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01:3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代表了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连锁零售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表现在连锁企业(集团)的逐年增加,而且表现在连锁门店数量和销售额的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2007年我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突破1万亿人民币大关,2008年增长18.4%,2009年增长13.5%达到1.36万亿元人民币;2009年 “连锁百强”门店数年13.7万个,并保持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浙江省全省生产总值为22832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2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771亿元。截止2009年未,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232家(含38家网上交易市场),全年成交总额11688亿元,其中有形市场成交总额10745亿元,比上年增长9.7%。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633个,超十亿元的市场162个,超百亿元的市场18个。全省累计已建立乡镇连锁超市1843个,已有14109个行政村开设便利店16776个,覆盖率为47.2%。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业内人士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比如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专业人才的短缺,这一问题将会长期影响甚至阻碍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调查结果显示,从层次上看,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者成为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从岗位需求上看,营运、采购、店长成为零售企业稀缺人才;从学历上看,大专及以上学历成为零售企业招聘人才的首选条件。伴随连锁业态的快速发展对业内人才的需求,上海商学院于1998年在全国首先开办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工商界的关注与支持。我院于2008年开始招生,已有三届毕业生。但如何更好推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认为,只有在广泛市场调研,明晰人才培养定位,持续不断推进符合职业精神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且高职教育将进入一次重大调整的阶段,这既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调整,也有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调整。这对我们既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职业教育不熟悉,甚至是不了解的,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的缺乏。所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广大教师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它要求广大教师要眼光向外,转变教学观念,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摆脱出来,把自己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具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职业人,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另据《法制日报》2011年5月5日报道:因生源枯竭导致高校生与死的抉择,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实,相当长时间以来,高校就面临着生存的挑战——大学生厌学。原因或许很复杂,但关键还是大学教育失去魅力。“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很强的求知欲,我没遇到过真正不爱学习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石中英认为,厌学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消极”状态。这种“消极”状态的形成与高校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密切相关。高校“量变”能否引起高教“质变”? 大浪淘沙。让一部分高校“安乐死”不是坏事。当高校面临“生与死”的挑战时,就会倒逼高等教育的彻底改革。“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二)连锁经营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连续三年的调研过程中,我们认为纵观连锁业的发展态势,连锁业呈现五个趋势:
1.从自由连锁向正规连锁转化。即形式松散型的合作社式向正规连锁即直营店、直营店中店、加盟店等方向发展。
2.从连锁业态的区域发展看,一方面,部分连锁企业开始从局部性向全国性、国际性连锁转化,另一方面,一部分连锁企业正逐步从全国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经济活跃的乡镇发展。
3.连锁业态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从一般商超、家电、医药到酒店、服装、教育培训等,形式更加多样。
(三)用人单位的要求
学校在重视技能培养同时,要关注诚信、爱岗敬业教育,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比专业能力培养更为重要。就业时要有工作经验,减少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的时间。
(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必要
职业能力一般而言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了解企业基本业务层面基础上,能熟悉企业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详细的业务操作流程,并能以积极的心态,按照相应的规则对相关问题及时处理。只有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了,学生也就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根据连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来自于各个行业一线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宝贵意见,确立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为:依托衢州本地市场需求,面向浙江地区及华东地区大型连锁企业从事连锁经营管理等工作。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现代零售业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现代营销思想,熟悉连锁经营管理业务流程的,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为:连锁企业总部营运管理岗位群、配送中心营运管理岗位群、门店开发与管理岗位群、门店服务岗位群的岗位需求。
(二)具体措施
1.重构专业课程体系。(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调研,连锁企业(本文以超市为例)的主要工作领域或工作岗位群。即主要岗位群为总店营运管理岗位群、配送中心营运管理岗位群、门店开发与服务管理岗位群。同时,通过专业教师顶岗实践经验,连锁超市的工作岗位分布在防损部、百货部、食品部、生鲜部、收银部、收货部、客户服务部等。根据以上分析思路,结合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的建设,重新构建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2)课程内容的选择。根据职教精神,打破传统的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树立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对接;打破传统的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树立围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教学模式,树立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合,依据工作情景构建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工作情景中完成工作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职业能力、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对接。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持续不断的革新教学方法。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学生考进学校时的录取成绩都比较低,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普遍不强,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不高。文化基础的薄弱、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加之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如果老师不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的恶性循环将不可避免。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包括PPT 课件、Flash 动画、相关音像和录像资料等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教学容量和密度都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们深感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案例不够,而暑期的社会实践,为我们课堂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素材。
3.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从现行专业课程看,本专业绝大多数课程采取的是闭卷考试,而且考核标准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而传统的闭卷理论考试有很多缺陷,考核内容片面,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这种方式是不符合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学习质量评价与考试方法的有关精神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不及格,不是吓唬学生,同时不要把评价视为老师独有的权利,不要把评价当成“尚方宝剑”,而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教育部有关领导明确指出“要注重人才质量观念转变与调整,要变以前对学生知识继承、对知识掌握程度为判断质量标准改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综合评价的质量标准。”及“应对考试检查学生能力方式进行一些改革,把重视知识考改为重视能力考核。”因而,可以将考核分成由期末闭卷考试考核基本知识和平时课堂管理能力的考核两大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占成绩的50%;课堂参与的实训表现作为另一部分占成绩的50%。两部分的结合,使学生既注重能力培养,也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从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完成了课程的考核,更加合理。
4.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利用咨询、培训、科研、顶岗实践、产学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教师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在实践中研究理论,在实践中进行教学,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同时,与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联系,挖掘深入合作的机会,培养企业兼教师,并不断在备课、授课、咨询、科研等方面加强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5.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不仅要建设好,还要充分利用好。只有充分利用好、建设好校内外两处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有所提高。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立 “多轮实训、递进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连锁门店、配送中心、商场管理等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创建包含“专业认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个实训模块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纵向形成体系,横向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从实践效果来看,通过 “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参考资料:
[1]田志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1.基于全面深入的行业调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各院校均在全面深入的行业调研基础上进行了人才培养需求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院校间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定位基本一致。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浙江省商业厅提供的2005—2009年连锁业发展状况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出“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连锁企业的人才缺口,对比了开设同样专业的省内高职院校,树立了专业建设的信心,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从全国行业发展态势到区域背景、政府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定位,确立了“连锁企业的中高级销售人员,中小型商业连锁企业门店店长,连锁企业仓储配送中心的技术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大型连锁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的目标就业岗位群,并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2.基于工作流程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构建课程体系。11所院校在锁定目标就业岗位后,均对企业工作流程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研究,梳理出了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明确了每个工作任务的核心能力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明确了学习内容,确定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下图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构建推导流程,遵循了从工作领域、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向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的推导逻辑,基本代表了大多数院校连锁专业的工作分析成果。
3.基于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合作企业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全国各地连锁企业人才需求普遍存在的缺口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提供了大量的岗位,同时,由于建设成本较低,投资回报率较高,高职院校连锁专业独资或引入企业在学院内建设“超市”等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较为容易实现,也为连锁企业探索工学交替提供了便利。通过统计,11所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合作企业均超过五个以上,共有七所学院建成或正在建设“超市”。基于院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合作企业,各院校积极开展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如,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连锁企业及beautyparty教学实体店实行“工学结合、双线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的“12211”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学生到教学实体店实习的学时,同时根据连锁企业运营特点,在节日销售高峰期将学生派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形成忙出、闲归的动态阶段性学习过程”。
4.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日趋获得重视。根据各个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情况简述,可以看出,除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许多学院开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坚持每学期用三天时间开展CHANCE,即Communication(沟通)、Health(健康)、Attitude(态度)、Nice(美好的)、Cooperation(合作)、Enjoymen(t享受快乐)等职业心态培养综合训练。同时,为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坚持开展MDCPC,即Music(音乐欣赏)、Dancing(舞蹈)、CalligraphyandDrawing(书法和绘画)、Photography(摄影)、Chromatology(色彩)等人文素质培养综合训练课程。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11所学院有8所是在2005年之后开设这个专业的,相对于许多传统专业,专业建设年限并不算长。但由于近年国家重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成果较为显著,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形成了连锁即零售业的误解。在进行工作分析的过程中,每个院校均取零售业为样本,大多数教材中的案例也是以零售业为背景,学院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多为超市,在造成课程开发的局限性的同时,也容易给学生形成连锁即零售业的误解。
2.课程开发力度不足。分析各个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推导图,可以发现各个院校都存在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很细致,但是归纳到学习情境后,课程的开发力度减弱的问题。课程实际并未得到重新开发,而是把将原有课程分类套入不同工作情景,牵强完成所谓的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
3.职业证书考取范围狭窄。11所院校连锁专业的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都较为凌乱,有职业店长、助理店长、连锁经营管理师,也有营销师、物流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其中,职业店长和营销师是大多数院校要求学生考取的核心职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目前没有一个能体现这个专业核心技能的资格证书,学院要求学生考取的证书依然锁定的是零售业。
4.就业质量不高造成办学规模难以扩大。就业质量不高造成各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办学规模均不大,与连锁行业旺盛的人才需求形成反差。根据11所院校填报的数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办学规模最大的院校在校生规模不超过400人,最小的院校在校生仅为140多人。究其主要原因,应该与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有关。根据调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企业是连锁超市或商场,初始就业岗位均为营业员,11所院校分布于全国各地,大多数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起薪在1200~1800元。这样的就业岗位与起薪实际上与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是相同的,即使高职毕业的学生由于专业功底更为扎实,获得升迁至管理岗位的机会更多,所需的时间稍短,但毕竟一个企业的管理岗位是有限的,而且很多学生会因为心态难以调适而放弃在行业继续工作。就业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
5.缺乏深度的校企合作,企业作用难以体现。各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依然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企业在专业内涵建设中发挥的作用难以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到一定地步,各院校都充分意识到了离开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等同于闭门造车的事实。然而,连锁行业在中国还是属于较为年轻的一个行业,由于竞争激烈,发展不均衡,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精力主动将触角伸向学校,实现既用人也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想实现与连锁企业的深度合作。11所院校中,大多数院校都与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在订单培养的模式下,各院校尝试进行工学交替,企业所发挥的作用多为指导实训和接收实习。由于没有发现更多的利益吸引点,企业在合作中更多是将目标锁定在批量接收学生到基层营业员岗位实习就业上,对专业内涵建设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趋势
通过研究11所院校的建设任务书,同时根据各院校的专业建设信息,可以看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和高职其他专业建设趋势基本一致,都在通过寻求校企合作的突破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众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始探索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体制的新突破。从11所院校的专业建设任务书可以看到,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提出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和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提出成立“农村现代经营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及“连锁职教集团”等。各院校都意识到了,如果不通过办学机制体制的改革,让企业在办学中与学院“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是无法真正让企业自愿深入职业教育、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专业与企业融合的事实。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形式的多样化成为新趋势。目前,11所院校中有7所学院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立或正在建立“超市”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解决校内基于真实环境的实践教学的需求。很多院校也意识到,“超市”这种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能提供的实践项目的局限性,已经开始进行新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例如,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建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提出建立“创业一条街”,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提出建立“项目营销推广中心”,加盟大型连锁企业,到校外建立实体店;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提出“建立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校内大型超市和与之配套的配送中心”等,各个学院都在尝试通过建立不同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尽力改善及补足实践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真实实践项目。
3.立体教学资源的累积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成为重点。顺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各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各个学院的专业建设任务书中都提及了立体教学资源库及专业网站的建设。其中,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提出“校企合作建设并共享优质资源,破解校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如利用网络远程双向传输功能,搭建校企数字课程,将企业实时数据、视频等信息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能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并可以和学生进行网络实时互动,答疑解惑,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4.课程内容将突破零售业的局限,课程体系将更为科学合理。11所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雷同,均以零售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基准进行构建,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多以零售业为教学案例,使得专业教学有一定局限性。研究各院校的建设任务书,可以看到部分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尝试进行突破。例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教改立项的形式重新研究连锁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该院提出重新召开工作分析会,邀请零售业、酒店、药店、餐饮业等专家参与课程开发,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重新编写校本教材,力争把握连锁经营的行业特点,使人才培养方案更为合理。
5.专业办学规模小,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将得到正视及解决。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重视连锁专业办学规模小的问题,正视了专业就业质量不高的事实,开始研究解决方案。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经过深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示范校调研,汲取多方办学经验,提出宽基础多方向构建“大商贸”专业群概念,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汽车营销等专业进行捆绑,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打破专业界限开展专业基础教学,高年级分方向进行培养,使学生就业适应面更加宽广。
6.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将更受重视并形成体系。从各院校专业建设任务书可以看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育已经从设置训练模块,开设专门的课程向研究素养培育体系发展。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提出实施“素养工程”,通过课程、活动、竞赛三位一体的系统设计,加强学生政治素养、身心素养、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同时规定了学生素养必修学分,保证素养工程实施的效果;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提出构建“三大”教学体系,即精要、实用的理论教学体系,能力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全方位、渗透式的综合素质教学体系,将综合素质的系统化设计提到了与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同等重要的高度。
四、结语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12403
1 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连锁经营已经成为商业领域主导的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营销模式,近几年中国更是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上连锁经营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的连锁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对于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专业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中高级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必须符合市场需要,以企业需求导向和地方经济特点为依据,具有一定的行业、职业发展的前瞻性。
2 社会需求调查
当前社会一方面存在企业人才需求大,另一方面又存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对立矛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专业在没有进行科学的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匆匆上马建设,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造成了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困境。因此,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设置前期以及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进行科学细致的人才需求调查。
2.1 行业需求分析
我国连锁业已经步入快速成长期,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已拓展到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三大行业的50多个业种。
2.1.1 零售业
零售业是连锁经营的起步行业,目前仍然是连锁经营最普及的领域,超级市场、百货商店、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大大小小的业态在商业社会中都呈现出快速的发展态势。
(1)超级市场。
目前浙江连锁超市是外资超市与本土超市共生共荣的时期,从门店分布来看,浙江地区仍然是目前外资超市最重要的发展区域之一,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浙江省部分外资超市累计实现零售额766814.72万元,同比增长了39.03%,种种迹象表明,外资超市仍在浙江地区积极进行扩张。在外资超市的夹击下,浙江本土超市也不甘示弱,杭州的联华超市在浙江地区有超过200家门店、宁波的三江超市100多家门店、温州的人本50多家大型超市。特别是温州市永嘉县取得了“中国超市之乡”的金字招牌,永嘉人10万余人在全国各地开出了上万家超市,占据了全国20%以上的超市份额,年销售额达300个亿,成立了国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力争成为中国的沃尔玛。
(2)便利店。
便利店是近几年零售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业态,特别是华东沿海一带经历了从无到有到密集式布局的过程。目前浙江的便利店业态有别于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由外资品牌领军的状况,浙江的便利店基本上以本土便利店企业为主。比如温州市场上的便利店就有十足、之上、民丰、当家人、真生活、乐邻等本土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市场上拓展网络,目前仅人本旗下的十足在全省就有800多家门店。
(3)百货商店。
浙江是国内百货业最发达的区域,浙江百货行业市场以龙头老大银泰百货为主,各地本土百货商店为辅。银泰在全省的杭州、嘉兴、宁波、舟山、金华、温州等地拓展到18家门店,目前仍积极寻找合适物业开发更多门店,估计未来1-2年内,还会开出超过10家门店。除此之外,杭州还有杭州大厦、解百、百大,宁波还有新世界,温州还有开太、时代,金华有一百,嘉兴有江南、戴梦得、天虹,总计将近50家门店。
(4)专业店。
在中国连锁百强排名中,苏宁、国美两家专业店已经连续六年分置中国连锁百强前两名。国美在浙江区已经布局近70家,其中温州12家,苏宁在浙江已经布局55家,其中温州6家。目前专业店以家电领域最为成熟,另外还有电子信息类产品连锁以及如屈臣氏等日用商品类连锁门店,其他专业店尚未形成连锁规模。
(5)专卖店。
浙江特别是温州作为全国的小商品生产基地,但是很多温州中小生产型企业最初是通过代工的方式发展的。随着温州制造知名度的提升和企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开始在市场上开设专卖店,打响自己的品牌。正泰、德力西、天正等品牌带动了温州低压电器业,康奈、奥康等品牌带动了温州鞋业,报喜鸟、美特斯·邦威等品牌则带动了温州服装业的发展,温州鞋服品牌全国专卖店数已经超过10万家。所以可以说专卖店是温州零售业中发展最有力的一种业态,而且近年来,我市鞋服品牌专卖店越开越大,上千平方米的旗舰店比比皆是。在全国密布的情况下,温州的鞋服品牌已经启动了进军全球市场的步伐,康奈、奥康在国外的专卖店都已达到几百家。
2.1.2 餐饮业
餐饮行业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永远的朝阳行业,即使中国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的2008年,餐饮业仍然连续18年实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各种形式的餐饮店一直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加快了在整个中国版图上的扩张,浙江已经有超过300家肯德基,近70家麦当劳。除此之外,本土餐馆也开始了规模化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知名的酒楼、餐厅、休闲厅、中式快餐连锁品牌。
关键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人才培养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11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达16507.4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8%,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势必需要充足的、高素质的、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相配套,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远达不到市场需求。据统计,2011年我国连锁行业的管理性人才短缺至少65万人,而高职院校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如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欠科学、实践环节易忽视等原因,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失。
二、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是输送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以我国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连锁店的需求每年将递增30%。而实际增加的连锁店数量却远远小于这个数字,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很多高职院校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连锁业管理者普遍学历偏低、知识结构比较老化。系统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知识、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尤其缺乏,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有必要在短时期内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加快理论研究,更要理论指导实践,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社会上大量连锁企业对连锁专业人才的需求,给高职院校的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如今很多连锁企业对与高职院校的合作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有大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作保障,在连锁专业的教学和建设方面有更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深度的校企合作能有力推动连锁专业在课程教学、实训体系、社会服务方面的提升,即加速了人才培养的进程。还有中国连锁协会的加盟,每年度对高校连锁专业教师的培训,给予了高校老师学习的平台,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水平。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具体培养模式选择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 高职校园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了解企业需要什么岗位的人才,并与企业洽谈,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进行个性化的招生,或将在校学生转化为订单式,双方共同培养,保障合格人才供给,学以致用。这种模式具有就业岗位针对性强、学习实效性强、降低培养成本的特点,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订单培养”管理机制,加强与连锁企业的合作,提高教学管理跟踪与服务水平,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多方面的推崇,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
(二)“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弹性学期制模式是把一学年里传统的两个学期变为三个学期,即两个理论学期和一个实践学期,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分学期、分学年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这种模式首先实现了“学做结合”,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每个连锁经营项目内容的设计均以完成某个工作任务为目标,要求校内的实验实训和校外企业的实训相结合。其次实现了“产教结合”,高职院校每年配送教师到连锁企业顶岗学习,或者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参与教学。“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比较灵活,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学过程,在操作过程中,要考虑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要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有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利益共赢,“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才能顺利实施。
(三)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学完文化基础课、大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实验实训课以后进行的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一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经验的重要途径,是推行高职院校与就业岗位“零距离”作模式的有效途径。通过顶岗实习,首先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能够亲自体验企业的管理要求、企业文化等,可以检验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实习结束后,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补足所存在的问题。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其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种模式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细节工节,如: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注重顶岗实习中的指导协调工作,完善顶岗实习结束后的总结评估工作。
四、结束语
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才缺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人才培养迫在眉睫。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设一定要从培养目标入手,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计划培养学生。可以选择“订单式”培养模式,“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同时加强和企业合作,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无缝对接,真正发挥好高职院校、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和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使其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最终解决连锁专业人才供需矛盾。
参考文献:
[1]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宋海宁,曹金华.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3]郑艳.浅谈商业连锁企业人才的“零距离”培养[J].商场现代化, 2010.6
关键词:连锁经营;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37-01
一、引言
高职教育16号文件明确指出,课程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各高职院校纷纷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探索。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高职教育已经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一次基于实践本位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特征是理论课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增加实践学时,特别是集中实训环节。这次改革虽增加了实践课程,但学科体系不变,仍保持三段式的课程结构。第二次基于能力本位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特征是课程设计思想从原来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转换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但这次改革仅仅集中于认识层面和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科目课程的改革没能深入进行。第三次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本文基于第三次改革的思路,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方法,引入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结合行业标准设置以任务导向、技能实训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一)以职业岗位群分析作为课程体系的设置关键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连锁企业总部业务部门中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工作,连锁企业各门店的管理工作,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管理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及现代商业企业的相应管理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发现,大约有近70%毕业生在现代零售业的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百货店、购物中心就业,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门店的导购员、理货员、门店助理店长及店长、大型综合超市部门负责人及总部商品部采购、配送中心库管等。通过与合作企业相关专家进行分析,确定了这些岗位所要具有的能力。我们根据这些能力要求设置了相关的课程。如下表:
(二)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
按照职业能力的内涵要求,将其划分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知识能力。每种能力又进行了细分,而后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此种能力。具体能力要求及实现途径如下表:
(三)以职业资格为标准构建核心课程
“课证融通”是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引入,建立课程教学体系,是指把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中。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考取的资格证书主要是连锁经营管理师、职业店长资格证及助理物流师三种证书。具体适用的岗位及对应的课程如下表:
(四)以学生发展为方向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课程体系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设计,课程结构的设置应当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拓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我们主要通过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例如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品类管理、连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连锁企业经营战略等课程,主要面对的是连锁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岗位,为学生以后的职业方向做好铺垫。
三、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因为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企业专业的深度参与,而且实训项目也需要深度的校企合作。模拟的实训项目可以在实训室内完成,但真实的实训项目必须直接来源于企业,这在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是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关键。一方面积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培养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积极聘请企业的实践专家担任实训环节的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 军.高职法律文秘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研究与探索[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 (6).
[2] 朱重生,胡建国.基于“课证融通,理实一体”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一、连锁零售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在我国,连锁零售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表现在连锁企业(集团)的逐年增加,而且表现在连锁门店数量和销售额的快速增长。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2007年我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突破1万亿人民币大关,2008年增长18.4%,2009年增长13.5%达到1.36万亿元人民币;2009年“连锁百强”门店数年13.7万个,并保持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业内人士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比如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专业人才的短缺,这一问题将会长期影响甚至阻碍中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调查结果显示,从层次上看,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者成为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从岗位需求上看,营运、采购、店长成为零售企业稀缺人才;从学历上看,大专及以上学历成为零售企业招聘人才的首选条件。目前,我国连锁零售业人才现状是:整体数量及素质都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数量有限,加之零售企业快速扩张,人才更显紧缺,为此,业内高薪互挖人才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基于对整个连锁零售业人才现状的反思,一些有远见的连锁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建立有效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和实践,如加强企业内部培训体系的建立,甚至成立自己的培训学校或企业大学,注重人才的内部再生储备和输送。这些方法固然能发挥一定的效用,但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经营管理人才数量需求大、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高等问题。因此,加大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特别是与高职院校合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实用型人才,成为解决难题的一种选择。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减少企业招聘成本,降低企业用人风险和人才流失率,而且可以提升学校就业率和学生就业质量,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共赢。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应立足于连锁企业岗位及岗位群设置与能力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形成完整科学的人才培养系统,以确保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一)以连锁企业岗位及岗位群设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紧密合作形成较为完整和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订单式”培养,首先要对连锁企业岗位及岗位群设置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和论证。以大卖场为例,其主要的岗位设置如表1所示;根据岗位任职要求定位人才知识结构要求、能力素质模型及专业技能要求,以收银课长为例,其知识、能力、技能要求如表2所示。根据连锁企业岗位设置与能力素质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面向大型连锁企业培养具有与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采购、物流仓储与配送、连锁门店营运和管理、连锁门店营销与策划、顾客服务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连锁企业,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从事连锁经营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表1 连锁企业岗位设置情况
表2 收银课长能力素质体系
(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执行过程即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双方在明确了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之后,应据此共同开发较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打破“学科体系”,体现“能力本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体现连锁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由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往往为了保持所谓的学科完整性而设置了较多的“边缘”课程,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瘦身”。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配比等,都必须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订单”企业的实际需求科学安排。
2.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体现订单企业全程参与。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与非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是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可以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计划执行来实现。企业之所以到学校“定制”专门人才,无非是为了实现储备人才“能用、好用、将来重用”的目的,将学生能力的形成、技能的培养放到在校学习阶段并力争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所以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体现企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岗位工作过程。另外,为了保证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将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如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等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去,并与企业保持一致,以培养学生对订单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3.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保持动态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是和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就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突出“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这就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保持动态的调整,具体形式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根据订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或者定期召开人才培养研讨会,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4.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中层及基层管理者,所以课程体系设置上面必须体现趋势性,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主线设置基础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做到“生存有技能,发展有潜力”。
(三)校企共同开发实用型教材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更加突出企业的需求和岗位的需求,而目前真正凸显高职高专特色的实用型教材比较缺乏,其主要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重复多且略显滞后,更不能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在“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双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互相配合,共同开发实用型教材乃是当务之急。连锁企业岗位设置相对稳定、操作流程标准化程度高,这为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实用型教材提供了可能。教材的编写既要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又要贴近行业与企业的实际,既要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力求“精炼适用”。另外,实习实训教材也是校企共同开发的一个重点,与理论教材相互融合,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
(四)校企共同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为面向连锁服务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验的积累,所以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培养高技能经营管理人才的必要保障。为此,校企双方要努力做到发挥所长,优势互补,共同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良好的条件并组织好实践教学。
1.校企共同打造校内模拟实训室。校内实训室主要满足日常教学的岗位技能训练和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是门店的营运能力,主要包括商品陈列、门店布局、排面整理、收银服务、防损作业、促销实施等,这些能力模块非常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学校出场地、企业提供工具设备组建模拟卖场,并把企业相关的标准流程和操作规范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实践与理论教学并行,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根据专业实习实训体系要求并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阶段实习,如大一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深入订单企业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工作环境等;大二可以安排课程实习甚至把有些课程直接安排在相关门店进行现场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连锁企业经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如盘点、新店开业、旺季促销等,每逢这些时节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项实习,这既可以解决企业临时用工短缺问题,又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锻炼,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
为保证订单人才培养的“成活率”和“成才率”,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合作目标,校企双方必须加强互动,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一)“订单班”的组建须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控制质量。
在“订单班”组建之前,企业应做好相应的宣传准备,把企业文化、企业岗位设置、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考核指标、晋升途径等实事求是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企业的基础上选择是否加入订单班,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另外,企业在选拔订单学生时,必须严格把好面试关,从“源头”上控制学生的质量,因为校企实施订单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为企业培养中基层管理者而不是普通的员工,面试更多的是看重学生的某种潜质与可培养度。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校企双方应将优质师资进行有效整合,特别是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企业骨干人才在实习实训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学校委派部分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办学培养和储备更多优质师资,以实现校企双方师资的最大化整合利用。
(三)共同制定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新的能力鉴定办法。
对学业成绩的考核认定可采用现实操作、软件操作、案例分析、口试、面试、撰写调研报告等方法。理论教学成绩由校内教师监控,但能力鉴定方法应征求订单企业的意见并努力做到与企业员工考评准则相一致;实习实训成绩由企业指导老师占主导,学校根据企业指导老师的评价意见最终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同时实施“双证考核制”,即学生在取得校方的毕业证书后,也需要拿到企业颁发的实践成绩合格认证,这样才能具备进入企业的资格。
(四)实施“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培养期的跟进指导。
校企双方互派一名“班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人生方向的引导、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学业和业务知识的辅导。企业方所派人员应该是既对企业文化有深入了解,又熟谙教育规律之人士。将企业晨会、周例会等制度引入班级,将班级划分为若干经营管理班组,营造企业经营管理的氛围,对学生进行职业熏陶,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五)引入企业考核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奖学金”、“优先晋升”等方式激励在培养期间表现优秀的同学,进入企业后享受同等条件下高一级待遇并在今后的晋升中优先考虑;同时,对考核不合格的同学予以及时提醒,在培养期进行1―2次淘汰考核,实施 “末位淘汰制”,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
总之,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面向社会需求的开放式的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与本土连锁经营企业在“共谋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下携手,实施“深度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既能解决企业现时的人才“瓶颈”问题,又能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同时,也必将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年鉴[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3.
[2]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年鉴[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3.
[3]袁玉玲.连锁经营管理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1-22.
[4]张倩.“校企双向介入”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探析[J].经济师,2008,(5):131.
【摘 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高等教育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克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学习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连锁经营;途径;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内涵
(1)注重职业指导,校企共同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方案为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框架,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在新型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人们打破了传统闭门造车的教育方式,逐步与社会接轨,双方实现完美对接。本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针对其培养方案做了过方面、深层次的调研。综合时展的脚步和企业优秀优秀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和修该了人才培养的策略。(2)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共同致力于教学。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就业,在校学习过程中,要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坚持工学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优秀员工共同对学生进行理论与技术性的学习。(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实践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学习应不断完善实践体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坚持就业指导,促使实践教学的日趋完善。(4)坚持服务原则,实习学生成为企业科研力量。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充实企业的人力资源。学校拥有雄厚的人力和知识资源,在校企合作中,实习学生应积极参加企业科研项目,为企业解决运行中遇到的关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学校基于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展对员工的培训,使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进度,促使双方互惠互利,为双方的长久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在实施中遇到的瓶颈
(1)合适的企业难觅。企业都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尤其是出名的连锁企业。其具有优质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实践资源,是校企合作的首选。但是,受企业自身发展和传统的思想认识的影响,企业对校企合作存在异议,其合作意识低下,对校企合作的参与程度低。(2)教学方式不适应时代的潮流。一直以来,学生们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听固定的老师讲课,其学习生活平稳而安静。但在校企合作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发生逆转。学校的教育与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和时间灵活多变,与双方运行规律发生冲突。无法避免的是,在教师休息的时间也会安排教学活动,这不仅要求教师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有过硬的技术,对教师如此高的门槛,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企业以追求利益为根本目标,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因此,很多企业很难长时间坚持校企合作,无法配合学校教学。(3)教学效果的可变性。第一,家长对校企合作的误解。很多家长认为,学生就该朝九晚五的学习,去企业吃苦受累是不必要的。在新型教育方式实行过程中,他们成了阻碍势力。第二,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态度直接影响实习效果。实习与理论学习的方式有着本质方面的不同。学生告别循规蹈矩的课堂,走入充满紧张感的企业。他们不再是受人宠爱的温室花朵,成为了一名身着工作服,奋斗在一线的工人。对工作的新鲜感会马上消失,随之企业高强度、多重复的工作,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工作懒散倦怠。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下,学生的人际交往也随之陷入崩溃,不断的争吵使企业对学生的好感大大降低,校企合作也进一步面临崩塌。第三,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教学效果滞后。企业与学校是不同的社会团体,有迥异的发展模式。学校在制定实现计划时,往往从自身实际出发,对学生提出一系列要求。而忽略了企业的运行规律,使其实习计划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学生实习效果也得不到理想成效。
三、针对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对策
(1)社会舆论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从校企合作的本质来看,其是符合学校、社会发展的重要之举。其发展符合国家发展策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2)不断探索,改善合作方式。第一,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长久合作机制的建立。校企合作长期运行的重要前提是,双方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企业只有在其中得到经济上的好处,才会长久支持学校的教学活动。学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应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挑选,择品质优良的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在实习过程在,学生积极参加企业的调研工作,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企业受益才会与学校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学校才能持久的利用企业这优质的实训场所。第二,校企合作应充分尊重企业与学校双方的运行规律,建立合适的富有弹性的教学制度。学校应积极尝试新的方式,积极建立最符合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合作机制。第三,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建立隶属于自己的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方便的场所。第四,人才培养应从多方面出发,在其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的作用。不断借鉴连锁企业成功的经验,完善自身体系。
关键词:高职 连锁经营管理 专业教学 职业资格证书 双师素质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的证明,是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进入岗位的凭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知识结构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何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培养社会真正急缺的人才,是目前专业教学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掌握连锁经营管理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连锁企业进销存业务工作流程和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管理基本技能,掌握连锁企业销售促进、收银理货、卖场管理、网点开发、商品采购、客户服务等能力,面向连锁经营企业收银、理货、销售岗位,进而发展到门店店长、营销岗位、营运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等专业岗位的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将连锁经营管理师、营销师、品类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进行连锁门店运营与管理的职业技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
2.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大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较差,上岗磨合期长,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所以,用人单位往往不愿意花1-3年的时间去培养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人才供需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找不到对口工作、企业缺乏对口人才的局面。在高校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使大学生结合专业提前学习相关技术,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专业工作要求,锻练动手能力,缩短上岗适应期。对于经过职业技能培训,技术与技能兼备复合型人才,企业均一致看好。
3.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支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办学。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分析岗位能力,基于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按照核心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建设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既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发现优质员工,降低招聘成本的有效途径。对于企业来说,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就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要,胜任岗位工作,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现状
1.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尚有差距,还需进一步完善
课程体系没有与岗位职业标准更好的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两者之间的不对应表现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部分未能涵盖职业资格证书应知的内容;实践教学部分没有针对职业资格证书应会部分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
2.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要求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出现严重短缺,一是校内实训室投入有限、设备不足,不能满足岗位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校内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困难,只能进行一些较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轮岗困难,能力递升难以实现,顶岗积极性不高。校内外实训基地没有发挥协同效应,不能在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在教师队伍中,尽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小,但真正来自企业并能按行业规范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却十分缺乏。
3.在职业资格证书的选取上良莠不齐,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低
目前,一些地方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出现了“拔苗助长”的现象,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一些发证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吸引学生报名,提高考试通过率,造成花钱买证的现象,社会认可度较低。一些高职院校为了保证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于是选择一些通过率高的资格证书。
三、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措施
1.基于职业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的需求,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全面分析职业岗位群及职位层次所需的知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序化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适时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按照“课程开发市场化、教学组织阶梯化、教学模式任务化、教学内容模块化、考核方式企业化”的建设原则,以职业行动领域为基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规范为评价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2.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要想让学生拥有扎实的技能水平,老师的技能水平就是关键的制约因素,为此必须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面向社会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为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校内专业带头人主要负责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主持或承担教科研项目研究、提供社会服务等,校外专业带头人主要负责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校内外专业带头人共同分析行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能力、职业岗位标准、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优质核心课程,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带动专业发展。骨干教师分方向培养,承担相应核心课程教学、岗位技能实训、项目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通过与企业共同完成教科研项目研究、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选派教师到合作单位参加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操作技能水平。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应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率。聘请在行业企业中有专业理论基础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鼓励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制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等,为兼职教师提供培训机会,调动兼职教师积极性,提升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水平,使其能够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教学任务。
3.加大实习条件建设,做到教学与培训相结合
与行业企业合作,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组织形式,推进课堂、实训场所与企业真实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按照岗位技能要求,形成“仿真模拟、校内实训、校外顶岗”的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基础技能到岗位技能、综合技能的逐步提升。将行业文化、职业文化、职业资格证书等内容融入实训过程,培养学生岗位技术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等。
加强实训基地制度建设,参照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制定连锁经营实训室管理制度,完善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制定实训技术标准。引入相关企业的企业理念和职场箴言,以文字、图表、标语等多种形式布置实训场地。使学生身临其境,接受职业素质养成的潜性教育。
在实践教学中既考虑高职实践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又照顾到国家职业标准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使学生达到职业岗位的国家培训标准,为今后鉴定取证创造有利条件。
4.加强专业文化建设
提炼连锁经营行业文化,引入连锁企业工作流程、行业规范制度、行业技术质量要求,丰富专业文化内涵,强化职业道德养成。通过专业精神文化、专业物质文化和专业制度文化等活动,构建专业特色文化体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职业要求、团队精神及专业文化知识的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英玉.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制的对比.北方经贸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6.014
0 引言
教育部2010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以及2011年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高职衔接,特别是“课程衔接、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学习制度衔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我校在创建省级应用型大学中全力推进职教改革,积极尝试“对口招生”、中高职“3+2” 分段教学等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全面推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时间探索我们发现,中高职衔接,归根要落脚到课程的衔接上来。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最终要靠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来落实。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从2013年开始实施“3+2”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2014年开始实施对口招生和自主招生。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同时也为我们连锁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案例和实践对象。本文课程体系的设计主要针对“3+2”五年一贯制连锁专业人才培养。
1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
1.1 企业调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典型工作岗位分析
通过对连锁企业职业店长及门店运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过程分析,总结出连锁经营管理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工作岗位出发,提出连锁专业动态岗位概念,即初级岗位、中级岗位、高级岗位。
1.2 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是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前提
目前中高职衔接中普遍从在的问题是课程体系衔接不顺畅的情况,一方面有些课程在中职已经学过,高职再学一遍出现重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些需要前期基础的课程中职又没有涉及,学生知识出现断层,学习起来很吃力。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中高职人才培养中对培养目标界定不清楚所导致,所以课程体系设计前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总结中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银、理货、陈列、促销、仓储、统计汇总等的能力;而高职主要培养学生商品规划、商品优化、空间布局、商圈分析等能力。
1.3 以职业能力体系为指导,构建课程体系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拉尔夫・泰勒的观点课程组织需要确定“用来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这个“要素”在当下的职业教育中我们认为是对岗位体系的不同水平能力的要求。所以在开发课程之前我们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企业的典型岗位进行了调研,分析典型岗位的能力要求
1.4 课程体系设计布局
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布局上,中职阶段主要完成对连锁专业基本岗位技能的学习,高职阶段主要完成对连锁专业中级岗位技能的学习。而中级岗位技能的习得需要以基础岗位技能为前提。我校连锁专业“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中,前三年学生在中专学校学习,后两年跟着高职大二学生学习。中职的前两年主要学习文化知识,专业基本概况及专业典型岗位核心技能。高职阶段主要学习有关基础理论,掌握中级技能和拓展技能。中高职衔接主要体现在第三学年到第五学年,因此在课程体系整体的布局上,思路如下:
第五学期:基础技能性课程模块;侧重于连锁经营专业基本知识和操作性课程,初步培养专业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考取典型岗位能力证书。
第六学期:结合学生个性优势,参与连锁经营企业实习,反馈提炼业务操作经验。
第七学期:基础管理型课程模块:知识结构和内容要求拓展到连锁经营管理层面,系统的掌握连锁经营企业基本运行知识和管理原理,对行业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和思考,争取考取品类管理师等资格证书。
第八学期:拓展探究型课程模块:本阶段尤其要体现差异化教育,突出学生个性发展,课程性质为开发研究性,向连锁经营专业理论深层次拓展,引导优秀学生在管理层面做些思考和探讨。
第期:基础管理知识运用与检验阶段。实行顶岗实习,全面参与连锁经营企业服务与管理过程,强化锻炼操作技能,初步参与基础管理工作,积累和提升管理理念。
第十学期:全面实践阶段。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从业前的练兵期,亦即对五年学习效果的总体检验和提升。
1.5 实现能力阶梯化培养,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为了让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后既不出现课程重复又不出现知识断层的情况,需要对中高职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在深入调研和前期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对中高职衔接课程进行的一体化设计(如表1所示)。
2 结语
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出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的不同培养规格,形成中高职人才培养的阶梯式配昂扬目标。然后再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中高职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尽可能相接,不同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不同,这要求授课教师对岗位技能和内容要求要有深刻的认识。这一点可以通过制定系统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来实现。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授课教师通过集中备课或讨论来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与实施路径,促进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与整合性,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交叉。从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实现中高职衔接。
[关键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使我国商业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连锁经营异军突起,其连锁门店数量和销售额增长速度较快。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而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对该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期更好地提高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为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连锁经营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尤其是管理工作几乎涵盖了连锁经营运行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全面性、系统性的连锁经营管理不仅可以确保连锁经营的高效性、稳定性,而且还可以准确地预测连锁经营阶段潜在的风险,从而实现连锁经营发展的条理化、系统化。在连锁经营管理阶段,需要对各个时期的运行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的记录,这些信息和数据不仅能够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而且还可以为连锁经营方案的制定和未来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推动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提高连锁经营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大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力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连锁经营管理工作正在面临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不仅会导致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地开展,而且还会影响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此时作为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教学方案和培养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连锁经营管理工作效率,推动连锁经营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1交换模式
交换模式在高职院校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通常是指经营内容相同的连锁经营机构采用交互式来对连锁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以确保连锁经营管理人员学习其他机构的管理方式、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并对其优秀的地方进行吸收。交换模式下,连锁经营机构需要根据对方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并签订相应的合同,避免管理内容及管理技术外泄,对于培训结果与预期结果差距较大,还需要提供相应的金额培养,如果所培训的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促进该连锁经营机构的发展,则需要该连锁机构为培训方提供额外收益的10%~20%。因此,交换模式不仅可以增加连锁经营机构的交流与沟通,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水平。
2.2定期模式
定期模式通常是指阶段性培养,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培训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一般分为5个阶段进行培养。第一阶段: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进行吸收和巩固,从而对其有个系统化、完整化的了解,在大脑中构建连锁经营管理知识框架,以确保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在该阶段能够对经营管理的基本技术、基本技巧及基本操作等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为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短时间的实践操作,有效提高管理人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效率;第二阶段:注重对各个方面的操作技术和专业性的经营操作进行培训,主要包括管理的方案制定、管理的流程、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注意事项、管理的重点等,并注重对管理技巧的传授,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管理能力水平;第三阶段:对连锁经营管理新研究内容进行培训,主要包括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保证每一位管理人员都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背景下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从而使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应对更为细节、更为复杂的问题,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提高连锁经营管理的整体质量;第四阶段:综合性培训,主要是对各种管理成功的案例进行展示和讲解,并引导和鼓励管理人员对案例进行分析;第五阶段:对管理人员进行测试,以实践效果作为评价的关键指标,根据测试结果来判定其是否胜任连锁经营管理工作。
2.3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该模式通常是指高职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课、基础文化课及校内实验实训课后从事校外实践性教学的培养模式。实际上,通过顶岗实习培训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为了确保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则需要高职院校尽可能实现与企事业单位开展“零距离”培养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可以使他们亲身体验连锁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亲自体验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要求等,更好地检验自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弥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此外,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还能够使学生注意相关工作细节,更好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连锁经营管理工作水平,使他们更好地胜任连锁经营管理工作。
3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率的对策
3.1注重培训效果和模式创新
作为高职院校,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要对高职学生的初次就业给予考虑,而且还需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给予考虑,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开设一些实践环节及选修课程,以确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创业,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效果。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注重对培训效果和模式的创新,通过社会实践、互动教学专题讨论等教学方式,来更好地提高培训的效果。当然,高职院校也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与他们构建互惠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更好地提高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质量。
3.2职业培训机构与行业企业可以适度介入人才培养之中
实际上,连锁经营和高校教育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连锁经营过程中,行业、企业掌握了工作环境和岗位对高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等要求的第一手信息,此时通过在企业、行业与高职院校之间构建平等的合作关系,并鼓励职业培训机构与行业企业可以适度介入人才培养之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推动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
3.3重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安排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到连锁企业进行现场实践,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连锁经营管理流程,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同时,构建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聘请连锁经营企业的管理专业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和课内实践课指导教师,将一些管理经验、管理技巧和管理理念直接地传达给学生,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提高连锁经营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进而推动连锁经营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江霞,蔡春江,何武香.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药房,2017,5(9):89-90.
1.1基本理论+综合实训
纯粹的理论化教学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为了突出高职教育贴近实际需求、强调应用技能的特点《,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调整。在理论教学版块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只保留最核心的重要知识点。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大量引用最新的行业、企业发展资讯和案例作为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让专业课程学习更贴近现实经济发展现状。因为删减理论教学内容而多出的学时,则会用于开展综合实训。例如,参观校企合作的连锁企业来认识连锁企业的构成和经营,操作校内实训室设备和软件来模拟连锁企业日常经营,参加由连锁企业提供的假期兼职来积累实践经验等。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主要采取的形式之一,既有基础理论教学,又贴近连锁企业经营实际情况,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能够起到承上启下,对其他专业教学能够拓展视野和知识面。但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综合实训版块的内容设置比较基础,只能做到参观、考察、模拟等各种短期认识和了解,不能提供一个更广、更深入的平台。
1.2深入连锁企业的细致化教学
随着高职院校与连锁企业校企合作的深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一是在课程实训这个环节上进行了深入校企合作与改革,综合实训不在是简单的校内模拟操作,校外参观考察,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完成后进入连锁企业顶岗实习,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完成对学生实践环节课程学习,这个过程能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连锁经营与发展。二是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除连锁经营核心共通内容之外,其余部分完全按照校企合作企业经营内容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完全掌握合作企业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为后期的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打下基础。两种方式都是《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深入校企合作企业的细致化教学,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会掌握到最实用、最具体的实践知识和能力。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如具体教学内容设置和安排如何既满足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符合连锁企业的要求,同时又适应不同学生毕业后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的反思
2.1课程教学模式应按专业发展需要而定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应该怎样教才符合高职教学特色一直都是该课程专业教师思考的问题。无论是纯理论式教学,理论+综合实训的改进式教学,还是深入连锁企业的细致化教学,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关键是不同专业在选择《连锁经营管理》加入专业课程体系时,应思考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所在专业服务的行业或企业的需求,准确把握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若该课程是作为专业拓展领域的学习,那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理论+综合实训模式来进行教学。如果没有相应的校内外资源,那么纯理论式教学,同时注意结合实际也未尝不可。但若该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如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连锁经营管理》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时,那么理论+综合实训模式的教学模式是必须的,如果能有更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深入连锁企业的细致化教学模式就是更好的选择。
2.2课程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要加大改革力度
开展课程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但也是一个难点。一是,校企合作对象单一。目前,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连锁企业基本上都是超市,业态种类过于单一。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最终在超市就业的比例相对较小,大部分毕业生都会进入到其他零售业态中去。单纯只跟或者只能跟超市进行校企合作来开展《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会使教学内容、方法上受到一定限制,不适应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所以,今后校企合作对象应该更广,百货、专营店、餐饮、教育培训等各行业,只要开展连锁经营的,都应该纳入校企合作的考虑中。二是,缺乏“双师型”教学团队。《连锁经营管理》现阶段的教学仍以学校教师为主,校企合作企业多提供场地供老师和学生参观与实习,具体教学过程仍由学校专业教师来承担。学校专业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牢固,但在连锁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因此,聘请连锁企业专业人员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老师,依托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提高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
2.3课程教学内容中应加入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一直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调查,许多高职毕业生都会选择创业作为自己的就业之路,而大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选择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事业。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对现有经营模式进行创新,然后开展连锁经营就是他们创业之路。事实上,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创新、创业活动都有很大兴趣,但现实教学环境却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则比较偏重于校企合作部分。因此,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中除传统的理论知识,综合实训等之外,还应当结合课程不同模块适当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其中,结合现代连锁经营发展趋势,开展连锁经营创新创业的特色课程内容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例如,做一份某行业连锁企业创业计划书,或者设计一种新型的零售产品销售模式等,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激发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一、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在市场发展中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对不同形式培养的不同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伴随着这样的需求,如今社会上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浮出水面,并备受大家的关注与使用,例如: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连锁经营管理是以一种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很多方面的管理内容,这些内容也都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制定与计划。所以,采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即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及市场的发展需求,也有助于培养人才及缓解人才就业压力,由此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现今的市场也是一个缺乏专业人才、素质人才及全面发展的人才市场,然而,连锁经营管理正具有这样特点与特质,其的人才培养正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成为市场发展中必不可少及尤为重要的举措之一。最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的高校、高职、专科等高校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就会呈现出学校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于是,其学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借鉴这种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可以运用“校企合作”等方式方法培养人才并解决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实际情况,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就在市场的发展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
二、分析现今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鉴于新时代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了解到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与差别,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素质也远远差于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的数量也达不到市场的要求。其主要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形式欠缺。目前,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例如:有大家都常见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同培训公司、培训企业、企业连锁及企业机构合作等培养模式。从各方面来看,这还是呈现着方式单一且连锁机构较少的现状,单从这几个方面讲不仅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还带动不了人才培养的发展。同时,在另一方面,这种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只局限于专科及职业高校等院校,这些院校的专业也有局限,明显就呈现着分配不均的现状。然而,这些现状对于不断发展且逐渐增长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来讲,是远远满足不了其的需求及也不能使人才培养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
2.人才培养的专业计划与企业的需求不一致。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工作方面,一个对准目标的计划与方案往往是成功的基石与重要保障,只有坚持这种有计划的人才培养,才能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就连锁经营企业人才需求的形势来看,其是多样的、丰富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也包括计划管理、设计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技能管理及运输管理等等。但是,在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知识技术不过硬、培养方向不明确、技术培养不成熟及专业素质不高等现状。当把这些专业人才推向市场中进行实践时,就会导致人才专业技术不过硬及半生不熟的状况,将这样的人才运用到企业中就会表现出一种凡事都不会做,或是只会做一半的情况。同时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还呈现着另一种趋势,就是培养人才的方式太过于急,或是学习的范围太广泛等,这样的培养形式毫无疑问就导致人才培养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缺陷且不符合企业及市场需求的现状,面对这些现状及现实情况,就需要采取一些先进、科学、新颖的方式方法对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并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企业专业布局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探索,才能有效的、科学的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为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充满前景的道路。
作者:郝强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