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10:2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就业调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 According to survey of employment expect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employment of students, and proposed the solutions from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students.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分析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investigatio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23-02
1调查背景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增加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巨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期望状况,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联合有关部门对内蒙古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期望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
2就业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随机选取内蒙古三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其中理工类一所,师范类一所,医学类一所。调查的形式主要是实地调查、座谈、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收回456份,其中有效问卷445份。调查涉及对就业形势、所学专业与就业关系、待遇标准、就业地区及行业、毕业后的出路等多个方面,力求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期望状况进行全面翔实的了解。从调查对象看,主要在三所高校应届毕业生中进行。在调查对象中,从学历层次看,硕士学位研究生占调查总数的12%,本科生占64%,专科生占24%;从生源看,区外的占24%,区内的占76%;从家庭经济条件看,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3000元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2%,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2000元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5%,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0%;专业对口率为56%,不对口占44%;从性别来看,男生占40%,女生占60%。
3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3.1 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使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从1998年的66万增到2010年的630万,12年间增加近10倍。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下滑,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形势更加严峻。
3.2 高校扩招使毕业生的质量下滑首先,扩招后大学的生源质量下滑。扩招前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扩招后高等教育属于大众教育。而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招收的学生恰恰是增量的最底层。其次,高校招生规模迅速增长,而高校教育资源并没有同比例增长,致使教学质量下滑。再次,教育中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使学生人文素质下降,从而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3.3 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错位。有些专业学生刚入校还是热门专业,毕业后或几年后就业前景又不容乐观。
3.4 金融危机使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更加困难毕业生弱势群体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解决就业问题时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女大学生因为生理上的特殊性和社会角色定位,使好多用人单位宁要水平稍差的男生也不要女生。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3.5 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毕业生多数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而“老、少、边、穷”地区的小城镇和农村则较少有人光顾。学历需求的不平衡:劳动力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较大,本科生供需较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高职技工供不应求。专业失衡:当前的就业市场,文科专业的就业状况逊于理工科。
3.6 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没有就业岗位,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岗位。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体现在工资待遇、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据调查显示:毕业生期望的工资待遇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占总人数的78.3%;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选择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的占总人数的68%,而选择中小企业、公司及其他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只有8%;在工作区域上,选择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的有22.8%,而选择西部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小城镇、农村的仅有9%。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也导致求职难。
3.7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够到位一是有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只关注眼前的就业率,很少深入研究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培养的差距。二是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集中在毕业前,未能充分认识全程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主要靠就业处的老师,缺乏全员抓就业的意识。
3.8 金融危机导致毕业生就业思想压力增大金融危机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倍增,出现“就业焦虑”心理倾向的人数增多。个别严重的甚至出现抑郁症等病态反应。
3.9 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由于就业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有些用人单位提高了就业门槛。首先,多数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有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践工作经验而被拒之门外。其次,有些用人单位把高学历等同于高素质,盲目追求高学历。还有的人为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甚至长相等额外限制条件,使不少大学生就业困难。
4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4.1 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第一,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和责任,成为对各级政府业绩考核和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核心指标。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虽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小,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起着标本兼治的作用。第三,各级政府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第四,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在贷款、税收、工商注册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和倾斜。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第五,深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就业市场条块分割,给大学毕业生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第六,政府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助。同时,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2 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高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性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4.2.1 加快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要加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多征求就业相关单位的意见,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供与求吻合。加强实践教学,促成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首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其次,将学生的课间实习、毕业实习点直接设在就业的对口单位,使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做到“授人以渔”。
4.2.2 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指导大学生就业的队伍体系。包括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各二级系部的学生管理队伍;“两课”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吸收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教师;聘请一定数量的创业、就业成功人士做兼职创业指导师,等等。二是树立全程抓就业的意识。学校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并且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提升就业指导的有效性。一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了解所学专业的一系列就业出口,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学生未来几年的学习“有的放矢”。中间阶段侧重职业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及就业服务。对国家及地方的一系列就业优惠政策进行宣讲,使学生了解并用好这些政策。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4.2.3 把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择业观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价值导向。大学生择业要认清自身的素质和特长,并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特长和潜能的职业。积极主动地去基层、去西部就业、创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4.3 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要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应届大学生毕业,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切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各级政府也要切实承担责任,对优先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或资金补贴。媒体应积极宣传各类就业先进典型,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就业。
4.4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可先选择基层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中逐步积累个人的人力资本,磨炼自己,挖掘潜能,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参考文献:
[1]刘曙刚.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2]杨礼宾.大学生职业辅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洪玲.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期望;预期月薪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完全取消了过去的“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导向之,政府调控之,学校推荐之,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加之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被称为“最难就业季”。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毕业生就业这一现实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就业期望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行为,当前舆论比较多的认为毕业生就业期望偏高是导致就业难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研究涉及到不同领域和视角,研究样本分布在全国多个省市和地区,但对于西部地区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甘肃省的实证调查为例,试图了解甘肃省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真实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甘肃省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的特征及影响机制――西部开发战略中的西部地区人才政策研究”项目的调查数据。课题组于2013年春季在甘肃省范围内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调查,调查的高校共有19所。本研究主要是对除研究生以外的5167个有效样本的就业期望进行分析。下面主要从预期月薪、期望工作单位和自主创业的意愿来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的预期月薪
通过对大学生找工作时能接受的最低月工资进行统计,可以得到2013年甘肃省大学生的预期月薪大部分集中在1000-3000元之间,平均为2476.88元,众数和中位数都为2000元。如表1所示,其中期望月工资为1000-2000元的样本占调查学生总人数的53.2%,35.4%的学生期望月工资为2001-3000元之间,预期月薪在5000元以上的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5%。
表1 大学生预期月薪的调查结果
1000-2000元 2001-3000元 3001-4000元 4001-5000元 5000元以上
百分比(%) 53.2 35.4 6.7 3.2 1.5
我们可以与其他调查数据相比较,来看看样本学生对于月薪的预期是否客观与理性。麦可思研究院调查了2010~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连续两届都呈现增长,全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为3048元,比2011届的2766元增长了282元。2011届本科生在“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就业的月收入为2627元,2012届为3045元;2011届高职高专生在“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就业的月收入为2262元,2012届为2534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7593元,平均每月3966元;甘肃省2012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8440元,平均每月3203元。同以上研究结果对比可见,2013年甘肃省大学生的预期月薪低于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普遍低于全国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以及在“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并且大学生对自己月薪的期望普遍低于2012年甘肃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这种结果反映出甘肃省大学生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较大的就业压力时,对收入预期的认识较为客观和理性,但保守的预期月薪也表现出就业信心不足。
(二)大学生的期望工作单位
表2中是对大学生最想去的工作单位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国有企业,占调查总人数的33.0%;其次是党政机关,占到总人数27.7%;排名第三的是其他事业单位,占总人数8.8%。这说明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在择业时首选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稳定性强的工作,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这也是考公务员热仍在持续的原因。而国有企业本身吸纳能力较强,工资稳定、福利待遇好,社会保险有保障,很多都能够解决户口和人事档案等事项,因此对大学生来说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大学生想去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仅占4.7%,一般普遍认为民营企业用工环境较差,容易出现劳资关系紧张等问题,实际上民营企业数量较多,吸纳能力较强。愿意去部队的大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9%,可能部队吸纳能力有限,就业市场相对独立、分割,另外也可能有大学生社会贡献意识淡薄的原因。
表2 大学生期望工作单位的调查结果
党政
机关 国有
企业 三资
企业 民营
企业 高校和科
研机构 部队 中小学校
和幼儿园 其他事
业单位 其他
百分比(%) 27.7 33.0 5.8 4.7 8.4 2.9 7.6 8.8 1.1
本研究也对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今后发展”、“经济收入”和“个人兴趣与爱好”,而“专业对口”和“社会贡献”都排在了靠后的位置。这也印证了大学生对就业工作单位的期望,择业更加注重个人今后的发展和经济收入。
表3显示的是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其中本科生期望去党政机关和三资企业的比例高于高职生和专科生,而期望去国有企业工作的高职生比例最高,其次是专科生、本科生。本科生期望去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的比例为11.5%,明显高于高职生(3.0%)和专科生(3.4%)。专科生期望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就业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高职生和本科生。可见,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由于培养模式、综合素质以及对就业状况认知的差异等原因,对工作单位的期望也不同。
表3 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单位:%)
学历 党政
机关 国有
企业 三资
企业 民营
企业 高校和科
研机构 部队 中小学校
和幼儿园 其他事
业单位 其他
高职 27.7 43.1 3.2 4.5 3.0 2.7 6.2 8.9 0.7
专科 21.6 38.9 4.1 6.0 3.4 2.5 10.7 11.6 1.2
本科 30.2 29.0 6.7 4.1 11.5 2.9 6.7 7.6 1.1
另外,我们将大学生的生源地划分为直辖市、省会城市、其他城市和农村,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也略有差异。如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去部队、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比例高于其他,生源地在省会城市的学生希望去三资企业的比例明显较高,对国有企业期望最高的是生源地在直辖市的大学生。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期望工作单位的差异并不明显。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
本次调查中也对甘肃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进行统计,在问及“是否愿意自主创业”时,样本中有66.2%的回答为“是”,33.8%的答案为“否”。可见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较大的就业压力时,很多毕业生都会考虑通过自主创业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样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最主要的原因是“创业更能实现自我价值”,选择这一答案的比重达到54.4%。也就是说毕业生愿意选择自主创业的原因是比较理性的,并不是因为找不到其他满意的工作,而是看重了自主创业更能实现自我价值。
二、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2013年甘肃省大学毕业生的实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及与其他一些研究的结果相比较,可以看到,甘肃省大学毕业生的预期月薪较为理性,并不像其他一些研究结果所呈现的预期月薪偏高的情况,说明大学生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势较严峻,就业压力较大的时候,对自己的预期收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但同时也表现出就业信心不足。大学生在择业时不仅关注经济收入,更加注重个人今后的发展。但是对工作单位的预期还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如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想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而实际上这些单位并没有那么强的吸纳能力,所能提供的岗位是很有限的。另外,只有4.7%的毕业生愿意去民营企业工作,事实是民营企业数量较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比较多,并且有薪酬、福利与个人的努力程度直接挂钩的优点。因此部分毕业生应该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对工作单位的预期。而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也有差异。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甘肃省大学毕业生表现出就业信心不足。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的学习,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减小就业压力,提升就业信心。另一方面,甘肃省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适当调整就业期望。
第二,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甘肃省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除了网络、媒体以外,还有招聘会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可见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之大。学校就业指导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内容,引导毕业生客观认识自我和社会,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了解社会需求,建立理性的就业期望。同时,应与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并适时召开校园招聘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第三,政府方面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提供必要的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基层就业作为党和国家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广大毕业生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支持,但目前基层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政府方面应立足于大学生就业期待,提出基层和西部偏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增强基层和西部偏远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除了保证薪资福利水平和工作稳定性,更应注重提升发展空间。另外,很多学生在就业压力面前,勇敢地选择自己走出一条创业之路,不但能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帮助解决其他同学的就业问题。政府方面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鼓励和帮助那些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娜迪拉・阿布都外力.新疆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
[2] 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 魏翠妮等.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市四所高校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4).
[4] 李锋亮.中国大学生就业期望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调查】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盲目求全无助就业
论文摘要:作为辽宁省唯一的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一直把就业指导与服务作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学院和毕业生也不可避免的承受着来自于就业的竞争与压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在我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的努力下,总体上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2011届本科生进行就业意愿调查,真实地反映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及时准确地把握毕业生择业心态,从而能够帮助毕业生正确地认识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合理定位,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就业意愿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带来了“大众化”就业,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要群体。不仅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高校危机事件之一。就业是每一个社会人必经的历史阶段,它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败。一个人能有工作,不仅解决生存问题,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尊严。就业困难除了来自于外部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就业准备不充分、自我定位不合理和自我心理调节相对滞后等,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因。
一个大学毕业生如何对就业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位进行选择,是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因此,如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本次调查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职业定位、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就业薪酬期望值、就业去向、影响就业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大学生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样本描述
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次针对整个2011届的五个系全体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收回问卷1396份,有效问卷1312份。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运用计算机MicrosoftExcel中的数据透析表格功能进行自动统计和分析的。
被调查对象中,国贸系占39.7%,外语系占26.1%,财经系占15.1%,管理系占6.6%,信息系占12.5%。这些学生来自于国内的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农村和城市比例分别为29%和71%,男、女生分别为31.8%和68.2%。国贸系在被调查的对象当中人数最多、最具代表性,因此选择该系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方面
根据本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40.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选择考研的学生中44.5%的大学生选择跨专业深造,在准备考研的学生中有40.9%的大学生选择到国外留学。如果当年考研未能如愿,那么有66.7%的学生选择求职就业,剩下的32.3%的学生选择暂不工作继续准备升学。假如在准备考研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出现,这时8.6%的学生仍然选择考研,55.9%的学生选择接受这份工作,35.5%的学生还说不好。从考研的目的和原因来看,13.6%的人认为是就业难没有更好的选择,30.5%的人是想要提高就业的层次,55.9%的人是出于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考研的比重近乎半数,对于考研的目的越来越理性化,更多的是考虑未来长远发展,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还处在犹豫当中,显示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还不成熟。
(二)对于“基层就业”的了解和选择方面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多岗位,这当中就包括基层就业这样一条出路。在这次调查中,提到了“如果到基层就业,你会选择哪一种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问题,选择“西部计划”占20.9%,“参军入伍”占20.8%,“三支一扶”占14.8%,“选聘到村任职(村官)”占43.5%。在提问“你认为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时,选择基层就业岗位少的占21.1%,选择待遇低占48.9%,认为社会保险不到位的占6.5%,不了解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占2.3%。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紧盯着大城市里的就业岗位,而是主动选择那些能够发挥优势、有发展潜力的基层岗位,从基层做起,才能有长远发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愿到艰苦的基层工作岗位,仍然把待遇作为选择工作的重点考虑因素,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
(三)对就业地区、用人单位性质、待遇等要求方面
首先,从就业地区来看,问卷测试题提供了“家乡、非生源地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国外、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其他”等六个选项,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从结果来看,在首选中比例最高的为沿海开放城市42.4%,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家乡34.7%,在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非生源地省会城市占33.6%。结果说明,多年来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依旧热衷经济发达城市和中等发展城市,但是较之往年开始有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倾向。在调查中,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向往工作的主要就业地区,这会继续加剧这些区域的就业压力,容易使大学生为了留在这些城市工作而高材低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大学生进一步改变观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地区。
其次,从用人单位的选择来看,测试题中提供了八个选项,同样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调查显示,首选中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的比例最高占26.3%,选择“国企和政府机关”的也都超过了20%以上,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事业单位”20.5%,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自己创业”占19.96%。总体来看,传统的热点即外资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国企,仍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是也要看到在创业的选择上也吸引了一部分的大学生。与往年相比较会发现一些变化,就是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化,开始向其他性质的用人单位例如民营、私营企业分流。作为毕业生在就业中还是要合理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不能一拥而上,想当然的选择那些待遇好、收入高或者工作稳定的外企和政府、事业单位,这些岗位的数量毕竟有限。 转贴于
再次,从收入期望值方面来看,在能够接受的薪酬水平上提供了“1000元以内、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和视就业所在地而定”六个选项,比例分别为4%、8.3%、26.5%、21.5%、17.3%和22.4%。参照目前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并不高。近年来,出现了个别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现象。他们把工作当成一种新的学习,用“零工资”换取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就业机会。对于这种行为褒贬不一。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面前,大学生降低薪酬期望,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用发展的眼光看,有利于他们提早就业,实现理想。
(四)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因素方面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根据统计的数字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1.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2.工资水平及福利、3.对工作本身的兴趣、4.就业地区选择、5.工作稳定性、6.工作的环境与舒适性、7.单位类型及规模、8.父母意见、9.专业对口、10.老师影响。近六成大学生毕业生把个人发展空间作为重要的择业标准。对单位类型和专业的考虑比重相对较小,在人数增多就业困难情况下,这样的选择更趋于理性。
当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既有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方面,也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主观方面。在这个问题的调查中,从主到次依序为:1、毕业生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2、就业人数太多;3、教学脱离实际需要;4、就业期望太高;5、社会需求少;6、用人制度不规范,尤其是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不到位;7、企业的要求太高;8、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大学毕业生对影响就业问题的分析上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情况,毕业生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将“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放在了首位,也认识到“就业期望值太高”这样的不足,这是理性的一面,但是认为“就业人数太多”、“社会需求少”也是主要的原因就显示出欠缺理性的一面,虽然这是目前的现实问题,但是绝不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结果,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专业教育也敲响了警钟,如何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如何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五)求职渠道和方式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求职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那么,哪些渠道和方式最受学生欢迎、最为实用呢?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认为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次为:1、各种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和学校就业网站;2、各地人才、职介服务机构组织的招聘会;3、亲戚、朋友、老师的介绍;4、校外就业网站;5、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掌握丰富的就业信息无疑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从调查结果看,大学毕业生求职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这些年来没有太大变化,毕业生通常对校园招聘会充分的重视,依然将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获知求职机会作为有效地手段。在招聘网站的使用上,存在着专业的差别,大学毕业生应当进一步重视专业招聘网站提供的大量招聘信息,可以选择直接在线投递简历、申请职位。此外,还要随时关注学校BBS就业板块和各大公司网站上的招聘专栏,也能方便地对准自己心仪的岗位。
(六)工作的责任心、稳定性方面
在“如果和一家单位签约后,又有一家你更满意的单位要你,你会如何做?”的问题中,有54.3%的学生选择“先与第一家单位协商解除协议,再同第二家单位签约”,有18.4%的学生选择“先同第二家单位签约,然后通知第一家单位,不惜违约”,有27.3%的学生选择“放弃第二家单位,不改初衷”。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签约就像吃了“定心丸”,意味着可以从容地再找更好机会,找不到也有退路。于是,一些学生刚签下一个保底的单位,就开始另觅高枝。从建立诚信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违背诚信精神的,对违约者的个人信用度也是有损害的。因此,毕业生在择业、签协议、违约前都要慎重。
(七)对自主创业的想法
为全面了解省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大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于9月至11月对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心态日趋理性,而且不怕吃苦,希望提高自身能力以应对就业难。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0份,回收率为94%,其中男生372人,女生568人;本科生686人,研究生254人。
在“你希望毕业后的去向是什么”的调查中,33.88%的大学生选择了“在工作中寻找机会深造”,30.69%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24.92%的学生选择了“就业”,还有10.51%的学生选择了出国发展。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益理性。在“毕业后找什么样的工作”调查中,选择“符合自己专长”、“有发展空间”两项的学生都占被调查者的一半以上,34.36%的学生倾向于找“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工作,选择“无所谓”和“要我就不错了”等选项的学生均占被调查者的2%左右。在“毕业后你希望在哪工作”的调查中,45.98%的学生选择“省内”和“省内发达城市”,23.94%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国内经济发达城市”,10.87%的学生选择“回生源地”。
此外,在“你是否能吃苦耐劳”选项调查中,75.11%的大学生选择了“可以,吃苦能够锻炼自己的毅力”。敢于吃苦、勇于拼搏仍然是大学生的主流精神状态。
“如果能改变自己,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此项调查发现,38.65%的学生选择了“能力”,19.50%的学生选择“知识”,11.67%的学生选择“习惯”,还有10.33%的学生选择“财富”。
关键词:空乘;就业心理;调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民航业发展迅速,未来发展潜力仍旧巨大,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民航业的迅速发展也给在校空乘专业学生带来非常多的就业机会。我国对于空乘大学生就业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就业去向、就业待遇、就业满意度等方面,较少从空乘大学生的心理层面进行调查。本研究从空乘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进行调查,进一步来探讨空乘专业在校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二、空乘专業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借助问卷星的网络平台对空乘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展开调查,共调查大学生30人,其中男生4人,占比13.33%,女生26人,占比86.67%。
从“对国内各航空公司和机场是否了解”的调查来看,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基本了解”(占比60%)。“认为自己在航空公司面试的优势”的调查结果集中在“素质修养”、“亲和力”和“表达力”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面试时,你认为航空公司最注重你的因素”选项中,“外形外貌”以56.67%的占比远高于其他因素。“网上搜索”(占比86.67%)排在“了解航空公司面试信息渠道”选项的首位。而“面试中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是”选项中,“外形外貌”(33.33%)、“表达力”(26.67%)、“专业知识”(20%)、“亲和力”(20%)四个选项相对平均,也说明学生的差异化比较明显。
在“你主要看中航空公司的”选项分布中,“工资福利”(30%)、“地理位置”(30%)、“工作环境”(26.67%)也相对较为平均,说明学生工作的动机较为分散,“工资福利”不再是唯一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校期间,你的民航英语成绩”选项中,70%的学生英语成绩为“中等”。“你目前已拥有的证书”选项中,“英语二级”占比73.33%排在首位,“英语四级”占比46.67%排名第二,而“计算机等级证书”、“安全员”、“安检证”等所占比例都很低,说明学生在校期间考证的需要并不多。“你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选项中,76.67%的空乘学生选择“可以简单的进行表达”,“可以很流畅表达”的学生占比不足10%。“体能测试中,800米或1000米对于你来说是否困难”选项中,73.33%的学生选择“不困难”选项,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良好。“你的家庭经济条件怎样”的选项中,93.33%的学生来自于“普通家庭”。“同学比你先找到工作,是否会给你就业带来影响”的选项中,绝大部分同学选择“无影响”或“影响很小”,客观地说明空乘专业目前就业形势良好,学生并不为就业发愁。
“你期望初次就业的薪水”选项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初次就业的薪水要求并不算高(如图2所示)。“你会选择的工作类型”选项中,63.33%的学生选择“工作难度中等”,希望“工作很有挑战性”和“很轻松”的选项所占比例都很少,由此也可看出当代学生对于岗位职责的要求并不算高。“你希望未来就业的航空公司是”选项中,“国有知名大型航空公司”(43.33%)和“地方知名航空公司”(50%)所占比例相近。
“你希望未来在航空公司的工作地点”选项中,“离家越近越好”选项占比56.67%排名第一,“环境优美的地方”占比26.67%排名第二,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工作对于未来生活的便利性和环境因素要求较高。“如果你不准备从事空乘行业职业,是因为”选项中,学生对于未来出路的选择比较分散(如图3所示),就业趋势的分散也说明当前社会各行业发展的相对均衡性。
三、结论
关键词: 就业期望 对策分析 战略调整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回报社会,把自己所学转化为实际力量的主要平台。大学生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和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现阶段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对于大学生择业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大学生仍无法科学地调整就业期望,使得自身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就会无法就业,无法发挥自身的社会效益。
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角度是有关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研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总体上说,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良好。尽管如此,在发达国家,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也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巨大波动,无论在美国还是日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是人们关注的重大的社会经济现象。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扩展,许多学生在从高等教育到就业的转换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而学生自己又没有及时调整就业期望,使得许多国家的毕业生失业率很高。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家庭状况的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差异,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的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以符合社会的要求,掌握就业竞争的主动权。
主要是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影响江苏大学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各方面因素,对于了解江苏大学大学生就业期望现状,合理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调查主体。
以江苏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主体。根据大学生学科性质分理科、工科、人文学科与管理学科进行调查;根据大学生性别分男性、女性进行调查;根据大学生年级不同分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大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
采取非随机抽样对江苏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
3.调查内容。
以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作为两个切入点,调查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主要因素。其中,内在因素指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自我定位、自我期望、人生目标与价值观等。外在因素指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包括:学校的教育引导、市场需求和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等。
4.调查问卷的编制。
针对我们的假设,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就业期望有所不同,家庭、朋友、老师等根据对就业期望的影响不同设计了调查问卷。其中包括: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是否乐观;想要选择的工作单位性质;最期望的就业区域;对薪酬要求的根据,等等。其中我们重点调查了大学生期望收入、择业观念、就业与期望不一致这三个问题。
5.数据处理。
于2011年1月初开始,历时两周,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200份。在数据处理阶段,首先,剔除部分无效的问卷共29份,得到实际有效问卷171份,再利用SPSS软件深入分析,寻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主要因素,分别分析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收入状况大学生就业期望存在的差异。
三、调查结果分析
对搜集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并分析,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就业的收入期望、工作单位性质期望进行了分析。
1.就业前景分析。
从图1中我们发现江苏大学的大学生总体而言对自身的就业前景还是看好的。只有近10%的人表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明显不乐观。江苏大学也算是一个百年名校,学生对学校的底气还是很足的。图2中我们对大家的就业月收入期望进行了调查,其中月收入期望在2000―3000的为最多,有58人,占33.9%,也有49人在5000以上,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不同专业同学收入期望值的分析
从表1中可以发现,不同专业同学对自己未来收入的期望值还是有区别的。理科同学月收入的期望都比较高。他们逻辑思维和执行能力比较强,就业面也广,本身就业优势就比较大。工科同学的月收入期望普遍偏高,绝大部分在3000以上。江苏大学本身就是以工科为特色的学校,就业情况历来良好,工科学生也非常有信心。相比之下,人文学科的同学月收入期望就明显偏低了。而近几年来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人文学科的就业情况确实不尽如人意。管理学科的同学期望比较现实,平均基本为2000―3000。管理学科的学生由于专业特点等因素,是接触社会、了解就业现状相对最全面的。
(2)不同年级同学对月收入的期望值
表2显示年级的不同也是造成就业期望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大一的同学普遍期望非常高,基本在5000以上。他们刚进入大学,头顶着天之骄子的光环,初高中封闭式的教育导致信息不流通,大一的学生不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的了解越来越多,对自身能力的横向比较越来越深入。所以可以看出,高年级的学生就业期望明显要低于低年级的学生,相对更切合实际。
2.工作单位性质的期望分析。
在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上,大部分同学倾向于国有企业、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其中,科研单位所占比例最大有30.41%,这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调查样本中理工科的比例较大。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比例也较高,分别为25.15%和28.07%,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企业工作较稳定,福利待遇高。整个调查中比例最低的是国家机关,仅占5.26%。国家机关虽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去向,但由于门槛较高,招的人数较少,并且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要求工作经验,使得大部分同学望而却步。
3.就业地区的期望分析。
在面对就业地区选择时,不少大学生希望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良好的城市就业。调查显示,有将近60%的同学愿意毕业后留在省内,其中分别有21.05%、26.32%的同学想要往省内中心城市和省内其他城市发展。江苏自古便是富饶之地、鱼米之乡,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2010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大陆第二,全年人均生产总值名列全国各省市第一。镇江地处江苏最发达的地区,有着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优势,紧邻省会南京,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与苏锡常等同处于沪宁线,信息与人才交流密切。
当然,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往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这些地区挑战性大,生活节奏快,机会多,见识面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去向时应该综合考虑自己的意愿、能力、发展空间和专业对口程度等。
4.大学生自身素质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期望的定位,我们特地分析了大学生自身最具竞争力方面和最担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最有竞争力的方面是专业技能,其次是学习成绩和实习经历。但是几个选项的比例相差不算太大,分别为专业技能36.36%、学习成绩25.15%、实习经历23.39%和考试证书15.20%。大家都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增强实力。
经过调查我们还发现,最担心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其中有56.1%的同学觉得自己缺乏工作经验是自己最大的问题。的确,在现在很多工作岗位都要求有2年甚至以上的工作经验,而这是大学生最缺乏的,22.2%的同学最担心的是对社会不了解,加起来共78.3%的同学是由于外界的因素而不自信。这两个担心也是情理之中的。当代大学生虽然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但其实还是如井底之蛙一般,只了解一小部分。难免在求职过程中,由于一些不了解、没经验,而出现一些吃亏的现象。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为大家对自身实力的一种自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述调查结果,均以江苏大学的特例为代表,反映了以江苏大学这个重点大学为代表的大学生所反映出来的在就业择业上的一系列问题,也给我们一个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参考。
四、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对策分析
大学校园是一个很好的塑造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地方。就现在而言,既然已经发现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在就业心态上出现的不稳定现象,就应该及时吸取教训,妥善解决问题。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就业讲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课程等一系列能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专题活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
1.了解、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面对就业的挫折,只有30.6%的同学愿意适当降低就业期望。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于自身所处的就业大环境还抱有幻想。经历过就业的挫折之后,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心态,明白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会改变的。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贴合实际地去重新规划。
2.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心态,提高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
3.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不仅仅在于工资要求,还在于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福利待遇和职业体面。很多同学认为大学毕业一定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不愿意下工厂,都想做白领。想留在大城市,在高高的写字楼里上班。固守着这样的想法,也成为很多大学生待业的原因。
我们还要注重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正确看待一个职业乃至一个行业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看看这个职业能否满足自我定位和对理想的追求,而不是很表面地一味地去追求别人眼中的光鲜。
4.努力奋斗,提高自身素质。
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这时就会后悔,并且很自卑。大学生在吸取学长学姐教训的同时也要树立起信心,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是从很小的工作做起,也要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不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给自己的成功创造条件。
新时期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大学生要更加主动地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够更好地制订人生目标。在学习时,要注重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竞争力,从而在将来的职业上获得成功。相信每一个职业都有其闪光点存在,只要肯努力,就会成就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绍文,郑杰.关于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3,7,(8).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
[3]吴克明,孙百才.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4).
[4]吴克明,赖得胜.预期收益最大化与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J].西北师大学报,2006,(1).
[5]余国宇.浅析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的社会原因,2006.
[6]汪双安.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理性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06,8,(5).
[7]刘丽芳,曲瑛德.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大学生就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Abstract: Gets employed the related question which in view of th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 the neutrality do not discriminate to conduct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finally demonstrated: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thought that has the sexual discrimination phenomenon in the employment process, and expresses the repugnance to the sexual discrimination, “the feminine physiology and the psychological feature”, “the traditional ideas and male and female role division of labor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the Employer subconscious sex is by chance” they thought that creates the sexual discrimination three big primary causes.
关键词:女大学生 性别歧视 调查研究
Key word: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 Sexual discriminatio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作者简介:宋洪江(1960-),男,山东泰安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就业指导。
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严峻。其中,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比如应聘机会不平等、录用标准不平等、就业待遇不平等以及升职加薪机会不平等,这些问题受到实务界和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郑州市高校为例,针对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女大学生对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态度和看法。
一、调研设计
本次调研以郑州市的部分高校为主,利用就业工作之便,随机选取数所不同属性学校的应届女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基本认知、对性别歧视问题的态度以及对性别歧视现象产生原因的看法。
二、女大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1.女大学生的基本信息
由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可知:在专业方面,文科生占比43.52%,理工生占比40.26%,艺术类占比16.22%;从学历来看,本科及大专生占比63.46%,高职高专占比36.54%;从年龄来看,20岁以上占比78.53%,20及以下占比21.46%。
2.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基本认知
表1表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94.80%)都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分别由81.87%、82.63%及84.33%的女大学生认为在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受聘、收入较高以及升职机会较多是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
3. 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基本态度
表2显示:被调查的女大学生对性别歧视基本不满意,特别是对“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如男生”、“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不如男生”、“招聘广告中性别歧视不明显”、“公务员、行政事业单位等机构面试性别歧视不明显”、“在面试时可以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比如有没有男朋友等”这几个问题最为反感。
4. 对性别歧视现象产出原因的看法
国内经验表明,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应聘者女性个人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的原因,还有外界环境的原因。本研究对造成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各种原因进行调查,请女大学生选出三个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女性生理及心理特征是性别歧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有七成多的女大学生认为性别歧视现象很可能是由于传统观念与男女角色分工意识,以及用人单位潜意识性别偏好造成(如图1所示)。
三、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都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并对性别歧视表示反感,其中“女性生理及心理特征”、“传统观念与男女角色分工意识”以及“用人单位潜意识性别偏好”是她们认为造成性别歧视的三大主要原因。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从国家层面来看,应该进一步大力发展经济,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要加强相关法制建设,禁止性别歧视;同时还应该健全和完善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和生育基金补偿制度,消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从社会媒体层面来看,应该加强“职业女性”、“成功女性”、“女性优势”等性别文化的宣传,树立女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从企业层面来看,用人单位应该消除潜意识的“性别歧视”,改善用人机制,对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从学校和家庭层面来看,要加强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新女性”的观念。从个人层面来看,女大学生应该改变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弱势群体”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男性进行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徐 莉.大学生就业与性别歧视――以武汉市女大学生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0(6):112-118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盲目求全无助就业
我们设计了“毕业生就业价值观调查问卷”,问卷分为“行为取向”和“价值判断”两部份。于2004年6月对青岛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19份,其中男生429人,女生290人,贫困生347人,非贫困生482人。从调查中的数据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毕业生毕业去向的选择。2004届毕业生面临毕业时,有54.3%的同学选择了找工作,35.7%的同学准备考研,还有3.8%的同学准备出国留学,另外有1.3%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可见绝大多数的同学面临毕业的时候都明确自己心中的目标,这是可喜的,而且有不少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出现的新现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4.9%的同学面临毕业时对自己的去向还不能确定,这种目标游离现象值得研究。
2.毕业生择业区域的选择。择业区域向来是毕业生非常关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有31.2%的同学倾向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类的城市就业,38.1%的同学倾向于到厦门、杭州、青岛、苏州等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也有23.7%的同学认为不一定非得是以上两类城市,但不能低于地、市级城市;只有7%的同学对工作地点没有特别的要求,认为只要能找到工作,县市级城市甚至乡镇都可以。
调查的结果反映一个普遍的现象,毕业生仍然对工作地点要求高,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老、少、边、穷地方就业。其实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有毕业生发展的广阔天地,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应转换为就业大众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观评价自己,适当调整就业的期望值,才能缓解就业问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从毕业生的价值取向来看,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培训和发展机会(79.1%),其次是工资福利(74.1%),再次是公平开放的环境(42.1% ),排在第四位的是有充分的个人时间( 33.0% ),排在第五位的是解决户口(30.5%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更加务实和注重实际价值。但目前的一些政策仍然影响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如在当前户口没有完全放开的现实条件下,不少毕业生还是很看重户口问题。
4.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毕业生最希望从事的职业呢?调查结果显示,有29.9%的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是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职员,29.8%的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是行政事业单位职员,此外有21.4%的毕业生希望能够自主创业,18.4%的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是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员工,只有3.6%的毕业生希望成为民营企业的员工。调查反映了三个基本事实:一是外资和公务员是绝大多数毕业生的优先选择;二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愿望;三是民营企业仍然很难吸引人才。
5.毕业生对专业和工作关系的考虑。从调查结果来看,48.3%的毕业生认为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另外有44.5%的毕业生认为工作应该专业对口;只有7.2%的毕业生认为能找到工作就行,不考虑专业和兴趣。死守专业对口的观念会影响很多冷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但是盲目地随兴趣找工作或不随兴趣和专业去找工作也不见得是好事,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具体对待,必要的就业指导需要及时跟进。
6.毕业生对好工作的评价。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是什么?有67.2%的毕业生认为是有发展空间;22.1%的毕业生认为经济收人高才是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另外有10.6%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地位高是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结果说明大学生在诚信问题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仍有一些同学对诚信问题不是很在意。
7.毕业生时简历造假的评价。大学生就业出现一个令人关注的简历造假问题,它事关毕业生对诚信的态度和看法。调查结果显示,65.6%的毕业生不赞同简历造假,10.9%的毕业生赞同简历造假,另外有23.5%的毕业生不置可否。
8.毕业生对学绩与能力的评价。66.4%的毕业生认为大学里的学业成绩和能力锻炼对找工作很重要;18.5%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和能力锻炼没有多少作用,不应该太看重另外有15.1%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压倒一切,其他都没有什么意思。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的毕业生对学绩有正面的评价,肯定了学业成绩和能力锻炼对找工作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有15.1%的毕业生持负面的观点,这类学生往往在校期间比较迷茫,就业时也缺乏过硬扎实的储备。
1.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总体特点。
从以上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调查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出现了追求自我实现、强调实际利益、务实和注重能力发展的特点。
(1)追求自我实现。新一代的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寻找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渴望在实现自我的同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从毕业生对好工作的评价来看,他们认为一个好的工作首要特点是有发展空间。从毕业生找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来看,他们最看重的是能够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这些都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并不是人们想象当中的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是将自我的发展放在首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实际务实、追求职业带来的直接利益。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时实际务实、追求职业带来的直接利益。在找工作的时候,工资福利紧跟培训和发展机会之后,成为大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而且将经济收人高作为一个好工作的标准(排在第二),这与20多年的商品大潮的影响不无关系。
(3)注重能力发展。在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当前大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在学习上努力学习,而且还不断加强锻炼,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同学都对学绩和能力有正确的看法,认为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对今后的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2.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内因差异。
(1)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学生就业价值观不同。贫困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就业指导工作中极为关注的问题。贫困学生是否与非贫困生的就业价值观一致呢?为此,我们对这个问题给与了特别的关注。在719份有效问卷当中,其中有347人来自经济困难家庭,482人来自非困难家庭。通过对这两组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比较分析发现: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就业价值判断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就业行为取向上两个群体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①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找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困难生。这一现象与他们各自的经济状况不无关系。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大多数贫困生选择了直接就业,因此与非贫困生相比较,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相对较多。至于选择考研的比例相对较低,是因为考研和读研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而贫困生家庭能够提供支持的较少。
②在就业地选择上,贫困生的就业期望比非贫困生低。贫困生在大中城市的选择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与此同时,在贫困生当中对就业地没有要求的比例远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的就业期望较低,这可能是因为贫困生原来的生存状态较差,从而对就业地点也要求相对较低。
③在职业选择上,贫困生的选择倾向稳定和安全。他们首选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其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非贫困生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较低,他们首选的是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这可能与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普遍缺乏安全感有关。相反,非贫困生衣食无忧,因此对安全感的需求较低。
(2)性别不同的学生就业价值观不同。女生尤其是工科院校女生的就业向来是老大难,导致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因素,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是否在价值观上也有些变化?从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性别不同的学生在行为取向上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关键词:就业观;择业标准;就业形势;心理状态
就业观是人们对选择职业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求职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职业生活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好人职业作风。众所周知,大学四年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四年,可以直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大学毕业前后,不少大学生必然会忙于找工作,而尽早树立一个正确合理的就业观,有利于更高效地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针对二本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笔者在金陵科技学院江宁校区食堂随机选择过往大学生当场发放问卷请他们填写,并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的是金陵科技学院江宁校区学生,针对2013级、2014级和2015级学生展开,共抽取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96人,女生104人;2013级92人(男生44人,女生48人);2014级74人(男生34人,女生40人),2015级34人(男生18人,女生16人)。
2、调查工具
自编问卷,共15题。其中1~2题用于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3~15题用于了解调查对象的就业观现状。
3、调查结果
3.1 期望的起始月薪
3.2 首选就业地区
3.3 首选就业方向
3.4 对待专业对口的态度
3.5 毕业还未找到理想工作的应对措施
3.6 择业标准
3.7 对就业形势的态度
4、期望薪资、首选就业地区情况
4.1 调查结果
图1显示,大一新生的期望月薪较高,大二、大三同学对期望月薪的考虑比较符合实际。
图2显示,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或东部发达地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同学愿意扎根基层、回乡发展,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普遍眼光较高。
4.2 原因剖析
(1)大一新生不够了解
大一刚刚进校,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刚刚步入这个小型社会的大一新生对于未来还是处于理想化的状态,社会阅历不够丰富,思想观念还是处于一个不成熟状态,思考问题还不够慎重。
(2)家庭背景
当代大学生都追求一个高薪高福利的工作环境,而上大学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同学,大多愿意在本地或家乡工作。来自中小城市或中西部地区的同学,大部分愿意在东部发达地区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小部分愿意回乡发展。
(3)政策不了解
对于政府的相关就业政策大学生了解较少,尤其大一大二更为严重,对于就业的看法比较片面,还不够周全。大一同学刚步入大学不久,思考问题还停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
4.3 意见建议
大一新生应主动接触社会,丰富社会阅历,自觉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念,便于今后发展。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妨将自己的眼光放低一点,扎根基层,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开发,这样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大幅提升、阅历的丰富。
5、对于就业方向、专业对口问题的态度
5.1 结果分析
图3数据显示,大一同学喜欢政府机关公务员,大二同学主要是外资企业,大三同学大都选择政府机关公务员、学校及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三个年级的同学选择的就业方向不能过于狭窄,否则容易造成出现"万人挤小桥"现象的出现。
图4数据显示,大一学生主要认为不对口,要具体分析;大二学生主要是寻找一份工作,等待时机向专业方面发展,大三学生大多不在乎专业是否对口,关键是有发展机会。这三种意见其实均可以采纳,反正总比"在一棵树上吊死"强。表明三个年级的同学对于专业对口问题的看待大都较为理性,值得赞扬和保持下去。
5.2 意见建议
大一新生应主动接触社会,丰富社会阅历,自觉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念,便于今后发展。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妨将自己的眼光放低一点,扎根基层,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开发,这样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大幅提升、阅历的丰富。在选择就业方向时,要多方面考虑,在首先考虑政府机关、学校及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铁饭碗"的同时,不妨考虑一下民营企业或是扎根基层,眼光适当放低一些,只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一定发展前途,就可以考虑。
6、对择业标准和方向的态度
6.1 结果分析
图5数据显示,如果在临近毕业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继续深造、推迟就业。这个做法有利也有弊:好处在于通过提高自己的学历来增强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由于研究生学习得更具针对性、面更窄,意味着研究生所学专业的就业竞争力还不如本科所读专业。另外,就业形势纷繁复杂,现在的热门专业几年后说不定就会变成冷门专业,也许读个研究生反而会耽误最佳就业机会。
图6数据显示,大一同学倾向于选择稳定、有福利、有前景、月薪高、轻松以及能发挥能力和个性的工作;大二同学主要看重稳定性、月薪、工作有趣、发挥能力和个性,大三主要看重稳定性、单位前景、月薪。遗憾的是,三个年级同学对社会需要和贡献几乎不考虑。体现了同学们的个人主义思想过重,社会责任感缺失。这主要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大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自私自利惯了,做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择业当然也一样。
图7数据显示,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形势,大一同学认为通过努力都能找到工作,态度较为乐观;大二同学的意见分为两派,一部分人同样认为通过努力都能找到工作,另一部分人则对就业形势表示担忧;大三同学则更为理性,对于就业形势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6.2 意见建议
同学们应树立"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态度,自觉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大一同学对于就业形势看待得过于乐观,可能会在择业时措手不及;部分大二同学过度悲观的态度同样不可取,这样会打磨自己的进取心。大一同学适当时候可去去人才市场,关注当今就业形势,理性看待,不能过于乐观;部分大二同学则应乐观一些,毕竟还未择业,自己择业时的就业形势谁也预测不到,就算天塌下来也要相信自己能顶得住。
7、应对策略
(1)充分发挥社会的主要作用
①国家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就业政策进行相应的岗位,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就业观念的宣传工作,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对同学们的择业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③利用媒体宣传优秀学生事迹,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就业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切忌好高骛远。
(2)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①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让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同时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为顺利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②广泛开展各项就业观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③给大学生加强交流提供平台,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观树立及就业过程遇到的问题。
(3)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观的调整
①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需要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②对自己的专业和自身优势有着正确的认识,选择职业时应从实际出发。
③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立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完善的计划,根据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后期的修改、整理。
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并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研究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刘德恩.就业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闫静.理想求职与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2
[4]张建东,线联平.大学生就业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5]张润宏.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关键词: 高年级大学生就业季度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山东省内高校毕业生46.5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个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在全社会普遍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是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有效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大四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7份,回收率为84.66%。其中男生51份,比率为40.16%,女生76份,比率为59.84%;大三69份,比率为54.33%,大四58份,比率为45.67%;独生子女37份,比率为29.13%,非独生子女90份,比率为70.87%。
2.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评价、就业准备、就业观念等方面。
2.3研究过程。
问卷为封闭式,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用不记名的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时,控制了其他干扰因素,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3.研究结果
3.1择业取向调查结果。
3.1.1毕业选择。选择直接就业的占15.75%,继续深造的占61.42%,出国留学的占1.57%,先工作后深造的占21.26%。
3.1.2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选择个人发展的占28.35%,行业前景的占22.05%,选择报酬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占14.96%。
3.1.3对就业单位的性质要求。要求就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占40.80%,政府部门占7.87%,其他占11.81%。
3.1.4自主创业。明确回答考虑过自主创业的占51.97%,没有考虑过的占46.46%。
3.2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3.2.1对所学专业的认识。51.18%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学专业在今后求职过程中优势不明显,26.7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优势,认为有优势的占14.96%。找工作时,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占8.45%,可以有一定关联性,不一定对口的占77.17%,认为专业与工作没什么关系,关键是先找一份工作的占13.38%。
3.2.2对求职时最需要了解的知识排序。在“社会知识、行业企业概述、用人需求、职业岗位知识”四个选项中,17.3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知识第一位,45.69%的被调查者认识社会知识排在最后一位。47.24%的被调查者将用人单位需求排在了第一位,无人将其排在最后一位。
3.2.3在求职中担心的结果。选择找不到工作的占13.39%,选择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占59.84%。
3.2.4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选项中,67.7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素质能力,11.0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7.87%的选择了知识储备。在请被调查者列举三项重要影响因素栏目中,社会需求、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脱颖而出,分别占到了44.09%、42.52%和39.37%。
3.2.5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方面:45.6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实际技能和经验,42.52%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就业期望过高。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环境因素方面:44.89%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巨大差距,32.28%的认为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
3.3求职需求调查结果。
3.3.1求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选择没工作经验的占42.52%,学校名气小的占10.24%,缺乏求职技巧的20.47%,专业限制的占26.77%。
3.3.2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时间。5.4%的被调查者是大一时开始关注就业信息,16.5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二,51.1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三,选择大四的占26.78%。
3.3.3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选择就业岗位信息的占48.71%,选择就业技巧的占29.45%,有关政策信息的占9.57%,就业心理调适的占6.67%.
3.3.4就职前需要的培训。49.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培训,13.39%的被调查者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11.02%的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计算机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
3.3.5求职前是否需要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94.5%的被调查者回答需要,1.57%的被调查者回答不需要,3.93%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
4.讨论
4.1高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一定的保守性。
在择业取向上,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据我多年一线工作的经验,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基本可以分为三类:致力于献身学术研究,取得高学历增加就业砝码,周围同学考研自己不甘心放弃。根据调查结果,这么高比例的学生选择深造具有回避就业、延缓毕业的因素。问卷反映出,近一半的学生倾向在事业单位工作,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与我校师范院校性质有关。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学生就业目标单纯,缺乏冒险性。但当前情况下,各地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有限,造成大量师范类毕业生摩擦性失业。在就业途径上,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高年级大学生考虑了自主创业,但70%的学生认为资金和人脉在自主创业中最重要,这恰恰是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因此在现实中,能将自主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的非常少,成功的例子更少。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最希望学校的帮助是提供就业岗位,反映了其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比较强。
4.2高年级大学生对就业认识总体成熟客观,积极向上。
大部分学生在评价专业与工作的关系时,放弃了一定要专业对口的想法,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社会上掀起热潮的大学生就业是否必须专业对口的大讨论已经销声匿迹。选择工作时大部分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发展和行业前景,说明其择业标准符合时展,有利于个人成才。大多数学生认为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是自己的素质能力和综合实力,更加重视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对社会知识和社会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认可度不高。反映大学生就业观念成熟积极,对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性认识很明确,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面对就业难,不到1/7的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3/4以上的学生担心的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在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差距。这个结果与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摩擦性失业”的结论一致。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不高,对知识储备重要性的认识更低。这不利于学生顺利求职,也会挫伤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4.3大学生需要就业指导。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求职前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根据前面分析,学生求职有依赖性,高校在加强就业指导方面责无旁贷。半数以上的学生大三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低年级开始,点滴培养,长线运行。一些学生对就业技巧重视不够,依赖包装精美的自荐书、厚厚的证书奖状,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不利于顺利就业。
5.建议
5.1建立长线、多面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并不是高年级学生的专利,更不是毕业前的“求职面试技巧”讲座,就业指导应该贯彻整个大学生活。从入学开始,与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相结合,与专业认可相结合,促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大学期间的发展方向。就业指导应多面化,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多股力量,以开设选修课、讲座、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多种方式进行。
5.2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调适。
目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焦虑、急躁、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加,导致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偏差,从而引发问题行为。高校应主动对毕业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毕业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根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矫正。
5.3根据就业市场需要调整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即买方决定产品的规格样式数量。高校毕业生已经不是“社会精英”、“时代骄子”,而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根据调查,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主力军。高校应该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参考文献:
[1]曹新美等.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孟敏.高师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引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贺志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