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8 18:0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学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地质学;标准化;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佳,博士,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师。研究方向:沉积地质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谭先锋,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陈青,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庆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学研究改革项目“应用技术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编号:153149)和“‘构造地质’课程群一体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17315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5-0012-02
教学标准化是推行教学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地质学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推行教育部新一轮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道路上,地质学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很难采用虚拟仿真教学来实现学生实践环节,大部分实验需要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真实的岩石、矿物等标本才能有效进行,但为了提升地质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只有加快地质学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化的推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才能在提升实践教学效率的同时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教学标准化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和改进,才能寻找到最贴切、最有效的地质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一、实践教学标准化改革的背景
地质学专业实验课程以专业基础实验为主,需要学生亲自认识观察实验标本,才能加深和巩固对地下各类岩石、矿物和地质现象的认识。以重庆科技学院地质学专业为例,该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隶属于地质学与地质工程校级重点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科4年修完180学分,其中实践学时49.5学分,占总学分27.5%,实践课程主要包含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专业技能培训以及毕业设计,而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限于实验条件或资源的制约,还将面临实验分批进行等问题,因此地质学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化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实验课堂的主体,能使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实践教学标准化的实施
对不同的实验类型,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该教学标准化的实施需要“分模块”“分阶段”地进行,针对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实践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实践专周)、毕业设计。
1.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是学生进行地质专业认识与实践的主体实验课程,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学到专业背景和必备的专业技能。在该类教学中必须含有实验预习考核、实验方法和内容、实验结果考核三大环节,然而在常规实验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实验预习考核,学生对矿物或岩石标本等实验对象没有宏观的认识,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做得不够充分。只有加强学生实验预习考核,讓学生对实验对象有充分的认识,实验预习重视,才能更好更快地进入矿物和岩石标本的微观现象观察与描述。当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问答式”“抽查式”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难点和重点的掌握情况。对于实验结果的考核,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预习和实验完成过程情况,实验态度不端正、存在抄袭的学生要重新进行实验学习,实验结果的考核必须有清晰、合理的考核方式,而且要在实验开始前进行专门的讲解和说明。只有将教案和考核方式联系起来,才能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2.认知实习。就重庆科技学院地质学专业来讲,认知实习以野外实习为主导,但会在实习环节中灌输专业要求,让学生开始接触地质工作要领。野外实习是地质学专业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主要以野外地质现象认识为主,培养学生用书本知识解释多样的地质现象的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质认识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主动性。当然,虽然在培养过程中以熟悉地质行业背景为主,但对于地质的学习的专业特点,如野外工作的艰辛、地质工作的严谨等,必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做事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对于野外地质实验教学环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予初次接触到专业领域的学生一个积极的榜样,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很好地认识地质专业的同时,在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学习模式。
3.课程设计。大学课程设计是针对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重庆科技学院地质学专业而言,这样的课程在大学应用型能力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该类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往往缺乏新意,没有发挥课程设计应该有的培养效果和作用。一般而言,课程设计是综合多门相关课程知识,选择专业技术方法来解决生产过程中某一常见的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必须采用“引导式”“自主性”教学方式为主线,教学中减少技术方法的论述,让学生综合相关专业知识,分组进行讨论,在实行正式课程设计前,需要通过教师针对技术方法的考核或论证,进行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的考核要体现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多解性,主要重点放在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即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模式才是课程设计考核要求的重点。
4.生产实习。重庆科技学院地质学专业生产实习一般是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合作的协作单位共同完成,以重庆周边地区地质队为主,此环节的教师是生产单位具有良好生产经验的员工,教师在此环节中主要是协调学生野外学习和野外安全工作,给学生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此工程中,虽然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但仍主要是培养学生接触单位、接触生产,使学生快速走上岗位,快速上手工作。以前学生实习一般均是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生产实习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将前期专业知识更好的和生产环节相适应,能够把地质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矿产资源勘探或区域地质调查等工作中去。
5.毕业设计。重庆科技学院地质学专业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进行了探索性改革,首先毕业论文的内容选定加大实践环节的比例,对于一些采用实验、实践方式解决科学问题的论文择优通过初选;其次,增加学生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实践环节的抽查和质量把控,在毕业答辩环节中必须体现实践环节的实施和完成;在毕业设计推优时,对于论文课题具有实践意义的给予一定程度的偏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实践教学标准化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对近三年毕业的地质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办给予的结果显示,地质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获得大幅度提升。对196名毕业学生(2014届67人,2015届64人,2016届65人)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184人对实践教学现状感到满意,2016届较2015届、2014届满意度高,平均绩点也逐年呈增长趋势。学校质量评估办反馈显示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改革大大提升了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对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校企合作单位近两年毕业学生的评价反映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单位企业工作环境和要求,人才培养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下得去、上得来”。
重庆科技学院地球科学系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导思想,以建立标准化教学体系为抓手,努力推行教学指南、教案、考核方式等要素的标准化,不断寻求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反复的改革,提升了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单位的一致好评,为国家地质勘探源源不断地输入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大友,钱素平. 新建本科院校建立标准化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8,(4).
[2] 王佳,刘虹利. “结晶学与矿物学”自主性实验教学方法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6,(9):242-243.
[3] 周祥瑜,吕红. 探索“模块式标准化”教学新模式——重庆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改革思路与初不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41-42.
[4] 王松涛,陈丽丽,孙春莉,等. 标准化教学在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医学信息,2009,22(5):469-470.
[5] 赵红云,金婧,许昆静,等. 本科护生临床标准化教学病房教学模式建设初探[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7):178-180.
[6] 陆发焕,梁福兴. 师范院校汉字规范化标准化教学管理改革探索[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26(1):125-127.
[7] 徐智,吴国明,钱桂生. 标准化教学在内科临床带教中的應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6):949-950.
关键词:工程地质;周口店实习站;教学方法;野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51-02
一、引言
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区位于太行山山脉北段与华北平原的临接处,大地构造单元隶属于华北陆块燕山板内(陆内)构造带教学区内诸多的地质遗迹难易适中,加之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站成为享誉国内教育界的野外实践教学场所。
周口店地质学基础野外教学实习是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本科生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培养要求和专业特点,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二、教学内容探讨
周口店地质学基础野外教学实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共划分为:路线地质教学阶段、独立综合填图实践和地质(实习)报告编写三个阶段。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周口店野外教学为期四周,学生系统地掌握常规的地质调查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1)地层的野外观察和描述;(2)罗盘和地形图使用;(3)地层实测剖面;(4)独立地质填图;(5)野外教学实习报告编写等五个内容。
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周口店教学除按照地质学基础野外教学任务和要求外,考虑到专业特点以及后续教学内容的衔接,笔者认为还需要注意如下方面:
1.注重图件绘制能力训练。周口店野外教学实习图件编制包括地质素描图、信手剖面图、实测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综合材料图、地质平面图以及构造纲要图。根据笔者周口店教学经验,要加强学生图件的编制能力,首先要强化地质素描以及信手剖面图的绘制训练。地质素描的技巧以及步骤详见《野外地质素描》,在此只针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点注意事项供参考:(1)地质素描是对地质现象的形态特征和规律采用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予以表达,故素描之前,首先需要认真观察、看懂地质现象,然后才能画出正确的素描。如八角寨垭口附近的石香肠构造素描,除了石香肠特征(形成原因)外,还需要表现出剪切构造的性质、运动方向以及与石香肠构造的先后顺序等要点。(2)图形比例以及关键点或者地质现象在图中的位置。如孤山口火车站复杂褶皱构造素描中可以教会学生根据电线杆长度和间距估算出剖面高和长,然后根据野簿尺寸确定整数比例尺。地质点或现象的定位,首先确定典型的地形地物(挡墙、电线杆)或显著的构造点位置,再确定其他构造点或者要素的相对位置,从而避免素描失真。(3)先后顺序。如进行褶皱类素描时应首先画两翼,然后填充地层岩性,这样可以避免褶皱形态失真;对于断层则先确定断层面的位置和产状,然后再绘两盘地层岩性。为了表现出不同构造期次,则应遵循由新到老的顺序。
信手剖面图最大的问题是比例失调(地形失真)、岩层产状不正确以及岩性组合错误等三个问题。
比例失调一般出现在手绘地形起伏较大的剖面,可目估剖面起始距离或者从地形图上读取以确定剖面长度,再根据野簿尺寸确定横向比例尺。纵向比例尺则依据地形图读取高差或者根据树木、电线杆等估算山顶与谷底高差来确定纵向比例尺。坡面线则可采用罗盘测量出俯角或仰角,然后基于山顶与坡角的高差和纵向比例尺确定坡面的基准线,然后根据实际坡面起伏修正。
岩层产状主要为岩层倾向线画反以及倾角过陡。教学时可以告诉学生岩层倾向与剖面方向夹角小于90°则岩层倾向线向剖面方向倾斜,当二者夹角大于90°时则岩层倾向线向剖面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视倾角小于或等于真倾角,故信手剖面上的岩层倾角要小于真倾角,具体数值可查阅野簿后面的附录表。
岩性组合画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并没有养成“边走边观察记录,边延伸剖面图”的习惯,加之天气炎热,绘图功底不扎实,很多学生凭印象画,甚至有的相互抄袭,以讹传讹。故教师在路线教学时,一定要严格督促学生训练其信手剖面功能。
2.强化独立地质填图训练。独立地质填图是学生掌握常规的地质调查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必由途径,也是周口店野外教学成果的有效检验手段之一。
根据近六年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基本掌握了褶皱区的地质填图,而且对不同世代的褶皱构造分析具有一定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对于大型断层的确定以及填图还存在困惑。对于此,笔者建议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填图区调正为东区和西区,填图时间延长至8天,不仅使学生的地质野外功底加强,而且也后利于后续的《工程地质学基础》和《工程地质勘察》课程的学习。
3.适当突出工程地质专业特色。周口店实习区拥有丰富的野外地质教学资源,部分路线同样可以作为后续的《工程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如:
“房山西断裂观察”教学路线可以适当补充活断层、地震以及区域稳定方面的基础知识。地震区选址问题可以在“八角寨―拴马庄桥头”地层路线中的洪水庄组(Pt2h)韧性剪切(鞘褶皱)中结合“中性三角区”予以介绍。
关键词:地质野外实践;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4-0018-03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1,2]。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热点[3,4]。
地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学生认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事件与现象、理解和实践理论的必由之路。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起到重要作用[5]。加强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对基础地理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深人推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6]。
如何制定野外实践能力考核标准是高校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已有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或是针对某门具体课程,或某个具体的教学环节等方面[7-9]。在评价方法上重知识、轻能力[10,11]。迫切需要转变野外实践的教学和评价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12]。因此,通过制定野外实践能力考核标准,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基础,以各门实践课、各主要环节的野外教学为支撑,构建地理科学类专业野外实践能力的整体考核标准,从而达到规范野外教学行为、提高野外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野外实践能力
(一)基本技能
1.常见矿物的鉴定
掌握常见的矿物的主要理化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等)和鉴定特征,掌握使用小刀、放大镜、条痕板、磁铁等简易工具肉眼鉴别常见矿物。要求正确识别石英、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云母等主要原生矿石;正确识别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盐、赤铁矿、褐铁矿等常见沉积矿物;正确识别方铅矿、闪锌矿、辰砂、辉锑矿、黄铁矿、黄铁矿等硫化物类矿物;了解石墨、石榴子石、蛇纹石、滑石等变质矿物的特点。
2.主要岩石类型的鉴定
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主要结构、构造与矿物成分特征,正确区分三大类岩石。识别花岗岩、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等常见的火成岩,了解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的特点。正确识别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常見的沉积岩,了解砾岩、粉砂岩、粘土岩、白云岩、煤炭、火山碎屑岩的特点。正确识别片麻岩、千枚岩、片岩、大理岩等常见的变质岩,了解石英岩、矽卡岩、板岩、断层角砾岩的特点。
3.测量工具的结构和使用
了解地质罗罗盘的结构、原理、操作与保护,正确使用罗盘测量方位角与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和倾角)。了解gps的工作原理、测量精度、主要功能与操作界面,正确使用GPS测点、存点、测量面积、保存和输入航迹。了解手机电子罗盘的工作原理与测量精度。
4.地质图的使用
熟悉地质图的图例与注记系统,正确读取图上信息。依据地层时代与产状变化等特征,正确判读褶皱构造与断层构造。依据图上地形迹岩层时代与产状信息,正确绘制地质剖面图。依据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正确概括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利用地质图上的地形信息,或结合地形图分析岩性与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影响。
5.遥感影像的使用
熟悉遥感影像上山地、丘陵、平原等基本形态类型的特点。能够区分负地形(河流、沟谷等)与正地形(山峰、山脊)。依据地形的变化识别山前断层与褶皱构造。了解各种典型地貌在遥感影像上的特点。
(二)野外观察能力
1.野外定向与定位
熟练掌握使用罗盘,准确测定地物方位、观测剖面走向的技能。能够利用地形图与罗盘,确定野外观测点在地形图上的准确位置;并与GPS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各自的优势。能够依据各观测点的位置及沿途地形、地物特征,在地形图上绘制考察路线图。
2.地质露头的观察与记录
露头剖面的地理位置、地貌部位、剖面走向。岩性的观察与描述,包括(区分原生色、次生色)、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成因类型与形成时代(结合地质图使用)。接触关系的观察与次生次序的判断,区分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侵入接触、断层接触等接触关系。理解不同接触关系及其生成次序的意义。区分地层层面、节理面、断层面,掌握使用罗盘测量地质体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的方法。观察岩性、地质结构面及其密度与风化、侵蚀程度的关系。地质露头剖面图的测量与绘制,将地质露头所观察的内容及测量的结果,用示意图或素描图的形式,概括绘制成规范的剖面图。
3.地质构造的观察与记录
褶皱的观察:对于小型褶皱,应查明岩层的相对次序、确定褶皱的位置,并对相应的标志层进行追索,测量两翼地层产状,识别背斜与向斜,绘制褶皱露头剖面示意图,了解褶曲横剖面形态类型及其力学特点。对于大型褶皱,通过考察沿线不同观察点地层产状与时代的变化,确定褶曲类型;利用区域地质图分析褶曲的类型及其平面形态特征;结合实地地层产状测量结果、地形图与地质图,绘制褶皱横剖面图。观察、分析褶皱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在野外及地形图、地质图上识别背斜山、向斜谷、凹陷盆地、单面山、向斜山、背斜谷,并了解其形态特征、形成条件与过程。
断层的观察:从地层的重复与缺失、构造线的中断、断层伴生或派生构造、水文和地貌标志以及航片、卫片的线性构造等识别断层的存在。对于小型断层应正确判定断层类型及其力学特点,详细观察描述,测量产状,素描和照相,必要时采集构造定向标本。对于大型断层应根据山麓线特征、地层分布范围、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破碎带等确定山前断层;将不同级别的断层构造岩及其展布规律、构造挤压破碎带内带和外带,以及断层伴生或派生的剪节理、拖拽褶皱、羽状裂隙、擦痕等一系列构造现象标示出来,加以分析判断断裂活动的力学性质及运动方向。
节理的观察:应先确定所在构造部位的地层、岩性、褶皱断层的分布,再注意观察节理的分布、产状、力学性质等,对其进行分期配套,统计测量,分析研究区域或局部应力场特征,配合褶皱与断层的研究,阐明构造应力性质与分布规律。
4.实测地质剖面制作
明确实测剖面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层序完整,构造简单,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丰富,岩性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布置。掌握实测剖面外业工作方法和内业整理步骤,绘制地质实测剖面图。编写地质实测剖面图说明书。
(三)资料整理、综合分析与报告撰写能力
1.地质剖面的区域对比与综合柱状剖面图的分析
在实习地区各个地质露头实测剖面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对比标志,建立区域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通过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概括区域地质演化简史。
2.区域地质实习报告编写
主要内容有:前言;地层及其沉积环境;火成岩与岩浆活动;变质岩与变质作用;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区域地质发展简史;水文地质、岩溶地质及矿产资源;区域地质条件与经济发展等。
二、地质学野外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一)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优化
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监督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成。充分利用地质野外实习基地,构建“一条主线、五个结合、三个层次”的地质野外实践教学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有效的途径,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条主线”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全程以实践能力为基础。“五个结合”是实施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单个认识性考察与综合性实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野外实习与教师科研相结合、野外实习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三个层次”是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综合层次。根据实习基地的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二)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改变传统的野外实习的“讲解-接受”教学方式,实行分段式教学。前期,以教师为主导,采取教师讲解、演示、测量、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回来后学生整理实习笔记。中期,教师布置实习任务,学生分小组进行野外考察,主动去发现和认识各种地理现象,回来后组长汇報当天考察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观测的相关知识进行点评。后期,分小组进行全面总结汇报并实行专题考察,教师根据学生所选的专题情况,分组进行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最后要求每位同学提交实习报告和专题报告。培养学生地质素养和综合能力、科学精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地理兴趣。
(三)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基地是地理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不断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安徽师范大学根据地理专业课程的特色以及野外实践地区自然组成与结构的代表性、鲜明的地带性、交通便利性和经济可行性等,在巢湖、庐山、黄山等地建立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安排单科或综合实践教学,这些地方均能反映植被、土壤、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的典型特征,让学生从野外获得的感性认识和课堂上获得的理性认识融会贯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今后应进一步拓宽原有基地的实习内容。同时要开辟新的实习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
野外实践教师梯队建设是地理野外教学实习的基本保障。地理野外实践教师经多次实地勘察,积累了丰富的实习材料和实践经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实践教师培养和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近年来,引进的青年教师科研水平较高,野外实践能力较弱,需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中年教师为主,“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野外实践教师队伍,指导学生野外实践。
三、结束语
关键词 石油类高校 地质学基础 教学改革
“地质学基础”是当前石油类高校地球物理勘探类和油气田开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及今后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地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将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勘查技术与工程和石油工程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探讨在新形势下促进石油类高校“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1 石油类高校“地质学基础”课程概况
石油类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和石油工程和海洋与船舶工程专业,属石油物探和开发类专业,都属地球科学范畴,都需要具备基本的地质学知识,因此都将“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由于仅开设这一门地质类课程,“地质学基础”课程课时安排相对较多,如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学基础”学时为72学时(包括22学时实验课)。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设有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室教学和野外地质实习教学。
2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资不足。石油类高校中除石油物探和开发类专业“地质学基础”,还有一门面向地质类专业开设的类似课程“地球科学概论”,两门课程都是相应专业的基础课。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门课程主要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系普通地质学教学组9名教师承担,每年面向全校10个专业,46个班,约1400名学生开课,教学任务繁重,师资配备明显不足。
(2)教材建设滞后。当前,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西南石油大学采用了5年内的新版教材,其它石油类高校采用的教材普遍较老,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采用教材是1995年由石玉章主编的《地质学基础》。教材知识老化,无法体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和趋势,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3)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老化。由于教材普遍老化,当前石油类高校“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也有待更新。比如,“地槽-地台学说”已被“板块构造学说”取代作为经典的大地构造理论,但当前的教学内容还未进行更新。教学内容的设置还存在系统性不强的问题,比如在第一章“地球概述”中,讲了矿物和岩石的概念,并进行了概述,而在第三章“矿物 岩浆岩与变质岩”中,这些内容又重复讲述。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多,师资有限,当前的教学形式基本上还是“填鸭式”教学(李剑平,2008),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互动式教学内容不多,学生参与较少,被动地接受知识。
(4)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石油特色。实践教学是本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课程的特色。地质学是覆盖面很广的一门学科,包括岩石、地层、构造、化石、河流、湖泊和海洋地貌及其地质作用,水库选址,地质灾害等方方面面。但当前,石油类高校地质实习集中于地层和构造方面,过于强调石油特色,专业性太强,覆盖面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3 问题思考与解决途径
前文从师资、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4个方面分析了“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近两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石油类高校学生总体表现欠佳,这凸显了“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教材建设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知识体系构建应具有系统性,比如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应当将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作为整体进行讲述,可以将“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作为3个专题进行介绍。在课堂教学形式方面,应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地质学基础内容多,可将一些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比如关于地球的基本常识、地震、火山作用、风和冰川的地质作用等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还是很容易掌握的,节省出来的课时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或演讲比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地质学现象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校园里面到处可见到各类岩石的石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平时所学的地质学知识应用的身边地质现象的观察上面,形成开放性、设计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张琴等,2011),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地质学认识实习方面,应当对当前实习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实习点及实习内容的覆盖面,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引入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王冠民等,2008)。野外是地质学天然的实验室,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野外实习,才能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学习地质学的乐趣,培养他们对地质学的兴趣。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学生实行宽口径教育,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拓宽就业门路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改革仅依靠教学组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学院、系、教学组、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学校、院系层面可以考虑增加普通地质学教学组的师资队伍,让更多教师参与到地质学基础的课堂教学当中,减小上课班级规模,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在教学组层面上,应该更多地组织教学研讨,深入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师层面上,教师应该自觉地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层面上,学生也应当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主动去学习,学习地质学的思想、知识、方法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70-110.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谓的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其实都是相对的,而且也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在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中,地质、采矿、石油等传统艰苦专业,无论是“985”“211”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超95%,连续几年稳居本科各专业就业率榜首。尽管这两年由于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地质学相关专业就业率有所下降,但相比较于其他专业而言,仍然具有较强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培养的地质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而社会需求量基本稳定,招收毕业生的单位主要是各个地质勘察院、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行业壁垒较强,外行人进不来,保证了毕业生就业率的相对稳定。
NO.2 地质学跨专业考研:跨出去的多,跨进来的少
地质学专业的特点可以用几个字简单概括:艰苦,人少,就业好。从高考录取就能看出来,很多学生到地质专业学习都是被调剂的,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地质专业太艰苦,如此一来,有人考研时就换了其他专业,还有一部分人感受到本科就业很容易而选择了工作,可是很少有别的专业考生愿意跨考进来。因此,跟热门专业相比,地质学专业考研,竞争并不激烈,难度不大,录取分数线也较低。
NO.3 数学不好的人,同样有捷径
高等数学,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对于数学不好的人来说,也有捷径可以选择。笔者在读本科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他不喜欢数学,但是又想读研究生,于是搜索了很多大学的硕士生招生简章,发现还真有几所高校不用考数学,比如南京大学的构造地质学专业,招生的时候只需要考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和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两门专业课,这对他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就这样,机遇加努力,他从我们一个地方高校成功考上了南京大学这所名牌大学,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所以,如果你惧怕高数,不妨学学这位聪明的同学,探寻一下人生的捷径。
NO.4 学校不出众,业内有名气
高考的时候,大家往往关注的是大学的排名,可是当你读了四年大学到了考研的时候,才发现专业和就业情况更为重要。名校也有就业很差的专业,相反,很多不出众的大学,却有着很出名的专业,地质学就是如此。因为专业较冷,外界知之甚少,但行业内部却十分认可,我国当年比较著名的几大地质院校――北京地质学院(现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地质学院(现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春地质学院(现已并入吉林大学)、成都地质学院(现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学院(现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以及当年比较著名的几大煤炭院校――焦作工学院(后迁址并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山西矿业学院(后与太原工业学院合并更名为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矿业学院(现更名为山东科技大学)、焦作矿业学院(现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还有几所石油院校――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现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虽然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纷纷更名换姓,而且在全国大学总体排名中并不十分出众,但是其地质学相关专业却是非同一般,如今活跃在当前地质战线上的骨干绝大多数毕业于这些院校。
NO.5 海洋地质学――冷门的专业培养稀有人才
地质学本来就属于冷门专业,但是在地质学大类中还有一种更冷门的专业,那就是海洋地质学,它是一门地质学与海洋学交叉的边缘科学,主要研究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等,因为专业研究方向十分狭窄,培养单位也非常少,每年毕业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除了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几所沿海大学开设此专业以外,就只剩下山东青岛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位于福建厦门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正是因为毕业生数量有限,每年全国毕业的该专业研究生只不过百十来人,其就业情况十分乐观专业,中石油、中海油等专门从事海洋石油勘探的单位十分青睐该专业的毕业生,这对于那些热爱海洋事业的同学们来说,是个极好的选择,从大家熟悉的大陆地质走向陌生的海洋地质,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往往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NO.6 同是地质学,工作分类却迥然不同
在我国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里面,地质学属于学科大类,这其中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学的地质学包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地球化学专业、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构造地质学专业和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共五个专业,工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包括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三个专业。
显然,理学偏向于理论研究,工学偏向于工程应用,但细分起来会更多。在没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情况下,硕士阶段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找工作的对口单位,但不一定毕业之后就会从事这项工作,这主要取决于你毕业之后所选择的单位的性质,有些单位是主要从事固体矿产资源勘探,有些单位从事石油勘探,有些单位是从事工程地质勘察,有些则是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彼此差别巨大。笔者在读研期间学的就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其实就是地球物理勘探方向,但是由于工作单位主要从事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所以现在的工作就和当年的研究方向有了很大不同,在工作中就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
NO.7 横向课题也很锻炼人
研究生,本意就是要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掌握一定的科研技能,达到一定的科研水平。但是,在读研的时候,你不一定就能真的参与到科研当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硕士研究生队伍,可是纵向科研课题毕竟十分有限,涉及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学生会参与到导师的横向课题当中。
所谓的横向课题,通常是指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委托研究的课题,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课题,往往时间短、工作方法成熟,这也是很多学生称呼导师为“老板”的原因之一吧。表面上看,从事横向课题貌似研究不够深入,但实际上这样的工作更实用,一旦你毕业参加工作就会发现,原来工作中需要干的活在读研时候都已经干过了,比如说出野外采集岩石样品、野外地质填图、室内编制地质勘察报告等,短短几年的硕士生学习生活,已经将你打造成一个“熟练工”,这对于硕士毕业不想读博深造而直接参加工作的同学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
NO.8 野外踏勘仍是主要工作内容
“嫁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一包烂衣裳。”这是地质工作者之间流传的一首自嘲逗趣的打油诗,由此也可见地质工作者们常年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辛苦。很多学地质的同学之所以愿意考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摆脱艰苦的野外工作环境,以为读研之后就可以在实验室里“享受幸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不仅仅是硕士,哪怕是博士毕业,野外工作也是地质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原来的地质三大件――“罗盘、锤子、放大镜”就是野外工作的常用工具,虽然现如今发展出了“GPS、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新三大件,这也是为了方便野外工作。仅以笔者从事的工作为例,在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单位里,我们拥有很多知识渊博的博士和硕士,但是在从事每一项课题的研究当中,都必须首先走进野外实地踏勘,取得第一手资料,每个月出差几天甚至每年出差几个月,都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因此,希望通过考研而摆脱野外的艰苦工作环境,是徒劳的。
NO.9 女生极少
由于地质学相关专业需要经常出野外,不太适宜于女生工作,所以本科学习这个专业的女生就很少,等到毕业就业的时候,用人单位又很少愿意录用女生,所以造成的局面就是,本科学地质的女生在考研的时候纷纷更换专业,如此一来,读研时期的女生就凤毛麟角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少了女同学的陪伴,你的生活会略显枯燥。
NO.10 考注册岩土工程师很重要
(1)煤地质行业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
行业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是各种网站的另一类主要信息资源。这部分的资源需要突出专业性和最新性,也就是说,各网站要根据自己的特色领域及时更新该部分的信息。同时,各网站也提供了相关信息的查询服务。这些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是以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表现,通常在后台是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支撑,有利于网站及信息的维护。
(2)煤地质行业科研数据
煤地质行业科研数据在煤地质网络信息资源占有着很大的比重,其中科研数据主要是以数据库的形式提供,包括科学实验数据、地质勘探数据、实际生产数据。通常每个网站都是以自己现有的资源为基础,建立专题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以提供模糊、精确的信息查询。这些数据一般情况下也是以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表现,当涉及地形图、地质图时,会采用GIS的相关软件来进行显示,可以做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充分结合。
(3)煤地质行业学术资源
煤地质行业学术资源具有其他网络信息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的煤地质行业学术资源按照资源类型来分划分,主要包括:书目信息、电子出版物、会议及学位论文、教育教学信息、导航指南等。这些网络煤地质行业学术资源的信息内容庞杂、数量大,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与传统出版的学术资源相比,具有明显的速度和成本优势,但是用户要求信息的质量高,尤其是查全率和查准率。这些资源的种类很多,因此,这些信息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用户在使用时需要下载相对应的专业软件。
(4)煤地质学网络交流信息
在各类煤地质学相关网站上都建有各种煤地质学领域的论坛,也称BBS。他开辟了一个公共空间供用户浏览、查看其中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类型非常多,可以是电子书籍、期刊、演讲稿、课件等等。这些煤地质学网络交流信息尚未被纳入面向社会公众的正式出版渠道,通常被称作“灰色文献”,与传统的交流信息方式相比具有及时性、时代性和世界性。这些信息还具有自由性和动态性,容易导致信息在一定范围内的无序状态。但总的来说网络交流已经成为研究人员获取非正式出版的学术信息的重要来源。
(5)煤地质学其他网络信息
煤地质学网络信息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同的用户所关注的信息的角度是不同的。各类煤地质学网站除了提供上述的信息类型外,还提供了大量的与煤地质学相关的政治、经济、人文以及历史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具有影响煤地质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受到广大煤地质学工作者的密切关注。但是这类信息所占的比重不大,并且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所以这类信息不是网络资源的重点,也不是研究的重点。
2煤地质学网络信息的数据类型
煤地质学信息的数据类型大体上可分为空间数据类型和非空间数据类型。
2.1空间数据类型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遥感数据、照片等图像数据
①矢量数据:通过对各种地质专题图的数字化,或是野外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得出的数据,例如,储量预算图、综合柱状图、剖面图等。②栅格数据:各种地质专题图用扫描等数字化的方法形成的栅格文件,例如,数字化后的地形地质、水文地质图等。③遥感数据:通常为TM、SPOT等类型的卫星影像和红外、高光谱等航空照片,通过专业软件解释为可以为煤地质学服务的数据,如勘探区的遥感监测图。④照片:包括对对物体宏观和微观的照片,例如,野外采集标本的手标本照片或光学显微镜下的照片。
2.2非空间数据类型主要为文本型数据和数字型数据
①文本数据:包括空间数据的属性信息及各种报告、文档等,例如某地区的地质勘探报告、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报告等。②数字型数据:主要是指表格数据,涉及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煤质类数据等。
3煤地质学网络信息特点
网络信息是以网络为纽带联结起来的信息资源和以网络为主要存贮、传播、交流方式的信息资源,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的总和。它具有信息内容的多变性、载体的多元化、数据的半结构化、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等特点。煤地质学网络信息除了一般网络信息的基本特点之外,还具有它本身的特点。
(1)煤地质学信息的准确性任何信息都需要具有准确性,对于煤地质学信息来说,更需要强调信息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例如勘探区地质剖面图、钻孔数据以及综合柱状图等通常是精确到米;对于地球化学数据,通常需要根据国家标准来确定数据的准确度,其精确度通常比钻孔数据的高;对于煤炭储量数据需要精确计算统计,煤炭类型和各煤矿储量数据要求正确可靠,煤炭的生产计划及国家大的政策法规制定都将以这些信息为依据。
(2)煤地质学信息的空间性煤地质学信息具有很强的空间性,无论勘探数据还是分析数据,都密切与空间位置相关。钻孔资料是在特定的地点得到的数据,煤盆地的基础地质信息也和所处的地球板块相关。所有这些煤地质学的研究都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的,因此,相应信息的获取、管理、开发等都应该按区域为单位进行,脱离了空间构架,煤地质学信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煤地质学信息的多时态性煤地质学信息的多时态性可以表现在地质体和地质现象产生的时间性、煤田勘探工作的阶段性。地质现象是地质历史进程某一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需要几十年或几百年为一个周期;煤田勘探工作可以分为普查、详查、精查等几个阶段,通常以年为变化周期。利用地学过程的连续性,结合地质学信息的空间性,可以充分的表达出煤地质学地质过程的内在规律。
(4)煤地质学信息的关联性和复杂性煤地质学信息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和逻辑性。重、磁、电测量资料、地震资料、地球化学勘探资料以及各种钻井资料可以得出各种地层信息、古生物信息、构造信息、岩性信息等,根据这些信息以及遥感信息可以建立起地质体模型,从而解释出煤盆地的形成过程。利用地球化学信息可以进一步得出煤盆地中煤质数据,为煤炭的工业应用提供基础性信息。由于信息应用目的的不同,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同,不同的应用强调不同的空间对象实体,使得数据呈现很强的复杂性,这就说明,不可能通过同一表达方式满足所有的需求。必须根据数据的特点和用户的需求,按照不同的主题信息进行多重表达。
4煤地质学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方式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信息资源数量的急剧增加,需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要求越发强烈。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解和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其本质都是对信息组织是对信息资源对象进行收集、加工、整合、存储,使之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检索信息、利用信息。对煤地质学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就是要根据信息的特点来确定信息的整合方式,以此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从整合方式上来看,可以选用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学科门户网站方式以及搜索引擎方式。但是,在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煤地质学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煤地质学网络信息,采用能够体现数据特色的资源整合方式,达到既能实现信息的整合又能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自身性的目的。目前常用的方式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当信息资源为科学数据时,为了保持数据的可读性、可检索性及可用性,可选择数据库作为该信息资源的整合方式,例如,中国煤炭特性数据库的建立、“地球科学概论”辅助教学图片库系统的开发等。
(2)对于地质信息有的地质现象类信息,可选用学科门户网站的整合方式,并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整合的技术手段,将无序的地质信息及地质现象组织起来并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当然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组织时,要从考虑信息的重要性、传递性以及容量大小的角度来考虑,充分体现出该学科门户网站的内容特性。例如,体验式地质教学虚拟平台建设。
(3)对于一般的网络信息,通常选用学科门户网站的整合方式,并以超文本技术作为整合的技术手段,将各种信息素材通过超级链接组织成一个新的信息整体,同时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导航链接,能够使用户快速在新环境中定位。
用户在使用上述三类整合后数据时,可以使用谷歌、百度等方便、快捷的搜索软件,但是对于专业性搜索来说,还存在很大的弊端,例如对一些常用煤地质学专业词汇进行搜索时,得出的搜索结果量如表1所示。在这些大量的搜索结果中,用户往往很难找到自己想用的信息,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搜索引擎通常不会去考虑这些专业词汇的学名、俗称、同义词、近义词等等,这样就缩小了专业检索的范围;在信息准确性和真实性方面,他们也很难进行保证,这样又盲目扩大了专业检索的范围,增加了用户的工作量。为了避免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在对煤地质学网络信息进行二次整合时,可以在煤地质学领域应用垂直搜索理念和技术,面向该领域的网站,对他们这些网络资源进行抓取、分析、整合,最后针对用户的需求,提供准确而专业的信息搜索服务。
5结语
[关键词]高师地理教育 地质与地貌学 教学 焦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73-02
地质学和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课程均有综合性、复杂性、实践性等特点,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野外工作的某些基本技能、方法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笔者根据长期从事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的经验,针对目前该课程所面临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焦点问题
(一)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在地理专业中的地位不断弱化
地质学与地貌学在研究和解决自然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过程中,其独特视角和研究方法是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为应用学科其实用价值日益彰显。[1]
但是,目前地理科学明显存在重人文地理、轻自然地理的倾向,同时地理科学专业为了开设新兴课程和选修课程,将原本非常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基础课程大量消减,地质、地貌学课程自然不能幸免,直接表现就是课时量大减,经费投入不足,其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弱化。[2]
(二)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亟待加强
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是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这就要求课程除了室内理论教学之外,还要有实践教学。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实习、野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目前,我国地理科学专业的教育和研究中,存在着重室内、轻野外,重建模、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重、轻成果转化等令人担忧的倾向。因此,高校地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亟待加强。
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难点是在讲述地球的物质组成、地壳的构造变动、地理环境变迁、地貌形成与演化时需要学生建立起一定的空间感,这是实验室实习解决不了的。因此学习地质、地貌知识的学生还需有一定的野外实习经历。但由于经费问题、课时问题、安全问题、学生问题、师资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许多师范院校的野外实习环节被大大地打了折扣,原来的短途实习取消,野外实习被压缩,大多数院校的野外实习压缩成一周的时间,而实习效果令人不敢恭维。
(三)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不断削弱
笔者在研究上世纪初叶至30年行的《地学杂志》中发现,这一中国最早的地球科学刊物登载了许多有关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学术文章,辩证地论述了人地关系,地球上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和人文环境的影响等科学命题。[3]这在科学尚未普及的中国近代极大地开阔人们的科学视野,激发了地球科学工作者深入社会和投身大自然探索地球奥秘的激情。在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许多学者就一些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系统学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球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的自然资源调查项目、国土开发和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现阶段我国地球科学界存在只重视为实践服务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倾向,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在上世纪一度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如今早已风光不再,以至于近些年来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在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四)地质学和地貌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师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的专业课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作为一名有发展前途的地理专业的地质、地貌学任课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从宏观上密切关注现代地理学的内涵和科学体系及发展趋势,从中观上能够熟知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与各分支学科的关系,从微观上能够驾驭自己教授的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
目前,各高校引进的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师的学历很高,大多具有博士学位。然而这些教师虽然在某一领域有较高深的造诣,但是知识单一,不够广博,对地质学与地貌学总体把握不够,且野外实践的基本功底非常薄弱。同时,由于职称压力,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高涨,但对教学的投入不足,没有激情。
二、高师地理教育中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正确认识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重要地位
地理科学本来就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互统一的科学,只有将自然地理学尤其是地质、地貌学课程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在基础教育和在高等师范教育中普及地质、地貌学知识,使学生建构起必备的地质、地貌学知识结构,这才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现代化有用人才的明智之举。
(二)多渠道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丰富室内试验环节。重视常规的实验室实习环节,同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习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应在实验室及展览室增添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矿产标本、装饰石材标本、观赏石和宝玉石标本,使实习更加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提高本课程实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4]
2.强化野外实践环节。在实习经费、时间都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要本着综合利用实习资源的原则,精心设计实习路线和安排实习内容,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野外实习更要密切联系当前人类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使实践教学更具有社会针对性和应用价值。
3.补充社会实践环节。要鼓励和引导高校地理专业的学生与附近地区的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博物馆、科技馆建立密切联系,利用课余时间以青年志愿者活动形式担当讲解员和导游员,利用所学的本领向社会大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这种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巩固了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学术思想。在教书方面,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育人方面,教师应将自己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感悟,升华成对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理解,并通过言传身教渗透给学生。
作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激情。教师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何况随着地质、地貌学的发展延伸,赏石文化、宝玉石鉴赏、地质旅游在民间悄然兴起,我们作为专业学者不妨也插上文化艺术的翅膀,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不再索然无味,让学生感知冰冷的石头中蕴藏着科学的真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加强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在程度和节奏上的不断加大,地球表层系统处于持续的快速变化之中,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这为加强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针对目前全球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大规模的发展给现代地球科学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将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和教育纳入地球科学的整体系统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们在上述有关基础理论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使地球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重大的突破。
三、结束语
地质学和地貌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中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高度综合的特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设置生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性教学手段,是提高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将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地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注 释 ]
[1] 王颖.关于地球科学教育发展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3-4.
[2] 王心源,常月明,高超,等.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地质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1):98-103.
[3] 李兆江,刘焱.试论《地学杂志》与中国近代地球科学[J].科学,2012(2):50-54.
[4] 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32-135.
关键词:地质学基础;课堂教学;野外实践;师范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09-03
对于地理学基础课程来说,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俞鸣同认为地质学基础教材存在某些章节分量不妥、某些内容编排不当、某些内容提法不适三大问题[1]。张跃西用系统论和系统方法研究地质学基础教学及教材体系建设问题[2]。李娜、李春生、谢玉玲、文英、常华进等人研究了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加强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合理结合[3-7]。陈萍、隋丽华等人提出了多媒体教学在地质学基础教学中的课件开发中的应用与加强教学实践环节[8,9]。王新源等研究了高师地理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开放式教学、突出新时代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野外实践的作用[10]。因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已成为当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7]。王卓理等人认为通过感知规律可以指导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使认识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以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11]。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而我国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却普遍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12]。于亚军等人对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合理实习内容设计和综合效果评价进行了研究。野外实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设计地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学术思想,这是野外实习的关键内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13]。本文针对笔者所在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及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环节的优缺点及实习效果做一个讨论评价,以期提高和改善地理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和野外实习技能,从而真正在实践中掌握认识地质地貌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养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一、地质地貌教学及野外实习内容设计
教学和实习对象为大一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为专业基础课,教学教材为宋青春主编的地质学基础(第四版),传统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内部构造、矿物学、岩石学、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地壳演化史、地质矿产资源及地质学在地质环境中的应用。教材中最大的问题是未反映出新的地质学科研成果及地质学发展趋势和对地质环境环节的弱化。实践实习内容分为野外实习和室内参观实习,实习周期为5~7天。实习地点主要为阜康北沙窝子、三工河流域、盐湖、乌鲁木齐河河流阶地、南山东白杨沟山体滑坡点、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自治区地震局等地,实习的内容主要为矿物、岩石、地层产状、褶皱和断层构造、矿产、天山地壳演化史、古生物、风沙地貌、滑坡地貌等。实习方式主要为野外现场讲解和现场操作学习和室内参观学习为主,最后提交实结报告。
二、教学及野外实习所存在的问题
偏光显微镜使用是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完成的课程训练和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则没有安排专门的课程教学,在地质学课程中也没有相关知识内容;二则教学时间有限,许多师范类院校对地质学基础课程进行了压缩;三则可能缺乏开设这些实验的相关条件,导致许多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没能进行偏光显微镜使用训练[14]。在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让他们掌握使用偏光显微镜的技能非常有意义。学校可考虑适度购买显微镜仪器,借助显微镜可仔细观察不同矿物和岩石的形态及光学特征,加强学生实习课中对矿物和岩石的理解能力。
实习所存在的问题有:实习任务重,时间安排较紧张,由于实习学生较多,集中讲解时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同学,有些站得远的学生就会听不清楚老师的讲解内容,大部分学生从实习过程中都收获了许多专业知识,但部分学生野外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将课本所学专业知识与野外实践结合起来。由于只有放大镜,在野外对三大岩石的识别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以后应加强学生野外对岩石的鉴别能力,同时课堂上的地质学基础实践课就应该要求学生多看多记,对主要矿物及三大岩石的识别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多看,到了野外才能掌握识别三大岩石的基本特征,尽量避免学生学后就忘了的情况发生。
传统的野外实习一般采取教师现场讲解,学生记录和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由于实习内容过于简单,使有的院校野外实习演变成为参观、旅游活动,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实践,更谈不上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指导教师将大量精力集中在通过观测识记并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方面,很难真正有效的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更无法满足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在教学中除了主要讲解传统的地球圈层构造、主要矿物和岩石识别、褶皱和断层构造、构造学、矿产资源成因及地质学基础在地质环境中的应用外,还应加强新疆宝玉石和新疆主要矿产资源及地质环境方面知识的讲授,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而不完全拘泥于课本教学。因为新疆是矿产资源资源大省和金玉之乡,阿勒泰和和田的宝玉石矿产资源的讲授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实物讲解宝玉石矿产资源的鉴别基础实用知识。标本实验室可适量新增加一些金、银矿石和和田玉石标本,增加他们对宝玉石的基本认知能力,同时增强本门课程的实用性。另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怎样处理矿山环境和评价矿产环境也应该纳入到本门课程常规教学内容之一,因为授课教材内对此方面的介绍比较少。在地质学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动态方面首先要求老师要参考阅读大量的地质学方面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增加地质学学科最新研究方法、研究进展方面的授课,特别是第四纪地质是影响地理现状的重要地史时期,但在地质学基础中却轻描淡写,应加强第四纪地质章节的讲述。使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并拓宽学习视野。
三、建议及结论
1.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各有利弊。传统板书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记笔记和加强理解,不利之处在于不能形象直观地演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构造等知识点;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授课轻松,不用大量的板书,画面和视频比较直观形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基本特征和构造运动的过程和其形成地貌基础,但多媒体教学方法PPT内容众多,重点不突出,学习像走马观花一样在感官上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多集中在精美的画面或视频当中,不能及时地做笔记和思路容易不清晰,课后容易遗忘教学重点内容。所以该板书的时候就用板书教学,比如,绪论和三大岩石部分最好用板书教学,课堂上同时多用实物模型做演示。比如像讲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和褶皱和断层构造及板块构造学说等章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较理想些;在讲解地震章节的时候,通过PPT和视频的播放讲述地震构造带的分布及地震产生的后果等;在讲解三大岩石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的时候,可以借助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可以直观地看到矿物的形态特征和岩石内部矿物组成结构和岩石构造。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更直观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2.形象比喻和模型展示相结合。地质学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多用形象比喻法和模型展示的方法讲授更能让学生理解并记住知识要点。比如在讲到地球圈层结构的时候,地壳、地幔、地核可以用鸡蛋壳、鸡蛋清、鸡蛋黄3层结构形象地比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划分。在讲解正断层、逆断层和岩层的产状时,可以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和现场使用罗盘测量模型岩层的产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区分正断层、逆断层和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概念。在讲述新疆宝玉石矿产的时候,可以拿不同的实物标本向同学展示宝玉石基本的鉴别方法,比如阿勒泰的碧玺和红宝石还有和田玉,让学生明白用最简单的硬度和矿物晶形等方法来认识宝玉石。因此各大师范院校开设有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的院系可适当补充金、银矿石和宝玉石的标本,通过实物展示和简单辨别方法讲解,让学生通俗易懂地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宝玉石鉴定知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宝玉石等矿产资源的评价,虽然是课本内很少涉及的知识,但其很实用且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地质、能源等相关行业的竞争能力。
3.增加地质作用和环境地质内容。地质学关注的是地球内部内三圈,而地理学主要关注的是地球的外三圈及人地关系。而授课的地质学基础教材更加注重内三圈的讲授,各种自然地理现象是和各种地质作用的结果密不可分的,教材弱化了地质作用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地根据地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多增加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部分内容,比如河流地质作用、风成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海洋和湖泊、沼泽地质作用等,一定的地质作用结果可导致不同的自然地理现象,二者密不可分,使学生更多地掌握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地质背景和条件。地质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特别是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对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讲述地质环境的内容,特别是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评估方法、基本原则,使学生更加了解应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和保护好地质环境的重要性,否则就会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和人类的健康。如何合理评价和治理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使学生更加认识人地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4.野外老师讲解和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在野外地质地貌实习过程中,只靠实习指导老师讲解、学生记录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每人都要亲自动手实践,通过测量或画信手素描图的方式,加强对地质地貌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建立科学思维精神。在野外观测风沙地貌时,通过讲解然后分组让每个学生测量沙垄的走向、高度、迎风坡和背风波的倾角及坡长等,使学生深刻认识沙丘的形态特征及沙丘形成的原因。在观测断层时,让每个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出断层的素描图。学会使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是每位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所以在野外过程中必须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岩层的产状,学会使用罗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天池下的化石山捡拾古生物化石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习环节,在娱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收获,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海陆变迁的含义。
5.野外实习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和科研思维。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去野外锻炼,实习的过程很辛苦,要经常徒步观测各种地质现象。首先让学生明白做科学研究是一个吃苦耐劳、严谨的过程,要有以后献身科研不怕吃苦的精神。同时实习指导老师要旁敲侧击地多引导学生发现野外的科学问题,启发学生做科学研究的思维,多让他们想想为什么的问题。不能光看光记还要多思考,从地质地貌现象中多发现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为以后本科论文的选题、撰写和研究生学习阶段打下基础。
总之,师范类院校地质学基础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增强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的教学内容,在矿物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宝玉石实物标本讲解,结合新疆优势矿产资源特点,授课内容适当增加宝玉石矿产资源和矿山环境的评价方法和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形象比喻法和模型展示,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在野外实习环节选择合适的地质地貌实习地点,老师讲解和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科学研究思维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地质学基础课程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俞鸣同.编写地理专业基础地质学教材的商榷――评宋青春主编《地质学基础》[J].福建地理,2002,17(2):10-11.
[2]张跃西,江兴亮,李恕宏.地理教学系统思维方法――兼论教材体系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19(3):390-394.
[3]李娜.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以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5):71-74.
[4]李春生.地质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09,(12):331.
[5]谢玉玲,徐九华,李建平.关于地质学基础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1,(5):52-53.
[6]文英.浅谈地质学基础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176.
[7]常华进.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60-63.
[8]陈萍.《地质学基础》课多媒体课件开发与教学实践的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1,(1):55-57.
[9]隋丽华,武羡慧.地质学教学若干问题研究[J].阴山学刊,2003,12(2):36-37.
[10]王心源,常月明,高超,等.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地质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1):98-103.
[11]王卓理,耿鹏旭.感知规律在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2010,(2):28-29.
[12]杜国云,王鹏贤.关于高校地质学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如何适应考试科学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8,(1):89-92.
[13]于亚军.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内容设计与效果评价[J].地理教育,2011,(1-2):123-124.
[14]地质矿产部教育司.浅谈地质学的教育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1994,(2):21-24.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环境分析人才机遇
工程地质对于工程师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工程地质问题造成工程建设的被动与失败的若干实例证实,许多人对工程地质又是陌生的。人类历史刚刚翻开新千年新世纪的第一页,一场以高新技术为前导的产业革命却早已开始了,工程地质学科必将在这场革命中获得新生。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伴随着矛盾与冲突,特别是体制和机制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需要协调与适应,改革就成为必然。
当前,工程地质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专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斗争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类工程活动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如何顺应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问题,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师都要认真关注,并勇敢地承担起应尽的职责。
1 工程地质学科的起源与发展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球科学。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兴建各种工厂、水坝、铁路、运河等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家开始介入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首次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工程地质学开始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工程地质勘察则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和平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十分迅速,工程地质学在这个阶段迅速成长起来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程实践和理论探索,工程地质学大为长进,内涵和外延都焕然一新,成为了现代科学技术行列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的工程地质事业在解放前基本上是空白,建国后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50年代初开始引进苏联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走过了我们自己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辉煌历程,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学体系。举世瞩目的三峡、小浪底等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的开工建设,充分积累了在各类岩性地区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地质工作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程地质勘察规程规范。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地将数理学科的新成就和高新技术及时吸收进来,极大地丰富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使我国工程地质学达到现代科技水准,逐渐成为国际工程地质界的重要成员之一。
今天,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工程地质定性描述和定性评价的范畴,发展成为集多种勘探手段去获取基础性地质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汇总、整理分析、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地质预测、工程措施的建议等等既特殊又复杂的综合性专业。任何一个成熟的设计师,都会清楚地意识到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位置。无数重大工程成败的实例足以证明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的权威性。
2 工程地质的技术进步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近二十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测量、物探、钻探、试验等在仪器、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为工程地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依托。由于有了各种新技术的支持,工程地质分析从定性到定量就成为可能。定量分析的新理论层出不穷,在学术界十分活跃。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工程地质来说是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从外业资料收集和内业资料整理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产品成果、质量标准等等均与传统的工程地质有较大的差异,应用前景振奋人心。“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作网”业已正式成立,必将对工程地质技术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主要包括六大课题:①数值计算;②制图;③数据库;④文档管理;⑤专家系统;⑥网络系统。这六大课题既是多年来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实践,也是我们将继续探讨的主要课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赋予新的内涵。
3 工程地质专业的任务与责任
工程地质专业的主要任务是:①选址,选择在地质条件上相对最优的工程建筑地区或场地;②评价,阐明工程建筑区或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质评价,准确界定工程地质问题;③预测工程建筑物兴建和运用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为研究改善和治理工程地质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据;④调查工程建筑物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等。归纳起来的表述:为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性和专门性地质资料,为工程选址、建筑物设计以及不良地质条件的工程处理提供技术依据,同时对地质环境的变化作出预测。
为了完成以上任务,需要针对工程建筑物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分析,界定和研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勘察需要勘察目的明确,工程概念清晰,勘察手段多样,勘探精度满足要求。工程地质分析要求方法正确,计算可靠,参数可信,建议措施符合工程实际。工程设计最关心的是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物理力学性质,因此工程地质工作的最终体现是工程地质定性和定量评价。
工程地质专业只对提交给设计采用的地质资料负责,其物理力学参数也仅仅是建议值,不在建议值范围之内的设计采用值和不适应地质条件的设计方案,地质师不负责。但是,地质师有责任对不符合或不适应地质条件的设计方案提出质疑,对可能存在的工程隐患要与设计师充分交底,对不良工程地质缺陷有责任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一般说来,正规勘测设计院的勘测队伍,已经过几十年工程实践的检验,在正常情况下都可以完成以上任务并尽到地质专业的责任。本文以下章节列出的工程地质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是归纳了笔者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十多年来的所见所闻,供地质师们分析问题时参考。
4 工程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一般问题较多的是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更大。
4.2 相关专业的理解问题一种情况是地质师对其它专业不理解,这需要加强跨专业的学习。另一类现象是设计施工等相关专业对工程地质的不理解。有的不懂地质却偏要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勘探要求,有的工程由设计人员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有的设计人员对地质专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以为是包打天下,不结合地质条件设计不当;也有的是不尊重自然地质规律,野蛮施工,严重破坏地质体的自然结构,造成重大工程事故。所有这些非地质专业的问题,往往在出了问题之后又向地质专业推卸责任,令地质师们不知所云。工程地质界知名专家学者孙广忠教授指出:“实际上,在地质工程实践中脱离地质实际的实例随手可拾,可以说,地质工程施工中出现事故的绝大部分是设计和施工脱离地质实际的结果,或者是对工程地质条件没有搞清楚或认识不清的结果,如果离开了地质基础,则其理论必将脱离地质实际必将作出错误的结论”。
4.3 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有些工程没有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一旦要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还有些工程是今天提交了可研报告,明天就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地质条件不清楚,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或由于地质问题造成承包商巨额索赔等等。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4.4 人才问题十年造成的人才断层已经出现。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前辈地质师相继离岗,各勘测设计院明显缺地质总工人才,八十年代期间各院比较整齐的地质副院长和院级地质总工,近年来在一些勘测设计院已经相继断档,或后继无人,或后备人才尚不成熟。勘测行业不景气,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工程地质专业不相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局限,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的问题,择业行为中的浮躁动机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优秀地质师的成长。
高质量高水平的工程地质分析成果,出自于高水平高素质的地质师。有人说二、三年就可以培养出地质专家,实属无知。要培养出一个具有工程地质分析能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地质师,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大量的工程实践,自身的敬业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相关学科专业的学习和渗透,是决不可能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地质师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培养优秀地质师的难度可以说远远超过培养博士、研究员和教授的难度。社会的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对地质师素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最好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勘测队伍要走向市场,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
4.5 技术管理问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控制,技术管理是主要环节之一。近年来一些单位提交的勘测设计报告中的地质章节不是地质师写的,报告的编制人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人,或地质报告没有院级地质负责人审查把关,报告和图纸中的错误较多。这种情况给总院增加了审查难度,同时也有损勘测设计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形象,还会延误工程报批的时机。当然也有上级单位工程审查把关不严,助长了这种技术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4.6其它问题前期工作投入不够,有些地方部门长期拖欠勘测经费;体制问题,市场竞争不规范,技术要求和工程地质评价等方面的差异;勘测工作经费仍然按落后的实物工作量计算,造成多勘探多争钱,地质分析多出力多赔本的事实上的不合理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勘测技术的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方法投入少,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
4.7 解决问题的对策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责任。规程规范和部分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由总院负责;勘测周期不合理,前期工作投入不够等问题应该是地方部门或者计划部门负责;质量、人才、相关专业的协调等问题自然应该由勘测设计单位负责;其它问题大家都有责任,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大环境。
责任分清楚了,落实到要有人来抓,所有问题虽然我们不敢说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决,但至少可以前进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畅谈必要性重要性,结果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笔者在这里也就是夸夸其谈而已,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体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也不该我们提,该谁提?当然应该是谁负责抓,谁就提方案追落实精指挥勤检查,最终归结到谁领导的关键问题上。到此为此,我们的对策就算出台了。其实,我们这里列出来的众多实际问题,本质上和深层次的是体制和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勘测设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与旧管理的冲突,老观念与新思想的交锋,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动力,这是不难理解的。
尊敬的人力资源部领导:
您好!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材料。
我叫,男,21岁,来自于甘肃兰州。20××年6月毕业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矿山测量专业。
我在20××年2月至20××年4月期间在公司名称:白银三原铜矿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主要进行矿井地质编录,岩芯鉴定,CAD矿图处理与制作,以及地质勘察和矿山测量等。正是我在学校的学习的应用;在学校的各种实践,又使我思维更加缜密,更能吃苦和接受挑战;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对我的团队管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在作为矿井地质编录、地质勘察和矿山测量时,必须要通过大量实地实习才能确保工作质量,学校正为我们建立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学校在岩芯鉴定、矿井地质编录、地质勘察和矿山测量异常重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这些基本的技能。我们所学的专业课程有: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测量学、古生物学、地史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井地质学、沉积岩与沉积相、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矿床学以及矿图等等。
具有相关实习经验,可以迅速适应繁琐、枯燥的工作。实习经历使我不会再像刚刚步出象牙塔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工作具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相反,我会更安于自己的本分地去进行相对繁琐、枯燥的日常工作。
尊敬的工明科矿业(中国)有限公司的作领导,在看到贵单位的招聘信息后,我便十分希望可以得到这一职位。但我也知道,我目前还是在校学生的身份可能是拦住我的最大障碍,这只是我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不管怎么说,能够收到您的约见,我就会很兴奋的,期待您的佳音!
此致
敬礼!
关键词:地质基础课程;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18-02
16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使近代地学开始进入中国并不断地发展、进步和完善[1],现已形成了结构体系完整、分支学科健全的基础学科门类。多年来,随着我国地质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地学人才的大量培养,学科建设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当前,国际、国内低迷的经济形势,给矿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矿业活动数量明显减少,使很多矿业公司、地勘单位的日常工作难以开展和维持,间接地给地质学毕业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由于地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将目光投向较为优秀且表现突出的学生身上,这也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要想培养优秀的地学人才,地质学基础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启蒙教育。要做好这些工作,核心问题就是要明确教学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从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其他地质院校教学状况,指出并探讨了当前地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化解策略,这对于优化地质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地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任课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任课老师方面
(一)授课内容固化
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是地质教学的启蒙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对地质专业的热爱程度和学习热情。当前,很多地质院校的任课老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给同学们讲授的内容仍然局限于课本,甚至完全照搬课本,没有引入更多的地质工作实例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另外,我们现在使用的部分专业教材中的内容很多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成果和认识。老一辈地质学家在当时的科研条件下做出的研究成果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但科学研究应以尊重科学为基础,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往有些观点现在看来已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理论认识也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对于当前地质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新内容、新见解的及时加入和讲解,授课内容应丰富、新颖。
(二)授课方式固化
传统的板书教学是一代又一代教师通过长期摸索和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板书教学既有助于老师将教学重点随时罗列在黑板上,并用任意形式进行重点标示,也有助于老师控制上课的节奏。但板书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当涉及地质构造演化或成岩/矿过程反演等内容时,板书教学就无法用图片或动画进行现场展示,难以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另外,很多老师仍延用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之间交流甚少,部分任课老师甚至不允许学生随意打断自己进行提问,这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表现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良好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方向引导不足
当前地质类学生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唯金钱论的思维模式,与在校期间老师的引导也有着一定的关系。高校的任课老师,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也应注意帮助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在这方面,很多大学教师可能还不如高中、初中、小学老师,有些老师甚至给学生灌输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没有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学生方面
(一)课堂表现不积极
单向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众多高教的课堂中普遍存在。虽然很多主管教学的领导和任课老师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但却一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纠正和引导,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叶立军[2]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提出了一些看法,对于改善单向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帮助。
(二)学习主动性不足
大学的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与高中、初中、小学明显不同,特别是研究生阶段,更多的是要靠个人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但现在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不足、专业实践能力较弱[3],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失去了最初的兴趣,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丧失了坚持的目标。
(三)过于现实和浮躁
受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因素影响,地质专业的学生由于在上学期间可以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矿业活动,对学生而言这本身是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但却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学生为矿山企业或个人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相应地也会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久而久之,就逐渐养成了唯金钱论的思想或者思维定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甚至是危险的现象。当毕业择业与用人单位进行就业意向沟通时,很多学生往往不管意向单位是否能给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也不考虑个人能力水平,而是一门心思关注工资待遇问题,这会给用人单位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甚至会因此而失去工作的机会。聂焱等[4]以贵州大学为例,通过对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学习态度进行调查研究,也发现当前大学生学习态度常受功利导向的影响。
三、教学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化解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当前的信息流通程度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在进行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时,除了给学生讲授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外,也应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传输给学生。例如,我国地质类院校所使用的一些出版较早的矿床学教材中,基本没有提到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的概念及相关知识,但这类矿床现在是国内外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另外,针对内容构建相似的课程,在进行课堂讲授时更应注意内容的合理搭配和取舍[5],避免造成授课内容重复。例如《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等书本中就有一些内容是相同的。
21世纪的地球科学研究将面临社会需求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蓬勃发展的新挑战[6],这势必对地学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地学基础教学中新知识、新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及时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二)改革授课方式
随着高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的板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表漏无疑。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应紧随时代潮流,在继承和吸收原有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当下流行的授课方式,增加新鲜元素以提升质量。例如,对于一些复杂地质体演化的讲解,可以借助动画模拟或视频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此外,每节课任课老师讲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尽量留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来选择某些问题提出个人看法,采用互动的形式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主查阅资料,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这种方式教学,能使学生得到较大的收获,而且对于下一节课的讲授也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增设实践教学
地质学与其他自然学科在教学和研究对象方面是明显有别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地质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经过几万到几十亿年形成的复杂地质体,对其形成方式和过程我们无法观察和反演,所以往往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会存在多解的客观事实。因此,在培养地学人才时,除了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所以,在进行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时,授课老师应尽可能地在课堂授课外,进行一到两次,或者更多次的野外实践教学,强化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
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在美丽自然风景中自由地去探讨地球无限奥秘的美妙之处,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意义重大。万天丰[7]也提出,对于地质类基础学科的教学,应采用较少的专业内容,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和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四)用心引导学生
对学生的培养,首先应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以自己能从事地质工作,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为荣。同时,应该让学生明白,无论从事何种方面的地质工作,都应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刻苦进取,做出令自己、团体满意的成绩为主要目标,而不应完全以为获取更多的金钱为终极目标。一味地追求金钱,容易使学生在“金钱的社会”中迷失自我,迷失自己本应坚持和努力的方向,不利于个人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连杰,叶大年.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际[J].地质科学,2013,48(4):945-969.
[2]叶立军,彭金萍.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7):44-46.
[3]朱传庆,常健,邱楠生.基于学生自主的地质学专业实践训练[J].中国地质教育,2015,(1):106-109.
[4]聂焱.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报告――以贵州大学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5,(4):63-67.
[5]徐宏杰,杨景芬.关于《地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209-210.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精英教育 小班授课 教学改革。
0 引言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高校,是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行业特色鲜明,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增加,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倡导的研究生精英教育模式也受到冲击,研究生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变革:小班变大班、交互式变传授式、闭卷变开卷。这些变革从广义上讲适应了大规模研究生培养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精英教育的培养宗旨。
为此,学校选择了一批重点专业,针对课程选择人数少于10人的课程专门开设了小班授课试点,目的是通过1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评价小班授课的优劣,并总结出小班授课方式和经验,为研究生小班授课教学模式推广奠定基础。本文针对矿业类高校的学科特点,结合工程实践,重点探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实践灵活运用技能[2-3],为更好的培养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提供基础。
1 小班授课人数优化
重点强调将小班授课试点作为一个尝试,不能够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安排或计划。要根据研一学生提交的选课统计表,选择报名人数较少,专业课在本行业较重要的课程作为试点选择课程,集中起来开展小班授课。一般小班授课要求学生上限为10人,下限为3人。
2上课地点灵活安排
小班授课不参加研究生院的教室统筹安排,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楼、实验室、工作室、标本室或报告厅等场所进行授课,方便同学们更好地把课堂知识与实验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验,用实验验证理论。
3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适应小班授课的特点,一些传统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革。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自然科学,因此在讲授工程地质灾害现象过程中,借助电子教学并结合作者所从事的岩质边坡工程灾害控制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介绍典型山体滑坡灾害,分析产生山体滑坡变形现象的工程地质原因,介绍对滑坡牛顿力监测的必要性。由于小班教学人数较少,便于管理,可以通过考察“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了解滑坡灾害的研究前沿,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科研活动的创新性思维,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优化教学大纲,深化教学内容
为了有效把握课程主要重点内容、提高效率,一些不主要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再进行讲解,但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重点讲解,且要比课本知识更加深化,例如:当讲到地质灾害监测和控制方面,常规监测如降雨量、地下水水位等内容不再重点讲解,而是引入国际前沿,将滑坡牛顿力监测重点引入。
3.2 结合现场实例,引入各章知识点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特点,有的学校为了突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的应用行业,还专门开设了“煤矿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课程[4]。鉴于此,本课程将现场工程实例作为切入点,如在讲述“边坡暮Α辈糠帜谌菔保以平庄西露天煤矿边坡所发生的一次滑坡灾害为例(图1),来分析滑坡类的特点和后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又便于引入各章知识点,做到了带着问题学习、学以致用的良好目的。
3.3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南芬露天铁矿滑坡灾害为例(图2),分析了滑坡发生的成因,提出了滑坡治理的对策(图3),并在工程现场得以验证对策的正确性。
3.4 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安排学生轮流上台授课
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不足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缺乏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来安排学生轮流上讲台授课,这样,学生会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3.5 取消点名机制,加强随堂测试
课堂点名,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效果,但这属于依靠外在力量约束,而且还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随堂测试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置身其中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授课学生人数较少,也方便了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重点指导,及时得发现不足,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4小班授课优缺点评价
通过1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分别在大班授课和小班授课中随机选取5人,采用笔试和面试方式,对10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点及其灵活运用技能进行考核,最终发现,小班授课5人平均成绩96分(百分制),大班授课5人平均成绩84分。通过对大班授课和小班授课学生考核成绩的对比,发现小班授课平均成绩高于大班授课平均成绩,表明新型小班授课方式明显优于传统大班授课方式。
5、结论
本文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课程为例,通过对研究生进行大班和小班两种不同授课模式的教学探索,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尝试:①优化教学大纲、深化教学内容;②结合现场实例、引入各章知识点;③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④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学生上台授课;⑤取消点名制度、加强课堂测试,对比发现小班授课效果明显优于大班授课,是研究生精英教育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志飚, 王炯. 矿业类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改革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247-248
[2]曹丽文. 工程地质学思维方法培养的教学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 2002,(4):54-57.
[3]朱崇辉,刘俊民,严宝文.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8(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