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时间:2023-02-14 16:5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展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发展规划

第1篇

一、现状

近年来,北京商业物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服务城市、服务产业过程中,商业物流的发展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建立现代化物流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仓储设施形成一定规模

**年底商业系统仓储面积768万平方米,广泛分布于市区各地,东、南方向相对集中。多数仓库建设于五、六十年代,自有铁路专用线、库房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物流服务设施水平也有所提高,部分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已投资兴建大型物流服务设施,也有企业利用自己原有的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并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二)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道路网络发达,具备良好的物流体系建设基础

北京市国道“五纵七横”,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五环六环“环环相扣”,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9大铁路干线、11条铁路支线、13条联络线组成了全国最大的环形铁路枢纽,是沟通我国东北、西北和中南地区的铁路中枢;首都国际机场通达世界各地,海运毗邻天津港。

――公路运输占据绝对优势,货物流向三分天下

20*年货运总量约为3亿吨,公路约占91.2%,铁路约占8.5%,其它运输方式所占比例约为0.3%。在公路货运方向上,东南方向、京广方向、东北方向平分秋色,占据了总货运量的70%以上。

(三)物流企业迅速增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近两年,物流企业数量迅速增加,20*年注册的物流企业约为150家。商业、交通、邮政等行业的不少企业组建了物流公司,对外开展物流服务。少数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也通过合作等方式进入北京。

北京商业物流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物流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以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多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成本高;许多仓库设施落后,设备老化,约40%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空白;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存在物流设施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可能。

二、发展思路

(一)商业物流需求

商业物流的服务对象包括各种制造商、经销商、物流企业及最终消费者等,随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供现代物流服务。

1、商业布局的变化对物流提出了新的需求

“九五”以前,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商场约有75%主要集中在三环路以内地区。随着旧城改造,人口外迁,大型超市主要集中在三环路至四环路之间的城市新开发地区,其数量占超市总数的47.4%;仓储式商场在城市边缘地区布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三环路以外占全市总数的80%。商业布局的变化,需要在五环路至六环路附近尽快建设现代化物流设施。

2、商业物流逐步社会化,需要第三方物流服务

随着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物流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为加速商品流转、降低采购和分销物流成本,迫切需要提供现代化第三方物流服务。

3、新型网络商业的发展,对物流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十五”时期北京商业发展重点的新型网络商业,对物流有着高度依赖性。物流基础设施的水平、物流条件的完备程度,对加快和推进连锁商业网和电子商务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4、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加入WTO将为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构建提供机会

目前整个物流体系尚处于初级水平,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对其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促进其尽快提升水平;加入WTO国外企业资本的进入,不仅带来产品、技术,同时也带来高水平物流服务的需求。

(二)发展目标

1、总目标

20*年,初步建立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商业物流体系框架;2010年,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商业物流体系,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北京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2、基本指标

――20*年物流成本(仓储费用、库存成本、运输费用、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年的27%左右降低到20%以下;2010年降低到12%左右。

――20*年第三方物流业务比重从**年的5%左右提高到10%;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15%。

――20*年通过物流基地处理的物流业务量约为5000万吨;2010年约为7200万吨。

――20*年采用“货架+叉车+托盘”的商业仓库由**年的40%左右提高到70%左右;2010年提高到90%。

――20*年50%的物流企业和100%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等手段处理用户的物流信息,60%的企业的内部物流信息经由计算机处理;2010年90%的企业用以上手段处理物流信息,100%的企业内部物流信息采用计算机处理。

(三)规划原则

1、适度超前

首都商业物流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应综合考虑近期和远期发展的需要,按照现代流通发展需求和发达城市物流发展水平制定物流发展目标,远期以满足加入WTO后吸引外资以及2008年奥运会需求为目标,近期以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的落实与调整以及制造业和流通业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为目标,分阶段实施,最终实现远期总目标。

2、分布合理

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在地域、规模、行业等方面的分布要满足首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避免物流资源重复配置。

3、功能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设施,广泛应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整合传统储运功能,推动物流基地和物流配送区的建设,倡导方便用户的物流增值服务。

4、整体优化

通过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在布局、功能、业务方向等环节上的优化,在城市总体范围实现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营。

三、规划布局

商业物流以大型现代化物流基地为核心,物流基地与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共同构成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到2010年计划建成3个大型物流基地、17个物流配送区。

(一)物流基地

1、定位

首都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辐射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为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和大型厂商在全国及亚太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

2、选址

在房山闫村―丰台王佐、通州马驹桥和顺义天竺3处各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物流基地。

类型:

闫村―王佐物流基地----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京广铁路、京石高速路、107国道和城市六环路。

马驹桥物流基地----公路-海运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天津港、京津塘高速路和城市六环路。

天竺物流基地----航空-公路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首都机场、101国道和城市六环路。

3、规模

每个物流基地占地3平方公里左右。

4、功能

――内陆口岸功能。可设置海关、卫检、动植物检疫检验机构,为以北京为生产、加工基地或者最终销售市场的制造商、分销商提供储存、保管、运输、加工、货代等服务。

――货物集散功能。接收通过各种运输方式到达的货物,并进行分拣、储存,将本市发出货物进行集中,通过直接换装方式向外发运。

――配送功能。通过物流基地内的物流配送中心实施对客户的商品配送服务。

――流通加工功能。包括商品的包装整理、加固、换装、改装、条形码印制等。

――商品检验。商品检验与养护等。

――物流信息服务。物流状态查询、物流过程跟踪、物流要素信息记录与分析、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物流决策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

5、设施

规划和建设完善的内部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铁路等有方便的接口。

物流基地中的物流配送中心使用自动化的装卸、搬运、传送和分拣设备。

物流基地建立先进的指挥调度与监控系统,广泛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字识别系统、EDI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

建立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物流资源网、设立北京物流运价指数、建立物流资源招投标与拍卖系统等。

在物流基地内建设完善的生活、办公、商品展示等辅助及配套设施。

(二)物流配送区。

1、定位

城市基础设施,覆盖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物流枢纽。为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和厂商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为进行末端配送服务提供专业化的物流设施。

2、选址

(1)综合性物流配送区

在朝阳十八里店、半截塔、大兴大庄、海淀杏石口4处各规划建设一个综合性物流配送区。

(2)专业性物流配送区

在海淀四道口、丰台玉泉营、大红门3处结合现有冷库设施,各规划建设一个专业冷链(食品)物流配送区;在朝阳洼里、来广营、楼梓庄、管庄、青年路、百子湾、海淀清河、丰台五里店、久敬庄、昌平马池口等10处结合现有仓库改造各规划建设一个满足不同行业或不同业态要求的专业性物流配送区。

3、规模

每个综合性物流配送区占地20-50万平方米;每个专业性物流配送区占地1―10万平方米。

4、功能

货物集散、配送、流通加工、商品检验、物流信息服务。个别进出口业务量较大的物流配送区具有口岸功能。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20*年)

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和现代化物流园区标准,重点进行“三地一港”即闫村-王佐、马驹桥、天竺物流基地和十八里店物流配送区(北京物流港)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加快完善其他物流配送区的功能调整和存量资源的整合。

组建物流开发公司,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完成马驹桥、天竺物流基地和十八里店物流配送区的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闫村―王佐物流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的物流配送区的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初步形成商业物流网络体系框架。

(二)第二阶段(20*-2010年)

完成规划确定的全部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的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形成高效、成熟的商业物流网络体系,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政策措施

(一)发展措施

商业物流体系的建设,应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相关政府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加强协调和管理,鼓励社会投资参与物流设施建设,引导物流资源按照规划合理布局和调整。

1、制定物流现代化推进的技术标准

参照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制定物流网络系统内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技术标准,通过托盘化率、条形码、EDI、GPS、GIS等先进手段应用阶段目标的制定和推行,促进无缝化连接,有效整合物流网络节点,提高物流网络体系的运行效率。

2、公开物流建设指南

根据物流发展规划及阶段性目标,向社会物流建设项目指南,提出有关项目建设规模、数量、功能、现代化水平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引导社会投资合理配置。

3、建立物流设施开发运营的招标制度

物流基地及部分重要物流配送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应由物流管理部门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鼓励国内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以确保物流设施的开发和运营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水准操作。

4、实施市场化的重组调整

在存量物流资源整合过程中,要打破部门所有,倡导原隶属于不同部门的仓储、运输、货代、联运、集装箱运输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办法进行资产重组,形成专业物流经营公司和专业冷链(食品)配送公司,促进物流业内部的整合。

5、组建物流开发(或运营)公司

组建物流开发公司,主要负责物流基地的一级开发和后续的招商引资,以专业化的运作,按照国际通行办法,建设、管理、运营物流基地;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升全市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的嫁接,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与技术,提升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配套政策

1、制定物流园区政策

将物流基地与物流配送区明确为物流园区,参照科技园区与经济开发区的政策建设物流园区,将其列为城市经济高效率运行的重点设施和政策试验区。优先吸收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流通企业入园。

2、参照执行工业外迁政策,鼓励物流业的区域调整

为避免物流设施分散布局而造成城市土地功能区划混乱,原仓储、运输及批发商业企业按照物流发展规划外迁,应参照《北京市调整经济结构若干配套政策实施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允许符合政府引导、积极迁入物流园区的企业(包括原物流企业、批发商业企业等)享受同工业企业一样的外迁优惠政策。

3、鼓励外资进入

在国家开放政策允许条件下,适时减少外商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开发的限制,鼓励世界著名物流企业以多种方式在物流技术、管理模式、服务体系、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北京市展开合作,确保北京市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按照国际水准建设开发和运营。

4、安排“物流发展资金”

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作为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公益性,所需的一次性投入较大。参照日本物流发展“助成金”制度,今后5年内,由商业结构调整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物流发展资金”,专项用于符合规划的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开发建设的贴息或担保。

第2篇

**路小学原名**小学,是原动力区的一所刚由企办校转制为公办学校的普通小学,现有教职工55人,教学班15个,学生550人,属中等办学规模的学校。二00五年一月份,学校转制后,区教育局为了促进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重新调整了领导班子,委派曾在教育局初教科、督导室工作过的杨军同志担任学校校长。新班子到任后,带领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发扬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努力再创**路小学发展的第二辉煌。两年来,学校教学质量稳定提升,社会影响力大增,办学规模维持稳定,学校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为**路小学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路小学始建于一九五七年,发展至今已有四十八年的办学历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曾一度有过辉煌的阶段,积淀了丰厚的内涵建设底蕴,享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目前仍有着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些形成了**路小学未来发展的优势基础。

近些年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量具厂企业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企业经济不景气,必然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路小学近几年的发展处于下滑状态,当前可以说面临着六大困难:一是校舍处于危房状态,属于全市末流水准;二是教学设备陈旧、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是处于零状态;三是生源严重萎缩,由原来的上千人萎缩到现在的五百人;四是周边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社会影响力等诸多方面都远远优于**路小学,学校面临的竞争压力大;五是**路小学刚刚由企业办学向社会办学转型,教师在原有的管理体制下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调整改变起来难;六是师资队伍年龄老化,工作缺乏活力。

这六大困难使得**路小学的发展陷于举步维艰的境地,为此,必须本着“居危思危,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未来”的思想来策划**路小学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三个面向”为宏观发展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为微观发展目标,本着“求稳、求实、求新”的总体工作思想,努力追求“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质量”,切实做到夯实基础,大胆改革,质量第一,谋求特色,扩大规模,提升品味,打造名优,再创辉煌。

三、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奋斗,**路小学将成为具有一定办学规模,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区级名优学校,达到“省一类”学校的办学标准。

四、具体目标

1、校舍彻底改造,建起一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楼。

2、教学设备彻底更新,实现现代化。

3、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实现老中青三结合,各学科师资配备合理,全员教师素质一流。

4、探索出符合**路小学特点,较为科学的管理方式,实现一流的管理。

5、教育教学质量达全区一流水平,得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6、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特色谋求跨越式发展。

7、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争取成为中型发展规模的学校。

五、阶段目标

2005年9月——2006年8月:夯实基础工作,建立起稳固的常规工作秩序;完成教师适应公办校管理的心理调整;通过“市一类”学校验收;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06年9月——2008年8月:通过“省一类”学校验收。

2009年9月——2010年8月:实现跨越式大发展,闯入区名优学校行列。

六、发展策略与措施

启动实施“六个工程”建设工作:

(一)“改善办学条件”工程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路小学校舍落后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近一、二年,学校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进行校舍的拆迁重建。区教育局已将我校列入二00六年改造计划,预计建造一幢一万平方米,能容纳二十个教学班的现代化教学大楼。二00六年下半年,学校重点搞好校舍危房鉴定工作;二00七年,重点搞好旧校舍拆迁和新校舍规划设计工作;二00八年,进行新校舍建设工作。未来的**路小学将是一所既漂亮,又富有时代特点的现代化学校。

良好的办学条件不仅仅体现在一流的校舍上,有了一流的校舍,还要拥有一流的教学设备。目前,学校教学设备严重缺乏、陈旧。校舍重建后,学校要在市区教育局的大力帮助下,加大经费投入,增添教学设备,建起校园网,开辟出所有符合“省一类”学校要求的专业教室。

改善办学条件后的**路小学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学校也将会重塑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优化育人环境”工程

良好的育人环境能有效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高品味的学校必须拥有高品位的人文环境。未来的五年,我校将大力做好优化育人环境工作,不仅注重硬环境建设,而且注重软环境建设,努力追求环境育人的最佳效果。

在硬环境建设上达到:整洁、规范、舒适、温馨、体现教育性。

“整洁”指校园室内外环境卫生达到干净整洁,地见亮,木见纹,无死角。

“规范”指教室、办公室的物品摆放和设计布置统一规范。

“舒适”指学校要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的学习和办公条件。

“温馨”指学校要美化绿化校园,要将学校建成花园式学校。

第3篇

关键词:景区;城镇;联动发展;规划

一、引言

我国现已培育出一批批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走遍国内旅游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消费者数量越来越多。“看”完了国内的知名景区,有着浓厚的旅游兴趣、有钱有闲的旅游消费者是不是得被迫走出去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很显然,景区的“门票经济”不足以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应,慕“景区之名”而来的单一旅游动机不足以引发旅游者的再次购买动机。因此,我们在旅游规划时必须打破把发展旅游简单地理解为开发景区的认识,借景区的名气把周边的城市化水平提上位,大到中心城市,小到小城镇。

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托夫勒在《第四次浪潮》中提出: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务业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娱乐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产业,其深度的体验性与旅游的本质不谋而合。因此,提高娱乐活动在旅游产品中的地位更能体现旅游的审美、愉悦特性。将娱乐业与旅游相结合也就是要求景区与城市、城镇联动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旅游区联动发展的例子。本文将旅游区的联动发展分为全城旅游和旅游依托型城镇旅游两种模式,并对这两种联动模式的规划战略进行了初探。

二、文献回顾

朱红红(2009)将景区分成观光型、娱乐型、信息型、享乐型四类。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盈利模式不同。观光型产品在初兴旅游市场占有重要地位,门票是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及旅游市场的成熟完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旅游规划者在规划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景区产品的延伸,分期规划,旅游景区逐渐从观光型向娱乐型、休闲度假型等深层次体验类产品及商务型、修学型、康体健身型等针对特定需求的旅游产品发展;盈利模式也由门票单一型转向多元化,门票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餐饮、住宿、娱乐等成为景区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现实是,目前开发商对商业利益的过多追求使得中国众多风景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镇化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错位的风景区规划人为加重风景区城镇化的现象也不鲜见(王衍用,2006)。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指出不少地区存在将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规划等同于城市建设规划,导致旅游规划的城市规划化和旅游景区的城镇化与园林化。具体表现一是把局部当作全部,忽视了旅游规划分层逐级展开的特性、战略规划的领先地位。规划师缺乏旅游市场意识,对旅游者的需求及特征了解不多,从具体地段的研究与空间分割人手,强调一种技术性的推衍和标准化的设计,缺少对风景区深度与广度的认识和思考,忽略旅游地的软件开发建设;二是沿袭城市规划思维,以城市与园林的体系框架进行盲目套用,多数是把城市公园建设手法移植到风景区开发建设中。

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现行的风景区规划体制所致。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比较早,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编制与实施体系,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力,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已被社会各界所广泛接受。加之城市规划、园林规划已经有一套成熟的理论方法,技术运作与认定标准较为熟练。而旅游规划即使是在国外也尚未定型,国内更是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建立严格的规划编制与认定体系,理论体系多借鉴于别的学科,技术方法处于探索阶段。

为了既保障景观与建筑的协调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我们可以将当地特色娱乐体验活动延伸到景区外,将景区周边城镇的娱乐活动与景区游览进行对接,延长目的地旅游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区联动发展规划战略

(一)全城旅游开发

全城旅游概念是由绍兴首次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概念,全城旅游旨在突破传统景区(点)范畴,按照“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城旅一体”的理念,调动一切能为景区旅游所用的城市资源,将城市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并鼓励游客以主动的态度,以景点为线索辐射全城的纵览性旅游方式去发现城市之美,融入城市生活,创造城市文化,获得与城市共知的完美体验。与景区(点)相比,全城旅游既是一个由单体到综合体的形态变化,又是一个由硬件设施建设到质量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既是从景区旅游到城市旅游,从观光游览到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升级,又是旅游产业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过去我们衡量旅游业发展好坏的标准是游客有多少、门票收入多少,而景区对城市的经济贡献有多大却考虑甚少。现在我们有必要衡量一下旅游为武汉城市的价值提升了多少,即实行从门票经济向旅游城市效益的转变。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景区长久的生计,而企图通过涨门票来提高收入的途径不仅不能解决景区运营面临的长期问题,而且不利于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试想,如果游客都不肯来旅游,或者城市只是旅游的过客,城市又哪来的旅游经济。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将城市景区作为游客到来的吸引物,利用城市的包容力,即城市旅游功能来留住客人。换言之,就是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来打造,做深做透文化和娱乐休闲相结合的文章,真正体现城市旅游的内涵。而在我国,长沙算是全城旅游的一个典范。

1.长沙知名景区

长沙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名城之一。长沙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又极具特色,“山、水、洲、城”(岳麓山、湘江、橘子洲、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特色,是长沙最鲜明、最独特的个性所在。岳麓山作为伟人的求学地而备受世人的追捧;美丽的湘江孕育了浓厚的湖湘文化;十里长洲一一橘子洲更是重点,凸现出以“山、水、洲、城“为自然景观基础的“人杰而地灵“的长沙市旅游形象;历史文化名城则是影响长沙市旅游形象的主要因子,其形象标志性景观一一天心阁、岳麓书院、岳麓山、马王堆文物、贾谊帮居、走马楼简犊、开福寺、白沙井等。但是仅靠这些景区并不足以造就如今声名远扬的长沙。

2.娱乐休闲产业的发展

长沙市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依托颇具特色的休闲娱乐业基础,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建立起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布局合理、知识和技术含量高、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长沙休闲产业,把长沙打造成我国中部休闲娱乐文化之都。

近几年,歌厅、足浴、酒吧等休闲娱乐活动已成为长沙市民生活的热门之选。城市旅游功能强大,有以解放路等为主的酒吧一条街、以黄兴南路等为主的购物一条街、以太平街和潮宗街等为主的历史文化一条街、以坡子街等为主的饮食文化一条街、以麓山南路等为主的科技文化艺术一条街、以大剧院等为主的演艺一条街、以海底世界和世界之窗等为主的游乐一条街,以芙蓉路和韶山路等为主的娱乐休闲一条街、以潇湘大道和湘江大道为主的湘江风光带和水上旅游线。

湖南大剧院和大剧院是长沙剧场两大领航旗舰。来自五湖四海的顶尖级演出团体经常光临这里举行盛大晚会。明星大腕是这里的常客,而湘籍著名艺术家更是常来这里倾吐乡音、乡韵与乡情。电视湘军已成为全国电视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电视剧《洽同学少年》、《雍正王朝》、《还珠格格》风靡全国,《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快乐大本营》等娱乐节目名震中外,收视率居高不下。

3.旅游业与娱乐业的整合

长沙旅游业与娱乐休闲业的完美结合是全程旅游发展的典范,可以说目前旅游者去长沙旅游的动机已很难分清是去看风景还是去感受娱乐氛围,二者相辅相成,完备的旅游六要素构成了一个联动的旅游系统,从根本上体现了旅游的体验性和愉悦性。

(二)旅游依托型城镇规划

旅游依托型城镇是指本身并不具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拥有毗邻景区的优良区位,利用较完善的设施条件,逐渐成为景区游客的主要集散地、食宿地、购物地和信息交汇地的小城镇。区域旅游城镇体系中,这类小城镇往往成为景区最经济、最有效的依托,其旅游开发因此是一种紧密依附于景区的功能互补型开发。然而,由于统筹规划及管理不力,往往导致以下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景区及周边旅游设施的无序化建设使景区“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趋势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景区氛围及生态环境质量;而另一方面,旅游依托小城镇因开发粗放、设施简陋难以吸引游客驻留消费,小城镇社区不能在较大程度上共享景区发展带来的利益。从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和景区相互作用的角度,构建二者珠联璧合、联动互促的紧密协作关系,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树立整合开发观,统筹规划并严格实施和监控

小城镇建设规划、景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等区域专项规划,都分别从不同侧面对景区与旅游依托型小城镇联动开发的实施产生影响及制约,其中以小城镇建设规划与景区规划最为直接。在小城镇确立为区域旅游产业布局的重点后,适应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相关规划都应从整合联动的角度,进行统筹谋划,并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例如,鉴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对一些可能造成较大污染的乡镇企业发展应严加控制。同时,对旅游业发展可能对小城镇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冲击,应寄予高度重视,从规划编制和管理控制上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和引导开发商、经营者、社区居民和旅游者行为。景区、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及其连接通道是一有机的整体,宜在整合开发观下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常见的现象是对连接通道建设的忽视,从而影响到旅游者的整体体验水平。

2.旅游者活动规律导向下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

旅游者从客源地出发,途经旅游集散地到旅游地完成整个游览过程,有其自身需求特征和活动规律,并非外界主观意愿所能改变。要把旅游依托型小城镇的发展放在旅游区域布局中整体考虑,重点处理好小城镇和中心城市以及重点旅游城市的功能配合和功能对接,旅游依托型小城镇不能贪大求全,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景区旅游吸引强度、游览时间及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在区域旅游城镇体系中的地位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特征。探究游客旅游活动规律和需求特点,并通过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导向下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能够保证区域旅游系统各部分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前提下,又从整体上实现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

3.适应游客深度体验需求,建设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系统

特色是区域旅游的生命力之所在,而地域文化是区域旅游特色的灵魂和内蕴。在景区和旅游依托型小城镇联动开发中,对地域文化个性的挖掘和传承就成为凸显当地旅游特色的关键因素。而且,这种地域文化个性的表现不应局限于一些符号化的表层视觉形式,更应自然地渗透进旅游产品、旅游设施及旅游服务的每一部分和各个环节。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在强化与景区功能互补的基本层次的同时,应从城镇风貌和文化内涵上尽力体现当地个性特色,以优良的生态环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本土文化氛围吸引游客。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受现代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影响,大多小城镇基本上已呈现出千城一面的风貌特征。这种类型的旅游依托小城镇从整体上作大的改观已不太可能,只能从其内涵上下功夫,围绕特色、周到的旅游服务作文章。而对于地处中西部偏远地区的许多小城镇来说,传统风貌犹存,民族风格仍在,淳朴亲切的乡野民俗仍能较深刻地感受得到,如果有毗邻高品位景区的优良区位或在旅游热线上,则可从整体上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小城镇景观,形成与景区的吸引叠加之效。

4.凝聚多方合力,促进区域旅游系统全面发展

对景区和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实施联动开发,涉及旅游业与当地相关产业问千丝万缕的联系,牵扯到当地政府、景区管理部门、景区开发商、旅游企业、城镇社区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的多重博弈,可谓错综复杂。在统一的形象导向下,要求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对相关产业要素实施有机整合,通过有效调节各方内在矛盾,构建和谐的旅游地人地和人际关系,以共塑鲜明统一的旅游形象,努力克服一流景区、二流乃至三流服务城镇的不相称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在于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发展意识,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构建紧密的利益纽带,辐之以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保障,激发联动开发的动力,凝聚各利益主体合力,谋求景区与旅游依托型小城镇间联动互促,不断推进区域旅游系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将旅游业培养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响应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而我国尚处在经济转型期,旅游产业转型也是目前摆在旅游产业发展面前的重要问题。而延伸旅游产业链,发展区域旅游将是实现我国旅游产业转型的发展趋势。区域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就是景区与城镇联动发展,即全城旅游开发和旅游依托型小城镇发展。其实质则是实现景区吸引力所带来的“拉客”效应和城镇旅游功能所产生的“留客”效应的对接。景区与城镇的联动发展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区域的旅游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毛长义,艾南山,胡国林,旅游依托型小城镇与景区联动开发初探[J],城镇建设,2007(8),31-35

[2]翟彦华,旅游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的和谐互动[J],城镇建设,2009(9),99―101

[3]王衍用,关注旅游规划中的城镇化趋势[J],理论研究,2006(7),38-39

[4]余求根,长沙市现代旅游业发展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5]朱红红,旅游景区品牌延伸机制与应用研究[J],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6

[6]吴晋峰,段骅,旅游系统与旅游规划[J],人文地理,2001(16),62-65

第4篇

【本刊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煤炭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面总结了煤炭物流发展取得的成就,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煤炭物流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明了煤炭物流发展方向。《规划》提出,要按照科学布局、高效畅通、协调配套、节能环保的发展方针,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完善煤炭物流基础设施,培育大型煤炭物流企业,健全煤炭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煤炭物流服务能力,促进煤炭物流科学发展。

根据《规划》,到2020年,煤炭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明显提高,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物流网络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物流服务绿色高效的现代煤炭物流体系。届时,铁路煤运通道年运输能力将达到30亿吨;重点建设11个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和30个年流通规模2000万吨级物流园区;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煤炭物流企业,其中年综合物流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的企业10个;建设若干个煤炭交易市场。

《规划》明确了煤炭物流科学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快铁路、水运通道及集疏运系统建设,健全铁路直达和铁水联运物流通道网络,形成“九纵六横”的煤炭物流网络;二是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加快应急储备建设,健全煤炭储配体系;三是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整合煤炭物流资源,发展大型现代煤炭物流企业;四是深化煤炭产运需衔接制度改革,建立以全国性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性煤炭交易市场为补充,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政府宏观调控有效、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煤炭市场体系;五是推广先进煤炭物流技术装备,加快煤炭物流信息化建设,完善煤炭物流标准体系;六是引导国内煤炭物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推进煤炭物流国际合作。

为落实好各项任务,确保实现目标,《规划》确定了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煤炭物流资源整合、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第5篇

一、指标完成基本情况

调查梳理结果表明,我市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各项指标进展良好,妇女参政、妇幼卫生保健、妇女儿童教育、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重点领域主要指标基本达标,部分指标接近达标。妇女规划12项主要定量指标中,9项指标达标或接近达标,达标率为75%(其中6项指标提前达到市2010年终期目标,3项指标接近达标),2项指标与终期目标相距甚远,1项指标无数据支持。儿童规划14项主要定量指标中,11项指标达标或接近达标,达标率为78.6%(其中9项指标提前达到市2010年终期目标,2项指标接近达标),3项指标与目标相距甚远。

二、主要重难点问题及原因

1、女性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应保持在40%以上,目前是31.38%。我市属于煤城,女性就业比例增幅不大,所以此项指标达标有难度。

2、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2010年应达到95%以上,目前是58.6%,离目标差距大。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工作起步晚、宣传不到位、企业认识不足是造成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低的主要原因。

3、婚前医学检查率城市应达到85%以上,农村应达到65%以上,目前:城市为0.22%,农村为0.08%,与目标相差甚远;忽视婚前医学检查,有可能造成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降低先天性疾病的有效预防,严重影响人口出生质量。2007年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患病率为2.85%,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0.72个百分点。

4、2007年,全市小学学生辍学率为0.15%,比上年有所提高;中学生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应达到80%以上,目前为49.2%,比2010年低30.8个百分点,达标有难度。贫困问题使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辍学率有所攀升;我市每年初中毕业生大约1.2万人,而高中招生数大约5000人,这就意味着每年有近六成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教育,存在着上高中难于上大学的问题。

三、几点对策建议

1、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召开专家评估组和相关部门协调会议,针对存在问题认真疏理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巩固已达标项,完成接近达标项,攻克未达标项。

2、提高数据监测质量。明确无数据支持项产生的原因;最大限度完善、补录数据空缺项;对无数据项和无法产生数据项的录入要区分清楚;建立和完善分性别统计数据库。

3、依据本市实际情况,对个别指标标值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

第6篇

关键词: 民航运输业; 安全管理;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16-01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时期,我国民航大众化、多样化趋势明显,快速增长仍是阶段性基本特征,中国民航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航空运输市场要求快速增长,综合安全保障能力丞待提高。“十二五”期间行业综合安全保障能力与快速增长的运输要求之间的矛盾将是中国民航发展的主要矛盾,低空开放政策的实施给通航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给通航安全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民航在航空业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有必要进行改革,需要尽快建立新的能够自我审核、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

“十二五”时期,中国民航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行业的安全工作,贯彻国家安全生产的工作总体部署,积极实施安全战略,以行业安全为主题,以增强综合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进一步完善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运行机制,持续提高安全水平,为民航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曾经一段时间,民航业内一直质疑中国的机场数量太少,也有人认为不是数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无论如何,《民用机场布局规划》的出台,使得这场争论落下了帷幕。至2020年,民用机场总数将达到244个,这对于旅客而言,机场数量增加了,出行就更方便了,但对于机场来讲,事情却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等待着机场的将是一场新的挑战。

市场运营、资源调配失衡、资源浪费、机场超负荷运转、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机场属地化改革、管理不到位、金融危机、机场存活问题,机场业饥饱不均的情况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题,不管是看中国民航的发展之路,还是看国外民航业的改革之路,对民航业的管制始终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序竞争的环境,以此发展壮大民航业。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强化民航专业人员资质管理,按照国务院要求完善企事业单位法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重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严格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从准入、训练、考核、能力、保持重点管控等环节入手,严格资质管理和监督管理。二是深化系统建设,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和行业安全水平,结合基本安全制度的建设,实施安全绩效管理,加大安全生产隐患的治理力度,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以及行业的安全运行品质。三是坚持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在促进安全生产、转变民航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学习并借鉴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的管理经验,促进中国民航科技进步以及管理上的提升。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积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的民航安全文化。中国民航的安全发展离不开安全的理念、安全的意识、安全的规章等航空安全文化因素的支撑,中国民航要进一步发挥安全文化在管理和运行中引领观念,塑造道德,养成作风优化环境,锻炼精神等方面的功能,促进持续安全,为促进民航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援。

榆林机场将大力实施“十二五”安全规定,进一步提升航空安全水平,为改进航空安全业绩作出积极的贡献。“十二五”期间,将是西北乃至榆林机场进一步缩小差距,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对外交往日益繁荣,为航空运输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家、行业到地方,其大环境较好,特别是西北民航、榆林机场经过多年的努力,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企业,为了实现宏伟的目标,从真正意义上“持续安全、科学发展”,还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不断改进、完善与执行的制度,在制度的范围内,规定了员工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等问题,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与规章制度,能很好地制约与发展员工,员工能在制度中不断提升自己,给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制度,关键的是看这个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任何人都不喜欢在一个约束性太强的制度里工作,但也不愿意在没有约束的制度里工作。恰当的约束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有的制度太过苛刻,对员工的束缚超出了实际工作需要,让员工感觉自己每时每刻都没有自由,这样,其工作的热情提不上来,工作效率低下,渐渐的对工作就失去了信心,导致发生人为差错,这是企业和员工都不想看到的结局,但在现实工作中,此类情况时有发生。

第7篇

一、物流政策法规建设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发展现代物流业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通知》的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明确政策措施的实施范围和进度,并加强指导和监督,确保实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目标。

2011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通知》精神,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1]38号)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意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等,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详细的实施意见,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发展现代物流业进行了规划和展望。

二、我国物流业现行政策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虽然国务院以及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物流运行的政策法规,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现行物流业发展政策的局限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物流发展缺乏指导整个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的产业政策以及相关的支持配套政策。目前我国对现代物流的理性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界对物流业务的重视和开发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政策导向定位不准,目标重点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现代物流作为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越国界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现实情况是,各地各级政府不分具体情况一哄而上,定位不准,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等相继上马,有些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三,现行政策多为部门法规,缺乏统筹物流产业整体规范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政策。从已颁布的法规来看,多是从部门角度出发对本行业的行为进行干预和规范,因而需要有能整合不同行业资源、具有整体性的法规,这方面现行法规仍有很大欠缺。

第四,事后政策居多,缺乏前瞻性、系统性。一项政策或法规应具有前瞻性,应能在事前就规范总体的框架,应能预见到一些将会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规范。但现行政策的推出多在事后,尤其是出现问题时才会想到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这非常不利于物流业发展。

第五,缺乏鼓励物流技术创新的政策。在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物流关键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物流技术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对物流中大量的、多变的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及时采集并迅速分析处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信息反馈功能,提高了物流运营的效率。因此,应尽快推出相关的物流技术促进政策,实现物流业关键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技术进步来推动物流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三、对今后制定物流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建议

第一,加快制定物流产业政策,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实现物流业的整体推进。当前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必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制定物流业的产业政策,这将有利于与物流发展相关的各个行业及经济管理部门,按物流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政策设计与推进,避免无谓的部门权力纷争。制定物流产业政策还将进一步促进不同领域相关行业在发展现代物流进程中的协调和配合,强调整体性发展,达到共同发展提高效率的目的。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以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干预本产业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商品、服务、金融市场的相关政策的综合。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在于弥补市场的缺陷;实现产业的超常规发展,缩短赶超时间;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是进一步推动物流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制定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后发优势理论;二是结构转换理论;三是规模经济理论;四是技术开发理论。

第二,树立物流业发展的正确政策导向,提升政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找准“切入点”,同时配合具体的相应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策观念,即要树立产业政策的观念,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观念,实施适度开放与保护政策的观念以及科学的行业管理政策的观念。其次,明确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物流业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构建高效率的区域物流网络,建立物流技术标准,促进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物流园区的有序建设等。最后,明确政府职能,即为物流业的发展构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引导和扶持物流业的规范发展,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分配,实现各方资源的整合,统筹调度,从而高效率地提供物流服务。

第三,构建物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物流业的规范发展有赖于一个规范的市场。构建物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建设内容,为此要明确物流企业的分类,明晰物流服务业的经营内涵,界定物流服务企业的范围;要建立市场监管体系,制定相应的标准,从严审批,从严管理,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的各种行为,进而实现整个物流市场的规范发展;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

第8篇

养殖场规划

(一)禁养区

1、闽江两岸各1公里范围。

2、黄墩村、各社区、生活区内。

3、高速公路大作段以下、环城路以下。

(二)禁建区

1、闽江1-5公里范围为禁建区。

2、村庄居民区500米范围内。

3、禁建区为环城路小作段以上,高速公路大作段以上。禁建区现有规模养殖场,年内必须完成治理验收。

4、严格在禁建区内新建、改建养殖场,禁建区内如际头洋只能保持现有规模,不能再建和扩建规模。

保障措施

1、加大组织领导。街道村(居)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召开多次会议,研究部署本辖区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工作,积极开展调整摸底,落实责任单位,确保规划制定工作顺利进行。

2、强化宣传监督。各居(村)、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污染治理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工作,加强对新建养殖场、禁建区、禁养区有关规定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畜牧业生产、污染治理氛围。充分利用宣传单、宣传栏等媒体,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禁建区、新建养殖场有关规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广大的环保意识,重点突出绿色环保,畜禽养殖业和生态养殖。开展专题新闻报道;对造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向社会公开曝光,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引导广大养殖企业发展生态养殖,走产业循环经济之道。

3、依法明确区划。依法明确划定,辖区内禁止养殖区、禁建区并公布实施禁养区、禁建区范围。彩红(禁止养殖区);黄(禁建区)两种颜色表示,加以文字说明。同时向社会公告,设立明显的范围标志。2012年8月20前,黄墩村负责划定禁止养殖区、禁建区的区域范围,并公布实施。

第9篇

链家地产作为服务性企业,以房产中介服务为核心,以地产、金融和商业三大体系为中心,包括与房屋租赁和买卖相关的多种业务。链家地产的企业愿景是行业的领导者让不动产服务业走进殿堂。链家地产于2001年11月12日正式宣布成立,到如今已经过去十余年光景,在全国十余座主要城市开设了分公司,现如今仅北京分公司连锁店面多达两千余家,拥有数万名经纪人,与数十家周边产业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链家的复合增长率超过了100%。

链家地产成立之时,仔细分析我国国情,基于新兴的房地产经纪服务业以及资源紧缺的市场状况,将自身定位为二手房经纪服务公司,制定了符合自己的增长型战略,目前在北京的市占率高于其他所有房产中介公司总和,稳居榜首;为了扩大链家公司的经营规模,更好地服务中国房地产事业,链家地产在全国重点城市设立了直营连锁店。链家的扩张采取以点到面的形式,选定城市开设分公司后,迅速选取地理位置优越的店面,十数家甚至数十家店面同时开业,快速占领市场,并以绝对优质的服务征服客户,赢得客户信赖,并很快获得城市内同行业领先的地位。

二、 链家地产的具体战略

链家地产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为适应国民社会的发展,对其服务产品做了适应的调整和组合,为其发展壮大做好了铺垫。

(一)新产品策略

链家地产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推出差异化服务的理念,创造了很多新产品,包含交易安全保障服务以及特色服务。

1.保障交易安全的服务

众所周知,房产交易是大数额交易,在国内房地产市场初期比较混乱,购房者往往更加重视交易安全的保障问题。“链家地产”独具慧眼,想顾客之所想,顺应市场需要,率先提出了交易安全信用制度以及具体的制度标准,行之有效的避免了交易风险。

①二手房交易基金托管:链家地产为了方便二手房交易前后,买卖双方过户的有效办理,解决买卖双方的顾虑,特意在在北京提出了二手房基金托管,并且选择国有银行作为中间人进行担保,保证了二手房交易流程规范和透明,保障房屋所有人的财产安全,这也成为北京二手房交易的性原则。

②房屋资源保真行动和全程承诺渠道,:与中国消费者权益保障协会合作,并且拿出一百万保证金,作为先行保障启动金的计划,即预先给予赔付金;2012年链家地产又在业内第一次提出了房屋资源真实的承诺。即房屋真实、委托真实和价格真实。

③阳光交易模式:推出透明交易操作,形成房屋买卖双方面对面,在法务人员的协助下并且签订三方协议。

链家地产的这些措施推动了国内房屋交易,特别是二手房交易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历程,在国内房产交易市场站稳了脚。

2.特色服务

①具有“国家在京单位已购公房上市交易的指定授权” 。1999年4 月有关部委颁布了旨在规范经济适用房和公有制住房出售的管理办法,明确了房屋二级市场的基本资格以及出售的基本流程,指定了公有房产上市销售准入制度。这个办法促进了此类房产交易的快速发展,交易增速达到了80%。2003年9月“链家地产”获得了“国家在京单位已购公房上市交易的指定授权”后,促进京城200万公房和100多万一手商品房的快速交易。

②“租赁和销双轨业务。对于在租赁和出售之间徘徊的业主,在链家地产均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租者可以得到稳定的租金,并且在租赁期间课灵活决定是否随时出售此房,这种灵活多变的房屋处理方式,实现了房屋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③“二手房转按揭”业务。此项业务大大增加了二手房的交易量。

④“年付月租”。和签约的出租房业主,链家地产给予一年的预付租金,这样保证了业主资产不减值,省心又省力。

⑤“定时售出”。对于急于出手房产的业主,一旦与链家地产签订了定时售出合同,逾期不售,链家承担违约责任。

⑥在交易量大的城市,链家地产建立金融交易中心和服务中心。

综上所述,“链家地产”在服务中落实诚信经营,为客户提供安全的交易保障、通过满足市场的多样化和需求日新月异而制定新产品来增加市场占有率。

三、 链家地产的发展对我国二手房中介公司发展的启示

(一) 我国二手房市场的发展现状

1.二手房交易量渐渐赶超新房交易量

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住房越来越紧张,然而各个新房项目要么价位高不可攀,要么地理位置及周边配套还有待完善,使得一大批购房者不敢、不愿出手,转而将目光投向了相比之下性价比高很多的二手房,可以说为购房者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众所周知,2008年全国二手房市场出现了可以说[11]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低谷,但相比于新房来说该年的二手房交易量却并不是很差,甚至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二手市场比较完善的城市,二手交易占比甚至要高于一手房。

2.自住置业客户是二手房市场的主流

根据近几年成交群体分析,二手房购房者以自住为主,其中刚需购房和改善换房占有最大比重,且其中的主要群体仍是本地居民居多。在居室选择方面,曾有人对北京市二手房成交数据进行过调查分析,被访群体中竟有高达82.06%的购房者选择两室或三室,比例之高相当明显;而在付款方式选择的调查中,只有17%的购房者选择一次性付款,其余均是或商业贷款或公积金组合贷款,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的二手房交易客户仍然以自主为主。

3.买卖双方对交易二手房所享有的信息不对称为制约交易重要因素

前边说过,我国的二手房交易市场起步较晚,前期发展还不是很健全,对于二手房房屋信息的登记不及时,很容易造成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等,从而导致房产纠纷,甚至会导致买方的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因此,一个完善的二手房交易制度及房屋等级评判标准亟待解决,否则会使买卖双方对二手房交易失去信息从而退出,降低市场交易量。

(二)二手房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买卖双方旧有观念问题

房产交易的根本是买卖双方,交易能否最终达成也完全取决于买卖双方,所以双方对于房产交易的观念及看法从根本上决定了房地产交易市场能否继续活跃进行以及能否稳定持续的发展壮大。在二手房市场中,这一问题尤其明显并且至关重要,买卖双方的生活理念,居住习惯以及对二手房交易的自身理解和固有思维,对于二手房交易市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供给和需求不平衡

根据专家分析预测,若想房地产交易市场真正完善,二手房的交易份额应该达到一手房的六倍左右,很显然,我国的房产市场距离这个目标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一般来说,房地产交易主要由投资型和消费型两大客户群体,近年来房产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资房地产,但又由于我国目前一手房市场总体来说仍要高于二手房,而一手房客户群体又多为消费型客户,因此对于二手房市场的影响非常大,使得二手房房源以及客源的供求比例严重失衡,对于二手房交易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反面影响。

3.中介机构存在问题较多

目前,由于二手房交易的不断发展,二手房经纪公司越来越多,看似购买二手房越来越方便,但是大多数中介公司用人门槛较低,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不是很完善,实则给二手房市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4.交易过程的信息不对称

现在来说,我国购房者想获得房屋信息主要是通过二手房房屋中介或者一些其他的房产网站等方式,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内的二手房产权性质错综纷杂,购房者想了解房屋详细信息只能通过房主了解,但房主一般很少会从客观角度评价,“报喜不报忧”,经常会隐瞒一些不利于房屋出售的信息,导致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等,有时很有可能会造成房产纠纷,损失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就目前来说,这种情况还很难避免。但是链家地产推出的四大安心承诺绝对是非常得人心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一旦房屋交易后发现时凶宅、辐射超标的房子一律最高原价回购,有查封或房屋费用未结清的情况下链家先行垫付,保障交易双方利益。

5.国家对二手房市场的政策、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国家对于二手房交易的各项相关政策还不太完善,虽然中央和各地区意识到我国的一线、二线城市的二手房市场发展不均衡,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控,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法规并未出台,收效甚微。针对于二手交易市场的发展,一线、二线城市之间二手房交易市场互相带动的各项方针基本还未出台,市场体制并不健全。

(三) 链家地产二手房营销战略

2011年北京链家地产决定进军宣布二三线城市二手房交易市场,初期投入达40亿元人民币,计划在2015年之前搞定15个二或者三线城市的二手房交易市场的经营规模,直营店数量接近2500家。链家地产CFO魏勇曾说,“链家在壮大的时候,把地区平衡作为主要的倾斜因素,就好像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业务过分集中于一线城市,那么规避风险的能力就会很脆弱,因此我们更注重于把风险平衡出去,实现优势互补,逐层削弱风险。2011年我们。战绩辉煌,不光诚如打入老人一些二线城市,还在,南京,大连、天津等地增加了门店数量。”

1.逆势扩张

到目前为止,链家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靠二手房交易业务A股上市地产公司。现在链家地产正准备在两年之内实现上市。

2011年是北京二手房交易的冰期,交易量同比下降了50%,受此影响,链家的成果也大致下降了20%~30%。“2012年是地产翻身的开始,在业内不景气的时候,虽然市场的利益会有所下降,但对行业领头企业来讲,这时候的市场占有率反而会提升。从2011年的对比可以看出,链家地产在北京二手房的交易量上,相对于北京市场的大环境来说,是处于上游的。换句话说,整体市场的交易量在劣势的时候,反而旗舰企业集中。”因此对于链家来说,这是一个翻身的好机会,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年段。事实也证明,在2011年。链家实现了逆势领跑,战略提升,宣传,企业形象,门店数量都是一路高歌猛进。

2.内功发力

地产中介行业的分散式财务管理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也有一定的机动性,也就是放权于子公司,因为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发展情况不同,特别是地产行业,不同城市之间差别很大,这就需要给予个子公司一定的自,各分公司根据当地和自己的情况状况来制定资金管理和支付的方式,和所在地的银行打好关系,更好的服务客户。有利必有弊,这样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做强做大后就会出现一些短处:比如资金分布于各子公司,没有监督机制,很容易造成铺张浪费,不能和利用,还会造成收支混乱,瞒报收入,给公司带来损失。

为了克服这种弊端。链家地产2010年和IBM开始了合作,通过构建互联网信息系统来有效管理日程工作流程,计划了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并且在合作的基础上搭建了互联网与业务管理规划,买卖业务流程和梳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有力推动了链家地产在买卖与人才方面的升级,为实现链家地产的转型和升级奠定了人次,管理,资金,服务,客源,形象等综合基础。

3. 诚信管理

据专家和资深媒体预测,接下来的10年,北京房产经纪行业佣金总额会超过180亿元大关,而放眼全国经纪行业资金总额会实现3000亿元,全国一手房的十分之一会以二手房的形式通过不同形式销售出去,尤以网售为主要趋势。消费者和房产拥有者的选择就更多了,因此信则立,房地产中介也是如此,建立诚信机制,是一个公司繁荣发展的前提,房地站中介的诚信缺失积习难改,成为社会广泛不满的诟病,那么面对如此巨大市场,利润当然也是巨大的,如何抓住客户,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10篇

【关键词】发展规划 企业管理 作用

企业发展规划是对企业总体发展蓝图的描绘,企业发展规划对于企业各项工作具体目标的制定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发展规划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需要充分重视发展规划的作用,充分发挥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企业管理中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

企业发展规划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对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十分明确的规划,指导着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企业管理中也有各项工作的目标,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忽视了企业发展规划的作用。目前企业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视不足

企业发展规划作为企业中长期发展的规划,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但是由于当前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发展规划的认识不足,导致企业发展规划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目前企业管理中大都制定了相对完善的企业发展规划,但是企业发展规划的落实工作往往难以实施。企业管理中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等都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季度计划和年计划,有的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视了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一些企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实现。

(二)企业发展规划制定不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企业发展规划是对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制定相对完善的规划和指导建议,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综合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了解企业发展环境。随着企业竞争的逐渐激烈,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日益复杂,大多数企业都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编制企业的投资和融资规划是企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发展规划中往往过于重视企业的投资和融资规划,导致企业的投资风险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一些企业对于自身发展环境和发展实际情况的了解不足,导致发展规划的制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策略的实施,导致企业的发展面临众多的风险。

(三)企业发展规划制定组织需要完善

企业发展规划制定人员需要对企业各项工作进行合理的汇总,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发展规划。目前大多数企业缺少完善的发展规划制定组织,导致企业的发展规划缺乏合理性。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组成人员都是各项工作的负责人,最后由企业的管理者对这些规划进行有效地整合。企业发展规划缺乏可行性论证工作环节,企业缺少相对完善的论证部门。企业虽然制订了发展规划,但是由于企业的发展规划缺乏可行性,在实际的企业竞争中往往占据不利的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企业发展规划制定组织不完善,导致发展规划未能有效落实,在实际的企业发展中发展规划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导致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

二、发展规划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发展规划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性建议,是企业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是对企业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和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设计。企业发展规划是企业各项工作开展的指导性文件,因此企业发展规划需要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和确定性。企业发展规划中还需要考虑一定的预防措施,降低企业发展规划中存在漏洞导致的不良影响。企业发展规划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发展规划提供企业发展的目标

随着企业竞争的逐渐激烈,加强企业的发展规划战略的制定可以有效地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发展中需要明确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对完善的措施,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发展规划是根据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等等制定出一系列企业发展策略,这对于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目标,有助于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

(二)企业发展规划促进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企业发展规划是针对企业发展环境以及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的相对完善的指导性建议,对于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规范化作用。企业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等策略,企业发展规划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制定了一定的发展目标,这样有助于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各项工作的效率。目前企业发展中过于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的质量管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近年来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投资规模,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严重威胁企业的发展。加强企业的发展规划有助于对企业的投资规模进行合理的控制,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发展规划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发展规划对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助于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企业发展规划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规划为企业各项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企业各项工作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机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竞争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竞争,同时也是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企业财务管理等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依据之一就是企业的发展环境,企业发展规划针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制定出了相应的发展政策,这有助于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四)企业发展规划对企业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企业发展规划不仅仅制定相关的企业发展目标,同时也对企业的目标实施进行一定的监督,对企业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监督和督促作用。企业的发展规划为企业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动力,能够指导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由于企业发展规划的落实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发展规划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企业发展规划部门具有监督企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的职能,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规划的不合理部分。发展规划部门对企业工作的监督也是对企业发展规划合理性的监督,能够及时处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发事故,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发展规划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能够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企业管理中发展规划的建议

企业管理中发展规划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有助于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企业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发展规划难以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更需要不断完善发展规划,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重视企业发展规划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

企业发展规划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有助于企业各部门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随着企业竞争逐渐激烈,企业发展规划在充分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发展的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调整和改革,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能够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重视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保障发展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提高企业发展规划制定的合理性

企业发展规划是企业各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企业发展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企业发展规划中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并不十分完善,缺少对企业人才的职业规划和培训工作,严重影响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今后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结合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企业发展环境现状,制定出相对完善和合理的发展规划。目前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竞争的重要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人才管理发展规划中需要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断发挥企业员工的潜力,实现企业员工的最大化利用,充分发挥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企业人才管理规划中需要增加超前意识,由于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需要对当前人力资源队伍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在企业发展变化的同时合理安排工作人员,保障人才队伍的合理性,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

(三)重视企业发展规划的落实

企业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可行性预测,确保企业发展规划的有效落实,确保企业发展规划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企业虽然制订了相对完善的发展规划,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没有按照发展规划进行管理工作,导致发展规划仅仅停留在形式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发展规划逐渐得到重视,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确保企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企业的管理中需要针对发展规划制定各部门的执行预案,通过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制定出相对合理的具体实施策略,确保发展规划能够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项工作中,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中也需要增加可行性测试工作,通过发展规划的实践不断完善发展规划,确保发展规划能够真正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完善企业发展规划组织部门

企业发展规划部门作为企业发展规划指定的重要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需要提高企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人员的素质,完善发展规划制定队伍。企业发展规划是企业发展的整体性目标,也是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整体规划。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发展规划人员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企业发展规划工作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发展规划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其他企业的发展现状。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制定队伍,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发展规划组织部门的结构。企业发展规划组织部门的结构设置需要进一步进行合理的设置,不仅仅需要有相关的决策机构,同时还需要有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确保企业的发展规划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企业发展规划组织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需要充分重视发展规划部门的作用,落实发展规划部门的工作,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随着企业竞争的逐渐激烈,加强企业的发展规划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企业发展规划不完善或者是发展规划缺少执行力,导致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缺少相对完整的目标,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发展规划的作用,制定相对合理的企业发展规划,能够真正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树平.关于企业发展规划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9).

[2]张瑜珍.论发展规划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经济师,2013(03).

[3]谢耀州.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发展规划[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03).

[4]俞菊华.论优化企业的人才发展规划[J].上海企业,2012(06).

[5]徐洪波.关于企业发展规划投资管理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9).

第11篇

A中学是江苏省的百年老校,也是一所四星级省级名校。其百年的历史发展,为学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办学传统。先进的管理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卓越的教学质量为学校赢得了省级名校荣誉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之后,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把教育或学校发展规划当作引领教育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A中学也于2010年底启动了“十二五”学校发展规划活动,并以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为活动的主要内容。

为制定“十二五”学校发展规划,A中学做了大量工作,不仅有学校领导、师生代表等人的大面积参与,而且邀请了校外规划专家团队的全程指导和参与;不仅认真组织了学校发展规划的专项调研,而且对学校发展规划提纲和文本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和定稿。从专项调研到规划文本定稿共用了4个月左右时间,参与人员有100多人,其中参与访谈的学校领导(包括校长)6人,教师代表10人,高二学生代表18人,规划专家4人,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100人左右。从参与程度看,除了校长参与过规划提纲和文本的商讨之外,基本上是规划专家完成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学校领导、师生代表也只是参与了前期调研,而没有参与到规划制定的具体活动中去。用校长的话说,正是因为学校的重视,才邀请规划专家参与到学校发展规划活动中来,并全权委托规划专家来完成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通过与校长的交流,了解到,A中学之所以请规划专家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一是认为规划专家水平高,制定出来的规划不仅可以反映出学校的品位,而且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二是认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负担重、时间紧,没有精力完成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同时认为,即使能制定出规划来,也不可能达到专家的水平。

从规划的制定来看,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出台奠定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

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整个过程中,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是非常重视的。如,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启动之前,学校领导就与校外专家交流过看法,认为好的学校发展规划能够引领学校未来的发展走向,并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从与学校相关人员的访谈对话中也可以感觉到,A中学并不只是想走形式,而是想通过规划的出台实现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变革。同时,学校还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前往学校商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相关问题,安排调查了解学校发展现状等具体事宜。在专家起草规划文本过程中,学校领导两次就规划提纲、学校战略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和重点工程等内容与专家交流了看法,提出了相关意见。在规划文本形成后期,校长还把刊载有当地兄弟学校发展规划的报刊送给专家作参考,一方面表明其他学校发展规划已经出台,A中学的学校发展规划必须抓紧时间制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A中学的学校发展规划要与其名校的社会声誉相呼应,超越普通学校发展规划的水平。在很大意义上说,是校长等学校领导的重视促进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形成。

2.校外专家成为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最重要主体,全权代表学校进行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

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最初是由校长提出,校长也对制定过程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校外专家在接受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任务之后,首先对学校中层管理者、教师、学生代表等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学校师生代表按照访谈话题和问卷项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供了一些具体信息。随后,根据调查情况,专家们撰写了学校发展规划前期调研报告。最后,在收集、分析、整理相关资料基础上,专家们起草了学校发展规划的框架及规划文本。因此,宽泛地说,学校领导、师生代表和校外专家等都参与到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成为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主体。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校外专家成为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绝对主体,学校领导、师生代表更多是被动参与到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个别环节。

3.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以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建构规划提纲、形成规划文本为主

从过程看,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出台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规划专家了解学校发展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资料收集等方式,全面地了解、分析、诊断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机遇、问题与挑战,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了一些具体信息和资料。第二阶段是就重要问题在与学校领导讨论基础上,校外专家建构出学校发展规划框架。在规划框架建构之前,校外专家与学校领导就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品牌、学校发展定位等战略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和斟酌。基于此,校外专家构建了学校发展规划框架,并与学校领导进行了沟通、讨论和修改,框架中的各部分内容细化到了三级提纲。第三阶段是校外专家起草、形成规划文本。规划文本初稿形成后,与学校领导再次进行了讨论,三次讨论、修改后才形成规划文本定稿。

4.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呈现出了立意高远、内容全面、形式规范、语言精致等完美样态

学校发展规划虽然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求,但不可缺少一些基本的组成部分,如,必须包括学校的现状分析、顶层设计、发展目标、优先发展项目、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从规划文本内容上看,不仅文本形式上要有一定的规范性,而且语言要精准,不能大话、套话过多,随意性太大等。由于A中学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本是由专家起草,体现了规划文本规范性,不仅立意高远、内容全面,而且形式规范、语言精致,因此,A中学学校规划文本完全达到了学校发展规划提出的文本规范性要求,学校领导和规划专家一致认为A中学的规划文本可以称得上是规划中的范本。

二、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活动的问题分析

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活动尽管是个案,但也反映了当前学校发展规划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基于这一个案并超越个案,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发展规划活动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从理念看,学校相关者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存在着规划价值不清晰、定位模糊,只关注静态规划文本的形成等问题

英国学者哈格里夫(D.H.Hargreaves)和霍普金斯(D.Hopkins)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为了学校的发展、管理变化而采取的必要行动,是对学校发展过程进行描述且更为规范化的一种解释,是施加给学校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革新方式[1]。也就是说,学校发展规划不仅仅是形成规划文本,它超越了“成文”的价值追求,而是一种引领学校发展的学校管理理念创新和管理行为改善的过程,其最终价值在于通过学校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人的发展,也即是“成人”。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学校相关者通常认为学校发展规划只是一种文本,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而打造出来的,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它内在的“成人”价值。A中学全权委托校外专家起草规划文本也即是对学校发展规划价值认识不到位的反映,没有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是学校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对学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进行诊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尽管形成了精美的学校发展规划文本,但是其内在价值得到了多大程度的体现还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2.从主体看,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存在着师生主体行为弱化、家长等相关者参与缺失、校外专家学术独断和包揽等现象

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主体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集体、学校师生、校外专家、家长等其他相关者,他们都有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工,如,校长等学校领导是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关键人物,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要发挥好统筹、引领等作用;学校师生不仅要为规划的制定提供真实而具体的信息,而且还要以规划制定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规划制定中来;校外专家是规划制定中的顾问,主要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起到专业指导、支持、科研咨询和引领作用;家长等其他相关者是学校的合作者,应该发挥他们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和制造舆论氛围等方面的作用,任何主体角色缺失、行为包办都是有违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原则的。从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来看,除了校长等学校领导的统筹作用得到了部分程度的发挥之外,其他主体的行为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学校师生只是完成了专家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而没有具体参与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来;家长等其他相关者完全没有参与规划的制定,成为了绝对的局外人;校外专家包揽了规划制定的所有工作,尽管几次与学校领导进行过讨论、对话,但其中也存在着学术强权和独断的现象。

3.从过程看,学校发展规划的动态过程性没有得到体现,强化了规划的制定而忽视了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等环节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含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价等环节。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是学校校长、师生,规划专家以及家长等社会相关者,在相关原则制约下,对学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进行研究基础上而形成规划文本的过程。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是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对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过程,也是学校发展目标、任务得以实现和学校人员得以发展的过程。学校发展规划的监督与评价是为进一步挖掘学校优势、特色,了解学校发展目标任务达成度,而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进行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三大环节都具备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缺少任何环节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过程。由于没有对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环节进行了解,在此不宜直接对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过程是否完整下定论。但至少可以说,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割裂了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评价之间的连续性,因为学校发展规划是委托给校外专家制定的,学校教师等规划主体的绝对地位弱化了,于是,教师对学校发展规划的认同度不高、且缺少参与积极性,那么,即使有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也只不过是在强制执行,缺乏民主参与的氛围、态度和能力。

4.从内容看,存在着规划内容多而全,重点发展项目不突出等问题,特别是没有将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作为战略要素放在规划的核心地位

学校发展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的现状基础、学校发展的理念、学校发展的目标、学校优先发展的项目以及保障系统等五大方面。现实基础是对学校内部的办学优势、劣势,学校外部的发展机会、面临的挑战等进行的综合判断;发展理念主要是对学校精神、教育品牌、学校办学定位等进行的战略思考;发展目标是学校教育哲学引领下的办学思想或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表达;优先发展项目是基于学校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所确定的需要重点完成的发展任务;保障系统是确保学校发展规划活动顺利开展所应采取的措施安排等。尽管A中学在学校发展规划内容的设计上包含了这些方面,但是规划制定专家毕竟是学校发展的局外人,不可能对学校发展的所有情况有很深的了解,因此,在规划内容上不仅存在着追求内容多而全、优先发展项目没有针对性,而且存在着学校发展问题诊断不清、愿景目标设计缺乏适切性等问题。就以学校发展目标而言,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包括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学校德育、学科建设、学生素质、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管理改革等目标体系。全面目标体系的设定必定需要相应的任务完成来达到,这种多而全的目标、内容设置很容易造成有些重要任务无法集中精力完成,目标无法实现,而有些不重要的目标或已经完成的任务占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为重要的是无法使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等重要内容受到重点关注。

5.从环境因素看,不仅体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束过多、过严,对规划实施、监督缺乏指导,而且存在着社区舆论宣传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间的等级关系不仅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事情过于干预,而且使得学校过多地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行事,对许多学校而言,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只是在完成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任务,是为了应付检查需要。于是,学校发展规划通常被窄化为形成规划文本,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忽略了对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与指导,更是使得学校发展规划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发挥出其促进学校发展的价值。从社会舆论支持看,由于中小学与社区间缺少实质性联系,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不仅学校不主动争取社区对学校发展的合作与支持,而且社区对学校的事情也漠不关心,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自身的事情,由此,不管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还是实施都无法赢得社区的理解和支持,更不可能获得他们主动为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了。从A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可以看出,学校在环境营造,特别是在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赢得社区舆论支持等方面还是做得很不够的,基本上没有与他们建立任何联系,也没有争取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从而使得教育行政部门和社区等其他教育相关者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任何程度的发挥。

三、学校发展规划改进的对策建议

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学校发展规划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采用“学校发展计划”的概念,并在90年代中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我国学校发展规划实践看,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上述诸多问题。为促进我国学校发展规划更进一步发展,基于以上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改进措施。

1.在理念上,学校相关者要转变学校发展规划只是“成文”的形式主义观念,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具有“成文”、“成事”与“成人”三重价值取向[2]

仅以“成文”来界定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取向是形式主义的观念和作风,也是对学校发展规划的简单理解和认识,“成文”取向的学校发展规划即仅仅把学校发展规划当作一种文本,通常情况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而打造出来的,只是表明学校有“规划”的事实,而不考虑其他价值。在学校发展规划实践中,所有学校相关者都应该抛弃这种片面的想法,而应该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在具有“成文”取向的同时还具有“成事”与“成人”的价值取向。“成事”取向的学校发展规划是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等看成是学校日常工作要完成的任务之一,认为规划做完了事情也就做完了,任务也就完成了。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引下,学校发展规划比较关注学校事务的发展。“成人”取向的学校发展规划是把学校发展规划当作促进人发展的方式或手段,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关注到学校每一个人的发展,把促进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实现看成是学校发展规划的目标。其中,“成人”的取向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最终价值追求。

2.在主体上,校长要在争取专家等其他相关者专业指导的同时,更应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的作用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尽管对于中小学而言难度很大,需要规划专家等相关者的大力指导与支持,但是并不能由此而弱化甚至取消学校教师在规划制定中主体作用,而应该以学校教师为绝对主体。在确保教师规划制定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与专家合作、邀请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校教师提高对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的认识,从而发挥他们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积极性、提升规划制定能力,切不可以外包的形式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全权委托给校外专家来完成。这种外包的规划制定方式对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能力提升没有多大作用,违背了学校发展规划的管理理念,也使得规划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当然,学校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到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去,而不应该把其当作一种负担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发展规划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3.在过程上,学校要在重视规划制定的同时,强化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等环节,从而使学校发展规划在过程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前面已经提到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包括规划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价等环节,只有当三环节整合时,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才是完整的,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否则会存在价值缺失。如果只制定规划文本而不投入实施,规划中的目标无法实现、任务无法完成,学校中的人也无法得到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划的实施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最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校发展规划价值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的监督与评价主要是通过收集规划实施中的重要信息和数据、总结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规划目标的达成与调整、规划内容的修正与完善提供依据。因此,学校相关人员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形成规划文本的制定过程只是规划过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把规划文本投入实施,并对其实施过程加以监督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4.在内容上,要在遵循学校发展规划规范前提下,以学校发展现实为基础,提炼学校发展理念,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优先发展项目

规划内容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学校发展的综合因素,不仅要通过调查、分析、诊断学校目前发展的现状,深入了解学校发展的优势、特色和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要根据学校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等,在专家指导下对学校发展理念进行提炼,发展理念的设计中要使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等重要因素得以体现出来。在学校发展目标的确定上,切忌追求多而全,也不应该假大空,因此,规划目标的确定既要基于学校的发展理念,又要考虑到学校既有的现实和发展条件,从而使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性。学校优先发展项目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学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又要考虑到数量的适宜性,特别是不要确定数量过多的优先发展项目,而要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其中,中学优先发展项目不宜超过6个,小学不超过4个[3]。

5.在环境因素上,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社区等其他相关者要为学校发展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信息、资源和舆论等多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家长、社区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他们能为学校发展提供政策、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有力维护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发展规划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他们的共同参与及合作。就家长、社区代表而言,他们是学校发展的合作者与支持者,应该参与到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来,帮助学校健全运作及发展,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发挥出捐献资源、提供信息资料、营造舆论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他们是学校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不仅应该加强对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实施的监督、管理和评价,而且还应该从思想、政策及经费等方面帮助学校发展规划工作顺利开展,从而推动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楚江亭.学校发展规划:内涵、特征及模式转变.教育研究,2009(2).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规划;低碳背景

在世界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低碳经济发展是未来的必然方向。从地域角度来说,城市发展规划低碳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划间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内在联系

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中,低碳经济缘起于排放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严重后果。IPCC在1990年阐述气温升高的危险后,以此为强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有紧密关联,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 年《京都议定书》分别强调减少排放温室气体是国际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全球变暖业已无法逆转,排放温室气体减排是世界各国的生存和发展严重阻碍。

现代城市发展规划开始于城镇化建设,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得大量农民从农村到城市成为工人,导致城市数量和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增加。人口流动加速和工业使得城镇化建设加快了进程。传统城市向着工业现代化城市转变,也给城乡设施如何布局带来难题,这些难题对城市进行现代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城市发展规划进行探索,提出许多理论,极大促进了城市发展规划的现代化学科和现代化体系建设。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共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互相作用,互为依托。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实际性质

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和城市发展阶段,发展特征是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城市化经济的发展,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开始朝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演化。我国城市数量多,规模大,经济和城市发展过程的能源消耗位于世界前列,根据IEA报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的同时,低碳减排任务巨大。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越来越产生关联,发达国家外移高能耗企业,对包括我国履行减排温室气体和发展低碳经济带来很大阻碍。我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水平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部分城市尝试进行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率。我国低碳经济须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低碳建设,减排、节能促进新能源、新经济的发展。我国低碳经济重点应在于升级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要积极利用已存在的产业,结合新能源的产出和利用,实现低碳产业的低碳发展、低碳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要减少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为关键,建立生态、绿色、环保的低碳城市,强调以人为主,建立复合的低碳城市生态系统,侧重于系统、层次和环境。

三、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特征

我国的城市发展规划是为了维持城市发展的公共生活秩序而进行的未来空间的设置和安排的具体表达。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特征是建立在城市的发展、思路、总体布局等基础上,安排合理空间达到节能、环保和减排的规划目标,主要表现为:

1、低碳城市规模适度

我国的城市规模与碳排放量有正向联系,既城市规模越大,则居民碳排放量越多,更深层的表达就是人口越增加,碳排放水平越高。从这一理论看,只有适合的城市规模才能保证城市碳排放的相对合理。

2、低碳城市紧凑形态

我国城市发展要持续发展,则城市形态必须相对紧凑,要充分成复合土地利用效应,因为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城市密度、城市交通和碳排放间有紧密关联,紧凑土地予以复合利用,多功能结合,有助于降低居民的日常出行成本,对提高城市密度,推进城市交通利用效率有积极作用,进而减少碳排放量

3、低碳城市高效交通

交通作为我国城市的碳排放来源,主要是指排放汽车尾气,不停增加的城市道路建设都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阻力。所以我国应建立居民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合理、高效的交通体系以降低城市碳排放增长。

4、低碳城市低碳政策

在一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之初,就要考虑低碳发展为主,留下足够的用于低碳建设的政策实施空间。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城市低碳发展的操作空间,制定低碳政策,并规划、实施低碳措施,促进低碳观念普及和低碳技术应用。

四、低碳经济前提下的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对策

我国现在的城市发展规划对发展城市和管理城市有着重要的任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和管理等措施,要围绕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展开。

1、转变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

转变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建立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体系。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时期,也要相应地改变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目标,调整、研究我国的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有机融合渠道,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和体系。

城市发展规划以低碳为出发点,要遵循城市本身固有的复杂结构,认清碳排放不断增加的影响因素,要找到适应低碳经济下的、可以覆盖城市发展的低碳理念。城市发展结合低碳目标,为发挥城市发展规划对低碳经济的调控作用,低碳城市规划必须关注城市的消费全过程,加强低碳、环保、节能、生态等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

2、探寻城市低碳发展模式

探寻我国不同城市低碳发展模式,创新规划内容。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要降低碳排放、增加碳汇两种方法,城市发展规划要与这两种方法结合,研究碳源和固碳地,探寻城市发展规划与低碳经济发展的适应模式,创新城市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减少碳排放主要通过合理确定城市的人口和发展规模、促进城市紧凑性突破和多方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等方式来达成;增加碳汇指经由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增加绿化、限制城市任意扩充规模和建设、健全城市生态环境等实现。

3、调整低碳城市规划的城市规模

改变传统的建设城市以人口数理决定城市规模的方法,改由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空间和规划规模的决定因素。生态承载力可以客观、准确地说明城市和自然间的切合度,能严格控制城市发展影响自然的负面程度。以城市生态承载力决定城市发展规模更利于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化发展。

4、强化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策略研究

我国必须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规划实施对城市发展的安排和管理作用,强化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策略研究。低碳作为经济发展方向和城市规划的新兴观念,我国低碳理念推广和宏观计划还远远不够,城市规划必须依靠可行的低碳发展策略才能确实实施。要尊重城市发展的低碳特点,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的低碳措施。

参考文献:

[1] 毛小苓、田坤、李静萍、李天宏、刘永伟. 城市生态需水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9(02)

[2] 中国低碳城市论坛——(2012河南)智慧低碳城市顶层设计[J]. 城市规划.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