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培教师总结

国培教师总结

时间:2023-02-03 15:0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培教师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培教师总结

第1篇

也许是由于一种全新的体验——网络学习,好奇心总是驱使我每天点开学习平台,去学习、讨论、发表看法……紧张之中似乎没有感觉到时间的匆匆,不觉中我们的学习培训已接近尾声,真有点依依不舍。头脑里回放着两个月里的收获,总觉得沉甸甸的,记忆的闸门打开一下喷涌而出。

平易近人、知识渊博的辅导老师

能有幸成为国培学员本身就怀着忐忑心情,毕竟之前没接触过。也不知自己能否完成,登陆后看到许老师的欢迎辞,让我感觉“未见其人,如闻其声”。真诚的话语让学员们倍感情切,而且她就像启明星为我们指明方向,当我们遇到困难向她请教,她总是耐心地回帖,直到解决为止,虽然没见过面,但在我的想象中许老师一定是一位受学生们喜欢的老师,我一定要学习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许老师你是我的榜样。

为人师表、学无止境的使命

通过培训学习,感到新课标下的老师再不是以前拿着课本教教材,而是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就要常流水。培训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自我充实的大门,所以我要不断自我“充电”。尤其是几位专家的讲授,生动的课堂案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从思想上更加明确了只有立足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在教学中实践中提炼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即使我们的条件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放弃教学而无所作为的借口,相反,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扎根沃土,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革与提升,使自己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健康。所以,诸如这样的培训,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降临到我的身上。

总结成果、提出小小建议

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每一位老师的辛勤和汗水,都想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打开一扇窗,。例如:全班推选最优教案,我每天徜徉在一节节精彩的教学设计中,领略这其中的精华。大家以此为平台展开擂台,把自己的优秀课例拿出来,互相学习、交流,共同进步。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各抒己见,提出各自的想法和意见。该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也要提出自己的小小意见,有些模块前面的阅读文本似乎与后面的作业关系不大,例如设计一个小课题研究,我觉得课题研究不是一项容易的事,也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完成的。课题研究更不是能短期完成的,应该在这一模块首先向大家介绍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告诉方法,引导辅助,这样我们老师也不用到电脑上找来找去,不知我的建议是否合理?

总之,培训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我的清泉,我要让他细水长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汲取专家的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是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我会更加努力钻研,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我只是其中的一棵小树,让我们一起仰起头,高举双手,共同撑起这片蔚蓝的天空!

第2篇

一、 聆听了专家的讲座,耳目一新。

本次培训专家讲的都很好,很实用,让我感受到,我们要利用多渠道进行学习,我们要适应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向专家学习的同时,也要向社会学习、向同行学习,更应该向幼儿学习;我们需要专家的指导学习,需要向同行们借鉴学习,也需要放低姿态,用幼儿的眼光与思维去关心爱护他们,创设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设计合理学习活动;强化幼儿主体,教师引导的教育观;营造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尊重他们,保护和发现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 同行交流,共同成长。

我们商州区幼儿园本次参加培训的40多名教师都很积极,大家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成长,在大家的带动下,我自己学的更有劲了,人常说自己脸上的黑自己看不到,因此在培训中我抱着虚心的态度积极向前辈们学习取经,以便于我更快的成长。再次感谢本次培训,为我提供了这次学习的机会。我会抓住最后的时间,积极认真的完成作业。

三、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幼儿学习兴趣为目标,正确引导幼儿学习。

二、善于观察,做好幼儿的支持者。

三、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幼儿的合作者。

第3篇

“送教下乡”项目以“突出师德、立足课堂、服务基层、送教到校”为宗旨,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为乡村教师送去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快速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该项目包含五个子项目,即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和学前教育。每个子项目各负责100名相应学科教师的培训任务。在衡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衡东县教育局直接领导下,“送教下乡”项目于2016年9月中旬开启,至2016年12月中旬结束,历时三个月圆满结束。

一、六阶段

整个“送教下乡”活动分为六个阶段:训前调研、通识培训、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每个阶段皆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步步相接,环环相扣。

1. 训前调研

训前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制订后期培训实施方案,增强送教下乡的针对性。根据送教下乡五个子项目,全县划分为五个相应学科片区:杨林片区为初中语文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第二中学;新塘片区为初中数学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欧阳遇实验中学;吴集片区为小学语文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吴集完小;杨桥片区为小学数学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杨桥镇完小;城关片区为学前教育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育星小学附属幼儿园。从2016年9月13日开始,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派教师分批多次到各个片区内的学校通过听课评课、个别访谈、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最后总结分析出各学科教师亟须解决的代表性的实际问题,确定各学科组送教下乡的主题。初中语文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专题研讨阅读教学,努力在细读文本和品析语言方面下功夫;初中数学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语文课上,我们应该教些什么;小学数学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在活动中探究规律;学前教育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此外,根据教师所教学科和教师的意愿确定下阶段参培教师名单,每个学科组100名教师。

2. 通识培训

2016年9月30日,五个学科组的500名参培教师共赴衡东县五家山会议中心聆听专家讲座,就此拉开送教下乡活动的第二个阶段“通识培训”。“通识培训”以更新教师新课程理念和提高师德素养为目的,通过领导讲话、专家师德讲座、专家学习引领等系列环节,帮助乡村教师树立师德师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和成长。来自湖南省蓝山县楠市中心小学副校长盘晓红作了《爱的使者――教师的定位》的讲座,与教师们分享了自己扎根山区农村学校27年,省吃俭用坚持照顾10多个孤苦孩子的艰辛感人的历程。盘老师感人的事迹和对教育的执着打动了所有人,让老师们受到一次别样的心灵洗礼。来自长沙市青园中信学校的刘菲菲校长的《教师如何提升学习力》讲座,则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让教师明白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意义和方式方法,给教师以崭新的理念与体验。

3. 示范教学

2016年10月17-18日,“送教下乡”第三阶段“示范教学”活动暨由湖南省教育厅王建华副厅长、教师工作处王俊良副处长、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贾腊生主任、黄佑生科长率领的湖南省国培办“国培”管理者高研班现场会在衡东举行,为期两天。示范教学由两堂送培课、两堂展示课和一堂专家讲座与互动三个环节组成。送培课是县学科带头人或名师的示范课;展示课是由基地校选送的公开课;专家讲座则聘请本土或附近地区的资深专家对送培课、展示课做精彩点评,并作相应学科的主题讲座。不管是送培课、展示课,还是专家讲座,都紧紧围绕第一阶段训前调研确定的送培主题,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科组相应的100名参培教师集中到送培点基地校参加这三个环节的培训。五个学科组共计10堂送培课、10堂展示课和5堂专家主题讲座。送培课有县教研室向康老师的《鹬蚌相争》、教师进修学校刘吉香老师的《信客》、文冲小学陈宜老师的《掷一掷》等;展示课有衡东县第二中学罗亚红老师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衡东县吴集完小曾玲玲老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衡东县杨桥镇完小康淼老师的《找规律》等;专家主题讲座有长沙师范学院马学刚副教授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长沙师范学院催红英老师的《家校合力,助幼儿健康成长》、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邹清宴老师的《如何激发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送培课、展示课的精彩示范,与示范课教师的热烈互动,参培教师积极思考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尤其是资深专家的主题讲座,更是为参培教师现实中迷茫和困惑的解决另辟蹊径,拨云见日。湖南省国培办高研班领导们认真参与了全过程,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就后续培训作了重要指示。

4. 研课磨课

2016年12月5日,“送教下乡”活动进行到第四阶段“研课磨课”。每个学科组安排三位送培教师到基地校示范一堂微型课、一个微故事、一个微案例。微型课、微故事和微案例跟上一阶段的示范课、展示课与主题讲座一样紧紧围绕每个学科送教主题。每个学科组的参培教师在相应基地校集体观看这三堂微型课、三个微故事和三个微案例。之后,全体参培教师按照示范课的要求精心准备好一堂微型课,一个微故事和一个微案例,并将参培教师分为三大组,每组推选出2名教师在下一阶段集中研修时上好一堂微型课,展示一个微故事与一个微案例,也就是第五阶段的成果展示。为了成果展示的闪亮登场,为了保证送教下乡活动的最终效果,2016年12月8日,五个学科组共54名教师集中在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课程打磨,认真准备课件。衡东县进修学校肖志泉副校长组织大家开会,就研磨课的要求及注意事项作了重要讲话,然后分组进行课程研磨,精心准备。

5. 成果展示

2016年12月10~11日,五个学科组共30名被推选出来的教师通过集体精心的准备后分别在五个相应的基地学校进行了成果展示。也就展开了本次送教下乡的第五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展示会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参加成果展示的参培教师的精彩演绎充分展现了送教下乡的高效实用。经过专家评审,肖林凤、阳平辉、欧阳晓林等老师获一等奖;肖微、陈华、吴国华等老师获二等奖。在大家的收获与欣喜中落下了“送教下乡”的帷幕,但培训并未结束。

6. 总结提升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增强教师培训的后续作用,本次送教下乡活动特意设置了第六阶段――总结与提升。要求参培教师从第二阶段“通识培训”到第五阶段“成果展示”,每个阶段都写出阶段性小结与心得。最后到第六阶段则需就整个参培活动写出《参加国培计划(2016)衡东县“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和《个人发展计划》。此外,五个学科组分别建立相应学科送培QQ群,群员包括本次送教下乡中聘请的资深专家、衡东县学科带头人、本地名师、示范课和展示课教师以及全体参培教师,目的是增强培训的后续影响力,让专家名师跟踪服务参培教师。这样,参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随时可以与专家名师交流,适时解决问题,从而大大提高送教下乡活动的实效和后续影响力。

二、三特色

1. 管理方面

(1)领导重视,统筹得力。衡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成立了“送教下乡”活动领导小组。衡东县教育局陈宏建局长担纲任组长,衡东县教育局副书记丁麦秋、师训股长刘启贤、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颜亚华校长、罗利辉书记等任副组长,五个子项目即五个学科送培点的基地学校校长和各个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以及师训专干任成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政令畅通,配合协调,领导小组的成立确保了项目的有序高效开展。畅顺的管理体系是培训实施的关键。

(2)精心组织,职责严明。在实施过程中,衡东县进修学校就五个子项目分别成立相应的管理团队,派专人负责。管理团队精心策划,事无巨细,培训环节周全到位,每一环节有分管领导负责,每一件事有专人落实,确保本次送培计划高质顺利完成。优秀的管理团队是培训成功的核心。

(3)科学安排,严格考勤。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紧,教师工作量大,为解决教学和培训的矛盾,集中培训时间都安排在双休日,从而保证参培教师的培训时间。五个学科组的基地校派专人负责考勤,对学员进行上、下午签到,中途查勤,以保证参培教师按时按质完成培训。合理的时间安排和严格考勤是培训质量的保证。

(4)后勤保障,关爱教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次培训,基地学校精心安排可口的饭菜、茶水和必要的车辆;及时发放专家和示范课教师的授课津贴等等。关心老师们的饮食,提示老师们安全出行,让参培教师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后勤的关爱是培训有序实施的有力保障。

2. 送培方面

(1)专家现身说法,深入人心“接地气”。不管是外地请来的资深专家,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名师都是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和管理者。他们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方式。相同的身份、相同的工作经历,使他们在培训中更能从参培教师的角度出发,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这样“接地气”的现身说法,提高了培训的可信度,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师在学习专家名师经验的同时,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结构,以促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2)内容新颖独特,切合主题促成长。无论是外地聘请的专家,还是本地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亦或展示课的教师都始终围绕教师成长主线,针对送培主题精心组织材料,准备课件,用新颖的内容,从全新的角度,实施精准培训;力求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切实提高教师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全面协调发展和成长。

(3)方式研培结合,勇于创新求实效。送教下乡采用了研培结合的新模式,即调研确定培训主题-参培教师围绕主题上展示课-展示n教师说课与专家团评课-本土专家名师上示范课与专家团评课-资深专家专题讲座-反馈交流这一形式,创设聚焦课堂,增强互动合作交流,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 参培方面

(1)领导教师齐上阵,巧取时间争培训。全县五个子项目,共计500名参培人员,他们当中既有管理者,又有一线教师,都妥善安排好工作事项,积极争取时间完成培训任务。整个“送教下乡”活动的到培率100%。

(2)目的明确求成长,按时签到出勤高。与以往培训混学分拿证不同,此次参培教师目的非常明确:通过培训提高职业专长,促进自身成长与发展。所以参培教师积极主动,每次集中培训,出勤率均在95%以上。

(3)国培舞台夺成效,争奇斗艳显真才。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参培教师认真听讲,扎实做笔记,积极与专家互动,潜心写心得体会,精心准备课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的收获。尤其在成果展示阶段,30名参培教师纷纷闪亮登场,百花争鸣,尽现才华。国培的成效遍地开花,大放光彩。

三、两反思

1. 不足

(1)缺乏主动性。培训仍然以送培为主,参培者处于被“参培”状态,没有突出参培者的主动地位。参培教师与示范课、展示课教师以及专家名师交流互动不充分,没有充分发挥参培教师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研磨课时间仓促。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员与专家指导老师交流互动,学员没能充分掌握和领会指导老师的意见,来不及将培训所得内化成自己的实际能力,导致成果展示效果不佳。

(3)教师跨科参培,浪费资源。“送教下乡”活动国培系统报名时出现差错,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参加本学科培训,而要参加别的学科培训,这样专业不对口,浪费培训资源。

2. 建议

(1)创新培训模式,使参培者变“要我培”为“我要陪”。充分考虑教师的培训需求,切合教师的切身利益,给予教师更多时间和机会,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建立科学的教师参培信息系统。包括教师学科信息和参培数量统计等,避免教师乱培错培现象。因为缺乏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在安排教师参培时缺乏科学根据,导致有些老师参加培训过多,成为“培训专业户”,有的老师却几乎没参加培训,致使受训机会不均等,浪费培训资源。

(3)建立培训后续跟踪评价机制。“上课时很激动,下课后很冲动,回家后一动不动”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培训缺乏后续影响力。建立完善的培训后续跟踪渠道,结合可操作的跟踪评价方式,避免教师只为学分和证书而培训,真正提高培训的后续效果,服务于中小学基础教育。

第4篇

一、在曲折中探索

说实话,我是一位老“课改”了,十年前课改开始,专家们在台上讲,我会后不知所云。

为什么十年课改理念不能深入我心呢?剖其原因,有这么几点:1、专家们只告诉我们课改如何好,但没有深入到教学一线中来,不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改,或应该如何改,才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知。一线老师嘴上“喏、喏”,但心里却打上个问号:专家们,你们知道现在的学生们是什么样吗?这样下来何谈成绩呢? 2、多媒体当道。课件真的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有所悟吗?在最早的多媒体进课堂也是从听优质课上学来的。刚开始是如获至宝,教师省力省事,学生爱看。但普及开后学生的热情就凉了下来。试想当今铺天盖地的媒体早已让学生心生厌倦,家中上百个频道都频频换台,课堂上的课件又能吸引学生几分钟呢? 3、课程改革的确势在必行。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否则就会被淘汰。但是,应试教育改革了吗?学校是重视你的改革还是你的成绩?分、分、分不还是老师和家长的命根吗?4、常年的重复教学造成知识的陈旧老化,没有更新,固步自封。5、教师自身不思进取的惰性……

种种原因,使我在教改这些年中仍然“穿新鞋,走老路”!

在探索中学习

千头万绪涌上心头,一时的无语,不知从何说起。开始时我对待国培学习的态度就不端正,好奇之余,又揣测无非是和往常一样,听专家的长篇论述,听几节“表演”课而已……认真听完专家的一节课后,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真没想到 “国培计划”竟然给我课堂注入生机;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惊喜”!

专家们请来了一线教师,在讲座中有许多知识正是困绕我多年的疑难,鲜活的教学案例,简短精辟的教学理论,解决了我教学中的大量疑难困惑,一时令我醍醐灌顶。在专家讲座和名师示范课的引领下,我开始认真反思以往的教学工作,找准自身的不足之处及与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争取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

通过国培我明白了许多:课堂中教师只是引领者,不要急于“告诉”,要教会让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学习探索……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工于教学设计;精于课堂讲解;妙于师生互动;勤于辅导批改;善于总结提升!正逢期中考试,在八、九年级的复习中我遵循新版《历史课程标准》,检测了学生在学生在复习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这,都要感谢国培!

二、在学习中感悟

通过2个月的紧张学习,收获颇多,现将国培计划学习感悟和国培的优势总结有以下几点:

1、远程培训方式灵活,时间和空间自由,交互性强,适合在职边工作边学习,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为工作繁忙的老师提供了便利。 2、培训有监督机制,有进度、有计划、有辅导员解决疑难。

3、教授和学者走下“圣坛”与一线老师共同教研。对边远一线的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4、论坛交流方式独具匠心。教师平时教学中的困惑和心得,即可通过论坛交流,也可以以日志形式记录。更能够将教学中遇到的疑难向同行们求助!

5、国培计划是我们农村教师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一次绝好机会,也是教育教学探究的一个展示平台。

6、交流范围广。在QQ群可以不限地域的交流。国培计划作业形式设计丰富,可操作性强。

第5篇

湖南省一直面临着培训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与教师培训需求相当巨大之间的矛盾。“国培计划”的实施,对湖南省教师培训而言真是“雪中送炭”。湖南省将“国培计划”实施作为推动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重大机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积极构建教师培训基地体系,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创新教师培训实施模式,不断提升项目实施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并引领“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训。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全省教师队伍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构建教师培训基地体系

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体系。“国培计划”的实施,为湖南省打造切合实际、运转有效的教师培训基地体系提供了机遇。

高校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龙头。湖南省依托现有资源,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范畴内,初步形成了校长园长培训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主体,初中教师培训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主体,小学教师培训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主体,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主体,其他十余所有师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为补充的高校基地格局。这些高校以高度的责任感、历史感和使命感,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专业精细实施国培项目,加强了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研究,实现了与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有效对接,逐步实现了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通过“国培计划”实施,师范类高校的龙头地位日益巩固,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情结逐渐恢复,对教师培训日益关注。这些高校已成为湖南省相对稳定的教师培训核心基地。

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是“国培计划”实施的基础。“国培计划”启动之初,各培训机构自主选择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作为培训实践基地,组建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2013年,省教育厅制定遴选标准,专门下发文件,遴选省级教师培训基地校(园),将其建设成为全省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基地和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示范基地,首批评审认定128所。省级基地校(园)充分发挥实践性培训、训后跟踪指导等优势,主要承担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影子教师”培训任务和短期集中培训观摩考察任务,特别优秀的学校(园所)可以独立承担国培项目。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独立承担了“国培计划”初中课改实验主持人高级研修项目,株洲市景弘中学、湘潭市和平小学等6所学校承担了“国培计划”中小学班主任短期集中培训项目,82所省级基地校(园)承担了置换脱产研修“影子教师”培训。遴选、建设和使用省级基地校(园),不仅完善了全省教师培训基地体系,而且提升了全省教师培训质量。省教育厅不断加大对省级基地校(园)的支持力度,2013年安排773万元专项经费对82所基地校(园)进行奖补。

教师培训机构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是全省教师培训者培训的主体,对全省教师培训机构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到“国培计划”实施工作中来,承担了学员送培和组织协调、远程培训项目辅导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工作,逐渐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研究者和实施者,成为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校的重要纽带。“国培计划”实施,推动了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转型。

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湖南省以高校为龙头,以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为基础,以教师培训机构为纽带的分布式、广覆盖、高质量、有特色,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逐步形成。

二、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

“国培计划”的实施过程,是湖南省不断建立并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过程。

建立并完善了项目招投标制度。湖南省所有国培项目坚持项目招投标,并实行差额遴选制,凡是有多家单位同时申报同一个子项目,该项目定标时至少有一家以上单位要被淘汰;同时实行末位淘汰制,凡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经绩效评估获得优秀的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竞标,而绩效评估中排在末位的单位及项目被自然淘汰,且三年内不得承担同类项目培训任务。差额遴选和末位淘汰制大大激发了各培训机构的责任感,全省出现了百花齐放、力争上游的喜人局面。

建立了多方参与、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项目绩效评估机制。下发了绩效评估办法,研制了科学性、操作性强的考评细则。市州教育局、培训机构、专家、学员及省国培办均参与了绩效评估工作,培训机构和市州教育局相互考评对方的工作,实行培训机构之间交叉检查,聘请省外专家对各培训机构实施方案和培训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学员现场测评、部分学员座谈、学员网络匿名测评、电话随访学员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评价。按照“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学员网络匿名评价+专家考评”的模式,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评估,过程性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即时效果,网络匿名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延时效果,专家考评主要是学科(领域)专业评价。分值比例上,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4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30%,专家考评占30%;远程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2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50%,专家考评占30%。通过上述措施,确保了绩效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实行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培训约束与激励机制。湖南省于2011年颁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规定教师参加培训所获学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30学分,五年一周期累计学分不得少于360学分,其中校本研训不超过120学分。将培训学分与教师考核奖励、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特级教师申报等挂钩,一个年度内参加培训累计少于72学分的教师,原则上在当年度考核中不能评为优秀等第。同时,开发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系统和专门网页,具备对全省中小学教师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年度培训学分信息的录入、审核、查询功能。湖南省教师培训信息管理日趋科学和规范,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省。教师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使湖南省实现了教师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由“不愿参培”向“争要指标”的根本性转变。近三年,国培项目学员参培率稳定在99.5%以上,结业率达到99.9%以上,学员整体满意率在99%以上。2013年,出现10多名中小学教师自费参加国培、往届国培学员回到国培教室旁听的可喜现象。

三、创新教师培训实施模式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符合项目特点、适应学员需求的实施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既成功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研修,又确保顶岗实习师范生的安全并得到优质的实习指导,我们创造性采取“两次置换”实施模式。第一次置换在农村骨干教师和师范生之间进行,按照一名在职教师置换一名或两名师范生的原则,把农村骨干教师从农村学校(园所)置换出来,把高校的顶岗实习师范生派到学校(园所),但顶岗实习师范生并不是一一对应地进入置换出来的农村骨干教师所在学校(园所),而是集中安排在县城学校(园所)实习;第二次置换在城乡教师之间进行,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脱产研修形成的岗位空缺,由接受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县城学校(幼儿园)选派优秀教师以支教方式补充。“两次置换”模式实施了3年,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受到教育部和各兄弟省市的充分肯定。2013年,根据培训形势的变化,考虑到基层学校(园所)的实际情况,采用“五段式模式”实施,项目实施由集中研修、“影子教师”、返岗实践、集中研修、总结提升等五个环节组成。学员在高校集中研修40天左右后,到省级基地校(园)参加不少于20天的“影子教师”实践,之后回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应用所学的成果在岗实践,然后带着问题回到高校进一步解决,并总结提升研修成果,真正实现了理论研修与实践提升的有机结合和螺旋式上升。同时,高校与市州教育局密切协作和沟通,按照“一一对应,按需顶岗”的原则和中西部项目1∶1、幼师国培1∶2的比例要求,选拔优秀师范生直接到置换教师所在学校(园所)顶岗实习。

短期集中培训,各培训机构按照“前移后拓”思路实施主题式培训。“前移”,就是培训前向参培学员提出调查研究、教学反思、撰写论文等要求,学员必须带着问题和任务参加培训。“后拓”,就是布置训后任务要求学员完成,创设网络学习平台等供学员训后交流研讨,采取现场指导、电话访问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做好训前需求调研、训中跟进调研、训后实效调研,科学确定学员急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并据此确定培训主题和设定核心培训课程,实施主题式培训。

远程培训,采取“统一管理,分网学习”模式实施。通过招投标,湖南省远程培训由6家远程培训平台承担培训任务。根据远程培训的特点,我们充分发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管理网络优势,实行全省“统一管理”,做到“十个统一”,即统一报名方式、实施时段、账号形式、注册方式、反馈学情、评价标准、组建省级课程专家团队、辅导教师管理、市州工作研讨、组织校本研修。同时,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设立“国培计划-湖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专页,并与其他5家远程培训平台实现链接,学员统一注册、登录专页后分别进入相关远程培训平台“分网学习”。管理模式的创新,既发挥了省外优秀远程培训平台的资源优势,又发挥了本省远程培训平台的管理网络优势,实现了远程培训效益最大化。

“转岗教师”培训,采取“三环节三统一”模式实施。将整个培训分为三个环节:集中培训8天,送教培训3天,远程培训60学时,共计126学时,时间跨度3个月。长沙师范学院对项目实施进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制订课程、学指导、统一质量监控,并直接负责“送教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和教学工作。集中培训任务、送教培训组织管理由每个市州在当地遴选一所具备中专层次幼儿教师培养资质的师范学校或机构来承担。远程培训由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长沙师范学院共同组织实施,同时发挥网络平台功能强大齐全和学校课程资源丰富的优势。

除了各大类项目的模式创新外,湖南省各子项目实施也各具特色。如“送培上门”项目,一改过去的“往上走”为“往下走”,将高端培训送到农村教师的家门口,受到市县教育局和农村教师热烈欢迎。中小学送培上门项目涉及5个学科,分别是初中语文、数学、外语和小学语文、数学。每个学科分四个模块,如小学语文分为“口语交际、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有“当地教师的研讨课,省级名师的示范课,专家即时点评与教师互动,专家微型专题讲座”四个环节,培训更具针对性。

四、引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发展

“国培计划”实施,引领了“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训实施工作,推动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培计划”对全省培训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市州、县市区教育局纷纷采取国培管理模式,对本地培训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如湘潭市教育局借鉴国培招投标机制,采取竞争择优方式,通过招投标和答辩会等形式遴选培训项目承办单位。

“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根据学员的需求动态调整培训内容,聘请高水平专家和优秀一线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建立“双班主任”制、项目首席专家听课制、课堂教学测评制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育丰富多样的培训文化,对学员进行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这些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做法与经验对全省教师培训工作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必将推动全省教师培训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国培计划”的实施,还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培训者。他们在国培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培训结束后将国培的理念、精神带回到本单位,促进了高品位培训的种子在全省各地生根发芽。正如学员李枝红参加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高研班后所言:“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管理者,接受过数次培训,但是,从来没有像这一次培训受感动,受教育,有收获。这次培训为我们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引领。这次培训是在播撒春天的种子,这些种子在不久的将来,会在三湘四水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6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国培”总结

这次有幸参加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我收获颇丰。国培送培到校,精准培训,让我们在工作之余,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首先,我要衷心地感谢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的各位专家。欧阳处长高屋建瓴,陈朝老师活力四射,陆燕老师亲和认真,左芊老师热情洋溢,银椅淇老师学识渊博,姚丽娜老师耐心细致,江波老师积极专业,尹春玲老师谦虚细心……他们不辞辛劳,从长沙来到澧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经验。

其次,通过这次培训,自己进一步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教师个人成长的作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改革。于是,自己在教学中多了些反思,我们很多时候考虑问题都是说学生的多,很少能够从自身出发,多问问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哪些还需要改进等等。今后,我将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同时,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学观。

    再次,听专家、教授们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关于微课的制作,关于课程体系的开发,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关于PPT的美化等等,这些有效的课程,我都收获满满。今后,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爱岗位,爱学生,爱教育,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积极探索,勇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耕耘者。

最后,自己在反思中得到提升。一段时间的国培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的是科研型的教师。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要明确自己今后所要研究追求的目标:在整理中思考——日常渗透的自觉研究,在案例中反思——基于学生实际进行思索,在行动中研究——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案。同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

本次培训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会以此次国培学习为契机,努力完善自己。我将带着收获、信念、热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争做一名优秀的中职教师。

                                                 2018年11月9日

第7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模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03)02-024-04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全民素养,建设教育大国的基本保证。为此,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决定从2011年起,启动新一轮教师培训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也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搞好农村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尤为重要。教育部提出,要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陕西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也指出,要探索“院校集中-送培下乡-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

如何创新培训模式?各地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思路和建议?围绕上述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我们选择了陕西省代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3市6县作为样本,分别是:陕北的榆林市及靖边县、横山县;关中的宝鸡市及扶风县、户县;陕南的安康市及旬阳县、石泉县。在以上3市6县,课题组成员分别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学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的同志进行座谈,先后召开了20多次座谈会,230余人参加;课题组还深入到十几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分别与校长、中层干部、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

一、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段教师培训模式现状分析

陕西省目前采用的培训模式主要是院校集中、送培下乡(阳光师训)、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等四种模式。

(一)集中培训

院校集中培训主要指国、省两级下达的脱产培训任务,也包括市县级培训集中脱产培训。

1.国、省级培训计划。2011年,“国培计划”下达给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脱产培训任务共5100人,其中:3个月脱产培训1300人,10-15天脱产培训3800人。“省培计划”6820人,其中:长期培训1100人(未实施);7-15天的培训5720人。

国、省教师集中培训的优势是由高校统领,使基层一批骨干教师有机会接受省内外高水平的专家指导;培训时间相对集中,使受训教师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学习效果较好;通过名校、名师的观摩学习,使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好的经验。同时,各地骨干教师聚集在一起,便于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2.市级培训计划。三市本级集中培训情况是:榆林市2011年中小学教师市本级培训有六大类(包括教师全员培训、队伍建设专项培训、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师教育管理者培训、基础教育课改培训、苏榆合作计划)35个项目,集中培训5912人。宝鸡市、安康市是教育部改革试点市,国、省安排的培训计划多,市本级安排的相对少。其中:宝鸡市安排脱产培训六个类型17个项目,2539人参加;安康市安排脱产培训8个项目,1118人参加。

市级集中培训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任务繁杂。有来自国、省下达给市的培训计划,有市自己安排的培训项目,还有市集中送培到县的项目。

(2)培训内容都是以聚焦高效课堂教学为主,更关注针对性与实效性。

(3)培训机构不仅限于高等学校,如安康市由安康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承担;宝鸡市由宝鸡教育学院承担;榆林市主要由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担,还邀请有关方面如电化教育等部门参与。

(4)各市都注重了专家团队建设。安康市组建了由安康学院、安康市职业技术学院、安康市教研室、安康市电教中心及有关县区师训中心的教授、专家学者、师训骨干教师参与的专家团队。宝鸡市的专家团队中高校教师占10%,教研机构专家占20%,一线优秀教师占62%,域外专家占8%。

3.县级培训计划。六县都建设了自己的培训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县本级集中培训为主,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等单位组织,培训对象是全体教师,着力解决教师在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班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

送培下乡分为三类:一类是省级送培到县,二类是市级送培到县,三类是县级送培到乡镇。

陕西省2011年“省培计划”为63520人。其中,送培下乡54000人,占全部培训人数的85.01%;其中,市、县送培50000人,占全部“省培计划”的78.72%,占送培下乡任务的92.59%。

各市还有自己的送培计划,如榆林市分别在两个县进行了1500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集中培训。

各县基本上都安排有送培到乡镇、学校的培训。如靖边县2011年送培24项,参训教师2574人次;户县参训教师1630人次。

送培下乡是最受基层教育部门和教师欢迎的培训形式。它的特点是:

1.便于集中;不影响正常教学,参加人多,有利于解决供需矛盾;费用低,效果好。

2.基于教学,聚焦课堂;示范引领,针对性强;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观摩研究、课例分析、归类总结等参与式、互动式培训。

各地都创造了很好的培训模式,例如,组织模式:联片设点,送教下乡是普遍采用的组织模式。如旬阳将全县28个乡镇按相对集中原则联为片区,在片区设立培训基地,再分科、分批安排培训。

(三)远程培训

在“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占比很大。“国培计划”(2011)――“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总人数为71100人,其中远程66000人,占全部“国培计划”的92.83%。

基于“省培计划”的远程培训,主要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课程学科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共计3900人。

基于市级的远程培训也有,如榆林市安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远程培训项目120人。

远程教育由新思考网、中国教师研修网、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课程。

好的评价是:工学兼顾,不影响工作;内容和课程同步,可指导教学;名师多,有示范引领作用;课程门类多,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要求;符合大规模,成本低的原则。

(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一切培训的落脚点,也是各县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学校主抓的项目。各县、各学校都有校本培训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和相对成熟的经验。概括如下:

1.培训宗旨:教、学、研一体化;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培训原则:面向全员,整体推进;以校为本,突出特色;聚焦课堂,注重实效。

3.管理模式:以县统筹;县、乡(镇)、校相结合。

4.运行模式:联片研修、联组研修、送教下乡等。

5.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等四大类。

6.研修模式:课程引领,研修一体。

7.考核模式:各县、各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教育教学效果考核为核心的评价机制,与常效教学结合,与教科研活动结合,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评优树模挂钩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院校集中培训方面的问题

1.培训院校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由于各省、市陆续撤并了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省级教育学院,教师培训任务就交给了普通高等学校,且通过邀标、招标的方式分配培训任务。如陕西省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共有20家高等学校,其中5家是外省的院校。

这些院校大多是以学历、学科知识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多数没有设立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门机构,培训任务由负责成人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继续教育学院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宏观管理任务,包括牵头制定培训项目方案,负责培训学员的日常教学和生活管理;具体任务实施由相应学科的各院系承担,包括制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选派教师和班主任等。由于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通常不是从事教师培训的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职人员,致使一些培训项目方案缺乏针对性,培训质量不高。

2.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专职培训者队伍。教育部文件规定: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实行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建立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专职教师。培训任务分配到各高等学校后,各高校再分配到院系,由其制定培训方案并选派教师。各院校没有配备专门从事师资培训的教师。由于受现行学校考评制度的制约,多数教师更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没有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师资培训任务上,更没有把师资培训任务作为事业或职业来规划。

3.不了解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在调研中,地方教育部门和受训教师对院校集中培训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不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培训缺乏针对性。在授课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不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课程标准和教材,不了解培训对象的情况,也没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是培训者讲自己想讲的,受训者听不到自己想听的,无法形成互动。二是培训内容重复,缺乏统一性和递进性。有教师反映,在省上参加的培训和在市上参加的培训内容差不多。也有的是在同一学科领域里,由于所请专家不同,对相同的问题持不同的观点,使受训者无所适从,感觉不听还好,越听越迷惑。还有一些培训是系列培训,如心理学,但每次从内容安排上都大同小异,没有层层递进。三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少培训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是上大课,满堂灌,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情景讨论式、角色扮演、辩论等在培训中鲜有所见。一些培训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提供给学员大量而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送培下乡方面的问题

送培下乡以聚焦课堂教学为主,是基于实践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辐射面广,使大批基层教师能够享受优质的课程资源,得到高水平专家的现场指导,因而是基层较为欢迎的培训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高校的教师由于缺乏的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深入研究,在指导中针对性不强,甚至还有少数教师将集中培训的模式带到基层,以空泛的理论为主,结合实际比较少。

(三)远程培训方面的问题

1.管理机构不统一,管理人员层次不齐。目前,远程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有的在市,有的在县;组织者各异,有的是项目办,有的是教研室,有的是招办。在管理员和辅导员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中小学的校长或教导主任,也有学员自己担任的,层次参差不齐。他们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也没有对培训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研讨,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和解决学员所提出的问题,满足不了学员的要求,对各学科缺乏指导力。

2.远程网络服务不到位,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网络课程资源播放一般都安排在指定的时间,并且教学实录、专家讲座、教学内容均不许下载。因此,如果学员没能在指定时间内看完,过时间就打不开了,本期学习作废。另外,有些农村学校网络支持有困难,还有的学校计算机数量不够,教师自己又没有,影响学习。

3.远程学习自由度大,质量监控有待加强。远程的特点是过程考核,学习主要靠自觉。学员自主选课,自由点击,通过登陆时间、作业、研修日志、主题帖、回帖等进行考核。有的网络有点击时间要求,如20分钟必须点击一次,证明你在线学习;有的没有时间限制,只要点击就算学习了,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学习检测由作业、发帖、发表文章组成。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学员的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也判合格或良好,都认可了。总之,远程学习自由度大,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员的学习质量监控,还有待研究和改进。

(四)校本研修方面的问题

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地和各个学校都在校本研修上做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调研中,几乎所有学校都可以拿出校本研修的规划、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校本研修的理解、执行还不到位。一是对校本研修内涵和战略地位理解不到位,二是对省级文件执行不到位。

2.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虽然省已经明确了“3+1”的校本研修行动推进机制,但各地落实不到位,仍然是单独练兵,各自为营,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3.缺少总结、评价及专业引领。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没能在有效的层面进行很好的总结、评价并使之推广,同时缺少专业引领。

三、改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模式的建议

教育部倡导的几种培训模式是为了解决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应以提高质量为原则。没有质量,就没有生命力。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集中培训的质量

1.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高等师范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各级各类教师,而研究、解决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社会最重要的途径。

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各高校应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学校各学科的教师培训工作。

2.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教师队伍。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首先要建立一支由各学科骨干教师梯队组成的专职培训教师队伍。由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把握培训方向,统领培训全过程,同时吸收年轻教师参加,在培训过程中使其成长。要鼓励教师从事专职培训工作,或抽出主要精力从事教师培训,并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同时,要注意吸收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培训,数量不少于50%。专家团队人员既要相对稳定,又应有所流动;稳定以保证其质量,流动以保证其活力。

3.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院校集中培训反映最强烈的是“两张皮”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机构在制定培训方案时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把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要能给受训者提供合适的“菜单”;二是培训者要深入到中小学课堂,深入到中小学教师中去进行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应强调针对性、时效性

1_明确培训总体模式。各科培训都应以聚焦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为中心,都应包括理论引领、教学引领、互动研讨、研修应用等环节。反对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提倡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课例分析、观摩研究、自我反思等参与式、共享式培训模式。

2.充分发挥地方教学、教研部门的优势。实践证明,由市、县教学、教研部门组织的送培下乡效果最好。他们知道教师最需要什么,知道什么时间安排培训最合适,知道怎么评价和安排怎样的形式进行评价,应充分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作用。

3.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价。这里主要是指受训教师是否通过培训真正得到了提高。一些地区采取“一课两上”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是不错的方法。

(三)大力改善远程网络培训机制,提高质量

1.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议以县管理。即以县报名、管理,市备案,省统计。各县应建立远程培训管理机构或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行政上由教育局管理,主要是把握全局;业务上可多种形式,由电教部门、教研部门、专门机构管理都行,负责督促上网、检查学习、反馈信息、考核等。这样,网络培训就可以和其他形式的培训融为一体,成为整个教师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

2.改善远程网络学习服务。各大网站的课程资源应向学员全方位开放。网站开放时间应与学校教学规律结合起来,避免学校常规活动的高峰;每个模块开放的时间应适当放宽,即在某门课程学习期间,学员可在任意时间上网学习;个人需要时也可下载。这样,让受训教师有所选择,不必再为安排课程、参加会议而影响学习。

3.加强考核和质量监控。远程学习考核除了目前要求的过程考核,为确保学习质量,建议在学习结束之后,由各县管理部门对其学习效果,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等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

(四)校本研修要因地制宜,为教学实际服务

1.要有长、短期计划。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的落脚点,要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有长期的规划,以指引自身的方向。同时,要有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明确本年度要解决的问题,使全体教师本着这一目标前进。

第8篇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htgrth”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总结提升暨学科教材第二次研修培训活动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全面加强我县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用好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2021年3月13日至14日,姚安县教育体育局开展“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总结提升暨学科教材第二次研修培训活动。培训分别在姚安一中、大成中学、思源实验学校、龙岗中学、大龙口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县教育体育局等8个培训点同时开展,来自全县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小学数学、语文及幼儿教育的1187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培训现已圆满顺利完成。

为了更好地做好“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的总结提升,解读好、掌握好、运用好学科教材,专门从昆明聘请了石梦媛、邢保华、杨晓炜等15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昆明市学科带头人”“春城教学名师”专家为培训班授课。专家们对初中、小学、幼儿教育的教材进行了全面梳理,做了深入细致的解读,以教学课例为案例,贴合教学实际,讲解深入浅出,分享个人经验,课堂氛围轻松而愉快。为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用好教材,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本次培训活动,以课标为依托,学科教材分析为核心,以总结提升为目的,充分发挥了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既是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研讨、相互学习的过程,同时也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校际之间交流合作,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开辟了新途径,对提升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此次培训,使参训教师自我提升,做一个“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教育者,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我的学生”“我的学校”“我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一路向前。(蒲建华)

第9篇

【关键词】 教师培训;送教下乡;有效培训

2015年秋,我县启动“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旨在为乡村教师提供教学示范和专业支持,提高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前几年,在推进课改过程中,我们也曾经组织过送教下乡,国培项目启动之后,我们通过研读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感到我们以往的送教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参训面不够宽。以往送教,多是针对边远乡村学校的薄弱学科进行,参训教师多数是承办学校及其周边学校的部分教师。国培送教要求在项目周期内,实现主要学科全覆盖、乡村学校全覆盖、乡村教师全覆盖。

二是主题不够明确。以往送教,虽然也聚焦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上,但主题泛化,缺乏对课堂教学有针对性的研究。国培送教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开展主题式送教,主题宜“小、微、实”。

三是环节不够完善。以往送教,主要环节是教学示范、观课议课,往往是“一锤子买卖”,缺乏跟踪管理。国培送教规定了“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责任主体,强调实现送教到校与校本研修的有机整合。

四是实施主体单一。以往送教,是县级研训机构或乡镇研训站组织实施,而国培送教由省级统筹指导,强调县级研训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协同实施。

随着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研训一体制度的推进,上述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下面以初中物理送教下乡培训的“诊断示范”阶段为例,介绍我们的做法。

第一步,进行前置诊断,明确“为何送”。“需求即送教原因”,送教前,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参与校本研修,查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站在教师的角度,读懂教师的真实需求,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确定送教主题。通过调研,当前我县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于是,确定了“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这一送培主题。

第二步,研磨课堂讲座,明确“送什么”。“主题即送教内容”,主题一经确定,也就确定了送教的基本目的和内容。接下来,组织县级学科培训团队,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方法改进”等核心教学能力,修改教学设计,进行试教,准备示范课和相应的专题讲座,力求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现出来。同时,注重“价值引领”,把优秀教师的职业精神、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传递给每一位教师,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思想深处开展浇根式浸润式培训。

第三步,按照流程实施,落实“如何送”。在诊断示范阶段的集中送培环节,我们以“主题导引+教学实践+互动研讨+专业引领+跟进改善”课例研修为主要送教方式,重在促进教师素能改进和教学行为改善。按照这个思路,在送教主题的导引下,实施了以下流程。

课堂实践。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由培训团队成员上示范课,参训教师上展示课,可以采用同课异构,从相同中找不同,在比较中拓展思路;也可以异课同构,从不同找相同,研究一类类课型共性的教学策略。

课堂观察。课堂观察与课堂实践同步进行,对课例开展合作性研究。事先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如记录提问与学生发言的量表,记录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量表等。上课前,将参训教师分成多个观课小组,每个小组确定部分成员为抽样观察者,其余组员自主选择观察点进行观察,为下一步研课做准备。

互动研讨。围绕所展示的课例进行议课,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分组讨论,授课教师进行反思性说课,每位教师参与讨论,在互动研讨中引发新的思考,并把个人观点汇集成小组意见;其次是集中议课,由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培训团队进行集中点评。互动研讨是依靠参训教师自身的力量提升培训品质的重要手段,要用好用足。

专业引领。专业引领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围绕主题,根据本区域教学实际进行微讲座、教学论坛、经验分享、专题讲座等。例如,在物理集中送培中,我选取两位教师,分别就教学难点突破和智能手机辅助教学进行了案例分享。在举行专题讲座时,我们要改变灌输及接受式培训,多采用案例分析、视频观摩、实验体验、互动讨论等方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形成愉快、积极的学习氛围。

跟进改善。为了避免培训听着激动、听完冲动、回去不动的现象,需要对培训进行跟踪管理,让培训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生活建立联系,促进教师学以致用。我们的主要方法一是教师个人制订训后行动计划,并对执行计划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二是任务驱动,在集中送教之后,布置校本研修任务,开展研课磨课活动。

通过送教实践,有以下三点初步认识:

1. 要以参训教师为主体。送教要根据教师的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培我所无,训我所需”。培训内容要贴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重点指向课程核心理念的矫正、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形式影响着培训效果,要依据培训内容确定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多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培训,专题讲座要理论联系实际。培训者要树立“教师即培训资源”的思想,发掘教师的先进经验,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真正把参训教师“卷入”到培训过程中。

2. 培训团队建设是基础。培训团队在送教下乡、校本研修培训中起着研发、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为打造乡村教师培训团队,以择优组建为基础,以高校为阵地开展持续提升研修,为进一步发挥作用积蓄了专业能量,从而形成高校、县研训中心、片区研修中心、校本研修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3. 校本研修要贯穿始终。集中送培之后,怎样巩固培训成果?无疑,校本研修应是最佳方式,要用校本研修把送教培训的各个阶段串联起来。在校本研修中,要注重发挥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作用,把教师的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引领发展结合起来。为促进校本研修的落实,我县制定了国培项目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考评办法,每学期末ρ行耷榭鼋行自评和学校评价。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群体之中,如果一个人与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自己,并注入更新的生机。”教师教育也是如此,有效的教师培训必然要将教师个体带入群体,使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更明朗充实的教师专业生活融为一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师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教师培训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机会较少,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支持保障能力建设亟待加强。2010年以来,国家组织的“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让教师迎来了专业化发展新的春天。

教师职业不是一个可与医生、律师相提并论的专门职业,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如何教”的教育专业知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应是教师的写照,教师应该是可充电的电池,而培训过程就是教师充电的过程。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以“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总体目标,为教师的充电搭建了一个好的学习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培训,让每一所学校不再为培训经费紧张犯难。目标指出,今后5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

传说释迦牟尼曾经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不会干涸,众莫能答。释迦牟尼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名师的教学个案,博采众长,在各种思想的融汇碰撞中“兼容并包”,消解内化。向前辈学习、与智者对话,将会得到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和灵感顿悟。“国培”正是为教师专业化成长言传这种精神享受和灵感顿悟的平台,国培让教师有均等的机会融入名师云集的“大海”,与名师的思想融汇碰撞,使自己的专业化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国培”学习,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如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教师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规划。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是促进教师朝着目标前进的动力。对专业发展,教师应当有自己规划的权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追求,设计自我发展的方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自我发展规划,自身的目标定位要充分尊重,鼓励教师大胆规划,追求个性,帮助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探索来拓展自己的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学校管理者要满腔热情地尊重、关心、帮助每一位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成长机制,引导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使教师有一种工作的成就感,激励教师走向教育的成功。

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过程。学习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首要任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转贴于 鼓励教师学习,为教师的成长创设条件,保障教师的学习,是学校的职责。除了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外,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到外省市学习名校名师的教学经验,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学校也可以邀请外省市兄弟学校来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还可以通过推荐一些教师参加专题培训等,教师只有努力好学,才能取得较为丰富的知识。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事件和现象的再思考,是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对话,而不断的教学反思则会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发展。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课中(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这与那种传统的教学回顾与总结截然不同。课前反思是预设,预先设想教学设计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具有前瞻性;课中反思是对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调控,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教学设计仅仅是设计,而教学实施应根据课堂现状作最佳化的调整,具有现实性;课后反思主要反思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总结得失,具有批判性,可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和教研水平。教学反思不仅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可促进教师理性的升华,以适应新课改的实施。在“国培计划”的课程设置中有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当中很强调教师的课后反思。

此外,教师还应参与教本课程的开发,这不仅可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以培养教师的集体主队意识。合作意识已成为新课改形式下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

“国培计划”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应具有敏感的忧患意识。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应在这种变化中把握时机,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忧患意识,防止心态疲劳,追求创新;同时应具有强烈的沟通与合作意识,时代呼唤合作,呼唤沟通,这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以创造教育的辉煌。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培训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吸收、成长的过程。不读书则会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影响到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影响到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及与学生的沟通。只有学习,才能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学会抢抓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确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资源观。教师应在实践中树立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中学会选择。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并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时机、途径和方法,以至提升自己的教研意识和教学水平。教师自身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榜样。

今天的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实施的契机,让教师在专业化发展新的春天里,推动教师专业新发展,用我们的教育智慧与辛勤汗水,绘就明天教育的辉煌。

第11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互联网+”;骨干师资;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73-03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此后一系列文件,对国家骨干师资培养许多具体环节和内容进行了规定,推动了职业学校开展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相关工作。笔者学校作为中职骨干师资培训基地,在历年的师资培训实践中,探索出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慕课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特点及其师资培训的冲击

(一)知识迭代快,课程开发滞后

企业通过产品快速迭代,迅速占领市场、抢占资源。产品快速迭代,带来了知识体系、商业模式、经验案例不断更新。很多培训课程过了2个月就不再适用,知识快速迭代需要课程开发的更新速度加快和信息更新速度加快。

(二)信息渠道广,讲师权威性受到挑战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一切,使信息透明化、去中心化。随着移动互联时展,微博、朋友圈、公共微信号等直接扩展了各种信息化渠道,学员可以很方便地从手机中获取各种案例、各种信息,可以直接加专家的微信、微博,接受多种思想和观点,给培训授课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同时,习得方式多样,导致课堂专注力低。

二、借助“互联网+”进行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价值诉求

(一)对培训前期沟通诉求

传统的师资培训由于前期沟通不畅,参加培训的教师只能是来到培训基地后,才了解和熟悉培训课程以及相关内容;基地因不了解学员的基础只能被动地按照计划规划课程。依托“互联网+”平台,培训基地可以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之间建立互动,按照学员需要规划课程体系内容。

(二)学员全方位互动的效果诉求

“互联网+”背景下,微信、QQ等互动交流工具为基地和基地、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即时沟通提供了便利。学员可以自学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专家、同行沟通,研讨、发帖、聊天、讨论,依托互联网平台随时把握学习进度、学习程度,自己调节,自主选择,节省了时间、精力、资金、资源。

(三)培训内容对学员碎片化时间的整合能力诉求

互联网有整理“时间碎片”之功效,能帮助承训学员摆脱时间的束缚,随时随地学习。依托“互联网+”的骨干师资培训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骨干师资培训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学习方式上的种种限制,学员培训学习的内容既有必修也有选修,根据喜好和需要自主选择,既增强了骨干师资培训的针对性,也提高了培训的效率。

(四)培训学习的空间拓展诉求

“互联网+”拓展延伸“国培”的空间。视频教程、电子图书等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互联网。每一期的骨干师资培训项目实施以后,基地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对话”手段,不断反思培训效果,获得培训管理经验,促进骨干师资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基于“互联网+”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管理实践

培训基地在其承担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中,积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国培”项目进行深度融合,造出全新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生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配置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到师资培训项目各个阶段之中,优化培训项目,及时调整培训方向,提升培训质量,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的发展新形态。

(一)利用互联网开展参培需求调查

培训基地承担的“国培”项目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学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早期的“国培”项目实施中,这种差异造成了后期“国培”课程设计和实施遇到诸多的困难。培训基地在得到学员的报名信息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参培学员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基地通过互联网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参训学员的基本信息、职业能力现状、培训期望、关注培训要点等“对话”信息。培训基地通过互联网收集完成学员未到校前的培训需求信息后,依托这些收集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分析“培训内容”及“如何培养”,掌握学员个体学习特征及培训期望,为后期培训方案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这种培训前期利用“互联网+对话”的沟通机制,使培训基地及时了解参训学员需求,帮助学员提前了解培训师资、培训流程及基地环境情况。

(二)利用互联网优化培训教学管理

1.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在线微课程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培训学习需求,配合“国培”后期的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培训基地开展的教师培训课程,都需要教师完成配套的微课的录制任务。其中,“国培”微课程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指导教师自己动手录制的微课;二是来自课程实施期间参培学员利用智能移动工具录制的微课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培训基地积累并形成了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超市。微课程满足参训学员利用碎片时间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还可以满足其学员返校后的继续学习,消化没有理解的知识内容。培训基地建立的在线微课程,体现了“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信息、知识、观点和思想的自由共享等方面。其优点是互动性较强,参培学员可以参与网上课程的实际运行,参与有课程团队提供教学过程管理的学习,有学习的时间节奏、预习阅读、课后作业等教学活动。

2.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沟通和分享

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资源,分享个人成果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参培学员都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他们在各自的教学领域中都形成了某种专长,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把各位参训学员的专长有效地发挥出来,是各培训基地开展基于“互联网+”培训应用模式时应思考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使得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有效记录学员的学习分享记录,形成在基地培训学习行动轨迹的大数据,智能追踪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推荐合适的培训主题,使培训项目更加契合教师的培训需求。

培训基地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服务,把教学资料和微课视频等内容上传到服务器。参训学员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此外,学员和基地的管理者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对话;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微课、教学信息、开展专题讨论等;教师和学员利用互联网开展课程讨论学习,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教学及答疑服务。学员之间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讨论、分享和交流。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在网上发起研讨主题,自l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专门就某一课题或教学问题展开学习和研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培训过程学习和分享,让学员的主体性得到强调和重视,他们乐于接受培训,培训不再是工作和生活的负担,而是获得精神粮食的重要途径。

3.应用“互联网+ ”改进评价体系

基地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互动评价,可增进学员、教师和基地管理者彼此之间的了解。互动评价是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讯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社交工具,允许课程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基地管理者之间对课程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在课程学习的评价上,教师可设计评价量表,以为互动评价提供依据,该互动环节能对学员学习成果中的不妥之处进行恰当的修正;也更加明确地指导学员获知学习过程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帮助受训教师获知自身的学习成效。此外,教师还积极推动参训学员之间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设计工具开展互动评价活动,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评价结束后,学员可以查看自己的得分和其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使互动评价的结果更加有效。

在培训阶段中期以及培训完成后,培训基地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问卷开展学习之后的调查和反馈,了解学员对培训阶段意见和培训后的发展状况。这些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的学员反馈数据,作为培训基地调整培训计划的行动依据,在培训完成后收集的数据作为培训的总结以及下一期培训项目的规划参考;同时也作为验证基地培训质量更新的标准,做到持续改进。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国培”后效应调研

传统的“国培”师资培训项目中,学员在培训基地完成规定时间的学习任务后,返回自己的工作单位,整个“国培”项目正式结束。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培训基地推进“国培”项目培训后期阶段模式,利用“互联网+”通讯平台,以抽样方式采访学员所在单位领导,了解学员培训之后在教学、课程、实训、工作室、参赛以及科研方面发展情况,把培训成果带回学校后对所在学校的引领作用等。这些调查反馈信息既可作为对培训基地培训效果的反馈,也可为基地后期调整培训课程设计、优化培训过程管理提供帮助,更有利于促进培训基地对后期的培训过程的管理。

参 考 文 献

[1]苟明太.浅析互联网+ 时代的高职技能教育创新[ J ].亚太教育,2015(7):139.

[2]王秀丽.网络环境下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王娟.“互联网+ ”的多维模式研究与分析[ J ].无线互联科技,2015(8):46-47.

第12篇

学然后知不足 思而后得远虑

保定市前进小学 刘丽芹

在这寒意犹存,春天临近的日子里,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我有幸参加了“互联网+基于实践情景下的“研训教”一体化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培活动。本次线下开班典礼教育专家学者和我区骨干教师,教研员和教学领导在复兴路小学报告厅齐聚一堂,聆听国培各位专家学者们为学员们带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盛宴,他们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化时代最新教学技术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了各位国培学员。对一线教师和教学领导干部今后的课堂教育工作实践等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可谓一场春日里的及时雨。我们在忙碌中快乐着,在学习中收获着,在交流中感动着,培训不仅全面而且细致,形式多样,感谢专家的讲座使我的头脑增添了不少的教育理论,促进了我对教学的反思,回顾自己20年的教学生涯,感触颇多,现把我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思想灵魂、教育理念得到了洗礼。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热爱教育、懂得教育,还要善于实施教育,善于将崇高的教育信仰与教育理想满怀深情地落实到坚实平易的教育实践之中,善于将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遵循与把握体现在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教育生活之中。所谓“善教”,无疑应当追求上乘的教学境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是一个以人育人的过程,是一个引导个体生命觉醒并迈上自我成长之路的过程。在这让人“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一位善教的教师,无疑是一位富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是一位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教师,是一位向往和追寻教育终极价值的教师。

二、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地位。

经过专家精辟的讲解和同仁的讨论,我不仅从理论的高度了解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也得以从感性上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小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分段了解、分析、探究。“国培”专家各从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谈起,理论结合实例,既注重“言传”,又注重“身教”;让我们很好地把握了不同学段、内容的特征;为我们在信息快迅速交替的今天,走在时代前沿,接受最新理论和技术手段,对深入文本探究,科学“备课”,有效施教指明了方向。同时,在有效教学方面,我也学习到了一些技巧和策略,比如教学目标的确立问题,课堂问题的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的评价等。当然,有效教学还必须懂得如何规范教学行为,比如懂得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如何进行课堂拓展、如何总结课堂所学等等。

三、目标与方向。

一个人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大致会有三种基本态度:一为憎然,一为漠然,一为欣然。显然,第三种情形是一种最佳的生命状态,培训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我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国培”给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娇气,焕发出无限生机。如果说专家教授们的讲座为参训教师打开了学习之门,帮助老师们认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提升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对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让老师们“学然后知不足”,那么接下来的课堂实践环节就是促使参训教师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思而得远虑”。让老师们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践行理论,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一线教学思考背后,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是压力,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培训活动虽然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衷心的感谢此次培训中的专家们,他们给予我们这些教学一线的教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