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

时间:2022-02-24 17:4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向型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外向型经济

第1篇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转型国际分工模式

自2008年以来,受资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了众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外向型经济风光不再,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外向型经济该转向何处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全球视角,放在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去考虑问题,否则得出的结论将失之偏颇。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三)实施产业整合战略

大脑型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以及购销渠道等环节的功能性企业,它可以弥补我国企业专注于OEM产业链环节而缺乏头脑功能的现状。一般情况下,大脑型企业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精致管理,建立产品生产和流程的标准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精致管理建立这类标准,能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二是价值创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产品功能创新、造型创新、流程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以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在小改小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经济大厦”。三是产品创新。新产品可以开拓一个全新产业和消费领域,如美国“宝洁”公司帮助人们改变清洗习惯,推出“SWIFFER”抹布,即可清除污垢,又不需用湿拖把。这个创新为其创造了10亿美元的品牌销售额。四是设计革命。在对消费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美国创造力经济的核心环节就是在设计这个产业研发和运作层面集中大量人才,从而在不断更新消费者文化和消费产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因此创造了在同行中的优势竞争力。五是专利经营。三星通过“质量战胜战略”、“创新研发战略”、“品牌创意战略”和“专利经营战略”而一举成为世界品牌企业。

(四)实施通道建设

通过做强销售环节和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链。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品牌获利润30%,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际上,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通过建立通道,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强化服务功能,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

总之,国际分工的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分工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必须站在新型国际分工模式的高度审视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重新构筑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即寻求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提高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石康,齐援军.对构建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6

第2篇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同时也是我国与世界联通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福建较早树立了品牌意识,从1995年就开始推进品牌工作,十余年中硕果累累。近年来,随着外向型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福建省大力实施出口名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自主出口品牌体系的培育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05年,福建拥有“中国名牌”62个,有18个品牌被评为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目前福建已是全国旅游鞋自主品牌最多的省份,共有12个旅游鞋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占全国同类产品的80%。

实施品牌带动利好多多

现代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品牌经济”。品睥是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表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地区或区域通过品牌产品占据市场,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才能充分显示强劲的经济综合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当前的福建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的阶段。虽然福建工业外向度较高,外贸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之一,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福建主要参与加工制造环节,不少企业采取贴牌加工方式,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而不是从事速度、设计、流通、营销等高增值环节,大部分利润被拥有品牌权的国外企业所获得。所以,实施品牌带动,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企业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利于整合提升区域特色经济,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品牌。”从国际品牌建设的经验来看,韩国、日本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就创建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品牌,并由此带动了本国产业的全面提升,确立了自身的贸易强国地位。而中国企业一直比较忽略品牌建设,多数仅是作为跨国公司代加工的生产基地,无缘品牌创建带来的超额利润,出口商品缺乏自主品牌,既影响了贸易收益,也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深入实施自主出口品牌带动,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培育,是增强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发展结构的必然选择。尽管福建是一个出口大省,但福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偏弱,缺少自主品牌、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在产品源头、品牌形成这两个重要环节上福建企业才刚刚起步。

自创品牌百花齐放

过去与国内大部分外贸强省一样,福建省的外贸出口是在低水平竞争下起步和壮大的,靠的是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长期以来,大多数出口企业仅仅存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参与国际分工,大量从事贴牌生产,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这种低层次的竞争,在反倾销、国外进口管制、技术性壁垒面前显得何其弱小。随着出口总量的迅速增加,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已成必然之势。

目前全省已有18家企业的18个产品列入2005~2006年度“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约占全国出口名牌总数的1/10,位居全国第五位;进入商务部候选出口品牌名单的企业逐年递增,第102届广交会福建省进入商务部候选品牌区的企业达到45家;4家企入选商务部2006年度“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今年福建又根据商务部关于推荐“中国出口名牌”的资格条件,经审核向商务部推荐71家企业76个品牌申报2007~2008年度“中国出口名牌”。

此外,福建省率先在全国建立省级出口名牌评价体系,88家企业入选2006~2007年度福建出口名牌,涉及机电产品、轻工工艺、纺织服装、食品土畜、医药保健等多个行业。

为鼓励企业创品牌,福建省出台各种政策扶持措施,对获选商务部和省级出口名牌的企业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建立了“商务部出口品牌一省级出口品牌一候选出口名牌”多层次的出口品牌培育体系,此举得到了商务部的肯定并推广至全国其他省市。

据专家介绍,福建省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品牌行业覆盖面广。全省已初步形成的大小产业集群约60个,晋江鞋业、石狮服装、德化丁艺陶瓷、泉州箱包、南安水暖器材、福安电机设备、漳州钟表家具等产业集群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浔兴拉链、九牧王洋服、富贵鸟鞋业、匹克集团、中宇建材、闽东安波电机、盈丰食品等龙头品牌企业不断涌现。

二是品牌技术含量高。截至2006年,全省开发新产品26489项,比上年增加2363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分别达到12家、123家、10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更深刻地体现了品牌的内涵,引导着我省经济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实现质的飞跃。

第3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 外向型经济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经过20年的努力,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企业13.46万家,比上年增加1.1万家,增长8.81%。从事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人数1082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增长13.42%。出口产品交货值7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9%。与此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总体已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相一致、相吻合的良好趋势:

市场多元化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通过积极改变出口策略,努力开创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外贸出口呈现出新的景象,出口市场趋向多元化。以往传统主销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市场的制衣、纺织、轻工等产品已转为销往欧美等市场。新开辟的国外市场出货值占新增出货值的40%以上。市场多元化大大地扩大了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大大地降低了乡镇企业向国际发展的风险。提高了乡镇企业国际竞争力。

出口产品结构高科技化

随着科技水平和市场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出口增加,传统的土特产、低值原材料产品逐渐减少。出口产品结构的高科技化,大大地增强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了当地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工业产品结构趋向合理。亦为乡镇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资本积累。

企业规模集团化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乡镇企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初见端倪,已涌现出一批像广东的“美的”、“科龙”,江苏的“阳光”等在国际上有名的集团性出口创汇大户。到1999年末,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有1万多个,企业集团有2千多个,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企业集团化、集约化的形成,增强了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管理现代化

当前乡镇企业正面临二次创业的严峻课题,很多乡镇企业正在不断改革和寻求创新。据对4523个乡镇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70%的企业开展了管理创新活动,据对1000多家大型乡镇企业分析,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占总销售收入的4%。目前,乡镇企业管理呈现出以下趋势:从无管理的经营转向现代化管理的经营;从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管理转向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必须注意和解决以下问题:

企业规模小

虽然乡镇企业已向规模集团化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具有生产出口产品能力的乡镇企业规模还是普遍较小,“三来一补”密集型和小规模、零星产品出口的企业比较多。造成乡镇企业规模小的原因有历史和经济等因素。历史方面,乡镇企业主要来自小企业、手工作坊等,规模小,起点低。同时,一些企业老板存在小农意识,缺少把企业“做大”的勇气。但最重要的是企业资金短缺。乡镇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农业剩余)、群众集资、银行(信用社)贷款三方面。目前,很多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下降,自有资金减少,自我积累能力降低,致使企业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致使群众集资变得越来越困难。上市乡镇企业数目更少(只占全国上市企业的5%),另外,金融体制改革,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强了对信贷的管理,使得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停止了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企业规模小,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资金渠道较少,信用等级低,银行不愿贷款,公众不敢投资;技术吸收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较弱,因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采购和产出的规模小,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在交易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都不利于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出口产品竞争力弱

从总体上说,乡镇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普遍低下,形式单一、老化,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产品中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名牌,特别是高附加值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十分缺乏。传统、低值的出口产品在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中仍占较大的比例。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中轻工、食品、土畜产、纺织、丝织、服装、工艺品等低值的产品占出口产品总值的67.87%。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整机、成套设备出口极少。这些主要是乡镇企业技术落后所引用起的。同时,乡镇企业出口过分集中于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地方,一旦市场上出现饱和,乡镇企业的产品销售马上就陷入困境。这些都会影响到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管理水平低

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在经营管理项目上存在盲目性,造成区域和产业结构趋同,使得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趋向单一化、同一化;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企业生产受政府行政干预大,不能独立经营;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在产品质量、资金使用效益、劳动生产率、原料能源消耗以及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在管理创新上推行力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在人才资源、组织结构、技术等制度创新方面仍处于初试阶段,甚至有的企业只是说说而已,没有深入开展。

人才和市场信息缺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外贸人才尤为缺乏。据统计: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有103万人,占总职工人数的2.3%,高中的有3827万人,占87.6%,中专的有43.9万人,占10.1%。既懂英语,又懂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少。很多人才选择外企、机关事业单位,不愿留在乡镇企业,这就给乡镇企业的外贸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乡镇企业外向型发展对策

优化市场结构

一是要巩固和加强已有的传统出口市场,千方百计地保住在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已建立的出口阵地;二是要加快开拓欧美、东欧、中东、非洲、拉美等市场,努力开创更多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对此,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外贸公司作为商,加强与外贸公司的携手合作,既可充分利用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国际市场信息、减少风险,形成“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又可发挥乡镇企业规模小、投产快的优势,形成出口产品替代系列。其次,以创办海外企业为主攻方向,拓展外销。通过企业人员和经贸人员到实地推销适销对路的产品,带动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在产品外销上有新的突破。

扩大乡镇企业规模,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具体措施有:一是把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充实和提高上,把当前规模应有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品种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二是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引导他们向大规模、高科技和外向型发展。同时,推行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名牌产品为依托,以资金为纽带,组建和创办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集生产经营、科技开发、内外贸为一体的各类型企业集团;三是在项目选定和资金投向上要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倾向,特别是对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向型经济项目倾斜,要集中主要资金用于规模大、起点高、带动性强的重点骨干项目建设,改变过去乡镇企业上项目老模式;四是适当招商引资,与国内外客商合作,借助外力加快规模扩张。

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乡镇企业必须注重建立和完善科技进步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密切注意世界先进技术的动态,及时引进和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立足于已熟悉的传统行业和产品,密切与科研院所的联系,瞄准其最新动态、最新技术,敢于为开发高技术提供资金支持,抢占科技制高点;二是立足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循序渐进。首先集中突破某一领域的某一关键环节,以“以一招领先”争得“招招领先”进而由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向高科技企业迈进,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后,以高科技企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要以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为目标,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质优价廉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努力提高管理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第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大而盈”的企业实行公司制,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对“大而亏”的企业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扭亏为盈。同时,要规范改制企业的运作,大力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第二,加强资金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快资金流通,减少非生产性、非生产人员开支。推行目标成本管理,落实成本核算制度,降低物质成本消耗;第三,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大力推行2S0900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第四,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奖惩与员工业绩挂钩的方法,对绩优者给予奖励。同时,企业内部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第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要确立科学的营销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市场调查、预测,准确生产适销产品。同时,要抓好营销队伍建设,扩大营销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对决策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推进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要注重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

要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把培养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懂外贸、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采取多样式、多渠道培养乡镇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学习和应用网络知识,获取政策和业务信息,并在网上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信息,查询贸易机会和信息。加强乡镇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企业职工和文化技术素质。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发挥才干。大中型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尽可能在国内外聘请本行业一流人才,以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重视人才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益,造就一批开放型的外向型企业家。

创造比较宽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当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是解决好政策、法律、环境等问题,建立一种平等竞争的新秩序。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要在继续落实鼓励出口、招商引资的政策上,制定出更多新的优惠措施,简化出口手续。对各种企业要一视同仁,使乡镇出口企业享有国有出口企业招商引资的一切权利,积极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乡镇企业申请进出口权。把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鼓励和支持外向型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切实加强对从事外贸业务的乡镇企业的业务指导和行业服务,为乡镇企业提供范围广泛的国外商品市场行情、国外市场趋势、贸易和投资机会等信息,帮助乡镇企业了解掌握国外投资和商品进出口的政策和法规。从市场经济政策目标出发,对于贷款,无论申请人是国有企业还是乡镇企业,应根据贷款风险与效益情况而同样看待。据此,政府及金融机构应当从长远战略出发,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前景良好的、未来可能成为外向型经济骨干的乡镇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特别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倾斜。

参考资料:

1.祝尔娟,乡镇企业改革发展大趋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6

2.中国乡镇企业年鉴[M],1999

3.姜永涛. 努力实现乡镇企业的跨世纪发展[J],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0.8

4.刘佳红、金善花,规模经济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J],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1999.11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向型经济;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会波及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和经济体,尤其是对外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国家。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每一次的金融危机都会恶化国际经济环境。恶劣的出口环境和不利的经济形势致使外向型企业损失惨重,尤其是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自入世7年以来首次低于20%,甚至在2012年年底出现负增长。如何度过外向型经济的寒冬,各国都在采取措施纷纷应对,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外向型企业取得一定成效,但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我们依然有必要反思其影响,分析应对措施,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及成因

1.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等)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又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多种类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的呈现形式更加复杂。金融危机往往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始爆发,并迅速波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联系越密切,国家受到的影响就越大。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具有国际性,称为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持续的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借贷资金枯竭而引起经济衰退,并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到周边与之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由此使区域和全球的经济金融指标恶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角型流动性、支付系统与偿付能力的沉重打击而导致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衰退,其次是降低投资人和存款人的信心,从而恶化银行体系运作,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影响到相关经济体运行。

2.经济危机的成因

经济危机普遍表现为区域货币币值的大幅波动与贬值,经济总量出现较大损失。常见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制度不完善。政府既要通过增减支出来管理国际收支,又在利用汇率调整经济时对开放型的经济产生诸多影响,这就导致政府调控经济的难度增加。

(2)国际资本流动性增强。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发生的巨大变化促使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而自20世纪末以来,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大大提升。

(3)宏观经济政策不当。政府在没有充分考虑本国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制定出不当的经济政策就会导致危机,例如利率和汇率制定上的失误,当收益小于成本时,放弃固定汇率,就会爆发危机。

(4)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必须谨慎对待资本市场的开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过早开放会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转轨复杂度。开放经济往往会难以兼顾内外均衡和货币财政政策。

二、中国外向型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外向型企业是外向型经济的重要部分,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则表现在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上。分析我国外向型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制定更适合的应对措施。

1.产品竞争优势低

中国很多外向型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以低廉的商品价格为主要竞争优势。影响商品的主要因素就是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其他费用,而价格优势又说明中国出口贸易企业根本优势在于丰富的劳动力,而该优势不具持续性,企业随时会面临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此时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局面。金融危机爆发时这些成本的上涨很有可能使企业破产。

2.对国外市场依赖大

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如玩具、服装等行业都要出口,对国外市场依赖太大。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环境恶化,订单流失,会给企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3.产业结构失衡

中国外向型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和粗加工产品为主,缺少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及时高科技产品,这些企业也在从事中低端领域的加工和装配,低附加值的外贸结构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话语权。

三、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1.进出口增速放缓

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我国始终坚持扩大出口战略,尤其自2001年入市以来,6年平均增速高达24.42%,同时出口结构大大改善。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贸易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我国外贸依存度远高于其他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国民财富缩水,而中美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部分,因此出口总额降低,尤其是08年的金融危机,进出口出现负增长,虽有回升但非常迟缓,因此中国必须降低过高的外贸依存度。

2.投资环境恶化

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多属于中小企业的外向型企业信贷不畅,融资困难,面对紧张的资金链,难以向银行贷款,又需要缴纳台账保证金,使得预期的收货款融资难以维系,客户的延迟或弃单会使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所以企业的投资环境大大恶化。

3.出口退税率下降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家下调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将直接影响出口。据有关专家测算,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就会下降4.9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的下降会造成企业出口成本上升,产品价格提升,产品的价格优势就会被削减,产品综合竞争力,企业出口额则会相应的下降。

4.外贸条件恶化

金融危机是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利润下降,销售下降,失业率上升,从而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等保护手段开始盛行,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加剧,美国会在危机发生时以公平贸易来替代自由贸易从而缓解危机。同时美国需求内部化的增强使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更加严重,中国的更多产品会被壁垒所限制出口。不仅有损中国企业的声誉和利益,更会使外贸出口环境更加恶劣。

5.加剧收汇风险

迫于市场压力,我国出口企业很大一部分使用赊销的方式结算,金融危机下,收汇风险加大,导致企业资金运转困难,融资成本加剧,坏账呆账增多,外贸信用风险增大,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四、面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向型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最大化的止损,帮助外贸易也渡过难关,政府的支持与企业自身的调整相结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危机影响下,外贸出口环境恶化,应尽快将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内需驱动型经济,加快产业升级,扩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外贸依存度。从长远来看,扩大内需才是维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长远之路,才会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2)加快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汇率风险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更大,汇率的波动给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可降低汇兑交易成本,打破国际货币垄断,减少贸易风险。

(3)开辟多元化的出口市场

出口市场的集中使得贸易摩擦增多,降低抗风险能力。政府应通过引导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开辟南美,东欧,中东市场,鼓励跨境电商等新型对外贸易模式,促进市场的多元化从而分散风险。

(4)加强对企业的引导

政府应灵活运用贸易机制,加大与各大经济体的谈判,加强反倾销反补贴政策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企业更有效的应对危机。

2.企业的应对措施

(1)积极开拓市场

紧握现有市场,大力开拓东盟,美洲等新兴市场。同时利用欧美国宽松的投资环境,扩大海外投资,变贸易为投资;加强与地方主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应对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2)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扩大研发创新力度,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安全标准,努力打造自有品牌,提升产品品质。

(3)丰富业务拓展模式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等网络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参观,商旅,谈判等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

(4)调整结算方式

结算方式尽量用安全的电汇或信汇,结算货币多用英镑、美元人民币等硬通货,降低收汇风险,灵活运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结算风险。

五、结束语

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外向型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外向型经济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要保证经济危机下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政府和企业自身都需要不断努力,化危机为机遇,充分做好各方面准备。危机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思考发展方式,更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涛.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评估及政策建议[J].改革与战略,2015,12:189-192.

[2]刘赛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和平发展[J].东北亚论坛,2012,02:81-88.

第5篇

一、外贸扶持政策

(一)设立出口生产企业社会贡献奖。

按免、抵调增增值税县级所得部分的30%奖励给企业,单个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出口,每万美元再奖励200元。外贸流通企业不予奖励。

(二)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出口品牌,增强企业对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原产地标记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对获得商务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的,每只品牌一次性奖励企业10万元人民币;对获得省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的,每只品牌一次性奖励企业5万元人民币;对境外商标注册且该产品上年度自营出口额在200万美元以上的,每只商标一次性奖励注册企业1万元人民币。

(三)支持企业引进国家鼓励导向目录的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进出口贸易平衡。对笋竹、特种纸、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和纺织、光伏产业的生产企业进口的先进生产设备或进口设备投资额占总投资额50%以上的,进口设备按投资额的6%给予一次性财政资助,最高资助额为50万元。

(四)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企业参加境外贸易展会,给予摊位费50%的补助。企业参加境内国际性贸易展会(如义博会、消博会、广交会、华交会、东盟博览会等),经县外经贸部门确认后,给予摊位费50%的补助。每个摊位最高补助不超过1.5万元人民币。

(五)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对外经贸企业开展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国际认证的认证费和出口产品认证的检验检测费给予50%的资助(已成功申报国家及省相关项目资金补助的除外),每项最高资助不超过2万元人民币;对参加反倾销应诉企业诉讼费给予50%的补助。一家企业同一宗案件最高补助不超过1.5万元人民币;多家企业应诉同一宗案件共同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万元人民币。

(六)县财政每年安排外贸发展基金50万元人民币(包括外贸人才培训10万元)。主要用于境内外商务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创建、预警机制建设和“两反两保”,构筑集人才培训、岗位实践和用人推荐为一体的外贸人才培育输送体系等外贸公共事务处置以及组织企业参展参会等国内外重大贸易促进活动服务支出。

二、外资扶持政策

(七)加大对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符合进入县内“一区三块”投资条件的新办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在500万美元以上;外商合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且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按现行土地出让“招拍挂”程序优先供地。

(八)在“一区三块”内新办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其依法缴纳的增值税、所得税的财政奖励,在同等条件下,其享受的全额贴补年限顺延一年。

(九)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或内资企业与外商合资。凡外商投资企业新增外资扩大注册资本和投资规模或内资企业与外商合资,实到外资新增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县级财政按其当年上缴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比上年增收的15%奖励给企业,连续享受3年。

(十)大力推进多领域引进外资。对引进外资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按项目类别分别给予如下财政奖励:

(1)实际利用外资200万美元以上的医院、学校、环保项目和实际利用外资150万美元以上的现代农业项目,自项目受理立项之月起3年内依法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级留成部分的30%奖励给企业,企业自投产年度起3年内缴纳的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

(2)鼓励外商投资交通、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项目,其优惠政策由县政府按照外商投资项目优先的原则,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确定。

同一企业可以享受多种优惠政策的,可按就高原则由企业选择确定一种优惠政策作为兑现依据,不同时叠加享受。上述财政税收奖励政策不含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及其它工程作业的税收。

(十一)鼓励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外商投资企业。对外商投资企业被省外经贸厅确认为先进技术型企业的,给予每个企业一次性10万元奖励。

三、外经扶持政策

(十二)县内企业赴国(境)外投资设立专业市场,经营规模在1000平方米,经营户50家以上的,一次性奖励3--5万元人民币。

(十三)县内企业赴国(境)外设立贸易企业,中方当年累计投资额在10万美元以上,且带动我县出口增长成效显著的企业,年终给予奖励2--3万元人民币。

(十四)推进劳务输出。对由外经经营权企业授权的经营单位,每外派我县户口居民出国(境)劳务一名,奖励500元人民币。

第6篇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转型 国际分工 模式

自2008年以来,受资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出现了众多企业倒闭或者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外向型经济风光不再,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那么外向型经济该转向何处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全球视角,放在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去考虑问题,否则得出的结论将失之偏颇。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 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第7篇

【关键词】经济 金融危机 收支

外向型经济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在较大规模上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并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我国国名经济增长、就业、国内外收支平衡的全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关于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需要更加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需要更加宏观的策略和长远的举措。

一、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影响的特点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目共睹,特别是对外向型特点突出的经济区域形成比较强烈的冲击。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来,这种冲击还在影响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大连为例,作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十二个沿海城市之一,以成为外商云集、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比较严重,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放缓,进出口严重下滑,企业因市场萎缩或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减产、停产,个别企业关闭。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受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从市场方面看,完全依靠国外市场的企业,即加工贸易型企业受冲击最大;从企业类型看,中资企业好于外资企业,外商合资企业好于外商独资企业,应为独资企业生产普遍以国外市场为主;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型加工企业大多属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领域,自助创新能力弱,缺乏自助品牌,规模效益差,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技术低,受影响程度比大型企业大。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外向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随着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状况,调整发展结构和模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一)对外依赖性过大。

目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中,仍以加工贸易型企业为主,他们从国外进口加工后在出口,特点是“两头在外”,只负责按照国外客户(主要是投资方)的产业需求指令和要求组织生产,绝大部分没有设置市场销售方面的部门及人员,相当于社在我国的一个加工厂,市场销售环节由外方负责,产销完全依靠国外市场,在国外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订单大量减少。而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对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这部分企业从产品设计到生产都是根据国外市场要求进行规划的,很难转入国内市场,企业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处于无奈的境地。据调查,国际市场萎缩是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但与我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在对外贸易中,除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资料外,更主要的是依靠给国外配套加工生产,缺乏自主创新的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控制市场的能力,在日趋广泛深入的国际竞争中越来越被动。

(三)低附加值高耗能。

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也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可以为有效扩大需求,为经济平稳发展和顺利转型创造条件,而今后持续以年均较高的增幅扩大出口的可能性,已经为能源、资源、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以数量扩张而取代,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需要尽快搞好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在危机过后,继续稳步扩大出口,把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到与我国综合实力相适应的水平。

(四)服务业发展相对滞留。

由于受社会意识、政策引导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说到发展经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发展生产,制造商品,往往忽略服务业发展,因此,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服务业占的比重很小,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人民聪明的才智没有充分被发挥,服务业的潜力没有充分被挖掘,导致外向型经济中产业发展不均衡,和国外发达的服务业相比差距很大,进而影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迎难而进,确保外向型经济长足发展

世界先后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迎难而上的、依靠科技,锐意创新的国家和企业,都能够很快的摆脱危机并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要有远见卓识,及时转变思维,涉取经验教训,着眼与危机后国际竞争力的培育,逐步改变对国外过分依赖的现状,注重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起以鼓励自主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

(一)减少对国外的依赖性,提高企业生存能力。

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开发国内市场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但这不等于不重视国外市场,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落后,即使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也依靠国外市场。因此,要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改变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启动国内市场,拉动国内需求。调查发现,国外投资方在我国的项目设立时,大部分根据国外市场的需求状况而规划,很少考虑我国的市场因素。要想使国外的一些大集团、大项目能够针对我国市场状况进行投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条件,最主要的是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比如:在招商引资、税收等方面,给面向我国的外资项目一定优惠政策。同时需要政府大力扶持自主创新、高科技项目的引进和开发等,提高国内市场的需求档次,缩小与国外市场的差距。此外,需要政府建立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状况、产业情况信息档案库以及国内相同或相近行业分布、产业需求等相关信息数据库,应注重发展国内市场,做到两条腿走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设品牌经济,增强企业竞争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品牌效应越来越突出,品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数据显示,世界上不到2%的知名品牌,占据了全球40%以上的市场,品牌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地区或国家优势产业的崛起与一批知名品牌的成长密切相关,2009年全球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在前10强中,美品牌有7个,发达国家强大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品牌竞争力的贡献。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看,哪个地区品牌多,哪个地区经济发展就快,应对危机的过程就是企业竞争力比拼的过程。为了使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应利用各种优势特点,出台一整套完善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给在市场中已经形成的数百个关联度大、专业性强、协作关系紧密的专业经济区和生产基地以具体的指导和扶持,充分重视品牌的研制和开发,在全社会营造品牌经济建设氛围,掀起“打造中国品牌”,“振兴国民经济”的热潮,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品牌精神,发展一批知名的中国品牌,真正的打造企业内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

(三)增加技改投入,优化外向型经济结构。

我国外向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邮寄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国内产业。外向型经济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本质是优化国内产业的结构,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创新是产业更迭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科技创新以更快的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才能稳定支撑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的升级,受危机影响才会更小,走出危机才会更快,危机之后的发展也才能更为迅速。技术改造投入少,见效快,综合效益好,是我国工业6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应对危机、扩内需,促外需的有效措施。即使减少几个基本建设项目,也要大幅增加技改投入。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力保障,危机中,政府应体现远见和魄力,加大对新兴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支持大量增加技术改投入,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科技促发展意识和信念。企业必须具备勇于技术创新的胆魄。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切实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使企业始终处于发展前沿。

第8篇

Abstract:from the central province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influence on regional FDI empirical analysis, found that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regional economy, and promote causal rout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development path central thinking.

关键词:中部 外向型经济 外商直接投资

Key words:central crazy;Export-oriented economy;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62-01

“中部崛起”口号提出了一段时间,成为了政府和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然而由于中部先天没有沿海的区位优势,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与沿海区域不同的困难,其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克服一些特殊的壁垒,走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数据采集和模型选取

为了确保数据的权威性,文章所用到的数据来自于《2005年江西统计年鉴》和江西省统计局网站上的2005年江西统计公报和2006年江西统计公报,由于江西省对外贸易数据只有1989年以后的数据,所以用到的主要是1990年~2006年的江西省进口、出口、进出口总额、GDP和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数据,利用软件EVIEWS5.0进行数据分析。

由于文章主要考察外向型经济对江西经济的影响,主要涉及的自变量为出口(EXPORT)、进口(IMPORT)、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外商直接投资(FDI)。

二、数据处理

1.相关经济指标判断

第一、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江西省的区域经济总体上升。其中在1999年之前GDP曲线明显比2000年后的曲线要低一点,说明江西省在1999年是一个发展分解点,由于某种原因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提速。

第二、从对外贸易数据来看,江西省对外贸易总体趋势上升,发展拐点出现在2002年。

1990、2000、2001和2006年全省的外贸总额分别为32.2283亿元、134.4664亿元、126.7619亿元、512.4081亿元,其中2001年出现了外贸下降,仅为2000年的94.26%,虽好在2002年立即恢复,随后快速提升。

第三、从外商直接投资来看,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资2002年长期处于低位,2002年开始大幅提高。2000年之前长期低于五亿美金,在2000年和2001年更是出现了大幅下降,在2001年之后FDI曲线的斜率陡然变化,以较高的速度开始上升。

2.数据平稳性检验

为了不出现“伪回归问题”,我们先进行数据的对数变化,然后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遇到不平稳的就进行差分计算。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到,计算后四组数据在10%条件下均为平稳时间序列。

三、实证结果分析

依据表中的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调整后的解释系数都比较好,大于90%。F检验值比较乐观,最小的为74.57453,初步可以认为模型设定的合理性。

(1)从上表模型二可以看到,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西经济存在较明显的推动作用。其中出口的弹性大致为0.58,说明每增加一单位出口对数将能够增加0.58个单位的区域经济,处于弹性比较大的区域。相对于出口数据,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推动效应十分有限,弹性仅为0.174428,远小于出口的弹性系数,结合江西省在2002年的对外招商额明显偏低,这说明目前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还没有形成较大的推力,需要在这一领域进行大力的工作,2002~2006年FDI效应会逐步凸现。

(2)模型3中可以看到,进口因素在回归方程中不显著,对区域经济没有明显推动作用。在模型1中,进口的T检验值偏低仅为0.4819,远小于临界值,故可以认为进口因素不对区域经济产生显著的效应。结合江西进口数据,我们发现1990~2006年江西进口数据长期处于低位并且保持平缓,进口基数占GDP的比重非常微小,这也导致了在回归方程中这一因素难以通过检验。

(3)综合三个模型,可以发现各个因素相对GDP的弹性系数都偏小,出口最大、次为外商直接投资、再次为进口因素。这说明目前江西省外向型经济主要依靠单向的产品或服务的输出,缺乏外资背景的出口型企业个体,否则出口额难以提升。要提升江西等中部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应当成为以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同时加强对国内生产要素的吸引尤其是东部沿海省份的产业转移这一机遇。

四、建议

本文对中部省份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9篇

一、外贸扶持政策

(一)设立出口生产企业社会贡献奖。

按免、抵调增增值税县级所得部分的30%奖励给企业,单个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出口,每万美元再奖励200元。外贸流通企业不予奖励。

(二)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出口品牌,增强企业对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原产地标记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对获得商务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的,每只品牌一次性奖励企业10万元人民币;对获得省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的,每只品牌一次性奖励企业5万元人民币;对境外商标注册且该产品上年度自营出口额在200万美元以上的,每只商标一次性奖励注册企业1万元人民币。

(三)支持企业引进国家鼓励导向目录的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进出口贸易平衡。对笋竹、特种纸、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和纺织、光伏产业的生产企业进口的先进生产设备或进口设备投资额占总投资额50%以上的,进口设备按投资额的6%给予一次性财政资助,最高资助额为50万元。

(四)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企业参加境外贸易展会,给予摊位费50%的补助。企业参加境内国际性贸易展会(如义博会、消博会、广交会、华交会、东盟博览会等),经县外经贸部门确认后,给予摊位费50%的补助。每个摊位最高补助不超过1.5万元人民币。

(五)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对外经贸企业开展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国际认证的认证费和出口产品认证的检验检测费给予50%的资助(已成功申报国家及省相关项目资金补助的除外),每项最高资助不超过2万元人民币;对参加反倾销应诉企业诉讼费给予50%的补助。一家企业同一宗案件最高补助不超过1.5万元人民币;多家企业应诉同一宗案件共同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万元人民币。

(六)县财政每年安排外贸发展基金50万元人民币(包括外贸人才培训10万元)。主要用于境内外商务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创建、预警机制建设和“两反两保”,构筑集人才培训、岗位实践和用人推荐为一体的外贸人才培育输送体系等外贸公共事务处置以及组织企业参展参会等国内外重大贸易促进活动服务支出。

二、外资扶持政策

(七)加大对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符合进入县内“一区三块”投资条件的新办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在500万美元以上;外商合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且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按现行土地出让“招拍挂”程序优先供地。

(八)在“一区三块”内新办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其依法缴纳的增值税、所得税的财政奖励,在同等条件下,其享受的全额贴补年限顺延一年。

(九)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或内资企业与外商合资。凡外商投资企业新增外资扩大注册资本和投资规模或内资企业与外商合资,实到外资新增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县级财政按其当年上缴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比上年增收的15%奖励给企业,连续享受3年。

(十)大力推进多领域引进外资。对引进外资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按项目类别分别给予如下财政奖励:

(1)实际利用外资200万美元以上的医院、学校、环保项目和实际利用外资150万美元以上的现代农业项目,自项目受理立项之月起3年内依法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级留成部分的30%奖励给企业,企业自投产年度起3年内缴纳的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

(2)鼓励外商投资交通、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项目,其优惠政策由县政府按照外商投资项目优先的原则,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确定。

同一企业可以享受多种优惠政策的,可按就高原则由企业选择确定一种优惠政策作为兑现依据,不同时叠加享受。上述财政税收奖励政策不含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及其它工程作业的税收。

(十一)鼓励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外商投资企业。对外商投资企业被省外经贸厅确认为先进技术型企业的,给予每个企业一次性10万元奖励。

三、外经扶持政策

(十二)县内企业赴国(境)外投资设立专业市场,经营规模在1000平方米,经营户50家以上的,一次性奖励3--5万元人民币。

(十三)县内企业赴国(境)外设立贸易企业,中方当年累计投资额在10万美元以上,且带动我县出口增长成效显著的企业,年终给予奖励2--3万元人民币。

(十四)推进劳务输出。对由外经经营权企业授权的经营单位,每外派我县户口居民出国(境)劳务一名,奖励500元人民币。

第10篇

【关键词】 外向型人才;培养机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及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中国外向型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实际上,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提出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其中大学英语教学对外向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培养外向型人才的必要性

培养外向型人才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深化,外向型经济以强大的势态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在这一大背景下,外向型人才原有专业分布和知识结构已不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懂外语又懂对外贸易的外向型人才的缺乏,对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加强对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迅速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中坚力量。

国务院于1993年2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目的就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对高层次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立足于国内这一战略目标。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高等学校应该有义务有责任承担起培养外向型人才的重担。

二、构建外向型人才培养机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势必对各专业人才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向型人才能够掌握并能流利地运用英语这一国际间通用的语言,要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才能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世界化,促进与世界各国贸易交流与合作。

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教育部将大学英语课程定性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而且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的素质教育课程,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包括对大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及学习策略的培养,而且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见,这一人才培养机制能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综合素质,以适应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求。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教轻学、重书写轻口语、重语言轻文化等现象仍旧严重存在,阻碍了英语教学的有效进行,不利于外向型人才的培养进程,影响了我国社会发展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使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培养目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培养外向型人才机制的有效途径

1、明确目标,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作为人类社会的动力站,大学为国家培养优秀合格的人才,以适应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

2、转变观念,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这就要求教育观念必须得到转变,即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重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坚持“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方向,把语言基础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来满足外向型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3、重整课程体系,创建英语教学平台

优化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英语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新模式。本着“ 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方向,整理和归纳大学英语课程的语法和语言技能,重视学生语言交际的机能的培养,以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开设各种形式的英语课程,采用选修制、辅修制的教学管理模式,真正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特长、市场就业提供机会,保证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对外语应用能力的要求。

4、加强教师英语培训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英语授课能力,学校各部门应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英语尤其是口语的培训,努力形成一种全方位的英语教学环境。或者,每年选派一些教师、访问学者到国外进修,努力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在招聘新大学英语教师时,要求其英语能力基本达到进行双语教学的要求,以缓解师资短缺问题。

5、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多途径、多形式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首先,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教师教-学生学-网络辅导”三位一体的模式。同时,创建英语角,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英语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此外,利用信息手段培养学生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电子阅览系统、校园局域网、校内广播、语音室的整体功能,为广大师生学习英语提供超文本资料和多媒体技术环境,增强他们英语学习效果。

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培养外向型人才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有利于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及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教学中,通过网络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面对面师生交流,以及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为语言综合运用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除具备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外,外向型人才还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在对外交流中才能增强自信,拓宽视野。此外,有利于对外交流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准确理解和传播。在教学中,把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有机衔接起来,将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对外交流中,以英语为媒介,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内容,准确地理解并传播中华民族文化。

在外向型人才培养机制下,实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进双语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促进高素质、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武世兴.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6).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徐辉.变革时代的大学使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第11篇

今天我们实地考察了____、___公司等外向型企业,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情况;听取了外经贸部门的工作汇报和各企业的打算及意见、建议。这些意见、建议,市委、市政府要认真研究,切实推动我市的外贸出口工作,着力推进衢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更加重视外贸工作,确保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这几年,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既促进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市委、市政府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决策是正确的,政策是有效的,衢州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是很大的。但是目前,我市外贸总量还比较小,经济外向度还偏低。因此,继续加大外贸出口、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仍然是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抓紧抓好。一是从经济发展的取向看,必须抓好外向型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企业要走出国界与世界接轨,区域经济发展也必然要融入世界经济,只有这样企业才有竞争力,区域经济才有活力。事实证明,哪个区域的开放度高,与国际经济接轨快,哪个区域的活力就强,发展就快。二是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看,也只有加大产品出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当前,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企业走出厂门就面对国际市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主动、尽快适应国际市场,抢占国际市场,赢得发展空间。这也是企业生命延续的重要保证。三是从区域发展角度看,外贸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加大外贸出口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和谐发展的需要。必须从结构和谐、发展和谐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抓好外贸出口工作。

二、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外贸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扩大总量的同时,积极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增长质量,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

三、顺时应势,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磨练,我市外贸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逐步增强,经营理念、经营方式、营销策略逐步适应国际市场。但总体上看,我市外贸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竞争力还不强。新的一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外贸磨擦增多,人民币汇率调整等,使外贸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切实提升企业素质,是迎接挑战、适应国际竞争的唯一途径。一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要千方百计寻求优质合作伙伴,善于借梯登高,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良好基础。三要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千方百计挖潜力、降成本、增效益。四要努力提升员工素质。产品是企业生命,员工是企业根基。要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重视人本管理,更加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劳动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第12篇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金融危机;引进来、走出去;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097-02

21世纪初,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瞬间蔓延全球,并已向实体经济延伸,美国、欧洲、日本都受到不等程度的影响,国内市场十分的不景气,对外需求严重下降,国际市场委靡不振,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和冲击。近几年,山东省外向型企业就被大量贸易壁垒所围困,贸易摩擦加剧,并且还将受到生产成本升高、出口企业融资困难与融资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调整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使外向型企业销售困难,赢利水平降低,甚至亏损,开工率下降,停产或倒闭,工人失业。同时,外向型企业也面临着货款回收风险。由于进口国经济衰退,企业和个人支付能力下降,信用降低,出现支付困难,产品出口到货后不能及时收回货款,或根本无法收回货款,从而造成一些外向型企业生存困难。

当美国金融危机在向我国经济体制敲响警钟的同时,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又该如何决策,如何去冷静分析形势,正确评估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如何应对才能保持经济稳步健康持续发展呢?山东省外向型企业在其中又如何顺应世界和时展的大流,制定合理、操作性强的策略来应对时刻会发生的金融危机呢?笔者认为采取相应的以下对策:

(1)加大外向型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支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不仅能带动建材、机械、钢铁、电子等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内需、扩大内需,将内需和外需有机结合起来。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其深层次问题就在于内需不足,不得不依赖于外部需求,导致了我国较大的外贸依存度,同时也使得我国涉外经济与内部经济发展相互脱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将内需与外需有机结合起来。

(2)打造外向型企业出口产品的核心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或者是差异产品来赢取国际市场。其中的重点在于对我国新兴的薄弱企业的扶持与引导。通过调整不同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和进口关税率来实现这一目的。

(3)推进先进的生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企业整体抗御风险能力。金融危机发生的过程,也是企业加快重铸,产业优化重组的过程,更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山东省要做好长期应对金融危机的准备,企业则要坚定信心,在外部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抓紧促使企业焕然一新的最佳时机。当前的困难只是暂时性的,所以企业要坚定转型的决心,各级政府部门也要积极作为,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

第一,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以装备业、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突出抓好发展基础好、产业链条长、技术水平高的制造业项目。

第二,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强重点技改项目调度,对多个在建技改项目实行旬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加大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投入,支持一批现代产业体系项目建设。

第三,支持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对大企业生产销售情况的监测,引导企业把握市场动态,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努力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

第四,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结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注重开发高技术、环保产品,推动自主品牌产品以及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扶持力度。

第五,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由于世界性通货膨胀,各种物资价格大幅度上涨,企业生产成本进而上升。因此要建立集约型出口增长方式,必须提升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益,提高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更好地利用国际和国内外各种资源,合理购进和使用最佳的资源数量,提升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减少对企业在要素使用上的过度浪费,进一步提升生产的技术效率,强化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六,提高生产集中度,构造产业集群,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规模经济好的企业在专业化分工中处于有利位置。另外,还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产业。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还可以利用当地的雄厚的工业基础、人力资本、技术优势,有意识地提高生产集中度,建立起一些大的企业,进而增强出口的抗风险能力。

第七,为了降低和防范出口货款回收风险,企业应该重视对进口商资信的采集和评估,重视出口信用保险,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第八,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增加财政的支持力度。对部分产品出口困难的企业,减少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该产品增加出口退税,从而减轻企业的生产、出口困难。并且加大对外向型企业的财政支持,投资新兴产业,发展新科技。

第九,协调解决外贸运行中的风险问题,加大外贸摩擦应对力度,增强对各国的交流联系,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贸易环境将更加严峻,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因此要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互惠互利,最终实现双赢,并且合理运用WTO原则和国际法准则等法律法规,切实维护我国企业的切身利益。

第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银行的信贷支持。要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并且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要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对外向型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外向型中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权额度。要在落实信贷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激励机制。

总而言之,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应该纳入“双向”轨道,充分利用国际广阔的资源和市场。尤其是山东外向型经济,要充分利用山东的地方特色,发挥其优势产业,转变观念、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走向平稳健康发展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