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

时间:2023-01-10 21:1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

第1篇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青少年;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044-02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形态,展现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形式,它不仅停留于虚拟网络世界,还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颇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青少年群体继续添加了一些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多的新兴网络流行语被再次编造出来,如此网络流行语日渐丰富,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网络流行用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积极作用

随着互联网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用语以其幽默诙谐、简介明了且独具创意的特性,成为青少年广为追捧的对象。同时,网络流行语在青少年培养媒介素养方面,也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首先,在青少年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用语丰富了交流语言,成为了网民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形式。创造和使用网络用语最多的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本身具有较好的创造能力,充满了探索精神,赋予了网络用语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五彩缤纷的词汇和用语,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促进了汉语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在自身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比汉语更加简洁直白的流行用语,也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的交流语言;其次,当前,诸多的青少年都十分的喜欢“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实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而“宅”又更进一步增加了使用网络用语的机会,现实里的人际沟通不比网络上的简介明了、表现透彻,一些不善于表达的个体便倾向于选择使用网络用语。双方的距离在沟通中使用一两句网络用语便能瞬间拉近,比如起源于淘宝的“亲……”,立刻让沟通双方没有了隔阂感。青少年偏好于使用网络用语还因为这些词汇比较符合自身的审美,在人际沟通和信息传播中能很好的彰显自身的个性,青少年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最后,基于虚拟的网络平台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种种束缚,诸多例如“土豪”“酱紫”等富有趣味性的网络词汇被创造出来,这些网上风靡的词汇,富含了网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民们根据谐音、英文单词或者汉语拼音字母的缩写,创造出了一些简单明了的词汇。随着网络用语的进一步发展,如“给力”“蛮拼的”纷纷登上了《人民日报》等核心的大众媒体上,成为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网络流行语,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和意味,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可以有效促进其包容性媒介素养的提升。

2 网络流行用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不利影响

尽管网络用语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是,其源于网络属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具有互斥性。在松散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流行语更新换代快,有很多不属于正能量,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弱化了青少年对传统语言的使用

语言最大的魅力体现在其严谨性上,任何语言在表达与调理结构上均存在非常严谨的规范,我国的网络用语主要源自于汉语,然而,并非所有的网络用语均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汉字、数字与外文字母符号的糅合使用,使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汉语区别愈来愈大,有的甚至让人匪夷所思。这就不利于青少年对传统语言文化的继承,并将对青少年的三观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喜当爹”,根据传统语言文学的意思是恭喜人当了父亲,而网络上却是带有讽刺和调侃的意味。类似的流行用语不胜枚举,它们破坏了汉语的严谨性,还将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产生不利的影响。人际传播中语言规范,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在频繁的使用这些网络用语的环境下极有可能弱化。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的关键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的语言规范,各种语言习惯也尚未稳定,若是长期使用这些网络用语,将会存在大量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会对青少年的写作、表述能力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2.2 增加了不健康语言的分量

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污染和语言暴力因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而存在,这些讽刺性、恶趣味调侃性的用语,携带了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受到这一环境的影响,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必定受到不利的影响。不健康的语言环境,不仅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在人际传播中增加不良语言的使用频率,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还会弱化,导致其出现浮躁、跟风,盲从的心理,显然这是不利于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的。

2.3 造成了青少年与社会其他群体的沟通障碍

青少年在人际沟通中,因思维、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别而存在着明显的距离感,便是通常所说的“代沟”。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更加深了这一沟通障碍,比如青少年通常会使用“出柜”“查水表”“打酱油”等网络流行用语。而这些在成年人的思维里是无法认同的。这些网络词汇不仅不利于社会其他群里了解青少年的真实想法,更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无法得到足够理解的青少年,认为社会其他群体缺乏新鲜感和活力,并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排斥感。这很容易导致沟通双方的语言鸿沟,隔阂感增强。

3 网络流行语环境下青少年提升媒介素养的对策

尽管网络流行用语给青少年带来的利弊各有其说,但若能取其所长,取其所优,通过各种相应的对策加以指导,便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使消极的影响尽可能的得到规避。

3.1 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著名教育家理查德・斯皮内洛曾经说过:“在网络空间至关重要的是传承人类繁荣的基础,即卓越的人类的善和道德价值。”网络空间的终极管理者,不是工程师的代码,而是人类的道德价值。楷模通过网络主体可以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利用榜样的力量亦可以促进树立,在网络世界,青少年亦可以接受到科学的,积极健康的信息,而社会其他群体,也当学会取舍,勇于质疑,共同促进青少年能力的提升。在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正确的道德选择需要促使青少年做出,其他网络群体的利益与感受能够考虑到。青少年内心渴望自由表达的欲望在遏制时,可以理性的鉴定与法律法规相关的信息和社会基本道德伦理,准确而又客观地鉴别出信息中的内涵,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3.2 优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文化

积极、愉悦的网络大环境需要政府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尤其是聊天软件和论坛社区等网络平台。政府需致力于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给广大网民创造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将网络文化规范化。及时屏蔽低俗、非法的内容,制定针对源代码的筛选、处理措施。借助源代码对出现的不良信息进行处理将会高效迅捷。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出版物、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动态监管。

3.3 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产生,盛行于网络,其使用环境十分特殊,能够被大众采纳的那一部分,可以纳入现代语言体系。比如“蛮拼的”便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积极营造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氛围,有利于造就网民健全的人格。网民若具备了健全性格及高雅审美观,必定有利于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当前,网络上恶搞成风,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青少年评判与鉴别能力的培养,请家长协助监督青少年的日常上网行为,确保青少年能够在网络世界树立正确的行为和道德意识。“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传统语言文化的丰富,又不利于传统语言的继承与发扬,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应客观对待,因势利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介素养。

4 结论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形态,展现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形式,它不仅停留于虚拟网络世界,还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颇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尽管网络流行用语给青少年带来的利弊各有其说,但若能取其所长,取其所优,通过各种相应的对策加以指导,便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尽可能的规避消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蕾.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生态的建设与治理[J].都市文化研究,2015(2).

[2]朱琳.“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0).

第2篇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

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网络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双重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1、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

二、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1、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网络,易使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2、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隐蔽性,易使青少年道德行为感弱化。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影响;对策

当今社会,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的大众化,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文化作为新文化形态的代表,一经形成便迅速融入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网络在带给参与者便捷享受全球性信息和畅游网络世界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安全隐患、青少年犯罪率、网络成瘾人数的与日俱增。这些伴随互联网普及而产生的社会性问题,已经成为亟待社会管理者和家庭教育者解决的难题。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

网络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内容的全球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个体所享用,这意味着网络所承载的是一种跨越不同意识形态和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从网络百科全书式的信息库中,家庭教育者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较为单一化的家庭教育内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广泛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深入到我国的家庭生活,使我国家庭教育者极大地开拓了教育视野,家庭教育理念也逐步趋于多样化、国际化。在网络参与过程中,我国家庭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新知识新事物,丰富自己的教育内容,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相对于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单纯的德育教育,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更有助于我国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二)增强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自学意识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只是以家庭为中心对青少年展开教育,家庭承载的信息量有限,严重局限了青少年的视野,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探求外部世界的渴望。在网络文化中,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可以接触到各类新奇事物,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各种大事要闻;此外,青少年在网络中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通过网络提供的大量视频和文字信息,学习和掌握传统家庭教育无法满足的知识和技术,这些均有利于调动青少年自主学习的兴趣。青少年在网络参与过程中,视野逐渐开阔,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能够不断增强。

(三)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学习都是由教育者统一安排的,子女只是在被动地完成父母所布置好的任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亲子矛盾一旦形成便难以解决,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化,进而为家庭矛盾的激化埋下隐患。而网络参与是一种地位平等的、双向交互式的活动,家庭成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多样化的互动活动。调动全体家庭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家庭成员的团结合作意识,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从而化解亲子矛盾,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建和睦友好的家庭关系。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冲击了家庭教育中的道德伦理规范

中国家庭教育对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强调对家庭成员要进行广泛的伦理规范教化和行为准则培养。网络文化结构形式的虚拟性和参与主体的平等性,使网络参与者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种脱离现实社会的虚拟环境中,部分网民会因当前网络监管不到位而降低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对他人实施侮辱、诽谤等各种侵权行为。此外,随着“黄、赌、毒”在各类网站泛滥,网络整体环境令人担忧。不良的网络环境极易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缺失以及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弱化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会逐渐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导致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排斥感或恐惧感。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所营造出的自由放任、为所欲为的虚假感受,从而促使其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大量转移到网络世界中,致使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简化为人与网络的互动。此外,网络平台上的海量信息在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加剧了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弱化了青少年与社会群体的联系,造成青少年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诱发青少年犯罪、网络成瘾等问题

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参与人群,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强,极易冲动。网络已经成为近年来诱发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网络,会使青少年正处于形成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比如:过度追求网络暴力游戏带来的,很容易使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进而无法准确分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从而产生暴力犯罪行为。当前我国网络环境缺乏有效监管的现实,为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时机,只有从根源上消除网络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当前我国教育者应对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提高家庭教育者的网络文化素养

由于最近几年我国家庭才开始广泛使用互联网,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教育者仍然缺乏相应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这是其无法有效监督青少年上网活动的现实因素。“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要想使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家庭教育产生助力,家庭教育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家庭教育者只有在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并能够很好地识别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之后,才能引导青少年吸收网络文化中的对自身有益的东西。还要在家庭中为青少年营造一种良好的网络环境,使青少年能够合理地利用网络,保障其网络使用的基本权利。此外,家庭教育者还要以身作则,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作用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要想让青少年吸收网络文化中的精华,教育者必须做好榜样。身教重于言传,如果教育者一直在网络世界中流连忘返,甚至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青少年必然会受到影响,他们极有可能会效仿家长的行为,从而养成不良的上网习惯或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荼毒。因此,要想使青少年不受网络中的不良文化影响,家庭教育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

(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要转变心态,了解青少年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主动同青少年交朋友,拉近与青少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让其感受到家庭教育者的关心、爱护。同时,家庭教育者之间也要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帮助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正确对待网络、合理运用网络,养成善于与家庭成员沟通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转变传统家庭教育方式

我国传统的灌输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极易造成青少年对家庭教育产生强烈的抵触。家庭教育者要认识到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如何使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更好地接受家庭教育内容,才是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探索网络文化中家庭教育方式,必须转变长期以来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青少年唯一标准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可以利用青少年对网络的喜好和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青少年通过网络资源学习,让青少年接触优秀的适合他们的网站,减少他们接触不良网站的几率。如果发现青少年有不良的上网倾向,教育者不能一味地责备训斥,要理性地帮助他们消除不良习惯,从而把不良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青少年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们在看到网络带给青少年方便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对青少年思想的负面影响。在面对青少年思想的负面影响时,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明确各自的责任,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打造绿色网络文化空间,为青少年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鑫颖.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2):23-25.

[2]蔡丙丙,王丽君.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和德育对策[J].科技风,2016(23):173.

第4篇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影响 对策

在我国,上网人员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5.8%,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据调查显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户已开始使用互联网,青少年用户中男生略多于女生,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我国在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我们试从网络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先进性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网络使大容量的信息得以快速传播。而调查中我们得知,网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1.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网络交往扩大了学生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验。网络交往还成为了学生现实交往的缓冲地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许多问题。通过网络交往,学生开阔了眼界,放松了心情,学习到了新知识;网络也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升华。

3.对青少年道德素质和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

二、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下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区别,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而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导致各种违纪违法现象频繁发生,造成很多家庭和社会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

1.不良信息的存在。其中有很多黄色网站,在一次次的点击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正逐步改变。

2.上网聊天的影响。一方面,上网聊天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青少年学生每天都背负着不轻的学习压力,有很多学生因此得不到充分的睡眠,长此下去,便会导致睡眠更加不足,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

3.网络游戏的危害。网络是虚拟的,这种虚幻极易诱惑青少年学生不能自拔。这样,对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会产生种种不良影响,如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自恋,不负责的态度,无端厌世,以自我为中心或,在生理上会引起头晕、烦躁、厌食等诸多症状。

4.网络流行用语的危害。据统计,用得最多的网络语言是“晕”,接下来依次是汗、偶、倒、虾米、东东、酱紫。以上这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经常会被用于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弄得家长老师一头雾水。

三、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1.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和孩子交朋友,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情况,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避免孩子沉迷于网络,寻求心理慰藉。作为家长,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2.学校、社会方面。首先,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教育、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它查阅资料、了解信息,真正让它为我们的学习服务。其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在今天激烈的竞争中必须加紧学习,掌握本领,否则就会被淘汰。学生只有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才不会到网上寻找乐趣。重点是教师要用爱心、耐心和诚心解开孩子心中的“结”。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特别是对于那些迷恋网吧的学生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时时刻刻地关注他们、关爱他们,最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目的。

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国防精神;网络文化;影响;对策

国防精神是公民对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观念、意志、精神状态及心理活动的综合。青少年是国防人力资源重要的构成要素,其国防精神状态影响是衡量国防人力资源的硬指标。。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的新内容,成为普遍的大众文化,也是信息时代青少年乐享的文化潮流,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这种文化“潮流”,不仅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国防精神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所以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由网络文化带来的负影响,蓄积青少年国防精神的正能量,是我们国防教育工作的“硬课题”。

一、正视网络文化给青少年国防精神产生的负面影响

外来文化渗透,影响着青少年国防思想成型。网络高度发展及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综合性特征,为全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国界、空间的限制,只要进入网络,人们便可以进行无限制的沟通,整个世界都可以在网络中变成一个地球村,为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条件。但在为外来优秀文化在国内的传播,提供的一个较好的平台的同时,外来的不良文化,特别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西方不良文化,也通过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渗透进来,这就为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负面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条件。西方国家通过网络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信息,冲击由我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价值体系,如极端表现、个人至上、功利主义、拜金现象,这些都与我国传统文化相悖,对我国青少年意识观念形态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意识形态成型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强,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可能会出现误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而思想混乱。对青少年国防精神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国防意识淡薄,国防意志颓废,国防观念偏移,国防思想混乱现象等不良的国防精神状态。信源内容散乱,导致青少年国防观念模糊。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形成的先进文化,这种先进文化是传统文化传播得以拓展和延伸,起着 “快餐式”的中介作用,但也使被传播文化呈现信源内容散乱化、碎片化状态,缺乏系统性,学习者“菜单式”点击获取文化信息。网络文化对国防文化的影响也是如此,从而可能使青少年缺乏系统的国防文化武装自己。同时网络文化反映客观事物形态的多样化,也带来人们主观思维模式的多样化,这是现实世界被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广裹的虚拟世界,无国界、无种族、无地域、无权威、无等级。网络文化诱导着任何一个人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审视社会,审视周围一切环境,从而形成各种各样凌乱碎片式的信息,人们的精神世界多了一些散乱,少了一些凝聚。表现在国防精神方面,由于多元化、散乱化、片断化的信息无序流动,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的思维判断,形成交叉无序的国防思维,使青少年国防精神的趋向一致性难以形成。导致国防观念、意识模糊,缺乏明显、确切的精神贯注方向。行为自由过度,青少年现实忧患意识削弱。忧患意识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国家、社会历史的命运、前途、生存和发展潜在危机的自觉发现,并由此自警而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通过自身积极的主观努力趋利避害,消除潜在危机。由于网络的“不限”特征,即不限人、不限时、不限地、不限目的,网络文化成为一种潮流文化,也使青少年容易沉迷其中。表现在国防观念、言论、行为上,一是不加区分地任意“军事消息”,任意渲染“腾腾杀气”,随意上传“军事图片”,以获取点击率,追求虚拟的成就感,部分青少年国防安全意识被这种自我的陶醉所淹没。二是网络文化发展趋势潮流化,也使部分青少年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网虫”,“一网情深“导致的后果是身体素质下降,忧患意识下降,甚至学业荒废。因沉溺而减少了到现实中磨砺意志的机会,虚拟的满足,丧失了现实中应承担的责任意识,更谈不上国防义务和责任。三是网络的“虚拟”暴力的“温和”特征,使其对战争“真实”暴力感知淡化,“国防游戏”“战争游戏”,使其对国防观念中所需艰苦环境的承受力和适应力,心理准备程度下降,国防精神意志不过是虚拟的“尚武游戏”而已。

二、消除网络文化的对青少年国防精神造成负面影响之策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制衡外来文化的冲击。网络的开放性是其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所以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入侵,通过物理活动来阻止是不可能的。要消除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冲击,必须构建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构筑一道思想“防火墙”。一是加强理论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只有坚持理论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的性质和方向,也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西方国家采取“和平演变”战略,通过以网络为主要途径的方式,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文化渗透,这就必须加强政治理论的教育,用科学正确理论为青少年装上“放大镜,指南针,望远镜”,为青少年批判、吸收、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提供政治理论指导。二是构筑以传统文化为主要资源,充实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意识、价值和感召力的文化体系,来制衡外来文化,削弱其冲击力和影响力。建立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杀毒软件”,来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渗透和侵蚀。三是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文化,建立网络道德行为体系,保证其能正确科学、健康地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约束自觉行为,筑起具有自我“免疫力”的 “精神屏障”,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善借网络文化,弘扬民族国防文化。国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凝聚力和全民国防意识的内核,是国防建设的精神基础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精神支柱,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实践的结晶和升华。先进的国防文化是国防能力的重要组成。通过国防文化孕育的国家和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意识、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具有国防“硬实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国防文化形成了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就是一种更为基础性、稳定性的战略力量。因此,国防不仅要有强大物质实力、而且又要有强大精神实力,才是坚不可摧的。所以培育先进的国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强国防题中的应有之义。要善借网络文化,弘扬民族国防文化。发挥其对国家生命进程的强大内驱“隐形”力量。如要结合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兴趣和特点,开设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国防教育网站,开发相关的国防游戏软件,开设网上课堂和网络国防知识竞赛、进行国防教育活动过程互动、宣传国防精神“最美”榜样等等,借网络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互动性优势,弘扬民族国防文化精髓,通过网络的辐射、渗透功能。使先进系统的国防文化传播、教育、熏陶、感染、激励作用得以发挥,充分让青少年受到国防文化的洗礼。

三、充分认识网络文化正作用的局限性,重视传统手段培育

国防精神的培育,就现实性来讲,青少年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过程。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开展国防教育工作,青少年往往缺乏主动点击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青少年国防精神的塑造,还是要从现实培育的角度来实现,“以实为主,以虚为辅”。现实的感受才是接受教育的最好的办法,所以挖掘网络文化中优势潜力,为现实的培育提供保障,切实在现实培育的方式方法下足功夫,来塑造国防精神。如开发虚拟游戏,以调动青少年关注国防的兴趣,利用网络拓宽教育空间等;而现实的主要是,如重视军训、参观、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强化国防观念;组织青少年到部队观看军事训练、 部队演习,培养青少年的尚武意识;组织青少年利用部队训练的设施、设备和器材去体验军事训练生活等,来锻炼意志等。还有青少年国防教育已经很成熟的做法,仍需要继续坚持和发扬,如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和学习,培养其民族意识;请老革命、战斗英雄作事迹报告,渲染榜样的力量,塑造青少年人人崇拜英雄的氛围等,这些传统的国防教育形式。不仅不过时,而且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只有在真实环境感染下的教育,才是最到位的,也是消除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真实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文明,吕福玉. 网络文化通伦.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第6篇

关键词:网络游戏;青少年;社交需求

如今,互联网正在越来越有力地推动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91亿。网络游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玩家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部分缺乏自制能力的青少年沉迷游戏不能自拔。其实,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得到青少年的青睐,必然有其契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网络游戏不能一味地“堵”和“防”,要研究它的优势并加以利用,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

一、网络游戏吸引青少年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自主意识飞速发展,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逐渐成形。而这一时期,又正是他们中学时期,繁重的学业压力、整齐划一的纪律要求压抑了他们的自我诉求和个性伸展。网络游戏在多方面能够满足青少年对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需求,因而极其容易被接纳。

(一)网络游戏能够满足社交需求

网络游戏平台既是一个娱乐平台、竞技平台,也是一个社交平台,网络游戏平台多建有开放式的社交空间,玩家或者游客可以在其中自由交流。这样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平台聚集,话题始于游戏并延伸到游戏外的现实生活。并且,游戏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交手段,青少年一般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一起参与游戏,游戏也是日常生活中交流的重要话题。

(二)网络游戏能够满足平等需求

网络游戏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平等世界。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大家以平等的身份聊天,每个人可以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世界让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不平等,不用唯唯诺诺,不用理会责备与批评。

(三)网络游戏能够满足控制欲

在游戏中,青少年没有日常生活中那种被安排、被控制的感觉,一切活动都由自己决定,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并且,他们还可以控制自己的角色,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游戏任务。这样,青少年玩家获得了一种摆脱控制并且能掌控别人的体验。

(四)网络游戏能够满足探索欲

青少年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探索欲,网络游戏正满足了这种寻找新鲜的体验。像“英雄联盟”这类游戏带有科幻的色彩,能够获得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视觉和声音效果。游戏能够极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激励他们去探索。

(五)网络游戏能够慰藉失落

不自信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沉迷游戏,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他们会因为出色的游戏技能获得不少赞誉,这样可以极大地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慰藉失落的平台。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借鉴网络游戏的优点

网络游戏迎合了青少年的诸多心理需求而受到青睐,初中思想品德的学科教学也可以借鉴它的优点,改进方法以契合学生心理,改善教学效果。

(一)营造社交氛围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关注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关注人的社会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营造社交氛围。例如,在进九年级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设计不同角色,通过特定的情境发生冲突,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不同责任,也通过这种模拟社交的方式满足学生的社交需要。

(二)践行平等理念

青少年学生希望获得尊重、希望被肯定,所以教学中应该努力践行平等理念,不以教师的权威压迫、训导学生,而是应该平等相待、循循善诱。老师要能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并鼓励他们发表,理解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满足。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关注的事物,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让学生感受到他与你有共同语言,感受到被尊重。

(三)鼓励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掌控、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的课程时,因为教材内容较多涉及法律知识,这些知识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新课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意愿确定的,学生给出了法庭旁听、模拟法庭、情景剧、专题报告、小论文、社会调查等建议,一个学期下来,教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热情也大大提高。

(四)激励自信自强

七年级下册内容主要针对学生人生观的确立设置内容,旨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联系网络游戏的实例,激励学生自信自强,不做逃避现实的弱者。

参考文献:

第7篇

1.1造成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淡化

目前网络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网恋盛行,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习以为常,网络上黄毒肆掠,宣传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时近年来网络文化诱导的自杀也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网站也在宣传封建的迷信思想,极大地冲击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1.2造成青少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连续长时间的上网会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情绪低落,使其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

1.3造成青少年思维力,注意力的下降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在经历了自由散漫的网络聊天和轻而易得的网络购买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由于网络的便捷以及网络知识的丰富,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遇见书本的难题时,他们不愿再花时间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迅速求助于网络,照搬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无形之中他们的潜意识就作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思维能力也开始逐渐下降。

2应对网络文化对策探讨

2.1社会层面上

2.1.1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大网络文化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同时相关法律部门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关未成年保护法,以及网吧网络的监管法,同时要开发高端信息技术,有效地对网上的信息准入事项进行过滤与监督,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我们还要呼吁社会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怀和爱。

2.1.2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确认识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教育青少年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力,有选择的采用、学习,培养健康的应对网络文化心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1.3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网络文化犯罪进行打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2.2家庭层面上

2.2.1家长要懂得运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充分的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健康的网络交流与知识运用,给孩子做好表率。

2.2.2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学生在心理上面的变化,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工作,以便做好对孩子的网络文化的教育工作。

2.2.3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抵消网络文化的侵蚀。

2.3学校层面上

2.3.1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对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须发挥其作用。学校应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以及校园规范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对青少年接受网络文化的监管。

2.3.2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有关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利用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让青少年认识到上网的目的及其意义,认识到网络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从而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免疫力。

2.3.3教师最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引导方面很重要,作为与青少年学生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时刻保持敏捷的判断能力与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使青少年青年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维吾尔族青少年;网络媒介;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38-02

受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新疆的传媒产业发展较为滞后,而作为新媒介的网络近几年来才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受众整体的媒介素养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青少年自控能力较薄弱,对网络过度依赖和沉溺而引起“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等不良病症的产生,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其背后反映出青少年在网络媒介方面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因此,研究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接触网络媒介素养情况成为重要课题。不仅利于提高维吾尔族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及其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也利于带动新疆传媒产业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立足于研究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接触网络媒介现状,以分析其网络媒介素养情况,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一、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接触网络媒介的现状

本次调查在全疆四地州及乌鲁木齐市对不同年龄段维吾尔族受众配额发放并有效收回400份调查问卷,其中向20岁以下维吾尔族受众发放76份,该年龄段受众即为本文研究对象。经分析,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接触网络媒介呈现出以下特征,但也存在一些隐性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

1.对网络媒介接触度较低,但依赖性强。由表1可见,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通过网络了解新闻占21.3%,明显次于通过电视了解新闻所占比,即36.0%,相对电视媒介的接触度,他们对网络媒介的接触度较低。受地区经济发展及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网络媒介在受众中尚未完全普及,父母对网络媒介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子女学习任务的紧迫性及网络发展出现的问题导致家长对网络存在心理,严格管制子女使用网络。因此,网络媒介并非是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电视传统媒介仍居主导地位。

表1 受众了解新闻的不同方式比例 单位:%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作为新媒介,受青少年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影响,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对网络媒介接触却表现了极大的依赖性,接触时长可达3小时以上。据调查发现,以最近一周为例,20岁以下的维吾尔族受众平均每天接触网络时长达3小时以上所占比为31.0%,与接触时长在1小时以内所占比相同,均最高,其接触时长也明显超过其他年龄段的维吾尔族受众。

2.接触信息偏向图片形式,信息深入解读能力有待加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并无空暇时间静下心来接受海量信息,传媒文化渐渐演变为“快餐文化”。受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以及社会阅历缺乏等因素制约,青少年受众认知及理解能力有限、对事件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更倾向选择简单易懂的信息。

表2 受众对天山网(维文版)信息关注比例 单位:%

网络提供的图片生动形象、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获取方便快捷,更易吸引青少年受众;多数传达的信息相对简单,易被接受和理解。在20岁以下维吾尔族受众倾向于了解天山网(维文版)的新闻形式中,有57.9%关注“配发图片”,在各年龄段中所占比最高。最值得关注的是了解“专题报道”仅占0.0%,如表2所示。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更倾向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图片信息;受青少年认知不成熟的限制,无人关注专题报道,未发挥应有的能动性去深入地了解新闻并作解读。在认识和理解能力应被不断提高的关键时期,过度关注网络图片信息形式不利于认知及思考能力的培养,较易滋生思维惰性,对信息的深入解读能力有待加强。

3.高度信任并认同网络媒介,网络批判能力有待增强。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1]。受众不再是“靶子”而轻易地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但由于青少年对信息的真伪好坏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同时也依赖网络媒介,因此他们对网络媒介认同度高、信任度高。据调查,20岁以下维吾尔族受众对天山网(维文版)新闻评论内容“完全认同”所占比达65.3%。当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时,该受众群有31.6%最信任网络获取信息,强于对电视传统媒介的信任,在其他年龄段受众中所占比例也最高,如表3所示。

表3 受众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最信任的信息获取渠道比例 单位:%

从高信任度到高认同度可见,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完全信任网络居多数,对网络维文版的新闻评论也大多数“完全认同”,这种对网络传播的信息所表现出较弱的防备意识存在一种盲目。网络的建设并非完善,网络信息环境存在良莠不齐,青少年对网络过度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对网络媒介接触以及对信息背后的优劣判断缺少理性思考,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有所欠缺,隐约可见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的网络媒介批判能力有待增强。

二、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对策

根据以上现状分析,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关于网络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网络受众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已经不是信息匮乏的问题,而是对信息的有效选择、理性认知和正确传播”[2]。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应提高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对网络信息的理解、批判等能力。维吾尔族青少年应加强自身管理,合理利用网络媒介。受青少年自身能力有限的影响,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维吾尔语主流媒体的引导,共同致力于提高青少年关于网络媒介素养水平。

1.向青少年开放网络媒介,指导青少年正确接触网络。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极具好奇心。作为新媒介的网络,“负功能”影响逐渐突出,家庭和学校为使青少年不受网络干扰往往采取强烈抵制对策,正处叛逆时期的他们反而会更受网络吸引与诱惑,更有欲望接触,在不具备一定信息免疫能力的条件下更易受不良信息影响。因此,为防止维吾尔族青少年对网络媒介的过度依赖首先要求家长和学校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树立对网络媒介的正确认识,适当放松警惕心理,向青少年开放网络媒介。实践出真知,只有充分接触才能充分了解并利用网络媒介。

青少年在接触网络媒介方面,自控能力较匮乏。因此,学校和家庭还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监督,教导孩子如何理性使用网络媒介,懂得有的放矢,提高对网络媒介的使用率。其中,学校应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加强网络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等;家长应控制孩子上网时间,为孩子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发挥好网络媒介的信息属性及文化属性等,使其既可以成为维吾尔族青少年拓宽知识面的学习工具,又可以成为释放学习压力的娱乐工具,劳逸结合。

2.加强维语网站建设,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青少年恰处于知识积累阶段,思维和思想正处在转换的关键时期,“发展是当代青少年的时代特征,也是最根本需求”[3]。大都更倾向于选择维文版的图片,对问题思考不深入,不利于青少年认知和理解能力的提高。而在受双语习得的教育背景下,虽有36.0%的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使用汉语接触网络,但使用维吾尔语接触网络居多数,占66.7%。因此应加强维语网络建设,利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他们关注更具意义和价值的信息,活跃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维吾尔语主流媒体应了解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信息接受和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建设供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学习和娱乐的维语网站,加强维语网站建设的原创性。其次,在信息内容上应提高网络传播的信息质量,丰富信息形式,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趣味性提高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对信息的兴趣,以思想性和知识性鼓励他们勤动脑、多思考,提高认知能力,引导关注积极健康的信息。

3.承担网络传播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网络信息环境。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认为传播媒介为我们提供的是对信息选择并重新加以建构的信息环境,并与现实环境存在差异[1]。此外,网络媒介具有虚拟性特征,因此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有必要认识网络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差别,提高自身对网络媒介的批判能力势在必行。而仅仅依赖受众自身单薄的力量则略显不足,更需要维吾尔语主流媒体承担网络传播的社会责任,通过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正确价值判断标准的形成,服务于对信息、媒介的评判及质疑能力的形成,以至于受众不会在海量信息面前束手无策。天山网作为维语主流媒体之一,在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中影响力大、可信度高,有65.3%完全认同天山网维文版的新闻评论。因此,包括天山网在内的维吾尔语主流媒体首先应体现公共性,将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了解青少年受众发展特征,站在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角度提供优质的网络信息。其次,增强网站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通过互动反馈环节深入了解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关注的动向,并给予正确引导。再次,做值得信任的“把关人”,严格管控维吾尔语传播的信息内容,平衡经济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防止不良信息的干扰,陪伴青少年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9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思想意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转变。在单一文化体系与思维模式的统治地位出现动摇同时,大批形形的思潮、文化及观念以网络为媒介正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涌入每个人的心中。

在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形成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易受暗示。当下,网络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主要文化存在方式之一,年轻人是多种年龄段中接受网络文化最快、也最盲目的群体,是当今网络世界中的生力军,也是亟须正面引导的一个群体——这正好与网络文化的高度契合。快捷、互动、信息量大、导向性强的网络文化逐渐渗透到了青少年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影响着年轻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极大地改变了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网络文化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逼真的模拟世界和虚幻的人生理想模型,当今的年轻人不再是在童话中成长,还有网络、机器人、卡通等喂养的功劳,他们的思维原本就不受历史沉沦的羁绊。在追逐网络文化的过程中,青年人发展出了其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价值观。

开放、多样的网络文化模糊了青年人对人生、社会的价值判断,影响着青年人的价值选择。网络文化丰富善变的形式和内容使得青少年总是在面对选择,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自控力还比较差,心理不成熟。缺乏对网络文化的认知力和判断力,欠缺选择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经验。原有的观念或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标准在网络五花八门的信息的冲击下或扭曲、或变形甚至错位。而这恰恰成为青少年向传统发起挑战的重要标志。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乐趣情感,更加强调自我,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这就逐渐淡化了传统的价值评价标准,这也可以说是对传统的否定。

网络凭借其丰富并可无限拓展的信息资源、具有亲和性的梦幻般的形式吸引了广大青年人。网络文化凭借网络这一媒介,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突显自己的个性,扩张自己的影响,深入到青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建立起广泛的受众基础,使网络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一支。

网络以其强大的舆论信息传播功能,创造“流行”,传播“流行”。 “社会流行”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流行是一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作为一种大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传统的社会顺同的倾向推动下,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社会的看法和观点。于是青少年推崇、模仿网络文化所倡导的社会流行趋势,使之融入、固化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从而形成青年人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逼真的虚拟的世界, 没有经历现实社会的磨练便可直接获得多元化价值观体系下人生的经验和体验,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为。青少年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不能对网络世界中存在的信息客观判断,只是盲目追随着网络文化所促成的社会流行,成为其坚定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青少年对新观念、新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他们通过对传统的反叛追求自我表现,表现自己对平庸现实的不满和对自我意志的极端维护。网络文化正好迎合了这一心理需求。快捷、信息量大的网络频繁更新着各种新奇超前的消费资讯,它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消费意识。对热衷于网络文化的青少年有巨大的影响。网络以新奇的形式和流行的消费内容向青少年宣传娱乐与刺激并存的新消费方式,这恰恰符合青少年的猎奇求新的心理特点,使之迅速浸染在新的消费方式,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在网络文化中的消费观的作用下。青少年在消费时更多地想要表现自身特立独行的个性,因而更加注意的是消费背后的文化内涵。青少年惟恐落后于时代和猎奇求新的心理特点使之更适合网络这种以内容雷同、形式多变、输送快捷方便、语言诱惑激情的消费形式。网络强大的复制功能让年轻人对当下流行的消费由陌生到习惯,以至于最后全盘接受,甚至极力推崇。青少年就这样完成从认识上感知、态度上改变到行为上接受的转变过程。

网络文化产生的动力之一就是大众的娱乐需求,网络文化必然具有享乐的特质。现今青少年的娱乐绝大部分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和电玩游戏等方式来实现的。当今电子媒介可带来视觉、听觉、心理等多重享受,网络对青少年有着巨大魔力。青少年可以沉浸在网络虚拟的现实中,享受着从不同角色扮演中获得的种种逼真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快捷、互动、信息量大、导向性强网络文化影响着青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独有的可无限拓展的海量材料、多样的表现手段,娱乐着青少年的生活,如细雨润物般浸染着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青少年享受着网络给予的感官刺激,经历着传播内容的深刻影响,思考着娱乐背后的含义。跟随着网络培养出来一系列的零散的意识后,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慢慢地系统化,青少年传统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意识形态逐渐被潜移默化地改变到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状态并渐渐固化。网络充斥着各种现代、另类、甚至生猛动感的娱乐形式内容,是青少年寻求快乐、宣泄“青春之痒”的一种方式,从深层意义上来说,网络及其衍生的网络文化带给青少年的是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或重大变革。

网络让人们体验许多本能的、感官的快乐,却又更进一步地启迪受众的思维,升华他们的认识,使之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在网络文化的强大攻势下青少年逐渐形成了生活方式和思想认识。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阅读 上网习惯

一、前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次人们信息接受方式的改革。网络,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赶超传统媒体,以其速度快、容量多、直观、丰富的特点迅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当今社会的第四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网民现已达到2.5亿,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中国的网民中,有17.3%是在校中小学生,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以一定比例持续攀升,他们和成人一样,接触网络、使用网络,更加习惯使用网络来了解信息。网络阅读这一新兴的阅读方式也逐渐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尽管我国信息产业在不断进步,互联网在飞速普及,但是相关的互联网制度并没有完善,各类信息依然参差不齐、良莠不齐,网络中的书籍、杂志等可阅读信息也尚未规范。因此,在青少年读者们热衷于网络阅读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孩子们养成网络阅读的好习惯,合理阅读,健康阅读,也至关重要。

二、青少年网络阅读习惯现状

现在,当我们走进图书馆,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在电子图书馆中看书。网上的文字、图片、声音、色彩等诸多媒介构成了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新文本世界,这种有声有色的新事物带给少年儿童的是多重感官刺激和更真切更形象的阅读体验。网上的信息获取轻松快捷,“鼠标一点”丰富多彩的信息就呈现眼前。与传统的书籍阅读相比,青少年更喜欢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络阅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中互联网使用者占到了36%,他们每周平均上网的时间为212分钟。从网络习惯上来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的目的大致分成四类,其一,实用目的:在BBS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处理个人事务、学习功课或上网络学校等。其二,娱乐目的:聊天、网络游戏等。其三,网络技术使用目的:下载图片、声像资料或杀毒软件。其四,信息寻求目的:查阅有关知识的信息,进行网络阅读等。其中青少年用户的信息寻求目的使用频率最高。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网络阅读诸多的优点面前,让我们也来看一看网络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1)青少年年龄小、社会阅历浅,信息素养很不全面,孩子缺乏网络信息是非观,不懂得筛选信息,很容易形成随意阅读。(2)由于现今青少年学习压力大,课余自由支配时间少,一部分孩子的网络阅读会从事休闲性阅读为主,久之,他们会习惯性地进入“浅阅读”状态,浏览网络内容也只是看个大概,而非“深入其中”去学习。(3)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给了青少年无限的吸引,也让他们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一部分孩子就被网络深深迷恋,以为“天下百事上网一查便知”,完全依赖于电脑,而缺乏了探究知识的主动性。

三、培养青少年健康网络阅读习惯的一些方法

针对网络阅读的种种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引导好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开展健康网络阅读活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阅读习惯。

1.建设软环境,杜绝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危害

计算机在联入互联网后,会产生不少的网络问题。病毒、木马、不健康网站等对小学生都会产生许多危害。因此,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阅读习惯的同时,学校图书馆应该加强网络软环境的建设。比如,定期为计算机升级系统软件、进行病毒查杀;屏蔽一部分不良网站;安装有利于学生绿色上网的相关软件,如网络爸爸、天网门神等,确保计算机网络的绿色健康,从第一源头切断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

2.以思想指导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古人有云:论先后,知为先,思想决定着行动。学生在接触网络之前、之时、之后,都应该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知识的传递,帮助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作为学校,电子图书馆要为孩子健康上网服务,要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阅读兴趣、阅读动机出发,筛选信息精华,指导孩子们从网络中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信息进行浏览,把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介绍给青少年。尽管网络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信息,是生活与学习的优质平台,但对于它的负面影响,应该用全面、理智的眼光去正视。要指导青少年辨证地看待网络,从源头切断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提高自身抵制污染的能力,遇到不良图片、信息等,应该摆正心态,做到视而不见,使自己不仅是网络的使用者,更是良好网络环境的维护者。

3.建立绿色图书馆,占领网络阅读阵地

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阅读习惯,首先,要为青少年创设一个健康的网络阅读环境。在健康的环境下进行网络阅读,是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能使青少年健康阅读的关键。在学校或社区,绿色图书馆的含义就是从源头上切断了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其次,为青少年健康阅读指引了方向,告诉了他们该读什么,该看什么。建立属于孩子自己的电子图书馆网站,使其区别于一般的和商业网站,增添孩子喜闻乐见的flash、视频文件等新颖方式来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加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主的网络阅读读物,为青少年服务。

4.开展阅读方法指导与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青少年上网容易受到诱惑而导致成瘾,其中很多是由于上网方式与心理因素的原因。电子图书馆在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工作人员在青少年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指导其正确的阅读方法,以避免盲目阅读与肤浅阅读,增强阅读能力。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网站导航和搜索引擎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巧;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心理习惯;自觉抵触不良信息等阅读习惯。也可以通过一些网络读书活动、网上冲浪、各类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培养这一类的能力。

5.做好跟踪记录,建立与家长的联系制度

孩子上网,最大的支持者是家长,最担心的也是家长。因此,为青少年建立一个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的方式十分重要。可以采用网络浏览记录、家长留言、网络答疑等方式,告诉家长孩子都看了些什么,获得了什么;也可以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上网浏览内容,避免孩子私自浏览不健康的网页内容。在青少年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家长与社会有必要做好引导和监护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网络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网络阅读习惯,引导青少年健康阅读、正确阅读的养成,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拥有一块“净土”,利用网络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让“网”为我所用,让“网”真正有用。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孩子们能在网络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11篇

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高中生上网的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上网的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上网的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二、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往往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两面性,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和“鱼刺”。

生活中“少儿不宜”的东西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互联网,青少年只要找到网址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青少年由于性的发育,性意识觉醒,对与性有关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青少年沉湎于这些黄色的“少儿不宜”中,给其心身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轻者耽误学习,甚者影响身心健康发展,重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防止网络负面影响的基本措施

网络可以改变人,人类也可以改变网络。我们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着种种弊端而因噎废食,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相反应认真总结和反思,找出各种方法、途径去预防、控制、消除网络的不良影响,使网络更好地为人服务。这就要求真正做到“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各尽其职、各尽其能、形成合力。规范使用网络,学会规避,适时、适当引导,力求网络成为青少年求知的有利工具。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德育研究部门应责无旁贷地将网络德育提到研究的重心,引导广大教师研究网上德育的现实问题及

对策,有责任、有义务开发研制德育课件,使网络德育实现可操作的运行载体,使德育抢占网上阵地尽快成

为现实。

政府出法规,网络要遵规,学校巧引导,家庭重约束,有机配合,形成合力,净化网络,方法良多。

青少年涉世不深,而且好奇心强,求新猎奇又是青少年的天性,因此,很容易被网络虚像迷惑,遇事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能力,而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家长、学校和社会就要形成合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71-02

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手机网民增势良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占网民人数的一半以上,网民中10-29岁的人数占比达54.4%,10-39岁占79.7%,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处于高位,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是网民的主力军,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网络环境的冲击日益突出,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迫切性。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青少年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现实,一般来看有如下原因: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缺乏精通网络的专业人才,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动力不足等。

(一)精通网络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才缺乏

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要精通网络技术,了解网络环境,熟悉网络知识及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通讯、微博微信等。然而,目前各个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中,精通相关能力的人不多,思想道德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使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互动性使得教育对象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更喜欢主动发挥,自我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关注何种内容完全由他们自已决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工作时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例如,一些思想道德教师仅仅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微博上,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仍沿用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仅仅是单方面的说教,没有新意,灌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可。因此,思想道德工作者应该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

虽然有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但研究仍比较肤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和内容很多。例如,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有很大不同,大多理论研究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这势必影响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其次,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许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重视。

(四)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奖惩激励机制动力不足

要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我国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包括以下几种人群,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教师,他们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骨干力量。这些群体既要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要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使一些他们的工作量超负荷、疲于应付。同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缺乏相应考核和有效奖惩机制,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说法。有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是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教育管理部门应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五)政府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政府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体落实政策和制度过程中存在的落实不到位、认识不深刻,投入力度不够的现实问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资金的保障,许多学校在此方面存在缺少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不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缺少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投入,使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容易使青少年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状态。在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挑战的前提下,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一)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能否做好青少年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取决于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网络技能,要多从网上搜集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资料定期推荐给学生。统计显示微博用户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微博用户在2012年达到3.09亿人,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微博这一工具,开设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官方微博,要讲求工作方法的艺术性,在网络上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讨论者、询问者、解答者、整理者、服务者、建设者和联系网络与现实的沟通者。只有建设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才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二)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网络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应把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教师应该了解青少年的思维动态,把握青少年价值观,与青少年平等对话,要充分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占据网络阵地,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言论、思潮要及时批评,纠正错误信息,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抵制各种模糊地带的信息内容和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充分认识网络阵地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思想道德工作者要在网络条件下努力宣传基本理论的教育,寓理于网,寓情于人。

(三)引导青少年注意力、多渠道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注意力是一种固有的稀缺资源,尤其是进入网络环境后。网络中黄、赌、游戏等信息的确更容易吸取他们的注意力,由于未受到正规的教育,他们在网上所接触的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就会侵蚀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家庭学校多年的教育内容在短至一天内就土崩瓦解。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创建一些青少年喜闻乐见、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站,开发多样式的电影电视纪录片等,让青少年了解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政治性价值观生活化,贴近青少年实际,内化为道德价值观。

(四)形成社会合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网络环境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优化网络环境,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才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学校,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在网络上以多种形式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最新理论观点、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吸引广大青少年浏览学习,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让他们全面育人过程中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功能,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作为家庭,要为孩子建造良好的网络平台,让青少年在父母的关注下使用网络,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不正确使用及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绝不进行违反道德规范和违反法律的网络活动。搜索行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对搜索结果进行清理和整顿,减少不安全链接、谣言等信息对青少年网民的影响。

(五)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

网络环境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环境,学校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首先,网络道德教育应该纳入正规教育轨道,开设相关系列课程。其次,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宣传、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网络环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再次,加强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培养他们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包括道德自觉与自律、自我教育,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能力,是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资助青年专项课题《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10700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与党建,2010,(8).

[2]刘柳.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