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5 19:2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课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05-01
1.种植类专业课特点及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联系
1.1种植类专业课的特点
种植类专业课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即需要学生在学习进行具体实践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指导。第二,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即要求相关教学的安排需要与农业的生产进程相吻合。第三,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即教学需要注意南北方的差异、东西部的差异,还要注意具体的城市与省份间的差异。第四,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即教与学的过程需要注重社会生产技术的培养。
1.2种植类专业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定义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包括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多个类型。
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基本保障,国家及相关政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中职种植类专业课程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可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培养必须的人才,还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新性的提供优化模式与先进技术奠定基础,从而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整体上来说,种植类专业课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存在5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目标与实际的农业发展不一致,教学内容相对较为陈旧、偏多、纷繁复杂。第二,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提问法等比较传统的方法,而诸如等的演示法、讨论法、探究合作法等一些相对灵活、新型的教学方法应用相对较少。第三,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相对落后,仍然停留在黑板、粉笔、教科书等传统媒介的教学层次上。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专业能力有待于提高。第四,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形成与发展。第五,教师在教学别容易忽视教学反思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抑制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策略
3.1设计符合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开设能够真正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需要设计符合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可以按照传统的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方法进行。
3.2选取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开设能够真正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还需要选取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例如,引进直观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等等。
3.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突破章节的学难点和重点
当然,开设能够真正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也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突破章节的学难点和重点。不管是在基础理论知识介绍课、设施结构介绍课上、专业技能讲授课上,还是在专业问题求解课、练习测试课上,均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功能,突破章节的学难点和重点。
3.4运用多种类型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方式设置教学实践情境
正如前文提到,当前中职类学校的种植类专业的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相对落后,仍然停留在黑板、粉笔、教科书等传统媒介的教学层次上,实训设施更是不足,所以教师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方式设置教学实践情境。具体做法可以如下:第一,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演示具体的实验内容,例如,使用CAI课件演示具体的技术操作,使用幻灯片等展示动态的教学内容。第二,使用计算机技术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相关技能。第三,使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操作步骤与运作过程。第四,使用网络搜索功能与网络信息资源塑造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丙离.浅谈如何提高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效果[J].河南农业,2009,(14)
[2] 熊汉琴.高职种植类专业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09)
[3] 许晓梅.浅谈提高种植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四种有效方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1)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128-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发展,服装企业市场竞争也不断加剧,因此,对中职服装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教师在中职服装专业课教学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内容和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技巧,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实践来满足服装市场的需求。
一、中职服装教育现状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服装产业也在不断进行优化升级,企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目前的中职服装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占据主动地位,以讲授为主,缺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只注重对知识的讲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这样的教学方式令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其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无法适应和满足企业的实际运作,这样会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需要重新学习,严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同时也违背了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中职服装专业课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服装生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服装的消费量在拉动我国消费增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服装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直以来,中职教育承担着为企业输送市场、技术、设计等人才的任务。中职服装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工艺操作、排版设计等技术能力,因此,教师在中职服装专业课教学中,必须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让学生能够拥有现代设计理念,通过学习实践不断进行创新设计,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得以提高,M而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三、中职服装专业课教学技巧
1.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感
第一,提疑激趣的教学方法。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因此,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营造一种激发性、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情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等多角度提出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提出解决措施。
第二,比较观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时,教师需要加以引导,这样能够更加明确地比较不同自然事物之间的异同,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来确立自己的设计主题;学生在进行社会生活观察时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按照年龄、性别、职业、场合等不同方面,通过对不同服装特点的比较区分,让学生切实体会蕴含在不同服装中的不同生活文化。
第三,分析作品的教学方法。在中职服装专业课上,集中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作品来进行资源共享,让作品创作者全面介绍作品的创作意图、制作过程,而班级其他同学作为评审来分析和评价其作品,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工艺课教学效率
示范是工艺课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教学实践的全过程被应用。如果要想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么必须对错综复杂、层次繁多的工艺难点进行层层分解。然而,教师在中职服装工艺课教学中,不能仅仅注重示范教学,对学生加以引导也同等重要。所以,需要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充分运用,以此来提高工艺课教学效率。由于在具体操作中,服装工艺较复杂,仅仅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示范就想让学生掌握全部工艺流程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让学生理解的复杂工艺流程以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形式呈现出来,通过直观教具与样品的结合,让学生不但对所学内容更加容易理解,还可以掌握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3.运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中职专业课 课堂教学 分层次教学
一、中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或提问缺乏应答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更感到学习索然无味,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原因主要有:
现有招生体制及社会价值取向中的“轻职”倾向,对中职校的生源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入学动机有盲目跟从者,有家长托管者;这些学生因初中学业上均遭受过一定的挫败,普遍具有自卑感,对老师的教育易产生逆反心理,入学后往往缺乏自觉进取精神;加之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未能基本掌握或基本未掌握,学习能力普遍较低。故学好专业课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统一的教学进程,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导致各水平的学生都觉得学而无趣。
二、中职专业课教学改革实践
1.构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故学生是不可能获得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激活思维,挖掘潜能,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1)巧设课题,诱发探究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巧设问题,诱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在讲商品质量之前,教师先列举出常见的各类问题商品、各种商品质量事故,后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商品及质量事故出现的可能原因。提起学生的兴趣、争论辩说。笔者不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是先提问:怎样才能让家里的腊肉香肠不“哈喇”(即氧化)、你知道什么方法可以维护商品质量、怎样才能不买到假茶叶、哪些材料才是安全的食品包装材料等,然后请学生发言讨论。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训练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从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动手实践,主动探究
在专业课上鼓励学生多动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时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应竭力为学生创造学练结合的机会。如商品学教学,根据学生理解难的问题,加入了相应教学实习如较难看懂的编码、条码、感官鉴定等,让学生亲临校内实习超市观察体验操作。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实施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指根据学生水平差距来安排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分层,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佳发展区域,使之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低层水平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中层水平学生要“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高层水平学生最好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
(1)充分备课
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和处理教材。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组织教学、备作业练习、备教学评价上狠下功夫,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知识起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互动沟通教学渠道。实施分层次教学,把握合适的教学起点,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以实现教学目标。
(2)方法得当
分层的教学方法是分层次练习、提问、指导、要求、评价,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次练习指教师按高、中、低不同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供不同水平的学生练习;分层次提问指教师有针对性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分层次指导贯穿于分层次练习和提问中;分层次要求并不是无原则地降低要求,而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受到激励;分层次评价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措施,形式有学科竞赛、技能比武、课堂提问、作业及期中期末考试等。
三、对中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1.正确处理探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关系
专业课程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传统的学习方式如记忆式和接受式学习也不可缺少,因为不是任何知识点都能通过探究获得,对探究学习得到的结论,也需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课程目标、学生基础、已备条件等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2.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度
实践中我观察到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些无效现象:教师为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无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讨论而草草收场;学生不能围绕重点有效讨论,讨论后不做归纳和小结,使探究学习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过于依赖、盲从其他学生。这些现象说明,教师在创设探究学习环境时,要注意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有效度。参与度指参与探究学生人数的多少、思考探究的深浅、参与自觉性的高低;有效度指对教学提出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程度以及时效比。只有高参与度、高有效度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职;会计;反思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里的“困”其实就是对教学的反思。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跳出自身的圈子来批判性地解读自己。如何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一线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成功经验。笔者长期奋斗在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一线,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和广大教师一样,经常会对教学上的得与失进行反思。下面就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反思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分析。
一、对教材处理得失的反思
教材是老师撰写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师生的一切教与学都是围绕教材展开。作为理解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教材体现了编者的一种理解、一种诠释,但是教材设计的内容、编排的顺序结构、难易程度等是否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是否符合现代学生心理接受方式,这些都尚需实践的检验;教师准确地理解、使用、评判教材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对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微调、增加、减少、替换、重组等处理,构成了对教材处理得与失反思的基本内容。
在长期的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曾多次更换《基础会计》的教材,笔者发现大多数版本的《基础会计》教材在账簿的登记一章中,都详细讲述了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簿、多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等多种账簿的登记,如果这些账簿都一股脑地全部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因账簿种类繁多而犯迷糊,加之登记账簿的工作本身工作量就大,需费时较多,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而放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决定只教学生做总账和日记账,剩下的账簿在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中再要求学生做。学生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摸爬滚打得久了,接触会计知识多了,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感性认识和经验,又掌握了总账和日记账的登记,再来做其他类型的账簿,可谓是轻车驾熟,小菜一碟,而且可以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章节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对教学细节的反思
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有成功之处,也会有遗憾甚至败笔,这往往取决于教学细节的把握火候,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怎样开始、结束、过渡,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多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断中要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这些细枝末节在教学中悄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是应该反思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每节课教学开始,都会考虑如何引入新课的问题,会计专业课往往前后关联紧密,逻辑性较强,所以在引入新课环节,很多时候很多老师会注重从前后课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入手来引入新课,缺少了趣味性,学生的上课情绪难以很快很好地调动起来,也给学生留下会计难学的印象,这也是困扰笔者并让笔者反思多年的教学难题。于是,笔者开始尝试从趣味性方面来设计新课引入。
例如,在《无形资产的核算》一节的教学中,涉及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多种无形资产,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大量商标,也非常清楚商标是某种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的一种标识,是不能随便仿冒的,笔者决定从大家都熟悉的商标入手,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肯德基、麦当劳、雅芳、柯达等几种较为常见的商标标识图,利用多媒体将一幅幅的商标标识图及该商标的价值金额投影到大屏幕,询问学生认识哪些商标标识图。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熟知的商标标识图,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不需要拥有会计专业知识就可以轻松地回答出来,所以学生的回答热情高涨,特别是平时会计学不好的学生更是争相回答,一扫平时的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点燃。此时,笔者抛出一个问题:请问谁知道哪个商标是去年价值最高的(答对者可以获得奖励)?学生跃跃欲试,最后在揭晓答案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刚才大家看到的商标是不是会计学中的“无形资产”呢?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入到新课。
三、对课堂预设与和课堂生成的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上课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似乎就是完成预设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使其回答与预设答案取得一致;但是,课堂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任凭闪现在课堂上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将精心设计的教案当成“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我们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那么,课堂必然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成为一种接受教师灌注知识的容器,知识技能目标可能容易达到,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则很难实现。
【关键词】汽车专业课;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后市场亦蓬勃发展,汽车维修与汽车运用技术人员成为目前最为紧缺的技能型人才,被教育部等六部委列为技能紧缺人才。形势的发展对汽车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优化汽车专业课教学就成为培养适应汽车行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几年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等专业课教学的实践,就如何优化高职汽车专业课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汽车专业课教学
(一)图片、动画或影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犹如交响乐之序曲,戏剧之序幕。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课堂导入承担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复习相关已学知识、指明教学目标、酝酿情绪、渲染气氛等作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笔者通过数码相机拍下发动机上“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实物后投影,轻松地使学生对其安装位置、形状、结构、甚至功能都有较深刻的印象,同时解决了实物体积小、数量有限的不足。感性的实物会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注意、记忆、思维都活跃起来,达到智力发挥的最佳状态。这样讲授的新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画演示,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突破难点。汽车理论教学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汽车各部分的原理上,有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知所云。如果能够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效果将完全不同。如笔者在讲授发动机中“喷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因其结构比较复杂,且在燃油喷射过程中,燃油从喷油器进油接头进入针阀体下部环形油腔过程中,燃油是流动的,针阀在开启过程中是运动的,还有喷雾质量等,教师都较难以讲授清楚,学生也难以掌握。如果利用相应的教学软件,将喷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学生便能很清楚地弄清喷油器的结构、原理和工作情况。
(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和补充汽车新知识
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也不断地应用于汽车上,为了让学生掌握汽车新技术内容,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汽车新知识。但作为传统的“印刷品”教材,由于编写出版的周期较长,教学软件的开发需要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更新的周期也相对较长,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可以随时将汽车新技术内容及时补充到课件中去,同时也有利于本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如笔者在讲授 “缸内直喷式” 汽油发动机时,结合网上搜索和维修企业培训的资料整理后制作多媒体课件,更新了学生专业知识。
二、理论联系实践,优化汽车专业课教学
汽车专业课堂教学如果单纯依靠“结构—原理—检测”的顺序介绍,是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因为单调、枯燥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学习疲劳。许多实践知识在教材中是没有的,理论介绍和实际操作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理论结合实践才有可能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一)结合实践,以案例教学搞活课堂
什么是案例?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广义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教师教育领域中的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让学生分析与思考,为学生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一种极具价值、值得借鉴的新模式。
目前,案例教学正在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新宠”,它在教师教育领域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在汽车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中,由于汽车专业的特点,合理采用案例教学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例如,汽车发动机维修中,怠速不良是一个典型且常见的故障,其检修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经过教师讲解后,通常大部分同学仍很难掌握,教学效果较差。而笔者先介绍实践中“怠速不良”实例的处理过程,分析哪些故障原因是最常见的,最后用理论知识来解释实践操作的过程。这样,在实践的同时又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得到巩固,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二)课堂教学需要实践活动,实践是课堂理论内容的延伸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种教学称为参与性教学。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学生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变为自觉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知识和智能的全面发展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汽车专业的理论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更为明显,如在电控发动机的故障检测教学中,采用了现场教学,(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60页)笔者让学生在发动机试验台上演示每一个传感器出现故障时的处理方法,学生在试验中争先恐后,激情高涨,表现欲和成功感得到充分满足,每一个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试验上,在形象、具体的试验引导下,学生对故障的原因和排除办法都能很好地掌握。有效地避免了教学陷入空洞乏味,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搞“满堂灌”的状况。
三、善于总结提炼汽车专业知识,优化课堂教学
(一)总结提炼汽车专业知识是一个专业教师的基本功
教师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用最精炼的语言、准确生动的动作把学科知识中最基本的内容凸显出来。例如在讲解自动变速器“单行星排齿轮机构变速原理”时,学生要想理解这一原理是相当困难的,这时笔者通俗地简化概述为“三个凡是”: 单行星排中,凡是行星架为动力输入,其他两元件中之一为固定,另一为动力输出,即为同向超速传动;凡是行星架为动力输出,其他两元件中之一为固定,另一为动力输入,即为同向减速传动;凡是行星架为固定,其他两元件中之一为动力输入,另一为动力输出,即为反向传动。记住“三个凡是”中核心“行星架”的状态,传动原理就迎刃而解了。
(二)要求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通俗化,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的作业抄袭课本,他们对教学内容根本没有理解,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要求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都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法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除了学生对原理的恐惧心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大大增强。如电控自动变速器的控制原理是:控制器(ECU)根据模式开关、档位开关和超速档解除信号选择换档和闭锁方式,再根据节气门信号、车速信号来控制换档和闭锁电磁阀,进而控制换档和闭锁时刻。学生简化回答“谁来控制?控制谁?依据是什么?怎样控制?”这样四个小问题,很快就找到答案并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类似的还有“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控制内容可以简化为“控制在什么时刻喷油和喷多少油”。
【参考文献】
[1]刘新平.多媒体技术在《汽车构造》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部分学校将教学评价简单地视为一种管理手段,通过教学评价评定教师的教学实绩与学生学业成绩
教学评价是推动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建设的有效手段,只有客观正视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一般原则,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部分学校将教学评价简单地视为一种管理手段,通过教学评价评定教师的教学实绩与学生学业成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关注学校教学评价指标,一味追求在教学绩效考核中取得较高积分,教学投入不足。这种利益定位使部分教师丧失了专业成长意识,工作缺乏事业心,自身教学专业素质得不到提升;部分学校还存在“轻教学、重理论”的现象,教师教学理论在教师教学评价中占据很大权重,导致部分教师盲目地追求数量,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学生则根据学校的评价方式,一味地应付考试,一切学习活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得不到全面发展,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适应不了岗位需求。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的价值导向,明确教学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它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同时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获得自身发展,收获事业成就感,并以此为动力,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努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大多学校教学评价本质上还处于传统水平,评价手段简单,操作缺乏科学性。教师的评价大多停留在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实绩等方面,不能充分体现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操作方法简单,评价主观化痕迹严重,量化程度不够;学生评价也主要围绕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文化考试等层面。尽管部分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物流管理实践能力考查,但是形式化现象严重。教学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教师评价主要是学校领导与教育主管部门,学生的评价结果基本来自于教师,因而不能得出客观的评价,迫切需要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
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因此教学评价也应当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职业教育教学评价过于重视学生文化素质,轻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师层面重视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以致走向岗位后出现顶不了岗位的情况。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突出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的“职业教育”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基本原则
教学评价是一种手段,最终是用来执行的。所以教学评价的相关理论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它既要符合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有助于实现评价的目的;既要具有理论的高度与深度,从宏观上指导教学评价实践,又要便于微观的具体实施。
教学评价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一定时期内教学评价方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强调教学评价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教学评价是绝对稳定的,它还要有一定的发展性,我们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自身特点与外部因素不断调整与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教学评价无论如何实施,必须要紧紧扣住实效性原则,要有利于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效率,否则教学评价则是无效的。因此无论是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还是教学评价具体实施都要遵循实效性原则。
教学评价最终是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教学评价着力点在于“人”,在于激发教师教的主动性与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评价要通过评价手段激发教师教学主动性,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学评价必须要遵循激励性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是物流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学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层面,下面着重从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两个层面来论述。
教师层面。 “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高,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毫无疑义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充分激发教师教学潜能,提升教学效率。概括来说,教师的评价体系构建应当着力于教师的管理能力、团队意识、教研能力、项目开发、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
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掌控课堂教学与组织实施教学;团队意识是发挥教师团体力量的保障,教师的教育教学、教学研究、项目开发等工作必须要依赖集体智慧,只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才能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教研能力是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教研能力,才能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项目研发改变了传统教师撰写论文的考评方式,项目研发不仅体现出教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理论的理解深度,同时也能反映出一个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难以进行项目研发的;服务能力不仅仅体现了教师服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树立服务意识既是构建新型教学课堂的需要,在自由学习状态下,学生的创造力最强,只有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需要。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的一切工作要围绕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只有牢牢抓住以上几个方面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层面。“构建一套科学、准确、可操作、符合高职学生发展特点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职业生涯背景下,学生评价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在学生评价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等评价,这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是学生评价中需要重点突出的评价内容,我们要改变传统“一专全能”的评价观,将学生首先打造成专业精品。对于学生专业技能评价,需要将之渗透在各项实践活动中,突出学生实践过程评价,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量化。
只有形成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才能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因此,我们要不断丰富教学评价方式,采取多元评价方式,确保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位教师、学生。
量化与定性结合。师生的教学活动既是相对稳定又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果单单采取量化或一概而论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因此,要将量化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理性与人性相结合。在对师生进行教学评价时,一方面要严格对照制度方案进行客观评价,体现制度理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评价的主体是人,是鲜活的生命,评价要有利于激励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学评价要体现人性关怀, “人文关怀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它能更好地激励教学主体。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效果;教学方式;备课方法;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20400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认为只有牢固确立课改新理念,致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专业课教育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拓展知识、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于大学教育。在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社会背景下,扩招引起师资力量缺乏及学生素质下降,使很多高校教育陷入了困境中。就大学专业课程而言,突出表现在工科类专业课内容枯燥,大部分学生普遍反映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由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主体-高年级学生们已经过了初入高校时新奇感、成就感及激情学习阶段,专业课作为新生事物尽管面临研究生扩招大好形势,但把考研作为学习支持动力为数不多,更多学生必须面对就业的双向选择,据此大学专业课该如何发挥“教”最佳魅力呢?
1改进备课方法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备课是提高45分钟效率的关键所在。专业课的备课一方面制定课时教学计划,确定课时目标、重点和难点、用什么教具,做什么实验,实验是教师演示还是让学生课堂上做,达到什么要求,解决什么问题,实验能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等等,另一方面,学生的情况怎样,多少学生愿意学,多少学生学的好,差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有无心理障碍,那些地方容易失误,如此等等。以上这些因素你都了如指掌,再按课时上课,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检测矫正来逐渐达到教学目标。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则是战术问题。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会提出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甚至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此时,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我们要调整备课,发现学生有创意的闪光点,同时在调整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因此课后反思是很可贵的。
2改进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
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新知的教学、巩固练习,但是有些教学环节则是可有可无的。如:有些知识与旧知联系不太紧密,检查复习可有可无,复习旧知的环节要态度坚决地省去;有的新知在复习旧知过程中就很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此时插入“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就会显得生硬,就会打乱学生的连续思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时的导入新课就显得多余了,此时就要省去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如果在一节课上学生学得很好,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下课铃声已经响了,也可以把全课总结省略。
合理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传统的课堂结构是把新知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的,除了对课堂教学的环节有明确的规定外,还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有具体的要求。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人、因年龄、因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的不同而异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复习和新授的时间要进行合理灵活地调整。
3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习惯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调教材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没有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这样很大程度上限止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思维的形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取代“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对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讲清、讲透,对次要内容略讲或不讲,留给学生自学、思考。因此,需要提高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如在教授《塑料成型机械》中有关高聚物的流变现象时,首先给大家播放一段有关实验操作视频,学生表现出极大好奇心,在播放过程中适当串讲利用高聚物与低分子的区别,以及这种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在讲解时从学生眼神与表情中可以发现热情较高,从而产生了在“激情”中接收相关知识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增加信息,提高思维密度;采取发散式教学。
4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使之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的集成,并可直接输出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机械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的机械专业课教学模式正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模式所取代。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多次重现,帮助学生复习掌握;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理解速度;能把学生的作品或学生操作实况拍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师生共同活动,激起课堂,这样,既便于观察真实现象。例如:多媒体技术可把设备、模具结构图样设置成动态画面,以展示内部结构,又可把模具成形过程和模具零件加工过程设置成一系列静态画图,以展示它们内部成形和加工过程。例如冷冲模中冲裁过程和断面质量分析,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能观察到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分离等整个冲裁过程;同时还可演示不同冲裁间隙得到不同的断面质量。
5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主要来自没有考上高中,或是家中困难的边远山区农村的孩子。他们大都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没有自信心,学习兴趣不高,在常人眼中他们是后进生、问题学生,美术专业教育能让这些学生找到自尊和自身价值。他们可以通过美术学习进入社会上的各个工作岗位。但这也需要中职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准备。
一、中职美术专业课教材选择
选择好的教材很重要。在当前中学阶段的美术课主要是美术欣赏课,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美术欣赏课内容太深奥,例如,我教学学校烹饪班的食品艺术雕刻,讲到鸟的羽毛时,有飞羽、初级飞羽、三级飞羽等。学生听完都不理解,后来我改成通俗易懂的口语“短的羽毛”“中等的羽毛”“长的羽毛”后,他们就全明白了。所以教材要选步骤多、文字通俗易懂的,不然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中职美术教育应结合教材再联系学生实际能力开展美术专业课。
二、中职美术专业课教学的方式方法
当前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第二种: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种:以实际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第四种: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第五种: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中职美术专业课在教学中以实际训练法、演示法为主,不同于普通中学的讲授法和欣赏法。主要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如我在美术手工课上的折纸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把折纸作品完成的时候,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和难以掩饰的成就感。一堂课的好坏标准,不应当是这一堂课多热闹,教师讲了多少内容,而是看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心理,是否让学生和老师互动起来产生共鸣,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
三、中职美术专业课的教学目的
首先,中职学生是一个有主体地位的人,我们要努力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过去美术专业课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的兴趣,不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这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使学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充分激发学习潜能。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功能巨大,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中职开好美术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职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人在初中并没有受到过良好的美术教育,他们认为美术专业课就是简单地照着老师的示范去操作,有很多同学甚至认为学习美术专业课需要天赋,没有天赋就怎么学也学不好,从而导致了对美术学习的生疏和恐惧。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美术自然也可以培养。最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国家比拼的是综合国力,学生比拼的就是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使之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以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我们学校就经常性举办各种技能大赛,以赛代练,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例如,烹饪雕刻大赛、绘画习作展等。由于他们在比赛过程中,作品得到充分展示,自身价值得到体现,有助于培养他们为社会作贡献,为个人创造财富的思想。
四、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作为中职教师,我们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有助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自主性与依赖性相结合,青年初期的自我意识少年时大为增强,开始把自己看作成年人,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利,反对从属地位与权威式的干涉。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自我判断,决定在心理上摆脱父母,但经济上不能独立,不得不对家长形成依赖性,一些重要的事情还得要家长来解决。其次,竞争性与过激性相结合,具有一定的主动、自信心,但也存在被动性与自卑感。由于学习成绩不佳,上了中职学校,承受老师、家长较多的指责和同学的歧视,缺乏科学的教育和真诚的关爱,难免形成抑郁自卑心理,遇到学习困难就往后退,用过激的行为掩饰自己受到的伤害。最后,思想意识活跃与学习动机缺失相结合,学习没有压力不紧张,思想又活跃,但学习基础较差并缺乏刻苦学习,怕困难的精神,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和行为。在学习上没有养成好习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不足。还有一些不懂礼貌,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教师要了解中职生的特点,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积极乐观,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美术教学工作中去。
五、中职美术学生作品点评
美术是比较主观性的学科,怎么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确实是个问题。有的时候老师的喜好就成了“标准”,这样就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公正、公平地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形式上要百花齐放,要将学生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完整性作为评价依据,给学生人性化的空间,在教学中,如果这样来评价学生就能比较好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自信心和自尊心。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努力成为社会有用之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要有宽广的胸襟,甘当人梯,当学生学问水平超过老师时,老师应该发自内心的高兴。
美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是光靠嘴来说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不懈奋斗的过程,是靠全体老师脚踏实地干出来的。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每个学生情况又不大一样,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为社会建设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课题型作业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为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规范、有序地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保证。课题型作业是我校认真把握江苏省技能大赛的新航标,深化职校课题改革的一项试验。通过部分班级的实施操作,试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一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课外作业通常包括:预习或复习教科书、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完成书面作业、完成实践作业等。课题型作业是将作业以类似课外设计的小课题形式出现,要求学生通过理论思考和动手制作来完成,能充分健全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根据善教者必须和善学者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将课题型作业引入到教学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课题型作业符合专业课的课程特点
专业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细心观察教师的各种演示实验,并认真做好规定的实验,从而熟悉有关专业课程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理论、实验、实践等方面进行教学,把各类问题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题型作业能很好地适应专业的课程教学,是教师实验教学的一种延伸。根据专业课各自的课程特点,教师适宜地布置一些课题型作业,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形象又生动,效果佳。
(二)课题型作业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培养学生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师生双向教学的最佳交融。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先对具体事物感兴趣,然后才对抽象事物感兴趣。”课题型作业是一个具体事物,是兴趣培养的基础。专业课教学后的课题型作业,能让学生认真复习课本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有浓厚兴趣去钻研作业。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主动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兴趣盎然。
(三)课题型作业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业是课堂教学延续的另一个环节,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业又服务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课题型作业有别于传统的作业,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动学习的各方面潜力。课题型作业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技能技巧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由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它也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使学生及时发扬优点,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他们的思维和记忆及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性。为了使学生掌握好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兴趣和爱好,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各类学生要求,教师可适当布置课题型作业。
二
根据辩证的观点,事物是具有双面的。如何充分发挥课题型作业的专业课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符合职中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课题型作业循序渐进的规律
课题型作业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课题型作业应从教程的章节安排、教学进度、学生的认知结构上循序渐进地展开。可以配合教学计划,制定一个课题型作业的计划表。在每一个课题型作业上,也要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教师应从作业的作用、解决的方法和难易程度等方面认真考虑。在作业数量上要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兴趣程度加以调控,不可以一成不变。课题型作业如果能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就能很好地配合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切不可遇到问题就手忙脚乱,破坏正常实施的步骤。
(二)注重课题型作业的深广度
作业的难易度较难把握。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课题型作业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应定位在广度上,避免贪多求深、面面俱到,那样反而适得其反。课题型作业是一种较开放型的作业,是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够参与,这就要求作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让每位学生有事可做、有事能做,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注重课题型作业的考评过程
通过作业的考评,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发现学生学习的存在问题,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措施。在平时作业考评中,部分教师往往是针对结果,具有一定片面性。在课题型作业的考评过程中,教师更应找出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认真全面地分析学生作业准备的各个环节。课题型作业不是纯理论性的作业,已经把知识问题具体化,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等方面是一项综合考核,教师应发现其中的任何一个闪光点,加以肯定,确立以促为主、以改为辅的重过程、轻结果的审批观点,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
课题型作业的专业课教学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是可以提倡的。学生也反映此种作业形式很有必要。
(一)接触了社会
完成课题型作业后,学生就可以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到许多在校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
(二)锻练了能力
课题型作业的完成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学生分析能力、交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三)明确了方向
课题型作业的完成让学生懂得了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实际操作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而明白要加倍努力学习,为自身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型作业作为一种尝试,还有许多地方要让适用者去完善,如: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组合模式、完成时的过程管理等。总之,专业课教学中的课题型作业,在不干扰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并合理使用,是完全可以为整个学科教学提供很好服务的。
参考文献:
[1]裴朝阳.中等职教的归宿:从数量扩张到内涵提高[J].教育与职业,2001,(9).
[2]何萍.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1):51.
关键词:多元评价;特点;方式;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5日
多元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多元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也为个人提供有益的反馈,为学生所在的社区提供有用的资料,这样有利于学校、家长和社区的合作,帮助学生进步。多元评价重视从学生的日常表现中提取信息的技术,通过收集学生日常的情况和教师指导的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气氛的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元评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仅是教师对学生或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学生对自己、学生对学生、家长对学生、家长对教师等诸方面的评价。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提高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可以从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时,就对教和学进行多元评价,以培养“全人”的理念来从事专业教学和教学评价。通过多元评价的实施,初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策略,将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纲要的学习,本文试着采用以下一系列评价手段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等方面。
一、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教师的评价语言机智多变、评价方法灵活多样、评价过程充满人文关怀,这是时代的呼唤。如果我们进行课堂评价时能做到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独特创新,就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使学生以更强的自信心投入学习。
1、准确得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最好的方法。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做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例如:在学生读完课文时,我就这样说:“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啊!请你再读一遍。”“你的声音真甜美,请你再来读读!”“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等等。这样的表扬,这样的评价,让读的学生如沐春风,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激励。
2、机智巧妙。在课堂上,教师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可以使教学信息的传递风趣而幽默;可以叩开学生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学生在笑声中欣然接受评价,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3、独特创新。教师的口语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假如能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将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付,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课堂自然就会充满活力。在授课中,你不妨翘翘大拇指、鼓鼓掌或与学生握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
二、教师观察
观察是评价人类技巧和行为的基本方式,所有语言信息收集的方法都可以被理解为:在特定情况下,用以了解学生学习行为、态度的具体工具。观察是评价学生行为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的诸多方面。比如,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在小组活动中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如何有效地展开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哪些学习策略对学生有帮助,学生喜欢哪些活动和材料等,可以采用记录表的形式。
三、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也可称之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档案袋用于收集学生作业,通常为学生的较好作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他们所完成的作业中,选出比较特殊的几份,并且对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加以反思。学习档案可以展示学生在努力学习后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学生也可以思考他们学到了什么和他们是如何学习的这一过程,学生增强了对自己能力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习档案也为老师、家长提供了学生进步的记录。
学生本人是建立学习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指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使学生在建立学习档案的过程中对自己学习情况及努力方向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因而自觉把握进步,体验点滴成功,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技能,亦可产生对自己成果的拥有感,掌握反思学习的技能以及决策技能。
四、家长观察
学生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因为家长既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家长对学生、学校以及整个教育都会经常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并直接对子女做出经常性的评价。
五、阶段性评价
一个学期进行到一半,需要对前半个学期进行总结检验,总结取得的成绩和查找存在的问题,以利师生共同调整教学。所以,阶段性的综合评价也是必要的。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口头作业、书面作业、节目表演、基本学习策略等,可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几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全方位地了解一个学生。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1、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重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如设计相关的企业纳税申报资料,要求学生填制纳税申报表;给出企业相应的资料,要求学生设计纳税筹划方案等。以实际案例分析为主,尽量避免考死记硬背的东西。
2、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这一考核办法可用在终结性考试,如毕业考试,将税收实务分为若干段,编制若干段的实际操作考题,给每段的此类题目编号,由学生随机抽取,抽到哪段就考哪段,可以节省考评时间。这种考核办法虽不能考查学生的全部技能,但由于是随机抽题,考前定能鞭策学生去全面掌握各段技能,考试结果也能够反映学生的水平。
3、将平时的考核和期末成绩有机结合起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税法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学期末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六、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通常与区别优劣、分出等级联系在一起,容易引起评价对象的焦虑,因而备受人们批评。但有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可以起到提高学习质量的动机作用,更何况终结性评价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较好地反映出教学的效果,所以终结性评价还是十分必要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上是笔者本着尽量利用现有资源,便于操作,尽量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多元评价的一点探索。但由于考虑操作的因素较多,所以还是比较偏重于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能力、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虽略有涉及但还是很肤浅,今后应在全面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评价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
会计专业的学生都知道,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生产车间,另一种是辅助生产车间。基本生产车间负责企业产品的生产,而辅助生产车间则是为基本生产车间、行政管理部门等提品或者是劳务。辅助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或者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辅助生产费用。将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各项辅助生产费用采用合理的方法分配给相关耗用部门,是企业准确计算主要产品或主要劳务成本的前提。
目前,企业若设有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辅助生产车间,其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五种。
一、让学生了解五种分配方法
(1)直接分配法。直接分配法是将各个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收益产品、车间或者部门,而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分配率=某辅助生产车间费用总额/(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提供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劳务数量)。在这个分配率的基础上,根据受益原则,结合收益部门耗用的劳务数量直接计算出应分配的费用金额。
(2)交互分配法。交互分配法是将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收益产品、车间或部门之前,先将费用在相互提供劳务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交互分配率=某车间辅助生产费用总额/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相互提供劳务的辅助生产车间根据这个交互分配率先进行一次交互分配。交互分配后就可以求出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费用总额+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收益产品、车间或部门以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生产费用为基数求对外分配率,每个收益产品、车间或部门根据自身耗用的劳务数量,结合对外分配率进行对外分配。
(3)计划成本分析法。计划成本分析法是将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一律先按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分配给各收益产品、车间或者部门(包括辅助生产车间);然后再将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费用与按照几乎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进行追加分配,一般将这个差额计入管理费用。
(4)代数分配法。代数分配法是根据代数中解二元一次联立方程或三元一次联立方程的原理,计算辅助生产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再将各收益产品、车间或部门(包括辅助生产车间)耗用劳务的数量乘以单位成本,计算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5)顺序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又叫作阶梯分配法。这种分配方法首先是将各辅助生产车间按收益大小顺序排列,收益小的部门先分配给各使用部门,一个部门分配完毕后,此后的部门不再向该部门分配费用,而将其费用分配给排列在其后的部门。
二、五种分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辅助生产费用的五种分配方法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各有各的适用情形。把这五种分配方法进行横向比较的话,有以下不同的优缺点。
①直接分配法:适用情形――辅助生产车间相互之间提品或劳务较少或是价值相当。优点――方法简单,计算简便。缺点――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劳务相互不分配费用,分配结果不准确,不利于成本控制。
②交互分配法:适用情形――辅助生产车间之间提品或劳务较多。优点――考虑了交互部门的交互劳务分配,分配结果准确性较高。缺点――需两次计算分配率,分配计算的工作量大。
③计划成本分配法:适用情形――计划单位成本接近劳务的实际单位成本。优点――省略分配率的计算,简化计算过程。缺点――计划单位成本不准确就会直接影响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带主观随意性。
④代数分配法:适用情形――会计电算化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采用。优点――分配结果最精确。缺点――当辅助生产车间较多时,未知数多,计算复杂。
⑤顺序分配法:适用情形――车间之间相互之间产品或劳务在金额上存在明显差异。优点――成本管理水准比直接分配法高,分配方法比较简单。缺点――排在前面的辅助生产车间不参与排在后面的辅助生产车间费用的分配,分配结果不准确。
三、优选方案
基于上述五种分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分析,笔者倾向于选择“代数分配法”作为企业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其原因,从以下几点论述。
(1)有利于保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保证成本信息“准确性”,应是财会工作者放在第一位的奋斗目标。但是事实上,我们很多的财会工作者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轻松简便,往往会以及时性作为自己工作粗放的借口。扭曲的、虚假的成本信息不仅没有任何价值,还容易误导我们的企业高层作出错误的经营决策,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在辅助生产费用的集中分配方法中,代数分配法是最准确的一种分配方法,采用代数分配法来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有利于保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目前大部分企业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电算化技术支撑。随着全球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急速发展,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目前通过财政部评审的会计软件有40余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实用、高效的会计软件。许多条件较好的企业已经可以直接利用会计软件使用“代数分配法”。就算是一些电算化水平较低的企业,自身使用的财会软件功能不支持“代数分配法”的计算,也都可以通过利用EXCEL软件等自行开发设计“代数分配法”的简易电算化程序。在目前会计数据处理电子化条件下,“代数分配法”计算复杂的缺点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既然我们已经有条件有能力去使用“代数分配法”,那我们就更应该积极使用这种最准确的分配方法。
(3)有助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其会计软件操作能力。“代数分配法”是需要准确联立一次方程组并能准确求解。当辅助生产车间个数达到三个及三个以上求解过程就会显得更加复杂。这种情况的出现,看似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但是笔者认为正是这种方法与数学思想联系紧密,我们就更加应该多加使用。这样有助于我们的会计人员不断地去加强自身的数学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而且笔者以为数学思想是一个会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品质。而且事实上这种方法的使用我们是在一些会计软件中进行的,这就有助于鞭策会计专业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及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技能。
四、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上述几种分配方法的优缺点的比较及可行性分析,得出采用代数分配法来对辅助生产费用进行分配是最佳的方法。那是不是说其他分配方法就一无是处、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使用呢?这种认识片面的。企业在选择分配方法时还是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比如:如果企业本身只有一个辅助生产部门对外提供服务,那我们只需要选择直接分配法就可以准确方便地把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下去。又比如:有些企业本身规模较大,单是基本生产车间内部就设有辅助生产部门。这时其基本生产车间内部就要涉及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这时,我们就可以选择“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等辅助方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会得到提高,专业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杨点晶.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的比较与优选[J].财会月刊,2011(11).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问题-探究”式学习一、提出问题
近年来,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将一个项目分解成几个任务,每个任务均采用先讲再练后总结的形式。经过以上这些缜密的任务环节后,学生的达成度确实非常高。但是随着学生心智的成长,需求的增加,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无法满足给予学生深度发展的需求,最大的隐患就是没有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成为接受型学生而缺少了探究、创新精神。为此,笔者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问题思维理论以及主体参与思想,对“问题-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实践。该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强调把学习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有序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问题-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思维形成的角度看,“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鲁宾斯坦认为思维是能动性的过程,表现为人提出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见,提出问题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开始阶段,也是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的基础。
(二)“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弥补探究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弥补探究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中职学生思想不成熟,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较弱,自动能力不足,容易发生学习兴趣滑坡或是转移的情况,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影响极大。因此,教师会通过对话、书面等给出具体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开展探究分析,既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又保证教学环节顺利进行。
(三)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有利于形成探究的品质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动。如果在学生时代就养成这些能力和品格的话,将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职场环境。
三、“问题-探究”式学习的课堂设计与实施
(一)“问题-探究”式学习的课堂设计
1.问题设计
(1)设计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①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课堂中提问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也是设计问题的前提。问题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又要非常具体,还要有新意和启发性,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展开。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Word2007文档格式化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比较排版前和排版后的文档,提出这两篇文档有什么区别?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字体格式化,如何锻炼格式化。
②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及职业需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带着具有实际需求意义的问题开展学习与思考,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宽度,为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职业的需求。例如,在《视频编辑技术》课程的字幕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带字幕与不带字幕的电影片头,提出哪种片头更能给观众带来信息?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字幕的作用,字幕与画面的技术关系等等问题。
③问题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孩子的智力发展区域内存在“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正处于形成状态的心理机能和活动水平。可见,如果问题设置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答案,那么就显得太容易,对学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提出“什么是网络的拓扑结构”的问题,学生从书本上就能找到概念,但是如果想深入理解拓扑结构的含义,却又无从下手。
④提出问题要把握教学时机和教学内容。虽然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时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创设问题,不然只会让“问题-探究”式学习走向程序化。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2007软件的教学中“如何插入一张图片”问题,这个操作只要从插入工具栏中进行就可以,根本不需要设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开展讨论。而若是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对图片进行设置?”那就可以通过“观察图片格式工具栏,看看设置图片有哪些项目”“自动设置图片样式与手动设置图片样式有哪些不同”“投影与立体效果有什么不同”,等等一系列问题开展讨论。
(2)获取问题的一般途径
①从错误中获取问题。美国演说家菲利普斯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当人们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那么失败才可能促成成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错误,有些错误只要陈述清楚就可以了,而有些错误具有普遍性,不及时理清,就会导致同类问题的不断出现,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成效。这样的错误,教师如果能吸收、提炼成问题,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2007中的图文混排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看样稿排版,在开放式操作环节,学生提出图片不能修改环绕方式的问题。教师判断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便将这篇错误的文档传发给全班同学,让大家一起找出原因。
②从工作实践中获取问题。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如果能在学生的高中阶段渗透行业的需求,那么将有助于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周期,有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为此,工作实践是获取问题的途径之一。例如,在《视频编辑技术》课程中字幕的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做好的旁白字幕与多个记录片中的旁白字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区别。学生的作品很随意,字幕大小、位置、颜色不一;而纪录片中的字幕各方面很统一,很规范。以此引导学生提出字幕的规范问题。
③从生活需求中获取问题。计算机技术首先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需求也就成为了学生要学好专业的一个原因。观察周围的生活,提取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内容,从中获得的问题,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在《网络基础》课程中,以目前家庭常用的无线网络的设置,向学生提问:观察家中的无线网络,找出无线网络与普通宽带接入,在硬件上的不同?
(3)问题的创设形式
①悬念式问题。悬念在心理学上的理解是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教师设置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欲罢不能但又迫切想要得到解答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理产生“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授《FLASH》中的鼠标跟随效果前,教师首先在课堂上演示带有鼠标跟随效果,由于这个效果可以帮助学生制作出更炫的网页,故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②阶梯式问题。阶梯式问题通常由一组有序问题组合而成,学生层层递进,深入探究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教授计算机专业高职考课程中的汉字编码国标码、机内码之间的换算时,提出“为什么国标码+2020H=机内码”,引导学生就教材中的“将国标码每个字节的最高位由0变为1,变换后的国标码称为汉字内码”这句话展开讨论,将句子理解成公式,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辐射式问题。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角度等去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形成一张知识网。例如,在计算机专业课高职考复习第三轮时,要求学生赋予“2n”不同的内容,并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
2.教学环节的设计
以“问题-探究”式学习法为主要学习方法开展的课堂教学由以下三个环节构成:情景导入、开放式学习、课堂评价与交流。
环节一:情景导入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操作课中应用广泛,因其项目内容贴合工作、生活实际、可操作性强及成效明显等优点而受到师生的喜欢。笔者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项目的实际意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求知欲望。
环节二:开放式学习
开放式学习就是在“问题-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以教学内容为主的操作方向,以此确定学习中心,由学生依靠自身能力产生学习半径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将开放式学习,划分为三个内容。下文以一堂《制作个人简历》的图文混排课为例。
一是项目说明,以思导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文档由哪些组成?你会在文档中生成这些对象吗?除了插入这些对象外,还应该做哪些操作等问题,将学生原本较为发散的思维集中到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这三个对象中,以此来确定本次开放式学习的中心。
二是学以致用,自主探究。《个人简历》是图文混排内容的第二次课,通过第一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制作封面的方法,所以完成《个人简历》的封面是属于知识点的复习,而第二页与第三页的内容涉及了更多的对象,需要学生更多的思考如何设计得美观、结构合理。这个过程中,考虑到中职学生较弱的学习能力,教师会提供由问题组成的学案,帮助学生探究。由于没有完全固定操作方法,故学生会使用各种方法,也容易发生各种错误,有些错误是属于个别性的,如学生忘记了如何打开图片格式工具栏。此时,教师或伙伴直接告知就可以了。而有些错误虽然由一名同学产生,但是属于共性问题,就需要教师记录下来,在下个环节组织全班大思考。
三是问题反馈,查漏补缺。教师通过巡视,将共性的错误生成问题,向全班同学提问。可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竞答的形式或是全班讨论的形式开展。
环节三:课堂评价与交流环节
在开放式学习环节已经解决了学生认知的问题,所以在课堂评价与交流环节,教师将着重指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程完成评价。并展示作品,从行业的需求着手分析作品,多鼓励与表扬,尽可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问题-探究”式学习的课堂实施
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指导下,计算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由情景导入、开放式学习、课堂评价与交流三个环节组成,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在组织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辅助工具呢?
1.“问题-探究”式学习的组织形式
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帮助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
(1)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学习者。这样当本人的学识积攒到一定程度,才可能通过小组讨论,由讨论再次激发思考与探索,使得个人的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的方式。当学生具备一定学习、思考的能力之后,并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后,笔者认为此时开展小组讨论才会产生有效、高效的学习与思考。因此,教师应该严格控制小组讨论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参与的范围。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认为小组讨论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二处开展,持续三分之一的时间比较合适。
(3)小助教的方式。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必然会形成两个极端,个别学生悟性高,操作能力强,而部分学生反映迟缓,操作能力弱。这样必然会导致,在开放式学习环节,提问的学生比较多,此时如果一味的要求他们独立思考,不给于提示的,反而会降低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笔者会安排三四位同学作为助教,每位负责10人左右的同学,当问题产生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2.“问题-探究”式学习的辅助工具
“问题-探究”式学习的环节中,除了有教师和学生外,还需要一些帮助学习的辅助工具。
(1)学案。学案中包含项目分析、任务指导书等两个内容。项目分析,主要分析项目的组成部分及需要哪些操作来完成。其中旧知识部分采用提问的方式,这样起到复习的作用。而新知部分告知操作名为主,让学生按照操作名在工具栏及菜单中寻找完成。任务指导书,教师按照操作一般流程对项目进行划分,通过学生按照任务的顺序完成来规范操作,并且教师预见任务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2)学习过程评价表。一个学习阶段完成后,每位同学都应该进行回顾与总结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开展这个学习项目,教师会在下课5分钟下发学习过程评价表,每位同学都要独自思考2到3分钟时间,回忆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想想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3)教学微视频。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除了要设计好项目、任务、问题之外,还应该考虑当学生开展独立学习、小组讨论活动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哪些方面的帮助。除了得到教师、小助教的提示外,笔者还设计了教学微视频库。教师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录制并将文件命名为操作的专业术语。当学生遇到思维瓶颈时,就可以通过查找视频库,解决问题。
四、实践成效
教学实践后,笔者发现,指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现象明显减少,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提问的人数增加,登录视频库查阅资料的次数也增多了。学生表现出了可喜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自主性更强。参加杭州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统测,合格率优秀率名列市前茅,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人数明显增加,获奖级别也逐年增高。2013年度,国家级比赛1人获一等奖,市级比赛4人获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