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

时间:2022-06-08 16:1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信息质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信息质量

第1篇

【关键词】会计改革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一、引言

会计信息失真是影响我国经济秩序的因素之一,它危及到政府的宏观决策,干扰国家的税收工作,损害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鉴于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性及其危害性,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措施,譬如,修订了《会计法》,出台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建立了专司会计培训工作的国家会计学院,可以说政府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学术界对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研究大多局限于如何规范会计行为,对会计管制的效果则缺乏定量研究,因此无法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结果提供证据,由此也难以给政府管理机构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政策建议。本文以股份公司会计制度改革为例,从投资者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定量研究,对其改革效果做出实证性的评价,籍此观察《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合理性。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会计和财务报告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多数会计准则制定团体,譬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等,已经采用投资者导向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并特别指出会计的目的是满足资本市场的需要(FASB1978;IASC1994)。尽管会计信息的质量涉及诸多因素,难以定量刻画,但根据会计目标,从投资者的立场,通过会计信息的市场反应来评价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失为一种综合的、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

1998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改革政策,大多数改革政策对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是强制执行的,譬如收入确认政策,长期投资核算中权益法与成本法的运用界限,开办费的摊销期限规定等,但是也有一些改革政策对外资股公司(发行B股,H股,N股等的公司)规定强制执行,而对内资股公司(只发行A股的公司)规定参照执行,这些内外有别的会计政策有坏账准备政策、短期投资减值政策、存货减值政策以及长期投资减值政策。股份公司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为我们从投资者的角度,调查会计改革是否改进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decisionusefulness,当前西方学术界更流行的术语是valuerelevance,也就是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供了机会。

会计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政策,改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增强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那么,与《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下文简称旧制度)相比,执行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下文简称新制度)之后,会计信息质量是否有了明显的提高?新制度规定,对于A股公司,短期投资减值准备政策、存货减值准备政策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政策(下文简称三大减值政策)为自愿执行的政策。实施三大减值将挤掉公司利润和资产的水分,使利润和资产的数据更真实。那么,与未执行三大减值的公司相比,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否明显提高了呢?

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无实证性的评价,但基于以下原因,对这些问题提供答案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为会计改革是否改进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提供了证据。会计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强化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会计改革能否达到这些预期目标亟待回答。其次,它对评价《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合理性,预测会计改革的走势具有借鉴作用。因为通过透视证券市场会计改革执行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就可以为观察当前会计改革的合理性,预测会计改革的前景提供依据。最后,它对会计准则与价值相关性的文献具有学术价值。股份公司会计制度改革旨在通过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这为测试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本文利用股份公司会计制度改革前后的数据,从投资者的立场,采用国际学术界流行的三种研究方法,分别从信息观和计量观的角度,运用一系列的控制样本,对改革后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显著提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 会计信息对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是有用的;2 自愿执行减值准备政策的行为在统计上没有发现信息含量;3 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没有提高。本文从市场效率和执行机制的层面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由此论证了《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合理性。本文其他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回顾相关文献,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方法,对研究所用的样本和数据进行描述,讨论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模型;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与解释;第五部分为结论概括与政策含义。

二、研究假设

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不少国内外学者对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证实会计信息具有信息含量,表明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是有用的(赵宇龙[1];陈晓等[2];Chenetal[3]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系,西方实证会计理论认为,在有效市场假说下,会计信息的质量越高,投资者对会计盈余的反应系数越大(Scott[4])。这意味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越高,对投资者的决策越有用。不过,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改革是否显著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进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迄今为止还没有实证性的评价。但人们普遍预期会计改革会显著地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因为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无论是会计盈余的计算还是资产价值的计量都更利于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为了从投资者的角度对会计改革是否显著地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判断会计改革的实际效果,我们借鉴Amiretal的研究方法,从信息观和计量观的角度,分别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调查,以便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做出合理的评价。

首先,我们从信息观的角度,运用事件研究法,就新制度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会计盈余是否具有信息含量进行调查。由于三大减值政策体现了会计谨慎性的原则,执行三大减值政策会挤掉公司会计盈余的水分,提高会计盈余的质量,因此我们预期投资者对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公司的会计盈余可能会更加重视。将此形成假设就是:

H1:与未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A股公司比较,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A股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更高,若市场也能识别,那么后者会计盈余的反应系数统计上应显著大于前者。

然后,我们从计量观的角度出发,运用关联研究法,对会计盈余和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投资报酬和股价水平的关系进行调查。为了全面考察新制度是否显著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我们从不同角度选取了3组控制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测试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有显著改进。根据研究目的和样本设计,我们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出以下3个假设:

H21:由于新制度出台了大量的改革政策,这些改革政策更有利于公司真实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因此与97年比较,人们有理由预期98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会得到明显的改进,若这种改进也为理性的投资者所察觉,那么98年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与97年比较,应有显著提高。

H22:对于98年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A股公司,98年执行减值后的会计盈余和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未执行减值的97年的有关数据对比,人们有理由认为98年会计信息的质量应有明显改进,若市场也能察觉这种变化,那么这类公司98年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与97年比较,应有显著提高。

H23:与98年未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A股公司比较,98年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A股公司的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信息质量理应更高,若理性的投资者也能察觉到这两类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上的区别,那么后者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应显著地高于前者。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描述

为了能全面评价会计改革的效果,样本总体包括了会计改革前后各一年的数据,也就是样本总体包括98年和97年所有观察值;在选取子样本时,以研究问题的设计和分析模型作为依据,从样本总体进行取样。研究所需数据除了98年三大减值执行情况的数据,从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编制、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上市公司’99数据大全》光盘数据库手工收集外,其他均来自台湾经济新报出版的光蝶《中国大陆金融市场资料库》(简称TEJ)。此外,我们还参阅了北京杰达科贸公司制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光蝶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资料库1990———1998》,对TEJ中选取的数据进行了必要核对。

在研究98年自愿执行三大减值的A股公司会计盈余是否具有信息含量时,我们以98年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有745家A股公司,但是关于98年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情况我们只获得647个有效观察值。

在研究新制度是否显著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时,我们分别采用报酬模型(returnmodel)和价格模型(pricemodel)对第二组的3个假设进行研究,这两个分析模型在检验3个假设时所获得的有效观察值不一致,但差异相对样本规模均很小,因此样本规模的差异不会对两种分析模型的结论造成重大影响。表1列示了报酬模型和价格模型在检验第二组3个假设时的样本容量:

第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实质是用来指导会计准则、作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

一、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内涵

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指导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等,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内容。所以我们将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称为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它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组成部分。[1]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有13条会计的一般原则,其中前7条实质讲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第1条可以概括为客观性或反映真实性、第2条可以概括为实质重于形式、第3条可以概括为相关性。笔者认为,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至少应符合以下质量标准:

1.决策有用性

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包括以下三方面:(1)提供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2)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3)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需要。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报告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向会计信息使用人提供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通过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使用人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能服务于这些使用人进行各自决策的需要,这是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所直接决定的,因而应作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根本性的质量标准。

2.信息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是指若要会计信息在制定决策中有用,那么会计信息使用人必须能够明白会计信息所表达的意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使用人必须首先能够充分理解会计信息,然后才能应用会计信息服务于决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所处地位不同、视角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等,难免会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所特有的质量标准是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就已具备的质量标准。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都应是假定会计信息使用人对会计的概念、方法和程序具有基本的而且足够的了解。会计信息这一质量标准要求,财务会计报告应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编制。

3.信息预测性和反馈性

会计信息预测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能够提高徽计信息使用人预测经济前景的能力。预测是决策的基础,是为决策服务的,也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使用人为作出科学的决策,就必须先进行预测,而预测的一个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便是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为满足信息使用人最终作出明智决策的需要,就必须保证会计信息能帮助投资人、债权人等信息使用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及其影响作出预测,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形成差异的能力。

会计信息的反馈性是指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帮助信息使用人证实、或者修正先前的期望。财务会计应该把决策执行情况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使用人,使之服务于信息使用人的进一步决策。

4.信息真实性和中立性

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质量标准是指财务会计计量尺度与被计量的重要经济现象之间应存在和保持一致。它要求财务会计运用货币为统一计量尺度依一定的计价方法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如实记录和报告,虽然经过一定的会计程序进行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但所取得的会计信息依然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业务情况。中立性是指财务会计所报告的会计信息可以影响信息使用人的行为,应该是公平一致的、不偏不倚的,各信息使用者从财务报告中所获得的信息含量是相同的。由于会计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所以会计信息中立且不执偏见就很重要。

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特征分析

会计信息是复杂的,不仅不同的会计主体有不同的会计信息,而且同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会计信息使用人对同一会计主体的同一会计信息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也具有较为复杂的特征,对这些复杂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设计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主体性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主体性是指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会计信息是反映会计主体运行状况的消息,会计主体不同,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也不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主体性源于会计主体性质的差异性。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不同,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不同,所面临的会计问题也不同。

虽然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心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的会计问题,但实践中由会计人员所从事并被人们广泛称之为会计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上市公司向社会上广大的非特定利益相关者披露会计信息的活动被称之为会计,就连只向个别特定的利益相关者直接报送财务报表的活动也被称之为会计。[2]显然,此会计非彼会计,虽然所提供的最终成果都被称之为会计信息,但其性质和功用是不相同的。正如生产不同产品的工业企业一样,不同产品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指导生产商从事产品生产的质量标准也不相同。

2.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可选择性

与一般商品的使用类似,会计信息使用人使用信息的目的是可变的,有的关心会计信息与自己既得利益的相关性,将会计信息作为维护自己现存利益的手段,有的关心会计信息与自己未来利益的相关性,将会计信息作为引导自己进行投资的手段。显然,前者更关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后者更关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正如一般商品的使用人那样,有的关心商品的耐用性,有的则关心商品的可观瞻性。因此,针对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目的,理应选用不同的会计信息具有质量标准。另外,会计信息具有同一质量特征的也可以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进行衡量,这一点也与一般商品的质量标准类似。

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可选择性源于会计信息使用人利用会计信息的目的差异,以及会计信息本身的多样性。对于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人而言,同一会计信息有不同的利用目的。以上市公司的股东及债权人为例,现金流量都是他们所关注的会计信息,但关注的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主要关心的是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而后者主要关心的则是企业资产支付现金的能力。在财务分析中,不管是衡量企业获取现金能力的指标,还是衡量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指标,也不管是衡量企业利用投资机会能力的指标,还是衡量企业现金支付能力的指标,都是根据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数据来进行计算的,但计算的过程及结果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对现金流量表质量的评价应视会计信息使用人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标准。

对于同类性质的会计信息使用人而言,同一会计信息也可用不同质量标准来进行衡量。以上市公司的会计赢余为例,其相对于投资人的质量既可以用股票交易量来衡量,也可以用股票价格来衡量。当用股票交易价格来衡量会计盈余的质量时,可供选择的标准又有股票交易价格波动性指标、平均累计超额报酬指标及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等。

3.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客观性

从一般意义上解释,客观性是指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但作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而言,客观性的含义包括两个特定层次的含义,一是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本身具有客观性,二是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应用具有客观性。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本身的客观性是指无论选用何种指标作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都要能够真实地反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即会计信息使用人对会计信息的满意程度。会计信息符合标准的程度与会计信息使用人的满意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应用的客观性是指无论什么人应用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来对特定的会计信息进行质量检验,检验的结果都必须具有客观性,即只要应用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相同,检验的会计信息内容相同,检验的结果都必须具有唯一性,不会因为检验者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结果。

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客观性源于会计信息所固有的特点及标准本身应具备的条件。虽然会计信息的用途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人或同一会计信息使用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具有不同的认定标准,但在既定的条件下相对于特定的利益关系人而言,某一会计信息是否有应用的价值以及价值的高低应该是确定的。作为衡量会计信息价值高低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应当能够恰当地对此予以检验,而且检验的结果不应受到检验人员、检验过程及检验所用的资料的影响,否则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就会失去作为尺度所应具有的价值。

4.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历史性

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人决策所需的消息,随着会计主体运行环境的变化,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根据会计史学家的考证,在会计产生的早期历史阶段,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相对简单,会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刻记、绘图及书契等方式来记录经济活动的发生情况,以备查考,所以,会计的功能都主要体现在记事方面,因此,此阶段对会计信息(如果有的话)质量的要求应是及时性、真实性及准确性。在此后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会计主体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又没有严格的会计分期概念,人们对会计主体的认识大多集中在现金流量上,会计实践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格式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3]所以,这一阶段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仍以及时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为主,这种要求在今天的政府及非赢利组织会计中仍有明显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主体的组织结构及其经济活动也日益复杂化,特别是随着资本性支出的大量发生,需要将资本性支出在不同的期间进行分配,以保证收入与支出相互配比,最后计算会计主体在短于资本性支出回收期的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采用收付实现制来记录经济活动,而收付实现制又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人的需要,因而以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失去意义,因而提出了相关性这一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认为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人的要求相关。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高度概括了以往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为会计理论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5.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及经济性。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最终只能由会计信息使用人来判断,会计信息提供人一般情况下很难对会计信息质量高低进行预先认定,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检验过程实际就是会计信息使用人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态度进行调查和判断的过程。显然,与一般商品的质量检验相比,会计信息的质量检验过程,特别是最为社会所关注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检验过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就上市公司而言,会计信息使用人通常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基于个别会计信息使用人的态度来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不仅会使检验过程变得十分复杂,而且检验成本也将变得十分高昂;就其他经济组织而言,虽然个别组织的会计信息使用人通常都有确定的范围,基于个别会计信息使用人的态度来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不仅将使检验过程变得较为简单,而且检验的成本也将变得十分低廉,但这种检验只能确定个别经济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状况,难以对所有组织的同类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验,要检验所有经济组织某类会计信息的质量仍然面临与上市公司类似的问题。所以,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必须简单实用,不可行或应用成本高昂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是没有意义的。

三、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实现途径

实现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财会工作各环节的工作才能完成,其中应主要抓住以下方面:

1.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着对会计信息使用人高度负责和促使有限的人类经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合理利用的心态,严格履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客观科学地考核和评价会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并与物质利益密切挂钩。

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从严格地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入手,

按所选定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确认和计量,严密会计工作手续制度,到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会计报告,这一完整的会计循环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保证制度严密、手续完备、处理规范、计算准确、方法恰当、信息及时。

3.强化会计管理的领导,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从实施领导角度就应体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强烈意识和愿望;采用各种方法手段,促使会计人员加速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速知识更新。当前应强调会计制度改革和国家税制改革后的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提高适应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环境的能力,提高会计对社会的有用程度。

4.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

大力推行电算化会计,乃至提高到推行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解决财务会计领域普遍存在的取得比较准确的会计信息与需要用比较大量工作时间、投入较多人力的方法、经常出现会计人员不堪负重的矛盾,既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又大大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会计信息成本,从而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可能。

5.加强会计监督,切实提高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

会计监督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要增强注册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其能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发现舞弊行为,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首先,要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使其成为负有有限责任乃至无限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形成自主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机制。其次,要规范质量控制,加强风险意识,严格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准则》,自觉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要求。当前特别要强调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品质,形成以防范审计风险为核心的社会审计机制,以保证整个审计业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凌红蕾.浅议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甘肃农业,2005,(4).

[2]曹伟.关系到财务会计发展方向的几个理论问题[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

[3]曹伟.论财务报表信息和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标准[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5).

[4]陈艺东,何华.决策有用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S1).

[5]葛家澍,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1,(11).

[6]杨本刚,贾钢.改进财务报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月刊,2004,(10).

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准则 信息失真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28-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上越来越重要。由于新旧体制转换中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等,会计信息不真、不实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运行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说明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至关重要,它将有助于政府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有助于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及资信进行评估,有助于投资者正确投资决策等,从而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发展历程

根据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从用户使用角度的定义,会计信息质量应是其满足需求者的程度;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1994年颁布的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有关质量的定义,会计信息质量应是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最早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文献可追溯至1970年APB第四号报告,该报告提出了相关性、易懂性、可验证性等七条,但忽略了一个最主要的质量特征:可靠性。1980年5月,美国FASB第2号公告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之后,许多国家和组织都着手研究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了四项主要质量: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会计信息质量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与报表内容有关的质量,包括了相关性和可靠性;第二部分是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包括了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第三部分是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包括了及时性及效益大于成本等。

1.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探索。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起, 我国会计准则和相应的会计制度在不断变革,各种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准则、制度和补充规定陆续出台。先后有1992颁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1997年颁布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法规,1998年颁布现金流量表等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9年颁布债务重组、收入、投资、建造合同等会计准则以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处理问题补充规定,2000年颁布非货币性项目、或有事项,2001年颁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并重新修订以前的各项会计准则如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项目等准则以及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等三项准则、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2002年颁布固定资产、存货、中期财务报告等准则。再到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通知,宣布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的内容涵盖了目前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多个方面,在对资产的确认以及计量、披露等方面更贴近国际惯例,同时,新准则也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这对提高各类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2.新准则对信息质量的影响。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及部分国有控股企业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十二号至第十四号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新准则的实施使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公允性明显增强,会计信息质量整体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优化了会计信息环境,有效防范会计信息的系统失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合理决策;强化了税收筹划的理财功能,促进宏观经济经济管理部门的规范管理化。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

尽管我们一直为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在努力,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还是层出不穷,认清我国当前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显得更为重要。

1.新准则对会计信息的挑战。

(1)“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予公司更大的自。同时新准则体系在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中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确认重组收益、非货币易中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并确认置换收益等。但确定公允价值的主观随意性大,从而增大了经营成果的不稳定性,“公允价值”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第4篇

1.会计人员素质。

就现阶段财务会计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来看,会计信息出现错误或是出入,大多数都是由于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在财务会计信息的收集阶段,所有工作几乎都依靠人为输入,然后再对输入数据进行统计,然后进行相关财务报表等的制定。就我国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信息化实现来说,虽然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信息化的发展依然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将信息化管理的理念融入到工作细节工作中去,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及专业素质就成了影响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2.信息整理制度。

为了提高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许多企业已经制定了完整的信息整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准确性。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在会计信息收集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和判定依据,这样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对于企业制度政策的落实和建设来说,也会起到负面作用和影响。

3.审核手段。

监督及审核是所有工作开展的防腐剂。在任何一项工作中,一旦脱离了监督和审核,如果仅仅依靠员工自身的自觉性来开展具体的工作,必然难以达到想要的目的和效果。财务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工作的开展也是如此。在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中,除了提高会计信息收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之外,还应设立一定的监督岗位,对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及效率进行有效监督。

二、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措施及对策

通过上文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影响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那么在以后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必要依据,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呢?

1.制定完善的管理及整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解决遇到的难题,建议应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的制度依据,规范会计信息收集人员的工作步骤,尽量避免由人为疏忽造成的信息错误和疏漏,从而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2.提升会计人员素质。

除了落实相应制度之外,在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还应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及能力进行有效提高。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进行有效培训,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新社会形势下的新技能进行培训,如计算机技能等,如此一来,才能有效提高会计人员对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进行逐步的完善,从而降低因专业素质漏洞引起的信息质量问题。

3.推动信息化建设。

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是潮流所趋,同时也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提升质量的必然措施及途径。针对现阶段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质量面临的主要因素来说,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提升不仅能有效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有效性,同时还能提高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对信息的使用效率。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首先应对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提高,从而保证信息化条件下基础工作开展的质量;除此之外,还应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的硬件及软件进行建设,为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基本硬件保障。

4.有效开展监督工作。

除了上文提到的措施之外,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还离不开有关部门或相关人员的监督和审核。首先,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专门设置一定岗位,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准确性进行及时有效的审核,并且将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管理人员的薪资挂钩,从而激发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人员的工作认真程度;其次,作为会计部门内部,也应采用系列技术工具及常用信息核对方法,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初步确定信息质量及准确性。

三、结语

第5篇

会计信息是维护企业与投资者关系的重要纽带,会计信息的质量关系到企业与社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文章对内部控制角度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

一、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理论研究

1.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的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守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环境要素、风险评估要素、控制活动要素、信息与沟通要素以及监督要素共同组成,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企业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就必须要以这五个要素为前提,制定科学的控制机制实现对风险点的控制,以此保证企业风险控制机制的实用性。

2.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研究。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对外的时间段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以及其他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可行性等,是企业财务自身发展的需要。会计信息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因此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色环境要求,社会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面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投资者要求企业提供不同内容的会计信息,但是如果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以满足所有信息需求者的要求,那么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问题,造成严重的后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早是在FASB中提出来的,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相关性,会计信息必须要与未来的事件相关联;可靠性,企业进行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准确反映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对某项事项的确认;可理解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必须要清晰明了,满足向投资者提供有用信息的需求;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即通过前后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判断出企业的发展趋势。

二、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及影响

内部控制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一致。COSO报告中提出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为了更加规范企业的管理活动,因此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目标一致的共同基础;其次,完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透明度,而透明度的提升有效地避免了会计舞弊现象,为此在根本上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1.内部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内部控制环境属于一种企业文化,企业控制文化的氛围决定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如果企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那么企业内部控制的氛围就浓厚,相反则反之。造成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利,而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结果导致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二是企业的管理结构不完善,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监督等落实不到实处;三是人们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够,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作用。

2.风险评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风险评估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企业会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风险,只有合理地评估与应对这些风险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控制活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执行过程,其主要是企业用来发现与纠正错误会计信息的手段,通过内部控制活动可以帮助企业披露更加真实的会计数据,例如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活动实现了对企业岗位责任的认定、对财务人员的授权审批以及对企业资金运行情况的监控等等,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责任,进而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三、会计信息质量缺陷

1.会计信息处理问题。在我国部分公司发展中,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信息失真且失效的问题时有发生,所以公司在进行财政收支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均衡、不对等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公司的发展,还阻碍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建设。而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工作归纳整理不及时、不准确,出现的错误使会计行业的的相关执行原则不能够在公司使用,影响了会计的真实可靠性,导致公司受到了错误性信息的引导,不能够为公司创造最高的经济收益。

2.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准确性还是信息的充分性,都受到会计管理人员的影响而存在问题。首先,部分企业当前内部各项费用展现不明确,这样混乱的会计账目可能导致会计报告不能如实反映公司存在的问题,不统一的信息也影响了公司的利润生产,无法令管理者根据财务情况来调整经营策略。这样的信息披露准确患,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缺陷,而缺少内部控制,正是其缺陷存在的主要原因。

四、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障,也是对内部控制活动的再控制,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可以提高对财务人员的监督,强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避免出现会计舞弊现象。因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一是要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时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作用,对会计信息进行内部审计,及时发现不真实的信息,为利利益投资者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二是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的主要部门。

2.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加强职务分离和授权审批控制。企业要对会计岗位进行优化配置,依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对会计岗位进行职责权限的划分,形成相互制约机制。

3.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为经营风险,其二为财务风险。对于经营风险,需要企业做好市场的调查及分析工作,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销售预测及盈利预测措施,并以市场调查分析结果为依据,对预算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对于财务风险,需做好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工作,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定期分析,同时向上级提供有效的分析报告及相关意见。

4.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基于当前信息不对等的关系,企业要通过建立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披露的控制,目前企业委托人与被委托人之间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以企业利润为唯一的标准,这种模式容易出现会计舞弊现象,因此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建立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以股票期权的方式避免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二是将企业绩效考核指标量化,提高企业长远利益指标的比重;三是将激励与约束制度形成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消除人制造的会计虚假动机。

五、结语

总之,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我们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入手,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以及构建风险评估机制等措施实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颖.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5.

[2]黄冬雪.煤炭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3.

第6篇

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它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起约束的作用,是提供信息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特征。投资者把资源投资于,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出于这一目的,投资者需要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等,这些人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他们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

二、相关性

相关性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很难具体说明,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信息应该与谁的需求相关。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的财务报告已经达到了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这样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但是,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更需要能够帮助正确做出“或购或持或售”决策的信息,提供评估企业股利支付情况的资料;贷款人则会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信息;而政府及其机构更为关心有利于决定税务政策和控制企业活动的信息等。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我们必须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

2.会计信息应该与什么相关。由于会计信息很难普遍具有决策相关的质量特征,那么,会计信息还可以与什么相关呢?会计学家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认为:相关性包括三种概念,即决策相关性、目标相关性、语义相关性。决策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特定经济决策相关,如前所述;目标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使用者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关,他还认为目标相关性是评价相关性的最好概念。由于使用者的目标要比他们的各种特定决策显得明确,而且比较容易把握,所以,目标相关性往往要比决策相关性更易于达到。目标相关性所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目标本身都具有比较鲜明的主观性质,使用者有各种各样的具体目标,会计信息很难满足使用者的各种主观愿望所导致的不同需求、由此可见,目标相关性的实现也是比较困难的。语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能够使使用者了解财务报告的用意,理解会计信息比了解使用者的决策和目标更为容易,所以,语义相关性比决策相关性、目标相关性更易于达到。但是,可以理解的会计信息是否对使用者有用值得怀疑,也就是说,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必须具有语义相关性,但具有语义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不一定是使用者所需要的。

3.会计信息与决策的相关程度。在承认决策相关性的前提下,对相关性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

(1)会计信息包含了企业股票的内在价值,股票价格会随着会计信息的而波动,即会计信息领先于股票价格的波动。这一理解假设只有会计信息才能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而股票价格不具有这一功能,这与界和实务界关于改进财务报告的建议不相符,我们只能改变现有的财务报告来适应股票价格的变化,而不是相反。已有研究表明,股票市场能充分了解给予权责发生之所不能及时反映的信息,从而领先于会计信息的。

(2)如果会计信息能有助于使用者进行预测,它就是相关的。例如,在运用股利贴现计价模型预测未来股利、现金流量贴现计价模型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等过程中,盈利预测能力高低,体现其相关性的高低。

(3)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其“俘获”或“汇总”能股票价格的信息的能力,而不要求会计信息是市场上影响股票价格的各种信息中最先的。这一理解与现有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讨论相符。

(4)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在一个严格的实证研究环境下,会计信息的与股票价格的反应没有明显的关联,就认为会计信息不具备相关性。这需要同时考虑两个概念:其一,投资者是否关注会计信息;其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预测价值。

4.传统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1)成本与公允价值的比较。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由于通货膨胀的盛行,理论界对此的批判由来已久,尤其是80年代以来,衍生工具的广泛,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提出了更严重的挑战。历史成本信息和公允价值信息何者更相关,和提供公允价值信息能否增加相关性,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在理论上,公允价值信息应该比历史成本信息更加相关,提供公允价值信息也应该能够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在现实中却未必如此,到现在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2)应计制与现金制的比较。应计制是会计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但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特别是证券界认为现金制信息更相关,也无法操纵,而应计制信息不仅相关性弱,而且容易纵。应计制信息可以为计量企业效率提供有用的量度,并为预测企业的未来活动和利润分配提供信息,但由于分配程序和历史成本所造成的内在和人为偏见,导致了人们对应计制的怀疑,而现金制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现金制信息有利于评价企业的变现能力和预测未来财务状况,也能直接反映投资者的现实利益。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目标世界是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及或然性,即认为使用者关心用应计制计量的企业业绩,却没有理由认为应计制信息能够代表现金制信息。应计制信息和现金制信息何者更相关,和提供现金制信息能否增加相关性,还存在着争论,但各国都开始关注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了,我国也已经颁布了现金流量表准则,在现实中上述问题还远未取得一致意见,争论还将持续下去。

三、可靠性

1.可靠性的涵义。会计信息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也是会计信息的一个主要质量特征。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可靠性的主要标志包括反映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信息“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会计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偏重于把反映真实性作为可靠性的唯一标志。我们认为,应该把可证实性和如实反映同时作为可靠性的标志。

(1)如实反映。如实反映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保持一致或吻合,会计信息若不能真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就不具有可靠性。会计信息反映经济事项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会计信息应当恰当地反映所表述经济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仅是其表面形式,这里所说的“如实”就是指恰当反映其经济实质。各种会计都是对经济实质的近似反映,特定情况下某一方法可能会优于其他方法,更接近于反映其经济实质,但这种比较在现实中是很难进行的。如实反映要求会计人员选择适当的会计方法。如实反映的特征旨在减少会计方法的偏差,使会计信息更能恰当的表达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使其更具有可靠性。我们强调如实反映比可证实性更重要,如实反映是第一位的,可证实性是第二位的,适当的方法是前提,恰当的运用是条件,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得出可靠的会计信息,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如实反映的最大困难在于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何保持对某一资产的如实反映。

(2)可证实生。可证实性是指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的个人分别采用同一会计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处理,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可证实性确保会计人员正确而无偏差的使用其所选择的方法,不论该方法是否恰当,只要会计人员已正确地使用了,并未掺杂个人偏见,会计信息就符合了可证实性的要求。可证实性的特征旨在减少会计人员的偏差,而不计较会计方法是否恰当。可证实性的实现,要求有确定的会计方法和无偏见的会计人员,而会计方法是可以选择的,会计人员也是有偏好和理性的,所以,可证实性的达到也是困难的。

2.可靠性的相对性。是一门以符号来表示事项的学科,即以特定的会计符号表示具体的事项。符号与事项一致的会计信息具备可靠性,但由于会计中的各种估计和限制,会计符号很难与经济事项保持绝对一致,二者的差异导致了会计信息对可靠性的偏离。例如,存货计价事先假定了一定的实物流与资金流的关系,不同的计价方法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很难判断哪一种方法的信息更可靠;成本的信息反映了过去情况的可靠,在很多情况下已经不是现时的可靠了,距离投资者的要求尚很遥远。另外,各国由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在会计体系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对于相同的经济事项各国会有不同的会计信息,讨论何者更可靠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能从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来判断其可靠性。正是会计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也导致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相对性,要想对此有所改进,必须对财务会计体系做出重大的实质性改革,这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3.传统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传统会计一直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直到近代才开始强调相关性,可以说,传统会计对会计信息可靠性做得比较好。

(1)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比较。一般来说,在如实反映方面,公允价值信息优于历史成本信息,而在可证实性方面,历史成本信息优于公允价值信息。但在可证实性方面,有时公允价值信息也会优于历史成本信息。例如,在固定资产折旧中,会计人员对折旧方法、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等都会有不同意见,导致不同人出的账面价值并不相同,而对于估计市价,他们更容易取得一致意见,也就是说此时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可靠。由此,历史成本信息比公允价值信息更可靠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也不能说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更可靠,二者的争论将持续下去。

(2)应计制与现金制的比较。在如实反映方面,应计制要优于现金制,因为应计制信息恰当的反映了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信息,更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而不是现金收付的表面形式;在可证实性方面,现金制要优于应计制,因为现金收付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事项而不仅是会计符号,不随会计人员的判断而改变,而应计制则充满了会计人员的判断和估计,受他们的个人偏好很大。

4.可靠性与真实性、客观性、中立性。真实性指会计信息应真实反映经济事项,要求会计信息完全按照现实状况来反映;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恰当地反映经济事项以达到会计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说,可靠性是受会计目标限制的,只要求能恰当反映所希望反映的即可,这些内容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并受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限制,真实性则只要求客观真实地表述经济现实,不必受其他条件的限制。可靠性是接近于真实性的,但真实的一定是可靠的,可靠的却未必是真实的。

对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当客观意味着公正、无偏见和不偏不倚这样一些所谓道德标准时,客观性就演化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而很难直接的进行检验和;当客观是指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时,根据会计凭证能够得到证实的信息就未必是客观的。即使上述客观性无可置疑,由于会计方法选择、职业判断和估计等因素,会计数字从形式上虽然可以精确到元、角、分,但其客观程度却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必须审慎地看待这种客观性。具备可靠性的会计信息总是客观的,而客观的信息却未必是可靠的。

中立性是指在制定或实施各种准则时,主要应当关心所产生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不是新规则会对特定利益者产生的影响。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不能为了达到想要得到的结果或为了特定行为的发生,而将会计信息加以歪曲或选用不恰当的会计原则。对于准则制定机构来说,不能够为了某一结果的发生而制定准则,所制定的准则也不于追求特定的经济或政治目的,准则制定机构跟着每次政治风向的变化而随风转舵是不可取的。

四、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

1.二者的关系。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一要可靠二要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的话,那么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一。如果相关性失去可靠性的支持,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会对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却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去甚远,也会因不具备相关性而失去可靠性存在的意义。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二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它们的排列,孰先孰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二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2.我们的观点。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一份综合报告《改进财务报告…着眼于用户》特别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并使其成为贯穿报告的主线,但这份报告对现行的许多会计政策仍然持肯定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的两难选择。由于这种态度在报告中很多时候采取了用户意见的态度,我们可以认为,在美国这样一个会计最为发达的国家,也面临着提高相关性的巨大压力,但若要以降低可靠性为代价,则可能性不大。因此,在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相关性进而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可能是美国的较好选择。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在我国企业经济决策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是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标准,而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是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与美国在信息可靠性问题大体已获得解决前提下更注重相关性有很大不同。

五、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

1.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可比性是指能使信息使用者从两组经济情况中区分其异同的质量特征,要求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政策具有相同的基础,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也应基本一致。当经济情况相同时,会计信息应能显示相同的情况;当经济情况不同时,会计信息亦能反映其差异。作为信息质量,可比性与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同,它是表明两个或几个信息之间关系的质量,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可以是相关的或可靠的,但却不是可比的,为了加强可比性,可能会加强或削弱相关性或可靠性。可比性并不要求各企业均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而应该按各企业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如实反映为依据。可比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只有可靠的信息才能使其真正具有可比性,不可靠的信息的可比性也是不可信的。在会计结构中,可比性是信息质量的次要品质,但对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来说,可比性则是所需考虑的主要问题。

可比性主要讨论横截面数据之间是否一致的问题,而一贯性是讨论时间系列数据之间关系问题,一贯性也是涉及两个会计数据之间关系的一种质量,而不像相关性和可靠性那样是会计数据本身的质量。会计信息的一贯性有利于提高其有用性,但如果始终呆板的坚持一贯性,却会削弱其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而降低其有用性。对于一种优选的会计方法,作一次变更总是要牺牲一贯性的,但如果不作变更,也会损害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应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来决定是否变更会计方法。幸而会计方法的变更可以从次优到最优,通过过渡逐步演变。如果把会计方法变更的影响交待明白,仍旧可以保持变更前后进行比较的能力。

2.重要性。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是指当一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的表达时,可能会影响到依靠该信息的使用者所做出的判断,换言之,该项信息的重要性大到足以影响决策。重要性与相关性相似,相关性是一种质量上的要求,重要性则是一种数量上的要求,会计人员不提供某一信息可能是决策者对那些信息没有兴趣(不相关),也可能是虽然有兴趣,但其金额太小不足以对决策产生任何影响(不重要)。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 信息 监督

论文摘 要:会计信息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在宏观调控以及微观管理,促进企业效益发展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这将直接关系到财务信息使用者做出的经济决策是否有效合理。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会计信息市场和加强信息监控的有效措施。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会计的信息市场已成为市场经济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市场经济还是不够完善,会计的信息市场同时存在着信息不够完整,无法跟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在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够高,存在不真实和不相关的一些信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在利益驱动下,故意造假并且会计基础的工作又不扎实,会计核算的程序出现误差导致信息存在着差异。(2)信息的使用者不是很成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会计的信息利用不是很充分,经验的管理、投机的心理较为严重;二是信息的反馈不力,从而导致会计缺少有序运作的信息市场。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编制的,并是向社会进行公开的。企业的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的产品为广大信息的使用者进行免费提供,会计的信息有与其他的公共产品同样的公共性以及外部性的相关特点。这导致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不能通过市场来出售产品,也不能收回其成本,取得企业利润,甚至有的时候会因为提供了真实的信息而造成损失,所以很多企业失去了真实公布会计信息的相关积极性,导致目前会计的信息质量不高。针对会计信息来说,其向外进行披露后,会对别的公司以及个人产生一些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这导致了披露真实信息的一些公司也逐渐只披露一些利好的信息,而对不利信息进行隐藏,粉饰真实的会计信息。这样会导致社会资源无法优化,市场丧失效率。

第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其行为也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市场。会计的信息市场其有效性的关键点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无遵循市场运行一般的规则,是否成为了市场环境之下能动的主体。在会计信息的市场上,政府是国民经济调控者,是作为会计信息最大的使用者,也是会计法规和制度的相关制定者、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所有者等。而市场的有效性其中一个表现是经过“无形的手”来作用,从而达到某利益的均衡的。政府成为宏观经济调控者的角色,在市场失灵的时候介入市场。而政府多重的身份一定会顾此失彼,不能成为有效性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资本的市场中信息的需求者大都是大、中、小的股东。大股东对于真实的会计信息其需求是最迫切的,因为我国公司治理的结构是比较特殊的,大股东对于公司常常有绝对控制权,董事会一般是按大股东意志来进行决策,大股东会蜕变成信息制造者,而不再是原来意义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这会导致会计的信息市场无法按照市场的规则进行运行,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尚且不成熟,导致会计信息的市场丧失了强有力的相关监督者,会计的信息也就无法透明。要避免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要借助市场自身力量,形成对于会计信息较为强有力的专项监督,促进会计信息的质量不断提高,实现社会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二、如何构建和改善会计信息的市场

1、要培育并建立好职业经理的人才市场,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对于经理层的录用、选拔、解聘应完全的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进行,在这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下一定能促使经理层自觉的努力经营,抑制出现操纵企业会计报表的不良行为。

2、建立并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制度。完善的企业内部制度可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调整每个相关利益者其权利以及责任,能有效规范会计的信息披露。以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目的,进行分级功能的定位体制, 相互进行监督, 并确保会计控制中目标的一致性。并凭借董事、监事以及经理间相互的监督进而实施内部的监控, 凭借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的市场以及产品的市场进而实施外部的监控。

3、完善企业经营者约束以及激励的机制,完善公司的经理层具体的运作机制。全面的推行聘任制,并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相关的制衡和约束,经过直接的监督、间接的监督以及制度约束从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将经理人自身利益与公司命运相连在一起,使经理人能自觉实现并改善企业业绩,从而确保会计的信息质量。

三、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的信息监督,提高对财务的监控力度

首先要严格的规范日常的核对制度。建立并严格的实施相关的会计记录以及日常的核对制度,这是加强企业的会计监督中重要的内容。日常的财务核对制度有账证的核对、账账的核对、账表的核对、账实的核对等。日常的核对制度对于确保会计记录其真实性、完整性、正确性有重要作用,能确保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其有效性。会计人员需具备较高的管理风险的能力。随着当今知识经济飞速的发展,会计人员所面临的经济活动将会更为复杂,这就需要会计工作人员能在确保职业谨慎性以及规范性时,也能从整体角度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找出进行解决的办法以及思路。让企业会计的监督能有效得以执行。要落实好经济工作中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相关工作职责、工作的程序、职责的权限、制约的措施以及手段。同时公开办事的制度和程序,坚持保证手续的齐全,层层进行把关,用制度来进行管理,做到防范于未然。内部约束的机制其前提条件是建立并健全内部的控制制度,无规矩就不成方圆,关键要通过制度来依法管理,发挥出内部的会计监督职能。其次,发挥出财税的监督整体性、源头性的优势。改变以前的观念,将财政监督和管理贯穿于财政工作中每一环节。要将事后的监督管理作为重点,向事前的审核、事中的监控以及事后的检查稽核进行有机的结合转变,构建多环节以及全过程的财务监督的管理格局,发挥出财政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可采取多种的形式以及手段,确保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并杜绝小金库的出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结 论

企业信息是企业信息市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我国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的发展过程中, 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不断进行规范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燕.美国公司财务会计体制的重大变革——对索克斯法案的评述[J].金融法苑,2005.2.

第8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原因措施

低劣的会计信息充斥市场,不仅使微观经济陷入混乱,同时也造成宏观经济的失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天股份案”都是虚假的会计信息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扰乱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完整,已经成为国家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控制工程,需要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内部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职责,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公司最高业务执行机关,负有监督管理层的责任,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委托关系,董事会是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负责公司的战略和资产经营,并在必要时撤换不称职的管理人员,但是“一股独大”的现状,使一些企业的董事会无法真正做到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监事会形同虚设。企业“银广厦”、“蓝天股份”等上市公司的欺诈案件,都是因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治理结构不恰当,造成内部控制职责执行不力,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缺陷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重要源泉。

(二)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部分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信息对外披露,免不了对经济活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或推理,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的经验、知识水平各有不同,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的使计量出的数据脱离实际,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甚至犯罪的行为,会计人员在一些不健康的环境影响下,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不得不向单位领导低头,甚至违背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按照单位领导的意愿弄虚作假,根据虚构的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通过经过粉饰的会计报告向社会公布虚假的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三)社会中介结构监督不力

目前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经济环境下,国家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不规范,使得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不强,存在不公平的竞争,造成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为自身利益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单纯追求收入,忽视执业质量,没有履行审计职责,对查出的重大问题不进行适当的披露,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成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帮凶。

二、防治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于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也要采取全方位的综合的应对措施,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企业应当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在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要依法设置会计机构,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为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所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要严格执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根据不同的会计岗位配备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使每个岗位的会计人员都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会计职业道德其实就是一个诚信的体现,是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应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从制度进行约束,优化会计环境,要认真贯彻《会计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责,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为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环境。

(三)发挥国家监管部门和社会中介结构的力量

为了推动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国家财政、审计、证券、银行、保险等政府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建立和实施的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充分发挥监督机制,促使董事会不负全体股东的委托,真正做到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

国家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通过立法的形式促使注册会计师客观、独立地公允地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客观公正的进行审计并发表意见。国家证监会通过对上市公司虚假信息进行查证,同时也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监督,对弄虚作假者要依法查处,并加大处罚的力度。

结束语

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证,关系到资本市场是否能够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质量;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新企业会计准则,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此举被认为是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实质性趋同,会计界和资本市场投资者对此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经过2年多的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其规范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又是否符合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特征?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nthur

Levitt)认为高质量会计准则应符合三个标准:第一,要以公认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核心概念为基础;第二,准则必须能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供投资者在不同期间进行公司业绩的分析;第三,准则必须严格地解释和应用。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者葛家澍根据利维特的观点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细化为九个方面:第一,一项准则的制定,首先要在立项、和实施时间方面,作出恰当的选择;第二,一项准则的基本结构应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第三,一项高质量的准则,从术语的定义、确认标准、计量属性选择和对披露要求都必须清晰、明确、易懂、严密、完整;第四,制定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当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规则为导向;第五,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有组织保证;第六,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出台必须有一套公开透明的应循程序;第七,高质量准则要求在执行、解析和运用中能保持严格的一致性;第八,一项准则是否高质量要经过一定实践,并通过专家和公众的评估;第九,要使会计准则高质量,还需要若干基本的、必备的环境条件,如准则制定人员的素质、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高质量审计准则等一些基本结构。

简而言之,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亦是说,排除其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能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就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高质量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决策。会计信息的质量是通过一系列质量特征来体现的。美国FASB在其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了系统阐述,其中重点强调了可靠性、相关性、中立性、可比性和一致性。我国在《基本准则》中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了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在众多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主要的质量特征,增加相关性和可靠性能使会计信息这种产品更加有价值,对决策也就更有用。其中,可靠性更是有用会计信息的基础,正如葛家澍所言“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尤其是财务报表内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是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必要前提,不可靠的信息是不相关的,对投资者也是毫无用处的。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属性,即会计信息若是高质量的,则首先必须是可靠的,当然也要符合质量体系中相关性等其他质量特征。

(三)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

高质量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会计信息的种种标准,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依据会计准则才能产生。Auther Levitt 曾形象地把会计准则比喻为照相机,而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会计信息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图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好比性能良好的照相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真实、清晰的财务图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排除其他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不可能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高质量”属性分析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如愿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呢?以下结合具体准则本身和实施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引入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一个亮点是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应用。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要单独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用于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损益的影响。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持有期间当市场向好,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时,一方面要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上升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当市场下跌时,一方面要调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下跌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上升收益或下跌损失都只是潜在的,即未真正实现的,待金融资产被处置后才算是真正实现的投资收益。因此,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上升收益只能是一种浮盈,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下跌损失只能是一种浮亏,都是潜在的、未真正实现的,在处置之前,损益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有违“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但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将浮盈计入当期损益,即将不确定的收益计入利润表中,高估了金融资产和企业的收益,低估了风险。

其次,有违“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却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将浮盈或浮亏计入当期损益,会高估或低估资产的价值,同时抬高或销抵企业的正常利润,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功能,与《基本准则》第十二条可靠性的质量要求规定是相违背的。

具体准则的规定违背了基本准则的原则规定,同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可能界定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经过两年多的实施,一些上市公司反映会计准则对一些问题虽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是没有作出一些严格的解释和详细的指引。

“控制”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同时,是否具有“控制”,还决定了对企业合并交易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结果,进而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仅对是否具有“控制”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从上市公司披露的2007年年报情况看,对“控制”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部分公司在未详细披露原因的情况下,将持股比例较低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或未将持股比例较高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重大影响”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将“重大影响”定义为“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但实务中应如何界定具有“重大影响”,很难确定。有的公司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对持股1.49%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采用了权益法核算。

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区分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合理确定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划分标准不同,使得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比较随意。如有的公司中期报告中披露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年底又由于管理层认为报告期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并不能准确归集到相对应的研发项目且研发产品受益期相对较短,而将开发支出冲回。

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使得上市公司在实务中难以应用,导致在操作中由于公司理解不同,执行情况大相径庭,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理解性

此次颁布的38项会计准则,有些准则是在旧准则的基础上修订出台的,有些准则是全新出台的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准则,目的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的趋

同。其中很多内容是参照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翻译过来,一些条款句子过长,文字晦涩难懂,再加上相应的经济业务在中国并不普及,对此一些学术界的专业人士都难以读懂,更难以去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能读懂并加以应用,可操作性也就无从谈起,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寄望必然难于实现。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向“高质量”迈进的建议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离“高质量”仍存差距,当务之急,准则制定者、监管层、学术界和实务界要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的研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共同朝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方向努力。

(一)加强对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的研究

应当致力于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重新评估,并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层次、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应的指南,消除公允价值应用中的种种负面影响,达到既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能保证或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化会计信息的功能。

(二)增强具体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只有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才能使上市公司在应用过程中减少误解,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比如,对于如何判断“控制”和“重大影响”,可以考虑在会计准则层面,从行业特点、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以往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情况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详细的操作性指引,以便进一步规范执行中对上述概念的理解。又如,对于开发支出资本化的问题,从规范会计准则执行的角度,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对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标准进行进一步细化,并提供更多的案例指引。

(三)协调中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追求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都可能不同。因此,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应该在追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时,认真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领会到的精华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出真正适合于中国的会计准则,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会计准则的协调。否则,将会带来很多实施上的麻烦,也不可能完全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唯有如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才能向高质量会计准则大步迈进,也才能在其规范下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会计研究,1999(05):2-9.

[2]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J].会计研究,2000(12):2-8.

[3]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10):16-23.

[4] 葛家澍.“高质量”是否能增加为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信息的一个质量特征[J].财会学习,2008(01):21-23.

第10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我国自2007年,已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与以往的旧会计准则相比,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来,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强。新会计准则体现了国际财务报告标准的趋同,更加能够适应当前我国会计发展现状。因此,研究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准则是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一种概括,是所有会计工作者需要遵循的规则及其指南,可作为衡量会计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

(一) 权责发生制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它作为会计活动的基础,不应该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进行细化,而应该存在于总则中列出。权责发生制在整个会计过程中都有所贯穿,这种制度是相对于收付而言,隶属于基本大纲中的制度,具有较强的统领细则的作用;

(二)历史成本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对资产进行重新定义时,划分历史成本于会计计量的属性之中,并且在新资产对会计计量作出要求,应面向未来。

(三)配比原则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会计实务中,构成企业营业利润的主要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配比原则并非是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防止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配比原则就不该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不过其实质在企业的会计活动中依然存在。

二、我国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报表失真

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由于会计信息处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导致数据报表发生错误,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会计信息处理中,无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环境,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而是选择了不规范处理、自由操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投资者的利益。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当前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规范等也影响着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发展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也是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的经济市场中,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形象,进行会计信息造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3.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足

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体现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不可比;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自由选择导致的不可比以及上市公司审计水平和标准的不一致的审计报告的不可比。即使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信息含量也不一致,由于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行业信息数据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因缺少参照物,造假技术和成本要求降低,为造假提供方便条件。

(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

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在企业发展中,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企业法律、法规及制度等综合因素,导致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从企业的内部控制角度进行分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和基础,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提升途径

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策略可以从以下入手:

(一)优化内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企业的内部环境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将企业的内部环境优化,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要形成相互制约、平衡的关系,加强对企业内部高层的教育、培训,提升企业领导层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加强企业员工的控制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自觉的进行自我约束,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推动计划进行调整。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推行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建立风险评估制机制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加强风险评估,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中风险的预防,针对企业发展中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因素进行评估,建立预警体系,减少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建立监督机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监督,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主体价值信息是由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而是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性要求必须要达到。新会计准则是对行为的一种规则,提供给了一个框架体系用来进行社会生产和传递会计信息。以上本文通过概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对其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相应的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新会计准则,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洁,安慧. 会计准则变更与会计信息质量文献评述与展望[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75-82.

第11篇

关键词: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会计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等的主要依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笔者认为,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必须明确会计是为谁服务的;这些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会计应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等问题。

1 关于会计目标的重新认识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想要达到的某种境地。它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也是会计研究的逻辑起点。要研究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要明确会计是为谁服务的,即会计的目标是什么。理论界对此有多种表述,如西方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等都曾专门对会计目标做了讨论。但至今为止,人们对会计目标的认识仍未达成统一。长期以来主要形成了两大会计目标理论:“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1.1 决策有用观(decision usefulness)。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换言之,会计应当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投资和信贷决策及其他决策的信息。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动有关的信息。

1.2 受托责任观(stewardship)。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会计应当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应当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受托责任观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大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严重分歧。一些会计教材在论述会计的目标时常常将二者并提,即既要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又要反映受托者的受托责任。但笔者认为这两大理论都是描述某种环境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特定需求,二者只不过是着眼点不同而已,是对会计目标不同层面上的表述,其实质内涵是一致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决策的依据,受托责任必然导致相应的决策。如现代股份公司下股东“用脚投票”或“用手投票”就是根据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所作的决策。“受托责任观”是着眼于股东的角度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判断经理人的履约情况,而“决策有用观”则侧重于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评价会计信息。因此,“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各利益相关者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提炼出对自己决策有用的信息。相比之下,“决策有用观”是会计的最终目的,“受托责任观”反映的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认为,可以把会计确定受托责任的作用看作从属于决策作用,它构成决策作用的一部分。因此,笔者认为既然“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二者的目标是统一的,“决策有用观”又是会计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的终极目标,而将“受托责任观”作为“决策有用观”的一部分。

2 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标准

既然我们将会计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有用的呢?这里就涉及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问题。关于衡量会计信息的标准,理论界也曾做过广泛的讨论。如《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认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有4个标准:相关性、可验证性、无偏见性、可定量性。《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一个体系。它将决策者放在该层次结构的最顶层,然后从普遍约束性条件、针对用户质量、针对决策的质量等几个层次构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对信息质量标准的规定在目标上是比较模糊混乱的,既考虑了使用者,又关心着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第2号公告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构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应该还是比较有借鉴意义的。但该质量体系在层次划分上标准不是很明确,有些标准划分过细,如既考虑了信息提供者的成本效益,又考虑了用户的可理解性和决策性标准等。

笔者认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确定首先要满足会计的“决策有用观”这一终极目标,偏离了这一目标,任何质量标准都是没有意义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分层次进行。首先设立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然后针对每一个标准再分设指标,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特征体系。一般来说,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有两点:一是这些会计信息是否是真实的,二是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中哪些对自己有用。归纳来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所谓可靠性就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信息应该是真实客观的。可靠性是信息使用者据以决策的前提。所谓相关性通常是指与决策相关的特性,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判断。基于“决策有用观”,信息使用者判断信息的优劣时首先关心该信息能否对自己做出决策有帮助。可靠性和相关性是衡量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的基本特征。如果不具备这两种质量中的任何一个,那样的信息将是无用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越高,这样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对决策才更有用。基于这两大标准,在每一标准下再分设各层次的分标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标体系。

3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有效的措施

既然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标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那么,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有效的措施也应该围绕着这方面展开。

3.1 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为确保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除了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监督外,从目前企业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1 加大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成本。通过对目前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分析发现,之所以会计信息失真屡禁不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处罚成本太低,收益远远高于付出的成本。所以要消灭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首要的是加大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成本,使造假付出的成本远远高出造假收益,从而杜绝信息造假者存在的侥幸心理。不过为了给信息造假者一个接受的机会,可以采取积分累计制。如规定5分为满分,违规数额超过一定的标准累计1分,如累计达到5分,则直接撤销营业执照,使造假者没有翻身的机会。采取累计积分制既提前给了造假者警告,又可以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

3.1.2 建立会计信息保险制度。会计信息保险制度源于车辆和人身保险。基本思路是:首先,接受审计的企业交纳一定的保费给保险公司,保险的范围涉及由于对会计信息的虚假陈述所引起的对股东的保险赔付和对审计费用的赔付;然后,保险公司选择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支付审计费用。保险公司可以将受审企业的投保金额和保费予以公布,那些投保金额较高而保费相对较低的企业将是最好的。(3)改变审计的委托人。目前我国对一些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要求每年必须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然而对审计的过程却不加干涉。即让企业自己去寻找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自己付费。这种方式无疑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为会计师事务所要生存下去,必须有企业委托其审计。这样会计师事务所是依赖于企业而生存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关系,根本不能做到独立客观的审计。因此,要想让会计师事务所客观公正地审计,必须断绝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采取的办法可以是让企业将审计费用以费用的形式上交给当地的财政部门,然后由财政部门委托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或是采用信息保险制度,由保险公司委派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

(一)全面性较差。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信息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是评估企业资产以及经营状况的主要依据。当前,企业会计信息的全面性较差,难以将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市场收益完整的呈现出来。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未能严格的进行考虑,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都是从单一层面进行,所反映出的会计信息也只是片面的,全面性较差。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会计科目也相应的增加,但企业的审计工作却不能面面俱到,会计信息不够完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

(二)信息失真。新会计准则出台后,一部分企业对于准则的要求没有进行充分的理解,甚至会存在判断上的误区,在执行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对利润的控制,自行修改成本收益,以对外呈现出良好的业绩。收入的确认时间提前或是延后,使调节利润的数据很容易脱离实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也是由企业自行调节,会计计量属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一些企业通过虚构业务收入,使财务报表上呈现出盈利,使企业的资产信息和经济收入不能被真实的反映出来。

另外,在企业内部,经理人与股东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经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维护,会发生操纵会计信息的现象。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经理人往往会选择有利于自身价值的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同时也未能根据企业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而更着重于追求短期的效益,从而忽视了企业长期的发展,加上相关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对经理人员的约束力不够,从而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为此,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必须深入分析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新会计制度的积极作用

(一)优化会计信息环境。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是继1993年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又一次飞跃。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与实施,极大的弥补了原有会计准则下的不足。实现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可靠性的条件。生产经营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对于新时期的企业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样也是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下,对于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以能够将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会计实务当中去,实现会计信息环境的优化。

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进行有效改革,可利用直线折旧法或加速折旧法,进行分类折旧,以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以制造成本法替代完全成本核算法,能够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真实的反映出来。与此同时,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以及时有效的弥补企业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坏账损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效实现了对会计信息环境的优化。

(二)会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企业资产与负债的评估也是按照这一标准来执行的。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以及资产情况,都是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会计信息能够反映出企业真实的资产状况时,会相应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获得更加客观而准确的数据信息。会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通过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以赢得市场的信任,从而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

(三)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提升。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政策的频繁调整有了很大的限制,有效遏制了企业操控利润的行为,要求企业明确会计政策和方法,一经确认不得随意更改。将人为的影响因素降至最低。同时,提升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力,企业会计信息管理要严格按照准则进行,保证合理的操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提供保障。通过会计信息,能够将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反映出来,可以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能够有效的降低投资风险。

三.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路

(一)完善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新会计准则下,企业更加注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会计制度本身存在不足和缺陷。针对会计制度当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完善和修改。明确会计制度当中的每一条准则,以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有效解决会计信息披露当中存在的不足,为会计信息质量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会计制度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财务制度的完整度,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能够客观、真实、可靠的判断和评估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将企业最真实的财务信息反映出来,是推断企业资产以及经营状况的重要途径,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新会计准则经过完善和修订之后,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对于信息质量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对企业的投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二)真实性会计信息披露。首先,对于企业管理层自行增加盈余的做法要予以制止,以保证企业的收益与盈余信息的准确性,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财务信息造假,会计信息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投资的风险性,不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对会计信息要求更高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公正性。对以公允价值为标准的企业会计计量,明确其操作流程。保证以会计信息可靠性为前提,确保公允价值的真实性,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公允价值进行严格的规范和评估,从而保证所获取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以全面、准确的进行信息披露。

(三)加强会计信息的监督审查。内部控制以及社会监督是企业会计信息监督审查最主要的形式。通过严格的监督审查,能够有效防止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企业要配合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相互协作。同时,政府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企业财务数据的监督审查,以加强对企业的控制。根据需要,可以建立相应的经济指标体系,不再以单一的财务指标作为参考标准,以获得更加可靠的企业财务信息。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互配合,双管齐下,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监督管理的作用。加强会计法规体系的建设,以会计法、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各行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会计法规体系,并将《会计法》和《审计法》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另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也是对会计信息监督审查的重要途径。企业的会计工作要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来执行,由社会公众进行监督管理,利用新闻媒体这一平台,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为了增加社会公众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管,需要给予新闻媒体更大的空间,为公众监督创造更大的平台,完善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体系,使其更加专业和客观,以达到监督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这一平台,使社会公众舆论监督成为新的会计信息管理的途径,有效避免外部干预,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政府的外部监管共同发挥重要的社会作用,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