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03:1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业发展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一条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服从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发展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发展规划的范围
第六条旅游发展规划市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果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范围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条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三章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第十一条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协调,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四条国家旅游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国家旅游局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注意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十七条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旅游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十八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一)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
(二)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三)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四)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五)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六)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七)提出实施贵挂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和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第四章旅游发展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第二十条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分级制定和审批。
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组织有关地方旅游局编制,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意见后,由国家旅游局审批。
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由地方各级旅游局编制,在征求上一级旅游局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第二十一条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国际旅游局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意见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征求地方旅游局意见后批复实施。
第二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由各级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旅游局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旅游局备案,但设计旅游产业地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产品格局的重大变更,须报原批复单位审批。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创造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浙政办发〔*〕1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带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利于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带动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投入。
2.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总体要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立足于各地农村实际条件,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科学编制规划,改善基础设施,丰富内涵功能,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村,规范提升休闲旅游点,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努力,到2010年,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20个,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点50个,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农村建设新的支撑点。
3.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合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
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事活动,突出地方特色,开发休闲旅游项目。
坚持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相衔接,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依靠城镇和旅游区合理布局、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安全发展、规范经营。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业主、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对农家乐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引导,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
坚持政府引导、合力推动。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引导,鼓励支持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投资开发的积极性。
二、科学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
4.加快编制《*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一心、三带、八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建设。“一心”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围绕三大城镇组群,在城镇周边发展服务城镇居民的都市休闲型农家乐;“三带”即依托“杭州湾南岸、曹娥江两岸、浦阳江两岸”三大农业带,开发建设农业观光型农家乐;“八区”即依托我市旅游景区,发展与旅游景区相互补充又错位竞争的旅游配套型农家乐。各县(市、区)也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县(市)域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科学编制农家乐发展规划,明确农家乐发展的工作目标、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
5.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重点:
扶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因村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生态、环境、产业、文化等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扶持,优化管理服务,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
规范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点。统筹规划,量力而行,依托城镇、依托景区、挖掘特色,合理有序地开发建设农家乐休闲旅游点。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6.严格农家乐开发建设的准入制度。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市场客源的承载和支撑能力,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防止“借机圈地”、“以租代征”等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区、自然保护区擅自开发经营农家乐。
三、明确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主要任务
7.改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优先将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条件的村庄作为村庄整治建设对象,通过“百千工程”的实施,整合“乡村康庄”、“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村镇绿化”、“放心店工程”、“农村文化阵地”、“新农村电气化、信息化”等项目资源,加快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8.不断丰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内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利用神话传说、农谚民谣、祭祀庆典、农耕器具、饮食习俗、土特产品等文化元素,开发建设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农业经贸游等特色主题农家乐旅游村(点),积极开展游客喜闻乐见、富有特色、形式多样,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休闲娱乐活动。
9.增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产业特性,按照“吃、住、游、玩、购”五大功能整体谋划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馆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加快发展,努力形成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特色,农村三次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合理分工的良好发展态势。
10.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市、县两级每年开展农家乐特色村(点)、星级经营户认定,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农家乐经营管理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养和技能。坚持以特创牌,以特聚客,创建一批农家乐特色品牌。
四、落实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1.对符合规划及相关规定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经认定后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县级以上农家乐特色点,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生产要求按不超过经营总面积1%比例的土地面积规划正常生产所需的仓库、办公室等生产设施,并按《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2.鼓励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其发展用地享受支持家庭工业发展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依托农家自有房屋等生产资料创办节地型农家乐,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开展各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
13.支持镇、村、行业协会和经营业主组织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对于经有关部门认定的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享受农民培训补贴政策。
14.工商、税收、卫生、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要从促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根据有关规定,简化有关证照的办理手续,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一条龙”服务。
15.金融机构要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为农户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所需小额信贷提供信用担保,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为农户及时提供小额信贷。
16.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从*年开始,市财政统筹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农家乐特色村(点)的创建、项目开发建设、从业人员培训、宣传推介和工作考核。各县(市、区)财政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
五、建立健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管理机制
17.明确管理机构,落实管理职能。市政府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政策措施的制定及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和处置。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明确牵头部门和主要职责。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行业协会。
18.乡镇政府负责区域内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日常管理及相关问题的处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乡镇要建立管理服务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加强服务管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村和重点区域要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的管理服务,促进行业自律。
在《河北省旅行社空间发展差异的研究》一文中,我们研究了河北省各地区旅行社发展的差异性,《河北省旅行社未来发展的趋势》中研究了国际旅游发展的趋势及河北省旅行社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不难看出河北省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河北省旅行社的发展差异。
想要发展河北省的旅游业,我们不能对其他国家、省市的旅游产品等照搬全收,我们应该根据我省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适合我省发展旅游业的良方。
一、影响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一)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
中国旅游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是离不开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的。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客体,同样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对旅游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河北省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省,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这为我省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
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固然重要,当时如不能有效的开发,想要发展旅游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但是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保护旅游资源不收损害。所以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也决定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开发的程度不够深、开发范围不够广,那么旅游产品的吸引性就不高,最终会导致旅游业发展不起来,或者发展不温不火;相反,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会造成旅游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尤其对自然资源来说,自然旅游资源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得来的,一旦受损将很难挽回。所以地方发展旅游业时要注意旅游产品开发的程度。发展旅游业不能盲目、不能过度。
(三)旅游产品宣传的力度
旅游产品辐射的范围很广,旅游产品的宣传也可以叫旅游营销。旅游营销是指旅游产品实现它最终价值的一个环节,对于旅游也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有效的营销组合将会为旅游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作用能直接推动旅游业快速成长、发展起来。
地方政府对旅游企业的政策
要发展地方旅游业,使之快速进入市场并占领市场,离不开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发展旅游业,但是往往存在比较盲目、或政策力度不够等问题,达不到发展旅游业的经济目的。支持政策要有目标性、方向性,要适合地方发展的需要。支持力度过低,无法刺激旅游企业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往往达不到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的;支持力度过大,若超过政府的落实能力,往往会造成政府压力过大,可能最终支撑力不足,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河北省发展地方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一)深度考查各地旅游资源,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
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追求新奇、放松等心态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欢迎,人们往往更注重体验性的旅游产品。河北省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可将旅游产品规划按照地方的旅游资源特点侧重为文化类、体验类、休闲类、娱乐类等,做出适合当地发展需要的规划内容;对于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方,可根据财政的实际情况建设娱乐、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大型产业园区,来吸引旅游者。
发展规划应充分考虑旅游客源市场和环境的承载力等因素,科W规划,按需规划,合理布局,以保证整体旅游业的进步和地方旅游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督、领导和管理
旅游活动六要素是食、住、行、游、购、娱,这六要素涉及的部门、行业很多,因此发展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套健全的旅游管理机制、旅游活动预警机制和突发状况应对机制不仅如此,还需要政府部门兼备宏观调控手段。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制定总体的规划,应利于对旅游产业开发实行统一领导,且有利于总体规划区域中的各地方按需实行地方规划。
旅游管理部门应该严格管理,有序开发,切不可盲目开发,过度开发,重复投资和生态破坏这种,统一规划,有利于旅游业向大规模、深层次方向发展。
(三)加大领导部门政策支持的力度
政府想要发展旅游业,仅仅凭借旅游企业自身的自主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政策,从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到旅游资金的合理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的力度。如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和旅游宣传等工作,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另外,加快旅游环境方面的建设,能提高旅游业整体形象。比如加快以公路、通讯、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制定合适的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要制定优质的产品营销策略就要首先要制定客源市场目标,了解地方旅游市场的主要需求,对旅游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群来规划各地区旅游规划的方向;制定适合的旅游产品之后,要对周围省市的旅游业的优秀旅游产品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调研,来制定本地区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和营销策略。
(五)加强特色旅游宣传工作,提高旅游知名度
市政协视察团:
首先,热烈欢迎市政协视察团各位领导来视察指导工作。下面,按照市政协通知要求,把我县贯彻落实《吉林省旅游条例》的有关情况,向视察团各位领导做以汇报: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位于松原市东部,吉、黑两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境内有第一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穿越而过。京哈铁路、102国道、长余高速公路、科铁公路与县内乡间公路连网贯通,为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有宽阔的松花江,秀美的珠尔山,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金得胜陀颂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头城子古城遗址,万善石桥,还有三清宫、三山寺、慈云寺、圆通观等。由于这些景区弱、小、散以及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对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限制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初,自县旅游局成立以来。旅游局严格依据《吉林省旅游条例》进行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最大限度地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千方百计协调资金强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开发和建设,创建了国家级景区六处,其中国家aa级景区1处,国家a级景区5处,星级宾馆1家,松原市旅游推荐饭店2家,松原市农家乐接待户2家,旅行社2家。随着扶余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旅游业已经逐步成长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吉林省旅游条例》贯彻落实情况
几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旅游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坚持走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道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我县在旅游业行业管理的过程中,认真学习《条例》,积极宣传《条例》,努力贯彻落实《条例》。几年来,我们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坚持“宁可不开发,不可乱开发”的旅游开发思路,并以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旅游市场规范管理的力度,做到扶持与规范并重,管理与发展同步,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以保护资源为前提,突出规划管理。为突出规划管理,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思路。按照《条例》的要求,加强了规划的编制。一是聘请东北师大旅游研究所的专家编制完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它是县第一个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依据《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任务,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和指导作用。
(二)以资源普查为基础,强化了项目策划。根据《条例》的规定,我县认真履行了合理保护资源、科学评估资源和发挥资源优势的工作。几年来,我们会同省旅游资源普查小组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和评价。共计普查旅游单体300多个,初步确定5级旅游单体1处(大金得胜陀颂碑),4级旅游单体4处(沙洲森林公园、江山度假村、增盛“四粒红”花生和完颜阿骨打雕像),3级旅游单体37处。进一步整合全县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我县精心策划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旅游业专项资金投入,广泛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一是为了加快瓮泉山旅游区项目建设进程,我们聘请省旅游投资公司的专家编制了《城际皇苑商业计划书》。二是聘请专业人士编制重点景区项目。共编制近10个旅游项目。为有效搞好旅游业宣传促销提供了准备。
(三)以理顺管理为目标,逐步规范旅游市场。为使扶余旅游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按照《条例》要求,我县从多方面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始终坚持走依法治旅的道路。一是成立相关机构,出台相关政策,从组织上、政策上保障了行业的顺利发展。成立了扶余县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县旅游业管理办法》。二是狠抓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条例》要求,我县把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把加强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县旅游业的工作重点。近几年来,我县多方协调资金,完成了瓮泉山旅游区内三清宫和三山寺的扩建;完成了景区内的部分旅游公路建设;启动了旅游区内绿化、美化、亮化和得胜亭、大金展览馆的建设;完成了江山度假村内宾馆、停车场的改建;完成了度假村内珍禽观赏园、戏水池、采摘园和游客中心的建设;规范部分景区的标识,完善景区安全卫生责任制度,加强景区环境保护管理,健全各项应急预案系统和处理措施。三是扶持和规范旅行社的发展。为规范旅行社行为,支持和培育旅行社的壮大,我们严格进行市场检查、严厉打击“黑社”,逐步规范了旅行社的发展。目前,我县已正式注册“县天翼旅行社”和“扶余县青年旅行社”两家 旅行社,且运行状态良好。四是着力提高队伍素质。几年来,我们强化了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培养了一批导游员、旅游行业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优秀的旅游业服务人员。从整体上提高队伍素质。五是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我们联合公安、交通、工商、卫生、物价等多个部门,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条例》的各种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坚决打击,确保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正当利益。
(四)以拓宽客源市场为目的,狠抓宣传促销工作。为扩大旅游业的知名度,拓宽客源市场,我们始终把宣传扶余旅游整体形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经费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开展了一系列宣传促销工作。一是开通了扶余县旅游网和江山度假村景区网站。二是编印了扶余旅游宣传画册。三是举行了旅游线路一日游启动暨国家a级景区揭牌仪式。四是参加旅游交易会和项目洽谈等招商会议。加强与周边及省内外的联合推介,努力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三、我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旅游业起步晚,在贯彻《条例》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源开发程度低,没有形成统一的旅游形象。扶余县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资源的利用尚处于无序状态,总体开发程度较低,没有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力。与资源的优势方面结合程度不高也是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重点景区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并且能够反映当地资源优势的整体旅游形象,弱化了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配套设施不齐全,景区、景点的通达性不强。扶余县目前的旅游服务体系中,“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综合配套程度不高,与旅游业配套的相关部门,如旅游营销、服务接待、旅游人员培训、旅游商品开发与销售等方面的发展也非常“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问题尤其突出,与主要旅游资源联系的道路等级水平低、通达性差,且远离中心城镇。严重制约扶余县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三是旅游发展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由于县域经济薄弱,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投入不足,旅游发展资金匮乏。致使旅游业的块头小、发展慢;旅游产业链不长、不紧;宣传投入不够,宣传力度小,客源市场拓展难。
四是旅游产品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县当前仅能提供一些低层次、原生态的旅游产品,以观光类旅游产品为主,结构单一。旅游商品的开发程度也不够,缺乏特色鲜明,且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
五是旅游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旅游发展缺乏科学指导。旅游行业和景区景点管理水平低,旅游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训练、懂业务、会管理、精外语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旅游人才培训还比较滞后,不能满足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建议市里多制定一些有利于全市旅游业发展的规章和制度,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根据财力多安排一些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公益设施的建设、重大旅游活动的组织和旅游项目的推介宣传等。
2、强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建议市里强化对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要注重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公路交通要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将重点景区道路纳入全市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同时要加强景点内部道路建设和维护,延长道路使用期限,降低旅游产业的投入成本。二要建设精品景区。要进一步加大对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景区景点档次。
3、强化旅游业宣传促销。旅游业的成熟与发展在于宣传促销。建议市里要立足,放眼全省、全国,将地方特色旅游产品融入大旅游市场。要把资源推介出去,要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广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推介松原市旅游资源,利用别人的钱发展松原市的旅游业。搞好县、市间和市内与市外间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加强区域合作,争取周边客源来市旅游,做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
关键词:旅游业产业要素旅游规划理论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在国家“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政策背景下,我国正在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一轮旅游规划热潮,从旅游发展规划转为旅游产业规划是一大趋势。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第一部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由王兴斌教授主持完成,其成果对编制旅游产业规划特别是建设大旅游产业群,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在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上存在缺陷。本文结合广西桂林和湖北宜昌旅游发展实践,从“水桶效应”、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以期指导新一轮旅游规划的编制。
旅游产业规划特点
旅游业是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以及由六要素外延拓展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娱体育旅游等。在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单一行业的产业,而是涉及众多行业的成长性产业群。旅游业这种特殊的产业群是通过产业波及线路来联系的,一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上游依赖产业”的线路产生逆向波及;二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下游后续产业”的线路产生顺向波及;三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相关联的消费互补性产业”产生间接波及。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旨在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此的旅游产业规划,也应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关联性的特点,也就是要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上述三大波及领域,协调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聚集性和竞争性。只有这样,所编制的旅游产业规划才能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
(一)“水桶效应”理论
“水桶效应”理论,是指水桶由多块木板绑成,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据此一个水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而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旅游产业要素规划就犹如设计一个“水桶”,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是组成“水桶”的木板。因此,制定旅游产业规划,研究的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并以最长的木板(要素)来统筹安排其它组成部分(要素),使“容量”(目标)更大化。
(二)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被誉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波特把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质上,产业集群理论是以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产业空间结构布局的理论,是同一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聚集效应,竞争的结果是一种正和博弈。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并在交往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维系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因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而构成了产业集群价格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要素规划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聚集。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评估,发现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趋势;规划的重点就是顺应这一聚集趋势统筹安排产业要素布局,使之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由普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并把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组合多样技术流派的学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发展战略从多元化到归核化转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具有价值优越性、资源集中性、文化异质性、整体完整性和模仿高成本性等特性。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力,特色的形成源于旅游核心竞争力。所谓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某一旅游目的地内部诸要素的整合,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某一旅游目的地要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要在旅游发展中某些“战略环节”上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以形成和巩固这一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一核心竞争力要素统筹确定发展战略重点,从而增强该地旅游竞争力。
上述旅游产业规划三个理论在实际规划的运用中各有侧重。“水桶效应”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统筹发展,讲求的是均衡发展,即各要素之间在量上的协调;产业集群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讲求的是聚集优势,即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核心竞争力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内某些环节的突破,讲求的是核心竞争优势,即要素在质上的明显优势。可见,三者在旅游产业规划中的配合运用,既能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又能形成旅游业的聚集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从而实现旅游业量的增长、质的扩张。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的桂林旅游业曾一度出现大滑坡,床位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客源市场的增长幅度,客源市场的不足导致桂林旅游饭店床位过剩,旅游饭店纷纷采取削价或变相削价等手段争夺客源。依据“水桶效应”理论来判识,交通瓶颈成制约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大量的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20世纪90时代随着桂林两江机场和火车新站的建成,交通“短板”问题得到解决,客源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桂林城市景观和公交容量变成了“短板”,这一问题又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旅游城建项目完成而得以解决,自此桂林旅游产业要素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当前宜昌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问题与桂林20世纪末的情况类似,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的可进入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的滞后,成为宜昌旅游业发展的“短板”,突出表现为旺季出现“一票难求”和城区旅游“空心化”的矛盾,这是宜昌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桂林的旅游购物聚集在瓦窑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旅游产品聚集在漓江沿线,旅游饭店及夜间文娱活动聚集在桂林城区。相比之下,目前宜昌旅游产业各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旅游饭店尤其是高档星级饭店还没有在城区得到聚集,难以满足规模稍大的商务会议团队的同一接待规格和水平的要求;环坝(三峡大坝)旅游产品具有聚集的潜质,但聚集优势仍未形成;旅游商品、城市景观、夜间文娱活动等产业要素亟待规划和聚集开发。能否形成有效的产业要素集群是宜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在山水同构产品的竞争中,阳朔旅游曾一度缺乏竞争力;自从策划并推出“印象·刘三姐”之后,阳朔一跃成为桂林旅游圈中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旅游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成了阳朔竞争桂林山水风光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在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中,葛洲坝船闸、三游洞、中华鲟、屈原祠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平平,宜昌旅游在产品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与重庆竞争三峡旅游中占居下风。三峡工程建在宜昌,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后,三峡大坝是宜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离开了三峡大坝,宜昌难以与重庆旅游相抗衡。为此,要举全市之力支持三峡大坝建成宜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但目前三峡大坝还是较为简单的工程观光型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工程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游客参与性体验不够,游客实际的体验经历与其旅游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反差,这是三峡大坝旅游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规划的三大理论中,“水桶效应”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集群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问题,核心竞争力理论解决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市场吸引力问题。这三大理论配合运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可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吴议.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EB/OL].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0日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Michael·E·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s,Nov-Dec,1998
5.西韦尔(英)著,姜法奎译.核心竞争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阚如良等.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4,26(5)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乡村旅游业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祖国各地蓬勃兴起,成为令人瞻目的朝阳产业。然而,与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相比,其人才匮乏状况却令人担忧。职业教育的使命是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人才需求有着良好的契合点,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展了新的人才培养空间,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使命。本文以潍坊市为例,试对乡村旅游业人才状况及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的策略作以初步探讨。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文件。2009年,潍坊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意见》和《潍坊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2013年山东省旅游局印发《关于做好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资金补贴的形式,在山东省编制130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潍坊的青州、寿光、诸城、临朐、安丘等11个县市区以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列入全省编制计划(目前,青州、临朐、峡山、潍城、安丘、坊子、昌乐、昌邑8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3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潍政字[2015]11号文)把潍坊市青州、安丘等三个项目确定为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各县(市)、区纷纷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且成效显著。目前,全市省级旅游强乡镇3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45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1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3个,经营业户369户,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相当于旅游业总收入的22.2%。此外,2013年9月山东省在全省实施农家乐“双改”工程。潍坊首批10县18村271户农家乐基本完成“双改”任务。目前潍坊参加全省第二批农家乐“双改”的3县4镇5村98户农家乐已通过省旅游局检查组验收。为适应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乡村旅游职业培训。2014年以来,临朐、昌乐、潍城、青州、安丘等11个县市区获批全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42名重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第一批乡村旅游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乡村旅游业带头人,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乡村旅游建设队伍。
然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不尽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服务程序不够规范;三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一,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粗放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服务理念及经营模式落后,服务质量较差。上述问题如不尽早解决,必将影响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潍坊市乡村旅游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所从事的现代乡村旅游业缺乏基本的认识,无法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需求相匹配。乡村旅游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少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乡村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旅游现有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一般人员多、行政管理人员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少、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多的现象,乡村旅游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公关、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营等人才更少。
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较低,文化修养不足,缺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以至于无法将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
4、民族特色人才出现危机。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不足,加上对“外面”世界生活的向往,青少年对学习、传承原生文化缺乏内在动力。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最终导致民族特色人才出现“青黄不接”,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潍坊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数量欠缺,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现代乡村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性质和办学宗旨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只有在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中,才能深刻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与对接。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因此,职业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找准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与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职业教育要面向乡村旅游业,打破单一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长短结合,开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研修班,满足乡村旅游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培训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二)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促进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要建立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产业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合作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1)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人才培养过程。(2)职业院校聘请乡村旅游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参与教学工作;乡村旅游企业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攻关,开展职业培训等。旅游企业接纳旅游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企业需要,择优安排学生就业。(3)逐步健全和完善职业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育人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
(三)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改变脱离实际的单纯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坚持教学与乡村旅游实践紧密结合,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健全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使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努力打造体现乡村旅游特色的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办出特色。
关键词:卓资县;旅游;发展;建议
一、卓资县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卓资县坚持借助外力谋发展的思想理念,不断引进域外能人和外资,开发本县旅游资源。近年来开发红召九龙湾生态区,规划总投资2.3亿元,分3期工程建设,前两期工程已经完工,完成投资1.5亿元。今年3期工程计划完成投资9000万元,其目标是打造国家5A级景区。大榆树林胡古塞旅游区项目是2014年县内引进的,也是卓资县最大的旅游项目,规划总投资6.3亿元。现在正在洽谈的旅游项目还有两个,规划投资5200万元。单体招商的旅游项目6个,规划引资总额12.4亿元。
(二)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同步推进
在旅游业形成规模和“大气候”的同时,县委、政府将旅游产业向精细化程度引导,逐步与精准扶贫相衔接。其中以农家乐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发展呈三种基本类型:一是依托景区型,周边有大型景区;二是依托城市型,靠近城区;三是依托产业型,重点休闲农牧业。通过大景区开发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十个全覆盖)拉动、扶贫整村推动、政策项目促动,整体工作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局面。特别是近2年,结合“十个全覆盖”、旅游扶贫等政策项目的实施,正在打造的特色旅游村5个,从中培育农家乐示范户15户。富民农庄,是自治区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负责人乔屹基201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富海山庄,被评为自治区级3星级农家乐,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户、金牌农家乐,业主张海龙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等等。
(三)区域合作宣传促销效果明显
宣传,是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手段。几年来,县旅游局充分利用各类会议、各种媒体和大型节庆活动,多渠道、多手段、多形式开展旅游区域合作和宣传促销工作,大力宣传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有效的扩大了卓资的对外影响,提高了卓资的旅游知名度,拓展了旅游客源市场,促进了旅游效益的提升。在政府组织宣传促销的同时,县旅游局积极鼓励和倡导各旅游企业自发开展促销活动,如每年利用冬春闭点歇业之际,九十九泉、蒙古风情园等景区自发赴京津冀晋及呼市、包头等区内外大中城市开展促销,与各地旅行社和宾馆饭店对接,通过召开业务洽谈会、发放资料等形式,有效地开拓了周边客源市场,游客量逐年增加。
二、卓资县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势头很好,各乡镇部门发展旅游的热情很高,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多元化投资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我县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主要力量仍是政府出资,大量的民间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激活,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尤其缺乏大型的有实力的旅游商投资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制约了卓资县旅游开发的进一步发展。
(二)促销力度不够造成客源市场不稳定
我县的旅游资源宣传促销主要以整体宣传为主,以旅游产品为主的宣传促销仍非常匮乏,重要客源地宣传起步较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机制。尤其是在调动旅游企业宣传旅游产品的积极性,通过旅行社和大的旅游商将我县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宣传出去的力度还很不够,游客ξ蚁芈糜巫试吹娜现还比较模糊,从而造成我县旅游客源市场不稳定,主要以自驾游散客为主。
(三)投资政策不健全导致资本吸引力不足
我县多年来一直没有专门的旅游项目投资政策,外来资本在征用土地,税收,办理开发手续等方面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政策。本地能人大户纷纷兴办“农家乐”,但在种植、养殖、房屋改造等方面也没有明确的优惠性政策。没有政府政策支撑,所以导致对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吸引力缺乏。
(四)旅游业受季节性影响因素制约
卓资县旅游资源多为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影响较大。卓资县地处我国北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而且较长,夏季较凉爽而短暂。从而适宜休闲度假的时间比较短,造成了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三 对卓资县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旅游业被誉为“一业兴而百业旺”的经济产业,对地方经济具有十分明显的拉动作用;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可广泛吸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业;旅游业是促进财富流动和再分配的产业,可促进城市购买力向农村转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也被誉为是“朝阳产业”、“无烟工业”;旅游业更是一种文化产业,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可使一些濒临消亡或已经失传的民族歌舞、民间工艺得到抢救和挖掘,通过发展旅游保护、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好我们的旅游产业。
(二)科学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
立足“奔腾大黑河、秀美绿长廊、休闲养生地、文化卓资山”四个发展定位,按照“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以“两心四线十大景区”为重点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加快编制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域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好正在招商项目的专项规划,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引领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要科学规划出满足不同需求游客的精品线路,特别要注意与京津冀、呼包鄂等地区的衔接,重点从这些地区吸引投资和游客。
(三)从淡季市场出发,出新出奇,对旅游产品进行重新组合
一般而言,在旺季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服务设施等措施加以解决,但这样会造成更大的季节差异,资源闲置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我们要挖掘整合当地资源,形成不同季节,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如在淡季推出和我县熏鸡,图书有关的旅游项目,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旺季客源进行了分流,提高了游客近距离重游的机会。
(四)强化政策扶持,完善投资保障机制
完善土地供给政策和旅游财税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政策。在土地、税收、供水供电、项目审批、基础设施等方面向旅游业倾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安排旅游用地布局。在年度土地供应中合理安排旅游业发展用地。优先保障纳入国家规划和建设计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和旅游扶贫用地。乡村旅游经营户可以按规定享受小微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乡村旅游企业在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方面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同等政策。在种植,养殖方面政府要给与补贴支持。
四、结论
我县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全县要紧紧抓住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黄金机遇期,按照“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以“两心四线十大景区”为重点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并配套一批旅游基础设施,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打造休闲养生地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居民收入。
参 考 文 献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的政策背景
(1) 国家层面
于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逐步增长,同时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解决部分就业难的问题。在强调应加大旅游业重视程度的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诸如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方式、各地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国内与国际游客的需求等等,而要解决旅游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要在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改革开放、服务水平、经营管理理念,对旅游业进行综合提升,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从《意见》解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旅游产业在目前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在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重要地位、发挥其更大的带动作用的过程中,旅游人才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大量层次高、专业素养高的管理、经营、服务人才。所以,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新疆旅游人才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数量上满足旅游产业的发展外,还要提高旅游人才的专业素养。
(2) 新疆层面
2011 年 5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国家旅游局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新疆旅游业发展合作备忘录》,从各个方面为新疆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政策和条件,为新疆旅游业确立了“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定位,新疆旅游业据此提出了到国家“十二五”末,必须实现“三个一”的倍增计划:接待国内旅游者一亿人次、旅游总收入 1000 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区 GDP 总量的10%。然而,要实现此计划,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大力支持。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查阅,笔者发现国外关于旅游业人才发展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具体是:第一,分析旅游人才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第二,分析研究旅游教育及其现状;第三,研究旅游人才流失问题;第四,对旅游人才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
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旅游管理专业和与旅游专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着相对竞争优势,在就业分析中,呈现相对较高的就业率的状态,但是,较高的就业率并非体现在旅游行业中,却出现相对较高的旅游人才流失率。J.John Lennon 提出了在旅游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机结合旅游教育的知识性、职业相关性与实践适用性,对三者要保持较高的重视程度,促进旅游教育和旅游行业的高就业均衡发展。
与J.John Lennon 研究观点一致的还有Adele Ladkin,有关旅游教育和就业的研究,他认为,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点是旅游学生的就业,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就业应指导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着旅游教育的前进步伐,以行业的需求方向决定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能忽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旅游教育应该是一种职业教育和应用教育。
在对旅游人才就业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全方位、跨专业的研究。例如,深入访谈旅游专业的学生(希腊大学),通过关于学生对本专业—酒店管理所持有的态度的分析, Evangelos 提出了有关希腊大学教育中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的意见和建议。G1enn F.Ross(1992,1994,1997)通过四次问卷调查分析澳大利亚高中生以及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从被调查的学生们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旅游业对其的吸引力、个人的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潜在的旅游从业人员是高校的学生,研究潜在的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述四个方面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
2. 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1 新疆旅游业发展现状
2.1.1 新疆旅游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在 2009 年新疆旅游业受到“7.5”事件冲击急剧回落之后,经过 2010 和2011 年连续两年恢复性增长,各项指标均达到近年来的高位。进入 2012 年,这样的增长势头逐渐回归,在一系列重大政策和不断向好的外部环境下,使新疆旅游产业依然延续着平稳快速的增长趋势,新疆旅游产业在新疆经济中的产业地位逐渐提高,详见:表2—1:
直至 2012 年,新疆旅游产业在新疆经济中的产业地位继续提高,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 542 亿元,占全疆 GDP 的比重由 2011 年的 6.2%提高到 7.2%,说明对自治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0.96 个百分点。如果按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8%的比重来看,新疆旅游业距离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仅差0.8个百分点。另外,2012 年旅游总收入比 2011 年增长 31.9%,远高于自治区经济增长 12%的速度,也说明新疆旅游产业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巨大,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突显。
2.2 新疆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
2.2.1 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创新需求
(1)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
在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目标的引导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于2013年7月4日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规划管理办法(试行)》,从一定程度上对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与规划、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等方面指出了发展道路,在展开旅游开发行为之前,相关单位需要和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合作对旅游产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科学规划,从而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开发行为,以保障旅游产业高效、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2)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与体制
我国旅游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新疆作为我国面对中亚、欧洲各国的门户,具有良好的地缘和资源优势,旅游产业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改革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的步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 融合多元文化,创新产业品牌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融合多种民族文化,自古以来以“歌舞之乡、瓜果之乡”而着称。其旅游资源基础扎实,例如,民族民俗文化深厚,自然资源具有独特性等等。然而,产业品牌不够突出,人文资源利用的不够充分,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
(4) 与世界联动,与国际接轨
与世界联动,与国际接轨,是当前新疆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新疆旅游产业应逐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提升新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这对新疆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新疆旅游产业的创新需求对其旅游人才从硬件、软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来自各个层面的支撑,诸如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服务技能、管理模式以及科学技术等等,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驱动力。
3.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分析 .............. 14
3.1 旅游人才供需关系的重要性 ............ 14
3.2 旅游人才需求与供给 .............. 14
4.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建议 .............. 32
4.1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战略 ................ 32
5. 结论与展望 ............... 45
5.1 研究总结 ................ 45
5.2 研究不足 .................. 45
4.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建议
在新疆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旅游业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面临着飞速发展的新机遇。笔者结合前文的分析,在新疆旅游人才供需结构的基础上,为实现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使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更加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疆旅游人才竞争力,建立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旅游人才数据库提供参考。
4.1 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发展战略
4.1.1 平衡发展战略
新疆由于幅员辽阔,旅游人才在全疆范围内的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天山南坡产业带上的旅游人才质量和数量层次较高,沿边高寒地区和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的旅游人才相对匮乏,缺少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因此,旅游人才区域内平衡发展,是新疆“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1) 在空间上,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加强中西部地区、南北疆区域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交流,为旅游业发展薄弱的地区培养紧缺的相关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地区,对旅游人才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培养,尤其是乌昌都市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州、喀什地区,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已步入成熟发展期,是新疆旅游发展的领军力量,这些地区的旅游人才数量已初具规模,通过相关措施,使旅游人才在空间分布上达到平衡状态。
(2) 在供需上,通过市场反馈的信息,旅游人才供给方旅游高校以及旅游人才培训机构通过拓宽培养渠道,结合本地培养和大力引进,使新疆旅游人才的供需达到平衡,最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本文在对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旅游业在快速发展过程对新疆旅游人才的需求结构具有一定影响的问题,通过对新疆目前旅游人才需求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影响新疆旅游人才供需平衡的原因,通过构建新疆旅游人才需求——供给结构和新疆旅游人才需求结构名录,提出平衡旅游人才供需关系的建议,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 新疆旅游业在全疆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升高,在全疆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对新疆旅游人才需求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疆旅游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目前新疆旅游人才需求特点主要表现在层次结构从单一结构到多层结构,形式结构从正规化到在职化、继续化,人才民族类型结构从窄口径到宽口径,而要满足新疆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新疆相关部门应依据旅游人才需求特点,调整旅游人才供给结构。
关键词:旅游业;相关产业;相关部门;产业融合
从事物相互关联的哲学观来看,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行业,广泛涉及多行业、多部门,仅靠旅游行业、旅游部门单方面发展难以达到规模效应。发展旅游这一战略性的支柱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大旅游”观念,具有“大产业意识”,把旅游开发放在综合配置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的宏观范围去考虑,把旅游业的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去统筹规划,注重区域旅游产业融合(包括旅游产业的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构建“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从研究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相关部门(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建、文化、教育等)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产业融合与产业调整的途径,构建地区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支撑体系,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形成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链与产业群体。
从事物相互关联的哲学观分析旅游业发展,我们可以洞悉并把握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密切关系,研究探索和有效实施产业互动、融合的途径与对策。
一、旅游业与农业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发展旅游业对解决“三农”问题贡献很大,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一、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有利于农业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农业可为旅游业输送绿色农产品,可为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和充实现代旅游业的内涵;可为旅游者提供回归自然、体验文化的旅游产品。
3、旅游业和农业的互动与融合途径。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开发观光(旅游)农业与“农家乐”等旅游、休闲项目,建设观光农业园区,开发丰富多彩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建设旅游餐饮原料生产基地,打造旅游食品供应产业链;建立地方旅游农业产业集群,增强旅游农业的竞争力。
二、旅游业和工业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工业的拉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某些工业的附加值;旅游业的发展扩展了工业的宣传和营销渠道,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工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工业提供了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产品,满足了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工业的发展扩大了旅游业的范畴,丰富和充实现代旅游业的内涵;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
3、旅游业与工业融合的途径。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建立工业旅游观光点;建立传统手工业作坊旅游区;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生产为旅游业服务的工业用品。
三、旅游业和商业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商业的拉动作用。旅游业可带动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旅游业发展可提升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
2、商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商业的发展拓宽了旅游业的范畴,丰富和充实现代旅游业的内涵;商业的繁荣可提高旅游城市知名度和提升城市形象。
3、旅游业与商业的融合途径。树立商旅融合的观念;将商务活动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建立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在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不断完善商业服务网点,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与购物旅游。
四、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业的拉动作用。旅游发展促进交通体系的超前发展,对现代交通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需求动力;刺激了交通运输种类需求;提高了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2、交通运输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业为现代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供给推力;交通运输业发展能促进国际和国内旅游的全面发展,使旅游成为人民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3、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融合的途径。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旅游交通规划,实施交通融入战略;建设“绿色交通”“景观交通”,凸显交通景观价值;交通运输工具与旅游有机结合,体现交通的旅游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如2006年7月1日开通的青藏列车的车厢内的装饰洋溢着浓郁的藏族文化风情)和时代特色;优化交通旅游线路和交通时刻表,与旅游有机对接;衍生开发交通旅游产品。
五、旅游业和城市建设的互动与融合
1、旅游业对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建设的步伐;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特色的形成;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使城市建设有较雄厚的财力保证和更高的美誉度。
2、城市建设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城市完善的配套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城市旅游业发展;城市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旅游效应;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旅游规划与开发。
3、旅游与城市建设的融合途径。实施城市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善城市旅游环境,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将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有机结合;用旅游文化包装城市、提升城市,塑造旅游城市文明形象,增强城市的旅游魅力。
六、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融合
1、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文化是旅游的内涵与灵魂,能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与魅力;文化能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带给旅游者较高的审美体验;文化发掘为旅游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旅游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旅游是文化开发的有效载体;旅游促进文化或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旅游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有效形式;旅游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保存。
几年来,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充分开发利用湿地生态、辽河风光、渤海湾等自然资源,深入挖掘生态农业、将军故里、甲午末战遗址、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从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到策划宣传、接待服务,全县旅游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一是旅游发展规划日臻完善。2003年以来,县旅游局、赵圈河乡等单位主动参与,并积极对上协调,先后编制完成了《*县旅游业发展规划》、《辽河三角洲湿地风光旅游区规划》和《知青家园》等景区景点规划;2006年邀请中国旅游学院编制完成了《赵圈河湿地旅游第一乡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全县旅游规划体系;去年,我们又邀请各级专家共同研究编制《*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初稿已经完成,为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旅游发展构架初步形成。全县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组合总体结构是“一带、三区、十景”,一带是河海风光旅游带,由新兴至东风沿双台河、辽河及渤海组成的风光旅游带;三区分别是西部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区、中部综合性旅游功能区、东部历史文化及休闲旅游功能区;十景即*镇综合旅游景区、新兴镇双台河口综合农业旅游景区、赵圈河乡知青激情岁月旅游景区、赵圈河乡湿地风光旅游景区、二界沟镇踏浪金滩旅游景区、荣兴乡民族风情旅游景区、辽滨经济区现代工业旅游景区、田庄台镇民俗商贸旅游景区、西安镇有机农业示范旅游景区、东风镇将军故里旅游景区。三是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增加。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旅游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县旅游服务设施从无到有,服务功能由弱到强。目前全县共有星级宾馆饭店3家,准星级宾馆3家,国内旅行社2家,门市部2家,具备规模的温泉洗浴中心4家,从业人员达1.2万人。四是景区、景点档次不断提升。坚持“按规划、抓重点、上规模、有特色、出精品”的原则,以赵圈河乡湿地风光旅游景区和田庄台镇民俗商贸旅游景区为核心,以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为重点,先后新建和完善了赵圈河红海滩码头、湿地公园、盘锦知青总部、田庄台关帝庙等22个旅游景点,并在此基础上,红海滩风景区成为盘锦历史上第一家国家“AAAA”级风景区,西安生态养殖场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区,辽河绿水湾被确定为“全国优秀农业旅游示范点”,赵圈河乡和田庄台镇分别被评为全省“湿地生态旅游乡”和“民俗商贸旅游特色乡镇”。五是旅游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0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到20*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2.4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30倍和120倍,餐饮娱乐、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也随之飞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县旅游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先进地区相比较,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急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各景区、景点开发档次低,旅游主题不突出,区域特色和地域精神没能充分体现,缺乏休闲娱乐设施和文化内涵。二是缺乏旅游专业人才,行业管理相对粗放,旅游服务品牌没有真正形成。三是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对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和群众致富增收的贡献率还比较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思路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县人大十六届一次会议精神,结合我县旅游工作实际,不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确定我县今后发展旅游业的指导原则是:开发资源、打造精品、突出特色、全国营销。开发资源,就是开发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发展新兴的旅游业态。打造精品,就是旅游景点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把产品做精、做细、做强。突出特色,就是打湿地生态品牌,走休闲度假之路,打造独一无二的旅游产品。全国营销,就是把我县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加入全国旅游营销联盟,进而使我县的旅游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按照这一指导原则,我们在工作中要树立一个观念,坚持一个目标,实施一个战略。即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坚持建设全国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第一县的目标,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举全县之力,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把旅游业建设成为牵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强势产业,全力构建我县旅游产业化体系。
有关资料显示,2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达1.09万亿元,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32亿人次,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2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7771亿元。全国旅游经济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高于全球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到2015年将成为世界最大旅游国,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将进入爆发性增长期。同时,国务院最近对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作出调整,并出台了《职工带薪休假条例》,这对我国旅游产业而言,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因而出现,而对我们来说,无疑将是深入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建设全国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第一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必须抓住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要采取多种方式,突出我县特有的湿地生态特色,牢牢把握假日调整带来的大小旅游高峰期增多、中短途旅游者增多、寒暑假季节性游客增多的有利契机,在全面改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着力做大做强休闲旅游度假产品,彻底改变以往黄金周期间景区人满为患而平日里游人稀少的现象,强化休闲度假功能,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满足中短途游客的新需求。发展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既是我们的目标,同时也是对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定位。
必须加快构建旅游产业化体系。推动旅游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单点式向集约化转变,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积极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努力实现旅游业的大跨越、快发展。要突出精品意识,在严格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资源的同时,努力挖掘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建筑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并使之互相交融,丰富旅游内涵,彰显独特魅力。要坚持统筹规划,做到联动互补开发,合理配置资源,形成集湿地风光、生态农业、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县域旅游大格局,做好县内外各景区(点)的贯通。要突出生态特色,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人文与生态并举,全力构建自然负载人文、人文渗透生态的现代化、生态型旅游区。要关注细节,解决好景区(点)厕所水源和排污设施;要建好游道、桥宇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高游客遵守相关规定意识,要建立各种紧急援助机制,妥善处置各种突出事件,把我县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县。
必须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来抓。一方面通过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开发,增加景区、景点,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旅游业收入,创建全省旅游强县;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进旅游产业化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和拉动作用,牵动县域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兴旺,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力度,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大手笔运作。要把我县的旅游业纳入全省乃至全国的大格局、大管理之中。要强化我县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设计和宣传推介工作,举办好各种节会活动,不断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和认知程度。在给予必要的引导性资金投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名企、招大商,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大规模科学开发利用,对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快速推进实施,确保县域丰富旅游资源早日转化成为加快发展的巨大经济优势。
三、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做好红海滩风景区封闭管理工作。景区封闭管理既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保障游客安全,又能提升景区档次、增加旅游收入,必须加快实施进程。对此,赵圈河乡及相关部门要善于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通过购置电瓶车、发放作业用车通行证等办法,积极配合景区,认真研究解决办法,确保今年“五一”之前对红海滩风景区实行封闭管理。同时,要科学规划景区大门及停车场的选址,并提早实施启用。
二是要做好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按照引进工业项目的做法,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全面推介我县独特的旅游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前来投资,组建大集团,促进大发展。近期要加快与福建新恒基集团、鹤海苇业公司的协商洽谈,加速推进赵圈河湿地整体开发和温泉旅游度假城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要推进全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初稿已经形成,近期要继续征求各方面意见,抓紧对《规划》进行研究和修改,及时聘请专家评审并提交县政府和县委审批通过。要组织好《规划》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乡镇的沟通衔接,促进旅游产业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部门产业规划和乡镇旅游业规划的协调和相互承接,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1 黔东南地区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西江千户苗寨是黔东南民族旅游中最具特色的景区,就黔东南西江景区而言,随着2008年第三届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黔东南西江景区的召开,政府集中有限的财力投入1.2个亿,有效地改善和提升了西江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水平,西江景区在交通、环境、服务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完善,游客总量、旅游综合收入均呈现大幅增长。从上述实例以及黔东南民族旅游发展的整体状况来看,政府认真规划,积极探索,勇于开发,确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一,从战略上重视旅游业发展。
一是明确黔东南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根据资源性质、特征和面临的机遇,黔东南州早在跨入新世纪之初就确立了建设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大州的战略目标。二是确立了建设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大州的战略。
第二,从规划上统筹全州旅游发展。
根据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黔东南旅游业发展定位为:建设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大州。在充分发挥各地特色的基础上,对各县旅游资源予以整合,重点建设三条旅游线路,即以凯里为代表包括麻江、雷山、台江、剑河、丹寨的苗族风情旅游线;以国家级舞阳河风景名胜区为中心包括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以及三穗、剑河、台江等一部分景区景点的旅游线;以黎平为代表包括榕江、从江、天柱、锦屏的侗族风情旅游线。重点推出生态旅游和苗侗民族风情两个旅游品牌,对外塑造品牌形象。
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一些薄弱环节上仍有不足:旅游城市的可进入性,旅游景区的交通建设,旅游目的地的通讯、邮电、商业、紧急救援等机构的建设,旅游厕所、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与销售,旅游规划水平,高级人才的供给,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都还需要政府切实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扶、帮、推”方式,增加有关投入,力求取得突破。
第四,增加旅游财政预算
黔东南民族旅游发展在预算上明显滞后:总体旅游预算规模小,影响整个旅游开发建设,导致产品设计滞后;总体促销预算规模小,影响旅游市场工作,导致产品销售滞后。两者结合作用,导致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形象不够鲜明、竞争力不强。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切实加大政府投入。
2 黔东南地区民族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对黔东南地区旅游业规划指导不强、开发不足。
黔东南地区的景区同化现象严重,苗乡侗寨产品单一,差异化不明显,除了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外,民营企业投入旅游业的力度还有很大的差距。从项目开发来说,项目内容过于单调,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导游人员缺乏,游客到景区只能“走马观花”看看苗寨、山水实景和歌舞表演,旅游文化内涵和相关旅游活动不丰富。
第二,政府对黔东南地区旅游业管理及培训不足。
旅游景区的等级划分、旅行社的经营许可、住宿地点的等级划分、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方面,政府都没有一个明确严格的管理标准。在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方面,政府不够重视,投入的培训资金不多,培训力度不大,导致黔东南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服务需要和旅游咨询服务需要。
第三,政府对黔东南地区市场营销投入不够。
旅游资源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还不够科学合理,这根源上是政府投入不够导致的。由于地处西部待开发民族地区,因此在景区的联合开发中,在宣传经销上,旅游招商引资上,都存在不科学的现象。2010年全州接待入境旅游者10.01万人次、国内旅游者1502.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9.72亿元。相比其他景点,这个数字还远远落后,所以需要促进市场营销,改进营销方式,增强知名度。
第四,政府对黔东南地区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不够。
旅游业发展中,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是非常重要的。要发展旅游业,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景区的可进入性问题,即交通问题,还必须建立相关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黔东南民族旅游发展在这方面明显滞后:总体旅游预算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差,产品设计滞后;总体促销预算规模小,影响旅游市场工作,产品销售滞后。虽然州政府做了以上努力来加大黔东南州的旅游投入,但用途繁多复杂,资金方面还不够支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3 黔东南地区民族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完善对策
第一,政府要将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制定发展规划己成为政府发展民族旅游业的首要职能。对于黔东南地区,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民族旅游发展规划。黔东南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广,高密度,大聚集,有数百个原生态苗寨、侗寨,民族特色鲜明,为了发挥整体优势,要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州成立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做好旅游资源评价、旅游产品策划,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制定规划对保护和开发当地民族旅游文化也是十分有益的。要大力发掘地方、民族文化的精华,如苗舞、侗歌、摊戏等,努力提高黔东南州民族旅游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制定政策法规对黔东南地区旅游行业进行管理及培训。
政府要对旅游行业进行调控和监管,必须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在人才培训上,要加大投资,创造条件创办旅游学校,吸引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同时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第三,政府需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
政府要制定详细的旅游形象宣传和市场拓展营销计划,投入大量的资金强力促销。要宣传最具魅力、最能体现民族风情等黔东南州独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一是启动黔东南形象片的摄制。强化黔东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公众传播;二是强化市场营销。继续巩固与重庆、长沙、上海、广州的战略合作关系,按照旅游市场营销规律,通过旅游商选择媒体,强化产品形象的市场传统;三是网络营销。加快“原生态黔东南”旅游网站的建设,逐步实现营销向网络信息化转变。
第四,政府加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点,着力营造优良旅游坏境。
要广泛搜集相关投资信息,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同时要利用金融贷款投向旅游业。必须由政府带头,精心打造龙头景区。重点抓好镇远古城、西江、肇兴和下司的提升与完善、抓好环雷公山自驾专线旅游公路建设和黎从榕综合旅游区建设,要形成肇兴、岂油、三宝、隆里、三门塘在州内的旅游产品组团,形成旅游景区链。同时要抓好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一是要解决进州的交通问题;二是旅游公路沿线要按国家标准完善标识系统建设;三是全州要建立资源共享的现代旅游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网络订购、服务、管理;四是狠抓要素产业建设,重点做大酒店业、扩大购物业、提升餐饮业、丰富娱乐业。
4 结语
从高层面来看,发挥政府作用,实际上就是加强公共行政管理,解决在公共管理领域内的诸多问题。研究旅游业发展当中如何发挥政府作用,实际上就拿准了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发展旅游业,必须采取对策的关键。在黔东南州民族地区,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推进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切实加强政府在旅游中的职能,推进民族地区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JK0096)
[作者简介] 全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陕西 西安,710055
[中图分类号] F59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2-0047-0004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旅游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关天经济区)历史文化悠久,地形地貌齐全,旅游资源丰富,是国际、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当前,关天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正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
一、当前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一般认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关联带动强,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关天经济区内主要城市的旅游业均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因此,进一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激发出更多的效益增长点,是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程度
关天经济区的设立,其根本目标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来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缩小发展差距。在关天经济区内,客观上由于行政区域的设置,导致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都相对独立,地域观念仍然很强,使得各地方的旅游业发展基本上仍停留在各自为战的层面。因此,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提高产业集群程度,使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经济区的旅游竞争力,缩小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差距。
(三)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旅游形象
关天经济区内,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以及辐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形象也不同。旅游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对于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天经济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打造“关中—天水旅游”区域品牌的需要,通过宣传经济区历史悠久的灿烂文明和动感现代的城市魅力,展示经济区既恢弘大气又灵动活泼的风采,把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一,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带动示范效应。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一)促进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多元机制正在不断健全
为了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1]的目标,各地旅游局、相关旅游企业发起了相互协作的倡议,开展了一系列学术论坛和旅游推介、营销活动,促进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多元机制不断健全。2009年9月,西安、天水两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2010年2月,西咸新区建设正式启动;2010年4月,首届关中—天水旅游局长座谈会在西安召开,15个城市的旅游局长签署了《关天经济区域旅游城市2010年合作行动计划》,并随后推出了极富特色的10条精品旅游线路;2010年5月,连接西安—天水两地的“麦积号”旅游专列正式通车;2010年6月,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四市旅游局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签署《新丝路模特重走丝绸之路合作协议》,以共同宣传丝路旅游;2011年11月,改扩建的西宝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所有这些措施、机制在构筑经济区旅游共同体、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方面奠定了实质性基础。
(二)城镇群的梯度式分布提供了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网络格局
当前,经济区内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陇海沿线梯度式城镇群已具雏形,这为经济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网络格局的地域支撑。首先是核心城市“大西安”的构筑。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大都市,旅游业作为西安的支柱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已较为成熟。因此,西安可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等级较高、现有发展基础较好等优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开发;其次是次核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对宝鸡、铜川、渭南、商洛、天水等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发展历史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使这些重点城市都能成为促进区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好载体;最后是卫星城、中心镇建设。对于区域内的其他辐射城市和地区,比如杨凌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开发出既能体现地域特色,又能满足游客深度体验的旅游产品。
三、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加强总体安排和顶层设计,实现旅游规划向前瞻性、科学性转型升级
旅游规划的转型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前提。旅游规划体现着一定时期内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规模、产品开发、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等一系列重要指标的总体设计,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经济区内各地区以往的旅游规划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缺乏产业融合、缺乏资源整合以及重大项目合作建设等系统的策划。自2010年15个城市签署《关天经济区域旅游城市2010年合作行动计划》后,《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并未出台。因此,在旅游规划方面,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市场定位、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避免同质化和重复建设,不断提高旅游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使旅游规划的编制、实施真正落到可操作的层面,引导区域旅游业成功转型升级。
(二)推进规模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向集群化转型升级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实质上就是要提高旅游产业的集聚度、增强旅游产业的关联性、优化旅游产业的价值链。目前,关天经济区内旅游产业基本的运行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点线式”,也就是旅行社根据市场需求将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和旅游服务等设计成旅游线路的形式提供给游客。这种运行方式只体现了旅行社的主体运营地位,而旅游景点、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都是间接地和游客发生联系,这使得区域内旅游业的总体结构仍有明显不足,产业要素发展不平衡、要素内部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实现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化体现在:一是要积极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使区域内旅游产业资源形成规模化和集群化的体系,围绕产业集群形成关联网格,逐渐形成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组织有序、合作紧密的布局结构。二是要整合区域间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景区集群,发挥精品景区的支撑和集聚作用。促使景区集群内部的“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得到很好的释放,以此来增强旅游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三)推进数字化建设,实现旅游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等方式向信息化转型升级
信息化建设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有效利用新兴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已成为各行业突破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业也不例外。当前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旅游业为游客提供更周到、更便捷、更丰富、更人性化的服务,而且是实现旅游企业生产、管理、经营以及信息传播现代化的有力助推器。关天经济区要大力推进数字化管理,建设经济区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内旅游网站资源,一方面实现管理、营销、推广、咨询、投诉等多功能一体化;另一方面,方便游客个性化定制,为游客提供更多现代化服务。
(四)加强文化资源开发,实现旅游形象向整体化、品牌化转型升级
文化资源开发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关天经济区富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主要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麦积山等宗教文化;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2]。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天水等区域形象分别为“世界古都”、“第一”、“炎帝故里”、“药王故里”、“华夏之根”、“伏羲故里”等等。因此,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在本质上是同宗同源的,如果进行系统协调开发,会使旅游感知趋向统一。根据区域的文化资源特征,在营销推广、形象塑造方面,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最终形成独具品牌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五)推出特色产品,实现旅游产品向优势互补转型升级
旅游产品特色化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从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角度来说,经济区必须将着眼点放在要素禀赋上,在整合旅游资源时,要充分体现产品的独特性,既要有特色项目又不会产生近距离的替代产品[3]。比如开发建设“秦岭北麓休闲度假游”、连接黄帝陵、炎帝陵、伏羲庙的“寻根问祖游”、“杨凌—天水高科技农业观光体验游”等等,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完善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六)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功能向社会化转型升级
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旅游业调结构、转方式最终都要落脚到惠民生上,经济区内客观存在着对旅游资源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粗放式的经营管理和急功近利的建设,也使得部分区域内的旅游环境被破坏,每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各景区看起来是人山人海,但实质上经济效益低下、社会总成本增加。因此,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必须是适应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的。事实上,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旅游业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新时期民生发展的一些特征。旅游业的功能已明显超出了经济范畴,旅游贡献也早已打破了增收创汇的单一的经济概念,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缩小地区差距方面、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方面、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旅游业综合功能日益明显,这也意味着作为经济区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必将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