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6 19:51: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群众工作意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改进调研作风,解决实际问题
要围绕教育工作中心任务,确定调研课题,制定调研计划。局机关领导、干部及学校领导应经常深入教育教学一线进行业务指导,抓工作推进,要广泛征询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倾听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述求,直面各种问题,有效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要完善好局领导带科室联系学校制度,每学期到联系学校调研不少于20天,至少帮助解决一至两个实际问题。
二、精简会议活动,切实转变会风
严格实行会议审批制度,一些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要减少会议数量、控制会议规模;要科学安排会议日程,力争开短会,力戒空话,提高会议实效。全县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一般不超过半天,一般业务会议由一位领导主讲,时间不超过1小时,其他领导布置工作不超过15分钟。会场布置因地制宜,节约从简。大力精简各种茶话会、座谈会、联欢会,未经批准不得举办各类节日庆典活动。
三、规范文件办理,提高办文质量
严格禁止滥发、乱发文件,减少发文数量;电话能落实事项严禁发文,没有实质内容文件一律不发;已有明确规定且仍然适用的,严禁重复发文;凡通过电子系统发送的公文,原则上不再印发纸质公文;各股室、学校应严格按照公文规范模式、程序制发报送文件。简报应当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该压缩合并的压缩合并,该精简的精简,适当减少简报数量,原则上不再新增简报。
四、厉行勤俭节约,规范公务接待
压缩办公经费,从严安排出差,严格执行报批程序,严格公务接待标准,严格执行有关会议经费开支标准和会议定点管理规定;工作会议会场一律不得摆放鲜花、不得制作大型喷绘背景,除会议统一要求发放的有关文件材料外,严禁发放文具、纪念品等。局机关人员下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城区学校不安排工作用餐;确需在乡镇学校用餐,尽可能在学校食堂简约安排,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标准规定。学校之间不得以会议名义互相宴请、送礼、安排高档娱乐消费;公职人员工作日中午一律不得饮酒。
五、统筹安排外出,严格审批程序
严格执行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审批制度。学校组团外出学习、观摩、考察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经局主要领导批准后方可组团出行;学校严格控制组团人数、行程及考察经费;校级领导参加市级以上培训、学习由局政工股根据工作需要从严控制,统筹安排。
六、注重优质服务,树立良好形象
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服务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落实好领导接待日制度,认真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处理群众来信,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尽最大努力方便群众办事。严格控制检查评比、评估验收、表彰等活动,减轻基层负担,树立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教育形象。
关键词 重点驾驶人 分层 动态管理 源头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一、重点驾驶人实行分层次动态管理的目标及理念
正确的目标与理念对事物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就重点驾驶人实行分层次动态管理而言,关键要结合交管部门基层管理的实际情况,确立一流的工作目标与理念。
(一)抓住了“人与安全”这一主要矛盾。
交管工作三大元素:人、车、路。三者中,驾驶人最不稳定,他在不同时间、空间,会有不同的表现,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元素。以象山交警辖区为例:2000年以来共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事故9起,其中涉及驾驶人酒后驾驶违法的4起,超载超速驾驶违法的7起,无证驾驶违法的4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故驾驶人自身存在问题。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工作模式实际上就是抓“人与安全”这一主要矛盾,交管基础民警根据本辖区的交管工作实际,采取对重点车辆重点驾驶人重点管理的针对性策略,从而实现交管“保安全”的工作目标。
(二)公安基础工作的组成部分。
公安基础工作的出发点是抓源头防范,落脚点是保平安。交通管理工作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在2012年江苏“4.22”致13人死亡、21人受伤特大交通事故,事故原因系沪BL1290驾驶员王振伟在疲劳状态下驾驶车辆、操作失当所致,而王振伟的此前吸毒、通宵泡网吧恶习是造成该起事故的根本性源头。对照源头管理工作理念,避免该起事故的发生从一定程度上存在可防的因素。对重点驾驶人实行分层次动态管理是在交管部门重“打”的基础上,坚持两手抓,“打防并举”,即从车驾管理的源头上,在交管基层基础工作中发现该类事故安全隐患苗头,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目的。
(三)大公安、大交管的工作理念。
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工作模式实际上是借鉴了治安管理部门的重点人口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验,通过对重点驾驶人实行分层次动态管理,改变基层交警中队民警“上路多,进企业少”的现状,改变基层交通民警与客货运企业、驾驶人之间纯管理与被管理、处罚与被处罚的关系。基层中队警力走进“企业”,与客货运企业(车队)、驾驶人面对面沟通、交心、宣传、引导,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辖区内涉及车驾管理的各项动态信息,看到企业内部管理及重点驾驶人的真实情况,听到企业及驾驶人对我们交管部门工作的真实诉求,协助督促企业(车队)解决问题。
(四)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载体创新。
创新交管模式,也是我们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活动之一。我们以群众建议意见为镜子,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整改的重要问题来抓紧抓实。针对我县交通管理工作实际,找准做好群众工作的切入点,读懂群众的要求,做到调研务虚、沟通问计、办好实事;坚持边学边改,加强与社会沟通的能力,建立起强有力的公众沟通的制度设计。
二、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的操作和实施
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是在全面摸清客货运车辆及驾驶人底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层次划分,根据不同层次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继而提高交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掌握客货运驾驶人群体的现状实际,并及时根据信息变化改变管理手段和措施,增加或减少各层次的人员情况。
(一)全面排摸底数,完善重点驾驶人管理工作信息。
结合2011年年底公安部交管局部署的“危险车辆”排查工作,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对客货运等重点车辆的排查,全面摸清底数和基本情况,并定期复核。排摸对象为卧铺客车、公路客车、旅游客车、校车、企业自备接送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工程车、以及个人所有的非营运大、中型客车;外省籍常驻本地从事客货运输的客车、货车、工程运输车、农用车等。
(二)严格按照管理标准,合理划分重点驾驶人层次。
在全面排摸清底数基础上,基层中队专管民警对照大队下发的《客运、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民警联系制度》、《客货运(工程车)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工作意见》,深入客货运企业、车队,通过对客货运企业、车队负责人及安全管理员的访问,抽查部分车辆、驾驶人的相关情况,结合日常工作中发现掌控情况等方面,按照三层次的划分标准,对辖区内的客货运(工程车)驾驶人进行层次划分归类,并严格按照分层次动态管理工作意见填写客货运(工程车)驾驶人分层次管理列管表,纳入工作视线进行列管,并落实相应列管措施,建立列管重点驾驶人工作档案、企业管理工作档案等。
(三)完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
即,在明确各层次对象基础上,对于不同层次的重点驾驶人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
三、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的绩效及启示
(一)绩效。
2012年7月,象山县交警大队开始在省级卫星城镇所在的石浦交警中队开展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工作试点,并于2012年8月在大队各基层交警中队全面推行该项工作。一年来,全县共43家客货运企业(车队)1515辆车、1975名驾驶人中,已有32家企业的车辆驾驶人落实分层次动态管控工作,共列管一层次驾驶人88名、二层次驾驶人145名,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工作模式取得多项工作成效。
1、由“事故后”追责向“事故前”预防转变。根据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工作要求,基层基础民警每月一次以上进企业,在落实一、二层次重点驾驶人帮教列管措施的同时,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及驾驶人的安全教育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企业所有营运车辆的年检、GPS的正常运行、外观等情况进行抽查,有效地保障了各项安全监管措施的落实,企业、驾驶人、监管部门在道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得以明确,“事故前”的各项防范工作得以做深做细做实。
2、由“以罚代管”向“管教并举”转变。分层次动态管理模式使基层交管工作走出“以罚代管”的误区,专管民警结合五进工作、事故预防、秩序管理等工作,深入客货运企业(车队),督促企业(车队)责任人开展对重点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让重点驾驶人真正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减少交通违法行为。
3、由“头痛医头”向“标本兼治”转变。交警部门一直认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找到根源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才能长治久安。
(二)启示。
实行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社会各界反应热烈,同时给公安交警部门予以三方面的启示。
1、实行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是强化道路安全源头管控的有效途径。在工作中,公安交警通过借鉴治安管理部门的人口管理工作经验,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模式抓住“人与安全”这一主要矛盾,突出重点车辆、重点驾驶人群体中的“高危”群体,从车到人,以人为本,采取盯死看牢、常敲警钟、警企共抓的方法,从源头上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实现交管工作“控大保平安”、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根本工作目标。
2、实行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是做强做实交管基层基础的有效载体。以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工作模式为载体,找到了基层交警中队各项业务工作的糅合点。交管工作中,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行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相当于在基层建立了一个个移动的交管工作平台,交管工作的各项业务如事故预防及处置、秩序管理、交管宣传、车驾管理等通过这样的“移动工作平台”,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合理的糅合。
3、实行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是树立良好执法形象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有效举措。“一声吆喝、一张罚单”是以往基层交管民警路面执法形象。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工作模式促使基层中队民警思考“是否可防、如何防”根本工作思路,定期进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不流于形式,却能严格帮教管理,使基层交管民警良苦用心形象走入民心,使其管理、执法、服务三者职能得到了有效揉合,同时也锻炼了基层交管民警的群众工作意识和能力。相对于路面见警率而言,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工作模式是基层交管工作在另一层面见警率的体现。
四、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的难点及建议
(一)难点。
推行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工作模式的根本意义在于做大基层交警中队,做强交管基层工作,因此在工作中所暴露和发现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当前交管基层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1、基层中队交管民警群众意识相对薄弱,做基层基础工作能力不强。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路面简单化执勤方式,基层交管民警的群众工作意识相对薄弱,基础工作业务能力缺乏的情况暴露明显,大部分民警明确表示宁可上路执勤不愿意做基础专管民警,相对于路面执法,基础工作更考验民警的工作热心、诚心与耐心。在做基层基础工作的时候,一些民警放不下身段,缺少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的技巧,甚至于刚开始时部分民警与驾驶人谈话不知道从哪里谈起,怎么谈,没有话题,至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更无从谈起。
2、上级部门对基层交管工作考核导向对交管基层基础工作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各级主管部门一直对基层基础工作作了充分的强调,特别是2011年以来,从公安部局到基层各大队多次发文强调了加强客货运企业、车驾源头管理的重要性,但落到工作实处上,又出现了重线轻点的问题。由于传统的交管工作理念,交管部门特别是基层交警中队“重路面、轻防范,重处罚、轻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忽略了交管部门对客货运企业(车队)的联系指导和监督作用,这一点从各级交管主管部门对下级的业务考核模式上可以得到说明,上级部门的考核往往看重各类数据成绩,而数据成绩的产生多在于路面及处罚工作中,基层基础工作的作用在考核上得不到体现,无形中挫伤了基层中队对抓基础工作的积极性。
3、基层交警中队警力不足严重制约了交管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以象山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为例:下属9个辖区中队民警为3人的中队3个,4人的中队3个,一警多职,疲于应付值班、事故查处、交通保卫、纠违工作、专项整治等日常工作的现象突出。同时,近6年来,大队实有民警数呈下降趋势,民警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同期的持证机动车驾驶人数及车辆保有数大幅增加。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基层交管民警开展基础工作的主动性,制约了交管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
(二)建议。
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工作模式是在新形势下对交管基层基础工作的一种尝试与探索。其暴露的问题正是当前制约影响交管基层基础工作的瓶颈,建议相关部门从三方面予以破解。
1、明确基层交警中队工作职责定位。当前,各级公安机关都提出做强基层派出所,明晰派出所是市、县公安机关直接领导的派出机构,是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保一方平安的最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和纽带,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实际上,从大公安及交管工作根本属性来看,基层交警中队也同样承担着上述职能,由此在推行重点驾驶人分层次动态管理工作中,明晰基层交警中队工作的职责定位显得十分重要。职责不清,定位不当,势必会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
2、加强对交管基层基础工作的指导和考评。加强基层基础,强化源头管理是公安交警部门“控大”保平安的有效手段,是整体公安交管工作的根基,增设或整合交管基础工作业务指导职能机构,因地制宜进行目标、量化考核,这对交管基层基础推进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
1、综治办作为平安建设的具体办事机构,要切实负起总责,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及时提出建议和工作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制定有关对策、办法、意见和制度,加强对平安建设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和情况调度,促进平安建设工作整体上水平。
2、建设“平安”,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各村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要靠上抓,具体负责;其他同志要共同干,形成工作合力。综治办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要把“七个零”、“七个较低”、“七个位居前列”建设目标列入各单位、各村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目标,纳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3、要把“平安”建设的各项目标计划分解到单位和个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责任体系。
4、各单位要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并与“系统抓、抓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有效地指导本系统开展工作,形成“板块效应”,以小平安营造大平安,确保本单位平安和谐稳定。
5、建立平安、平安单位、平安村居测评机制,通过人大代表视察,向企业职工、在校学生、人民群众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和评估平安建设的实效。
二、加强组织建设
1、切实加强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办、调解中心的组织建设,配备精干人员,使调解中心达到10人以上,联防人员30人以上,乡党委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要大力加强组织建设,按照上级要求,对村书记、村主任、各单位主要领导进行测评。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使之成为“平安”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3、加强农村综治组织建设,必须做到要有“一室五队”,落实治保、调解、巡逻、普法、帮教领导小组人员并且发挥作用。对规模较大、情况复杂的村庄,必须驻治安员,并做好治安、调解、帮教小组的指导工作。
执法规范化建设任重道远,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亟待提高。当前,作为交通安全执法部门,面临执法理念转变、执法方式转型、执法必须规范,群众法律意识增强、监督群体增多,内部教育培训乏力、思考破解能力不强、管理监督机制不力、队伍整体素质适应不了当前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形势任务需要的“责任危机”和“本领恐慌”。新形势、新任务迫使交管工作不得不爬坡追赶。目前,存在执法理念不强的问题、执法能力不足的问题、执法方式简单的问题和有章不循、有令不行的问题,以及该公开而不公开、公开了而又不公正、办事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交警的执法公平公正度,降低执法公信力,群众有抱怨、有意见,不信任、不满意。
二、创新工作举措
积极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信息化、规范化、服务化不仅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更是使命要求、责任担当。
(一)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
要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创新社会管理,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这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交通管理各项措施能真正落实的治本之策。只有这样才能破除长期遗留和形成的源头职责不清、行业自律不力、部门联动乏力、社会公众教育弱化,以及就管理抓管理的工作理念和现实工作中的应急式、被动式、疲劳式等管理运行模式。
(二)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
科技是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的不断加大,宁夏的道路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有力促进和保障了各项交通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当前和今后的建设使用工作中,必须突出建设的功能性与共享性、先进性与实用性、规模化与应用化的有机结合。要积极围绕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强化信息采集功能,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注重从车辆的销售、入户、办证,到驾驶人的报名、考试、发证,再到二手车的流通,直到最后的注销报废等源头性、基础性信息采集做起,确保驾驶人员和机动车辆底数清、情况实。同时,加强信息分析研判,提高应用科技的决策、指挥能力,提高在信息化、动态化条件下的预防控制能力。
(三)狠抓交通管理规范化
交管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艰辛,而群众的意见依然很大,这固然有客观因素,但躬身自问、反思检点,一些问题还是出在自身,没有在执法中把最基本的规范要求执行好、落实好。首先,要着力加强法治理念、法律法规的培训力度,使民警对应知应会的法律法规能达到熟知熟用的程度,提高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能力,并形成规范执法的自觉意识。第二,要严格落实“四个一律”制度,坚决抓好执法记录仪“四必要求”,建立出警处警全程使用执法记录仪的刚性问责制度。第三,要加快推进执法场所标准化建设,对硬件建设达标的,扎实解决办事大厅、监控设备、工作流程不符合规定的问题;对硬件建设不达标的,下大力气加快工程的改造改建,从基础上解决不规范的问题。
(四)提升交通管理服务化
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当前,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公众,已成为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和核心内容。可以说,服务不再仅仅是一种美德和额外负担,而是一种法定的职责。随着发展需要、群众需求,交管部门应以“服务”为导向,建成集监督、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的,具有多元化职责的“复合型”部门。首先,擦亮服务窗口。公安交管部门履职尽责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是窗口,都要以“窗口单位”的要求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勇于“亮窗”、敢于“亮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积极改进规范,提升服务质量。第二,创新便民措施。对公安厅2013年出台实施的涉及交管的3项硬性规定和7项便民利民措施,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固化便民服务举措。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出便民利民新措施。2014年,按照公安厅确责的“驾驶证考试下放到县一级公安机关、增加自助缴费机和违法处理岗点、纠正收取暂扣车辆停车费”等重点工作,必须落地有声、抓实抓好,方便群众办事、减轻群众负担。第三,做到公开透明。能公开、该公开的事项一律公开,从各项接处警程序、受理办理事项、办理程序及时限、监督措施及办法,拓展执法公开范围,深化执法公开层次,全程阳光作业,坚决杜绝随意性、隐蔽性,有力挤压发生不正当行为的弹性空间。与此同时,公安交管部门还要维护法律尊严,保障交通安全。一要强化源头监管。加强与交通运管、安检、教育等部门的协作配合,重点对客运车辆、校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的源头监管,督促客运企业、客运场站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教育部门及学校严格落实交通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对发现的问题要一查到底,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做到从严从重处理,倒逼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二要强化动态监管。加强与交通运管、安监等部门的协作配合,适时抽查、集中检查客运车辆安装和使用动态监控系统情况,督促客运企业充分发挥卫星定位汽车动态行驶记录仪的监管作用。对不按规定进行实时跟踪监管运营车辆的企业,一律停业整顿;对同一客运企业的车辆有两次以上超员违法行为的,一律停业整顿。
三、厘清职责定位,扎实务实工作
在当前和今后的交通管理工作中,应着力增强“三个方面的意识”,提升“六个方面的能力”。
(一)增强“三个方面的意识”
一是增强信息汇报意识。积极主动地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汇报交管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争取重视支持。力争每年自治区政府能专题听取一次有关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汇报,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印发有关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力争每年自治区人大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年度重点督查检查内容,以督促解决制约公安交管工作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积极向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汇报政法机关车辆管理使用情况、向自治区区直机关工委汇报区直各部门车辆管理使用情况,争取将区直各单位的车辆管理使用情况纳入相应的综合考评、绩效考核、创建文明单位的内容之中。二是增强协调联动意识。积极主动地与交通运管、安检、经信委、环保、财政、教育及宣传、广播电视等部门加强联系沟通,争取支持帮助。采取上门主动汇报工作情况,听取对交管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同时,汇报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工作意见建议,进一步明晰各自承担的职责任务,建立完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协调联动、合力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公安厅指挥部、纪检、宣传、法制、督察、治安等处室的沟通联系,做实做好信息报送、问题反馈、舆情引导、法律培训、协作配合等工作。三是增强服务基层意识。积极主动地帮助基层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办法举措,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在工作部署上,突出前瞻性、现实性、针对性、科学性,因路因时、因车因人制宜,突出侧重点,强化针对性,力戒形式主义的运动战、人海战。在勤务保障上,突出办公办案场所滞后影响规范执法、民警路面执法执勤防护装备不足影响人身安全等基层无力解决的重点困难,突出高温严寒天气下及专项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争取财政划拨相应的津贴补贴。
(二)提升“六个方面的能力”
今年以来,**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平安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不动摇,狠抓平安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保持了**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基本情况
**区**路街道办事处下辖3个社区,居民4813户,13922人。其中:党员449人;下岗职工722人;贫困户1589户,4205人;流动人口45户,108人;“两劳两放”人员15人;“”重点人10人。
二、辖区治安状况
04年治安案件10起,刑事案件1起;05年治安案件7起,刑事案件1起。
三、主要工作
一、高度重视,上下联动,努力把建设“平安街道”工作纳入重要日程
1、健全平安创建的组织网络。**路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党政重要工作议程。在领导办公会上,多次讨论研究建设“平安街道”的有关工作,并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及派出所所长直接负责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各社区有专职联络员,形成了上下和谐统一抓创建的工作格局。制定了创建平安街道工作实施规划,努力实现“五个确保”,即: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确保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2、舍得投入资金。为进一步体现对建设“平安街道”工作的重视,办事处在财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今年投资1万元,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对下岗职工、特困人群、残疾人给予了救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从而消除了辖区内外不安全隐患,营造了平安建设的良好氛围,
3、重视综治干部的业务培训指导。办事处综治委从加强队伍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入手,定期请区委、区综治办领导到办事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办事处班子定期深入到社区、深入到群众中检查工作落实情况,针对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现场指导,既进行综治理论的培训,又注重实际操作的指导,有效地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专兼职人员的工作本领,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开展。
4、认真开展平安建设的宣传工作。及时制定平安建设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利用社区黑板报、宣传栏和文化长廊刊登创建“平安街道”、“平安社区”的宣传内容,把创建平安工作的目的、意义、创建的内容等宣传给广大社区的群众,先后张贴宣传标语48幅,悬挂条幅5幅,散发宣传单1500张,制作工作牌板4块,书写永久性宣传标语20条,形成了创建平安街道人人有责、辖区居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把工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热情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平安街道”创建活动中,经测评,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二、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努力把建设“平安街道”工作落到实处
1、健全基层平安管理机制。为把建设“平安街道”工作落到实处。**办街道党工委及时成立了**路地区建设“平安街道”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派出所教导员及学校负责人为成员。并制定了例会制度、情况汇报制度、督导检查制度等,及时交流和掌握单位创建平安工作开展情况。
2、强化治安防范机制。在建设“平安街道”工作中,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综治机构组织协调,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专群结合、整体联动、高效运转的打防控管一体化工作机制,强化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针对辖区群众反映的居民区丢盗问题,办事处召集综治成员单位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办法,采取加大社会面的控制力度等措施,在人防上下功夫。一是对流动人群进行重点管理。掌握人口流动情况,每季度对卡入户一次,发现流动人口及时登记,并按流动时间长短和年龄对他们进行分类,把中、青年和居住地点不固定的人员列为重点管理对象,动员群众有针对性的防控。如:一对退休的老干部夫妻,每天通过散步进行巡视,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发现一个刚刚居住此辖区的流动人员可疑,及时向派出所进行报告,干警布控三天,在该人勾结外来人员实施入室盗窃时,将该团伙抓获,制止了入室盗窃案件的发生;二是对“两劳两放”人员进行重点管理。辖区累计两劳释放人员15名,办事处社区组织专人与他们结成帮教对子,从思想上帮助、从生活上关心。办事处积极为他们寻找生活出路,在金星公司砖厂、**矿和光彩家园社服中心安置10人就业,有5人在从事运输、饭店、食杂店等个体经营;三是搞好辖区群众的提示教育。定期请公检法干警及法制教育辅导员为居民讲法律、法规,在讲授法律常识的同时,深入社区向居民讲解如何识别犯罪嫌疑人,遇到紧急情况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报警等,假期请辖区共驻共建单位的学校品德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道德养成教育,全年共培训12次,受教育人数达1800人次。
3、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为了有效地遏制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办事处成立了调防一体化组织机构,把居民矛盾纠纷分成几大类进行处理:对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主要由社区进行调节。难度较大的由办事处与社区共同研究、共同解决;对因生活困难引起的纠纷,主要由街道办事处负责解决。为此,我们筹办了“慈善超市”,为400余户贫困户捐赠棉衣、棉被等物品1200余件,送过冬取暖用煤10吨,稳定了人心。同时,我们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条件,建立了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再就业安置基地,举办就业信息会、招聘现场会等形式共培训120余人,使400余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今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7起,调处率达100%,其中,通过及时调节,制止了4起可能发生的刑事案件。由于我们工作到位,辖区内未发生和越级上访事件。
5、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为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办事处制定措施加强安全工作。加大安全知识宣传。把安全知识的宣传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安全工作计划,利用一切资源和有利条件,抓住一切时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办事处、社区定期请分局消防科进行安全知识讲解、家庭小火的扑救以及遇到火灾如何逃生等知识。对辖区重点地段进行安全大检查,对存在隐患的街道,做通群众工作及时拆除,打通防火通道2000余延米,撤换老化电线10000多米。
三、用活载体,创新机制,促进建设“平安街道”工作向纵深发展
机制创新是做好平安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创新。
1、创新治安管理网络。为充分调动驻辖区单位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落实平安建设属地化管理要求,在各个社区成立“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调委员会”,制订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项制度,八项职责”,即《矛盾纠纷调处例会制度》、《社会治保组织工作职责》、《暂住人口管理工作职责》、《社区巡逻组织工作职责》、《社区安置帮教工作职责》、《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职责》、《社区人民调解工作职责》、《社区普法依法工作职责》、《普法宣传员工作职责》,将驻地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部纳入到管理网络中来。
党工委组织开展了“平安在社区”活动,各社区也成立了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的集治安、保卫、调解、帮教、普法为一体的巡逻队,设立了7处报警点。形成了全方位社区治安防控体系。为防患于未然,把各类矛盾尽可能消灭在基层,党工委充分发挥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和民事调解的作用,做到了居民纠纷不出社区、不出街道,有效地防止了各类民事或刑事案件的发生。今年以来,办事处会同居委会、派出所、驻地单位协调处理各类纠纷案件27件,调处率达100%。
2、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无小事。对社区内的重点人物采取办事处、派出所、社区居委会三级信息管理,利用社区稳定工作信息员,及时掌握重点人物的信息,做好社区稳定工作。对辖区老上访户给予多方面的帮助,让其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安心生活。
3、创新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突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制定了安全生产工作意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当前安全防范,积极开展“地毯式”的隐患排查工作,找准隐患的“源头”;对安全生产事故和火灾、火情必须按规定及时上报,并认真调查处理。
4、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特色活动。为了进一步推动“平安街道”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坚持“群众安全了,社区就稳定,社区稳定拉,社会就安定。”的思想认识,按照区委的要求,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开展创建特色社区活动。如11社区,失业、无业人员较多,就制定创建“以就业促稳定特色社区”,先后安置就业200多人,此做法得到市领导的充分认可,市政法委编发了简报向全市推广。其中,一个叫刘善芳的群众通过社区的帮助开蔬菜店生活稳定后,今年为11户救济户无偿赠送蔬菜达300多斤。如十社区,贫困户多,就选择创建“服务群众保稳定特色社区”,社区主任筹措资金开了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粮油店,一年来,先后为低保户、贫困户佘米、面、油达300户,解决了群众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保证辖区的稳定。同时为了充分挖掘群众中的综治人才,壮大创建平安社区街道工作力量,我们在群众中开展了“争做综治带头人”活动。九社区一名叫赵连任的老党员,利用自身搞医的优势,为全社区1415户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孤老,下岗职工无偿赠送药品700余元,为416户居民进行义诊等。开展特色社区以来,辖区未发生一起群众进京、进省、进市上访事件,辖区始终保持了稳定。
一年来,**路街道办事处按照“高标准、高效率、创一流”的要求,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圆满完成各项平安建设任务,有力地维护了辖区的社会稳定。呈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良好局面。
一、指导思想
2007年全县农经工作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市农业农村工作、市农经工作要点及全县镇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三项管理”为重点,以规范化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村立有为才有位,争先创优意识,力争使全县农经工作再上新水平。
二、工作目标
一是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二是稳定合理的农税负担,深入开展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严格依法行政;三是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四是农村村社财务会计管理是农村工作重点,是干群关系的焦点,探索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五是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
三、主要工作
1.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二轮土地承包的后续完善工作,全县土地经营权证发放及承包合同规范率达到100%;二是规范镇级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要求村建立土地承包合同档案,各村社率达100%;三是建立土地纠纷咨询登记、调查及处置程序;四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法》培训,组织各镇农经人员集中培训;五是开展土地流转规范管理试点工作,以村为单位,在2个村开展试点工作,拟定试点方案;六是开展农村土地管理专题调研;七是编发关于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简报2期。
主要措施:1.开展培训,提高业务水平;2.4月份开展检查并写出总结;3.对农民上访的土地纠纷要及时调查、处理,要有记录和处理意见。
2.负担监督管理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市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政策,认真落实“四制”,镇、村报刊订阅限额制的监督管理,强化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农民上访的加重负担的问题,以稳定负担水平,防止负担反弹;二是农村教育收费专项调查,全面实行农村地县中小学义务教育“一费制”;三是加强对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督管理;四是加大专项治理力度;五是切实履行职责。
主要措施:1.3月份起草减负工作意见;2.3月份完成2007年度镇、村级报刊订阅调查并写出简报;3.8-11月份开展减负监督检查1次并写出总结;4.农村教育收费专题调研;5.编发农民负担管理工作简报2期。
3.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农村财务公开工作,确保公开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公开的质量和效果,村务公开率达到100%;二是推广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村社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村社级财务制及电算化点,在曾家镇开展试点的基础上,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一次检查,要进一步做好规范和完善工作;三是开展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农村经济数据库,为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快捷、优质服务。
主要措施:1.参与县民政局牵头的村务公开检查,重点指导农村财务公开工作;2.开展财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3.5月份与财政局会管科开展村级财务检查并写出总结或简报;4.开展相关调研。
4.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工作
一是积极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管理、营运水平。
主要措施: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知识培训;2.指导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3.开展专题调研并编发简报。
5.农业(农经)统计工作
一是及时、准确、全面完成各种统计报表及分析;二是2007年度增加农业季报汇总工作;三是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确保统计数字真实可靠。每季度进行一次农村经济运行情况通报。
6.加强农经信息和调研工作
主要措施:1.农村承包地保护及利用;2.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调研;3.农经体系建设调研;4.村级财务制调研。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农经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要充分认识到,农经工作是把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和长期稳定的需要,是解决当前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稳定的需要,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广大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性权益的需要,因而要努力取得各级领导对农经工作的重视,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农经工作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参谋助手。
(二)坚持农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考核体系。首先,建立工作责任制度,根据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岗位责任和工作职责,将各项任务及指标分解到站上每位工作人员。各镇农技中心也要按照县里的总体安排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农经工作计划,并要细化、量化,责任到人。其次,建立健全考核体系,依据分配给各镇和站上每位工作人员的指标任务,制定考核细则,年末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检验各个镇和站上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第三,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财务管理已经有一整套规章制度,在今后工作中要不断完善,加以改进,使之更加合理有效,逐步形成科学的操作规程和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加强调查研究。农经工作已上了轨道,对一些重大问题和深层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要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经营管理工作的新思想、新措施,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管理工作新机制。
(四)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素质。通过每年农经干部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使农经干部掌握并正确运用党的政策,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懂得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具备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能力。同时教育农经干部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修养,在工作中继续发扬“讲奉献、讲团结、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牢固树立“三个代表”的思想,切实把农经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现实性与必要性
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维稳思路的重大调整,是维稳工作的重大创新,具有法律、政策和理论依据。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的形成,是受流行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安全进行评估预警思潮的启发。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预警系统侦测经济安全,如美国的“美国商情指数”(哈佛指数)、法国的“景气政策信号制度”、日本的“日本景气警告指数”等,主要原理是甄选部分敏感指标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指标系统针对经济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先兆性的若干变量进行测评和辨识,以对经济的活跃程度和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也建立在与之相类似的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手段基础之上,通过事先对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程度进行分析预测、研判评估,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问题,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化解,为确保重大事项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保证社会运行在稳定与秩序的轨道上,从而防止严重危及社会稳定的局面出现。同时,全国一些地方相继探索实践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也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如四川遂宁、我省的定海区、嘉兴秀洲区等。这为我省推行这一机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具有充分的法律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对突发事件建立各种有效的评估机制是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突发事件危险管理的基础。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评估体系,对预防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性、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和有序性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央和省委有关预防处置的文件,都要求立足事先防范、及早化解,推进维稳关口前移,预防和减少的发生。而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涉及人员多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等重大事项,在实施前组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正属于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的一项子内容,是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是中央和省委有关预防处置文件的应有之意。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事关民生问题的决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决策一旦失误,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损害,引发危及社会稳定的事件。当前,,尤其是重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从发生的诱因看,主要有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和企业改制等方面;从爆发的时段看,多发生在重大决策、重要政策的出台实施、重大改革举措的推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开工等时段。近几年,我省因土地征收、城镇拆迁等重大事项引发的比重较大。通过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为各项决策设置一道“刚性门槛”,有利于推动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尽可能减少因决策失误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有利于妥善解决重大事项实施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以及:有利于重大事项的平稳顺利实施,保障经济发展。
实践与探索
省委领导对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十分重视,省委书记赵洪祝、省委副书记夏宝龙等省领导多次对该机制的建立提出要求。省委维稳办根据省委领导指示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推动该机制的建立健全。
审慎周密制定《办法》。一是认真总结基层实践探索。一方面,广泛学习借鉴兄弟省市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认真总结近年来省内部分市县主动探索实践风险评估工作有效做法,在2008年下半年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形成调研文章,提出在全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建议。二是积极开展规范化试点工作。经省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将建立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列为2008年重点工作,作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在舟山市定海区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程和操作办法。三是反复征求意见修改完善。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和书面征求等形式,广泛听取市、县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六易其稿,反复修改,力求全面、准确、严谨、可操作。并采取先试行、再不断完善的方案出台。2009年初,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文件,出台县级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的指导性政策。
评估工作紧密结合实际。一是评估工作立足县级。县级政府是行政体系中连接宏观与微观的枢纽,是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的具体执行者,许多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制定和实施都集中在县级层面。因此,县级党委、政府在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突出抓好县级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就是把维稳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对各类不稳定因素预测在先、防范在前,积极化解、有效控制,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市级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可参照《办法》组织开展,乡镇(街道)风险评估工作则由县(市、区)规范细化。二是重大事项范围立足“四重”。凡县(市、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的,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等要事先组织评估,而不仅仅限于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把党委、政府提出的年度重点工作(如十大实事)作为评估的重点对象。三是责任主体立足部门。重大事项决策的提出部门、政策的起草部门、项目的申报审批部门、改革的牵头部门、工作的实施部门是负责组织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涉及到多部门、职能交叉而难以界定评估直接责任部门的重大事项,由县(市、区)党委、政府指定
评估责任部门。维稳办一般不负责具体评估工作。四是责任追究立足倒查。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列入“平安浙江”考核内容。对应评估而未评估,或在评估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造成评估失实,或防范化解工作不落实、不到位,引发不稳定问题和,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扣除“平安浙江”考核分值,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多措并举加大推动力度。一是抓培训。省委维稳办先后两次组织部分市、县党委副书记、全省维稳办主任进行集中培训,就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如何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如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等授课交流,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二是抓指导。省委书记赵洪祝、副书记夏宝龙等领导同志多次在全省维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求各地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项目建设、改革措施、政策调整等进行经济效益与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协调好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省委维稳办通过面上指导、点上检查等方式,指导各地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推动各地稳步实施。省委维稳办今年还组织人员对各地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指导工作,发现问题,推进深化。三是抓推广。召开全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现场会,认真学习全国推动“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工作座谈会精神,观看了舟山市定海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经验电视片,总结推广10个县(市、区)的成功做法。四是抓考核。省委维稳办把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为2010年一项重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积极与省平安办沟通,将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平安浙江”考核范围,对未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未组织开展3项重大事项评估的、评估工作不规范的等情形予以扣分。
实践成效与突出问题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至2010年底,全省90个县(市、区)已全部制定出台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并已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11个市也都建立了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开展了评估。2010年,全省共评估重大事项2767件,停止或暂缓实施186件,占6.7%。其中,县(市、区)级评估重大事项占了总数的96.7%,市级占了3.3%;由维稳办牵头组织实施的占10.1%,由乡(镇)、责任部门组织实施的占89.9%,取得了初步成效。
工作氛围基本形成。通过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党委政府对维稳工作重要性认识更加统一,进一步强化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推进了维稳责任的落实;各职能部门对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抓发展中更加注重稳定工作。明显增强了稳定意识,推进了齐抓共管格局的形成。
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一是评估范围更为拓展。评估范围从最初的工程建设项目,正逐渐拓展到县(市、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的,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等。二是责任主体更为明确。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细化探索评估工作的责任主体,对部门和乡镇(街道)的责任作了区别,对维稳办自身牵头实施评估的条件作了明确。三是评估程序更为完善。各地普遍按照确定事项、调查论证、科学评估等程序开展评估。杭州余杭区委把评估流程确定为评估事项排摸、申报、评估、应对、备案及考核六个环节,设定了走访群众、问卷调查、群众听证、基层座谈、专家论证、部门会诊、综合分析等七个评估步骤。
评估成效初步显现。通过正确运用科学评估手段有效控制社会稳定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政策、决策、改革措施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重大项目的推进更加顺利,一批重大事项被暂缓实施或被停止实施。一些重大事项中的不稳定隐患被及时消除,因重大事项而引发的不稳定问题明显减少,群众对党委政府出台的重大事项更加理解和支持,维稳工作的环境得到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的形成。如,舟山定海区教育局准备对定海城区中小学学区重新进行划分。因学区划分牵涉群众子女入学、区域房价等众多问题,很可能会引发不稳定因素。区委维稳办和教育局及时组织专项评估,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预测,提出调整建议,提高了学区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消除了因学区划分可能引发的不稳定问题,使政策调整得以顺利实施。
当然,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为: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同志认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项目建设;一些同志认为评估束缚工作,不利于放开手脚大干;一些同志认为评估工作是走过场、走形式,可有可无。二是工作开展不平衡。有一些地方重机制建设、轻运行操作,工作进展慢、开展项目较少,甚至有的地方存在敷衍考核的情况;各市虽建立了机制,但评估工作开展不理想,评估项目量少面窄:省级部门还没有建立此项机制,评估工作还未开展,上下协调联动的格局尚未形成。三是评估机制不完善。评估主体“重乡镇轻部门”,由责任部门开展评估的少。评估范围“重项目轻决策”,基本停留在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涉及少。评估程序“重评估轻落实”,一些地方在评估工作的后续措施落实上不力。存在“两张皮”情况。评估时机“重事中轻事前”,习惯在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实施评估,在项目立项、审批、开工实施前开展评估的少。
思考与建议
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它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工作缺乏主动性、敷衍了事的情况,改变重机制建设、轻运行操作的现象。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固强补弱,建立健全机制,精心组织推进,把风险评估过程作为深化群众工作的过程、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工程全面加以推进,在全省上下切实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格局。
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县级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基础上,各级各部门全面建立制度、完善机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未经评估的不得作出决策,努力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主要任务是:省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要求建立组织、出台制度、健全机制,积极
探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着力在组织实施上下功夫;各市要进一步健全机制,细化措施,扎实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着力在规范运作、落实要求上下功夫:各县(市、区)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完善细则,着力在拓宽领域、深化提高上下功夫。
进一步拓展评估领域。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组织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既看要不要干,又看能不能干。当前,要以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为重点,特别是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大政策,包括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公用事业价格调整、事业单位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大项目,包括政府投资项目、重大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其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其他重大事项,包括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大型活动、上级确定的重大决策和项目在本地实施的方案等。
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一是健全工作机制。紧紧围绕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问题,牢牢把握党委政府主导、“谁主管谁负责”以及客观公正等原则,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组织领导体制和灵活、简便、高效的运行机制。各级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牵头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工作。二是明确评估程序。按照确定评估项目、制定评估方案、认真分析预测、形成评估报告、确定实施意见、落实维稳措施等评估程序,做到相互衔接、环环相扣。三是制定实施细则。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具体工作意见和相应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评估的范围、内容、责任主体以及基本程序等。省级相关部门要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结合本部门决策权限和实际需要,参照《办法》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评估事项范围、评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运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