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00:3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调研报告
可行性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三年级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修建旱冰场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青春交际舞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之外联篇
高校调研报告之人力资源部
赴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辛庄村调研报告
甘肃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对宿迁医改调研报告“十点质疑”之回应
锣鼓书目前的传承机制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下乡期间调研报告
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德钦县奔子栏之行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车调研报告之调查方案
大学生食品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劳尔的故事之劳尔的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图书市场调研报告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
安阳师范美术学习实习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火眼晶睛的调研报告
关于二十岁之前废掉的可行性报告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评介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少儿读经解经点评录》可行性报告
“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研报告
大学生创业为何成功率低?近日,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的朱蓉蓉、杨、郭玉华、陈寅鑫4位同学利用寒假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进行了社会调研,通过对创业大学生、成功人士、在校师生的调查和访谈,完成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报告》,指出大学生创业的投资误区和七大可行性方案。
失败原因一缺乏创业教育
《报告》指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在于创业能力不足,亟需通过创业教育和实践智慧的积累提高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之路异常艰难,除了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者本身条件限制是重要原因。
不少大学生在接受调查时表示,创业最艰难的还不是资金,缺乏知识、技能和信息才是创业的最大困难。单凭少数学生自我培养意识,自我实践锻炼,难以使大学生自主创业形成规模,有时也缺乏科学的指导。
据了解,目前有不少高校都开展了相关自主创业的讲座和活动,但是并没有开设自主创业的课程。与创业相比,高校更关注就业。在调查中,有不少高校教师认为,毕业生自己去创业,一般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如果毕业生供不应求,没有必要去创业。大学生缺乏系统创业教育,是他们缺乏创业素质的根本原因。
失败原因二筹钱四大误区
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创业是一场比尔·盖茨式的“运动”:有了创意有了资金就能开公司,开了公司就会财源滚滚,而对行业缺乏深度审视,对市场缺乏深刻了解。
据调查,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中超过九成是靠民间借贷起家的。但是大学生在吸引创业投资上存在以下误区:一是筹钱心切,常会为一点小钱出让大股份,或是贱卖技术或创意,从而失去主动权;二是随意违约,对投资协议稍有不满就肆意毁约,结果上了资本市场的“黑名单”;三是过于执著,即使投资人不能提供增值,仍与其捆绑在一起;四是不负责任,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结果两败俱伤。
成功关键选好创业项目
选择创业项目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在选择过程中切忌盲目跟风。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最有经验、资源最丰富的行业来做。
结合“关注民生,为响应团省委和大学校团委的号召。服务”社会实践主题,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使学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团队拟定于年暑假期间赴省市县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一直以来,年是县建县年纪念。县都在努力打造“客家古邑,人文”形象。年,市委书记同志提出了作为“客家古邑”文化形象,而这一计划的实行又以成功申办年“世界客属肯亲大会”为载体。自秦汉赵佗开发以来,北方先民不断踏入这块热土,并通过向南迁徙,使得成为客家地区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地方,堪称“客家古邑”也在年通过申请,成为“千年古县”因此在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上,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甚少,考察在客家形成历史上的历程与作用,对客家文化将是一个重大补充,对打造“客家古邑”文化品牌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县的大部分历史文化至今保存的十分完好。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至今保存完好。如:等。
为县乃至市建设成为“客家古邑”形象的目标提供科学的调查数据和文献支持,将努力通过本次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市年世客会的顺利举行贡献我一份力量。
二.活动意义和目的
客家千年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县于年月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批准成为“千年古镇”镇内很多的古迹至今保存完好。为市成功申办年的世客会作出巨大贡献。基本上都因为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而让各种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什么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得这么好?为什么像这样优秀的千年古镇并未被世人所认知?这其中问题出在哪里?
发现目前国内在客家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通过大量的网上搜索和查阅文献资料。或者是进行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专项研究,不能很好地进行总结和概括,而一些民间学者的研究又只能小范围发表,不能很好地宣传和推广。
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案。让我优秀而又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团队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县作为一个千年客家古城的文化保护经验的一个调查。还可以传播优秀的客家文化,为市打造“客家古邑”文化形象的策略提供助力,市世客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带来新的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为乃至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服务。
三.实践课题
实践团队选题为: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市县。
四.完成课题的设想及方法
(一)可行性分析
1.运用多种适当的调查方法。解研究现状;当地政府多方协调和大力配合下实地参观调研;邀请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与老百姓参加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为课题的论证提供充足的论据,课题确立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很强针对性。
2.团队稳定而优秀。团队成员都具备社会调查研究相关经验。准备充分,具有很高的配合度。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带队,请专家论证我报告初稿,成为我坚强后盾,确保了调查任务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研究课题具有很大的可提升价值。通过探讨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研究的现状。通过对其研究方法的改良和具有创造力的提升,使得我研究体现出卓越性和突破性的飞跃,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缺。
(二)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出发,本课题按照“问题提出—构建分析框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路展开研究。首先。阐明政府机构与民间团体近年来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分析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大量证题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而搭建课题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界定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性质、特征和范围;接着,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解答相关理论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和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收集材料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检验假设、修订完善理论认识和假设模型;最后,以理论论据和实证论据为支撑,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的调查和分析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围绕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一主题。并进行归纳、对比和提炼,获取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基本理论认识和假设。此外,搜集涉及古邑文化保护与修复、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数据,为评估保护研究效果提供素材。
2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与普通百姓的调查中:①在开发证题研究时。选定景点附近百姓未调查对象,调查当地保护方案落实情况,以及文物真实保护情况②用于评估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效果。采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化问卷调查相结合,拟在案例发生地县,选取普通民众中分层抽样调查,获取他对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主观评价和期望。
3实地研究法:由深度访谈法(10人次)和观察法(不确定次数)组成。呈现详尽的调查客家古邑文化的背景、原因,保护措施的运行状态和效果,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
4统计分析法:主要用于问卷调查信息处理。并划定等级标准和确立标度、标号;综合应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模型的项目质量和信度、效度。
五.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题目: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县为例。
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团队会根据我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分析的得到资料和数据。反馈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同时,各大媒体投稿,争取发表,总结出客家古邑千年文化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将这种具有共性的文化保护经验推广出去,让其他地方得到借鉴。因此我成果将会以报告以及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会全力做好准备工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之中。完成前期的申报工作以及申报后的完善细化工作,中期的调研工作,后期的总结和报告撰写工作,最终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六.实践前准备工作
1.查找大量相关文献。
解人们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到哪一方面,期刊网上查找资料。哪些方面又还有待加强和改进。同时也登陆当地政府门户网站,解当地的有关于文化保护方面的政策以及当地的一些其他信息。
2.制定调查方案。并请校内知名教授指导问卷。
3.与当地紧密联系。及时政府部门以及文化相关部门联系。解当地的相关情况,也为我今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便利。
4.每三天召开一次会议。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度,至少三天就会开一次例会。而且也将大家的一些准备工作的经验分享。
5.分工合作。团队分为四个小组,团队信息交流畅通的前提下。每个小组负责每一个模块,例如有小组负责计划书的撰写,有小组负责问卷的制作,每个小组的成果出来之后大家一起讨论修补,最后通过。
七.实践后的总结内容和日程
1.统计调研资料。与指导老师一起分析调研结果。
2调研结果按照“现状—分析—总结—建议”思路布局写成调研报告《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县为例》。
3进行成果展示。召开成果交流会,并把调研报告回馈给当地市、县政府与文化部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C961;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04-02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组织、有目的地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的教育活动。它是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强化,其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 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因此,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外化阶段,又是教育效果的检验过程。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确立良好的政治方向。我们要有效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使人们将聪明才智用到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创造中去,不做对人类、对社会没有意义的事。“科学创新,不仅要追求客观真理,而且要追求崇高道德,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这里,真和善必须是统一的,对科学的追求 和对社会的责任,在创新人才身上,在创新活动中,应是高度的统一。”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群众、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合作的精神,可以培养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能力会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同时又能使人的素质得到改造和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强,各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社会性与时代性比较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断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现实。社会实践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根据客观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体系。社会实践中大量事例成为生动、直观的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根据当前大学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加强概括性强、适应性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造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
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辐射的范围广,涉及的学科知识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与地方党政机关和相关单位合作,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围绕相关专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通过社会实践,应首先着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进一步完善。传统教育强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教师作为科学和真理的代言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且几乎占据了学校全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课程是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完全被动的,长期处于应付的状态。他们从小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约束,生活在以书本为中心的家庭和学校。“他们参与社会调查不多,生产劳动甚少,社会经验缺乏,他们的自我设计完美化,社会关系理想化,个人生活浪漫化”。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推动了学生思想上的成熟。一是提高了认识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能辨别主流和支流、是与非的界限。二是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学生通过现实的鲜活教材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了解当前国家面临的困难,更加关注社会,产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前进。比如,通过学生在政法委、局和乡镇机关的实践,可以加深他们对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提高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三是提升了学生发展自我的紧迫感。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社会缺少的是什么、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深刻理解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真正的人才绝不能只具备一定的书本知识、死记一些条文,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养智力、发展特长、提高技能,从而使潜在能力和专长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开拓创新型的人才,提高基本素质。夯实文字基本功。学生长期处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教师在阅卷中更多采取踩点计分,学校对学生行文中的文字要求相对宽松。尤其在目前的大学阶段,虽然有大学语文课,但很多文科专业并没有严格的中文考核。在机关中,公文是一种规范性很高的文体,在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流畅性方面都对学生提出很高要求。转变学生文体风格。学生的作文、政府公文和学术文体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学生的作文以记叙性的散文为主,语言优美而模糊,长于抒情,在表述的清晰度、层次性和条理方面,与政府公文和学术文体有一定差距。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对政府公文和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形成语言简洁、条理清晰的文风,掌握好学术研究的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研究性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求参与单位的日常工作,也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学生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处理日常工作和调研课题的关系。调研课题的资料往往需要获得单位指导教师和同事的支持,如何通过他们获取调研的材料,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自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不断磨砺创新精神,培养和激发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推动学生创造、创新的强劲动力。当前,高校教育要着重培养创新人才,而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是需要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不可能在有限的一两年内得到根本改变。学生带着调研课题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自身独立的思考和教师的指导, 解除对社会问题存在的困惑,从而锻炼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般由 3名~5名学生组成调研团队。调研的选题、分工,以及核心观点的讨论,都要求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相互协作。任何调研成果的取得,是调研团队相互争论、统一意见的过程,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因此,通过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社会调查,能有效培养团队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在信息化时代,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是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能力。当代大学生应以积极乐观的姿态去吸取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知识,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展露。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综合性教学活动,需要各个单位和指导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1)建立双指导教师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既要进行社会调查,又要参加社会实践,是一项有深度的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的社会体验。虽然整个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但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会使活动缺乏方向和技术上的支持。根据研究性社会实践的内容,每一个学生需要配备两名以上的指导教师。其中一名指导教师为学校教师,主要负责调查报告的指导工作。学校指导老师的配备,必须坚持经验与能力相互搭配。开展实践教学需要走出课堂,工作强度较大,任务复杂,需侧重于选择年轻教师,但为了应付复杂局面,要配备一名人生经验丰富的教师。社会实践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要适当配备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专长的指导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另一名指导教师由机关工作人员担任,主要负责指导政府公文起草和机关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协助指导学生的社会调查。机关兼职指导教师,必须是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知识水平。
(2)做好专题调研准备。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前,要扎实做好准备工作。组建调研小组,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专长和学生兴趣,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按照男女搭配、专业互补的原则,组建专题调研小组。确定调研专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综合社会调查的前沿,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共同确定出热点的社会问题。收集专题资料,指导教师在讲解调查报告撰写格式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学术期刊网等网络资源,了解调研专题的学术研究情况,筹划调查问卷和调研程序。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要求各个专题调研小组进行调研论证,确定调研专题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
(3)组织科学的实践。社会实践涉及的内容多,面临的环境具有多变性,需要精心组织,如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工作暂行规定》,包括实践队员管理条例、学生实践工作守则、安全条例等内容,使实践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活动结束后,将学生的调研成果装订成册进行展览,并将实习日记、实习鉴定进行归档。学校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实践教学之前专门召开学生会议,讲授实践教学的任务目的、注意事项、社交礼仪和调研项目等。由教师指导,建立学生实践工作委员会。分别选举队长、副队长,设立秘书组、宣传组、安全组、生活组和外联组,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按照调研专题的需要,指导教师将专题调研组安排到相关的实践岗位。专题调研组要安排在同一个机关单位或同一个院子,既方便学生利用午休时间在单位相互讨论,又方便单位统一安排社会调查。学生在兼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公文处理和日常机关工作,并开展专题资料的收集。每日下班后,专题调研组要进行小结,向指导教师汇报资料收集情况和专题调查的进展情况。每个学生都要撰写日记,记录当天的工作情况和调研进度及计划。
(4)建立齐备的保障设施。为了配合研究性社会实践开展,在学生的驻地建立办公室和娱乐室,同时配备办公用的摄像机和录音笔。每天晚上,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办公室交流调研报告的进展情况,整理调查数据和收集到的素材。对于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指导教师也利用办公室进行及时疏导。组织学生在娱乐室观看新闻联播,开展政治学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将获得的一手音像资料和调查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直接运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接触和所见所闻等直接体验,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展开自觉思考和研究,使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和提高,使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汪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
社会调查的心得体会篇【1】
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大家是否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做过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是否发现隐藏其中的内在价值呢?其实,对我们身边的每件小事进行一次调查,都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有很大帮助。
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应该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两个重要部分。大家都非常渴望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大一第二学期,裴云老师教授的《社会调查》课程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
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先是每位同学各写出自己的一份调查方案,接着每人设计自己的问卷和提纲,然后分别展开调查,最后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
第一阶段:设计调查方案。
“万事开头难”,大家毕竟是第一次写调查方案,不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格式不对,项目不够,内容不符,质量欠缺等等。但是,所有这些错误,在裴老师的认真指导下,都逐渐地改正过来。他一次一次地指点学生,学生也一次一次地改,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进步。由开始的被动(只要完成任务就行),到以后的积极主动(尽力做好该做的事),大家从心态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家都想,第一次进行社会调查,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完成好。全班47位同学设计出了各不相同,各具实际意义和特色的调查方案。如:赵旭英的《关于某村儿童入学问题的调查研究》,赵建欣《关于现代大学生“拇指族”的调查研究》,李卫芬《关于武乡一中学生学则文科情况的调查》,张世娟《关于“网恋”的个案调查》……在裴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呈现出一派积极上进,激情高涨的火热气氛。
第二阶段:设计问卷和提纲。
调查方法很多,有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也有同时采用几种方法的。采用问卷法的同学设计了问卷,采用访谈法、观察法的同学设计出了提纲。所有这些问卷和提纲都由裴老师亲自来批改,每个人的问卷或提纲都至少修改过三次。有21位同学采用了问卷法,他们将最后定稿的问卷存入软盘。在院系领导的支持下,由教务处为我们印制了将近800份问卷。在这一阶段中,杨亚林和张俊花设计的调查问卷,翟琪和黄佳慧设计的访谈提纲,是优秀典型,格式规范,内容全面,设计新颖、合理。
第三阶段:展开调查。
问卷和提纲设计好以后,接进入调查的展开阶段。同学们纷纷出动,利用课余时间,寻找对象,采访和询问对方,努力使被调查者以自己的真实想法填写问卷和回答问题,从而让我们获得可靠信息。大家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亲自到各个现场进行实地调查。例如:李君霞同学到华美超市调查关于商品包装情况,黄佳慧,孙志芳坚持每天到阅览室观察大家阅览的情况,王玉英到忻一中采访高中补习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李卫芬同学利用暑假到武乡中学调查,成俊敏在家乡深入农户访谈,赵旭英走访辍学儿童的家长,……。“实践出真知”,大家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可靠的第一手材料,锻炼和提高了我们参加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和增长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阅历。
第四阶段:总结并写出调查报告。
这是最后一步,但也是最难的一步了。同学们经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调查与研究,收集资料,整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写成报告。可以说,我们在这一阶段付出的努力更多,花费的时间也最多,大部分同学都写出了十几页纸的报告。裴老师对每份报告都逐字逐句地一次次地批啊改啊,然后同学们再加啊改啊写啊,一次次地完善着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劳动成果。好多同学都在报告上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比如王玮、郭跃同学将长达三千字的报告进行了四次“改良”,尽最大
努力完善着自己的作品。赵旭英调查关于某村儿童入学问题,也做了数次修改,在裴老师的精心指点下逐渐成为一份成功的报告。黄佳慧同学凭着自己的细心观察和对几位同学的耐心访谈,写出了五千多字的报告。就是在打印这些报告的过程中,大家也费了很多心血。不只是需要掌握打字、排版、制表的技术,最苦恼的是病毒的侵扰,大多数同学都因此付出了更多的精力。
社会调查的心得体会篇【2】
为期两天的社会调查终于结束了,关于对华硕笔记本电脑消费购买行为的调查,虽然它的时间很短,但我很匆忙,很辛苦,但是她是我初步了解到了笔记本电脑的一些知识,让我知道了怎么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经过这次社会调查,我真的受益很多,看着我们准备好的调查问卷呗全部填完,也多少有些成就感。
调查的时候,我们也为之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用什么方法调查我们讨论了很久,最终确定用问卷调查,小组开会分工各自的任务,准备问卷,查找相关的资料,还找来了有过问卷调查经验的同学给我们讲解,现在虽然很有成就感,可是那天感觉大不相同呀!那天,我们带着准备好的问卷来到了百脑汇的三大出口。开始的时候有些人以为我们是属于商业行为,所以不愿意接受,可是当我们说明来意,他们还是接受我们的问卷。但总是有一些人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了我们。我个人觉得,接受问卷不会话费你2分钟的时间,为什么不愿意给我们行个方便呢?这真的让我想事情不能太天真!尤其是进入社会!
通过这次问卷,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首先,问卷的制定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置要便于被访者接受。同时,要采用询问的方式,他答,我记录。然后,问卷时要热情客气,问卷后要表示感谢。最后就是问卷的整理工作,数据要准确,客观做出分析,评估。
最后,我想说的的就是,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我们要学会如何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重要的是,我们在大学学到知识同时,要学会“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接触社会上实际的东西,而不能停留在自我的,纯粹的理论中,尽可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以后自己真正的迈向社会做好准备,才不会被这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
社会调查的心得体会篇【3】
我的调研报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与专业发展调查报告》终于进入调研大赛的决赛了,紧张了大半个月,有这样的结果还是很高兴。一开始其实也挺有信心的,后来看到有高手参加,而且58支队伍里只能有8支进入决赛,心里还真是七上八下的。
现在来总结一下一些心得体会。
1.组队要找有经验的人一起,虽然说人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但是有现成的,为什么不用呢?大把的伟人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成为巨人的嘛,因此,不要照顾一些人,贸贸然组队,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要么你一个人累死(太熟了,他们又真的不太会,一推脱,你就没辙了),要么就是你们的成果比较惨淡,比不上别人来的成熟有深度。
2.选题很重要。这需要队伍里有有眼光的人。可以选一些贴切主办单位的主题,投其所好,或者是一些有针对性的话题……其实很难说怎么样的课题比较好。我也是属于“乱来”型的人,觉得什么有趣就弄什么,没什么眼光。但是经过这次,我觉得做调研一定要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对调研对象有一定帮助的主题,才能双赢,也不算白费力气。还有要有可操作性,没有可操作性,或者可操作性低的话,那么就真的会举步维艰了。
3.要有计划,可以列出你有多少时间,或者你打算用多少时间,你有那些事是要做的,是可以做的。还要组织好你的队员。其实太忙的队员,或者和你离得比较远的的队员最好也不要多,即使他们很有实力,因为他们大多难以组织起来讨论,对小组来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4.要清楚你的伙伴的“强项”在哪里,信任你的伙伴,要鼓励他们,要分好工,最好分得公平点,还有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督促一下。
5.至于写的哪方面呢,很难讲,至少要有一点点的写作能力吧,还有一开始不能想着网上有得下载所以懈怠了。还有问卷的数据,还有其他的资料,一定要物尽其用,浪费了真的很可惜,因为这些才是你和别人区分开来的标志。还有要注重报告的“权威性”,所谓的权威性,对我们这种“初生牛犊”来说,也就是注意引用“专家的话”、采访“权威人士”、“引经据典”……
6.一队人写报告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写作的风格的统一,在这里,我觉得找一份同类型模范的是最好的。按着那份写就比较好整理,否则到后面就比较棘手,很难有一个整体的效果。
7.一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心得体会
几天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我们这个调查队每个成员的辛苦努力下取得圆满结束。感受很深,炎炎烈日下,我们不怕似火的骄阳,举着我们的旗帜向农村进军,深入农村调查;不停的大雨,我们不顾湿了的衣衫,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农村进军,落实农村家家户户。
短短几天里,实践活动内容之丰富,场面之感人,百姓之热情,都让我们每个队员难以忘怀。我们扛着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的大旗,抱着自写自做的横幅到达调查试点,我们去过南湖二队,黄州火车站,杨鹰岭村,鄂州火车站等进行实地调查,对这些地方的农民采取面对面交流和问卷调查,并向他们赠送小纪念品。
在这些农村试点里的诸多所见所闻所感,在我们每个队员心里久久回荡,萌发了许多融入自我的观点和体会:
一,亲身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巨大作用,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难有以团队形式进行配合的事半功倍。我们这次活动前期以团队形式开展,每次问卷调查都分工明确,有采访的,记录的,拍照的。大家密切配合,使调查活动能成功的完成并趋于完善。使我们亲身感受到团队精神和魅力所在,使我们提高了自己适应团队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
目前高职生自身的现实需求与市场经济运行对高职生的客观需求不一致,充分就业是各国政府四大宏观经济运行目标之一,地位仅次于经济增长目标,高职生基础就业能力的缺失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高职生是越来越庞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充分就业,对社会的稳定举足轻重;高职生是具有一定人力资本价值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充分就业、自身作用的发挥,对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高职生就业指导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编者在江西省教改课题《高职生就业指导课程研究》调研的基础上,特对高职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再造,教学大纲主要特色内容如下:
课程名称:就业指导 课程类型:必修课
总学时:34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为24学时;实践课学时为10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全日制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就业指导课是全日制高职专科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就业指导课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就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根据《就业指导》的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以及课时要求,设计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本课程以讲座和参观实践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个学期安排2-3次讲座,在实施实践的环节会开展参观等活动。
三、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环节主要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分析、人才市场考察、企业调研、聘请就业指导专家及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
各系(分院)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学科要求灵活开展就业实践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一年级主要进行就业体验,了解、体会实习基地就业环境;二年级主要进行就业实践,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三年级主要进行就业、创业,到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就业、创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中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采取实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和第二课堂比赛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程采用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首先就业指导教研室的教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再由学院各系(部、分院)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活动。
五、成绩考核方式
作业占40%,重在对学生的就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进行考核;操行与平时上课表现,成绩占20%;实践课考核占40%,重点依据学生参加的课程实践活动以及完成的人才市场调研报告、用人单位调研报告、专家讲座的心得体会等内容进行考核;学生最后成绩为优、良、及、不及四个档次。
六、教师队伍
授课教师主要由就业指导教研室教师、各系(部、分院)就业工作负责人、辅导员、行政管理干部和职业指导专家、企业经理、成功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有教育学、心理学、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所组成。授课教师由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选聘,报教务处审定。
七、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高职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梁丽华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1月第一版
参考书:
1、《大学生就业指导(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课改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2月第一版
2、《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周立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7月第一版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两课”课程建设新方案》就指出:“要加强‘两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读书、讲课、研讨和组织学生参观调查等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2006年秋季始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后,教育部又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进一步指明了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取向。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具有更为鲜明、突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基础”课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较多地强调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空洞的说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实践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情境感受和活动体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逐步实现“知行合一”。这样的教学既符合“基础”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我曾就“基础”课教学问题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增加本门课程的实践内容是多数学生的强烈愿望。不少学生认为,部分教材内容以前学习过,再学一遍没有多少新鲜感,而且以教师讲授为主略显枯燥,课堂缺乏互动,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导致对课程的热情度不高。可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本课程教学中坚持实践性原则,体现实践性特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基础”课教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效。
二、两种相关联的实践教学方式
“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诸多方面加以推进。在高校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尚未规范化、制度化之前,作为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有责任行动起来,突破现存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尝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不断推动“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从以往的教学实际看,课堂中的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辩论、视频观赏等课内实践教学方式是较为常用的有效方法,但“基础”课实践教学比较复杂,必须选择更为灵活多样的模式,以增强其生动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在层次上也必须从课堂延伸到校园,延伸到社会,在各层次实践中搭建知行统一的桥梁。
基于教育部的要求和学生的建议,同时考虑本门课程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现有条件,针对教学目的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的方式作出了尽可能多样化的安排,争取使学生通过更多的方式参与实践。这里主要介绍两种相互关联的做法。
(一)调查研究型实践
所谓调查研究型实践,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调查研究课题为动力,搜集资料、拟定调查方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深入生活,进行研究、分析讨论、总结规律、提炼观点、撰写调研报告的一种实践过程。教师的基本任务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多个社会调查的课题,如“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大学生爱国意识与行为方式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我国公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大学生择业观与创业观调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状况调查”等,组织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在校园内外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并指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这种调查研究型实践活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调查研究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以“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为例,在调查研究型实践中,教师需要事先获取相关指导信息,为调查研究指明方向。对于调查研究的相关事项,教师必须给予清晰的说明。这些事项涉及:(1)关于知识准备。调查研究在熟悉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理想信念的相关知识,但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到图书馆、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实例充实和拓展课本内容。(2)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地点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调查对象和范围可以是某个年级或某几个专业的大学生,也可以是随机抽查的大学生。(3)关于调查采用的形式,可以是问卷的形式,也可以是问卷和访谈或观察等方法结合的形式。对于问卷,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典型问题,发放数量不低于150份。(4)安全和协作问题。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讲文明、讲礼貌,并注意安全,组长认真负责,组员积极配合,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调查任务。(5)调研过程。要求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调查,把握第一手材料。调查后,对掌握的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总结,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最终形成调查研究成果。
对于调查研究的成果要求学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教师同时还要对调查研究报告写作的格式与要求作出说明和指导。比如,格式方面的规范:(1)根据给定的调研主题确定报告标题;(2)报告前言部分要对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涉及的内容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作必要的交代,总领全文,如果是做不同年级、不用学校或不同校区的比较研究,在此部分就应加以说明;(3)报告主体部分要具体叙述调查情况,列举调查数据和典型事例,并作恰当的分析,得出各种基本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在材料的安排上,要把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归纳整理出若干条目,采用小标题式写法,注意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可按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问题并列地安排材料;(4)结尾部分作归纳性说明或总结全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此外,对调查报告字数要求还应作出大致规定,但不必限制过死,以分析阐释完整为准。
对于调查实践的成效和研究结果的形成,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
(二)参与体验型实践
所谓参与体验型实践,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前述调查研究成果相结合,制作课件,并根据需要,以讨论、角色扮演、小品等形式,创设身临其境的辅助情境,在课堂上展示,由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使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和感受,增强认知,激感,并将所学所知付诸行动的一种实践方式。这种做法使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1]
为满足学生渴望自己站上讲台,真正成为课堂主角的要求,我尝试了让学生将前述调查研究成果转换成媒体文字和图像的做法。即由各调研小组组员合理分工,协作完成与调查成果相对应的PPT课件和其他辅助形式的编排与制作,并在课堂上展示。各组根据需要选派代表承担主讲任务,其他非主讲同学可通过情景表演、对话、小品等形式予以适当配合。在课堂展示中可以穿插提问、讨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曾经布置了“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的调研任务,负责该调研任务的学生制作了图文结合的PPT调研报告,同时,还制作了一个相关的视频访谈短片,其中学生变身记者,采访对象有学生、老师,还包括外教,既有对本校师生的采访,又有跨地域网络连线在北京某大学的学生的访谈内容,十分丰富和精彩。还有一个小组在展示“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成果的同时,设计了一个网络骗局的现场情景表演,表演结束后针对其中涉及的网络自律问题请台下同学发表看法,生动而直观的演示,加之意见的表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以上实践方式的进行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程进度做出适当的安排。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促使学生认真对待,以上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应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本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以形成有效的激励。
至于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多数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认为虽然辛苦,但有所收获,十分值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安排学生展示成果的时间不要过于集中,从大脑细胞的运动规律来看,一种模式持续时间太久,会产生疲劳感,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对此,可以将不同小组的展示分开安排在每次课的开始或结束段,如果安排在结束段就要注意留有足够的时间,最好是安排在课程开始,这样便于掌控教学进度。
由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检验,因此,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对以上实践方式进行总结和完善,为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积累经验、付出努力,请各位同仁不吝指教。
《营销策划》是一门与企业经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不仅能够提供学生与策划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能为学生就业或创业提供服务;不仅适应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能为拓展知识、培养综合素质提供帮助。通过对南京大学、湖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不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调研发现,《营销策划》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被列为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限选课在本科高年级中开设。《营销策划》的“信息化”特色体现在课程所涉及的市场调研、策划方案制作、产品选择、磋商谈判等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因现代企业无纸化办公和在线交易的普及而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和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相较之下,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益凸显,教师、教室、教材“三中心”构成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桎梏。但从目前国内网络课堂的教学现实来看,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网络课程与教学支撑环境脱节;教学内容表现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缺少评价与反馈等网络课堂建设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同时利用网络模拟现实情境训练各方位能力成为教学的要点,在这一方面,应用表现性目标导向展开教学具有较大优势。
二、《营销策划》课程的表现性目标导向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要求营销策划活动必然是个性化或定制化的,如此则《营销策划》课程的学习也需注重个性化表现,没有唯一标准答案,而是根据策划对象的具体情境展开。传统单项式灌输的教学法在除了策划理论之外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objectives)所追求的正是在具体教育情景下学生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与策划定制化的发展趋势有着良好的契合点[2]。表现性目标概念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Eisner于1967年提出,主张不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在帮助学生获得系统技能的基础上,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能够自由地探究观点、意象和感情。
三、网络技术为平台的《营销策划》课堂模式及表现性目标实现路径
基于《营销策划》的信息化特色和教学要求,我们提出以网络技术为平台的《营销策划》课堂模式,并通过角色扮演为基础(Role-Playing)、项目设定为驱动(Project-Setting)与科学分析为手段(Scientific-Analysis)等具体方法的配合实现《营销策划》课程的表现性目标导向,从而将各类营销策划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一)网络技术为平台的课堂模式
《营销策划》网络技术平台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手段有利于突破时空的局限,能够增强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营销策划》的教学涉及了从确定目标、调研分析、创意产生、方案设计、策划执行到评价反馈一系列内容,依照现实情境的模拟跨期较长且为一个连续推进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一周一次,一次2至3课时的安排显然无法满足表现性目标导向教学设计需要,展开网上学习活动克服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交流思想,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不仅越来越多的策划步骤采用无纸化操作完成,许多新型的策划模式比如微信策划也只能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实现。除了应用blackboard数字化课程以外,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个人主页、论坛等多种方式创建策划数字传播平台与策划书写作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超市货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及网络交流工具,不但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表现性目标导向的实现路径
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主要模拟在现实营销策划活动中作为策划领导者、策划人员、执行者以及对象(客户)的真实表现,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由学生在扮演中感知和领悟,因此有利于将学生从教学性目标中解放,发挥主观能动性。角色扮演尤其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策划步骤经历目标确定之后,因调研重点和方式的差异,产生创意的不同会带来方案设计、策划执行和评价反馈的不同结果,强调学生系统利用以往所学知识并展开发散性思维。通过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理解,个性化地扩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2.项目设定。项目设定不仅指的是模拟真实商业策划活动,也包括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级各类竞赛方案设计和课题写作,在竞赛和课题中,策划的对象转变为评委和课题导师,利用项目的形式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不同于基础理论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往往十分重视教学内容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以及理性思维和方法的锻炼。《营销策划》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参与过程中均体现了对联系实践的诉求。以作者所在的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营销策划》作为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高年级专业课在本学院开设,通过对312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被调查学生中有62.76%的学生表示对《营销策划》有学习需求,90.31%的学生希望通过《营销策划》学习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竞赛方案设计和课题写作能力,86.22%的学生认为学习《营销策划》能够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但仅有8.67%的学生认为单纯的讲授能够达到上述教学效果;而对90位营销专业毕业学生的回访进一步证实了《营销策划》对就业的作用,有44.4%的学生认为《营销策划》对职业生涯有非常大的作用,但选择单纯讲授法效果较好的学生不足3%,不少毕业生提出加强市场调研、设置情景模拟、开发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模拟中摸索和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联系的有效方法。表现性目标的课堂设置不需要明确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学到什么,强调为学习者创设一些可供体验的工作情景,提供可供学习者探究的问题和一些可参与的开放性任务,通过鉴赏式的批评唤起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正好契合了学生们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实践能力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4年4月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在200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再次明确要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从2010年起至今北京城市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部英语(国际商务)专业进行了相关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结合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实践,作者对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方向)毕业论文的现状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学术气氛浓厚、重复率高。多集中于“商务谈判的技巧”、“商标的翻译策略”、“商务广告的语言特色”等,与商务实践密切相关的文章寥寥无几。学生在选题上还是侧重于文学和文化,没有充分体现出商务英语的专业方向性。多数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内容脱离实际,没有注重毕业论文的自身价值与实际意义。缺乏实证分析,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同学撰写的内容与将来所从事的商务活动毫无关系。大多数学生都是根据指导教师布置的论文题目独自搜索文献、分析整理资料、缺乏了团队协作、限制了思想火花的碰撞。如果毕业设计能够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撰写必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与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索与实践
1.毕业论文改革的形式和内容。
掌握商务文书的基本知识、写作方法、写作技能,能运用娴熟、得心应手地撰写各类商务文书是衡量现代商务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的重要标准。根据我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学生实际情况和商务文书撰写的难易程度,英语(国际商务)学生选择商务报告中的调查报告(SurveyReport)开展毕业论文改革。调查报告具体要求:调查报告由2人共同完成,学生需进行社会调查、访谈或其他调研方式。要求调查报告的字数不少于5000字英文,其中含1000字中文概要,调查问卷样卷和访谈提纲样卷为中英文对照版。
2.行业人士进行调查报告撰写的指导和培训。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商务文书的撰写规范,行文要求,专业安排了行业人士对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了指导和培训。调查报告撰写的培训方案:调查报告撰写指导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调查报告的定义、结构、撰写过程进行宏观指导;第二部分主要讲解调查报告的研究方法、资料的收集与研究、问卷和访谈内容的设计;第三部分调查报告的选题和开题指导。
3.调查报告双导师指导的管理与监控。
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指导模式是依据北京城市学院办学目标和特色,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特点,通过校内英语指导教师与来自其他学院跨学科或者行业的合作导师“双导师”联合指导,重点实施理论学习环节、调研环节、理论与实践整合环节等双导师式培养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选题环节。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指导教师严格把好选题关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条件。校外合作导师提出若干个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操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于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既体现了实际应用价值,又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学习环节。为了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入第七学期的学习和第八学期工作岗位的实习,我们将理论环节的学习提前到夏季小学期。由校内指导教师和行业合作导师进行联合讲解。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开题报告准备等环节。调研实践环节。在夏季小学期结束后的暑期,学生要开展为期约4周的调研活动。在调研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的校外指导教师,监督和指导学生的调研实习实践活动,补充学生理论学习的缺陷,提高学生商务实操能力。在这一环节,校内英语指导教师也需要及时与校外指导老师沟通,协助学生完成调研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整合环节。学生在调研实践活动后,即完成问卷发放和访谈活动,回到学校进行调研报告的撰写。学生需要在这个环节听取校内英语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建议,展开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双导师综合评定给出毕业设计的成绩。答辩环节。采用校内老师和行业人士联合组成答辩专家组,对调查报告中涉及的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提问,双导师以及答辩专家组综合评定后给出每组同学毕业论文成绩。对于学生各项成绩的评定,第一指导教师占总成绩的60%,第二指导教师占40%。专业要求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严格进行前期、中期检查与考核。如果因为教师指导不力,学生没有圆满完成毕业设计,将追究校内导师的责任。对于毕业设计工作不认真、投入不够、完成质量差而又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部将根据毕业设计要求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指导模式强调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弥补了高校英语教师缺乏商务实战经验的弊病。“双导师制”将显著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从而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巩固发展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日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4.调查报告的评审标准要适当调整。
毕业论文评价体系是引导毕业论文工作的杠杆和指挥棒。重点考察学生毕业论文的原创性、实效性,即毕业论文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研究真实做出来的,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某一个问题,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水平。在评价程序上,整个撰写过程采用双导师(校内英语教师与行业专家)综合评定和指导,在评审的各个环节均采用英语教师和行业专家双评审制度。评分标准也相应地区别于传统的学术论文,例如在选题上要评定“选题是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符合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要求”;调查问卷的设计上要评定“调查问卷的结构、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较为清楚地说明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上要评定“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表对调查问卷所得结果和数据进行恰当、科学、有效分析”;在调查报告整体质量上要评定“研究结果摘要部分:论述清晰;正文部分:理论运用正确,数据分析科学、合理,论述充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结论与建议部分:结论正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调查报告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全文专业术语使用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毕业论文的答辩和评审标准都结合实际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评价的得体性和公平性。
三、政策建议
1.深化毕业论文以及配套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应该以毕业论文改革为契机,不断深化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使教学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一致。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学校与企业和政府建立实践教学合作关系;请行业专家到学校授课或开办讲座;提倡英语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现场教学;鼓励英语社团组织承接社会项目;等等。
2.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教师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课题研究、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等,并且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体系中;学校派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外企外贸公司挂职锻炼,以此来增进教师对社会的了解,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渗透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也可以将具有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各类人员融入到教师队伍里。通过上述措施,强化学校的实践人才培养特色,加快相关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教学条件的改善步伐。
3.毕业论文的体裁和形式多样化。
毕业论文体裁可以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特点,体裁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论文,而且可以将其拓展为商务实用文书的撰写和商务情景的模拟。前者包括标书的撰写、市场调查报告、广告策划、营销方案等,后者包括商务谈判、国际会展、商务洽谈、产品推荐会情景模拟等。毕业论文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均采用团队协作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各尽所长、发挥集体的智慧。
参考文献: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R].
[3]李志生.建筑工程招投标实务与案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刘晓辉,魏俊玲.浅谈经济全球化中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J].中国商贸,2009,(15).
[5]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R].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参考文献:
以下是本年度的工作计划:
一.完善讲座预报制度,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上学期,学术讲座预报制度已初步建立,校学术部统一汇总由各学院学术部搜集来的讲座简要情况(讲座时间、讲座地点、主讲人等),并将信息到翔网上,以便于大家及时获取有效的讲座信息,根据自身专业及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讲座,感受学术的魅力。
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讲座信息的更新问题:浏览翔网学术部一栏,我们发现最新的讲座信息还停留在2007年3月份,显然还有很多学院并没有及时上报。针对这个问题,校学术部在本年度将通过召开例会等形式多与分团委学术部进行交流,要求其及时上报,我们也将及时整理,争取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大家,以供选择。
本学期,我们还将于10月到11月,组织“学术之光”系列学生科技讲座,每院至少两场,我们会通过最具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前沿性的讲座带给您耳目一新的感受。
二.做好挑战杯的宣传、组织工作,帮助学子实现自我价值.
众所周知,对于一所高校学术水平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挑战杯的获奖率和毕业论文的优秀率。历届以来,挑战杯都是学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年度,我校学术部也将努力加大挑战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挑战杯,参与挑战杯,营造学术关注的良好氛围,创建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
具体计划如下:
(一)加大“挑战杯”宣传力度,针对不同的年级,分层次进行宣传。
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宣传重点在于让他们了解挑战杯的整体情况,加强对于挑战杯的认识,早做准备,为以后参加挑战杯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将计划于在11月上旬大学生社会调查优秀成果总结交流会,届时将会邀请挑战杯获奖同学与06、07级同学进行现场交流,以激发新生的创作热情。
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学术部将联系有关专家老师在课题选择和立项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引。
(二)学术部牵头,在团委各部门协助下,将于10月至11月举办第8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选择优秀作平参加挑战杯。
(三)搜集整理学术成果,为大家提供榜样作用.
校团委学术部将于10月至12月期间,配合团委其他部门举办2007年学生学术科技成果征集,将一些优秀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科技作平成果作成集子,展示师大学子风采.
三.开展学生科协试点工作,加强科协的建设管理.
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协会(简称学生科协)作为学术部的一个下属机构,通过开展各项科技实践活动和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学术理论研究,为热心于科研的同学提供有利的实践场所和科技创新机会。但是还不成规模,目前只有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已初步建立了科协,其他学院都还停留在雏形阶段。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本年度,校学术部将在文科和理科院系中各设一个试点,组建科协的学生干部班子,以被选中学院为实验基地,试行科协的一些工作,然后通过调研等形式搜集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科协最开始的一些工作计划进行调整,争取在本年度内在每个学院都成立科技兴趣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广泛的学生交流和讨论,为挑战杯比赛培养坚实有力的后备军。
(二)校学术部和各学院学术部将加强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领导,为学生科技活动配备一定的指导教师,尽可能地为科协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有利条件,如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同时加强对于学生科研成果的设计和材料整理。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以后,由于客观原因的制约,社会实践队伍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管理,往往出现启动仪式时授旗誓师、轰轰烈烈,实践开展以后却销声匿迹、虎头蛇尾,总结分享往往也是草草了事。甚至存在部分同学通过关系,随便找一个单位盖章,应付了事的情况;实践报告也是“拿来主义”,照搬企业单位的调查报告,由于监管不力而导致社会实践过程走样的现象并不显见。此外,高校为了扩大影响,迎合地方单位或企业的需求,常常邀请相关媒体对社会实践宣传报道,不遗余力,这种只抓外延,不重内涵的做法,不但很难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得到锻炼成长,反而易使学生养成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
二、社团模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理念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大学生社团突破了年级和系科专业的限制,团结了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有益身心的社团活动。近年来,高校社团蓬勃发展,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今年正式注册的学生社团有103个,近2万人次,几乎每位同学都至少参与一个社团,可见社团在大学生当中的群众性基础十分坚实。同时,社团的数量和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影响力突出,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高校社团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突破瓶颈提供了最有利的土壤。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社团为依托,利用社团广泛的参与性,发动广大青年同学,结合社团的社会性背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拓展社会实践范畴。同时,社团有专业老师指导,大大增强了社会实践的指导力量,提高了实践活动的质量,保障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三、社团模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构建
(一)突破壁垒,社团社会实践全员化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由于受到客观因素限制,只能做到“精英实践”、“社会实践示范队”的尴尬地步;另一方面,学生社团发展迅猛,学生热情高涨,国内高校也大多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加以大力扶持,投入较多人人力、物力。若能将二者结合,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往社会实践因时间集中而带来的弊端就能迎刃而解。那么,有效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即可由小部分骨干学生,转而变为广大青年大学生,切实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走“大众实践”的发展道路。社团模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扩大受益学生群体的同时,突破了年级、院系的限制,使每一支社会实践队伍都实现梯队化,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既能将以往的成功经验良好传承,避免做重复工作或走弯路,又能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追求,促进高年级同学的不断成长。当然,弊端也同时存在,即由于社团的成员来源于各个学院和不同年级,时间难于统一,不便于协调管理,尤其个别社团人员庞大,所以社团模式的社会实践可以分区域、分组别、分层次开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发挥优势,社团社会实践专业化社团模式的社会实践摆脱了以往社会实践服务内容匮乏、服务水平较低的困境,它可以依托社团平台,结合社团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定期组织社团服务进社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社区对专业队伍的免费服务有迫切需求,社区居民对大学生社团服务时态度热情,学生偶尔遇到解决不了的专业问题通常也得到居民的鼓励和谅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学有所用,碰到难题有迅速查找资料、动手解决的冲劲,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空调与制冷社团、电脑爱好者社团、健康保健社团等每次进社区都门庭若市,忙得不亦乐乎;学校的街舞社团还曾受邀参加深圳世界之窗庆典演出活动,反响不俗、影响深远。社团模式的社会实践专业化还来源于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社团模式的社会实践可以整合优势教师资源,突破了以往学生实践队伍指导教师仅限于分团委老师和辅导员的困境,可根据社团的性质请校内相关知名教师,甚至是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做指导老师,充实指导力量。此外,以往社会实践指导是突击式的,为了实践进行短期速成培训,不科学、不系统,学生收益少。大学生社会实践有了社团这个平台以后,有专业指导老师,专项经费支持,可以定期的开展专题培训,拓宽培训领域,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开发资源,社团社会实践社会化社团模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团的社会优势。学生社团既是校园内的学生组织,又是民政局登记的社会团体。作为社会团体,学生社团具有其特定的社会优势,它通过社区服务、社会兼职、企业参观、调研报告、单位实习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社会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学习体验式的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掌握社会信息,增强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指导老师的多元化也增强了社团与企业的联系,拓宽了育人的渠道,有的社团甚至请企业或者行业的专家能手进校园开讲座、当评委,大大促进了校企合作。同时,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化的另一种体现形式。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挂牌成立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是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窗口。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基地长期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机会。作为社会实践基地的企业也可以通过给大学生实践机会掌握学生动态,提高企业知名度,创造经济效益,达到共赢的效果。
(四)长效发展,社团社会实践持续性社团模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将社团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结合统一。一方面,可以根据社团的特点进行社会实践立项,对社会实践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有利于将社团老师科研与学生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明确实践方向,又保证了专业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确保了社会实践的经费和有力指导,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保证社会实践发展的持续性;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以社团为基础,可以参加行业内的各项竞赛。社团内大学生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接受到专业系统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同时,接触学科前沿,以赛促练,逐步帮助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特长,将特长巩固为专长,达到高校培养一专多长的复合型大学生人才的目标,确保社会实践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五)由内而外,社团社会实践内涵性大学生在提到社会实践时,通常想到的是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调研、企业实习、下乡支教等活动,无形中缩小了“社会”的概念。其实,学校是个小社会,社会是所大学校,如何加强校园内实践活动指导与培训,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是注重社会实践内涵性、优化社会实践结构、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真正做到由内而外、内涵与外延协同发展的关键。社团模式的社会实践以社团为基础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与探讨,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实践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此外,针对实践项目进行专题培训,因项目施教,明确主题,分类指导,消灭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盲从性。注重社会实践的校园分享与总结,学先进,树典型,开展讨论交流和表彰奖励活动,发挥榜样作用,深化社会实践影响,扩大社会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