被拆迁户因房屋拆迁而应得到的补偿安置的利益。财产利益包括房屋、房屋的附属物以及拆迁费用和房屋及其附属物所占用范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价值;增值利益是指被拆迁户的房屋所占有的土地在拆除开发的过程中应得到的土地增值的那部分权益。

2.3.4利益相关方关系

在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冲突是这三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追求利益是三方拆迁决策的最终目地,拆迁人如果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然尽量降低拆迁成本,给被拆迁人尽可能少的补偿;被拆迁人会坐地要价,从而得到更大的利益;而政府利益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拆迁人,也依赖于被拆迁人。协调三者利益冲突的关键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政府应当回归中间人的位置,在协调者的位置上衡量三方利益,既要考虑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实现城市房屋的合理、合法、绿色拆迁[3]。

3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拆迁动机

3.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科学家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3.2 动迁驱动的机理

国家为了发展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但征收的前提是发展需要;因此,城市拆迁的动因也只能是发展的目的[4]。然而现实中,大量的城市拆迁却是因商业开发、园区建设等而起,并非直接受益于广大的民众,且这些动因可能多是由非政府的商业组织提出,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后强制实施。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将城市房屋拆迁的动迁驱动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利益驱动

无论是企业还是自然人,为了保证自身的基本生存,都有追逐利益的本能,政府部分官员利用手中职权批准房屋拆迁,在拆迁以及之后的建设过程中进行权力寻租,从而满足自己的私欲。开发商为了在拆迁后的土地上进行商业开发以赚取经济利益而与政府合作,并以各种手段促使政府同意拆迁。而有些被拆迁人由于身处这一地理位置,希望通过房屋拆迁而得到更多的补偿。这些都促使了房屋拆迁的可能性。

(2)发展驱动

政府为了本地区的GDP增长,吸引更多的投资;开发商为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能够延长下去,而被拆迁人为了在得到赔偿后其新的住所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这些需求都要通过不断地对地产版块进行投资开发来实现,这也是房屋拆迁的部分原因。

(3)社交驱动

社交驱动也可称为名誉驱动,是指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进行的活动。政府体现在为了得到该地区人民的支持,开发商体现在服务于民众得到民众的一致称赞从而便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被拆迁人体现在为了城市的发展,牺牲个人利益。

(4)价值驱动

价值驱动是最高级的驱动,在这种驱动下,各相关方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价值而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价值,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一切从人民着手,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为了民众的需要进行拆迁。而开发商为了实现企业价值,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可持续发展,在考虑环境、经济等因素下进行拆迁,从而实现企业价值[5]。

4 提出建议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针对城市房屋拆迁,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在房屋拆迁决策中,政府占据着主导作用。因此,为避免拆迁的过度与随意,一方面要满足政府的发展需要,在保证地区GDP增长的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在面对房屋拆迁这一问题时,不要为了拆迁而拆迁,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此外也可加强其它产生的发展以保证GDP的增长;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做好拆迁工作,保证被拆迁人的基本利益,使被拆迁居民得到最基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保障,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且在拆迁过程中规范拆迁形为,杜绝滥用行政裁决和强制拆迁,以满足被拆迁人的安全需要;最后在此前提下进行政策宣传,激励其它各参与方更好地进行房屋拆迁工作。

第二、开发商在房屋拆迁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扶持,其发展所需土地都需要政府的批准。由于商人追求利益的本质,因此在拆迁过程中首先要满足开发商的基本利益,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使企业能正常经营。在此前提下,开发商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来降低成本,承担社会责任以此满足开发商名誉和价值的需求。

第三、就目前的房屋拆迁现状来看,被拆迁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拆迁结果,但是由于其利益具有个人性和社会性,从被拆迁人利益受损的后果来看,社会性是主要属性,如果无法满足被拆迁人的基本利益,可能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动荡。因此,一方面政府和开发商要满足被拆迁人的基本需求,保障被拆迁人的基本居住条件和生活;另一方面,被拆迁可能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而促使政府拆迁,因此要引导被拆迁人的精神需求,追求个人价值,为了城市的发展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Jennifer Rietbergen -McCracken.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Assessment:Tools and Techniques.World Bank 1998

[2]林曦.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评述[J].商业研究.2010(8):66-70

[3]户邑. 城市拆迁运作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5

[4]董世军谢迪平.城市拆迁的透视与思考[J].人民论坛.2005.(3):80

[5]朱东恺,施国庆.项目社会评价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可持续发展.香港2003(2)

第11篇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 知识型员工 激励因素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关键的核心资源。企业产品的研发,技术的升级,管理模式的创新等都要依靠知识型员工来实现,而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拥有知识型员工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因此,如何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知识型员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命运。随着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

二、理论背景

知识型员工(Knowledge Workers)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提出的,主要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2]”。 知识型员工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 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3]。本文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拥有知识、技术或特殊能力,并利用知识、技术、能力,在企业从事创新性工作(产品、技术研发、资产管理、金融和管理咨询等)的人。

194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theory of needs),他认为激励可以看成是对具体的社会系统中未满足的需要进行刺激的过程,社会系统中每个人的需求是多样性,有层次性的,因此,他将需求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或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本研究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这5种层次的需求转化为5种激励因素,生理需求用金钱财富替代,安全需求用组织环境替代,社交或感情需求用人际关系替代,尊重需求用工作自主替代,自我实现需求用个人成长替代。通过对界定的5种激励因素得到问卷数据分析试图找出影响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关键因素,以期能够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1.数据选择

本研究数据限定在新疆的IT行业,制造行业、金融行业、咨询行业和教育行业,这些行业知识型员工比较集中的行业,有利于数据的收集,并且案例企业有行业分散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案例具有代表性,选择经营时间在5年以上的企业,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收集数据,访谈的对象包括企业的经理、技术研发人员、证券和股票分析师、大学教授等。调查问卷一部分以电子邮件和纸质形式发往各个企业,另一部分依托新疆财经大学EMBA和MBA学员填写及相关单位帮助发放问卷。数据收集在2012年8―10月,历时2个月,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368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53份,得到有效问卷31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8.89%。

3.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运用对比分析法(comparative analysis approach)对行业间、行业内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运用分析性归纳(analytic induction)的方法将比较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四、研究结果

1.数据处理

样本数据用excel 2003处理后的结果如表所示:

2.数据分析

本研究是在马斯洛的5个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构建的激励因素,因此,与美国著名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知识型员工实证研究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邓超等人对426名知识型员工实证研究结果相比,有共同的激励因素即:金钱财富和个体成长,增加了组织环境和人际关系两个因素。本研究认为个体取得的业务成就是个体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故将业务成就归于个人成长因素。

(1)金钱财富因素有明显的差异,在本研究与邓超的研究中金钱财富均占到各个因素的第一位,而在玛汉・坦姆仆的研究中金钱财富却排到最后一位,这是因为数据地域差异性导致的,前者数据来源于中国,而后者则来源于美国。中国与美国发展程度、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知识型员工更注重金钱财富,而美国知识型员工则更看重个人的兴趣和发展。

(2)个体成长因素在三个研究中均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在本研究中更是占到33.74%,位居第一位。因为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和职位一般在比较高的层次上的,知识型员工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工作,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3)工作自主因素在本研究,玛汉・坦姆仆,邓超三个研究中的比重依次是12.78%、30.51%、5.87%。由此可见,美国的知识型员工注重工作自主远远高于中国知识型员工,这与美国崇尚自由、追求民主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本研究中的数据比邓超的研究数据要高6.91%,因为后者的数据是2001年,而前者是2012年,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知识型员工对工作自主性要求有所增长,但从整体上讲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禁锢,中国知识型员工在追求工作自主和自由方面仍落后欧美等发达国家。

(4)组织环境因素(本研究主要考虑组织环境的安全性)在本研究占20.6%,仅次于金钱财富和个人成长的比重,但是在众多学者激励因素实证研究中,组织环境占的比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因为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和数据收集主要以新疆的企业为主,由于受7.5事件的影响,知识型员工对组织的安全环境的安全越来越关注。

(5)本研究从马斯洛的社交需求出发将人际关系纳入激励因素,认为知识型员工比非知识型员工更需要友谊、爱情、归属和接纳,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一般是创造性的工作,这个过程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脑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知识型员工释放工作和压力,调节紧张的情绪,从而激发其工作热情,更轻松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五、结论

知识型员工是用创造性的知识和技能为组织带来经济效益的人,他们创造的更多的是无形产品如:知识、技术、思想和能力等。从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知识型员工的激励要与其需求密切结合,他们的需求与其价值观、偏好、文化程度等有很大的关联,作为企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只有这样知识型员工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邱丽颖.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1-2.

[2](美)彼得・德鲁克.变动中的管理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12篇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中小学教育;启示

作者简介:董云,女,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需求层次理论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在需求层次理论中,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解决方案,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

1 教育手段理性化,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绝大部分家庭已经解决了吃穿住等问题。所以,学生的生理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而随之出现的是对安全需要的追求。马斯洛把安全需要解释为对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虑和折磨的追求,对秩序和法律的需要等。这种需要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安全感,否则便会产生威胁感和恐惧感。他还指出,儿童对于安全的追求比成人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儿童遇到危险时,他们不善于掩饰自己,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反应。“幼儿对于威胁或者危险的反应更为明显,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根本不抑制这个反应。……假如幼儿突然受到干扰,或者其他异常的感官刺激的惊吓,或者受到粗鲁地对待,等等,他们会全力以赴地作出反应,仿佛遭遇了危险。”[1]

在大多数中小学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直接伤害学生身体,二是侮辱学生人格,三是变相体罚学生。体罚及变相体罚会对学生造成直接的人身伤害,还会使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2]

安全的需要作为一种低层次的需要,是其他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只有心理上有了安全感,学生才能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避免体罚学生等此类行为,用正确理性的手段来教育学生。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端正思想认识。教师进行惩戒教育,不应以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而应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其次,教师要调整心态,冷静思考对策。当遇到突发状况时,避免用暴力等过激的手段解决问题,理性做出决策,使自己始终在一种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下工作。

2 教育形式人性化,满足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

当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时,对爱与归属的需要就开始支配人的动机和行为了。马斯洛认为,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每个人就会有一种为他人所需要、为他人所接受的倾向。他们开始渴望与他人建立友情,在自己所在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并会为此目标不遗余力。若爱与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就目前中小学教育而言,许多教师对自身职责并没有清晰认识。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唯一职责就是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者,是教育计划的实施者,教师过分地看重学生的成绩,学生也把获得高分当作是得到教师肯定的唯一方式,当作是自己价值的表现方式。这会导致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为了获得教师的认同与表扬,他们把同伴视为对手,甚至是敌人,在学习上缺少合作与帮助。长此以往,班级之中会形成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不平等的、歪曲的关系。这种极端异化的教育形式,使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在整个班级中没有感到温暖与友爱,而是感到冷漠与孤立。

所以,针对这一状况,教师要改变以往固定僵化的教育形式,以人性化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除教学以外的深厚的感情,以爱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满足学生爱的需要。教师不仅要热爱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尖子生,还注意关心表现平庸的后进生,帮助他们改正自身缺点,发掘其他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上进。其次,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满足学生归属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地组织各种班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

3 教育评价多元化,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

当生理、安全和爱与归属的需要都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尊重需要开始占主导地位,支配人们的生活。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敬,具体包括对地位、名誉、声望、赏识、威信等的期待;另一方面是自尊,具体包括对充满自信、获得本领实力、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欲望。

学生也渴望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都希望被他人重视,期待获得教师的赏识与肯定。但是,不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采取单一化的教育评价方式,他们仅仅按照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教师只关注了优等生的自尊心,而忽视了后进生自尊的需要,甚至是以体罚、讽刺等方式来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学生的自尊心是学生进步的内驱力。当学生的自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作用,激励他们更加努力上进,反之,当学生的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抗议的方式来调整心理的平衡,这只是导致消极的后果。所以,中小学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制定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标准,除了智育标准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德育、体育等方面,防止仅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善于发掘他们优点,并积极地指导帮助他们,满足他们尊重得需要。

4 教育理念个性化,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当上述四种低层次需要基本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随之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的倾向。他还指出,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

因此,各中小学教师应树立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在注重学生智力开发的同时,也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首先,中小学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宽容的态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其次,中小学教师应更新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掘的更充分,在各方面发展得更全面,使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更高。”[6]所以,中小学教师只有树立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才能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各中小学教师应自觉转变教育手段和形式,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更新教育理念,从而保证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