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县建设

生态县建设

时间:2022-09-17 05:00:42

生态县建设

第1篇

按照生态县建设环境保护指标,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视角,以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县建设制度创新为根本,提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具体包括县域水生态环境体系、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固体废物处置体系、噪声防控体系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县;生态环境体系;构建

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是生态县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支撑与保障,是促进生态县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自《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生态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但环境建设却经常被忽视,生态环境体系尚未构建,资源浪费与污染现象并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理论依据,不断探索。

一、研究综述

目前已有的国内文献中尚没有关于生态县环境建设的专题研究,针对该问题的论述大多集中在生态县建设措施、规划编制、路径探索等总体研究中或通过典型案例形式呈现出来,综述如下:部分学者认为,生态县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责、划定功能示范区以及选择合理的建设模式等;部分学者提出应当重视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使其能够为生态县环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部分学者提出生态县环境建设应优先进行重要环境工程项目,通过重要工程项目带动整体建设;部分学者认为应当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开发清洁能源来推动生态县环境建设;部分学者提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县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认为应统筹规划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作为生态县环境建设的突破口;其他学者也提出生态县环境建设应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改善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状况,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国外研究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了生态县(市)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1990年著名的“城市生态组织”阐述了生态城市环境建设的十项原则;1997年,澳大利亚政府提出生态城市发展规划,为生态城市环境建设设计了框架;与此同时,生态城市国际会议也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计划书,为生态城市环境建设开辟了新思路;其他研究也都集中在重新利用、循环回收、能源保护、能力修复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县(市)环境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国内外关于生态县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大都结合现实问题展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缺少对生态县环境建设理论依据的研究,或相关理论探讨不深入、不全面,不能够为生态县环境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因此难以把握生态县环境建设问题的实质;(2)缺少针对生态县环境建设的专门研究,即没有将生态县建设指标进行分解和细化,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不具体、不详细、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3)缺少针对生态县环境建设的全面研究,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单个问题解决的层面,欠缺系统性、整体性、规范性的阐述和论证。本文将生态县建设指标进行分解,并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视角专门研究生态县环境建设,同时将环境建设置于整个生态县建设中统筹规划与设计,提出生态县环境建设的根本在于建设制度的创新;生态县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将水环境建设、大气环境建设、固体废物处置、噪声污染防治结合起来,突出生态县环境建设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县建设

关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高兹、莱易斯和福斯特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虽表面可解释为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和谐,在理念、方式与行动上存在缺陷,但实质原因则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偏差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制度的偏差。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要从制度和人际关系角度来不断改革所有不完善之处,从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认为社会制度创新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而且其最值得深思之处在于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批判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阐述社会主义建立的必要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为社会主义增加新内容的同时,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顺利实现。生态县(含县级市)是在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县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园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最终目标。基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县建设,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在县域范围内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可持续的关系,即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县建设制度,加快生态县建设进程,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县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必须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之成为我国生态县建设的理论支撑,构建全新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从而为生态县建设提供有益路径。反过来,生态县建设实践也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践源泉。

三、生态县建设环境指标及其分类

根据《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规定,生态县建设指标分为经济发展指标、环境保护指标和社会进步指标。其中,涉及生态县环境保护的指标共有21项,可分为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大气污染防治指标、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指标、噪声防控指标等四类。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是县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合理利用县域水资源环境、防治水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县域水环境质量总体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与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与工业用水重复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化肥施用强度及农村灌溉达标率等内容。大气污染防治指标是县域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整治县域重要污染点源、实施总量控制和开发新能源的条件和依据,主要包括县域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及秸秆综合利用率等内容。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指标是县域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推动县域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与高效回收利用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及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等内容。噪声防控指标是县域防控噪声污染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县域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减少噪声污染危害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县域噪声环境质量总体要求、隔音或消音处理等内容。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大气污染防治指标、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指标、噪声防控指标等四类指标共同构成了生态县建设环境指标的主要内容。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强调对以上指标的分解和落实,强调制度形成与完善在生态县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度保障生态县环境建设的有效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环境体系,才能不断满足生态县建设的要求,加快生态县建设的进程,推动生态县建设的创新,实现生态县建设的目标。

四、生态县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路径

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环境体系,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县域水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开展河道整治与雨污分流整治,加快县域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域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保障城乡饮水安全;深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贯彻实施国家水法律法规,加强县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健全水价机制,实行鼓励节约用水的水价制度;推广高效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加强节水型工业管理,形成节水型经济结构;加快县域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实施污水资源化。建设人工湿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县域湿地系统,逐步修复县域水生态系统;实施以削减水污染负荷、提高水体水质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县域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二)县域大气污染防治体系构建。加强对县域内各种炉窑的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监管,对未实现达标排污的企业限期治理;根据国家总量控制要求,实行县域排污总量控制;加强民用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开展县域生态环境建设,防治建筑、拆迁、市政、运输、堆放和地面的扬尘污染;及时清扫路面,防治道路扬尘污染;加强城郊结合部扬尘污染防治,防止通过空气输送对城区的污染。开发经济、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积极探索再生能源的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发展替代能源;提高优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优化县域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发展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环保技术。(三)县域固体废物处置体系构建。推行县域生活垃圾袋装化,实行收集、贮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置监管;逐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建设密闭式的垃圾压缩式转运站,减少垃圾收集环节和在城区停留时间,避免二次污染。建设县域可再生废旧物资回收系统,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建立县域物资和废物交换中心,促进物资交换和副产品与废物的处置。建立县域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县域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市场化运作模式;城区生活垃圾处置以焚烧为主,结合卫生填埋以及综合处理等多种处置技术;非城区以卫生填埋为主,焚烧、综合处理为辅。(四)县域噪声防控体系构建。禁止县域街道、广场、公园内组织的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量过大、严重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音响器材;对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营业性场所,居民区内有噪声排放的单位或个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采用技术先进的设备,降低声源强度;调整县域工业布局,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隔音或消音处理,减少工业噪声外泄对环境的污染。禁止县域内高噪声施工机械设备在夜间和午休时间使用;合理调配建筑工地砖瓦灰沙石等建筑材料的运输装卸时间。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智刚.城市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中若干问题探讨[J].干旱环境监测,1999.13.2.

[2]麻朝晖.论欠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中补偿机制建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3.

[3]任海,周国逸,夏汉平等.广东连平建设国家级生态县的总体生态规划[J].生态科学,2002.21.1.

第2篇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是生态县建设的原动力。因此,在创建生态县的过程中,我们着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创建生态县营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氛围。

1、决策管理与体制文化建设

一是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全县社会和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编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明确提出生态建设的目标和措施,经县人大审议后颁布实施。同时,为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XX的工作意见》,并与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二是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重大环境决策听证会制度,向社会公众实事求是地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三是设立举报接待日、举报热线电话、举报信箱、举报网址,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生态建设中的问题,对有关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和相关渠道进行通报、宣传和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认知文化建设版权所有

一是在决策层中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教育。我们通过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列入环保内容、在各种党训班和干训班中开设环保课程、结合环境日和科普宣传周等重大节日举办环保讲座等形式,着力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二是在中小学生中加强环境渗透教育。我们将环境教育列入了全县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并定购了统编教材。同时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目前,我县已建成3所省级绿色学校、11所市级绿色学校、30所县级绿色学校,其中8所在城区,36所在乡镇。三是在社会公众中加强环境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橱窗、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开辟环保专栏,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科学知识,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典型人和事,倡导环保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公众环境道德水准。

三、环境伦理与心态文化建设

一是以开展评选“绿色家庭”“环保卫士”等活动为载体,以城区市民学校、乡镇人口学校为主课堂,充分发挥环保宣教专业队伍和环保支援者队伍的作用,大力进行家庭环境伦理教育,加强环境道德和个人修养建设,努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新貌。二是以创建“环境友好企业”活动为突破口,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以及实施循环经济等方式,努力建立企业与环境的友好关系,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目前,我县已有4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5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2家企业分别实施了工业循环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试点。三是以建设“绿色社区”和“生态村”为着力点,编写了“绿色社区”和“生态村”建设指导手册,下发了建设标准,制定了环保公约,大力倡导简朴和谐的消费观念和循环再生的消费行为,积极动员广大市民和农民广泛参与生态建设,共建绿色美好家园。目前,我们已建成了2个“绿色社区”,12个省级“生态村”,32个市级“生态村”。

第3篇

开鲁县2013年全年规划造林8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重点实施“332工程”即经济林基地、文冠果基地和樟子松基地3个基地建设;2.7万亩退耕还林、10万亩沙地综合治理和0.2万亩农防路林建设等3大工程;文冠果和酿酒葡萄育苗2个育苗基地。全民义务植树100万株,四旁植树50万株,苗木繁育面积0.2万亩,新育苗木0.15万亩。春季林业生产着重突出农防路林工程建设和抓好产业基地建设,抓实苗木保障工作,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目前,新造林地块及10万亩高效节水精品区农防林和重点村屯绿化,造林任务已落实,所需苗木数量和规格已明确。

一、农防路林工程建设

围绕县域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城乡一体化及26个新农村新牧区村屯绿化建设,一是国道303线路防林规划已完成,城防林建设规划正在进一步完善中;二是以东风、开鲁镇为主的10万亩节水工程2万延长米防护林工程规划和全县三大产业基地小区的防护林建设规划已完成,并落实了造林地块,明确了工程建设要求,统一建设标准。

二、产业基地建设

1.经济林基地

继续以机械林场、建华镇、开鲁镇、东风镇、幸福镇、小街基镇和义和塔拉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县镇场村,进一步完善太平沼-保安沼区域性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建设面积1万亩。完善扩大以麦新镇、黑龙坝镇、大榆树镇和开鲁镇等4镇为重点,沿303国道和开八公路两侧,辐射带动周边,以金红(123)、黄太平(沙果)、海棠和苹果梨等名优品种为主栽品种的百公里优质鲜食果品经济林发展带建设。建设面积2万亩。已完成规划和确定苗木需求量。

2.文冠果基地

打造以东风林场、保安林场等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镇场,建立文冠果基地1.5万亩。完成了建设地块落实工作。

3.樟子松基地

以太平沼林场、保安林场及开鲁镇为重点,建设樟子松基地1万亩。完成建设地块落实工作。

三、苗木保障工作

进一步加强机械林场山葡萄育苗基地建设,正在筹建东风林场文冠果育苗基地和筹建以优良品种、树种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以保障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用苗,特别是满足产业基地建设用苗需求。

四、加强造林苗木检疫工作

林业植物检疫是一项预防林业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做好产地检疫是抓好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环节。检疫人员深入现场开展产地检疫调查,做好产地检疫记录,防止漏检,一旦发现疫情,及时处理。种苗产地检疫率要达到100%,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造林苗木复检工作是检疫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高度重视。外进苗木复查率达到100%,认真落实责任制度,对每一块造林地明确责任人。兼职检疫员包村联户,切实承担起辖区林木、种苗、繁殖材料及包装材料的复检职责,尤其对重点工程项目区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检,专职检疫员要做好巡检工作。对于复检合格的,经兼职检疫员签字后方可用于造林;对于不合格的,要进行逐级上报至当地森防站,依法依规处理。

五、存在问题

1.用于生态建设资金短缺,投资严重不足

2.符合建设标准要求的苗源严重不足

特别是高标准的绿化苗木,存在苗源少,价格高的现实。

3.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

气候干旱,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及林木管护成本加大,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显著和林产品市场低迷,存在着明着承包林地,实只为种地的行为普遍。

六、采取措施

1.加强服务保障

为了今年春季造林工作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落实,出精品,有亮点,林业局组建包联小组。明确包联镇场和主要职责任务。责成专业人员到地块现地指导服务。

第4篇

应该说我们今年的生态县建设工作干得很出色,主要表现在冒号1是声势造得好。宣传部门在78月份对生态县建设集中进行了宣传,对生态建设项目进行了跟踪采访,并全面报道了各乡镇、村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典型。《今日磐安》头版每星期都有生态方面的内容;电视台开辟了专题访谈栏目,电台也开了专栏;尤其是《浙江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县生态建设,这是非常难得的。根据我们年初的部署,县督查办每个月都有生态方面的督查内容。生态办设置了生态县项目建设公示栏,制作了宣传橱窗,编撰了宣传展报,并对重点生态项目的建设进度进行了每半个月1次的通报。团委、妇联发挥了各自的职能,巧设载体,开展了1系列群众性的文化宣传活动,如团委的“保护母亲河,建设生态县”系列主题活动,妇联的“重拎菜篮子”、“巾帼环保队行动”等活动搞得都很活,很切题。2是项目定得准。各乡镇按照“受益面广、示范效应好的项目先上;群众急需的项目先上;农民单家独户做不到的项目先上;功能多、综合效益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项目先上”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确定模式,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涌现出了1些典型乡镇、典型工程。如,9和乡的潜流式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新渥镇的宅口污水处理工程、方前前王养殖场的污水资源化处理工程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成为了利民工程、民心工程。建设部门开展了垃圾集中处理的规划和设施建设,食用菌办组织实施的杏鲍菇废菌棒再利用的项目,这些工作对我们的生态县建设、对今后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3是建设上得快。各创建乡镇,建设项目的整体进度比较快,特别是9和乡、新渥镇、方前镇、尖山镇的在建项目进展都较快。卫生部门派出工作组,深入有关乡镇挨家挨户进行“改厕”指导,使卫生改厕进度得到了加快。

工作好的方面还有很多,刚才剑波、彩华同志讲过了,我这里再点1下,县委书记讲话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许多问题。第1,离07年达到生态县建设的创建任务还有很大1段距离。生态县建设是我县的1张金品牌,这几年来我们在生态建设上高歌猛进,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我们生态县建设的任务不完成,目标不实现话,那是不好交待的,所以我们1定要有紧迫感。如果义乌、武义、浦江拿下来,磐安没拿下来,那更不好交待了。因此,政府的压力是相当重的,所以我们年前要开这个会,我们领导都要参加道理就在这里。第2,效益发挥问题。刚才彩华讲到这个问题,1是垃圾处理厂的效益发挥问题,2是农村保洁问题,3是面源污染问题。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投入已经不少,而且队伍也已经建立起来,效益自然也要发挥出来。如果有了设施,作用发挥不出来,那我们的生态县建设就流于形式,我们绝不能高喊口号,流于形势,这1定要记牢。光喊口号不见行动,别人会看不起我们;仅走形式,不注重实施,我们就有愧于人民,有愧于纳税人的血汗。我们搞生态县建设就如彩华同志所讲的是真心建设,我刚才讲了这么多的道理是对彩华同志讲的“真心”2字的佐证。磐安搞生态县建设绝对不是虚心假意,绝对不是应付,而是把它看成是我们磐安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经济就不可能发展,我们之所以“关、停、并、转”了50多个企业,就是因为企业有污染,不利于生态保护。良好的生态是磐安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也是我们磐安能够坦然接受别人扶持,坦然接受省财政转移支付,坦然接受市委市政府扶贫的心理底线。磐安的生态工作做得好,为下游200多万人民做出了贡献,这1点市委、市政府是充分认可的,扶持也是应该的。今后,磐安实现小康了,老百姓富裕了,财政也宽裕了,这时我们如何安心的接受人们的扶持以及上级的转移支付?还是靠生态,所以我们讲要真心地搞生态。

明年,我们生态建设担子很重,为了搞好明年的生态县建设工作,我提3条意见。

1、生态县建设是我县2、3产业持续发展的唯1前提

目前,我县正在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3大战略和“平安磐安、生态磐安”两大任务,其中,发展2、3产业是我们的主攻目标。提出“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1条规律,是造福百姓、振兴磐安的必由之路。磐安必须发展工业,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这也是越来越被我县广大干部群众所认可的。特别是尖山工业园区,也就是浙江省磐安工业园区,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是几个比较早通过审核的工业园区之1。可见“工业强县”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已经成为上级党委政府对我们磐安造血扶贫的重要举措。

从磐安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也经过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3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从磐安发展的现状看,农业发展比较成熟,除市场价格外,农业方面的机制、制度、政策以及对农民提供服务的手段等都已比较完善,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发展的短处是在工业和3产上,而3产1般是服务于2产的,因此3产发展的关键是靠工业发展来支撑的,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3产的服务对象,就没有3产的服务内容。所以,在1段时间里我们把重点放在2产的开发上,通过企业来集聚产业和人口,从而促进3产的发展,增加旅游、居住、服务业等3产的比重。这1点,我们可以从尚湖、双峰看出来,为什么尚湖的小饭馆特别多,为什么双峰大皿村原来冷冷清清,现在却1下子有这么多的洗发屋,这么多的小餐馆。这是因为尚湖有几个大企业,双峰有高速公路建设。这就说明了,3产是我们要努力去发展的产业,但是现在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我们的人口、产业还没有集聚起来,我们的平台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把重点、把主攻点放在2产上。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业的发展,农业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2产、3产的。历史上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途径有两条。第1条途径,是通过提高农业投入,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路子,现在看起来虽然有效,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往往会被自然灾害和市场冲击消磨掉。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有两方面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看1组统计数据,在1500多年前的宋朝,江南水稻的亩产已达到343斤,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水稻产量为570多斤,水稻经过了1500多年的发展却总共才增加了200多斤,这是1方面。另1方面,人们对农产品的总量需求是有限度的。人1天只能吃3餐4餐,不可能吃5餐6餐,1个人1天正常的能量需求为3000卡路里,1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带来肥胖问题,也就是说,农产品的消耗不可能像工业1样在短时间内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摩托罗拉手机为例,从当初的“大砖头”式到现在的数字化,短短几年时间,机子更新了7、8代,市场占有量也从原来的几只到现在1亿多只。再如,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17寸、21寸、29寸、到背投、液晶、等离子。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到汽车,汽车又有各种类别和档次,这些眼花缭乱的工业产品,对人需求的刺激异常巨大。但是,农产品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人们对农产品的思维观念是有定性的,对农业产品发展要求也仅体现在营养结构的改变上。而且,农产品也不可能达到工业产品1样的利润,1个摩托罗拉手机刚投入市场时有几千元的利润,1辆汽车刚出来时有几万的利润,但农产品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利润,就像1棵青菜你不可能卖到1千元1斤1样。我们大家都知道,“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3架”马车之1,当需求达到1定限度,就不可能再有无限度的发展。这个道理很简单,既然农业需求有1定的限度,那么农业也就不可能无限度的发展。第2条途径,是通过工业农业1起抓,来提高1产,转移1产,达到“减少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现在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注重增加农业投入来发展农业,转为现在的农业与2、3产业1起抓,特别是通过2、3产业来反哺农业、支持农业,这是指导思想的转变,也就是同志提出的“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我们感觉到,提高1产也必须着力提高2、3产,通过2、3产业的发展来促使1产的发展。那为什么发展2、3产我们又必须遵循生态这个唯1前提呢?

作为“4江”源头地区,磐安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周边280万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各级领导、周边县市和下游地区对磐安发展工业最关注、最关心、最忧虑的就是是否会造成污染。如果,我们生态县建设搞不好,发展2、3产业的必要前提就不存在,我们发展的成果,就可能被生态破坏的代价所抵消,而且周边县市、上级领导、280万下游人民也不会认可。所以,我们认为,第1,磐安最大优势是生态。这不仅是指磐安有最大的生态容量,最大的生态资源。对周边县市来讲,对全社会来讲,磐安只有打生态牌,做好生态工作,才能取得对磐安的认可,取得磐安2、3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现在2、3产业的很多品牌也是通过磐安生态示范区的牌子来吸引人。我们这次乡镇党委书记到山西考察,5天时间里,没有看到过蓝天,也没有看到过白云,有太阳,但看到的太阳却只是朦胧的光环,整天灰蒙蒙的。他们的大气考核目标是,每年大气2类以上达到200天以上就是很好了。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提出要搞生态,要建生态省、生态县,因为,他们如果要提高、要发展,按照原来的思路发展下去,只能是个死胡同,走不通。第2,外界对磐安最大的认同是生态。生态能取得周边县市、上级领导、下游人民的最大认同。如果磐安发展工业造成了污染,今天发展,明天就可能撤消,今天办企业,明天就可能关停并转。这是有历史教训的,我们当时化工厂也办了不少,还不是被挂了牌、停了产、被赶走了。所以,只有把磐安的生态建设搞好了,我们才能对上级领导,对周边县市说磐安发展工业绝不以损害生态为代价。我们讲“贫穷不是生态”,磐安需要有发展的权力,发展的空间,但同时“发展不能破坏”,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我们的发展要通过生态县建设取得周边县市和上级领导的最大认可和支持,如果我们磐安现在污染环境了,我们的工业园区就不可能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核,我们之所以能通过审核,就是因为我们磐安现在没有污染环境,以后也不会污染环境,我们发展的工业是无污染的清洁工业。第3,磐安对周边地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生态。生态县建设是磐安对周边县市的庄重承诺,同时,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回报、最大贡献。磐安作为欠发达地区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得到了兄弟单位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上级党委、政府和兄弟单位对我们1直是真心扶贫,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扶贫工作做得好,还因为我们的生态工作做得好,我们对他们是有很大贡献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如果我们1味索取,不知回报,不知贡献,人家的扶持帮助是会走到尽头的。如果我们发展不了,我们的环境污染了,对下游,对周边县市产生了影响,人家不会来扶持你、帮助你,因为人家不愿扶1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以,1方面我们接受社会各界的扶持,另1方面,我们也要回馈社会,搞好生态建设为280万人民做贡献。同时,我们也将以更加出色的成果来报答他们的支持,这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责任,所以生态县建设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外界对我们最大的认同,也是我们对外界最大的贡献。如果哪1天我们失去了生态的优势或忽视了生态建设,那我们磐安发展的前提也就不存在了。如果磐安不是1个县就没有必要搞工业,既然磐安是1个县就1定要发展,要发展就1定离不开工业,只是我们发展工业时必须要以保护好生态为前提,不以生态的破坏和损害为代价。这3句话我们1定要连在1起讲,这样磐安1方面自身得到发展,另1方面对社会也做出了贡献,两个目的1起达到。我们1直高度重视生态县建设,大会小会,逢会必讲的原因就在这里。因此,我们1方面要高高举起生态县建设的旗帜,另1方面要埋头做好生态建设工作,这才是人们最希望看到的。我们到市里汇报工作都要讲这个生态县建设工作,原因也在这里。如果我们1味的讲我们要搞工业,最后就是让你搞不起来,人家可以高喊发展工业的口号,但是我们作为“4江”源头地区不能这样喊。当然,如果我们1味的讲生态,不讲工业,不发展工业,人家也看不起你。所以,我们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1起,走出磐安自身发展的1条既保护生态又发展工业和第3产业的特色路子,走出了1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村庄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的具有磐安特色的路子。

2、生态县建设重在建设、重在投入、重在坚持

1是要把生态县建设作为重点。刚才彩华同志、剑波同志讲了明年的建设任务,我想我们建设任务的重点,是要搞好创建,要建设生态学校、生态企业、生态家庭、生态农村、生态社区、生态乡镇,这也是我们生态县建设的考核重点内容。2是要以投入为支撑。今年作为生态县建设的重点投入力度相当大,今年1年的投资比过去3年投入总和还要多。明年同样还是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年,力度当然也不能减。我们在其他方面的建设投入要控制,但在生态县建设上面我们要扩大,要保证生态投入。我们以前讲搞生态就是要保青山绿水,但就现在而言保青山绿水是不够的,尤其是我们要发挥旅居的优势,生态投入、基础投入的任务更重。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还有饮用水源建设等都要跟进。这是保证既要生产发展又要生态良好两个成果1起拿的必要条件。乡镇也要把这个作为重点。如果我们过去以投入农业、工业为主,现在要转变,要树立“投入生态就是投入工业、农业,就是投入3产,投入生态就是投入磐安的未来”的意识。首先,领导的精力要投入。这1点很重要,我们党委、政府1把手,要高度重视,要把生态工作作为我们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其次,行政资源要投入,很多建设项目需要通过行政手段,特别是刚才我们讲的面源污染问题的处理,1些保洁措施的坚持,还有1些生态学校、生态社区、生态家庭的建设都是需要行政资源投入的。同时,资金要素也要投入。3是要重在坚持。我们这1届要坚持现在的发展思路,持之以恒地抓生态县建设,要努力实现全省首批生态县的目标。而且,我们以后的生态县建设的任务还很多,我们还要发展循环经济。因此,以后的党委政府仍然要把生态县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继续坚持下去,各乡镇也1样。

3、要转变生产方式,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把新1年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开局之年。

尽管明年我县的生态县建设任务10分重,但我们还是要把明年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开局之年。大家都知道,07年我们要建设好生态县,我们的工作重点要逐渐集中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上来。而增长方式转变之前要有个铺垫,这个铺垫就是在明年要开局,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我们这次到海尔参观,其总部有1个口号很引人注目,口号是“不发展不行,不较快发展不行,不科学发展更不行”,这很有道理。作为1个企业,它已经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来抓,那么我们作为政府就更应该注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很丰富,但对我们磐安来讲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要把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们的重点。明年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开局之年,我们着重突出这么3个方面内容。

1是减量化,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机关和事业单位要为社会做好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这件事由县机关党委牵头。现在,我们机关的浪费现象不少,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浪费的程度也在增加。以“会议通知”为例,在最初,我们下会议通知只有广播通知和文件通知两种,但是随着通讯手段的增加,我们会议通知的途径也不断的增加,当电话出现,增加电话通知,传真出现了,增加传真通知,到现在1个简单的会议通知往往是“文件+电话+传真+短信+电子邮件”5种手段重复通知。再比如,办公用纸问题,虽然现在说是要实行无纸化办公,可实际上呢,每个办公室,每个人往往都是各自打印1份,运行成本非但没有节省反而是增加了,办公用纸是1叠1叠的浪费。这些也还只是其中1部分的浪费现象,其它的浪费还很多。中央“1015”规划建议,在能源消耗上提出要降低能耗20%,我们在建设节约型机关时,也要定个降耗指标。财政部门要测算1下,我们今年1年办公费用是多少,在明年的办公经费安排上要减量,要提倡节约,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不是简单的省钱的问题,而是作为树立政府机关新形象,为社会响应号召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社会的示范。

2是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应该说,我们今年在资源的再利用方面做得不错。方前前王的养殖场建成的资源化污水处理工程,在解决养殖场污染问题的同时,生成的沼气作为清洁能源用于生产生活,沼渣作为1流的有机肥用于农业施肥,变废为宝。杏鲍菇的废菌棒再利用项目,既降低了菇农的生产成本增加了收益,也保护了森林资源。仅1年这个项目就能为菇农增加收入800万元,节约木材1200立方。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1。大家以后在工作中要在这方面多动脑筋,要搞资源化再利用的试点、要建设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资源化再利用的企业和资源化再利用的学校等等。

3是无害化,发展绿色产业。要做好无害化文章,对磐安来讲就是要发展绿色产业。特别是农业方面要以建立若干个诸如蔬菜基地、茶叶基地、药材基地、香菇基地、畜禽基地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基地为重点。

第5篇

关键词 水生态;防洪;城乡供水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2-0090-02

1基本概况

临邑县位于,鲁西北平原德州市东南部,南北狭长,全境南北长58.5km,东西宽30km,土地面积1016km2。全县共用12个乡镇(街道),855个行政村,总人口5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68万人,农业人口41.12万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坡度南北方向,地形地貌受古河道迁徙泛滥影响比较复杂,具体形态可分为:河滩高地、高坡底、平坡地、洼坡地、河间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冲击扇形地、沙质河槽地等8种微地貌类型。

临邑县共有三大河系过境,其中马颊河流经临邑县最北端,与乐陵县隔河相望;徒骇河流经临邑县最南端,是临邑县与齐河县的分界河,德惠新河从临邑县的北部跨49乡镇(街道)办事处,是临邑县主要排洪河道,另外临邑县还有13条主要的县级河道。临邑县相继实施了河滩水土保持、全国小农水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河道整治、城乡供水一体化、利民水库的修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水环境综合治理等一大批水生态工程,建立了防洪除涝,城乡供水,水生态保护体系等一系列利民工程。

2存在问题

2.1水资源管理供需矛盾

近年来,临邑县主要依靠调引黄河水和开采地下水支持全县各用水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水资源需求总量不断增加,以及水资源无序开发利用,水污染不断加重等因素影响,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制约全县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临邑县属严重缺水地区,当地水资源总量为1.4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只有277m3,占全省的47%,全国的8%。临邑县年需水总量为3.9亿m3,在现有工程条件下,年可供水量3.5亿m3(含调引黄河水2亿m3),尚缺4000万m3。“水少、水脏、水浑”俱全,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型俱全。水量充沛,这是积极争取黄河水的结果,临邑县二、三产业缺水严重。作为临邑县主要客水来源的黄河,近年来由于调水调沙,主河道水位降低,而原有引黄工程引黄能力下降,引黄难度进一步加大,黄河水不可靠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因此,临邑县水资源供需缺口将会越来越大。

2.2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不完善

经过六、七十年代按照“64年雨型”除涝,“61年雨型”防洪标准对主要干流及其支流进行扩大治理,临邑县排水体系基本形成,但是,经过四、五十年代的运行,大部分建筑物工程老化严重,管理设施、建筑标准已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临邑县由于受财力限制,中小河流治理难度投入不足,群众投工投劳对中小河流治理大幅度减少,而政府主导的河道疏浚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未及时建立和健全,大部分中小河道多年未实施清淤,多数支流二三十年以来未经过治理,只有个别支流进行了局部治理,淤积问题十分突出,排涝能力大幅度降低,工程遗留问题逐年增加,给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临邑县防洪的河道淤积严重,险工护岸经多年运行,老化失修;穿堤建筑物多,且损坏严重;河道存有大量阻水物,个别堤段损坏严重;城区排水设施不健全。

2.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薄弱

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现有支渠以下工程配套较差,有的支渠交界处没有设置进水控制建筑物,渠道大部分采用传统的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水利用率低,仅在0.5左右,浪费水的现象十分严重。工程建设前期规划不够深入,部门配合意识不强,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科技含量低,存在很多工程隐患。

2.4水生态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区域内造纸厂、碳素厂等一些污染企业,污染处理设施不当,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河道污染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的灌溉。

2.5水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

临邑县的河流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旱季水量严重不足,生物多样性较低,河道两侧多为直立挡墙,缺少绿化,美化景观。

3提出的建议

3.1 着力加强水资源基础与能力建设,平原水库建设。

3.2防洪除涝工程建设

生态河道工程。包括城区河道工程,德惠新河治理等项目,主要河道以马颊河为中心,以满足防洪为前提,以现有河道为基础,以恢复生态保护环境为主题,治理开挖徒骇河、德惠新河、马颊河3条骨干河道,废除土马河、沙河,改东西走向支流为南北方向,开挖禹临河、引徒总干、春风河、三分干、北四分干、尹家干沟、临商河7大支流和二级支流10条,配套沟网1779条,总长2404.8km,形成纵横交错,干支相连的防洪排涝网络,并且在德惠新河上建立了橡胶坝,抬高了河道水位,为德平镇饮用黄河水创造了条件,解决了北部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并且标志着临邑县有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化的一个发展方向。由于橡胶坝的建立,临邑县的水面由梯级水面两岸绿化,形成了由碧水、蓝天、香花、绿树组成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减少了水环境污染和沿河垃圾污染,有利于美化城乡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分实现了治理段的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因此,橡胶坝的建立使德惠新河成为一条集经济、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河流,真正成为临邑县的生命之源。

3.3城乡供水工程

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以黄河水作为水源,利用日益完善的引黄渠系,充分发挥平原水库的调蓄作用,大力发展农村集中供水,是解决临邑县高氟、高碘、高盐区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因此,临邑县依托原有引黄工程,投资25780万元建成了利民水库,蓄存黄河水,建设集中供水水厂,实现规模化供水。临邑县人民在2014年以后,所有村庄全部纳入水库供水范围,使全县所有农村群众都喝上与城市居民同源、同网、同质的黄河水,彻底让临邑县人民告别了世代饮用的高氟水、苦咸水等难以有良好水源的地下水。

3.4构建水生态保护体系

1)临邑县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全面贯彻“水保先行、旅游、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思路,新建省级水利风景区1处,县级风景区3处。坚持小流域治理技术路线,大力推行“上粮―下鱼―中环树”和“猪―沼―菜”生态治理模式,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km2,治理项目有整地改土面积2800km2,建设防护林1600km2,经济林800km2,草坪建设700km2,新建生产桥200座,恢复和改善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积极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建设。

2)河道治理与水系生态修复

从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水利服务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解决全市水资源地域分布和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构建供排贯通,防洪排涝供水一体化网络。

临邑县河道治理与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共治理河道17条,治理长度275.8公里,其中衬砌长度62.7km,工程土方1307.9万m3,石方12.3万m3,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km2,治理项目整地改土面积2800km2,建设护林1600km2,经济林建设800km2,草坪建设700km2。

4保障措施

4.1加强规划管理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务局,具体负责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协调,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规范、高效、有序开展。

4.2切实抓好水生态监督管理

水生态监督管理试行地下水位纳污容量和科学用水量预警管理,设立预警限采,禁采水位纳污容量警戒线和不同级别的供水预警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恢复和改善水质,科学提出水功能区排污总量限排意见,进一步完善水质监测网络,水质未达目标要求的水功能区不准再新建或改建排污口,重要水资源开发利用区严谨设置排污口,决不能破坏生态水利环境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县建设;思考

近年来,平阳县深入实施生态文明优先战略,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举、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同步,加大环保投入,加大工作力度,提出了到2015年创成省级生态县的工作目标。省级生态县创建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提高城市和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切实解决影响群众生活和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一、平阳生态县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2011年以来,平阳县以创建省级生态县为目标,立足平阳县情,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工作、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积极开展生态乡镇村创建和绿色系列创建,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并取得较好成效。

1、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采取制革企业关停和转鼓削减、推进镇乡截污纳管,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量、畜禽养殖治理削减等措施,全领域推进污染减排。三年来,全县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7.09%,氨氮削减15.94%,二氧化硫削减9.06%,氮氧化物削减2.14%;万元GDP能耗下降11.8%。

2、生态创建取得新成果。自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平阳县现辖九镇一乡,600个行政村。其中顺溪镇、山门镇、万全镇、南雁镇、青街乡、昆阳镇、鳌江镇和萧江镇先后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全县共计创建284个市级生态村。绿色系列创建水平不断提升,覆盖面持续扩大,累计建成各级(国家、省、市、县)绿色社区10处、绿色家庭150户、绿色学校近百所。

3、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取得新突破。全面部署城乡“环境革命”行动,重点整治突出环境问题。对全县19条黑臭河、42条垃圾河进行全面整治,落实河长制进行长效管理。开展重污染行业整治,制革业完成了企业重组和转鼓收购,企业从57家减少至12家,转鼓从732只减少至377只,削减48.5%,全面淘汰铬鞣工序。电镀、印染、烂版等行业实施整合入园,部分园外保留的电镀企业原地整治提升。扎实推进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鳌江流域水质不断改善,江口渡断面由Ⅳ类水提高到Ⅲ类水,达到功能区标准。

4、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完善昆鳌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片区截污纳管,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7.9%。加快水头、萧江和东海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14年底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生态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建成投入使用,日处理能力达600吨。公园绿地建设大幅推进,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1.35平方米。

5、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入。“百村整治、十村示范”、“五整治一提高”等工程扎实推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能纳入市政管网和已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包括沼气池)的行政村达576个村,覆盖率为96%。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按照“户三包、村收集、乡镇中转、县级统一处理”的四级管理模式运作,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创建12个市级合格饮用水源地。

6、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结合“世界环境日”、“生态文化月”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广场咨询、图片展览、短信提醒等宣传活动。建立平阳县环保志愿者队伍,完善环保公众参与机制,营造“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生态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县建设尚未形成合力。目前生态县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的状况,少数单位重视程度不够,配合意识不强,部门、镇乡之间还未有效形成整体合力。

2、环保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仅昆鳌污水处理厂和生态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建成投入使用,水头、萧江和东海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山区半山区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还需扩面提升。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加上农村固有的生活生产习惯,大量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水难以得到有效有集处理,严重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

3、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全县水污染物排放结构中,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占全县排放总量的55%左右,大量的生活污水需要建设污水处理厂来削减;昆鳌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试运行,但水头、萧江和东海污水处理厂还未建成投用,减排压力很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缺乏工程治理项目支撑,削减主要依靠淘汰关闭小砖窑、小锅炉等落后产能来实现,减排工作推进艰难。

4、全民参与生态创建热情有待提高。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虽然县镇为生态县创建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这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停留在政府操作层面上的内容还较多,直接渗透到基层群众中去的东西还比较少,社会整体参与创建的态势还未完全形成。新闻媒体的报道没有全面跟进,生态建设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舆论宣传的声势还没有造大造浓。群众对环境保护缺乏理性认识,对生态县创建活动了解不多,知晓率较低,参与热情还不够高。个别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从内心对节能减排、控污治污等产业排斥和抵制,对生态建设自觉性不高,参与不够主动、配合不够积极。

三、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一是要将生态县创建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示范文明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紧密结合,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六城联创”的创建格局。二是建立生态创建工作机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靠前抓的领导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切实将把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完善目标责任制管理机制,继续将生态县创建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年度综合目标和单项考核范围,并作为评先创优的一项硬性指标,对未按期完成创建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

第7篇

[关键词]旌德县 林业 生态 建设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392-01

一、旌德县的林业生态概况

旌德县全县总面积为90700公顷,拥有15多万人口,下辖10个乡镇。位于安徽省皖南山区,地处举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东北麓。旌德县目前林业用地总面积为65181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5824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5.52%。虽然目前本县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已经进入良性循环,但是生态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脆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来说就是本县的森林资源总量有所不足。我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旌德县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自然灾害比较频繁,这就要求旌德县要有充足的森林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保护国土的作用。此外,从国家林业建设的总体出发,旌德县还承担另一个繁重的任务,那就是林业商品材的生产。其次便是旌德县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目前旌德县的单位面积乔木林蓄积量为72.18m3/hm2 ,虽高于省平均水平(安徽省单位面积乔木林蓄积量为61.95m3/hm2),而与其他重点林区县相比就显得偏低。再次便是旌德县的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为本县的人工林多,而天然林少;中幼林多,而成熟林少;用材林多,而防护林和其他林种偏少。本县森林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仅限制了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三大效益的发挥,同时也阻碍了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说旌德县林业生态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本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对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旌德县的林业生态建设

由于本县的林业生态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我们就应该高度重视本县的林业生态建设。

首先我们应该通过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来强化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制定一些相关的管理办法来增强大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以保护好现有的林业资源,坚决制止乱采滥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经过对森林资源的多次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森林面积动态变化及蓄积量动态变化不稳定,人为经营活动影响较大。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改变思想,不能再继续以单一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而是要提倡生态建设,对林地的多种资源进行综合的开发,在稳步发展森林质量的同时尽快提高森林覆盖率,并早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旌德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关键因素就是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认真做好相关的科技支撑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步伐,尤其是在林木良种推广、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灾害防治等方面。要加强生态建设中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 组织精干力量,力争在林下种植、丰产林建设、经济林良种选育、人工林集约经营措施、非本质林产品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尽快取得突破,要建立健全以营造林和生态建设为主的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强化标准的实施。促进生态建设逐步走上按标准设计、施工、验收的轨道, 确保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三、旌德县的林业生态发展

近些年来,旌德县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林业发展措施,比如“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建设二次创业、绿色长廊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公益林保护工程、森林增长工程等等。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大幅度的增加了绿化造林面积,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快速发展。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知道,旌德县近十年来累计完成了人工造林10043公顷,提供了木材大约87万立方米,基本上满足了旌德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从20世纪80年代起,旌德县前后开展了“七五”丰产林和省级工程林等重点项目;并从90年代开始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等外资林业项目;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旌德县围绕建设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施了退耕还林、长江淮河防护林、绿色长廊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多个项目。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旌德县的林业生态建设进入了恢复发展的高速时期。在这期间共完成了退耕还林面积5462公顷,绿色长廊工程完成线路绿化242km、新区划县级公益林6850公顷、授牌森林村庄45个及森林城镇10个、农田林网面积533公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旌德县在林业生态方面对科技的不断重视,使得旌德县的林业产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木材加工业,而是渐渐转变成了林下种养业、木材综合加工利用、经济林产品生产加工、森林旅游等一、二、三产等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模式,这也使得旌德县的林业产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已建成商品用材林基地18162公顷,经果林和竹林基地8257公顷。除此之外,旌德县还获得了“中国灵芝之乡”“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中国森林氧吧”的称号。森林旅游的迅速发展,现已成为旌德县朝阳产业和林业新兴的经济增长点。

四、结束语

随着旌德县林业生态的不断发展,目前本县的森林、林木及林地等森林生态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已逐步完善。现在全县已经建成了很多个极为重要的有代表性、极其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像一些罕见的珍稀植物也成功的在保护区内进行了规模的栽培和种植。比如有南方红豆杉、银缕梅、鹅掌楸、青钱柳、香果树、紫楠等珍稀物种。此外,随着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森林防火能力也显著提高,森林火灾受害率现已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千分之一的标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松懈,仍应不断加强依法治林的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活动,促进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高兴,黄荣来,马永春,等. 论安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J]. 绿色中国,2005( 20) : 42 -46.

[2]赵树丛. 突出生态建设打造绿色产业推进“十一五”安徽林业快速健康 发展[J]. 安徽林业,2006( 1) : 1.

[3]马成贵. 浅析景阳镇生态林业发展建议[J]. 价值工程,2011( 9) : 245.

[4]王礼先,张志强.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J] .世界林业研究, 1998 ,(6):14 -23 .

第8篇

一、客观分析*生态县建设的现状

我县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进程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发挥*生态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县今后的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全国县市区生态环境测评中,*名列第十位,并在全市率先创成省级生态县。

一是生态产业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方面,我县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村生态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先后被评为省级食用菌产业强县、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和中国优质雪梨基地重点县,全县农、水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41%。在生态工业方面,以木制玩具产业为支柱的生态型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的集群优势。虽然玩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木材,但全县玩具生产所需木材九成是从*等木材资源富集地组织供给,确保了我县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良好态势。我们还通过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年的33.5%提高到20*年的37.6%。在第三产业方面,我们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围绕山水资源、玩具产业优势,积极打造生态*特色旅游品牌,不断加大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总投资达20亿元的*湖赤石景区等旅游开发项目进展顺利,生态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生态治理成效显著。通过全县上下多年来的积极努力,*各项生态指标持续向好。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8%(20*年为80.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48.34%(20*年为26.66%)、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2.12%(20*年为0)、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率达70.6%(20*年开始统计,为51.7%)、行政村生态葬法覆盖率达90.6%(20*年为9.25%),城镇生活垃圾处置率、废弃矿山治理率、城区烟控区覆盖率、大中型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20*年分别为100%、0%、100%、30%和10%)。境内主要水体水质均符合Ⅰ-Ⅱ类水标准要求,全县100%的断面水质符合Ⅲ类水标准。20*年,COD、SO2排放分别比上年下降4.75%和3.62%,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4平方米,城镇大气环境质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二级标准以上,噪声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等级控制指标标准之内。全县已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个、环境整治村81个,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生态设施日益完善。这几年来,我们不仅巩固和提高了污染治理成果,同时还新上了一大批生态保护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先后建成了城市生活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治理工程、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投入1600多万元,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6个,设置垃圾箱*个,配置垃圾运输车150余辆,在全县农村建立了近200人的专职保洁队伍;建成15座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及配套管网设施,在全市率先建成2座村级农村污水微动力处理设施;广泛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的建设试点工作,全县90多个行政村近1500家农户修建了户用沼气池;建成了龙泉-*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县环境监控中心工程和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也已开通运行。

四是生态文明不断提升。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进一步规范了图书、音像、网吧等文化市场管理,实现了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相和谐,促进了文化产业生态化。据调查,目前全县公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知率达99%,对环境现状的满意率达98%以上。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示范文明县城等称号,全县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高度结合,呈现“生态兴、产业兴、文明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虽然说我县的生态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生态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县要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态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经济发展中的素质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经济仍属以量扩张为主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现有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间功能相对独立,关联性较差,未形成良好产业链。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资源消耗大、土地利用效率偏低、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下降。二是社会生态意识仍较淡薄。虽然全社会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但不少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等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三是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环保工作体制不够健全,环保投入仍然不足,先进生态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监测监控手段较落后,环保系统尤其是基层环保力量严重不足,市场化程度偏低,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和完善的落后产业退出机制,有利于环保的价格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还比较繁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在农村,而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起步较晚,还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等问题,农村环境保护任务繁重。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的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要彻底根治城郊结合部和农村“脏、乱、差”现象,难度仍然较大。

二、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推进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纪委二届四次会议和市委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一,建设生态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生活的和谐幸福。这就要求我们在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选择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建设生态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和谐发展的思想,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我县的环境状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建设生态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生态指标、环境指标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没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改善,也没有广大人民的全面小康。通过生态县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进一步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

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建设生态县,是*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在这一时期,发展的任务很重,环境的压力更大,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工业化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要在“十一五”时期推进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既要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发展之路,又要进一步凸显*的生态优势,提升对外形象,增强区域对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外商到我县投资,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三、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省市党委政府相继要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目标,围绕中央的精神和省市党委政府的部署,我们*要把建设生态县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县。

一要创新观念,强化生态意识教育。推进生态县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关键是要通过教育的途径,唤起并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多途径深入开展环保法律法规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全县生态保护与建设。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二要着眼长远,科学制定生态规划。生态县建设的目标是一个长远目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科学制定生态县建设规划尤为重要。搞好环保规划,关键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还要创新体制机制,确保规划的落实。要抓紧拟订有利于生态县建设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规划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注重把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生态产业落实到具体项目中,任务落实到单位并责任到人,实现规划落实项目化;要按照整体目标的时间要求,分步骤实施好阶段目标,实现规划落实时间化;要对照目标责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严格兑现奖惩,实现规划落实制度化。尤其是要注重生态建设规划和“万名农民下山转移”规划的衔接,在生态县建设中,实施生态集聚,加快引导山区农民下山搬迁,促进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此外,还要注重在实践中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生态建设规划,使其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

三要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县建设的核心,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基本途径。虽然说近年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节能减排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压力愈来愈重,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省、市委的战略部署,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立足*自然条件,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要积极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名茶、食用菌、*雪梨、山地蔬菜、生态养殖等优势生态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其次,要立足*产业特色,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强化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消耗、少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

GDP

的健康增长。通过治理电网谐波、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企业能耗监测等工作,加快构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带动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工业项目环境评价、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染整治和生态化改造。

第三,要立足*山水资源,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我们将把生态旅游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创新旅游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生态旅游开发取得新突破。加快*湖旅游度假区赤石景区、小顺景区、星级宾馆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抓紧做好狮山景区等项目的招商工作。加快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档次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旅游产品的推介和营销,扩大*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建设成为浙西南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第9篇

一、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之路,是现实的战略选择

无论从××的发展基础、发展优势来认识,还是从××的发展目标、发展举措来分析,坚持生态立县均具有重大意义。

1、坚持生态立县是发挥资源优势的需要。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生态资源更加丰富。悠久灿烂的人文景观和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构成××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一是山水纯清。××是南方重点林业县,全县山林面积204万亩,占土地面积的87.9%,森林覆盖率达87.4%,居全省之首。境内水资源充足,水质优良,全县43条河流均发源于境内,不受外界侵染,水能蕴积量达9.19万千瓦。二是大气纯净。××四季分明,生态环境优越,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6.2度,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达7万个/cm3,被誉为“天然氧吧”。 三是古迹纯真。作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所在地和领导中心,××在中国革命道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现有历史名胜古迹20余处,革命纪念地8处。

2、坚持生态立县是发挥“后发”优势的需要。××经济总量虽比较小,但在发展质量与效益上创出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没有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正是××的后发优势。“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和谐共存,使××在自身的未来发展定位上更具选择性和主动性,在产业布局和调整上拥有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可以从容选择优势产业,促进本地经济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

3、坚持生态立县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有利于改善城乡环境,促进城乡绿化、美化,为创建全省绿色生态县和园林城市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有利于提升农村环境,促进农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向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的生态文化转型。

4、坚持生态立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建设被摆上了重要位置。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国家、省先后制定出台了生态建设规划,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坚持生态立县,有利于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用于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近3亿元,出台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沼气、生态移民等政策,逐步建立起了生态补偿机制。

二、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之路,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县,发展任务非常繁重,既不能为了当前发展而牺牲环境,又不能为了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根据××的县情,高起点、高标准制定生态规划,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人口布局,搞好功能分区,切实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按照生态经济的要求,全力培育富有××特色的生态产业,引进和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尽快将××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努力实现绿色发展、长远发展。

2、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理念,在充分挖掘山区资源、开发生态项目的同时,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循环经济链,坚持做到不利于生态建设的规划不出台,不利于生态建设的项目不立项,不利于生态建设的开发不上马,扎实打牢环境基础,不断改善生态条件,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

3、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大力推广节约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现有木竹加工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科学规划利用土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复垦,确保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充分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有序利用。结合生态林业村创建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以道路绿化为框架,以庭院绿化为基点,开展“沿路建绿、场院植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村镇环绿”活动,突出抓好改厕、改水、改房、改灶、改路和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等工作。

三、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之路,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强县

1、以生态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全国生态有机农业县。坚持走高端农业、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的路子,通过3-5年的时间,把××建设成为全国首个整体生态有机农业县。一是抓组织保障。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有机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严格考核奖惩。二是抓标准化生产。聘请专家制定全县生态有机农业区划及发展规划,对生态环境好、无有害残留的山林农副产品,直接进行有机申报论证;对含有残留的耕地、山地,在规划转换期内,采取水旱轮作、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轮作以及山林放养畜禽等科学发展模式。三是抓技术保障。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有机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定期聘请ecocert、bcs、中绿华夏等认证机构技术培训与指导,组建××县生态有机农业科研中心,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科研攻关。四是抓商标注册。保护建设“四无”(即无粉尘、无毒气、无污水、无疫病)生产区,降低化肥、药物、添加剂使用量,注册保护有机水稻、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系列商标15个以上。五是抓龙头带动。按市场经济规律,着力培育有机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个以上,促进“种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集约化、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六是抓质量论证。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监测农产品的药物残留,开展绿色食品论证工作,创建15个以上欧盟有机论证产品。七是抓生态改善。全面推进生态林业试点村建设,抓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突出抓好武吉高速公路连接线、上铁线、铜大线可视范围内林相林貌建设和保护,加强对饮用水源和修河源头保护区的监管。

2、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生态“工业强县”。坚持资源型工业与非资源型工业并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建立与生态相适应的工业强县。一是抓工业集中区打造。抓好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引导新招引的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实施扩建进入工业集中区。二是抓技改提升。重点推进工业集中区内木竹加工企业的技改。三是抓项目引进。着力引进低能耗、高科技、环保型工业和有机农业、畜禽等相关的工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大力扶持无公害蔬菜、草食牧业、果品开发、花卉苗木等一批“绿色”龙头企业。四是抓特色发展。按照“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以木本、草本和菌类为主要品种的中草药材,对种植中药材的农户在技术、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和扶持。五是抓企业节能减排。强化“绿色gdp”理念,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放、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破坏等违法行为,从严查处,限期整改。

第10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现状;目标;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157-02

1 邵阳县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1.1 邵阳县林业生态建设成就

1989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邵阳”、林业二次创业、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3大工程,开展了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区及湿地保护区建设、万里绿色长廊工程、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于199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消灭成片宜林荒山目标, 1997年实现绿化邵阳目标。19年来,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hm2,人工造林2.4万hm2,飞播造林0.3万hm2,封山育林1.21万hm2。全县连续13年实现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1.3%,有林地面积达到5.4万hm2,活立木蓄积量157万m3。初步建成了点、线、面结合,网、带、片相连的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态建设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2 林业生态建设问题

1.2.1 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1)森林分布不均。全县有林地5.4万hm2,主要分布于山区乡镇,其中白仓、长乐、金江、罗城、五峰铺5个乡镇有林地4.2万hm2,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78%。

(2)经济林比重低。全县经济林0.82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15%。

(3)树种结构单一。现有林针叶树多、阔叶树少,全县松林面积达3.68万hm2,其中马尾松林2.66多万hm2。天然林消失殆尽,天然次生林少,人工林比重大。人工林以马尾松、湿地松、意杨为主,树种单一,混交林比重只有10%。松毛虫周期性大发生,经济林及杨树病虫害较严重。

(4)林龄结构不理想。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全县用材林中中幼林面积2.481万hm2,占用材林总面积2.634万hm2的94%,可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只有220 hm2,不足1%。

1.2.2 生态环境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邵阳县水土流失面积为4.5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9%。年流失水土200万m3以上。洪涝灾害呈现频率及受灾率上升、损失呈现扩大的趋势。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由于森林的破坏,地表径流加快,降水很快通过江河流失,干旱已成为制约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水体质量恶化的局面日益突显。由于泥沙淤积,致使江河、湖泊、水库水量下降,影响了水利设施效能的发挥。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系统正在遭受破坏,局部湖底已呈“荒漠化”状态,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森林的破坏及人工造林中单调的模式和不合理的整地方式,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1.2.3 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问题

邵阳以木材为原料的中小企业发展较快,全县现有各类木质原料加工企业100多家,年森林消耗量约5万m3。省级“十五”重点争取的宝庆大纸浆项目年木材需求量为159万m3,与现有森林年生长量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乱砍滥伐森林、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家粮食政策和土地政策调整后,各类开发建设侵占林地的压力增大、人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降低,会制约生态建设后劲。

2 邵阳县林业生态建设目标

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使林业生态建设与邵阳生态市建设相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依靠科学技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建成一批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工程,切实扭转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的势头。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治理,使适宜绿化的地区植树种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3 林业生态建设对策

3.1 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围绕二大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十大工程。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四大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即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绿色长廊工程、大型水库和湖泊周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实施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着力推进森林和湿地二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生态县建设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扎实推进森林分类经营,实施好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实施经济林致富工程,重点抓好板栗致富工程和竹业致富工程。山区综合开发,实施“4342”绿化工程,即“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地)、“三滩”(江滩、河滩、湖滩)、“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地旁)、“两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绿化。

3.2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和生态观念。开展林区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行为。严格木材采伐、运输和经营管理。切实保护好天然次生林、林地和湿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研究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评估报告,安排相应建设内容。

3.3 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

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人才的培养,完善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切实依靠科技进步,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森林整体效能。

3.4 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

积极争取和实施好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争取外资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管好用好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致谢:本文参考了《湖南省森林经理资料汇编》、《邵阳县综合农业区划》、《湖南省长江流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湖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施工设计工作细则》,在此说明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GB/T15776-1995,造林技术规程[S].

[2] 孙时轩.造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1992.

[3] 江泽慧.中国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4]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3)9号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R].中共中央 国务院,2003.

第11篇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是生态县建设的原动力。因此,在创建生态县的过程中,我们着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创建生态县营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氛围。

1、决策管理与体制文化建设

一是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全县社会和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编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明确提出生态建设的目标和措施,经县人大审议后颁布实施。同时,为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XX的工作意见》,并与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二是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重大环境决策听证会制度,向社会公众实事求是地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三是设立举报接待日、举报热线电话、举报信箱、举报网址,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生态建设中的问题,对有关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和相关渠道进行通报、宣传和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认知文化建设版权所有

一是在决策层中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教育。我们通过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列入环保内容、在各种党训班和干训班中开设环保课程、结合环境日和科普宣传周等重大节日举办环保讲座等形式,着力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二是在中小学生中加强环境渗透教育。我们将环境教育列入了全县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并定购了统编教材。同时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目前,我县已建成3所省级绿色学校、11所市级绿色学校、30所县级绿色学校,其中8所在城区,36所在乡镇。三是在社会公众中加强环境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橱窗、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开辟环保专栏,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科学知识,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典型人和事,倡导环保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公众环境道德水准。

三、环境伦理与心态文化建设

一是以开展评选“绿色家庭”“环保卫士”等活动为载体,以城区市民学校、乡镇人口学校为主课堂,充分发挥环保宣教专业队伍和环保支援者队伍的作用,大力进行家庭环境伦理教育,加强环境道德和个人修养建设,努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新貌。二是以创建“环境友好企业”活动为突破口,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以及实施循环经济等方式,努力建立企业与环境的友好关系,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目前,我县已有4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5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2家企业分别实施了工业循环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试点。三是以建设“绿色社区”和“生态村”为着力点,编写了“绿色社区”和“生态村”建设指导手册,下发了建设标准,制定了环保公约,大力倡导简朴和谐的消费观念和循环再生的消费行为,积极动员广大市民和农民广泛参与生态建设,共建绿色美好家园。目前,我们已建成了2个“绿色社区”,12个省级“生态村”,32个市级“生态村”。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建议;遂昌县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6602

1引言

近年来,遂昌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果,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深受林农群众欢迎。

2遂昌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绿色兴县”战略,把遂昌县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的最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建设生态省和“绿色浙江”的战略要求。根据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38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32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86.98%,有林地299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90.19%。全县森林总蓄积量730万m3。其中有林地蓄积量722万m3,占森林总蓄积量99.04%。森林覆盖率82.3%。遂昌县自1999年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规划,2001年全面开展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涉及全县20个乡镇、4个国有林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公益林50.6万亩,省级公益林面积38万亩,按照“生态优先、兼顾生产、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2009年新增省级公益林101万亩,全县公益林建设总规模达到了190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的57.1%。随着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的深入,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生态公益林建设与采伐限额的矛盾、生态公益林建设中政府与群众的角色定位、生态公益林实施区山林所有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中法律的完善及执行、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来源及建设资金的有效使用、如何充分发挥群众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如何使生态公益林建设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等,急待积极探索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态公益林建设达到既改善生态环境又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目的。

3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遂昌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工作机构力量亟待加强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县上下齐抓共建。

(1)各级各部门领导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机构中,专业人才特别是理论人才匮乏。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部门受职责所限,统筹指导力量不强,部门联动、上下联动和统一协调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力量,强化协调和指导功能。

3.2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指导作用

(1)有的村虽然制定了公益林建设发展规划,但公益林分阶段实施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产业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

(2)有的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

(3)有的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乡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朝令夕改,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

(4)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规划没有通盘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

3.3林业产业化程度偏低

虽然遂昌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但大多乡村的特色产业,普遍存在着“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缺乏规模效应,加上一些乡村存在重“面子工程”轻“生产发展”现象,导致产业培植难,林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3.4林农作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

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广大林农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参与行动,林农应成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主体。但是,许多林农对于生态公益林建设仅仅是希望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林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4建议与对策

4.1以政府为主导,适当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金额

要维持生态公益林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生态公益林管理和保护的最低开支,同时要给予山林所有者因山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补偿。目前,遂昌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管护资金虽然落实,但大部分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较差,处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状态。鉴于此,必须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金额,各级政府必须成为投资的主渠道。无论从经济实力来说,还是从扶贫的角度看,均应较大幅度地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除了国家、省级财政对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的投入外,市、县两级政府都应将生态公益林建设补偿资金纳入财政专项经费预算,并确保资金到位。可尝试建立受益与投入挂钩的机制,让受益明显的水电、水务、公路、景区等主体在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上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广开融资渠道,发动社会捐赠,积极争取国外有关机构和组织的援助、信贷等,以确保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2加强生态公益林执法体系建设

(1)要把严格执法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责任制并加以考核。凡是对预防、制止损坏森林资源的违法和失职行为不力的,就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一把火烧掉几百亩生态公益林的事件,一定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要进一步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录用执法人员应当坚持高标准,实行公开公平竞争,做到择优录用。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3)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在加强行政监督的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对群众举报、新闻媒体曝光的案件,要及时依法查处,并公开结果,取信于民。

4.3生态公益林建设要走群众路线

生态公益林建设具有广泛的区域性和固定的地域性,如果缺乏当地群众的支持,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会困难重重。公众参与是生态公益林建设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因素,这是世界上所有生态公益林建设成功国家的一条共同经验。生态公益林建设一定要充分信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意愿,积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较小的成本取得最佳的效果。

(1)要提高各级领导的群众意识,要深刻认识到离开实施区群众的支持,生态公益林建设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2)要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要利用电视、录像、广播、报刊、墙报、宣传栏等各种舆论工具,宣传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大意义,使公众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有深刻的理解,在行为取向上能够自觉地参与生态公益林的管理与监督。

(3)要切实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制定生态公益林建设相关政策措施时,要把国家改善生态环境的长远、全局目标,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确定公众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生态公益林规划实施要充分听取实施区群众的意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

4.4要积极探索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使用效率的

有效途径对生态公益林要实现分类补偿。根据建设和管理目标可把生态公益林分为禁止利用型、限制利用型和利用型3类,结合其开发利用条件的优劣,把生态公益林投资机制划分为4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财政扶持政策。对禁止利用型,不管其是否具备开发条件,政府要承担全部投资义务;对开发条件差的限制利用型和利用型生态公益林,政府要对其建设和管理承担主要投资责任,并且应加强对该类生态公益林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逐步改善其开发条件;对开发条件好的限制利用型,政府应根据限制程度决定投资的力度,利用限制越多,政府的投资就应该越多;对利用型,应以生态公益林管理区自筹收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省政府对缙云县仙都风景区生态公益林的做法即是如此。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因为,一是各地的林分条件千差万别,不同郁闭度、不同树种、不同地域的林分其发挥的生态效益迥然不同。二是各地的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三是不同区域、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难度不一样,对保护管理补助标准要求也不同。资金主管部门要在双方公平、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手段确定补助标准,尽可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