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4 09:07: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思想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杜威的审美教育思想是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延伸。“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根,“审美教育”是“教育”的枝。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构筑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尽管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没有对审美教育进行直接论述,然而他关于审美经验的论述直接启迪了我们对于审美教育的思考。杜威的审美教育思想和美学理论同样秉持实用主义精神,构建了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美学体系。他认为美是“涉及功利”的,日常的生活经验便是美的萌芽,人们与周围的环境不断互动,不断产生各种形式的“经验”,这些经验就是美的源头,强调“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在教育领域,他的“儿童中心论”继承并发展了卢梭的教育观。18世纪的卢梭在阐释“儿童中心论”时指出:人性本善,儿童生来天性趋善,教育只有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才能成功。杜威在继承卢梭的“儿童中心论”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成长是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体的群体”[4]。强调美学的实践性和与环境的互动,这一点与他提出的“艺术即经验”几乎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这些教育学理论的诞生与杜威的美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杜威的美学思想是蕴含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的,也可以说,在杜威的思想体系中,美学思想与教育思想从来都不是分开的,可以称之为杜威的“审美教育思想”。与杜威的教育理论强调“实践”“经验”一样,杜威的审美教育思想同样崇尚由“完满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艺术。由此看来杜威的审美教育思想和他的教育思想是相容并济的,“教育”是“审美”的根基,“审美”是在“教育”基础上的延伸。
二、杜威审美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强调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今世界审美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命题最早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提出来的。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在这种审美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具有审美的特征,周围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品,一切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杜威美学思想强调了日常审美的重要性。《艺术即经验》一书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杜威认为审美经验源于日常生活的经验,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提炼与升华。在他看来,日常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之间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将艺术融入生活,由生活产生艺术,艺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诞生打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森严壁垒。杜威说:“审美经验的仅有而独特的特征正在于没有自我与对象的区分存乎其间,说它是审美的,正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合作构成一种经验的程度而言的。在其中,两者各自消失,完全结合在一起。”[5]他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为民间通俗艺术做了慷慨激昂的辩护,他的实用主义精神成为美国通俗艺术蓬勃发展的养分:一方面激发了美国民众参与艺术的意识,并使乡村音乐、波普艺术、拉普艺术逐渐发展为美国艺术的主流;另一方面打破了严肃的美学家把艺术作品放进音乐厅、博物馆的惯例。可以说,美国全民素质的提高与通俗艺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通俗艺术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与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又有着不容置疑的关联。
(二)对生活与艺术界限的突破
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杜威强调美的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审美涉及功利,他突破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壁垒,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论”,强调了日常生活与艺术界限的突破与新的融合。他所论述的经验,既包括人的情感,也包括具体的客观事物,生活中的实践过程、实践对象,等等。他说:“在任何时刻,活的生物都面临来自周围环境的危险,同时在任何时刻,它又必须从周围环境中吸取某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生命体的经历与宿命就注定是要与其周围的环境,不是以外在的,而是以内在的方式作交换。”在杜威看来,经验就是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活。而经验里又孕育了艺术的种子,这粒种子是否能萌芽,完全取决于“经验”向“一个完满的经验”的转变。最初的经验是不完整的,只有通过不同的手段,使这种经验获得完满,才能拥有“一个完满的经验”。[4]一个审美经验的获得为下一个审美经验奠定基础。不断地获得审美经验,使得人的生命不断得到完满,人们会因此而感到幸福和圆满。在杜威看来,美的体验不是要与实际目的性脱离,而是“直接而自由地对扩展与丰富生活作出贡献”[4]。用杜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任何实际活动,假如它们是完整的……都将具有审美性质”,“科学就是艺术,艺术就是实践”,艺术具有改造社会、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性完善的审美教育功能。至此,杜威的“艺术即经验”成功地将生活和艺术结合起来,并由此表达了杜威所倡导的人生态度———通过自身实践和积累,不断获得审美经验,使得人生充实、圆满。
三、杜威审美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联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教育部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此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6]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人的感性、提升人的情感,最终实现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全民素质最直接的方法是开展全民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审美教育不仅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更多的审美机会和审美享受,也为全民素质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事实上《艺术即经验》一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告诉人们如何通过审美化的生活提高自身素质。杜威的审美教育希望通过引导人们对美的形式进行不功利、无利害关系的欣赏,从而净化情感,最终实现高尚、自由的人格,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通过日常生活审美化提高民众素质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7]各种庸俗化、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正在日渐腐蚀民众的审美。对于这些低俗的文化产品,现代社会中竟然有许许多多的人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些东西,并以此为乐,认为这就是美,这就是流行。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的审美到底怎么了?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生活与审美被迫分离开来。学生从幼儿时期便肩负各科学习的压力,忙完课内作业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早已经没有时间去满足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更没有精力去体验学习的意义和美好。学习书本带给我们的仅仅只是考试成绩的提高,学习知识只是为了能够在下次考试中考出一个好名次,“学习”这两个字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味。就当今学校教育来看,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手段与目的是分离的,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说过,“审美经验丰富和发展才能使人幸福”。没有圆满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就没有素质和幸福之说。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在于让民众提高审美能力,获得审美经验,最终体验幸福。如今看来,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在生命中启蒙阶段失去了积累审美经验、体验幸福的重要时机,这无疑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三)专注于审美本身,达到素质教育过程和目的的统一
提及素质教育和审美,在平时的生活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开设艺术课。在国内许多中小学里,学生跟教师唱唱歌、画几笔画,就是艺术课的全部内容。这种艺术课只重视对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艺术教育的最终出发点———丰富的学生审美经验。如此持续下去,学生的思维被格式化,创造能力也必将日渐枯竭。“过程与目的相统一,要你做的事业是你想做、愿做的,这样产生的快乐、自由,正是艺术经验。”[4]艺术既不是高于生活的也不是生活的点缀,艺术存在于生活当中。针对当今国内素质教育过程和目的分离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的活动目的和手段相统一,让学生的日常经验升华为审美经验。当然这样的审美经验不能仅仅存在于艺术场所、艺术作品之中,而应该更多地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才能达成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四)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恒久性、渐进性特征
一、学校发展离不开教育思想
我们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反映了一个最基本却又是最核心的理论:思想决定我们的一切。教育也一样,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便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说白了,学校的发展、管理,其实都是教育思想的最直观反映。这绝非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由学校教育实际及管理规律所决定的。
二、教育思想对教育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学校教育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纠正其偏差,不断克服自身缺陷而追求完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许多不规范,甚至有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问题。例如: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等,这些都属于不端正的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的反映。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管理等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我们坚持“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办学宗旨,把这一元素介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也促使学校办学行为更加规范、科学。基于对人才规格的认识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以“薄膜覆盖理论”为指导,尊重小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有计划地开展“民乐”艺术教育,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也解决了小学开展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在实施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促进了教育特色的形成。
三、教育思想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学校管理对于教育推进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有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就需要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保障。学校管理其实就是教育思想的直接表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一直都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所以学校都应当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坚持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又要寻找教育的突破口,实现教育的特色化、多样化。教育思想的管理,不能仅停留在认识上,满足于学习、了解和记忆,而要与学校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需要建立健全制度,使正确的教育思想制度化,确保其落实。要持之以恒,深入指导。事实证明,学校教育思想的管理只有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落实于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地克服教育的弊端,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地通过抓教育思想管理这个“纲”,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教育思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人格的形成及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建立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育思想管理的作用毋庸置疑。从源与流的关系上讲,校园文化是源,而教育思想管理则是流;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讲,学校文化是整体,而教育思想的管理则是部分(尽管是其主要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把正确教育思想的建立和管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教育思想的管理长期沉淀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同时,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也能从“文化”的角度使正确的教育思想成为学校行为之“自然”。在实施教育思想管理的过程中,还应从更深层次着眼解决教师对于正确教育思想和文化理念的认同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理解和认同问题,正确教育思想的践行才能成为教师的自我需求与自觉行为。同时,这也正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想、精神层面要解决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学校教育思想直接关乎教育的发展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直接关乎教育的成败。我们之所以要讨论教育思想的管理问题,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和实践,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参考的东西,为很多身处教育困境的学校带来一些启发。这看似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抱着为教育发展而努力的思想,都能够始终以学生为本,那么我们教育的辉煌明天必定会很快就到来。我们期待着,亿万的家长期待着,整个民族都在期待着。
作者:李茂民 单位:重庆市垫江县高安小学校
【论文摘要】:《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以继承和创新态度去学习、理解论语、借鉴论语宝贵资源。《论语》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意义在于: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在治国中的重要。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须处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系,这也是借鉴《论语》意义所在。随着经济发展,利己主义倾向抬头,社会主流价值观倾向于经济中心论,物质意识被强化,经济发展与经济收入成为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全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贵遗产。重视和借鉴《论语》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仁学”思想重在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仁”是《论语》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仁”是做人的根本,只有确立“仁”这个做人的最高准则,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交往的秩序:与人为善、与人为爱。
(一)什么是“仁”?
《论语》开篇就阐明“仁”的根本立足点。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孝悌是“仁”的根本立足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血缘纽带,指向个人品质、家庭伦理和治国平天下的有机统一,这个意义上仁的“孝”“悌”是整个儒家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这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也确立了个人行为准则: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矣。”③这是对他人行为的要求,也是实行仁的方法:推己及人,这里“以人为本”超越了个体自身,波及到整个社会关系之中。“仁”要求个体在行动时要从自身与别人两方面约束自己,也就是实行“忠恕”之道。这是《论语》思想的基本原则,树立了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④就个人性格来说,必须刚强、坚毅、执着;在行动上,必须语言谨慎、质朴、正直。从反面来看,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在这里“说”和“实际行动”脱离,内心缺乏正直、诚信。只有具备这些心理品质,才有可能孝悌、实行忠恕之道,也才能实现真正的“仁”。
(二)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论语》“仁”思想,贯穿“人本理念”:人与人之间非工具而是目的,是人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是以仁的态度来对待所有人。这一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
“忠恕之道”启示就是人与人之间首先要克制自己,做人做事以诚信为本;对别人要团结友爱、宽容大度,个人要具备与人为善、团结他人、宽容他人的品格,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都有借鉴意义。
《论语》对个体价值取向将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状况作为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须能了解大学生当前生存状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心理层面。更主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肩负的使命,在思考自己的同时将思考他人、集体、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教育中,须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沟通、交流,努力把引导人、教育人、改造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通过对“仁”的深刻挖掘,在政治思想上就是“为政以德”,即以“仁”为核心的“德政”主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就是说,国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着他。国君只有具备“仁”基础上的道德,实施德政,才能够成为众星共之的核心。
那么,有德之君如何实现被“众星共之”呢?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邪曲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了;反之,老百姓就不服了。在这里,孔子仍强调个人须具备优秀的品质、正直的品格。但这是不够的。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⑥将德政扩展到和个人优秀品质、孝顺父母、慈爱百姓结合起来,这样,德政就扩展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德政是每个人的政治。
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教育体制的原因使其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往往以工具化的眼光处事,缺少长远性的战略眼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重视以下问题:
必须重视“孝悌”思想,这是为人的基础。《论语》“孝悌”思想是超越时代、超越时空的。当前利益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在追求利益同时,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每个人思考。大学生在与人相处、参加社会实践中,难免出现价值取向冲突。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而《论语》“仁爱”“忠恕”思想提供了方法论上启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挖掘《论语》有益思想,重视和理解“孝悌”思想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须培养“正直”、“诚信”、“责任感”、“理想信念”意识。当前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各种亚文化侵入,瓦解了部分大学生的做人原则。价值取向也出现不良现象,这都是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论语》中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培养及不懈追求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⑦“学”指什么呢?如仅理解为学知识是不妥的,也不是孔子思想所在。联系《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一词古代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二是相对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所以,孔子这里所谓“学”,是指“明明德”的“大学”。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是后天习得的,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在于对光明正大的品德弘扬和追求,努力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从而“止于至善”。
由“学”到“仁”,道德品质由抽象转为具体:家庭伦理、个人道德行为及个人道德追求。在《论语》中,主张对个人道德品质追求须有一个学习体知过程。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⑧可见最重要是树立对“仁”的态度,回归到对自己的要求、规约。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致力于如何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将其视为不懈追求的过程。孔子赞赏颜回“一簞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⑨的精神。归结起来,在个人道德修养上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正是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困境中锤炼道德品质,发展自己。
总之,《论语》蕴含深刻的为人、修身、治国思想。充分挖掘其有益思想,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借鉴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中,继承《论语》精髓,在创新基础上将其应用于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以及完善人格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健康前进。
注释
①⑦《论语·学而》.
②《论语·颜洲》.
③⑨《论语·雍也》.
④《论语·子路》.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在上述三项基本任务中,一般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但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则不够理想,认为是“软任务”又不考核。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
一、精心设计
我们应该设计多种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本课内容、任务、目的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做队列练习时,是比较枯燥乏味,可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出“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以实际动作向学习,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垒球投掷课时,如果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投弹炸鬼子”游戏(在投掷区前画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上画日本鬼子兵的头像,看谁能炸死鬼子兵,如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罚做俯卧撑,促其加强臂力练习)学生们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敌人投掷。这既是效果好的体育课,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综合训练课上,创编了一套组合游戏——《路上》,在游戏中设置了“雪山”、“草地”、“铁索桥”等情境,让学生通过跑、跳、翻滚攀爬及投掷等活动,全身心都得到锻炼,这是一节“军事课”,又是革命传统教育课。
二、寓教于乐
要做到“寓教于乐”,就应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爱新鲜,注意力不集中很适合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它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游戏教学在形式上是以快乐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真正的目的是为儿童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之以恒,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要依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实际可能,又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特点,从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如跳单双圈时,有些学生因图快或不认真,常常踩出圈,如果设计成“小猫捉老鼠”游戏,谁要是踩出圈,就算被小猫捉住,这样再跳时学生就会很认真,又很有趣。又如“送盲人回家”游戏,让“盲人”戴上娃娃头,“少先队员”推着“盲人”绕“土堆”“过小桥”,看谁先送到“家”,学生们看着憨态可掬的“盲人”乐不可支,都争着去送盲人,达到锻炼和教育目的。在低年级或学前班搞穿衣服扣扣子比赛、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等,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用“石头、剪子、布”等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三、心有德育场地宽
当前,一般的学校场地都比较小,器材也比较缺乏,有时几个班同时上课,特别是上活动课,场地、器材就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利用场地,巧用器材,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简单、有限的器材用活了,学生也会感到新鲜,激发学生兴趣。如短绳:除各种手摇跳外,还可做绳操,“踩老鼠尾巴”游戏:几条接起来做“四角拔河”比赛;也可放在地上做蛇形跑;“过独木桥”等等。再如实心球:除面向、背向投掷外,也可做头上、胯下传球比赛;还可做“赶猪”、打“保龄球”游戏等。在练习各种姿势的走步时,可利用蓝球场的边线,让学生踩线走,踩到线外判为掉入河中,把枯燥的行走课变得很有趣。如果操场边有树,可用拔河绳系在两棵树上,让学生手足并用爬横绳,如果途中脱手或脚踩地均判掉入“深渊”,这种游戏能锻炼学生攀爬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要求老师,除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要儿童化、形象化。多表扬、少批评。对后进学生千万不可讽刺挖苦,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地辅导,手把手地教,也可安排与先进学生结“对子”,对后进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多少年以后,你在他们心目中,始终会是很崇高的,这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了解《大纲》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大纲》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推动信心。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教学大纲》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2、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二、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要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初中代数课本第一册《有理数》这一章,与原来部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重要作用。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的生命教育
我国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通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进行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即是笑迎新生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只有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而新起点即是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小游戏让学生明白集体的重要性,增强集体凝聚力。小游戏是这样的:选两位同学在互不商量的情况下在X、Y中选择一个。如果双方都选择X,则每人各得10分;如一方选择X,一方选择Y,则选X的人扣15分,选Y的人得15分;如果两人都选择Y,则两人都扣掉5分。现在假定你和那个同学做这个选择,不管对方选择什么,请问你选择哪一个呢?这个简单的选择题体现了“双赢”观念,可以体现出参与者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因为在不知道对方会选什么的情况下,如果自己选X,就有可能会失去15分,双方的差距将达到30分。但凭借希望对方也选X的心理,仍是选择X,对双方都有利。在这样的小游戏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班级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生命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懂得欣赏自己,珍惜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中,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及书本的情景问题分析,向学生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又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中,教育学生要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教师通过讲述故事《生命中的第五颗子弹》,教育学生乐观地面对挫折;通过世界石油大王哈默先生的成功案例,向学生传达了自尊的重要性;通过晏子使楚的故事,教育学生维护自己的人格,“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维护自己的尊严。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因为信息时代的共享性及高速性,学生在了解世界、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腐蚀,现在的初中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建立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至关重要。生命教育是初中教学的具体要求,旨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发现生命价值。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成绩太过执着,以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导致了对学生关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方面的培养,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重要性。树立生命教育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能使教学更人性化,并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和生命的价值。
三、结束语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引导学生建立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懂得欣赏自己,珍惜生命。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生命教育必不可少。
作者:季亚娜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华维文澜中学
(一)创业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转变思想,实现对创业教育价值的认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现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教育过程缺乏双向性和互动性。而创业教育作为主体性的教育,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为目标,实现学生的个体价值。因此,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将自己的创业梦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融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体现高职生创业教育的价值。
(二)创业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自身的创业优势,实现对个人价值的认同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其他创业群体而言,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他们均接受了比较正规的社会主义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和完善的人格;
(2)他们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创业群体,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工作充满热情,是新信息、新资源的引领者;
(3)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有能力把这些知识转化为社会劳力生产力。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帮助这一群体充分发挥优势为己任,为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实施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好创业的引导与培养工作。
(三)创业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实现大学教育的使命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引入创业教育,将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优势,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完善教学过程的结构,实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高。在高职生中开展创业教育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核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
二、在创业教育视角开展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化创业理念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座的组织以及学校党团学组织、党校、理论研究会等的研讨,充分发挥大学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资源优势,明确“创业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进而树立起自主创业的信心与勇气,更加珍惜在校的宝贵光阴,努力刻苦学习,并且能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自觉磨练自身的创业意志,积极培养自身创业的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4]此外,学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育人的责任,把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使命,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创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从规范化培训、社会化实践、项目化资助向基地化、网络化的推进。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转变教育理念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体系中,已经逐步增加了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了一些选修课或必修课,如“两课”、就业指导课、文化素质教育课、创业学等课程,但是还远远不够。创业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管理学、信息学、统计学、金融学、人际交往、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在课堂教学上形成专业而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让学生在该体系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相关内容,在这些课程中渗透实施创业教育的理念,使大学生具备创业型人才所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创业所需的综合知识,引导学生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例如,学院可以搜集优秀校友的就业、创业成才事迹,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交流,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感染学生,让学生以学校的校友为榜样,激发他们创业的热情,提升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愿意投身到学校创建的就业平台中去,为自己今后的创业做提前尝试,而校友就业、创业的资料也可以作为就业与创业指导的辅导教材。此外,可以制定创业项目的标准化手册,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活动、学生校内创业的具体操作流程等,使学校的创业项目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从而进一步拓宽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不断提高。
(三)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创业进行有机融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激励和同化作用。把创业教育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通过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学生科技文化社团并围绕创业教育这一主题开展各类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制作,组织和参加各类创业计划大赛和其他各种课外科技活动;通过举办成功企业家报告会、座谈会、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优秀毕业生的创业历程,为在校大学生树立创业榜样,弘扬创业精神,使创业者成为大学生敬慕的社会角色;通过在校园内创建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来吸引具备创业热情的学生,鼓励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开展创业活动;通过建立学生创业信息资源库、创业网站等,实现学生创业资讯的更新域创业资源的同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的专业实训基地,在实现工学交替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将创业教育的理念真正融合到专业实训中去。此外,应该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活动变成了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开放性结构
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所传输的有效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联结纽带”。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也不断丰富、更新,甚至出现了从未有之的“新介体”,其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哲学内涵出发来探究其根源。
从中介的词源意义来看,“中”有跟四周距离相等,在范围内,不偏不倚等含义;而“介”字主要是指在两者之中,如介绍,媒介,介质等。“中”与“介”连接在一起合成一个词组,其基本内涵应该是中间、媒介、联结的意思,人们一般使用其“在中间起媒介作用”的含义。
中介概念在黑格哲学体系中是最常用的,黑格尔哲学体系是用中介运动联系起来的宏大的“哲学大厦”。正如黑格尔所言:“不论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括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起始点是“存在”,但“存在”不具有“本质性”的特征,只是事物外在的、丰富多样化的表象。而它的“质”隐藏在“存在”后面的“他物”中,“这种认识是间接的知,因为它不是直接在本质那里、本质中,而是从一个他物、从‘有’开始,并且要通过一条先行的道路,即超出‘有’之外,或者不如说进入‘有’之内的道路。由于‘知’先从直接的‘有’使自身内在化,它才通过这个中介找到了本质”。…即,“直接的有”是从“知”到“本质”的中介。
恩格斯把“中介”置于进化论和辩证法的理论背景下来理解。他认为,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是和进化论不相容的——甚至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也是一样的……,“非此即彼!”是越来越不够用了。……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转移……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同样也不知道有什么严格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普遍绝对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又应在适当的条件下承认“亦此亦彼!”并使对立方通过中介而相互联系起来。恩格斯把“中介”理解为“中间阶段”,“中间环节”,运动方式是“过渡”。
根据的哲学原理,我们还可以从“一分为二”与“一分为多”的关系来剖析中介的内涵。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但同时整个世界又是多样性的统一。在事物本质层面上表现出“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性质;而在事物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上,却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即“一分为多”。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一分为二”,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事物的对立双方始终处于不断运动,互相转化的动态变化中。对立双方的联系、运动、转化,不是凭空发生的,因此,只有借助于“一分为多”中的“多”。“多”即是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联结纽带,也是事物相互转化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事物多样性的外在表象)在这个意义上,“多”也就具有了“中介”或“介体”的内涵了,而且,这个介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上述的这个意义上而言,介体的开放性结构特征,本质上是由其哲学上的先天性特征所决定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一个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是已知的,是确定的;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相对于确定的主体、客体而言,又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于介体有多种选择。例如,一位教师对一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是一对一的面谈方式,可以是家访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电话或是网络聊天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介体选择的多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介体”会不断涌现出来。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前所述,中介的本质就是“一分为多”中的“多”。从哲学层面上而言,介体本身必定不具有单一性、确定性与绝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欲作用于介体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及有效信息,随着外在条件地不断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同时,中介作为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的条件,为满足两者之间相互转换的需要而不断地组合与重构;始终处于运动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舍弃阻碍发展的因素而吸收发展需要的因素为己所用。简言之,“外力”的作用与“内力”的需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形成一种开放性的结构特征。
第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为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除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之外,还需要掌握大量的教育信息与新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在这个层面上,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为满足主体的需要,进行自我调节与更新。这种变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求这一外力作用下完成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的结构特征才能满足这种需要。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传媒载体的出现,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备开放性结构的直接原因。简言之,新的传媒载体的出现,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例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进行沟通交流,而新传媒载体的出现,使教育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交流模式”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只有具备一种开放性的结构才能吸纳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式传媒载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必须是开放性的结构。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情况,究竟哪条道路是最便捷的呢?究竟搭载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最高效的呢?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以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结构的整体概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形成“介体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思维。
第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各种“新介体”不断涌现出来。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尤其是集中力量对“新介体”进行重点研究,才能为实践工作及时提供理论指导。面对“新介体”,不该回避,借用其优势为我所用。
1.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要求
在人类文明史上,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其中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文明,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我们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困境,即生态危机。全世界气候灾害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增加、臭氧层浓度降低、地球两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出现,都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布兰特伦夫人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她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多年来这个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历工业文明对大自然肆意掠夺与破坏、自然界无情报复使人类遭受惨痛损失之后,全面反思而提出的新思想,它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文明,是自然界权利受到充分尊重的文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类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就等于说,自然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有了这个保证我们人类才能生存,才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机会。其次,优美的生态环境往往更能够使人心情愉悦,身体的各个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激发了人无穷的创造性,为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提供有利的精神支持。最后,良好的自然环境更加符合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而良好地自然环境必然是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1.培养人的生态文明素质
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其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要想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就必须先改变其错误思想。首先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和育人功能,使教育对象对生态问题的后果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向人们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及其生态文明素质,培养和唤醒了人们自觉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证功能,使人们逐步认识环境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形成共同认识。当这种共同认识长期影响人的思想,就会固化为人的行为习惯。
2.转变人的生态文明观念和行为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资源严重匮乏,这些都已超出了自然的自我承受力和自我修复力的范围。发展中的困境,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导向功能,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呼吁人们尊重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观念变革。转变由于“粗放型”经济带来的以牺牲自然环境和消耗资源来满足自身利益的错误观念,引导人们树立以全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为整体利益的观念。动员全社会成员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当生态文明建设者。
3.引领合理消费观念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人的基本需要首先就是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也就是消费。人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人要生存,就必须满足自身吃喝住穿等基本生存需求,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物质消费活动。生产决定消费,但是消费反过来能够刺激人们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即“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从而推动生产的不断发展。当今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过度的消费,导致打破生态系统原有平衡,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会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生物、矿产等资源都具有有限性,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都是可耻的行为,它必然给人类后代的生存发展带来更大的危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们的教育,逐步使人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为人类自身争取生存机会。在这样的意识引导下,人们才会自觉珍惜和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引领其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途径
1.加强生态文明和法制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法制教育。首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灌输。一方面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内化为人们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观念,另一方面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自觉自愿地外化为一种现实的行为,使讲究生态文明成为一个习惯和时尚。其次,加强法制教育。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加强生态法制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态保护法律意识,不但要人人懂法、守法、护法,而且还要有依法监督举报违法行为,严惩那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分子,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搞特殊情况。
2.创建生态文明教育环境
任何人都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应创造一个既包含家庭、社区等微观环境又包含社会、政治、舆论等宏观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环境。第一,充分发挥已经具备良好生态文明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榜样作用。发挥榜样的感染力,使与榜样处在同一微观环境的其他人自觉的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生活的家庭、社区等。实现从自身做起,通过感染你身边的人已达到大家一起的目的,从而建立起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区的全方位生态文明微观环境。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公益广告、各类演出活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种传播手段,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环境,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增强公众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励群众积极投生于保护生态的行动中,在全社会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由口号变为实际行动。
3.依托多种载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一、感性和理性的调和
傅雷认为最重要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如何直面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儿子,教育儿子要谦虚待人,严谨做事,要有得体的礼仪,对人对事都要以谦和的态度,同时也要不卑不亢;遇困难不妥协,得到好评也不会自傲;作一个在艺术方面人品优秀的人才,做一个德艺双馨、人品优越的艺术家。同时,傅雷也对儿子的生活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以及婚姻方面的感情问题,都像好朋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外在具体形态及其内心所包含的力量与情感两个方面的大一统,反射到人脑后,便产生以具体现象为本体的感性认识和以内在情感为基础的理性思维。极优秀的钢琴家里斯和车尔尼辈都说:“除了思想的特异与优美之外,表情中间另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成分。”他赛似狂风暴雨中的魔术师,会从“深渊里”把精灵呼召到“高峰上”。在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中,他便认为一个艺术家太过感性便是他的弊病所在,但是若太过理性反而让应有的情感得不到流露,让艺术家的作品也显得干巴巴的没有深度。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最能体现他成功的一面就是既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外露,又能将观众的情感调动起来,对情感能做到双重控制便是极好的。傅雷先生对理性认知的论断精辟简练。他教育傅聪对艺术的理解,对于艺术而言,我们既不能被感性的情绪牵着走,也不能太过于理性。他曾经这样说道:“音乐家,光是一个音乐家,就需要有对一个意念集中注意力,需要西方人特有的控制与行动的铁腕:因为音乐是动的构造,所有的部分都得同时抓握。”学艺术的人最主要的问题便是找不到所谓的感觉,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到的感觉,一旦走远,那感觉便消失不见,原因在于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并不具体,他若是能体会到他所真正需求的,便能拥有自己的感觉,而不是靠他人的帮助才能找到感觉。因此我们需要用理性认知将其正真的内在寻找出来并将他提炼升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感情细加工,那样我们便能拥有自己对音乐的感悟而不需要再三琢磨别人给的感觉,也能让自己的领悟给他人一丝灵感。
二、技巧与理解的平衡
在学习任何事物的时候,每每都有人同你讲,要运用技巧,用了之后便会事半功倍,所以我们都会对技巧有着执念,好像是拥有技巧之后便能获得通向成功的钥匙一样。但是,技巧只是手段和工具,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将音乐作出自己的领悟与味道,学习音乐是出发点以及最后的归宿。比如他曾经在《与傅聪谈论音乐》中谈论过关于演奏技巧,他们这样说道:“技巧必须从内容出发,目的是表达乐曲,技巧不过是手段。严格说来,有多少种不同风格的乐派与作家,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技巧;有多少种不同性质(长短、肥瘦、强弱、粗细、软硬、各个手指相互之间的长短比例等等)的手,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来获致多少种不同的技巧。我们先要认清自己的手的优缺点,然后多多思考,对症下药,兼采各家之长,以补自己之短。除非在初学的几年之内,完全依赖老师来替你解决技巧是不行的。而且我特别要强调两点:
(1)要解决技巧,先要解决对音乐的理解。假如不知道自己要表现什么思想,单单讲究文法与修辞有什么用呢?
(2)技巧必须从实践中去探求,理论只是实践的归纳。和研究一切学术一样,开头只有些简单的指导原则,细节都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把摸索的结果归纳为理论,在拿到实践中去试验;如此循环不已才能逐步提高。”我们在处理技巧与音乐的问题时,往往仅仅为了将音乐体现出来而没有将其发散,最终失去了自己对音乐的见解,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因而成为了“音乐钱人”甚至“奏琴机器”。对此,傅雷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技巧方面有过多的追求的人便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艺术家该有的心性,不能自由的创作,而是对于技巧的掌控,没有了自己的灵气,最后只能变成一个靠艺术为生的工匠罢了,超脱不了自己,只能不断模仿别人了。对于傅雷专业音乐教育思想而言,手段技巧虽好,但毕竟都是辅助方法与辅助工具,我们并不能本末倒置的认为拥有音乐技巧与方法便能有好的音乐出来,音乐就是音乐,我们不能把其他的东西代替。他在《与傅聪谈音乐》中这样说道:“弹琴的时候,表情应当在音乐里,不应当在脸上或身体上。不过人总是人,心有所感,不免形之于外,那是情不自禁的……我不能用音乐来抓住人,反而叫人注意到我弹琴的姿势,只能证明我的演奏不到家。另一方面,听众之间也有一部分是“观众”,存心把我当做演员看待,他们不明白为了求某种音响效果,才有某种特殊的姿势。”那么,音乐学习者如和平衡技巧与音乐,我们将领悟出来的东西再用自己的音乐体现出来,到那个时候,你便自然而然的拥有了自己独到的技巧。所以技巧的出现只是音乐体现的一个辅助,而音乐所体现的技巧又能让音乐更上一个层次。
三、修养和天赋的互补
中国有谚语曾说,你绝对找不出两片一样的叶子,对人而言那更有不同,所以个体本身就对音乐的感受存在着天生的差别。有着良好天赋的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理解力明显优于其他人,因而能更加轻松地掌握音乐技巧学习方法,更容易地领悟音乐的内在。傅雷认为艺术家的修养与艺品同样重要,艺术家的一种优秀品质和高贵人格,应当一致对外。傅雷既认为天赋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同时也觉得修养的重要性。若你拥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天赋,也就是所谓的天才,但那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还有后天对艺术天赋的培养,让天赋能好好的成长,而不是半路就夭折,但是作为艺术家之前,最重要的便是对自己品德的培养,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同时个人的文学和美术的修养也对音乐的学习有一定影响,他在《与傅聪谈音乐》中这样说道:“最显著的是加强我的感受力,扩大我的感受范围。往往在乐曲中遇到一个境界,一种情调,仿佛是相熟的;事后一想,原来是从前读的某一首诗,或是喜欢的某一幅画,就有这个境界,这种情调。也许文学和美术替我在心中多装置了几根弦,使我能够对更多的音乐发生共鸣。”他们父子的沟通中,讨论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人,傅雷对儿子的道德教育也让儿子收获颇多,傅雷对儿子讲授“先为人,次为人才”的做人思想。这便是傅雷专业音乐教育的重点,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地方。
四、结语
对于现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应有傅雷先生这样专业的音乐教育思想,先成人,后成才,注重理性感性认知的结合,了解自己所需要的音乐技巧,作一个才德兼备的音乐人,这样的人才,才会被社会所需要,这都是傅雷先生想要教导我们后生的,这也就是傅雷先生专业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
作者:刘洋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思想品德课又是实现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利用思想品德课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有效做法。
一、结合教材,让学生认清自我,完善自我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认清自我,知道自身有哪些优点,又存在哪些缺点或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那么怎样让学生认清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七年级上册《认识自我》这课里介绍的认识自我的方法自我评价,设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认识一个人光靠自我评价是不够的。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要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还必须结合教材中“认识自我”的另一种方法即他人评价法。在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时,老师必须做好一定规范,绝对不允许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但又要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之,要让学生明白这么做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正确认识自我,为日后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完善自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准备。
二、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由于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上网成瘾,沉迷网络。针对学生的这一不良行为,我结合八年级上册《一念之差———拒绝网络的不良诱惑》这一章节的内容来引导教育学生绿色上网。首先,让学生上网搜索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上网交友不慎而上当受骗,长时间上网而导致猝死等事例,然后在全班交流共享。当他们看到这些案例时,很多人或是沉默或是惊讶。自从学习该课的内容并开展了这样的活动后,班上沉迷网络,逃课上网吧的现象逐渐减少了。早恋的现象在当前的学生当中也不少。如何引导异性学生正常交往,针对这一问题,我没有一味地去强调早恋如何可怕和不好,学生不能早恋等道理,因为这只能适得其反,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结合教材八年级上册《男生女生》这一课在班上进行了一次辩论赛。全班分成正反两方,每方派出四位辩手就早恋的利与弊展开辩论。正反两方的所有同学利用一周的时间为本方搜集资料,最后辩论的结论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高、感触深、效果好。
三、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要求注重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可以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叛逆、与父母产生代沟、不懂感恩,视亲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平时受不得半点委屈,动不动就离家出走。针对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笔者结合教材八年级上册《跨越代沟,走进父母》的内容布置了一次特殊的课外作业:给妈妈或爸爸洗一次脚,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要求一周内完成,并写感受在班内交流。交流会上有的同学说这是我读书以来最有特殊意义的一次作业,它不仅洗掉了我与父母的代沟,更洗涤了我的心灵。这次特殊的作业,给学生产生了强大的震憾,不少学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效果不亚于一场感恩励志大会。后来有家长对我说:“老师,自从你布置那次洗脚的作业后,我家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了。”通过这种家校结合的方式对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很有帮助。针对一些学生存在吸烟的不良行为,我结合八年级上册《拒绝不良诱惑》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播放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视频,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吸烟、赌博等的危害,这对于有吸烟、赌博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乃至全体学生都有很大的警示教育意义,这比老师的百遍说教更有效。课后实践活动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实践,如刷碗、整理家务、帮助弱小、预防疾病宣传等等,让他们深入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重“知行统一”。集体开展统一活动,如植树、大扫除等,教师和学生站在一起,共同完成,由此使我们课堂上学到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回归生活。实践证明,把课内外相结合,不仅避免了课堂的枯燥,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翟忠国 单位:酒泉市肃州区西洞中学
1、学生对专业实习的动机不足,态度不够端正
根据访谈了解很多同学尤其是校外实习生认为专业实习相当于放假,是放松休闲的好机会,没有意识到专业实习对他们专业提高的重要性,对于实习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不能认真对待实习中安排的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任务,总是被动的完成,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对外各项教学管理工作。
2、对留学生教育的认知差异
对外汉语专业是针对留学生汉语教育设置的专业,为了培养汉语传播和中华文化交流的多功能人才,不仅要进行留学生教学还要进行留学生管理。对于一些实习生他们认为听听课就可以做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可却忽视了留学生的特殊性。新疆各高校的留学生大多以中亚国家为主,他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背景、不同的文化等,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在留学生教育中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在对外汉语专业实习中除了提高中国学生的留学生教学和管理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在实习中感受留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氛围及存在问题。有些同学在实习中缺少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没有真正融入留学生的大家庭。由于认为自己准备不充分,能力不足,不敢站在讲台面对留学生,缺少能够征服学生的信心。
4、专业实习评价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专业实习实行师生互评的管理体系,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够完善。一是对实习生实习成绩的评定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体系。主要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去评定学生的成绩,缺少对学生实习评定的说服力,没有系统的考核标准,为评定优秀实习生形成了一定的困扰。二是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评定不够全面,从学院、教研室及学生组长角度去评定有一定的片面性,应该更多的综合学生的意见。
二、新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实习思想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领导重视,狠抓落实
新疆各高校将对外汉语专业实习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应研究探讨专业实力思想教育方案、管理举措,部署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针对新疆情况制定保证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相关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建立更系统、全面的专业实习工作考评机制,并要求各指导老师进行思想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一名实习生。实行指导教师实行岗位责任制。在实习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始终坚守岗位,与实习学校密切配合对实习的每个阶段严格把关,认真实施我院专业实习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各实习点是实习的基本单位,其指导老师在抓教学和班主任实习工作外,关心、负责实习生的思想、生活和团结等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帮助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
2、明确专业实习目标,加强实习指导和思想教育管理
在组织对外汉语专业实习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对外汉语专业的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为汉语的国际化传播,为国家培养跨语言跨文化的人才做出贡献。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期间加强对外汉语专业特点和目标教育,通过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交流会、疑问解答座谈会、实习指导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外汉语专业认识和实习目标认知以及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教育。同时加强了在留学生教育管理技巧和实习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实习生及时了解实习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提高实习动机,端正态度。
3、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对外汉语专业主要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并加强责任心培养。一是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且突出俄语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中国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二是加强中华才艺技能的培养,设置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加强学生中华才艺的培养;三是加强涉外素养的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重点突出涉外能力、外交礼仪、政治素养等方面;四是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安排自信心、责任感、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缺乏信心的胆怯心态和盲目乐观的轻视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到认认真真备课,轻轻松松上台讲课;五是在专业实习期间加强对留学生教育的认知教育,让他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
4、完善专业实习工作的评价管理体系,加强思想教育管理的多元化和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