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留守儿童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

时间:2023-01-21 20:4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留守儿童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留守儿童教育

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社会;学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61-0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外出务工。而随之问题是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缺少亲情和家庭的关爱,使他在生活、学习及性格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如何使其在生活学习中健康地成长,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一方面他们缺少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另一方面就是教育的缺乏。由于长期的家庭教育的缺乏,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和性格都有别于正常家庭教育的儿童。性格及行为处事易走极端,而此时学校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所以学校和教师更要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留守儿童的概说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较多,大批农民工流入城市,所以留守儿童较多。"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人数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1]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由于监护人的监管不到位,致使儿童在健康与心理方面受到很大的侵害,留守儿童犯罪事件屡见不鲜,家庭教育的缺失逐渐升级到心理健康人格的缺失。虽然这只是少数,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确实刻不容缓。

2.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造成留守儿童教育得不到保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父母均都外出打工,由间接监护者抚养,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再者监管不到位,沟通较少,从而学习成绩低,性格大多内向。另一方面,孩子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而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学习,导致孩子学习效率低下,缺少自信心。根据中央教科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百分之十,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2]

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

我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从儿童自身与社会外界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儿童的自身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从心理着手,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从而需要学校老师及监护人的帮助,班主任和代课教师是学生在校园中接触最频繁也是最重要的人。让他们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最为教师,一定能够要给他们送去慈母般的温暖。留守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他们在不知觉中发现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学校就是他们的家。[3]首先教师应对班级中的留守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通过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从而更好地教育教学。与留守学生做知心交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平时多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及行为习惯,在学习上多加鼓励和引导。对学生不正常行为要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师生的关怀。2、在生活中给予温暖及帮助,要时常考虑到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关注学生的情感内心的变化,由于亲情的缺失,学生内心会常感孤独,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3、更好地与监护人沟通。一方面与外地务工的父母常练习。另一方面与留守的监护人常联系,希望他们更好地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

其次是社会方面,政府应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的接受义务教育。农村中小学普遍激素条件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蹲完善其基础设施,让留守儿童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互相配合,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方法措施得当,这些问题是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留守儿童也能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留手儿童发展的许多问题,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4]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即应当高度重视起来,共同尽一项社会责任,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留守儿童的明天就会更美好,生活就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胡丽丽,观察与思考,新浪新闻,2006年

[2] 宝林镇、邓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007年

第2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3、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安全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4、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更是经济体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有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为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殷世东,朱明山.中国教育学刊[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88-90.

第3篇

关键词:社会流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留守儿童。本文对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4个月以上,留守在家的18岁以下的儿童。

2.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个基本类型,分别指个人或社会价值变化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位置是否有方向上的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则这种社会流动可以称之为水平变化;相反,则称之为垂直流动。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

从社会流动视角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保障问题上的困境包括水平流动困境和垂直流动困境。水平流动困境包括:(1)流动产生的亲子分离,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缺少完整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照料不健全,与非留守儿童相比面临更多压的心理问题与力。(2)家庭教育支持不足,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垂直流动困境包括:(1)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获得上处于劣势,影响教育推动其进行社会垂直流动的作用。(2)教育分层功能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借助教育实现社会垂直流动的可能性减低,教育成就贬值。

三、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困境成因分析

1.水平性流动障碍。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背景对儿童教育机会的影响以及高考制度中户籍制度的限制问题,水平性社会流动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问题的一个不能回避的视角。(1)人口流出地教育保障不足。第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问题缺少政府在宏观层面的支持和相应的引导。第二,学校未能落实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保障措施,不能承担其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中的相应责任。第三,地方经济不够发达,不能有效吸收和容纳当地剩余劳动力。(2)人口流入地的社会排斥。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发生在社会群体之间,是指强势群体或者主导群体,对于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或者贫弱群体,在意识和制度(政策法规)等层面上的排斥。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由于教育的属地管理原则,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面临着户籍制度的排斥,农民工子女不能在流入地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或者即使选择了在流入地上学,也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积极性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2.垂直性流动障碍。教育对于垂直性社会流动的作用既受先赋性因素的影响也受后致性获得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对社会垂直流动中的作用面临着先赋性优势不足与后致性获得乏力的双重障碍。(1)先赋性优势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先赋性优势主要受家庭及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流动方向大部分为从乡村流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低、劳动量大的工作,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优势与城市和非留守儿童相比处于劣势。另外,农村儿童的发展受到农村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制约,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农村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其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仍处于劣势,因而农村留守儿童具有的社会网络与身份团体对他们以后的发展而言并没有突出的优势。(2)后致性获得乏力。农村留守儿童后致性获得受到政策环境制约和自身发展动力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在教育体制上,由于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农村儿童教育获得不足,教育分流体制降低了农村留守儿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农村儿童的发展影响深远。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市场及从政区域之间的的政策性限制,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在就业上仍处于劣势,农村大学生的发展困境也造成农村对教育的信任危机,降低了教育对于农村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农村留守儿童主动追求教育改变社会阶层的动力不足,形成了教育中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固化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代际流动。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保障措施的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要改变留守儿童在教育体系和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弱势地位,畅通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流动的通道,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等微观主体的积极努力,也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社会的引导。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政府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问题上的统筹协调作用,改革教育体制与相关配套制度,建立长效发展机制:(1)将留守儿童教育保障问题作为一项单独制度纳入教育体系。(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保障随父母流动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权益。(3)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就地吸收剩余劳动力,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4)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公正发展,促进农村儿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公平。

2.推进“家校联合”机制建设。推进“家校联合”机制建设,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家庭教育责任的回归,为农村留守儿童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1)发挥学校纽带作用,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微信群、定期召开家长见面会、开设亲情热线、亲情室等方式保障学校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2)学校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心理辅导室、定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等。(3)采取强制性措施保证家庭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推行监护人监护制度和培训制度,提高家长的监护意识。(4)是家长之间建立互助监督机制,一方面团体意识会对家长的起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团体内部的互帮互助作用,更好的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益。

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社会文化建设、舆论宣传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精神文化关怀;通过公益组织、慈善活动、社会捐赠等提供物质支持,解决一些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爱心课堂、师范类学院互助机制等,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4.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注重心育。各项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以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切实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强以自信、自律为内容的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心理素质,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问题是在社会流动中产生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也应该从改善其社会流动机制与流动环境入手,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作用畅通社会流动机制,通过“家校联合”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流动创造良好教育环境,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社会支持,以留守儿童自我为中心,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教育。

作者:白帅男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敬忠,潘璐,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王甫勤,西方社会流动研究综述,兰州学科,2008年第8期,总第179期.

[3]褚宏启,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如何促进社会融合与社会稳定,[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Vol.36,No.16,P15-P18.

[4]杨菊华,人口流动与居住分离:经济理性抑或制度制约?,[J]人口学刊,2015.01.003.

第4篇

摘 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要解决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必须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0-01

1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教育水平低下,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河南省农村,很多地方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是很薄弱的。一些农村的中小学里甚至只有最基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音乐、美术、计算机、体育等方面的授课老师十分缺乏。有的学校只有几个老师,一个老师要教授多门功课,老师的教学负担十分沉重,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多加关注留守儿童,学校也很少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关怀,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1.2 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单一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或至少有一方长期外出,减少了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且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基本没有美术、音乐等有助于其全面发展方面的教育内容。只有少数老人教孙辈一些简单的手工、儿歌或是讲一些民间故事,很多故事还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很难起到教育作用。

1.3 留守儿童普遍学习成绩差,自律性差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管理的疏忽,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得不到重视,因而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以河南省为例,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留守儿童大多年龄较小,缺乏自律意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诱惑缺乏抵抗能力,成绩越来越差,又会受到老师的训斥,同学的孤立,使他们感到自卑,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2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贫穷地区,这些地方师资力量缺乏,学校除了常规管理之外,很难对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其次,教师育人缺少关爱。教育部对那些偏远贫穷的农村学校的投资少之又少,学校的发展缺少资金上的支持,甚至拖欠教师工资,这就直接导致老师的教学热情减退,很难全心全意地去教学,教育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2.2 家庭方面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影响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甚至对父母产生误解和怨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新的家庭环境基本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无人监护三类。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没有考虑自己孩子的自身情况以及监护人的教育能力、经济能力等因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频出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

2.3 自身方面

首先,自信心不足。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长期下去,问题压在心中得不到解决,因而较非留守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其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难以得到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再加上他们年龄小,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自我约束能力差,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留守儿童容易产生道德行为偏差。

3 解决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3.1 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

要强化政府职能,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人,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使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多出台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如加快户籍制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减免学杂费、书本费等。要充分发挥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与关爱,借助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使社会各界都更加了解留守儿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3.2 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

学校应该多吸纳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创造积极的条件,为老师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鼓励老师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加强老师和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多作指导,在生活上也应多加关心,在情感上多加激励。老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以增加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3.3 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

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对子女的教育质量不重视,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没有用,觉得还不如让子女早点打工赚钱。针对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偏差,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与培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次,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家长在选择监护人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果自己子女自律性较好则可以交由祖辈监管,如果自律性差的,应安排在孩子心中有影响力、有威信的其他亲属作监护人。选择其他亲朋好友作监护人的,应选择那些有一定教育能力,同时家庭负担相对较小的。

3.4 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首先要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让一些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作演讲,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校应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成本;教育投资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开始进城务工[1]。然而,由于农民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城市住房、交通、生存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农民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让他们在祖父、祖母等的照看下学习与成长,于是留守儿童这个现在被大家广为熟知的群体就产生了,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人们常说:“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 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等对儿童性格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对这些留守儿童而言,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缺少了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缺少了正常家庭环境的氛围,使得他们不管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很多问题。而且,由于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祖父祖母等代为照看,由于祖父祖母教育知识的匮乏以及代际沟通的影响,更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比如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辍学现象比较严重、违规违纪现象比较多、人际交往能力差、情感相对比较冷漠等。而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主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本,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我们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去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教育成本的理论概述

成本是指从事一项投资计划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总和,而教育成本则是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不同的学者对教育成本有不同的划分与汇总方法,一般认同的分类为(见表1)[2]

教育成本是衡量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对教育消耗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教育成本有助于确定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合理分配,也有助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投资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运用教育成本理论分析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成本问题,有助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从而促进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

表1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成本分析

1、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里儿童的教育成本太高,主要表现为直接成本。一方面,送子女到城市读书需要收取高额的转校费;另一方面,城市的生存成本普遍偏高,儿童在城市中的衣、食、住、行等无疑会加大父母工作的压力。同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附带着很多间接成本,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即使儿童在城市上学,但是却不能在城市参加高考,而城市的教学内容与农村的教学内容又有很大差距,这对儿童的高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孩子在缺乏亲情、缺乏家庭教育,缺乏正常生活氛围的环境中长大,使得他们对父母的感情淡薄,与父母的感情交流较少甚至存在一定的障碍。而且,儿童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有发展的关键期,错失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知识学习、道德品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问题,这些都是父母外出打工所要付出的间接成本,所要付出的代价。

2、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

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言,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都是高于高等教育的,但是我国一直有“轻初等重高等”的现象,这是由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资回报期高于高等教育而造成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对社会的高收益性决定了我们应该加大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资,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其次,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由中国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而引起的,缩小城乡的差距,加快农村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城乡差距的存在以及城乡发展的进行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是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解决的,这就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长期性。然而,由于留守儿童是农村未来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及早解决对整个社会发展都是有利的。最后,留守儿童心理、身体的发展与成长有自己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等特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及时性的,如果错过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机,是没有办法弥补的。因此,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高收益性、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长期性、留守儿童教育的及时性等几方面充分表明了政府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教育的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儿童教育质量、培养农村发展优秀人才的关键。对教育的投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是最先了解到儿童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情感状况的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班集体里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的试卷、作业、日记等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态。因为学生的试卷、作业、日记等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学生的能力、态度、价值观和性格特征,如果老师能及时的给予学生安慰、鼓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很多老师精通于专业的教学知识,在对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的处理以及运用心理学等知识来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上很欠缺,而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严重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老师的培训,不仅是专业教学能力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及时捕捉与解决儿童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的的能力,从而让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以帮助,更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因“缺乏家庭的关爱,缺乏正常的家庭氛围”所带来的情感问题和心理问题的阴影,让老师不仅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人,更作为他们的“心理咨询师”、“情感倾诉人”。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班集体的影响,建立班集体的良好氛围与文化,比如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让留守儿童在班集体的影响下,在学生与老师的关爱下,把班集体变成一个温馨的家,把老师与学生变成可以倾诉心声的人,从而能够让他们健康茁长的成长。

(2)政府应加强家庭教育培训与咨询机构的建立[3]

留守儿童在学校中的教育一般是在教师的教导下完成的,而在家庭中的教育则是在祖父、祖母等监护人的照顾下完成的。但是祖父、祖母等监护人的观点、思想等比较落后,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所以政府应更多的建立家庭教育培训与咨询机构,这种机构应该不仅为老人提供新观念、新思想的培训,更是对他们教育方式的培训、关爱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培训。同时,这里也应该成为儿童除了学校之外的健康成长的乐园,给他们提供父母式的关爱,为他们及时解决问题。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本身应努力调整自己的情感、心理和生活状态,让自己向积极的、健康的方向去发展。同时,也需要我们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大力关注与密切合作,为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优质的资源。

参考文献:

[1]马红萍,谢东水.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8(17).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4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第6篇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留守学生的父母

教育认识上的错误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父母却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许多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清楚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真正涵义,把教育问题只理解为学校教育,也只寄希望于学校、推托与学校,大部分人对孩子的关爱只停留在物质层次,忽略了孩子必不可少的情感心理关怀、品行和道德培养。

2.留守学生监护人

重养不重教,难当教育管理的责任监护人通常是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称为隔代监护。他们大都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吃饭穿衣,但求物质、生活上对孩子的满足,而其它方面,农村老人自己文化水平就不高,想管也管不了;单亲监护人的劳动负担都很重,过重的劳动负担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会缺乏耐心;其他的亲戚之类的监护人,也对孩子深不得,浅不得,唯恐其因父母不在而感觉“寄人篱下”,各方面不敢苛责,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

(二)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学生是伴随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而产生的,这要求传统的农村学校教育适应时代变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有应对之策。然而,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并不认为这是很要紧的问题也就不那么重视,显然他们还未意识到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只是认为留守学生难教难管,也对此类问题抱着习以为常、抱怨、推托的态度。教师对此问题受精力、能力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限制,而农村学校则是因为经费严重短缺,而且教育编制紧张而无力顾及。

(三)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时间上,农村留守学生比流动学生出现的稍微早一些或几乎同时出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单指流动儿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成了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对地处偏远农村的留守学生却极少关注。流动儿童身处城市,因为媒体关注而获得舆论的支持,才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农村留守学生困难进入媒体的视野,还缺乏社会表达途径,得不到舆论的支持,因而很难成为政府的议题。但即使在这个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政府也没有就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采取实质性的的措施,缺乏相关的指导政策和经费保障。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支持动力不足

1.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方面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但还是主要停留在对他们生活条件等物质基础上的关心,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安全守护等精神层面关注的少,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尚未引起广泛重视。调查发现,长期以来,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存在着狭隘认识误区,表现在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重点是生存权利、生命安全的保障,忽视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教和全面发展需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来共同互动应对。社会组织发展度不高,没有发挥出政府“减压阀”和“调节器”应有的作用。

2.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社会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正常家庭而言,父母充当了阻挡不良社会风气的第一道防线,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当生活在复杂混乱的社会环境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害,教育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地区网吧、台球厅等游戏摊点成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娱乐的主要场所,加之农村地理位置偏远监管力量薄弱,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的制度规定执行不好,使农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并增多了沾染打架、赌博、抽烟等不良习气的社会风险。

(二)学校方面没有力行教育管理全部职能

1.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滞后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素质能力拓展,但是以考论英雄的方式没有改变。农村学校办学思想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偏差,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干预,使学校缺少提升素质、培育德行的良好环境,使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的学习书本知识,素质教育形成了历史欠账,在成长中很难弥补。对非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或多或少为提高孩子的素质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如培养业余兴趣、开发智力等,但是这受到家长的自身认识和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本身就缺少家庭教育的第一道关口,当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不良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在所难免。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

学校与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能否有效衔接,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引起的各类问题,如性格上的、心理上的、社交上的等等,需要学校和家庭间的有效衔接,以求学校教育中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调查看,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沟通联系不密切,尤其是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不具备实现两者沟通客观条件,学生家长不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错过了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这无疑加剧了学校和家庭间脱节现象的发生。学校与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当两者间沟通不畅,学校教育中缺少对留守儿童真实情况的了解,失去了知识教育外培养的针对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并放大。

三、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

(一)家庭层面

1.父母要提高认识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教育,生活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若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因此,随着流动儿童在城市受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出务工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小学至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说来更需要父母的关爱,不要仅仅以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2.提高家庭教育责任感

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作父母的外出之前务必做好孩子的安排,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慎重选择孩子的监护人,而且尽可能选择有精力和能力乃至素质高一点的监护人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要协调好监护人、孩子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嘱托监护人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尽量经常的与孩子交流各方面的情况,积极营造完整、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学校层面

1.学校需要介入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功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给家长及孩子监护人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可以通过印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剪贴各种有关家教的资料等,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唤醒对子女全方位教育的责任,或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或常用电话与在家的孩子及其老师多沟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引导家长处理好家庭各项职能之间的关系,对外出务工和教育孩子应作全面考虑,慎重对待。

2.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

第一,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学生”要关注、鼓励和帮助。第二,学校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尽量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给这些孩子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第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同时,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第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学生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定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第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

(三)政府层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关注

政府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而且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较好的生活、住宿条件;针对学校周围的游戏厅、网吧、出租小说的书屋、小餐馆以及游戏娱乐场所,出台强制性的措施,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重新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要增添专职生活辅导教师的配置;整合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

2.要加快推进相关立法

第7篇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看孩子的老人大多是文盲、半文盲,难以全面担负照看孩子的重任。这些孩子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独的花朵”。他们因家庭关爱和教育环节的缺失,造成身心发育的不健康,还有隔代教育带来的人格发展的严重缺陷,有的甚至造成心理障碍,贻害终生。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基本现状:留守儿童比例较高

本文以嵊州市下王镇为例,那里地处偏僻山区,全镇下辖19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34万,其中劳动力人口7814人(外出经商务工人口约为5000人),劳务输出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图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养儿女读书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该镇中心小学最近两年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校学生467人,其中“留守学生”317人,占全校总人数的67.9%;父母双方一人外出打工的有117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5%;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有20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2.8%;父母常年(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的有255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7.3%;父母短期(半年以下)外出打工的有41人,占全校总人数的16.3%。2010年该校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较2009年又有所增长。这些孩子在父母外出之后,绝大部分孩子都和爷爷奶奶生活一起,而爷爷奶奶又普遍感到隔代抚养力不从心,难以担负起教育和监护的责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特征

1. 学习有困难。由于交通闭塞、地理分散、信息传递不畅、社会服务不周等多方面原因,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着农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观念,由于大量劳动力输出产生的短期经济利益,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盛行,因此大部分农村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习得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家中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强化,部分留守儿童回家后甚至完全忘记了教师的要求。由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他们中间有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无力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孩子问题越积越多,成绩越来越差。调查显示,在所有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在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占了60%以上。

2. 道德有偏颇。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只要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认为自己尽到了责任。正是这种有缺失的教育,使得部分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方面比非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问题。调查显示,“73.6%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更难调教”。这些孩子难调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情感上与老师和社会所倡导的优良的思想道德相抵触。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少父母在道德行为方面的严格要求和部分监护人的娇惯和放纵,往往怕苦怕累、贪图安逸,这使得艰苦锻炼、积极向上的品性得不到发展。不良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爱撒谎、小偷小摸、骂人;乱花钱,不知道勤俭节约;喜欢惹事,打架斗殴;不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抽烟、赌博等。调查显示,留守学生在校思想品德表现在中等及以下的占留守学生总数的30%以上。

3. 心理有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漠、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寄养儿童与隔代教养儿童在人格上更为敏感多疑。调查显示,50%的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心里感到难受;15%的儿童感到孤单无助被抛弃;60%的儿童苦闷与不快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80%的儿童有心理话和同学或朋友述说;90%的监护人表示“从不与儿童谈心”“只照顾生活,别的不管”;只有5%的儿童有烦恼才和监护人述说。

4. 安全隐患多。由于是在农村,经过学校的路段一般并没有明显的提示车辆减速行驶的标志,更不用说设立交通亭,池塘、水库、河流、石灰坑等处几乎都没有设置警示牌和水深的数据牌等。特别是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离开学校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这其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出安全事故。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也关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尤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

(一)家庭要努力履行其职责

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与不良人格特质、行为问题、学业不良相关,且后三者密切关联,相互影响。调查显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的监护人,最好留一人在家,以维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星期交流一次。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家长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任课老师、监护人经常性地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让家长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学校教育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渠道。农村中小学要抓住布局调整的良好机会,大力发展和建设寄宿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远和家人无暇照顾的困难。

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向校外延伸。下王镇中心小学在几年前就根据留守儿童比较多的现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以留守儿童为抓手进行养成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学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机制,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成立爱心基金会,为留守儿童找“家长”,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和感恩教育,并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学校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知法、守法。

(三)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极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配合,协同努力。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更加切实地担负起责任。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政府要科学规划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学校设施投入必须纳入经费预算,建立和完善财源稳定、资金充足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将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员、服务员、心理咨询员列为学校工作人员的正式编制,保证他们的收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取消义务教育阶段住宿费后,财政应给予寄宿制学校一定补助。二是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如各级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帮扶工作,通过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村级组织要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对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有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虽然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但受人员、经费等原因制约,关爱活动难以展开,政府应给予扶持,依托农村村委、党员活动室,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有文化的老人和妇女的作用,让他们参与管理,让留守儿童在双休日、暑寒假期间有学习、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 谢妮,申健强,陈华聪.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第8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性格缺陷导致行为不良。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一般是年初离家,年底前回家,与留守孩子联系较少,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连起码的关心和照顾也不够。而这时的儿童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的分离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使之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不求上进,少数儿童竟然迷恋网吧。少数经商务工父母在外发展较好,总认为对子女缺少关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金钱、物质上无限的满足,以此作为对孩子的一种补偿,这样,使孩子逐渐形成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奢侈浪费等陋习。

2.无心学习,成绩普遍下降。留守儿童由于性格缺陷,导致行为不良、学习成绩下降外,另一个原因是: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普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较低,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他们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长大后走父母的老路外出打工挣钱;“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思想直接影响其子女,从而导致孩子无心学习。加之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效果极差。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绩只能每况愈下。

3.缺乏亲情,安全隐患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得不到父母及时正确的指导约束,因而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害事故屡见不鲜,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要从关心关爱入手。首先,要纠正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的错误认识,而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上,做到每周交流两至三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应经常与子女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学习环境好,有一定文化、责任感,能较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若不然,应留一方在家中监护。再次,留守儿童父母还要端正认识上的另一误区,根除“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思想,引导孩子明确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2.学校教育是重点

①学校应逐步建立留守儿童监测机制,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组织教师开展“家长”、“留守之家”、“老带扶”、“手拉手”、“健康心连心”等相关系列活动。

②学校要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搭建平台: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与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学校开展班队主题会、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调查、走进打工者等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家长的艰辛与不易,增进学生对家长的理解与沟通。

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有表现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留守儿童与他人沟通交流、乐观、合群的品质,以改变性格上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快乐。

④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职的心理老师;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⑤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和生活环境。

三、社会教育是核心

①社区(或村部)要配合学校开展定期的(如每月的5、15、25号)“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活动日,可联合采用座谈会、随访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心理问题……

②有条件的地区由学校、村居委会、共青团等根据已有条件建立村组留守儿童工作室、托管所等活动中心;组织乡村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组成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学校、社会共同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户邻里管护网,使每个留守儿童有人管护,让留守儿童充分受到社区的关怀;保证其健康成长。

第9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95-0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家而缺少对子女的教育,同时政府学校等又无法关爱到所有的这些孩子而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保证,从而使得他们的生活、道德、心理、学习、人生观、世界观等出现了较严重的偏向和错误认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着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而导致的学习问题,由于缺乏亲情导致的生活问题,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1]。中国留守儿童的特征比较突出,近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学者和著作也日渐增多,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有:

第一,缺少关爱而导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其祖父母照顾。因为祖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下,同时大部分时间又忙于农活,无法在学习和生活上给孩子太多的帮助和指导,调查发现有74.6%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是没有人监督的[2],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导致孩子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第二,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包括硬件资源(如健全的教育设施)和软件资源(如高质量的教师等)。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完善的引导和教育;农村学校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无法吸引足够的优秀教师来授课,使得农村学校产生学生多、老师少,有理论、无实践的不利局面,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得不到保障。

第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发生变化。调查发现,55.9%的农村留守儿童感到孤单。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变为一种感情需求,他们在家里备感孤独,往往希望通过在学校里伙伴的陪伴而得到情感慰藉[3]。

第四,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监管和关心出现厌学、逃学甚至过早辍学等现象。通过调查发现,有4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成绩较为优异的留守儿童寥寥无几。

第五,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缺乏管束和监督,留守儿童容易受到社会上不法分子的诱惑而走向歧路。根据对成都中院少审庭审理的38件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知道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达41%,其中辍学的留守儿童犯罪率高达93%。

总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完善,社会不法分子的残害,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形势极其严峻,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前景堪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具有复合性。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其形成的催化剂,学校教育的失衡加速了其严重性,社会的忽视使其快速恶化,政府的不作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巨大的困难,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一)家庭教育不足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一个健全的家庭才能给孩子最全面的教育,最细微的照顾和关爱,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绝大多数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这样就导致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其祖父母由于受到本身的知识水平限制以及忙于农事,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帮助。因而使得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放纵的状态,无法得到家庭的正确合理的管束。

同时,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监护人对孩子缺乏耐心的教育,更促使留守儿童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影响了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4]。

另外,父母家庭教育的角色被其他监护人代替,而监护人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因此无法对其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无法担负起教育孩子做人及习惯培养的责任[5]。在这样的情形下,使孩子极易形成享乐主义人生观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不思进取。

(二)学校教育失衡

农村学校开设课程单一,课时分布失衡。调查发现,在农村学校开设的课程中绝大部分都是语文、数学这一类的主课,而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如思想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在一周中各自只有一课时,与安全相关联的以及最基本的法律教学却相关联的根本就没有开课。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实行的依然是填鸭式教学,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方式陈旧而单一,教育方式的失衡使学校不能及时的与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无法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农村学校的这种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

(三)政府和社会管理不利

有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只考虑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鼓励当地青壮年外出挣钱,对于由于父母外出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则不够重视。而且绝大多数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都认为留守儿童是村民自家私事,政府没有义务去帮助村民照顾留守的儿童。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当地政府基层组织的弱化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政府关爱的原因。调查发现,随着农村青年男女外出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的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基层政府的工作压力降低,有些工作人员闲置外出打工,这就导致村委会的常在工作人员缺乏,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事件和传达上级的指示等,使得留守儿童无人问津。

最后,基层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去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农村基层组织一般比较简单,政府下发资金较少,只能保证当地最基本的公务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基层组织无法为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无法在各个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全面的关爱。在无法得到充足资金的支持下,政府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大学生村官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与留守儿童手拉手学雷锋”等,但成效不大。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是复合性的,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其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做好亲子沟通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履行好自身的监护义务,提高对孩子的监护质量。父母是孩子最依赖和信任的人,也是能对孩子形成最大影响的人,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未来,父母在外出务工的时候,要妥善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父母的外出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财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但更多的是缺少了对孩子的关爱,造成孩子自卑、内向的性格。在外出务工的选择上,应该至少留下一人在家,最好是母亲留在家,或者父母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能及时给予孩子关注和照顾,能有更多的时间监督孩子的学习,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管束,随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动态。

同时,要经常的、及时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发现问题时能及时给予引导和矫正。家长要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充分开发儿童潜能,因为“不管其焦点是青少年活动,或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也不管家庭的组成形式(单亲家庭,双亲家庭),或家庭危机处于何种程度,提供机会让家长积极参加到孩子活动中,对青少年和整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6]。

(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因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便有了更多的责任。学校首先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他们最详细的信息,向父母了解他们的最详细的情况,并定期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了解。

其次,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会议机制,定期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以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一对一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要积极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学校应完善教育设施,建立学校寄宿制,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有效地管理。学校应安排足够的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如老师带留守儿童植树,老师带留守儿童吃饭洗澡,老师与留守儿童说说心理话。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让这些留守儿童感到学校温馨,感到自己受到关注,这样既能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能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强化基层政府职能,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不理想,父母选择长期外出挣钱的结果。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着重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让农民有更多的经济能力和时间来教育子女。政府应当完善农村教育体制,促进农村良好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让农村的学校有能力建立学校寄宿制和有更充足的资金开展更多的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政府应继续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让父母有能力将自己的孩子也带进城市中去生活学习。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教育资源缺乏的现状,完善学校教育机制,保证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

政府应对学校周围的环境加强管理,防止不良场所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加大对农村教育环境的管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政府积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带头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完善法律体系,保护留守儿童免受伤害,规范留守儿童行为,减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村整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村学校对于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优秀教师。积极实行素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228-229.

[2]缪保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6):65.

[3]叶敬忠.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359.

[4]刘丽娟,刘亚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8):179.

第10篇

教育。留守儿童乡村。多中心治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有一群特殊的未成年人,即乡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农村的原因是,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在城市工作,被留在农村地区学习和生活。父母长期外出工作,导致留守儿童的情绪饥饿和人格偏差,其学习行为也受到很大影响。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学校教育的尴尬局面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不完善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2013年1月颁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家校联动、合力、社会参与、共同关怀的基本建议。2016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议通过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农村地区提供专业服务。多中心治理的概念为解决左派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实施框架落后儿童,即通过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共同解决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

目前,尽管留守儿童农村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教育的突出缺失也反映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现状和表现,有助于探索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农村地区的父母通常从事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一年回家一两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大多数留守儿童农村家庭都接受代际教育。代际监护人更注重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如是否温暖、是否饱足,但他们无法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和学习问题。绝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他们是“缺人管教”而不是“缺钱”。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主要是义务教育费用,很少花钱送子女上补习班或兴趣班。此外,大多数家长很少主动与老师沟通。他们更关心孩子的成就,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由于缺乏父母和亲子教育的直接监督,互联网已成为许多儿童的精神天堂。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不感兴趣。留守儿童的乡村很容易形成叛逆青春期的心理学。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缺勤、撒谎、作弊和偷窃时有发生。

(二)学校教育保障不足,关爱教育缺失。

农村教师素质较低,教学负担过重,留守儿童课余生活难以照顾,没有精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风险防范、现场急救和健康宣传教育明显不足。在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青少年困惑、叛逆、人际交往等问题。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分享与合作能力较差。学校不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许多学校不设立特殊学校。尽管一些学校意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困难,心理咨询仍然落后,一些学校没有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留守儿童的个人和家庭信息没有及时更新。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积极开展心理教育课程,鼓励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留守儿童孩子们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体验。

(三)政府财政支持不足、教育投入不足、

落后农村地区学校教学设施陈旧落后、优秀青年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远远低于其他行业。只有充分的财政支持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支持政策。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政府补贴,增加教师收入,吸引高素质青年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乡镇基层政府要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设立留守儿童专项教育基金和补助,向学习优秀的留守儿童发放奖学金,增加对实际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通过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农村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此外,农村社区需要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拓展教育功能,安排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加强社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和学校教育的不足。

。我们应该确保政府的教育公平,为家庭创造良好的氛围,改善教育的学校环境,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加强自律。

(一)强化亲情,提升家庭教育功能。

留守儿童家长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增进他们的感情,让孩子得到父母的关爱,感受父母的温暖,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首先,父母应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尽量带上孩子。如果条件不允许,丈夫和妻子都需要外出,他们的孩子应该交给可靠的监护人。除了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的日常饮食外,监护人还应该能够监督和指导孩子的基本学习。第二,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些在外工作的父母的不良行为和想法,如打牌、赌博、无用的阅读和万能的金钱,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第三,家长应积极配合老师,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家长应积极联系老师,与学校合作,解决孩子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二)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完善教育体系规范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重大责任,对留守儿童农村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安全、道德、心理等方面的课程建设,提高留守儿童解决困难、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自我管理、自我生存的能力。除了学校的日常教学外,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建立留守学生之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资源与教育主体的作用。一是定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重视心理疏导,及时纠正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二是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建立联系卡,通过电话和网络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第三,建立寄宿制,安排留守儿童在校园内进行统一管理,集体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此外,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三)加强留守儿童的自律,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

在成长过程中,留守儿童应该了解父母的选择,了解父母的良好意愿,保持积极良好的态度,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律、自我生活、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留守儿童应端正学习态度,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与师生沟通,确立人生目标。留守儿童还应积极与父母联系,如经常打电话、看录像、写信向父母汇报学习生活、加强父母与子女的精神交流等。留守儿童的乡村应该以健康的态度警惕外界的诱惑,做一个积极而明智的孩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应相互帮助,共同解决留守儿童区农村的教育问题。

参考了

第11篇

一、留守儿童现状

我镇地处西部农村边远山区,全镇4万余人,校点布局调整后只有一所小学,下设6个教学点。全校有学生2073人,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545人,占26.3%;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1023人,占49.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我们基础教育研究的又一课题。

案例:三年级×班小东(化名),打上幼儿园起父母外出务工,由隔壁中学的姑姑看管,爸妈只在每年春节回家一次。小东自上小学以来,性格孤僻,很少与同学交往。与同学发生小小争执,常常以泪洗面,不像个男生。老师找他谈心,他总是认为同学不对,老是受同学欺负。他告诉老师:“我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受人欺负。”孩子已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1.孤僻内向

因缺少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

2.冷漠、缺乏自信心

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亲情呵护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不懂得去关爱别人,对人冷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低。

3.自私

在留守儿童中狭隘自私心理十分普遍。为数不少的留守儿童在与同学交往的时候,经常表现出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我却不为人,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原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其火,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

三、弥补留守儿童教育缺位策略

1.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1)农村教育主管部门撤销与合并学校应深入考察研究,慎重对待,不能搞一刀切。撤销与合并学校使年龄较小的孩子入学不方便,容易形成大班额或超大班额,对于老师来说,要想做到因材施教是极其困难的。(2)学校设立课外活动中心。节假日越多,留守孩子就越觉得孤独。学校应成立课外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应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弥补放学后及节假日的教育空白。(3)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可设置心理辅导、亲情聊天室。(4)学校成立家长学校,按期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培训,传授家庭教育中如何教育、管理孩子。

2.提高家长认识,改变观念,满足子女亲情需求

加大宣传力度,让务工父母认识到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家长,要与孩子及其老师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多加沟通,全面深入地关心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父母最好留一方在家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任何措施都无助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3.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12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具有复合性。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其形成的催化剂,学校教育的失衡加速了其严重性,社会的忽视使其快速恶化,政府的不作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巨大的困难,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一)家庭教育不足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一个健全的家庭才能给孩子最全面的教育、最细微的照顾和关爱,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是父母长期在外,这样就导致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其祖父母由于受到其本身的知识水平限制以及忙于农事,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帮助,因而使得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放纵的状态,无法得到家庭的正确合理的管束。同时,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监护人对孩子缺乏耐心的教育,更促使留守儿童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影响了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6]另外,父母家庭教育的角色被其他监护人代替,而监护人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因此无法对其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无法担负起教育孩子做人及习惯培养的责任。[7]在这样的情形下,使孩子极易形成享乐主义人生观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不思进取。(二)学校教育失衡农村学校开设课程单一,课时分布失衡。调查发现,在农村学校开设的课程中绝大部分都是语文、数学这一类的主课,而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如思想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在一周中各自只有一课时,安全以及最基本的法律教学却根本就没有开课。当前我国农村学校实行的依然是填鸭式教学,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方式陈旧而单一,教育方式的失衡使学校不能及时地与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无法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的关爱。农村学校的这种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三)政府和社会管理不利有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只考虑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鼓励当地青壮年外出挣钱,对于由于父母外出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则不够重视。而且绝大多数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都认为留守儿童是村民自家私事,政府没有义务去帮助村民照顾留守的儿童。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当地政府基层组织的弱化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政府关爱的原因。调查发现,随着农村青年男女外出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的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基层政府的工作压力降低,有些工作人员闲置外出打工,这就导致村委会的常在工作人员缺乏,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事件和传达上级的指示等,使得留守儿童无人问津。最后,基层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去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农村基层组织一般比较简单,政府下发资金较少,只能保证当地最基本的公务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基层组织无法为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无法在各个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全面的关爱。在无法得到充足资金的支持下,政府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大学生村官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与留守儿童手拉手学雷锋”等,但成效不大。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进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是复合性的,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其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加强亲子沟通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履行好自身的监护义务,提高对孩子的监护质量。虽然父母的外出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财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但更多的是缺少了对孩子的关爱,造成孩子自卑、内向的性格。在外出务工的选择上,应该至少留下一人在家,最好是母亲留在家,或者父母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能及时的给予孩子关注和照顾,能有更多的时间监督孩子的学习,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管束,随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动态。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8]家长要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充分开发儿童潜能,因为“不管其焦点是青少年活动,或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也不管家庭的组成形式(单亲家庭,双亲家庭),或家庭危机处于何种程度,提供机会让家长积极参加到孩子活动中,对青少年和整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9](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因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便有了更多的责任。学校首先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他们最详细的信息,向父母了解他们的最详细的情况,并定期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了解。其次,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会议机制,定期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以此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要积极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学校应完善教育设施,建立学校寄宿制,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学校应安排足够的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如老师带留守儿童植树,老师带留守儿童吃饭洗澡,老师与留守儿童说说心里话,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让这些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的温馨,感到自己受到关注,这样既能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能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三)强化基层政府职能,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地方特色经济,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10]政府应当完善农村教育体制,促进农村良好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让农村的学校有能力建立学校寄宿制和有更充足的资金开展更多的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政府应继续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让父母有能力将自己的孩子也带进城市中去生活学习。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教育资源缺乏的现状,完善学校教育机制,保证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要积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坚决取缔学校附近的网吧、歌厅和游戏厅等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娱乐场所,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11]政府积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带头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完善法律体系,保护留守儿童免受伤害,规范留守儿童行为,减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村整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村学校对于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优秀教师。积极实行素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贾梅张炳明刘雪娟工作单位:阜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