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5 22:52: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经贸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国际经贸,争端解决,WTO
国际经济贸易中会产生争端,解决这些争端的办法也就应运而生。国际经贸争端作为国际争端的一种基本形式,一直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48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为解决这些争端提供了一个场所和一系列规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世贸组织,作为关贸总协定的继受者,通过引进“否定协商一致”原则、自动程序、交叉报复,建立统一的争端解决程序、设立上诉程序等有效措施,对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机制进行了完善。
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国际经贸争端的解决难题就此迎刃而解。在复杂的现实情况中,仅仅依靠WTO争端解决机制是无法圆满解决问题的。因此,探究WTO背景下的国际经贸争端解决之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今国际经贸争端的新趋势
当今世界,国家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其间所发生的磨檫近几年来,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使国际经贸争端的激烈程度有所提高
从贸易争端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一国与他国的联系越多,发生贸易争端的可能性就越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内经济受国际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与他国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由于近年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一直不景气,其国内经济增长减缓甚至陷入衰退,出现严重的开工不足,失业率不断攀升,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出于这样的考虑,各国对进口贸易的状况更加关注。贸易争端的激烈程度有加强的趋势。
(二)争端领域有所扩大
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争端主要表现在纺织品、汽车、家电等货物贸易领域;而在信息化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争端主要表现在半导体、电讯、IT等高新技术产业。众所周知,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是能否发生贸易争端的决定因素。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这必将导致国际贸易争端有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领域。
各国就限制服务业开放的冲突将成为今后国际贸易争端的一个新的焦点。
(三)反倾销、保障措施以及新型措施的广泛使用
WTO规则中,允许其成员方在一定条件下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进行产业保护。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是WTO规则所允许的维护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保障措施则是允许缔约方在达到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可以兼顾各自国家眼前的或急迫的局部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可以暂时放弃规则,进行自我调整。
自1947年起,国际社会各成员以GATT/WTO机制为依托和支柱,力图通过互惠互利的安排,各自大幅度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多边贸易体制,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实现共同的经济繁荣。这是国际社会各成员协力追求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1]但是,在追求实现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同时,各成员却仍然有自己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这就难免引起种种新的矛盾与冲突。归根结蒂,就是各成员在经济上的限制与反限制。[2]理论上,合理运用上述措施,是不会对他国经济造成严重侵害的。但是,某些WTO成员为了自身局部的和眼前的利益,不惜背弃自己作出的承诺和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利用规则,以公平贸易为借口,频频无端发起反倾销和实施保障措施。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莫过于2002年3月至2003年12月间美国依据其本国贸易法“201条款”采取针对外来钢铁进口产品的“保障措施”。
同时,技术壁垒花样不断翻新。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频繁限制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的武器。就我国而言,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繁琐通关程序为手段的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发展的约束日趋严重。此外,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计量单位、电子数据交换等手段设置技术壁垒,也有愈发普遍的趋势。
二、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质疑
在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国际经贸争端的解决的确是一个难题。而由于世贸组织在机制构建上的先进性,到WTO争端解决机构去,成为了许多国家解决争端的首选。但是,任何一个法律制度都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条文,而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得以实现。[3]笔者认为,在WTO背景下,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是否可以圆满解决国际经贸争端,还值得细细拷问。
(一)争端解决机制概况分析
世贸组织设立的争端解决机构(DSB),隶属于部长会议。DSB有权“设立专家组,采纳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监督裁决和建议的执行,以及授权暂停适用有关协定项下的关税减让和其他义务”。[4]尤为重要的是,DSB彻底改变了GATT实行的“协商一致”程序,代之以“反向协商一致”(negativeconsensus)的决策原则,即“一致反对,才能否决”。
可见,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与GATT原有机制相比,qy、高效了许多。同时,这种机制倘若能够正常地进行运作,对于国际经贸争端中的当事方,尤其是经济实力强大的当事方,将是一种较为有力的约束。以往,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往往“仗势欺人”,实行霸权主义,造成对弱小国家贸易的极大损害;而出现WTO争端机制之后,即使是美国这样的超级贸易大国,在DSB的裁断面前,也难以凭借其经济强势,借助过去的“协商一致”原则,随心所欲地逃避任何制裁。WTO规则的qy甚至使世界头号强国——美国都感觉到有些吃不消。是否接受WTO体制,尤其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争端解决机制,曾经引发了美国国会内议员的激烈争论,并经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炒作,形成全国性的论战,著名学者杰克逊教授称之为“1994年大辩论”(theGreat1994SovereigntyDebate)。[5]
有人势必会说,“既然WTO争端解决机制有如此重要的进步,那么国际经贸争端就大可以从容地提交DSB解决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对WTO规则的崇拜,抑或说是迷信!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交往环境中,坦率的讲,笔者认为:没有所谓的“放之四海皆准”的解决途径。不同的客观条件,需要不同的解决途径。两个WTO成员发生了贸易争端,在组织规则框架内进行解决固然不失为一可行之道,但未必就是争端解决的最优选择。
(二)实证分析——“欧美301条款争端案”[6]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我们就“欧美301条款争端案”的现实情况,对WTO争端解决机制作进一步探究吧。
1998年11月25日,作为对美国动用“301条款”单方宣布即将对欧共体采取报复制裁措施的回应,欧共体向DSB提出要求与美国磋商,以解决《美国贸易法》中的“301条款”问题。随后,又在1999年1月26日要求正式成立专家组,审理此案。欧共体的这一举动,把“美欧香蕉案”中气势汹汹的原告——美国推上了新案的被告席。
众所周知,“301条款”是美国贸易代表[7]用以威胁和压服外国政府贸易对手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经济霸权。其核心内容是:如果美国贸易代表单方认为外国的某项立法或政策“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损害或限制了美国的商业利益,则有权径自依照美国贸易法“301条款”规定的职权和程序,采取各种单边性、强制性的报复措施,以迫使对方妥协,消除对美国商业造成的损害或限制,或者提供美国官方认可的赔偿。[8]它的主旨在于保证美国产品能够长驱直入和充分占领其他国家的国内市场。
因此,许多吃过“301条款”苦头的国家,在这一案件中,由欧共体牵头,一呼多应:巴西、加拿大、喀麦隆、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尔、中国香港、印度、以色列、牙买加、日本、韩国、以及泰国,先后纷纷要求以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身份,参与本案的磋商谈判和专家组的审理程序。从双方实力对比上看,几可称为“旗鼓相当”。这种局面,在世界贸易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本案专家组在1999年3月31日组建成立,经约九个月的审理,于1999年12月22日签发了审结报告书,并呈交DSB审批。其核心结论是:
稿件要求
为了节约资源,提高审稿效率,本刊自2010年3月起将只接受电子版稿件,请以word格式发至本刊专用收稿邮箱,并在电邮标题上注明“投稿”字样和作者姓名及文章标题。此外,本刊编辑部郑重声明,对发给编辑部工作人员或请他人转寄的稿件将不予接受。
二、本刊提倡简洁朴素的文风,文章标题限20字之内,一般稿件正文原则上限8000~10000字。来稿请附中英文标题、若干个中英文关键词、250字以内的中英文摘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以及符合我刊格式规范的参考文献。作者文责自负。
三、文章正文一般用宋体五号字,标题一级序号为一、二、三,二级序号为(一)(二)(三),三级序号为1.2.3.,四级序号为(1)(2)(3)。引言不排序号。
如果引用的是论文中的观点,其写法为:
“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或:“姓名(YYYY)的观点是……”。其中,YYYY是4位数的年号。如果作者在该年发表2篇以上的文章,则按照发表的时间顺序分别标注a、b、c等,如:YYYYa,或YYYYb。
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1字,居中排于图的下方;资料(数据)来源标注于图左下方,图一般随文编排,放在相关文字的段后。
表格应标明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之间空1字,居中排于表的上方;资料(数据)来源标注于表格左下方,表格一般随文编排,放在相关文字的段后。
附录(表)放在文后,并标注“附录(表)”字样,如有多个附录(表),请标示附录(表)1、附录(表)2等。
文章脚注用宋体小五号。每页序号重新开始,不连续。
独立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研究分析
据统计,截止2005年,全国高校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点就有561个,专业过多过泛日趋严重,也带来了一些衍生的问题。例如在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块,独立院校未能把握新世纪的国贸人才需要,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拔尖人才稀缺,一般人才过多,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现代经济学理论有所加强,新兴经济理论课程更新不快;理论教学空泛,定性分析灌输较多,结合本土经济案例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够,师生教学互动研讨亟待加强等问题。
一、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成果
纵观国内各大高校以及独立院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现已基本形成一类是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外经贸人才培养目标,其偏重国际贸易实务。另一类是以南开大学为代表的偏重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由这两类目标的设定我们可总结出,高校及独立院校已看到国际人才的特色需要,即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就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而言,在其经管学部之下的国贸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微观)、西方经济学(宏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对外贸易概论、国际经济学等;实践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相比以前只有理论课而言,现在的课程设置已增加了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上教师也会适当结合国际贸易实例,来增强学生的实务感。
再例如国内知名院校浙江大学,其国贸专业在经过摸索和实践之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其探索和实践“厚基础、强理论、研究型、国际化”为特征的重点高校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其明确国贸专业的基础骨干课程,依据国际前沿和本土重大现实问题,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本土案例教学,实现了课程大纲、教材、内容和考评“四统一” ;第三,建立了经济学科基础骨干课程绩点、竞赛获奖和科学相结合的人才甄别选拔机制和免试研究生、出国交流优先推荐的激励引导机制。第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强化课外阅读、seminar和前沿讲座。以上举措切实保证了该校国贸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
1.“学科中心型”局限性日趋凸显
所谓学科中心型,即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已经逐步认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在近年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但是仍有改善的空间。该校的课程设置可归于此类学科中心型,即实践环节还可继续增强。例如,可增加银行实务课程或者实践环节。国贸专业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将去往各大银行工作,虽然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过相关知识,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例如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习了各种贸易术语,但工作中一旦碰到,却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术语的区别,印象仍停留在学校考试之前的死记硬背上,这样很容易混淆知识,从而造成工作失误。若能在假期组织有意愿的同学去实地考察,最好是在银行实习一段时间,那么教学效果将大大提高。当然,这需要学校提供诸如此类的社会资源。
2.“岗位应用型“体系问题并存
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现在很多国内独立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流行起“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
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在此种培养目标之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及其有限,专业知识不扎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就业的需要,但是会导致我国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缺乏;第二,此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对相关独立院校有较高的要求,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有足够的资金构建这些课程所需要的平台,例如修建规模大且完善的实验模拟室;都有足够的经历和时间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等等;第三,就业若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学生对此种模式的信任感会逐步缺失。
三、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
第一,课程体系的设置将更加适应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党的十七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度,更要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一系列关于对外经贸战略的重大调整和部署,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发展服务贸易”、“引进来与走出去”等,都应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得到体现,以适应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走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之路。经济学要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强烈的国际化背景,“三个面向”的要求更具典型性。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经济运行中的不可预见因素增多,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专门技能,还必须善于战略思维和具有理论功底扎实的复合知识。国际化和复合型互为依托,二者兼容互动,是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正在全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此形势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已经具备,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一笔交易从开始的建立关系到最后的核销退税,共有11步,每一步都需要专业的人员负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可能成为国际商务师、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报检员、报关员等,这些人都是企业的核心,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他们需要熟悉业务流程,对产品了解透彻,对行业的变动敏感,具有良好的修养和职业素质。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德、智、行三者合一的专业人才成为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现状
1.国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在近一个世纪前就已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国民系列教育到成人教育,从社区大学到名牌大学,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研究生,形成了一整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体系。
2.国内对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的介绍
国内对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的介绍主要是关于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职业教育委员会、美国和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以及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等,这四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对我国本科院校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借鉴意义。雷正光从思想层面、机制层面以及模式层面等角度对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并从中总结出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杜驰主要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内由于经济社会,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开展得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关注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多样化问题,一般认为从我国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后才真正对此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目前,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活跃,开展得较好的学校有: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北京联合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业工程技术学院、金陵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而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才刚刚开始,但已有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学校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的论文有很多,如宋旭丽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滨洲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个案》,从个案的角度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案;王兴华的《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综合分析几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各国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
国内学者对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介绍,但忽视了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从小学到大学,长期以来进行的都是应试教育,缺乏对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国内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对属于大众化教育的本科教育阶段的实践教育的论述与实践都较少。在较少的论述中有涉及到独立学院本科教育、城市规划专业、计算机教育、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研究,但是针对应用性非常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讨则缺少研究与论述。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贸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商业谈判、签订合同、履行合同、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学生必须全程掌握整个工作流程,况且在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中应尽量规避风险、防止陷入商业欺诈,赚取更多的利润是每个商人追求的目标。
对于应用性非常强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来说,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比较随意,看哪个顺眼就选哪个。进入高校后,学生往往不清楚自己应该学习哪些东西,不知道所学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更不知道将来毕业后自己能做什么,所以常感到迷茫,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学习主动性不强。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由于中国特殊的教育情况,形成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范式。大学如果延续以前的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学习被动、眼高手低的学生。
目前,对于实践要求非常高的国际经贸教学,依然停留于教室内老师教、学生学的培养模式,这样一方面学生没有机会主动地探寻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毕业后,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要求。
(3)毕业生动手能力弱。市场竞争激烈,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是很有难度的,尤其是要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许多优秀的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看到各种各样的单证及操作流程就感到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要经过漫长的适应期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一部分用人单位宁肯花高价招聘一个熟练工,也不愿意培养一个优秀的毕业生。
2.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师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老师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在实践工作中独当一面。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素材的陈旧性。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能把握课本上的知识点,但很少从事实践工作,不能掌握在实践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实行的是“空对空”的教学,而在国际贸易工作中,从宏观层面来考虑,国际贸易惯例和各国的外贸方针政策时有变更;从微观层面来看,新的贸易手段、商业欺诈等层出不穷。而书本上的资料更新速度较慢,无法真实地反映现实情况。老师必须深入实际工作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之中。
(2)教学方式的传统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长期以来学校主要关注课堂教学,教师讲授的是教材上的知识点,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方案
2009年7月,我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同时在2009年10月集星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精品课程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我校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转贴于 针对目前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校理论学习—实习基地实践实习—回到课堂深化理论学习—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进行实践实习”循环的方式,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如此循环,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精、专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具体培养模式的方案如图1所示.
(1)大一新生入校后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该专业主要从事哪些工作,应该学习哪些知识,明确学习的目的。
(2)大二学生完成“国际贸易理论”等基础课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初步理论学习。学校把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全部上传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3)大二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利用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在此环节中,学生主要形成对商务谈判、签订合同、报关报检、投保、租船订舱、国际结算等整个流程的感性认识。
(4)大三学生系统地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外贸函电”、“报关报检实务”等。在此环节,重点进行理论教学:首先对每个环节的理论知识点进行详细、具体的介绍,侧重于课堂讲授;其次将理论知识介绍完毕后再进行案例教学,侧重于课堂讨论;最后运用进出口模拟操作软件进行模拟操作,侧重于实验指导。通过视频教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模拟操作,全方位地完成理论学习。
(5)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大三学生在寒暑假期进行操作实习1,即学生在指导教师及现场操作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操作。通过邮件往来进行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签订合同;进入履约阶段后,如果做的是出****易,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环节的工作,包括报关报检、投保、租船订舱等流程的工作,并制作全套合格的单据到银行进行国际结算,办理外汇核销,完成整笔出****易的内容;如果做进****易则完成申请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投保、付款赎单、报关报检等有关的工作流程。对于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且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大四回到课堂,通过与老师的在线交流,解决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6)大四学生带着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主要通过在线问答平台深化理论学习。大四学生通过大三寒暑假期间进行实习后,初步掌握了整个实践操作的流程。将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由于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采取全系教师对所有学生实行在线问答的方式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
(7)大四毕业实习要求在实习单位进行操作实习2,即能够在相关工作环节中独当一面,自主解决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通过研究大四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单位的业务操作能力等指标来检验利用实习基地平台改进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从而进一步完善我校的教学模式。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了实践操作能力。继续深造的学生知道了应研究哪些问题,为其未来做研究指明方向;就业的学生能迅速地上岗工作,增强了我校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好地解决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
吴建成,石澄贤.浅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的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鲁越青,朱小芳,等.构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以绍兴文理学院的探索实践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论文摘要:民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向社会输送能胜任一线工作的有理论、懂业务、会应用的实用人才。针对民办本科“国际贸易实务”这门综合性极强的专业主干课程,提出了案例教学引入该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案例教学是该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肯定和完善。运用案例教学要注意:精选案例;精心组织教学环节。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讲解以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理论和知识。
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是民办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开展案例教学法要晚于国外,目前许多高校仍很不重视这种教学方法,尤其是遵循培养理论精英人才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公办本科院校。但在加人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同时,我国的教育管理尤其是教学方式也应与国际缩小差距。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公办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决定了民办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与市场接轨的必然性。实现新旧教学方式的衔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民办本科在教育市场扩大发展空间的重要祛码。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现实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则由教师结合课程相关内容,将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进行简化、抽象等加工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让学生独立分析案例,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大部分案例都是来自于国际经贸实践,并没有惟一确定的答案,因此可以给学生进行开放式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主体性,极大地调动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肯定与完善
根据对我国目前外经贸人才需求的动态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及民办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科专业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目的和教学目标,实施案例教学达到既能扩大专业口径,又能保证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是对传统教学的肯定与完善。
二、案例教学在民办本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运用
(一)精选案例
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成功的案例教学。选择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所选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针对民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在日常的章节内容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的案例选取时不易太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涉及的内容和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实际教学过程又需要按照不同章节循序渐进,不可能在不同内容之间进行大量的交叉或重复,因此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应引人涉及若干知识面的案例,这种较综合全面的案例在实际业务中出现的机率较大,更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在选用案例时应由浅人深,由专题型案例到综合型案例。
在没有适当现成的案例可供使用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也可编写适合教学、能对加深理论学习和了解实际贸易环境有益的案例,弥补现存案例的不足,服务于教学的需要。从选择案例到编著案例是一个对教师能力要求递增的过程。
另外,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弥补理论的滞后性。
(二)精心组织案例教学环节
在选取了具体的案例之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精心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
1.教师巧妙控制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教师应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人,对关系到案例主题的矛盾意见引发研讨,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在发问中循序渐进,防止按事先准备好的想法,一味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走。给发言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最后才进行点评和总结,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但由于国际经贸案例往往比较复杂,学生经验不足,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而偏离主题,缺乏整体观念,此时教师应注意疏导学生,将学生引入正确方向。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的分析环境,更好地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科学合理的课堂控制是关键。因此,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积极参与
在开放经济环境下,跨境、跨国人口流动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达到一定规模的国际人口流动会影响流入国的社会治安,这一点在我国
>> “社会与国家”范式对南共自治社会主义的影响 公民社会与国家、市场的互动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独特视角下研究传统乡村社会与国家政权的互动 黑格尔政治哲学中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 公民财产权、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研究 国家制度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创建首都和谐社会与国际化语言环境的关系研究 社会流动对村庄信任模式的冲击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运行特点 利率市场化与国际资本流动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和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介绍“苏联社会与国家制度讲话” 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流动人口的社会效应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发展与国际资本流动结构的实证分析 金融发展与国际资本流动结构的案例探索 流动人口生育管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应研究 试论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4] 2009年7月,财政部国际司邀请笔者承担东亚金融合作研究项目,笔者根据当时已开始研究一段时间的《开放经济对国家统一的潜在冲击》论文的初步思考结果,借此时机向该司副司长进言,说国际经贸带来的人口流动和国际移民问题很可能会成为中国治安乃至国家政治统一的一大潜在威胁,提到了广州黑人群体、义乌外国人群体等潜在问题,希望他们在推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时,全力推进经贸自由化,但对人员流动自由化须慎重。进言刚刚数日,广州就发生了这起黑人动乱事件。
[15] 何新:“中国当代文化备忘录:我的困惑与忧虑”,载于《东方的复兴——中国现代化的命题与前途》第一卷,第282~30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16] 如该州发展计划委员会社会处《关于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的调查报告》(2001年12月17日)主张采取引进朝鲜“脱北者”等措施以保持该州朝鲜族人口比例,在国内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应,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与此相对应,苏联时代格鲁吉亚共和国曾鼓励格鲁吉亚人口生育而限制亚美尼亚人口增长,为此遭到斯大林批评。
[17] 有报道称,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直辖市、省辖市、地级市291个,其中有183个提出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专业特色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
论文摘要:廊坊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改革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理论和实践脱节,注重教学的时代感,丰富教学的内涵,改善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终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并且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一、研究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是立足于涉外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被誉为“中国第三大经济圈”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其中地处环渤海核心地带的河北省廊坊市,近年来利用其地理、环境和自身优势,逐步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尤其是东北亚经济圈的步伐。廊坊外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廊坊各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的问题,缺乏有针对性地满足主流用人单位需求和地域特色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本地需求,以培养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能够为廊坊外贸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廊坊对外贸易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2010年廊坊地区外商直接投资49070万美元,截止2010年底,廊坊市有三资企业542家。廊坊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引入必然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实践变化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时刻注意知识的更新,密切注意实际工作中相关政策的调整,注重教学的时代感,提升学生的使命意识和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作为环渤海的核心地带,廊坊目前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的六大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台湾最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富士康和国内最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华为更是加速了廊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更新相关政策变化,并引入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政策,结合廊坊的产业及地域优势,引领学生利用产业集群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等为廊坊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出谋划策。
2.开展实践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教学,使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开设模拟实验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精心设计的进出口业务环境,以廊坊的主导产业为例,结合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知识,使学生通过全程仿真的进出口业务的训练,掌握进出口业务的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建立业务联系、发盘、还盘、价格核算、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报关、制作单据、合同履行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业务的动手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创业计划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带领学生到廊坊国际贸易洽谈会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沟通和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和社会零距离接触的目的,提高国际贸易学生整体就业竞争能力。
3.双语教学
廊坊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引入以及国内龙头内资企业的入驻提高了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授课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双语教学的层次和方式,达到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英文表述方式甚至灵活运用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具体实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时,可以引用外文案例分析讨论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双语教学的互动,一方面增加了课堂信息,同时丰富的多媒体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缓解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从事涉外工作打下基础。
4.教学本地化
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的规划实施,为廊坊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的案例、数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效果并从中得到启发,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比如在国际贸易课程讲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时,可以廊坊企业为例展开,2009年以来,廊坊实施建设的亿元以上大项目中,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项目占2/3以上;其他进口国会在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包装材料、卫生指标等多个方面采取保护措施,对廊坊出口产品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廊坊开发区有很多内资企业在出口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选择廊坊本地企业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引领学生为出口企业提供应对策略,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具现实意义。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要立足于廊坊本地需求,结合最新经贸政策,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运用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政策分析和解决廊坊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为廊坊的外贸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涛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论文摘 要:通过对近些年美对华贸易政策总结,研究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中美两国现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战略组合之一。多年来美国对华政策时冷时热,软硬兼施,对我国经济产生绝对性影响。在研究中美贸易的时候,有必要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政策进行研究。
本文将近几年关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问题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其发展历程,并预测未来趋势。
一、卢荣忠.孙忠《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
八十年代末期以来,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变,美国对华政策渗透着强烈的政治因素,日益表现为:第一,加强单边行动,双边谈判强硬;第二,以贸易立法为武器,日益突出歧视性;第三,加强非关税壁垒的作用;第四,有多边主义转向双边主义和区域主义;第五,贸易优惠制度的地区化倾向。
美国对华的战略已经转变为:对经济迅速增长的中国予以支持,加强"和平演变"攻势。
二、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分析美中贸易政策评估报告》
三项对华贸易核心原则,即推动日益开放、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为美国人民赢得该体系的经济利益;追求更平等、更持久、具有平衡的机会、能够为美国创造对称的出口部门就业机会的贸易关系。
具体政策:第一,美国即将针对美中贸易采取一些行动,包括强化美国贸易代表署执法能力,以便更好地确保中国履行贸易义务;第二,强化美国贸易代表署获得中国贸易体制和实践的信息的能力;强化对华贸易谈判能力;就对华贸易增强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协调等;第三,为保护本国跨国公司的利益,美国政府采取经济外交手段为本国跨国公司进入他国市场提供服务支持,同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即通过“出口自愿限制”和针对性的反倾销措施等,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拒之门外,以确保美国跨国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第四,对中国商品连连设限和反倾销;美国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来认识,寻找各种借口对中国的发展设置障碍,除了向中国施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之外,在贸易政策上实施歧视性待遇是实现牵制中国的有效工具;第五,美国对中国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更能刺激美国的贸易伙伴积极寻求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近年来,美国加紧与其他国家建立FTA,一方面是美国政治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与中国有竞争关系的那些国家要维持或增加在美国市场中的地位,并且那些国家的出口产品也都集中在纺织品和服装方面,而美国用更大优惠的市场准入换取那些国家非经济方面的承诺,如柬埔寨承诺实施劳工标准,中美洲五国承诺与贸易开战、促进民主和环境保护,与摩洛哥、巴林建立FTA有利于美国在中东的影响。
三、余利红.刘海云《对外反补贴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与因应对策》
(一)最新动态
多国运用其国内法对华反补贴:
1.加拿大和美国是对华反补贴的先行者好主力军:美国2006年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发起的“双反”调查,是1991年以来首次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发起反补贴调查。虽然该案最终因无损害而以无措施结案,但美国却扫除了对华实施反补贴的法律障碍,到今年3月底共对华发起13起“双反”调查。 转贴于
2.反补贴和反倾销双管齐下,对中国涉案出口产品造成双重救济:对于“双反”调查,尤其是美国的“双反”调查,中国在多次抗辩后,发现抗辩并不能起到实质作用,中国产品的出口仍然面临双重救济的风险。
3.对华反补贴已经蔓延到其他一些重要的贸易伙伴:就在加拿大、美国对我国紧锣密鼓进行反补贴之后,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度从2008年开始也拿起了反补贴大棒。
(二)将中国补贴问题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未来趋势:在未来几年中,对华“双反”调查仍将在高位运行,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好转以及中国补贴制度的规范和相关立法的健全和实以及反补贴应诉能力的提高,对华“双反”调查将逐步回落。
四、《中国加入WTO以来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相互依赖、相互受益的经贸合作模式决定了中美两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在总体上保持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也将保持稳定的、开放的格局。但无论如何,巨额贸易顺差在政治上仍然是相当敏感的,并常常被联系到国家竞争力这类有煽动性的概念上。美国受到影响的利益集团、国会和政府,都十分关注这一问题,并进而在上述诸多贸易政策议题上对中国采取日益强硬的立场。
五、美对华现行贸易政策
(一)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
(二)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三)贸易制裁与贸易补救措施:特别301条款;“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 特保条款与保障措施;“337条款”
(四)歧视性政策
六、结束语
上述研究成果说明,美对华贸易政策,在中国加入WTO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美对华贸易政策基本上都是保护性和歧视性的,并手段多样。在几年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对华贸易政策会更加强硬,至少不会放软,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绝对性影响。
参考文献:
[1]卢荣忠,孙忠.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J].国际经贸研究,1995.
关键词: 经贸日语 阅读课程 研究型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悄然回复,我国外向型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外资企业对华投资热度不减,外向型企业持续发展。因此,人才市场对各种商务外语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而日语作为在华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语种,越来越受到人才市场的重视。于是很多普通高校,甚至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日语专业。
通过对浙江宁波的十数家外向型企业和外企、外贸公司的调查,我发现,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想要招聘日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难,难就难在日语语言流利、知识面广、经贸知识丰富又擅长对外交流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却可遇不可求。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而“供”和“求”的不对称,更对日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除日语流利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经贸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考查一个人的外语水平,一般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来进行。教育部《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大学日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大纲》对阅读能力、译和听的能力及写和说的能力作了三个层次明显不同的要求,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列在首位,可见“阅读”在日语教学中的地位。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他“听、说、写、译”的能力。因为“读”是基础,只有提高了阅读分析能力和阅读技巧,拓展了阅读面,扩大了知识面,才能更好地“听”――理解他人的意思表达,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译”的工作,从而更好地“说”――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说”的能力提高了,才能使“写”的能力提高。因此,阅读能力虽然不像“听、说、写、译”能力那样显山露水,却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基石。
而经贸日语的要求又有其特殊性。“听、说”当然是最基础的能力,能听懂对方的话并能就一般内容与其交谈,普通人专门学习一年就基本能做到,难就难在能在商务工作中,陈述自己的意见,交流自己的想法。日语专业大学毕业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用日语写出毕业论文。所以写一般性的内容,翻译一些普通内容的文章,也是日语专业学生一般都能够掌握的。但目前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经贸知识,而无法顺利地完成专业性的“写和译”的工作。而这些专业知识就必须通过阅读来提高。
三、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策略
因为本校是具有财经特色的普通高校,所以在申请开设日语专业时,我们就把经贸日语作为一个发展的特色和方向。在日语专业三年级开设了“经贸日语阅读”、“商务日语”、“日本企业文化概论”等课程。我承担了其中“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任务,就以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平台,探讨阅读课程的新型教学策略。
当今时代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它不仅仅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需要具备对国际政治经济信息有很强理解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经贸日语阅读”这门课程在设立伊始,就是规划将国际经贸知识的教学与日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知识,熟悉财经方面的新闻报道、评论等特殊文体,并与着重教授商务函电与实务的“商务日语”等课程互相补充,以期使学生在日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掌握一定的财经、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沟通能力及综合竞争力。当然这里所说的沟通、交际可并不是单纯地能与日本人交谈,而是理解各种国际政治经济信息,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已经超出了单纯语言学习的范畴。
由于本校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都从未修过经济类课程,因此对财经类日语文章的理解显得较为薄弱,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由此影响学习兴趣,使得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始终无法有大的提高。我通过数年实践前辈学者的不少教学理论,慢慢地有所收获。
1.理论依据
ESA理论是由英国语言教育学家哈默在其著作How to Teach English一书中提出的。由于语言学习的通用性,我认为同样也可以在日语教学中运用。哈默认为,无论什么教学内容,教学中都应该有投入(Engage)、学习(Study)和运用(Activate)。“投入”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则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语言知识、结构和信息,直到能够运用外语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最后的“运用”,重点在于使学生尽可能自由地、有效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哈默认为,语言形式及具体的语言点并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话题下有效地、适当地使用语言。
而研究型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发现、探索,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环境,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鼓励学生去发现、创造、解决问题。
2.教学策略探索
ESA理论和研究型教学理论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潮流的教学理论,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尝试在ESA理论基础上结合研究型教学模式,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选择了内容由浅及深、有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的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商务日语文章选读》,此教材选材较新颖,所选文章主要来自《日本经济新闻》《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日本主流报刊近几年发表的热点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文章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例如:企业文化单元,选取了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问题、企业加班问题;金融单元,则选取了2007年爆发的,至今依然影响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内容。而对于课文内容中涉及的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及特殊的背景知识,编写者很贴心地在每课前设置了“基础知识”这一板块,对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词汇进行了重点解释;在“课外阅读部分”,还选取了与课文相关的一些会话体文章,比较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的知识,熟悉财经方面的新闻报道、评论、甚至专访等特殊文体,又不至于太难懂,还能让学生对中日经济关系和日本的企业文化等循序渐进地形成基本的概念。
下面以其中第五课“日本的な雇用特と”为例,探讨我的课堂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环节。日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都很关心将来的就业问题,而不论是到日企、中日合资企业,还是到有对日相关业务的其他外向型企业就业,都必须了解日本企业文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给学生放了日剧“anego”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轻松直观地了解当今日本企业的雇佣形态的分类和比较,并让学生通过剧中几个角色的行为,分析不同的雇佣形态对他们行为的影响,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并对此类文章的阅读技巧进行评价。
(2)研究型学习环节。教师在介绍了一些相关基础知识后,围绕日本企业文化,提出了以下研究专题供学生选择:1.日本传统企业独特的雇佣特征和优缺点;2.日本企业经营的变革;3.日本式经营的年功主义与英美式经营的成果主义的比较。由学生分组选择某个研究专题,自己寻找问题,并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写成研究报告。再通过课堂发表,向同学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然后可以互相答疑。这样,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相关材料,并且需要经过整理、分析,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研究型运用环节。通过上述环节,学生们掌握了日本企业文化相关的很多知识,接下去就是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将学生分组,以“哪家企业更具吸引力?”为题进行小型辩论赛。辩论赛的评判由未参加此组辩论的学生担任。为了辩论赛,学生们需要针对特定的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查询相关讯息,进行比较研究,更直接地接触到最新的财经报道、评论,甚至由特定日本企业的经营特征形成的管理理论。除此以外,还培养学生归纳、收集资料、选择论据的能力。这能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而辩论赛本身,使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话题下有效地、适当地使用语言。这也是语言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之一。
(4)综合评价环节。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课堂讨论、研究报告和辩论赛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每个活动环节都安排考评,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的质量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这样每一课的学习成绩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平时学习成绩,并且在总评成绩中占绝大部分比例。
总之,教师起了引导学习、帮助学习和促进学习的作用,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也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阅读量,既拓展了视野和知识面,又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然,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探索改进的地方。比如:在研究型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一个很考验教师的地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在综合评价环节中,如何公平地进行评价,还需要更科学的度量。但不论怎样,在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研究中自我学习、自我拓展,这应该是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Harmer,J.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74-81.
[3]黄文英.高级英语阅读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9-122.
[4]李永宁.ESA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探索,2010,(1):84-85.
2005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在海关办理注册登记的进出口企业就有20多万家。随着企业进出口业务量的增加,企业对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必将增大。而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学习更多地是为了期末能有个好成绩,而对实践锻炼不重视,导致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以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不高。为了改变这种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局面,在总结和借鉴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应用递进式教学法,即通过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模拟实训、项目实践、评价考核与意见反馈六个阶段,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具有一定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外贸人才。
一、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本文分六个方面介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1.理论讲授。理论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准,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各章节内容的特点,讲授理论以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进行,同时兼顾自学与研讨等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即通过边讲边议、布置热点问题、学生查询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写出论文等多种形式。
2.案例教学。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案例,以一个典型企业的进出易过程为实例,贯穿国际贸易实务的全部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每个环节的知识,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布置案例作业供学生练习,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贸易纠纷案件,做到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都将得到提高。
3.模拟实训。随着我院医药营销学科仿真实验室的启用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系统》教学软件的应用,可设定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由教师、学生分别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海关、银行、检验检疫、运输、保险、税务等各部门的角色,进行国际贸易中各环节的模拟实际操作。学生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亲自实践掌握进出口业务的过程和规则,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适应外经贸企业实际操作岗位的需求。
4.项目实践。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初步与当地几家外贸公司合作建立松散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模拟实训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和企业精英共同提出多个项目,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带着这些专业项目到企业走访、调研,最后提交科研小论文。通过项目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国际贸易的业务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考核。鉴于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方式。即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学生成绩由作业、分析报告、笔试、讨论和小论文等几部分组成。期末卷面考试以理论知识为主,只占总成绩的40%;课堂讨论或专题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5%;案例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模拟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项目实践论文占总成绩的25%。
6.教学沟通与意见反馈。为保证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学期结束后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教学沟通,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第一,每学期开学三周左右,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希望和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每学期结束后举办一次由学院督导团、学科全体教师、各班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建立教与学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二、递进式教学法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理论讲授阶段,教师要注意对讨论过程的控制,可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可采用聘请实际业务精英讲解的方式授课。
第二,在案例分析阶段,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贴于
上。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交给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不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对所选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原始资料陈述、分析、论证,并提出自己对案件的处理方案。
第三,在模拟实训阶段,要制定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办法,在实际教学中严格履行,使学生们认识到模拟实训阶段的重要性,以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
第四,在项目实践阶段,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指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践过程和实践论文。
第五,在评定考核阶段,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各部分考核结果占总成绩的比例。
第六,在教育沟通与意见反馈阶段,应及时解决反馈问题,调整教学方法的不足,使递进式教学法尽早得以完善。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数量和频次越来越高,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专业中国贸易人才。现阶段,我国高校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本文主要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就财经类独立高校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一定助益。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向着平稳发展过度,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动力转化出现了新常态。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处于结构调整优化,提高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阶段,这些问题对我国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更高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这些人才必须熟悉国际贸易理论,通晓国际市场规则,更要熟悉国际间跨文化贸易人。
但是从最近几年市场反应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数量众多,但是质量不高,供大于求,出现这种情况与国际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业也跟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很大关联。面对新形势下,我国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全新需求,如何提高财经独立高校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成为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
1.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办学的定位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是一所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于2006年面向全国招收普通高等教育国家任务生,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学院现有25个本科专业,形成以经、管为主体,经、管、文、工、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校生22400多人。学院占地近千亩,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广州市增城区,交通便利。校园规划井然有序,绿树成荫,建筑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学院近年来投入逾千万元高标准建成校内经管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云计算、云桌面等平台,着力构建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学习环境。
学院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道路。学院注重内涵特色建设,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体制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和中青年骨干的后盾作用,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龙头,讲师、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为骨干,博士、硕士为主力,各学科教师梯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适应了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专业英语娴熟,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及政府涉外机关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综合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国际贸易实训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首先,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其次,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测试水平;再次,跨国文化素质、交往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英语水平应达到国家六级水平;第四,熟悉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地理、国际金融、销售公关、国际商务谈判、法学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第五,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报关、报检、国际货运、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核心知识势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最后,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
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更广泛领域,包括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和金融、商贸、流通、信息、高技术研发等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2010年国际经贸人才需求79万人。而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为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未来几年间,中国的经贸应用型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与战略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在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服务贸易人才欠缺70%~80%;投资人才缺口也在60%左右。
然而,就在人才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乐观。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就业率仅十分低。据《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面对这种现状,需要我们切实分析市场人才需求情况,从学校自身建设出发,通过更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我国独立院校培养出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应用型独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1.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后续保障和支撑。高校中的很多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都具备很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当地的企业和企业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素质都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师的国家化观念和经营不是和充足,对实施国际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实际岗位需求还存在不少差距。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是要能够从事国际事物的高素质人才,如果教师的国际化观念不充足,将会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就要求独立院校的不断完善和改革教师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教师到跨国企业开展学习和交流,熟悉企业的日常工作流程。同时,还要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摆在教师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怎样认识这个专业,国际贸易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之前,不要局限于国际贸易的几种经典理论和经典的教学思想和原理,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解决国际矛盾摩擦,国际商务谈判等问题的实际能力,将专业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有效连接起来,保证学生在处理国际贸易问题时,能够用英语解决问题。此外,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为教师创造一个舒心的教学环境。要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职称评比,晋升和待遇等方面给予的一定的政策倾斜照顾。
2.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综合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科学的对学生的专业课和公共课以及选修课、通识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进行综合确定,通过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的整合和优化,充分体现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特点,保证培养出现的人才更加适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保证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制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建设规划,保证计划能够顺利的执行和实施,实现课程建设和规划的任务要求。
此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注重教学多学科交叉,要通过始专业课程设置精心培养复合型、综合型经贸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多学科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这样就大大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充实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的知识含量,为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还要重视构建以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学科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分析,建立起以《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为课程中心的国际贸易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然后在建设以《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单证实务》、《国际结算》、《海关通关实务》为代表的国际贸易专业实务课程理论体系,再建设以《国际贸易电子仿真模拟》、《国际贸易案例研讨》、《国际商务专题研究》、《国际商务场景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调查》为代表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体系,从而保证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形成以理论课程体系为基础,实务课程和实训课程为支持的综合课程体系。
此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在编写上述教材过程中,应该将实训和学习指导方案纳入教材体系中,只有建设一个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才能积极的推动整个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此外,国际贸易专业在进行开展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师资队伍现状,在人才目标确定、专业设定、课程设置以及分布教学和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确定方面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保证课程体系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3.教学方式与方法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应该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这一教学中心进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大胆的改革。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应用案例教学法,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推广和传授知识和实训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法。同时,还要加大班级实行双语教学的程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还要积极尝试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应该遵循现代教育规律,积极应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复杂国家市场环境的能力,要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会涉及到国家行业的特点需求,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比例,积极推广双语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讲解时应用英语教学,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比较浓厚的国际贸易学习氛围。学校通过政策支持、师资力量教育培训以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等多种途径途径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进程。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此外,为了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专业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操作手段,通过自行设计教学课件,提高教学质量。
4.培养方法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将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措施。在注重强化学生国际商务操作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国际贸易专业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精心搭建实训平台,建立包括技能培训、实验室电子仿真模拟、国际外贸场景实训、专业调查报告、见习报告以及毕业论文写作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教学计划的需求,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安排课程技能实训、仿真模拟实训以及专业调查报告等方面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校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实习调查检查工作,从而有效保证实训的效果和质量。此外,为了保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接近实际需求,要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在实际场景中学习,提高实训的效果。
结语
总之,我国现行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做好课程设置工作,不断更新教师理念和教师素质,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应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和对策,进一步完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国际贸易环境的需求,促进我国国际货物贸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