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县建设

生态县建设

时间:2022-09-17 05:00: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县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县建设

第1篇

同志们:

很高兴参加*创建国家生态县攻坚动员大会,在此,我代表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建设生态县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全县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全国已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包括*县在内,全国有5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建设工作。其中,有11个县(市、区)已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县(市、区),629个乡镇已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许多开展生态省(市、县)建设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改善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部分地区已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践证明,生态省(市、县)建设是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是现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杰地灵,可谓“白云深处仙境,桃花源里人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富民”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安徽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等称号,为创建国家生态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2004年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同时,*县就瞄准了新的目标,及时编制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与2005年全面启动实施,生态创建工作一直走在安徽省前列。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隆重的攻坚动员大会,书记、县长亲自作了很好的动员,明确提出要力争到2010年底将*建成国家生态县,这充分显示了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构建生态*、和谐*的信心和决心。

下面,我对*生态县建设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生态县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这些都为生态县建设指明了方向。按照国家生态县创建的基本条件,生态县要有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基础工作是生态村建设。因此,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希望*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通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好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生态县建设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县建设的核心。当前,*在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1152”工程过程中,要把严格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防止污染严重企业向农村转移。要大力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推进循环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国家要求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希望*通过实现降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的“硬约束”,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并率先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为其他县做出表率。

第三,生态县建设要在突出当地特色上下功夫。各地情况不同,生态县建设的内涵、模式、特点也不相同。*在生态县建设中,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在发展中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第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生态县建设涉及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建工作要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总体推进。优先解决重大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以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各乡镇的作用,将生态县建设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环境保护部门要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勇挑重担,主动协调,搞好服务。21写作秘书网

第五,要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全社会发动,广泛宣传生态县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建设内涵,加强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要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鼓励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县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2篇

我县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进程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发挥**生态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县今后的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全国县市区生态环境测评中,**名列第十位,并在全市率先创成省级生态县。

一是生态产业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方面,我县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村生态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先后被评为省级食用菌产业强县、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和中国优质雪梨基地重点县,全县农、水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41%。在生态工业方面,以木制玩具产业为支柱的生态型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的集群优势。虽然玩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木材,但全县玩具生产所需木材九成是从东北、俄罗斯、马来西亚等木材资源富集地组织供给,确保了我县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良好态势。我们还通过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33.5%提高到2007年的37.6%。在第三产业方面,我们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围绕山水资源、玩具产业优势,积极打造生态**特色旅游品牌,不断加大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总投资达20亿元的**湖赤石景区等旅游开发项目进展顺利,生态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生态治理成效显著。通过全县上下多年来的积极努力,**各项生态指标持续向好。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8%(2004年为80.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48.34%(2004年为26.66%)、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2.12%(2004年为0)、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率达70.6%(2006年开始统计,为51.7%)、行政村生态葬法覆盖率达90.6%(2004年为9.25%),城镇生活垃圾处置率、废弃矿山治理率、城区烟控区覆盖率、大中型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2004年分别为100%、0%、100%、30%和10%)。境内主要水体水质均符合Ⅰ-Ⅱ类水标准要求,全县100%的断面水质符合Ⅲ类水标准。2008年,COD、SO2排放分别比上年下降4.75%和3.62%,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4平方米,城镇大气环境质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二级标准以上,噪声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等级控制指标标准之内。全县已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个、环境整治村81个,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生态设施日益完善。这几年来,我们不仅巩固和提高了污染治理成果,同时还新上了一大批生态保护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先后建成了城市生活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治理工程、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投入1600多万元,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6个,设置垃圾箱2000个,配置垃圾运输车150余辆,在全县农村建立了近200人的专职保洁队伍;建成15座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及配套管网设施,在全市率先建成2座村级农村污水微动力处理设施;广泛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的建设试点工作,全县90多个行政村近1500家农户修建了户用沼气池;建成了龙泉-**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县环境监控中心工程和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也已开通运行。

四是生态文明不断提升。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进一步规范了图书、音像、网吧等文化市场管理,实现了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相和谐,促进了文化产业生态化。据调查,目前全县公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知率达99%,对环境现状的满意率达98%以上。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示范文明县城等称号,全县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高度结合,呈现“生态兴、产业兴、文明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虽然说我县的生态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生态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县要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态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经济发展中的素质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经济仍属以量扩张为主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现有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间功能相对独立,关联性较差,未形成良好产业链。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资源消耗大、土地利用效率偏低、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下降。二是社会生态意识仍较淡薄。虽然全社会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但不少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等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三是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环保工作体制不够健全,环保投入仍然不足,先进生态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监测监控手段较落后,环保系统尤其是基层环保力量严重不足,市场化程度偏低,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和完善的落后产业退出机制,有利于环保的价格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还比较繁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在农村,而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起步较晚,还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等问题,农村环境保护任务繁重。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的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要彻底根治城郊结合部和农村“脏、乱、差”现象,难度仍然较大。

二、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推进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纪委二届四次会议和市委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一,建设生态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生活的和谐幸福。这就要求我们在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选择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建设生态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和谐发展的思想,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我县的环境状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建设生态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生态指标、环境指标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没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改善,也没有广大人民的全面小康。通过生态县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进一步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

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建设生态县,是**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在这一时期,发展的任务很重,环境的压力更大,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工业化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要在“十一五”时期推进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既要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发展之路,又要进一步凸显**的生态优势,提升对外形象,增强区域对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外商到我县投资,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三、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省市党委政府相继提出要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目标,围绕中央的精神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部署,我们**要把建设生态县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县。

一要创新观念,强化生态意识教育。推进生态县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关键是要通过教育的途径,唤起并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多途径深入开展环保法律法规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全县生态保护与建设。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二要着眼长远,科学制定生态规划。生态县建设的目标是一个长远目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科学制定生态县建设规划尤为重要。搞好环保规划,关键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还要创新体制机制,确保规划的落实。要抓紧拟订有利于生态县建设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规划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注重把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生态产业落实到具体项目中,任务落实到单位并责任到人,实现规划落实项目化;要按照整体目标的时间要求,分步骤实施好阶段目标,实现规划落实时间化;要对照目标责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严格兑现奖惩,实现规划落实制度化。尤其是要注重生态建设规划和“万名农民下山转移”规划的衔接,在生态县建设中,实施生态集聚,加快引导山区农民下山搬迁,促进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此外,还要注重在实践中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生态建设规划,使其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

三要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县建设的核心,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基本途径。虽然说近年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节能减排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压力愈来愈重,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省、市委的战略部署,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立足**自然条件,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要积极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名茶、食用菌、**雪梨、山地蔬菜、生态养殖等优势生态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其次,要立足**产业特色,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强化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消耗、少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

GDP

的健康增长。通过治理电网谐波、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企业能耗监测等工作,加快构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带动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工业项目环境评价、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染整治和生态化改造。

第三,要立足**山水资源,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我们将把生态旅游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创新旅游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生态旅游开发取得新突破。加快**湖旅游度假区赤石景区、小顺景区、星级宾馆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抓紧做好狮山景区等项目的招商工作。加快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档次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旅游产品的推介和营销,扩大**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建设成为浙西南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第3篇

一、建设任务

20*年,全县林业生态县建设任务为2.97万亩,涉及县直各单位,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任务包括五个方面:农田林网改扩建、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环城防护林及城区绿化、村镇绿化和滩区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详见附件1、2)。

二、建设重点

根据20*年省、市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今年我县林业生态建设突出抓好以下五项工程:

(一)焦温高速公路生态廊道工程

任务为600亩,涉及4个乡镇,其中*镇240亩、*镇130亩、*乡130亩、*镇100亩。两侧各植20米宽林带。

(二)村镇绿化工程

任务为4384亩,涉及10个乡镇,126个行政村。栽植10米宽以上的围村林带。

(三)环城防护林带工程

任务为900亩,涉及温泉镇和岳村乡,其中温泉镇630亩、岳村乡270亩。在环城河内侧植30米宽林带。

(四)城区绿化工程

任务为568亩,包括城区周边闲置空地绿化、道路绿化平台整治和司马大街绿化精品建设工程。

(五)工业原料林基地工程

任务为7500亩,涉及沿黄6个乡镇,其中*镇2400亩、*乡900亩、*乡600亩*镇900亩、*镇1800亩、*镇900亩。

三、技术标准和要求

(一)树种选择

1、滩区片林:选择107、1*杨做为主要造林树种,每200亩设计一条宽50米的防火、防虫、防病隔离带,采用苦楝、椿树、泡桐、速生楸等做为造林树种。

2、村镇绿化:村内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做到乔、灌、花搭配;围村林以杨树、桐树等用材树种为主。

3、生态廊道:以杨树、桐树等速生用材树种为主。其中,焦温高速公路两侧全部栽植速生杨。

4、农田防护林:农田林网补植林带按原有树种,新植林带选择107、1*杨、泡桐、椿树、苦楝等树种。

5、环城林带:选用107、1*杨做为主要造林树种。

(二)苗木规格

杨树苗高3.5米以上,米径2厘米以上;泡桐苗高3.5米以上,地径6厘米以上;绿化树种的苗木应采用大苗壮苗,健壮无病虫害。

(三)栽植密度

1、滩区片林:以1×2×10米宽窄行模式栽植;

2、环城林、围村林:采用2×2或2×3米密度栽植;

3、生态廊道:南水北调、焦温高速、吉祥大道、滩区3、4、5号路按1.5×6米。其中,现存林带长度占路段长度不足30%的必须新植。新植林带分三类进行:省级道路两侧各植5行;市、县、乡道路两侧各植3行;2米宽以下的生产路单侧植1行。现有林带占路段长度31%至90%及断带长度超过20米的都要进行补植,补植林带按原有行数栽植。

(四)栽植技术

在植树中,要坚持就近起苗,就近造林,随起随栽。当日所起苗木不能及时栽植的,要采取保鲜、保温、防风干、防冻等措施。栽前苗木尽可能采用APT生根粉浸根,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滩区片林植树在挖坑之前,要先按规划密度开沟(沟口宽70厘米,底宽60厘米,深30厘米),然后在沟内挖坑(60×60×60厘米)植树;村内绿化苗木和村外道路植树要按规划拉线打点,挖坑(80×80×80厘米)植树。同时,要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点栽植,栽后浇透水,水渗后封土保墒。用材林苗木植后,树干要涂白1米高。

第4篇

自2000年环保部提出创建生态文明省、市、县以来,目前全国已有11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山东蒙阴县,发挥地区优势,开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其做法在省内推广;四川双流县以“七大”环保、“”生态示范工程的“双流经验”,在西部第一个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浙江安吉县“生态立县”,成功实现从“污染大户”到首个“国家生态县”的转变。

蒙阴县:生态乡村建设“四种模式”

5月23日至25日,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在蒙阴召开,推广该县生态村建设做法。蒙阴县是山区县、库区县,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近年来,蒙阴县发挥山水优势,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走出了一条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实现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十一五”期间,蒙阴县11个乡镇有6个成为省市级文明生态乡镇、7个省市级环境优美乡镇,464个行政村中有312个生态文明村,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蒙阴县特色文明生态村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风景名胜带动型。依托蒙山、孟良崮等风景名胜,大力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自然风光、购农家特产”的农家乐旅游。二是乡土文化传承型。发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质文化等资源优势,推动文明生态村建设。在红色文化方面,如在野店镇烟庄村规划实施“沂蒙六姐妹纪念馆”。三是特色产业主导型。实施“一园一社三对接”,即农业精品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与市场、企业、旅游对接。四是庄园经济开发型。对村庄的荒山、荒地进行承包经营,由农户集中连片开发,在房屋周围栽植蜜桃、苹果等果树,在房前或庭院发展长毛兔、獭兔等畜牧养殖,规划建设一批农户庄园式的文明生态村。

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强调,要把构建生态高效的产业体系摆在首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和低耗低排的乡村工业、服务业,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相互促进。

双流县:“七大”环保工程,“”生态示范

2010年10月,四川省双流县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并于2011年4月通过国家生态县公示。今年5月22日至30日,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中央媒体总结包括双流在内的全国6个生态县(市)的典型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2007年以来,双流县通过高水平规划、高水准投入、高标准打造,全面实施了城镇生活垃圾处置、河流综合整治等“七大”环保工程;完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人居等“”生态示范工程;深入开展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环境教育“三大”全民环境友好行动,形成了环保与发展并驾齐驱、环保能力建设全省第一、推动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十个“全覆盖”等一系列“双流经验”,先后荣获四川省生态县、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县等荣誉。

2010年,该县正式启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并制定了《双流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实施方案》,拟投入近10亿元资金,通过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强力推动双流县生态建设大提速,文明建设大攻坚,城乡环境大改善,城市形象大提升,把双流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县。

安吉县:生态立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第5篇

刚才局长传达了第七次全省环境保护大会和第四次全市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副县长安排部署了今年我县环境保护和争创省级生态县工作。同时,副县长还代表县政府与各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2012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暨争创省级生态县目标责任书。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回去后,按照工作部署和职责分工,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县环境保护工作的严峻性和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全面完成“十一五”和2011年度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全县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12月,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验收;2010年为了巩固成果,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创建省级生态县的决定,是继我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后又一个新目标。

围绕创建省级示范县,我县先后制定了《县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区实施意见》和《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各项创建指标得到逐步落实,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改善。

应该说,争创省级生态县是实现“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客观选择。生态县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县的“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越、生态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争创省级生态县是打造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的必走之路。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有四个基本条件,即旅游经济强、城镇品位高、生态环境美、群众生活富。创建生态县,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及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

争创省级生态县是我们与周边区县比较后的现实抉择。去年区、县创建省级生态县成功,今年除了我们创建以外,还有县也在创建。县森林覆盖率达83.7%,如果周边都是生态县,而我们自己不是生态县,于情于理都讲不过去。我们不仅要创建省级生态县,下一步我们还要创建国家生态县。当然,我们创建生态县不是目的,是以此为契机,自我加压,探索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与此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依然很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染减排压力仍然很大。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从“十一五”的两项增加到四项,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也逐年增加,污水配套管网建设不完善,污水收集覆盖面受到限制,污染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二是企业在环保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管理者环保意识不强、风险防范措施不落实、应急物资配置不齐全,少数企业环保投入不足,存在超标排放、乱堆乱倒等现象。三是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日趋明显。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亟待加强,环境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生活、建筑垃圾乱倒乱堆,畜禽养殖废水废渣未经处理随意外排等现象比较普遍。四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亟需加强。五是重金属等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压力较大。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度警觉,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把握重点,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当前,我县正处于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环境保护事关大局,必须统筹推进。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是削减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最主要的途径。我县污水处理厂由于管网不完善,污水供应量严重不足,有些时候甚至要到农村购买粪便喂养污水处理厂的细菌,增大了运营成本。请住建委、宏村镇、碧阳镇按照3月31日县政府污水管网建设专题协调会的要求,快速推进宏村污水管网建设,尽快解决城区污水管网雨污合流及漏水的问题。县环保局要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并加强与省、市环保部门的对接,确保我县削减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达标。

二是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根据污染减排考核要求,严格落实减排任务,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工作,做好减排项目落实和重点企业达标率监测,继续推行完善工业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对超总量排放的企业实施限产限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帮助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降低物耗,减少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加强环境源头控制。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凡新建、扩建、改建、迁建的项目,必须首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无环评手续的,县发改、国土、住建、工商等部门都要协同把关,依法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县环保局要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新建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的,一律不准投产;对重点监控地区和环境敏感区域,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要加强建设项目的后期环境监察,新建项目要在规定期限内进行环保验收,逾期不申请环保验收或不合格的,必须停止生产。

四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特别加强重点时期(枯水期、汛期)、漳河重点流域排污企业监管,增加环境日常现场监理和夜间抽查频次,防止偷排现象发生,确保稳定达标排放。继续加强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整治城区餐饮油烟随意排放的问题。加大对各景区景点(特别是宏村景区)写生学生的管理力度,下决心解决写生颜料及垃圾乱扔乱倒的问题。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完善水质监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饮用水安全。关于奇墅湖水源地的保护问题,请建设、环保部门督促中坤公司加快在奇墅湖周边项目的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须经处理达标后从大坝下游排放。

五是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整治力度。农村环境保护是个难点,也是个弱点。我们要抢抓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机遇,以争创省级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为抓手,扎实开展“百镇千村生态示范工程”,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安全、农村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等突出问题。今年我们除全力争创省级生态县外,还要力争创建2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以上生态村。提一下,规模化养殖的污染防治问题上面也盯得比较紧,请农业部门在推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如果有必要,可以请环保部门全程参与。

六是抢抓政策机遇,争取一批生态项目资金。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去年5月份我县申报了第一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项目,估计能在农村面源污染、截污工程、企业污染整治、河道综合整治等方面争取到130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我县申报的2011年第二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项目共计20个,申请新安江补偿资金2.7亿元,现正处于上报项目的初审阶段,希望县财政局、县环保局要牵头做好对接工作,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同时,要在生态保护、污染防治、村镇整治、环保能力提升等方面,再谋划一批好项目,为下一轮争取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标,全力推进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

一是要深入分析,认真查找创建省级生态县存在的问题。创建省级生态县共有5项基本条件加12项指标,涉及到全县8个乡镇及环保、发改、统计、农业、建设、水利、城管等7个部门。请生态办(环保局)牵头,对照考核验收标准,逐项分析,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措施和责任部门,尽快形成简单的分析材料报县政府。

二是要扎实工作,确保省级生态县争创成功。省级生态县争创工作2010年启动,已持续两年。我们将在今年10月份向省里申报验收,从现在算起,仅有6个月时间了,已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希望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按照《县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区实施意见》和《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以及今天签订的责任状的要求,强化执行,落实责任,确保创建任务顺利完成。其中,请住建部门要大力推进县城污水厂管网建设,规范运营管理;市容部门要加快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公安、农业和统计等部门要尽快建立起机动车尾气排放、规模化畜禽养殖减排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工商、电力等部门要会同环保部门,加快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约束机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工作强大合力。

四、加强领导,确保环境保护和争创省级生态县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刚才,县政府已与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签订了环保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自的环保目标任务。各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乡镇、本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具体抓、抓落实。污染减排目标是刚性任务,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减排目标责任书要求落实各自责任,确保减排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严格考核,强化问责。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污染减排一票否决制,对没有完成环保目标任务的单位,取消其当年评优创先资格,并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对未完成年度污染物减排目标、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将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另请县政府督办室和县生态办加大跟踪督办力度,确保各项指标均符合创建要求;县环保局要加强与省环保厅的对接,确保创建成功。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X83文件标识码:A

承德县境内东西宽89公里,南北长95公里,总面积3848平方公里。地处河北省东北部,跨北纬40°34′06″--41°27′54″,东经117°29′30″--118°33′24″。东邻平泉,南接宽城、兴隆县,西靠承德市和滦平县,西北接隆化县,东北、西南分别与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市密云县接壤。

2007年,全县有147816户450666人,其中农业人口38269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17.11人。民族有汉、满、蒙、回、壮等民族。设7镇、17乡(含2满族乡)、1个街道办(下板城),401个村、8个居委会。县人民政府机关驻地下板城。县城规划区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7平方公里,县城人口6.8万,2007年获省“宜居城市建设燕赵杯竞赛”金奖。2005年被省确定为首批扩权县[1]。

几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特色经济强县、建设山水园林县城、建设文明生态乡村、建设和谐承德县”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强力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工业上,形成了钒钛冶金业、食品饮料业、石材建材业、冶金白灰业、针纺服装业、造纸印刷业、电子信息业等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实力不断增强。农业上形成肉鸡、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绿色时差蔬菜生产加工为主的蔬菜业;农家采摘游为主的果品业。此外,生猪、玉米种子、食用菌等10个特色产业也有长足发展。

就我县而言,据不完全统计支撑我县财政税收的工业企业中近四成以上是如铁矿采选、石材加工、煤炭开采、水泥制造及小白灰等资源消耗型、重污染型和生态破坏型企业。因此对于我县来说,不折不扣的执行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同时也是进行产业升级的良好契机。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淘汰落后工艺和重污染项目;另一方面加大现有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实现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第三要大力发展低污染、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走“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老路。更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要放水养鱼、饲鸡生蛋。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之路。基于此,建设生态文明将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因此,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变得更为突出和重要。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目前就全国情况来看,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生态方面,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在环境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废”问题十分突出。承德县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甚至于有些方面的情况更加严重,现实向我们提出,要建设和谐的承德县,是该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为“资源有限,环境有价”的时候了;是该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了。

正是基于此目标,2007年我县启动了生态县建设工程。并于同年8月委托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编制了《河北省承德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报批稿)》[2],标志着我县的生态县建设正式启动。规划就我县的基本概况、生态县建设的优劣势、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生态功能区划、五大体系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及能力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及效益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我县生态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当前,建设我县的生态文明,要紧紧围绕“特色经济强县、山水园林县城、文明生态乡村、和谐承德县”的发展定位。以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开放活县、基础设施攻坚、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发展环境优化、幸福民生”建设为内容的“六项行动方案”为主线,全力推进“一城三园”建设,不断壮大七大特色主导产业,加速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全面振兴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不断加强开放和项目工作,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大力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按照“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要求,加快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和市县一体化进程;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更加关注民生,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县自2004年开始文明生态村建设,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已有4批173个村步入文明生态村的行列,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3%。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使我县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同时文明程度有了显著提高,生活也变得更加殷实,同时精神面貌了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创建的过程中也使得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密切了,社会更加和谐了。生态村建设的最终全面展开,是实现生态县的建设根本和基础。生态县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承德县更好的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国策,最终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达到经济繁荣、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目标。

通过生态县的建设,使我县的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进步;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相信随着生态县建设的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与推进,我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第7篇

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的新理论支撑———区域创新斑块理论

建设生态县(市)必须走“创新型发展”的路子.这条路子最成功、最显著特点就是把创新工作落实到空间“斑块”上,经过对区域创新和发展格局识别深入研究和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区域创新理论体系,它们是区域创新五论,即:“集聚论、城市论、景观生态论、科技动力论、大系统优化决策论”.这五论的共同特点是“着力斑块、集聚创新”,简称该理论为“区域创新斑块理论”.作为生态县(市)规划的理论体系,指导规划编制.图1为区域创新斑块理论的主要内涵表述.

1“集聚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人口集聚:可以大大提高公共意识和服务效率,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2)产业集聚:是指企业的生产和研究开发活动向一个特定空间集中,并且有机地相互作用的现象.其意义在于:集聚能产生外部效应.行业、领域、产业向聚集地集聚将分别产生外部效应;聚集能实现隐性知识的近距离传递,是创新的根本原因;集聚降低内部成本;集聚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个性化经营,形成异质性和竞争力;产业聚集是产业集群的基础,又是区域创新的重要标志.

3)“集聚论”在规划中主要应用于:指导产业链的构建,资源、资本、技术向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园区集中、农村人口逐步向生态型城市、城镇集中等方面.

2“城市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文明与城市有关,文化与乡村有关.

2)城市是创造需求的主要源地.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城市,城市与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区域创新的基本力量和活力主要在城市.城市是前进发展的动力。

3)10万人以下的城镇劳动生产效率相对于10万人以上的要低(需求结构不成体系,服务组织成本高,资源浪费大).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大城市间的竞争,即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4)“城市论”在生态县(市)规划中主要应用在于:指导人口重新分布的引导性规划,人居体系(城市、城镇、乡镇、社区、村建设规划,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与培育规划等.

3景观生态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景观生态论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强调异质性,重视尺度性.适宜处理复杂系统.能很快抓住区域个性、问题、创新点与本质.

2)在规划中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性、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之上;既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科技动力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科技是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科技是区域创新的动力.而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生态县(市)建设需要科技创新,科技活动带来社会大的持续变革.

2)科技动力论用于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着力解决区域发展所需第一生产力———科技动力问题.要把生态知识、生态技术应用到生态县(市)建设的生态工程、生态产业发展中.

5大系统优化决策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处在的区域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大系统.区域规划需要建立优化系统,确立优化的考核体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解决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发展薄弱问题.

2)需要系统优化决策与科学执政,努力营造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一是构建战略规划体系,二是构建空间优化体系,三是要构建政策制度优化体系。

生态县(市)建设规划新的技术手段

13S技术手段在生态县(市)规划中的应用

在生态县(市)规划中,我们主要采用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5]技术等手段,对规划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进行识别诊断;对区域地形地貌进行正确辩识、科学分类.实践证明,规划涉及土地利用现状认识、数据获取,资源评价与统计,区域空间格局的划分,各大工程及可创新斑块面积求得,规模的界定都必需应用3S技术.没有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是无法解决规划定量、定位、定地理空间界线和完成规划的[6].

2三维模拟技术手段在生态县(市)规划中的应用

应用三维模拟技术主要用于进行生态县(市)区域空间模拟,它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模拟(自然大地形骨架如山体、河流、道路、人工水域等的模拟);地表土地利用现状模拟;地表以上部分设施与植被模拟,通过区域空间模拟,配合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将山、水、林、田、路、房等一览无遗.这种模拟方法主要采用三维地理软件,如ARCGIS软件等结合3S技术完成.通过区域空间模拟,自动建立了空间地理信息库及若干属性信息(位置、长度、范围、面积、经纬度及海拔、物体属性等).既具有山川河流等地理全局观(见图2)、又有科学数据,还建立起规划交流平台,有了这些,进一步开展规划就更直观、明了.

3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前面已述,主要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生态规划来进行生态县(市)规划.它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并在生态调查、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划分出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观格局,再进行景观功能分类、生态制图,最后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通过对若干个县市的建设规划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既适用又有创新之处:重构景观格局,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空间关系,描绘人们向往的富丽景观,指明阶段可达的分层目标、创新空间和奋斗方向,揭示发展动力和具体工程措施.使规划内容立地、目标明确、任务系统、内涵科学、便于操作.

生态县(市)建设规划体系

生态县(市)建设规划方法很多,要形成一个体系是比较难的,但抛砖引玉地研究提出一个比较先进适用的方法体系又是值得的.

1一般规划套路

在生态县(市)规划中,一般采用传统的规划套路,即基本情况或建设基础,存在问题分析、思路与目标确定、功能分区、分区任务、各分区主要工程、主要措施.

2本文提出“12345”规划体系

在对多个生态县(市)进行规划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12345”规划体系,即围绕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生态工程)层次、五个(建设)领域,展开规划编制.它的特色在于:突出了发展方式、发展主线、发展进程、发展层次、发展领域共五个方面;其创新点在于:提出的四个空间概念及工程内容和四个由大到小细分的等级层次,能将规划一一落到空间场地.

表述如下:一个目标:即遵循“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期建成省级或国家级生态县(市)”一个目标;两条主线: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划分“启动—建设—提高”三个规划建设阶段;四个(生态工程)层次:实施“区域生态、景观生态、创新园地、生态细胞”四个生态工程,完成“消除区域障碍、培育富丽景观、建设创新园地(斑块)、落实细胞单位”各层次生态任务.五个(建设)领域:深入“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环境、能力建设”五大领域,引导全县(市)人民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达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目标设计

1基本情况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处于川、渝、陕四省市交界处.幅员面积约16610km2.辖达县、大竹县、渠县、宣汉县、开江县、万源市、通川区,人口650万人.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是四川的“东大门”.所处地形川东平行岭谷区,其中山地占幅员面积70.70%,丘陵占28.10%,平坝占1.20%.

2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根据生态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及创新型四川区域创新格局研究成果,本规划经研究,选用经济支撑力、科技创新力、教育水平、资源丰富度、生态环境协调度、区位优势度、景观格局匹配度(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观可承载人口与实际承载人口的比例)等7个指标,得出总体结论是:达州市自然资源支撑力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人居适宜度中等,剩余劳动力数量丰富,文化适应度与四川省平均水平接近.同时又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分布不均,洪涝灾害及旱灾频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主要制约因素,导致经济支撑力、科技支撑力、区位优势度、景观与人居匹配度都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薄弱.

3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

3.1指导思想

第1,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建设能力支撑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构建美丽、和谐的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观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第2,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并进.寻找创新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及协调互动机制.把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贯穿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发展阶段.

3.2市域主体生态功能定位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及三峡库区重要影响区;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四省、市结合部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人居地区域性中心.

3.3生态市建设总体目标

按照全省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省的总体目标要求,达州市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市,成为四川省级示范典型,成为长江上游生态经济建设强市,全国天然气化工基地生态文明典型.

3.4具体定量(考核)指标

参见国家生态县(市)建设标准.包括: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方面.其中国家指标19个,16个为约束性指标,3个为参考性指标.

4生态市建设步骤

达州市生态市建设共分三步:建设准备期(2007-2010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建设发展期(2011-2015年),整体推进阶段.建成一批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生态经济方面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建成期(2016-2020年),完全符合2020年全省建成生态省对达州的基本要求.其中,在2020年全市80%以上县建成国家级生态县,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标准,基本实现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达州市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格局景观划分方法

1划分景观格局的科学意义

1)突出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景观异质性,便于分类指导未来分化发展.

2)突出空间生态,为了充分反映四川生态立体空间格局的特点,改变平面分区.

3)把静态分区变为动态分类,反映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景观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反映了人—自然的变化规律在地理空间上留下的景象,顺应时展脉搏.

4)把美的概念—景观以及相应的现代手段方法引入生态系统开展生态规划.分区与分类结合.体现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2划分原则

1)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以及四川省生态省建设纲要功能区划定位,结合达州实际,以景观格局分类为主导,采取生态功能分区与景观格局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尊重发展规律,强调自然地带性,打破现有市域的行政格局分类.2)突出城市景观在分类中的首要地位和引领作用.3)采用3S技术等手段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识别、数据获取,资源评价与统计,最后划分出区域空间格局、找出可创新斑块.求得各自面积.

3四大景规格局划分结果

3.1各景观面积:

城市及工业园区(景观),109km2;农村现代农业与农村景观,8082km2;半自然(含还林还草地)景观,5569km2;自然景观,2850km2.

3.2各景观人口属性

1)城市景观:人口密度达10000人/km2(正负5000人/km2)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域;2)农村景观:人口密度为100~1000人/km2(平均500人/km2左右)的农业区域;3)半自然景观:人口密度为10~100人/km2的区域;4)自然景观:人口密度为10人/km2以下的区域.

3.3各景观经济属性

不同时期同一景观经济标准不同,每平方公里GDP城市为30000万元,农村为300万元,半自然区为30万元,自然区为5万元。

达州市各景观格局未来发展方向

1达州市城市景观未来格局与发展方向

未来达州城市出现人居区、商贸区、加工区、科技密集区、文化区,工业产业集群形成.相应二级城市人居、商贸、加工、文化发达,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景观,城市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因美丽而使人向往.

2达州市农村景观未来格局与发展方向

形成一批现代农业基地,土地不断规模化、集约化,建成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型农业的生产基地,是全省粮油、蔬菜、水禽、畜禽、苎麻、油桐等基地,农民和村庄将逐步减少.

3达州市半自然景观未来格局与发展方向

未来将成为退耕还林区,特色林果产业经济区,特色资源(茶、药、菌、矿)科学开发利用产业带,形成若干高效生态经济林带或创新斑块,成为生态保护带和生态缓冲带,“农”(农作物种植业)和“村”从该区逐步退出,同时,河流两岸50~100m范围带也被纳入半自然区保护.

4达州市自然景观未来格局与发展方向

全市域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是川东北重要的天然林保护区和水土保持区.花萼山、百里峡自然保护区将成为达州市的核心生态旅游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八台山等将成为重要的地质生态公园.万源金山水库和天鹅池水库、开江的宝石湖水库、大竹的乌木水库、渠县的柏林水库成为饮用水源型(自然)保护区,实施自然保护.从管理建制上这些地域再不属乡村、而是形成独特的生态政区,按生态功能进行专业管理.

5景观格局划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划分景观类型,明确主体功能关系:重点开发———城市与工业区;优化开发———农村;限制开发———半自然区;禁止开发———自然(保护)区.尊重自然规律,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一是明确要求人从保护区退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开发生态旅游为人类服务.二是划定开江、大竹、渠县、达县、万源饮用水源型自然保护区,保证饮水安全.三是巩固退耕还林区,还林还草或还自然,同时减少人居和村庄建设.四是引导资源开发区、生态恶化区实施人居腾退和生态移民.

它们是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突出城市引领,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规划提出美丽的城市景观:“一五十百城市格局”中提出1个大(特大)创新型的生态城市—达州中心城区,将辐射达县、宣汉、开江周边近郊农村,5个二级(中—小)生态县城带动辐射宣汉农村区、开江槽谷农村区、大竹槽谷农村区、渠县丘陵农村区、万源农村区.11个(三级)小城镇带动周边100个环境优美乡镇(含中心镇),近郊实行城乡一体化,远郊实行城乡自然统筹.培育创新斑块,建立新型的经济与社会关系:一是针对达州经济欠发达提出培育以科技为动力的城市(自主)创新力,二是提出若干创新园———高新科技园、现代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特色林产园、生态旅游园建设,通过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矛盾与问题,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三是重大产业必须科技支撑.四是突出集中型社区建设、集中工业园建设、土地规模经营建设.打通廊道结点,建立新型的县(市)域关系:一是有利市域重要的生态廊道建设和跨区联动,包括重要绿色交通廊道、建立跨区连通结点(商贸、教育、治安、卫生)等.二是有利水系廊道、旅游廊道、输气廊道保护与安全.三是打破行政区,考虑重新布局2020年的集镇,有利建设新的生态政区,避免项目分散、产业雷同、基础设施的成本高.构建补偿机制,建立新型的区域内外发展关系:一是提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互动,二是提出生态恢复补偿,三是提出共建安居乐业工程,四是建立新型区域内外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区域生态—景观生态—创新园地—生态细胞四大工程建设

1区域生态工程

实施区域生态工程,清除区域生态障碍,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它是生态市规划的第一个层次.包括了达州市水旱灾害治理、人居生态安全建设、天然气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区域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区域重要廊道生态保护、反贫穷等10项工程,到2020年总投入达31.4亿元.

2景观生态工程

实施景观生态工程,培育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美丽景观,它是生态市规划第二个层次.按各景观建设提出发展战略、布局重点建设任务,实施工程.规划涉及城市创新工程建设5项16.2亿元,富丽农村工程建设5项41.4亿元、半自然区生态建设3项3.3亿元、自然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13项,投资6.3亿,景观生态工程共26项,到2020年总投入达67.2亿元.

3创新园地工程

实施创新园地工程,寻找可创新“斑块”,发展经济社会,它是生态市规划的第三层次.达州市创新斑块建设包括了科技创新与服务园区1.8亿、生态工业园区9亿元、现代农业园区43.5亿元、特色生态经济林园3.1亿,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园区9.5亿,到2020年总投入达66.9亿元.

4生态细胞工程

实施生态细胞工程,是从更小生态单元的角度落实生态市建设,它是生态市规划的第四个层次.这主要包括了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乡镇、文明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家园等的建设.提倡绿色消费和绿色商贸等.到2020年总投入达4.3亿元.

5能力建设工程

包括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环境安全预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相关资源、环境保护法制制度建设、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到2020年总投入达5亿元.

第8篇

我县环保工作的工作目标是:一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完成生态县建设年度工作目标;二是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完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削减任务;三是深化规模上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整治,全面推进“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四是强化环境综合执法,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五是加强农村污染防治,确保完成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六是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经济服务水平;七是加强环保能力建设,不断夯实环保工作基础。

根据上述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我县环保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提高环保服务水平为核心,努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央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把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未来一段时间里,全县范围内将有一大批新建项目。为此,我们环保部门要主动抓住机遇,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积极服务、主动介入项目前期。以“两年”工作为契机,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低污染排放、对地方贡献大的项目。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帮扶力度,主动上门服务,主动与上级环保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帮助跑项目,鼓励重点企业向园区集中。帮助现代园区医化企业提升装备,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

(二)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多为企业着想,多从经济发展角度考虑,优化审批程序,完善一次性告知制度,对符合产业政策的轻污染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力求在最短工作日内办理。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管理水平,并对近年来省市县审批的项目进行梳理,改变重审批轻管理的观念。

(三)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完善局中层以上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指导、帮助企业开展工艺改进、污染防治、政策宣传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对环境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后果的,可以教育为主,不予行政处罚;对主观上存在偷排直排等违法企业,要从严查处。帮助企业做好各种监测,提供技术服务。同时,通过监测,帮助企业查找产生相关污染问题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二、以污染物减排促生态环境承载力提高为导向,努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深入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削减和防治污染物排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一)加快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充分利用环保倒逼机制,加快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步伐。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杜绝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建不一、批小建大等环境违法行为。会同县工艺品协会,推进工艺品企业环境污染整治,确保2010年完成市级重点监管区的“摘帽”工作。督促工艺品城做好“三同时”验收的前期整治工作,开展工业园区的规范化整治。二是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坚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在医化行业、规模上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改善管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

(二)加大工业企业污染整治力度。编制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年度方案。深化医化行业整治,巩固150家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成果,重点抓好未完成整治任务的49家企业废水达标整治,全面规范企业废水排污行为。

(三)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执行总量替代方案,从严控制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

(四)突出主要污染物减排。一是健全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建设。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任务,加快普查成果总结开发和利用。帮助督促企业建立污染物增量、减量、变量“三量”账。二是大力推进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和热电厂的正常性运行管理,完善减排支撑材料;加强工业废水入管论证管理;督促重点污染企业设施规范运行。配合建设部门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推进横溪、白塔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帮助做好县垃圾填埋场环评审批。三是严格监督管理。加强对工艺品城、现代、永安、城南、下各创新等园区的环境监督检查,使用好维护好在线监测设施,落实好重点企业减排责任,控制排污总量。四是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排污申报,拓宽监管面。同时,扩大排污许可证发放范围,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规范排污行为。

三、以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进程

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进程,能有效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县域形象和品位,我们将把生态县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有效的载体和抓手,作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来抓,力求改变农村环境保护严重滞后的局面,大力加强农村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

(一)宣传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创新宣传方式,做好“六·五”世界环境日及“节能减排”等主题宣传活动,建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和千家万户。对重点企业环保员进行培训,开展环保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农村)、进学校、进家庭的“五进”活动,营造生态县建设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加大生态系列创建力度。筹备召开全县生态县建设工作会议,加强对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生态县建设完成情况督查。大力推进生态县、生态村镇创建,确保建成1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市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村,30个县级生态村,完成创建11个生态示范点。积极开展绿色系列创建,争创环境友好企业、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绿色系列细胞工程,力争建成5个村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并对前三年用于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的生态专项资金进行现场核查。

(三)大力培育生态经济。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生态乡镇建设规划。狠抓优势产业培育,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发展。促进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的发展和认证。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推进括苍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促进生态林业发展。

(四)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包装,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力争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的鼓励政策。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继续推进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治理工作。严防污染行业向农村转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高乡村污染防治水平。

四、以环境综合执法为手段,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强化环境综合执法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全力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最有效的手段。

(一)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一是完成“三废银”回收行业的整治。开展“三废银”回收业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行动,主动邀请人大、政协进行监督检查,加强与部门、乡镇联合执法机制和重大案件通报督办机制,形成综合执法局面,确保完成市级重点监管区的“摘帽”工作。二是加强执法监管。加强对城南、现代、工艺品城等区域、医化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执法监管,重视解决石材加工行业的污染问题,对敏感企业定期排查,消除环境隐患。三是创新执法方式。根据省市要求,积极开展飞行斩污、环保后督察等专项行动,逐步规范排污收费行为,依法行政,完成处罚和排污费征收任务。加强案卷审核,努力提高案卷质量,增强行政处罚的严肃性、时效性和公正性。

(二)处理好群众投诉工作。畅通投诉渠道,规范环境程序,注重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的解决,继续完善局领导包案负责制度。积极办理人大、政协提议案。

(三)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增加巡查频次,对饮用水源地不法排污行为严加打击。加强对西岙水库、北岙水库等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

(四)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完善应急设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督促企业建设应急设施,并加强突发性事件的信息报送工作。

五、以环保能力建设为保障,不断夯实环保工作基础

能力建设是环保事业的基石。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对于提升基层环保地位、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9篇

近年来,云霄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生态工贸港口强县”的目标,深入实施“打造中国电光源之都”的发展战略,以生态县创建为抓手,强力推进环境整治和环保专项行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多年努力,云霄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份将生态建设贯穿于产业调整和环境保护全过程的坚持,引领着云霄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规划先行,坚持生态立县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云霄的根本。云霄县委、县政府一直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把绿水青山视为云霄的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生态建设作为事关科学发展、民生改善和县域竞争力提升的重大问题来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同时,生态规划先行,以创建生态村、乡镇、县为载体,夯实生态建设基础,推动生态文明发展。

2007年,云霄启动国家生态县建设工作,同年10月编制完成了《云霄生态县建设规划》;2010年12月,经云霄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批准实施。动员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农业、林业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型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水土保持以及污染防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建设“健康、光明、幸福”云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生态建设统一部署、统一安排,以打战役的状态、思维、举措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各乡、镇(场)按照创建要求,成立了相应的创建工作机构,形成“分层管理,相互配合、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工作合力。

云霄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自身发展经验并借鉴其他地区有益做法的基础上,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提出了“实施生态工程、加快绿色崛起”的工作思路和“建设绿色光都、打造生态云霄”的工作目标,探索走一条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绿色崛起”道路。

绿色增长,突出生态经济

云霄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围绕“建设绿色光都、打造生态云霄”的目标定位,突出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重点产业,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集约化发展生态工业。按照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光电产业,目前光电产业园区已形成福建光电产业的重要密集区,初步形成了外延材料、芯片制造、封装到应用、市场的LED整个完整产业链,已入围光电企业100多家,实现产值35亿元,该园区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省级循环经济园区。云霄建立项目落地联审机制,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光电主导产业,着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出台节能降耗激励机制,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先后关闭“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达68家,“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关停率达100%,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十一五”期间,云霄县每年均能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依法完成结构减排关停项目有6个。

绿色化发展生态农业。云霄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广集产业、生态、休闲于一体的集约农业新模式,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和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发展“畜牧养殖——沼气——农作物”种养模式和生态果茶菜园等,促进全县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全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得到推广,涌现出漳江实业有限公司、金山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等30多家生态龙头企业。目前云霄拥有东厦镇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马铺淮山万亩种植示范区、下河乡四季杨桃种植示范区、万亩早熟优质枇杷基地等标准化农业基地。云霄被誉为“中国枇杷之乡”,其枇杷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村美城靓,打造生态人居

每当夜幕降临时,LED灯照亮了绿化的陈岱镇竹港村村道和农民公园,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在公园散步,竹港村一派现代生活气息。

村民们很惬意,不停赞叹说:“变了,这里变美了,和城里一样了。”竹港村过去是环境重点整治村,今天已跻身国家级生态村。

这是云霄创建生态县的一个缩影。云霄县把乡村生态建设与新村建设、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集镇建设造福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乡镇建成区主干道、公园、公厕等公共服务配套和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加快推进镇区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乡镇面貌明显改观,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全县90%的乡镇达到全国生态乡镇考核标准要求。云陵镇去年率先获得“全国生态乡镇”称号;陈岱镇、莆美镇、列屿镇、火田镇、下河乡、马铺乡、和平乡也先后通过国家生态乡镇考核验收。

第10篇

我县环保工作将紧紧围绕省、市“十一五”环保规划,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省、市环保部门的指导下,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促进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不断健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污染治理成果得到巩固;重点流域治理工作继续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环境监测能力明显增强。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促进我县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以强化意识营造氛围为目标,着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继续抓好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一是依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解决思想认识、班子建设、工作作风、基础能力、体制机制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构建用制度管理人、监督人、激励人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每名干部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学习,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二)继续抓好全县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社会。紧紧围绕“七彩**南××保护行动”、“节能减排”、绿色创建等重点工作,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等节日走村入社,下企业进学校倡导和号召全民环保,组织环境摄影比赛,展板宣传,咨询服务、资料发放等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子屏幕、手机短信、网络、电视等媒体加大环保宣传,做到常抓不懈,重点注重对学生的宣传教育。

(三)狠抓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做好常规性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继续抓好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一是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科学、全面、及时掌握我县水、气、声环境质量,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二是继续深入贯彻《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范排污收费和排污申报工作,扩大征收范围。三是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及早安排和部署全县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控制和监督管理工作。四是加大生态环境监察、污染源监察、污染治理设施现场检查、排污许可证监察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监察等工作力度,重点放在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绥水还建公路建设、**天化、金明化工、**南包装××分厂等重点项目和企业日常监管,确保环境安全。五是积极争取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按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加强全县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进一步建立健全饮用水源水质定期监测报告制度、安全预警制度,定期水质监测信息。

(五)抓好两碗乡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和××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启动生态县创建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展生态示范点,全面整治农村脏、乱、差环境,完成两碗乡生态乡镇创建,为生态县建设奠定基础。完成生态县规划编制,启动生态县创建工作。

(六)科学谋划,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一是在污染源普查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全县cod(化学需氧量)、so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科学制定20**年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计划,并分解落实责任,抓好督导落实。二是进一步发挥减排工程的作用/为您整理,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督促加快**天化煤代气二期工程、××县城镇污水处理厂重点工程建设进度。三是严格管理减排。实行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总量管理,把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未落实污染物总量来源,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完成水、气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四是加强对化工、水泥等高污染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监管,提高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严肃查处偷排漏排等违法排污行为。

(七)严把审批关口,确保国家各项环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一是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继续深入开展建设项目环保专项检查,坚决遏止新上违法建设项目。二是以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为重点,以新上项目环评为切入点,在培育支柱产业、建设工业园区进程中,积极引导企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努力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进一步做好环境行政许可工作,规范行政行为,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搞好环保手续协调办理服务。

(八)认真实施“××保护行动”。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环境保护的《决定》,牢固树立“环境优先、生态立县”意识,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一是在建立健全环境监察、监测机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在落实人员编制、保障工作经费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落实。三是在配备各项技术装备方面还有待解决。如执法车辆、监测车,环境监察现场取证设备、现场监测设备、防护设备等。

(九)高度重视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的调查处理工作,加大环境监察现场监督执法力度。一是严格查处各类环保违法违规行为。严格现场环境执法,坚决查处擅停污染治理设施或偷排污染物等违规行为,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规范和完善“12369”环保热/为您整理线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加大环境违法整治,确保全县环境安全。加强污染整治,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划定和建设水源保护区、实施应急保障等措施,着力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十)严格依法行政,强化环境监管。一是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我局始终坚持集体审批制度、环评影响评价管理制度、环评审批承诺制度、环保审批服务制度和环保审批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规范环评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环保窗口建设,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告知内容包括选址初步要求、审批权限、办事程序、办事时限等,让建设单位了解整个环评审批的程序和具体要求,做到审批程序和结果公开透明。成立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委员会,实行环评审批委员会集体讨论审批。

第11篇

一、考核对象

全县20个乡镇所辖行政村(西屏镇、古市镇的20个城市中村除外)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其中192个为重点保洁村。另外,西屏镇的瓦厂村、西五村双坑口自然村,四都乡的元新社区,古市镇筏铺新村,新兴乡林场也纳入考核范围。

二、考核办法

1、对乡镇的考核,由创建省级生态县督查推动组组织实施。

(1)县对乡镇的考核,共组织二次考核检查,时间安排在-月份。考核检查以192个重点保洁村为考核检点,兼顾其他行政村。每次考核检查随机抽查3-5个行政村,考核实行明查暗访相结合,采取实地检查、现场打分的方式进行。二次考核检查分别占考核总分的40%、60%。其中,第二次考核增加乡镇生态创建有关工作的考核内容,这部分内容占考核总分的10%。

(2)乡镇的考核分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县对乡镇的考核分,占考核分权重的80%。另一部分是乡镇本级对所属行政村的考核平均分,占考核分权重的20%。两者相加后,若发生乡界垃圾和保洁责任纠纷未及时调解的、乡镇垃圾焚烧炉运转不正常的、炉灰及废弃物未及时实行无害化处理的,每项在乡镇考核得分中扣1分,从而得出乡镇的考核总得分。

2、对行政村的考核,由各乡镇为主组织实施,县创建省级生态县督查推动组结合明查暗访情况,以及群众监督情况酌情扣分。

(1)各乡镇参照本考核细则所附的《县乡村环境综合保洁考核评价表》,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本乡镇的行政村环境综合保洁考核细则,并通过考核,得出乡镇本级对所属行政村的考核分,并占该行政村最终考核分权重的80%。乡镇本级的所属行政村的考核分达到考核等级优秀以上的,均要由创建省级生态县督查推动组进行复核,并以复核分为准,占该行政村最终考核分权重的80%。

(2)创建省级生态县督查推动组对最终考核分权重的20%(即百分制20分)予以打分,打分办法为扣分制,扣完为止。具体办法为:

①11-12月份,电视台每曝光1次,对所在村每次扣3分,对该村所在乡的其它村连带扣1分。今年12月1日起,实行农村环境重大脏乱差群众提供新闻线索制度,经查实的,所在村每次扣3分,对该村所在乡的其它村还连带扣1分。以上两项,如有重复,不重复扣分。

②11-12月份,督查推动组暗访打分达不到合格等次的,对所在村每次扣3分,对该村所在乡的其它村连带扣1分。

(3)以上两项相加,得出每个行政村的最终考核分。

三、考核评级标准

1、乡镇:85分(含85分)以上为优秀,80-85分(含80分)为良好,70-80分(含70分)为合格,70分以下为不合格。

2、行政村:90分(含90分)以上为优秀;85-90分(含85分)为良好;75-85(含75分)为合格;75分以下为不合格。

四、考核奖励办法

1、乡镇奖励办法:同时符合乡镇政府所在地行政村保洁考核为优秀、重点保洁村考核为良好以上、80%考核村为合格以上的,可对乡镇保洁工作进行奖励。奖励以所辖考核合格以上行政村人口为基数,获得乡镇年度考核合格、良好、优秀等级的分别奖励保洁工作经费为人均1元、2元、3元。

2、行政村奖励办法:年度考核评级为合格的,奖励保洁经费人均3元,良好的奖励保洁经费人均5元,优秀的奖励保洁经费人均7元。

第12篇

1、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2、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3、破坏环境,祸及千古;保护环境,功盖千秋。

4、垃圾回收,保护地球,举手之劳,参与环保。

5、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6、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7、环境就是你的“脸”,人人要学会爱护。

8、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9、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

10、创建省级生态县,建设和谐好遂昌。

11、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

12、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生态文明。

13、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14、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15、情系钱瓯之源,心铸健康家园。

16、环境与生命共存,环保与健康同在。

17、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细节做起。

18、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19、仁爱及物、慈悲为怀。

20、山青水秀田园美,人天和谐精神爽。

21、重视生态功在千秋,保护环境造福万代。

22、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23、创生态遂昌,建美好家园。

24、“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5、环山环水环风景,保洁保绿保健康。

26、保护环境是责任,爱护环境是美德。

27、增强环保意识,扮靓遂昌城乡。

28、保护碧水蓝天,营造绿色家园。

29、保护青山绿水蓝天,共创和谐美好遂昌。

3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32、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33、天地为父母、父母为天地。

34、手拉手保护环境,心连心关爱遂昌。

35、环境关系你我他,保护环境靠大家。

36、争做环保使者,共创生态文明。

37、让大气更清新,让天空更蔚蓝,让河山更碧绿。

38、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

39、环保关联千万家,责任就在你我他。

40、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41、过犹不及,凡事勿过渡,知足常乐。

42、立足自然生态景观,创造优美人居环境。

43、建设生态文化、塑造生态文明。

44、让我们亲近绿色,一路同行!

45、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县。

46、为了子孙后代,请留下一片净土。

47、人类若不能与其它物种共存,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

48、保护环境=保护自己。

49、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爱护自已。

50、保护生态环境,造就秀美山川。

51、敬畏自然、崇尚自然。

52、尊天重地、敬天爱人。

5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4、全心全意保护生态环境,同心同德创建清洁乡村。

55、共创生态遂昌,同享碧水蓝天。

56、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的责任。

57、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民共建绿色生态县。

58、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生态安全造福子孙后代。

59、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60、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61、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62、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遂昌。

63、赞化天地、道法自然。

64、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65、人类靠环境生存,环境靠人类保护。

66、除了足迹,我们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摄影,我们什么也没有带走。

67、环境卫生的洁净,有您的一份文明。

68、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县。

6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

70、绿色世界,你我共创;清新气息,大家共享。

71、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