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

时间:2022-05-30 17:2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名师工作室,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名师工作室

第1篇

(一)网上"刘峰工作室"建设:

作为济南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刘峰工作室"网上博客围绕研究初中语文教学,已发表博文六百五十多篇,访问量已达223,000之多,苦心经营,力争不负"优秀济南市名师工作室"称号。

(二)支教送教

2014年,先后数次赴三中、六中、刁镇、相公等中学参加我市名师办组织的名师下乡支教送教活动。

(三)义务辅导

在2014年暑假期间,积极响应我市教体局在初中学段开展"走进乡镇"义务辅导活动,先后赴龙山、三中、文祖、圣井等中学参与我市的名师下乡义务辅导活动,为传播章丘初中教师伟岸正直、阳光大气的正能量,洒下了汗水,付出了辛劳。

(四)定点支教

本学期,根据章丘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名师工作室定点支教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多次赴定点学校圣井中学参加支教活动。本学期的支教活动主题为"同课异构,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品级".采取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刘峰工作室"成员和定点支教学校语文组的老师共同展示同一课题和同一课型,有我进行点评和重构;二是我针对初中阶段普遍较为薄弱的写作教学执教示范课供该校的老师借鉴和商讨。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使定点支教活动不走形式,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工作室主持人的带头辐射作用。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二)教研培训方面

(三)论文与报道

三:存在的不足和今后改进的措施

"刘峰工作室",这里有属于我们的世界,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让我们交流、共享、共赢。在看到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醒的意识到,在工作室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最典型的是长期存在、难以克服的的"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对所做过的工作在梳理和反思方面力度不够,尚欠缺更前沿、更高端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和支撑,工作距离原点虽也渐行渐远,但距离应达到的目标还相去甚远,自我的提升幅度缓慢,不能游刃有余地发挥工作室主持人的作用,所以"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领导之命".

第2篇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形容此时的心境一点也不差。学员们初见时那份青涩还那么清晰之时,半年光阴倏忽而逝,回首这半年的历程,我们忙碌且充实着,从陌生到相识,从生疏到默契,我们共同经风雨,共同面对困难,逐渐成为一个亲密无间的团队。这里凝聚了李雅老师的心血,也凝聚了各位工作室成员的辛勤努力。回首过去,往事历历在目,现总结如下:

一、学习

1.重视读书,提高学员教育理论素养。

词人黄庭坚说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对于日日在讲台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之人,尤其是语文教师,若不常读书,无鲜活的语言轮换,当真会是面目可憎了。成员们充沛的精力,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也常让我叹服,这学年与他们一起配阅了

《爱心和教育》(李镇西著)

、《给出为人师女儿的二十条建议》(于永正著)、《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小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等涉及各类教育范围的书籍,结合研读理论引领,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使学员们沐浴在国内外教育名家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阳光雨露中,从而使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提升。成员们还自读了王尚文老师的《语感论》、《走进

语文教学之门》,吴菲的《不跪着教书》等书籍。我们于

6

30日在××小学举行本年度最后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共读教育专著,感悟教育真谛”,在书香中为本学年工作画上圆满句号。

2.重视习得,提高学员教育教学水平。

外出学习,尤其是与县市名师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对成员们的冲击都是无法想象的。今年

5月

12日、工作室成员有幸参加了由××区教体局和××县组织的校际交流活动。此次活动,聚集了如××、×××等周口商水两地知名教师,每一分每一秒都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通过汇报交流,工作室成员们增长了见识,收获了经验,在他们身上学到的不仅是课堂艺术,更是语文人的不变的温暖的情怀。

二、实践

1.同课异构

课堂永远是教师的主阵地。学员年龄轻,教龄短,实践少。所以本工作室聚焦新课程,打造特色课堂,引领学员们不断提炼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水平。

每一次上课,对学员来说都是一次煎熬,更是一次磨砺一次提升。如一位学员所说“累并痛并快乐着

”。另外我们特别安排了听评课活动,此项活动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是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课前教学设计的有序性,

特别是教学环节的有序构建,教学内容的有序安排和学生思维的有序调动,其次要善于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并及时付诸实践,最后要通过与他人交流与分享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送教活动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专长,结合工作室年度计划,5月26号小语名师工作室一行5人前往××区×庄学校开展“送教”活动。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张××老师也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工作室“送教”活动,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为同仁们传递了教学的新理念,既彰显了工作室的引领与辐射,又促进了自身的提升与发展,实现教师间的教学互助,共同成长。

三、成效

工作室一年来不仅展开了大量的听课、评课、交流学习活动,学员还积极参加各项工作,使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快速提高。**、**、***老师代表本工作室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名师工作室赛课活动。她们用优异的表现,获得了评委及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工作室里的老师也到兄弟学校举行交际交流活动,我们工作室里的张**和刘**

老师参加了送教活动,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展示了工作室成员的风采。除此之外,工作室成员通过阅读和撰写教学生活随笔,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成员们的8篇优秀作品在《教育时报》、《**晚报》发表,这些作品是对她们平时写作积累的肯定,也展现了各位成员在教学和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遗憾

1.各成员由于相对较分散,工作量多教学压力大,集中起来搞一次活动十分不容易。

2.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水平有待提高,网上学习交流、互动能力有待加强。

3.工作室网站维护、内容更新等还需多花功夫,努力办出特色,形成亮点。

五、展望

1.继续探索特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争每一位学员都能各有特色,各具风格。“语文能教给学生的只能是自我”,那么保持每个人的个性,发挥他的特长,才能使语文园地百花争艳。

2.加强对课程改革的深入学习探讨,继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落实”、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

”、“文本细

”、“关注、写作、过程

第3篇

要经营好网络工作室,名师需要提高自身参与的自觉性。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名师作为优秀教师的代表,在认知、创造、发挥潜能等方面优于普通教师。不仅自我提升的需求意识较强,也具有将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成果贡献给青年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自觉性。但是,每个人又都有惰性,需要一定的约束。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本身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和约束,要利用名师团队的力量促进名师的再提升。

教师参与也需要激发积极性。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主业,教学研究是专家的事情,对自己来说至少是副业,所以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名师需要在本校或者本地区积极引领,“招兵买马”,壮大队伍,通过开展一些创意活动,将有志教师引进名师之门。在清晰规划的前提下,让各个层次的教师在你的工作室登录即有所得。教师的请教,能得到名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点拨;教师参与活动,能够得到名师的鼓励和帮助;教师提供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名师的一句感谢话语;教师通过参与工作室取得的成绩,能够得到名师由衷的赞许。一个回帖,一句赞誉,都能温暖人心,凝聚人气。表彰积极分子,无论是对于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物,还是积极参与工作室活动的普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是十分必要的。趁着他们有积极性的时候多给予鼓励吧。有了积极性这个前提,网上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开展就变得不那么举步维艰了。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网上名师工作室的经营,何其相似!

活动是团结人的最好载体,网上名师工作室的人气需要创新活动来支撑。如果只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开一个会,名师工作室举行一次活动,无论是对于名师还是参与者来说,也许只是一阵子的热情。持久的活力来自经常性的活动。活动需要创意,品牌项目的维持,也要有些常见常新的小项目活跃人气,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如何让工作室长期具有吸引力,具有人气?关键有两点:一是有适合的活动形式,二是不断更新活动形式。网上名师工作室的经营不妨采取如下几个措施。

一、学科沙龙系列化,让网上名师工作室成为研究之家

专题沙龙。这种形式在教研活动中最常见,也最容易组织。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求,设置系列化的专题,阶段性地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进行深入研讨。采用主题跟帖的形式,前有车后有辙,交流便捷,不受时间限制,节约人力成本。道理愈辨愈明,很多疑难问题和困惑也可能在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得以解决,参与研讨和辩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专题学习的有效方式,是反思型的学习方式。

课例研讨。大家围坐交流研讨固然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或文本形式将自己执教的课例拿来供大家研讨点评,更是十分节俭的形式,也有助于改变当前教研活动套话多、批评意见少、主题偏离的现象,网络发言更加理性,众说允许纷纭,褒贬可以互见。在网络平台上展示,实现资源共享。

二、资源库共建共享,让网上名师工作室成为资源之源

名师工作室除了组织活动以外,还可以建立学科资源库,吸引本校和本地区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建立学科资源库。现在的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现象十分普遍,人力、资源都是浪费。如果能够利用网上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对一校或者一地区的学科教学资源进行集中建设,省力省时,且资源又丰富,做大才能做强。网络很奇妙,资源库建立越庞大,就越能得到关注,越有人气,也就越能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不仅是资源库的建设者,也是这些资源的享受者。资源库成为大家使用的工具平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全。当教师要找某方面资料时,首先想到的是到工作室来查找,这样,名师工作室就成功了。

三、组织挖掘集体智慧,让网上工作室成为智慧之源

一个名师工作室,不是只有一位名师在活动,而是在名师带领下众多教师参与的活动室;名师工作室需要挖掘智慧,绝不是挖掘名师一个人的智慧,而是开发众多参与者的智慧和潜力。每位教师都有教学智慧,很多教学智慧也是在教学研讨过程中碰撞产生的。无论是专题研讨、问题探究,还是课例研讨,都是众人智慧碰撞相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挖掘教学智慧是名师和参与者共同的使命和追求。

四、运用师徒成长案例,让网上名师工作室成为名师摇篮

培养名师和创立名师工作室的目的不仅在于宣传名师,还在于培养名师,借鸡生蛋,让名师产生名师效应,培养更多的名师。鲜活的案例最有说服力、示范性和启发性。如果能够经常提供一些指导教师成长和教师专业成长历程的案例,对于明晰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名师指导能出高徒,高徒同时也塑造了名师,教学相长,师徒共进。每位名师都是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沿着名师成长之路行走,也会成长为新一代名师。网上名师工作室可以成为名师成长的摇篮。

五、开发便捷、强大的功能,让网上名师工作室便捷如家

第4篇

一、“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主要作用

工作室这种源于西方、能够集合最好资源的工作组织方式,它所具有的专家牵头、资源共享、团队合作、权责清晰等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校的关注,并深入贯彻与实施。

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推行“名师工作室”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名教师的示范导向与专业引领作用,建立学校内部和校际之间优秀教师合作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骨干教师提供更好的成长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有效推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有利于学校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形成办学特色,突出专业及学校的品牌效应。

二、“名师工作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已形成了“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名教师”的递升之路,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名师工作室”举措,这在素质“双师”型变化、能力专业化提升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大大改善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与水平。

但总体来看,“名师工作室”之路走得并不是很顺,或者说“名师工作室”的内涵和功能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工具或摆设,甚至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名师建设工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专业建设的两翼是硬件投资和师资建设,硬件投资成效快,而师资建设却是系统性工程,见效慢。虽从长远角度看,师资建设是学校建设的灵魂工程,但谁也不愿意花精力去好好地搞,因为功利性决定你等不起。

(2)建立“名师工作室”的基础是有一批理论水平高、教学业务精、创新能力强、工作业绩多、社会影响好的骨干教师。缺乏体制保障、机制激发,要形成一定储备量的骨干师资队伍,难度比较大。

(3)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薄弱、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名师建设工程。

(4)学校领导战略眼光、策略选择、专业规划、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名师建设工程,尤其是“名师工作室”能不能得到强势推进。

三、“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基本策略

在社会舆论上,我们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名师工作室”可以看作是一种品牌标志性建设工程,但它不仅仅限于工程。在名师定位问题上,要注意的是它既是一种荣誉,又是一种教师培训的工作机制。名师工作宣传要达到“上台、上墙、上报、上片、上网”的“五上”要求。名师上台要能流利演讲,宣传理念与做法,优秀事迹和工作材料要进墙报栏、报纸的教育周刊、电视纪录片和专门的网站平台,要使“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效应更为积聚。

在目标取向上,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向“名师工作室”提供资助经费,加强政策导向,支持名师们自主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制度化的组织方式,建立远程学习,团队攻关,跨校、跨区协作等模式,发挥名师的领头雁作用,确立名师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名师有效地组织团队开展工作,建立平等、合作的团队工作关系,充分认识教学相长的意义,树立差异就是资源的观念,鼓励他们共同成长,逐步构建“学习共同体”或“战斗小分队”。

在工作内容上,“名师工作室”成员要深刻领会“三以一化”(即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课改精神,努力形成“基础类课程综合化、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技能训练类课程项目化”课程开发特色;并在加强课题研究、创新教学模式、突出专业教学特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技术类和技能训练类课程,首先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重构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理实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围绕工作情景、岗位要素,开发相应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强化“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导向的行动特质,按照完整工作程序的视野,思考、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最后通过在变化的、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获取不变的、思维过程完整性的训练,实现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通过过程性技术的物化。

在工作地点上,要依托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室建设“名师工作室”。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沙尔福大学的齐斯霍姆教授曾说:“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名师工作室”设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一线,才能真正使名师与技师统一,教学与科研合一,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学一体化,才能催生出更多的“双师”“双证”型教师,使之成为学校优秀师资的孵化器。

在工作考核上,要注重“以行动引领人、以业绩鼓舞人、以案例规范人”原则,挖掘“名师工作室”的理论成果(专著、论文、总结、案例)、实践成果(项目、产品、成长记录、录像、教案、鉴定、评语、简报)和科研成果(课题立项通知书、课题研究过程资料、课题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关注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试点应用或转化研究。

第5篇

伴行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和深水突围,一种教师发展的组织形式与路径创新――名师工作室,悄然走上前沿,汇成一股刷新教师专业发展景象的新生力量。

正在经历阵痛的素质教育攻坚,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专业发展挑战。学历主义的、行政主宰的、校本研修的、民间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延伸,尚难有效适应多元化、高诉求的教师发展需求:或过分强调行政意志而忽略教师内需主导,或过分强调教师自主而缺乏制度规范与机制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在力量生成、路径开拓和空间拓展上,存在着阻遏前行的磕磕碰碰。

正是这样的背景呼唤,一定程度上克服前述短板,兼得诸家之长的名师工作室,刚起步就因多方呵护和内力涌动而大行其道。

顶层设计:开掘团队行走的精神引动力

基于自主发展的高度与质量诉求,基于语文教育真谛寻觅与课堂教学潜能唤醒,一群不甘寂寞的语文教育寻梦者,汇聚陈曦名师工作室,开始了自觉而力量激发聚生的嬗变之旅。

“许是倦了,许是累了,从教十一年,已经没有了刚上讲台的那份激情,想奋进却总是原地踏步,想超越却又停滞不前。当我听说有机会加入陈曦工作室,我激动万分。因为陈曦是我仰慕的一位名师,我渴望近距离地接触,聆听她的教诲,为自己的成长加油。”

“没想到大学刚毕业的我就如此幸运,因为一堂公开课受到陈曦校长垂爱,破格进入陈曦工作室,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进方向。”

走人职业倦怠期的教师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源泉,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发展的方向引领,有理想追求的老师需要更好的发展平台,区域教育需要名优教师集群聚生的辐射效应,近年来成都市组建了一批以省市特级教师、市级名优教师命名的名师工作室。

走出一条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创新之路。“树立一位名师、带动一门学科、带出一个团队、产生一批成果,使名师工作室成为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聚集地和名师名家孵化地,成为青年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摇篮。”成都市教育局对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诉求,既在导引工作室前行的方向,又着力点燃每个成员发展的内生动力。

名师工作室创新前行的根本动力,源自领衔人及其成员的理想情怀与愿景牵引。作为以名师学术与人格力量凝聚起来的非行政性组织,名师工作室本质上是一个以名师引领、学科研修为纽带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其魅力在于以先进的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团队发展软实力。

基于自我蜕变和团队共生的梦想集成,凝聚学习型教师团队。以“迷恋他人成长”的名师情怀,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领衔定位,引领团队成员快速成长。2012年,陈曦工作室一起步就找到了“神”的力量牵引。

作为拥有30多名成员、颇具规模的成都市首批名师工作室,陈曦工作室聚集了一批成都市青优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有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和刚跨出校门的优大生。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区县和学校,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教育背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性,但都怀揣共同的教育梦想,汇聚到工作室这个异质创生的精神家园。

身兼省级特级教师、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校长多重身份的陈曦,坚持“系统设计”和“个性成长”的原则,抓住师德、专业、发展等教师成长的本质元素,一起步就引领工作室确立了“以师德铸魂,从经师走向仁师:善良之性、宽容之心、融和之行;以专业固本,从研修走向研究:终身学习力、教学实践力、学术研究力;以发展添翼,从共创走向共赢:互动、互补、互赢”的团队愿景,既凝练团队发展的方向,又着力唤起每个成员的成长觉醒。

工作室成立之初就以“三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指导思想、价值诉求与目标定位,明确了成员职责、行为守则与考评要求。按照“打造优秀群体,产生名优效应”的价值定位,确立了“开展课题研究,适应自身发展”的课程定位、“整合实践活动,优化研训过程”的路径定位、“建立多元机制,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定位、“任务驱动和自觉发展”的职责定位,建立了协同管理、过程量化、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多元机制,试图实现团队成员优势互补、经验分享、思想交锋、智慧启迪。

这样的价值定位、系统规划和机制建设,既为团队发展建构了愿景,更让每个成员认知认同愿景,并在可行性愿景和良性机制牵引下,一起心向那“梦里花开”的地方。

团队成员的心声或许就能说明这一点:

“有幸加入陈曦工作室是一种荣誉,又是一个机遇,既是对自我提升的挑战,还是一种鞭策,促使我们不断激发前进的动力。”

“陈曦不仅是我们灵魂的导师,她更像邻家亲切和蔼的大姐,是我们知心的朋友;她如水一样淡泊宁静、婉约纯净……我愿永远追随在她身边,走进她上善若水的诗意人生。”

路径寻求:激扬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创生力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在激扬奋进的探索中,陈曦工作室成员从富于挑战性的实践研究中寻找光亮、动力、点位,开展合作研修,在主题沙龙、课例研究、学习交流等平台上,创享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智慧与情感力量。

课题联动,引领课堂转型

陈曦工作室选择了一条攻坚克难的发展道路。在新课改背景下,每个语文教师都面临课堂教学转型和新型课堂建构的挑战。虽然课改已走过十几年,但目前能够呈现新课堂特质并让新课堂大行其道的教师还为数不多。

直面课改攻坚的核心任务,寻求课堂创新的本源。陈曦工作室以《小学语文“三主”创新性课堂的实践研究》为发展主题,立项为成都市名师专项课题。课题以“三主”创新课堂探索的目标引领,凸显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三好”天性,强化自学点、创生点、拓展点的“三点”表现,达成新疑问、新发现、新变化的“三新”效果,着力开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转型建构之路,聚力推升团队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主”课堂的探索旨在促进课堂转型、唤起课堂价值的人本回归:回归儿童、发现儿童、激发儿童、发展儿童,充分激发教与学的潜能与活力,打造课堂高效能。虽然工作室成员所处地域分散,但因研究主题的开放性、研究方式的灵活性、研究途径的多样性,研究课题有机联动起校、区、市三维统整的课堂创生力。

2012年11月,工作室成员齐聚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首次课例研究便以探索“三主”创新性课堂为主题,展开同课异构。同年12月,全体成员参加“构建读写链策略研究”市级研讨活动,工作室成员陈娟、钟倩与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同台献课,展示“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学特色。

2013年春夏之交,工作室成员再聚西芯小学参加语文课例研修活动,学习养成悉心观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等研究品性。6月4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和成都市的部分教育专家、成都部分学校代表汇聚陈曦工作室,展开“三主”创新型课堂课例研究,研讨会以创新性、高端性和独特的研究价值、学术引领、辐射作用,赢得同行关注。

2014年4月,陈曦工作室与成都市李建荣工作室、南充市高坪区工作室、都江堰市安龙学校,联合开展题为“专题统领、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研讨活动。6月,以“课堂创新,团队质变”为主题的陈曦工作室阶段回眸暨“三主”创新型课堂研讨会,在西芯小学举行。来自成都市教科院及各区县名师工作室成员走进“三主”创新课堂,分享陈曦工作室团队质变的成长历程。与会专家、领导认定“三主”创新性课堂,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引领作用。

资源统整,构筑智慧高地

“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借助专家指导,赢得智慧引领,名师工作室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陈曦工作室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汇聚了一批来自省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形成了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合力。

江苏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北京小学吉春亚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四川师大教授张伟和余虹教授、江苏扬州市教科院陈萍、四川省教科所《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张泽科等先后成为工作室的指导专家。

多方力量介入,为工作室打开了国内前沿研究、专业发展的宽广视角,构筑了一个导引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智慧高地。专家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理论素养,为工作室成员发展提供了近距离可触摸的方向指针和力量引擎。

思想集成,见证团队成长

“2013年暑假,听说工作室要集成老师们的成长足迹和研究成果,大家都难以置信。可冷静思考:我们为什么汇聚在一起,究竟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最终要到哪里去?回望来路,蓦然发现,我们有太多的感触须一吐为快!”

陈曦工作室决意以教师发展案例展开反思性研究,以“专著”形式从一般意义探视工作室发展的方向、内涵、动力和路径。

工作室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陈曦工作室专著《名师工作室思想集成与行为破题》给出的回答是:“追新之梦,团队汇聚的动力之源;求新之路,团队发展的必然路径;留新之痕,团队成长的坚实步履。”

工作室究竟开辟了怎样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专著”如是梳理:“课例研究:提升教学核心能力”、“高端论坛:打造教学能力引擎”、“专家引领:唤醒教师成长觉醒”、“平台高度,筑起发展高度”、“教育‘沙龙’:聚生教育智慧”。

工作室究竟集成了哪些有价值的思想?“专著”如是总结:“案例一撇”集“三主”经典课例、“借我慧眼”集精彩点评、“众说新语”集创新观点的分享、“逐新之旅”集真实的成长感悟。

2014年3月,《名师工作室思想集成与行为破题》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本沾着泥土芬芳的教育专著,是迄今为止成都乃至四川第一本集中探索名师工作室发展思想、策略与行为技术的著作,既是团队激情实践、理性思考、提炼升华的集萃,更是团队教育生命成长的见证。

积淀、破冰、行走……一本书,一本朴素如莲的处女作,集成了团队成员本真纯粹的教学思想。一本书,一段静心沉淀的旅程,老师们用文字记录成长的点滴,用铅字见证团队的生长,镌刻着团队成长的脚印――行为破题,永远行走的姿态。

纵深挺进:放大教师团队的发展聚生力

基于名师自主领衔与组织助力,基于教师迫切发展的自主加盟与团队共攘,基于专家学者宝贵的智力支持,陈曦工作室唤起了团队自我觉醒与创新发展的力量。一批教师在这里经历了凤凰涅,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力量、教学研究力量的快速优质成长。

两年铿锵行走,陈曦工作室在顶层设计、路径寻求、策略构建、实践行动和效益凸显方面,体现了对教育理想的追寻和专业精神的坚守,以及教育智慧的路径生成和先锋责任的自觉承担。

观察工作室的思想创新与运行轨迹,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组织,相较于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等校本研修组织,更有其难能可贵的优势力量。

一是自觉自主的力量。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教师的自主申报,实行“双向选择”,不依靠行政的安排和考核考试的力量,老师们因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内需聚集起来,有一种自觉自主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二是异质聚生的力量。名师工作室拥有一个由再生性元素构成的优化结构,有专家型领衔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充满活力的大学生。这样一个跨校跨区域的教师集群,老师们带着各自团队的文化特质和气息汇聚,更容易实现异质文化碰撞整合、融合聚生的教育教学创新突破。

三是人格影响的力量。无论领衔人还是团队佼佼者,都在这里探索创造,依靠人文情怀、人格力量等软力量发挥聚集效应,产生了协同创新的力量。

四是学术引领的力量。与校本教研团队比较,名师工作室在制度规范、考核激励等硬力量方面相对薄弱,其凝聚力、发展力、创造力决然离不开学术、专业的力量。工作室存在、壮大的根本力量,是工作室首席带领团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攻关,并基于名师魅力聚集优质专家资源、构筑智力高地、提升团队的发展高度。

五是精神感染的力量。名师工作室往往是一批具有教育本真追求和理想诉求的优质因子集合体,其深层次精神支撑力和聚合力则是团队成员的教育信仰,以及拥有信仰的教育之人的相互感染、共同提升的精神生命的追求与提质。

六是强劲的组织支持力量。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创新组织,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支持力量应当是教育行政的热忱期待与倾情助力并存。

六种力量同时发酵,使名师工作室容易产生智力与精神的融合发酵效应,形成一股追寻教育真谛不可遏止的创新、辐射力量。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创生性和持续性。推进工作室纵深发展,还需进一步拓展眼界和行动地带。

着力学科文化建设。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引领、教学创新为纽带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研究视角不能停留于学科教学的表面,仅仅开展一些常规性的听课、评课等研讨活动,而应深入学科教学本质,从课堂现象延伸到学科文化建设,探索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文化特质,既生成智慧又创生思想,既提升团队研究力,又拓展学科文化内涵。

第6篇

体育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

刘涛

时光飞逝,一年的工作又画上了句号。在体育名师工作室陈宁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在工作室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无论是教育思想理念、业务技能等方面我都有了相应的提高。回首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辛勤的付出也有甜蜜的收获,在此特总结如下:

我按照工作室计划要求坚持学习,多渠道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来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经常观看各个学科优秀课堂教学视频,了解总结优秀课堂的方法特点,把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研究,取长补短,努力丰富着自己的教学技巧。阅读优秀的教育教学文章,从中获得启发与提升,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

积极参加名师工作室以及学校艺体组活动,每次活动我都认真学习、仔细记录、虚心请教、踊跃发言。在活动中力求做到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准绳,以提升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基准。开拓了视野,自身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得到了不断更新,迈开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坚实步伐。

我坚持把在名师工作室所学到的东西用于教学中,在平时的体育课上实践,在各类活动中提高。在一次工作室活动中,陈宁老师提到了赛教中抽到室内课的比例和室内课的赛教要求,我随后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给组员也进行了学习,之后开展青年教师赛教活动,就要求体育改为室内课。因为提前有了准备,组员明确了室内课的要求,所以本次青年教师赛教艺体组成员成绩都不措。我的预判的到了证实,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参加张西联老师的微课题研究,让我对微课题研究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从教学设计到讲课、反思,到再设计、再讲课、再反思,一次一次的进行着思考和验证。

在名师工作室的各种展示活动中,大家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每一次活动,我们就提高一次;每一次活动,我们就成熟一分;每一次活动,我们就接受了一次新的洗礼。我的教学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在不断的学习中,我经常进行反思,不断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使自身驾驭课堂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开拓进取,我将用我的实际行动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室成员。

第7篇

      加入何少萍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来,已有三年了。回眸工作室的历程,我充实着、实践着、思考着。

一、理论积淀,提升素养

我有计划地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语文新课标,充实自己,并努力做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我们的博客中,内容有教学案例、学习体会、读书心得、论文等等,可谓百花齐放。这些都是我的学习成果,是我 “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的过程。名师工作室,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并为我搭建了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思,我发现想要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还有很多路要走。

二、乐于求索,积极科研

加入了名师工作室后,我积极参加各项实践交流活动,获得了很多与同行合作的机会,进行了很多理论上的探讨,积极探索了新的教学路子,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平时认真阅读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课堂教学,追求本真

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要载体,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这跟岗期间,我认真研读关于课堂教学的专著,努力打造简单而实在的高效课堂。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路径,力争开创出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认真参与每一次工作室活动,收获颇丰;一次次的活动记载了我的成长的足迹,成员们的共同参与,都感受到了工作室浓郁的研讨氛围。

回首三年来走过的道路,我深感充实与快乐,内心充满感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扎实地学习,反思、践行,沿着“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的方向前行,实现工作室共同的愿望:展示语文工作室的风采,树立起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一面旗帜,发扬一种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执著追求的精神!

第8篇

近年来,职教名师工作室建设受到校、县、市、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名师工作室相继成立,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也隐藏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重数量轻质量,数量与质量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成立,轻管理。一些学校很重视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却对申报成功的名师工作室的后续发展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的制度支持。二是部分工作室成员只是“挂个名”。挂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管理不到位;部分教师不具备参与名师工作室教学研究的条件,缺乏研究的兴趣与能力;工作室领衔人组织能力薄弱等。三是名师工作室教科研成果呈现形式单一。大多数名师工作室的教科研成果以论文和课题的形式呈现,工作室成为少数教师展示成果的平台,很多成员失去了参加工作室活动的兴趣。四是对外交流重视不够。有些学校认为已通过评审的省市(县)级名师工作室是“煮熟的鸭子”飞不了了,不怎么重视工作室的对外交流,致使很多工作室处于封闭状态,难以走向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须在质量上下功夫。低质量的名师工作室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压缩数量提高质量才能发挥好这一平台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在职教名师工作室数量与质量匹配的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明确各级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目标

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目标不应在统一要求下趋向同质化,更不应用同一个标准对不同的名师工作室进行考核。工作室应立足实际,制定切合工作室层级的发展目标。例如,校级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目标应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助力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促进青年教师更好地成长;市级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目标要以解决区域教育重点难点问题为主,帮助骨干教师更好地成长;省级名师工作室要高站位思考,加强理论研究,以培养名师为目标。

二、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应呈阶梯状结构

名师工作室建设不应是在统一框架下实力不分上下的团队,应根据领衔人及工作室成员的能力、资质具体安排,建设目标应按比例呈阶梯状态。以校级名师工作室为例,可划分为三个阶梯:第一阶梯以校内骨干教师为领衔人,第二阶梯以市(县)学科带头人为领衔人,第三阶梯以省或国家级教学名师为领衔人。阶梯状名师工作室结构有助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团队,得到更好的发展,更有助于省级或国家级名师站在较高层级上开展高层次教研活动。

三、重视名师工作室数量与质量的匹配

名师工作室建设要根据实际做到数量与质量相匹配。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开展名师工作室申报工作时,要认真做好前期调研工作,详细了解学校及区域的教师结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及发展趋势,以“够用”为原则估算出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数量。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名师工作室管理制度,对于已经成立的名师工作室,如果其处于低质量运行状态,应要求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应责令其退出。

四、以项目为载体,促进名师工作室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要以项目为载体,名师工作室发展目标的实施,也需要借助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进行推进。项目的确定既要基于学校教育全局,又要基于工作室成员的实际,立足课堂、立足学校课程建设、立足学生成长、立足教师发展,解决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在学校课改的大背景下,工作室应基于学校的教改指导思想确定课改项目;参考有代表性的教育案例(失败的或成功的)确定工作室的研究项目;根据工作室成员所处的职业发展期遇到的瓶颈问题确定工作室研究项目;根据学校、区域或国家教育发展需求确定工作室研究项目。项目要源于实际,接地气,不空转,促进工作室高质量发展。

五、加大名师工作室成果的交流与推广

第9篇

名师工作室;多元目标追求;价值取向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99-03

随着教师教育和课程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教师培训发展专业化、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培训发展的新选择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中心,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学术界的热切关注。回顾与反思“名师工作室”的内涵、多元目标追求、活动开展形式,以及对工作室应有价值取向进行理性解读,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甚至是对于建立长期有效的教研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名师工作室”的应有之理

1.“名师”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解读。“名师工作室”中名师是工作室的重要人物。然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频频出现年轻教师“退室”的现象。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年轻的教师在工作室期间往往被要求完全按照名师的思路进行教学,没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升。也就是说,事实上年轻教师学到的只是富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基本套路”。无论如何,这确实反应了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即名师的质量问题。

“名师工作室”,没有“名师”,则没有“名师工作室”一说。但究竟什么样的教师可以称为“名师”?名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在工作室中,名师该具有何种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解答。不同的学者对“名师”持有不同观点的表述,有学者看重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有的学者更看重教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笔者以为,“名师”应该具备以上几个特点,但作为“名师工作室”的领头人物,仅仅具有以上的素质是不够的。笔者以为还应具备几项素质:首先,名师有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分享给青年教师的主观意愿;其次,名师还需要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和其他教师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交流学习氛围;最后,名师还应具备发现他人闪光点的能力和放下身段、审视自身的意识。

2.“名师工作室”的多元追求目标。相较于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形式,“名师工作室”的显著优势在于:名师拥有的思想、视野、情怀与教学实践技能均处于领先地位,利用“工作室”的平台聚集、整合与利用校际间的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凸显教师的自主性,攻克教改重点、难点,取得创新突破。

(1)提升年轻教师教学技能。新手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经验不足,他们对教学工作要经历一个由生疏走向熟悉的过程。年轻教师与名师之间最大的差距莫过于教学经验的欠缺。新教师上岗,一般也是先从提升自己的语言和书写技能入手,其次才会关注到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名师的诞生也通常是需要经历新手教师到熟练教师再到名师这样一个磨炼的过程。“名师工作室”的科研组成员基本上也是由这几个阶段的教师组成,通过课题研究、同课异构等形式开展活动。一方面,名师可以起到“传、带、帮”的作用,帮助新手教师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高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技能的提升。

(2)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教师不仅要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与教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应强化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能够很好的帮助解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并且能够为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提供一些方法依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名师工作室”代表着区域学科教学的最高水平。因而,“名师工作室”能够帮助提升区域内学科教学水平,甚至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因而,“名师工作室”对于迎接课程改革的挑战、助推教育科研有着重要的意义。

(3)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现在的教师普遍存在着学问研究不够精深、对学术前沿性不够敏感的问题,而“名师工作室”聚集的是一批教学技能过硬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优秀教师的集体智慧。“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引领者,通过公开教学、组织研讨、观摩考察等形式对其成员进行培训指导;鼓励新手教师撰写教学感悟和反思,通过成果分享,获得提升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成长档案,帮助工作室成员个人的专业成长。“名师工作室”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将工作室的论文、研讨会、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内容展示出来,向全校乃至更广区域范围推广研究成果、辐射教育资源,引领学科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二、“名师工作室”引领下教师教育培训形式新思考

1. 课题研究――杜绝“形式”研究。“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课题,那么课题来源于哪里?课题应当来源于身边真实的问题,并且应该是在团队能力范围内解决的问题,而不应该是个“伪问题”,是团队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针对不同的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课题。从教的角度出发,可以研究: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们选择教什么?从哪里开始教和教到哪里结束为宜?可以采用哪几种形式来教?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从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同样可以研究:作为学生最喜爱学什么方面的内容?怎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掌握知识?以往我们的教师都是经验传授型的,而在理论方面却没有给予一定的指导。只是单单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却很少关注“为什么这样教”。这样的课堂很难在难度与深度方面取得突破,同时也很难在培养学生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因此,名师既需要去帮助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还需带领其成员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真正实现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改革的目的。

2. 同课异构――避免只“模”不“构”。很多年轻教师在刚开始工作时,没有很多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的首选方法就是模课。模课是短时间内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年轻教师在模课的同时,便会不加思考地会将名师所有的教学方法全部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并且尽可能将自己塑造成第二个“他”。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着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唯有将自身发展状况需求和现实情况相结合,才可能不断发展,最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同课异构是课例研修常见的形式,每个人都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评判者和学习者。因而工作室成员可以通过同课异构这样一种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去探索课堂教学的智慧,分享不同的教学经验和收获,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整体的提升。

三、“名师工作室”引领下的教师教育培训应有价值内核

1.“自组织结构”――营造民主平等氛围。附在传统的科层式教师组织中的人为合作文化,因行政权威导致了其具有控制性和定向性的特征,使得教师缺少主体的共生和个体的自主,不仅常常阻碍教师知识转移意愿的生成,而且导致实践性知识失去了适切的转移渠道。①“名师工作室”不同于以往的教育行政部门,其显著的特点是去行政化,凸显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经历了从组织到自组织的转变过程。一方面,自组织结构,淡化了行政机构中的“判决者”和“领导者”的角色,扩大了教师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充分地体现了“教师掌权”的内在需求,给予成员自我定位、自我调控和自我成长的权利,防止利用行政权力获取学术资源、行政和学术权力交叉越位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知识的拥有者通常会具有垄断和独占心理,使得知识转移失去了内生力,自组织结构能有效避免这样的问题,民主平等、交流学习的文化氛围促使教师间的交往由“单向”向“多向”的转变,能有效激发知识拥有者知识转移的意愿,实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

2.“频密互动”――促进隐形知识显现。波兰尼曾在《人的研究》中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②由此可以看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难于发现、难于传播、难于反思。但这并不代表隐性知识不重要,相反,隐性知识贯穿于人类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对显性知识的传播、获得都起着决定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用隐性知识的显现,个体之间面对面交流、集体的谈话和演示能有效构建知识分享的空间环境。③与传统科层式教师组织的对话机制相比,“名师工作室”的自组织结构更加平等民主。其创设的情景能帮助打破对话的封闭性,减少对话的权威性、表演性,增强开放性、民主性,促进隐性知识的显现。工作室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对话活动。对话有利于对彼此的观点提出质疑和批判,提升对教学的理性深度和教学品质;对话有利于消除“自我封闭”带来的不良影响,促使隐性、实践性知识的显现,共享行动研究的信息资源;对话有利于获得相应的教学建议和反馈,以便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因此,频密互动可以说是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等实践性知识得以传递共享的最佳途径,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师对隐性、实践性知识的转移能力,提升教师团队的知识存量。

3.“聚合内生”――凸显教师集体价值。传统的教师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他们在自己独有的领域,彼此孤立、各自为战。“名师工作室”则打破了这种孤立,工作室的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目标,他们对共同体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高度的认同感。温格认为:“诸多个体长时间地享有共同的信念、追求共同的事业,从而形成实践共同体”。④“名师工作室”从本质来看是一个实践共同体。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学习的种种形式中,以名师引领的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是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形式,其教学效果也是最显著的。因而,“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聚合内生的实践共同体,在“名师”的引领下,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资源开放,共享教师的集体智慧。

四、结语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以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名师论坛、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内起凝聚示范作用,向外点向面的辐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化的团队组织。“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其民主平等、频密互动、聚合内生的机制,能够促进教师隐性、实践性知识的有效迁移,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然而,“名师工作室”究竟对教师培训的实效性的提升有多大的帮助,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去探索的课题,这对“名师工作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朱广清.名师工作室效能提升:知识管理的视角[J].教育评论,2014(4).

②吴晓义.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对职业能力开发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3):32-35.

第10篇

以Xx市教育局“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为指导,把师德过硬,热爱教育,愿意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努力学习的一线教师吸收到工作室,形成学习共同体。以理论学习、教学研讨、课堂观摩、博客研修、专家引领为主要的研修形式,通过成员自主研习和集中研修,切实提高工作室成员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质,努力培养成员逐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领域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师,并努力建设充满教育智慧的名师工作室团队,真正为推动为我市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二、工作定位和目标

定位:立足课堂,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成长”为宗旨,以网络交流为主体,课题研究为主线,课例研讨为切入点,以集中研修和自主研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学习型”“智慧型”“实干型”“创新型”的教师团队。

目标:工作室将围绕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的整体目标,通过三年为一周期的工作计划实施,有效推动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激励、打造、展示等功能,预计三年周期内开展一次大型团体报告会。

三、工作室工作小组设置

1、小学数学工作室人员组成:

主持人:

成 员:

2、 特聘顾问:

四、工作内容

1、立足课堂,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开展互动式研修。

以“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方式,按学期确定研修内容,开展课例研修活动,帮助教师在比较中反思教学,生成新资源。鼓励工作室成员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敢于表达所思所想,分享彼此的经验,实现专业成长。

2、以省“xx”规划课题研究为依托,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工作室成员要结合本工作室或个人承担的课题方向开展研究,自行选择研究角度和切入点。立足课堂和校本研究,提倡“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课堂教学视频或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将专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真正落到实处,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

3、以送教、培训为契机,在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主持人要积极和各级教研部门做好协调工作,以本工作室成员所在地为实训地,承担送教下乡、送培下乡活动。

4、专家、名师引领,促进专业发展。

针对本工作室教师的发展需要,将争取机会让工作室成员参加国家、省、市教研部门开展的各项学科活动,聆听数学教育专家、名师作专题培训或课堂教学展示,提升工作室成员的实施课程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团队的共同提高。

5、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整合和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收集优秀教学案例,建立资源库,开通工作室和成员个人博客,以网络形式进行辐射和推广,实现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五、活动实施机制

1、专业引领制。工作室主持人是工作室其他成员的组织管理者,也是其业务水平发展提高的指导者。主持人根据协议书、每位成员的特点和本人自身特长,对全体成员进行共性培养,也对不同成员进行个性化培养。主持人提供培养发展方向,给定学习、研究专题和任务,指导方法,提供机会,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2、教学研究制。立足教学开展实际的研讨式讲课、评课、反思等活动。工作室内部教学研讨活动,限于内部成员讲课、评课等,成员所在学校教师可以参与;名师工作室与省市教研部门合作,开展区级、市级优质课展示活动;工作室在市、区范围内展示本工作室就新课程改革或其他某个前沿问题的教学探讨等活动。

3、同伴互助制。主持人指导成员教师就某个专题结对合作,或就某一共性问题,某次教学展示活动,团队成员互相交流教学得失、心得体会,互勉共进。

第11篇

“太太客厅”运作的形式和内容对时下各地“名教师工作室”运作机制的建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以“魅力”凝聚人气

“太太客厅”能够围聚一大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文化精英,并引起当时文学青年心驰神往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毫无疑问,“魅力积攒人气”,最主要的还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的魅力:一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二是他们的学识魅力。

“名教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通常指在某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他们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超的实践能力,拥有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专家等称号。而“名教师工作室”一般是用名教师本人姓名和研究专长命名并担任领衔人的,由同一学科若干名骨干教师组成,集教研、科研、培训于一体的,旨在培养教学骨干和新名教师的教学研训组织。

从目前各地“名教师工作室”的运作模式来看,“名教师”组建成“名教师工作室”,大致经历两个阶段:首先,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评审,遴选工作室领衔人,确定研究方向,确立工作室名称;其次,领衔人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条件负责公开招聘工作室成员,组建工作室。

领衔人招聘“名教师工作室”成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领衔人可以根据工作室的发展目标选择成员,成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有所长去选择理想的领衔人。那么,领衔人靠什么吸引教师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识,二是人格,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可能还是人格魅力。因为从学识上来说,能够担任“名教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一般都是有突出贡献或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或是拥有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一线教师,或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其学识魅力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人格魅力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想使“名教师工作室”聚拢人气、吸引教师,使“名教师工作室”的运作生机盎然、充满活力,领衔人还是要“修身养性”、增强一点亲和力的。

二、以“志趣”吸纳成员

“太太客厅”围聚了一大批当时北平著名的知识分子,虽然这些知识分子各自处于不同的文化领域,研究和创作的领域各不相同,但“志趣相投”,彼此间有很多共同语言。

与“太太客厅”的“跨学科”不同,名教师工作室主要还是以“同学科”为组建和运作方式的,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比“太太客厅”的“跨学科”更有“共同语言”。

名教师工作室的组建和运行,固然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和扶持,但真正使团队形成凝聚力的,还应该是“志同道合”和“兴趣所向”。换言之,是“志趣”使一批教师最终走到了一起。当然,这里所说的“志趣”理所当然地应该指向于教学和科研,是对教学科研的一种热爱、关注和执着。

从本质上来看,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是一个“自愿组合”的团队,无论是组建工作室的名教师,还是加入工作室的成员,都本着自愿的原则,他们都有迫切的自我提升的愿望,也有一定的专业发展基础,他们都渴望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发展。“名教师工作室”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将“我”变成“我们”,变“单兵作战”为“团队冲锋”,将理念变成行动,将思考变成研究。在“名教师工作室”这一团队中,无论是领衔人还是成员教师,都有专业发展上“再上层楼”的发展愿景,都有在同一学科某一方面甚至某一个“点”上拓宽、加深的研究、实践的专长和兴趣。在这样一个“志趣相投”的大背景下,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围绕一个研究项目自愿组合,自觉走上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三、以“平等”增进交流

“太太客厅”交往网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发生在同龄人之间且具有同事关系的“平辈交往”;一种是发生在两辈人之间的“代际交往”,年轻一辈往往是带着崇仰和虔诚的心态去拜见知识界的前辈,并能得到奖掖与扶持而迅速地进入核心圈子。但无论是哪一种交往方式,“平等”都是主旋律,不管来访者出身、职业或社会地位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只要他们被“太太客厅”接纳,就可以完全融入其中。

从目前通行的“名教师工作室”内部管理机制来看,虽然由领衔人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条件负责对成员教师的招聘、管理和考核,但领衔人和成员之间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协作关系、互助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

如前所说,“名教师工作室”是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的专业共同体,是优秀教师共同学习、互勉互助、集体成长的平台。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名教师自身还是名教师工作室的成员,只要有发展的愿望,只要有提升自我的追求,在“名教师工作室”这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上都有提升的空间和可能。

因此,在“名教师工作室”中,教师不再孤军奋战,而是团队协作;在这里,无论是领衔人还是成员教师,他们既是同行甚至同事,但更是朋友,因为他们志趣相投、人格平等;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教育资源,他们智慧互补、经验共享、一路同行,共同成长。

四、以“非正式”搭建平台

从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尽管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与考核,使“名教师工作室”处于一种“非官非民”的尴尬地位,但“名教师工作室”基本上还应该是一个由领衔人和成员教师在感情和动机上的共同需求而形成的、团队教师分布广泛的、相对松散的、非正式的教学科研组织。

因为,在“名教师工作室”中,领衔人不一定有较高的权力和地位,但一定具有较强的实际影响力;“名教师工作室”内部有着较强的内聚力;领衔人和成员教师之间的行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领衔人和成员之间自觉进行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名教师工作室”具备“非正式组织”的最典型的特质。

“名教师工作室”应该要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科研空间,甚至更应该像一个自由的学术沙龙。在这里,无论是领衔人还是成员教师,平等交流,快乐沟通;在这里,既有观点的交流,更有思想的碰撞;在这里,沟通形式灵活,直接明了,没有繁琐的程序。

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除了“牵线搭桥”之外,不应该对“名教师工作室”内部的运作统得过死,而应该给“名教师工作室”提供一个“非正式”的科研空间。

五、以“话题”引领发展

据说,“太太客厅”的每一次相聚,思维敏锐、才情横溢的林徽因,擅长提出和捕捉话题,具有超人的亲和力和调动客人情绪的本领,使众学者谈论的话题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社会广度,既有学术理论高度,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谓谈古论今,皆成学问。可以这么说,是“话题”使“太太客厅”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有了抓手和依托。

思想改变课堂,眼界决定境界。那么,“名教师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以什么为抓手呢?抓手可能有很多,比如教学实践,比如学术讲座等等,但是,“话题引领”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抓手。

第12篇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教师专业化 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29-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提出校本发展思想,其目的是通过提高教师素质进而实现全国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借助有计划的教师培训来提高教育竞争力。 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要求将教育的重点工作放在教师在职培训上,通过培养高素质教师来实现教育事业的进步。但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却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优秀的师资和学校大多集中于大中城市,在县级区域的教育状况更加令人担忧。名师工作室的创办目标就是通过有影响力的名师来组织教育培训工作,建设县级区域的中小学师资队伍,优化县域的师资力量,提高基层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主要目标

“名师工作室”是各地教育部门为了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教师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整合优质教师培训资源,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培养名师

顾名思义,“名师工作室”是建立在名师效应影响下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其核心要素是需要一个起着领导、指导和促进作用的“名师”。一方面名师要发挥其自身的名师辐射效应,号召、吸引和组织其他师资参加名师工作室;另一方面则是名师自身拥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通过互动方式向其他教师传授知识和经验。名师工作室不局限于通过名师吸引名师,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授和培训来培养更多的名师,提高整个工作室中名师的数量和质量。

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情意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延续,也是教师专业内涵的改变。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教师的在职培训。名师工作室就是为基层的教师提供一个在职的培训和学习的平台,通过接受名师的系统化的训练和熏陶,与名师及其他教师共同成长。

3.产生品牌效应

名师工作室所形成的连锁式教师培训模式可以培养出更多名师或具有名师潜力的教师资源,通过小范围的资源集中优化带动整个县域的教师质量的提升,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名师工作室的品牌效应,丰富了教师在职培训的组织形式。

二、洪泽县魏书彬名师工作室主要运作模式

名师工作室作为县域教师发展的一种方式,具有专业性和组织化的特点。洪泽县魏书彬名师工作室通过对基层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实现了洪泽县区域内的教师素质的提高。洪泽县魏书彬名师工作室是以江苏省特级教师魏书彬为核心建立的,其成员由江苏省洪泽中学化学组全体教师和洪泽县其他中学骨干教师组成,共三十多人。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理论学习、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对促进洪泽县教师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以培养名师为目标组建工作室

魏书彬名师工作室在魏书彬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发挥名师的影响效应吸引洪泽县的优秀教师资源,吸引更多的有发展愿望和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加入,构建多层次的工作室教师资源。工作室的成员陈加柱和刘启成两位老师就是典型的案例。陈家柱老师已成为“江苏省班”班主任、淮安市教坛标兵、淮安市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刘启成老师成为“淮安市班”班主任、淮安市学科带头人、淮安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这种在名师带领下的教师培训形式,让更多的优质教师得到更具体的指导,挖掘到自身的潜力,成长为新的名师。

2.以课堂教学及诊断为契机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始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魏书彬名师工作室通过开设示范课、观摩课、展示课、交流课、竞赛课等,来开展课堂的诊断活动。通过外聘各级各类专家教授为导师,通过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科研指导等形式为工作室成员提供理论支持、课堂诊断;在课后组织名师工作室成员进行认真研讨和评议;通过系列的阅读反思、专题性的研究阅读,以及专题报告会和案例研究的形式鼓励教师进行自我研修,不断自我反思,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阶段性提高。

3.以课题研究驱动教学研究

指导名师工作室每个成员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鼓励全体成员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研究。以课题推动教师发展,以科研提升教师素养,以研究来形成教师特色,通过课题实践、反思提高,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鼓励老中青三代教师参与到专题探究活动中来,承担相应的课题,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挖掘自身的科研潜力。同时建立评价促进机制和《名师工作室成员绩效考核办法》等考核制度,以及推荐评优制度,帮助工作室成员成长为更高一级的名师。

三、洪泽县魏书彬名师工作室的成果及反思

洪泽县魏书彬名师工作室的创建目标就是通过培育优质的教师资源,扩充基层中小学优秀师资力量,并带动教育事业的进步。下面对工作室取得的一些成果及存在问题作一简单梳理。

1.整合优秀教师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名师工作室为整个基层的教师培训提供了场所和交流学习机会。通过个人引导、专题培训、观察评估、专题探究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开展互动式和传授式的课程学习及培训工作,在县域内储备了更多的优质教师资源,培养出更多的各类名师,让许多教师从以前的教书匠转变为专家型和学者型的优秀教师。

2.提供集中培训,契合地方特色

名师工作室的培训内容需要契合县域范围内的教育需求和教学特点。洪泽县于1956年由总理提议建立,因洪泽湖设置,地处江苏省中部,人口约38.2万,全县中小学在校生数为27915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共3108人,教师年均接受在职培训约8000人次。整个洪泽县范围内的受教育人数比例高,现有的教师接受在职培训的需求大,为工作室教师发展培训提供了外部驱动。洪泽县魏书彬名师工作室根据洪泽县的教育传统、特色及教育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魏书彬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主要由洪泽中学化学组全体教师和洪泽县其他中学骨干教师组成,成员来自于基层第一线,熟悉整个县域的教育特色,可以及时了解到中小学教育中的需要,及时通过培训来解决教育中现实的问题,为洪泽县的教育发展提供内部驱动力。

3.以点带面,驱动县域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化

洪泽县教师资源与大中城市相比处于劣势,通过县域名师工作室的培养,可以最大化的实现县域优质教师资源的扩展。以名师工作室为发展平台,带动县域范围内的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参加培训的成员将成果带回到自己的工作单位,从而使培训成果辐射到整个基层,最终实现区域教师力量的均衡化。洪泽县魏书彬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理论学习、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对促进洪泽县教师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课题研究方面成绩尤为突出,主持完成省级重点课题1项、市级课题3项、高校课题1项,省级重点课题1项。

4.洪泽县魏书彬名师工作室的问题反思

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扎根于基层的县域教师发展和培训模式也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限制。在外部,其辐射作用领域较小,影响的范围局限于县域,而高层次的教师培训和发展工作需要更多的区域间的沟通和合作;在内部,名师工作室的龙头学科少,学段覆盖面窄,现有的接受培训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系统科研背景少,缺乏课例研究的实践经验,存在着培训内容和需求间的矛盾,培训老师对培训的期望值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于建川.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经验及其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冯建军.教育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兴刚.名师工作室的价值与作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6)

[4]全力.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一种专业共同体的视角[J].当

代教育科学,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