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时间:2023-01-02 09:4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第1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诱因;有效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我国高校的内部环境也逐渐变得复杂和多变,尤其是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较大程度影响了校园的和谐秩序。因此,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1 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中由于偶发性因素引起突然爆发的紧急事件,并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威胁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学校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事件。高校历来是突发事件引发的重要场所之一,且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时期显得尤为突出。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看,问题突出、影响大且发生频率高的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招生与就业、群体性行动、心理疾患、校园安全与事故等方面。

1.1 高校招生制度透明度不高

高校招生一直是广受关注的敏感问题。由于学校与考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招考制度不够公开透明以及高校内部管理混乱等原因,招生问题在各类高校、各学历层次中都存在。同时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不满,进而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1.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实施扩招政策,每年毕业生数量都很大,而且学校的部分专业已非常饱和,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多而社会型人才却很匮乏,最终导致了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求职中出现的种种危机,引发了部分学生的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3 电子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已成为网络运用最为密集的地方。网络因其具有相当的言论自由度和匿名性,成为了社会或学校焦点问题的信息传播中枢。网络舆论的形成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成为引发高校群体行动性事件的导火索。

1.4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显著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重。

1.5 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学校内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发生于高校校园及周边或以高校学生为案发主体的治安或刑事犯罪案件接连不断。与此同时,发生于高校及高校学生身上的实验室安全、建筑物安全、火电气灾、户外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事故类事件也日趋频繁。

2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

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也应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总的来说,高校需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能力亟待加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1 学校方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学生增加了,但学生管理人员却未相应增加,致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与学生的比例严重不平衡,在学校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预防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够完善。

(1)建立高效及时的基层应急管理队伍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最直接,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多,他们既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也是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的求助对象和倾诉对象。高校辅导员通过思想教育、品行引导、纪律约束、人格影响等手段方式,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负有特殊的责任,因而,对于大学生突发事件,他们的应急管理能力非常重要。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随时掌握大学生的动态信息,深入到大学生中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可以及时、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言所想,从他们的思想行为轨迹中了解他们的专业学习的动向,理解他们感情体验的定向,判断他们人生价值的取向。

其次,平时做好防范工作,尽量防止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这就需要辅导员深入细致地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导他们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教导他们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使大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历史责任,从而减少盲动,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最后,由于突发事件防不胜防,不可避免。这就需要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坚守岗位,履行职责。要及时掌握情况,了解信息,争取主动。同时不能自行其事,自行处理,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获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就可以争取到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2)设立职责明确的应急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高校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综合协调能力弱。因此高校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形成一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并付诸实施。机构内的成员应参加相应的应急培训和教育课程。同时还要加强工作的专业性和法律性,其合法性地位将影响危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有常设性的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协调与决策机构及专门的职能机构,使高校在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的整合能力与应对能力大大提升。

2.2 学生方面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飞速发展的社会和高科技、多信息、现代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为了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应对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其身心健康素质和应急应对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高校的新任务。

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心理教育。目前,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心理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心理教育需要加强。

再次,积极开展旨在提高大学生应对能力的专题训练活动。高校一方面要组织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项目和模拟演练活动。

2.3 家庭方面

在基础教育阶段,许多家长往往将孩子的培养目标定位高,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家长就对其子女采取高压式管理,很多家长在其子女考入大学后,往往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成才了,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对子女可以撒手不管了。忽视了与学校沟通,淡化了与子女的继续交流。

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不能认为孩子上大学了就不需要家庭的教育。完全交给大学,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家庭的教育和沟通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方面不容忽视。

总而言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随着中国社会高速发展,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保证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参考文献

[1]陈丽: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6(3)

[2]周燕 铁铮:高等学校需要提高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J],学校管理与改革,2006(5)

第2篇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重大自然灾难频繁: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1月我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这些灾难的发生后通信中断或瘫痪,导致救援延迟,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强应急通信建设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所谓应急通信就是支持应对突发事件的通信,加强应急通信建设首先要明确建设需求。 

1 应急通信系统功能分析 

应急通信不是单一的通信方式,它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应急需求的一组通信方式。应急是指就对紧急突发事件,也就是由谁来应对哪种突发事件,以及在突发事件的哪一个阶段如何应对这种突发事件。应急所包含的因素有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类型,什么程度和如何应对等。实施应急通信的主体是人,这里主要包括不同层级组织救援的领导者(指挥者),专业抢救人员,民众;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用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可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个级别;针对具体的突发事件过程和应对方式又分为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的监视和预测、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抢救、突发事件事发生之后的恢复重建。由此可以看出,满足应急需求的通信系统应该具备支持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监视和预测、支持地方发现和处理突发事件、支持灾区最高指挥员实施现场指挥、支持现场抢救、支持灾区群众对外通信等功能。 

2 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对于应急通信的需求 

事先监视和预测突发事件,尽可提前发出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预测,尽快发现和证明灾害已经发生。对于地震、水灾、火灾、疫情、恐怖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用于支持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监视和预测应急通信系统,主要通过国家纵向管理各级政府监视和测量本辖区是否发生了突发事件,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横向管理,监视和测量相关职能力面是否发生了突发事件。对于地方性的刑事案件、政治动乱、恐怖事件等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用于支持地方多发突发事件的日常应对监视和预测通信系统,主要通过辖区独立管理或与相信区域协调配合,利用固定电话、传真,移动电话等完成报警、处警业务。上述两类系统传输的数据业务量大,质量要求高,且要求保密性强。 

3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支持抢救工作的应急通信需求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首先是抢救,抢救工作需要广泛的协作、是一种相对短期的、高强的群体工作,此时应急通信系统主要满足支持支持灾区最高指挥员实施现场指挥、现场抢救、现场情况转播、灾区群众自救和呼救和灾区群众对外通信的需求。应急通信系统应能够为现场开设的指挥所提供固定电话、会议电视、图像等业务,满足最高指挥员对整个灾区抢救力量的指挥,同是能够与中央及附近的政府、部队保持联络;为各抢救群体提供移动电话业务,用于现场抢救领导与协调;根据需要将军区现场情况及实况或通过录像向外转播;满足灾区群众发送呼救信号和对外联络的需求。 

4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支持恢复重建工作的应急通信需求 

突发事件之后,在解决了受灾群众的基本温饱之后,将转入恢复重建工作。在恢复重建初期,部分外地支援力量还需继续在灾区开展工作,此时仍然需要部分应急通信系统支持。在复重建初中后期,主要依靠本地自力更生,原有公用通信系统得到恢复,可心满足支持灾区的恢复远建工作,这时不再需要应急通信系统。 

5 不同突发事件对应急通信需求 

第3篇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 特点 应对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体现,它参与人数较多,且规模较大,人员冲突激烈,对社会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经济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内人均GDP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当前我国却进入了一个社会矛盾的多发时期。社会主义的目标在于共同富裕,人民渴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缩短彼此之间的经济收益差距,同时也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极易酿成群体性冲突,危及社会安康。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拷问着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改革现状,而新的突发性事件也对当前政府应对这种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地应对群体突发事件,那么政府就必须从制度、法律以及临场应变等方面加强应对,以预防为主,以人为本,一旦发生要能及时妥善地处置应对。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所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深,社会核心矛盾已真正危及到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威胁。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时期,社会利益多元化诱发了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酿成规模不同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新出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如下特点:

1、的主体更加复杂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必将触及到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影响到一部分群体的权益,而企业改组、城市化进程加快、政府权力滥用、房屋拆迁等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突发性事件。这些的主体所涉及的行业、原因等十分多样,主体身份和地区分布也更加复杂。

2、事件的焦点具有交叉性

新出现的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利益层次方面大多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其焦点的成因十分复杂,及时解决、协调的难度较大。各不但包括民事、经济、文化、治安、房屋建设等,还包括一些跨地域、跨行业的行为,参与人数规模并不固定,且冲突的对象上至政府,下至企业,其诉求内容具有很大的交叉性,加大了事件应对处理的难度。

3、事件传播具有广泛性、迅速性,其影响深且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途径都得到了巨大的改观,人们利用多媒体网络、电话等新型工具来传播信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这也给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出现提供了便利,使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更为广泛、迅速,事件的影响也空前扩大。

4、事件的走向具有激化性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由于处理的不及时或者处理手段、方法难以满足群体的要求,导致群体情绪失控,引发游行示威、堵桥封路、集体上访,甚至暴力抗法等严重后果。新型的群体突发事件由于传播媒介的广泛传播,极易从小事件扩大到全局性的大事件,由民生经济领域蔓延到政治领域。

二、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要点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由于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在法律框架内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时,所发生的群体性过激反应,说到底,它仍然属于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政府在应对这种群体突发事件时,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制度建设与现场协调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应对新出现的群体突发事件。

1、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应急机制建设

(1)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社会转型时期各阶层利益关系的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我国的国情则决定了在社会转型期必然会出现先富与后富的群体性关系,政府如何减少社会两极财富分配以及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现状将决定各阶层社会利益关系的稳定。另外,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群体之间的利益能否实现平衡,政府能否保障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则成为了减低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所在。

(2)健全法制基础,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型突发事件。法律法规是政府行使行政权管理权的主要法律依据,任何政府行为都必须有法可依。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一些新出现的事件由于在法律法规建设上还不完善,导致政府决策失误,以致酿成更大的群体冲突。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应对新出现的突发事件。

(3)完善诉求通道,拓宽沟通渠道。的爆发必然会经历一个沟通失败的过程,由于政府或者其他群体未能及时、有效地满足诉求方的要求,才最终导致矛盾的升级。因此,要预防向过激反应转化,那么就必须建立一条畅通的诉求通道,让群众的不满情绪得到宣泄,让人民的意见得到及时的重视。同时,政府部门还要拓宽与民众的沟通渠道,给人们普及法律知识,并提供法律援助,使人们懂法、守法,在合法利益受到损害时,诉诸于法律途径,而不走过激的老路子。

2、加强领导干部现场协调和梳理工作

(1)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并根据现场特点进行协调。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爆发多是由于经济利益纠纷或者合法权益纠纷的问题,而领导干部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发生以后,领导干部必须亲自到场,迅速明确和抓住矛盾的根源,并召集利益攸关方进行统一协调、分流疏导,控制群体矛盾的扩大。同时,要充分听取冲突双方的意见和诉求,召集专家进行商讨,尽快拿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并用的措施,力争将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群体突发事件核心人员一般较少,而围观、起哄的人员则占据大部分,我们在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劝离无关群众,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做好细致的劝解工作,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力争将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直至平息。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医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能力

[中图分类号]R18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24-02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造成社会大众健康严重受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大型食物中毒等的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它具有公共性、突发性、危害性及处理起来的系统系与综合性的特点。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近些年来,影响人类生存健康的突发事件常有发生,它不仅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还威胁了人们生命安全,还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明确指出了医疗卫生机构防范突发事件时预防与应急处理等应采取的措施办法及所应履行的法律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医院承担着监测、报告、隔离病人、医疗救护和配合疾控部门调查等职责,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2 完善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措施

第一,健全应急组织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内涵的27个概念要素中,“组织构架”维度的“指挥组织体系”居第1位。即使是在医院内部也需要多部门协同处理,如管理部门、门急诊、住院部、辅助检查科室和后勤等部门均需协调,统一指挥,步调一致。因此,有必要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及启动程序,下设专家救治组,疫情报告组,院感控制组和物资储备组等,明确职责,并组织培训,确保医务人员都能掌握预案内容,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制定并完善应急抢救程序和工作流程,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救治的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另外,针对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的周边疫情信息,及时加强相关疫情的监测,组织培训演练和相应物资的储备等。

第二,医疗救治是医院的主要工作,多数突发事件需要采取急救措施,在现代急救理念中,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综合ICU三环相扣构成了紧急医疗救援医学体系,其第1环节为院前急救,具体工作包括实施检伤分类、现场急救、搬运转送等,急诊科是第2环节,是对送来的伤员进一步分类,进一步生命支持,把伤病员送到手术室、ICU或专科病房进行救治。这一过程的特点是需要病房、手术室和ICU在急诊室接诊病人,确保安全有效的在短时间内调集大批医疗资源,在最短时间,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救助伤病员。目前,我院急诊科同时肩负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桥头堡,而急诊科医护人员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力军。由此,加强我院急诊科建设,在硬件上要求构建合理、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装备精良,在人员素质上要求训练有素、思想过硬、技术全面,再加上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定期进行专项演练,加强医务人员院前急救专业知识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我院急诊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确保急诊科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三,不断加强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如何确保突发事件的处理顺利开展,有赖于全院各部门的统一协作,而所有的工作最终将落实到医院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包括后勤、管理人员,因此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要熟知处理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在此情况下,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培训工作是顺利处理突发事件的保障。而培训的对象不仅要面向全院,也要有重点地对各相关部门进行专项培训,培训的内容则不仅是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更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治敏感性。与此同时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上也要加强培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保护患者,也要保护我们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

最后,深入开展应急教育宣传工作。公共卫生环境的建设,不仅需要医院的努力,还需要依靠媒介的积极宣传,建立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公开制度。为此,医院可以开辟宣传栏,努力做到及时主动、准确无误、实事求是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进展情况,让公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发展动态,并对事发地的民众进行心理干预疏导,避免他们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医院需要通过媒介正确的引导,才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得到更多民众的配合,且更好的建立。

第5篇

一年一度的中考就要开始了,对于初三毕业班的同学来说,这是一次大考。在考试时遇到突发事件该如何应对,这对考生能否顺利完成考试影响很大。下面就几大突发事件提出应对策略,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突发事件:考前一晚失眠

据统计,80%以上的考生大考前都存在睡眠障碍问题。但心理专家的研究表明,考生即使在大考前一天晚上失眠,也不一定会影响第二天的考试成绩。建议中考期间,考生按平常的作息时间睡觉,一般要保证7~8小时的睡眠。临睡前,可以喝杯热牛奶或吃一个苹果,或者用热水泡泡脚,还可以做做放松操,这些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实在不行时,短期内可每晚服用1~2片安定药物。

突发事件:考试时大脑一片空白

拿到试卷时如果记忆暂时出现空白,可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来有效地抑制紧张情绪。暗示语要具体、简短、肯定,如“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这一天”;“我今天精神很好,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一定会考出好成绩”;“面对这些问题不需要紧张”。或者可以暂停回忆,转移一下注意力,先解决其他题目,过一段时间后,所需要的答案也许就回忆起来了。

突发事件:遇到超范围题目

遇到生题、怪题和超范围题目时,不妨冷静回忆一下课本知识,想一想该题属于课本哪一章节,这一章节有哪些知识要点,该题属于哪一要点的范畴。同学们可努力联想它与哪些书本知识有关系,并从题干中找出依据。尤其是语文考试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了解答题的要求。很多题目的题干中不仅含有知识要点,也提示了答题的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答题时依据这些提示一一落实,就不会出现大方向上的错误。但千万不要因为一个较难的试题而耽误答卷时间,影响全局。遇到实在答不出的难题,就坚决放弃。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会做的题目上,争取多得分。

突发事件:答题时间不够用

如果还剩10分钟,可以考虑做大题的第一小题,把能拿的分拿到。如果只剩三五分钟,不妨放弃大题,回过头来把没有把握的小题检查一下。时间不够时不要轻易放弃,哪怕只剩最后一分钟,也有可能把分数“抢救”回来。另外,不要老看时间从而影响做题,监考老师最后会及时提醒的。检查和验算是考试的最后一道工序,只要条件许可,一定要认真地将试题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一遍。如果来不及验算,也不要紧张。考生第一需要做的是调整紧张心态,给自己心理暗示:我做得慢,准确率也就高;我来不及,别人也会这样。

突发事件:考试中身体不适

考试过程中突感身体不适,例如头晕、恶心、肚子疼、中暑等,如果不是很严重,可自我调节一下紧张心理,或稍事休息,或用清凉油等轻轻涂擦;如情况没有好转或感觉更加不适,应立即向监考老师报告,由监考老师通知考场医生作紧急处置。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隐瞒不报。另外,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也不要紧张,要以平静的心态继续投入考试,把影响降到最低。如果是旁边的考生出现类似于晕倒的情况,会有老师和医生作必要的处理,自己一定不要受其影响,应集中注意力认真答题。

第6篇

一、突发事件如何定位

在分析突发事件之前,实际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体育课堂上发生的什么样的事件才算是突发事件?如老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突然有同学提出一个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算不算突发事件?当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的时候,有同学一言不发,是不是突发事件?又如当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练习时,有学生不小心摔倒擦伤了,属不属于突发事件?等等,我们该如何给突发事件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也就是说,体育课上发生的事件程度达到多大的影响才算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度”的把握,可以看做是突发事件定位的关键。所谓突发事件的“度”,主要是指影响程度。由此,笔者理解突发事件的时候,从字面上来看,包含两个核心要素,即“突发”与“事件”,也就是说,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体育课上突然发生的,同时,又是有前因后果的,称其为事件的。因此,那些由老师事先设计的事件并非突发事件,另外,只是体育课上出现的,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消极学习行为与态度,假如尚达不到突发事件的影响性等都还构不成突发事件。因为,这种自我的学习态度或行为,对周围其他同学或整个班集体不造成一定影响,说明未达到突发事件的程度,也非突发事件。反之,便可视为突发事件,即非老师事先预设的,事件的发生达到一定影响度的。

二、突发事件源于何处

体育课堂上突然发生的、有一定影响度的事件被看作是突发事件,但突发事件源于何方?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突发事件?为什么有的观摩课会事先预设突发事件?其目的何在?如何正确认识突发事件?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突发事件的来源。它不能由老师事先安排,即便是为了在观摩课上要展示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采用这种方式也依然不妥。因为,事先安排的所谓的“突发事件”,老师已经事先有所知晓,已经不能算是突然发生的了,因此,即便是从体现老师课堂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出发,预设突发事件环节,也已经毫无价值可言,也就是说,根本看不出能力的大小,甚至是否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都令人疑惑。由此,作为突发事件一定是课堂上偶发的,而非事先设计的。但是,突发事件本身,既有可能源于老师也有可能源于学生,还有可能源于场地器材等课堂内部环境,甚至有可能源于课堂外部环境,如其他班级课堂的影响、天气的影响等等。对各种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分析如下:

(一)源于课堂内部环境的突发事件

体育课堂之内的环境因素有教师、学生、场地、器材等主要教学因素。各因素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引发的可能性都或多或少地会存在。

1.教师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教师作为处理突发事件的角色来定位,实际上,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依然有可能会引发出某一突发事件。如老师组织不当,口令不完整,或口令错误,出现意料之外的全体学生行动错误的教学场景,甚至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扭转局面,影响到了教学的正常进程。当然,这种情况也是老师不期望看到的,但确实发生了,归其原因又是老师的因素所致,因此,我们就不能忽视教师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教师本身也要关注到每个教学环节,确保正确无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尤其是将错误发生率尽可能降到最低。

2.学生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体育课上的突发事件有一部分可能是源于学生,有的是一个学生所为,有的是多个学生集体所为,而且,突发事件的类型也非常多元,有的是因调皮捣蛋思想在作怪引发的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或故意性;而有的是未曾意想到的突发事件,如未能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出现安全事故。还有的是,以一个同学为主,其他同学积极响应的突发事件。如体育课上有一个同学要求见习,紧跟着有3、5个同学一起提出同样的要求,实际上,很有可能这部分学生根本不是真正需要见习的学生,而是,利用见习之机离开课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部分群体既没有“见”也没有“习”,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见习生,但对于一节体育课来说讲,又是老师所未能预料的,尤其是老师事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准备按照一定人数分组练习,这样一来,就有可能打乱老师的计划,而不得不另做安排。除此之外,体育课上因学生而引发的突发事件还有很多,如老师刚做完示范以后,一位同学发现老师的示范不是十分标准或优美,主动上前接过老师手中的球,重新给同学们做示范,老师感觉很是尴尬且不好收场。这样的事件,老师或许也未能预料等等。实际上,体育课上大部分突发事件都与学生有关,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突发事件还是由学生引起的,基于此,要想避免体育课上出现不情愿看到的突发事件,就要多注意观察学生,并在教学设计阶段,深入地做好学情分析,对有可能出现突发事件的环节要能够有所预案,力争将负面的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度减少到最低限度。

3.场地、器材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体育课都需要场地,且大部分的体育课都需要器材,因此,因场地、器材而引发的突发事件也不可轻视。因为,此类突发事件大都与安全事故有关,即危险性会波及到学生的健康与安全。因此,这类突发事件,就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有一节羽毛球课,对面两个同学在练习时,突然有一个同学的羽毛球“拍头”脱落被甩了出去,正巧扎到另一个同学的眼部,这种事件,尽管是两个同学练习中发生,但主要是由于器材本身的缘故所致。当然,其中还存在着上课之前老师对器材的安全检查是否充分到位的问题。又如,一节跳远课上,一位同学完成一次试跳,突然出现股骨骨折这一严重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沙坑场地长期受雨水冲刷变得较为坚硬,学生助跑急速跳起落地,再加上缺乏有效缓冲能力,结果导致骨折事件发生。之所以此类突发事件,更应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是因为这类突发事件的危险性要远远高于学生调皮捣蛋或教师错误口令或不当组织而引发的事件,课前加强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是减少此类事件发生最有效的方法。

(二)源于课堂外部环境的突发事件

1.外班体育活动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由于受场地条件、学生人数的影响,一所学校很少有每次只有一个班上体育课的情况,往往都是两三个班,甚至更多的班级同时在一个操场上体育课。这样就难免互相干扰。假如在上课过程中发生突发事件,应引起任课教师的高度关注,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但有时候是不太容易把控的。如一节跆拳道课,是在体育馆主席台上组织教学活动的,而馆内同时有其他两个班级在上篮球课,其中有一个班在组织同学们打教学比赛且较为激烈。对于跆拳道班来讲,时逢老师正在讲解示范,要求同学们席地而坐听讲观察,当老师讲解示范结束以后,发出“起立”,并提出练习要求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听而未闻”“视而不见”纹丝不动并全神贯注地观看别班的篮球教学比赛,此时,才引起任课教师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这一讲解示范的教学环节未能发挥作用,且又直接影响到下一环节活动。另外,在小场地上同时几个班一起上体育课时,由于事先缺乏沟通,体育课上两个班级会因占据场地的有利位置而发生冲突。如一个班级在一块较宽敞的场地上练习武术套路,而另一个班级要从该处跑过(耐久跑),结果就因未及时躲让而发生冲突,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也同样不容忽视。

2.气候环境引发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体育课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随时需要调整活动的场所或量与强度,有时,会因调整不及时或考虑不周全而引发事故,这样的突发事件也不可掉以轻心。如在炎热的夏季上体育课出现的中暑事件,有的尽管没有因中暑而晕厥,但在十分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出现若干个学生精神不振、体力不支、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多数会与气候环境有关。另外,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偶遇下雨,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坚持锻炼,在雨点不大的情况下,未能及时停止体育活动,结果就有可能因场地湿滑而出现摔倒损伤等情况。但是,这些因气候条件而引发的运动性疾病或运动性损伤,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三、突发事件如何防范与处理

体育课上出现的突发事件,有一些是可以事先通过一定的防范措施最大可能地降低的,有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假如处理得当是可以减小其负面影响程度的。基于此,接下来谈一谈突发事件该如何防范和处理。

(一)突发事件的防范

对于有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而言,还是要多考虑防范措施,尤其对于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的突发事件更应加强防范,但如何防范呢?

1.强化责任提高防范意识

实际上,每一个老师在上体育课的时候都担心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因为,一旦出现一例,将带来诸多的难以解脱的麻烦,当然,学生因不同程度的损伤更是深受其害。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任课教师应在体育课前、课中,乃至课后都要强化责任提高防范意识,也就是说,要首先想到去防范,既要充分还要细致,否则,就有可能因疏忽而引发伤害性突发事件。

2.勤于动手动脑降低事故机率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是传递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健康与文明的使者,当然,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在突发的伤害事故面前无动于衷,但被动的处理与主动的排除将收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防范效果,需要老师勤于动手动脑。其中,动手是指,最好能够在课前对场地“看个遍”,对器材“摸个遍”。其主要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场地、器材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安全事故遏制在隐患状态。如羽毛球拍破旧失修的是否考虑更换?跳远沙坑是否在课前松动平整?跳高课中发现海绵垫子歪斜,是否需要动手归位?看似举手之劳,实际上,将能够发挥很大防范作用。所谓的动脑,就是指课前要对教材、场地器材、学生等有一个充分的考虑,要有预估能力,把有可能发生的伤害性突发事件充分的考虑周全,做好防范预案。同时,在课中,还要调动思维和充分想象,通过观察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及时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以最大可能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突发事件的处理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大都需要老师主动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正确、有效地处理。当然,不同的突发事件因影响程度不同,处理的方法也有所区分。

1.对严重突发事件的处理方略

在众多突发事件中,有的是较为严重的突发事件,一旦有这类事件发生,需要充分发挥“体育老师是半个外科医生”的作用,尤其是对严重程度较大,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故,老师一定要冷静、机智、高效地处理。冷静,是要求此时此刻不慌张,要依然有章法,思维不紊乱,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安排得恰如其分。如考虑判断是否需要拨打120急救,是否需要通知校医急速赶到,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解除暂时性的晕厥症状等。机智,是要求判断正确,方法恰当,时机准确,一旦发生严重的突发事件,万万不可因过度紧张而“思维短路”,要很机敏地做出最快速的反应和采取最适宜的措施。高效,要求老师们选择的处理方案具有时效性,如对骨折的学生采取何种搬运方法才不至于带来更大的伤害,老师要能够掌握不同部位损伤骨折的搬运要求。再如中暑的学生如何应对才能规避更大的风险。总之,体育老师不但需要有防范伤害性突发事件的意识,在较为严重的伤害事故面前也不能束手无策。

2.对中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方略

有些突发事件对课的影响,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介于严重与轻微之间,但它的影响性有时已经足以对课的有效进行带来麻烦,对学生的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对中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虽不像严重事件那么担惊受怕和机智应对,但也不可过于放松。依然需要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确保课的有效开展。如当学生在体育课上发生打骂事件,老师就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得过且过的冷“处理”,而是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当然,同为体育课上打架斗殴,不同学段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发生此类事件,处理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小学学段,可以用激励法,如当老师发现有两组同学因比赛出现矛盾争执时,老师采取“看哪一组同学先站好,站得即快又整齐”的方式,就有可能制止住这类突发事件。可对于正值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讲,有时这样的方式就显得效果微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需要反着来,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比较明显,假如一味地制止,就很有可能加剧学生争执程度。但反着来,或许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初中生发生打骂现象时,老师可以走上前去说:“刚才谁先骂人的,骂的什么?我听听是不是还不够狠;打哪了?是不是还不够疼?”当学生听到这样的语言,往往都会停止下来不再争执。而对于高中生来讲,可以根据时机和火候施加教育,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导之以行的方式处理该类突发事件。

3.对轻微突发事件的处理方略

体育课上还有些突发事件表现出比较轻微,对课和学生产生的影响都不大,但有时确实会影响到课的顺利开展,影响老师的教法实施,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效果等。因此,对轻微的突发事件也应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不可置之不理,放任之流,尽管它的影响的程度不那么严重或强烈。对这类事件,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对事件产生的原因有一个充分的认知,是场地器材的缘故,还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具体原因何在?并对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如是否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否影响孩子们之间的友好与团结?诸如此类的分析判断以后,就要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应对。如在老师讲解示范的时候大多数同学出现听讲观察不集中现象,老师要能够及时观察并发现是否是由于其他班级的体育活动影响所致,紧接着需要想到并行动起来,让学生背对其他班级而提高注意力和关注度。体育教学中,老师要尽量避免只顾教而不顾学,只顾按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不顾学生在流程的各个环节学习的真实情况。再如,老师示范结束有学生主动挑战老师重新示范的现象发生以后,老师更应结合学生示范的效果给予该学生以肯定,提高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激励其他学生要有挑战精神。同时,对老师来讲,也是一种鞭策,需要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否则尴尬将很难完全排除。总之,轻微的突发事件不能因影响程度不大而忽略之,因为,有些影响性虽小,但有可能会造成负面效应的积累,而加大影响的广度与深远性。

四、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继承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正是通过这种分工与协作实现了国家经济发展快速化要求。宏观经济作为国家整体经济的体现,不可避免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如何坚守适合本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是每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所需要深刻研究的内容。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参与经济全球化,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经济管理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自己的准则,总体上看去,全球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的影响有三大方面。

(1)影响我国经济主权问题决策

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含义即指技术与生产力目前都还属于较低水平,因此在参与全球化合作时,我国必然会处于产品链的最低端,受到发达国家经济的制约。

(2)对管理规则的影响

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在经济领域实行全方位、全行业的对外开放,从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方面来看,这预示着我国之前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都将重新洗牌,为了适应WTO环境下的经济政策,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必须得按照国际化的经济标准来制定,同时还需要为国际间的经济接轨而作出适当的政策贡献。是对过去封闭经济管理理念的全盘抛弃还是审时度势,将其中有价值的证明成功的管理理念进行保留继承,需要通盘考虑。而一旦继承之后,我们又要面临如何将这些理念进行发展的问题。必竟任何理念与模式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都会显得过时,因此这方面的影响不容小视。

(3)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经济全球化是在世界各方力量处于相互制约、向均衡化发展,从而最终使世界经济格局处于相对缓和,众多国家参与进来,但各国又将注意力集中于本国在生产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促使社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发地紧密,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旦某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混乱,其它国家也势发受到影响,当这种影响全面曼延开来时,就会造成整体局面的失控,从而影响了各国的经济秩序。当稳定性受到影响时,宏观经济的管理就会变得俞发地困难,也俞发地重要。要想抑止衰退的扩大化,那么就必须经济职能部门采取有效地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本国的宏观经济,从局部改善,进而改善整体世界的宏观经济局面。

2、 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宏观经济管理理念

(1)宏观经济管理的转型

历史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历经了两个主要阶段与一次转型,目前正在面临着第二次大的转型,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客体又将迎来一次实质性的变化,这必然要求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进行第二次转型。宏观经济管理的模式的转型将会是这次转型的主体内容,舍弃掉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管理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政策有力引导为辅的新型经济管理模式。

(2)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所采用的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一切手段。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促使国家政府必须创造出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管理手段。其中包括软件方法,如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同时也涵盖了各种硬件,如不同的传媒与网络。利用信息化的高速飞展,政府已在着手建设数字信息化管理手段,即所谓的地进行电子化政府建设。中国政府的庞大,管理起来必然有着非常大的难度,但是通过建设电子化政府网络,实现了垂直化的管理反应速度,对于国家的经济层面进行统筹,任何地方的经济信息可以上网查询,而一个经济行政命令的下达后产生的效果,都可以尽快了解到。实行现代化与网络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政府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政府网”体系,这正是新经济形势下,政府将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及时应对新环境下宏观经济有可能面临的来自世界和国内的挑战,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3)求发展应对突发事件

所谓的突发事件,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实际就是发生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前兆,而对于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的世界经济体来说,突发事件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越迅速,突发事件来之迅猛,影响巨大,比如之前的美国信贷危机,虽然开始仅限于美国,但不久就曼延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我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之后,也不能独善其身,美国经济一下滑,我国的制造业受到重挫,最终问题都会反映到宏观层面而来。那么如何应对这种形势下的经济突发事件,是我国对宏观经济进行良性管理不可逃避的问题。面对这场危机,我国集所有力量,通过4万亿的建设资金来救市,而后各个职能部门在统筹规划下进行充分配合,这就是一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机制的培养。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要时刻要作好应对措施,也就在制定相关制度,调节我国经济社会的运行,面对突发事件,常用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一定程度上会有过时的可能性,那么根据新经济体系来发展这些管理政策符合了时代的要求。比如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存储基本利率,这些措施一般是遇到经济事件时,国家常采用的一般经济调控手段,但是现在的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比以往都要大,因此如何在这些固有手段内容上再继续发展,将它们的内容涵盖的范围更加广,解决的矛盾更加彻底,是当代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经济手段的不断创新,加强国家自身应对危机的准备基础。

3、总结

宏观经济始终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石,它的变动影响到国家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不论在哪个时期,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是国家职能部门发挥作用的工作重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建立自己的经济管理体系是目前国家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

第8篇

报业“全媒体”之路不能放弃传统优势——“新形势下的全媒体探索与思考”论坛侧记

从“神马都是浮云”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叩问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微博谣言,从众流瀑中的虚假信息传播

多元格局下增强党报主流影响力的实践与思考

2.0营销:都市报广告的新思维

全媒体运作,提升新闻专题报道的竞争力

论微博的三重跨域

新闻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广播音乐节目的品牌价值重塑

高清: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次记者形象调查引发的思考

突发事件中,高校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

试论避风港规则——以当代作家声讨百度侵权为例

危机突发期的政府手机公关探析

理性看待纪录片剧情化的新走向

媒体产业化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名驻站记者眼里的“走转改”

“走转改”活动意在领会重在落实

新闻因我更精彩——阅读2010年长江韬奋奖参评者材料随感

以现代办刊理念繁荣发展期刊业——做大做强江苏期刊业研究

新闻周刊的现实之忧与生存之机

从《南风窗》看中国新闻周刊的发展策略

央视《星光大道》节目持续热播说明了什么

多元媒体环境下的党报困境与出路

创新社会管理的媒体责任

美国主流媒体设立“公众编辑”的启示

党报如何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时事新闻

从发行渠道变革看报业如何重新掌控话语权

冲突事件报道中的“可为”与“不可为”——以“煎饼女捅伤城管”为例

再主流化:全媒体时代党报的不二选择

浅析地方媒体新闻构成的不足

论当前环境冲突中的媒介议题引导

如何应对新闻报道的低俗化倾向

奥运新闻的嬗变

公共事件传播对推动法制创新的作用

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采访写作能力——构建《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体系的思考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遵从理性与建设性——对扬子晚报“南京拆除报亭事件”报道的案例分析

如何以突发事件报道实现舆论有效引导

以开放的思维创新都市报重大主题报道

向世界传递中国人的声音——访《环球时报》副总编孟宇红

西部农村儿童媒介接触状况调查

一个电视媒体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

会海淘金:让“硬”新闻“软”着陆———关于改进和创新会议报道的思考

“报网互动”亟待转向“报网互融”

报纸与网络如何实现互动发展

报纸副刊要做好报网互动这篇文章

媒体如何更好地开发人力资源

金融海啸下,传媒业的命运与突围

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发展战略

传媒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地市报纸的地方感和地方意识

基于WebGis的城市户外广告三维立体式规划研究

调查记者如何从网媒中寻找新闻线索

大众标注在网络信息资源中的作用

全媒体时代的报业核心竞争力解读

突出引导性强化可读性——都市党报副刊创新的取向

第9篇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模型

突发公共事件(Public Emergency)特指政府公共管理领域所遭遇的,已经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需要政府迅速做出决断,并需要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摆脱困境的一系列紧急事件。受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口与产业集中程度逐步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社会遭受突发公共事件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上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Ⅱ向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已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征,当地政府部门的快速应急响应能力成为决定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迅速准确地确定适当的应急方案,进行干预和管理是成功治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核心步骤。

目前,已有学者开展过相关的研究:邓云峰等提出了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框架;铁永波等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也进行了初步研究;王绍玉对城市灾害的应急管理、城市政府的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等问题作了研究;郝春新、王绍玉讨论了防灾减灾与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吴宗之、刘茂对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及其基本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综合以上发现,所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过程以及组织层面上,以及预案的分级研究。很少有研究者从定量的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方法的研究,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在现实情况中,公共突发事件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使得其很难恰好符合某个预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者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如何在短时间内准确的从多个候选方案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并依此进行实施成为成功管理公共突发时间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运用灰决策理论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的决策评价算法。

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

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危机的预警准备、危机的应急反应和危机后的恢复重建三个方面。

危机的预警准备。政府应通过适用的预警技术减少公共突发事件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立相关应急信息网络和传播机制,能够向公众及时、快速地相关信息;建设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医疗、抢险等应急准备;在当地开展应急知识培训,使得广大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知道如何应对,避免产生恐慌。虽然公共突发事件是无法避免的,但充分的早期预警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秩序等的破坏。

危机的应急反应。危机的应急反应主要指公共突发事件已发生时,中央或省、市级政府需协调各级政府、及时调配资源,组织迅速有效的救援活动,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并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急反应时间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当地政府部门能否进行快速应急反应是能否有效控制事件后果的决定因素,也是当地政府部门组织能力和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的直观体现。

危机后的恢复。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恢复除了进行相关的设施创建和财产损失评估外,还应重点关注公众的情绪及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及时对受害者提供紧急的安抚措施;平息公众的不安以及焦虑情绪等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的评价模型建立

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及实现步骤。灰色系统理论(gray system theory)是一门基于数学理论的学科,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系统工程新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最大特点是它适用于处理信息不完备的决策问题。主要以只知道部分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提取,准确描述系统的运行行为和演化规律。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非重复性和突然爆发性的特点使得决策者无法在开始获得完全的信息,许多决策都必须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因此,在公共突发事件决策中应用灰决策方法尤为适合。运用灰决策理论进行决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建立针对决策事件的决策局势,并确定评价体系样本;做效果测度变换,计算极大值目标值和极小值目标值;统一测度空间,确定满意局势。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评价的指标有很多,但众多指标普遍存在迭代现象,即多个指标之间存在重复考量同种因素的情况。若选取带有重复因子的指标参与评价,各指标间的迭代现象会使评价结果偏离实际情况,重复因子越多,偏离就会越严重。因此,恰当的指标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选取时需要对各个因素综合分析。本文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选取了能综合反映其治理效果的四个评价指标:资源需求程度、社会或自然环境危害程度、公共安全威胁消减程度、控制效果显现时间。

应急方案评价模型实证分析。某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应急预案,最终形成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需要对三个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中选出最优。

根据以往经验及相关专家预测,三个方案的相关数据如下表1所示:

通过对四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可知,资源需求程度、社会/自然环境危害程度和控制效果显现时间这三个指标的值越小,说明相关方案越优秀。因此,针对这三个目标,应寻找极小值目标;同样的,对公共安全威胁消减程度这一目标,需要寻找极大值目标。

根据灰色决策理论,由以上数据确定目标极值,并做效果测度变换后可得:

对以上结果统一测度空间:(方案1,方案2,方案3):(0.89,0.81,0.81)。最终,通过计算可找出满意局势为方案1。

即在综合考虑资源需求程度,社会或自然环境危害程度、公共安全威胁消减程度、控制效果显现时间等指标后,方案1是最佳选择。

第10篇

【关键词】辅导员;突发事件;对策

1 背景与意义分析

1.1 辅导员介绍

近几年来高校的扩招导致环境的变异,凸显了高校学生人数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这样一来,大学生本身心志尚未成熟,因此自己的意志力与判断力较为薄弱,需要做一个正确的引导,从而高校辅导员担任了这个角色。但是辅导员可能自身素质与专业技能不高,无法担任此重任。这就导致了大学生被暴露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之下。 因此,如何有效的、快速的预防与解决突发公共事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高校辅导员特殊的身份,注定了他们在面对突发发公共事件时必须担负起责任。

1.2 高校辅导员层面分析突发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1.2.1 辅导员自身素质不够高

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许多的职责,由于工作繁杂,事事参与,这就导致辅导员疲惫不堪。碰到突发公共事件显得疲于应付,以至于造成工作的失误或者无法完成。再者,高校辅导员的待遇与工作量不符,导致辅导员更加关注怎样增加收入或者怎样可以提高职称等问题,降低了责任意识。通过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在辅导员应当如何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上的专业培训较少,这就造成了高校辅导员对于怎样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缺乏技能与知识。同时在应急管理中,比较迟钝,疲于应付,只注重眼前,不注重预防,做事被动,善后工作不进行。

1.2.2 缺乏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

从新的导师制、选课制、学分制等新制度的颁布,导致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弱化,出现许多的新型学生组织,造成高校辅导员依赖班干部来传达信息,间接的沟通途径,会使辅导员工作效率不高。很多的辅导员只注重执行学校所规定的各项制度,不积极的了解大学生的新状态,导致产生了隔阂。

1.2.3 辅导员自身缺乏危机意识

当前,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很多的高校辅导员,一般是被动的状况,很少会有主动出击的情况。只有少数的高校开展了高校危机教育,因为不重视所以导致了辅导员自身缺乏危机意识。

1.2.4 辅导员缺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很多的突发公共事件都是由于大学生本身的心理问题造成的,但是,多数的辅导员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怎么注重他们心理需求。

1.2.5 辅导员与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缺乏

一旦发生了突发公共事件之后,辅导员与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合作不流畅。无法传递真实信息,会引发更大的惶恐。无法把握正确的舆论走向会让事态升级。

1.3 突发性事件的分类与特性分析

根据国务院,2006 年1 月8 日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可以划分为社会安全事件、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四大类,同时结合教育的特点,突发公共事件具体可以分为六种:

1.3.1 社会安全类突发公共事件

1.3.2 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

1.3.3 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

1.3.4 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

1.3.5 网络和信息安全类突发公共事件

1.3.6 考试泄密和违规类突发公共事件

根据事件的发生的形成规模、紧迫程度、激烈程度与行为方式等多种准则,可以从低到高分为四级:一般事件(Ⅳ级)、重大事件(Ⅱ)、级较大事件(Ⅲ级特)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高校公共突发性事件具有以下特性,即为产生的不良影响:

(1)突然性

突发事件是由一定的诱因导致的,而且很难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无法准且掌握今后的走向。

(2)危害性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都会破坏高校自身的基本价值与行为准则,一定会对学校产生破坏。随着事态的发展,危害性也许会加大。

(3)扩散性

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它与社会是联系在一起的,突发公共事件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4)敏感性

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成熟,对于危机防范意识与危机处理能力还十分的薄弱,所以他们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会显得特别的弱小。

(5)情绪性

一旦,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大学生们的情绪容易互相感染,造成不理智。

(6)群体性

由于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模仿心理,容易引发从众心理,并且容易冲动。所以很容易演变成。

2 辅导员因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对策探讨

2.1 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坚持原则

高校辅导员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领导,以人为本、兼顾全局。需要坚持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2)信息公开的原则;(3)迅速快捷的原则;(4)明辨是非的原则;(5)预防为主的原则; (6) 整合联动的原则。

2.2 具体措施探讨

2.2.1 坚持预防为主

事先需要主动的了解学生的动态,其次,需要构建畅通的信息渠道,这样辅导员可以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动态。

2.2.2 关键注意上报,辅导员应该加强与群众的策联动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间的,很难做好防范。所以要靠个人的能力去解决,是很困难的,因此,这时辅导员需要及时的向上级报告事态,一起应急处理。要注重学校与家长,与社会的各方面的联通。

2.2.3 注重突发公共事件的后续处理。

即使事件已经结束了,但是辅导员还需要做好后续工作。对于与事件有关系的人大多都需要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创伤治疗。突发公共事件可以是一个契机,从中可以传达出许多的教育意义。并且可以从中归纳与总结一些经验,以供参考。

当今,我国高校的突发公共事件数量剧增,这给高校的工作送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也相应的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是可以预防的。只要采取了正确的应急策略,是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唐焕. 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策略探析[J].管理学家.2012(11).

[2] 张立荣,王健. 数字化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升[J].江苏高教2012(05).

[3] 高翔云. 高校辅导员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策略研究[D].2011(03).

第11篇

512关于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活动总结

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x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增强师生的防震应急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怀远县淝河中学在5月12日这天,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防震应急演练活动。

12日下午2点整,地震警报响起,教室内的学生迅速将身体卧倒或蹲下,双手抱头就近躲到桌子下或墙角,以保护身体不被砸伤。大约一分钟后,师生按照预定的路线撤离教学楼,在各楼层、各集合地点及关键部位都安排了相应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指挥疏导。在安全区域集合并清点人数,确保不漏一人。演练按预案进行,历时58秒。整个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圆满地完成了此次紧急逃生疏散的演练任务。疏散演练活动结束后,吕少雅副校长代表校委会对演练过程作了总结,并就本次演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强调,再次对学生进行了地震紧急逃生自救重要性的教育。他希望全体师生牢固树立起防灾避震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这次演练活动,大大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师生逃生、自救、自护技能,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经中华*共和国*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小学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欢迎阅读。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xx个“防灾减灾日”,5月10日至16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防灾减灾日”和防灾减灾宣传周各项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全体老师充分认识到开展好“防灾减灾日”活动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推动平安校园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周一国旗下讲话紧紧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2、各班利用班队课时间,以安全读本或校园安全教材、安全录像为依据,有针对*开展安全教育,掌握防灾减灾技能。

3、各班出好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

4、体育教师利用课前准备或雨天室内课上好健康安全课。

5、严格执行课前点名、课间、午间离校请假管理制度,加强防溺水教育。

二、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演练

5月13日上午组织了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让师生通过演练熟悉各类灾害预*信号、应急避险知识技能和逃生疏散路径,确保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学校的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限度地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减少灾害损失。

三、大力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1、要求全体师生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认真排查各类可能危及学校师生的安全隐患。特别是教学楼、楼道、体育设施及*场四周、食堂、科学实验室、专用教室、厕所等公共建筑设施,确保排查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认真汲取近来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深刻教训,教育引导师生树立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及时向学校报告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的安全隐患。

2、班主任针对学生行为陋习,重点排查学生课间奔跑,骑车上下学、放学在路上逗留玩耍或购买不洁食品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家校携手教育。

为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促进学校安全教育,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学校领导结合我们xx小学的实际,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多*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另外,以李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防灾减灾活动,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避险自救能力,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构建“阳光校园”“平安校园”“*校园”提供安全保障。现就我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活动到位

为了确保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李校长任组长,各班班主任等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全校教职工大会,部署工作。会上,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1、我们学校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阵地,大张旗鼓地向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在学校围墙外张贴宣传标语,在*场内醒目处张挂宣传横匾;了解道路交通、游泳溺水、饮食卫生和防雷击等事故的发生根源与预防;学校组织出版《地震基础知识》专题板报,向学生介绍地震知识及防震要领,各班也出一期安全班队墙报;每个班还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交流与讨论。向学生宣传如何预防目前流行的的*型h1n1流感的知识,防溺水及防安全事故的知识,大力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克服麻痹思想,让学生牢固树立“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2、举行“交通安全、安全用电、防火、防水宣传教育”活动。

我校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执行上级“加强防灾减灾,创建*校园”的指示精神,把建设“平安校园、阳光校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交通安全、安全用电、防火、防水的*技能,我们邀请了消防大队、交通队、供电局等专家到学校开展了专题讲座。这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安全用电的有关知识,提高了师生安全意识和技能,对保*师生人身安全大有裨益。

三、认真筹划,活动多样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学校以首个“防灾减灾日”为契机,集中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活动。重点抓好“八个一”活动,即:上好一堂防灾减灾知识课;组织一次防灾减灾专题讲座;进行一次防灾减灾专题广播;开好一次防灾减灾主题班会;办好一期防灾减灾宣传栏;观看一次防灾减灾影像片;观看一次防灾减灾图片展;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项演练,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

比如:我校开展演练,增强安全意识。学校在扎实抓好“加强防灾减灾,创建*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同时,还结合本校实际,有针对*地开展安全疏散演练。演练过程,全校师生积极配合,服从命令,安全有序,在极短的时间内师生全部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快速而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次演练,推动了学校安全教育深入开展,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避险自救能力,不断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防范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矿山 救援装备 科学管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飞速发展 ,加快了人类文明的步伐。然而,由于人类物质文明的过度发展和对能源的日益需求 ,逐步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 并直接引发了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 如何应对各种灾难性自然灾害 , 如何组织实施应急救援 ,并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救援技能,显得更加重要, 尤其是在于矿山事故的救援方面。所以,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就如何加强救援装备的科学管理进行更深层次探讨,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救援装备的整体效能, 进而将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一、矿山救援装备的管理现状分析

1、缺乏相关装备的专业维护技术人员

由于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矿山救援装备对高科技含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科技含量的救援装备在抢险救援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基层缺乏专业的维护技术人员,对高科技装备使用技能普遍掌握较差,甚至存在管理人员不会操作设备的现象,从而不同程度地造成这些高新装备器材长期使用不当,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2、缺乏爱护装备器材和维护保养意识

救援装备与其他装备不同,它需要时刻保持着正常的工作状态,以便对于突发事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其管理,必须具备良好的维护意识。然而,目前尚有许多设备管理工作者对矿山救援装备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对装备器材维护保养缺乏必要的意识,使用时不按照装备器材的正常操作规程进行,最终造成装备器材易损易坏并且缩短其使用寿命。

3、没有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

调查显示,我国各地矿山都存在新的救援装备购买回来时,还有没详细阅读说明书和弄懂其使用方法,就开始投入使用。尽管有些救援装备不一定按照其正常操作方法也能进行工作,但是从长期来看不当操作将会影响救援装备的使用性能,进而降低其救援效率和降低设备的使用年限。

二、矿山救援装备科学管理的策略与意义

1、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

对于矿山救援装备的科学管理,关乎到各类突发事件实施救援 、社会公共危机以及国家的形象 , 还可以从另一方面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提高人员对装备掌握程度及其专业水平,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体现一个应急救援机构整体效能的指标。所以,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对矿山装备管理人员不断加强知识教育、协调培训。 例如,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段 ,进行相关模拟救援, 强化整体的协作配合 ,进而提高矿山救援装备的整体效能。

2、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有关矿山部门务必根据矿山救援装备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使之有效的装备物资进出管理制度, 包括严格的装备物资的存放区域、入库登记统计以及目录管理 ,并严格按要求补充、淘汰、更新有关装备物资,以保证矿山救援装备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以应对矿山突发事件的发生储。其中,涉及到应急救援人员的在位率、维护保养制度的完善性等 。

3、加强各储备仓库、区域之间的联系

矿难事故的救援工作不仅需要单方面的矿山单位进行营救工作,更需要的是不同矿山与区域之间的协调工作。这就要求个矿山装备管理部门之间通讯畅通并保持联系,确保既要有横向联系,也要有纵向联系,加强合作以便于应对矿山突发事件的发生。此外,还应鼓励不同矿区的救援装备管理人员进行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协作 , 便于在紧急任务中救援人员装备物资的增援和调动,并有效地提高矿山救援效率,从而保证矿山救援装备使用的高效性。

4、储备和配置计划中应明确规定储备库的等级

在矿山出现突发事故时,为了能够充分调动相关救援装备,确保救援装备在待命时等级分明,矿山救援装备管理人员务必在设备管理中要明确不同储备库的等级。通过设置储备库的等级来储备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的型号、规格 、种类以及数量参数 , 并确立其应急救援的方向和范围 ,明确职责和任务, 细化管理任务与运作机制,指导实施计划的制定 , 以适应当地应急救援任务的需要,最终提高救援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 ,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各类突发事件、社会公共危机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矿山企业应切实地做好救援装备的科学管理工作,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当今矿山企业日常运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事关着国家的名誉并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是每名救护指战员努力达到的目标。同时,在装备管理过程中,还要求管理人员坚持维护保养与检修并重,做到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用良好的技术装备做好各种抢险救灾工作,确保矿工的人身安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企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胡卫建,尚红,司洪波,宁宝坤,曲国胜,王建平,李磊,张天罡,孙刚,赵兰迎.我国应对大震巨灾应急救援装备的技术需求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2] 徐克生,杜鹏东,杨艳秋,马玲,贾莉华. 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体系浅析[J]. 林业劳动安全, 2009(02) .

[3] 王建成. 军工企业参与应急救援装备制造的SWOT分析[J]. 中国民, 201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