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1 13:3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前言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实行,对提高行政单位财务核算工作质量和满足行政单位财务核算要求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当前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实际,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科目设置,都比原有的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正确分析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优势,并积极应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深对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了解,把握会计核算工作原则,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
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上相对完善
原有22个一级科目,新《制度》为34个。单从新科目数量上的增加,就可以看出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设置相对简单,笼统且不细致,核算内容不够全面,很多业务发生后不能系统归集,不能直观反映单位的经济事项。
从科目的设置来看,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对于原有制度,具有全面性的优势。其中不但科目数量要比原有制度有所增加,在科目设置的合理性上也有较大的提升。会计核算作为一项特殊的工作,科目设置越全面,会计核算就越准确。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在充分了解了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会计科目进行了增加和完善,使行政单位的经济事项,能够找到合适的科目进行核算,提高了核算的针对性和真实性,满足了核算需要。所以,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原有制度相比,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完善性上更有优势,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促进作用也更强。
三、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注重对在建工程的核算
对在建工程的核算,以往只有在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中才有的科目,此次新《制度》赋予的新定义使其成为很有特色的一个科目。
之所以要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增加对在建工程的核算,主要是因为目前行政单位的在建项目较多,单纯依靠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核算,已经难以满足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同时,考虑到行政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较多的特点,增加对在建工程的核算,不但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同时也能提高会计核算的整体效果。由此可见,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对于原有制度更加全面,特别是对在建工程给予了高度关注,避免了在建工程核算不准确危害行政单位利益。所以,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对于原有制度的优势比较明显,在提高了会计核算全面性的基础上,也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功能,实现了对行政单位在建工程的核算,满足了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
四、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基础公共设施的核算相对全面
对基础公共设施的核算是新制度后增加的科目,它是核算由行政单位占有并直接负责维护管理,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工程性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包括各种公共设施。
对基础公共设施的核算之所以增加到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并实现对行政单位占有的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的核算。从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实行来看,通过增加基础公共设施的核算,原有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得到了有效的完善,无论是会计核算的内容还是会计核算的针对性都得到了加强。同时,基于行政单位的性质,以及行政单位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对基础处公共设施核算准确率的提高,不仅满足了行政单位会计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提升了行政单位会计管理的整体质量。因此,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对于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范围更加广泛,会计核算质量也更高。
五、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加强了政府储备物资的核算
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对其核算要求应更进一步细化,可以按照种类、品种、存放地点进行明细核算。
在原有会计制度中,对政府储备物资的核算比较概况,对物资的种类、明细和储备情况涵盖的不多,导致了原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这一需求,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不但增加了对政府储备物资的核算,同时也有效涵盖了物资的种类、品种、存放地点以及物资明细。通过详细的核算,可以对物资的购买成本、存放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对提高政府储备物资核算准确性,满足政府储备物资核算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推出,对加强政府储备物资的核算效果和满足政府储备物资核算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优势,才能确保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得到全面应用。
六、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
随着行政单位复杂化和多元化步伐的加快,需要全面、完整、真实的反映和披露会计信息,反映财政资金流动的信息,收付实现制是无法提供的,而权责发生制解决了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
对于行政单位而言,财政资金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如何全面反映财政资金的流动,并提高财政资金的核算力度,实现财政资金会计信息的全面有效披露,成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原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的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对财政资金的核算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了无法对行政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有效核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及时的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有效规避了资金核算风险,从源头上加强了对财政资金流动性的监管,保证了行政单位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完整、真实的反映出来,并及时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因此,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对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七、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结合当前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实际,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科目设置,都比原有的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正确分析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优势,并积极应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深对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了解,把握会计核算工作原则,推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全面实施。
(作者单位为福建省永春县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
参考文献
[1] 冯九辉.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4(18).
[2] 何涛.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其原因[J].财经界(学术版),2014(03).
[3] 都迎杰.会计准则与税法相互协调的设想[J].商场现代化,2014(16).
[4] 李好杰.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4 (20).
摘要:2014 年1 月1 日起,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开始实施,新会计制度适应了当前行政单位会计工作改革的需要。实施后增加了部分资产类和负债类的会计科目,属会计政策变更,由此带来对这些会计事项的追溯调整。
关键词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追溯调整
为了适应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和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国家财政部修订并了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规定从2014 年1 月1 日起全面施行,本文就会计政策变更时对部分资产负债表项目所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分析。
一、会计政策变更后采用追溯调整法
新《制度》根据行政单位的特点,规定了其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对特殊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更加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了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真实地反映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新《制度》增加了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受托资产、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等会计科目,都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依照《会计法》等相关规定,会计政策变更时,行政单位需对部分会计业务和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调整处理。
追溯调整法是指会计政策变更时,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追溯调整法适用于会计政策的变更。
二、行政单位追溯调整法的步骤
(一)对行政单位的全部资产(含受托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将属于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和受托资产的分别进行追溯调整账务处理,调整新账期初余额。
(二)由于行政单位在原收付实现制下未入账的部分负债,在新《制度》下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将未确认的负债进行追溯确认,调整新账的期初余额。
(三)调整行政单位会计报表相关项目。行政单位在会计政策变更当年,应当调整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四)附注说明。行政单位在报表附注中应说明与会计政策变更相关的内容。
三、新《制度》涉及部分资产负债项目追溯调整案例
(一)资产类
1.原未入账的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科目是此次新《制度》增加的会计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各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在新旧会计衔接时,行政单位需对旧《制度》中未入账的无形资产进行追溯调整确认,而且需要按新《制度》编制报表的期初余额。追溯确认时,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同时,按无形资产原值和已使用的年限,补提累计摊销额,借记“资产基金———无形资产”,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对于行政单位的无形资产原已记入“固定资产”科目下,应将其从“固定资产”科目中转出,记入“无形资产”科目,对转入的无形资产按应摊销年限、已使用年限计算应计提摊销金额,并追溯调整累计摊销额。
假设某行政机关在新旧《制度》转换前,对本机关的无形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发现有两套无形资产未入账,见表1。
该单位根据上述清查表,会计分录如下:借:无形资产13200,贷:资产基金———无形资产13200;同时,按无形资产原值和已使用的年限,补提累计摊销额,借:资产基金———无形资产2840,贷:累计摊销2840。
2.原未入账的政府储备物资
新《制度》设置了“政府储备物资”科目,用于核算行政单位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所购置的物资,而在新《制度》实施前,行政单位对这部分资产要么不进行会计核算,要么将其列入“库存材料”科目核算,这些都不利于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也不利于政府机关更好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行政机关在新旧制度转换日,应当对未入账的政府储备物资进行追溯确认,并调整资产负债表期初余额。登记时,按照政府储备物资的购置成本,借记“政府储备物资”科目,贷记“资产基金———政府储备物资”科目。
假设上述行政单位在新旧《制度》转换前对本单位的资产进行清查,发现2013 年4 月份购进了一批应急物资,购进成本为5000 元,清查发现当时购进时直接记入“经费支出”科目,该批应急物资只在备查簿中进行了登记,未通过“库存材料”科目核算,该批物资至新《制度》实施时尚未使用。那么追溯调整确认原未入账的政府储备物资账务处理如下:借:政府储备物资5000,贷:资产基金———政府储备物资5000。
3.原未入账的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基础设施”科目核算行政单位为了履行公共职能,通过财政资金购买或者其它方式取得并直接负责维护管理,提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工程性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包括城市交通设施、防灾设施、环保设施等。在新《制度》实施前,行政单位单位在取得公共基础设施时不进行登记入账。新《制度》实施后,要对这部份未入账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追溯调整,并记入新账的期初余额。借记“公共基础设施”科目,贷记“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科目。
假设上述行政单位在新旧《制度》转换前对本单位直接负责维护管理,提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工程性公共基础设施资产进行清查,发现2012 年12 月份购进了一台空气质量测量仪(属环保设施)提供社会公众使用,当月投入使用,购进成本24000 元,预计使用期限10 年,已使用了一年,清查发现当时购进时直接记入“经费支出”科目,未通过“固定资产”科目核算,该环保设施只在资产登记簿中进行了登记。追潮调整时,该环保设施应补提折旧2400元。账务处理如下:借:公共基础设施24000,贷: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24000,补提折旧时,借: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2400,贷:累计折旧2400。
4.原未入账的受托资产
“受托资产”科目核算行政单位作为受托方,通过签订协议,接受委托方的委托而管理的各项资产,包括受托指定转赠的各项物资、受托储存管理的各项物资,不包括受托资产为现金和银行存款。这些资产在新《制度》实施前受托方不做账务处理,只进行登记备查。行政单位在新《制度》实施日应就未入账的本单位的受托资产进行追溯调整并记入新账的期初余额。借记“受托资产”科目,贷记“受托负债”科目。
假设上述行政单位在新旧《制度》转换前对本单位受托资产进行清查,发现有如下受托业务(1)2013 年3 月接受A 公司一笔受托转赠的银行存款10000 元,用于转赠指定受赠人,收到此款项进已做为暂存款处理。(2)2013年8月接受B公司一笔受托转赠的残疾人专用轮椅50 辆,价值30000 元,用于转赠指定残疾人。(3)2013 年9 月受托水利部门储存管理防洪物资5000元。根据新《制度》有关规定,该单位收到受托资产为银行存款10000 元的,不通过此科目核算,收到时已直接记入“暂存款”科目,而“暂存款”科目余额已进行过新旧账的结转,故不再进行追溯调整。因此,本例中只对受托资产为专用轮椅和防洪物资进行追溯调整,借:受托资产35000,贷:受托负债35000。
(二)负债类
1.原未入账的应付账款
在旧《制度》下,行政单位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发生的债务会计上不作反映,而在新《制度》下,行政单位对部分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发生的债务就要在会计上反映出来,这样能准确地反映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因此新旧《制度》转换时,行政单位应当在转换日将未确认的应付账款进行追溯确认,同时,调整新账期初余额。借记“待偿债净资产”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
假设在新旧《制度》转换前,某局机关有如下应付未付款项,在旧《制度》下均未作账务处理:(1)2013 年10月,该行政单位通过政府采购,购进了一批计算机共35000元,按合同分两次付款,第一次付了总价款的90﹪即31500 元,货到已付清第一次的付款,余额即3500 元3个月后付款。(2)2013年11月该单位委托施工队修缮办公室,根据维修合同共19500 元,2013 年12 月份完工,分两次付款,第一次付款合同总金额的90﹪即17550元,一个月后付清余款1950元。以上共发生应付款项5450 元,在新旧《制度》转换时对上述应付款项进行追溯调整,同时,调整新账“应付账款”科目的期初余额。借:待偿债净资产5450,贷:应付账款5450。
2.原未入账的长期应付账款及其它事项
“长期应付款”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发生的偿还期限多于1年的应付款项。在新旧《制度》转换时,行政单位应当将未确认的长期应付账款进行追溯确认,同时,调整长期应付款期初余额。借记“待偿债净资产”科目,贷记“长期应付账款”科目。会计处理业务可以参照“应付账款”来核算。
行政单位在新旧《制度》转换时发生的原未入账的其他负债类事项也可以参照“应付账款”来核算。通过行政单位按照新《制度》对部分资产负债项目的追溯调整,所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全面反映了行政单位资产负债情况,有利于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利于行政单位的财务公开,有利于行政单位进行科学经济决策。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EB/OL] .gks.mof.gov.cn.
在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传统的基建业务流程比较复杂,在行政单位的管理过程中也没有统一的基建管理模式,因此导致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解决,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使得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并且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基建并账是一个难点问题,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基建如何并入大帐,是行政单位要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需要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促进行政单位的基建并账问题得到充分解决。
二、行政单位基建并账
2013年,财政部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规定,新制度的实施对于行政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活动指明了方向,根据规定,行政单位应该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基建的单独核算,同时应该要将基建的相关数据并入到单位的会计账中,这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突破,使得大帐能够对行政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更加全面的反映,也能对行政单位的成本核算、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使得单位的财会信息更加真实完整。行政单位基建并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信息的质量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行政单位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得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加全面,因为传统的财会管理过程中,对于基建项目的核算是独立的,因此使得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并不是很完整,新会计制度完善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比如行政单位的一些在建工程也被纳入到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基建并账,使得很多工程项目都可以直接体现在大帐中,提高了信息质量。
2.增强了财务管理的规范性
在行政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会计制度中这些会计账表并不能对基建数据进行充分的反映,而且还可能导致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尤其是在一些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的可能性更大。
3.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基建入账使得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得到了很好的保障,由于在管理过程中实现了执行岗和支付岗之间的有效分离。因此,使得行政单位会计大帐中的数据更加真实,同时也能将行政单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各种与资产有关的信息反应出来,确保会计大帐的真实性。
三、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的基建并账
基建并账是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基建并账的操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会计科目的并入,一个是财务报表的制作,具体说来,行政单位的基建并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并入会计科目
(1)新增会计科目
将基建账目并入到行政单位的大帐中,则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完善,以前大帐中的一些科目并没有涵盖基建项目,因此在基建并账的过程汇总,要对会计科目进行增加,主要增加的有三类:第一,资产类。在资产类的会计科目中,应该增设一级科目“在建工程”,对于在建工程的成本应该要进行核算与管理,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可以设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对于各种基建项目而言,可以对应相应的科目进行管理。第二,净资产类。对于净资产类的会计科目,可以增设非流动资产基金?D在建工程,作为一个二级科目。第三,负债类的会计科目。负债会计科目是行政单位会计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针对很多长期的项目,必须要使用负债类会计科目进行管理,在新会计管理制度下,可以增设“长期借款”这个科目。
(2)对会计科目进行并入操作
基建并入大帐的过程中,增设一些新的会计科目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基建项目的并入,在设置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应该要进行相应的并入操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并入相应的会计科目,主要是针对行政单位的一些“库存现金”、“固定资产”等科目进行并入,可以将这些科目直接纳入到行政单位的大帐中,并且对其明细进行相应地核算管理,确保这些账目的准确性。第二,对部分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与合并,在行政单位的很多基建项目中,存在一些比较相近的核算内容,在进行账目并入的时候,应该要对这些科目进行相应地调整,并且使得类似的科目合并在一起,以便进行具体的核算管理。
2.并入财务报表
在行政单位的基建并账过程中,对财务报表也应该要实行并入制度,一般是按月进行并入的,财务报表的并入工作可以提高各种财务报表的管理效率,在新的会计制度下,行政单位对各种基建账套的数据进行并入之后,应该要根据财务报表具体的编制说明以及相应的并入明细,对各种项目的财务报表进行编制,对行政单位的各个基建项目的投资情况、成本情况进行反映,从而使得行政单位的管理人员能够对单位的资产和财务状况有所了解。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新制度的执行,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完成预算收支计划,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必须对财务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对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式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根据新会计制度执行、创新管理方式从而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概念与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对所进行的预算、分析、控制、决算、考核等一切财务活动的总称。预算资金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事业,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活动的前提和有效依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办事方针要坚持勤俭,正确处理资金供给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关系,统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保证单位资金的正常运转,如实提交行政单位的预算,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理念缺乏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国家的财政补贴是主要的资金来源。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高度重视资金管理,同时也缺乏对财务管理的理念,这样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有一定的财务风险。当然,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监督处理和资金清算等也存在着风险。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有资金用途不严格、账目不明确、使用范围设置太广等问题。在财务管理制度中,很多财务工作人员对于往来账目的处理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规范,这样造成财务账面上有很大部分的假账、坏账。
(三)缺乏财务预测管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补贴,财务的预算在财务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部分行政单位缺乏对财务预测的管理,没有从实际财务的预算出发,导致资金的预算出现问题。由于缺乏财务预算管理,在实际过程中无法根据实际的内外因素进行改变,这样会使投资项目出现不稳定性。
(四)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严密
在执行旧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很多账目的设置带有随意性,一些事业单位的账目有很多不合规矩的情况,这样账目处理的过程会发生诸多不准确的现象。在新会计制度实行中对以前的账目无法准确的进行处理。有些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执行不彻底,导致新会计制度无法顺利实行。
(五)资金专款专用不到位
很多单位都会有转款专项资金,但是,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对转款的具体用途和流向不能及时准确的把握,使得资金的有效使用率不高,而且会有浪费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导致一些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和现象的发生。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有一套完整科学的制度体系。首先就要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和控制,保证单位内部能够有序的进行会计工作。其次就是加强审计监督制度,使工作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保证经济活动的内容真实可靠。
(二)规范会计流程
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要严格参照新会计制度流程进行,在财务上要对会计基础进行严格管理。要做到财务管理责任分配到人,对账目的明细要进行清晰记录。对其他账目往来款项应该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及时将账目的资金往来纳入本年决算。
(三)财务人员各司其职
财政、审计、主管等部门需要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检查监督,依法对违规行为做出处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检查过程中要有规范的衡量标准和有效的依据。同时也要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如发现账目不明确、做假账等问题,一定要按照会计法规从严处罚。
(四)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进一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认真贯彻学习新会计制度。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能够熟练了解和掌握各个环节的规定。当然对会计工作人员也可以采取不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督,这样能够加强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充分发挥财务公开的监督功能。
(五)引入市场化机制
首先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资产核算方式,使固定资产的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其次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在出租、报废处理等环节设置监督管理机制,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关键的是需要提高国有资产的有效使用率,逐渐杜绝盲目和重复购置资产的现象。
(六)强化非税收入的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对账目情况、项目实施情况要进行监督,使每一笔资金的都能得到合理必要的使用,对于审查的有关结果也要向上级领导及时汇报,从而杜绝的现象出现。
四、施行新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在新会计制度施行后,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建立了科学的管理理念,规范了对财务管理的监督控制,增强了财务管理控制的严谨性。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水平,逐渐完善了预算的管理系统,明确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用途,提高了利用率。与此同时也就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管理水平。
(一)转变了会计主体
在新会计制度的施行下,让会计主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作为会计预算进行推广。施行新会计制度加强了财务部门的监督管理水平和能力,提高了财务资金的利用率,财务的账目也一目了然。加强对资金的管理,能够真实反映财务资金的流动情况,并且能对资金进行统筹运用。
(二)改变了资金的管理办法
在新会计制度施行后,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的预算决算和管理上都发生了变化,而且弥补了旧会计制度的不足之处。而且会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对资金进行严格的支出和控制,以防账目不清。
(三)会计记账方式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供了准确全面的自己信息,促使会计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断完善了就会计制度。使行政事业单位真正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明确了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关系,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四)促进了会计要素的改变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在财务管理方式上吸取了旧会计制度的优点,同时与新会计制度相结合把财务管理分为了四类,分别是:收入、资产、负债、净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财务中出现的问题都有了很好的解决,而且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核算水平的提高。
五、结束语
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财务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创新。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也在越来越规范的运用新会计制度。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依然有很多隐藏的问题亟待解决。新会计制度在诸多方面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预算决算,记账方式,财务人员素质上都有很积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部门的效率。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金华.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初探[J].黑龙江科学,2014,08.
[2]刘一民.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8.
[3]禚能斌.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3,20.
[4]赵金萍.浅析新会计制度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15,14.
(一)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核算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偿使用收入具体包括:(1)行政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经审批同意,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所获得的收入;(2)行政单位附属机关服务中心等后勤服务单位,经审批同意,使用国有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收入;(3)行政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4)财政部门确认的其他有偿收入。《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其他资金收入,包括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不必上交财政的零星杂项收入、有偿服务收入、有价证券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等在“其他收入”科目核算;《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规定,财政预算拨款收入及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外的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核算;《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讲座》指出:“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上述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如固定资产临时出租出借和变价收入、非独立核算的后勤部门服务性收入、报刊发行的劳务收入、利息收入等。”(上述范围指“财政预算拨款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根据上述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记入“其他收入”科目。而《行政单位办法》则规定:“行政单位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借、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的范围,分步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不应纳入单位预算,记入“其他收入”科目,而应纳入财政预算,上缴同级财政专户,上缴前记入“应缴财政专户款”负债科目。
[例1]某行政单位经批准出租房屋取得租金收入3000元存入银行。
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000
贷:其他收入
3000
按适应《行政单位办法》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3000
上缴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核算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或提供担保等取得的收入。由于事业单位类型多、收入来源多元化,且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尚未出台,《事业单位办法》没有要求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事业单位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规定和《事业单位办法》,其会计核算仍然按照原《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投资收益记入“其他收入”科目,出租、出借和担保收入记入“经营收入”科目,待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再作变动。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核算
(一)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核算《行政单位办法》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根据上述规定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在上缴前按购置时的资金来源记入“应缴预算款”或“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主要是库存材料和固定资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库存材料变价处理,恢复存款。变价发生损益,相应增减当期支出。“转让、毁损、报废及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当相应减少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有偿转让、变卖固定资产取得的变价收入和清理报废固定资产取得的变价收入,作为其他收入处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的规定不符合《行政单位办法》要求的应当改变。以库存材料和固定资产的处置收入,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适应《行政单位办法》的会计处理例解如下。
[例2]某行政单位出售多余的库存甲材料一批,取得变价收入8000元存入银行。该批材料账面成本6000元。
(1)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8000
贷:库存材料——甲材料
6000
经费支出
2000
(2)适应《行政单位办法》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8000
贷:应缴预算款或应缴财政专户款8000
同时,借:拔入经费或预算外资金收入8000
贷:库存材料——甲材料
6000
经费支出
2000
[例3]某行政单位经批准报废汽车一辆,变价收入10000元存入银行。该汽车账面价值200000元。
(1)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其他收入
10000
同时,借:固定基金
2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
(2)适应《行政单位办法》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10000
同时,借:固定基金
2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核算《事业单位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资产损失核销等。”同时还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根据《事业单位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收入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上缴前记入“应缴预算款”或“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按资产类别主要有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处置收入。
一是材料和产成品的核算。《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对材料和产成品变价收入的会计核算作出规定,但规定了在增减材料和产成品的同时,冲减或增加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因此,事业单位对材料和产成品变价收入可做如下会计处理。当变价收入低于账面成本时,借记“银行存款等”、“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贷记“材料或产成品”。当变价收入高于账面成本时,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材料或产成品”、“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为事业活动服务的材料和产成品记入事业支出,为经营活动服务的材料和产成品记入经营支出。而根据《事业单位办法》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的规定,应改变上述做法,将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记入“应缴预算款”或“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
[例4]某事业单位经批准处置原用财政补助收入为事业活动购买的甲材料一批,变价收8000元存入银行。该批材料账面成本9000元。
借:银行存款8000
贷:应缴预算款8000
同时,借:财政补助收入8000
事业支出
1000
贷:材料一甲材料
9000
如为事业收入购买,上述会计分录应为:
借:银行存款8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8000
同时,借:事业收入8000
事业支出
1000
贷:材料一甲材料
9000
如为经营资金购买用于经营活动,上述会计分录应为:
借:银行存款8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8000
同时,借:经营收款8000
经营支出
1000
贷:材料——甲材料
9000
二是固定资产的核算。《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应当转入修购基金;但是,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出售固定资产时,按实际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同时按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本科目。”“清理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列入专用基金。”《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处置收入的规定不适应《事业单位办法》要求的,应当改变。
[例5]某事业单位经批准出售汽车一辆,变价收
10000元,账面价值200000元。
(1)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10000
同时,借:固定基金
2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
(2)适应《事业单位办法》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10000
同时,借:固定基金
2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
三是无形资产的核算。《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单位向外转让已入账的无形资产所有权,其转让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事业收入’科目,结转转让无形资产的成本,借记‘事业支出——其他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座》指出:“事业单位无论是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还是使用权,其取得的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均记入事业收入”。上述无形资产转让收入的核算规定不符合《事业单位办法》要求的,应当改变。
[例6]某事业单位经批准转让某项专利权,取得转让收入50000元,账面余额20000元。
(1)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事业收入
50000
同时,借:事业支出
20000
贷:无形资产20000
(2)适应《事业单位办法》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50000
同时,借:事业收入
20000
贷:无形资产
[关键词]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会计处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 13. 002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008- 06
1 事业单位转行政单位前后会计处理比较分析
1.1 资产基金的会计核算差异
事业单位设置“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这四种非流动资产所占用的金额。行政单位设置“资产基金”科目,核算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七项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用的金额。具体如下:
1.2 期末结转的会计核算差异
事业单位期末结转核算复杂,且存在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行政单位相对简单,且不存在结余分配,具体如下:
1.3 应付账款的会计核算差异
事业单位应付账款核算不涉及净资产科目,行政单位涉及净资产科目,具体如下:
1.4 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差异
按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第71号令)规定:“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或者举办经济实体。对于未与行政单位脱钩的经济实体,行政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管。”因此,《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未设置“短期投资”、“对外投资”科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规定,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也就是说可能存在非财政资金形成的股票、基金等投资。
转制时,应对投资进行清理处置,如股票投资可由上市公司定向回购、基金办理赎回、期货交割、企业债券回购等,所得款项可作为行政单位成立时的国家资本入账。转制基准日未处置完毕的投资,“短期投资”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其他应收款”科目,“对外投资”科目余额应转入新账中“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2 事业单位转企业前后会计处理比较分析
2.1 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差异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涉及净资产科目,企业不涉及。具体如下:
2.1.1 累计折旧的核算
2.2 应收款项的会计核算差异
事业单位不计提坏账准备,遇到无法收回的坏账,直接列支核销。企业要计提坏账准备。具体处理如下:
我国事业单位情况复杂,差异较大,在分类改革过程中发生的划转、移交等经济事项也纷繁不一,本文仅是对重点会计核算进行了举例分析,我们在具体会计实务工作中,还要结合实际,继续收集整理找出共性问题和基础问题,开展重点研究,提出建设性建议,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同时,要继续密切关注国家改革政策变化和会计制度修订内容,准确把握改革要求,依法合规办理各项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利进行。
关键词:预算制度改革;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前言
行政单位是维护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相关政策的执行部门。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行政单位的职能逐渐发生转变。行政单位为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提升竞争力,纷纷要求创新、改革。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使行政单位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意义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1998年正式实施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主要预算体系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近几年,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顺应时展需求,我国不断出台相关的改革措施,例如,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政策。其中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是会计预算管理的关键与核心。与此同时,会计预算改革有利于行政单位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发展。在预算制度改革基础上,达到行政单位预算与总预算的融合,致使政府会计形成,标志着公共会计的国家化特征。另外,预算制度改革的实施,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可预算性提供保障,实现监督社会公共财产的效果。
(二)有利于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逐日增加的前提下,迫使诸多企业和单位实施改革。行政单位在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经验基础上,以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开展行政单位内的预算制度改革。在国家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相关政策的引领下,行政单位不断完善会计体系,实现行政单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三)有利于落实预算制度改革
目前,会计预算制度并不完善,需要不断的改进、填充。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会计预算制度的发展,但导致预算体系灵活性不断降低。由于预算制度得以改革,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行政管理水平,但诸多行政单位并没有相应的预算管理能力,致使预算制度在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由此证明,目前的预算制度有待完善,然而,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落实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实施预算制度改革的媒介,是完善预算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三、影响
从前面分析可以得知,预算制度改革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预算制度改革会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造成巨大影响。
(一)行政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以及划拨方式发生转变
未进行预算制度改革期间,层层划拨是行政单位主要的资金划拨方式。具体而言,即是从主管单位下至二级单位再下至基层单位。实施预算制度改革后,财政授权支付和财政直接支付是主要的行政单位财政划拨方式。财政授权支付即预算单位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在财政授权的基础上,自行开具支付令,账款人以国库账号为媒介得到相应的资金。财政直接支付即财政部门直接开出支付令,从而直接将资金给予用款单位和用款人。
(二)会计核算在支出、收入方面发生变化
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是财政部门给予行政单位的经费的主要用途,然而,财政支出也存在项目支出月基本支出两方面。目前,随着预算制度改革的实施,政府收支体系发生转变,由经济支出、功能支出以及收入组成。其中经济支出包括款、类,功能支出包括项、款、类,使得分类更加繁琐、复杂。
(三)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提出更高要求
在预算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为满足制度改革发展要求,行政单位对相关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完善相关制度,行政单位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对在职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从而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
四、建议
预算制度改革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需要相关部门不断探索。在此,笔者将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大相关领导的支持力度
目前,诸多引导缺乏对预算制度改革的正确认识,未真正意识到预算制度改革重要性,导致行政单位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影响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中的应用。因此,为保障充分发挥预算制度改革的价值,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相关领导必须转变观念、提升自我认识,充分了解预算制度改革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关联,加大支持力度,促使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得到提高。
(二)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预算制度改革的促使下,对行政单位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作为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因此,为顺应时展要求,必须提升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促使其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其次,利用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激发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主动提升自我,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最后,为顺应时展,必须鼓励在职人员不断更新自我观念,学习相关法律、政策,掌握国家最新动态,为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打下基础。
(三)完善配套制度
预算制度改革导致多方面内容发生变化,影响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在实施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应适当建立配套制度,为开展预算制度改革提供保障。行政单位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事业的发展。
五、小结
综上所述,预算制度改革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着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是提升行政单位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加大相关领导的支持力度,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支持;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内在动力;完善配套制度,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目前,会计预算制度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一大重点,而行政单位实施预算改革制度有利于我国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是会计核算工作效率的保障,是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内在动力。因此,行政单位必须以预算制度改革为依据,优化会计核算,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推动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发展。本文笔者将简要阐述预算制度改革的意义,分析预算制度改革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提出完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几点建议,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
预算制度改革 行政单位 会计核算 建议
一、前言
行政单位是维护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相关政策的执行部门。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行政单位的职能逐渐发生转变。行政单位为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提升竞争力,纷纷要求创新、改革。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使行政单位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意义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1998年正式实施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主要预算体系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近几年,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顺应时展需求,我国不断出台相关的改革措施,例如,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政策。其中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是会计预算管理的关键与核心。与此同时,会计预算改革有利于行政单位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发展。在预算制度改革基础上,达到行政单位预算与总预算的融合,致使政府会计形成,标志着公共会计的国家化特征。另外,预算制度改革的实施,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可预算性提供保障,实现监督社会公共财产的效果。
(二)有利于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逐日增加的前提下,迫使诸多企业和单位实施改革。行政单位在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经验基础上,以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开展行政单位内的预算制度改革。在国家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相关政策的引领下,行政单位不断完善会计体系,实现行政单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三)有利于落实预算制度改革
目前,会计预算制度并不完善,需要不断的改进、填充。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会计预算制度的发展,但导致预算体系灵活性不断降低。由于预算制度得以改革,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行政管理水平,但诸多行政单位并没有相应的预算管理能力,致使预算制度在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由此证明,目前的预算制度有待完善,然而,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落实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实施预算制度改革的媒介,是完善预算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三、影响
从前面分析可以得知,预算制度改革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预算制度改革会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造成巨大影响。
(一)行政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以及划拨方式发生转变
未进行预算制度改革期间,层层划拨是行政单位主要的资金划拨方式。具体而言,即是从主管单位下至二级单位再下至基层单位。实施预算制度改革后,财政授权支付和财政直接支付是主要的行政单位财政划拨方式。财政授权支付即预算单位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在财政授权的基础上,自行开具支付令,账款人以国库账号为媒介得到相应的资金。财政直接支付即财政部门直接开出支付令,从而直接将资金给予用款单位和用款人。
(二)会计核算在支出、收入方面发生变化
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是财政部门给予行政单位的经费的主要用途,然而,财政支出也存在项目支出月基本支出两方面。目前,随着预算制度改革的实施,政府收支体系发生转变,由经济支出、功能支出以及收入组成。其中经济支出包括款、类,功能支出包括项、款、类,使得分类更加繁琐、复杂。
(三)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提出更高要求
在预算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为满足制度改革发展要求,行政单位对相关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完善相关制度,行政单位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对在职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从而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
四、建议
预算制度改革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需要相关部门不断探索。在此,笔者将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大相关领导的支持力度
目前,诸多引导缺乏对预算制度改革的正确认识,未真正意识到预算制度改革重要性,导致行政单位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影响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中的应用。因此,为保障充分发挥预算制度改革的价值,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相关领导必须转变观念、提升自我认识,充分了解预算制度改革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关联,加大支持力度,促使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得到提高。
(二)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预算制度改革的促使下,对行政单位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作为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因此,为顺应时展要求,必须提升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促使其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其次,利用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激发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主动提升自我,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最后,为顺应时展,必须鼓励在职人员不断更新自我观念,学习相关法律、政策,掌握国家最新动态,为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打下基础。
(三)完善配套制度
预算制度改革导致多方面内容发生变化,影响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在实施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应适当建立配套制度,为开展预算制度改革提供保障。行政单位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事业的发展。
五、小结
综上所述,预算制度改革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着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是提升行政单位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加大相关领导的支持力度,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支持;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内在动力;完善配套制度,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保障。
作者:申月明 单位:山西省公安厅
参考文献: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
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
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摘要:越南和我国毗邻,并和我国同为中东贸易区的成员国,在经济发展程度和政治体制上极为相似。目前,和我国一样,越南也是在积极探索政府会计改革的新路子,比较我国和越南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加强彼此间的了解、学习和借鉴彼此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东自贸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启示
2010 年中东自由贸易区成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随着中东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得到进一步的加强。2006 年,越南颁布了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且趋同于国际准则。我国从2013 年起开始实施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修订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也从2014 年起开始正式实施。我国和越南在经济发展速度、政治体制等方面极为相似,对两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相关的比较,避其短处,有效地学习和利用它的长处,可以以此推动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的进行速度。
一、比较中越两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1.关于会计规范系统的比较。我国是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财政部主管我国的会计工作,相关的会计制度是由财政部在《会计法》和《预算法》的指导下完成并颁布实施的。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科学、医疗、教育、文化等分行业会计制度,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将会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规范体系的改变。越南的会计管理体制同我国类似,也属于政府主导型的体制,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国家的会计工作。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是由财政部在《会计法》和《预算法》的指导下完成并颁布实施的。越南财政部在2007 年11 月30 日了《适用于非公立单位的会计指引》,在该指引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定,包括医疗、教育、科学、文化在内的各非公立单位,根据新颁布的指引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各项会计工作。由此可以看出,越南在教育、医疗、文化、科学等领域的单位在体制上属于事业单位,但是在会计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遵照的是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一点和我国有着显著的不同。与国际公共部门的会计准则相比较,越南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小差距,和国际公共会计准则相符合是越南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越南努力向着减小彼此差异的方向努力,并建立起与国际相接轨的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体系。由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和越南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都是由本国的财政部门在《预算法》和《会计法》的指导下制定并颁布的,带有很强的统一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我国和越南对于一些民间的非盈利组织采取新的会计制度,对其运用新的会计制度来加以规范。
2. 关于适用范围的比较。我国的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分别由相应的制度来对其规范,对于我国的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各级机关,《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都适用。对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事业单位,该制度不能应用。在越南,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被通称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并有相应制度来对其进行规范。在适用范围上,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越南是相同的,都是属于由国家对其进行预算管理的,但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上存在很大不同。对于我国而言,由国家财政部门负担支出费用的国有事业单位才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越南,使用或者不使用国家支出费用的事业单位均可适用。
3.关于会计模式的比较。预算会计模式是我国现在采用的模式,这种模式将预算的管理作为中心,将收支核算预算作为重点,符合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越南也采用了这种会计模式,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组织被政府分为不同的会计单位,各个会计单位级别不同,并相互存在着预算管理的管理关系。它提供的信息主要服务于内部信息,而忽略了对外部信息的服务,这样与欧美等国先进的基金会计模式相比,显得比较落后。
4.关于核算基础的比较。用记录、计算、编制的方式对一定期间内的费用成本等进行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被称为核算基础。中国和越南两国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大体一样,行政事业单位对发生的其他经济业务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来实现,会计核算基础在我国的相关制度和准则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越南对于这项没有在制度中体现出来。
5.关于单位会计要素和科目的比较。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和科目与越南相比较,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利润要素在两国的要素设置中均无体现,一级科目都有设置,但是不能随便变动。两国的差异表现在:在我国财产、实物资产等都被归为一个要素,而越南则将其归两个要素。债务和债券分别在我国的资产和负债要素中体现和反映,而越南在清算要素中反映。
6.关于财务报告的比较。财务报告在两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中均有设置,两国的不同点是我国采用统一的模板,没有层次和统一规定,而越南采用不同的次级单位财务报告,这样的话层次分明,考虑全面。我国的财务报告能提供的信息较少,种类少,而越南提供信息多,种类丰富。我国的财务报告要编制月报、季报和年报,而越南只有季报和年报。
二、启示
1.会计科目方面。对于表外科目的设置,我国可以借鉴越南的方法,表外科目的合理设置能使重要的财务信息得到反映,能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加强,以此满足我国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
2.会计报告方面。我国的会计信息只对内部信息使用者公开,使得财务报告较单一,对此,我国应合理借鉴越南的做法,将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合理改善,一方面保证有收入支出表,另一方面保证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财政预算经费尽量使用并监督;另一方面,设置不同类型的财务报告以此来满足编报的不同。
3.报告的编制期间和报送期限。我国可以借鉴越南的编制期间,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存在的情况完善和规范编制期间,对不同的单位采用不同的报送期限,使得财务报告到报送期限达到合理化。
三、小结
在当前的形势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持续升温,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和我国政治体制相似、改革步伐相近的越南进行一系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研究,有利于加强我国进一步的了解越南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对其好的做法加以借鉴吸收,推动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剑涛.关于完善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探讨[J].魅力中国,2010,(28).
[2]李华丽.中国政府会计改革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0,(21).
[3]陈乐忧.中国政府会计60年变迁[J].财会通讯,2009,(1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过程,反映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国
家预算情况的会计。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执行单一会计制度不适应某些单位的实际情况
1999年财政部门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撤销预算外资金账户,将预算内外资金纳入一套账进行会计核算,执行一种单一的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或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不能准确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
由于省地级行业主管部门与县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往来增多,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发生业务时,运用会计科目混乱,不能正确反映其资金动向。
(三)暂存款科目成了人为调节收支的大水库
许多单位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暂存款科目当作一个大水库,除了预算拨入的经常性经费外,其他资金如专项经费、上级补助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捐赠收入等都可以随意地列入暂存款核算,有的甚至对暂存款科目不进行明细核算。其中原因,有的是账务处理不规范,有的则是有意隐瞒收入和支出。
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因素
(一)固定资产支出核算科目过多,直接影响当期损益的结果
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按行政事业会计制度规定:根据资金的不同来源渠道,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这样,购置固定资产的核算可以影响当期损益(使用支出类科目),也可以不影响当期损益(使用基金类科目),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灵活”掌握固定资产开支渠道调节当期损益成为可能。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计提折旧,不能如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量和净资产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从购置、建造完工入账到报废,会计账面始终反映的是原值。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或技术进步等原因而减少的价值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得不到体现。另外,固定资产报废的核算是同时减少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造成当期净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前期相比缺乏可比性。这样,少数单位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有可能对应注销的固定资产不作会计处理,这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将产生差异,并随时间的推移其差异越来越大,导致账实不符,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值反映不实。并且,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均属于净资产,是国家所有权数额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其拥有充分的使用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中的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相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不变,故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也不引起固定基金的减少。而计提固定资产修购基金时,又相应增加了专用基金,这就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既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又包括提取的修购基金,造成重复计算和虚增,使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净资产信息失真。
(三)财政监督管理不力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这种性质对其财务行为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三、改进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解决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是快速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有效改善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有利于让会计人员能在没有羁绊的环境中依法行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职能。三是有利于加速会计电算化步伐,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在科目体系中增加行政单位“上级补助收入”及“上缴上级支出”等科目。解决的办法有两种方法可以考虑:一是将这类收入和支出融入目前的会计科目体系当中,收入可以列入“其他收入”中核算,支出列入“日常公用支出”中核算,但这种方法很牵强。二是在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中,增加上级补助收入和下级补助支出两个科目,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应,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核算和反映行政单位的这类收入和支出。
(二)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力度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以贯彻实施《会计法》为契机,切实加强会计队伍的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执行修改后的新《会计法》及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提高财会信息质量。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建议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在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执行,只有通过执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才有可能遏制各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的现象。规范财政专户管理与核算。一是要规范收入管理。二是要规范支出管理。第一,在支出拨款上要注明用途,方便核算;第二,专户内部账户之间不要划转,一切支出通过拨款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