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4 23:4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再次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创新思维教育培养重要性
我国的教育方式与国外的教育方式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学校的课堂教学与我国的课堂教学相比,气氛活跃,且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另外,我国学校教师总是提醒学生“吃”透课本知识,将知识传授的方式局限性大。国外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国外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设法引导学生的眼光转向课本之外的知识,在让学生保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以及探索欲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手工课,我国的学校老师会说“我们这节课学习捏小鸡,老师怎么捏,你们就怎么捏”。而美国老师的教学方式则是“这节课我们学习捏橡皮泥,你们想捏什么动物就捏什么动物”。从上面这个例子就能够看出来,我国所实施的是定式思维教育,而国外则实施的是创新思维教育。由于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是定式思维教育,这种教育的局限性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发不了创新思维,所以《语文课程新标准》的制定是受了国外教育的影响。《语文课程新标准》的理念将我国课堂教学长期以来的旧观念转向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其次还兼收并蓄了现代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经验。
语文课程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语文教师必须要接受和适应新课程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里面多出了一些新理念。之所以说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是语文素养,是因为《语文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语文课程应该全面关注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的创新思维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使每个学生都养成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说白了,语文素养就是通过语文课程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文的情感。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课程新标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及运用语文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该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贯彻以生为主的思想观念。在教与学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探究,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要建设开放且灵活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举一些语文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例子。其次,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提倡教师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的能力。所以,语文的教学方式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教室,而是应该融于社会生活中;教师不应该将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动态教案的演绎,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灵活的确定教案,尽可能地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求。教师必须要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及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语文教师,更要克服在长期教学中所养成的习惯,力戒讲解式、陈述式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采取探讨式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除了要接受和适应新课程的理念,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具备更全面的知识、能力以及实施创造性的教育。只有这样,小学语文课程才能够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小学生的持续发展。
语文老师要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教师从学生的管理者变成为学生发展的引领者和帮助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以及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另外,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学习语文知识,也要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针对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些正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打破陈旧的教学思想,开拓新的教学方式,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学生也才会得到持续发展。
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60-01
1.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1.1 因材施教理念。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这语文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学生的语言能力素养,采用有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首先,应当打破千遍一律的应试教育思维,注重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切实吸引学生走进语文世界,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需要,开发风格多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其次,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语文知识,重点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注重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不同语文学习需求。第四,注重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给学生布置不同的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主导下,自主开发语文学习能力。
1.2 合作探究理念。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在课堂上注重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教师应当按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展合作探究教学的要求,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形成语文实践能力。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负责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力求通过教师营造的游戏、竞争或情境性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到语文教学中来。其次,由教师给学生布置有合作探究性质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各自的任务中进行自主开展语文知识探究活动。第三,教师在合作探究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必要指导,在关键时刻点拨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语文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第四,在合作探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学生在互助学习中得到成就感,这样才能促进合作探究持续进行。
1.3 突出学生主体性。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现代小学教育规律,在课堂上全面促进小学生自由有效的成长。首先,从小学生的能力水平出发,合理确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把握课堂教学的难度与复杂度。其次,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需要,科学的设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内容反映目标要求,同时又与学生的生活形成紧密的联系。第三,科学的组织教学,有效把握课堂教学进程,注重根据学生的状态变换使用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学习语文知识。
2.新课标下具体语文教学策略
2.1 情境教学策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设有效的语文教学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领悟语文知识。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重运用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在课堂上呈现丰富的教学素材,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通过游戏、竞赛和互助活动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活动,把枯燥的语文练习变成有趣味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
2.2 生活化教学策略。为了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语文需求,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课程的价值,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可供语文教学的内容,注重结合生活内容提出语文教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解决语言文字方面的困惑。其次,注重引导学生围绕着生活谈感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素材进行语文教学,例如,在《鲸》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由畅谈参观海洋馆感受,这样有助于在真实的情境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三,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自觉的体会修辞、句式、关联词使用有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3 情感熏陶教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就必须结合语文课文中的情感要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教育。首先,注重引导学生品读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借助作品中的人物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认识到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怀,从而起到情感熏陶教育作用。其次,还可以使用情境表演的方法,引?а?生进行富有情感的朗读,或者开展有情境性的表演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深刻的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世界,并且对学生起到正向的价值观引导作用。第三,还要结合学生的情感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补充阅读作品,引导学生在课上课下自由陶冶情操,这样才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起到培养价值观的作用。
结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出发,按照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科学的使用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效率
阅读是积累语言文字知识与提升阅读理解技能的重要途径;阅读是感悟各种写作方法与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细致全面,致使这些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策略不能够与时俱进,仍旧是“新瓶装旧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阅读教学策略的相对落后也直接导致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鉴于此,探究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并借此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浅显论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之动力源泉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就会主动地投身到阅读之中,并不自然地在阅读过程中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提升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等。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并让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成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之动力源泉。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时间赛跑》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奥运会上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视频片段。然后,教师又启发道:“同学们,你们参加过赛跑吗?你们是和谁赛跑?课文是和时间赛跑?怎么和时间赛跑呢?”……教师根据课本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切实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也成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动力源泉。
二、训练朗读技能――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之方法途径
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是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学生具有娴熟的朗读技能之后,他们就会通过富有成效的朗读来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等。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并让W生娴熟的朗读技能成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之方法途径。仍然以《和时间赛跑》一课为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了有感情的朗读。“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扑在草坪上痛哭。”这段话要读出伤心、难过的情感。“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我就快乐的不知道怎么形容。”这几句话要读出自信与喜悦之情……教师立足于课本相关教学内容开展了方式多元的朗读训练,通过方式多元的朗读训练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技能。与此同时,学生娴熟的朗读技能也成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途径。
三、深谙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之手段措施
让学生深谙阅读方法是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之后,他们就会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进行自如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地习得写作方法,自觉地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竭尽所能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方法,并让学生所掌握的各种阅读方法成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之手段措施。还以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为例,教师让学生运用了多种阅读方法阅读了课文。首先,教师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进行了有目的的寻读,通过寻读学生能够迅速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又让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品读,通过品读学生能够细致地品味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之后,教师又让学生进行了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依托课本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有的放矢的阅读方法指导,通过有的放矢的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深谙各种阅读方法。与此同时,学生深谙的阅读方法也成为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手段措施。
诚然,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教师也可以多措并举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教师还可以想方设法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及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有效地整合起来等。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全新理念的正确指引下,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策略,并借此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正军.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J].亚太教育,2015(27).
摘要: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表现方式是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各因素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巧妙加以整合利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 优化途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表现方式是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各因素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巧妙加以整合利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一、采用有效恰当的教学方法
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法指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形式及采取的策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唯有得法。无论对于有无教学思想或教学风格的语文教师,一方面不能盲从模仿名师的教法,另一方面也不能不加选择地运用教法,否则流于形式,空忙而无效。要切合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要考虑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甚至还要的充分驾驭课堂生成,所选择运用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和恰当,集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效果。
二、用情趣还课堂生命活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求“活”,让课堂活起来的关键是“情”和“趣”。情能生情,趣能生趣,也能生境。语文教学应该有情,包括情绪、情感、情操。情是纽带,要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有趣,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高尚的志趣。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在情趣中的关键是教师的导,要导得有法,产生以情燃情,以趣启趣的效果。
一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绪、兴趣和欲望。如创设生动情境,设计有效问题,开展互动活动,运用教学媒体等。
二是要善于运用规范艺术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在言语语言表达上,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板书,要做到言简意赅,鲜明生动,富于启发性和激励性。还可以辅之幽默、机智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更加愉悦。在教态(非言语)语言表达上,要智慧地运用眼、手、身体的动作,辅助、配合言语语言表达,营造情趣浓郁的课堂情境。
三是要善于捕捉和驾驭课堂生成的“闪念”激发学生的动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是学生的,我们不能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生成问题,让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变成一池死水。课堂动态生成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当一个欣赏者、引导者、参与者,敏锐地捕捉生成闪光点和机智灵活地生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既能营酿课堂情境,又能激发学生动力,还能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
课堂充满情趣和情境,这才是一个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何愁学生不乐在其中,收到语文教学效果呢?
三、在体验中回归德育本真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对于语文文本具有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德育本真的回归,《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著名特级教师勒家彦倡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途径贯穿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说要在语文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中,生动可感的形象中,丰富多彩的图片中,甚至是与作者的对话中加以体验感悟,让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素养得以默化和感染,逐渐形成完整的品质、美感和人格。
一、小学语文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
1.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参与,而学生积极地参与离不开教师的提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通过提问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克服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得到自尊心的满足,好奇心的实现,也促使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有利于语文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程度 课堂提问让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有利于语文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了解学情。哪些学生学习困难,哪些方面学生已经理解,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反复剖析,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可以轻松带过,以使师生双方增强互动,共同搞好教学活动。
二、小学语文进行课堂提问的一些不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提高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课堂提问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教师提问方式单一 一些语文老师囿于传统教学方式,提问方式单一。有的提问问题难度过大,难倒了学生,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的问题过于简单,毫无价值,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压制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灵性,学生回答异口同声,学习效果低。有的提问满堂问,或提问只集中几名优等生。有的提问过多,压缩了学生思考空间。
2.提问泛滥,流于形式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泛滥、形式化,如脱离文本的提问,或“一呼百应”式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低智商提问,或小组合作生生互问,这些都不能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所问肤浅,所答弱智,提问越多,离教学目标就越远,提问空泛模糊,没有因文而异,因生而异,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毫无效率可言。
三、小学语文进行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1.努力构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是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标的师生对话过程。教师要平等、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提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以学生人格“引领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亲近语文,积极思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应对课堂提问 语文老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唤醒学生认知,触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应对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的问题要新奇有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高提问技巧,优化提问方法 语文老师提问要讲究提问技巧,注意重难点,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化难为易,化大为小,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者要把握学生年龄特点,根据教材,将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引导点拨学生。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语言要清楚明确,要多鼓励学生回答。艺术的提问能使学生善于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4.抓住关键问题,提升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找到关键问题。对于教学难点难以回答时,划整为零,分解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提问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不必一步到位。步步提高,逐步推进,提问效果必然很好。
四、小学语文进行课堂提问后的评价
课堂提问,有的问题的答案要有统一的标准,有许多问题的答案不必要求统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理解,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评价,清楚告诉学生哪里正确,不足之处何在。评价时候,要以激励为主,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看图写话; 训练尺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89-001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低年级阶段,由于看图写话的特殊性,以及部分教师的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先谈谈目前低年级作文教学的某些现状:
1.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会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去上写作的兴趣小组培训班,让孩子早点接触这个领域,早打算早准备。学校里有些教师因为各种因素,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写周记或日记,提前加速了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进程,这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无法适应。
2.各种课外阅读和辅助教材充斥在我们的身边,作为教师,没有专门统一的教材,大家百花齐放。该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究竟学会了多少,没有人敢定论,所以看似热闹地展开,又让人不知所谓。
3.虽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福建省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在这方面明确规定了对一二年级的要求是写话而不是习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写话教材的选择不同,对学生讲授的程度把握不一,在高要求之下急于求成,导致学生平日的练笔水平参差不齐。
那么低年级学习写话的训练中,究竟如何才能把握这个度呢?首先,我们先看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一二年级具体的实施标准:“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在课标中根本没有出现习作这个字眼,只是提及写话,能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说或感兴趣的的话写下来,并使用好标点符号。可见,对低年级教学而言,我们的有些教学活动已经超出了标准和范围,真正开始习作的适龄对象应该是具有一定听说读写基础的三年级学生。所以,教师要开始对低年级的作文训练重新定位,首先从思想上转化,即习作变为写话。定位不同,衡量的标准就可适当降低。千万不要忽视对低年级写话的训练,因为这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编定是经过了一段很长时间的实践性,所以其不同阶段的要求具有合理性和逻辑性,习作应该是在学生具有相当基础的情况下进行,是让学生能够利用习作这个载体,使自己的听说读写得到综合性的提升。而低年级的写话恰似搭石,对学生未来的习作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写话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写话需要口耳鼻眼脑多种感官协调配合,只有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才能让学生用心感受世界,做生活的有心人,而不是简单的复制者。所以我们更要重视它存在的意义,把握其尺度,让它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我们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该如何操作与实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重视口语交际。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决定了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我们不但要重视口语交际课,还要上好口语交际课。因为看图写话是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比较常见的形式,而它又是以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前提的。可见,看图写话的能力不仅是“写”的能力,而且还离不开“说”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说少写,以说为主。每天可以安排不同形式的口头表达:如课前一个笑话,一个脑筋急转弯,一句新闻,甚至一首歌……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培养低年级学生听和说的能力。
2.重视看图写话。著名作家秦牧曾说: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的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性格活泼不拘泥于形式的他们喜欢用语言来讲述这些绘画图案。所以教师要先启发他们“我口说我看”,再通过“我手写我口”。从填每一个词语,写每一个字,读每一个句子开始,规范书写要求,保护写作兴趣。
3.整合课内资源。课文中的教材都十分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比如《菜园里》,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自己修改,创作一首《果园里》,然后自编自读,朗朗上口,体会儿歌韵律。又如《小壁虎借尾巴》,让学生扮演壁虎续写课文:过了几天,重新长出尾巴的小壁虎高兴极了。它又遇见小鱼、小燕子和老黄牛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再如继续为《丑小鸭》创设情境,当丑小鸭变成漂亮的天鹅后,它展翅高飞,会飞到哪里去,又会遇见谁?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联系故事中的几位角色进行口头“续写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重新走进文本,体会并积累教材中的好词佳句。凭借课文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为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夯实基础。
关键词: 语文新课标 山区农村小学 多元智能
在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育正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将会迎来崭新的局面。
一、语文新课标是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希望
我国在2001年7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新课标的正式实施,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难得的新机遇。语文新课标所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基本要求的时代精神,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概念和特征作出了明确的课程定位:“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语文是人际沟通的工具,因此,其工具性是语文教育的基础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交流技能。另外,语文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语文也是育人之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应当承担起的责任。这也是语文之人文性特征的内在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而且要使学生体悟到语文所传达的人性美。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这一点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由过去的教师本位,逐步实现向学生本位的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潜力。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三维教育理念,实现教育之目的:“教书育人”。“教书”是基础,是教育所关注的最基本方面,即“授业”;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传道”,即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最后,到达“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智能多元的人。
要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所应当承担的职能给予了明确界定。《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是语文新课标的力量支点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核心能力,而是一组同样重要的能力。这组同样重要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这一理论对传统认识中流行甚广的智商理论及相应的智力观进行了质疑和超越[1]。在90年代,中国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论,并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较,有着本质性的不同。传统的智能理论,即是解答智力测验或者应对考试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智能是一元的,智商测试是客观公正的,智商分数的高低与人的智力水平成正比[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生物生理潜能”[3],这种潜能需要与特定的环境或社会条件相联系,才能发挥出来。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如果某种能力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那么,这种能力应当被认定为智能;否则不能认定其为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4]。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判断人类智力之标准,不是考试成绩,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结合实际情况,挖掘孩子们的各种潜能,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不断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并且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同的强项和弱点。每个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运用和发挥这些智能的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不仅仅与一个人的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后天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相关。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语文教学创造良好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之中,结合当地的特色环境,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其智能的发挥创造最大限度的现实空间和思维视野。
在加德纳所认可的人类的七种智能之中,有三种智能和语文教学直接相关: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语言智能,指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但这并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只是简单的识字背诵,仅仅从表面上感受语言美,它更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之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和人性之美。人际智能,是指认识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是语文教育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在复杂多变的人际交往中,语言是实现成功人际交往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这种人际智能也是语言智能的自然延伸,但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智能的培养,并不一定能提升他们的人际智能,他们的人际智能需要在设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得到培养与熏陶。自我认知智能,是指深入了解自己内心世界,并逐渐形成指导自己实施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能力。这是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征所决定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
三、践行新理念是山区农村小学培养多元智能的途径
前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语文新课标将给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新希望,第二部分对如何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进行了简单解读。基于这些理论,我根据自己所处的粤东北等山区的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山区农村小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途径和方式。与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粤东北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这些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山区农村小学,而要更有效地在落后山区农村小学实施语文新课标,会遇到更多有待克服的种种障碍。因此,我们应当基于当地山区农村有限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创造性地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首先,在优秀师资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秀教师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学校,以便让这些教师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传授他们在教学中的先进经验;还应当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去一些名校考察学习,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理念。理念先行,然后才可能改变落后的现实。比如,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之后,再结合本地山区小学的实际加以改进,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传统的语文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生活化和趣味性的舞台,这也符合以锻炼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多元智能理论宗旨。
其次,由于办学经费所限,本地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设施一般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先进教学理念的实施,例如,不少小学还是传统的黑板,没有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料短缺,等等。面对这些实际困难,老师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例如,通过老师对课文的生动讲解,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闭眼倾听其有感情的诵读,把孩子带入无限想象的空间。读完后,让学生再回味片刻。之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讲述出来,或者写在本子上,让学生们相互评价自己的小作品,老师最后进行点评,但是不要下孰优孰劣的结论,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最后,我们应当好好利用当地山区农村的优势,即珠三角地区所不具有的接近大自然的环境条件。在语文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课外活动课,或者把课堂教学搬到广阔的室外,或者利用周末,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在活动之前,老师要做好策划,设计能有效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而室外轻松的氛围,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寓教于乐”,使严肃的课堂生活化,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自主合作精神,增强其多元智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亚南,郅庭瑾.“多元智能”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09,(3):13.
[2]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3):19.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重中之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学目标的提炼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把握和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情境的架构与创设等这些重要的教学流程如何贯穿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怎样才不会偏离人文教育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能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小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奠基工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素养。同时,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核心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与优劣,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以至学校教育的效果。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要求,获得专业成长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面对新课改革的重大挑战。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正视当前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加强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无疑是迫切而又重大的任务。为学生的人生上好底色,打好基础,教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因此,对于人文素质相对偏低的农村语文教师来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二、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是首要途径
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经济条件,基础设施以及社区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孩子不可能像城里面的孩子那样有充分的接受先进文化的渠道和机会;大部分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紧张,优质师资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学校教育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载体等都远没有城市学校那样丰富和先进。因此,农村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目前还只能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进行,语文教材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主要依托。其实,语文新课程重视人文性的这一理念,不只体现在经过两次修订的官方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具体的则是体现在经知名专家,一线特、高级教师精心挑选,精雕细琢编写而成的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秉承课程改革的精神,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人教版、北师大版还是语文版,选文的人文性都大大增强了。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绝佳资源。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是个文学爱好者,他还应该是个钻研者、引导者,要深刻认识选文人文性的美,并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小学语文教材人文性被强化的现实意义,从而找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三、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已经从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监控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转变,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信息交流,情感互动,资源生成,生命焕发,和谐共生的场所。尤其是小学的语文课堂,语文学科固有的浓厚的情感性和小学生单纯幼稚,活泼好动的天性决定了它的活动性,开放性和丰富性,只知道提高成绩,只懂得照本宣科的教师是不能驾驭这样的课堂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熟谙并能灵活运用丰富多样,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乐园。人文素养作为人成其为人的底色和根本,作为一种“德性”和“精神”,不是单凭认识多少字,能写几段话,会做多少题就可以具备的,这必须通过教学活动的激发,教学情境的感染,美好情感的陶冶和崇高精神的感召内化到学生的生命意识当中去,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营养,也就是爱因斯坦在谈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时所说的走出学校忘掉一切剩下的那部分东西。这就要求农村语文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小学语文就是识字教育”的落后观念,努力革除陈旧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能够真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而不至于扼杀学生天性的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开发校本课程和学科类活动是有效补充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农村学校在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和办学条件等方面虽然落后与城市学校,但却拥有城市稀缺的田园景观,人事物语,风土人情,地方民俗。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农村学校开发语文类校本课程,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由此可见,开发开展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和语文学科活动,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补充渠道。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地域、学校和学生的不同实际,整合各种资源,开发相应的校本的课程,并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让校本课程活动化,这必将有利于提高农村学生的人文素养,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作者:贺登昌工作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西六小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96-0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01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可见,阅读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起着积极地作用,其中朗读更具独特的魅力。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语文新课程中提倡“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朗读只是惊鸿一瞥,缺乏有效性,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佳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过程中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呢?
一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善于捕捉和观察,便不难发现教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在这方面总是表现出某种非凡的潜在能力,如果被老师发现,适时的得到老师的赞扬,那么他们的兴趣就会被激发,从而有利于拨动其满足感,并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和水平的薄弱,更有甚者,有的同学连句子都读不完整。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有部分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差,学生自己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课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消磨时间。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创设情境,倾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快乐,在朗读中表现自我。
二 让朗读的语感带动情感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201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阅读的具体感受,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因此,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我教《巩乃斯的马》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彩,以真挚、热烈、激昂的基调,以由缓而急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壮观而又激荡的情境中。如第二段在读到“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指导学生用激越的语调朗读,把学生真正带进这万马奔腾、长啸嘶鸣、激越奔荡的壮观场面之中,把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式的狂乱奋发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的境界得到最大化展示。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牧马人一样有一种难以拦截、激动的情绪,使学生深深的领悟了“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这一句话的深刻内涵。
三 在品味中体现朗读技巧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201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水平和评价能力。这些技巧的获得,都必须在品析精彩的词、句、段和体会感情中提升。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子品析
课文中一些精彩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天马》一文中“用这个中外驰名的古代艺术品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是颇有象征意义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在阅读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铜奔马的象征意义,内心会激荡起一股豪迈之情。
2. 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赏析
课文中部分句段蕴含着深刻含义,是我们把握文章知识的脉络,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讨论、探究、深思,才能对文章有全面的理解和领悟。如《巩乃斯的马》一文中“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真正领悟了作者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
四 让情境带动个性朗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德育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致使德育渗透成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讲述大道理,不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加大教学难度。
(三)育人内容
“假、大、空”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德育意识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小学生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得当,就无法很好地将德育和教学联系起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而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接受德育内容。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新课标中的德育要求,并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实施。
1.在教材内容解读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做到与知识讲解、情感传递紧密结合。如学习《我的战友》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学生团结奋斗的道德品质。总而言之,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涵,做到全面理解教材,进而充分展现教材中的德育成分。
2.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朗读是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但是,朗读并非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通过把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用自己所领悟的情感将文章赋予感情并朗读出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写作的思路与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感受和领悟生活,引导他们去体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情感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很浅显,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体会不同的情感。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落实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思想修养也能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品德优良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柳丽娜.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07(2):7-8.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1~12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序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62-02
语文新课程把“综合性学习”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成为语文教学的五种形态之一。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作为一名站在新课改前沿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认真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好此项语文活动。 由于教材中安排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注重向学生的生活拓展并深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应重视课堂与生活相辅相成,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与任务贯穿始终,使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序地开展。下面以三年级下册“了解家乡的环境”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
1.提出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是《小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中年级综合性学习的学段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具有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和对社会的责任心,能够不断发现并提出学习和生活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大家关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这一学段的主要任务。三年级下册教材在第二组课文中“安排了你了解家乡的环境吗?”这一综合性学习内容。在《燕子专列》教学结束时,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针对我市空气质量差这一实际情况共同制定了本次综合性学习了解、研究的主题是《了解家乡的环境——空气》。
2.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综合性学习,从总体上说是强调自主和探究,但是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自己设计活动的形式和步骤,可能存在一些困难。“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是《小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中年级综合性学习的又一学段目标。教师的启发引导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
2.1搜集综合性学习资料
首先是根据此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学习目标,让学生群策群力,共同策划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采取哪些方式、步骤,时间怎样安排,用哪些形式来体现学习的成果等等,应在学生群体(全班或小组)中达成共识,形成切实可行的进行学习活动。在《燕子专列》教学结束时除了对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还对活动过程有个大致的安排;分发"我市空气质量调查表"让学生根据我设计的表格进行资料的搜集。
2.2选择综合性学习形式。“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也是《小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中年级综合性学习的学段目标。 游戏、实践、调查等活动是学生喜爱的,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不是只读书本上已有的结论、只听教师和同学的讲解,要在活动中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绘画、照片”是学生所喜爱的。于是我将其列为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形式,指导学生根据表格深入调查、用绘画、照片的形式把调查的结果表现出来在班级展出。学生对于这一活动形式出了极大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受到了情感熏陶。
2.3跟踪综合性学习过程。在第二单元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其间进行检查、指导与协调;在单元教学之后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并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提出学习主题、策划学习方式方法的能力,培养初步的观察、调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运用语文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师提醒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展哪些活动,每一成员要明确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分工等等,教师对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的情况及时了解和关注。例如调查本市空气质量时,有的学生由于个性或家庭的原因孤独不合群,可能没有小组愿意接纳他;有的小组人数过多或过少,不便于开展活动;有时常常出现成绩差异不大的同学组成一组等,教师根据学习活动时间,适当进行协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各尽其责,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承担适当的任务。
2.4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总结。“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是《小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中年级综合性学习的另一学段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又要加强指导与协调,使得学生学有所获,特别是在用语文方面取得成效。 因此,活动后期要求用文字材料每人把调查的情况总结出来,形成本次周记,题目自拟。可参考一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