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2-02-16 07:5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重要艰巨和紧迫; 教育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40-01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农村学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从很大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要融合计算机技术,走信息化之路,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大多数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难以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落实。即使政府财政出资购置较为理想的信息技术设备,师生及社会在广为赞叹之余,是否真正用于教学,全面为教学服务仍是问题。据此,笔者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强化意识,认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最为强劲的助推器。推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也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只有正确认识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在思想上予以重视这一工作,进而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推动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应从提高教师自身计算机应用水平着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其核心就是计算机的使用,我们学校位于海岛,与外界的联系少,教师大多较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了解知之甚少,对计算机的使用基本摸不着门。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又决定了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要推进我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让每一位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试想,在一个设备配备齐全的学校,教师却不会使用计算机,那这些设备无疑将成为一堆摆设,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本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必须掌握如下计算机技能。1、计算机基本操作使用,能正确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2、了解并掌握相关网络知识,能熟练使用IE上网浏览、查寻各种教育教学所必须的资料,对Internet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够收发电子邮件,共享网上资源;3、专业教师还应掌握课件制作等软件的使用,能根据课程的需要运用软件制作课件;4、根据学科需要,教师还应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同时能在网络上发表见解、交流思想。以上四个方面的技能,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只能是通过定期学习让教师逐步掌握,在形成一种“人人学习计算机”的氛围后,教师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时,教师就可以在指导教师引导下自学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最后达到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奠定“软件”基础。

三、多方筹措,稳步完善“硬件”配置

“硬件”配置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决定因素。而学校的设备配置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设备配置一步到位很难,所以,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作为农村学校,又是海岛学校,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特征,学校想方设法,多方筹措,我校装配拥有计算机教室,拉开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序幕,接着,当年由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办免费放送了“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设备,包括数学化信息技术教育室卫星数据接,多媒体展示平台,光盘播放等设备,其中还包括一些教学资源类光盘,极大地方便了老师和学生对天网各种免费资源的浏览和使用。在今后我们还将争取各方资金和社会办学力量,把我校的“硬件”配置再上个新的台阶,争取与外界先进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

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第2篇

一、中职学校档案建设现状

中职学校档案一般采用纸质材料进行记录,由于所要记录的信息量比较大,所以记录时间长,耗费大量的纸张,占用的人力较多。而且在记录之后不易更改,操作难度大,纸质档案进行传输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档案的错乱与丢失。档案的保存与整理也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由于档案基数大不利于移动和整理,储存也会占用较大的地方,保存也需要注意很多的储存方面的问题,比如潮湿问题,档案转运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丢失。档案储存时间较长的话容易造成纸质的氧化,造成档案的损坏。现代中职档案关系着学校教职工的方方面面,学校档案的缺失会影响学生的求学与教职工的教学评优。现代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依旧比较落后,因此需要引起学校管理人员的注意,引进新型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改变现代中职学校管理档案的问题。现代中职院校有一些已经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效果显著有效,值得在大多数的中职院校中进行推广。应当改变现代落后的技术,积极地改变现状,改变现代中职学校建设中的缺陷,为创建现代化信息化的中职院校努力地进行改变着。

二、学校档案管理

学校档案管理目前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对档案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以及进行利用,各个环节的繁杂劳动影响着档案管理。因为现在的档案材质主要是纸质和实物,不利于进行查找和管理,影响着学校档案管理。由于现在档案管理过程比较复杂,所以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型人才比较难以寻找。再就是由于现代学校档案管理长期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所以依旧采用从前的档案管理方式,从前落后的思想没有改变,不会进行改革和创新,制约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学校档案问题制约着学校发展进程,由于学校档案管理的问题造成学校管理出现了各种状况,信息查询的不及时,造成纰漏。严谨的学校档案管理也是对学校学生的负责,因为当学生升学时需要查出自己的档案时,不再像曾经那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查找,管理信息化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搜集出的档案也比较完善和准确,不会因为档案的缺失而影响学生的升学问题。而且当遇到需要查询大量学生的档案问题时也会比较便捷,不会造成档案的混乱丢失。

三、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信息化具有信息储存无纸化,信息传输便捷性,操作方式简单化和储存信息庞大化的特点。有利于改变曾经采用纸质档案材料的现状,档案可以进行数字化,储存占用的地方小,有利于节省空间。由于信息传输的便捷性,有利于信息的传输与互动,学生的升学和毕业的信息的传输快速便捷,这样就不会给学生造成恶劣影响。使用现代化设施进行整理和储存操作简单易行对于整理人员的要求也不会太高。只需要对从前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进行操作,节省了人力、财力、物力。现代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中职档案管理的便捷性,因此学校应当积极采用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建设的制度,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确保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顺利的推进。还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档案信息化工作规范化操作,使工作变得规范化。学校还应当落实学校档案信息化的设施设备,加快学校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使学校纸质储存的现状不断地进行改变。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确保档案信息不再流失。建立校园局域网,有利于学校档案资源的传输与利用,使学校档案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建立数据库使学校档案进行数字化储存,不断对数据进行整理细化,防止信息的缺失。虽然信息化操作相对于从前的纸质档案的整理与操作来说变得简单易行易于操作,但是依旧需要进行简单的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过去费事费力的事情变得简单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中职学院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更好地服务师生,提高学校的工作水平。

作者:赵吉鹏 单位:甘南藏族自治州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唐柳雁.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咨询,2014,(16).

第3篇

一、引进虚拟仿真技术,解决诸多实训难题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遇到职业学校共有的问题:加工制造类实训设备造价贵,学校财力无法承担全部教学需要,更无法经常更新对接前沿技术,且设备庞大、占地广、能耗大、维护费用高。

为此,我校立足研讨,在2008年就把校园网络接入新实训基地各车间、实验室,统一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率先引入了虚拟仿真技术。近三年,学校加快了建设步伐,先后添置了上海宇龙数控仿真软件、美国普鲁易三维建模设计软件、电工电子类PCV印刷电路板设计软件等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利用其易学易用、交互能力强的特点,将抽象的过程形象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还与上海厚载智能公司校企共建数控车仿真实训室;与美国参数技术(上海)软件公司、南京培杉软件公司共建校内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基地等,将仿真教学贯穿于实训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借助虚拟软件和仿真设备,学校减少了资金的投入,充分利用了有限资源,完成部分实训内容和实训过程,很好地解决了以上职校实训的一系列难题。

二、探索虚拟技术应用,形成了高效实训模式

虚拟软件和仿真实训设备应用,重在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学校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待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后改用生产设备,或者生产设备训练与仿真训练交替进行,最大限度扩展学生实训时间,熟能生巧;同时借助仿真软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实训与企业实际生产的接轨。如:在单片机实训中,根据老师的银行自动存取款机功能讲解,学生通过网络掌握设备工作原理后,利用单片机仿真实训平台相关模块及元件,模拟一台银行自动存取款机控制器,如有困难,除向指导老师现场求助,还可通过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课件找寻答案等。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推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形成了“学做教合一”实训教学新模式,包含任务的布置(学)――学生的操作(做)――教师的讲解(教)――学生的检验修改应用――师生总结等环节,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训练同步,有效避免了理论、实践脱节。

三、发挥虚拟教学作用,促进了师生专业成长

虚拟仿真技术在实训教学的运用,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技能水平。2010年至今,我校学生中级工一次通过率98%以上、高级工一次通过率89%以上。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成绩优异,2008年以来,我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13金6银1铜,其中3个全国状元;2010年至今,学校在江苏省技能大赛上获得35金44银31铜,其中26名省状元,尤其秦鑫同学毕业后代表企业参加了江苏省首届技能状元大赛,获得“江苏技能状元”;在今年张家港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我校又产生3个状元。技能带动就业,学校对口就业率95%,就业率100%,大批学生到企业后成为生产一线骨干,普遍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11-01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现代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信息交流、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等,而在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程度还不高,要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尤其是软件的建设。

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将改变农村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农村学校,教师们讲课都是“黑板+粉笔”的传统手段,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理念深入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校园网等)进入农村学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变了农村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改变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育信息化将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和环境的制约,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接受新知识与学习空间狭窄,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随着农村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的逐步建设和运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得到解决,让农村学校的师生够通过教学光盘、卫星接收、网络等方式与城里的师生一样能获取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均衡的发展。

(三)教育信息化将提高农村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随着教育信息化在农村的深入,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发生转变,现代化教学设备走进课堂,提高了农村教学水平。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农村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开始逐步实现。因此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

(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还难以满足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情况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合追随时代潮流,不适合攀比追求品牌与配置,而应注重选择经济实惠、适合实用的设备, 以避免因计算机等教育信息设备更新速度过快而造成的经济负担,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实际的量力而行,建设适合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

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信息化设施更新快,损耗大,因此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首先各级政府要保证教育的基本建设和发展所需经费,尤其要向农村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倾斜,对能带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但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比较难的。因此,应当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而且还可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要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有步骤的逐步改善一批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条件。

第5篇

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体现

教育信息化,是指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收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2003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的形成,因而学校教育必须也必然实现信息化。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工程。

(一)配备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在传统的教室里,教师主要靠语言和一些简单的教具来讲解,把很多时间浪费在板书和擦黑板上,师生双方都感到紧张、疲劳而且效率不高。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可以通过操作计算机和实物展示台等设备,随心所欲地运用画面、文字、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也可以运用板书、教材、图表、图片等常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都可显示在大屏幕上,彻底摆脱了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

(二)建立校园网

近年来,我国校园网建设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仅在中小学就有近6000所学校建设了校园网。他们为中小学内部实现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提供了较好的范例。校园网的建立使教师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利用网络办公大大节约了各种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教师和家长的互动变得更加容易和及时。

(三)建成网络教室

网络教室是集成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其系统基础主要由课件制作工具、实时互动课堂、课件点播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和学习网关构成,它既能呈现出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又能提供各类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支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网络教室为农村中小学创造了一个实时的网络互动课堂,通过远程音视频授课,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视野更加开阔,学习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四)配置远程教学设备

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教学现场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播放优质课堂教学实况,直接将最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引进农村课堂,可使农村中小学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加快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同时,对于一些缺少体音美教师的农村学校,使用远程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习这些课程,丰富农村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缩小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二、当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校领导信息化意识不强

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信息素养不高,认为信息技术可有可无,“以考试成绩论学校教学质量” “以升学率高低论学校教学水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不少人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以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学校领导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没有起到引领作用,以致学校没有制定长远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重视不够。

(二)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信息化建设在农村还不完善,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对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感到力不从心。一是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不达标,如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中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极少,绝大部分是从社会上招聘而来,他们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教学水平与专业教师相差较大,“管理”行为大多只是局限于计算机的日常保管与软件的整理,很少有人会维修。二是多数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只会简单地打字、排版,谈不上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能够制作课件的教师更是极少数,且制作水平不高。三是缺乏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其他教师起不到引领作用。

(三)教学信息化设备闲置

有些学校学生每周只上一节微机课,教师在微机课上主要采取演示模式,以教师操作为主,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并未得到合理开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而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就更谈不上了。一些学校投资购置的信息化设备虽然功能齐全,但较少用于教育教学,部分设备仅供领导或个别教师作为一般上网工具使用,不能与因特网构成一个网络共享资源系统,难以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如何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及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很多校长不用再为学校的基础建设和设备而发愁,开始更多地把精力用在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上。然而,有些教师对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感受不深,故步自封,满足现状,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和习惯,穿新鞋走老路,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校长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为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的新问题苦恼不已。“内生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这是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内因是发展的决定因素。同理,坚定的职业动力既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是学校的核心力量,学校的发展靠的正是教师的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曾运用自主研究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模型,对全国11个省23个区县185所中小学的5900名教师和8所师范大学的589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农村教师留守农村意愿不强,有64.7%的教师最初来农村是被动性因素所致,主动性因素仅占28.4%。城镇教师不太愿意到农村交流,65%的教师有过流动的经历,“向上流动率”为67.3%,“向下流动率”为4.5%,“平行流动率”为28.2%。向上流动以村屯和乡镇教师为主,城镇教师的向下流动率非常低。城镇教师有77%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即使提高工资仍然有52.4%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此外,农村教师职业对师范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高,仅有38%的在校大学生表示愿意当农村教师。由此可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速,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愈加凸显,愿意留教农村学校的教师数量与需求严重不符,这使得农村教育与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缺乏职业动力,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合理的职业规划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始终处于瓶颈,无法突破,难以有效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因此,推动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需要激发广大农村教师的内在职业动力。

第6篇

基本理念

支撑型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遵循服务驱动的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为满足学校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需求而提供支撑。服务驱动是指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有目的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提供服务,并在使用过程中使得效益最大化。支撑是为了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是支持学校业务日常良好运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类学校往往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资金不充足,学校的生源一般也不好。为使得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实际,关注需求,强调支撑的作用,走符合学校信息化功能需要的建设道路。

核心特征

1.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环境的封闭与功能的单一性,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方式。许多已有的教学方式,比如传授、接受、训练等,其实是受限于课堂固有环境和功能的制约,使教学变得单向、被动、机械。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教育方式,也为课堂环境与功能的改进提供了机会与可能。课堂将因信息技术的介入与支撑,使其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普及使用,可以有效记录和回放教师的板书,对于教师教学和课堂反思与提升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逐步走入每间教室,有效支持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教学,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无线网络支持下,师生可以随时对需要查阅、讨论的内容进行深度搜索和学习,并提供多种师生互动方式。借助投影仪,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可以迅速呈现给每位同学,通过交流、思考和分享讨论结果,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完成自主体验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信息的汇总,教师能够随时掌握学习进度,并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达成教学目标。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学生运用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现代教育应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尊重人的尊严、潜能和价值,提高主体意识的“我行”的教育,培养出具有成功者心态、能“抬起头来走路”的学生,这已日益成为学校广泛秉持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充满自信是很重要的。学生的潜力无限,为发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特长,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为学技术的应用及时调整和修正。经过需求调研,尝试技术的教学应用,调研应用反馈效果,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和修改应用方法,到再进行需求调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适合用户的需求,并且,因为用户的亲自参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容易被接受。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方面是引导用户创新地使用现有技术,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需求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可见,将技术引入学校中,以及如何有效应用技术并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海淀区艺师附小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始终关注用户的需求。从计算机实验班到全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从教师备课室到笔记本电脑的配备,从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校资源整合,无一不是用户需求导向的结果。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3.使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 更注重学生在学业、兴趣、情感和人格等各方面的成长过程。学校重视学生发展历程,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过程性评价平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也能使教师从中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以便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教学做适当的调整, 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使用“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将答题器作为项目测试的数据采集工具,将项目测试结果当堂采集并反馈,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同时,将互动反馈技术采集的所有数据记入网络数据库,随着数据库的不断积累、持续使用,逐步生成有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数据资源,为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丰富的资料。通过“网络阅卷系统”对学生的考试测验和作业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以网络阅卷为评价工具,收集学生作业、测验和考试数据,将数据写入数据库,可供任课教师统计、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也为学生发现学习中的短板与不足,改进学习提供帮助。

4.实现了高效便捷的管理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也为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可以提高信息工作质量,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提高办学效益。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学校管理平台,对师生信息、教师评价、信息、反馈接收等进行管理,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推进资源整合,加快信息流通,规范办公流程,减少办公成本,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使各项业务环节的执行情况都有可追溯性,从而全面提高管理效能。例如,在日常办公中,建立OA智能办公系统,提高了日常审批事务的效率;在学籍管理中,应用CMIS系统实现了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在家校联系中,应用“校讯通”、“家校通”等家校互动平台,增强了家校联系,延伸了课堂,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果,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利用多种应用系统助力学校发展,加快了学校发展的步伐。

运作模式

1.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需求调研。这类模式的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资金不充足,学校生源一般不好,为了使得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学校需要优先考虑最根本的信息化项目建设需求。首先,学校各部门提出需求,并进行汇总。本着“从易到难、由简至繁、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别从网络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等方面,从学校层面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规划。其次,针对提出的建设方案,分别与各部门领导及师生代表进行讨论研究,反复论证和修改。最后提交校务会讨论通过后形成定稿。

2.营造校园氛围,渗透办学理念

校园氛围是维系学校全体师生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纽带。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要符合办学理念的宗旨,要求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校园氛围时,必须渗透学校的整体办学理念。例如,温泉二中为了推广“多维成功”教育理念,学校建设了对外网站、电视台、校园宣传电子大屏等。这些媒介将校园内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对外,对学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尤其通过学生和教师获得奖励和荣誉的展示,让学生了解身边成功的例子,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未曾发现的潜能,每个人都能走向成功,进而激发他们渴望成功的愿望。这种成功教育的宣传在师生间产生很大的反响,也对学校的对外宣传起到良好作用。

3.始终以用户需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需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日常工作中,关心并注意培养用户的新需求,在需求调研、软件研发和测试过程中让终端用户参与进来。在实际应用时也关注用户的使用反馈信息,根据反馈对技术的应用及时调整和修正。经过需求调研,尝试技术的教学应用,调研应用反馈效果,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和修改应用方法,到再进行需求调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适合用户的需求,并且,因为用户的亲自参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容易被接受。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方面是引导用户创新地使用现有技术,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需求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可见,将技术引入学校中,以及如何有效应用技术并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海淀区艺师附小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始终关注用户的需求。从计算机实验班到全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从教师备课室到笔记本电脑的配备,从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校资源整合,无一不是用户需求导向的结果。

4.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有效整合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的涌现不断催生新的需求,学校的各项应用系统面临升级,而现有的网络设备经过数年的使用开始故障频现,已无法满足庞大的访问量,各类硬件设备需要逐步更新,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以及新设备与新技术的培训等,均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作为基础,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采取的措施是积极向上级部门寻求帮助。作为学校上级管理部门的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以及区教委财务科等部门,在技术、培训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学校很多支持。

5.重视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

学校在进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部门目标管理后,相继出台了对学校网络及办公平台使用的相关管理规定、对网络安全的相关预案计划、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也特别注意严格遵守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开招标采购制度等,从而规范了信息化建设工作。

问题与建议

支撑型的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学校,其目的是实现三个“最大化”,即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在不具有良好生源的情况下,在不具有充裕资金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实际,关注需求,支撑学校的办学理念,支撑学生的成长,支撑教师的发展,支撑管理的高效与便捷。但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如下问题:首先,资金需求量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当出现更多的需求时,很可能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来满足这些需求。而学校在不具备充裕资金的情况下,则很难满足需求,出现资金需求量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其次,下拨资金的滞后性与服务的及时性不匹配。从学校出现资金需求,到上报财务部门审批,再到相应资金到位,周期过长,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得到资金的支持。最后,学校系统平台分散,未进行系统、有效的整合。例如,管理模块中的出勤考评独列为一个平台,家校互动又独列为一个平台,而这两个平台实际上都属于办公管理平台。功能性质相似的平台分散开来,未形成有机的整体模块,这将给管理和教学带来不便。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上级部门可针对学校实际需要下拨更多资金,积极听取学校的需求意见,体谅学校的苦衷,满足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急切需求。同时,学校也需科学、及时、不断地采集需求,从学校特点和实际出发,调整需求,积极向上级部门表达诉求。其次,提高资金审批效率,缩短资金下拨周期。目前,从学校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到财务审批,再到资金到位的周期过长。只有提高资金审批效率,缩短资金下拨周期,学校才能得到“及时雨”。最后,学校平台按模块进行系统整合。将学校的平台按照相似性质的模块整合在一起,比如将教学类的平台整合到一起,管理类的平台整合到一起,另外还需对平台进行再次整合。多平台的系统整合也是学校系统平台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第7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案例研究

作者简介:洪如霞(1967-),女,浙江义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刘明清(1984-),男,江西泰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王小辉(1985-),男,江西新建县人,南昌市启音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1年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20112BAA10039;主持人:洪如霞)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87-03

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1]。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它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形式和学习特征,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国内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普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研究的主要领域,相对来讲,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较少。在中国知网(cnki)输入“教育信息化”可以找到近万条研究信息,而输入“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则只有不到一百条信息。由此可见,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急需关注的领域。由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在理念和内容上都有区别。如何针对残疾孩子的身心特征和教育需求进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南昌市启音学校信息化建设状况的深入分析与思考,为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一、案例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南昌市启音学校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是江西省最早,规模最大的单一聋校,学校从事小学到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占地25亩、学生268人、教师54人。教师当中有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30人,大专学历17人。教师中高级教师14人,中学一级教师19人,初级21人。教师中50岁以上10人,40-50岁15人,30—40岁10人,30岁以下9人。

学校拥有普通教室26间,其中多媒体教室16间,占总数的62%,此外还有学生机房3间,共学生机60台、其中两个机房设备是全新的;机房内部有局域网、可直接连上因特网。学校所有教师均有自己的专用电脑,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

南昌市启音学校是国家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试点校,拥有基于计算机操作平台的各种言语和语言类康复器材,比如语音评估与训练仪、构音测量与训练仪、启音博士—听觉康复训练仪、实时言语测量仪、听力计、测听仪等。学校信息化教学和实验设备总价值约500多万元。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南昌市启音学校已经走在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前列。

二、案例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

经过对南昌市启音学校相关领导和老师的访谈,并对其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者总结出该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经验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的教师因素

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信息化设备,即硬件因素,另一个是对设备的使用,及软件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中国特殊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条件极大改善。大多数的学校都购有计算机、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设备的教学和科研功能是许多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学校设备虽先进,但是用的少,许多教师甚至连课件都不会制作,电脑只是用来偶尔打打字,上上网,设备的使用始终处于初级阶段,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始终无法提升。因此,如何提高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能力是关键。

南昌市启音学校聘请了一位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两次全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培训人员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使用、课件制作、信息资源的搜索以及远程教育资源的获取等,提高教师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以及通过网络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不定期的开展多媒体教学竞赛和课件评比等活动,提高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情。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能力作为考核教师基本功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各种教学研讨等活动挖掘信息化设备的功能,这些措施确保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二)信息化建设的硬件保障

硬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是最基础的支持。教育信息由输入转换为相应的输出,远程教育的实施以及教育信息的存储和共享等等都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持。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需要以计算机、因特网、投影仪等硬件因素为前提。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确保资金的投入。许多学校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学校信息化设备缺乏或老化,有的学校甚至全校只有两三台电脑,教室没有一间配备了多媒体。

南昌市启音学校2009年投入80余万元建设新校区的局域网、电视、电话、监控等设施;实现了每个教室和每个办公室都通因特网。近几年投入近300万更新和添置了现代化的语训设备,使听障学生的语言训练改变了传统的训练方式,学生的语言训练冲诊断到训练再到效果的评估都用上了信息化电子设备,评估和训练更加科学严谨。现在学校办公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学校先后添置了人事管理软件、财务管理管理软件、资产管理软件、搭建了局域网管理平台。为了使学校能在课堂上实现现代化教学、学校在2011年先后在各个教室添置了多媒体教学仪器。学校对硬件设备的投入,使学校得信息化建设的有了物质保障。

(三)学校管理的信息化

200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中的第一个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标准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各级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建立电子校务平台,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与校务公开,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支撑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2]。

南昌市启音学校先后添置了人事管理软件、财务管理管理软件、资产管理软件、并搭建了局域网管理平台,基本实现了学校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使得信息的保存,提取和共享变得方便快捷,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此外,学校正在筹划建立每个学生的电子档案,将学生的基本信息、教育目标、学习成绩、学校表现等信息纳入电子档案,教师可以根据电子档案迅速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并不在于运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或者一节课中使用了多长时间的技术,而在于是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模式的多样性若能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够加大课堂信息量, 可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化复杂思维为简单的思维, 化立体思维为平面思维。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乐于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的损失,学习以视觉为主[4]。在语文课中,教师在使用手语教学时很难表达清楚相关概念,比如“伟大”“巍峨”“宇宙”等等。听障学生在学习类似抽象概念的时候往往难以理解。此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情景或者一个小故事将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词语。

南昌市启音学校非常注重教师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公开课大多数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环节灵活使用静态图片或者动态影音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经常举办教研活动来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创设情景、启发思考、获取信息,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借助信息化设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从而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与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五)信息技术与教育对象的匹配

普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大致都可以统一模式,因为教育对象基本一致,但是特殊教育学校不行。目前国内特校主要分四种类型,单一聋校、单一盲校、单一培智学校,以及综合类特校。三类学校教育对象都存在显著差别。其中综合类特校同时招收有听障学生、视力障碍学生、智障类学生、甚至还有自闭症和脑瘫等类型。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教育对象密切相关。对于单一聋校而言,听障学生接收信息主要靠视觉,所以聋校需要在教室、宿舍、操场等场所建有电子显示屏,实时传递上课、下课、教学通知等信息。对于单一盲校而言,视障学生需要依靠听觉和触觉来获取信息,所以学生用计算机在键盘选择和读屏软件等方面就要特别注意。对于培智学校而言,受智力的限制,学生无法使用较复杂的软件,计算机的使用更多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生动活泼的图像信息或影视画面,提供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对象的匹配至关重要。

南昌市启音学校是一所单一聋校,学校根据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每个班级的教室、走廊、大型公共场所都设立了LED显示屏,用于及时告知学生上下课情况和日常管理情况。除此以外,针对高中部学生职业训练的需要,学校在学生用电脑上安装了许多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模拟训练软件。此外,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所有LED显示屏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不是在应对检查或者参观时才偶尔打开。

三、结论

南昌市启音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走在了江西省的前列,学校在信息化设备的经费投入、设备的使用、师资的培训、特别是设备与教育对象和教育课程的匹配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可以成为其他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范例。需要说明的是,学习南昌市启音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不仅仅是学习其设备的配制方式,或者羡慕其良好的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信息化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及其对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方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张际平教授所说:“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要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从关注教育技术应用的表面转向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规模质量效益;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可持续发展”[5]。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小学信技术教育,2005(2):20.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D/OL].,2012-3-13.

[3]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EB/OL].http:///content/461853.2010-05-14.

第8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办公自动化

一、教学信息化建设实施背景

衡水技师学院是市政府投资,于2011年由原市直属八所中职学校合并而成。学校占地面积650亩,建筑总面积16.8万平方米,教职工587人。学校特点是建筑面积大,教职工人数多,原各校区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促进学校高起点、快速度地发展,学校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提速平台,紧紧抓住合校初期,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信息化规划方案,给予指导和专项经费支持的时机,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设定为建成本地区一流、全省领先的中职数字化校园。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贯彻设施是基础、资源是核心、应用是目的、管理是保障这一指导方针,边建设、边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点

1.校园信息化建设新路径

学校积极引进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来,本着“企业投资建平台,学校按需买服务”理念,先后与中国联通衡水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河北衡水分行等4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中国联通衡水分公司投资120多万元,为学校所有楼宇进行布线,共布设信息点1021个,布设光纤2300米;中国建设银行河北衡水分行投资30多万元为学校安装了一卡通系统。企业的参与,打破了“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维护管理难,服务能力弱”这一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从“建设者”向“应用者”转型,加快了学校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2.以“创新应用”彰显信息化特色

学校以信息化教学资源为载体,推动教学各方面的深入改革。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模拟仿真软件,再现了现场操作过程,优化了教学资源,推动了教学改革。构建了与真实环境互补的虚拟仿真技能教室,形成了前课堂后车间的格局,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特色。

3.“三通”全通、“三用”常态

“三通”是指宽带网络学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网络实现全覆盖,学校网站系统、教学资源库共享系统、校务管理ERP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全部部署在校内6台服务器上,实现了宽带网络学校通;所有教室都安装有微机及多媒体投影仪,教师及学生能够直接即时访问互联网及校内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允许所有教师及学生注册登录,每个教师在服务器中有200M的个人空间,可以上传课件、电子教案、微课视频、课程素材等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师个人空间的同时,也可以推送到资源中心。学生登录到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可以选择网络学习的课程,实现网上做作业、答疑、考试、课程评价、学习统计等。

“三用”是指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成熟化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接入、软硬件平台具备、信息化人才培养到位、信息技术水平达到要求,这些教育信息化应用要件的准备完成让“三用”在学校成为常态化。这种常态化的形成还得益于各种评比、竞赛、奖励等激励手段的使用和引导。

三、校园信息化建设内容

根据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任务书,学校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校园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学校通过多方考察,专题调研,完成了校园网平台升级建设方案及教学信息化系统支撑平台建设方案的制订和论证,制订了实施步骤和建设具体细则。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基础硬件设施升级建设,校园主干网建设完成,校园达到网络全覆盖。此外还对校园网中心机房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中心机房,为学校网络的可靠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使校园网络设施达到了预期目标。

通过与北京汇众融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希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金智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洽谈,最后与江苏金智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设协议。采用校企联合开发的模式,成功开发了数字化校园校务管理ERP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和教学资源库平台。

完成了学校网站升级改版,将学校网站迁移到了校内服务器,完成了学校网站中文域名的申请和备案工作,并制定了“学校网站信息管理制度”。

购置了录播教室,可实现对课程全自动录制,具有编辑、自动跟踪定位、场景自动切换、网络直播点播等功能,很好地承担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观摩课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生成、传播和管理,现已录制微课93节。

学校也购置了1054 台学生用高配置计算机和21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教学和安保监控系统,建设了205个标准化考场,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使学生用上了“一卡通”。

四、校园信息化建设条件保障

为了确保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稳步开展,达到“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数字校园”的规划目标,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中层领导担任。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信息化推进工作,制订发展规划,落实推进方案。

为保证建设质量,所有建设项目都按照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软硬件系统建成后要通过测试;各技术文档和验收材料要完备,符合方案要求的其他验收条件。

为配合金智公司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校园网信息平台的开发,学校成立了工程实施组、测试验证组、系统维护组。在编码实现、人员培训、项目需求分析、平台程序设计、服务器安装调试、安装及运行测试等方面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

为推动校园网信息平台及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应用,学校共进行了8次大型的技术培训,42次以科室、系部为单位的小型培训,保证每个教职工都能熟练地应用校园网信息平台。

学校通过制定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数字化校园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关于推动校园网信息平台深入应用的安排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培养教职工“应用习惯”的养成。目前,从学校信息平台系统、教学资源库平台登录记录上来看,教职工每天在平台上备课、下载、学习、上传资料的人次达到三百多人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职工基本养成了使用信息平台的习惯。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造就了一批创新型的教师

通过信息化应用和培训,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水平的运用能力,推进了校内办公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能力,促进了网络教学教研。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培养研究型教师,丰富了教师的学习体验,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模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2.培养了一群富有信息素养和新型学习方式的学生

第9篇

技工学校食品专业教学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

技工学校食品专业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近年来,技工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但是,从整体上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事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职业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础薄弱,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技工学校还普遍存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短缺、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难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

技工学校没有升学压力,竞争相对较少,基本不存在信息保密问题。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却未能很好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多数教师都在按照已有的经验、想法各自为战,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未能得到交流共享和有效利用。

如何对资源进行最大范围程度的整合,提高资源使用率,合理的管理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是目前的首要问题。

技工学校食品专业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意义。本食品专业题库管理系统可按照学科、章节、知识点、难易程度、题型等要素综合搭配题目,试卷可选择自动组卷或者人工组卷两种模式。计算机出卷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按照设定的程序自动按照知识点分布、题型、题量、难易程度生成在线测试题目或者导出Microsoft Word文档打印成纸质版试卷。考试的方式和时间更加灵活,不仅可以应用于平时的练习和章节小测试,还可以用于期中、期末考试。只要题库中题目的数量足够大,就可以按照章节、难易程度等不同的要求自动生成各种试卷,并能够快速阅卷,对考试成绩以及试卷进行详细的分析。这种方式可以把老师从繁琐的手工出卷工作中完全解脱出来,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教学管理的现代化程度。

技工学校食品专业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虽然各个老师都已经开始使用多媒体,由于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电脑,在课后查看老师的课件的条件。平时作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手写方式,老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效率低下。

试卷生成以及对试卷和成绩的分析是建立技工学校专业题库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对测试的诊断,稳定试题水平以及评估试题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控制试题模块对试题进行随机抽取组合,对学生进行测试,可以更有效的了解学生对特定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的反馈到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知R。

在试卷管理方面,我校仍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出卷、成绩分析以及试卷分析,其工作量巨大。而且,在同一门课不同的授课老师之间,由于掌握的题库没有相互共享,信息不对成,存在大量重复工作的问题。因此,采用智能组卷的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食品专业的技能鉴定考试方式从传统的纸质版试卷改为上机考试,知识点以及题库范围大幅度增加,考试通过难度大。人工组卷只适用于生成题目数量较少的试卷,而且试卷的质量会受到出题人员的教学经验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效率低下。这对于题目数量巨大的食品检验工考试来说,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

各位专业老师的资源,基本上只能通过社交软件或者云储存的方式进行共享。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员对资源进行筛选、管理,导致资源分类杂乱,重复度很高。

食品专业题库管理系统的建设

本题库管理系统是依据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课程考核试题的统一生成和统一管理,实现不同任课老师之间的试题共享。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方便专业系部,甚至学校层面统一组织和协调,更好进行教学评估工作,为上层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对题库系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本文将题库管理系统分为试卷生成、试卷管理、试卷批改、成绩分析、试卷分析、课程资源共享、题库管理、数据维护、用户管理和帮助等功能。从需求分析的角度对系统的主要功能做简要介绍:

题库系统涉众。在题库系统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参与。学生可以通过题库完成课程练习,电子作业、查阅课件资料,完成考试等。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可以通过该题库系统章节练习、电子作业,测试、以及课件等。另外,资源库系统需要一个管理员专门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所以还需要有系统管理员的参与。

因此,系统包括三类用户: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

(1)系统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指对网站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的专职人员。

(2)教师

教师是指题库系统的终端用户之一。教师可以在在平台进行注册、登陆。在题库中录入和编辑各种试卷,作业等,并建立班级,将题目到班级,以及对班级进行管理。

(3)学生

学生指的是题库的终端用户学生可在平台进行注册、登录。查看可见,完成作业,进行考试等。

题库系统功能需求分析。试卷生成:题库管理系统包含两种形式的试卷生成:自动组卷和人工组卷。用户可以设置好题型、分值以及试题难度等参数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试卷,也可以人工组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试卷生成的形式。

试卷管理:根据事先设计的试卷模版和试题形式,生成标准模式的试卷。然后导出Microsoft Word文档,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不会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且便于生成试卷的修改及后期打印。

试卷批改:对于实验数据,可以将试卷里的数据扫描入系统,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准确度、精密度,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定。

成绩分析: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列出排名、等级、优秀率、及格率、标准差、平均分、成绩分布图的统计数据,让老师一目了然,研究试卷及试题相关的绩效程度、可信度、区分度以及试题难度等因素,并更好的评估本次测试的难易程度、试题合理性等。

试卷分析:对试卷的所有试题正确率进行统计,有针对性的统计出试题的难点,方便老师更清楚的了解错题分布范围,从而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薄弱环节,更好查漏补缺,从而改进在授课过程中的对重、难点的把握。。

题库管理:获得题库管理权限的教师可以进行新增、编辑和删除相应的试卷及题型,在进行设置时,一般只有任某一课程的老师可以修改相应试题,以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录入的新试题可以直接反应在下一次的组卷中。

课程资源共享:教师用户可以上传、编辑、管理以及删除多种格式的多媒体课件,并由管理员对资源进行审核、分类。

数据维护:为了防止操作失误或者突发事件会导致系统数据的丢失,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功能。系统在设定时间段内会自颖阜菹嘤Φ氖据信息,当发生问题时可以选择恢复到某一时间段的数据状态。

用户管理:用户需要通过身份验证后,才能够获得相应的授权权限及功能操作。系统设置了系统管理员、老师用户和学生用户,系统管理员可以老师用户和学生用户的权限,老师可以生成试卷、批改试卷、管理班级,学生用户的权限可由老师用户来设置。

帮助:提供专业题库管理系统的使用说明和功能介绍,对初次使用系统的教师和学生用户起指导作用。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1)性能要求

A.性能

对题库系统基本要求如下:

B.安全性

根据信息MD5密级,对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通过身份认证以及访问控制,实现授权访问、数据备份等功能。预防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必要培训,提升防范病毒意识,防止计算机病毒破坏系统。

C.可扩展性

为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和开发,要求应用支撑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并具有灵活的高度的可配置和可扩充性管理型。

(2)设计目标

本题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原则主要可以归纳为:

实用性:以传统操作方式为依据同步设计信息化功能,为教师在录入试题或者生成试卷时提供简洁、清晰的操作界面;

容错性:当程序运行或者误操作导致数据错误时,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比如错误提示及自动回滚等,在容错过程中必须同时保障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用性:系统不能局限于特定的题型或者课程,满足学校各科教学工作的需要;

开放性:系统在进行试卷生成等算法研究采用规范的处理形式并提供良好的扩展接口,保障系统在多平台及环境下使用。

食品专业题库管理系统的初步实现

经过8个月的系统开发和题库内容的整理,基本实现该题库系统的网页版和移动设备版本,并投入使用。初步成效如下:

1.日常教学更高效

2.试卷管理更便捷

3.技能鉴定通过率更高

4.资源共享更方便

第10篇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其中可能存在种种问题,对于设备、对于方案、对于优化措施,下文将带我们近距离接触,深入了解其中玄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教育信息科技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加速教育教学信息化项目建设。在过去的几年中,从国家远教项目到县级教育信息化装备项目,从城域网络到计算机网络教室,从卫星接收站到多媒体教室,从硬件配置到软件选型,笔者参与其中,体会颇多。现就技术层面列举若干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设备选型需多方考虑

1.按实际环境选型,避免设备功能缺陷

2005年,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项目中,国内某一著名品牌中标,为我县建设45间网络教室,提供约1500台配备纯平17寸显示器的台式计算机。在施工结束通电试运行时,发现网络教室的电源断路器(俗称空气开关)无法一次合闸,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学校供电总断路器跳闸,而且每所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这种情况。随即对布设线路、稳压器和单台计算机做严格检查,未发现问题,工程陷入僵局。

但在检查中一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次合闸不成功后紧接着第二次合闸即能成功供电。此时,才发现该批次的纯平显示器的消磁动作是在通电时进行的,不受显示器电源开关控制。一间网络教室30台显示器在第一次合闸瞬间一起执行消磁动作,其电流高达千安培(后厂家提供数据表明),远远超出供电设施设计负荷,造成跳闸;由于第一次合闸显示器中的消磁电路已预热,紧接着第二次合闸时消磁电路就不再动作,供电断路器也不再跳闸,供电成功。

由于国家标准和招标参数中未对显示器消磁动作时间作要求,该批设备也是合格产品,最后被迫改动每间教室供电施工方案,每7~8台计算机安装一个分支断路器,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每次在教室总电源合闸通电前必须关闭每个分支断路器。虽然问题解决了,但给整个项目带来经济、工期和投入使用后的遗憾不言而喻。

如果在招标设备选型时严谨地考虑到实际的使用环境,注意到多台设备的群体效应,选择多数品牌产品采用的消磁动作受控于电源开关的显示器,以上问题就不会存在了。

2.充分了解相关规定,优化设计方案

2009年,在另一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项目中,国际某一著名品牌中标,为我县建设40间网络教室,提供约1800台配备液晶显示器的台式计算机。在施工完成通电试运行时,发现凡是供电线路上安装有漏电保护器的,当网络教室计算机启动台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漏电保护器动作而切断供电。

逐台检查计算机、供电布线、安全接地线等都未发现问题,并且同学校的其他品牌计算机网络教室工作也正常。考虑到计算机启动台数达到一定数量时漏电保护器动作,估计与计算机泄漏电流有关。和厂家技术人员一同抽样检测了该批计算机(含主机和显示器)数十台,其平均工作泄漏电流为3.08mA,虽未超过国标安全规定值,但远远高于我们抽样检测的其他品牌计算机(含主机和显示器)0.86mA的平均工作泄漏电流。厂家给出的解释是:国际品牌产品在设计上对电磁兼容性(EMC)要求较为严格,主机和液晶显示器都具有不少于两级的EMC电路,故泄漏电流较只具有一级EMC电路的其他品牌计算机大,是优良的合格产品(在后来的开箱电路查看中得到验证)。

原因查到了,解决起来却很难,因为当地供电部门要求学校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而且只能选用不大于30mA动作电流的产品。和供电部门协商后,同意从每个学校供电入口处布专线到网络教室,通过教室总电源开关、稳压器后分多路向计算机供电,每路最多接入8台计算机并安装漏电保护器①(千万不能用非正规产品,我们测试了4个杂牌产品都失败了,最后使用正泰产品才稳定可靠工作)。

这也是个多台设备的群体效应造成的问题,但与上一个案例不一样的是,这不是产品自身的缺陷或功能设置不当,而是施工方案、设备选型与当地相关部门的规定之间的矛盾。如招标制定技术参数、施工方案时严谨论证,多与相关部门沟通,提前考虑到以上问题,则项目实施就会更顺利、更完善。

3.关注新技术新产品,提高项目建设优良率

多年来,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项目中都采用伺服式电源稳压器,这是不适当的。伺服式电源稳压器虽然负载能力强,调节范围宽,价格低,但其机械伺服结构导致其响应时间达500毫秒,输入电压的瞬间波动不能迅速调整,出现输出电压的突升与突降,此致命缺点在实际使用中反而使得计算机的供电瞬间波动更大;而且不隔离干扰,其机械伺服结构中的碳刷一年以后磨损严重,线包污染,需要专业人员维护。我们在以前的建设中也大量采用这种稳压器,造成计算机电源早期损坏率严重偏高。

从2009年开始,我们在网络教室建设中选择了精密净化交流稳压电源,它采用先进的正弦能量分配电压调节技术,由正弦能量分配器和大功率滤波器并联组成,全电子化,响应时间小于50毫秒,精度高、过载能力强,使用寿命长,输出电力纯净,堪称“无污染电源”,缺点是电压调节范围较窄,功率不易做大,但用于网络教室已足够,总的来说其略高的价格物有所值。2009年项目中1800余台计算机电源损坏仅5例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如果投入充足可以选用性能更优秀但价格昂贵的参数稳压器和NPS智能稳压电源。

方案设计需关注施工细节

1.细化设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一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项目中,为每间教室配备了一台1KVA在线UPS电源,目的是更好地保护投影机、计算机等设备,并在停电时提供足够时间正常关闭设备。但由于项目要求中只作了简要文字说明,未画出详细的线路施工图,结果施工单位就仅把投影机电源接在了UPS上,其他的包括计算机、视频分配器等电源均在UPS保护之外,虽然投影机得到了保护,但电压的波动和干扰还是威胁着计算机等设备,而且一旦停电计算机就会非正常关机,对软硬件都是很不利的。最后38间多媒体投影教室全部返工。

2.坚持规范,提防商家误导和施工人员偷工减料

在学校信息设施检查和与信息技术教师交谈中,发现一些设计失误和施工错误,有的是商家误导学校,改变规范设计,有的是施工人员偷工减料或者根本就不合格。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埋下隐患,给今后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带来严重障碍。

比如,很多学校建设广播系统,不使用设备上本来就具备的分区广播功能,一对信号线连接了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功能室、运动场的所有音箱,当要对个别场所广播时人工关闭其他场所音箱,问其这样设计的目的居然是“为了节约信号线的布设”;有学校宁肯再配置一台计算机建数字自动广播系统,也不采用可靠性更高、操作更方便、投入更少的MP3自动广播系统,原因是数字自动广播系统“功能强大”,可强大的功能基本是摆设;定压、定阻音频输出混接造成效果不良甚至毁坏设备,音频、视频、射频线随意选用造成音画质量下降等司空见惯。

又如,网线根本不按586A(B)标准压制水晶头,而是按照颜色相对应进行压制;一根网线分给两条线路使用(各用4根线,甚至不是两对双绞线);网线长度不够随意绞接后用电工胶布或者医用胶布缠绑;无任何防雷措施架空牵拉网线;交换机安装在箱柜角落造成散热不良;把多个网络简单汇聚在一起形成环路等。这些错误的做法也许网络能暂时使用,但一段时间后肯定出现网络连接不稳定,网速下降、中断等现象。要纠正这些施工中的错误相当麻烦,甚至比新建还困难数倍。

再如,现在很多学校为各教室配备无线扩音器,由于无线频段有限,经常出现相邻教室信号干扰而无法使用。对此,学校装备部门必须提前作好规划,采购可对频无线扩音器,对每套无线扩音器人工设置(不能用自动设置)不同频段即可。建议采用UHF频率的无线扩音器,可以保证数十套无线扩音器互不干扰,稳定工作。

3.不容忽视,安全接地线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因学校计算机设备接地线故障导致师生伤害事故的报道,但别认为我们是在危言耸听,从我们的调查看,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

以计算机网络教室为例,有学校安全接地线线径过细,电阻大,易折断;有学校接地体为一小段钢筋,或土壤干燥,接地电阻远大于4Ω;有学校安全接地线与接地体随意缠绕,不牢固,未作防腐处理;有学校安全接地线颜色与供电相线(火线)相同,不易区分;有学校安全接地线擅自与楼宇避雷网连接,而避雷网接地已经锈蚀断开;有学校安全接地线上安装开关;有学校安全接地线甚至未接地而空着… …

正如前文我们的分析和实测,网络教室以30台计算机为例,正常工作时总的泄漏电流为30~90mA,电压高达220V,足以致人死亡。如果一旦安全接地线出现故障,甚至把雷电引入网络教室,所有的计算机金属机箱都将带电,对师生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所以,在相应项目的设计、施工中,必须盯住安全接地线,必须按相关规范设计和施工,不能擅自变通、敷衍,麻痹对待。

优化无盘网络系统应高效

在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实施无盘(远程启动)网络系统已经得到一致肯定。其便捷的管理、极强的安全性和投入运行上的可节约性是众多学校选择它的原因。尤其是经过优化完全可以达到并超过同配置有盘计算机的运算性能和可靠性,让网络教学在多样化的环境中高效、愉快地实施,让管理教师摆脱繁重劳动,轻松工作。

我们对待无盘网络技术经历了漫长的三个阶段。但自2009年新项目建设,我们将“双S”技术嫁接到无盘网络系统中,大获成功,以前极力反对无盘网络技术的一些高中学校也迫切要求实施无盘网络技术了。

针对无盘网络的性能瓶颈和安全隐患,以锐起无盘XP2.0版为例,我们作了如下优化。

◊ WinXP临时文件回写数据量大,容易造成网络阻塞。由于计算机的内存速度极高、价格一路走低,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客户(学生)计算机的内存(如2G),于内存中划出部分空间(通常25%)做虚拟磁盘,专门存储WinXP临时文件,实现回写数据本地处理,极大减轻网络负担。此为客户机超级缓存“Super Cache”。

无盘网络服务器承担所有客户机的数据读写,磁盘非常繁忙,经常让客户机处于排队等待状态。通过客户机超级缓存的优化,客户机不再频繁向服务器写入数据,而主要是程序数据的读出操作,而且多台客户机读出数据往往相同,因此在服务器内存(如4G)中划出部分空间(通常25%)做虚拟磁盘,专门用于无盘服务系统的数据工作目录,客户机主要就在数十倍于实体磁盘速度的虚拟磁盘中读取数据了,排队状态基本消除。此为服务器超级缓存“Super Cache”。

我们把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超级缓存“Super Cache”称之为“双S”技术。

◊ 服务器中配置多块普通SATA磁盘,组建RAID 0(加速模式磁盘阵列),减轻或消除服务器磁盘系统性能瓶颈。如4块磁盘建RAID 0将数据读写速度提高到4倍(理论值),性价比很高。

◊ 采用全千兆网络构架,大幅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全千兆非网管交换机价格大幅下跌,学校完全能承受;服务器双千兆网卡作负载均衡设置;客户机要求配备千兆网络端口,采购成本增加很小;按千兆标准布线(正品超五类网线即可)。

◊ 服务器或教师计算机上安装FTP、网络硬盘类软件,分配好账号,供学生保存作业、作品之用;或者在每个客户机上映射指向服务器或教师计算机的网络驱动器,保存工作文件。

◊ 在服务器上通过无盘系统建立多个镜像,经过简单设置,就可以让教师和不同学段的学生随时进入不同的计算机系统环境,完成各自的工作学习任务。

第11篇

科学有效的经费拨付监管机制是解决区域教育信息化经费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信息化发展的直接动力。海淀区信息中心为了支持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自主建设,设立了专项建设资金和特殊经费,鼓励学校从实际需求出发,在区教委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制定发展计划,通过信息中心的项目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专项经费与特殊经费的支持,在学校中实施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其中,专项建设资金用于推动实验项目试点工作的开展,支持实验项目的具体开展,由教委主管领导,财务科、信息中心、试点校共同配合完成共同监督;特殊经费是将信息化经费直接下拨给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满足个性化建设的需求。

基本理念

“转换思路,以人为本,深入应用,创新实践”是该模式的基本理念。在运作过程中,其建设思路从“建设导向”转变为“应用导向”,信息化软件以及项目“应用”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发展的核心从以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等“物”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和教师等“人”为中心;从关注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到关注教育技术的关键性应用。为了避免做出不切实际的决策,基础教育学校在区域信息化管理机构的鼓励下,逐步开展自主建设、探索应用和个性化发展。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抛弃了以往的“统一标准”,这一举动激发了学校自主建设的积极性,使得学校的建设更加符合本校的发展特色,信息化资金实现了充分利用、设备实现了“物尽其用”,整体的发展较以前更加充满活力。其中,“自主”是在符合国家和区域整体规划指导前提下的自主,因此学校的发展仍然需要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为学校提供指导。

学校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以需求拉动规划,以应用促进教学”,坚持“学生本位,所有的技术都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促进以演示、讲授为主的低层次信息化教学应用向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认知工具、资源工具、评价工具等高层次应用转变,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了“应用为导向”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自主建设模式。符合这一模式的学校具有超前的硬件基础设施,随时可以调配资金,根据需要购置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在应用数字化工具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开展数字化教研、优化教学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核心特征

1.应用数字化工具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很少有交互行为的发生。教学基本上由课前预习、课上讲授、课下复习和完成作业四步组成。课上主要是听讲,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人数过多、环境嘈杂等,即使学生想要反馈信息或者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和教师交流,得到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教育信息化的到来最先改变的一定是课堂教学: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非常方便;教师能够及时地获得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互动交流;信息接收方式更加多元。

2.信息技术的应用催生数字化教研

教研是教师以真实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基础,对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分享经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听课教师要和授课教师、学生同时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完成听课、笔记活动,然后另外找时间进行交流、研讨。教研活动往往被生硬地分割为几个部分,时间上的断裂导致很多好的想法得不到及时的交流,好的想法就在拖延中流失了。数字化的校园催生了数字化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从原来的“模式单一,费时低效”变为了“方式多元,开放互动”。借助网络平台,教师不必到教室中去听课,听课教师的数量也不受教室大小的限制,实现“一边听课,一边研讨”,教师之间的及时交流对提高教研效率以及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3.信息化实现教学管理方式变革

学校管理信息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网络融入学校管理解决了“一校多址”的管理难题,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同时降低了管理的成本费用;FTP是学校管理、教师交流分享的平台,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提供教师教学资源的下载、分享和使用,避免了资源无法流通、重复建设的问题,为实现无纸化办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的办公方式方便对教学工作统筹安排和教师的分工协作,对多单位协调工作非常有帮助,从而实现了费时低效到省时高效的转变,提高了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效率。

4.超前的硬件基础设施

硬件环境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因此,在硬件建设上,学校的经费投入非常充足,学校顶层的支持使得信息化发展阔步前进,在购置设备上能够走在技术发展的前沿,保证了新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应用上,学校能够充分利用购得的设备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充分挖掘已有设备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科课程的教学、辅助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等。对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需求,学校会尽力满足一线教师的需要,按需购置、合理配备,提升硬件的利用率,让硬件设备在应用中体现其价值,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运作模式

1. 建立运行机制,谋划发展策略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组织,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与协调,学校将重要的决策从行政管理转向学校管理,成立了由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信息化领导小组,针对学校信息化发展需求,按照学校的办学方针,设计、指导、实施和实践教育信息化过程。信息化建设合力的形成使得决策更加科学、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在谋划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坚持信息化环境与人的融合,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宗旨。细化分级目标以支持不同类型学习,促使技术的应用从以“物”为中心的低层次发展形态向以“人”为中心的高层次发展形态转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弥合不同群体的优势与弱势,使教育信息系统处于一种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2.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生态校园”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一种新兴的技术形态进入教育系统,必然要与教育系统中原有各个要素之间或相互竞争或协调共生,并最终达到一种新的生态平衡。为了使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在教育领域持续发挥作用,学校从宏观层面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规划,设计开发相应的平台、软件、资源等,引入相关的专家人才队伍进行培训指导,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使用制度,这些建设之初的整体考虑和精心设计为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考虑现有软硬件基础设施,物尽其用;另一方面,挖掘学生发展中出现的新需求,确定目标,分析条件,制订方案,综合评价,优化方案,实施建设,并建立实施中的检查、监督、反馈、评价等制度,最终形成了两条线同步建设、螺旋上升的生态系统建设过程。

3.搭建共享平台,整合推送优质教育资源

首先,以数据库作为支撑,建立开放共享的网络资源平台。通过此平台,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通过Web方式,浏览、查询、下载、使用和上传资源,实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资源上的交流互动。其次,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持续更新的方式建设和推送可多次应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和研发特色鲜明,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程文件、课件库、课程库、教材库、名师库、试题库、文献库、案例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优质资源的建设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在辅助教师教的同时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4.跨学科跨部门倾力协作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校各个部门通力协作的事情,需要学校领导、教师、技术人员的群策群力。由于信息化是一项非常昂贵的学校变革,因此需要有校领导的鼎力支持才能够迈开步子发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在工作职能上采取成立电教中心和信息中心,共同负责、协调配合的组织形式。针对具体到信息化建设项目上的事情时,一般都是由学校的领导牵头,成立一个由有关各方组成的项目小组,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把握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使信息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问题与建议

1.缺少专业的信息化研究团队

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学校的技术人员,如信息技术教师、电教人员等,没有形成专业的研究队伍,在应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以及进行学校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技术和理念上的不足,对于持续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十分不利的。虽然每年都有许多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但只是解决了教师利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问题,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念和认识,“软实力”还有待挖掘。学科教师并不能够代替专职的研究人员,他们在信息化的专业素养上通常达不到深层次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因此建设专业的信息化研究团队的任务迫在眉睫。

2.教学资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有待凸显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对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非常重视。以人大附中和北京一零一中学为例,他们在建设教学资源上具有很好的模范作用,学校在满足自身对教学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向那些不具备自主建设教育资源能力的学校,以及资源建设能力不强的学校提供资源支持,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应当得到我们的肯定。但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即资源内容与形式的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实践。教师往往身边拥有大量现成的教学资源,但“特色资源”却捉襟见肘。

3.建议建设专业的信息化发展研究团队,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水平

学校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支专业的信息化发展研究团队,配备专职的研究人员,研究和探索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需要研究人员了解自己学校的特色、学校的发展状况等,因此在组建信息化发展研究团队时,应当首先考虑那些了解学校实际情况、愿意应用信息技术完善学校原有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人员。例如,可以从校内筛选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从事信息化发展研究的素养。

4.创新教师培养的手段、内容与方法

教师培训的形式单一造成了许多问题,如教师培训的周期过长造成教师通过培训获得的技能并不能与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步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培训,避免单一的讲座式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帮助教师的知识跟上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可以运用信息化的远程教育平台,扩大教师培训的规模和力度,增加教师培训的频度和效度,注重提高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的自身水平和素质,而且要带动本校、校际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培训,采取互相帮扶、资源与方法共享的方式,使教师培训走向常态化和优质化。同时,教师培训标准、培训内容的制定,培训效果的评价以及制度保障建设等也要跟进。

5.校际之间既有资源共享联盟,同时又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资源

校际之间形成联盟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共享,减少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的情况发生。各种教学软件的开发方便了校际之间的交流与资源共享,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提供了服务。在形成校际联盟以方便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符合本校教师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库。注重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建设和管理,针对配套的软件资源匮乏和管理不合适的情况,学校电教中心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连同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和管理,加强学校间教育信息软件资源的有效共享,同时将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特色化”的工作做好,实现资源建设符合学校教育情境的特殊性。

第12篇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221-02

1 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陆续发展,现已取得不错的成绩,高校信息化规模越来越大,主干网络兆数持续增长,各大高校队校园信息化建设重视度逐渐增加,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大,当前部分高校已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校园网大多采用环型、星型所构成的网络拓扑结构,覆盖于整个校园中,包括学生与教职工宿舍、图书馆、实验楼等建筑,各楼宇间相互交换网络,可连接网络的计算机数量较大,上网通道由主干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组成,当前校园网络具有设备先进、管理齐全、覆盖面广、功能多样、实用性高等优点,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起到关键的作用。随着校园网覆盖面积越来越广,相应的管理制度、安全防范制度、综合信息平台、信息编码标准也陆续出台,其应用系统有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就业管理、数字化图书馆等,使各大高校交换信息更加便利,其办公、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变得快捷。高校信息化建设使校园网得到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建设信息化校园比较完善的大学有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为其他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往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经验表明,现代化高校信息化建设要基于国家标准上,制定与实际情况相符的信息化系统模型,建立中长期的信息化建设计划,以便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与交流,下面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定位清晰、实事求是,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考量到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建设计划与目标,信息化建设要与学校各大建设工作相适应。从短期内信息化建设出发,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五年计划,逐步落实,切不可盲目模仿,待五年计划取得圆满成功后,在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第二个五年计划与目标。高校信息化建设要朝先进高校看齐,通过分析与研究其他已建设成功的学校经验,借鉴与学习不同的先进理念,保证校园信息化建设方向的准确性,将没有把握的规划先放到一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逐渐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整体规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还需对整体规划进行更新和改进,使其更贴合实际,密切关注其他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动态,以便了解校园网络的发展趋势。

3 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2002年由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不断加快了各大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随着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现阶段我国管理信息资源逐渐规范,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实现了统一共享,信息交流逐渐便利,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贴合实际,建立完整、统一信息化建设规划,注重网络应用与服务,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3.1 加强组织领导

高校信息化建设与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有着密切的关联,高校信息化建设要通过学校决策来计划,由专家(大多是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指导及部门配合来执行,以实现校园信息化应用为目的,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难点包括技术、管理、制度等,只有在学校领导英明的决策下,信息化校园才得以开展,因此,学校领导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信息化建设与主要领导有着直接关系,只有主要领导充分认识到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逐步落实建设工作,引导各部门团结协作,共同构建校园网络。学校领导是开展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对整体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当建设工作遇到困难时,学校领导要排除难题,将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行到底。科学规划高校信息化建设,分布实施建设工程,如下表1。

表1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框架

3.2 采用万兆以太网技术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建立校园网时,较多采用千兆主干带宽,部分大学的校园网已升级为万兆,随着校园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广泛,校园网由千兆升级为万兆已是必然趋势。只有万兆以太网才能满足更多网络的应用,例如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学等,万兆以太网技术具有先进性、可用性高等优点,便于开展三层以上的智能网络服务,并有着安全与策略实施、多协议标记交换、服务器负载均衡等特点,与千兆以太网相比功能更多,可满足现代化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实现校园网络的高速与快捷。

3.3 扩展信息应用的时间与空间

高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建立更大的办公环境、学习环境,使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宽广,此种环境不受空间与时间的制约,随时随地就可开展,满足了用户更多功能的需求。信息资源不受地域的局限,即使走出了校园网的覆盖面积,但只要有网络的环境下,都可利用校园网进行学习与工作。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改变传统的校园管理制度与方法,明确各方职责与义务,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春兰,周增国,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