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管理论文

环境管理论文

时间:2022-10-21 08:1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管理论文

第1篇

1.家庭环境的特殊性

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环境,其特殊性已有不少研究。但许多研究往往只把家庭同学校环境相比较,且罗列有余,不及根本。家庭环境不仅不同于学校而且不同于其他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即不同于宏观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及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不同于中观环境社区和中间环境社会传媒)。作为学校德育的微观外环境,家庭环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

首先,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具基础性)。这主要是学校德育对象对家庭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依赖。前者构成其成长的物质基础,后者构成其成长的精神基础。而无论经济和情感上的纽带关系都对儿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恋感和“我们感(We-feeling)”等。失去这些正是许多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构成对青少年道德成长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在时间上,家庭自觉和不自觉的德育也成为学校德育先入为主的基础。儿童在入学以前就在家庭环境中获得了许多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这将成为儿童在学校系统接受德育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虽然现代学校教育在幼教年龄上不断前趋,但是终究无法在时间上取代家庭环境的座标。而且由于儿童在道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限制,学校德育的阶段性实施决定了学校不能不顾年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而家庭在无意识层面上对儿童的德育影响在年龄上是从0岁开始、内容上是无所不包的。在儿童各种道德学习的关键期尚未完全揭示之前,家庭道德遭遇的这种全面性往往不自觉地正好满足了儿童道德社会化的需求。这种先入为主性事实上也可以发生在儿童入学后的每一学习阶段。无论是作为先主性的基础作用还是家庭在物质、情感上的基础性都是既非社区、社会,也非学校环境所能提供的。

其次,家庭环境作用具有深刻性。深刻性取决于家庭作为首属群体(primarygroup)的许多特征。首先是人际关系上家长与子女的接触频度高,具聚合性。社区、社会、学校中的人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往往是非直接关系的次属群体(Secondarygroup),甚至被视为异已的外群(out-group),即使是在学校中关系较为直接、密切的师生关系,也因师生关系的发散性特征,而不可能在频度和聚合度上与家长相比。这样,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长和子女间对彼此的了解都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这种深刻的理解特征既易于家庭教育德育影响的“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又有益于子女对家庭德育影响的正确理解和深层吸收。其次是家庭环境影响的非正式成份较高。家庭影响中的德育自觉成份随社会发展和教育意识的提高而增加,但与专门的学校德育相比较,家庭影响仍具有较显著的隐蔽特征、间接特征。在家庭中由于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因而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是家长的榜样作用。由于子女与家长的接触频度高、具情感上的亲密性质,所以这种榜样作用的能量、深度远胜于一般社区及宏观社会环境作用。首属群体的特征决定了家庭环境的高频、隐蔽、亲切诸特征,从而奠定了其对儿童和青少年德育影响的深刻性。

再次,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具有互补性。互补性主要是就德育内容而言的。同社区一样,家庭亦是一定文化的积淀之地,因而也是一定文化的传承者。由于家庭人际关系最具人伦的基础特征,所以家庭环境同时又是人伦文化的传递和创造基地。学校德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而家庭环境中孩子是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细部的境地,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因此学校德育往往重一般理论,而家庭环境重具体应用的分工。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学校德育内容有限,课程之外的许多伦理问题也主要在家庭环境中得以自觉补充。中国古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其“教”的内容主要属德育性质。除内容外,家庭环境亦是学校环境之外的互补时空之一。同社区一样,学校德育影响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化亦有待于家庭环境的配合、补充。与社区及社会宏观环境不同的是,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家庭环境的类型及其作用

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只是说明了家庭环境对于学校德育的独立价值,而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具体作用尚需进一步分类说明。家庭环境依据主观可控性成份的多少可分为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

客观环境指难以人为调节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的经济、结构、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等。有人对国外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作出总结,认为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特点首先是经济上的贫穷。由于经济处境不利导致了居住拥挤、住房紧张、无适当的医疗照顾、发病率高、营养不良、家庭生活不稳定、环境不卫生、较多地接触有毒物质、麻醉品的使用率高、少年过失及城市犯罪等[①]。笔者认为,家庭经济上的不利处境大致可以导致的后果有:(1)影响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必需的家庭生态质量;(2)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及成就;(3)在心理层面上影响儿童的自信心、自主意识及抱负水平等。罗杰斯曾分析过美国青少年在抱负水平上的阶级差别:“下层阶级的青少年只有在可以见到直接好处的情况下才肯努力学习,中等阶级的青年为以后才能实现的目标而奋斗,认为报酬在将来才能得到。对于下层阶级的青年来说,遥远的将来的报偿显得太渺茫,不能给他们提供动力”。[②]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可以满足其子女正常地接受教育从事学习的一般需求。同时由于我国家庭在经济收入上的相对平均,家庭经济状况这一因素对教育所发生的实际差异影响并不显著”。[③]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家庭经济环境的特征。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的增大,家庭经济对家长、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态、学业及心理的影响会有增强的趋势。因此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及发展进行家庭经济环境及其对德育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是有必要的。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经济只是家庭环境的成份之一,家庭环境又只是制约学校德育及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巨系统中的若干因子之一,学校德育对象的许多方面又并不全受家庭及其经济条件的制约,故家庭经济与青少年品德发展间并无一对一的线型关系。同时贫困家庭出身的儿童即使是在研究中普遍认为影响较大的抱负水平一项上也不乏“少年孤贫而志存高远”的例子。所以即使有统计学上的大体结论,也不可将家庭经济对学校德育的某些影响作绝对化的理解。关于家庭结构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和离异、单亲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上。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目前尚无一致性结论。有人认为由于独生子女社会网络缺少天然关系,会有自我认定等方面的困难。由于过多的呵护,独生子女任性、依赖性强、合群性差等,这种人格特征势必影响学校德育,产生一定的德育上的困难。也有学者认为,虽然独生子女的社会网络天然关系缺损,但其“社会”性人际关系就比非独生子女多,因而网络规模大小及其他特征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独生子女作为个人早年社会化的经历的特殊性亦会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在社会上将变为常态,其特殊性更显日趋消失。故“出生顺序以及独生与非独生经历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是无足轻重的因素,没有什么理论研究的价值,也没有个人行为的影响……”[④]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政策之下,独生子女作为普遍现象和特定个体都具独立和重要的研究价值。独特的家庭结构必将从两个途径影响学校德育:一是不管积极还是消极评价,独生子女作为学校德育对象肯定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特点,学校德育须研究和注意相关研究成果,因材施教;二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倒金字塔”型已使独生子女的家长队伍增大,家长对学校德育的关注增强。学校德育应引为变革和提高的重要契机,求得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关于离异家庭对独生子女道德社会化的负面影响,中外研究者都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⑤]美国的休格和麦克德莫特等人的调查发现,离异家庭儿童在个性上往往表现为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易激怒,孤独,悲伤,易闯祸甚至自杀等。调查发现,美国违法犯罪青少年中30%~60%来自离异家庭。陈会昌等人(1990年)调查了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的评定及原因,结果显示,根据教师的评定,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远比完全家庭儿童差。被同学接纳程度高和较高的完全家庭儿童占64.6%,离异家庭儿童只有26.4%;而被接纳程度较低和低的人群中前者只占3.3%,后者高达22.6%!对儿童同伴关系好的原因分析,完全家庭儿童更多的是由于学习好、善交际、待人热情,离异家庭儿童则只有“被同学们同情”一项的比例明显高于前者。对同伴关系差的原因分析中“孤僻、冷漠”“有怪毛病和不良行为(如偷东西、骂人打人等)”两项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单亲家庭有的是因为离异也有的是由于自然原因(死亡等)造成,对于非离异的单亲家庭儿童,有关研究证明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家庭缺损缺乏关怀而导致心理损伤,出现与前述离异家庭儿童相似的特征;二是因家庭不幸而强化了儿童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识,一些单亲家庭的儿童品德发展反而比一般完全家庭儿童更为成熟和优秀。总的说来,对于离异家庭儿童,学校德育除了正常程序之外必须增加有针对性的救治程序。近年我国城乡尤其是大城市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学校德育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对策研究亟待深入。家长的职业类别和文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往往从事劳动复杂程度较高的职业,而文化程度较低者较多为“蓝领”。研究证明,前者在提供学习的物质条件、学业及品德指导上优于后者,对于子女的期望值、文化素质及行为规范的影响上也高于后者。前者在德育影响上较多地倾向于民主型的教养态度,而后者则取放任型、溺爱型或专制型的教养态度的比例较高。家长文化及职业上的优势同子女的良好的品德个性之间只存在可能性联系,但这种可能性又是客观的,因此家庭对学校德育的作用显然包括上述“可能性”的家长因素。

主观环境指可人为调控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水平等。家庭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父母与子女间人际接触的频率高、聚合性强。但接触频度高、聚合性强并不等于“凝聚力”强。如果家庭环境中人际关系不融洽,这种高频率、强聚合的人际交往反而会起负面的德育效果。“过度关心”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甚至离家出走等。因此家庭气氛实际上是家庭人际关系的独特德育价值发挥的关键之一。家庭气氛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德育对象:一是从心理层而上,二是从家长的影响力上。不良的家庭气氛易产生心理损伤,出现不良人格特征(如暴躁、抑郁、倾向等),也易导至离心力增强,从而使家长正面的德育信息不能为子女有效吸收。此外,不良的家庭气氛还会伤及家长对子女及学校德育关注的积极性,家庭因此会成为对学校德育产生负效应的环境因素。家庭气氛的不同取决于家庭人际关系运作的方式,即家长的教育态度或方式。研究证明民主型教育方式较易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产生良好的德育影响。我国学者丁瑜等人[⑥]证实了在“和睦”“平常”“紧张”三种不同的家庭气氛条件下学生品德有明显的差异(见附表):

(附图{图})

万云英等人[⑦]的研究则证明了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家长较注意:1.寓教于日常言谈,2.赏罚分明,公正合理,3.择机而教,遇物而诲,4.平等待人,尊重孩子意见。这一方式使学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恒有性等品质上获显著优势(P<0.01)。

家长的期望也是家庭气氛的构成要素之一。家长期望值的高低及期望构成均对学校德育产生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与子女的学业成就包括德育课程的学习成就呈正相关。这已为实验所反复证明。但是期望值的高低是因人而异的,必须保持在一定区间以内。在我国,独生子女日趋普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已有过高倾向,且这一倾向还在强化。过高的期望值不仅从心理上给学生以重压,而且也因其不能实现而带来父母、子女双方积极性的损伤,极易产生德育的负效应。此外由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影响,家长的期望构成上目前国内外尤其我国现阶段存在一个危险的倾向,那就是重子女的智育、体育、美育成就,而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漠不关心,出现了“许多人花钱买智育、体育、美育,就是没有人花钱买德育”的现象。由于学生社会化的构成不能仅限于智、体、美几方面或一方面,且这几方面的灵魂与动力建设都仰赖于德育,所以如果家长的期望结构未实现合理配置,不仅学校德育而且全部教育大厦都有倾覆的危险。所以家长必须在期望值及其构成上都加以调控,才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成长的家庭气氛。

活动环境指家庭父代与子代间的道德活动方式所构成的对于儿童及青少年及其学校德育的影响。我国有学者研究过家庭德育的代间情境,认为家庭德育代间情境主要有三种:传承性情境、建构性情境、调控性情境[⑧]。这一研究颇有见地,但将调控性情境与传承性、建构性情境并列是不合适的。无论传承性情境还是建构性情境都不可能是单纯的认知而无行为的调控。

笔者认为,借鉴代间情境的上述研究,根据人类文化史及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可将家庭的道德活动环境分为三类:传承性环境、建构性环境和超越性环境。所谓传承性环境指父—子代间在家庭德育活动模式上遵循父子授受模式。父代将合乎其道德准则的观念体系加以选择,然后通过自觉的教导或榜样、暗示作用等灌输或传递给子代,并在子代行为上加以权威型调控。这种道德认知和行为上的父—子代间活动模式的特征是父代对子代的绝对权威性和方向上的“父代子代”单向流通(见附图)。这一活动模式以社会道德规范的相对稳定为前提,故在简单文化的社会(如中国古代)中较为常见。在今天的家庭德育方式中东方国家仍有相当比例的家庭属于这一类型。此外,有研究论证,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这一模式仍有一定合理性。建构性的活动环境是指父代—子代间以互动方式共同建构子代的道德体系的活动模式。父代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或自觉教育的形式引导、促成子代不断从“小我”而“大我”从“大我”而“小我”地形成归纳、演绎的道德心理结构。也可设置一定实践情境让活动本身或通过“移情”让子代获得规范化社会化的道德行为心理结构。这一模式即家庭德育上的“民主协商型”。故认知和行为调控的模式为“父代子代”,代间平等和双向勾通,已属家庭德育的“现代”模式。所谓超越性模式指子代通过家庭道德遭遇了解家庭及社会在道德体系上的矛盾性进而在父代影响下主动超越现有道德规范的模式。其活动类型有二,一是发现矛盾到自主解决矛盾,二是解决矛盾之后的道德结论与现存观念的(父代为代表)进一步冲突。现代社会所谓“代沟”现象以及在此前提下发生的以子代为中心的家庭代间运转模式好属于超越性活动环境。超越模式在认知和行为上是双向的,但以子代为主体的活动控制方式(见附图)。与建构性环境不同的是超越性环境包含更多的面向未来的创造与超越成份,是M·米德所称谓的前示型文化特征的产物。不同类别的活动环境对道德学习个体即学校德育对象的影响在于提供了最初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与接受模式,同时在其学校德育影响年限内不断提供环境上的对于学校德育内容(同质)的强化或(异质)弱化。最重要的是儿童在家庭中最初铸成的道德认知、判断的操作模式、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内容、方式及效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在我国,亟需建立家庭德育活动的建构性和超越性环境。

Ⅰ传承性家庭活动模式Ⅱ建构性家庭活动模式Ⅲ超越性家庭活动模式

父代父—子父代

子代代—代子代

以上分析研究了家庭作为学校德育外环境对学校德育及其对象的影响。虽然家庭环境的具体作用的正负评价众说纷芸,尽管这一环境作用的机制尚需精细研究,但是由于家庭环境的重要与特殊,德育理论工作者对于这一环境的深入研究则是责无傍贷的。

作者系南京师大教育系博士生

注释:

①姜学清《国外对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3期第49页。

②〔美〕罗杰斯《文化与青少年》,《青年研究》1991年第4期第46页。

③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501页。

④〔美〕黄刚《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及社会意义》《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第2期第103页。

⑤有关资料均参考陈会昌等《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文,见《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第3期第173-176页。

⑥同③,第507页

第2篇

1.1复杂的生产工艺设备多样化

化工产品多样、生产工艺复杂,不同的生产方法,造成工艺路线差别较大。一种化工产品由多个工序组成,每个工序又有多个操作单元组成,每个操作单元有多台仪表和设备组成,工艺流程长,技术复杂、工艺参数多和严格要求操作的生产线。生产工艺中大量使用反应设备、塔设备、储存设备等静设备,同时使用输送设备、风机、泵、压缩机等动设备。还有部分高温、高压的特种设备。

1.2化工生产的连续化、控制保障系统的自动化

现代化工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大型化工产品的生产,同时还要求与其配套的副产物的生产。化工生产的大型化;要求工艺生产的连续化、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应用计算机技术管理,实现了远程操作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

1.3综合性强的生产系统

化工生产是将不同的原料在不同的工艺下转变成不同的产品,其综合性主要表现在由公用工程中的电、水、蒸汽、氮气、等能源的供给,电器、仪表、机械设备的保障和维护,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还体现在内部生产系统的原料、中间体以及成品之间的联系。

1.4生产过程存在较大的风险

由于化工生产的产品多为易燃、易爆、腐蚀性、挥发性、有毒、有害的物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品种非常复杂,在运输和生产过程中存在极大的风险。化工单位应严格加强对原料和成品的管理,物料产品管理的任何疏漏,都会对企业的安全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1.5化工生产的污染

化工生产易产生废气、废水和废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一旦发生泄漏、火灾和爆炸事故,甚至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由于安全和环境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后果应在安全环境风险评价中如实反映。

2做好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保障安全环保生产

2.1确定正确的方针和理念

本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生产中坚持“以人为本,领导承诺,风险化解,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理念。把安全和风险管理从“经验控制”和“过程控制”转变为“超前控制”。

2.2突出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地位

化工产品输送、生产和储存环节安全与否,是关系到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的大事,应正确处理好安全和环境管理与生产、效益以及其他工作的关系,采取具体措施减少污染。

(1)对于本公司的新项目环氧氯丙烷装置产生的废气,采取的处理措施是:尾气先经尾气吸收塔碱洗吸收除去其中的HCL,然后再经活性炭吸附处理达标后排空。针对皂化及精制单元产生的有机物尾气,经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达标排放。

(2)环氧树脂新装置采取的措施是:对反应釜采用DCS压力控制,反应釜达到设定的真空度时,自动切换反应釜的真空,降低尾气挥发及排放。采用尾气冷凝器进行将尾气捕集后,再用活性炭纤维吸附装置进行回收,使排放的废气达标。

(3)对储存的化工产品,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储罐上设冷水喷淋装置或外涂凉胶,采用氮封或选用内浮顶储罐。

2.3积极开展安全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工作,重点进行策划和控制

策划的主要内容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安全和环境风险的控制方案分为生产准备前的事前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事中控制以及对风险控制的分析总结、分析事故原因等活动的事后控制。对新建项目氧氯丙烷和环氧树脂装置产生的高盐废水,公司采用风险管理中事前控制的方法进行控制。高盐废水是一种难处理的废水,具有高温、高盐、高碱性、高化学需氧量等特点,直接采用普通的生化处理技术无法实现达标排放,采用事前控制的具体措施如下:通过配置回收盐处理装置,产生的二次废水部分返回原装置重新利用,产生的结晶盐作工业盐回收利用。经过处理的废水达到标准后进入厂区内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集中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2.4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管理责任制

对生产中各部门和人员的责、权、利进行明确规定,通过签订《安全和环境生产责任书》,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人。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并跟据规定追究责任。

2.5开展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通过检查发现作业人员、工具、设备、作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安全和环境管理的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灭不安全和风险隐患,杜绝发生影响安全和环境的事故。针对现场的防爆生产装置,首先选用相应防爆等级电器设备,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内有可能产生静电的设备和物品,如设备、管道等采用可靠的防静电接地措施。对高大的设备、建筑物和储罐等采取可靠的防雷接地措施,如在装置区内设置避雷环、避雷带和避雷针以防雷击。针对装置区内的设备,车间内进行自检、互检,主管领导和安全员应进行巡检和监督检查。针对检查出的隐患和问题,逐条逐项落实并采取整改措施。做到定时间、定人员、定任务,并做到跟踪检查,彻底杜绝问的再次发生。

2.6强化安全和环境管理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制定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培训教育计划,做到教育培训经常化、多样化、制度化、专业化和系统化,充分提高员工的安全和环境管理素质,未经教育和考试不合格者禁止上岗操作。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面应达到100%,金属切割、电工、电梯和起重机械、登高作业、机动车辆驾驶、压力容器、锅炉、制冷、危化品等特殊工种人员应接受安全教育培训,严格按照河南能源集团公司要求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相关人员经专业部门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持证上岗。实际工作中要求员工切实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掌握岗位技能,健全自身能力。在全厂上下构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工学一体化”的培训格局,满足不同素质员工的培训需求,消除培训短板,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2.7从严把关,抓好票证管理

化工装置区内进行各项作业,必须办理各种安全作业证件,并严格实行票证管理制度,如“设备内安全作业证”、“动火安全作业证”、“动土安全作业证”、“高处安全作业证”、“盲板抽堵安全作业证”、“设备检修安全作业证”、“断路安全作业证”、“吊装安全作业证”等。严格按照国家和集团公司规定的安全规程操作,做到控制严格,程序清楚,防范严格,措施落实,责任明确。切实实行专人专证、专事专证和专人签字确认,并设专人检查监护。

2.8开展安全评价和风险评估

做好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关键是做好预防工作,做好事前控制的同时,定期对危险源和风险源进行安全和环境评价,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管理。对高中低压管网,按照使用时间长短和腐蚀程度及危害性分别进行评价。制定出检修控制计划,制定应急预案,预防突发事件,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环保。

3持续推进“安全和环境风险预控管理”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危险辨识能力,公司开展风险预控危险源辨识“口语化”工作,对体系内的危险源及后果、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进行“口语化”编制,按照员工岗位发放,使“风险预控管理”内容简单、易懂、会背诵、好掌握,真正地将“风险预控”运用到生产中来,运用到员工的实际工作中来。做好安全“双基”建设工作,本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积极开展“双基”考核工作,公司对分厂、分厂对工段、工段对班组,对照标准做到逐级检查,层层考核,不留死角,提高“双基”建设工作的全面性。

4加强环境管理,力求创建“零泄漏工厂”

根据集团公司的工作布置和节能减排及安全工作的要求,公司提出了“零泄漏工厂”的创建理念,并作为公司的一项创新管理项目,于5月份制定了“零泄漏工厂”创建实施方案,按照方案安排开展了“零泄漏工厂”创建的相关工作,建立了公司动静密封点统计台账,生产装置密封点数量统计,完成漏点治理工作。生产项目治理漏点196个,消漏率99%。各分厂首先根据创建实施方案要求,确定自身的实施计划,规划创建目标,分工段分岗位地做好零泄漏工作,按照规划目标逐步落实。

5结语

第3篇

一、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竞争模型简介

附图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

企业是在一定行业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业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分析认为,影响企业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五种因素(力量)可分为: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潜在竞争者进入、替代产品的开发、供应商的议价力量、购买者议价力量共五种影响行业竞争力量。

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而言,企业面对的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从事相同产品或服务经营的企业不止一家,因此多家企业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争夺客户,从而形成企业间的竞争。就电影市场而言,随着院线制的形成,电影企业间的竞争将从原来基本没有,变得越来越强烈。

由于一种产品或服务开发的成功,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市场的价值得到巨大的发现,会引起许多其他投资者的加入。这些新加入者既可以给该行业注入活力,促进市场竞争,也会给原来的企业带来压力,威胁他们原有的市场地位。由于进入门槛的降低,政策的进一步透明,电影市场的投资价值日渐显现,高达2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使电影市场成为投资资本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将是院线制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功能相似,能够满足消费者相似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因此提供这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就会成为相互的替代竞争者。作为提供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的电影企业,其替代的竞争者有很多,比如电视传播企业、音像制品行业、互联网、酒吧舞厅等各种大众娱乐场所,这些替代者均构成了对电影行业的竞争。

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提供生产要素的供应商会在两个方面制约企业的经营。一是供应商能否按时按量地提供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其次提供的生产要素成本会影响该企业的利润水平。所以供应商提供生产要素的能力、价格谈判能力的大小以及企业寻找其他供货渠道的可能性,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需要考虑的竞争力量。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供应商是上一级发行商或制片厂,他们的竞争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会制约发行放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用户的多少、用户的实际购买能力将决定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以及企业的获利能力,同时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将会引起同行之间的价格竞争。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用户可以是下一级的发行商,也可以是电影院,他们的竞争实力会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调整,随着院线制的发展,作为用户的电影院在院线中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二、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以一个省的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例)

1.传统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注:从1993年起国产影片可以直接向市县电影公司发行)

2.传统发行放映体制下的市场竞争分析

上图概括了一个省级电影市场在传统的发行放映体制下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省级电影公司,还是市级电影公司,均面临着波特理论的多种力量竞争。结合当前院线制改革的实际,重点分析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各级电影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

(1)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抑制了行业之间的竞争

传统的发行放映机制下在一个地区只存在一个电影公司,形成了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高度垄断的行业管理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相互竞争的压力,必然造成企业缺乏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各级电影公司安于现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要。这种垄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对电影市场整体利益、特别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2)潜在竞争者的竞争能力难以体现

由于高度的行业垄断造成潜在的竞争者难以进入地区电影市场,这使市场中的既得利益者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虽然从1993年起发行放映机制的改革试图突破垄断,但限于行业内部的重组,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3)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

从行业竞争模型可以看出,替代产品的市场竞争战略是全方位的,对各级电影公司以及电影院都产生了影响,对比这几年电视、互联网等娱乐资讯形式的发展以及电影票房的逐年滑坡,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发行放映的各级企业承担的功能均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集团对抗能力,造成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在文化娱乐市场中争得了相当多的一批顾客。

(4)电影院的竞争地位较低

从竞争模型中可以看出下一级发行放映商选择的市场供货渠道单一,电影院没有选择发行商和影片的余地,造成购买者特别是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弱,自身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5)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不强

在一个发行垄断的地区市场,影片供应商面对的是单一的发行商,虽然1993年之后国产影片的发行可以跨过省级公司直接向市级发行公司发行,但只是打破了省级公司对全省的垄断,在市级电影市场,影片供应商仍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尽管具有较好市场预期的影片因比较稀缺,有利于提升这类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但总体而言影片供应商在市场运作中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综上所述,在传统电影发行放映的运行机制下,市场的竞争态势表现为地区发行放映公司处于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其他三种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地区发行商能够基本控制当地市场,形成行业垄断局面;但就整个电影市场而言,抵御替代品的能力是不强的。

三、院线公司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

1.院线公司运作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2.以院线公司为运作机制的电影市场竞争分析

院线公司是对电影发行放映经营者的重新组合,简化了中间发行渠道,逐步形成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实体。这种机制的改变,必然使得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地区发行商的竞争地位发生变化,而且与其他竞争力量的实力对比也发生了改变。

(1)在一个地区市场中形成了同行业间的竞争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一个地区出现两家以上从事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企业,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由此大大削弱了发行商独家垄断而形成的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竞争对于打破市场垄断,增强市场活力是非常有利的,因为生存的压力迫使院线公司不能走老路,必须更新经营理念,提升营销手段,注重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院线制形成的初期,由于市场规划还没有系统地建立,各院线公司应注意避免早期市场的恶性竞争,保证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2)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门槛明显降低

由于地区市场中竞争机制的引入,降低了其他投资者进入电影市场的门槛。为保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求市场信息是共享的,游戏规则必须共同遵守,这客观上削弱了原有企业的在位优势,降低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风险;同时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形成规模经济,现有企业会通过资本运作、共享市场份额的方式主动寻求合作伙伴,这也是潜在竞争者“借船出海”的一种途径。

(3)替代产品的竞争能力相对减弱

电影与其他娱乐形式的相互替代竞争,在任何运行机制下都存在。成功的院线运行效率高,针对性强,能够牢牢锁住某个细分市场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有较强的抵御替代产品的能力,所以院线制建立后,替代产品在某些细分电影市场的替代作用有所减小。

(4)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得到提高

目前影院与院线公司基本上是契约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通过合同的方式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改变了原来机制下影院必须完全从属于某级发行公司的状况;同时这种契约关系不是终生制的,影院在合同终止后有选择其他院线的权利,正如图中出现的虚线箭头表示影院可以“跳槽”,因此院线公司有必要处理好与加盟院线的关系,像对待顾客一样,重视加盟影院的满意度。在这个意义上讲,电影院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5)影片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提高

第4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实验环境的建设与管理的经验,简要分析了由此给教学产生的实际影响。

由于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设计自动化的观念和EDA工具的使用水平已成为度量工程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各高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EDA实验室。EDA实验环境的硬件、软件和服务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该校硬件水平、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在教育部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对EDA的教学和实验环境的建设给予了足够地重视,专门成立了EDA(实验)中心,旨在负责全校EDA实验教学,EDA项目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建设,EDA中心已初具规模,为全校的EDA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促进了我校电类现代化课程教育的发展。

1EDA实验环境的建设

EDA(实验)中心的建设起始于1998年初,学校先后投入资金近百万元,第一期工程建立起配备有40台Pentium166MMX微机的多媒体实验室和硬件实验室各一个;1999年进行了第二期工程,又建起了一个包含40台PentiumⅡ400微机和两台专用服务器的网络实验室和一个管理办公室。并进行了软件建设和有关实验项目的开发。到目前为止已建立起的软硬件环境如表1。

在EDA中心的建设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创建一流具有EDA特色的实验环境。EDA的实验环境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电类学生对现代化技术的掌握,同时EDA的实验环境也是一个窗口,代表了一个学校现代化教学的形象。EDA中心的建设不应等同于一般的计算中心或机房的建设,应该具有EDA特色,那就是要有丰富的EDA软硬件支持,要有得力的指导开发力量。为了建设好一流的EDA实验环境,我们成立了专家指导小组指导环境的建设,并多次派人到EDA教学较好的学校去参观学习。为了体现时代的特点,我们将中心80台机器内部互连,整个内部网络完全按照Internet技术规范设计,能提供全套Internet服务。中心内部网络还通过Linux网关与校园网相连。服务器采用WindowsNT4.0、Linux5.0、Net-ware3.12,工作站安装了DOS6.22、Win-dows98(中、英文)、WindowsNT、Linux等操作系统。

(2)严把质量关,高质量完成建设。EDA所有软硬件设备的引进都经过认真市场调查研究,并严格的检测,对不合格的产品坚决清除。如曾进一批微机,检测后发现配置与样机不符,立刻退货,重新购置。软件的建设对EDA来说是体现特色的关键性建设,尽管EDA软件投资较大,为保证实验质量,划出专项资金,引进许多最新的正版EDA软件。

(3)加强外联,寻求多方支持。EDA教学的开展需要许多方面的技术支持,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加强了校际之间的技术交流以及与EDA软硬件开发商家的联系,可以从中得到了许多必不可少的帮助,如东南大学赠送给我们不少非常有用的EDA软件和设备,美国Altera公司通过其大学项目赠送给我们专业版和网络版的Max+PlasⅡ软件开发工具等。

(4)鼓励师生开发EDA教学项目。我校EDA教学项目的开发进行得比较早,并已取得了不少成就,EDA中心成立后更加强了这方面工作的开展,目前已自行开发并用于教学有ISP和FPGA等实验装置,全定制的A-SIC实验环境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

(5)勤俭节约,变废为宝。EDA的某些硬件实验对微机要求并不高并且有可能对微机产生伤害,为此我们从校计算中心等地方找来约20台淘汰了的386和486微机,建成了硬件机房,很好地解决了这类问题并节约了不少资金。

中国-2EDA实验环境的管理

我校的EDA实验环境主要面向电子工程系和自动控制系学生,行政上挂靠电子工程系。为了便于协调管理,两系分别任命了兼职正副主任负责中心的建设和日常管理。

在EDA(实验)中心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努力做到:

(1)全心全意为EDA教学服务。EDA(实验)中心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全校师生的EDA教学实验提供方便。为了做好服务工作,我们尽力满足师生的要求。如有教师希望通过网络授课,我们引进了Lanstar网络教学系统软件。有教师需要提供语音教学服务,我们购买了无线话筒。有一些国外引进的EDA软件需要用英文操作系统,中心工作人员经过多次试验,使中英文操作系统能够方便地切换。中心的Internet网及打印机等设备也均向师生开发。

(2)开放式的实验环境。中心除正常设备维护日外,保持全日制开放。开放时除了安排一般值班人员外,还经常安排对EDA技术熟悉的教师或研究生进行现场指导,学生可以自由地上机实习。

(3)不断推广EDA新技术。EDA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利用中心与外界联系较多的优势,不断向师生推荐EDA新技术和新方法。如我们曾请经销商来介绍最新版本的PADS、EWB等EDA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与东南大学EDA实验中心合作举办了两期全国性的EDA研讨班。

3效果分析

(1)EDA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已为电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电路”、“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等十多门课程的上百个实验,部分实验还延伸到非电类专业的“电工学”课程中;每年还有几十名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在这里进行毕业设计和课题上机。总上机时数已达4万机时。

(2)EDA中心的构建,推动了我校多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数字电子课程而言,迫切需要充实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EDA中心的服务为此创造的必要的条件。由于EDA中心的大量工作,使教师可以在课常上集中精力和时间与学生一起共同体验前人创造知识的途径与方法,而把一些繁琐的计算交给EDA工具,学生通过EDA工具的使用去实践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和思路。对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系统设计等课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3)开放式的管理,方便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如有一位在给电类提高班讲课的教师发现,原拟定通过Lanstar授课系统对学生讲授EWB的使用方法,结果在现场却发现,不少学生已初步学会了EWB的使用,其原因是他们已主动地到EDA中心,通过自学,进入了EDA环境。这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例子。通过这样的学习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反映了他们高度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这也为他们将来自行掌握更现代化、更复杂的EDA工具打下了基础。

(4)EDA中心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场地,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如数字系统设计的老师利用EDA中心进行电子设计竞赛,取得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第5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市城市化率从2005年的56、4%提高到2012年的61、3%,这使得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提高,大量耕地被占用,同时存在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低、缺乏长期规划、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根据市2006——2020年规划,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48667公顷(73万亩)以上,且质量逐步有提高;标准农田面积保持在40313.33公顷(60.47万亩)以上;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1833.33公顷(77.75万亩);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9537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进一步优化;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控制在5427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413.37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通过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合理布局,至2020年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小于26.1平方米;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超过4488.55公顷;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等工程,补充耕地量不少于4880.39公顷。现状的森林覆盖率59.3%,规划2020年≥60%,建成生态公益林42671.26公顷(64万亩)。水环境质量在规划目标年达标,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Ⅲ级,部分争取达到Ⅱ级。

    因此未来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巨大。土地整理项目将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其中,经济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国民经济与整理区的经济收入;生态环境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贡献与影响。因此,研究我市土地整理对未来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项目概况

    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雨水较多,光照充足,小气候差距显着,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气候特征。气温年平均为16.3℃,常年平均降水量约1373.6毫米,降水日年均约158.3天,相对湿度约82%,日照年均约1887.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5%,四周群山环抱,地势由南向北渐次倾斜,地貌为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和河网平原组成,地理位置优越,公路交通便利,项目区水资源丰富,水源以引运河水为主。适宜农业生产。土地均适宜稻、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水面适宜养殖鱼、虾、蟹。温度年季变化的影响较大,易出现旱涝、台风、冰雹、寒流等灾害性天气。项目区有23个行政村,总人口有4万余人,项目区经济基础较为雄厚,近年来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46.75hm2,其中耕地703.56hm2~,园地178.98hm2,林地8.56hm2,其它农用地257.09hm2,城镇及工矿用地116.78hm2,水利设施用地0.38hm2,未利用土地7.56hm2~,其他土地73.84hm2~。其中参与本次整理的地类为耕地、园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项目区的新增耕地有以下几个来源:通过对原有耕地进行整理,可以增加耕地52.68hm2;通过对农村道路整理,可增加耕地8.98hm2;通过对坑塘水面整理,可增加耕地8.04hm2;通过对农田水利用地整理,可增加耕地21.89hm2;通过对零星田坎进行整理,可增加耕地6.06hm2;通过对零星荒草地整理,可增加耕地1.15hm2;净增耕地率为5.39%。具体来说,土地整理效果表现在: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扩大了项目区灌溉面积,土壤质量有所提高,耕层厚度有所增加,能够较好地适应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了耕地产出率;通过土地平整,沟塘和荒地整理,农田水利配套和水土流失治理,道路林网建设,既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还可显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维护基本农田的沟、路、渠等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的抗御洪涝和干旱灾害的能力。注重增施有机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形成完善田间道路、林网、沟渠配套的基础设施,真正形成“田成方、路成框、木成行、管相连”的农田生态系统,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论文服务网,本站刊载大量环境管理论文范文格式,经济管理职称论文。供广大论文答辩需要者、经济管理评职称需要者参考。

    3、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区可新增耕地90.76hm2,按照整理后新增耕地数量,计算新增耕地效益。该效益的计算考虑当地发展高效农业种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整理后,增加早地面积38.12hm2,增加水田面积51.64hm2。耕地农作物产量可增加1 500、1 500、750kv/hm2,可净增效益1672354元/hm2。项目区基础设施年运行费用。按工程施工费的5%考虑,项目区基础设施年运行费用为90.75万元/年。项目区年经济效益。经计算,项目区年经济效益为335.3万元/年。土地整理项目经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按动态分析法计算项目的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项目总投资为2563.78万元,年经济效益为356.40万元,经济分析期取30年,按12%的社会折现率计算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

    4、社会效益分析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指的是土地整理实施后, 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也就是说,土地整理在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从社会角度出发,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公平分配等) 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社会效益分析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防止单纯追求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利于项目与所在地区利益协调一致,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防止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和后果,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避免和减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社会风险,提高投资效益。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保证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90.76hm2,保障了农民的生产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较强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土地整理调整了农业结构,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改善了生产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需借助一系列的生物、工程措施,在此过程中必然打破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会对该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因此生态效益项目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生物工程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实现。

第6篇

关键词 企业环境行为;环境政策;微观视角;工业绿色化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3-0040-05

环境问题从边缘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议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以政府规制为主的传统污染控制手段在促进企业控制污染排放、推进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成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并从国外引入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至80年代,我国逐步建立了各项环境保护制度,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并在一些地区开始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信息手段来促进企业的污染控制和工业绿色化。然而,以往企业环境污染控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模式,缺乏自下而上的思考和实践,使得政策往往不能很好地实施,增加了环境管理的成本,显著降低了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政府为此所支付的经济成本也相当可观。[1]企业环境行为研究从微观动力学角度对企业进行污染控制、清洁生产等行为的动机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影响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和表现的关键因素,找到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和表现的最优方式,对政府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有着积极和迫切的意义。

1 企业环境行为的内涵

企业环境行为是企业面对来自政府、公众、市场的环境压力,而采取的宏观战略和制度变革、内部具体生产的调整等措施和手段的总称[2]。企业接受环境压力,并将其转变为环境成本的信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将一部分乃至全部认可为企业预算成本,做出相应的环境行为响应,使得原来由社会承担的环境外部负效应逐步为企业所认知和承担(见图1)。一般企业在初期只看到短期直接环境成本,如环境治理、排污许可、惩戒费用等,而忽视了中长期环境成本,如信用成本、市场成本、机会成本(环保新产品的市场机会丧失)等[2]。企业行为和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刺激了新规则和商业行为的出现,促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战略。

2 企业环境行为研究述评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西方发达国家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研究工业企业环境意识和行为,讨论工业企业如何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减少污染,使投入、生产过程、产品与人类提高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相适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与外部环境压力互适过程和变化的实证方面。

2.1 外部环境压力与环境行为响应的相关研究述评

早先企业环境行为主要是满足政府的要求,表现为企业遵从各种政府法规和政策,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政府干预和企业遵从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程度的调查来评价政府监察、各种处罚、环境管理政策的效果,如Gray-Deily[3]、MagatViscusi[4]等人在制浆/造纸和钢铁行业研究了包括排放标准在内的政府干预对企业环境表现的效果; Earnhart研究了公共污水处理厂对政府监察和处罚的行为反应[5];Epple-Visscher[6]、Stafford[7]调查了企业对EPA关于危险废物管理制度的遵从情况;Anderson-Talley[8]调查研究了政府干预对石油溢出的影响;May和Winte则调查了暴力环境规制对企业服从的影响[9]。研究发现,强的管制带来企业在环境行为方面更好的顺从,而企业更好的顺从则减少了往后管制的投入[10,11]。早先的这些研究大部分集中石油运输业、冶金行业和纸浆造纸业等行业,而关于政府规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效果的经济分析则非常少[12]。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系统地探讨政府管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既包括前面所述政府的检查、罚款等特定干预 (specific deterrence),也包括受到政府特定干预的威胁,即一般干预 (general deterrence)。随后的研究主要集中两类干预的不同组合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Gray-Deily[3]在研究中同时考虑了两种干预,首先识别特殊干预,然后识别一般干预;Earnhart研究了两种干预的共同作用对公共污水处理厂环境表现的影响[5];Bardach-Kagan认为环境意识不同,一般干预的影响也不同[13]。一般来说,企业环境行为是一般干预和特殊干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一些研究者认为,相比而言特定干预才是改进企业环境行为的主要原因[14,15]。此外,研究者还探讨了政府管制对工人或消费者安全状况改善的效果[16],也有学者探讨了政府规制和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关系[17]。

随着公众、市场等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企业环境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形成对企业多方面的环境压力。除了上述政府的经济体制改革、环保政策等形成的规章制度压力(regulatory pressure),还包括:企业满足公众环保要求的信用压力(credibility pressure),环保产品和工业中间品需求及绿色环境认证、贸易协定等市场压力(market pressure),投资者、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对企业资信认知的财政压力(financial pressure)等[2]。社区主要通过政治、社会和物质上的惩罚来激励企业控制污染,当正式管制渠道存在时,社区通过政治途径影响政府管制力度;当管制者不存在或失灵时,非政府组织 (NGOs) 和社区团体――包括宗教机构、社会团体、群众运动和政客――运用非正式手段 (informal regulation) 来迫使污染者遵从社会规范[19]。

Huq和Wheeler在1992年对孟加拉国的调查中发现,一般政府规制对7个大型国有肥料企业的影响非常小,但是其中三个由于受到社区压力而表现出很好的效果[20];Henriques和Sadorsky探讨了社区压力对加拿大公司的决定采用一项环境规划的效果[21];Dasgupta等人探究社区压力对墨西哥的公司采用一定环境管理措施的效果[22];Maxwell 等人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希望事先了解市民寻求更加严格环境规制的政治运动水平,即市民对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期望[23];Hamilton调查了有害废物排放企业在选择厂址的时候,如何考虑社区的潜在环境保护行动[24];Konar和Cohen探究社区环境知情权对TRI排放的效果[25]。这些研究均表明社区压力在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和表现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污染控制的一个新手段。

市场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者通过对商品的选择来激励企业控制污染,投资者通过金融市场给企业施加压力。在绿色消费者方面,绿色消费者对生态保护日渐重视,如果厂商不重视其产品的环保作用,将遭受消费者抵制或排斥[28~30],很多的研究证实消费者比较愿意选择那些他们认为对环境有所帮助的产品[31~33];温肇东、陈泰明认为来自顾客市场需求拉力是推动绿色创新的一个强大力量[34]。在公司的竞争者方面,Hart分析企业的可持续竞争策略,他认为企业可以采行污染预防以降低成本,或是经由产品管理来取得领先地位,在未来环保趋势中取得先机[35],Shrivastava认为企业藉由技术、市场和产品的发展,改变产业或市场原有的架构,进而创造一种优势[36]。而关于投资者作用研究最多的是考察股票市场对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的反应。企业污染强度高或者环境表现差会给投资者一种生产效率不高的信息,投资者也会权衡由于污染处罚和污染责任赔偿而带来的潜在损失,这种权衡的重要性随着新的股票市场和国际金融手段的发展而愈加明显。一些研究表明美国和加拿大的股票市场对环境信息有明显的反应。由于好消息所带来的好处和坏消息引起的损失在1%~2%的范围内[18],而且Konar和Cohen的研究表明这种变化能够激励企业采取相应的污染控制或清洁生产行动[25]。世界银行在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和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18]。此外,工业中间品需求及绿色环境认证、贸易协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对企业资信认知等市场因素均会对企业环境行为产生影响,企业开始把环境问题看成是长远的关乎生存的问题。

2.2 企业内部因素与环境行为响应的相关研究述评

随着来自市场及社区的压力成为企业环境行为的主导驱动力量[2],企业开始将环境保护从原来的应付行为转变为自觉的主动行为,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也从企业对环境压力被动反馈转向博弈抉择和主动反馈,开始探究不同企业的环境行为模式。企业由于不同的规模、财务状况、环境意识和工业部门类别,对环境压力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纳入环境成本也是不一样的,也就造成了不同的环境行为和表现。

一些研究已经表明企业自身的一些属性(规模、教育、技术、所有制结构和财务状况等)会对其环境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Hayami认为企业的规模是企业改善环境表现的另外一个决定因素,企业规模越大,将会采取更多的清洁生产工艺[37],Pargal和Wheeler则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受社会的关注,受到更大的社会压力[38];Henriques调查了加拿大400家企业中的环境负责企业,发现在自然资源部门的企业更有可能进行环境规划,而服务部门则相对较少[21];Downing和Kimball评价了管理者对企业环境形象的关心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39];GottsmanKessler[40]、EarnhartLizal[41]研究了企业财务状况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规模大、财务状况好、企业环境意识高的企业有更好地的环境行为和表现。

2.3 企业环境行为评价述评

随着企业环境行为与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变化,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环境行为从20世纪60年代抗拒回避的基本不合作到70年代的勉强为之再到90年代的主动为之,成为企业的责任、透明和公开的战略[2]。目前,国内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非常有限,王远等人在世界银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项目的资助下,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并分为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五类,其中绿色代表环境表现最好,企业广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并且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的环境表现达到了国际水平[42]。此后,很多城市开展了类似的评价和信息公开。徐雪峰还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环境行为归纳为适应型环境政策、防御型环境政策和主动型环境政策[43]。

3 现有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企业根据各种环境压力和自身属性,做出相应的环境行为决策,企业环境行为也逐步从被动行为转向主动行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环境压力、企业属性和环境行为关系的表层现象分析上,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包括:

(1)对企业环境行为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分类,使得许多研究往往将企业环境行为和企业环境表现混用。

(2)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单一因素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如政府规制、社区压力等,而企业环境往往受到多重压力影响,单一因素研究往往无法隔离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的企业环境行为反应。

(3)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环境压力、企业属性和环境行为关系的表层现象分析上,较少对环境压力如何产生、如何作用于企业理论分析。

(4)目前的研究较多为企业与外部环境压力互适过程和变化的实证,较少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行为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而企业如何根据环境压力和内部因素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的机理恰恰是企业环境行为研究的核心。

4 企业环境行为研究展望

鉴于企业环境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和现有研究的不足,根据我国企业和环境政策的特点,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系统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企业环境行为界定及其影响因素的识别和表征。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行为与其环境表现的相互作用关系角度界定企业环境行为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环境行为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规律,并从政府、公众、市场等方面对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内生要素和外在作用力进行识别和量化表征。

(2)企业环境意识与响应行为。研究“企业家心理―企业环境行为―企业环境表现”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作用过程,旨在寻找如何培养和形成企业家的环境意识,进而影响企业环境行为,最终达到改善企业环境表现的目的。

(3)企业环境行为费效分析。研究企业各种环境行为(如污染削减、清洁生产等)的经济成本与其环境表现之间量化关系,一方面建立企业内生产成本的测定方法,另一方面为企业环境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企业环境行为决策模型。对不同企业如何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利益博弈中选择其行为的机制和过程进行研究,并最终建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企业环境行为决策模型。

(5)企业环境行为动态仿真模型研究。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对企业环境行为与其内生要素和外部驱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动态仿真,通过可视化的界面,使得企业环境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简洁明了。

企业是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在不同的环境政策对企业的约束下,企业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而企业的行为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环境表现,进而影响区域环境质量。当前,企业面临多种环境压力,企业环境责任的建立已经成为转型期企业面临的重要社会约束。因此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深入研究,明确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机制,将为环境政策制定者提供微观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ClarkM.Corporat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Research:Informing

Environmental Policy[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5,16:422~431.

[2]陈雯,Dietrich Soyez,左文芳. 工业绿色化:工业环境地理学研究动向[J]. 地理研究,2003,22 (5): 601~608.[Chen Wen,Dietrich Soyez,Zuo Wenfang. The Greening of Industry: a Research Approach of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Geography[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3,22 (5): 601~608.]

[3]Gray W,Deily M pliance and Enforcement: Air Pollution

Regulation in the U.S. Steel Industr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6,31(1):96~111.

[4] Magat W A, Viscusi W K. Effectiveness of the EPA's RegulatoryEnforcement: The Case of Industrial Effluent Standards[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0,33: 331~360.

[5]Earnhart,Dietrich.Regulatory Factors Shap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t PubliclyOwned Treatment Plant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4,48(1):655~681.

[6]Epple D,Michael V.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odeling Occurrence,Detection,and Deterrence[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4,27(1): 29~60.

[7]Stafford S,The Effect of Punishment on Firm Compliance with Hazardous

Waste Regulatio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2,44(2):290~308.

[8]Anderson,Eric,Wayne Talley. The Oil Spill Size of Tanker and Barge

Accidents: Determinan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Land Economics,1995,71(2):216~28.

[9]May P J,Winter S. Regulatory Enforcement and Compliance: Examining Danish agroenvironmental policy[J].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1999,18(4):625~651.

[10]Gray W,Carol J. Longitudinal Patterns of Compliance with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91,26(4): 623~653.

[11]Olson Mary. Agency Rulemaking,Political Influences,Regulation,and Industry Compliance[J]. 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1999,15(3): 573~601.

[12]Cohen M A. Monitoring and Enforce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M]. T T A H. Folmer,1999.

[13]Bardach E,Kagan R A. Going By The Book: the Problem of Unreasonableness[M]. Philadelphia P 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2.

[14]Gray W B,Scholz J T. Does Regulatory Enforcement Work? A Panel Analysis of OSHA Enforcement[J]. Law & Society Review,1993,27(1):177.

[15]Gray W B,Shadbegian R J. “Optimal” Pollution Abatementwhose Benefits Matter,and How Muc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2004,47 (3): 510.

[16]Gray W B C A J. Longitudinal Patterns of Compliance with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J].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90,17 (7): 587~601.

[17]Jaffe A B,Peterson S R,et 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S. Manufacturing: What Does the Evidence Tell U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5,33 (1):132.

[18]世界银行. 绿色工业――社区、市场和政府的新职能[R]. 2000.[The World Bank. Green industry: New Roles for Communities,Markets,and Governments[R].2000.]

[19]周洁.无锡市工业企业环境压力探索与分析[D]. 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Zhou Jie.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in Wuxi[D]. Nanjing: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of Nanjing University,2005.]

[20]Huq M,Wheeler D. Pollution Reduction Without Formal Regulation: Evidence from Bangladesh[M]. Mimeo:The World Bank,1992.

[21]Henriques,Irene,Sadorsky,Perry.The Determinants of an Environmentally[JP]Responsive Firm: An Empirical Approac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6,30(3): 381~395.

[22]Susmita Dasgupta,Hemamala Hettige,David Wheeler. What Improve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Mexican Industry[M].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World Bank,1997.

[23]Maxwell J W,Lyon T P, Hackett S C. Selfregulation and Social Welfar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J].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2000,43(2): 583~619.

[24]Hamilton J T. Politics and Social Costs: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Collective Action on Hazardous Waste Facilities[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24(1):101~125.

[25]Konar,Shameek,Mark Cohen. Information As Regulation: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Right to Know Laws on Toxic Emiss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7,32(1):109~120.

[26]Hartman R,Huq M,Wheeler D. Pollution Abat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oasian Interpretation[M]. Mimeo:The World Bank,1994.

[27]Arora Seema,Cason Timothy N. Why do Firms Volunteer to Excee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Understanding Participation in EPA's[J]. Land Economics,1996,72(4):413~432.

[28]Drobny N L.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Competitive Solu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 Cost Engineering,1994,36(8): 19~23.

[29]Green L,Robinson S N. Rethink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 The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92,27(3~4): 222~232.

[30]Ottman J A. Green Market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New Marketing Age[M]. Chicago: NTC Business Books,1992.

[31]Chase D. P&G Gets Top Marks in AA Survey[N]. Advertising Age,1991-01-29.

[32]Weber P. Green Sales of Approval Heading to Market[N]. World Watch,1990-07-03.

[33]Bermmer B. A New Sales Pitch: The Environment[N].Business Week,1989-07-24.

[34]温肇东,陈泰明.台湾的绿色创新组织初探[J].台大管理论丛,1998,8(2): 99~124.[Taiming Zhaodong Wen,Chen. The Exploration of Green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In Taiwan[J]. Management Forum of Taiwan University,1998,8(2) :99~124.]

[35]Hart S L. 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 986~1014.

[36]Shrivastava P.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 183~200.

[37]Hayami Y. Assessment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Eicher,Staatz J ed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M]. Baltimore M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4.

[38]Pargal S,Wheeler D. Informal Regulation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Indonesia[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104(6): 1314~1327.

[39]Downing P,Kimball J. Enforcing Pollution Control Laws in the United States[J]. Policy Studies Journal,1982,11: 55~65.

[40]Gottsman,Laura,Kessler,Jon. Smart Screened Investments:Environmentally Screened Equity Funds that Perform Like Conventional Funds[J]. Journal of Investing,1998,7(3): 15~24.

[41]Earnhart,Dietrich,Lubomir Lizal. Effects of Ownership and Financial Status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R]. William Davidson Working Paper,2002:492.

[42]王远,陆根法,王勤耕等. 污染控制信息手段――镇江市工业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J]. 中国环境科学,2000,20(6):528~531.[Wang Yuan,Lu Genfa,Wang Qingeng,et al. Applying Information Approach to Control Pollution: Public Disclosure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ating for Industrial Firms in Zhenjiang[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0,20(6): 528~531.]

[43]徐雪峰.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环境行为[J]. 上海环境科学,1997,16(8):8~11.[Xu Xuefen. Study on the enterporse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J].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7,16(8):8~11.]

Corporati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icrocosmic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alysis

ZHANG Bing BI Jun YUAN Zengwei3 WANG Shi GE Junjie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 Resource Reuse,School of the Environment,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

2.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olicy,Nanjing University & Jiangsu EPD,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

3.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