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栽培新技术

栽培新技术

时间:2023-02-18 13:2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栽培新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栽培新技术

第1篇

[关键词] 山西省柳林县 谷子种植 栽培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54-01

谷子在我县有着广泛的种植历史,因其具备了抗旱、抗贫瘠、产量高及营养丰富等优点,受到了种植户一致喜爱。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消费者对粮食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满足温饱等问题,而是需求高质量、无污染、绿色的优质谷子。绿色谷子在生产过程中,因为具备了农药残留低、营养物质保存丰富以及施肥科学等特点,逐渐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鉴于此,本次研究主要就谷子新栽培技术进行了必要的论述,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选地和整地

虽然谷子具有抗旱和抗贫瘠的特点,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谷子的产量,应该选择那些地势平坦,土质较为肥沃的地块作为栽培的主要场所。在种植地选择过程中还要注意地块应该尽量靠近水源,并保证周围不存在高污染的化工厂等企业,保证谷子在栽培和生产过程中洁净。地块选择完毕之后就应该进行整地了,秋季应该及时对土地进行整地,第二年开春后及时的将田间存在的杂草去除,并将其清除出地外,避免其影响到谷子的生长,保持土壤的肥效,在整地过程中还要做好施肥工作,把握好施肥的时机,多施入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减少氮肥的施入量。在施肥过程中应该做到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保证谷子优质健康的生长。

2 谷子选种和播种

2.1 谷子选种

在选种之前可以使用浓度为10%的盐水对谷子种子进行浸泡,这样能够去除混入到种子中的草籽和不饱满的种子。在谷子选种过程中应该根据本县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以及水源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适宜在本地区生产的高产量、优质和抗病性能好的谷子品种。在选种过程中,应该保证种子成熟、不早衰,种子的颜色金黄,颗粒饱满。此外,谷子种子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抗逆性,保证谷子在种植过程中有较强的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2 谷子播种

在正式进行播种之前,应该将谷子拿出在晴朗的天气下暴晒几天,然后将其放置于55度的温水中浸泡半个小时,能够有效地杀死谷子种皮表面存在的细菌。在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区,还可以将种子置于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进行消毒,然后将其清洗干净之后,放置于55度温水中浸种半个小时后,拿出晾干之后就可以播种了。在合适的播种时间,及时的采用犁开沟或者机械半自动化开沟的方式进行播种,播种后覆盖上湿润的土壤并及时进行镇压,谷子的种植密度根据立地条件和气候环境综合进行确定。

3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3.1 及时进行间苗和定苗

在谷子幼苗生长到2~3叶期对于间距3~5cm的间距应该及时的进行补苗作业,等到幼苗生长到4~5叶之后应该及时的进行间苗工作,将田间混杂的幼苗中杂草和病弱幼苗及时拔出。在谷子生长到6~7叶期之后,应该及时的进行定苗,在定苗过程中可以一丛是独立存在,也可以预留单颗幼苗。

3.2 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谷子在整个生育期大约需要进行三次左右的中耕除草,第一次中耕应该选择浅耕,主要在谷子幼苗生长到4~5叶期进行,其作用主要是为了疏苗。当谷子生长到5~7叶期之后,伴随着定苗和间苗完成第二次中耕除草工作。第三次中耕的时间应该在谷子抽穗之前的12~15叶期之间进行。在三次中耕除草过程中,应该全面做到第一遍浅、第二遍深、第三遍不伤害到谷子的根系,保证田间无杂草。

3.3 追肥灌溉

在中耕过程中要结合灌溉施肥。在谷子前期的生长过程中,由于谷子养分不充足,为了培养高产优质的谷子,要求在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过程中及时的进行追肥,科学施入尿素或者有机肥,控制好化学肥料的施入量。山西地区在谷子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干旱的情况,因此,需要做好灌溉工作。在谷子生长前期如果出现干旱的现象应该适度进行灌溉。在生长后期由于雨季的来临,应该做好田地的排水工作,避免谷子的根部长时间在水中浸泡,从而导致谷子出现倒伏的现象。

4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做到科学防治,以预防为主,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病虫害防治。在谷子生长过程中,常见的谷子病虫害主要有白发病、黑穗病和谷瘟病等几种病害,在防治过程中应该使用低毒类的农药,避免农药残留的产生,同时在谷子种植过程中还要注重作物的轮作,做好田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时的拔出杂草和患病谷子,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常见的谷子虫害主要有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对于这些害虫的防治可以选择辛硫磷乳油进行防治,对于粘虫可以选择使用苏特灵等药剂进行防治。

结语

谷子在我们日常的粮食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谷子生长过程中,需要种植户做好谷子栽培过程中各种工作,切实保证好谷子生产的质量 ,努力做到让消费者食用的舒心和放心。

参考文献

[1]宋淑贤,田伯红,张立新,刘艳丽,王建广.夏谷新品种沧谷5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 辽宁农业科学. 2015(03)

第2篇

一、形态特征

株高25~40厘米,株密生灰白色,柔毛和腺毛。叶丛生于茎基部,倒卵形,边缘有锯齿,叶面有皱纹,总状花序顶生,花萼钟形,花冠筒形微弯,蒴果卵形,种子多个细小。

二、生物学特性

野生于向阳高燥的地方,喜阳光充足温暖的气候。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阳光不足,叶子黄、弱、薄、易感病。耐旱怕涝,适应中性或微碱性疏松肥沃的冲积土。忌重茬和涝洼积水地块。

三、选地做床

选择光照充足、地下水位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冲积土地块,前茬为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5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均匀撒施地面。深耕30厘米,耙细整平做床,床宽1.2米,高10厘米,搂平后以待栽种。

四、栽种

在整好的床面上,按行距30厘米开沟,沟深5~6厘米,株距15~20厘米,放一段根茎,覆土3~4厘米,每667平方米需种栽40千克左右。也可用种子繁殖,但多用于育种工作。

五、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地黄植株较矮,封行前要及时进行3次中耕除草,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生长。做到田间无杂草。

2.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尽早进行追肥,促进植株生长。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的人粪尿2000千克,饼肥5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促进根茎膨大,提高产量。

3.灌排水

苗期遇干旱时,适量浇水。施肥后浇水,促进养分吸收。根茎深扎后,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烂根。

4.摘花薹

除留种外,抽薹时要及时摘除,但不能拔动植株,否则影响地黄生长,甚至死亡。摘薹后减少养分消耗,提高产量和质量。

5.清除串皮根

地黄能在根茎处沿地表长出细长的地下茎,称串皮根,应全部除掉,减少养分消耗。

6.病害防治

枯萎病。初期叶柄出现水渍状的褐色病斑,之后叶柄腐烂,茎叶萎蔫下垂,根部腐烂。防治方法: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栽种前用50%退菌特500倍液浸种3分钟,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灌根。

轮纹病。危害叶片,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性褐色病斑,有明显的同心轮纹,上生小黑点。防治方法:发病前喷绿亨2号800倍液,每7天喷一次,连喷2次。

斑枯病。危害叶片,5月中下旬发病,7~8月份雨季严重,叶片上有黄褐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防治方法:发病前喷等量式波尔多液,每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

第3篇

关键词:育苗;施肥;薯藤浸钾

中图分类号:S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98-1

1 品种选择和育苗

要想提高红薯产量,需用高科技技术栽培管理,需用高科技技术栽培管理,要选好市场对路的红薯品种,因种苗是红薯增产增收的关键,切忌盲目引进。或者买苗或自己育苗都行,若自己育苗,应选择比较背风的粘土或沙壤土地块,在每年的元月底或二月初将地面开挖20公分深,1米宽,长度根据红薯种块多少而定,下面铺上聚乙烯塑料膜,然后将薯块头向上倾斜30度一个一个摆好,灌足水分,盖上5公分厚的细沙土,两边插好竹竿芘弓子,蒙上聚乙烯塑料膜,保温出苗,出苗后应经常放风,并要用全营养微量元素肥料迪种宝300倍叶面喷施,10天一次,还要不断浇水。等薯苗长到20公分以上高度时,就可拔苗移栽了。一定要采取双苗移栽,这是一项最先进的红薯移栽技术,过去农民栽红薯是说横一脚、竖一脚、一亩地三千六百棵,这个密度太大了。我们需要每亩地5000棵苗,穴左右即可。

2 科学合理的施肥

2.1 施肥方法

红薯属地下根类块茎作物,对钾肥的需求量比较大。肥料是红薯增产增收的基础,肥是庄稼宝,离它长不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用肥不合理,产量成问题,肥料用不够,收入打折扣。每亩红薯地可施入氮磷钾含量为17—14—20的双螯合双螯合、双专利高钾复合肥50~100公斤,红薯不需要太多氮肥,氮肥多了红薯秧长的长,不结红薯,如遇阴雨天气较多、雨量较大红薯果实还会软化腐烂,生鸡粪、猪粪、鸭粪及各种动物粪便如没有通过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也不能施用,否则会让薯块软化腐烂。硝态氮肥会造成薯块裂口子和粗皮,影响商品价值也不能施用。最好有条件的再施100~200公斤肉蛋白活性菌生物商品有机肥和草木灰有机肥,草木灰是氧化钾含量比较高的肥料,凡地下根块类作物都很需要。这些肥料都做底肥,或打埂时做沟肥施入地下,栽红薯是必须要打埂的,平面栽植不利于红薯根块的膨大。

2.2 施钾肥技巧

红薯是喜钾作物,在肥料的氮、磷、钾三要素中,以钾的需要量为最大,氮次之,磷最少。一般红薯块根中氮、磷、钾含量比例为2:1:3。因此如果红薯在生长早期钾素缺乏,会出现节间,叶柄变短,叶片变小,后期缺钾老叶叶脉间严重缺绿,并逐渐坏死脱落,对产量影响很大。因此,科学增施钾肥是红薯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底肥施足钾肥是红薯获得高产的基础。因此要以优质有机肥为主。由于沙质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因此宜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而粘质土宜由要施腐熟的有机肥。结合翻地作垄,亩施用草木灰100~150公斤,或施入含钾较多的优质农家肥3500~5000公斤,要分层施用。在施用草木灰时,注意不要与铵态氮肥或人粪尿混施,以免造成氮素挥发损失。另外,红薯是忌氯作物,不可施用氯化钾。

薯藤浸钾能提高成活,植株促进早发。具体做法是:将硫酸钾0.5公斤加水25公斤充分搅拌即配制成2%的浓度、把剪好的甘薯藤苗放在钾液中浸泡,顶叶应露出水面。一般浸泡1小时后取出稍晾干即可栽插。

在栽后40天左右,亩用硫酸钾10公斤,在薯苗基部7~10厘米处开穴深施,施后覆土,以促进块根的形成和膨大。在薯藤长至1米左右时,在无风而又有露水的早晨,亩用草木灰50公斤左右,直接撒施在叶面上,可防止薯藤徒长,促进薯块膨大。在薯块膨胀期,若土壤湿润,雨多,藤、叶转黄时,可多施草木灰。

3 地膜覆盖管理技术

红薯有怕涝不怕旱的生理特性,过去就有红薯是耐旱草的说法,但不能缺水太厉害,所以保证地温和湿度以便给红薯块膨大创造条件,又不缺水和发生渍害。我们推广地膜覆盖新技术,也就是将准备好的肥料撒施均匀以后,用旋耕机旋地打埂,埂面宽度30~40公分,沟深20~25公分,埂面上栽两行红薯,株距30~45公分即可。春地红薯4月25日后、麦茬红薯收麦后便可趁墒整地移栽,一边栽苗,一边用全营养微量元素肥料迪种宝400倍的比例灌根浇水,每穴半碗水,沙壤土和粘土地灌根浇水时可配免深耕土壤调理剂1000倍同时灌入,为薯块膨大提供疏松的土壤环境和充足的养分供应。栽植完毕,喷上除草剂,再用90~100公分宽的黑色、红色、或白色地膜将红薯埂盖住,两边开沟压好土,防风刮起,破坏地膜,然后在有红薯苗的地方将地膜挖一个小洞把红薯秧苗引出,再抓把干土把小洞压住,怕风进到地膜下面破坏地膜。等薯块膨大期再用以上微量元素肥料的比例灌根一次。就这样几个简单的程序,就给红薯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薯病害不多,在发现有虫害活动时用联苯菊酯防治有,有地下虫害的地区,可在耕地时用辛硫磷农药拌诱饵撒于地面再耕地,也可在第二次灌根时配“地虫一支净”农药灌根。另外为防红薯秧旺长,每亩地用坐果灵片10~20片稀释成30斤水喷施在红薯秧上,薯秧就不再向前生长了,红薯秧不长了、地下又为薯块的膨大准备好了温度、湿度和全面的养分。

作者简介:陈东华(1967-),男,中专,榆树市弓棚农业站助理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第4篇

关键词 姬松茸;熟料栽培;菌丝培养;菌袋覆土;出菇管理;采收

中图分类号 S646.1+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097-01

姬松茸又名巴西蘑菇,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珍稀食用菌。它是一种夏秋生长的腐生菌,生活在高温、多湿、通风的环境中,其栽培方式与蘑菇相似,多采用床式栽培。但是开放式床式栽培发菌时正值高温,栽培管理不当极易造成螨虫、杂菌危害而减产或绝收,因而生物转化率往往不到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经过2年的试验研究,创制出了以金针菇菌渣、锯末等为主要原料配合畜禽粪肥的新型发酵基质熟料袋栽姬松茸新技术。该技术不仅实现了金针菇菌渣的二次利用,有效地控制了杂菌和害虫,而且大大提高了姬松茸的产量和质量,使其生物转化率达到50%~80%。

1 原料来源与配方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黄色金针菇生产基地,种植规模超过1亿袋,每年3—4月,金针菇采收完毕后产生大量的金针菇菌渣,正好用于姬松茸栽培制袋。为优化培养料理化性状和营养互补搭配,通过试验筛选出了姬松茸制袋栽培的最佳配方为:金针菇菌渣40%,锯末20%,棉籽壳10%,牛粪15%,谷壳5%,麸皮5%,钙镁磷肥1.5%,石灰2.5%,石膏1%。

2 培养料处理

先将金针菇菌渣打碎,棉籽壳预湿,将菌渣、锯末、棉籽壳混匀,调节湿度60%左右,然后1层料1层牛粪建堆,若是干牛粪需加水搅拌后加入,建堆时以高度1.5 m、宽度2.0~2.2 m为宜,长度可根据堆料场地情况灵活掌握,完成后在料堆四周打上通气孔,堆顶做成龟背型,遇阴雨天加盖塑料薄膜。建堆发酵一般需翻堆3次,翻堆间隔时间分别为6、5、4 d,翻堆时按“生料放中间,熟料放两边;中间放两头,两头放中间”的原则进行,以保证堆料腐熟均匀。发酵结束后,在发酵料中加入5%谷壳、5%麸皮、1.5%钙镁磷肥、1%石膏、2.5%石灰,混合均匀,调节pH值为7.5,水分62%。

3 菌袋制作

采用22 cm×45 cm聚乙烯袋进行装袋,每袋装干料约1.25 kg,装袋时发现破损,应及时修补。常压灭菌,100 ℃保持12 h。灭菌后的菌袋,待温度下降至60 ℃时,趁热卸袋出灶到接种室,待袋内温度下降到常温时,两头接种,套上颈圈及报纸封口,接种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

4 菌丝培养

将接种后的菌袋转入培养室进行培养,采用“井”字形码放,袋与袋之间保持5 cm的间距,防止烧袋。菌丝培养期间培养室保持黑暗,室内温度25 ℃左右,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过35~40 d,菌丝即可长满袋。

5 菌袋覆土

覆土是姬松茸栽培中的一项关键措施,是影响姬松茸的产量和品质重要因素。选择避风向阳、地势高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田块搭建菇房或荫棚进行覆土栽培[1-2]。可采用全脱袋直立覆土、全脱袋平卧覆土、直立袋内覆土等多种方式覆土。不同的覆土方式挖掘的栽培槽深度不同,但宽度以80 cm为佳,每槽间留40 cm作为过道或操作通道。

以全脱袋平卧覆土方式为例,挖掘宽80 cm、深12 cm、长度不限的栽培槽,将挖出的土壤堆积在过道上作为覆土材料,排袋前在栽培槽内撒1层石灰粉,脱袋后进行排袋,80 cm宽可排4袋,每袋间距5 cm,可栽培4.5万袋/hm2。覆土材料使用前加1%的石灰、1%的钙镁磷肥,一边混合,一边将土壤打碎成直径0.5~2.0 cm颗粒。同时调节土壤湿度,即用手能捏扁,而不粘手为宜。如土壤黏性大的,应拌入谷壳或碳渣,增加其通透性后再覆盖,覆土层厚度以3~4 cm为宜。覆土后要始终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发现土壤发白时,就要进行喷水,使土壤湿润,但一次喷水量不宜太多,以免造成土壤水分含量偏高及土壤板结。

6 出菇管理

覆土后15~20 d,菌丝爬上土层,并形成粗壮菌索、出现颗粒状的白色原基时,加强温度管理、水分管理、通风换气管理等。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温度控制在16~32 ℃为宜,最适温度为22~28 ℃。温度低于15 ℃和高于32 ℃时,几乎不能形成正常子实体。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高子实体生长加快、菌柄长、易开伞;在夏季高温期间,需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降温处理,如搭建遮荫棚、冷水喷淋菇棚等方法,以提高产品品质。

水分管理主要是补充覆土层的水分含量和菇房内的相对湿度,以满足姬松茸子实体的生长需求。一是喷结菇水。覆土后15~20 d,当土缝中出现线状菌丝开始扭结成米粒大小的原基,适时喷结菇水,促进子实体迅速形成。具体用量应根据覆土材料的土质﹑厚薄、菌丝的强弱、菇房的保湿条件结合气候情况,决定喷水的时间﹑次数和数量,喷水的原则是轻喷勤喷,标准是土粒以手指能捏扁、搓得圆、不粘手为合适。二是喷出菇水。当子实体原基长到绿豆大小时,生长加快,需大量水分,要及时喷1~2次出菇水,促使子实体迅速出土长大。注意水温要尽量与棚温相近,不可使温差过

大,喷水量应根据子实体多少而定,菇多则多喷,菇少则少喷;喷水时间为喷结菇水后的4~6 d,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当大批子实体黄豆粒大小时,可再喷1次保菇水。三是喷维持水。夏秋季气候干燥,水分蒸发量大,应经常向菇房内空间喷维持水,保持菇房内空气湿度在85%~90%,覆土层基本湿润,满足菇蕾的生长发育需要,喷水时间在早晚温度较低时,喷水次数及用水量应根据菇房温度、通风等情况灵活掌握。四是喷转潮水。每潮菇采菇完毕,要立即清理床面死菇、剔除老菇根后,减少喷水量,2~4 d后逐渐加大喷水量,使下潮菇尽快得到水分而转潮,每天喷水1次,连续喷2~3 d,随后喷维持水,直至下潮菇蕾形成再喷出菇水和保菇水。

姬松茸是一种好氧性食用菌,出菇期间必须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相对的空气流通,如遇28 ℃以上高温应昼夜通风,以免高温闷棚,造成大批死菇[3-4]。

7 采收

当子实体含苞还未开伞、菌盖为褐红色、表面有鳞片时应及时采收。气温高时每天早、晚各采收1次,采大留小。采收时应用手捏菇柄中部轻转上拉,尽量减少菇根带泥,采收后及时补土管理。一批菌袋一般可采收4~5潮菇,每潮菇间隔10 d左右。采收的鲜菇及时销售或盐渍、烘干处理,以免菇体开伞,影响质量。

8 参考文献

[1] 曾绩.姬松茸高产栽培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124-125.

[2] 王忠宏.姬松茸菌草培养料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7):154.

第5篇

论文摘要 三白西瓜属于晚熟品种,生长时间长,植株生长势强,果实个大。威县采用露地直播方式栽培,三白西瓜在普通西瓜收获后的9月下旬(中秋节前后)上市。在三白西瓜的栽培中,应注意地块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的工作,以有效地获得三白西瓜种植的优质、高产。

三白西瓜,即西瓜白皮、白瓤、白籽。三白西瓜皮如玉、瓤如脂、籽如珠,是河北省威县的特产。该西瓜除具有普通西瓜的特性外,还富含18种氨基酸,并且铁、钾、硒含量高,具有清嗓利喉、生津止渴、通肺润腑、清肠健胃等药用价值。笔者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三白西瓜无公害栽培技术。

1地块准备

1.1选择地块

种植三白西瓜应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通透性良好的砂质壤土,并且附近无污染源,前茬作物以玉米、谷子、小麦茬为好,忌用花生、豆类和蔬菜作西瓜的前茬。非嫁接栽培时,需轮作7~8a。

1.2整地施肥

三白西瓜属于大果型果实,需肥量较大。生产无公害的三白西瓜,应增加基肥的用量,基肥以土杂肥为主的,减少追肥的次数和用量。播种前深翻的同时,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5~75t/hm2,过磷酸钙600~750kg/hm2和硫酸钾300kg/hm2,或草木灰600~750kg/hm2。有机肥2/3撒施、1/3施入瓜沟,将肥料与土壤混和均匀,化肥全部施入瓜沟内 。

1.3做畦

河北省中南部种植西瓜多采用平畦,畦面做成大小畦,小畦畦宽60cm,小畦内开沟播种,紧邻小畦做成宽1.3m的大畦,大畦作为瓜蔓爬用。做好畦后,播种前2~3d浇水洇地,待播。

2播种准备

2.1选种

三白西瓜一般为自留种,播种前,要选择表面光洁、大小均匀、籽粒饱满、成熟度高、纯度高的种子。

2.2种子处理

将种子放入55℃的温水中,迅速搅拌10~15min,当水温降至40℃左右时停止搅拌,继续浸泡4~6h,洗净种子表面粘液,将处理好的西瓜种子用湿布包好后放在28~30℃的条件下催芽,当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2.3播种时间

河北省中南部在4月下旬至5月初,当10cm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播种。

2.4播种方法

三白西瓜是大果型的,栽植密度较小,一般6 000株/ hm2左右,株距80cm,行距是200cm。播种时按预定的株行距,开深3~4cm,长约13cm的播种沟,每沟按等距平放4粒种子,播后覆土。

3田间管理

3.1苗期管理

西瓜幼苗期需水量较少,土壤墒情好时开花坐果前不再浇水,干旱时可采用开沟暗浇的方法,浇水要小量少次,并且选择上午浇水;当第一片真叶展开时,开始间苗,共间苗3次。第四至五片真叶展平时定苗。定苗前后地面覆盖率低,易滋生杂草,应勤除草。通过中耕,保持土壤墒情,提高地温。

3.2伸蔓期

从第四至第五片真叶团棵到留果节位雌花开放为伸蔓期。西瓜团棵后,为促进西瓜植株营养器官迅速形成,在伸蔓初期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氮肥75kg/hm2,如施入西瓜王、康兴西瓜冲施肥,追饼肥750~1 050kg/hm2或复合肥150~600kg/hm2。施肥时在瓜沟一侧离瓜根10cm远处开沟或挖穴施入。伸蔓前期要促进植株形成强大的营养体系,为坐果打基础,伸蔓后期要控制植株营养生长,可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中垦、康兴”等促花促果。

3.3结果期

结果期根据果实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形态特征又分为座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

3.3.1座果期。为了防止疯殃、落花、化瓜,一般不浇水施肥。

3.3.2果实膨大期。果实迅速生长期,需水需肥量最大。从果实褪毛开始浇第一次水,以后每隔3~5d浇1次水,如此连浇2~3次,瓜畦的小畦和大畦都要浇,水量要大,每次浇水一定要浇足浇透。在浇水的同时追施膨瓜肥1次,膨瓜肥以速效肥浇水冲施为主,如西瓜王150kg/hm2或康兴西瓜冲施肥150kg/hm2,促进果实膨大。

3.3.3果实成熟期。水分供应要均衡,防止忽干忽湿而造成果实开裂。采收前7d停止浇水,促进果实内含物的转化,提高果实品质。

4植株调整

4.1整枝,打杈,压蔓

三白西瓜坐果前要及时抹杈,除保留坐果节位瓜杈以外,其他全部抹除,坐果后应减少抹杈次数或不抹杈;三白西瓜多采用双蔓整枝,每行瓜秧双蔓顺着一个方向生长。第一次压蔓应在蔓长40~50cm时进行,以后每隔5~6节压蔓1次,一般压3次即可。压蔓时要使各条瓜蔓在田间均匀分布,主蔓、侧蔓都要压。结果处前后2节不能压,结果处前要轻压,以免影响瓜的发育;结果处后重压可促进果实发育;西瓜在定个后,蔓叶铺满地面时可进行摘心。

4.2选瓜,留瓜

三白西瓜一般每株选留1个果实,多选择主蔓上第二至第三雌花坐果,果实基本位于离植株根部2/3畦宽处,同时在侧蔓第二至第三雌花选留1个瓜。待西瓜果实生长至鸡蛋大小,开始褪毛时,说明果实基本已定,可从主、侧蔓上选留的果实中选择1个长势较强、果型端正的瓜留下,另外1个除去。

4.3垫瓜,翻瓜

西瓜果实生长至拳头大时,把果实下边的土垫高,拍成斜坡状,并把果实顺直在斜坡上,也可用草圈垫瓜。垫瓜可防止积水烂瓜,也可减少病虫害;果实定个后,每隔3~5d,将果实翻动1次,使果实着色均匀。翻动时,按同一个方向轻轻翻动,每次转动角度不要太大,不超过30°,注意不要扯断果稍和果柄,翻瓜要在下午进行。

4.4晒瓜,盖瓜

果实幼小时,果皮表面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要晒瓜促进果实生长发育;当果实接近成熟时,日照强度增大,为了防止日灼,要用杂草或瓜叶盖瓜。

5病虫害防治

露地栽培的三白西瓜主要病害有炭疽病、枯萎病、病毒病、白粉病;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等。生产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农药的使用要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使用绿色生物农药,果实采收前15d停止用药。

5.1病害

5.1.1炭疽病。选择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种植,并实行5a轮作,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雨季要注意排水。地面铺地膜、草圈等防止瓜果直接接触地面。初期发现病株时,及时摘除病蔓、病叶,可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5.1.2白粉病。进行土壤消毒,实施轮作种植;合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抵抗能力;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以防病菌传播蔓延。发病初期可喷施25%粉锈宁2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35%瑞毒铜500倍液等,效果显著。

5.1.3病毒病。种子处理,铲除田边杂草,合理施肥和用水,培育壮苗、壮秧,田间及时消灭蚜虫。发病初期开始喷施500倍液的病毒必克、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Ⅱ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隔10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5.1.4枯萎病。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实行轮作,采用西瓜配方施肥,重施基肥,施腐熟的有机肥;畦面铺盖地膜、草圈、麦秸等垫瓜手段。

5.2虫害

5.2.1蚜虫。瓜蚜繁殖快,密集为害,防治重点为苗期和结瓜期。播种前彻底清除前茬和杂草,露地栽培播种时可铺银灰膜避蚜。可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3%的啶虫脒乳油1 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注意药剂喷到叶背。

5.2.2红蜘蛛。铲除田边杂草,清除枯枝老叶,消灭越冬虫源和早春寄主。药剂防治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喷雾,要在零星发生时及时防治。

5.2.3棉铃虫。通过冬耕和播前精耕细耙杀死部分虫蛹,利用其趋光性设黑光灯诱杀成虫。药剂防治可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或用BT乳剂1 000倍喷雾。

6采收

三白西瓜从播种到收获为85~95d,产量为45t/hm2左右,一般单瓜重7.5kg,最大单瓜重12kg以上。

采收标准:果实成熟根据生理发育时间和形态特征进行综合辨别。果实成熟时,果柄茸毛大部分消失,蒂部向里凹陷,果皮表面光滑发亮、纹理清晰,用手指弹果实,声音混浊、沉重,发出“嘭嘭”响声。另外,一手托瓜,一首轻拍上部,手心感到颤动为熟瓜的标志。

采收时用剪刀将果柄从基部剪断,每个果保留一段绿色的果柄。最佳采收时间为上午10时至下午14时。

7分级,贮藏

7.1分级

三白西瓜收获后,应按果实的果形、色泽、新鲜洁净度、发育情况、有无外伤、有无病虫害进行分级。分级标准:一级果果实端正,色泽鲜亮,新鲜洁净,无外伤,无病虫害, 纵长36~39cm,横长27~29cm,重量9~12kg;二级果果实端正,新鲜洁净,无外伤,无病虫害,纵长32~35cm,横长24~26cm,重量7.5~9kg;三级果果形稍差,色泽稍差,无外伤,无病虫害,纵长28~31cm,横长20~23cm,重量6~7.5kg。分级后包装,装箱。

第6篇

关键词:双孢菇;箱式;立体栽培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为发展双孢菇栽培,我们从2007年开始在沈阳法库地区进行双孢菇新法栽培,实验首先针对辽宁原料的特点,把传统的培养料配方中稻草主料换成了当地最多的原料玉米芯和玉米秸秆,2011年在沈阳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又将传统的架式栽培改成箱式立体栽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有关做法介绍如下。

1 原料的选择

传统的双孢菇栽培主要使用稻草和麦秆作为碳源主料,牛粪作为氮源主料,法库是辽宁北部地区主要玉米产业带,又是中国养牛大县,丰富的玉米芯、玉米秸秆和牛粪资源得天独厚。因此,我们在栽培中用本地玉米芯和秸秆替换了传统的稻草,实验证明,产量和蘑菇质量不受任何影响。

2 培养料的配制(以3000kg干料为例)

玉米芯900kg、玉米秸秆600kg、发酵牛粪900kg、发酵鸡粪300kg、白灰120kg、石膏60kg、磷肥60kg、尿素30kg、农用磷酸二氢钾15kg、农用硫酸镁15kg,含水量70%。

3 培养料建堆与发酵处理

将玉米芯、玉米秸秆摊到拌料场所,用大约1/3的2%石灰水淋湿,然后将粉碎的牛粪和鸡粪撒到秸秆上,同时将磷肥和石膏也撒到牛粪上,其余辅料加到水中,随配料加水补充到培养料中,水加完后翻拌2次,建成一个长度不限的梯形堆,北方在低温季节最好选择在大棚内拌料发酵,这样发酵时间会缩短些,也可以防止雨雪。

拌料建堆后静止存放2~3d,料堆内温度升到60℃以上时,开始翻料,前期每2d翻料1次,供翻3次,然后1d1次翻料2次,1次发酵共计11d,气温低于10℃季节要根据料内实际温度确定翻料时间。

4 栽培箱子的选择与2次发酵

1次发酵后将培养料装入塑料箱中,实验中我们所有塑料箱尺寸为塑料箱50cm×35cm×26cm,自然装料到差5cm满箱,平均每箱装湿混料17.5kg,入箱时料含水量为65%,装料严禁压实,否则会影响2次发酵时培养料内供氧。装箱后移进大棚,箱子之间叠加摆放,为提高升温速度,2次发酵在大棚内小环境进行,俗称的棚中棚,小棚内通入蒸汽提高温度和湿度,同时生炭火焦炉,并用1台吹风机连续送风,保障2次发酵的环境达到要求,使培养料迅速达到60℃,保持3d,2次发酵的核心是千方百计促进培养料中嗜热放线菌快速繁殖,杀死或抑制其他杂菌和虫害。

5 接种与发菌

当料温降到28℃以下即可播种。每500mL菌种瓶所装的小麦基质菌种接种2箱,实验中所用双孢菇品种为AS2796播种方式采用下层混播上层层播。播种后将箱子继续叠加放置,但大棚要防止高温,棚温最好控制在18~26℃范围内。

6 覆土

播种后,要控制好菇棚温度、湿度和通风。通常,播种3d后菌种开始萌发,控制温度在22~26℃,空气相对湿度在75%,播种后密闭大棚3d,3d后菌丝向料面延伸,可适当通风,7d左右菌丝布满料面,即可开窗通风,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75%,大约经过10d发菌,就可以进行覆土了,实验中我们采用田土7份加草炭土3份的混合土,按常规消毒杀虫后进行覆土,土层厚度3cm,覆土后土层上表面离箱沿保留5cm高度,用于长菇。覆土后的大棚空间湿度应保持在80%~90%,温度18~25℃。

7 出菇管理与采收

7.1 出菇管理

覆土后经过15~17d的管理,菌丝生长到土层2/3时,喷洒出菇水,2~3d后菌丝长出覆土表面形成菇蕾。双孢菇出菇期应注意喷水概况,通风要注意夜间多通风,水大多通风,阴天多通风。出菇期温度最适温度18~22℃。

7.2 采收

当双孢菇直径长到3~4.5cm,菇高达到3~5cm时可以采收,采摘时候手握菌柄,另一只手压住培养料,旋转菇体即可,采下蘑菇,用小刀将根部切掉,保证双孢菇形态不被破坏,菇体不粘培养料和杂物。

8 结语

北方地区可利用玉米芯和玉米秸秆代替传统的稻草作为栽培主要原料,实现原料本地化。2011年实验结束后,统计结果表明:每箱单产3.15kg,折合成1m2产量为15.75kg。而目前架式栽培平均单产仅为11~12.5kg。因此,利用玉米秸秆和牛粪,采用箱式立体栽培双孢菇的模式是可行的;二次发酵由于采用箱式装料,可以叠放,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棚中棚保温效果好,节省了能源成本,和大棚架式栽培比,处理相同数量培养料至少节约煤炭30%;通过对不同覆土配方出菇产量比较,得知田土70%加草炭土30%的覆土配方产量最高,值得推广。

第7篇

[关键词] 鲜玉米 生产技术 华坪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168-02

华坪县冬季气温较高,干旱少雨,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9.8℃;最热为5月,平均气温25.7 ℃;最冷为12月,平均气温为12.8℃,极端最高温度41.8℃,极端最低气温-2.1℃,降雨量1043毫米,无霜期304天,对提高鲜玉米品质,特别是玉米含糖量十分有利。耕地集中于海拔1500米以下河谷地带,农业基础条件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质肥沃、交通便利,为鲜玉米的生产销售带来极大便利。

1 鲜玉米生产概述

华坪县鲜玉米生产工作始于2000年,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县农业局将发展鲜玉米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为鲜玉米生产提供了物质保障。现已初步形成公司+政府+农户的模式。鲜食玉米(经济价值)子粒含淀粉72%、蛋白质9.8%、脂肪4.9%和丰富的维生素,具有较高的一样价值,既可作蔬菜、水果食用,也可制成膨化食品,经济价值极高。

鲜玉米生产现状

目前在华坪县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有超甜28、超甜金银傈、白甜糯三个。其中大面积生产的理想品种是白甜糯,它表现生长强势、抗病性好、大穗大粒、籽粒金黄色,光泽好,排列整齐,耐贮藏,食味浓甜;超甜金银傈是作为优质品种推广示范,其特点是:食味品质极好,味清甜,皮薄,独具蜂蜜清香味、籽粒黄白相间、穗大、植株较高、叶片半直立,抗倒伏能力强。就现在看来,我县鲜玉米生产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科技含量不高,鲜玉米产量、品质不好。不具备标准化生产水平。华坪县06年种植优质鲜玉米5800余亩,亩产一千斤左右,其在农业中所占比重次于水稻,为农民增收达200万以上,经济价值明显。

2 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2.1 播种前准备

2.1.1 整地

前作收货后立即灭茬,结合施有机肥进行早秋耕,目前中耕深度一般为16-20厘米,同时每667平方米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3000-5000千克。碳酸氢铵25-30千克,过磷酸钙40-50千克,耕后立即靶耢,起垄,镇压。便于抗旱保墒防风,同时注意捡净残茬杂草,以防病虫在土壤中滋生,减轻病虫害。一个生长季节有机肥(草木灰、厩肥、粪肥)667O用量应不少于1000K,施有效氮(14--16)K,施有效钾(6--9)K,施有效磷(6―7.2)K。有机肥、磷肥、钾肥宜一次性用作基肥,集中施于畦中沟内,施后覆土。氮肥的施用一般是基肥占30,苗肥占20,穗肥占50;苗肥(4--5)叶时施用,穗肥(10--12)叶时施用,地膜覆盖的田块施肥时,在株间打洞,施肥后覆土。

2.1.2 品种选择

目前,鲜玉米品种繁多且不同气侯、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有不同的产量,因此选择推广优良品种有重要作用,在生产过程中,选择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生长整齐的品种,做到因地制宜。

2.1.3 种子处理

种子精选

玉米种子千粒重与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苗高、苗重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鲜玉米种子通过筛选和粒选,除去瘦粒、霉粒、破碎粒、混杂粒及虫咬粒,可以大大提高种子质量。

晒种

选晴天晒种2―3天,对增加种皮透性和吸水力,提高酶活性,促进呼吸作用和营养物质转化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太阳中紫外线能杀灭种子表面细菌,降低种子含水量,促进种子后热。日晒后出苗率提高13--28,早出苗1―2天,增产抗病。

浸种

浸种可提高种子活力,促进种子吸水萌动,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浸种方法有两种:一是冷水浸种12―24小时;二是用两开一凉的温水(50―55℃)浸泡6―12小时,兼有杀死附在种子上的黑粉病作用。

药剂拌种

为了防病害,浸种后可以用0.5的硫酸铜拌种,可以防玉米黑穗病。

2.2 播N

2.2.1 播种方式

我县主要采用点播的方法。甜玉米每667平方米基本苗应保持在3000―3500株范围内,即行距65厘米,株距30厘米,下种量3千克左右;糯玉米每667平方米基本苗应保持在4000株左右,即行距60厘米,株距30厘米,下种量4千克左右。要求播种深度适宜,覆土薄厚均匀。甜玉米种子皱缩干瘪,顶土能力差,在底墒好的情况下尽量播浅覆土,一般播种的沟深3厘米,覆土2厘米为宜。为了大幅度提高产量,增温保墒,改善田间小气候和土壤理化因素,抑制杂草及病虫害,选取地膜覆盖的方式。

2.2.2 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栽培是现在鲜食玉米提早上市的主要栽培方式。特点是上市早,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地面覆盖一般比裸地栽培鲜穗上市提前10d以上。地面覆盖还可结合其它技术提前上市和增加效益,如营养钵育苗加地面覆盖可比地膜直播早7―10d。地面覆盖早熟育苗还可以在垄沟套种早熟叶菜。生育期75d以下的品种上茬地面覆盖,下茬还可以复种一茬生育期85d左右的品种,如垦糯1号、沈甜2号等。

2.3 田间管理

2.3.1 间苗、定苗、除蘖

适时间、定苗。间定苗时间宜早,在胚乳已耗尽的三叶期进行,鲜玉米间苗最好在晴天下午进行,凡病株、虫株、弱株、杂株都应去掉。早 间苗可以增产5--10.调整鲜玉米营养生长面积和光照条件,达到苗匀、苗齐、苗壮。鲜玉米具有多分蘖的特征,玉米分蘖不能成穗,消耗营养,影响主茎生长。所以需经常检查,人工出去分蘖,保证主茎生长正常。

2.3.2 合理施肥

实行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的合理配方施用。测土配方是农业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根据化验结果,确定施肥配方,采取增施有机肥,减少氮肥,增施钾肥,补施锌肥方案,保证产品产量和质量。

底肥: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千克,配合过磷酸钙30千克,全田撒施后翻犁混匀或者作盖塘肥施用。

提苗肥:鲜玉米苗期长势较强,应早施提苗肥,培育壮苗,在幼苗四叶期,用碳酸氢铵每亩25千克追施,或者浇施清粪水。

攻杆肥:攻杆肥是鲜玉米最重要的一次追肥,追肥时间在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苗弱要早施多施,苗壮要少施晚施。每亩用碳酸氢氨40―50千克和钾肥10千克混合施用。

2.3.3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可以疏松土壤,调节土壤温度、水分。起到保墒作用,释放土壤养分,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达到除草目的,利于根系生长,幼苗健壮。苗期中耕进行2―3次,要掌握第一次浅(3―5厘米),第二次深,第三次浅。

2.4 栽培技术

鲜玉米的种植与普通玉米的种植大致相同,但由于品种特征与栽培目的的不同,生产措施也存在差异。

2.4.1 隔离种植

鲜食玉米品种与普通玉米品种串粉后,在当代即会使鲜品种特征改变,混杂严重时,会使鲜食种失去经济价值,一般空间隔离200米以上,时间隔离播种期相差20天左右。

2.4.2 合理密植

为了保证果穗的商品品质,鲜玉米的种植密度不宜过大,宜采取宽行种植。有利于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大行距80―90M,小行距50―60M,塘距50M,每塘留两株。

2.4.3 合理施肥

有机肥对提高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种植鲜玉米的田块应施足优质有机肥,实行氮磷钾肥及微肥的合理配合使用。

2.5 病虫害防治

以农业措施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通过对肥、水的合理促控,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必须用药时,选择无残留,无公害农药,减少污染,确保产品质量。

2.5.1 小地老虎

在幼苗期咬断幼苗,造成缺塘,地膜覆盖栽培应在播种后盖膜前喷施药剂杀虫,药剂可以选用敌杀死、灭扫利等。

2.5.2 玉米螟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主要病害,也是鲜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螟在苗期会造成主茎枯心、死亡。玉米抽穗前幼虫主要集中在1.5叶内危害嫩叶、心叶被害,叶片抽完后有横排穿孔,抽雄后,蛀食雌穗或茎部。生物防治:可以采用杀螟杆菌、白僵菌等灌心,可利用赤眼蜂防治。药剂防治:心叶期花叶率达10时,用50辛硫磷乳剂100倍稀释液或者90的晶体敌百虫200倍液或25嗅氢菌酯乳油100倍液灌心或喷雾防治。

2.5.3 粘虫

苗期咬食心叶,后期蛀食穗顶部,影响外观品质。苗期用呋喃丹两粒放于心叶中,后期应在授粉结束后,用敌敌畏稀释1000倍喷散花丝及果穗。

2.5.4 蚜虫

一般在抽穗初期开始发生,并逐渐加重,严重时影响灌浆成熟,应及时喷药防治,药剂一般可以用氧化乐果、抗蚜威等。

2.5.5 大小叶斑病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能侵染叶鞘、苞叶,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但玉米抽穗后发病严重,在发育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退菌特100倍喷雾防治。

2.5.6 玉米纹枯病

农业防治:进行人工壅土防倒,抑制菌丝生长,摘除茎部病老叶,切断蔓延途径,疏通田间沟系,降低温度,能起到很好的防效。

2.6 采收

鲜玉米采收过早,甜味不足,采收过晚,籽粒皮厚,最适宜采收期只有3―5天。应在籽粒饱满、食味最佳时及时采收。对于加工籽粒的甜玉米品种,若鲜穗采收过早造成籽粒灌浆不足,它的出籽率明显下降,甜玉米适时采收极为重要,一般在授粉20―23天左右,含糖量较高,水分含量适宜,果皮鲜嫩,色泽亮丽为最佳收获期。鲜玉米采收不一定要像收获普通玉米那样一次性收获干净,要分期分批采收,采收后的鲜穗要轻拿轻放,以免鲜籽压破,确保收获质量。

目前,我县的鲜玉米主要作为蔬菜销售到市场。品质较好的鲜玉米销往四川省攀枝花市及丽江市,平均价格在2-3元/市斤;品质稍差的鲜玉米主要在县内销售,平均价格在2--2.5元/市斤;亩产鲜玉米可获3000--6000元,比同类经济作物的收入大得多,是农民增产、增收的好途径,总之,鲜玉米作为一种新型食品,有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县鲜玉米的生产存在众多的问题:第一、农户田间管理不足,认识不够,在生产过程中把鲜玉米生产与普通玉米等同起来,在病虫害防治中,施用了大量高毒农药,使鲜玉米品质大大下降;第二、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对农户的指导不足,存在着问题,导致农户鲜玉米销售自产自销的状态;第三、鲜玉米的销售还局限在传统的销售理念中,都只是作为一般的蔬菜进入市场,价格不是太好,鲜玉米的营养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鉴于以上问题,要做好我县鲜玉米生产,必须从农户、政府、公司的认识上做起。首先,作为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户的支持力度,对农民进行指导,讲先进的科技传入农民手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其次作为农户,要提高认识,明确鲜玉米生产时属于绿色、无公害食品,加强田间管理,减少施用高毒、农药残留大的农药,保证鲜玉米的清洁与绿色;最后,作为公司,应该在政府支持下,建立起鲜玉米的深度加工及鲜玉米贮藏保鲜场所,是鲜玉米的产品、品质得以提高,从而更好的发挥它的经济价值。

⒖嘉南

[1][丽江发展研究] 丽江发展研究所 2001.2

[2][华坪县土壤调查报告] 华坪县土壤普查办公室 2000.3

[3][华坪县鲜玉米生产技术] 华坪县农科所 2004.5

[4][华坪县生产优质鲜玉米技术研究项目报告] 华坪县农科所 2004.5

[5]石建尧,胡伟民. 鲜食玉米规范化生产和管理.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5

[6]李振陆. 作物栽培.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

[7]吴国宜. 植物生长与环境.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1

[8]植物保护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9]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0]王小光. 玉米栽培技术. 东北大学出版社

[11]周波,胡学安. 优质特用玉米栽培技术. 中原农民出版社

[12]楼辰军. 鲜食玉米栽培技术100问.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3]乔艳辉. 甜糯玉米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 中国三峡出版社

第8篇

论文摘要:地膜辣椒套种糯玉米是一种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充分发挥了两种作物对光热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率,是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经2006——2008年连续3年在河南省汝南县农技站示范田的试验示范推广,地膜辣椒套种糯玉米,辣椒亩产一般2000kg,亩产值3000元以上,亩产鲜糯玉米4000多棒,亩产值2000元左右,两项合计亩产值5000元以上。

1 品种选择

辣椒选择江蔬2号,糯玉米选择中糯1号。

2 种植带型

地膜辣椒套种糯玉米采用畦沟栽培,总种植带宽140cm,畦面宽80cm,畦沟宽60cm,畦高20cm,其中80cm的畦面种植辣椒2行,行距40cm,株距33cm, 每亩播3300穴。预留60cm待种糯玉米,在畦沟的两侧种植2行糯玉米,行距40cm,株距23cm,每亩播种4100株。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地膜辣椒栽培技术

播种育苗

整地播种。苗床地应施足底肥,深翻晒垡,土壤打碎作畦,要求畦高于平地10cm以上。播种期一般为11月20日。用20mg/L的ABT生根粉4号液浸种4—6h,晾干播种。

苗期管理。一般播种后一周左右出苗,苗期管理重点是防治苗期病害和低温炼苗。当夜温在10—12℃处理7—10天炼苗,炼苗以后可以提高温度,并增加直接光照,以防徒长。

分苗移栽 当辣椒有3—4片真叶(毛叶)时开始分苗,分苗苗床要预先按大棚规划的排布方式提前做好,分苗规格为7cmx10cm,分苗时,气温在10℃以上时成活率高。当辣椒苗有8—10片真叶,进行二次移栽,规格应为10cmx15cm。

定植3月10日前后进行辣椒定植。定植前整地,整地前重施底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3000kg,钾肥20-30kg,过磷酸钙40-50kg。根据土壤肥力差异,进行合理配方施肥。盖地膜前畦面一定要浇透水,使土壤含有充分的水分,这样在地膜覆盖后,可通过土壤毛细管的作用,不断有充分上升到地表,保持土壤湿度。盖膜后3-5天,地温回升,即可定植。按要求的行株距将地膜划破小口,苗子栽入穴中。定植时苗不能过深,然后浇少量的定根水,并用细土把定植孔封严,不要用手按,在苗的周围培一个高出畦面的小土堆,防止风从定植孔处吹坏薄膜,达到保温及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目的。

田间管理 地膜覆盖栽培,免除了中耕、培土等田间管理工绪。辣椒幼苗定植后,覆盖在畦面上的地膜常常因风、雨及田间操作等原因受到破坏,因此,在进行各种田间操作时,要注意保护地膜不受损坏,并经常检查,发现有破裂的或不严的地方,应及时用土压严。在辣椒生长中期,植株的枝叶已将畦面长满,为了施肥的方便,可以将膜从中划破,进行灌水追肥,但无需把地膜全部揭除,使地膜继续发挥保水保肥的作用。

病虫防法

病害防治。主要病害有疫病、根腐病;低温时灰霉病、菌核病,高温时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疫病一般用杀毒矾800倍液、雷多米尔锰锌800倍、甲霜灵500倍液交替防治,平时可用波尔多液预防。根腐病在育苗期防治,灰霉病、菌核病可用速克灵1000倍、炭疽病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细菌性叶斑病用新植霉素1000倍液防治。

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是棉铃虫、烟青虫等,可用菊酯类杀虫剂与Bt配合防治。

3.2 糯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搞好隔离,保持品质.糯玉米基因属于胚乳性状的隐性突变体,种植时要与其他玉米隔离,以免由于串粉产生花粉直感现象而影响品质。隔离方法有:时间隔离、空间隔离、高秆作物隔离和自然屏障隔离等。时间隔离要求开花期相隔20天以上,空间隔离要求有250米的隔离带。 转贴于

种子处理,多期播种。糯玉米早春播种,土温达12℃时种子才可发芽出苗,一般于4月中上旬播种。播前应采取晒种、药剂拌种等措施进行种子处理,以提高种子活力,减少病虫危害,为全苗、壮苗打下基础。晒种一般在晴天连续晾晒2~3天,用种子重量1‰的粉锈宁拌种,可以防治黑穗病和黑粉病。作为鲜果穗煮食销售的,若大面积种植,首期播种后,可按市场需求,每隔几天再播种一批,这样就可分批供应市场,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田间管理

科学施肥,合理浇水糯玉米的需肥量比普通玉米高,除了多施有机肥作基肥外,还应追施氮肥、磷钾肥或复合肥。马铃薯收获后,把畦上的土壤翻到玉米根部,通过培土可增强糯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可分别亩施尿素10kg,氯化钾10kg。水分管理上要注意卡脖早,花期要保证水分供应。

苗期管理。间苗一般在3叶期进行,同时注意移苗补栽,间苗时应注意除去小苗、弱苗、病苗、虫苗,5~6叶时定苗。糯玉米的分蘖较多,为使养分集中,长成大果穗,必须除去分蘖,应在拔节期及时打杈拔除,去蘖应及时,一般要进行多次。

防治病虫害。糯玉米作为鲜食,防治病虫害应尽可能采用生物防治以及生物农药,按照无公害生产的要求,采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虫害主要应抓好中后期玉米螟的防治,重点以防为主,在大喇叭口期,亩用米乐尔1kg拌成毒土撒施于大喇叭口处,也可用18%杀虫双0.1kg或48%乐斯本0.05kg兑水50kg喷于大喇叭口处。病害主要有大小斑病和纹枯病,大小斑病可用75%百菌清0.1kg或75%甲基托布津0.1kg兑水50kg进行喷雾,纹枯病可用井岗霉素0.2kg兑水100kg进行喷雾。

第9篇

一、栽培季节

茶薪菇是一种中温恒温结实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为25~27℃.原基分化温度为10~16℃,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3~25℃,最适温度为22~26℃。根据茶薪菇子实体生长对温度的要求,我国大部分地区可在春季和秋季栽培。黄淮地区,春栽3-4月制袋接种,5~6月出菇;秋栽8~9月制袋接种。9-10月出菇。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栽2-3月制袋接种,4—5月出菇;秋栽9—10月制袋接种,10~11月出菇。

二、主要栽培品种

目前栽培的茶薪菇品种有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选育的茶薪1号、茶薪3号、茶薪5号等,有江西的赣茶1号、赣茶2号、赣茶3号、赣茶4号、赣茶5号和白茶新菇等,另外还有茶薪菇6号、茶薪菇16号、茶薪菇17号、茶薪菇18号。

三、栽培技术

1 培养料配制。茶薪菇利用纤维索的能力较强,利用木质素的能力较弱。人工栽培时可选用一些富含纤维索的原料,如棉籽壳、蔗渣、玉米芯等作为主料。茶薪菇对有机氮的利用较好。在人工栽培时,可适度添加米糠、麦麸、玉米粉、大豆饼粉、花生饼粉、茶籽饼粉等富含蛋白质的原料,以利于菌丝生长、缩短发菌周期。但氮素营养成分的添加量不要过多,一般总量不要超过25%。不然会延迟出菇,延长生产周期,影响栽培效益。

①配方。生产上常用的培养料配方有:

配方1:麦草粉75%,麦麸15%,玉米粉8%,糖1%,石膏1%。

配方2:稻草粉或稻壳39%,棉籽壳39%,玉米粉8%,麸皮或米糠12%,石膏1%,过磷酸钙1%。

配方3:棉籽壳60%,稻草粉15%,麦麸15%,玉米粉8%,糖1%,碳酸钙1%。

配方4:棉籽壳83%,麦麸10%,玉米粉或豆饼粉5%,糖1%,石膏1%。

配方5:茶籽壳粉70%,麦麸20%,茶籽饼粉8%,糖1%,石膏1%。

配方6:蔗渣39%,棉籽壳39%,麦麸20%,糖1%,石膏1%。以上配方均用石灰调pH值。

②配制方法。配料时按照配方准确称料,先将麦草粉、稻草粉、棉籽壳、蔗渣等主料倒入拌料场堆成锥形,然后把麸皮、米糠、玉米粉、石膏等辅料从堆顶撤向四周,干翻2~3遍拌匀,将易溶于水的糖、过磷酸钙溶于水中泼入干料,搅拌均匀。搅拌时可用搅拌机或人工搅拌。人工翻料需3~4遍,力求两匀一充分,即料与料均匀,料与水均匀,料吸水充分,最后测定水分含量和酸碱度。测定酸碱度用pH值为1-12的广泛试纸,取一小段插在培养料内1分钟后取出,对照色板比色,从而看出相应的pH值,一般刚拌好料的pH值以7.5—8为宜,含水量以60%-65%为宜。

2.装袋、灭菌。选用规格为17厘米×33厘米×0.05厘米的聚丙烯或低压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干料300~400克,装好后,在料中央用圆捣木打一个深10厘米左右的洞穴,然后用线绳扎口,扎成活结,灭菌后两端接种;也可采用折角袋,一端装料,袋口套上套环,用棉塞、报纸(或牛皮纸)封口,灭菌后一端接种。常压蒸汽灭菌100℃保持12~14小时;高压蒸汽灭菌0.137兆帕压力维持1.5~2小时。

3 接种。接种室要保持清洁卫生。用前彻底消毒。料袋温度降至30%以下时接种,可促进菌丝的萌发。接种时无菌操作,先除去表层1~2厘米的老化菌种,将菌种分成蚕豆大小。茶薪菇菌丝生长稍慢,要加大接种量,每瓶(或袋)菌种接1-5袋。接种量大,菌种萌发后很快占领料面,可减少杂菌污染。

4 发菌管理。培养室要求干燥、干净,通风、避光,使用前用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消毒。空气相对湿度不要超过70%。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内保持黑暗,可有微弱的散射光照,但不能有直射光照。每隔7~10天对菌袋全面检查一次,及时处理杂菌污染及其他发菌异常情况。每隔1周喷1次杀虫剂、杀菌剂灭菌杀虫。

接种后,为菌种萌发定植期,料温低于室温2—3℃,前7天要保持室温在26~28℃,以利于菌种萌发定植。7天后,菌丝吃料,袋温与室温基本相等,应将室温保持在23~25℃。接种后20天左右,外部料面菌丝封满,菌丝生长旺盛,生理产热增多,袋温比室温往往高3℃左右,此时应将室温调低至22℃以下。30天以后若菌丝生长缓慢,此时可刺孔增氧,孔要刺在离菌丝边缘2厘米的菌丝生长区域。菌丝未发到的地方不能刺孔。刺孔后若袋温剧烈上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降温,比如加强通风换气、及时翻堆等,以免造成烧菌。在湿度管理方面,菇房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以下。整个发菌期一定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一般接种后管理得当,40-50天菌丝可完全发满,并生理成熟。

5 出菇管理。将生理成熟的菌袋移至出菇房或出菇棚,进行催蕾,打开袋口,用专制的小铁齿耙子扒掉老菌种块和表层老菌皮。搔菌后,一端接种的折角袋直立排放在床架或畦床上。两端接种的菌袋,将袋口松松扎住,可排成4~6层菌墙。此期间在菇房内,每天往空气、墙壁、地面喷雾,将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0%-85%、温度控制在18—26℃,加强通风换气,增加散射光照。一般经过10~15天,小菇蕾即可大量发生。为便于管理,将菇蕾大小一致的菌袋移在一处,集中进行管理。

子实体生长期间温度保持22~26℃,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进行水分管理时,要防止水珠溅落在子实体上,以免造成腐烂或影响品质。湿度主要靠保持地面潮湿,空气中喷雾等方法维持。适当增加散射光照可使子实体粗壮、色泽加深、商品质量提高。

出菇阶段可适当提高床面小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促进菌柄生长,抑制菌盖生长,提高商品品质。将袋口拉直,使袋内局部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小菇蕾生长整齐后,在袋口套一个稍大的塑料袋或者纸筒,以遮光、保湿,增加局部二氧化碳浓度。

6 采收后管理。①采收。当子实体菌盖呈半球形,直径2~3厘米,颜色逐渐变淡,菌膜未破裂,孢子尚未大量散发时及时采收。过度成熟。菌膜破裂,菌褶变成褐色,孢子成熟散发,落在菌盖上,降低商品价值。采收时用手轻握菌柄,旋转菌袋,整丛采下,不要损伤菌盖和菌柄。采下的菇整丛放于垫有棉布的筐中,轻拿轻放,不使菇体挤压折断菌柄。

②采后管理。去除菌袋上残留的老菌柄和萎缩的菌蕾及幼菇,搔去老菌皮。一般搔菌厚度为0.2~0.3厘米。然后将袋口捏拢,保持温度24—28℃,停止水分管理5~10天,让菌丝恢复生长。待料面见到气生菌丝时,进行补水。结合补水往菌袋补充营养,如康丰乐液肥或葡萄糖100克、三十烷醇0.05克、磷钾复合肥50克、尿素20克、水1升的营养液。补水后进行出菇管理,方法同上。一般可采3~5茬,生物学效率可达80%左右,高产的可达100%。

四、茶薪菇的干制

第10篇

关键词:玉米种植;效率;问题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02

1 我国玉米种植现状分析

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能够发现,我国正在加快玉米栽培新技术的普及速度。在玉米种植新技术的运用下,改变了农民的种植理念,提高了玉米的产量,还将提升了玉米的质量。种植中绿色环保理念的引进,肥料使用开始以绿色肥料为主,使玉米的质量得到了提升。并且通过合理的利用土地进行种植试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相应的机械设备的使用,明显提升了种植的效率。国家出台的相关的惠农政策,从经济的角度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助,明显的提升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在种植过程中,农民对培育的新型玉米种子缺乏相关的了解,加之新品种价格相对要高,造成一部分农民在种植期间内没有进行种子改良,导致玉米的最终产量不高。

2.2 耕层较浅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的农业生产都属于粗放式的管理,耕层只有15cm左右,使土地中土壤的通透性较低,降低了保水、保肥能力,不利于玉米的增产。

2.3 施肥不当

受到我国的养殖业发展落后的影响,农家肥的使用率不高,使土地中土壤的肥沃程度降低,直接导致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在施肥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配置,导致一些工业废料造成土地污染,严重的影响了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2.4 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青壮年大部分都去城里打工,在农村种地的基本都是老弱妇女,种植人员的基本专业常识认识降低,对于新型技术的掌握也不断变弱,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3 新技术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作用

3.1 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从玉米最初的播种、栽植、整地以及最后的收获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传统的农耕时代,需要人工配合着牛车来完成犁地工作,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工作效率也不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玉米的种植中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实现机械化的应用。

3.2 抗倒伏技术的运用

玉米种植中最害怕出现倒伏现象,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如果玉米苗的密度过大,并且在茎秆生产期中没有进行精确的水肥控制就很容易出现倒伏。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种植时,要适当的加深耕作层,增加肥料的施放,做好相应的培土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实际的种植情况进行植物的生长剂的使用。逐步的密植玉米,保证其在生长期间肥料的供给,也可以通过矮化栽培技术降低玉米高度

3.3 合理密植技术的运用

玉米种植间距过大,玉米N植数量会减少,从而产量降低。但是间距过小,必然引起植株之间对养分、水分以及光照的争夺,导致玉米发育不好,也会对玉米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种植过程中合理密植,有效提升玉米的种植效率。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通过精密计算方法运用,对土地进行严格测量,确定每片土地上能够进行的最多的种植量,在种植过程中实施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对玉米尽可能多的种植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保证玉米植株对营养、水分的充足供应,促进产量的增加。以北方某地为例,在实际的玉米密植中,采用大垄双行栽培方式运用过来,实行行距一宽一窄,并且分别控制在80~100cm与40~50cm的距离以内,合理的确定玉米株距。通过采取本种栽培技术,能够科学调节后期群体和个体之间的矛盾,使每株玉米都能充分的享受肥料和水分的供应,进一步提升玉米产量。

3.4 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在种植过程中难免会有病虫害发生。目前,只是从种子栽培与后期防治2个阶段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只有对玉米种植过程中发生的病虫害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够在发生时及时的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病虫的危害。

4 结论

农业增收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农民经济收入,也能带动起种植积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玉米生产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性的高产栽培新技术,希望能够对广大的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第11篇

他的研究提出,突破千年“犁耙”耕种模式的“粉垄栽培方法”,实现合理利用耕作层及耕层以下土壤资源和天然降水,作物根系特别发达并由此提出“以根为本”作物栽培新理论,促使作物大幅度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

他令淮山药、木薯、马铃薯、红薯等,选育出新品种,推出栽培新技术,为扩大薯类生产、打造薯类优势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他拥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6部;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

这位几十年来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科技人员,就是我国知名薯类研究专家和农耕方法研究专家、农业部国家农业(淮山药)项目首席专家、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原所长韦本辉研究员。

淮山鲜薯浑身是宝,但长期以来,品种少,传统种植方法不当,种植成本高等因素制约了鲜薯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1年,韦本辉就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正式跟淮山等薯类作物较上了劲。经多年试验,他选育了桂淮2号、5号、6号这3个淮山新品种;研发出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淮山无架节水生态定向结薯栽培技术”,使淮山鲜薯栽培可在人工引导下朝着横向生长,既提高了单产,又大大减轻了采收的劳动强度。该项成果2008年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如今,正在研究推出具有重要开 发利用价值的系列淮山药新品种。

广西是我国种植木薯的最大省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60%以上。韦本辉自1998年开始从事木薯研究。近年来,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木薯育种和栽培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通过水肥控制进行木薯开花结实的杂交技术研究,获得了广西木薯首批杂交后代植株;经过多年的探索、试验,发现木薯种茎的选取、栽种时间对产量影响很大,总结出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木薯种植技术规程;由他撰写、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作序的木薯专著《中国木薯栽培技术与产业发展》,对我国木薯种植现状和产业发展前景作了科学分析,提出木薯北移至北纬30°的种植构架。由他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下达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木薯综合配套节本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最近通过成果鉴定,专家认定这一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在广西马铃薯研究,韦本辉率先进行新品种引进筛选和高海拔地区春夏繁种技术研究。从2002年至今,他已筛选出3个马铃薯新品种,并首次探明广西高海拔地区马铃薯春夏繁种技术,根据广西气候特点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出发展“晚秋、冬种和早春”种植马铃薯新模式,现已逐步得到应用推广。在广西农业厅的推动下,全区马铃薯总面积已由过去的几十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00万亩。由他主持完成的 《广西冬种马铃薯新品种筛选及春夏繁种技术研究》2007年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红薯是韦本辉潜心研究的又一作物,但广西传统红薯品种对光照敏感,在长日照的地区春夏种植,一般不易结薯或产量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韦本辉和他的研究团队从国内外引进红薯种质资源,进行杂交育种和品种筛选,育出了一批具有“弱感光”特性的红薯新品系,同时筛选出若干弱感光型红薯新品种;并提出“利用弱感光品种,冬种兼春繁苗,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冬收,实现广西红薯一年三熟,四季飘香”的理论框架。目前,这一构想在广西已变为现实。

韦本辉作为农业部国家农业(淮山)项目首席专家和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在完成相关课题研究的同时,和他的研究团队一起进行农耕技术革新研究,在国内率先研究提出具有农耕革命性意义的“粉垄栽培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并在玉米、甘蔗、木薯、淮山、大豆等11种作物上试验示范,经专家测产验收,比常规种植方法增产幅度达10-30%,经测定品质也有所提高,相关研究已在《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并在论文中根据作物根系发达而大幅度增产的实际,提出了作物栽培以根系为主导的“‘根’本理论”。

这项技术,2011年在国内首次应用到超级稻的种植,在广西玉林市、北流市等地较大面积的试验示范中,专家现场考察后表示,粉垄种植的超级稻节水节肥,根系大多数鲜白,禾架超常,预计7月15日前后成熟,可望增产10-20%。预计高产田块亩产可达720公斤以上。粉垄种植水稻的成功,有望翻开水稻栽培技术新的一页。

韦本辉在科研的路上从未懈怠,他用一项项技术和成果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第12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责任到人

各乡镇(街道)农技部门要站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再生稻生产的重要性,强化再生稻生产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成员由县财政部门和各乡镇分管农业领导组成的再生稻生产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以农技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制定本乡镇(街道)再生稻实施方案,实行领导包片、农技人员驻点、服务培训到户、技术指导到田的责任制。

二、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面积

年全县示范推广再生稻3万亩,再生季平均亩产达到280公斤,再生稻总产达0.84万吨(具体面积见附表)。全县平原单季稻区、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中稻区和海拔300~500米左右单季稻区都可发展再生稻。各乡镇(街道)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中央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的有利时机,增加投入,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再生稻生产的积极性,落实再生稻面积到村到户到田,并做好登记造册,分户建立全乡面积档案,作为抽查、督导、评比的依据。要结合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推进再生稻生产发展,做到水稻高产创建与再生稻生产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技术组装配套,提高单产

重点抓好选用具有头季稻产量高、再生力强的品种,适时播种,实行畦厢式栽培、间歇性沟灌、适时重施促芽肥、低指标综合防治病虫害、头季稻十黄抢晴收获、适高留桩、再生季早施壮苗肥,喷施根外肥等再生稻关键栽培技术。并配套应用抛秧、旱育秧、机插秧、直播等技术,要确保每亩20公斤尿素促芽肥这一核心技术及时、足量实施到位。

四、建立示范样板,以点带面

各乡镇(街道)都要建立1~2个百亩再生稻核心示范片,重点抓好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再生稻的推广,在高产栽培示范的基础上,各乡镇、(街道)要积极开展高产优质品种展示和配套栽培技术试验,尽快筛选出一批适宜不同海拔和区域种植的品种,县农技站将在埔上的张墩村建立高产示范区,进一步探索再生稻高产栽培新技术、新模式,要通过建立示范片,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农户到现场观摩,现场指导,充分发挥示范样板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所接受。

五、加强指导服务,提高水平

要把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入户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强化主体培训。县农技站要与科教站密切配合,负责培训乡、村农技人员、示范户和种植农户,提高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使种植户掌握再生稻的关键栽培技术,并于关键季节抓好技术指导。充分利用示范样板,组织种植农户进行现场观摩,确保每户有一人掌握到位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