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3 07:1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何为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EnterpriseManagementModel),简称EMM,就是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围绕实现企业特定的目标、各种资源、信息、知识,开展运营活动的基本框架、规则和方式。EMM包括结构要素、支撑要素两种要素。结构要素主要有经营管理、管理体制、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管理技术、决策制度及领导体制。支撑要素包括人员素质、企业目标和目标市场、产品技术等。
2.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管理模式。
2.1在管理对象方面。传统企业管理的管理对象侧重于物质资源,重在对物质资源进行分配、收入、支出。而现代企业管理的管理对象侧重于人力资源,强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重点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2在管理理念方面。传统企业管理重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管理中是靠组织制度的约束实现管理目标。而现代企业管理注重人的素质的培养、人的激励机制和人的自控力,在管理中是靠人员素质和人员激励实现管理目标。
2.3在管理内涵方面。传统企业管理行为总是针对某一管理要素实施,对问题的揭示、分析或处理措施的制定采取直观的线性思考,属于单维的平面式管理。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总是针对多个管理因素实施,注重多维的立体式协调处理,属于多维管理。
2.4在管理重点方面。传统企业管理以生产管理为重点,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认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是产品生产,强调产品数量。而现代企业管理以战略管理为重点,认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决定于企业内部的多方面因素,如经营决策、产品设计与创新、员工工作积极性、资源调配、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水平、制度规范等,企业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应纳入战略管理的框架中。
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特征及发展趋势
1.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
现代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盛行、顾客需求的差异化与个性化、新管理理论的不断涌现、技术的日益更新及应用的综合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企业需要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管理模式。
1.1强调“以人为本”。现代企业管理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充分重视员工的需要,还要给予员工足够的尊重,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员工,要谋求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共同面对企业困境,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提供晋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企业必须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注重对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注重对人的选拨、培养、开发,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1.2信息化下智能化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互联网和各种应用系统的广泛使用,企业在信息数据管理方面面临巨大冲击。大量的信息数据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更加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另一方面能够对企业内部进行调整和优化。大数据通过内外结合来协助企业稳定市场地位与价值,保证在企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企业要广泛运用大量数据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以及数据流创建全新的管理模式,商务智能的出现,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通过数据库的建立,集成来自不同数据资源的多种数据类型,从数据中发现新的关系,将企业大量的信息进行保存和共享,实现企业信息的完整性,数据库的建立,也极大的方便了员工对企业信息的查找,而对这些信息的有效管理,还能为企业今后的管理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
2.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2.1组织结构弹性化。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围绕着物品和资金流动而设置,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顾客需求的差异化与个性化,现代企业的组织机构则围绕信息流动来设置。因此现代企业挂历对组织结构的弹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注重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还能够有效地降低管理费用,对提高企业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注重组织结构的柔韧性。柔韧性的组织结构可以解决组织集团化与组织分权化的矛盾。第三,要注重联盟化。通过战略联盟组织,打破企业间在空间上的阻隔,形成联合体,增强竞争力。最后,强调管理中心下移。倡导建立团队式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垂直式、智能式向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组织结构发展。
2.2组织管理柔性化。组织管理柔性化主要体现人性特征。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活动过程。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力量源泉。主要体现在:第一,管理由传统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将员工看做企业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注重人才开发。第二,加强员工培养,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员工的创新能力关系着企业的竞争力,要加强员工的培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第三,培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被人们称为管理科学发展的“第四次革命”。有西方学者提出:企业文化建设是“21世纪型革新企业经营模式”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文化革新的方向,企业文化的创造与渗透”。企业要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突出企业的气质和个性等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3管理模式灵活化。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孔茨说过,有效的管理总是一种随机制宜的、因情况而异的管理。企业面对瞬变的市场、技术更新的快速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等因素,必须建立与环境变迁相适应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因此,企业的管理模式要具有灵活性,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革和创新,不再局限于一种管理模式。
三、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形式
1.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TotalResponsibilityManagement,TRM),是在科学的社会责任观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强调企业通过自身行为应对社会负责任的价值追求,并以此为企业动力,从而实现企业的社会功能。它是通过激发相关利益方的社会价值,创造潜能以有效管理企业运营管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具有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的管理框架,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注重利益相关方合作创造综合价值的管理方式等特征。在管理模式方面,企业只有把社会责任当作其核心,谋求管理模式的创新,将社会纳入企业管理的对象,从而实现企业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循环发展。
2.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最高层次,构建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又一新型的管理模式。在企业文化中,核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能够从思想上将与员工统一起来,形成巨大合力,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文化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既要注重员工的需求,还要注重顾客的需求。一方面,企业要满足员工物质需求,还要重视员工的道德教育,从而培养员工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使员工能够切实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企业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将“顾客至上”的理念融入到管理各环节。
3.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管理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手段,把信息与企业活动和员工联系在一起,通过信息、知识等资源的共享来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模式重视信息技术手段,重视员工的国际化、知识化等现代思想意识,一方面将知识作为企业的财产来进行管理,通过建立智能化信息组织,强化最新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信息在企业全体员工共享,实现企业信息的透明化,促进员工对企业的了解,增进员工间及员工与领导的相互信任,从而极大的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企业人才选择及培养方面,企业更看重具有国际化视野及超前意识的人才的开发和应用,从而改善人才结构,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快学习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信息组织,以完成对复杂信息的识别、记忆、计算、联想、判断,从而实现企业对数据的有效整合分析与利用,发挥知识的最大效用。
4.柔性管理模式。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管理而言的,强调管理软化,以管理的柔性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柔性管理模式是从企业环境出发,强调“人本管理”,变革组织结构。此时,企业管理重点发生变化,由盯住员工、实施负反馈纠偏的外部控制转变为关注员工观念意识、间接影响员工行为的内部控制。
5.信息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企业 管理模式 管理思想 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49-01
一、管理模式概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被纳入科学的范畴。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管理模式是指以一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与管理环境以及其他具体情况的结合所制定的管理制度体系。管理环境包括诸多因素,如企业所处的文化背景、企业自身的战略、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水平、企业所处的行业具备的特点等。在这些管理环境的影响下,企业需要在管理制度体系中做出改变的方面包括财务、人事、战略、营销等。企业管理模式会受到管理环境的影响,而管理环境的变化又会促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改变。从当前的管理环境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其最为主要的特点,而企业在此管理环境中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以及竞争压力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现代企业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变革并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就必然要在企业管理模式方面不断做出探索与实践。
二、当前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特点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大,而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冲击,为了有效地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我国企业也做出了各种探索和实践,从而使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企业管理思想的变革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本的经济格局,当前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和设备等都在全球范围内转让和流动,而在此背景下,现代企业为了适应这种市场环境趋势的变化其管理内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国家的范围内。同时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之间的文化融合与碰撞也越来越激烈,这就为企业管理思想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现代企业在面临文化碰撞的情况下逐渐树立了新的管理价值观,在对传统管理文化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强调对外来管理文化的兼容并蓄,从而既具有自身特色又吸纳了国际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而这也成为了我国现代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管理中的渗透
人是企业发展中关键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对象与主体,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人在经营和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得到了良好的渗透。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相关条件和环境的创设来实现人的自我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求尊重人、理解人并强调人本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现代企业中的人本管理主要包括情感管理、自主管理、民主管理、文化管理、人才管理等重要内容,同时也要求企业能够做到重视激励制度的使用,从而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人才投入,提高工作人员队伍质量;重视民主思想在管理中的渗透,提高管理对象的参与意识;重视企业精神的培育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等。
(三)知识与创新成为了管理中强调的重点内容
在信息量和知识量快速增长的社会背景下,现代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将知识作为生产力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以及未来的时间内企业的竞争包括财力和硬件设施的竞争,同时也包括知识与创新的竞争,并且知识与创新在企业竞争中将会产生相对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情况也使企业管理模式在发展中开始强调知识与创新,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体系中并成为了企业管理模式中的核心内容。创新管理即是以适应经营环境与科学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在管理技术、制度、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出改变,从而实现创新思想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融入,所以企业要善于积累知识与学习知识,同时运用知识将其转换位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发展。
(四)建立了“四满意”的管理目标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四满意”目标即对员工满意、顾客满意、社会满意以及投资者满意的追求。现代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的管理不仅要重视到企业股东的利益,同时也重视到其他利益体的利益。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加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已经开始重新对自身的行为准则做出审视,同时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也逐渐具备了以下特征:一是对交易保密的提倡来避免发生利益冲突;二是对承诺和信用的强调以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三是对个人的尊重,允许独立的个人做出自我实现的决定;四是遵纪守法。而要实现这些内容的贯彻,企业的行为原则需要与日常的经营实现精密的结合,同时需要企业领导起到示范作用并对企业团体和个体定期进行评估,通过落实奖惩制度来对不合理的行为进行纠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企业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知识管理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人们通过研究发现,从表面上看,企业竞争优势来自其拥有或可供支配的各种“资源”,不同企业因为占有不同规模、不同组合的资源而具有不同的效益。进一步研究显示,企业竞争优势和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土地、设备、甚至人力等资源都可以借助资本或信用从市场上交易取得。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却可发现,真正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的是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追根溯源,企业能力大小取决于企业拥有和运用知识的情况,企业知识是企业能力的前提和智力基础。也就是说,知识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发现市场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决定了企业资源发挥效率的程度。企业对自己独特知识的有效挖掘与管理,形成了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的核心能力,包括发现市场和识别市场机会的能力,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科研开发能力;将个人创新整合到新产品中去的能力;将企业生产的知识产品推向市场、传播知识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形成独特、持久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职能管理,而是涉及到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多种职能管理的形式和内容,是一种跨越这些职能的综合性的管理。知识管理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涉及到企业文化、管理机制、运作力一式、信息系统建设等力一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寻求的是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核心要素是人,特别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和应变能力。
知识管理的意义在于:(1)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既包含新思想,也包含新的工作坊法和处理流程。知识管理中的协作技术有助于发现和培育新的想法和思维,将人们头脑中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地加以利用,从而产生新的技术、产品与服务。(2)能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或机会,并需要企业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决断。知识管理技术让企业能迅速得到所需要的帮助,并通过确定“谁、什么、何处、何时”等因素,来迅速协调各种资源,作出相应的正确反应。(3)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运作效率取决于把创造的知识加以收集和综合供企业内部和外部其他人再利用的程度,提高运作效率要求共享所需要的知识,缩短查找知识的时间和避免重复劳动所引起的知识浪费。(4)能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素质。企业要保持它的竞争能力,就必须提高新员工和现有员工的能力水平。
二、知识管理对传统管理的变革
知识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任何管理,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管理职能,而是涉及到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多种管理职能的管理形式和内容,是一种跨越在这些职能之上的更高级化的管理,它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它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的途径,其核心是知识创新,是组织在不断地持续变化的环境变化中,为适应组织变革、生存和能力的需要。知识管理着力于组织的调整和管理方式的探索,通过消除组织交流障碍、营造知识共享环境、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以激励员工的创造性、建立广泛的外部网络等方式,将信息技术转变为真正有力的竞争工具。知识管理型企业能够迅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要做到这些,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1)管理职能的变革:知识资本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2)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扁平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型知识企业组织结构是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一种面向市场、扁平的组织结构。(3)领导方式的变革:集体领导,知识管理需要新的领导方式,需要领导方式的转型,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在组织中建立集体智慧的动力机制,建立起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事务的机制和氛围,运用集体智慧,使决策更完善。因为员工参与了决策,也使员工能主动配合决策的执行;(4)企业文化的变革:注重组织、集体知识共享与创新;(5)激励方式的变革:更注重精神激励;(6)发展观的变革: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
1.改造传统的企业文化。知识管理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鼓励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得知识更容易交流、更容易积累和创造。知识共享是企业员工进行协作的基础,也是知识实现增值的最佳途径。企业应当改造其传统的企业文化,建立起有利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新型企业文化。企业还应当对知识共享进行相应的限制,实行有限制的知识共享。将最适当的知识在最适当的时间传送给最适当的人,使其能够作出最适当的决策,还可以达到保护企业核心商业秘密的目的。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应当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那种盛行的只奖励具体技能而忽视员工对知识贡献的做法,采取多种方式来鼓励和吸引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形成鼓励合作与共享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乐于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如制定一些制度,其中包括强制性措施,使这种共享的氛围一旦建立起来后就能够顺理成章地继续保持下去;采用协同工作手段,培养团队精神,促使员工加强合作、共享知识;员工培训制度化,培训教员以企业内部员工为主,让企业自己的员工向其他员工讲授自己比较擅长的知识;加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活动;突出员工对企业知识库的贡献,使他们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并将员工对企业知识库的贡献纳入员工的年度考评中;对不能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目标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对知识老化型员工进行淘汰等。
3.创建学习型企业。对于那些积极拓展、不断创新的企业而言,其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来源于员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持续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并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企业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知识也不是一成不变,仅仅知道如何做好当前的工作是远远不够,明天的工作要求员工具备更新的技能、更强的能力和更高的素质。在信息爆炸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企业员工的知识、经验如果不能被快速地积累与更新,很快就会变成一堆无用的废物,甚至有可能会变成前进的包袱。因此,拥有知识更新、不断学习的能力比拥有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学习型企业是指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企业,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习型企业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实行目标管理。这种学习并不仅仅是看书、办培训班,而是包括了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过程中的学习,强调的是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队学习。无论是对于企业自身还是其员工来讲,对学习的投入,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费用”支出,更应当被视为一种“投资”。
4.设立知识主管并建立知识管理者队伍。由于知识散布于每个员工以及部门之中,企业中必须有相关的部门和人员来承担从知识的获取、识别、整合、传播、创新和营销如何让员工接受)到建设知识的共享系统和共享文化的任务,并设立知识主管(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一职,由其来负责研究、规划、推动和实施企业的知识管理工作。由于知识管理涉及的范围大于信息管理,知识主管的工作涉及到战略、技能、培训、奖励等内容,知识主管的工作不是信息主管(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工作的延伸,不应仅将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而应当放在知识的创新和开发集体创造力等力一面。
知识主管的主要职责是:(1)为企业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基础结构,包括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和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等);(2)为企业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进行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并配合企业高层管理者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以知识导向来开展工作;(3)监督、保证企业知识库内容的质量、深度、风格与企业的战略、发展力一向、业务等相一致;(4)确保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加强知识集成,产生新的知识,促进知识共享的过程;(5)为企业获得回报。对于企业而言,进行知识管理,最终要将知识变成价值和利润。
5.明确企业的知识结构。企业的知识从其来源主要可分为:(1)与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有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可通过科学实验或通过购买而获得;(2)与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组织力一式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是企业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3)有关企业顾客的知识,如对顾客需求的了解等;(4)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的知识。
6.选择不同的知识管理策略。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基本上可分为两类:编码化策略和个人化策略。编码化策略是指将知识与知识开发者进行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企业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过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并存储于企业的知识库中,以供员工可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个人化策略则是指将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企业可以根据其是提供标准化产品还是定制产品、是提供成熟的产品还是创新的产品、员工在解决问题时是靠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等因素,来选择是采用编码化策略还是个人化策略。
7.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企业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内部网,建立并及时更新、完善企业内部的知识库系统,将企业的知识库放在内部网上,以发挥其更大的价值作用。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具体方式之一就是将各部门和各个员工的知识与其它无形资产汇集成电子文件放在企业内部公用的网上,形成一个知识库,随时可供员工调阅。该知识库应当有一套系统来支持它,还要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如网络权限控制功能等。员工可利用该系统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并且在需要彼此交流时能在网上相会。
8.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的现代管理思想,其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并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组织的成长与个人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它反映的是人才决定企业的前途与命运的管理理念。也是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和核心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源稀缺,致使现代企业生存发展产生了很多问题。如何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增强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企业的管理难题。
【关键词】
现代企业管理;管理创新;分析;对策
0 前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为了改变企业管理的现状,加强企业管理,需要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本文将对现代企业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且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现代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1.1 总体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企业管理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动力无法与国际水平保持相同的前进趋势。供应链不稳定、外部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外部管理的难度加大。另外,我国企业管理中还存在着管理人员创新意识薄弱、管理技术落后以及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也导致了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式改革难度加大。如果管理模式的变革无法满足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目标,那么势必会导致企业的管理与企业发展的趋势相背离,从而导致更高的管理成本。
1.2 机遇与挑战
到目前为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有十余年。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也遇到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背景下,企业能够更加平等地进入国际市场,这有利于部分企业加强出口管理,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也减小了我国企业出口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另外,贸易过程中所出现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可以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进行处理,从而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通过引进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技术,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而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的发展也遭受了巨大的挑战。如何从众多跨国企业中脱颖而出,提高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完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关键在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2 变革创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对策
2.1 创新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变革企业发展观
要想推进现代企业管理新模式的发展,首先需要变革创新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需要新型管理理念。企业的发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密切联系,因此只有变革原有的管理理念,树立科学、合理的新型观念,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新的管理观念也能够拓宽企业管理人员的视野,确保企业决策的透明化和科学化,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不断创新改革发展模式,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营销力度,确保企业发展目标能够与企业的运营管理相结合。
2.2 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企业的管理制度需要和企业的运营模式保持一致。因此,为了推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管理层需要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变革创新,确保管理制度更加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另外,创新企业管理制度需要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创新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营模式考虑在内,从而确保所变革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在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的同时也需要对企业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是提高企业新型管理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的监督机制,企业的管理能够更加透明化,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另外,监督机制的执行也能够提高企业人员管理的人文程度。
2.3 创新企业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创新企业管理技术需要企业加强对西方先进企业的学习,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管理技术,并且将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外国先进管理技术相联系,从而将外国先进技术化为己用,实现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能够减少企业管理中所出现的人力浪费现象,同时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促使企业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发展,降低市场竞争对企业发展所带来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2.4 创新企业文化,优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自身的特色,对企业借鉴外资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创新企业文化并不仅仅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包括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理念的结合,这是可持续发展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体现。另外,企业需要优化自身的管理模式,确保企业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通过变革企业管理结构和生产结构,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并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 结语
为了加强企业管理新模式的创建,需要改变企业管理观念,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将发展理念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优化企业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管理能力,减少资源的浪费,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众包模式;企业管理;影响分析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全球信息化时代来临,一种新生的互联网模式--互联网众包模式诞生了。众包模式是在全球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模式。其生产经营方式就是在企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把成千上万的网络使用者聚合在一起,来解决企业内部固有资源不足状况,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
一、互联网众包潮流
1.众包模式
众包模式作为一个企业的运行系统,主要是指运用互联网技术,把本来应该有企业内部员工完成的工作外包出去交给有能力的互联网用户完成,从而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由此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简言之,众包模式运作模式就是通过互联网召集人才,让他们通过网络,参与企业生产运行经营,提高企业生产率。
但是,众包模式又与项目外包有所不同:
第一,两种模式的参与主体不同。众包模式的参与主体是相当数量的互联网使用者,这些人可以是对这一方面的感兴趣的外行人士,也可以是这一行业的专家;项目外包的参与主体大多是某一特定领域的精通团队,他们能凭借优越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低成本高效率的完成承包任务。
第二,两种模式的合作方式也有区别。众包模式是互联网群众式的参与模式,是企业组织和网络用户个体的互动交流;项目外包更多体现的是参与对等各方的合作配合。
第三,两种模式的合作目的也不一样。众包模式合作目的是借助互联网,引进外部有益资源来解决企业自身遇到的问题;项目外包则是为了降低执行项目的运营成本和时间。
2.众包模式四种基本类型
集体智能、大众创造、大众投票和大众集资是互联网众包模式的有四种基本类型。
集体智能,是指企业通过搭建众多互联网用户在线使用的平台,来聚合众多用户丰富多样化的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内部存成的问题。
大众创造,是指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一些企业内部任务,让网络用户自主开发,运行和服务。例如:百度词条、搜狐视频网等。
大众投票,是指企业提供一个网络平台,让网络大众对本企业的事情进行分析评价,服务于其他用户。例如:消费者在点评网站推介个人喜爱的物品。
大众集资,是指企业通过网络手段,向企业受众募集资金。有的企业有想法、有创新实用的产品,但苦于无法筹集资金只能暂时搁置。通过大众集资则可以快捷的筹集到需要的资金,投入生产。
在实际的众包模式运作过程中,单一使用的及其少见,大多企业往往把其揉在一起,综合运用。
二、互联网众包潮流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及效应分析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众包模式蓬勃发展中,一个现代企业要想健康发展壮大,就要不断提高对管理者的要求标准,这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的素质,前卫的理念,精湛的业务知识和能力。管理者的工作重心也要发生响应的变化,要积极而主动的接受新知识,关注新的科技信息成就。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在众包模式的影响下,一个公司的运营管理领域也必须发生响应的改变,要从关注自然科学技术向关注社会科学技术转变,这将是一个新的趋势。在这一新的趋势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个新的公共平台出现,它将涵盖共享的资源,开放的人性化的学习等。我们在众包模式下细致入微的剖析企业管理模式,会使网络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会推动众包模式的进步完善。
1.众包模式会促进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众包模式的诞生得益于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它的出现也对企业管理发展模式变革和创新起到了重大影响。
(1)众包模式扩大了企业原有的界限。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过去的一个企业在某一领域一家独霸的局面将不复存在。依托互联网兴起的众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企业可以将内部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某些工作,交给众多的网民解决,这些来自外部的多样化新奇思想,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众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预算开支。在传统企业生产经营中,企业遇到困难问题大多都会拿重金聘请专家,而互联网众包模式给企业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以往花重金解决的问题,现在可能会被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网民随手解决。这种模式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在网络上间接推广了企业产品。
(3)众包模式还能彰显广企业文化。众包模式产生于互联网,在倡导网络中人人平等的理念下,一个允许网民参与运营管理的企业,以人为本的标签显而易见的烙印在这一企业身上。而且依托网民办企业,面向市场做产品,这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必将为人们所认可。
(4)众包模式更新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作为一个立足市场的企业,就要敢于做时代的弄潮儿。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构建经营和消费者平台,更新思维,洞察先机,抢占市场。搭建平台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方式,在这个企业搭建的平台上,网络用户可以参与企业管理,畅谈个人观点。从这一层面上看,互联网众包模式极大地更新了现代企业的管理运营模式,对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在众包模式下的需求分析
互联网众包模式要和现代企业相结合,会有多方面的需求产生,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需求:协作创新、人才管理以及生产组织方式。
(1)对协作创新模式的需求。在众包模式的促进下,大众协作创新的管理模式,逐渐为现代企业管理所采用。网络大众企业管理实质就是引入大量的非专业互联网用户到现代企业的创新过程中去,网络用户和企业协作管理企业,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新探索。
面对日趋极乐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往往面临诸多挑战,集合众智的大众协作管理方式有以下优点。第一,可以整合互联网上的诸多信息资源,为企业所用。第二,可以先期让大众对企业的产品和相关信息进行反馈。第三,大众协作可以聚合多地多领域,加快不同行业的融合步伐。第四,大众协作的灵活性,为企业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互联网众包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提出来新的要求。通过互联网聚合众多网民,彼此之间缺乏了解和沟通,企业管理者,要想得心应手的运用这一资源,需要具备超强的网络知识、敏捷的思维和操控能力。
(3)对企业生产组织结构的变革需求。要想让互联网众包模式为企业所用,就要对传统企业固有的生产组织结构进行适当的变革。一个企业要想工作通过网络分给不同地域、不同的人完成,就要相应的改革自己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让大众协作适合企业,让网络用户参与企业经营成为可能,这就是分布式社会生产方式。
现在这种生产方式正在逐步被现代化企业所认可和选择,它能有效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一个企业要想不被时代遗弃,就要创新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就要更新管理观念,就要积极学习和引进互联网众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利用网络资源,为己所用,提高本企业的水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3.众包模式在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网络普及势如潮水,涌向社会方方面面,网络的发展大大加强了社会部门和领域的联系,现代企业要拿出无谓的英雄气概,适应形势,积极推动企业管理的网络化。企业必须提高认识,积极接纳新生事物,学习和运用众包模式,更新企业管理思维定式,创新企业发展新模式,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愿景打下良好基础。
在现代企业管理内部,充分运用互联网众包模式,有利于企业内部职工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发挥企业员工积极能动性,每一个职员都可以关注企业发展,参与企业发展,谈论自己对企业经营的看法,发表自己对企业建议。企业职员还可以跨越业务范围,了解企业多方面的业务。正是由于互联网众包模式实行,职员可能会找到自己更适合、更擅长的工作岗位,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现代企业管理外部,积极主动大多运用互联网众包模式,搭建企业和网民共享平台,可以让更多的网民参与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让众多的人去关注公司发展,品评公司产品和服务,感受公司的文化,分享公司的喜悦。通过互联网众包模式平台的运营,公司通过网民众智解决了难题,又推广了产品和文化,企业和网民的共赢结果,人人乐见。
三、互联网众包潮流下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建议
我国企业发展互联网众包模式不能搞运动式的一刀切,引进时要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分析模式优点和缺点,以及国内企业实际运营状况,逐步推开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让互联网众包模式在我国企业中发挥出积极健康的作用。结合我国企业特点,下边建设性的谈几点如何在现代企业中引进众包模式。
1.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向信息技术化方向发展
众包模式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进步,我国只有稳步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促进企业向信息技术化方面发展,才能为现代企业积极有效的运用众包模式提供可靠的保障,才能真正实现众包模式在企业中的融合。
2.重视广大网络用户的需求
截止到2015年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4亿之多,其中能够利用网络学习和工作的大致有接近一半。伴随着互联网上午日益普及,接近总人口一半的网民将会一个创造力不可小视的群体。作为一个引入众包模式发展的现代化企业,一定要把握这一群体的力量,他们的智慧和对企业产品的创造力和购买力需求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现代企业要重视起参与企业管理的需求和对产品认知的需求,充分发挥网民的众智,利用这一资源,促进公司众包模式在公司中的良性运作。
3.改善企业的众包模式
无论哪一种企业管理模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作为新兴的互联网众包模式也不例外。互联网众包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存在着发展不成熟的缺点。所以在我国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向互联网众包管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的完善和健全。尤其是关系着是否成功转型的众包模式信用和激励方法问题,一定要谨慎对待,慎重处理,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定性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成长期,但是现代企业发展依然处于落后低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互联网技术进入我国,并得以迅速发展,但是它在经济领域的巨大作用,依然被一些企业所忽略。尤其是与之伴生的互联网众包模式,是没有被广大的传统企业所认可,不能在现代企业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展望未来,互联网众包潮流趋势不可阻挡,必将在现代企业展露身姿,为国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郝琳娜,侯文华,刘猛,等.众包创新模式问题分析及研究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2):154-160.
[2]魏拴成.众包的理念以及我国企业众包商业模式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36-39.
[3]王玉峰,贾雪玉.众包:创新企业管理模式[J].中国工业评论,2015,(6):20-25.
[4]向林.互联网众包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启示[D].北京邮电大学,201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一方面要面对来自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应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现代企业,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在准确把脉市场风云变幻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才可能做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而大力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实现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就必须准确把握企业制度制定和企业科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制度建设和企业科学管理之间的有机统一。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定与企业科学管理思想之间的关系
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科学性直接决定着现代企业制度制定的科学性。这也就是说,企业管理人员拥有管理思想的高度对于企业具体管理制度的制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具有科学管理思想,才能够将具有科学管理思想的现代管理理念融汇到企业制度制定的过程之中,制定出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定对于企业科学管理思想具有推动作用。企业现代管理思想来源于管理实践,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制定制度的过程,就是将企业管理思想进行验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思想的科学性就会被放到企业制度制定的平台之上进行验证,能致使企业生产经营有效运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就会被保留下来,而不符合的则被不断的进行否定或者改造,进行新的制度的制定,然后再进行验证,这样就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使企业管理思想的科学性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定与企业科学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
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企业组织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而变化的,它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反映,所体现的是组织管理手段、方法以及工具的发展;还反映出一定的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管理者的意志。而企业组织管理是不是具有科学性主要就要从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是不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不是能够真实反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能不能真正体现出组织管理手段、方法以及工具的发展,是不是能够反映生产关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管理者的意志来考量。这也就是说,通过这些内容,完全能够识别出企业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同时也能体现出现代企业制度制定的正确性。
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定与企业科学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有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哪一种管理模式,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之下的。现代企业的竞争将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竞争,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人”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他所有的规章制度、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围绕着能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展开,凡是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都是不科学的。这也就是说,从企业管理模式的科学性方面来考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之上,才能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出现代企业制度制定的合力性,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定与企业科学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
科学管理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而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通过使用科学管理手段取代传统的管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实现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在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变革,才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现代企业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制定管理制度,制度制定时要要结合企业实际;要把握好稳定性和开放性,应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又必须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要具有公平性,它对每位员工都是平等的,不能有例外和特权的存在;要具有系统性,要站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订立制度,避免表面上看面面俱到,要有保证制度实施的程序制度,避免新旧制度相互冲突、各自为政;也就是管理制度化、流程化,同时又能以人为本,如能够通过管理制度的制定实现彻底转变管理手段,鼓励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就能用科学的方法管理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达到效率和效果的最佳结合点,使企业的生产效率能够得到稳步提高,甚至能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反之,则不能甚至降低生产效率。同时,科学的管理方法由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反过来还会推动企业制度进行变革,摈除企业制度中不符合生产率提高的内容。
总之,企业管理制度制定与企业科学管理之间存在着互相推动、互相制约的关系,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重视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制定出既符合现代生产关系,有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将企业的科学管理变为现实。只有这样,企业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才能不断有力的推动企业的和谐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作者单位: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景洪水电厂)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着眼未来,针对新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树立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本文以现代企业管理战略理念为研究核心,详细阐述了现代企业发展所依靠的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等理念,提出了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经济;信息技术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兴起,企业管理进入了新的时期。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势,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重要目标的一种企业制度,它具有权责分明、管理科学、产权清晰等特点。于是,一场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顺应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这场变革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一、新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可避免的存地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形成了目前企业管理的误区。
(一)经验主义的主观臆断。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在制定时,都会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因素,并把这些成功经验制度化。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然而,一个企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曾经的经验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企业规模、发展模式,没有正确的理论支持,企业管理容易主观化。
(二)管理模式混乱。现在某些企业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管理模式混乱多变。使得企业制度执行不力,最终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很难实现管理层级上的推进。为此,应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的管理系统,并做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形成稳定、开放的科学管理机制。
(三)缺乏量化管理。目前一些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采用数化、量化的考核模式,而是感性用事,用感情制约理性,导致企业缺乏伦理标准,影响企业制度的权威性,不能令行禁止,执行中行动不协调,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运转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团队的工作效率低下,员工忠诚度变差,最终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建设一定要建立理性化、科学化、并能持续发力,形成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提升管理绩效。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指为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进行,而开展的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在现代社会,协作化、扁平化、分散化、团队化、虚拟化,是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把知识与信息的获得、利用、创新作为管理中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虚拟企业是现今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它大大方便了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企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知识管理。在悄然兴起的知识经济中,知识已经成为独立的、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培育人才,这一切是传统管理理念所不具备的。二是快速反应管理。以快取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特征,知识、信息采集快捷,创新加速,谁先进入市场谁就会赢得市场。三是网络型组织结构。在知识经济时代,适用于工业经济时代所建立起来的管理等级体系,显现越来越多的弊端。一种强调整合策略、动态协调、快速反应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将是发展趋势。
三、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现代社会信息的获得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形式有着决定作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信息方式获取的方式,也促使企业从新策划并改造原的管理体制。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手段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渗入到企业管理中去,它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还可以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地使用信息处理器对最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做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影响。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管理组织的结构,使管理组织从“金字塔”变为“矩阵”状,从前横亘在其中的中间层次被削弱或逐渐消失。管理层和直接与基层执行者相联系,基层执行者的自主决策能力增强。
(三)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ter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在网络化的电子商务中,人们发现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贸易机会增多。
(四)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管理系统的变革。首先,使生产过程自动化;其次,使生产管理的计划、组织、程序也发生变化;再次,是生产管理趋于智能化;最后,使管理层通过畅通的信息对生产管理的控制力加强。
(五)对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财务管理中,使财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大为减少,工作越来越轻松,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管理工作上来,为管理层提供更多的、更准确的财务信息,以方便其决策。
(六)对企业决策管理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了丰富、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企业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了更多可靠的依据、凭证。管理层就可以利用现代的博弈论方法来进行战略决策和定位。
四、如何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1)在管理中坚持实事求是。要以企业的实际状况为根据来制定管理体制,制定出的管理体制又要在企业活动中进行实践的检验,以证明它的适用能力和可操作能力,确保其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切实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2)在管理中注意领导和基层相融合。在管理体系制定时,应该与员工进行沟通互动,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把员工的意见作为考虑因素,这样制定出的管理体系才是符合实际的管理体系,才能扎根群众,为广大群众所信服并遵守执行。
(3)在制定管理体系时尽量系统化、全面化、统一化
(4)要做到职位与能力、权力与义务相一致。使每个员工都能在其职位上发挥其所长,使能力与职位相符合。同时,与职位相匹配的权力也是有限的,它不仅与职位相符,也与在职者的工作利益相符。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我国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管理模式理论的发展,我国企业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企业现在不仅要关心短期的经济利益,更要适时地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从长远考虑来推动企业发展和变革,努力做到企业常青。
一、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在词典中,模式理论是在重复性问题的出现上确立的。具体定义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进而从企业管理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不同内容的管理方式方法的标准、图式和样板的总称,用于指导人们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则,这种定义是静态的。
一般做法是:先找出环境中不断重复出现的问题,而后再给出此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指出典型的问题和相对应的解决方案的核心内容,从而形成模式。通过这种形式,就能多次使用己有的解决方案,不需做过多的重复性工作。
二、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中的缺陷主要表现
1.民营企业产权结构较单一。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都经历了“能人经济”的阶段,企业老板经常是凭自己的精明能干及对机遇的高度把握,使企业得以发展,因此企业主完全掌控了企业的产权。在创业最初阶段,这些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种产权单一的所有制形式从中也显示出了它的独特优势。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之后,这样却不利于企业形成一种开放性的系统,企业对社会资源的吸收受到了制约,而难以借助外力来推动企业的进步。另一方面,这样也会导致企业决策的不科学、随意性增强,从而又会带来了家族化的管理、员工缺乏了归属感和责任感,使企业加快了倒闭的命运。
2.企业的制衡机制缺乏,在治理结构上很不完善。我国的民营企业管理大多数采用了家族化的管理方式,家族制是指所有者和经营者两者合一的企业制度形式,这种制度使得企业利益与家族利益相互掺杂,家族的事务处理中掺杂着企业利益的分配,使得企业效率低下;而企业事务处理中又会掺杂着家族成员之间的问题,从而导致家庭不和睦,成员之间的关系受损,最终导致了企业中家族权威的出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仅仅维系在某个人甚至某几个人的身上,就会有不民主、非科学的决策方式产生。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事务的增加,企业家要面对的问题也会更加复杂,对决策质量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这样不科学的决策方式就会使得企业经营的风险加强。
3.薪酬制度上的不完善,奖惩制度上的欠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多数原因在于薪酬制度上的不完善和奖惩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最先表现在民营企业的薪金偏低,企业主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很看好,在“人才”上投入的精力较少。他们认为硬件投资可靠性强,人的投资却并不稳定,风险很大,人才一旦离开企业,会给企业造成投资上的浪费。其次还表现为奖惩制度上的不均,随意性较大,这样对那些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工作勤奋员工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大多时候,员工看重的并不是高薪水或是奖励,他们希望的是企业能够给他们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他们可以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民营企业管理模式调整的建议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加强民营企业人力管理
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和完善。
另外在人才机制上,要转变人才观念,彻底打破私有观念,以企业文化来培养人才,重新树立一种具有稳定性、吸附性和包容性的企业文化,建立企业人才的发展战略机制,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2.创新民营企业管理体制
企业要制定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人才培养,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3.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私营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正面宣传,放心、放手并积极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他们要从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引导、政策上扶持;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要及时给予表彰,以扩大社会影响。要积极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加强效能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建立高效、廉洁的行政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同时,要以“诚信为本”,重建严明的社会诚信体系。对人才要诚恳相待、信守承诺;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企业内部营造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是企业的管理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夏显波.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
[2]张景东.我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创新研究[D];暨南大学,2006.
无奈的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ERP系统,其实施和使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据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的统计数字表明:实施后的ERP系统,可用率只在20%左右,成功率则更低。而这些可用的用户也只是使用ERP的一小部分功能,大部分的功能被闲置,ERP的整体功能无法体现出来。
为什么国外的企业应用ERP能够获得成功,而在国内的应用却不理想呢?这个问题一直是国内企业面临的困惑之一,也是ERP软件开发商遇到的棘手问题。
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造成国内ERP应用现状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针对国内企业应用ERP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以下观点:
管理模式差异导致水土不服
ERP设计的背景源于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模式反差太大,对于企业来说,应用ERP,对于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改变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国内企业难于适应和衔接。
这实际上是ERP软件设计的管理思想和企业的现有管理模式发生了碰撞,这些ERP软件产品的管理思想大多出自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国内企业大多数处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转型期,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牵涉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内部,往往还包括一些外部社会上上下下各部门、各行业和行业间的复杂关系。
而ERP软件中规定的流程对国内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互相不能适应,从而导致了可用率低、或者应用效率低的问题。
利益不平衡导致消极使用
ERP系统对企业的应用目的是使企业效益最大化,为此,建立规范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和过程控制机制是实现ERP管理的核心内容,而这些机制的建立又不可避免的要弱化各部门间的界限和部门领导的主观意识,取而代之的是强化信息流控制和规范化管理。
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将不可避免地冲击到现有的企业权利体系和利益关系。另外,部门和机构的调整将打破原有利益的平衡关系,从而导致部分人的排斥心理和消极作用。
固化流程不适应变化需要
在ERP软件产品中,有些具体业务运行机制中还固化了大量的标准流程,这些流程是在西方多年的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而国内企业处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向先进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之中,一些非预算性的、非过程控制性的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无法在这些ERP软件中得到体现。
汉化过程导致理解偏差
从国外购进的ERP软件大多数都是经过汉化处理的,在翻译过程中,一些专业词汇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涵义上的模糊和不确切,从而给企业的应用带来一些不当的理解和使用。
文化背景对操作方式的影响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界面设计和操作方式上风格也不同,导致国内企业用户对国外产品的使用不习惯。
对ERP设计和实施上的建议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当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走向形式化,最终浪费时间和资金,无法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这也正是导致目前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针对国内ERP的应用现状,软件开发商在ERP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呢?
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ERP软件中先进的管理思想,ERP软件也无法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是否可以用ERP先进的管理思想牵引企业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去逐渐的适应先进的管理思想呢?
突出动态的、面向对象可视化的、可修改的工作流作业方式是良好的解决途径。
针对国内企业正处于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转型期的特点,管理模式是个不断变革、改进、和适应的过程,极具易变性;软件应从系统结构上实现用户对所有管理模式的自定义功能。
无论在实施阶段还是在使用阶段,用户都可以通过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的方式、对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控制方式、控制强度等进行设置和修改,生成任意复杂的管理和控制流程。
业务流程的动态优化重组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由于工作流是可以动态修改的,在运行初期,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模型改动可大可小,容易在用户和ERP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获得用户的认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对工作流的不断改进,实现企业与ERP管理思想之间的磨合,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企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和有效利用。
工作流的修改是可视化的。修改工作应简单而方便,但要有权限限制,以防止意外的修改发生。工作流的流程重组是用户管理中变革的需要,而不是软件实施时一锤定音所能决定的。
这样,通过ERP软件在企业的应用,模式的转变不是强制性的突变,而是渐进变化和适应的过程。从而通过应用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的ERP软件系统,牵引企业不断改进、走出传统的管理模式,使企业逐渐适应ERP的管理思想,完善先进的管理模式。
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企业经营管理的全球化和多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企业结构的变化,并且使业务流程日益复杂。这种趋势推动了产品和业务流程的革新和对信息高速公路的应用……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以更短的反应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协调与控制工作。而有时效性的决策必须基于不断提供的实时信息。
整合企业的所有资源,实现统一配置和利用。以企业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设计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资源的共享,弱化部门及子系统的界限,强调资源的统一配置和利用,由业务组件搭建管理系统。
以最基础的业务发生为起点,完成所有管理、核算、考核、控制,并提供决策支持。若实现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首先管理好有限的企业资源,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物流管理等各个子系统必须紧扣工作流的每一个环节,使资源的整合和合理配置能有序、高效地进行。
为了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采用一体化设计技术,每一项最原始的业务活动都能实时动态地变更和改变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避免 “过帐”、“结帐”才能汇总的弊端,从技术上保证企业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采用灵活的数据分布存放和管理方式。从最大限度地利用整个企业资源的角度出发,把集团公司范围内各下属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统一管理。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国内集团型企业的现状,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时,提供可供选择的数据存放方式和业务处理模式:
物理分布式存放、逻辑集中式管理
即下属企业的数据在本地集中存放和处理;集团公司通过网络方式管理和使用下属企业的数据。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在使用权限上采用权限约定交换方式进行。业务处理、控制模式以每个实体企业单位为主体实施,集团内的各个企业之间、各企业与集团公司之间进行权限约定式的数据交换。
物理集中式存放、逻辑分布式管理
即所有下属企业的数据都存放在集团公司,但每个企业的数据是相对独立分布式存放的。与第一种方式相比,改变的主要是数据的存放地点,业务处理、控制模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资源共享只在本企业内进行。集团内的各个企业之间、各企业与集团公司之间也可以通过权限约定方式进行数据交换。
集中式存放、高度共享式管理
即所有下属企业的数据都存放在集团公司,并在内部高度共享。业务处理、控制模式视不同情况可设计为以集团公司为整体进行,或以个别企业为主体进行。可实现整个企业集团范围内的业务、财务数据的实时处理,从而实现企业集团资源的整体共享。
通过对集团公司的管理和控制需求、硬件和网络环境、软件处理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在产品实施方案的设计时,确定采用三种数据存放方式和业务处理模式中的一种,并按照具体的管理和控制需求进行部分调整。
系统设计应符合业界标准。体系结构应包含三个层次:信息集成―过程集成―企业及企业间集成,系统应实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并可实现企业及企业间集成。
统一平台、统一管理。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一体化企业管理解决方案。
自主开发、采用组件化、增量式的业务开发模式
以业务为组件来搭建管理系统,以统一的系统平台为应用支持,通过插接配置组件化的业务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从单一业务管理系统到企业完整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扩展性和兼容性,从而大大降低系统建设与实施的难度及投资风险;通过工作流牵引企业的各项业务处理从无序向有序、从传统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最终达到ERP的管理目标。
系统应采用组件化的开发方式,所设计的业务组件要足够小,通过灵活配置,组建出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不同的业务管理系统,并可以随着业务状况的变化进行柔性伸缩。企业可以从基本业务入手,采用循环增量的方式,由小至大,从简到繁,逐步构建完整化的企业管理系统。
企业管理的对象是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企业是一个系统,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不能割裂和孤立进行的,因此在统一的业务平台上集中处理和管理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管理需要,选择不同的业务组件灵活地配置管理系统,从而既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实施难度与风险,又可使系统随着企业管理及业务状况的变化而进行柔性伸缩,使企业不必再忍受“削足适履”之痛。
实施过程要牵引和带动企业逐渐向ERP管理思想转变,而不是突变。
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中国的企业现今正处于从传统的、不规范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按照国家信息化有关部门的要求,为了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要对国内外ERP系统及其实施情况做多方了解,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企业综合业务管理现状进行反复的调研和分析,提出适合企业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并设计和实施ERP系统。
牵引企业逐步实现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应用ERP系统的思想和目的。
过程控制要逐渐引进。运用ERP软件的经营管理思想,充分考虑适应现有的企业管理水平,以现有管理业务为基础,逐步改善提高。在使用过程中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系统设计的目标和需求应该是:应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企业整体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线,提供流程化的管理工具,建立畅顺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先进的ERP管理思想的主导下,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紧紧抓住企业的人、财、物三大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对企业的财务、经营和管理状况进行优化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力求做到先进、实用、经济、合理。使企业逐渐的适应ERP的管理思想,走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最大的经营效益。
逐渐建立财务预算机制,最终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以预算管理为主线,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企业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活动所作的具体安排。
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共同构成企业的全面预算。 在预算编制、分配完成之后,预算控制即可施加到企业所有的人员、业务和各个业务流程,真正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并进行事后分析,即使企业通过ERP软件的应用,真正做到全员、全额、全程、全面的预算管理。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创新
随着现代网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商业模式已被摒弃,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网络化的时代,新技术的引进有利也有弊,企业将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企业只有不断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对财务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和任务
1.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
所谓财务管理是指围绕着企业资金运动的一切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财务管理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有效的预测、组织、控制、监督和调节,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
企业财务应做的基本任务有:其一做好各项财务收支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与考核的工作;其二依法合理的筹措资金并合理有效的使用;其三有效利用各项资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其四合理分配所得与积累资金;其五处理好各方面的财务关系,严格遵守财经法律法规的内容。
二、我国某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案例分析
该公司从事中、高档家具生产、销售。属于典型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问题体现在:
1.管理薄弱、财务制度不健全。
该公司运营管理模式中股东简单、营运模式简单、购销关系简单,管理层以朋友、亲戚为主,因此管理层存在着利益纷争,部门间为了利益常与财务部门冲突。并且为了迎合金融公司需求,经常调整财务数据,甚至利用往来公司造假账,以获取金融机构信任。审计监督滞后,监督缺位,会计秩序紊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2.企业人员素质不高。
作为制造业,大多员工为工人,学历较低,管理方式是粗放型管理,工人流动率较大。其学历构成如图
财务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老财务人员缺乏管理经验,由于本身企业较小,不重视财务发展,人员配置较少。在财务管理中,重核算轻管理,重视资金运作,轻视会计资料分析,使得财务部门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弱化。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
1.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总体原则
总体原则,不仅要在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体系时,要有一个总的观念——通过战略研究规划,制定宏观框架;又要能够在遵循财务活动规律性的基础上,从财务理论的功能出发,分析财务问题。财务管理的创新既要依托一般性理论研究,又要着眼于财务实践,逐一解决财务问题。
(2)逻辑一致原则
财务管理由于自身区别其它学科的独特对象,因此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不仅研究范围应涵盖整个财务领域,即完整的理论层次内容;而且还要符合各层次的理论范围,从而体现财务管理的完整性和自洽性,避免财务实践的混乱。
(3)继承的原则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要在继承传统财务知识的同时,广泛的利用现代科学精华和经济思想。尽管传统财务管理存在一定不足,但对于现代企业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应对其合理吸收。
(4)前瞻原则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较为薄弱,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既要满足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要求,又要满足促进其不断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的管理模式,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更好的知道财务工作。
2.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
(1)财务管理和机构设置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深入改革,经营机制的不断转换,大多国有企业都要改造成公司制企业。这类企业应采取“两权、三层次”的管理模式。其中两权指出资者和经营者的直接管理权,三层次指管理职权在不同管理层次间的划分。如下表
表体现了现代财务管理的权责明确、密切配合的特点。同时也符合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有利于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
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现代企业应建立“两权、三层次”的管理模式。
(2)人才的引进
市场经济条件,人力资源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成败,处理好经济关系所维系的人际关系,也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依据。
①改革现有干部人事制度,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选择,构建经营者人才市场。一方面隔绝了经营者和部门间的依附关系,促进经营者关心所有者的利益。另一方面社会化和职业化的经营者选择,可防止“内部人控制”。
②人才市场机制的建立,可极大的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素质,并不断的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促进了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不断丰富金融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3.企业财务分析应加强其准确性
在当今网络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分析应对知识资本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客观评价估量知识资本的价值,对于现在信息定期编排制定知识资本的报告,反应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人力综合资本以及顾客的忠诚新来程度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所带来的利益,从其中找出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并了解企业现阶段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做出最好的决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所处环境的适应能力
理财环境涉及的范围较广,具体有金融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而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可避免的受到理财环境的影响。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点,企业应对财务管理环境深入分析,以便提高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应随着网络知识经济时代的进步,发展自身的网络时代,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加深对财务管理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促进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志坤.浅析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外资,2012,02:94-95.
[2]李红霞.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的探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6:46-47.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模式;变革
大数据时代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的迅猛发展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旁,对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决策等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新常态及结构优化的重要战略之一。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大数据环境,面对大数据分析应用的突破性发展以及数据信息的海量爆炸,企业必须改变自身的管理模式。“大数据”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广泛的客户群,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为企业找寻更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决策进行支持,使得企业发展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也为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一、大数据对企业模式的影响
大数据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国高度重视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企业管理领域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重要的影响和变化,大数据为企业带来了一场信息大变革,企业拥有海量的交易数据、运营管理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以及供应商数据,在这些数据中便隐含着难以计算的信息资源。因此,大数据分析对企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运营模式的变革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1.大数据为企业孕育新机遇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的信息数据也成为企业竞争所掌控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企业可以获取各类信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机遇。基于大数据所包含的客户信息,通过对市场中各类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可以获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做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方案,大数据滋养了个性化商业的发展。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发现潜在客户,扩大企业的客户群。利用大数据背景,创造企业的数据库平台,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分析,使得数据与现实能够无缝对接。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实时接收客户对企业的评价,并及时针对企业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良,从而使企业在健康的内外部环境下,灵活的调配信息资源。大数据可以提供更大完善的信息,也带来更高的商业价值,因此抓住这一机遇就能收获更大的财富,只有牢牢把握这一机遇,才能在当今蓬勃发展的信息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2.大数据为企业带来新挑战
大数据如巨浪般冲击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一切传统企业模式将会被,企业通过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完成数据增值,从而创造更有价值的商机。当今社会每天每时都会产生巨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也悄然的记录着世界变化的轨迹,信息时代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劳动生产率的竞争,而是基于知识的数据竞争。大数据环境的动态性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环节的改变都引导着企业的变革,企业必须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实现数据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同时,基于数据的客观性及信息量大的特点,对企业在数据保密及备份、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大数据为企业创造新空间
大数据环境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点,企业利用大数据能够极大限度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为企业的发展建立了更高的平台,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当前我经济发展随机性与变动性不断增强,企业模式也要不断的随之进行调整,做到与外部大环境的发展同步,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大数据的应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持,企业决策不再单单依托管理者的思想和经验,而是更多的依托于完善的数据体系,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决策准确性,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指明了道路,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扩大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二、大数据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
随着信息不断流动、大数据呈级数增长,过去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大数据及其分析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的主要工具,整个社会活动的数字化记录,已经成为可以被重复利用的宝贵财富,是珍贵的管理依据。新时代下,每个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都有可能占据数据时代的前沿阵地,企业要在大数据环境下走向经济的最前端,就要及时转变管理模式。
1.变革管理理念
传统的企业封闭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经济,现代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要对自身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深度改革,在管理上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数据反映管理问题,根据数据信息转变管理模式。实际上,基于大数据的新型企业管理理念正在迅速发展,这种新理念也将为企业带来新的、更高的商业价值。现代企业应从注重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从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转向基于服务的、能够与其他元素和谐共处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提升企业对客户增值服务的附加值,而且由于它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因此更加合理科学化,也更客观,它既迎合了大数据的时代特点,又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2.变革数据管理
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掌握了数据就如同站在巅峰,它将促进企业转型,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商机,在竞争过程中能够脱颖而出。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已经不单纯是传统的结构化数据,更多的是包括图片、音像等非结构化数据。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数据处理还只是针对于结构化数据,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微乎其微。企业处于数据激增的环境中,需要具有快速、及时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尤其是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需要将来自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抽取,打破原来的系统壁垒,把来源不同的数据资料进行全面整合,对其所拥有的各类数据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数据挖掘。大量的数据信息在被企业使用并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的同时,也对企业的数据安全保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政策上,要通过相关法规文件来保障机密数据及个人隐私不被外泄;从技术上,要通过物理隔离实现数据隔离,通过信息加密及增设多级登陆密码等方式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3.变革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在大数据时代仍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一批拥有综合素质的管理者,他们既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又有提取和分析利用数据的能力,同时还兼备营销知识、运营管理素养。CDO(Chief Data Officer,首席数据官)应运而生,其主要职能是使用数据搭建企业与社会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从社会获取更多的潜在数据,并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挖掘,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CDO将数据当作企业资产,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决策支持,他们能够理解“商业语言”,从数据分析角度来帮助管理者面对挑战。CDO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层管理者应给予更多的信任和话语权。
4.变革决策观念
大数据环境下以数据体系的发展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在决策过程中,不仅需要数据的客观性,也需要人的主观决策,单纯的主观决策无法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同样,单纯的数据决策也会造成偏离实际。大数据环境下,产业边界也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因此使决策更加复杂,决策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决策知识分布更加广泛,因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决策应更注重以公众为主体,而不再是决策者的“一家之言”。
综上所述,大数据已经遍布于各行各业,涉及到每个领域,也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及时变革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利益,同时能够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内、外环境多变的“大数据”下,要针对当前形势,总结原有管理模式的利弊,扬长避短,不断优化产业链。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制定企业发展的长远计划,加速我国的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董纪阳.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决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4).
[2]吴忠,丁绪武著.大数据时代下的管理模式创新[J].管理世界,2013(10).
[3]马琳.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07).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管理模式 国有企业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以指导经济为指导思想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高竞争强度的要求。现代国有企业领导层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如何改进管理模式、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通过分析国企现有的管理模式对核心竞争力的制约性,提出符合企业现状的改进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陈旧管理模式导致核心竞争力偏低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总体水平偏低,除了受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不规范的企业制度,员工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不足,技术创新体系还未形成等因素的影响外,主要还受落后管理模式的影响。
1.管理模式陈旧,企业整体利益受损
传统国有企业采用以关系管理为主的管理体系,其中包括物质至上、论资排辈等方式。此种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应对市场经济快速增长和竞争压力日趋严峻的需求。在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引导下,国企员工表现出工作效率低、工作积极性低下等现象。
在关系管理的模式下,企业内部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勾心斗角上,从而忽略了企业的整体利益。管理职位的论资排辈扼杀了员工升迁的希望,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低下,而不具备相关能力的人员却占据着中高层管理职位,使得企业管理出现决策上的失误。受管理以物为主思想的影响,企业管理呈现出以物为主、忽略人本管理的现象。
正是由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国企员工把重心放在为自己谋私利上,忽视了工作的职责所在,导致企业整体利益受到损害。
2.核心竞争力受重视程度不足
国企的管理者并没有跟随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变原有的观念,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由于要应对当前的竞争压力,过分强调当前利益,许多国企并未考虑到企业长远的发展。
因此,当前国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通过采纳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改进管理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强调整体利益,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国企在面对市场竞争时,需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国企必须将经济效益、企业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目标。而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强调企业整体利益的核心地位是目前国企管理模式改革的首选之路。降低职位混乱、公款滥用等情况发生的概率可以通过强调企业的整体利益得以实现。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以保障所有者的利益作为最终目的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公款滥用等情况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确保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因而,通过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管理体系,并付诸于实施是目前国企改进管理模式、改善经营状况、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联结企业与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员工工作积极性及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联结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让员工认识到,只有企业整体利益提高,个人的利益才会相应的提高,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联结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最有效方法是采取年终奖励机制,对表现优良、对企业做出特色贡献、已经按时完成工作指标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奖金作为奖励,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提高其工作效率。员工认识到企业整体利益的重要性,促使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企业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增强了企业的生产、研发等各种能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3.加强财务管理,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
职务侵占、公款滥用等现象在国企现有的关系管理模式中滋长,持续损害着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因此,国企的首要任务是借鉴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审核力度、领导直接负责制等方式,改善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降低公款滥用等现象的发生,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审核财务票据、企业决策者直接管辖财务部门、构建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等。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还能够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保障企业与员工的利益,提高核心竞争力。
4.加强信息化管理,增强应对能力
是否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准确并快速的做出反应,是衡量一个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企业管理者必须对信息系统引起足够的重视,采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保证企业信息流的畅通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收集汇总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信息,采用财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发掘其隐含的市场信息,并将信息快速地提交到企业决策者手中,为企业能够针对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准确的应对提供支持。信息准确做出的决策才能正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处于有利的位置。
三、结论
管理模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针对现有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对其进行改进是目前国企面临的首要问题。解决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也就是解决了核心竞争力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保障了企业在激励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怡:现代企业管理目的分析[J].市场与管理,2008.6
[2]陈磊:对传统国有企业管理方式存在问题的分析[J].西南工业,2008.3
[3]张淑云:现代国有企业管理方式改革[J].西南工业,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