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17:2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挖掘教材文本,提高感恩认识
感恩教育的前提是让学生知“恩”懂“恩”,小学语文教材中“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父母之恩,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先提倡感恩父母,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感恩父母的例子有许多,如《探母》、《母亲的恩情》、《第一次抱母亲》、《月光启蒙》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佳作。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体现师长之恩的范例,如《孔子游春》、《理想的风筝》、《师恩难忘》、《莫泊桑拜师》等等。感恩父母师长是立德之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祖国,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钱学森》、《徐悲鸿立志学画》、《大禹治水》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祖国教育的典型之作。除了这几种“恩”之外,还有手足之恩、朋友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等等,教师要精研文本,挖掘有效资源,使学生从小就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二、激感体验,提升感恩之心
在朗读中感悟。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恩之心。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能表现出母亲恩情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刻理解“夜深了,母亲还在缝补衣服……把儿子送到郊外……你可要早点回来啊!”由此看出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就孟母的话“郊儿,你可要……”进行反复品读,读出牵挂,读出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朗读中体会到母亲的恩情,从而增强感恩之心,在朗读中受到感恩教育。在想象中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合理想象则可以使文学形象更为饱满,使美感直抵学生的心灵。如教学《木兰从军》一课,由于课文描写的时代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很难有深切的体会,因此,在教学时,首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古代战争时征兵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直观体验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是你,遇到父亲年迈、弟弟年幼的情境,可朝廷颁发的征兵令又不能违抗,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样做?通过结合自己想象体验,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在听说中渗透。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挖掘教材中的感恩资源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感恩教育效果。如在教学《探母》一课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的事迹,使学生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然后结合课文,让学生说一说回到家里以后给母亲做了哪些事?(盖被子,唠家常,洗衣服)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说说环节,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和母亲之间的浓浓情意。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生活中为父母做过哪些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心里懂得要向那样孝敬长辈,尊敬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结合生活实践,营造感恩文化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挖掘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感恩渗透以外,还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感恩素材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营造感恩文化氛围。如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结合节日特点,抓住这个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感恩事情,比如帮助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洗一次脚,或者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如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献爱心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感人的场景,一个真诚的微笑,都会成为“感恩”行动中最美妙的音符。
四、结语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把“感恩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其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知恩,在感恩中成长,懂得报恩和施恩,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作者:梁冲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小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规律;重视;素质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光明日报,2009,08-25。
[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我是工作在敬仲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XX省XX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XX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我是工作在***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我是工作在***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共2页,当前第1页1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
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共2页,当前第2页2
我是工作在***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xxxx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xxxx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我是工作在***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xxxx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存在问题;实施方法
语文课程体系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内容非常多,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阅读教学关乎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树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形成对事物独特的看法,启迪智慧和心灵。由于小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小学生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学校和教师都意识到了阅读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个性化阅读的实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或者观念存在偏差,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强调阅读形式的自主性,忽视教师的科学引导
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当是贴近小学生阅读学习心理的,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性学习需求,丰富他们的自主阅读体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会把“自主性”不当解读,让学生放任自流,即阅读学习的形式和素材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没有进行有效监控。这种过分自主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忽略了阅读的规律,使阅读课堂自由散漫,教师的引导作用也难以发挥出来,直接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出现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个性化阅读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个性化阅读强调自主性、探究性,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发挥自身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职能,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思维和思考方式,一味放手,让学生自由散漫地阅读,就偏离了个性化阅读的初衷。
2.过分强调阅读表达的开放性,学生缺乏正确的思考
有的教师对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阅读内容的认知就是个性化,而不关注教育对象对内容的认知是否正确、合理。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解读随心所欲,无论学生如何解读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一些明显违背基本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言论也不予制止和纠正,这就对其他同学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冲击和负面影响。在实施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虽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是并不代表负面的、消极的想法也应该被鼓励。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及时消除和纠正学生消极的想法和观念,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3.过分强调阅读理解的多样性,偏离文章的主旨内涵
个性化阅读虽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认知与理解,但是这些观点应该基于阅读内容的内在涵义与情感,脱离了内容本身所要表达的感情而进行曲解是没有意义的。优秀的作品在创作之时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包含着作者特殊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认知,因此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不能忽略写作背景而随便理解。虽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但是个性化应该是有界限的。如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都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忽视这些时代背景和表达的思想主旨,断章取义甚至任意歪曲作者的原意,认为这就是个性化的阅读。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切不可因为追求个性化而忽略了文章的本意。
二、让个性化阅读充满智慧与灵性的教学策略
个性化阅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和认知力,所以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阅读学习充满智慧与灵性。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加灵动
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认知,强调自我思考和探究,以及将知识内化为独立思想和认知,而且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差异,了解学生的阅读弱项和强项,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方法保持强项、弥补弱项,真正发挥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作用。如有的学生只对神话、寓言等故事类型的作品感兴趣,并且有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但是对散文、议论文等不感兴趣,他们在个性化阅读中通常只选择故事类型的书籍,对其他类型的作品很少涉及,这不利于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全面构建。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或者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了解不同类型作品的魅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全面发展。例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作品时,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悲情和冷漠,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尝试改讲故事,如在小女孩五次擦然火柴的某个环节,让故事情节出现反转,这时学生的阅读思维会更加灵动,积极思考应该从哪个环节给这个童话故事一个更好的结局。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将阅读思考与阅读体验相结合。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的阅读情感更加积极
个性化阅读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很多教师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做“智慧教师”,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不要一味高高在上,对于学生的想法、观点、见解要发自内心地赞赏和包容。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拥有广博的知识使学生产生崇拜和向往之情。教师要广泛阅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内涵。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出相应的阅读建议。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阅读《中国寓言故事大全》,然后向学生推荐阅读其中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作品,而不是泛泛地向学生推荐阅读素材。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素材,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阅读范围狭窄、阅读内容不适宜、阅读品位较低等问题,让个性化阅读更加有效。同时,教师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适度讲解和引导,这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情感的树立都是非常有益的。
3.创设丰富的阅读素材,让学生的阅读感悟更加深入
在选择个性化阅读的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科学准备阅读教学素材。首先,个性化阅读的实施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内容,使阅读既能满足教学要求又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其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不断运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如果选择的阅读内容大大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会使学习过程充满障碍。再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有助于W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人体验融入到阅读过程中,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涵义。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丑小鸭》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遭到同学朋友的嘲笑和欺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嘲笑和欺负别人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再深入体会故事中的情节和情感。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总之,个性化阅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还能提高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个性化阅读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实施效果也不理想,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科学合理地开展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顾佳.让语文课堂开遍“个性”之花[J].基础教育论坛,2016,(25).
[2]丁晶.构建一个神采飞扬的语文课堂[J].新课程(上),2016,(09).
关键词回归超越价值
语文教学似乎有个怪圈,容易走极端。过去我们视教材为典范,视教参为权威,在教材面前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今,各种“理论”沉渣泛滥,我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追求所谓的“创造性阅读”,无视教材的存在、轻视教材的价值无所不在;学生脱离教材在课堂上的天马行空、五彩缤纷的多媒体展示好象均成为一种时尚。“摇头晃脑时代”虽逝,但相比,我们花哨的课堂是否少了语文课堂应有的文化底蕴,少了语文学科应有的思想深度!
每一种理论被夸大或对理论理解的偏差都是非常危险的.不管怎么样,语文教学的核心仍是课堂上的教材阅读,如果远离教材去谈什么“超文本、大阅读”之类的高论,那语文教学可能成为那美丽的空中楼阁。因此,对待教材我们很有必要呼唤回归与超越。
(一)
注意到一种现象,有些老师用喜欢用“文本”的称谓来替代教材。何谓文本,《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文本是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辞而言)。文本一般是指文章,对用文本这称谓来替代教材是否科学性姑且不论,但我们得弄清楚文章和教材价值的区别。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的文章作品都能作为教材,文章作品的阅读客体指向是多向的,是作为社会阅读而存在的,承载的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播、情感的交流、休闲消遣等价值,总的来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价值。而文章作品一旦进入教材,其阅读客体指向是单一的,是作为特殊阅读群体而存在的,信息传播的价值依然存在,但不是主要的。学生作为特殊群体通过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的感受、思考,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也就是说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体现。教材是学生发展自身完善语文心智的载体,简单的说,教材不仅要让学生主体关注信息传递的“是什么”,更要观照信息中的“为什么”和“怎么样”。这过程好象来料加工,因此,教材承载的价值除信息传播的价值外,主要的还是信息处理的价值。
以五册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为例,如果只是作为文艺学论文,主要的价值是传递着诗歌欣赏的知识,向读者阐明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了解“再创造”的实质,并且通过实例传递再创造的丰富内涵。主要是起着知识传播的作用。
而作为教材,除这些之外,还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方法去欣赏诗歌。更主要的还有通过教材,提高语言信息处理的能力。如给“再创造”下一个定义,这就涉及到语言表达中的语段压缩能力的训练。学生应该懂得定义的表述方式,是特点加领属,先得筛选信息,找出“再创造”的领属是一种想象活动,再找出主要特点是读者正确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而后,按表述方式组织语言:“再创造”是读者正确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的一种想象活动。不要小看这简单的结果,这中间其实包含了语言的筛选、概括能力等(如语言勾要、概括、综合等)。文中“猜”和“泡”的原因以及那些具体内容等问题都是学生语言信息处理能力的体现,更是教材语言处理价值的体现。
教材和文章作品有着质的不同,那就是价值主要取向的不同。为此,我们毫无理由轻视教材,忽视语言符号外的价值存在。
(二)
教材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从起源的角度来说,文化就是人化,其主要功能是“化人”,也就是说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促进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完善。虽然现在的文化趋向多元化,但文化的最深层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多元中的主流,应该是人们对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持的主流,是群体认同的基石、群体力量的根源。而教材恰是这些文化价值的浓缩。有这样一句话“浓缩的就是精华”,这精华就是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能力、思想、心理、情感和品质全方位的影响。这样说吧,几乎每个人的成长都受着教材的影响。我想,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一文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的思维方式。
教材的编写不可能超越时代和社会,而任由教材编写者的异想天开,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必须统一到一种文化上来,这文化当然有着更多的国家意志。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课本这文化的建设。以我国为例,1903年,我国的基础教育建立了分科教学的新学制,开始设置语文科,从此,中国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材。在这以前,语文教材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蒙学读物,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二是儒家经典和古诗文选本,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建国以来历次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材的选文,都十分强调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与优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教材作为文化的显性体现,一种继承传统与与时俱进的统一,应该为学生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色。也就是说,通过教材使得文化被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譬如《我与地坛》、《胡同文化》、《庄子:在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等文,真是读它百遍不厌,教它百遍不烦。再如近几年教材的增删,可见端倪。
2004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第一次出版,其中节选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个章节被合为一个单元,取名为“神奇武侠”。
也是2004年,广州市高中采用由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新教材,特设“走近经济”的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
这些增删的背后,不难窥视出教材的时代气息和文化韵味。一位特级教师如是说:“语文课本的篇章,必须不断经受当代价值观念的苛刻的检验,要堪称经典。”据说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在后来不想创作了,而转向小学课本的编写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文化的影响和作用,重铸俄罗斯民族的灵魂。语文老师作为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有什么理由不重视教材,甚至抛弃教材呢?
(三)
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而教材的主体性可能被忽视,教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是学生理性认识发展的主要载体。而今课堂上少了朗朗的书声,少了蹙眉深思的可爱样,少了对语言的咀嚼玩味。在高中四册,有个普遍的现象,用视频或影片替代了教材的阅读,这可能与四册大都是小说和戏剧有关,但这样却没了对语言的深刻体验。甚至套上“创设情景”的美丽外衣。情景创设无可厚非,情感体验也值得称道。但离开了教材,是否就意味着忽视了学生的理性认识的发展呢?以《雷雨》为例,影片有多个版本姑且不说,只那影片的台词和原著完全一致吗?即使完全一致,那对语言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影片虽然能给学生一定的感悟和体验,但离开了教材,离开了原著,难以使学生有个理性认识问题,不以理性认识为基石,那感悟、体验的发展可能是不够完善的。
更有甚者,课堂中有些老师把“对话”颠倒,课堂内的对话包括学生和教材的对话、教师和教材的对话、学生和教师的对话。这三者中首先应该是学生和教材的对话。
教《我与地坛》一文,可能有个普遍现象:学生不愿精读,教师无视这现象,在课堂上进行学生讨论、师生对话交流,大谈“对生命的感受”、“对母爱的理解”这两个方面的话题。这些泛泛而谈的空话、套话,在任何时候,在没有教材的依托的情况下都能说出的。如果仅仅是这些,那教材所体现的价值何在呢?文章花木鸟虫不正是无言的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吗?“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描写不是史铁生心灵的历程吗?之所以课堂肤浅,主要的原因不外乎缺少学生、老师和教材很好的对话。
利用好教材,要学生阅读教材,走进教材,用心与教材对话,用自己的眼去触及,用自己的心去触摸,从而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域,并从中生成意义。如果没有这样的环节,最好的课只是个水中浮萍,师生对话越热闹,就和教材离的更远。课堂看似花哨,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语文心智的发展,因为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一种理性的活动,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过程而不是恰恰相反。
(四)
叶圣陶曾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要有助于“反三”,就应当更好地“举一”,重视教材、用好教材,依托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这不仅需要教材的回归,还需要对教材的超越。使教与学逐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超越首先得有个教材使用的“整体观”。教材的整体观念大家很熟悉,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教材分析的支离破粹,课文与课文没有很好的整合比比皆是,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雾里看花,不见庐山真面目。实现教材阅读的超越,教材的重组可能是个比较不错的方式。教材重组是语文教学一体化的思路,也是学生语文心智能力的动态生成。重组其实也是充分考虑到教学的主体性。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有的文章,学生在课外读的津津有味,而一到课堂上就提不出兴趣。国外阅读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杰克现象”,究其原因,课外阅读是出于阅读主体的生命本能需要,是一种“真实性”的阅读,只为获取信息而读。而作为教材,还要伴随着阅读分析和阅读训练,不一定是阅读主体的本能需求,是一种“强加性”的阅读,兴趣就自然下降。我们使用教材的整体观就是为了抓住学生的“真实性”,隐蔽我们的“强加性”,让学生对教材有独特的生命个体体验,把我们的教材“鲜活”起来。教材的重组方式很多,有以话题重组、以情感重组、以作家重组等。当然,《语文读本》中的文章是重组的首选。以话题重组为例:在教学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我们可以把三册的《诗经》三首中的《卫风•氓》、《邶风•静女》、《孔雀东南飞》、《琵琶行》、四册的《长亭送别》等文重组为“中国女情观之思考”,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自由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出对当时扼杀自由爱情的邪恶势力的诅咒和控诉外,还更深入的思考,中国女性对待爱情其实有着“等待”的情怀和意识,而大多时候,女人的等待的结局是背弃与绝望。而在男权主义的价值体系下,女人的等待似乎被神圣化和道德化,所以中国大地上有不少的望夫石,不少有关望夫石的“美丽”传说。如果我们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延伸到舒婷的《神女峰》,其中的“与其苦等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苦一晚”。我想学生会有深刻的体味和感悟,从而有兴趣去感受整部教材,那么,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就水到渠成,教材的各种价值也会在更大程度上到得到了体现。
再如,把《离骚》、《短歌行》、《归田园居》、《庄子: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逍遥游》重组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综合体,一直在“进”、“退”中挣扎。更主要的是还要让学生得出其矛盾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家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价值体系的形成。
超越还得有个教材使用的“思辨观”。思辨不是只重思考的结果,更是重思考的过程。如王国维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教材的思辨的过程,是一个苦思而得的过程。
思辨观离不开整体观,在教材整体整合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性心智。不可把作者的情感思想与神奇的语言魅力淹没在冰冷的分析中,尽可能运用各种手断,驱赶学生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思考,放飞学生的双翼——想象和联想。其实,教材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创造而注入学生自身情感和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感悟作者言语背后隐蕴着的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未成性的意蕴空间的过程。以我曾任教《故都的秋》为例。在感受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时,和学生一起把几段描写景的段落改写成几首现代诗:
(一)
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二)
租人家一椽破屋,
早晨起来,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
蓝色或白色者
在底下,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秋意十分
……
(三)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但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细腻,清闲,落寞,
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
(四)
北方的果树,
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枣子树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枣子颗儿
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
哦……
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
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
通过教材的改写,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那份故都秋的特点。作为教材,向特定的阅读群体提供各种信息,如社会人生自然知识,思想情感情趣、文章本体体现的语文知识以及语言信息处理材料等。这样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就得充分考虑其情意价值、知识价值、智能价值(语言信息处理价值)。
对于《故都的秋》的改写,不是简单的操作技能的问题,它更多的体现教材的情感智能价值,更多的包含了情感智能因素,其有限的操作技能是以无限的心智因素为基础的。文章所体现的“清、静、悲凉”在改写后就显得比较直观,学生也在改写中感受到了散文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别,更主要的我想是学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显现。如两句诗句“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不起眼的意象呈现了那种悲凉与落寞、细腻与清闲的意境,秋韵就在面前。学生就不得不感叹语言的魅力与神奇。
我在此呼唤教材的回归意识,并非要我们语文老师走老路,而是针对实际忽视教材的现象,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更好发挥教材的“举例”作用,进而对教材阅读的超越。
参考文献:
⑴《心理学》叶奕乾祝融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⑵《中学语文教育学》于亚中鱼浦江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