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

时间:2022-06-19 06:4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管理制度

第1篇

江苏邳州运河中学组织的师生同场考试的新闻引来看客无数,口诛笔伐者有之,点赞声援者有之。“交白卷”、“甩笔而去”,教师与校方的一系列举动点燃了围观者的热情。事实上, “师生同考”并不鲜见,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早有尝试,运河中学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之所以招来批评,关键在于人们从“40岁以下”、“ 高三年级组教师”、“模拟考试”中嗅到了应试教育的味道,发现了“人格侮辱”的痕迹。

虽然这次业务练兵教师测试成绩优秀率达81.6%,但终究学校受到质疑、骑虎难下,教师感觉丢了面子、伤了尊严。这一局面,不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哪一方都不愿看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在其中加上“与生同考”,难免引发师道尊严何在的疑问。“师生同考”会让教师斯文扫地、颜面无存?是否就真的只能考得了学生,考不得教师呢?

韩愈在《师说》中说得好:“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由此可见,“师生同考”并非那么可怕,其作为一种检测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也不能颠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会损伤教师的尊严。

教师反感这一举措,究其根本,固然有“师必强于弟子” 、“考不过学生丢面子”的念头作怪,更多的却是对学校管理考核制度的不满。

当前,精细化管理、量化考核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治校法宝,广大中小学教师承受着管理、教学等方面的考核压力,高三年级教师的压力之大更不用说。

在事先没有进行沟通、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单纯将考核的对象、形式确定为“40岁以下高三年级教师”,这无疑会使其对制度公平性产生质疑:为什么是我们,为什么仅是我们?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学校来说,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校,进行业务练兵,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合理而且必需的。无论是采取刚性管理还是柔性管理,终极目标是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要实现这种发展,离不开学校管理层、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师生同考”的争议,表面上看源于考的形式及对教师尊严的认识,但实质上拷问的是学校管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如果学校在制度设计过程中,仅是把焦点放在师与生、教与学的“管”上,量化考核而缺乏人文化的制度设计,对教师的诉求和担忧“置之不理”,则会加剧学校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引发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公平、公正的质疑。

第2篇

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些我们无法知晓的最激烈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变动。学校面临着多样化的环境,被迫应付许多未曾界定的问题。新形势使教育管理者不得不意识到,传统的管理技巧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不仅要确定新的学校使命,也要不断引入各种管理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效能,为学校的长效发展随时注入新鲜理念。

洪家中学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及成效

洪家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农村学校,自1956年创办至今,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之路,几经坎坷,几经繁荣。在近50年的办学史上,一代代洪中人心存忧患意识,坚持改革、锐意创新,不断地应时应势而变,积极实行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1.借鉴企业管理制度,引入ISO90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明确指出:“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保证标准的总称。其本质就是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但其基本理念和本质特征契合学校本身的管理规律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能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首先,ISO9000是从观念上突破,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服务意识,它将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新的运作模式通过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从软件上完善和规范学校管理,保持其责任的可追溯性,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其次,ISO9000重视人的管理。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机会较多,而提升管理能力的机会较少。ISO9000强调所有的人都参与管理,并且使各级人员具有充分的实现各自目标的自,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管理的绩效。引入ISO9000标准,将为学校建立了一个高效、规范的教育管理平台,以培养和加强师生的规范意识,在规范管理中提升能力,形成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

再次,ISO9000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建设。通过引入ISO9000管理体系,可将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方法提升为对教育过程、教育目的的有效、科学、细化管理,从而能够按标准严格衡量教育质量,使教育程序有章可循,更制度化。通过管理的规范,来实现行为的规范,使之上升为一种学校文化。

洪家中学自2000年引入ISO9000体系,并获得了认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着力点,相应进行学校内部体制改革。

(1)确立教育是服务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尽一切可能关注学生的需求是学校的核心功能。学校功能由被动保障转换为主动服务,学校工作的重点、各方面工作的规划与实施均紧紧围绕不断改善、提高服务质量的基本点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强调。

(2)注重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学校教育的过程将分为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后勤保障、督导与评估等环节。借鉴ISO9000对各项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监控,做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凡事有负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的质量管理倾斜。

(3)注重质量管理的全员性:把学校中各级各类人员都作为“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和培训,人人都持有“服务于别人,让被服务者满意”的先进教学理念,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注重质量管理的全程性: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阶段工作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5)注重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主要通过日常管理、内部质量审核、认证机构的审核系统活动,评审学校的质量方针、质量保证目标达成度,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正预防措施,使学校的管理始终处于受控、有效、持续改进与提升的状态。

ISO9000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教育就是服务,学校是服务者,做到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管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2.构建扁平式管理模式,推进学校效能建设

巴纳德提出,组织设计的“效力”与“效率”的原则,以此为基础,提出组织平衡理论。洪家中学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权衡了科层制管理模式的弊端,仔细设计了职权范围,进行了管理模式上的改革。

很明显,在改革前,洪家中学采用的是传统的科层式管理模式,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组织中权力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机构体系,每个成员既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对上级负责,又要为自己下级的决定和行为负责。虽然科层式管理模式强调权责分明,规章制度严明,强调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它能充分体现领导的意志与权威,但教师往往处于听命执行的被动状态,缺乏创造和创新的精神、动力和思路,这与学校和教师工作所要求的创造性特点不相符合。再者,科层制注重的是上下级领导,很少有科室之间的平行沟通。由于科室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沟通障碍,便会造成学校管理的不协调性。

改革后,取消了中层干部这一级别,代之以咨询机构,既可以承接原来的各种决策的商议,又不至于降低效率。这种扁平式管理模式有着它不可忽视的优势,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管理效能大大提高。

(1)权力下移,与普通教师联系紧密。据调查:新任教师普遍感觉到缺乏来自学校和其他老师的团队支持,他们的专业成长仍主要靠自我摸索、自然成熟。而急剧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显然容不得教师慢慢成长的,要使学校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有利于学校效能的提高,本着“教师第一”的观念,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构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它从上面的决策层到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转移,让基层单位(如教研组)或成员(如普通教师)拥有充分的自,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上下层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强调教师的集体合作、对话与分享,减少教师职业的孤独感,增进教师对组织的投入效能,教师彼此成为专业发展的伙伴。这样易于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校园文化。

(2)以人为本,柔性管理。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强调用命令和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管理对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是有效的,但是过分强调制度管理而忽视人的情绪、情感、道德的因素,反过来又会制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所以,针对科层制的这一弊端,扁平式管理更强调柔性的人本管理。学校决策层在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时,会考虑到是否有利于教师、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在发出指令时,会设身处地考虑到是否有利于教学,是否会成为教师的负担,从而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少做一些形式主义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钻研课堂教学,与学生彼此心灵沟通上来,这样才是切实提高学校效能的最佳措施。

洪家中学实行扁平式管理模式以后,学校教师的工作激情重新被唤起,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来,且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开创了各种各样的班级管理模式,教育教学质量大为提高。

3.积极实施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以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核心要素――教师的管理尤为重要。即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从学校实际出发,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本,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

一直以来,传统的学校教师管理停留在简单的人事安排上,即根据学校的岗位设置及本人的专业特长来分配教育教学任务,并仅以考试成绩高低来单一地评价教师,使教师的成长处于停滞状态,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手段落后,很难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很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尽管对教师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模式与实际相脱节,难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发展需要。

基于上述的教师管理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在教师的管理与培训方面做了大胆的改革,变传统的单一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本培训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

校本培训即校本化教师继续教育,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实践为内容的教师培养方式。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对教师现状和潜力进行系统评估与分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自行规划设计并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积极开展旨在满足学校发展教师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

我校明确“校本位”思想,在我校建立校本培训基地。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执行责任人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充实完善了原有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以促使教学处、教科室与校长办公室分工合作,将管理落到实处。

(1)校本培训的内容设置

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自培课程是校本培训的关键一环。因而在实施校本培训转化模式中,为了促使培训与知识迁移,管理者在培训前要分析培训者的需求,将工作任务布置给受训者,培训者则要系统设计好教学内容。我们将校本培训内容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师德师风培训;②教育教学理论培训;③教育教学技能培训;④教育科研能力培训;⑤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2)校本培训的具体做法

①自我反思。无论哪种培训,自学是基础。而校本培训更应提倡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因为教师的提高,在于教师的自身,在于教师个体的内在驱动。落实反思教学制度,要激发价值取向,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要提出自修要求和规划,引领教师努力钻研。

②结对帮带。开展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还要针对培养青年教师的各个实践环节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促使青年教师不断学习、进步。如举行座谈会、培训会,请老教师介绍怎样备课,使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通过观摩、研讨、考核、评比等活动,给每位教师创设展示才华的舞台,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长。

③参与互动。所谓“参与互动”就是教师不是以“受训者”的身份去被动接受培训,而是一个以主体者、研究者的角色主动参与教研、科研和培训活动。学校是研究中心,教室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在互助中,即使统一备课、集体备课,教师也要再进行整合、二度设计,同一课题的教学不要出现统一的教学思路。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个性,让教学“个性化”。

④案例引领。在培训前先给教师一个案例,开拓教师的思路,让教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⑤读书沙龙。根据教师所从事的专业,以及兴趣爱好,组织若干读书学习小组,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读书、研讨交流等活动。

⑥行动研究。这是专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一种现场管理策略,体现了专家与被培训者、理论与工作的最佳结合。

⑦请进走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请专家或名师来校讲座、指导;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

⑧课题牵动。“科研兴师”,利用科研课题来拉动教师学习,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通过几年的大胆改革与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准合格教师――合格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的师资梯队,师资力量大大增强,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六年来,学校通过引进ISO9000,构建扁平式管理模式,实行校本培训等一系列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尝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学校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办学品位显著提升,具体表现在: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从1998年的7个班,29名教师,253名学生,迅速发展到2005年的62个班,252名教师,3229名学生,成为地方为数不多的大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尽管学校生源处于椒江区中下水平,但近几年来的普通高校上升幅度均居全区前列;特别是2005年普通高校高考获得了上升幅度全区第一,文科重点人数全区第二的优异成绩。

学校的办学效果得到了社会的承认,骄人的成绩也显著提高了学校的社会信誉度,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可见,学校管理体制的正确与坚定,果然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效能与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实行新一轮的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在实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必然会打破原有的陈旧的利益分配。这时,人力资源的开发,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转变观念”就可以解决的。那么,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发现、发展和充分利用教师的士气和创造力;如何遵循教师人才的发展规律,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将是摆在学校决策者面前的一个新挑战。如何建立共同愿景,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还任重而道远。

2.如何处理好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中的“人文性”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相对于传统学校管理制度最大的区别便是它具有人文性。较之冰冷的、刚性有余的制度规范管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则是温情的、柔性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管理者如何用民主的方法制订学校管理制度,如何用学校的具体制度来保障民主,形成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这需要学校管理者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从而使民主和制度相辅相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效能。

3.如何处理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外部教育政策方针的统一

第3篇

一、评价制度亟待完善

现行的评价制度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它只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效果,以学生“分数”论高低,把“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依据,“分数”也是学校考察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种“分数第一”的指标管理模式应该说是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被简化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教师的评优、晋职、升级,甚至奖金发放都是根据教学的成绩而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获得学校领导、同事、社会、家长的认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可以推想,教师又怎么能全身心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呢?

二、人文关怀严重失衡

现在许多学校都很重视建立健全校规校纪,目前一些学校热衷于形式化的规章制度建设,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制定了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管理变成了检查。这种管理制度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没有人情味,忘记了教师的劳动是特殊的、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过程也被程序化、标准化。这样的学校管理制度有悖新课改的理念,如果不改变,教师是不可能静下心去进行教学改革的,即使做了也是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

三、民主管理监督欠缺

目前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制,在这一管理体制下,相当数量的校长滋长了权力的欲望,认为自己当校长就是大权在握,什么都要自己说了算,所谓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成了一句空话,从而排斥了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新的课程改革更需要教师个性的张扬,需要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力的校园里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也就很难踏实认真地进行下去。综上所述,学校管理制度重新构建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当前学校管理制度的重新构建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中小学制度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

第一,要了解教师。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感受,要深入教师中交流,多找教师谈话,了解教师的需求,掌握教师的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特别是了解教师的内心需要。只有在了解教师的基础上,所制定的学校管理制度,才切实可行,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

第二,要尊重教师。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既要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又要立足做到尊重教师,使制定的制度充满人文关怀。同时,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有一定弹性,要理解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与创造性,要给教师创造性的劳动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做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如果学校制度定得过死,教师就不会有时间学习研究了。

第三,要发展教师。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学校的管理构建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对优秀人才要舍得投入,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树立名师意识。同时,以新的理念制定学校教师进修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克服教师培训进修仅仅是教师个人行为的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虽然短期内办学成本高了,但效益却是长远的。如果一个学校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指点,又让教师有走出去参观、学习、进修的机会,那么该学校的教师在专业水平的提高上就有了更多的机会。

(二)教学民主充满生机活力

课改的核心是“教学民主”,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民主化,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推行学校民主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倡教学民主,这个转变无疑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因此,我们重新构建学校管理制度来保证教学民主,来确保新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大力提倡教学民主,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将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民主的实施者是教师。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民主意识,又怎能奢望他们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的培养呢?然而,教师的民主意识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民主的苗子需要我们的领导去培养、浇灌,需要我们的领导尊重每一位教职工,给教职工民利,使每个教职工都有主人翁意识。在管理体制上,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参与原则。

(三)精心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职称职务晋升、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评价的公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积极参与是影响其能否取得成效和取得多大成效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它将有助于提高教师士气,加强信任感,改善人际关系,深化课程改革,形成积极支持教师创新的舆论氛围。第一,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第二,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三,重视教师个体人格、职业素养、教学风格的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工作需改进的建议和专业发展目标,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创新。

总之,学校管理制度的构建,不能求同划一,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制度的重新构建,以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第4篇

[关键词]有效 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 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91

让普通任课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学校管理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一项值得推崇和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很多学校都在探究如何让普通任课教师和学生有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提高师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由此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也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那么如何提高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呢?

一、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对象,学校的任何一项管理措施都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让学生参与进来是科学合理的,也是极为必要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有很多。

如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惩处制度,学生的每周大扫除制度,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三好学生的评定制度等,如果有学生参与,会使制度的制定更符合学生实际,制度实施起来也会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可以通过举办听证会的形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学生书信建议的形式。学生提出意见后,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思考学生提出的意见。制度初步拟定后,也应尽快公示,让学生提出相关意见,结合教师意见,确定最终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学校管理者允许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有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真正作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普通任课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离开教师来谈学校教育的教学无疑是空谈。为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也应让任课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具体如下。

1.参与教师管理工作

教师管理制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学校领导工作的产物。为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学校领导可以考虑适当放权,对任课教师实施自治制度。让各教研室独立成立教师管理小组,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师管理制度。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师管理制度更符合各科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也会因为受到重视而自觉遵守教师管理制度。各教师管理小组需将本小组的教师管理工作情况定期向领导进行汇报,学校领导再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灵活调整学校的全体教师管理战略,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管理工作质量。除此之外,在学校的各种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积极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进而发挥群言群策的力量,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

2.参与学校的行政事务

除了教师管理工作之外,学校还有很多行政事务,这些行政事务不仅关乎学校的整体发展,也关乎教师的个体利益。为提高学校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的参与是极为必要的。如学校在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工作中,可让学校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对学校如何迎接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检查与考核,提出宝贵意见。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师的集体智慧,相信学校的评优评先工作也会更加顺利的开展。又如学校的校庆活动,从校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及善后工作,都应让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发表看法与提出建议。

3.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让普通任课教师充分参与进来。如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如果仅由学校领导制定,往往会有失偏颇,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而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让普通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可以让学生管理制度更科学合理。我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做到了如此,每一项学生管理事务均让普通任课教师参与进来,普通任课教师已经成为我校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

在具体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问题上,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的学校管理实践表明: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是可行的,实施途径有很多。希望在未来,学校领导可以改变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心允许师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管理效率;管理办法;有效途径

学生是学校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农村小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学生的管理。要提高农村小学的管理效率,促进农村小学健康发展,不能单一地从学校入手,应该结合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

一、重视师资力量建设

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然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由于教师资源短缺,部分农村小学一个老师要同时教授不同的课程,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水平。所以要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就要不断地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学校要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学校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师行为,从而推进学校的管理工作。

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交流

要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不能只是单一地从学校入手。教师应该与家庭联合起来,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通过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状况,更可以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建议,从而根据家长的建议,对学校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总结,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

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的家校沟通制度的方式,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会,家长会不仅可以使家长详细了解学生情况,还可以使家长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以便辅助学校开展管理工作。尤其是农村小学会存在一部分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教师更应该多与家长沟通,以便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教师和家长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家长和教师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容易开展,进而提高农村小学的管理效率。

三、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制度

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要依靠学校和老师的管理,更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确自身对学校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墙,将文化墙按不同板块分配给不同年级的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年级特点,设计自己喜欢的校园标语。这些学生自己设计的标语,可以对学生起到有效约束作用,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教师在进行学校管理工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制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培养一支执行力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开展管理工作,还可以辅助教师开展管理工作,从而推进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学校的管理制度,是规范学校师生的重要参考,也是学校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要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就要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并且,学校的管理制度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丰富制度,避免管理制度单一的问题,使学校的管理制度更符合学校的发展,真正发挥制度本身的作用。

奖惩制度是学校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一项制度。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奖惩制度的管理作用,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受到奖励的学生会再接再厉,做得更好,其他学生也会努力向他们看齐。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也要进行相应的合理的处罚,警告本人的同时也会对其他学生起到警告作用。并且这种奖惩制度不仅仅针对学生,对于教师也要实施奖惩制度。对于对学校管理工作有贡献的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奖励,激励教师继续努力,双管齐下,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

农村小学的管理效率是影响农村小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发展农村小学的关键。当前农村小学在管理上面临着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于学校的现状,应用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解决办法。通过完善学校制度、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等方式,提高农村小学管理效率,促进农村小学发展。

第6篇

论文摘要:以人为本建立现代教师管理制度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也是新时期中小学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教师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是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应着重强调对教师人性的关注,更多地注入人文关怀,创设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发展是学校制度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的高素质、现代精神和现代品格对一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整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时候,才能为学生及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承担起为社会输送优秀和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从而彰显学校的真正价值。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导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与教师管理制度相契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关注教师的人性需要和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基于人性需要的教师管理制度

人性是人类作为生命体存在与动物相区别的共同特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认识一个复杂的整体,其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无法割裂的整体,此三者的完整结合才构成复杂的人性。人性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性的根本则是人的社会性。因为人的自然性是社会化的自然性,人的意识性是凝聚了社会内容的属性,人性是建立在人社会活动基础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制度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形式,与人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制度一旦形成,会对人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通常制度都与人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管理制度也不例外,是基于人性之上产生和建立的,关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要,是教师制度和理性的深刻根源。学校在管理活动中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遵从教师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通常过度强调秩序和效率,忽视了教师人性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经常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以决定论的思维看待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否定教师作为独立主体人格的正常需要,忽视尊重个体和教育的复杂性,用非线性和客观的立场来实现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提倡价值平等、自由的追求。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有两种。一是工具性价值,主要指教师管理制度所要达到的首要事实。学校之所以要利用制度来约束和限制教师,其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为了让教师的身心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目的是保障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即人们常说的“秩序”,这是管理制度被学校教师认可接受并自愿遵守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目的性价值,是和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追求的秩序必须体现学校教师所追求和理解的自由的价值理想,它应该由客观真实的反映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顺应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等构成,它既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体现了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对教育活动中个体独立性和生命的尊重理解之上。因此,教师管理制度应当产生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求。

二、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社会的价值期待是衡量教师管理制度合理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园丁”、“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这种价值期待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必须通过教师管理制度这一载体来体现,以引导教师的行为与社会价值体系相趋同。但是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蕴涵的价值并非必须和社会期待完全一致,因为教师管理制度不仅承担着引导教师与主流社会价值期待相统一的责任,更应该将社会的价值期待建立在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之上,尊重教师的人性需要和自身身心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教师不仅仅只是“园丁”和“春蚕”,这只是他的社会属性,而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存需要,除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耀眼的光环,教师也是普通人,虽然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担任教育者责任的人要有更高的素质和品格,但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本身来讨论这一问题。一般来说,社会是将教师这个职业和教师本身割裂开来看等的,把原本统一的整体分离开来,教师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意识属性并未统一。因此,教师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比较尴尬,教育问题的所有矛头都指向了教师,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着很多误解。从这些方面来说,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性,其作为体现载体和桥梁,并未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使教师管理制度和社会价值期待达到一个相互贯通和理解的高度,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初应充分考虑社会的价值期待,把是否趋同社会价值期待作为评价教师管理制度和理性的标准之一。教师管理制度所体现的道德水准和价值水平既要符合当今国情,政治、经济和社会需要和公民的道德水平,又要高于一般的国民道德水平。为些,最重要的是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包括学校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维度,即奖惩性评价或者是发展性评价,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各取所长。同时,将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身评价相统一,扩大民主,使师生广泛参与,避免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仅仅局限与课堂和考试成绩,而应从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各方面展开,充分考虑教师和教师个体、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德能素质和行为绩效。正确引导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三、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以完全服从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管理制度只是被看成刚性的要求和准则,强调科学管理、奖罚分明、量化考评,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如果实施不当,极容易挫伤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对工作活动的开展只能被动服从,很难发挥创造性。客观来说,学校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是有区别的,学校管理者对工作和绩效的关心重于对人的关心,而教师对和谐氛围、良好人际关系的关心重于对工作的关心。这就产生了矛盾,导致教师对学校管理者和管理制度的不满,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一)尊重和理解教师

学校管理者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以教育家的情怀对待教育。应充分意识到,对于教师和管理者,只是工作分工和各自承担的角色不同,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需要和人格。教师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而学校的工作就是要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做到关心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所做的奉献。一方面,要介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信任教师,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教师有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想做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一种事业,热爱和享受教育过程中的乐趣。学校要多引导教师思考和研讨,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改进方法;让教师尽量减少教育功利性的目的,使教师有做思想者和学习者的意识,多思考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探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独特性及个体差异性,从各方面提升自己。还要重视教师的成功体验,使其积极主动地体验教育活动中的激情和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产生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应激发教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获得角色认同。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积极、健康的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看重自己的人格独立和自尊,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荣誉,渴望自我反思、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一种可贵而伟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管理制度既要按照有关规定关注教师的物质需求,也不能忽视教师的精神需求。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而人本化的管理更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具有融合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意识,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期待,实现学校管理刚性和人性关怀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赵敏.论教师管理制度的双重合理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第7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

为适应高中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必须改革;新的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建立适应新课改的管理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人性化。

1.新课改背景下――重新构建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来规范教师行为,使教师处于制度的约束之中,这是管理好学校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必须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原则,以制度管理来明确教师行为的方向性,保护和调动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1 重建新的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学校要以制度形式确保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确保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杜绝随意增减科目或调整课时、随意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的现象,杜绝随意占用学生闲遐时间的行为。 按照新课程理念重建新的教学常规标准,从开发课程资源、执行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深化课堂教学、强化教学反思、活化课外辅导、规范作业批改等方面引导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达到与新课改教学要求同步。

1.2 重建新的校本研修制度。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以教师自我反思、专业引领于一体的新型教研体系。强化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和研讨,创建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的环境。建立校本研修的理论学习制度、听评课制度、专题研修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和激励保障制度。

1.3 重建新的学生管理制度。探索重建符合新课改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新型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在教学班与行政班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的情况下,赋予任课教师更多的班级管理职责,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由班主任牵头,选课指导教师参与,协调行政班、教学班的关系,多方协同,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1.4 建立新的学生选课制度。学校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并向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选课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原则,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质,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多修学分,形成自身特长,实现个性发展。

1.5 重建新的教学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学生的评价方面,评价内容既要包括学业成绩,也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综合素质,在评价方法上要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办法。在教师的评价方面,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教学设计、教学管理、育人绩效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要建立教师业绩档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新课改背景下――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

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新课改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当包括两点:一是关注人的需要与发展,强调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二是追求管理过程的激励价值,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

2.1 尊重师生,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新课改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突出了对师生的关注和尊重,强调了人的健康发展。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定位于“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尊重教师,消除领导和教师之间的等级观念,让教师都参与管理、参与决策,都能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学校的各种活动,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2.2 发现优长,建立师生共同成长的人文环境。学校管理者要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活动,鼓励他们迎接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新课改培训,对教师指导和提供帮助,激发他们实践探索的热情。只有满足了师生的声誉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师生才更有热情关注并实践新课改。

2.3 强化激励,建立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新课改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树立激励师生的观念,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管理者在实施领导行为的过程就是激励师生成功的过程。常见的激励方式有目标激励、成就激励、情感激励、表扬激励、榜样激励等,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引导师生学会自我激励。

第8篇

追求公平的教育价值转型,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教育理念,并要求改变学校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变以往的家长式、保姆式、裁判式的传统管理模式为以疏导、启发、自我教育为主的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使社会经济处境不同的群体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关注并能够实现,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种追求公平的教育价值转型,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教育理念,并要求改变学校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代之以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即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校管理”。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然而在现阶段,很多学校管理都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校管理”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校管理目标上,学生发展目标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的学校管理目标存在工具化倾向,较多指向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较少指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较多体现成人和管理者的需要,较少体现学生的意愿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几乎全部处于被管理的角色和状态,较少参与学校重大事务决策和学校管理过程。部分教师对学生自我管理放心不下,干涉太多,在班级、社团等管理中,学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主体。三是在学校管理方式上,学生个性差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有的学校管理过于注重秩序、规则、纪律,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的天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尊重。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和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尚未科学建立起来,学生往往成为学校规则的被动执行者,加之过重的课业负担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管理工作要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建立新的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努力形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新型学校管理。

第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管理观念。现代教育理念区别于以往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学校管理工作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变以往的家长式、保姆式、裁判式的传统管理模式为以疏导、启发、自我教育为主的模式,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学校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约束和控制学生,而是为促进学生发展建立更好的条件、环境和平台。学校的所有管理因素,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都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学生发展服务。

第二,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本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既是学校管理的服务对象,某种情况下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人,因此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要体现三项原则:一是体现学生意愿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原则,二是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原则,三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制度和规则,成为制度和规则主人的原则。学校管理的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要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管理制度的实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发展需要,学校管理应当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要相信学生不仅能够自觉遵守制度和规则,而且能够主动、创造性地设计和执行制度、规则。

第三,实施扩大学生发展空间的学校管理策略。学生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需要学校教育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一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策略。从外控的学校管理走向学生自我管理、同伴管理、小组合作管理,这样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二是实施课程自主选择的策略。通过课程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性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进而充分挖掘学生发展潜能。三是实施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策略。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个性化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加以选拔和甄别。

第四,探索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校管理方式。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育者的职能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更多地创造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和友善,同时受到激励、感化和指导,从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使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会自我教育;学生也应不断提高参与学校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在管理中培养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第9篇

1 对学校教育装备工作的认识

装备资产是校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管理与一般校产管理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做好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首先要认识到装备工作不是一件单一的、孤立的事情,至少包含校产校具的装备建设、管理、应用3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一方面,装备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要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同时要做好管理,发挥装备的教学保障功能;另一方面,管理可以保证教育装备的有效性、针对性和计划性,同时也是为了促进装备的充分应用,提高其利用率;此外,在装备得以充分应用的同时,装备管理、装备建设,包括制度建设也必须相应同步跟进,使之不断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适应装备工作发展的要求。

2 装备管理是学校校产管理工作的重

要方面

从资产管理角度来看,装备首先是“物”,是学校的重要资产,应纳入常态化的校产管理范畴。学校校产校具的管理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财的管理,二是物的管理。财的管理包括校产校具的采购、入库、赔偿、报废等;物的管理包括所有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教学办公用品和建筑物及建筑材料的保管、维护、维修、使用等。

校产校具的管理既要“管”还要“理”。管是管好学校的财和物,管要管得井井有条,保障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理是理出所有的东西,有用的要物尽其用,没用的要按照规定办理相关的报废报损手续,为教育装备设施更新提供依据。要做到制度先行、规范操作、科学管理。

2.1 制度先行

学校校产、装备管理制度的建立、修订和完善一般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继承与创新的原则。许多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贴近学校工作实际、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有很好指导和规范作用,可操作性强,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的规章制度,应予以保留,以保证学校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比如,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一般都比较完备、科学,应该继承。同时,学校管理制度也要适当增加、修订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如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电教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和图书馆的管理制度等,就需要重新修订、调整和重新制定。

2)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学校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等诸多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要素。制定学校管理制度,首要考虑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要把他们的利益、感受、发展摆在第一位,因为学生是学校工作的对象,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教师是完成学校根本任务,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主要力量。学校校产、装备管理制度,就是要在“以人为本、主动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理念指导下,实现学校财产的有效管理、规范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校产管理制度的制订要体现出引导、促进、鼓励和方便全校师生的使用,而不仅是为了方便校产校具的管理,更不能限制、约束了师生的使用。

3)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相结合的原则。目前,学校的管理制度基本是实体制度,缺乏程序制度,使公开公平公正不能有效贯彻。学校的规章制度规范着全体师生的行为,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享有特权。既然规章制度人人都要遵守,在修订学校管理制度时,就必须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有些规章制度不规范,有的比较模糊,有的非常空洞,有的文字不规范,有的条例易产生歧义,有的不切实际,有的非常繁琐、叠床架屋,可操作性不够。因此,梳理校产校具管理制度时,必须对不规范的制度予以修订、重建甚至取消。

比如,在本校的班级校产校具管理制度中,就规定“学期初配置,班主任签字,学期末检查核对,损坏赔偿”。同时,加强日常的“校产盘查”力度,严格执行“校产校具赔偿制度”,并且把检查结果纳入“班级常规管理”评分体系和“文明班级”评比指标中。

2.2 规范操作

有了科学、规范、系统的校产装备管理制度,还需要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严格执行和贯彻落实,尤其是要注意校产管理各个环节的规范操作,才能保证校产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比如,每学年的财务预算,先由各个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填写一份“常州市第一中学设备采购申请表”,然后由校产管理员提交“学校已有类似的相关设备情况”,再由装备处调研、汇总后提交分管校长,校长室根据学校的预算总额、需求的轻重缓急等因素综合考虑,制订整个学校的财务预算报告。对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突况,急需添置的设备设施,也必须按照规定填写“设备采购申请表”并进行审批。

1)对于设备的采购,学校一向遵循常州市政府采购中心和常州市教育局装勤中心的“政府采购、协议供货”方式,实行公开招标。对于小额的日常办公用品、维修配件、易耗品等,也是货比三家、公开信息、择优签约、长期合作,力求节约,学校的打印机耗材、家电设备维修等,都是采用这样的操作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学校文印室还实行了社会化运作,不仅节省了资金,还压缩了一个工作岗位。

2)对于校产、装备设施的采购结算和报销,学校积极实施“公务卡结算财务管理办法”,即使有个别的、突发性的,学校单独采购,也要遵循2人以上一起采购报销的原则。

3)对于校产、装备设施的入库,更是由财务会计和校产管理员严格执行验收手续,核对物品、核对型号、核对数量、核对发票等。

第10篇

要办好一所高质量、现代化的学校,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必备条件。把人、财、物、事、时间、空间和信息等管理要素科学有效地整合、组织、管控与调度,发挥其最大效能,让人尽其能、财尽其效、物尽其用,这是制度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规范管理的根本目标,也是对管理者智慧和能力的深度考验。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我校始终把规范管理作为立校之本和治校之策,坚持理性思考、公平环境、规范执行、人文激励的工作原则,努力建构一个规范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用制度规范管理,用管理推动发展。

一、制度建设是科学规范管理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一流的学校必定有一流的规范化管理作为支撑。管理制度是具有强制力、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治校之“法”,是实现规范管理的基础和保证,可以为全校师生员工更好地指明方向、统一思想、确定目标和规范行为。

1.管理制度是学校办学思想的深刻诠释

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灵魂和统帅,办学思想的实践与达成是学校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办学思想是高度抽象和浓缩的学校精神,必须分解和细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目标,才更具有操作性,通过一个一个的具体目标来达成办学思想是学校管理的特征,而管理制度正是实现每一个目标的有力武器,没有管理制度作为依托,学校思想一定会陷入无序性、随意性的混乱局面。

管理制度是贯彻落实办学思想的具体表现。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有什么样的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制度本身就是办学思想的具体化,是办学思想的深刻诠释。我校提出“星光灿烂·卓越人生”的办学思想和“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校训,确定了“规范管理·文化育人”的行动纲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中心,两条路线,三个思想,四个特色工程,六个治校策略”的办学方略。这些思想和理念都比较笼统和抽象,在办学过程中,我校把办学思想最大限度地细化为具体的管理目标和要求,再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固定下来,系统地将学校工作全方位纳入管理视线,并不断进行实践、深化和发展,这才能使办学思想得到更好的彰显、传承和发展,最后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

2.管理制度是规范办学过程的行为准则

学校管理是一个庞大、繁杂的工程,涉及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管理者不可能每件事都亲力亲为,只有通过制度,才能把庞大繁杂的管理工程纳入规范化轨道,特别是大型学校,制度建设更为重要,制度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管理的成败。有了规范的制度,才能使学校管理的方向更明确、目标更清晰、任务更具体、措施更有力;有了规范的制度,才能使每一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受到有效的制约,每个人才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思想和行动才能更好地统一到学校的要求上来。

在管理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用各种制度来规范师生行为。为规范教师出勤、坐班行为,制定了“教师考勤管理意见”和“教师签到坐班制度”;为规范教育教学常规,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和考核意见”;为加强作风建设,把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纳入监管视线,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责任行为处理办法”;为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制定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管理办法”;为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成长和发展业绩管理意见”和“骨干教师管理意见”;为加强后勤管理,制定了“学校财产、财务管理制度”;为规范学生行为,制定了“学生一日长常规”;为规范学生集队集会和卫生行为,制定了“集队集会专项整治方案”和“卫生专项整治方案”等。总之,一系列制度的出台,让学校管理走上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师生行为更加规范和优化。当然,制度建设必须考虑学校管理的实际,制度要适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制度泛滥,师生动辄得咎,管理工作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师生陷入桎梏而无所适从。

3.管理制度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

追求教育公平是打造良好管理环境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公平是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动力源泉,而管理制度正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对师生的管理、考核、评价和奖惩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只有确立“用制度管理,用规则说话”的观念,确保在学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但让制度制约被管理者,更要让制度约束管理者,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才能落实从人治到法治的转轨,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我校一直致力于公正、公平的管理环境的创建,努力让每一位教师得到公正、公平的评价是学校的工作追求。为处理好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教育质量提升、评优选先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学校先后制定了“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方案”“教师绩效工资管理考核工作意见书”“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和考核意见”“教师评优选先工作方案”“校务公开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行为,把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作为评价的核心依据,尽可能减少和防止各种因素对考核评价的影响,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利益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管理评价风气:同时,要深刻理解制度建设的本质,制度建设不能以“管、卡、压”为基本准则,而要把最大限度地推动师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创建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教育环境,发挥制度建设的正能量。

4.管理制度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有力武器

质量在于管理,管理依靠制度。办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要解决办学质量提升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提高管理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而管理制度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可以维护学校良好的工作秩序、科学配置教育资源、规范师生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创建优质的教育环境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

管理制度还是打造学校特色的基础和保障。制度本身就是学校特色的重要内容,一个个性鲜明、科学实效的管理制度本身就是学校特色,因为每一个制度的出台都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性、科学性、实效性和独特性。学校特色创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需要一系列的理论论证和行为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稳定完整的制度体系能为学校特色创建保驾护航。十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学校特色的打造,着力实施了“星级评价”“文化环境”“校本科研”“五名一语”“体育艺术”等一系列特色工程,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制度、方案和操作模式,使学校特色创建更有约束力和稳定性,保证了创建方向准确、任务清晰、过程实效和传承发展,以学校特色创建为载体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二、规范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是规范管理的关键

“过程决定品质,细节决定成败”。制订制度需要智慧,而执行制度更需要大智慧,建立全员、全程、全面的过程管理运行机制,营造科学、民主、实效的管理环境,是规范管理的核心任务和基本标志。规范的执行机制保证了制度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它是制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没有科学、规范的制度执行机制,制度无异于“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制度的实施才是规范管理的核心,能否规范高效地执行各项制度,是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1.建立各种制度实施的行动监管网络

每一个制度的执行,都要做到监管“部门、人员、标准、责任”四个落实,真正实现精细化分工,规范化执法。著名的“木桶理论”说得很明白,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学校的管理同样如此,我们要把管理重点和精力放在主要矛盾上。我一直认为,制度制定的作用更多是为了管控少数行为不规范者,用以建立良性管理环境,张扬学校管理的正气。

2.坚持“实”“细”“公”的行动管控原则

“实”是务实和落实,制度一经出台必须要求一致,扎实施行,全力落实,不能一会紧一会松;“细”是细节和细心,制度的实施要注重过程和细节,善于在细节上发现问题,善于处理细节问题,同时要细心观察,及时反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公”是公正、公平、公开,这是规范管理的必要条件,只要在学校发展“公”的立场,实施规范管理“公”的行为,再大的矛盾都会妥善解决,这样的行动监管也会得到教师的拥戴。当然,规范不是机械,规范应是科学和人文的有机结合,在规范中体现科学和人文精神是规范管理的理想境界。

3.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制定制度的意义在于执行,管理与被管理永远是一对矛盾,执行制度、化解矛盾、推动发展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一是高度关注制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实效性,让教职工充分参与制度制订,真正产生思想和行动上的共鸣,变“让我做”为“我要做”,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参与。二是加强过程监督,打造制度执行的良好环境。要切实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目标,严格工作要求,坚持雷厉风行,做到有令必行,令行禁止,防止推诿扯皮,树立制度的权威性。同时,把刚性纪律与人文关注相结合,减少制度执行的机械性,疏导制度执行的抵触情绪。三是增强管理者的示范力。管理示范力具有鲜明的导向、引领和带动作用,在执行制度上,管理者要率先垂范,要求师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行动先于群众,标准高于群众,要求严于群众,不讲特殊、不搞特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管理的权威性。

4.重视制度执行的总结反思

强调制度执行的全员性、一致性、长期性,严格兑现制度的同时,要随时督查、反馈、评价制度执行情况,不断进行总结、反思、整改和修订,让制度为管理注入活力。制度永远是运动的,每一个制度只能满足特定的管理环境和要求,一定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制度,要根据管理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制度,用理论创新带动制度创新,才能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第11篇

[关键词] 武术馆校 内部管理体制 现状

武术馆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领导体制、内部机构设置和内部管理体制三个方面。本文针对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做了细致分析,为武术馆校内部体制的管理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山东省374所已注册的武术(馆)学校,从中根据馆校不同的规模主要调查40所武术馆校中的在校学生、任课教师、任课教练员、各武术(馆)学校的校长及负责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需要大量查阅国家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收集与此课题相关的文献近百余篇,然后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对当前武术馆校方面的理论和状况有了一个总体上的了解。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依照本课题拟定的具体调查指标,分别设计了校长、教师、教练、在校学生4种调查问卷,采用实地调查和邮寄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了解山东省武术馆校内部管理体制现状。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发放学生调查问卷5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480份,占总数的96%;发放的教师问卷48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450份,占总数的93.75%;发放教练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3份,占总数的94%;发放校长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为100%。通过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反馈的结果显示,本论文研究所需的问卷所列内容和结果能够满足本论文研究的要求,具备有效性。

1.2.3访谈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走访了山东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人员,山东省部分地区、市的武术协会及体育局的管理人员,并亲自实地考察部分武术馆校与校长进行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

1.2.4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信度检查、百分比统计、聚类分析、

1.2.5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论证了有关的结论与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领导体制及内部机构设置状况

学校的领导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诸如学校工作由谁来领导和负责,干部如何分配,机构如何设立,干部的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如何规定等。武术馆校领导体制主要采用校长负责制,由校长全面负责教学、财务及其它行政管理工作。校长是武术馆校中至关重要的人物,校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武术馆校的办学质量。

社会力量办学有关法规明确规定:“校长或主要负责人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五年以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及与教育机构的层次相适应的学历水平,并经过岗位任职资格培训”。

本文调查了40所武术馆校校长的年龄、学历、职称、教学经历及任职资格等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校长只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具有高中学历的占总人数的45%,有本科学历的只占总人数的5%,有60%的校长无专业技术职称(见表1)。有30%的校长没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40%的校长也从未参加过培训,有65%的校长仍未获得资格证书。这些情况表明,我省武术馆校校长很多不符合社会力量办学有关法规对校长的基本要求。

内部机构的设置,决定着学校管理效率的高低,既要符合学校工作的需要,又要精简精干。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享有设置内部机构的自。由于武术馆校的学历层次不同,内部机构的设置也不完全一样,根据学校管理对对学校内部机构设置的要求,结合武术馆校的具体情况,武术馆校应具有以下基本机构: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教导处、总务处、教研室、微机室、训练处等。

从武术馆校机构设置情况来看,武术馆校的设置不健全。调查对象中只有55%的武术馆校设有教务处,65%的武术馆校设立总务处,50%的武术馆校设立团支部,10%的武术馆校设立党支部。机构设置还不健全,更谈不上精干和高效,而且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必然造成混乱无序的管理局面,教学与训练的质量也无从保证。

2.2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执行状况

学校管理活动,不仅要通过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还要通过管理法规来进行。武术馆校应建立健全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各项的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并根据教育法规制定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根据学校管理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本文确定了用以下九项作为指标对40所武术馆校管理制度的制定状况进行了调查。(见表3)

据结果调查显示,武术馆校管理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有较大程度的欠缺。尽管有些武术馆校制定了管理制度,但是执行情况又怎么样呢?为了进一步了解武术馆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选取了学籍管理制度和食堂管理制度的内容为指标,对两项制度相对健全的25所武术馆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容乐观。有65%的学校虽有学籍管理制度,但照章执行的只占56%;食堂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更为严重,只有12所学校认真执行此制度(见表4)。由此可见,武术馆校的管理制度存在着严重的有法不依、有名无实的现象。

2.3武术馆校内部管理体制状况分析

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前提是要有健全的内部机构建设和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学校在设置内部机构时应遵循精简精干、分层管理、分工协作、渠道畅通的原则。而武术馆校的设置机构实际上根本没有遵循这一原则,主要表现为管理机构不健全。甚至有些学校只有一个校长办公室,学校的各个级别的负责人都在此工作,三、四个人就组成了学校行政管理结构,管理几百名学生教学与生活。这样的管理结构不是精简,而是太过于简单,更谈不上分层管理和分工协作,也无法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譬如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为了保证学校管理的质量,就应该健全管理制度和指定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我省武术馆校普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在有些学校尽管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但是并没按照制度执行,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已。有些学校在办公室墙上贴着《实验规则》、《图书阅览规定》,而通过调查这些学校根本没有实验室和图书馆,这些都充分说明武术馆校的管理制度是明显的弄虚作假,根本无法落实。

我省的大部分武术馆校属于中小学,领导体制大多采用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用简单的话可概括为:“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支部保证监督,教工民主管理”。校长负责制很难达到以上要求,首先,上级机关权责不清,主管部门不统一,其次,校长的管理水平本身就不高。武术馆校校长普遍学历较低,尽管部分校长经过了培训,但是由于培训的时间短,内容又少,管理水平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提高,大部分校长未经过培训更谈不上什么管理水平了,他们大多凭经验、主观、简单的进行管理。第三,仅仅只有几所武术馆校建立了党团组织,在教职工中只有级少数人是党员,校长无法通过党团组织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这样对校长也起不到监督作用,就不能保证校长在重大问题上决策的正确性和方向性。第四,由于校长是主要决策者,出现“校长一言堂”的现象,教职工在管理方面产生了依赖性,这样就缺乏了主人翁的责任感,视自己为局外人,因此,教职工的民主管理也不能得以实现。

上述的种种现象导致的后果是武术馆校的内部管理混乱、责权不清、效率低下、办学效果不佳、甚至会出现严重问题。菏泽有一武术馆校由于管理疏漏,在一次晚上下晚自习时学生急于涌向楼梯,造成了人员伤亡,这样的恶性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目前,还有一些学校还存在着某些安全隐患,这些要势必得到尽快解决,要不造成危害将不可估量。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武术馆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偏低是造成管理混乱无序的根源,这样也造成管理水平低下。要办好一所学校,要具备很多必要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有四条:第一,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第二,有比较好的学生来源;第三,有比较完善的教育设备;第四,有比较高的管理水平。在这四条中最重要的是第四条。实践证明,同样的两所学校,师资力量、设备条件、学生来源都差别不大,会因为领导者的管理水平的差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差别。

3.2.建议

在我们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管理就是效益、管理就是质量。要提高武术馆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武术馆校校长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强科学管理,改变管理混乱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晁岳春.山东省武术(馆)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李永,赵珍.我国武术学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6):27-29.

[3]栗胜夫,姚丽华,刘卫峰.我国武术学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2003,2(3):77-83.

[4]王,任海,黄凌海等.我国武术馆校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1,2(6):24-27.

第12篇

一、制度管理:规范化的保证

哈佛大学的管理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它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校规看守下的哈佛已成为一所世界知名大学,实践证明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一所学校的管理,无论是思想引领,还是文化立校,都必须建立在基本的制度之上,否则学校的管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制度前进一小步,管理前进一大步。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决定学校的成败和兴衰,决定学校办学的高度和跨度。学校要建章立制,切实做到依法办学、按章治校,以优秀的制度建设带来优秀的管理水平。如:学校管理章程,质量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教职工奖励制度,师生常规管理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学生教育与评价制度,等等。学校一旦拥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就能实现学校管理有章可循,发挥其强有力的规范、引导、激励和保障功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我校是新建学校,制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尚未健全,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优化制度的过程,另一方面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还没有统一到学校的要求上来,尚未达到自律的境界,群体良好风气尚未形成。这时通常要借助于制度管理,约束师生的行为,帮助他们逐步养成习惯,把遵守规章制度变为自觉行为,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即使在学校管理的成熟阶段,制度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管理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制度管理也应被赋予新的内涵,以适应新形势,发挥新作用。由此可见,制度管理应是学校管理的永恒基石,有了它才能改变学校管理的无序状态,消除“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混乱局面,从而提高管理的效能。

二、人文管理:民主化的需求

在如今逐渐走向民主的时代,人文管理已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师生的人格、价值和合理利益,提供他们展示个性的机会,促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实现学校发展的目的。如果一味强调制度的强制力,就特别容易造成逆反心理,产生种种后遗症,给学校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温暖胜于严寒,宽容比惩戒更有效。领导要体恤教师的疾苦,相信教师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例:我们制订了教师工作奖惩条例和月考核方案。最初,严格对照条例,有奖有罚。但教师们反映,大多数教师工作是认真的,有的教师被扣分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条例有了罚的内容,教师的心理负担加重了;虽然罚得很少,“意思”而已,但教师是看重面子的,真的被罚,脸上挂不住,反而会影响教学积极性。我们听取教师意见,取消罚的内容,加大奖的力度,如果教师总是拿不到奖金,和被罚差不多,有的教师就被“无形”地罚了。受“无形”罚的启发,我们把条例的制订侧重于引导教师早日成材、多出成果,用奖励的方式引领教师的价值观。制度管理中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引领教师实现自己的价值,“无形”的被罚变成了“无声”的教育。

实施人文管理,就要满足师生的合理需求,对他们政治上鼓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实施人文管理,就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广大师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发挥他们的才能和特长;实施人文管理,就要发挥管理者的榜样示范作用,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教师,引起教师情感上的共鸣和行为上的同一;实施人文管理,就要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整合教师个人与学校发展目标,采取“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策略,帮助教师加速专业发展步伐,努力让他们的教坛人生更加精彩。

三、刚柔并济:和谐化的走向

刚柔相济是管理的智慧法则。我们力求多理少管,既加强科学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也强调弹性化的人文精神。

1.让教师民主参与制度的形成。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教职员工都感到自己重要”,从而使每个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学校规章制度正式出台前,要充分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只有“取之于师生,用之于师生”的规章制度才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更易于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才能以制度来促进师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凡涉及全校教职员工利益,为重大规章制度或重大决策的,都要提交教代会商量决定。办公会只通过一些一般管理规章,或进行临时性、突发性事项和一般事项的决策。要让制订规章制度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认识学校、发现学校的过程。

根据规定,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金点子”征集评比活动,重点让教师对学校制度建设提出修改建议,对教师意见集中的一些制度,学校会启动修改程序,不断优化制度。

2.把“人文”写入制度。学校在设计相关制度时,要遵循教育规律,以保护人的自尊、激励人的情感和彰显人的价值为出发点,使制度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载体,而不是扼制教师创造性的条条框框。如:怎样评价教师的工作?“过程数教案,结果比分数”的简单管理制度就是对教师劳动复杂性的漠视,是对应试思维的鼓励。而“过程写案例、赛设计、评优课,结果比教学实绩,更比教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则是对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引导鼓励,也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这样的考核制度严格,有竞争,而且促进着教师的学习成长,这是最大的人文。因此,从制度内容可以反映学校的管理思想,好的制度在执行中浸润着人文思想,慢慢也就转变为一种制度文明、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