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8-07 07:5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农村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农村建设

第1篇

关键词 规划 还迁安置 经济发展 文化建设及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New Rural Development Practices

HAN Xiaona

(Tianjin Jinghai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Tianjin 301600)

Abstract New rural developmen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long-term process, a complete content, the target system, but in actuality, the conditions should be abou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flexible and solve the "planning, also moved to resettle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everal new key rural issues.

Key words planning; resettle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e and social security

1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概念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充分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要求等方面的内容,才能实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全面进步。

2 新农村建设涉及相关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部门多、人员多、问题繁杂,要保证新农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超前高标准规划,做好农民整体还迁安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经济的长远科学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等工作,破解制约小城镇建设进程的突出矛盾,如土地、资金、出路及其他相关瓶颈的制约等。

2.1 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规划是蓝图,可以使群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规划是尺子,能够使大家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必须先行,也是势在必行。怎样做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笔者认为,结合本地区实际,重点把握突出前瞻性、力求包容性、体现实用性、规划着眼长远、面向未来、因地制宜、彰显个性,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搞好衔接,先搞什么、后搞什么,在哪里搞什么,一定要衔接配套,坚决避免先建后拆、边建边拆,浪费社会资源。

2.2 新农村住宅还迁模式探索

以天津华明模式――宅基地换房模式为例。天津市创新农村城市化模式,在天津东丽区的华明镇探索“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以宅基地换房在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减少耕地的基础上,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农民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原来12个村庄共有宅基地12071亩,建设新城镇只需要新占用耕地8427亩,通过对农民宅基地复耕后,可以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农民住宅占地3476亩,建设资金需要37亿元,另外的4951亩,规划为经营开发用地,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后,预期收益在40亿元左右,可实现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平衡。

换房后的效果,从宏观来说,“宅基地换房”做法解决了两大矛盾――土地占用矛盾与资金困难矛盾,实现了两大平衡――耕地占补平衡、城镇建设与百姓利益的平衡。从微观来看,“宅基地换房”政策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一是房屋性质改变:原来的农房为小产权房,而置换之后的房子是按经济适用房标准建设的,是拥有产权证的商品房;二是财产增值:原来50平方米的农房价值不足10万,而置换之后的90平方米房子,价值50~80万,房屋明显增值了;三是享受城镇生活实惠:农民换房后,住进了统一规划的城镇,享受到了便利的城市生活公共设施。农民开始转变为新型农民或者社区居民。

天津“宅基地换房”是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新探索、新途径,其成功经验对全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3 新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通过不断创新、壮大农村产业,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尽快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如特色农业、良种农业、订单农业、设施农业等,实现农业生产市场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2)加速发展农村工业,构筑新型农村工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目前,农民收入以非农业收入占主导,农民收入增长模式向非农收入为主导发展,非农产业收入贡献及其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发展新型农村工业体系,不仅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也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2.4 新农村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农民的福址。因此国家向农村投入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对农村公共物品生产的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加强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是消除城乡差别的重大举措。它可以通过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2.5 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新农村文化建设具体包括思想文化、道德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如家庭文化、广场文化、俱乐部文化、文化协会、文字载体、影像载体、网络载体(互联网等)等等进行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使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新农村建设中,才能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积极、能动作用。

3 新农村建设实务综述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涉及领域的多方面考察和研究探讨,笔者认为,超前高标准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前提,是城市化的基础。只有确保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农民拆房还迁整体安置、宅基地整合复耕,既保证了土地占补平衡,又实现了还迁安置资金收入支出平衡,在这两个平衡的条件下,农民迁入新居,得到统一安置,过上住房宽敞、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城市人生活,充分体现新农村“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标准要求。

第2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万源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我局积极落实万源市委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成立了局机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由一位副局长负责联系事宜,办公室承担具体事务。根据万源市委目标管理的要求,发挥职能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对旧院镇大伦坎村进行了帮扶。

一、落实帮扶资金及物资,制定出我局新农村建设帮扶实施意见。深入旧院镇大伦坎村调研,以抓农民增收为核心,围绕当地的农业、地理环境等现状,着力帮助拓宽农民致富路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捐资25000元助其发展以茶叶、旧院黑鸡为主的特色产业。通过该镇党委、村委的共同努力,积极筹措资金,带领当地农户实施工程项目,大伦坎村烧碳坪茶叶基地建设,已完成了140亩的茶苗栽植任务;黑鸡产量达14万只,其中已发展4000只以上的大户2户,1000只以上的大户8户,500只以上的大户20户,100只以上的大户320户。目前,大伦坎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旧院黑鸡专业村。[自查得40分]

二、发挥职能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多方协调,积极为该村争取财力、物力与信息支持,争取项目资金。发挥部门优势,着力政策帮扶,联系市以工代赈办,积极为该村的村道公路建设争取项目资金。由镇、村协商投资村民投劳,新建了大伦坎村纸厂河坝至安子坪泥碎公路9.6公里,完成了大伦坎村余家湾至大路坪、加油站至四季坪、滑石板至烧碳坪12.2公里的村道公路硬化。

三、加强财政支农、专项农业补贴等资金的专项审计,开展涉及农业、农民的国家扶持政策实施效果调查研究。对涉及老百姓利益的事项高度重视,对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阳光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劳务培训等专项资金联合相关部门进行综合的审计调研,组成专项审计调查组,对财政拨付的各项资金是否按规定使用,各部门如何规范化管理、实施,各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有交叉,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现象骗取国家财政资金以及资金使用效益如何进行审计调查,摸清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情况。从财务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了《加强督促监督,保证民生工程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研究》调研文章,并为政府相关部门实施民生工程提出意见和建议。[自查得40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全力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发挥本单位经济监督职能作用,尤其在乡镇审计中,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重点进行实地核实,确保新农村建设效果。

第3篇

作为一名农民人大代表,我想的是如何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说话,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

为维修胡氏大院呼吁

始建于道光年间的胡氏大院,是雪溪乡桥西村颇有名气的一座古宅。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胡氏大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中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等纷纷慕名前来考察、观光。2002年,泰顺县文博馆将胡氏大院向省有关部门申请文保单位。但是,当时胡氏大院上下堂的围墙、小门、防火池以及溪滩晒谷场等已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当地村民要求修缮、保护的意愿十分强烈。

顺应众多村民的意愿,为更好地配合申请省级文物保护,让更多游客真正领略雪溪古村落的美丽风光,进而推进开发桥西的旅游资源,在2003年县人代会上,我领衔提出了《关于要求拨款维修雪溪胡氏大院的建议》。

我的建议很快被交给县政府有关部门办理。经多方努力,县政府当年年底拨款完成了对胡氏大院等古民居的初步整修。2004年4月,县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声势浩大的“万人千车游泰顺”活动,在胡氏大院开展了观看木偶戏、品尝农家菜、斗牛和民俗展等一系列活动,将胡氏大院作为对外招商引资的项目进行推介,进一步推动了保护和开发胡氏大院的工作。

为解决村民饮用水困难建言

2004年前,雪溪乡有14个行政村,10202人,是一个用水相当紧缺的乡镇。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废水、废渣及生活垃圾的污染加重,使雪溪乡所在地沿溪居住的近5000名村民无法使用原来清澈的溪水,成为水质型缺水的乡镇。对此,群众意见非常大。

为有效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乡政府组织人员对全乡境内水源、地形进行了勘察、分析,决定在海拔400米左右的岩溪村后山兴建蓄水池,汇聚周围优质的山涧泉水,完善供水系统,确保即使在旱期也能有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

但是,乡政府、各村及群众自筹的资金十分有限。我得知这一情况后,深入了解村民的意见和要求,撰写了关于兴建雪溪乡人畜饮水工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的建议,带到了县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建议很快被交给水利等有关部门办理。水利部门积极为雪溪饮水工程上报项目,争取补助资金。经多方努力,与之相关的景溪电站建设将在今年下半年上马,电站建设完成后,将拿出资金建设雪溪乡人畜饮水工程。而雪溪乡沿溪而建的6个行政村5000多人不仅可以饮用到清洁卫生的溪水,同时每年人均收入将至少增加300元。

为建设“生态小康村”出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桥西村村民们也深受鼓舞。建设新农村,桥西怎么办?村头巷尾,村民们议论纷纷。

2003年2月,借新春佳节村民回乡过年的机会,我和几位村干部商量后,组织召开了全村年满18周岁以上村民代表会议,集思广益,征求村民对桥西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温州市首个村级小康决议――“桥西决议”,决定率先在2010年实现小康村目标。

为了助推这个目标的实现,在县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和几位县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要求组织实施“生态小康村”试点建设的建议,具体提出分三步走:第一步,组建村办企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并进行土地整理和旧村改造;第二步,开发品牌蔬菜和古村落旅游资源,做大生态产业;第三步,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4篇

带着一颗激动的心,带着包里存放的十份中国一拖农村农业机械调查表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中国山东省费县新庄镇 东流。像这样给一个公司作全面调查,作这样一个调查,我还是头一次呢。有着0%的经验,带着100%的信心我开始了我的暑期调查活动。 其实回乡作调查在我回乡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排上了日程,我早已经把它当作了自己的一份工作,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回去的当天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乘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我早已累得爬不动了,只想找个地方好好休息。但想想毕竟自己还有任务没有完成呢,还是趁早为好,吃过晚饭我便来到了几个小小学同学的家里,找到几个现在也在上大学的学生,想让他们和我一同做好这份调查。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当然义不容辞地答应了这门差事了。我们觉得在自己本村开始为中心再到周围几个村里去调查,有必要的话我们还会去别的乡镇 里去,因为他们也分别给自己安排了各自的任务。

一、 农民的生活如今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 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我们调研的第一个村子是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新庄镇 东流村。虽然说的只是这一个村子,但从市里回来的路上我们已经已经看到了,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 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 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过去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都不敢想,而现在呢?嘿嘿…… 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我奶奶今天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而他们家今年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今天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 通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购置了电脑,每晚回家的时候也会上网冲浪,那种感觉实在是好……

二、 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一) 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 国家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再生二胎。但现在农村近些年政策好了,收入增加了,有的人也通过做生意或搞运输赚到了一定的积蓄。虽然自己的家庭不符合生二胎的标准,但是冒着被罚款的惩罚,躲着藏着最后再生孩子,我的一个邻居本来有一个男孩,今年又要了个女孩,当我们问及他们为什么还再孩子,现在都有一个男孩了,他们的回答却是: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再要嘛。听说他们被罚了接近三万元钱。

(二) 农业机械化程度还太低 因为我所处的村子位于山区,山路曲折,田地也多在山坡上,而非在平原地区,每户的每一块土地也是比较狭长的,很不适合使用农业机械。所以到目前山上的田地还保持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

(三) 村干部队伍状况令人担忧 我们在村里及周围几个村里调查,每每提到村干部的,村里人都很是村里的百姓都无语。村里的人民普遍反应村里的干部为政不够谦洁,每次选村干部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候选人则会挨家送礼,送烟,送酒……百姓只有收的份,因为毕竟大部分老百姓收了烟都会选那个送烟的人,如果不选他的话,等以后请村干部办什么事情或帮忙的话都会受挫的,在村里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然而选了村干部后,那些当选村干部的人在村民眼里又成了一个个大米虫!把公款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而百姓却又无能为力。偶而出现一个为百姓某事的好官,不愿与其他人同流合污,并且在村干部里处处受到排挤……

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沼气池;作用

新农村建设作为党的十以来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庭院美化、圈厕净化、厨房亮化以及道路硬化和生活污水无公害化,是基本要求和建设标准。为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逐步改善目前的环境条件,并且通过优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对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用能需求以及整体水平提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黄陵县自2003年以来连续承建了国家沼气国债项目的任务,并将沼气建设列为县政府“十件大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与“小康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全县累计建沼气池12600口,占全县总农户的64%。以沼气项目建设为基点,充分发挥其点带面的作用,比如带动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和卫生条件,一方面可以促使农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沼气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节支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村沼气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比如,规格为8M3的高效沼气池建成以后,如果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和管理,则其每年的沼气产量可达380~450立方米,并且能够有效解决本县3至5口农户人家大约一年的生活所需燃料供应问题,而且节煤量非常的可观,可达4000斤,每年可节约1500元的燃料费用开支;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建设沼气池,能够有效节约电费,一般可达200元之多。利用沼气作为燃料供应炊事、日常照明生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此外,利用沼气灯对蔬菜(此处主要是指温室大棚种植)增施肥料(二氧化碳气肥等),黄瓜、芹菜以及西红柿等蔬菜的增产分别可达30%、25%和20%,由此所取得的经济效益非常的可观。

2沼气池建设,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

建池农户一般要养猪3头以上,规格为8立方米大小容量的沼气池,每年都能够提供可观的沼肥,比如每年仅硫酸铵一项就能够节约7288万斤。沼肥的应用,可以促进粮食作物、果蔬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增产增收,而且增产幅度可达15%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采用沼液进行浸种,能够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及其成苗率,增强幼苗的抗病力,可取的很好的经济效果;沼液作为一种优质的饲料,可用于喂猪,这样能够提前大约15至30天的时间销售,大大节约了养猪的投入成本;将沼液以及沼渣等,应用在果、蔬以及农作物的喷施上,一方面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减少化肥以及农药的用量,大大减少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污染,在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既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民增产增收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从本县建池效果来看,将沼气发酵系统结合农业主导产业使用,使其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

3沼气建设,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减少资源消耗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过度砍伐、开垦以及放牧和不科学耕种,使得森林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而且土地也出现了严重的沙化、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生态环境条件变得日益恶化。针对当前的情况,农村发展过程中,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沼气产业大力发展下去,并且加快开发建设以及科学合理化利用步伐,缓解和改变传统的能源紧缺与不足状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森林植被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沼气池的建设及其意义,应当基于长远的视角来看,以沼气池项目建设为基础的相关建设,是解决能源紧缺以及林木过度砍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尤其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从当前国内农业经济模式以及发展现状不能看出,大量依赖化肥和农药来增产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这必然会严重危害原来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结构体系,加剧了农用水系以及土壤污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快改善现代生态环境条件的步伐,成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点,其中沼气建设是重要一环。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和发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肥料短缺问题,在减少化肥以及农药使用量、对环境污染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对于有机物而言,通过沼气发酵,其中很多的寄生虫会被杀死掉,而且大大减少了其中的病虫害源,相应的也就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此外,沼肥的科学还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土壤的肥力,从另一方面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建设沼气池,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国内农村广大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常年毁树烧柴,导致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在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将沼气建设作为纽带而建立起现代能源生态模式,那么一口规模为30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约薪柴超过1.7吨。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非常的可观。就以黄陵县已建设的12600口沼气池有70%正常使用计算,每年可节约薪柴14994吨,就相当于少砍伐1918km2的薪炭林,也就保护了1918km2的森林资源。因此,发展沼气能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和防止水土流失。

4基于沼气池建设的农村环境条件问题解决

以人畜粪便为发酵材料,其使用过程中并不卫生,存在着疾病传染可能性。沼气池的优化建设,尤其是“一池三改”把沼气池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进行,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通过厌氧发酵处理,使粪便污水中的一些病菌和寄生虫被杀死,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得到有效控制,大大减少了寄生虫对土壤的污染和菜地、院内土壤钩呦虫的污染,减少蚊蝇孳生,大大提高了农户的健康水平。2011年底县人大组织对农村能源建设工程进行视察时,参加视察的领导和代表们看到整洁的厨房、厕所,方便、快捷的沼气灶、沼气饭煲,沼气热水器一开,要不了一分钟就有了热水可用,大家一致认为农村能源建设确实是一项“民心工程”,真正是“不见炊烟起,只闻饭菜香”,彻底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做饭方式,将高效的沼气池建设作为纽带的现代庭园生态体系,能够有效的解决剩余劳动力消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广大民众科学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农户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原本有限的面积高效利用,这有利于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5沼气建设能够有效减小环境污染

通过沼气池项目建设,减少燃料消耗和环境污染,尤其是煤炭等传统的化石能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和致癌物质的空气排放,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卫生面貌。沼气中甲烷占60%~70%,燃烧时产生热能和二氧化碳,几乎无有害物质。发展沼气,替代柴、煤,消除了燃煤产生的大量煤灰,减少了垃圾的处理和对环境的污染。发展沼气,能有效地保护水源,降低污染,改善水环境的质量。

6大力发展沼气产业,构建美好家园

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沼气池产业,加强生态家园建设力度和步伐,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常见传播性疾病的发病可能性。提高空气质量,还具有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把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结束了烟熏火燎的日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既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又有利于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

7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通过加强新型沼气池建设,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其带来的好处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我们可以将新型的沼气池,用于家庭清洁能源制造、小型养殖场供能,还可以将其作用有机肥生产场所和粪污净化器,不仅可以为人们的一日三餐提供炊事燃料和照明,而且还可以提供高效优质的有机肥料,改变传统脏、乱、差的农村旧面貌,实现农民增收之目的。从实践来看,沼气建设及其发展,属于一项惠农、富民工程项目,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将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统筹规划,将设计与施工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实践中我们还应当充分发挥现代宣传技术手段与平台,比如利用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和手机等宣传工具和方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知水平,争取领导支持,激发农民积极性,通过上下形成合力,才能让沼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生出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侠,,韩峪.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2012(11).

第6篇

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支持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对提高和改善我国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改革;新农村建设;金融体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逐渐的开始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处于一个落后的地位上。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从实际发展来看,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农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农村金融改革,目前面临的问题比较的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村金融问题,因此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融资方面,对于现有的一些民间融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加强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环境建设,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二、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现状

到目前为止,县域一级的金融机构逐渐的开始进行个人业务的办理,同时针对小型企业的贷款业务县域一级的金融机构也开始涉及,这就是通过金融管理的方式让民间的资本进行有规律的流动,满足人们对于资金的需求。同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管理政策,鼓励民间成立小额信贷公司,对于非政府参与的小额信贷公司发展提供支持,这样的做法大大的提高了我国农村金融中资金的回流,让农村拥有大量的可使用资金,并且很多农村金融机构面对这种情况推出了多种多样的贷款业务和信贷服务产品,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现阶段来看如果要一方面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同时又要对现有的农村金融进行改革,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从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拓展,因为国家能够在农村方面从政策性推广一些农村信贷政策,并且探索出更多样形式的信贷模式,例如资产抵押,联保信贷等方面,这些方法的推广可以解决目前农村信贷的实际问题,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为农民提供全方面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这就可以显示出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产品具有极强的差异化,精确化和多层次化的特点。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对于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来看,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是其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目前来看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农村金融发展的未来高度,目前我国农村现阶段的教育和宣传工作还比较的落后,特别是农村现阶段的信用文化缺失比较严重,农村居民还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诚信意识,常常会有农村金融债务无法按时归还的情况出现,虽然我国政府目前提出了资产抵押等多种信用贷款方式,但是农村信用贷款的抵押物资十分稀少,这就让农村信用贷款十分的苦难,而且很多金融机构对于贷款的安全性考虑较多,这种考虑就会严重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信贷的积极性。

(二)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

目前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这些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职能有很大的交叉,业务方面有很多的冲突。主要问题是农业发展银行在整体的信贷功能和业务范围内有很大的局限性,资金的获取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近年来的经济利润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农业发展银行近年来的业务范围越来越狭隘,信贷力度下降,这些现象都使得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承担起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责任。这就需要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金融政策进行调整,目前政策调整只是在农产品方面,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相应的金融政策支持。

(三)民间金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

民间金融简单的来说是指官方金融以外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目前来看我国的民间金融形势多种多样性,而且民间金融主要是在借贷方面,现在市场上有大量的合作组织,基金会和民间集资等情况。民间金融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的官方金融提供的服务范围比较小,农民想要从官方的渠道获得信贷和金融服务十分的困难,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让我国民间金融获得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扩大农村企业生产规模,激活低迷的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的整体效率方面有很好的促进租用,而且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中大部分的资金都来源于民间金融,民间金融提供的资源超过官方金融提供资金的四倍,这种情况就显示我国农村金融出现的资金问题都是靠农村内部来解决。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我国目前官方还没有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而且我国农村金融的整体规模十分有限,这种情况就大大限制了民间金融的生存和发展,从另一个方面讲,我国目前的民间金融活动大多数都是基于个人的信用和关系网上完成,运行的整个过程的约束仅仅是道德方面的约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缓解了农村金融困难的局面,但是也变相的增加了农村金融的整体风险。

四、农村金融改革支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拟定科学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战略

对于我国政府来说想要在新农村金融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方面获得一定的成果,就需要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想要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巨大的成果,必须毫无保留的推行农村金融改革,在推行农村金融改革的同时需要从全局出发来制定属于我国农村的金融改革发展战略,战略的制定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长远性。因此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以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且对于整个战略的建立和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现阶段国情,从宏观的角度来制定适合我国发展的农村金融改革战略。特别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且对这些风险进行一定的控制管理,保证农村金融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因为科学性的改革方案能够发挥我国农村金融的整体特长,又能符合我国金融的特点。

(二)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

对于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制度来看,正规的金融渠道很难给农村地区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这就使得很多农村企业和个体开始向民间金融机构寻求援助,但是民间金融的高风险和高利息也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出面对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进行整合管理,规范其资金渠道和经营制度,并且降低进入门槛,以我国农村实际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农村地区民间进行行为的规范化,使得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拥有足够的资本,并且由计划的进入农村仅从市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并且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进行正规合法的经营。

(三)新农村建设的各大金融支持

我国在十七大五中全会中提出了要对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发展模式改革,并且基于这些改革进行新农村的建设,并且要不断的加大农村改革的整体力度,特别是在金融服务方面需要增强。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问题依旧是最主要的问题,现有的仅从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因此需要我国相关部门进行引导,加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内容的创新,从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需求。同时构建相应的农村金融支持机制,将农信社改革作为重点,伴随着信息化的进入,强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帮助农村地区客户更加便捷的办理各项资金贷款,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金融问题。

五、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整体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问题依旧十分的突出,例如现存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管理水平比较低,资产的整体质量不高,无法通过资产抵押获得信用贷款,除此之外,我国农村的金融制度十分的单一,这些都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大量的阅读关于农村金融的相关文献,并且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总结,并且基础这些研究成果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关于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帮助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1-6.

第7篇

今年以来,按照中央、省、市委安排部署,县委宣传部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宣传工作手段,对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提升新农村文明程度,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舆论引导,用形势政策教育鼓舞人。

我部充分发挥县电台、电视台、政务网站和《*日报*专刊》等新闻媒体主要宣传阵地的作用,县电台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开辟了《讲文明树新风》栏目,电视台《家园》、《身边》等自办节目也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力度。3月份到4月份,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示范村*村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相继在《*日报·*专刊》和《*日报》推出《示范村的“美容师”》和《七旬老党员乐当保洁员》两篇报道,对该村七旬老党员义务为村民当清洁工的事迹进行了宣传。同时,在《*日报·*专刊》刊出《黄新庄新农村新景象》,对黄新庄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4月16日,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同志带领下,邀请《*日报》版面编辑,同时组织县两台共同对新农村建设典型*镇*新村开展了调研活动,县两台推出了相关报道。在《*日报·*专刊》做了《走进新民居体验新生活——*镇*村见闻》的专题宣传。我们还把百姓关心的家电下乡、秸秆禁烧、民生工程推进、新农合、疫病防治等宣传作为宣传重点,加强舆论引导,使新农村各项政策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宣传效果,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也鼓舞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二、宣传典型,用先进典型事迹感召人。

我部在宣传报道新农村工作中,我们注重挖掘群众身边的典型,大力倡导和弘扬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推介了一批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目前已经成功推介的典型有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典型——*镇*;新农村建设典型——*镇*村,荣获“感动*”十佳称号的,带领群众致富的新农村带头人——*镇*村书记*,所宣传的典型都分别在《*日报》、《*日报》、市县电台、电视刊播。在宣传的同时,号召致富能手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对周围群众定期举行各实用技术培训,以致富能手为核心组织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开凿流通渠道,掌握市场信息,增加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美化家园,用文明创建活动塑造人。

为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准,提高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今年我县下发了关于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和“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认真开展“十星级”农户评比活动,让文明创建活动变为农民的自觉活动。评选“十星级农户”工作,既有物质文明方面的具体指标,又有精神文明方面予以适度倾斜,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不做表面文章,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热情。每年各乡镇都要评选“十星级农户”,并在有关大会上予以隆重表彰,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典型事迹,村风民风明显好转,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四、寓教于乐,用基层文化活动熏陶人。

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既能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陶冶农民的高尚情操,又能使封建、落后、低俗的文化活动失去市场。据调查摸底,全县11个乡镇均有民间艺术队伍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集镇闹市,每年演出达1500场次,观众达百万人次,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特别是临涣镇的民间艺术团体更是在宣传新农村、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我们联合文化部门把民间艺术队伍作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加以管理和扶持,规范农村文化经营活动。一是对管理规范、节目健康、群众欢迎的队伍颁发文化经营许可证和“演出证”,对优秀队伍给予扶持和奖励,对管理混乱、节目庸俗低下的队伍坚持予以整改取缔。二是定期派人下乡进行专业指导,参与节目创作和审查,推动了民间艺术水平的提高。在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体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十分着重农民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提高,利用原村部旧址,开办农村书屋,为群众提供体育文化活动阵地,使农村赌博的少了,看书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学技术的多了,培植文化能人,农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群众安居乐业,新农村建设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氛围。

五、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将进一步按照“三贴近”的原则,结合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典型推介,通过组织记者采风、集中采访等形式,组织新农村系列专题报道,在宣传中着力推进文明创建,提高农村文明创建水平,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为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第8篇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模式 乡村旅游

一、江苏新农村建设现状

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与实践

自2005年以来,关于新农村建设研究是全国各地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对于新农村建设,做了很多尝试,并形成众多建设模式。在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上,我国创造了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以柳市镇为代表的温州模式,以深圳万丰村为代表的万丰模式,以河南为代表的模式,以遵义市镇隆村为代表的镇隆模式,以长沟沿村为代表的铁岭模式,以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为代表的兴十四模式等。江苏新农村建设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但不论选择构建何种模式,都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江苏新农村建设困境

2006年江苏省2.7万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创办各类企业8927个,带动9.1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不容置疑,江苏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民持续增收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江苏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一是劳务输出。在未来劳务输出的空间有限:(1)劳动力转移,农村现形成大量留守人员,以及留守儿童教育等;(2)科技进步,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技术水平很难跟上其要求;(3)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企业劳动力优势明显降低甚至不复存在,尤其乡镇企业;(4)企业发展存在容量及边界的瓶颈。二是支持农民返乡创业致富,提高经营性收入。其次,区域发展差距,南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缩小差距任务仍很艰巨。目前已达全面小康的县(市),均名列全国百强县的前50强,而未达小康的县(市)中,不少地区的人均GDP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社会结构失衡、城乡二元化格局、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依然存在。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地方不仅生产靠老人妇女,而且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内部的很多矛盾很难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松懈、制度涣散、文化生活缺失;农村的治安、社会保障、养老、救助等问题日趋复杂。

二、发展乡村旅游与江苏新农村建设互动

1.发展乡村旅游,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国内外经验证明,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互动,可以增强旅游吸引力,增加外来游客的驻留期,拉动旅游消费,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省乡村旅游区(点)能够向游客提供的农产品、自制工艺品和深度加工农产品等品种已经多达数百个,其中一大批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从2003年~2006年上半年,仅苏州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5亿元,接待旅游者2100万人次,培育了以农家乐、渔家乐和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代表的各类乡村旅游区(点)300余处,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

2.能够顺利转移农村劳动力,缓解社会结构失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

“九五”以来,我省旅游从业人员总数年均递增8.9%,比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幅高5.8个百分点。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的兴起,还转移了大量企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目前全省间接旅游从业人数已突破325万,仅苏州市乡村旅游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间接就业人员5万人。2005年,江苏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12.5148万人。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之际,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就业优势。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引进城市资金,发挥旅游增量资源价值,增加新的就业渠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改变农村破旧的面貌、稳定农村社会、缓解或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家庭矛盾、基层组织涣散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江苏的新农村建设。

3.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巨大的驱动作用。同时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增加收入,幸福指数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又会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商业环境,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这样,形成以乡村旅游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机制。

三、江苏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禀赋

2006年度江苏旅游国际旅游接待445.1921万人次,外汇收入278664万美元,国内旅游接待19935.7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12.15亿元。到2010年,预计旅游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6%以上。

1.发展乡村旅游进入壁垒相对较低

江苏乡村旅游依托河湖港汊、山林原野、岛屿滩涂、果林苗圃、乡居民宅以及独特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充分整合利用优势自然生态资源、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和浓郁的乡风民俗等人文民俗资源,已经突破初期单一的“农家餐”、“农家乐”模式,开发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欣赏、自助农庄和农业主题公园等多种旅游项目,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江苏旅游业的自身特点看,旅游行业属于服务贸易业,不存在产业雷同也不容易被垄断。因此,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准入较为宽松的行业,贸易壁垒比较少,同时乡村旅游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同其他(如工业)企业要求相对较低。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为其提供条件

收入的增加、休假安排,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便利,对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期到一定的作用。2000年江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1.1%;2006年江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15.24%。1999年,我国对法定节假日调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休7天的长假。2007年进一步调整,总天数不仅有所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农历除夕等民族传统节日还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职工带薪休假规定,为居民外出旅游提供了时间和经济上的可能。

3.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可进入性强

2003年~2005年,江苏累计建成通车农村公路4.1万公里,行政村灰黑化等级公路通达率达到93%,2006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大中桥梁1050座,乡镇卫生院改造、乡村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和以“三清一绿”为重点的环境整治等工作均取得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全面实现县到乡通二级、乡到乡通三级、乡到村通四级的发展目标,逐步把农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村居住点,实现真正的“村村通”。

4.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其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2006年江苏乡村劳动力2656.80万人。截至2005年6月底我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人数为1518.19万人(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目前还有约560万人需要转移,可供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仅有175万人,且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需求。在我省农村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江苏农村地区的重要产业后,就可以实现当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

综上所述,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农村实际和旅游经济规律办事,发挥农业和旅游两个行业的优势,着力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因素。具备资源禀赋的乡村发展旅游,构建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江苏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拓展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素琴: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模型[J].济论坛,2007.1:P122~124

第9篇

一、新型农民的含义

在新的发展时期,新型农民的含义应该是:

(1)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新的就业观念,为人正直,积极向上,富有事业心,热爱祖国与人民。

(2)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先进农业生产、储运保鲜加工、农业机械、农村能源环保等方面现代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

(3)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与产业开发能力。了解与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知识等,能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创业。

(4)形成较强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创办的产业(企业)科技含量高,产品新、质量好、销路畅、效益高,一定程度上代表农业科技在应用领域的先进性和发展方向,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同时,乐于带领周围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共同富裕。

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

农民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可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第一、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新农村,当然也不能没有新型农民。

第二、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既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第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可以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新型农民的标准

首先是生长、生活在农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具有推动农村发展的历史使命感的农民。

其次,喜欢学习,追求知识,掌握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具有了用知识武装的头脑,善于尊重规律,务实肯干,热心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第三,富有远见,创造创新,具有开创农村新局面的胸怀和气度,善于团结群众,公而忘私,勤劳致富。

最后,热爱祖国,放眼全球,具有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善于捕捉国内外市场信号,积极参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能以国际市场为舞台,推广中国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四、对培养新型农民的建议

首先,坚持干部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把市、县党校作为培训机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分期分批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了系统培训,引导广大干部转变思路,工作上调架子,把党和政府的职能逐渐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倾斜,使其成为讲文明、树新风的先导,让干部的言行引导群众,让干部的行动带动群众。

第二,对农民的培训要采取多种形式。围绕对农民群众的“观念培训、知识培训、文明培训、技能培训”,全面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使每家每户都能掌握致富技术,有文化引导者,会经营的领路人。大力开展“送文明新风进千家万户”、“评选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引导群众更新观念、改变陋习。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力度,搭建倡树文明风尚的载体和平台。

第三,改掉陋习,积极推进农民的现代化进程。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农业,市民生活也不同于农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的重要性不断下降,其他行业必须不断地从农业部门吸收或补充劳动力。因此要培育农民对纪律、制度、团队精神和社会关系秩序的理解和尊重。除了让农民进行自觉学习性改造外,农业的市场化、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社会流动化也能够不断地不自觉地转化农民的生产习性与生活习性。

第10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实践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哲学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需要用哲学的观点,对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建设进行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哲学;思考

加快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贯彻实施“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指导。

1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聚焦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体。解决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找出阻碍其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和聚焦点,才能加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聚焦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存条件。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因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水、电、气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尚薄弱。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解决出行,生活生产用水、用电,农产品流通信息,生活燃料,互联网等问题。二是增加资金投入,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由于缺少新的支撑产业,导致产业发展无基础、农业生产条件薄弱。因此,要在资金投入上下功夫,帮助农民发展产业,这样可以缩小城乡差距,能在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优化生产条件。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边疆民族地区集老、少、边、穷为一体,在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建设等方面较为落后。因此,要着力解决长期困恼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文化娱乐空白等问题。四是完善新农村建设制度保障机制。在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要加快农村地区的改革,依法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自治机制,加快农村地区的法制观念的树立与法制建设,建设一批能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农民自治组织的建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2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等客观情况,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运用哲学对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极其重要。一是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从事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由于诸多原因,地方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推动缺乏持久力,对农村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一段之后就慢慢消失。从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角度来看,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部分领导干部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初步进入工业化,但当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以农养工”的现象,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应尽快进行改革,将政策转变为“以工补农”,以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二是在新农村建设行动上力度不足。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1]。边疆民族地区主要存在两种思想误区,即新农村建设要“快”,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地区硬件方面的投资与建设,只要使农村地区的容貌发生明显的变化,新农村就建设完成了;或新农村建设要“等”,认为等到经济基础坚实的时候,新农村建设自然而然就完成了。这些思想都是不科学的,没有准确认识到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要么急于求成,新农村建设没有取得显著成效,要么停滞不前,错过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因,要紧紧抓住内因不放,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三是边疆民族地区自身基础薄弱。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世界是由普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缓慢,是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造成的。他们基础薄弱不仅表现为贫困,而且产业培育和发展缓慢,经济基础不牢;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阻碍经济健康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返贫现象突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脱节,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这些因素相互影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3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运用哲学理论,科学地看待和解决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要鼓励边疆民族地区农民加强学习,使之成为新型农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2]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民的。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各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让农村地区人民能够生活的幸福美满,使农民也能够享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成果。作为农村地区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该是最能感受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便捷变化的人。边疆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让全体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

二要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边疆与内地的协调发展。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牧业、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现代农牧产业,特别要培育和扶持地方特色产业,注重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要推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把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作为拓宽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此外,“必须着眼于维护基层群众的现实利益,调节好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化解社会矛盾,确保基层群众安居乐业。”[3]

三要对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从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兼顾。长期困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其根源在于长期只重视城市发展而轻视农村地区的建设,导致城乡差距逐年拉大。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建设新农村,仅依靠农民自己是不可能实现的,依靠农业发展自身的累计也是不足的,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也是不够的。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的制度创新与指引,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发展指导,彻底改变原有的一切不合理制度与经济结构,合理统筹规划城乡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四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要求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建设。完善饮水安全工程、能源利用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和偏远地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小集镇规划和配套服务功能,尽快实施偏远地区的安居工程,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中进行长远思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当前农村的环境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环境污染严重、村庄道路破损严重甚至泥泞不堪、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甚至已经废弃。这就要求着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伟.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06):15-16.

[2].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方素清.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黑河学刊,2015,(05):128-130.

第11篇

关键词 新农村 供电 新服务

传统模式的农电服务,在过去为农电的发展、农村的供电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新农村的建设,对农电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立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机制,在服务管理、服务方式方法、服务质量等方面实现突破和提高,让农民用上安全电、优质电、放心电。

一、树立新理念

新服务,首先必须实现服务理念的转变,把服务与新农村建设、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自己的工作和前途联系起来,建立起“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由要我服务变为我要服务,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建立全心全意为农电服务的思想,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做好农电服务工作。

二、实施新举措

新农村建设为农电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供电部门实施“三个十条”(员工服务“十个不准”、“三公”调度“十项措施”、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强化“四个服务”(服务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城乡企业、服务于城乡居民客户),完善电网结构,改善基层供电条件,提高服务能力。

(一)协助供电部门完善农村电网结构

乡村电网结构整体薄弱、供电半径局部偏大、部分配电变压器设备陈旧等问题依然存在。坚强的电网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基础,希望供电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农网改造,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能力,解决乡村供电网络用电“卡脖子”问题,使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系统

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原则,按照“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和模式来设计服务机构和流程。建设规范的供电服务窗口,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向农民宣传供电部门的优质服务,有问题拨打“95598”服务热线电话,24小时受理客户咨询、查询、故障报修和投诉举报等业务;供电所建立故障抢修服务队伍,帮助客户做好设备检修和全天候故障抢修服务;简化业务手续,实施“一条龙”服务,缩短工作流程,加快报装速度。

(三)向农民宣传供电服务承诺

供电所为了给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和高质量的、可靠的供电,实行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对供电服务的项目,如供电可靠率、到达故障现场抢修地时限、供电方案答复期限等,进行服务承诺,服务承诺内容公开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四)实施品牌服务战略

树立品牌服务意识,实施品牌服务,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以良好的组织管理、文化理念、服务创新树立服务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赢得农民认同。

(五)建设高素质的农电员工队伍

目前供电部门已建立高素质的农电员工队伍,农电工是农电服务的主体,将农电队伍素质工程纳入企业总体规划进行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加强指标考核,将指标量化,责任到人、奖惩到人。要实行动态管理,奖优罚劣。制定切合实际的农电工用工管理办法,规范用工管理,明确农电工的责、权、利,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相关保险,充分调动农电工的工作积极性。

(六)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接受社会监督

走访用户,宣传供电政策,征求农民意见和建议,解决用电困难。上门服务,查看客户的用电设施状况,提出用电优化方案,帮助其消除安全隐患。健全完善服务工作监督考核办法,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农电服务评议监督座谈会,改进工作。做好投诉、举报的受理、查处、反馈和回访工作。

三、推行新技术

现在供电系统已经充分利用互联网、计算机、通信等新技术,实行现代化服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广大客户,提升服务水平,利用“95598”语音电话服务系统,24小时受理客户咨询、查询、故障报修和投诉举报等业务;建立远程监测和抄表系统,对供电设施的电能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障客户用电,节省人力,提高效率,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多种渠道的查询、缴费等服务功能,如银电联网。建立对外营销信息网站,定期公告、通知、电费及用电知识等;利用计算机存储功能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了解客户的用电情况,有的放矢的为实行高效服务。

四、开展新项目

(一)保电服务

每到三夏、三秋、灌溉季节以及负荷高峰、重要节日、重要活动期间,都能做到及早制定保电方案,对相关的水库、灌渠、煤矿等供用电设备进行了巡视、维护和检修,保证线路设备的可靠供电。充分做好事故抢修的人员和物资的准备,加强95598客户服务,对农业用电故障报修优先处理,保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抢修,尽量缩短停电时间。组织服务队深入到田间地头,为抗旱排灌和秋冬种用电开通快捷高效的服务通道,切实解决用电需求。

(二)对重点乡镇企业提供特别服务

对于当地的重点项目、煤矿业及其它企业实行重点服务,如新农村建设工程、工业园区建设,要由专人负责,时间从优、手续从简、确保到期可靠供电,用电服务随叫随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重点工作对供电的需要。简化秋冬种和抗旱排灌用电办理手续,接到客户电话或书面申请后,迅速制定供电方案。

(三)建议供电所提供个性化服务

根据客户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实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对线路陈旧的村庄进行改造,提高供电可靠率,改善农民的用电环境;在农忙季节(夏收、秋收、灌溉),靠上服务,及时处理供电出现的问题;主动上门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实行亲情服务,为其排忧解难;对于出现暂时经营困难的民营经济客户,灵活掌握供用电合同的有关条款;特事特办,对于急需用电的客户,实行特殊服务,如根据客户的要求,调整工期提前送电,错开客户用电时间实行零点检修,进行移动发电车服务等。

第12篇

(一)财政支农资金不足

近年来,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新农村建设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就目前来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相对不足,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投资比例较小,且多偏向于非农产业,不利于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金融机构减少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商业性金融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趋势比较明显,进而造成了农业和农户贷款的金融机构不断减少,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在为农业提供金融服务时面对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一旦金融机构的资金得不到信誉保障,必然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对外业务,势必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首先,他们道德素质不高。其次,他们的文化素质低。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高中不等,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对农业的种植已经养成了他们自己的经验,对一些新技术、新科技持有抵触心理,进而影响到了农民的增收。另外,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比较闲散,社会公德心、集体荣誉感逐渐淡化,一些封建迷信等不良习俗逐渐兴起,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新农村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的完善

(一)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

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民以食为天,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为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满足当代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例如发展农业金融保险,为农民的农业进行保险,并实行保费补贴,从而有效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就目前发现形势来看,我国商业金融机构从农村退出的迹象比较明显,金融机构的退出就会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资金保障。为此,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非常必要。首先,我国政府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颁布一些政策性的措施,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进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大力发展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信贷机构等,为农村经济的贷款提供多方面保障。另外,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法律法规,保障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健康发展。

(三)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制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为广大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提高农民的金融知识。首先,金融机构要加强风险管理,对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从而保障农村金融服务的健康发展。其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信息网络,建立专门的网络系统,为农民群众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同时,在信息网络中,将当前新近的农业技术、金融相关知识进行传播,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重视农民队伍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着信誉风险问题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农民素质的偏低。为此,在构建新农村中,我国政府要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设立专业的院校,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其次,政府要采取一些政策性措施来鼓励人们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不断壮大新农村建设队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