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时间:2022-08-03 16:13:54

广播电视新闻学

第1篇

华侨大学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地接受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之能从事广播电视事业的各项工作,具有广播电视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注重为侨服务,培养适应海内外、港澳台地区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闻方面的专业人才。该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新闻传播理论素养和系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机关企事业单位、涉外或涉侨宣传部门从事新闻策划、采写、编导和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而华侨大学在福建属于重点培养高校,就业情景良好。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2篇

(一)了解并掌握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上人才的需求中对于新媒体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推广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有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的课程,还要根据目前的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融入一些其他关于新媒体方面的课程,将新媒体技术真正的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必备的一种素质。此外,新媒体环境下的人才要做到全面发展,既要有专业的新媒体技术,又要有敏锐的眼光,捕捉市场有用的信息。毕竟新闻学专业要有发现新闻的一双眼睛,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活的题材。现阶段的人才综合能力要强,在保持新闻采写编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掌握节目组织、新闻播报、视频制作剪切等能力,这是新阶段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具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对于任何行业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的选拔中,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能受到青睐,因为创新是竞争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改变传统的模式,在新的道路上走地更远,增强媒介市场竞争力。创新在我国是很重要的,因为我国缺乏创新,中国传媒行业更是如此,许多节目和传播的模式都是模仿其他国家的,没有中国的特色。因此,增强创新能力是新媒体环境下给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提出的巨大的挑战,将创新意识带到工作中去,改变现有的电视新闻的传播理念和形式,甚至在机制上做出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变主动为被动,才能走向新生。

二、新媒体环境下人才培养新策略

(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新媒体和互联网网络技术结合使得新的传媒形态不断出现,使得传媒市场变得十分活跃。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不断地更新现有的知识,将新媒体技术不断地吸收融合进来,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由于目前电视广播新媒体前沿技术与实际新媒体技术有很大的差距,使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对于社会和高校要有注意结合实际,调整计划。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调整目标时要注意几点。一是正确定位自身高校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将优势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专业的市场需求型人才,避免出现毕业生失业的状况,将市场供求关系充分考虑进去。二是对于课程体系设置要合适,在制定时要结合自身的目标与实际,切勿将两者分开,否则就会令目标难以实现,影响人才培养的计划。同时,在课程体系中要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设置多种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定位,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各方面知识,这样才会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结合自身情况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有新的理解。社会是人才历练的场所,步入社会后学习到的知识更加重要。因此,社会要为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个新的学习机制,能够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在工作中能够将自身的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为社会做贡献。

(二)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很重要的,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对师生起到重要的影响,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将课堂文化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做出合理的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做出合理的分析,同时丰富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因此,一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创建培养新的适合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发挥更突出的作用。(2)创建新的教学模式。高校在教学模式上要做出新的调整,要创建出适合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体系。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社会的人文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观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在步入社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师要充分的引导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学方式要新颖,改变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模式,注重新模式的引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不仅仅局限在当前,要有长远的目标,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开发自身潜能。

三、总结

第3篇

首先,整合分团委内部成员。前界分团委的创始给广播电视新闻学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管理人员方面和其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上级与下级之间,各部与各部之间存在的沟通不恰,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使整体的工作效果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本学期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调整人员。组建一个新的团结、积极向上、快乐的工作团队,从而加强学生干部的品牌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文明校风,带动学校学生的积极性,为壮大广播电视新闻学系打好基础。

其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本学期开展的活动安排如下:

1、社会实践沙龙活动。主要是将大学生在假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学到的东西或者是一些感人的故事、有意义的经历,以一种节目访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从中体会大学生就业的艰辛,也为以后我们自己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五四戏剧人生”。用舞台剧等形式来展现关于“五四青年节”这个主题。内容力求多元化,形式不局限于“五四”,将和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四个专业相结合,动员全系同学参与进来,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对“五四”这个主题的理解。

3、团会。本学期团会共四期,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团会形式可多种多样,目的在于加强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团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一期的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文明校风”。

4、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整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档案,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学生考核的一项书面材料,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比较正规地记录下来。在毕业应聘时让招聘单位一目了然学生在校的状况。

5、关于《大学生行为规范宣传片》。以宣传片的形式存档。宣传大学生行为规范,树立广播电视新闻学系文明的风气,分团委会配合系里做好这个宣传片。

6、分团委将每次活动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上传到院系博客上以及系学生会的剪报上。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媒介,将广播电视新闻学系新的整体形象宣传出去,将我系的品牌打出去。

最后,完成好院团委布置的各项工作。根据我们系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与系学生会联合举办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活动。分团委内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分团委成员参加野外训练,提高团队的协作意识。在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的同时也锻炼自己。

综上所述,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下,各位成员继续努力下,打好分团委的基础,为下一届分团委做个好榜样!为广播电视新闻学系美好的明天做出最大的努力!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新闻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专科院校占了半壁江山。各类学校展开双语教学之际,高职院校开设了与职业挂钩的双语课程,但教学实践面临诸多困难:生源不够优秀,效果不够理想。以高职层次学生为对象的双语教学研究,是目前着力推进的重要课题。

扬州职业大学人文学院在新闻专业设置了双语新闻初阶,它是一门创新课程,计3个学分,共36学时,其中50%为实践课。该课程受到学生喜爱,收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本文以此为个案对高职新闻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内容选择及有效教学方法作粗浅探讨。

一、高职新闻专业双语学习主客体特点

1.学习客体的特点

双语新闻课的“双语”指汉英双语,“新闻”指用英语语言报道的消息、通讯、人物专访、名人演讲等作品。

学习客体语言障碍大,但新闻语言通俗。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载体,唯有以通俗的语言吸引并服务于受众才能产生传播效果。为了能让大多数人都能读懂、听懂内容,新闻语言带有明显的通俗化口语特点。新闻记者力图把稿件写得通俗易懂,通讯社强调新闻要写得简洁,主张用俗词熟语,短句子、短小的段落。如美联社自创办开始就主张:报纸上的文字要能让只念过八、九年书的普通美国人都能看懂。[1]英语新闻教材亦多指出:新闻语言结构方面有一定规律可循,所用词汇都是深入浅出,多用常用词,句型也简明扼要,以简单的陈述句为主。[2]因此在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并非“难”不可及。

但是所谓通俗易懂是对英美受众而言的,由于缺乏对英美社会的感性认识,双语新闻对中国学生来说仍有难度,学生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克服语言与文化的障碍,掌握新闻语言与文体特点。

2.学习主体的特点

学习主体是高职学生,外语水平较低、求知欲不强,教学障碍大。但他们和本科生年龄层次相同,好奇心强,爱赶潮流;数字化学习技术好,具备搜寻海量、即时信息的素养。双语课程若能充分利用其特点,激发其兴趣,丰富操练方式,足可跨越学习主客体的障碍。

新闻姓“新”,具有时效性,媒体每日的都是世界各地发生的新事件,绝大多数都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关注的新闻引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配以生动的教学手段,双语新闻这“树上的苹果”,学生们踮起脚跳一跳也够得着了。

子曰“因材施教”,对适用性予以研究才能建设高职特色的双语教学。当学习客体散发出浓郁的刺激,吸引学习主体的关注,激发其探究的主观愿望时,(配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双语新闻教学就不再困难重重。

二、教学内容与授课语言选择

1.内容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二是适合高职学生的层次。

首先,高职院校强调职业教育,具有行业领域色彩的双语课程,不是单纯强化大学英语,也不能是专业教材的外文翻译,它和学生将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选择与专业核心课程一致的教学内容,既是双语教学要求更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加强与补充。

其次,选择适合高职学生难易程度的内容。不可一开双语课就用原版教材,“双语新闻初阶”之命名即考虑到了学习者起点不高。学习内容以新闻作品为主,辅以外媒机构和新闻专业术语介绍。该课程设在大一下学期,与中学英语尽早衔接,与大学英语同轨,前修与并修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摄像等专业必修课。高年级再开程度较高的双语课,增加传播学的中英文术语和理论教学内容。

再次,选择能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内容。富有新闻学科知识的教师,从选择并讲解新闻作品,到将现成的音视频材料进行编辑以适合课堂,再到设计听新闻音频测试听力,设计模拟播音,以及升入新闻语言、文体结构特点的概括等高度,无不从提高学生专业与外语水平的角度备课。

语言学习是全面的,最理想的是听说读写样样精通;但撰写英语新闻文稿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一味强求,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低年级的双语新闻课,我们侧重用英语听新闻、(阅)读新闻、播报新闻,以及采访新闻使用的话语。

2.师资及授课语言

双语新闻初阶由具有一定英语水平(最好是具有海外教、学经历)的新闻专业教师讲授。教师熟知本专业的学科知识,能在备课时准确选择讲授内容,能在课堂上驾驭外语。另外,英语专业教师扮演双语课教师的语言顾问与语言指导角色,在课前审核其教案中所用的英语。

选用汉英语并行授课,而不选择使用100%的英语授课。完全使用英语讲授,包括完全使用原版教材,于高职学生而言难度过高。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加上学习坚韧力不足,易失去学习兴趣,反而不能获得教学效果。

新闻专业知识与术语,如The inverted Pyramid Form倒金字塔、The Chronological时间顺序,Subhead小标题等,教师先用汉语传授,再用英语翻译。新闻作品,教师应先出示英语文本和音频,学生自主探究,必要时给以指导,困难处教师译作汉语;然后再出示词语解释、文意翻译。课堂用语则全部使用英语。

学生的语言:朗读新闻作品、回答教师提问、复述报道内容、模拟播音等课堂练习应全部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解释性解答,允许说汉语;但鼓励多用英语少说汉语,尽管出错多。不做要求撰写英语新闻,但操练新闻采访时要求学生用英语拟写开场白、向被采访人提的问题、串词等。

三、有效教学及效果评价

1.选择刺激,激发兴趣

开拓双语教学的思想须正确,若仅为开设双语课而开设双语课,那么学生则“被双语”而已,丝毫达不到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双语教学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我们以2008网络流行语“做人别太CNN”作为课程导入。播放网络歌手慕容萱的《做人别太CNN》歌曲视频,启发学生评点该媒体事件并思考: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了解CNN等外媒的报道内容,怎会知道他们颠倒黑白?又怎能愤而反击?!学生从中明了跨入双语新闻领域的重要性。

网络与手机载体实现即时新闻的滚动播出,授课内容保鲜、更新已非难事,教师善加利用,便会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结合专业,优化教学手段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创造了条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字化环境下实践“情景化”教学,使课程适合于高职层次的学生。

学校为双语新闻课提供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将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结合,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于一体,经老师整理的新闻作品,难度适中而形式活泼,教学效果好。例如,新华网配有英语短消息的图片新闻《Expo hostesses trained for Shandong pavilion》,在教授时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结合其并修的新闻摄影摄像课,学习为图片配写文本,突出摄影新闻图文并茂的特色,掌握英语阐释的内容。

3.实践课配套,分层操练

高职课程按规定配有实训环节,双语新闻初阶也不例外,占总课时50%的实践课是效果保障之一。我校教学规程规定,与理论课配套的练习课须分组进行,文科每组不超过25人,实践课上小班教学得以实现。双语新闻初阶有18节实践课,若一个新闻班有40人,实践课分组,教师实际可使用36学时。于语言课程教学而言,这无疑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操练机会。实践课还为分层教学创造了条件,程度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于教于学皆有利。实践课内容为:温习理论课上的例文及知识点,听力测试、听写训练,模拟播音,虚拟采访等。

除了规定的课堂教时,教师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课外采访。如本学期采访了来中国多年、现任教于扬州中学的美国教师Randell Jackson先生,出发前学生们拟写好问题,采访时携带摄影、摄像机,采访中虽显稚嫩,但“煞有介事”地做到了整个过程用英语作为新闻工作语言。而今的城市不乏外国友人的身影,鼓励学生实践英语采访,在旅游季节走入景区更为容易实现。

4.全盘控制、效果评价

除了引导学生探究中外新闻作品,针对高职学生的弱点,双语课教师还必须承担鞭策学生的工作,实施全程监督: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下复习、及时考核、考后评点,各个步骤缀成整体,以保证教学效果。规律性的检查考核既是敦促和鞭策,也是回顾与收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形成良性循环。放任其自学,必然导致双语课形同虚设。

课程结束时教师做了调查,结果显示:83.3%的学生对双语课感兴趣,理由分别为“对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都有帮助”,“培养了国际新闻意识,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培养了新闻专业能力”,“了解了外国新闻的用词遣句特色”,“拓宽视野开阔眼界,了解相关专业词汇”。100%认为对英语水平提高有益,实践课听、说机会多,比大学英语课堂效果好。90%认为预习和复习充分与否对课堂效率影响最大,半数学生感到学习自觉性不够。

四、课程完善

扬州职业大学新闻、秘书、涉外旅游、旅游日语等专业皆开设双语课,学生学习专业领域的外语,初步具有双语服务的职业技能,不同学科间可交流教学经验。广电新闻双语课具有学科特点,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但课时毕竟有限,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养成终身学习能力,才是双语课的最终目的。新闻专业双语课有待于从以下方面优化:

1.课程网络建设

课程网站应形成“课上线上”与“线上课上”一体[3]。应利用网上交互平台在线提交作业、答疑。网络环境能强化教师对学生课后学习的控制力度,增添反馈频度,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

2.实验室演练

学校应开放实验室创造虚拟环境,学生应用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等专业课习得的技能演练双语,例如,自编自播自录制作双语新闻节目,将作品上传至课程网络展示。

3.赏析与评论

在浅显的基础上,尝试较高层次的新闻作品赏析与评析,如欣赏分析知名外媒新闻、新闻评论及获得国际大奖的纪录片等,这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更有价值。还可推行同学相互赏析自制作品,穿插在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主体身份的转化,理解学习客体承载的内涵,达到双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舒平.新闻英语入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第5篇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张 艳

学习新闻专业刚好一年的时间,在这不算短也不算长的一年里,我也从一个觉得从事新闻事业对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中女孩,成长为觉得以后能从事新闻事业是非常荣幸的大学生。对于新闻,这个从现在到以后要一直跟我接触的词,我是满怀崇敬的,甚至可以说是更多的满怀憧憬。在大一阶段,我通过对一些新闻相关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了实践的理论是不完美的,有时甚至只能是空谈。而在人才泛滥的当今社会,更是不会接受空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我们。于是,在大一的暑假期间,我开始了我大学第一个阶段的实习——认识实习。通过这次实习,我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2009年8月10日,我怀着信心与梦想,带着一丝丝的好奇与忐忑,来到了兴化市沙沟镇广播电视站,开始了我为期两个星期的实习生涯。在有关领导的带领下,我一一地和他们打了招呼。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免有些拘束和紧张,但通过一个上午的熟悉之后,我也开始和另外几个实习生一样,融入了这个群体。

对于实习,感触还是满多的,当中我经历了太多的挣扎,记得才开始做的第一天,带我的老师分配给我的任务就是负责将他们手写的稿件用电脑打出来,有时也会将当地的一些新闻通过电脑传送到市里。一开始我觉得挺无聊的,便想放弃。但又想到:其实校对文字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而且通过这项工作,我也可以看看老师们是怎样写新闻稿的。考虑到这些,我又坚持了,现在想想,还真得夸夸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在习惯了自己的工作之后,以后每天早上不到八点,我便会第一个来到办公室,进屋后,首先将办公室的卫生打扫一遍,这样做一是为了有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大家可以心情愉悦的工作。其次也让自己在老师们眼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让他们觉得“这个学生挺好,将来可以用”。打扫完之后,也将近八点,办公室里的老师也都到齐了,我便会来到临时属于自己的办公桌前,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找出稿件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的也加以修改。虽然这份工作看上去确实很枯燥,但当你爱上这份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的每一天过得还挺学充习实网的。

通过这两个星期的实习,我将自己从学校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使我学会了一些光靠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学到的东西。这次的实习,也加强了我对新闻工作者的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了我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使我对自己所学的新闻学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让我对大二的再次选修专业有了一定的选择,更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实习的同时也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进一步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人才,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以做一名高素质的新闻人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在实习期间,我也深受单位领导的照顾和关怀,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新闻工作,完成任务要求,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来广电站之前,听实习过的同学讲里面的关系很难处。虽然我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有把握的,不过,我一开始做事的时候仍是小心翼翼的。后来才慢慢发现,根本没有这种必要。只要你真心诚意的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的和你相处。在那里,老师们也交给我一些必要的社交礼仪,比如握手的原则,饭桌上的原则等等。我想,这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我在以后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会使我一生受益。

在这两个星期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很多从事新闻的人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有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也在做新闻、做记者,而他们很多人做的要比文科生优秀,去市里的电台发现,电台的高层领导也很少是新闻专业出身的。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这就给我这个新闻专业的人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因此,我就更得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才能面对这迎面而来的挑战。

实习期间勤快和积累人脉很重要。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所欠缺的,就是社会经验、职业素养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实习生必然会从接电话、发消息这种基本的工作做起。想要真正地学到东西,不仅要从点滴开始累积,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观察,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体系。要利用实习的机会,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着实习多听多看多认识人,提高求职的综合素质。正如站里的老师们说的那样,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头等大事,在实习中,我们常常能得到一些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些都要好好的把握,对于以后的求职可能有帮助。

作为地方电台,我们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通常都是一些政府会议,或是市领导慰问、下乡之类,有时也会报道一些政府或某些单位的通知。在报道一些政府会议时,我向老师了解到,领导的名字不能有差错,甚至领导的排列也要按照职位的大小来排,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可想而知,新闻报道是一件多么严谨的事情。

理论中的新闻是真实、客观的,在现实中也是一样。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很高的职业素养,把真实的事情反映给人民群众,为社会负责、为他人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决不夸大事实,不编造虚假新闻。我们也要多报道一些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积极反映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做好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的工作。

实习经历告诉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不能仅仅靠啃书本,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锻炼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拓展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由于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的知识也需要十分全面,光有专业的新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想,多读,多学,为将来投身新闻业作好准备。

实习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当我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份工作和这里的生活的时候,离别的钟声也敲响了。有好多东西都需要去学习,好多人都还来不及感谢。我从一个只有满腔热情的新闻专业学生到一名初步了解新闻制作的实习生,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这里有毫无保留的老师,刚刚熟悉的朋友和那永远弥漫的笑声和欢乐,还有知识和经验。我要带着对新闻的了解和热爱,从这里出发,继续去探寻新闻的世界,完成我做一个优秀新闻人的梦想!

第6篇

我国内地的电视新闻研究是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兴盛起来的。全国实行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建设方针,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样本;学术研究机构和学术研究阵地大幅度增加,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陆续设立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大为丰富,为国内广播电视研究提供了坚实的阵地;广播电视研究刊物逐渐增加,1984年底全国已有地方性广播电视研究刊物54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新闻期刊也辟有电视专栏。本文以各阶段出版的学术论著为线索,简单分析其发展历程和特点,并试图对电视新闻研究的未来提出展望。

20世纪80年代:电视新闻研究开始起步

电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最快的媒介,它在我国内地广泛普及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实践对于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在这个时期开始体现出来,这个阶段有关电视和电视新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当时出版的一些论著把主要篇幅用于介绍基础性的知识,如叶家铮的《电视传播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该书主要章节包括:电视具有大众传播的共性,电视传播的特性,电视观众的“角色”心理,电视节目是电视传播的基本单元,电视节目编排的艺术,电视传播优势,防止耗损排除噪音提高传播效益,努力缩短电视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等。从其篇章结构中人们不难感觉到,这部论著更强调向读者传递电视的有关常识,帮助人们理解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特点。

1986年10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在北京成立,该学会成立后确立的一项重点课题,便是编纂《中国广播电视学》,1990年9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阎玉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学》。该书力求从理论上阐述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注重在科学性、学术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实践性上突出特色。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自律维权部主任赵德全后来撰文高度评价此书:“从内容上看,该书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应用研究;既有传播者研究,又有受众研究……可以说,《中国广播电视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广播电视学的理论专著,是广播电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奠基之作。”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还有许多,北京广播学院有关系所主编的第一代原创性广播电视教材于1986年推出,第一部广播电视专业辞典也在1989年问世,由北京广播学院、广电部政研室主编的首卷《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年版)于1987年出版等。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在分析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和广播电视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时,曾将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1949年前为“缓慢起步”阶段,而1949―1978年则是“曲折前进”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为“恢复成长”阶段。①其实,按照赵玉明教授列举的相关数据和事实,广播电视学作为独立学科是在改革开放后才被社会认可的,而且几乎所有的广播电视学基础及应用理论类论著均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出版的。此外,现在中国广播电视理论的主要阵地《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声屏世界》等广播电视学术期刊的创刊时间均在改革开放以后。根据这些实际情形,笔者认为将这一时期定为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应该更为确切。

20世纪90年代:电视新闻研究初步成熟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内地电视新闻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个阶段,国内开始出现一批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意识进行细分的学者,这些研究者的工作促使电视新闻研究从基础性知识介绍逐渐进展到专业化的理论体系建构层面。

暨南大学黄匡宇教授专注于研究电视新闻,尤其钟情于电视新闻语言,其第一部专著《电视新闻学》1990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此书在我国内地率先将语言符号学引入电视学,设计出“语言符号叙述达义、非语言符号证实表意”的电视语言“双主体”结构理论。《电视新闻学》被《中国新闻年鉴》1991年版介绍为“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学术专著”。十年后,黄匡宇教授的又一力作《电视新闻语言学》推出,在此书中他对电视新闻语言符号构成系统进行了修正,将电视新闻语言的符号系统分成抽象语言系统和具象语言系统两大类。由此,黄匡宇教授初步构建了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电视传播语言框架与模式。

北京广播学院陆锡初教授则推动了国内节目主持人的研究,其专著《节目主持人概论》除了介绍有关节目主持人的知识性资料外,还论述了主持人的策划创新能力、互动意识与互动主持、采访艺术、点评艺术、有声语言、体态语言、主持能力等方面的学理问题。1998年末,陆锡初教授承担的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研究专项任务――《节目主持艺术通论》一书再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侧重研究了新闻、专题、综艺板块和直播节目主持艺术的规律,对主持艺术的特性、美学内涵、节目策划和采访、评论、语言传播艺术等问题的论述有一定深度。播音是电视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媒大学张颂教授认为,1994年10月,《中国播音学》的出版是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形成并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播音学》不仅明确了本身的学科定位,而且在理论、方法、指导思想和实践性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起点,初步建立起了中国播音学理论的严整体系。

在这个阶段,研究电视新闻的研究生论文也层出不穷,其中复旦大学陆晔博士的学位论文《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1994年答辩,1997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就对新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勾勒,对电视新闻传播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和现实矛盾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

21世纪初叶:电视新闻研究深入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内地电视新闻研究进一步走向成熟,学术研究走向深入,其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术研究更加深入细化,许多学术成果尤其是专著朝着“开口小、求深度”的方向发展。

北京广播学院叶子(叶凤英)所著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2004年4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此书对各类新闻性节目,各类新闻题材报道、创作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与探讨,既有国内优秀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实例,又有国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参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使该书既有扎实、系统的理论框架,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雷跃捷、张彩主编的《电视新闻频道研究》,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在2003年出版。该书对美、英、日三国的电视新闻频道及中国台湾、香港、福建等地的电视新闻频道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涉及了各家新闻频道开办的背景、发展过程、组织结构、经费来源、频道特点、节目编排手法等内容。吴乐B、唐泽的《解构深度――中外电视调查性报道研究》,2007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起源及发展,亚洲的电视调查性报道,英美澳电视调查性报道,中外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选题策划等,其中突出分析了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等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并对我国电视调查性节目发展中遇到的阻力、电视调查性栏目如何参与重大突发事故报道、调查内容的创新和调查方式的探索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水仙的《电视新闻语体研究》把电视新闻语体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语体系统明确地提出来,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研究。根据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主要从文本和有声语言表达两个部分,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展望与建议:专业化与协作促进繁荣

目前,我国电视新闻实践活动蓬勃发展,我国内地电视新闻教育事业也迅速兴起。2002年,中国教育在线网上提供的“开设新闻传播学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院校名单”上只有36所高校,而2008年我国内地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剧增到132所,相关的学术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壮大。如此局面,为我国内地电视新闻研究“更上一层楼”提供了基础性的物质条件,学术研究方面取得更多成果值得期待。

从过去的发展历程来看,学术研究的专业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最初全面研究电视新闻的理论与实践,逐步进展到对于节目、语言、频道等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学术研究的切入点迅速缩小,使得学术研究的深度得以不断提升。这是符合学术研究发展规律的事情,在今后我国内地的电视新闻研究活动中值得继续发扬,大而无当的“概述”、“导论”等理应逐步退出学术研究舞台,深刻阐释具体问题、有独特创见的论著应该大量涌现。

此外,随着学术研究队伍的迅速扩大,研究者之间的协作显得更加重要,就内地的研究现状而言,许多研究工作明显具有重复性。例如,“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材版本便非常多,仅复旦大学出版社就在过去几年里先后出版了多部同类型的著作,有张骏德主编的《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2001年)、吴信训的《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2006年)和蔡尚伟等著的《广播电视新闻学》(2006年)等。“电视新闻编辑”的教材也是屡见不鲜。大量学者密集地推出研究领域、读者对象均相同的教材,难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其实,参与同一领域研究的学者多了,更应该强调学者们发挥其学术专长,各自分工展开研究,增强各自领域的理论积淀,促进电视新闻学术研究的深化。可以通过重大课题招标、系列教材和学术著作编纂等形式,促使各地学者联合起来,按照各自的学术专长,对某一两个具体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详尽的研究和探索。

第7篇

初识庐山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主要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近年来,被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牛”的专业。

就其能够“牛”的原因,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看:一是工作性质。“无冕之王”的美誉令记者这个职业的魅力指数很高,该职业所链接的专业也随之凝聚更多的人气。二是就业范围。毕业生既可去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又可以去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管理工作。三是就业前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将会快速发展,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具体来说,新闻学专业担负着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重任,它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媒学等。

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客观规律为研究内容。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传统上以哲学、文学为基础,离不开撰稿和文字编辑,所以要求具备广泛的社会人文知识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它的主干学科为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

商品流通的日趋频繁,促进了我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很多院校在中文系或新闻系都设有广告学专业,也有少数院校设立了广告学院。广告学的主干学科为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史、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经营与管理学等。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探讨传播的学科,一般设在传播系,也有少数院校设在中文系。主干学科为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出版发行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出版美学等。

别有洞天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新闻单位,如报社、电视台等,或省、市级新闻单位,也可在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策划、文案、宣传、公关、信息咨询或文秘工作。如果对时事政治很感兴趣,对新闻热点比较敏感,同时文笔又很好,且善于交际,可以考虑选报本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为各级各类电视台和电视制作机构培养电视新闻、电视编辑、记者及电视栏目策划等方面的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广播电视系统和其他新闻单位从事编辑、记者、新闻评论等工作。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非艺术类招生,分数线较高,报考人数也比较多,竞争很激烈。

广告学专业文理科分开招生,理科生招收的较少,大约是所招文科生人数的三分之一,招生范围并不覆盖全国,在各地区招生名额不同。广告学属于非艺术类专业,其中的广告设计方向属于艺术类专业。广告学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及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广告部门都急需从事广告策划、制作、设计、经营管理和理论研究工作的广告专业人才。因为市场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难度很小。广告学专业录取分数较高,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编辑出版学专业所要学习的课程主要分五大类:文学文化类、写作类、编辑类、出版及文化经营类、现代传播技术类。毕业生既可到出版部门从事编辑出版、书刊发行工作,也可到文化宣传部门进行文化传播与创作,或是到党政机关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还可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

淘金地带

【综合性院校】国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力量较强的综合性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近几年也在迅速发展。此外像河南大学、湘潭大学、郑州大学、北华大学、河北大学、黑龙江大学、广西大学、济南大学、渤海大学、三峡大学、西南大学等也值得报考。

【师范院校】很多师范院校像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等也都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第8篇

关键词 新闻控制 新闻媒体所有制 新闻媒体结构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 A

Discussion about News Controlling

Hao Minggong

(School of Literary and Journal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 The intermediary of news controlling is the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Its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of news media develops from singleness to mixing. The changing of the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may realize both of legality and effectuation for the news controlling.

Key words news controlling system of ownership of news media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新闻控制就是在新闻体制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针对新闻媒体所进行的种种调控与制约。因此,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实际上将涉及与新闻体制相关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行业性的新闻调控,主要对新闻媒体结构进行调控;另一方面是规范性的新闻制约,主要是对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制约。

事实上,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新闻媒体结构的现实类型如何,将决定着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可能传播范围;而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现实效应如何,则将规定着新闻媒体结构的可能演变趋向。在新闻媒体结构的类型演变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效应范围之间,随着基于不同新闻体制之上新闻控制的进行,也就相应地形成了新闻控制的不同类型。

从新闻体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新闻媒体结构,还是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新闻控制类型与新闻媒体结构类型直接想相关,而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间接相关。这是因为,新闻控制往往是通过对新闻媒体结构进行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来达到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规范性的制约。这就是说,离开了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无法实现规范性的新闻制约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规范性的新闻制约没有行业性的新闻调控重要。恰恰相反,如果没有规范性的新闻制约,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这无疑证明了,在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之间,虽然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有所侧重的讨论与分析,而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之中,实际上是无法真正剥离开来的。这首先就意味着在新闻控制中,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所进行的新闻制约,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于新闻媒体结构的新闻调控来实现的,因而新闻媒体结构具有着某种中介性质。与此同时,这也就意味着,新闻调控与新闻制约将会是一个共时性的新闻控制过程,尽管两者之间在新闻控制类型上的表现具有着直接与间接之分。

在所有新闻媒体及其新闻传播活动之中,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如果说对报纸曾经进行过有效的新闻控制,那么,对网络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如今乃是令人头疼之事,因其难度最大而只能诉诸新闻传播活动的未来发展。因此,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无疑成为现实可行的研究重点。这就在于,广播电视居于从报纸向网络的媒介发展之间,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不仅可以承袭曾经有效的经验,而且更能够为指向未来而提供现实的种种教益。

由此可见,面对广播电视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必须回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所有权这一根本上,并且以新闻媒体结构的演变为主,来对新闻控制进行当下讨论。这是因为广播电视这一电子媒介所需要投入的资金量比较大,因而在所有权的判别上就更为明晰,实际上也形成了私有、公有、国有三种广播电视业所有制,而与之相对应则是新闻媒体结构从单一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向着混合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发展。

从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美国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竞争激烈。到20世纪末,“美国私营商业广播电台占全国广播电视的总数的93%。私营商业电视台占全国电视台总数的76%”。这就表明,市场竞争促进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特别是电视新闻直播的重大改变。不过,在美国除了私有广播电视业之外,还有公有广播电视业,而公有广播电视业的宗旨是为公众提供教育或服务,因而被称为公共广播电台与公共电视台,而其主办者可分为四类:州政府、地方教育部门、高等学校、非营利性公共团体。经费来源根据美国国会在1967年通过的公共广播电视法案,主要依靠政府和经办部门的拨款或基金会的捐款、大企业的赞助、观众的自愿捐款和出售节目的收入。所以,1968年就成立了公共广播公司,旨在统筹联邦政府拨款的分配和使用,协调公共广播电台,公共电视台之间的关系,促进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①

在美国,不仅公有广播电视业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而且私有广播电视业也同样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不过,由国家立法设立的美国联邦传播委员会,虽然是新闻传播的最高管理机构,但发挥作用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它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第五、六修正案(即保障宪法条文的实施)的限制,使它在进行新闻控制时往往举步维艰。

这就表明,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所设立的管理机构,在进行新闻控制之中必须依法实施,与此同时,管理机构所进行的新闻管理控制,不仅应该体现出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法律保障,也更应该有利于推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展开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新闻控制才是真正有效的。

除了依法建立的管理机构所进行新闻管理控制之外,还由美国政府实施新闻行政控制,表现为刚性的新闻制约与柔性的新闻调控两种方式,政府在以司法行政权强制实行刚性新闻制约的同时,更是通过其他渠道来非强制地实行柔性新闻调控。所以,实行软性的新闻调控是政府主要采用的新闻控制方式,这就是说,美国政府实施的新闻行政控制是以新闻调控为主的。

最主要的柔性新闻调控形式,就是政府通过各级公关网络来有效地利用公务信息,使新闻传播活动在无形中受到新闻调控。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都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试图通过这样的机构来树立政府形象。据统计,联邦政府有6000人从事公关工作,每年耗资1.64亿美元。白宫还有单独的公关机构,尼克松当政时就拥有一支60多人的公关队伍。在1985年财政年度,政府的公关开支达4.36亿美元。

美国新闻媒体面对政府公关人员所提供的政府消息,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受到其无形的调控――正如美国学者所说的那样:“他们想当政府的批评者。他们竭尽全力避免成为政府的工具,但他们明白,白宫、国会议员和行政官员在利用他们,而他们对此无能为力。官员是他们的消息来源,反过来官员们又利用他们的语言把这消息公之于众。”②无庸讳言,这只是从柔性新闻调控的负面影响来看问题。事实上,通过公关渠道进行政府公务信息的或透露,不仅可以使公务信息迅速成为新闻,而且还可以揭示或暴露政府内部的阴暗面。“水门事件”的揭露,对于美国社会产生的新闻冲击所形成传播效应,应该说是具有典型性的。

相对于美国以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英国则以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并且成为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英国广播公司作为公营广播公司独霸英国的广播电视业,一方面推动了英国新闻事业从广播业阶段向着电视业阶段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英国广播公司垄断电视的一统天下格局,已经极大地阻碍了英国电视业的正常发展。由此,在英国兴起了“压力运动”,成立了“大众电视委员会”,强烈要求建立私营商业广播电视台以促进新闻传播活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通过公众舆论施加压力以推动新闻媒体结构的及时调控,也就成为英国实施新闻控制的公共方式之一。

1973年,第一家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伦敦广播公司开播。至此,英国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单一垄断局面被打破。到了1992年,英国政府发表绿皮书,提出对新闻体制进行改革的设想。所有这些依法对新闻媒体结构实施的具体改革,都是为了彻底打破英国广播电视业的垄断现状而进行的行政新闻控制。尽管英国政府对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结构进行改革的决心很大,但是,整个改革过程表现为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的到来。③

相对美国与英国,苏联广播电视业成为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苏联进行国家统一管理和经营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是由中央、加盟共和国、地方(边疆区、州)三级的广播电视媒体所组成的。因此,广播电视的经费靠国家拨给,中央台一贯不播广告,地方台也只有少量广告收入。单一的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产生了以下的三大不足:第一大不足表现为缺少媒体与媒体之间竞争的动力,新闻传播活动质量无法得到改善;第二大不足表现为广播电视媒体偏重于向上级负责,新闻传播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大不足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宣传居多,自下而上的表达公意甚少。

苏联解体之后,作为苏联领土上最大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不仅成为其广播电视媒体的最大继承者,而且其中央新闻媒体全都被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统管起来,负责进行新闻控制。到了1992年6月底,在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登记注册的新闻媒体,出版物有4000种,各级广播电视机构300余家。此时的俄罗斯,只有两个全国性的政府广播电视机构,除了成立不久的全俄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之外,就是由苏联中央广播电视机构一再改组而成的俄罗斯公共电视公司,专门从事电视传播活动,51%的股份为国家所有,其余股份出售给12家民间企业或公司。此外,俄罗斯还有将近300家私营广播电视台,一般都租用国有媒体的设备播放节目。

这样,随着从苏联的单一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进而转变为俄罗斯的国有、公有、私有三者并存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政府进行新闻控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92年,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颁布的《关于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的命令》,设立了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其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国家定期出版物,包括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活动;保证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有关国内改革进程的消息和对国家政策做出解释;帮助沟通总统、政府同各社会组织、党派的联系;帮助国际新闻界扩大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报道,与国外建立信息和文化联系等等。④

这样,在俄罗斯,除了通过建立行政机构来进行新闻控制之外,还注重运用经济上有区别地对待的行政手段,来促使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一方面,对政府所属的新闻媒体,除了负责人事组织安排,保证公务信息来源之外,通过直接拨款,来进行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将其余的新闻媒体推向市场,使其通过市场运作来获得必不可少的资金。于是,在促成了新闻媒体传播活动多样化的同时,也推动新闻媒体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新闻媒体结构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所发生的现实演变来看,首先看到的就是新闻媒体结构,基本上是从单一的结构类型向混合的结构类型进行着转换,推进了新闻传播活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其次是对于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的新闻控制,在手段从单调到多样进行变化的同时,更注重在法律之内实施以新闻调控为主的新闻控制,尤其是注重新闻调控的有效性,使之与新闻制约的合法性,能够在新闻控制的实施过程中达成一致。

注释

1 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62页。

2 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第9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 新闻编辑 技巧分析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27-01

张春梅(1977-),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研究方向: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主要的任务就是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并在重组后再次传播,属于一种思维的过程。在此阶段内,编辑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作为新闻编辑,应当充分学习政治知识,研究思想内涵,无论是对于新闻样式还是新闻内容,编辑都应当对其进行加工,采用特殊的编辑与排版手段,提升新闻的收听率,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一、广播电视新闻题目以及结构的编辑技巧

新闻编辑在工作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的技巧就是广播电视新闻的题目以及结构的编辑技巧。广播电视新闻的编排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的拼凑,而是一种艺术行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在对新闻进行编排的过程中,只有注重新闻题目以及结构编辑的技巧性,才能够创作出好的新闻。[1]因此,新闻编辑者应当考虑新闻受众听觉的规律,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广播电视新闻稿件与报纸稿件不同,其感染力更强,如此才能够弥补时间短的缺陷。因此,新闻编辑在拟定标题时,应当力求简练、直观,假如稿件的标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时,可增加副标题,以此突出文章的中心。此外,新闻编辑者还应当着重强调新鲜感,广播稿件的标题越新鲜,越能够吸引受众的关注,从而使新闻的传播更加广泛,影响力也能够随之增加。

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文字处理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标记的文字通常需要运用在两个方面,即画面文字与播报文字。通常情况下,画面文字的内容较多。例如,中央新闻开始时,新闻主播介绍主要内容时,就会出现文字提示,在进行新闻画面播报时,画面下方也会出现文字,播报文字主要是指主播或者记者在播播报新闻时出现的文字。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画面文字运用较多,因此在文字处理方面也应当讲究一定的技巧。[2]首先,新闻主播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文字显示的处理技巧应当清晰明了,注重文字与背景颜色的反差,突出字眼的清晰度。假如针对某一则新闻进行文字论述时,如果使用的是单纯的文字,新闻的标题就应当简洁深刻、条理清晰。但总体来说,新闻标题还应当生动形象,以此吸引受众关注。另外,在广播新闻电视中,虽然新闻本身属于一种消息的传达,但新闻也属于一种舆论工具。因此,无论是画面文字还是播报文字,广播新闻的文字都应当注重语言的情感色彩,选择恰当的词语。主播在播报新闻时,应注重语调与播报的重音停放,把握好播报的节奏。

三、运用模糊化技巧处理新闻稿件

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广播电视媒介的关键,但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当对特殊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如此才能够使新闻的内容更加圆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模糊处理技巧,是为了更好地从侧面反映新闻的信息,避免正面揭示带来的不利影响,处理对象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图像稿件的模糊化处理。随着电视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信息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性,图片新闻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载体。图像通常具有直观、真实的特点,但较容易侵犯他人的权利,因此新闻编辑应当对图片稿件进行模糊处理。例如,使用马赛克以及进行侧面拍摄等,以免侵犯他人隐私。

第二,急发稿件的模糊化处理。新闻的主要特性就是时效性,因此广播电视企业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受众。[3]对于急发稿件进行模糊化处理时,新闻编辑不仅仅需要重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还应当考虑到稿件发送的时间,因此对于这些新闻需要进行模糊处理。例如,对于自然灾害类的新闻传播,只需要说明时间与地点即可。

第三,道德类稿件的模糊化处理。社会道德问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也是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的重点话题。新闻编辑在模糊处理时应当把握道德新闻的主体,关于道德利益类新闻应当谨慎对待。例如,在犯罪新闻的报道

,为了有效保护犯罪人员的隐私,编辑在模糊处理时可引用“化名”等。

第四,机密稿件的模糊化处理。广播电视新闻常常会出现本国或者他国的机密,如商业机密以及军事机密等。对于这些稿件的处理,新闻编辑可使用“据调查以及据统计”等类似的模糊语言,以免新闻播出后机密信息被窃取。

四、结语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不仅仅应当具备充分的传媒行业的严谨性,还应当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策划的水平。新闻报道创新的前提就是创新的思维,因此,新闻编辑者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编辑技巧,吸引受众关注,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昌,吕鹏.中国广播电视编辑理念发展的四个时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21(05):43-44.

[2]田颖.论教育电视新闻的编辑思维与编辑技巧的主体整合[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06):

54-57.

第10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创新

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过程是将新闻事件进行分析编排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手段吸引观众,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策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节目传播的质量,策划工作让电视节目更加鲜活。但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新闻策划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有些新闻策划人标新立异,不但不能起到创新的良好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本文就策划的特点和原则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创新的新思路。

1新闻策划的原则

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人员按照新闻事件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关于新闻播报的思路和架构,并进行精准播报的过程。在对新闻事件进行策划时,至少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既然是对新闻的播报,就必须尊重新闻本身的真实性,按照客观性的原则进行播报,不能带有偏见地播报新闻。有的新闻策划人为了搞噱头,不惜捏造明星绯闻,对新闻事件极尽夸张之能事,赚取收看率,这显然是不妥的。二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原则。引导群众正确看待问题。有的新闻播报者看到民众与城管斗殴,立马正义感爆棚,大肆揭露城管的暴力执法以获得舆论支持,殊不知,这也许是城管遇到了小偷甚或流氓,这样的新闻策划就有失偏颇。三是创新有度原则。有的新闻播报者为创新而创新,为了博人眼球,将文章题目写的极度夸张,四百年没见过的美女,结果文章只是为了炒作某一明星,这样的创新只会让人反感。

2新闻策划的创新思路

新闻策划者在对新闻进行策划创新时,一定要遵循新闻策划的原则,根据新闻发展的时代特色,在坚持新闻真实的情况下进行创新,本文对新闻策划创新特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创新思路。

2.1新闻播报形式的创新

新闻播报,一般是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和传播,最多加以评论,但这样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百姓对电视审美的要求,如何能尽快抓住群众眼球,已成为新闻策划人的最大追求。例如,为了将事件讲得更加生动有趣,法律节目干脆找群众演员将法律问题拍成短片,让观众在故事中学习法律,不拘泥于法律条文的解读,而是寓教于乐,让节目看起来既不那么枯燥,又能放松观众心情。有的新闻策划人为了得到观众的认可,在播报新闻时,适当加入搞笑的视频或图片,配以幽默的台词,既播报了新闻,又给观众增添了欢乐。

2.2新闻策划选题的创新

新闻选题尽量不落俗套,策划出内容新颖的新闻,尽可能地丰富节目内容,让受众愿意观看。传统的新闻大多反映金钱、美女、权利和赞扬等事件,但策划人可以发挥旧闻新见的创新方法,将本来普通的新闻事件透过不同的视角反映出来。例如,可以辩证地对待金钱、对待权利,这是把双刃剑,有的人却玩弄了这把剑,最终将自己推向深渊,美女金钱本无错,错在自己贪婪心,将选题与教化风气结合起来,让观众能够接受不同的思想。

2.3新闻获取渠道的创新

以往的新闻都是记者到处跑,但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微信、微博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新闻策划人可以利用微博和微信的资源,获取新闻,发动本地区的观众提供有利的新闻线索,对好的新闻线索可以给予奖励,甚至还可以发动群众进行新闻策划,通过微信或微博让群众对新闻策划进言献策,集思广益,对新闻策划提供有利的意见或者建议,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发动群众,新闻策划人一定可以找到属于时代特色的新闻创新手段。

2.4对新闻策划施行考核

对于推陈出新的新闻策划,要通过群众的考验,及时对新的创新进行评价。例如,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与群众互动,对策划的新闻事件进行评分,根据每周、每月、每年的分值高低对策划人实施奖励;同时,可以看出哪些新闻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哪些新闻不容易吸引观众,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可以明确新闻的导向,集中播报受群众欢迎的新闻。

3结语

时代的进步需要创新,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需要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不是朝夕之事,而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度、有原则,不能为博眼球而创新,要立足事实,保持新闻工作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在保证尊重新闻价值的原则上去创新。这就要求新闻策划人积极学习,向兄弟电台学习,向国内外先进的新闻策划成功人士学习,保证创新不失道德、不失原则,积极推动广播电视新闻策划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杨.浅析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思维[J].中国报业,2014(6).

[2]张晓宁.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思维探讨[J].科技传播,2015(2).

第11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无到有、艰苦创业;爱憎分明、慷慨激昂

1940年12月30日,通过无线电波,从革命圣地延安传出了一个明朗响亮、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是我国人民广播第一位播音员徐瑞彰(播音名:麦风)发出的第一声呼号。这声音,同当时弥漫在中国天空的反动、虚伪、庸俗、没落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声音,代表着中国劳苦大众的心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坚定豪迈、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这声音,宣告了中国人民广播的诞生,标志着人民广播播音的开始。

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同志担任主任,负责领导和筹建工作。同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按照当时国际规定,中国无线电台的呼号第一个字为英文字母X。NCR代表New China Radio,意为新中华广播电台)。当时担任播音工作的是徐瑞彰、姚雯、肖岩、孙茜四位女同志。

当时的工作条件很艰苦,播音室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窑洞,洞内四周钉着延安生产的粗毛毯,作为隔音用。播音桌上只有一个话筒和一本字典,播音设备还有一台破旧的手摇唱机和二十几张唱片。

我党最早的新闻播音员都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但是他们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勇敢的开拓者的姿态,独立开创了人民广播的一代新风。由于当时没有录音设备,全部节目都是直播,因此如果出错就无法挽回。他们面对这样的艰苦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发扬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们的任务。

1943年春,因为广播发射机发生重大故障,被迫取消播音,直到1945年8月30日才得以恢复。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前后,张家口和哈尔滨等人民广播电台也相继建立。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在这以后的两年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四迁台址,行程两千多公里,但人民广播的声音,始终坚持不断。

当时,陕北艰苦转战中的毛泽东也一直坚持收听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一次,毛泽东听过钱家楣慷慨激昂、鼓舞人心的播音后,称赞说:“这个女同志好厉害,骂起敌人来义正词严!讲到我们的胜利也很能鼓舞人心,真是憎爱分明,这样的播音员要多培养几个!”

1948年5月,党中央离开陕北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新华广播电台也随新华总社一起迁到平山。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齐越、刘涵、吴影、姚琪等播音员由徐迈进带队接管了位于西长安街的国民党电台。2月2日上午11时40分,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以聂耳作曲的《大路歌》为前奏曲开始播音,从此人民的声音响彻这个古老而又新生的城市。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开创了中国无产阶级的、

民族化的一代新风,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战斗风格的生动体现。新闻播音中包含着时代的风云、人民斗争的烈火、民族解放的巨澜,体现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贯穿着憎爱分明、坚定豪迈的情感,同时又显示出沉着从容、真理在握、稳健大度、朴素平易的气派。

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

迅速壮大、构建体系;激情澎湃、高调鼓劲

1949年10月1日,丁一岚和齐越登上天安门城楼,现场广播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是我国人民广播首次对全国进行重大政治庆典的实况广播工作。丁一岚和齐越望着冉冉升起的鲜艳的五星红旗,激动地对听众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现在正由毛主席亲手把她升起”,“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大地上”。从这一天起,人民播音事业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的广播电台已发展到40多座,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播音队伍。随着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播音也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发展时期。

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全国各地电台抽调来一批优秀播音员,并从青年学生中招收了一批新人。

1952年12月2日,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这个座谈会讨论了播音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对播音员的要求和应学习的内容。提出“播音员应是有丰富政治情感和艺术修养的宣传鼓动家”,“要求每一个播音员都应是人民的喉舌,要使自己的声音真正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气魄”。还要求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例如与编辑的联系制度、试播制度、监听制度和播音员考绩制度等。

建国初期,一项重大的宣传报道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报道。中央和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满怀激情地播出了大量的来自朝鲜战场的捷报、书信以及消息和通讯,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对全国人民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播出以后,反响极大,人民播音也日益深入人心。

在大规模的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捷报频传,播音员播出大量的生产建设消息,鼓舞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播音员播出的《鞍山无缝钢管厂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厂动工兴建》、《跑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等一系列新闻报道,组成了新时代的颂歌。这些播音,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这一时期是广播事业迅速发展的时期,节目内容较建国前要广泛得多,形式也更为丰富。播音员在播新闻、评论、通讯的同时,也开始参加录音报道、时事对话、广播大会、剧场实况转播的播音。

随着播音事业的发展,播音业务和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走向系统化和正规化。1955年3月,全国播音业务学习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播音会议,同时这次会议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业务学习会。来自全国的播音员代表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业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认识了播音的重要性,巩固了专业思想,端正了对工作的认识,对以后全国播音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58年5月,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从中央台(广播)播音部调来的沈力成为我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

初创时期的电视台没有自己的新闻评论,播出的新闻评论节目就是图片影像资料配以播音员朗读的述评稿,或者干脆就是由播音员口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发表的评论,节目形式比较单一,而且图片与声音大多匹配不起来。由于报纸评论和广播评论由来已久,所以电视新闻评论样式主要仿照这两者,并把声音和图片结合进行传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为了适应广播电视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1954年,我国建立了第一所培养广播专门人才的学校——北京广播学院。1963年正式招收播音专业学生,从此我国有了培养播音专门人才的正规学校。

1949年到1966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播音队伍也迅速壮大。正如1952年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的“播音员应是有丰富政治情感和艺术修养的宣传鼓动家”,“每一个播音员都应是人民的喉舌,要使自己的声音真正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气魄”那样,这一时期的播音风格主要是用激情澎湃的语言和语调去为奋勇向前的解放军战士、为热情似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高调鼓劲,这样的播音风格有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是那个时代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那个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播音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播音员被扣以“反动权威”、“黑五类”、“修正主义”等帽子,受到批判,调离播音岗位。“文革”初期,各地方台都撤销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台节目。有的台,播音员全部下放劳动。在极“左”路线的冲击下,延安、陕北和新中国成立后播音方面的许多优良传统被抛弃,“高、平、空”的大喊大叫,充斥在电波中。

改革开放新时期:

大胆创新、科学发展;彰显个性、贴近群众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跨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也步入全面改革振兴的新阶段。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新闻播音事业大胆创新,求真务实,蓬勃发展。

1976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前身——《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联播》开始在当时的北京电视台播出,内容主要是各地电视台寄来或专程送来的电视新闻片。当时电视新闻都由胶片拍摄,加上路途遥远,等到胶片送到北京再冲洗出来播出,新闻往往成为旧闻,播音员的背景也只是一块的白底蓝字标牌,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新闻节目。

1981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节目开播,标志着广播电视中一种新的节目形式——主持人节目的出现。它突破了固有模式,使受众耳目一新,给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活力。主持人节目很快在全国推广,电台的徐曼、电视台的沈力等成为有较高知名度的主持人。

1981年8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播音经验交流会,纠正十年动乱期间的那种“高调门儿”、“喊叫式”的播音,提出了“大胆创新,百花齐放”的口号。这次会议使播音业务研究和语言实践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

从1982年报道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开始,中央把重大时政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从此,不论国际新闻还是国内新闻,不论中央政令还是地方民生,《新闻联播》都是最权威的发布。《新闻联播》播音员端庄大方,字正腔圆,音色洪亮,代表国家的形象,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采用主持人串联直播的大板块节目形态,以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综合性内容,大量播出听众参与的谈话节目,以及群众来信、点播、评论、意见等等,使听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节目中。一年中听众来信超过一百万封,每天打来的听众电话达300多次。从此改变了以往广播带有说教色彩的传播模式,这种全新的交流模式——“珠江模式”风靡全国。

为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专业化的节目和频道开始出现。1987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以经济节目为特色的第二套节目。1995年3月,东方广播电台开播了全国首家专业金融台。1995年11月,中央电视台开播了体育(CCTV-5)、电影(CCTV-6)、文艺(CCTV-8)、少儿军事科技农业(CCTV-7)等4个卫星电视频道。频道专业化和受众细分化使广播电视的信息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内容更加充实,直播连线、特邀嘉宾、入户访谈等群众参与、开放交流的方式使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与受众的交流更加直接。

这些变化使得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在端庄大方、真诚朴实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贴近群众生活、亲切自然的色彩,对象感更明确,交流感更强烈,与受众的距离更接近,给人以清新流畅之感。

从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的问世、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的推出,再到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的开播,中央电视台完成了电视新闻报道改革的三部曲。1997年中央电视台更是大刀阔斧,对香港回归、中共十五大召开、长江三峡胜利实现大江截流等一系列重要新闻进行了直播报道,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电视直播年”。

在直播广泛采用的同时,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新闻节目的播报语速普遍加快,同时语言表达的重点更明确、节奏更明快、逻辑更严谨、语言更流畅、现场报道更直接更鲜活。

新世纪,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闻事业加速发展,新闻播音事业也进入高速前进、科学发展的时代。同时,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兴起,给新闻播音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003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式开播,通过卫星覆盖全国,全天24小时播出,整点新闻以最快的速度向观众提供最新的国内国际新闻资讯,突出时效性和信息量,实现滚动、递进、更新式报道。这给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由此诞生了一批名主播、名主持人。

2004年1月1日,享誉数十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新闻综合频率,以“中国之声”的呼号全新登场。全天播音21小时30分,分八大节目板块,由频率总主持人和栏目分主持人合作全程直播,充分彰显“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的传播理念。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不间断的特别直播《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报道总时长182小时。2008年汶川地震,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新闻频道在震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就打破原有节目板块,推出全天候直播的特别节目,采用播报、访谈、连线等多种方式,整合画面、影像、声音等多种传播手段,不间断地向全国和世界报道灾情。此次特别直播节目总时长达1000小时40分,创电视直播历史纪录。这些重大报道,很好地起到了凝聚民心、引导舆论的作用,真实地反映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行动。

在近年来的重大新闻报道中,新闻播音在权威发布的基础上突显个性化,使得新闻播音员不再是一个“播报员”,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述说国家的变化、远方的故事,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在告知党和国家的决策。新闻播音风格的这种改变与进步,来源于对生活的贴近,对群众的贴近,对实际的贴近,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闻播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为表彰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节目主持人委员会于1993年创立“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1997年,该奖被纳入广播电视界最高级专家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奖”,成为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等级的大奖。“金话筒奖”评选,在面向全国广泛征集参评者和作品之后,历经初评、复评、终评等严格程序,终评由广电业界有关领导、专家及受众代表组成的终评委员会评定,每届有40个优秀的作品和人物入选“金话筒奖”。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和播音作品是“金话筒奖”评选的重点,每届的评奖与颁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播音员、主持人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对推动我国新闻播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009年12月28日,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上线。同年12月31日,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开播,于2010年1月1日正式上星向亚太地区和欧洲部分地区播出。在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媒体浪潮的推动下,我党的新闻播音事业也在走上新的征途。

第12篇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记者;角色;研究

前言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民主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普通群众也可以参与到记者的工作当中,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被整合起来,人们的交流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生活形态不断丰富。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记者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改变,从新闻瞭望者到舆论监督者、从信息沟通者到信息整合者,不仅是群众意见的发声平台,也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义务,可见新闻记者的角色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一、三网融合语境的广播电视传播

广播电视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无论是在传统的模拟限号时代还是新型的数字信息时代,广播电视一直肩负着信息传播的重要使命。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体形式日新月异,新的媒体不断涌现,从推广到流行再到被淘汰经历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和消失对广播电视带来巨大影响,让广播电视受到一定冲击的同时也促使广播电视发生了新的改变。首先,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的传送手段更加先进。全面应用数字技术的数字电视对人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地面、有线、卫星三种传送渠道保证了传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广电业和通信业密切配合,传统的单相传播变成双向可互动传播。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内容输送,提高了输送带宽,使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其次,广播电视的接收终端也趋于多样化,车载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广播电视的接收形式。还有交互性电视业务的应用,例如电视购物、视频点播、电视银行等,让观众在看电视的同时通过互动操作享受服务,广播电视在生活中的应用得到拓展,带给人们给多的生活便利和精神享受。另外,用数字信号代替模拟信号,降低了天气因素等对信号传播的影响,做到无损耗信息传播,让观众接收到高音质、高画质的视听享受。所以说,广播电视在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仍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广播电视本身有稳定的收视群体、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三网融合时代,仍然会肩负起新闻传播的主要责任[1]。

二、传统广播电视记者的角色形象

广播电视的新闻记者具有鲜明的角色特点,与他们的职责功能、工作内容息息相关。记者这一职业的形成最初是为了有专门的人负责电视新闻机构的新闻采集工作,记者通过摄像机和录音设备完成原始新闻资料的采集,经剪辑、后期制作在新闻节目里播出,为社会大众提供时事播报。记者的工作职责使群众对于记者的形象认知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信任感,记者常给人一种“应该如何做”、“怎样做才是对的”的观念引导。这是新闻记者在观众心目中建立的核心角色形象。从国内外的许多文献总结出,大众媒体的基础功能是环境监测、社会化功能、解释与规定以及提供娱乐。作为大众媒体的直接衍生物,新闻记者承担着大众媒体的四个功能,这也是比较直观的记者职业角色认知[2]。

三、三网融合语境下广播电视记者的角色变化

(一)记者的传媒工具变化

三网融合时代的开启告别了渠道稀缺的传媒旧时代,内容成为核心竞争力。广电传媒不仅要提供丰富的内容,还要让观众得到满意的体验感受。这就要求记者使用更先进的传媒工具,进行新闻采集、后期制作工作,以满足更加复杂的新闻传播运作模式。全媒体记者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必然产物,记者必须掌握各种传媒工具的使用方法,根据不同是事件和采集方式,选择合适的采集工具,给观众提供多样性的新闻形式。三网时代的到来还意味人人都可能成为记者,参与到新闻传播工作中,极大的提高了新闻者以及新闻接受者的互动性。业余记者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媒体工具参与新闻采集工作,比如手机、摄像机,再把采集到的原始上传资料上传网络,经媒体编辑加工处理后,补充新闻内容[3]。

(二)记者的传播渠道变化

在三网融合语境下,新闻的权利正在发生转移,逐渐从记者集权转变为公众分权。越来越丰富的新闻传播渠道是造成权利转移的主要原因,新闻传播正在趋于民主化。普通民众不再局限于提供新闻线索,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新兴媒体的出现让民众可以成文新闻者。通过使用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向指定人群信息,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对接收到的新闻信息发表看法、抒发感慨。职业记者要适应这种传播渠道变化,善于利用新兴媒体,对公众传媒进行引导和总结,让新媒体更好的为新闻传播工作服务,进一步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4]。

(三)记者的职能、角色变化

无论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技术手段如何变化,新闻记者传播新闻的基本功能不会改变,在三网融合语境下,面对全民参与的新闻传播新形势,记者更应该突出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信息整合,同时做好传播的中介者。民众参与到第一手新闻资料的采集工作中,强化了新闻采集工作的力度和全面性。专业的新闻记者在继续一手信息采集工作的同时,也要兼顾整合民众上传的新闻材料,做好编辑、制作工作。民众是新闻的接受者,他们在采集新闻材料时更善于挖掘有吸引力的新闻素材,充分利用这部分素材可以提高新闻质量,提高竞争力。在三网融合环境下,记者的主导者形象得到加强,把关者形象则被弱化。民众在新闻工作中的广泛参与,使民众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急剧加强。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对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记者肩负着首要责任。由于新闻传播的大众化,新闻信息的监控审查工作也加大了难度,而且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就是开放自由,记者作为把关者的角色形象被弱化,但依然存在,并且具有存在价值[5]。

结束语

在三网融合语境下,电视广播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记者应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在三网融合语境下树立新的良好职业形象,为广播电视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青.三网融合下传统电视新闻的嬗变[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张爽.我国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肖叶飞.媒介融合语境下广播电视经济性规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曾云.论“三网融合”语境下公民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