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的意义

时间:2022-12-12 02:1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实践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实践的意义

第1篇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各大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大W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石油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丰富,不仅设置了有关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主题,还设置了与石油专业息息相关的主题。本文以我校社会实践内容为例进行研究,探讨石油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以期完善石油类院校社会实践体系,培养出更优秀,更全面的石油人才。

关键词:石油类院校;社会实践;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23-02

一、引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石油类院校学生所学知识专业性强,知识面广,所学专业涉及到了地质学、数学、力学、结构学、材料学、测量学等多种专业学科,这不仅要求学生们有强大的学习认知能力,还要求学生们能及时融会贯通,真正的理解所学内容。因此,我校在设置社会实践主题时,不止设置了“中国精神学习宣讲行动”、“聚焦农村精准扶贫行动”、“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体验行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行动”这类关注学生素质教育的活动,更根据学校特色,增加了“中国梦,石油行”这一专业专属主题活动。此活动要求组织青年深入石油企业,参观生产一线,感受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我校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将自身的成长与石油行业命运紧密相连。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对石油企业的深入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此外,学校联系时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行动,为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以以这些活动为例进行研究,探讨石油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完善现有的社会实践体系。

二、社会实践对学生能力的影响

1.学生的素质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提高。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素质培养刻不容缓。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的素质提高提供了平台。如我校今年开展的“中国精神学习宣讲行动”、“关注民生志愿公益行动”、“美丽中国环保科普行动”等活动,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工矿企业和部队军营,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发展建言献策等形式各异的活动。实践活动进行中,学生要亲身体验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身份从学生变成了农民,变成了工人,变成了老师。他们不再是信息的接收端,更变成了信息的传输端,信息的产生端。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而这些经历也会变成养料,为学生们素质的提升提供养分。

2.学生的交流能力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社会积极向前发展的保证。作为石油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会进入到与石油有关的企业进行工作。这些企业专业性强,渴望招收的是“高精尖”的人才。企业在招聘时,不会只看学生简历,更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此可见,交流能力直接影响了以后工作的前景。我校安排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都要求学生自己去联系实践单位,而不是靠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学生们在联系实践单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与实践单位的主管领导进行交流,清晰明了的介绍自己的实践目的、实践时间以及实践要求等。在平时,学生接触到的人主要是同学和老师,这些人接触起来的比较熟悉,因此没有距离感。但与领导的接触交流则需要学生拿出更多的尊敬和谨慎,不犯言语上的错误。这个过程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各个社会实践团队还要进行结题答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对自己团队参与的社会实践项目进行介绍和总结,这考察了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经过整个社会实践流程,相信学生的交流能力会更上一层楼,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助力。

3.学生的处事能力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培养。处事能力是一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当今的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系统下,没有足够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毕业后马上进入社会,会有一阶段的不适应期,而社会实践则给了学生们一个机会来提升自己的处事能力。我校现有的社会实践主题均为笼统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这些主题下选择一个精确的方向进行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校要求整个社会实践活动都要自己规划,从实践人员、实践地点到实践内容、实践目的,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策划。如果策划的不完整,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学生锻炼自己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校期间,学生如果可以多多参与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他们的自主处理事情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这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4.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培养。正式文本写作一直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到一个调查报告,大到毕业论文,都是在考察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中时时都要用到公文写作,这是当代学生不可逃避的一项能力培养。因此,我校的社会实践也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各个实践团队都要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综述自己团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报告是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团队要通过数十页的文字与图片,向他人展示整个社会实践进行的过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影响。实践报告写不好,就无法完全展示实践成果,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就失去了色彩。正因如此,社会实践通过要求学生写总结报告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办法。

5.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巩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石油类院校最突出的主题便是“石油”。随着国际油价的走低,石油类院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未来竞聘中收获自己想要的工作岗位。根据调查,我校每年都会设置活动,实践团队会深入各个石油企业一线,参观石油相关企业,了解石油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与往届校友进行走访交流。学生平时在学校学到的都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参观石油一线会让所学知识与所见到的相互印证,巩固所学知识。参观的过程也能够让实践团队成员体验石油精神,鼓舞学生为石油行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建立更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

1.加强日常教育,使社会实践普及性更高。我校如今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主要是各班班级干部以及思想先进分子,很大一部分的普通同学没有兴趣参与此项活动。学校可以在学期间增加日常的社会实践教育,向学生宣讲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同时,将已经结束的社会实践团队的时间成果进行展示,如制作宣传板、粘贴宣传海报、播放活动视频等,让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有初步的了解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舞大家投身到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来。

2.完善活动后续总结过程,加深社会实践的活动意义。我校如今在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都会开展学校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评比活动,并对优秀团队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笔者认为在这种制度实施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把团队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同时收集其他高校社会实践成果,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我校社会实践的优缺点,争取把下一次的社会实践做的更完美。社会实践结束后,学校可以邀请往届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做有关社会实践的报告,分享自己的社会实践故事,将社会实践成果具体化,深远化,加深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影响。

四、结语

石油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覆盖面广,专业特色强,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同时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坚持不懈的将社会实践活动做下去,及时根据当前时事设置适合学生的主题,是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及专业能力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及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2篇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天津部分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探究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以及提升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中医院校;社会实践;效果评价;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86-03

收稿日期:2014-12-17

作者简介:朱琳(1979—),女,河北卢龙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社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研究”(2013JYB009)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特别是医学院校,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医学生医德奉献精神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方法,笔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天津市部分医学院院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获取其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参与类型、次数,参与目的及期望,对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参与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当前学校活动开展的不足等问题。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以天津部分中医院校三年级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专业涉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推拿与骨伤学、护理学等十余个专业,回收有效问卷138份,问卷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

(一)社会实践内容及种类有限

中医院校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积极性较高。统计结果显示:只有4.4%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社会实践,参加过“一次”、“2—4次”、“5次以上”的分别为5.9%、56.3%和33.3%。如果将“2—4次”设定为3次,“5次以上”设定为5次,将作相应选择的人次乘次数再除以总人数,得出人均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次数为3.4次。但在活动内容和种类方面,尚有一定局限,结果显示:参与国防军训类和学习参观类活动的大学生为66.4%,在所有活动中比例最高。其次为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分别为56.9%、58.4%和48.2%;相比而言,参加过支教三下乡以及科研发明类的大学生较少,分别仅占0.7%和8.0%。可见,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种类传统,内容缺乏创新。

(二)活动开展与大学生期待有差距

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于活动有着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当问及“社会活动是否需要与所学专业相关”时,5.2%的人认为“一定要”,71.1%认为“不一定,最好是交叉学科”,还有23.7%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在指导教师方面,26.7%的大学生认为专业教师指导很有必要,65.9%的人对于指导教师的需求一般,仅有7.4%的人不需要指导教师。关于实践内容,大学生比较喜欢参与自己擅长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活动。关于在社会实践中希望提高的能力,回答比较多样化,最希望提高的是社会交往能力,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方面的期望如表1所示。

各类实践活动在学校的开展普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60.6%的人认为,活动相对匮乏,10.9%的认为严重匮乏,27.0%认为相对丰富,只有2.9%的人认为很丰富。尤其是在支教、三下乡,科技发明、科研训练等方面,学校开展得明显不足,这些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关于在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表2所示,主要有形式化严重、影响力不足、活动意义不大、评级及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由调查不难看出,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期望是殷切而多元化的,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是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

(三)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

对于社会实践的看法,多数大学生持肯定态度,26.3%的人认为“很有必要”,67.9%的认为“有必要,有合适的机会去尝试”,但也有8%的人认为社会实践是可有可无的事,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尚有不足,需要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加社会时间的意义在于提升和完善自我、丰富课余生活和自身实践经验、结交更多朋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也有不少大学生是出于其他目的而参加此类活动,具体内容参见表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认为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为社会作贡献”的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5.1%,由此可见,大学生主要是出于提高自我的目的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长才干”的指导思想理解很到位,而对于“作贡献”这一点理解不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公益性、奉献性认识不足。

(四)实际效果及评价方式有待提升

就实践的整体社会效应而言,仅有3.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实践活动帮助解决了实践单位的难题。在参与态度方面,大多数是积极的,但也有5.2%的人对实践活动并不感兴趣,是迫于学分等各方压力才勉强进行;甚至还有2.2%的人未参与实践,需要上交实践报告时临时编纂或上网摘抄。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所以在谈到对于社会实践的总体评价时,大多数人认为很一般;甚至还有6.6%表示效果很差。

对于社会实践的评价方法,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3.0%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实践评价方法“好”,认为“一般”和“不好”的比例占到半数以上。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不能反映社会实践中的个体差异(65.2%),没有注重过程评价(55.6%),评价方法单一(54.8%),评价人员的专业性不强(31.1%)。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因素

(一)前期准备不足

实践活动的先期准备相比于实施过程,往往容易被学校和学生忽视。根本原因在于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就学校而言,对于实践活动的前期投入少。活动开展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活动设计和规划、实践效果的预期评估工作都做得不到位。就学生而言,不深思社会实践的意义何在,普遍抱着边走边看的想法参与活动,加之当前大学生浮躁、不务实、功利的心态盛行,不愿在活动开展之前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在实践中不能真正沉下心来为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的公益性、奉献性因此得不到最大彰显。前期准备的不充分导致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又无法及时应对妥善解决,最终,对于一些问题视而不见、草草收场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实践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大学生社会活动经验不足,掌握的知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践选题时容易脱离实际,出现选题过大、实践性不强等问题。且以大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很难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因此,专业教师的指导很重要。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于专业教师指导的强烈渴望。然而,由于学校重视不足、活动经费不到位等原因,专业的指导教师非常缺乏。少数参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也多为辅导员,数量不足且专业水平有限。加之学校在这方面缺乏激励机制与政策支持,许多教师需要牺牲自己的假期时间无偿去指导学生,积极性显著下降。如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专业教师指导,是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三)缺乏科学的管理与运作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需要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运作机制作为监督和保障。目前,中医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对处于一种缺乏管理和整体规划的状态,开展活动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学生自主性很强,得不到统一的组织和规范化的指导。另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不足,经费支持欠缺、实践基地不固定,同时缺乏可连续进行的实践项目[1]。管理和运作机制的不成熟,使社会实践得不到有力监督和保障,实践效果欠佳。因此,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总结表彰、学分认定、媒介宣传等[2]。这些评价方法,通过选取优秀社会实践的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在广大学生中树立榜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良性的促进作用。但此种评价方法存在一定局限。将焦点聚集在少数优秀的例子上,而忽略了对其他广大参与者的评价,覆盖面不够广。且这种评价方法是立足于实践效果的评价,并不能做到评价的及时、客观、全面。比如,学生在参与实践前后思想上的进步、参与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评定中都是难以衡量到的,指导教师的工作付出也难以量化。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适应于社会实践全过程的评价方法是我们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四、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

(一)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实践内容

当前阶段的社会实践比较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将大学生放在实践主体的位置[3],不论何种专业,参与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都相仿,缺乏创新。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预演练”,应该尽可能让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这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宏观认识,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中医院校专业特色突出,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发新型实践内容和方式,比如:多开展义诊、中医疗法进社区、中医养生法普及等活动,使大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看到中医的实践效果,加深对专业技能的熟练和对祖国医学的热爱。

(二)端正态度,正确引导价值取向

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主要以积累经验、提升自我能力为主,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相对较少。学校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强化学生对于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重点强调社会实践的公益性和服务性,使其意识到自我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个人才能是在服务中提升。只有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和核心价值取向,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地把个人的远大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业中[4],从而真正达到社会实践“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三)健全管理与运作机制

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策划组织机构、指导教师团队、经费保障部门、固定实践基地和项目等。首先,学校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实践单位、大学生四方面的综合作用,加强组织队伍建设,让不同身份代表的人共同策划,广泛参与,多角度考虑社会实践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逐渐实现社会实践的规范化、条理化、专业化。其次,努力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搞好指导教师团队建设,这是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最后,充分利用学校在办学发展中已经积累的社会资源,对这部分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有效整合,比如努力发现同优秀校友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争取在单位中建立点对点、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创立优秀实践项目等,从而实现社会实践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是多重而复杂的:既应该重视实践的最终结果,也不能忽视实施的各个环节;既应该做到对活动的整体评估,也不能忽略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个体作用;既要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又应该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起到激励和良性促进作用。因此,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动态的、多人参与的、长期完善的。

就评价内容而言,应该包含从实践选题、活动策划、前期宣传、组织实施到最终的分析总结这一完整过程的各个部分。传统评价方法侧重于对实践结果的评定,而有效的评价应该贯穿活动始终。前期评价可以着重于对选题的立意及可行性、策划的创新及完整性等方面的评定,后期可相应侧重于实施的细节和具体效果,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这样,不仅能使评价更全面更客观化,且对于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及时发现并加以改进,使得前一阶段的评价结果直接作用于后一阶段的活动实施,将评价的反馈、督促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就评价方法而言,应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同时充分考虑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学校、家长等不同角色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请不同角色分阶段依次评价,并与中医中药的专业性质紧密相结合,从而创新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最终达到使评价过程可调可控、评价方法系统实用的目的。比如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个体与群体结合的比较分析法、专家评估的德尔菲加权法、动态和静态结合的过程监督法等。通过这些有效的评价方法,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际效果的提升,从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昕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张洪峰,岳威.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方法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第3篇

一.培养韧性的教育实践

坚韧不拔的品质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保障,是锻炼学生自强、奉献、坚持奋斗等品质的根本需求。针对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就要增加吃苦耐劳的锻炼。而坚韧的品质一定要在社会实践里去磨炼,不管是生存训练或者是军训,还是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学生都会遭受到不同情况的挑战。在处理困难以及面对挑战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拥有坚韧品质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意义。因此社会实践的核心里不可以没有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炼坚韧意志的教育。

二.要适当地实施挫折教育

面对挫折是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生活要求必不可少的一关。针对以前学生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去分析,学校和教师进行干涉的比较多,学生自主面对难题的机会很少,磨炼的程度层次较浅。为了使学生在实践里有更多的磨炼机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真正地让学生做实践的核心,让学生将迎接挑战以及感受挫折当成必须进行的项目去对待,要让学生独立面对一些困难,实现社会实践中挫折教育的目的。高中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容无非是进行教育。所以需要实施的教育目标及内容十分明确,要构建相关内容体系。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化的构建,提高对学生社会实践导向,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可实施性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三.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目的相同,二者是相辅相成且又相互推动的。课堂教学要实施理论上的传授,从而为实践教学铺垫基础知识,而实践教学要利用好主题,拿捏好核心点,进行实践结论,从而达到强化认识的目标。

四.学校内实践和学校外实践的关联

校内的活动其实同样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等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项目。一些实践项目,比如挫折、诚信、坚韧和价值观教育,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在校内的实践活动里。与此同时,还要激励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感受社会,磨炼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五.教师引导和教材构建的联系

在社会实践的进程里,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模式从根本影响实践的结果。不过教师的资源是有限的,伴随着高中生社会实践接触面的逐渐增加,社会实践教材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社会实践基础,实施实践与教学相统一的教材会是高中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的核心指导目标。上述为笔者针对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一些研究分析及亲身感受,希望此文能对相关实践教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章晓剑单位:江苏沭阳县怀明中学

第4篇

针对成都大学组织的大学生2012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活动过程最后评比活动的看法,以及协助团委志工部促进及改善工作我们对参赛的十九支队伍进行了调研。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成都大学图书馆报告厅随机选择暑假社会实践队的100名同学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全场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49份,回收率49%

三、调查时间

2009年9月22日

四、调查内容

此次调研主要调查成都大学暑假社会实践十九支队伍在这次活动的成长历程,及在最后的活动评审会中参赛者(十九支志愿者队伍)对志工部组织这次评审会的评价。

(1) 如果再给你一次社会实践的机会,你会选择哪方面的实践活动?

a.农村普法、科教方面(6%) b.偏远的方的支持工作(60%)

c.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13%) d`医疗、卫生方面(14%)

e`民生问题方面(6%) f`其它 (1%)

由此问题可看出,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程度,对偏远地区教育问题的重视,但大学生对医疗方面志愿者的工作支持率不高,所以希望提高大学生对医疗、卫生的认识,同时志工部可以在这方面多开展一些活动,增加同学们对医疗事业方面的重视度。

(2)在社会实践中你最关心的是?

这个问题从侧面体现了一个大学生实践的最终目的,他们的团队意识不足够强烈。我想大学生对实践的意义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注重团队的凝聚力 。不过与此同时也可看出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在。在以后社会实践的注意提高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多开展集体活动,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特别是志工部的服务队比较多,在服务队开展的户外活动也应注意这个问题。

(3)你预定的目标与结果是否达到一致在?

a`是(92%) b 否(8%)

这个问题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也说明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同时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非常有意义。

(4)你是更注重社会实践的?

a 结果 b 过程(77%)

对于这个问题,回收问卷中77%的同学是为了体验实践过程,可见,此次实践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为引导青年大学生服务社会,推动灾后重建,构建和谐社会,对参赛者产生了一定影响。此次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们指明了服务社会,报答人民的奋斗目标。

(5)你认为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社会意义是?(多选)

a 对民生问题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67%) b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57%)

c 课堂教育的延续,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47%)

第5篇

机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化改造与革新。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不足 建议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它帮助大学生们直接了解社会,认识当前国情,锻炼自己的毅力,增强个人才干,培养良好的品格,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学的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指常规的课堂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我们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而另一个就是社会实践教育,在社会实践教育中,我们学习的则是社会技能,即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没有实践经验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将在社会的洪流中被淹没,对于大学生来讲,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给我们一个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机会。

1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熟悉社会,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在书本中吸取知识,在知识中慢慢成长,但是对我国的国民实情知之较少,真正的社会复杂程度并不是在学校中的书本知识中所能了解的。学校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封闭的,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可能就只限于听讲座和浏览新闻,所以社会实践则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的平台,让学生们真正的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从每一次和人民群众接触的经历中升华思想,加强个人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2有利于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拓展才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所以社会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在社会的洪流中站住脚,就必须拓宽自己的专业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综合发展自己。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在实践中,大学生们可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发挥出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拓展自己才能的目的,有利于以后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3社会实践能够完善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实践者要和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其中有社会各行业的人,有老师,有公务员,有普通民众等等,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中学会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了学生们的个人素质。

社会实践的面很广,近年来许多大学都有组织或者学生自发的得到学校批准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多数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要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解决事情的能力。

二社会实践存在着众多不足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讲有诸多好处,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任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要想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就必须克服这些问题,扬长避短,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1社会实践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目前,有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原因大多是缺少必要的经费和来自于社会的支持。就暑期社会实践来说,好多学生只是把暑期社会实践当做必须完成的作业,所以在实践中都是走马观花似的敷衍一下来完成任务,拍些照片,写个总结就算了事,完全是应付差事,草草收场。社会实践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这两个字上,实践就是亲身去做而不是看人家做,许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分太大,有的甚至打着社会实践的幌子旅游,没有真正的达到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目的,更没有达到实践的目的,又何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收获。

2社会实践形式老套,缺乏创新性

长时间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有各校团委来组织,所以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多为学生干部,除此之外,各校团委关于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力度和指导力度都不够,导致社会实践中常出现一些问题。其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较为单一,有些高校更是“一切从简”只是让学生发些传单,写写感受了事,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的精神真正的传达下去。而且,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也不合理,大多集中于寒暑假,范围太窄,时间较短,,没有长期性的定点实践基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社会实践也要讲究创新,不要总是搞一种形式,要扩大范围开阔眼界。搞出新花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能够扩大实践范围,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达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合。

3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缺乏科学性

总结是评比对社会实践的理论形式的升华,可是有的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总结评比标准过于简单,比如说,有的大学将社会实践是否有媒体报道,什么级别的媒体报道当做评比的标准,导致社会实践流失了其科学意义和社会实践的实质精神。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议及意见

1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识

许多大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所以提高他们对社会实践的价值认识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并不是给大学生带来什么物质财富,而是帮助学生们升华自己的个人价值,在社会实践中要懂得以学习为主的观念去看待它,社会实践是为人民服务的,也是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

2要完善社会实践管理机制

社会实践是针对于校外的活动,相对于校内来讲更难于组织及管理,所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迫不及待。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实践情况对较突出的学生提出表扬并给予奖励,并根据不同情况评选出“组织奖”和“个人奖”。并且对每一次社会实践进行高效率的总结,做成总结报告并加以存档。

3创新实践,科学实践

出彩的社会实践在于创新,社会实践组织的有意义才能吸引大学生加入进来,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好多人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总以为社会实践就是老传统的“三下乡”所以不愿意参加,所以要创新实践,实践创新。除了要创新还要懂得科学实践,有了科学的指导,社会实践的体制才会更加完善,实践才会更加顺利的完成,科学的力量不容忽视,科学指导实践,实践让学生成长。

4加强社会实践的定点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们走进社会、接触社会、为社会服务的桥梁。要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不行的,所以实现社会实践基地的固定性,稳定性才能使社会实践持续性长期性发展,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实践中学到知识。

总而言之,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从单向型转向复合型,提高科技含量,体现服务社会的价值,积极创造精神财富,使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受教育又增长知识和才干,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推向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子健.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62~63

[2]范旭峰.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奉献“两会”[N].中国教育报,2005-03-12(2)

第6篇

(一)教学和管理模式失衡

当前许多高校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仅仅当成一次就业实习,关注如何将所学知识更好地与社会相结合,将发展的目标定在了校内开设的社会活动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讲,社会实践不够深入,缺乏高校计划外的自主实践活动,比如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或者是借助高校社团的活动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等。高校相关工作部门并没有有效地协调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实习的关系,往往将两者混淆。并没有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要求,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资金的投入往往是象征性的。高校学生教学和管理两个机构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甚至出现割裂现象,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空谈。

(二)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如今高校普遍存在紧抓单点忽略全面的评价体系,即仅仅重视系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性和目的性比较强,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社会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缺乏有效的指导意义和科学的评价意义。高校对于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仅仅体现在一纸社会实践表当中,以此为参考进行等级的评定,并没有直观地显示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并且存在学生弄虚作假现象,失去社会实践的意义。另外,即便有学生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也未必会得到重视和宣传。因此,高校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规范性和实施有效性,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同时还产生了实践的不可控性和虚假性。

(三)组织形式和结构单一化

有些高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当成任务去完成,在某些特定的时间让学生举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在暑假期间,参加社会活动的仅仅是有条件的学生,其他都是没有目的性和意义性的自由活动。这样发展下去,社会实践变成只有少数人参与的活动。另外,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生活脱节严重,并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活动的形式太过于单一化,不能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缺乏一定的创新性,高校不能很好地制定有吸引力的活动主题和内容;实践活动的通常只有辅导员带队,缺乏专业性和现场性的指导。这种单一化的社会实践形式和结构缺乏经验的交流和积累,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性缺乏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调查情况统计

为体现调查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大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包括旅游类在内的各大专业,然后在每一个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对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1500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以及参与情况。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调查。

对抽到的样本进行询问是否参加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加的次数,其中一次也没有参加的只有195人,占13%,参加1—3次的885人,占59%,4—6次的255人,占17%,6次以上的165人,占11%。这表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是比较高的,达到86.9%的学生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时间调查。

对参与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1304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寒暑假,其中暑假进行社会实践638人,占49%,寒假275人,占21%,另外利用课外时间及其他时间的391人,占30%。这说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对于假期有很好的利用率。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时间最长调查。

在对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1304名学生的调查中,参加的社会实践时间最长的一次结果显示为:半月以上的135人,占10.4%,一周以上的538人,占41.3%,2—7天的467人,占35.8%,一天的164人,占12.6%。这说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较长。

4.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安排者调查。

在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中,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校组织的130人,占10%,院系组织的535人,占41%,学生社团组织的366人,占28%,班级组织的182人,占14%,学生个人组织的91人,只占7%。这表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大部分都是由学校层面进行组织和实施的,这就可以看出,学校与系部层面对大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及形式

通过调查探究,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以及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方面,大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参与到为社会服务上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能量,传递社会的温暖。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次机会,通过实践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回馈于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有:服务咨询的185人,占14.3%,教育的385人,占29.6%,从事体力劳动的412人,占31.6%,进行发明创造的36人,占2.8%,从事服务经营的156人,占12%,做导游服务的72人,占8.5%,其他方面的56人,占4.3%。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是比较积极的,其中参加的服务活动主要形式是以体力劳动和教育服务为主。而智力型服务形式也有较大的参与度。

(四)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情况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实践基地不足,利用率不高,并且存在相当的重复性,使得社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学院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过程中,需要认真规划,地址选择合理得当,与本校的特色相适应,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另外,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实践基地的同时,考虑到了大学生德育等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建设。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很好地将学生专业\德育等素质融合到校外实践基地,同时一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能够很好地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就业实习的地方。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达到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和作用。

(五)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思想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接近56%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了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另外,还有1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和素质修养。其余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空间的提升。

2.智力提升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1304名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调查通过社会实践机制,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智力方面的提升和进步。

3.组织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大学生道德素养水平,增强了大学生智力发展,同时还加强了大学生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组织能力。通过调查统计,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1304名大学生当中,有接近40%的学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还有45%的学生感觉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提升。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当代大学生走出校园,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证调查以及统计,对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所抽取的1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指出该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不足之处。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其一是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其二是本校社会实践的不足之处。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不足,社会、学校以及自身三个方面都有原因。在社会层面,主要是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在学校层面,只是把实践基地定位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校企合作、双方资源共享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层次思考;在学生层面,一些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只是玩乐的另一种说法,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因此,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之间要进行协同合作,明确各自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该承担的职责、义务,努力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利用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的策略

(一)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目标模式

高校充分发挥自我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将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补和有效整合,走出一条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和学生能力提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之路,创建一个新的目标模式。即“实践+技能”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两种方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塑造一批“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在这个目标模式下,高校必须做到三点:第一是专业特色要明显。高校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创新,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提升,将专业做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在该领域起到带头的作用。第二是校际之间资源互补。各兄弟院校要合作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院校的特长弥补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实现高校之间的共赢。第三是资源实现整合共享。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和内容将按照专业分配给每一所高校。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单个高校不可能实现每一个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将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共享,共同承担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

(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创建有效的管理体系、丰富社会实践的主题和形式等措施,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进行下去。

1.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往往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仅仅局限于实践的横向发展,而缺乏纵向的深入。因此高校需要经过不断的革新,将空泛的实践主体丰富化,将单一的形式多元化,将无趣的知识专业化,将陈旧的内容时效化。让学生学有所用,时刻把握未来的趋势和方向。结合自我特色,让大学生实践活动朝着思想认识提高、智力提升和社会化能力全面加强的方向高层次发展。

2.规范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的机制要具有一定的激发性和公平性,更能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实践活动具体的内容和效果记录和积累下来,形成一种总结。另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可以学时制,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成果。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可以是报告或者论文等形式,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形成书面文字,成为评价的客观标准和要素。

3.开拓实践基地,整合有效资源。

高校在开拓校外实践基地时,寻求长期合作,双方共赢,达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性,并为大学生将来的就业以及实习做好充分准备。这就要求高校和实践基地搞好联系和合作,主动了解和解决单位的难题,实现资源的共享。将单位和高校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和场地,实现三方受益。

4.重视社会实践管理。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成长成才

高等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几十年的历程,随着高校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个高校都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并成为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以其独特的身份接触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认识社会,是其成长成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

一、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和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定义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作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修身”与“成才”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而社会实践无疑是两者很好的结合点。

(1)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在大学生的素质中具有统帅地位。“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决定性影响与这种影响下形成的主观内部因素的调节交互作用过程中,内外部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主题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规律”。从根本七说,这是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实践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为行为者所认同,并具体化、个性化的结果。实践活动是校园和社会最好的桥梁。

(2)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认定全面成才的基本要求。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学习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形成健康的心理,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培养自己处理复杂矛盾等问题的能力。锻炼承受压力、经受考验的心理素质,促进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3)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是当今社会的新特点、新要求。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外, 主要过程大都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和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种感觉器官活跃起来,其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可比的,也就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的举动。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来看,与专业相关活动领域的开辟,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成为可能,再辅之以教师的引导,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开拓、竞争意识。实践活动还能有效地打破学生原有思维定势,既改善思维模式又有利于实践的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主观认识践之于客观才能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4)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大学生活不应仅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也应该是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准备和铺垫。从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来看,社会实践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正是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了真实的社会,并在实践中思考着现在与未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接受社会全方位的教育和锻炼,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位置,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思想准备,能够找到自己专业上的差距与不足,激发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知识准备,能够培养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心理准备,能够锻炼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团结、友好、合作的意识,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一定的生活准备。

从这个意义而言,融入社会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而社会实践就是最为生动的课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随着社会情况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社会实践的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

(1)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缺乏足够认识。从思想认识上看,有些学校、大学生、家长都对社会实践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缺乏足够认识,在思想上准备不充分,目的不明确,认识有偏差,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要带着问题走向社会,带着答案回到课堂,从而发现自我学习的缺陷,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大多数学生平时只顾专业课的学习,很少真正走出校园,了解和体验社会。故而涉世不深、阅历尚浅。虽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但是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问题,思想准备不足,盲目自信,遇到挫折立即灰心丧气。甚至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对各种实践活动避之不及,忘记了社会实践的初衷之一就是为自己今后走向社会、改造社会、奉献社会做好思想准备,致使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持续而有效地开展。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另一方面,许多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是走形式、不务正业,再有社会实践有时会到艰苦和落后的农村去,家长不愿意孩子吃苦受累,因而支持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挫伤了许多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没有发挥社会实践应有的教育功能,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才。

(2)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随着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形式不断创新。有主题式基地,如各类经济教育基地。有专业性强的基地,如教育实习见习基地。也有复合型的基地,如与政府、社区共建的基地。有创业、创新类基地,如博士团基地等等。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高校和社会各级组织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测评,不断总结、积累、交流和推广成功的经验,使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逐步迈上理论台阶。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起步较晚,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在形成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还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与在校大学生人数比较,各高校基地普遍不足,与在校大学生层次比较,各高校基地缺乏梯度。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入学至毕业间的系统的社会实践锻炼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缺少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支撑。

(3)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需要制度机制作保障,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也应以完善的制度机制为前提,否则就会阻碍其健康发展。但有些高校每年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即使开展一些活动,也大多缺乏有效的监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激励、奖励机制。

(4)社会实践经费问题得不到保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这也是制约高校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之一。有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的筹措确实相当困难,而经费问题又是涉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正常开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基地问题同样如此,如果没有相对固定的场所,社会实践可能会流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形式。

三、采取各种措施,多方协作,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1)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化是巩固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 础,有利于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就必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联系,有计划地建立各种类型的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注重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发挥基地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

(2)充分发挥专业老师及辅导员参与指导的积极性。学校应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老师的指导和参与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和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工作才能更显生机。学生社会实践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社会实践就失去它本身的意义。事实证明,老师有效的指导,不但能够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老师参与是关键,老师不仅是社会实践的指导者,还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只有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实践,才能及时纠正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才能把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结合在一起,提高指导能力。

(3)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等学生团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大学生社团就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形式。大学生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愿组成并经学校批准成立的组织。社团在锻炼大学生能力、扩大他们的社交、培养兴趣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活动缺乏主动性、周期短、延续性差等不足。学校应给予社团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构建校企之间、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广大会员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4)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各专业学科、形式、内容的特点,制订有专业特色的考评方案。社会实践活动应与学分挂钩,规定一定的学分要求,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实践课的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把社会实践真正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来抓,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完成社会实践不达标者将不能毕业。同时,各校也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估制度,按学期或学年对社会实践活动作出检查、评价,主动积极吸取反馈信息,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效果、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分析、考核、评价,促进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保障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开展。

(5)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机制。包括建立领导组织机构和学生组织,为开展社会实践奠定良好的组织保障。整合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争取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为开展实践活动奠定扎实的资金保障。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使之不断适应大学生的全面需求,为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提供保障。

实践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实践是能力提升的条件,实践是精神满足的前提,学生从实践教育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学以致用、施展才华、提高自身能力。高校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需要,使当代大学生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7).

第8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开展多年,形式日益多元丰富,大量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类型包括“课外家教”“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三下乡”“竞赛活动”“岗位见习”“创业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从不同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同时积累了经验,提升能力的同时服务了社会。这些活动为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和生活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但尽管种类较多,但从参与人数比例和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问题。而且个别学生还存在着应付心理,只当成是完成任务,而未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提升社会实践的整体质量,应该具有更高的目标指向性,也应该接受到更多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目前来看,能缓解就业压力的创业活动,所引起的重视还有待提升,这表明高校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更多地是一种示范行为,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与培养普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有机结合的程度还不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要真正与“专业锻炼”“就业储备”紧密联系,还需要相关部门包括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学生服务管理部门为普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机会。

二、医学生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科学,她不仅因其简、便、验、廉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保驾护航,也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作为当代中医学子在复兴中医,发展中医的道路上更是任重而道远。应该高度重视实践的意义,积极把握实践机会,锻炼自我、服务他人。中医药院校学生应该重视自身专业的特色,不使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而是真正为自己成为合格的医生做准备。比较适合中医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特色治疗,为义诊型志愿服务提供途径。针灸、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根针、一缕艾条、一双手便可轻松治疗多种疾病,因其操作简单、设备简便、见效快、效果好等特点非常便于中医外治疗法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类型走进社区、走进群众。中医学子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医术技能,服务千家万户,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社会实践方式。

第二,寻师问道,寻找遗落民间的高手。数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无数彪炳史册的苍生大医,但仍有沧海遗珠之痛,在民间存在着大量医道高手,他们或有祖传的一技之长,或对中医理论有独到见解,或在自己民族传承千年而不现于历史,这对立志于要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当代医学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大量的中医学生,借助社会实践的机会,寻访自己身边或者少数民族中隐藏在民间的医道高手。这既是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方式,更能让遗落在民间随时可能失传的中医秘方为现代医学所用。

第三,亲近自然,体会中医博大精深的奥妙。中医大夫看病,离不开理法方药,而支撑着中医学大厦的阴阳五行理论离不开象数理三位一体的理论,从取象于天地,到类比于人身,可以说,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大自然的中药也是当代医学生所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来到产药的山区,来到大自然,随药农们一起,走进原生态的中医中药也是拓宽视野,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夯实自己的知识。

三、着力提高中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虽然,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从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实践教育发展趋势和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具有无限的潜力与重大的发展前景。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医学子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更应该大力挖掘社会实践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坚持价值取向上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内容和形式上以提高技能为重点,实施体系上以机制建设为突破口,评估环节上以就业储备为核心,各个环节配合到位,才能够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要坚持努力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使广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社会实践,喜欢社会实践。

责任编辑:张丽

第9篇

关键词 :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层次分析法;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法

一、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成长途径

任何一所高校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实践已然是高校整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其投入的时间、资金、人员和其他各类资源都呈现出一种高速增长的趋势。而对于社会实践的各项研究工作,也是现今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部门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针对该内容的各类问题已有大量相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机制等内容的研究工作仍尚显不足,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与缺陷: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自我管理的选择较为无序与随机,使学校难以对社会实践的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学生对社会实践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即使学生、学校与社会实践基地在管理上进行协调调度,然而在没有较好的评价与管理机制规划下,众多的资源和受众之间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互动关系。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多目标评价问题,至今仍未提出较为科学而又系统的评价管理体系和数学模型。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管理机制。将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与管理中,通过社会活动的因素属性集和评判体系的评语集建立起模糊关系矩阵,并利用百分制记分模式对其进行改善,最后求得该活动的模糊综合评判。并以此为依据,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验收,建立起管理和评判依据。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管理体系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在现实情况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而且,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出发,其中各项因素的指标通常都是一种较为模糊的概念。为了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展活动,我们需要全面、客观且真实地评判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综合状况,并对各项不同的活动作出选择。但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在活动的评价与选择过程中,对于各项子因素的考虑往往可能产生相互抵触的结果。基于此,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多目标评价和优化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和管理机制当中,将是一项极具社会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工作。

三、多目标优化评价管理策略

1.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⑴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工作是一项涉及到参与者、组织者和社会环境的系统性工程,在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各要素的整体性和相关性。

⑵主体性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意义在于提升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其主体地位决定了评价管理机制的最终目的。从本质出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与管理机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参与评价管理的权力。并且通过该过程,使学生作为选择、决策、行动和责任的主体,在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⑶客观性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往往涉及广泛、形式多样。在考核过程中,每一个方面都应具有明确、具体的考核意义;通过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手段,避免产生标准模糊、难以操作和流于形式等情况,使结果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得到保障。

2.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模型建立

以此为依据,本文成功地以模糊层次分析法为手段,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与管理工作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四、评价策略实例验证

本文以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与上海市闵行区某事业单位合作的某项公益志愿者活动为例进行案例验证,将该公益志愿者活动的四个涉及因素:活动意义、活动效果、活动经费和活动场所作为因素集合U,将参与者对于本次志愿者活动的主观感受:非常优秀、优秀、优良、中等、较差作为评语集合V;定义各因素的综合权重为X=(0.28,0.35,0.20,0.17)。下发涉及活动四项因素的调查问卷987份,回收有效问卷935份。采用德尔菲专家征询法采集整理数据,并以此为依据获得因素论域U和评语论域V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若采用传统极大隶属度原则,得此例中的最大隶属度为y5 =0.32 ,而其所对应的评语集合因素为v5(非常优秀)。

然而,由于评语集Y本身具有较大的模糊特性,将该结果公示后发现与活动参与主体的普遍感受具有一定差距。为此,本文采用改进的百分制记分式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计算,定义为50<<z1<60(较差)、60<<z2<70(中等)、70<<z3<80(优良)、80<<z4<90(优秀)、90<<z5<100(非常优秀),从而获得评语的分数向量Z计算可得:S?? =77.79 ,S?? =73.64 ,S?? =68.64 。本次活动的最高得分为77.79<80;中等得分为73.64<80;最低得分为68.64<70。故本次活动的综合评判等级只能定义为“优良”程度,与多数活动参与人员的普遍感受相接近。

第10篇

关键词:就业择业 社会实践 结合 个性化

一、我国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现今,在我国大专院校的社会实践教育中,各大院校已经开展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相比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至今未能建立一套成熟的社会实践教育的模式,导致在实践的过程中问题较多:(1)形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仅仅局限于社会调研、政策宣讲、参观学习、生产劳动、扶贫支教等形式,仍然停留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缺乏向较为深入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2)注重表面效应,缺乏实用性。学生社会实践仍存在宣传的多、操作的少,响应假期号召临时做的多,平时坚持、主动做的少等现象。(3)学生社会实践的全员参与度不高。我国学生社会实践状况除学校组织的课程实践外,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或是主动地参与实践锻炼,并没有建立起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模式。如何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如何使实践的理念深入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并能与学生的个性化相结合;如何在学生就业择业中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将个性化社会实践与就业择业相结合的意义

学生个性化社会实践与就业择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做适应型人才。社会实践是学生拓展自身素质的主要载体,学生通过实践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增加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校园里学不到的,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缩短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在社会实践中日积月累,把体验内化成自己知识和人格的组成部分,最终升华为自身的阅历和经验;树立市场意识,端正就业态度。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树立市场意识,摈弃一些错误的观念,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认知和谐社会中的优胜劣汰,培养竞争意识。在毕业时端正就业态度,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和定位错位,真正做到量能定位和量力就业。特别是,在高校毕业生集中毕业、找工作难的社会大环境下,积极推进学生到对口公司、企业进行适岗见习、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教育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培训的教育教学新模式。通过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充实大专院校教育的内涵。同时,在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业务指导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实践,更好地解决学生择业就业和终生发展问题。

三、将个性化社会实践与就业择业相结合的操作方式

1.以人为本,着重社会实践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社会实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个体出发思考问题,深入分析每一个学生个性特征、职业规划、就业取向、社会需求,对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社会实践,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个性化的社会实践能充分打破枯燥难懂的说教式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剖析自己,主动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通过个性化的实践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确立符合学生个性化的社会实践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实习企业、对口单位的社会教育资源,解决学生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就业择业服务。

2.实践归来话收获,注重实践后的分享与交流

分享收获,交流思想,通过实践归来话收获活动,丰富实践内容,开阔实践思路,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我校主要以活动月的形式开展此类活动,在学生社会实践结束返校后,根据学生实践的内容分组,分别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将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与同组同学分享,互相提问,互相解答。然后,组织不同分组的学生代表进行行业间交流,通过跨专业、跨领域的交流,使学生取长补短,增长见闻。最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实践归来话收获”主题宣讲会,向全校同学展示实践成果,汇报实践收获。通过多年来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身和社会需求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空前的活跃;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3.整合学校、社会资源,建立完备的保障运行体系

保障体系的健全是个性化社会实践可持续的前提,体系的建立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即制度保障体系、基地建设体系、资金支持体系。首先,学校对个性化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出台详细的指导方案,通过小范围的模拟实践操作,探讨指导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可行性,经过不断的摸索探讨,形成了一套既适合学校实际,又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保障体系。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不断丰富和拓展目标性的社会实践基地,通过深入的科研交流、人才共建,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其次,集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资源,采用政府、学校资助和企业赞助相结合的方式,努力筹措资金,保障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最后,工作中,不断发掘在个性化社会实践中国内外相关领域好的操作模式、创新方法,将其借鉴到实际工作中,并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出适应本校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方式。通过社会实践探索学生成长与成才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求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 崔乐. 高校毕业生择业扎堆儿导致“就业难”[N]. 北京日报,2014-03-26008.

[2]马玉心,崔大练. 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中择业取向的辩证分析[J]. 山东化工,2013,12:174-177.

[3]郭晓斐. 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教育[J]. 考试周刊,2013,84:170.

第11篇

论文摘要: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双师素质型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分析实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完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教师社会实践工作健康发展。 

 

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职教教师应该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以“双师素质型”教师为重点,要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到企业或行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技能。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备受学校重视,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教师到企业去实践。 

 

一、高职院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1.促进教师全面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通过贴近企业,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等环节,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增强教师的自身技能和素质。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缩减校企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校企合作 

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建立一批有影响的实习、实践基地和合作基地,为教师和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和促进校企联合办学提供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二、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不能满足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不可能专门为教师实践而设立岗位。大部分教师都是借学生的实习机会去企业参观学习,而且教师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做到专业与岗位对口,从而影响了教师实践的效果。 

2.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都认识到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方面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既没有对教师所在的管理部门开展的实践工作进行合理评估,也没有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质量监控,也没有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仅凭社会实践报告来简单衡量,教师无法达到实践的目的。 

三、做好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对策 

 

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系统分析后提出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和方法,以提高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的整体水平。 

1.建立稳定的教师社会实践基地 

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合适的实践单位。学校应根据专业、课程和岗位建立实践基地,这样不仅为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充分的保证,同时也可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教师还可以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和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校企合作,达到校企共赢的目的。 

2.高度重视保障教师社会实践经费 

高职院校每年都应设有社会实践活动经费,这将有力地支持和推动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根据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对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院系以及在实践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鼓励教师更加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 

3.完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考核体系 

合理的考核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考核体系一般由实践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 

 (1)过程考核。对教师实践的目的、意义及实践日记、典型案例及实践总结报告进行量化评价,具体考核项目如下: 

 ①书面申请及申请表填写是否规范,考核申请的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详实; 

②实践计划制定是否合理。考核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是否明确,任务是否清晰,实践进程是否明确,是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③实践日记考核。考核实践日记、学习任务、学习体会、学习成果记录是否详实具体; 

④收集典型案例。考核收集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是否有助于教学资料的积累; 

⑤实践总结考核。要求总结或论文论据充分,观点鲜明,逻辑严谨,能围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目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有很强的可行性; 

⑥学习交流考核。能按时回校交流、汇报工作,汇报内容准备充分,详略得当,能促进专业或学科建设; 

⑦实践出勤及态度考核。是否按时出勤,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效果是否显著,是否按计划进程参加实践活动; 

⑧单位考核。教师实践期间,工作是否认真踏实,学习效果是否显著。 

(2)教师实践结束后,参加学校组织的技能测试。 

学校可以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专业、课程和岗位提点,制定确实可行的专业技能测试标准,要具体到量化。这样,就从制度上保障了教师实践的顺利进行。 

高职院校做好教师社会实践工作,对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各高职院校应该在开展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规律,努力做到教师实践活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洁.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完善一级管理[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考评机制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也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改革创新的主要力量,积极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创新的保障机制以及全面、有效的考评机制。政府、高校、企业作为引导、组织、接受社会实践的主体,需要建立保障及考评机制,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宽裕的空间和稳定的支持。

一、研究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

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用,则需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均制定有效的保障机制。总体而言,研究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宏观引导作用,利用政策杠杆,对研究生社会实践予以支持和保障。第二,高校应注重自身特色,加强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工作,增加宣传、激励力度,严把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关。第三,企业应与高校积极寻求合作,结合企业的特色和人才需求,广泛、定期地接纳研究生社会实践团体开展社会实践。

1.政府层面

首先,为建立良好的社会实践运作机制,政府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由国家制定一部有关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专项法规,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权威性的法律依据。其次,对高校组织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出色的高校,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政策支持。再次,对积极接纳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企业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最后,引导建设国家、地方、高校三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把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作为长期化、制度化开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来抓。

2.高校层面

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工作组织制度,形成党、政、工、团、学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体系,为社会实践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从校级层面而言,应成立研究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整合校内相关教育资源,制定完善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规章制度,推动此项工作深入开展;从学院层面而言,各学院应积极策划、组织、落实本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加强安全教育,确保研究生能够在实践中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从各级团体层面而言,校、院两级团委、学生会、学生科协普遍设立社会实践部,学生班级依托团支部,由科技委员负责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指导教师,学院可参照教师指导教学实习的标准计算工作量并给予相应报酬。

3.企业层面

在企业层面,应明确企业接纳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义务,保证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企业各级的充分重视;要指定企业内部社会实践负责人,明确负责人的责任与义务;要建立企业内部接纳社会实践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企业正常生产工作的正常运作;还应建立与高校的长期合作、对话机制,将与高校开展对话、寻求合作制度化、规范化,保障企业与高校在社会实践方面信息的及时沟通。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考评机制

1.研究生社会实践考评的目的

进行研究生社会实践考评主要是为实现以下目标:①明确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的;②了解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工作量及工作绩效等基本状况;③了解社会实践团队各学生成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工作量及工作绩效等基本情况;④考核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为多层次选拔优秀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基础。

2.研究生社会实践考评指标体系

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特点,考评内容侧重从社会实践过程考评和社会实践成果考评两个方面进行,将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评技术相结合,做到全方位评价一个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即实施360度测评。

社会实践过程考评体系的测评对象包括社会实践团体和社会实践个人。社会实践团体的考评指标有:社会实践的立意及价值、社会实践的社会效益、社会实践目标合理性、社会实践日程安排合理性、社会实践团队纪律性和社会实践团队协作性等;社会实践个人的考评指标有:对实践活动的认知程度、道德品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执行意识、奉献精神、诚实守信、精神面貌、纪律性、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工作方法、工作习惯、思维能力、问题应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计划科学性、挑战精神、创新性思维、对团队的认可度、大局意识、人际交往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结互助精神、活动参与度、风险共担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

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考评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实践取得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等理论成果的考评;二是对社会实践成果汇报答辩的考评。理论成果考评指标包括:报告思路是否清晰、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内容是否翔实、报告成果是否明确、成果与预期目标的切合度、成果的原创性、成果的创新性、专业贡献与价值,以及成果的应用推广价值等。汇报答辩考评指标包括:社会实践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社会实践目标是否明确、实践活动组织科学性、人员分工是否明确、汇报展示效果和活动成果认可度等。

3.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考评方法

基于各种测评方式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及政府、高校、企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建议采用已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包括企业打分、带队教师打分、社会实践个人打分、书面评审专家打分和答辩专家打分。每个社会实践团最后的成绩(即综合评价)由这五部分打分成绩进行加权计算,权重通过专家评议确定。

第一步:企业打分。由于社会实践期间,社会实践团队的主要活动地点为企业,因此,企业需根据企业自身设立的接纳社会实践的目标出发,对社会实践团队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由企业负责人根据社会实践团体每日的表现,给出团体分数及个人分数,并将打分结果直接交予学校或学院考评负责人。

第二步:带队教师打分。带队教师根据每个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给出相应的分数。

第三步:社会实践个人打分。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实践主体――研究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度、自身表现的认可度是不同的。所以,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由社会实践个人对实践团队、个人表现进行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