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3 11:3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爱心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是一种让每一个人都能认可的光辉职业,确实,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增长知识,学会做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职业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爱心就非常重要。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有感触,在教学当中,懂事的孩子不少,调皮的孩子也不少,懂事的孩子听话遵守纪律,让老师省心,可是那些小调皮让你生气操心,懂事的孩子学习很用功可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更是让你担心,成绩好的学生骄傲了,成绩下滑了同样你也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他虚心学习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哪一个不需要一颗爱心来解决呢?因此教育不光是要求教师业务精湛,更要求教师的道德素质培养爱心。首先培养爱心,教师要爱这份职业,甘愿为这份职业奉献自己,自己的事再闹心也不能让学生有一点觉察,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总是心情坦然,面带微笑,给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学生,再有教师的价值观问题要健康积极,无私奉献呕心沥血这是最基本的观念,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学习成长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幸福,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必须有一颗爱心去体察学生想要的,真正意义上所渴望的学习生活,学生要学习,还要生活,更要学会做人,做健康的人快乐的人,这不但要求教师有健康的人生观,还要具备怎样让你的课堂充满着温馨与和谐,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老师,学生对每一位老师的评价就是不一样,这就是爱心的问题。实际上每个人自己有了爱心,他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等都会是非常美好的,带给学生快乐,带给家人温馨,带给社会和谐,更带给自己健康快乐,不是吗?一颗爱心是多么重要。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己的孩子,在爱里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生活,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爱心,爱的教育就在我们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抛开所有与爱心不沾边的东西,让学生,让我们的孩子,在爱里健康着快乐着,这不就是和谐吗?孩子们健康快乐,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吗。简单的事情别搞得太复杂了吧,一个孩子的教育关系着大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小到他自己的事业前途,怎样让孩子快乐成长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我们教师都发挥着爱心,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健康向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不要搞得那么紧张兮兮的,有必要吗,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们快乐起来吧,让我们也快乐起来,本来很好的一个职业为什么给他添加一些有毒的作料呢,无论什么如果不健康了那是很危险的,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很让我受启发"我们的星球,犹如一条漂泊在惊涛骇浪的航船,团结对于全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团结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掌握未来大门的钥匙,然而具备一颗爱心则是让不同的人为了同一目标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懂得善良、同情、拥有关怀、感恩。让我们的"地球之舟"充满爱心。生命带来的启事我们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得到了太多的关注和爱,觉得那时应该的,正常的。但是却忽略了用同样的爱去关心别人,作为成人也忽视了对他们的爱心教育。爱心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他会同情人,会关心人,还会珍爱生灵。将物拟人话,是爱心教育的好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把物同他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不时时机得将物拟人化,爱心教育就落实到了实处。孩子在抢本子的时候,告诉他"把图书抓疼了,他的衣服会被你们撕破的!"忘了整理玩具时,告诉他"玩具宝宝找不到家了,他哭得好伤心啊"。一树一草,一物一书,都变成了有生命的精灵。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对待后进生更应该如此,老师们应向后进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情和爱心,帮助他们一步步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了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多年的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你只要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再顽皮的学生也会和你真心相对,和你交朋友,我愿在今后的教学中把真爱奉献给每个孩子,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广大教师把奉献爱心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履行教育工作者神圣职责的具体行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真挚的师生情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使绝大多数被帮扶学生有了可喜的变化。他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前景,增强了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也给自己的亲人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和安慰。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地理组 高阜辉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这本书分为“爱心和童心”、“与顽童打交道”、“优秀生的培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和“沉重的思考”几个部分。我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在这本书中,李老师的字字句句都高扬民主、科学、个性教育的旗帜,处处诠释着一个大大的“爱”字。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爱是当好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爱的情感。
李老师从教17载,对学生的爱全身心地投入,贯穿到教育教学的细枝末节。这种爱细致入微,滴水不漏,这从李老师不管接手哪个班,都精心给每个学生过生日,在生日这天送他们一本励志的书,一本笔记本、自创一首诗、或开个生日宴会等体现出来;李老师对学生的爱亲和、实实在在、不掺一点杂质,这表现在李老师经常把想家的同学或有特殊情况的同学请到家大吃一顿,学生在这里无拘无束,有种回家的感觉,假期师生一起出去郊游、在草坪上和学生摔跤,斗鸡,打扑克等等,学生推心置腹地称李老师为兄长;李老师的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突出表现在对差生的转化上,更展示出了李老师过人的教育智慧,既有心贴心的情感交流又不失严父的温情,对不同的问题学生投其所好,如对上课好思想溜号,自控能力很差的学生,李老师
帮他出主意,就是对自己“每天十问”,如一问今天学习任务完成了吗?二问明天的新课预习了吗等。连问十个问题,并且要坚持这样做;如对基础很差,上课听不懂又捣乱的学生,李老师便送给他一本〈烈火金刚〉,老师讲课他也有事做这样就不打扰别人听课了。他以自己的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与这些学生同喜同悲,吃喝玩乐,打成火热一片,再玩世不恭的顽童也会被李老师伟大的爱心所俘虏,孩子们于是敞开心扉,心甘情愿接受李老师的谆谆教导,李老师用自己博大厚重的爱融化了一块块坚冰,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
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关键词】初中语文 爱心教育 课堂教学
爱心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与关键的环节和内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在初中语心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自身和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切实发挥对学生道德态度的熏陶和指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计划、有意识地将爱心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真正做到了爱护学生、关爱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
首先,利用课本,加强爱心渗透。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情并茂的佳作,亲情、友情等中华传统美德在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有意识地将爱心教育渗透在课堂教育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真挚情感,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用爱的心灵去真切感受美,感受世界,以爱心滋润学生心田,让他们领会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爱的心灵,从而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和帮助他人的良好美德。如在讲授散文《背影》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进而引导他们知道如何“报得三春晖”。
2.创设“乐学”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美,甚至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语文方面的故事和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促使学生热爱语文[2]。课堂上还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灌输爱的教育,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爱
从古至今,教育都被认为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是灵与灵之间的唤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心中“爱”的胚胎萌芽生长,还需要教师用自己充满仁爱的心去唤醒学生深藏在心中还未萌芽的爱。孔子说过:“爱之,能勿劳乎?”罗素也曾说过“一旦教师缺少爱,学生不管在品格和智慧上都不会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曾经发下大愿:“我会把自己的整个心灵都献给这些需要爱的孩子。”纵观古今中外,虽然教育者们在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和语言上各不相同,但很明显,所有的人都牢牢把握住了一点:在初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保持一颗爱心[3]。这些人的行为也正是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实践,学生只有用心来亲近自己的老师,才能真正“信其道”。只有教师自己有了爱,才能灌输给学生爱的思想和启迪,才能取得爱心教育的良好效果,使学生有爱心,健康成长。
4.结合语文文本,开展爱心教育
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把抽象的爱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东西,把爱的教育落到实处。(1)选取结合点,找准切入点。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文学作品,里面包括了种种爱的情感,教师就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挖掘出爱的情感,把爱的教育自然地融于教学中,从而“使人格品质得到改善而有益于人生和社会,”使爱的教育落到实处,落在学生的心坎里。(2)文本着手,真心感受。爱是和风细雨,爱的教育要做到“无心润物三春雨,有意催花六月风”的程度[4]。(3)拓展延伸,触感。笔者在让学生欣赏的两则公益广告中,有一则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镜头显示的是:照片被一张张撕去,森林在一片片减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情感等角度欣赏广告词的妙处所在:“那一张张撕去的,是照片,是森林,更是我们绿色的家园。看了这则广告,谁能不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谁还忍心去毁灭我们唯一的地球呢?”然后在欣赏评析广告词的基础上进入写作训练,要求每人用一、二句话写两则广告词,这样不仅能够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爱。
5.总结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德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深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这种爱是世上最崇高、最无私、最理智的爱。教师用心去热爱学生,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并唤起相应的情感,这样,教师和学生思想感情和谐一致,才能完成教学的各项任务。只要我们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再用爱心去感化他人的心灵,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世界将会充满大爱,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缺乏法治,然而,中国的社会却很稳定,民风淳朴,人心善良,人际关系相对和谐。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德育如果失败,就会成为万恶之源,导致整个社会的堕落。我国当代教育,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链条中,道德教育通通都是薄弱环节,究其原因,除了复杂的社会因素导致学校(含家庭)难以落实德育目标外,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国当代教育者对德育的概念理解出现了错误,因此,无论采取何种先进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都不如人愿。
许多青少年十分讨厌学校德育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童年时期的情感财富丧失了。当下的道德的确过于关注分数、考试,关注受教育者在知识方面的成效和成就,较少关注人的情感培育、价值取向与心灵成长。这样的道德已经使得千百万受教育者们变得“忘情负义”,人缺少彼此的依恋和安全感,缺少人与人交往的美好感觉,缺少爱与被爱的感受,道德的种子就不会苏醒和萌芽。人如果没有自尊,没有起码的尊严,不能获得社会认同,他就不能悦纳自我,不能获得自我的统一感和整体感,相反,内心巨大的撕裂感和冲突感将使他丧失打开心扉、与人沟通的勇气。
中国目前校园道德教育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教育体制的失败,也不是教育方式的失败,而是中国高层意识形态的学术专家的失职。社会转型时期的浮躁吞噬了青少年道德成长所需要的那种心平气和。我们常常没有时间去等待、玩味、感受、理解,我们成天忙于评估、追求外显效果,天天都在急于求成、要求开花结果,这恰恰违反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此外,我们的德育,对学生的各种交往关系较少关注,大部分中小学校缺少真正的游戏、戏剧、团队活动。只有在这些活动中,儿童和青少年才可以产生规则感、角色承担意识。
现在的许多学校教育正陷入“一点也没有用”的怪圈,“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更轻体育……而实践证明,惟有先重德育、体育,再重智育的教师,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现如今却变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这是为什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德育的根本内涵在于开启人的心灵。现在有些父母子女之间、师生之间缺乏爱心,有些父母不懂怎么去爱儿女,有些老师也不懂如何爱学生。老师不知道怎么做老师,学生不知道怎么做学生。绝大部分的老师懂教学,并不懂教育,教学的根本是传授知识,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而培养人的根本是爱!而真正懂得“真爱”的老师到底有多少?现在的老师都是以教授知识为主,引导孩子心灵成长和精神愉悦的老师太少了,只教知识不引导心灵的老师是不会让一个孩子从心底感恩的。我认为德育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自尊及其情绪,包括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教师应对学生施以爱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情感教育、心志教育。而“爱”是一个亘古就被人们认识的论题。谁都希望得到爱。现在的学生究竟得到了多少“爱心”?家长打骂,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也有个堂皇的解释:“为了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有的教师或家长表现为宠爱、偏爱、溺爱,失去了理智的爱,岂不知学生需要的是真诚与理智合为一体的爱心。
师爱是无私的,教师应把自己的爱洒向所有的学生,人格上尊重学生、感情上关心学生、工作中信任学生。大量实验表明,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挫折、害怕、紧张、烦恼等不健康的心理,会使学生思路闭塞,记忆力下降,不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则往往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和挫折,使其产生焦虑、烦恼、嫉妒、灰心等不健康情绪,只有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气氛和融洽的人际交往之中,才能使学生的自爱、自尊、自信得到尊重、理解和促进,从而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调动学生的创造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强、自立。
爱心是所有教育中最基本、最根本、最不能缺少的首要因素。爱心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一个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从小培养,他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要具有爱心。因此,通过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我认为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小做起。
[关键词]纪律学习 集体效应 约束 会爱 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121-01
铁有杂,烈火煅精钢,水至柔至刚,无处不入,无坚不破
钢铁是在火中烧煅,在水中淬炼,没有火,没有钢铁的提炼,没有水,没有精钢的纯粹,在火与水中淬炼的刀剑才是举世无双的宝物,人也相同,没有经过锻炼的人不会是真正的人,纯粹的人,合格的人!
1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纪律难行教育
纪律像火,煅烧学子,锻炼人们。纪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标准,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必定是严格地按照纪律来约束自己的人。一个班级,学生众多,如果无纪律,随意迟到、旷课,那珞这个班级就会松散,学习气氛就不浓厚,这样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会逐渐丧失前进的动力,泯灭上进心。因此,不遵守纪律的同学,所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破坏整体的团结、奋进的气氛。讲纪律,就是要做到该做什么的时候,必须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坚决不能够做。把自觉的遵守纪律,看成是提高自己的前提,坚决按照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例如教育界中的榜样学校――衡水一中,就给学生进行最难忘的纪律教育。在衡水一中,学生们不用老师们提醒,而是靠着60多道铃声安排自己的生活,铃声一响,就开始一项任务,铃声就如军营中的军号声,代表着绝对的服从,绝对的守时,绝对的任务,绝对的纪律!这样就给学生养成了优秀的纪律和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纪律则是保证学习有序进行并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和有效手段。这样做对于自觉的人,铃声不会构成任何约束,因为守纪已经成为习惯。对于不守纪的人,开始纪律铃声是一种约束,使其感到不适应,但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们就感到纪律铃声是必要的,体会到这不仅对自己有好处,同时使周围的人能不受干扰地学习进步,利于集体。衡水一中就是运用这种集体效应,让整个校园都自觉遵守纪律,使她充满了合作学习气氛,让学校成为知识的殿堂。
2 教育应从爱心开始,没有爱心的话,就没有感动和领悟
熊熊的纪律之火中也含有老师们那温情脉脉的一泓水,那无所不渗的水,慢慢的滋润着学生的心。教师既是知识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培育者,既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随着现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导致大多数人缺乏沟通,社会家庭人际关系复杂,也使得学生情况复杂,单亲家庭,寄宿家庭,隔代家庭,家庭不和,缺乏温暖,商业化、江湖化的家庭生活氛围在他们中是普遍现象,并且在应试教育下一切向分看的标准下,甚至小学就被家长及老师视为差生,放弃管理、约束,采用歧视的差距教育,甚至使一些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
这样就急需我们“心”的教育与“爱”的教育,不仅要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
爱,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做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对于学生,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所以要真正用心关爱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在爱中苏醒。
例如在2005-2008年度我出任班主任的13班,一入学我就发觉了这班孩子的自暴自弃心态,这不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副面心态,没有好的心态怎么可能有进步!我在接手此班之时考虑,如果仅以学习好为目标,对于我班学生情况不现实,若仅以纪律好为目标则治标不治本,所以就定下了“从心开始”的教育方针。
学生没有认同感,我就认同他们,寻找他们的能力和优点,他们缺少家庭的理解,我就深入家庭访问,如一个叫李健男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逃课旷课,父亲无法管教,我通过家访,充分了解家庭情况,改变父亲对儿子的成见,尊重,信任理解孩子,一点点改善他们的父子关系,从心灵上,从意识上,帮助这个迷失的孩子,渐渐的,这个孩子的心态改变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爱心”角度,教育一个人,是长期的,就像水,慢慢的不断的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教育,不是一时一刻的阶段教育,而是让教育起终身的效果。
寒假,我捧起了学校下发的《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在当前的教育大气候下,老师们谈"罚"色变,忌提"体罚"。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惩罚"教育并不是大家口中的"体罚",它完全不同于"体罚",两者不可以划上"="。什么是"惩罚"教育?一言以蔽之:是指在关爱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教育方式,说得时髦点,"惩罚"教育就是"另类爱心"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且感到是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 、实施 "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 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可见只是一味地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比如: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引导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实际上,"惩罚"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是与表扬教育、挫折教育等手段并行的,只有其他教育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把握"惩罚"教育的适度性。
虽然"惩罚"教育好处多,但是倘若一个不小心,往往会闯进"体罚"的禁区。那么如何做好"惩罚"教育?掌握好一个"度"字,即科学地使用处罚。比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的惩罚就是别具一格:他罚犯错的学生画画、罚写作、罚做好事。这类彰显学生特长的罚,与其说是罚,毋宁说是一种激励。这么富有人情味的惩罚,哪个学生不乐意接受呢?因此我们在使用"惩罚"教育时需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控制惩罚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评。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利剑一样刺伤学生,刺伤师生关系、更会把学生推向更远,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二是把握惩罚尺度,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有些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杀一警百",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部分老师当着其他学生、老师甚至家长的面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这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初中生较特殊的年龄特点是多反叛,有逆反心理,被批评后极易产生思想疙瘩,此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的批评,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师长的批评教育。
三是掌握惩罚的主动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老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能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错误。因为了解、调查清楚后,就可以把被动批评变为主动批评。恰当、适时的批评犹如一帖良药,使人幡然醒悟,催人奋进。不经调查的批评会对学生不公平,而犟学生会背上思想包袱,不服气之余会继续犯错,而内向学生则会对老师产生意见,意志会极为沉沦。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三)、严格惩罚与体罚的区分。
性质不同:教育所必需的处罚来自于学校的的规章制度,来自于法律法规,其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简单地制止某种错误的行为,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并形成正确品行,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准。只要学校或教师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处理得合理合法,不致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应是合理的。而体罚则往往发生于教师自己的情感化,它很可能是一种主观的、超越法律限度的不当行为。惩罚是教育,而体罚则是伤害。可见惩罚教育和体罚(包括变相体罚)的严格区别,所有的依法处罚教育都不会有体罚。在教育中,体罚这种违背教育法规的行为是必须反对的。
后果不同:因为惩罚教育是以爱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性的批评中扬蹄奋跑。它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春风拂面式的教育,让学生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走出错误。如有些孩子集体意识差,好吃懒做的习气明显,本该他做值日的时候一溜烟跑了。如果老师仅对他说教一番,并让他补上,他极有可能拿老师的说教当耳旁风,下次依然如此。可如果我们在对其进行教育的前提下,带有惩罚性地再让他做两次,情况可能会大为改观。所以,教育带点儿惩戒手段未尝不可。只要"惩罚"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之以望、使之受益,那我们的"惩罚"教育就是成功的。
一、让爱心延伸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上,课堂学习,强化知识技能的培养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班主任应牢牢抓住并主动占领这块阵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和专业技术素养,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和主要工作。我除了通过班干部、学科代表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外,还找各类学生课下交谈,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我还抽时间深入学生课堂听课,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并将它如实反映给任课教师,以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办法使得一些本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不仅消除了他们原有的因学习基础差而丧失信心、畏惧学习的情绪,而且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二、让爱心延伸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位上,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从学生入学后的军训开始,我就会积极配合军训教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训练,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帮助他们纠正不正确、不规范的步伐和动作,以提高训练的效率和效果。我还从日常生活上关心学生,常常去找那些平时缺乏锻炼、吃不了苦的学生谈心,并给他们准备了开水,晚上还到宿舍看望他们,了解他们食宿情况,学生很受感动。尽管训练依然又苦又累,但是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吃苦精神也增加了不少,最终圆满完成军训内容,有个别的甚至后来居上,被评为军训优秀学员。开学后,我在进行常规的入学教育的同时,还认真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比如选拔田径运动员,组建班级的田径代表队,抓紧时间训练,每到学生运动会,我班总是能拿到全校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在连续取得一系列的好成绩后,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绪就越来越高,集体荣誉感也越来越强,只要对集体有利的事,他们都会积极参与,无私奉献,达到了提高凝聚力、团结全班的目的。再加上后来组织的班级篮球队、排球队等,不仅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体育技能,锻炼了他们的体魄,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友情的重大意义。除此以外,我还积极开展班级文艺活动,让学生自主确定主题,挑选素材,自导、自演,在全校性的文艺汇演中,我班节目总会夺得头筹。开展以上活动,虽然费时费力,但是看到班级面貌日趋改善,班级综合成绩蒸蒸日上,我的心暖融融的。
三、让爱心延伸到素质教育的班级骨干力量的培养上,积极培养班干部,以形成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无形的,有一支骨干队伍,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正面影响力,这也是班级工作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我总会认真阅读班上学生的个人材料,然后临时指定自己心里看好的几名学生担任班干部,进行时时考察、重点培养。一段时期后,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民主选举,产生正式的班委会和团支部。同时,在班干部的任用上,我不搞“一贯制”“终身制”,采取“轮换制”和“弹劾制”,使得班干部在上任后能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积极、认真地为全班服务。多年来,我的班干部总是定职不定人,时时处于“流动”状态和“危机”状态,这也锻炼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许多干部还被校团委、校学生会录用,服务全校学生。这些措施,既服务了同学、班级、学校,又锻炼和提高了自己,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举多得,受益无穷。此项干部体制的实施,使得班上出现了下台没有怨言、上台没有傲气,职位变了但依然继续努力干的好风气;班上的事情你追我赶抢着干,班主任工作既轻松又有成效。
四、让爱心延伸到素质教育的成果上,规范行为、健康成长、学会做人
素质教育的成果应该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也就是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做人,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从做班主任的第一天起,就将其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目标。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室到宿舍,从学校到家庭,我时时处处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有错必纠。我重视入学教育,在新生刚入校时便在全班认真、扎实地开展《兰州市中小学生处分暂行规定》《兰州理工中专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量化考核条例》《兰州理工中专学校住校生管理规定》等的学习,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并有条不紊地在新环境中展开学习和生活。多年来,我经常与任课老师、舍管老师密切联系,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的许多问题都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我也不大惊小怪,而是就事论事,严格按照校纪班规,通过全班讨论、学生发言、班级集中意见、学校会议决定等环节,公平公正、严肃处理,以期杜绝问题蔓延、重复出现的可能。本着上述方法和原则,我对问题学生做到不歧视、不排挤,并与其成为朋友,有效地解决了他们原本长时间养成的不良习惯,对于班级的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总是尽可能地用爱心关心和帮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以耐心了解和解决他们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困惑,以细心观察、体会和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让他们在爱的怀抱中,在温馨的呵护中,健康成长。
作者:付丽娟 单位:兰州理工中专学校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还生动具体的列举了自己对后进生的转化,以及对优生的培养。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同样感人至深,发人深省。这一个个成功的事例背后隐藏着李老师一颗为人师表的爱心与执着,耐心与机敏,当然,在书中作者还不无忧虑地剖析了当代中学生心灵的另一面,发出了沉重的思考,特别是书中所列举的宁小燕自杀这件事例,读后让人为汗颜,一个纯真而又优秀的花绣少女最终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读后我产生了深深的感想:当今的学生缺乏的不是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关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德育教育。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离的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在一次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他们真的可爱,它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了,“老师,我谢谢你教会了我许多本领,我从一字不识到现在我可以写作文了,真的谢谢你!那是我心中最好最好的人。”看到这些话语,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我们才能获得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取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老师是权威的一言堂。在讨论课文题的理解时,同学们的理解是多种思路的,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是后一代而努力工作。
寒假,我捧起了学校下发的《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学态度
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来,我品读过一些优秀的教育书籍。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令我深受启发,感慨颇多。
在认真品读过程中,我禁不住被他大师级深邃的教育思想,严谨的教学态度,创新的教育探索和实践而深深折服。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我在探寻着一个答案:是什么令他能够持之以恒的探求实践?是什么令他在别人认为枯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鱼得水,感受到无穷的乐趣?是什么让他具备了一双魔术师般的妙手,使一个个本来平庸的孩子化腐朽为神奇?
慢慢地,答案逐渐浮现——那就是一颗对学生真正关爱的心。书中费加的故事给了我深深的启示,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这和我们日常教学中所认定的差生、后进生十分相似。想想我们平时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除了训斥、冷眼外还有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深深的震撼了我:他给费加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专技术学校;后来,费加成了一名优秀的机床调整技师,真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苏霍姆林斯基这位老师真是她的幸运!我们与他相比缺少的是什么呢?一点耐心、恒心、爱心和责任心,而多出来的却是浮躁的急功近利之心!
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大师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后进生与优等生是平等的,他们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他们一样需要关爱,爱心可以感化学生,可以创造教育教学奇迹,这让我想起以前当班主任时的一个成功案例。
那是刚接班的第二天,班上就有一位女同学不请假没来上学,打电话联系家长后得知,这个孩子在假期中偶然认识了一位外地男青年,单纯幼稚的她便决定辍学并跟着私奔。想到刚接班又不是学校的原因,不管也罢,但看到家长沧桑的脸上流露出的悲苦和绝望,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的沉沦给这个家庭造成了多大的打击。再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没有一点社会经验,遇到这样的事情又是多么的危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这个孩子和家庭。从她父亲那里我得到了她的手机号码,知道她不接家里的电话,我便不停地用短信与她沟通。开始时短信如石沉大海,但我没有灰心懈怠,仍然一条条的发送,终于收到她的一条短信:“老师我知道你是真心关心我、帮助我,我有时也在后悔,也想回去,但回去后老师、同学会怎样看我?”我对她说:“谁都有犯错的时候,关键是看你如何对待错误,是知错就改还是一错再错?”通过一个个的短信,解开了她的心结,使她鼓起了改正错误、面对现实的勇气,最终又重新回到班级,走上了正确的人生轨道。这个学生后来在我班一直表现很好,当我推荐她到高职就读的时候,她不打折扣的答应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她相信我,知道我是真心关心她,后来,她在高职发展得也不错。细想:是什么创造了奇迹?答案是: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
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更加增强了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在学校每一个学生只不过是不起眼的一份子,在社会更化作微不足道的沧海一粟。但在家里呢?却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承载着学生的未来和家庭的希望,是沉甸甸的一份责任。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呵护,用责任去浇灌!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大师,因为他有一颗伟大的爱心,正是这颗爱心赋予了教育以灵魂,创造了教育教学奇迹。《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更为深刻的明白:没有爱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是行尸走肉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文霞.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集体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成人教育,2010,(01)
爱是人间最美的花朵,爱是心灵之弦,是最悦耳的鸣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必须做到以“爱”为先,把学生放在一切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
那么,教师要怎样才能把爱心像阳光一样洒向学生呢?
(1)热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是教育学生的需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是教育素养的实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他说:“除了教师和医生的职业外,未必有其他职业需要如此的热忱……应当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每个孩子。”
关心热爱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关心,这种关心是高尚的行动,是无私的,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教师只有把爱心倾注在学生身上,学生才会尊重你接近你,才会把心中的想法告诉你,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教育的道路上,我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每一位学生:有学生旷课了,我及时了解情况,和家长取得联系;有学生感冒了,我赶紧给他买感冒药;对于学困生,我利用课余时间,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和寄宿生,我及时给予帮助,天冷时给他们烧开水,叫他们到家中取暖……总之,我时刻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他们在爱心的滋润下快乐成长、开心学习。因为我知道: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2)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交朋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虽是古训,但也是良方,作为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更应该谨记此教训,放下 “唯我独尊”的教师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快乐和忧愁。”教好一位学生,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学生,了解他具有什么样的个性,他对什么最感兴趣,他有些什么特长,他最想干什……这样,教学中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个性、潜能等,有些事情他喜欢去做,而有些事情他一生都不会喜欢,有些事情他可以做好甚至取得巨大成功,有些事情他可能付出最大努力最终也不会成功。真正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爱心的温暖下学习与成长,从而真正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最大潜能,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3)和学生建立感情沟通之桥。“琢玉首先要爱玉,育人首先要爱人。”金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切教育都是为造就人才服务的。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但也应重视学生的学习心境。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愉快的心境是取得成功的秘诀。为了营造学生的极佳的学习心境,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宽恕学生的缺点,原谅学生的错误,用一颗赤诚之心去关爱学生,真正去发现优等生、学困生的可爱之处。宽容是一种智慧与美德的结晶,又是一种挚爱的教育方法。学生正处于好奇与好动的成长时期,偶尔犯些错是难免的。特别是对待学困生,爱心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少挖苦学生的缺点,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逐步培养他们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沟通,让师生的感情沟通之桥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
(4)对学生的爱要公平公正。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成功的基石,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但是,“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有长短。”对全体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干部权贵之家或平民百姓人家,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调皮捣蛋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一般来说,谁不喜欢成绩优秀、劳动积极、关心集体、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呢?但是,在那些所谓的学困生身上,也有许多的闪光点。作家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就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关爱学生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百花园中花似锦,花红要靠育花人。教师只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就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