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08:00: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级册语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那么四年级的孩子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呢?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高效学习方法,同学们预习好咯。
四年级下册语文高效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的步骤/方法
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华固的基础。
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说时特别注意。
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的结果要认真记在须习笔记上,预习笔记一般应记载教材的主要内容、自己没有弄慢需要在听课财着重解决的问题、所查阅的旧知识等。
小学语文预习要求
一、低段
1、能按老师要求查字典预习字词。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能试着在书上给生字组词。
2、朗读课文3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能用文中的话回答课后的问题。
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中段
1、朗读课文2—3遍,做到正确、通顺。
2标出自然段序号,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试着在书上解释有关词语。
4、给生字组词,能听写生字在文中的词语。
5、根据课后问题,了解课文内容,试给课文分段。
6、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在旁边做上记号。
三、高段
1、朗读课文2—3遍,做到正确、比较流利。
2、养成使用字典等工具书的习惯,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掌握音、形、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给生字组词,能听写生字在文中的词语。
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分段,并试着写出每段的大意。
5、思考课后问题,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6、默读课文,把难以理解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做上记号。把不懂的问题写在书上,留着上课解决。
7、试着写出自己读书的初步感受。
四年级下册语文预习方法
语文学习的五大原则
1、循序渐进。
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不能急于求成。每天制定好计划,哪怕只做一点儿但只要坚持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每天可以认真的练几个字,每周背几首诗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看几篇文章,每学期读一本名著。
2、熟读精思。
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3、自求自得。
端正读书的态度,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4、博研结合。
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5、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注意观察日常的生活,在生活中领悟语文,把语文学习带出课堂。
语文学习的两种技能
1.学会快速阅读
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不甚阅读,更不用说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长期下去造成的结果是不会读书,没有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对学习的发展造成严重障碍。这里我所讲的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的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阅读技能。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优质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精选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精品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解读: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我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的教学思考也是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一、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二、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三、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
六、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二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
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生评价。
两个人对读。
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
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三一, 教学 目标
二, 重点、难点 已混点
三,教 学准备 六、课 时安排 七、方 式、手 段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已混点:《塞下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查找资料。 1 课时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四、教学过 程
第一课时 激情引入,解题质疑.一、激情引入,解题质疑.(预设 5 分) 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 立了丰功伟绩。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那位将军,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 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 笔下的古诗《塞下曲》中,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 2、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西汉名将李广的资料。 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0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10 分) 1、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解题,简介作者及背景。 2、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小组内互读。纠正字音,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小队长检查词语。 (1).指读生字词,分析字词,理解词义。 读音重点:卢
纶 没 棱 词义重点:草惊风 夜引弓 平明 白羽等 (2)开火车读诗歌,达到熟读能够背诵的地步。 3、听老师范读,体会情感。 4、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写了西汉飞 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 深入探讨,挖掘主题。( 。(10 三、深入探讨,挖掘主题。(10 分)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自己总结一下 诗意。)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研讨。 A、说说诗句的意思。你认为每句诗中的关键词是谁?能起到什么作用? B、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将军力气大、勇武的诗句,谈一谈理解。 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10 四、把握情感,全班朗读。(10 分)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 谁愿意做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生讲故事,教师鼓励要声情并茂。 师: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 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 师生合作。 迁移运用,内化积累( 五、迁移运用,内化积累(5 分)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飞将军李广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 些什么呢? 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 师: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 齐读《塞下曲》! 引导发现,尝试创作。( 。(5 六、引导发现,尝试创作。(5 分) 同学们,喜欢这首古诗吗? 其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 6 首。今天我们学 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 5 首古诗中,还有第 3 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 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们积累在采蜜集里,或者是办一张精美的手抄报,然后 一起来展览!
《塞下曲》借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射箭的场面, 赞美了戍边名将的勇武。
板书设 计
《塞下曲》 唐代诗人 卢纶 汉代飞将军 李广
达标测 试
27 古诗二首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将军(jiāng jiàng)平明寻(xún sún)白羽 没(méi mò)在石棱中
王 良
这个学期我担任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工作,这是新教材。所以我深深地知道自己肩上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我一直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伴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收获。回首整个过程,我感慨万千,有苦也有乐,对于部编四年下册语文的教学,我总结如下:
一、整体把握教材,教学游刃有余。
本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乡村生活、科技成就、轻叩诗歌的大门、作家笔下的动物、走遍千山万水、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伟大的人物品格、奇妙的童话。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二、识字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本册书一共有250个生字,所以识字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语文的学习有许多境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那就是牢固的语言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不断地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但万变未变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考察是重中之重,那就是在把话说得好之前先把话说得对,其中包括把音发准,把字写对,把句子写通顺,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好胜心强的特点,实行小组竞争机制,评选出学习认真的好学生,奖以花朵、笑脸,以此促进学生自觉的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在早读和中午练字的时间里,安排两位学生当“小老师”负责早读和中午练字的情况。一位安排读的内容,一位边读边在下面转着看,以免有些学生开小差。以此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朗读能力。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了,课文读熟了,上课的热情自然就高涨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
四、理解句子,为理解课准备。
学生能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最关键是要理解句子。本单元出现的句子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反问句。在教学句子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朗读、齐声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停顿、重音、表情,表现出对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时,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作者当时的心情、课文的中心思想等方法。课后练习,经常出现让同学们照样子写句子,这时候就要学会观察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让后根据要求写出另外一个句子。
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发作业本时强调:表扬优秀的,有进步的,鼓励作业差的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这样,学生慢慢的开始对比了,开始竞争了,对老师作业上的批语重视了,书写习惯也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我国的世界遗产”“观察”“中外童话”“成长故事”等,开发了一系列的语文教学资源,将课本内容改编成课本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并在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上加强引导,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手抄报、班报活动,一月一个主题,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使用语文。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获。
六、激发学生习作热情,热爱写作。
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写作才能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习作教学要在文从字顺上即“通顺”上下功夫,面上的要求,绝大多数同学 要达到的要求是“不少于350字的文从字顺的作文,“通顺”,即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没有明显的毛病。重点还是写好记实文,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册书作文与老教材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部编教材作文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比如第五单元和第八单元习作都是已想象为主。通过提供相关的词语或图画,让学生想象写作文。
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写。通过问题引到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作文思维。比如说,写一件事,我们可以提出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做了什么事情,他们说了什么,心理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动作没有……平时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强调一些写作的方法,例如,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学会给每段写一个中心句,然后围绕这句话来写。多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夸张句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开始学会用一些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使文章更加具体,有血有肉,解决学生作文容易空洞没有内容的坏毛病。
七、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措施:
四年级六班共有学生61人。通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全班学生基本养成了较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特别是在习作方面,大多数学生基本养成了坚持写日记、坚持每天读书的习惯等。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学生整体情况还算比较理想。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班内有四、五名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成一直不理想,这几名学生除了学习基础较差外,家庭教育也相对薄弱,其中几位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教育孩子的方法欠妥当。因此,本学期需加大对几名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尽快促使他们跟上学习进度,使之成为思想进步,成绩合格的学生。
另外,本班学生之间的语文素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特别是书写,差距很大,有一些同学的执笔姿势也需纠正。从整体看,大部分同学要求上进,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但发言面不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本班约有五分之一的同学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慢。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阅读量不够丰富,知识面较窄。另外,本班学生比较好动,静不下心。本学期需要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多化力气,力求改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在立足于便教利学,运用“减法思维”,简化头绪剪枝强干的原则基础上,保持了以下特点:
突出学科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一样,还是习惯、课文、习作、单元练习4大块。本学期,小学阶段一以贯之的“习惯篇”安排了“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两个专题,既有阅读方面的习惯,也有勤于动笔的要求,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立足打好素质基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为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言和精神“矿藏”。“习作”部分也透发出浓浓的人本情怀,还“习作”以应有的地位,编写专门的“习作课文”置于“练习”之前,其设计中的“三多一少”(即:多一些童贞和童趣;多一些体验和生活;多一些合作和探究;少一些要求和限制。)折射出“课标”倡导的让学生“自主习作、乐于表达”的理念,“两个结合”(长短结合——一方面致力于长期积累,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因“课”制宜,搞一些迁移性小练笔。“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既有专门的习作训练,也有随课文安排的片段练习。)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练习”中一般设置“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内容,一方面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使每一课的教学都能让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装备,让诸如正义、爱心、孝顺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心灵深处,让语文教学成为有根的教育。
立足夯实基础 语文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根据语文丰厚多维的人文因素都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特点,教材坚持“基础性原则”:精选最基本的最具生成功能的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有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主干内容,来构建教材的主体框架。在注重为学生打好语文的“工具性”基础的同时,人文教育因素蕴含其中:识字,运用多种方式,展示汉字魅力,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并接受文化的熏陶;写字,在写好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好习惯、涵养好性情;读书背诵,对于学生学习语言、积累经验、读书明理都大有裨益;习作,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既是历练语言,更是学习做人;习惯,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在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养成教育中实现最重要的人文关怀。因此,本册教材一如既往地抓住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立足基础,放眼长远,突出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复述课文,突出了钢笔字描红,突出了综合性的语言积累、运用或实践活动,不求花样翻新,务求实在管用,帮助学生打好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
强调根本手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于人类自身思维、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特殊工具。人自身就具备学习、发展语言的得天独厚、无可替代的基本条件。语文教学首要的一条就是借助人自身所具备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条件,强调用好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基本手段。当然,并不排除在教学中采用各类必要的辅助手段,但是,必须抓好根本手段,才算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有抱负,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苏教版小语教材非常重视读书感悟、背诵积累、迁移运用,继续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各课教学的首项要求,其目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语言首先在孩子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脑海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心中活起来,最终嵌入他们生命历程。
本册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国文字,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地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本册课文篇幅短小,语言规范,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插图精美细致,饶有童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用钢笔描红、读抄常用词语、小练笔等。『 1
习作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的方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在操作练习上提供多种选择,在评价上强调要求适度。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成语和古今诗文的读读背背、口语交际等,意在丰富语文教育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各单元还都安排了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内容。各练习既相对独立,又自成系列。
学用字词句方面,是将识字写字与词语句式等内容综合起来,让学生在学和用的过程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读读背背方面,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每单元安排8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压韵上口,二是安排了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钢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致志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说好普通话。
(2)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本册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口齿清楚,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
(3)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冒号,引号。尽量把标点用正确。
四、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按课时提出教学目的要求,突出重难点,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上学生多读多讲,教师尽量少讲精讲。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新闻记者学表达,从读中学写。用好例文,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几种连句成段的方法,有的可在学完课后总结,如理解重点词语读懂句子,让学生多运用这种方法练习,在实践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加强培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如“举办童话故事会、编童话集”、“词语接龙”等,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28,登山
课时
2
授课时间主备课
教师
刘美云
参与备
课教师
授课教师
三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学会本课11个生字,新词
积累喜欢的词语
过程与
方法
启发谈话法
体会课文末尾列宁的一段话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学习列宁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优秀品质
板
书
设
计
上山:走小路赶时间看日出
登山
下山:走小路自觉锻炼意志
课
后
反
思
教学流程
时控
补充修订
第一课时
谈话揭题:
同学们,还记得《雀》这篇课文吗它讲的是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关于列宁的故事.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解决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集体交流.
指名读生字,说意思.口头组词.
指名读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再读课文,想想列宁是怎样走过靠近深渊的那条小路的.画出描写列宁神态动作的词.
学生自读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指名说
你感受到什么(害怕)
感情朗读(为什么要这么做)
到了山顶,他们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学生读课文,互相交流,并感情朗读体会列宁登上山顶后愉快的心情.
布置作业,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
这条小路是怎样的(投影显示)
过渡.列宁为了节省时间看日出,走了一段危险的小路,返回时,为什么又走那条小路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多读几次,理解含义.
自读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
再读,细细揣摩,体会这句话含着的意思.
第一句话写出了列宁对待"害怕"的态度不能让害怕把自己压倒.
第二句话强调了革命者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意志的机会.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71分)
1.
(2分)多音字组词。
应yīng________
yìng________
2.
(8分)选择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蹒________跚(mán
pán)
水浒________(hǔ
xǔ)
画卷________(juǎn
juàn)
灾难________(nán
nàn)
鲜嫩________(lùn
nèn)
刚劲________(jìn
jìnɡ)
哈________达(hǎ
hā)
纤________夫(qiān
qiàn)
3.
(2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成语大比拼。
惊天________
小儿________
4.
(6分)把下面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背诵。
①________,歌声振林樾。
②________,飞入菜花无处寻。
③________,忙趁东风放纸鸢。
④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⑤__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
⑥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
5.
(3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蓬头________
莓苔
侧坐
________
借问
路人
________
稚子
6.
(1分)根据课文《小儿垂钓》内容填空
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
7.
(5分)用下列词语“路人”造句
8.
(5分)照样子把词语组成通顺的句子,并写下来。
例子:衣服
了
弯曲
穿上
小柳树
的
弯曲的小柳树穿上了衣服。
①阿德
地
起床
早早
了
②爱
爷爷
唱京戏
拉二胡
和
9.
(2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按课文内容填空。
路人________遥招手,怕得________不应人。
10.
(5分)按要求写句子。
用“侧坐”写一句话。
11.
(5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解释词语“蓬头”的意思。
12.
(5分)看拼音,写词语
chēnɡ
chuán
xiǎo
tǐnɡ
fú
pínɡ
yòu
zhì
cè
mi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3.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说说小孩是怎么做着钓鱼呢?
14.
(3分)按要求填空。
“蓬”字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能组成词语________。
15.
(5分)读课文《小儿垂钓》,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①蓬头
②稚子 学
③垂纶
16.
(3分)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蓬头________
稚子________
垂纶________
17.
(1分)默写诗句
路人借问遥招手,________。
18.
(5分)根据意思写诗句。
①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②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二、阅读理解题
(共4题;共21分)
19.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说说小孩在哪钓鱼呢?
20.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
21.
(5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你知道文中哪句是写外貌的吗?
22.
(6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71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二、阅读理解题
(共4题;共21分)
19-1、
20-1、
21-1、
白桦
已是傍晚,荨麻上……
【俄】叶赛宁
已是傍晚,荨麻上闪着(
)的露珠。我站在大道旁,
倚靠着一棵柳树。
(
)的月光
倾泻在我家房顶。远处不知哪里,
传来夜莺的歌声。
既温暖又惬意,
仿佛围着冬天的火炉。白桦亭亭玉立,
如一根根高大的蜡烛。
而在树林的尽头,
在远处的河对岸,
一个(
)的更夫,
敲着(
)的梆点。
(选自《叶赛宁诗选》)
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困倦
沉闷
皎洁
晶莹
2.
这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和
。3.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这幅画中,有诗
人
、
、
、
、
、
等,
请给你脑海中的这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吧
。
4.
结尾处描写更夫敲着梆点,
更突出了乡村傍晚的
。
5.
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置身于乡村童话般的世界中,充满了诗人的挚爱,请从诗中选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进行展开补充至三四句话,意境不变。
【参考答案】
1.
晶莹
皎洁
困倦
沉闷
2.
拟人
比喻
3.
月光、柳树、夜莺、白桦、更夫、河、屋顶等
乡村入暮图
4.
宁静恬美
5.
略
咏水仙
【英】华兹华斯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波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
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
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
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欣喜雀跃;
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
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
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
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选自《情感的流淌
名家诗歌
外国卷》)
1.
照样子,写一写。
无穷无尽(ABAC
式):
、
。粼粼湖波(AABC
式):
、
。
2.
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此外文中还运用了
、
修辞手法。
3.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
B.
表示意思的递进
C.
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4.
第一、二节通过诗人对水仙的描写,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5.
请谈一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吧。
【参考答案】
1.
人山人海、尽善尽美
皑皑白雪、郁郁寡欢
2.
拟人
使形象更加活泼可爱
比喻
夸张
3.
C
4.
惊喜欢愉,在诗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精华,是自然心灵的美妙体现。
5.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优等生出色,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后进生还有个别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
二、 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三、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措施:
1、生字新词和句子的学习
学生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已经逐渐趋向于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学生字新词和句子。因此,教师在生字新词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引导孩子利用课前的预习,大量地进行生字新词的自学,引导学生学写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教给他们摘录和批注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摘录兴趣,最终培养他们的摘录习惯。 在课堂上的生字新词教学,应该尽量精简,只对较难或重点的生字新词进行分析和集体指导。另外,对于一些名言警句、谚语、古诗,教学时应该把握好教的度,引导孩子自觉积累。
2、重视阅读教学
四年级语文教科书的主体课文较之三年级来说,不如三年级多,不少课文篇幅也不如它们长,但是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对阅读的要求提高了。第二,语文体的中的阅读篇目增多了。第三,日积月累中还有不少的阅读内容。第四,教材旨在引导孩子搜集信息,从多种渠道学习语文。所以总起来看,四年级的教材阅读量还是很大的。另外,四年级上册课文的文化含量加大了,课文的内涵,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挖掘。
四年级的阅读较之低年级,更加系统,难度加大。这学期学生的自学水平应该能达到以下水平:
(1)会自己提出问题,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2)通过讨论,能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
(3)学会写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
(4)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尽可能地让学生快乐地写作,逐步养成自主修改的习惯,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四年级在作文教学上,仍然要让学生“愿意写,有的写”,不以字数、文体、要点来局限孩子,而是以是否很好的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为评价的依据,让老师的限制少一些,要求低一些,给学生一个更宽松地写作要求,实际上就给了他一个更为广阔地写作天地,要学生打好作文基础,避免到了高段还在句段的通顺上伤脑筋,希望学生写出的作品不拘一格,有自己的童真、自己的个性、甚至于自己的思想。为了让学生愿意写、有的写,
五、 后进生的转化
1、多与后进生交流,了解学困原因,从心里树立“和自己比”的信念。
2、利用课余时间多给后进生辅导,降低学习目标。
关键词:品德课; 课程体系; “纵横交织”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52-001
一、研读课程标准,领悟设计思路,宏观把握重叠
有教师反映:《品德与生活》二年下册第4课《我会打电话看电视》讲述的是打电话、看电视的内容,而《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8课《媒体连着你和我》、第11课《怎样和他联系》中又分别谈到了看电视、打电话的内容。同一内容在不同年段反复出现,这不是重复撞车了吗?又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9课《他们需要关爱》和《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2课《想想他们的难处》讲的都是关爱残疾人的内容。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不少,那么如何看待这些教学内容的重叠呢?让我们到课程标准中去寻找答案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其中“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就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原来不同年级教学内容的重叠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特意安排的。我们任课教师应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联系课文所在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领悟每一课的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年段的相同教学内容,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想。如上文中提到的《我会打电话看电视》所在的单元是“学做文明人”,这一课中涉及的打电话的有关内容侧重让学生了解打电话的常识,打电话时会使用文明用语。再来看看四年级的《怎样和他联系》中打电话的有关要求:在比较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学会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通信联系。两者相比较,后者的要求显然更高,这恰恰体现了课标中“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
二、纵观全套教材,明确设计体系,理清重叠层次
明确了课程设置重叠内容的意义后,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交叉的内容,做到螺旋上升呢?
首先,要纵观全套教材,对教材的体系作一个全面梳理,从自己任课的年级出发,先通读本年级的全部教学内容,再纵向联系六册教材,明确其他哪个年级曾讲过这方面的内容,或是哪个年级还要讲这方面的内容,分别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
做好了这样的功课,在具体教学中还要避免两个误区:
误区一:“蜻蜓点水”。有的老师认为反正后面的年段还要教的,把教材上的内容当成看图说话,就教材而教,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春节和圣诞》(六年级)一课时,认为春节的有关知识在四年级的《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中已经学习过,就根据教材上原有的内容,简单地罗列了春节的“吃腊八粥,”“守岁”等传统习俗,作为本课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殊不知,在《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中仅仅介绍了春节的来历,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怎样和长辈拜年等内容,在《春节和圣诞》一课中应该让学生对“春节”的整个过程有个整体认识,并能够把春节的主要习俗和西方圣诞节的习俗作比较,认识到春节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发展也在逐步和现代生活接轨。若像前文提到的那位教师那样设计教学内容,是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
误区二:“掘地三尺”。与“蜻蜓点水”相反,有的老师生怕学生吃不饱,把教学内容挖掘得太深,拓展得太广,把原本应该以后学的内容一股脑儿倾授给学生,反而适得其反。如一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我会打电话,看电视》一课,讲到不做“小电视迷”这一内容时,设计了让学生调查周围同学每周平均看电视多长时间,主要看何类电视节目等情况,并补充介绍了“沙发里的土豆”(对过度看电视者的一种称呼)、“电视病”等内容。这样的设计要求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显然是过高了,学生无法完全消化。如果放在四年级的《媒体连着你和我》中运用倒是很不错的,完全符合这课“让学生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媒体”的主题。
由此,教师只有全面把握全套教材层次体系,理清教学内容的重叠关系,才能做到张弛有度,进行有效教学。
三、关注学生生活,加强横向联系,突破重叠难关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开始品德课的学习之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些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他们原有的社会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当做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加以讲解,加以灌输。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其与课程具体内容的联系,找到其中的重叠之处。使得学生面对学习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例如教学《我掉了一颗牙》时,教师必须认识到: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多多少少对刷牙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刷牙技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在学生的原有经验基础上构建本课教学内容,继续予以教育和提高――纠正不太正确的刷牙姿势,习惯,教授给更科学的刷牙方法。
特殊测试
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天气晴
暑假期间,爷爷和奶奶带我去五华探亲,认识了比我大三个月的同龄表哥,他原来在东莞读书,今年上半年回来老家读四年级,与我正好是同一个年级,我们在一起下棋、打牌、玩游戏相处得非常愉快,其中还接受了二场特殊测试,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由于我与表哥是同龄又同年级,所以爷爷和奶奶要对我俩进行知识测试,经过抓钩后确定抽查数学和语文,决定由爷爷按课本进行命题。
第一场是数学测试,内容是有关简便计算、分数变小数后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共计十题,每题10分。测试结果是我的简便运算方法不当错二题,表哥的计算失误错二题,成为不分胜负,握手言和的结局。
第二场是语文测试,内容是报写四年级下册的课未生词50个,错、漏一个字扣1分。测试结果我错了15个字,表哥错了23个字,我获得胜利。
家里人对我们的测试结果很不满意,认为我们基础不扎实,水平太低,我和表哥也感到不理想,我非常怨恨自己粗心大意,数学看错题目把简便方法搞错了,语文把“主旨”听成“阻止”,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不集中注意力的危害和后果。
爷爷虽然不满意这样的结果,还是肯定了我们勇于接受挑战的表现,认为测试反映了真实的水平,要我们认真总结教训,努力打牢基础,迎头走上先进,争取优异成绩。为了鼓励我们的这次表现,还颁发了奖金,表哥得到45元,我得到55元,真是收获不小呀!
这场特殊的家庭测试的奖金虽然不多,却充分说明长辈对我们学习的重视和期望,给了我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科书 插图
一、小学《语文》S版中课文插图的基本情况
笔者统计的插图来源是新课标小学《语文》S版中的课文插图(含拼音和识字课文),不包括选读课文,一年级上册中不包括入学教育的部分。插图总数是统计小学《语文》S版课文插图的总数量(1-6年级)。从每一册教科书中课文插图的总数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教科书中课文插图的变化。在插图总数的变化上可以反映出小学《语文》S版的插图编排者对插图的分布以及插图的使用数量的设计意图。《语文》S版整套教材一共有393篇课文、790幅插图,平均每篇课文配有的插图数是2.01幅。
此外,插图的基本情况还包括插图的位置和是否为背景图等信息。插图位置主要分为文前、文中、文后。文前和文后是指插图与课文相连的相关插图,中间没有其他的助学文字。文中则包含两种,一种是插图前后都有文字,另一种是课文的背景图。文前的插图可以看出文前图对读者的导读作用;文中的插图则是辅助课文的文字说明;文后的插图是为了弥补课文文字表达的不足。而背景图指的是出现在课文中,占了一整页篇幅的课文的插图,并且插图上必须附有文字。其他没有占整页篇幅而且没有文字附在上面的插图都属于非背景D。背景图是图文同步的表现,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去看文字,在文字上面铺染一种环境的衬托。从背景图和非背景图的分布差异和分布的比例可以看出在课文插图中背景图在各个年级中的需求。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二、小学《语文》S版课文插图设计存在的问题
1.插图位置分布不太合理
图文之间的位置对课文知识的学习以及插图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插图的位置可以分为文前、文中和文后。《语文》S版中关于插图位置的特点十分突出,文中的插图数明显要高于文前和文后。第一册教材中文前插图数量是最高的,第八册和第九册当中没有文前的插图,所有教材中文前的插图数都低于10幅,可见文前的插图数在整个《语文》S版中的数量都很少;第一册、第二册和第七册教材中文中的插图数最高,《语文》S版整套教材中文中的插图数都是在30到75幅之间,可见整套教材中文中的插图数最多;而文后的插图数确实很少,最高的也只有14幅,在第四册中出现,第十册教材中文后的插图为0幅,显然和文前插图相比,文后的插图又多一些,但两者与文中的插图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
2.插图与课文契合度有待提高
插图与课文契合度越高,插图的效果越明显,读者学习的效率也更高。插图与课文的契合度不高可以表现为插图的内容不精准、插图的内容缺失、插图的内容多余、插图没有表现课文等。插图的内容不准确也就是插图错误的表达了课文的内容,例如:六年级下册的第21课《青花》,插图中父亲仍然拿着青花瓷瓶,两鬓并没有斑白的痕迹,而且眼睛没有看着作者,并不是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在这里插图错误地表达了课文内容;又比如有些插图没有表现课文内容,一年级下册第五课《世界多美呀》开头有一幅画,画着两只黄色的小鸟,可是文章全文都在讲述母鸡和小鸡的故事,没有任何文字在讲述小鸟,此图明显的是多余的,而且这幅插图还是文前的插图,在读者还没开始读文章的时候,看到这张图片会误认为是在讲述小鸟,插图与课文的契合度明显不够。
3.插图中人物的性别失衡
我们可以将人物插图分为男性图片和女性图片。对男、女性出现数量对比可以看出,男性图片出现数量明显要高于女性图片。
从表3能够看出,男性在人物图中出现的次数呈现波浪趋势。所有年级的教材中男性人物图出现次数为89幅。其中在第七册教材中男性出现的次数最高,为22幅。只有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和第八册男性图片出现的次数都是10幅以上,其他册数的出现数量均在10幅以下。即三、四年级的教材中男性图片出现的次数最多,要高于其他年级。而在十二册教科书中,只有第五册教科书中女性图片出现的数量要高于男性图片。在课文中,不管是课文内容需要的人物,还是泡泡语的小人,这些人物在比例上都是男性图片要多于女性图片。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3课《我站在祖国地图前》,不管是课文内容的主图,还是泡泡语的小人都是以男性的角度出现的。
4.漫画图数量整体偏少
按插图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实物图和非实物图。实物图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写照、照片、作家作品等等。非实物图可以分为漫画图和手绘图。漫画图和手绘图存在显著差距,手绘图明显要高于漫画图,漫画图在低年级的册数中比较多,而手绘图在所有的册数中都有很大数量。从图1可以看出,漫画图的数量随着年级的上升在不断地减少。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课文插图中非实物图中的漫画图都是50幅,到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很明显在减少,到第七册时漫画图的幅数有小幅度增加,第八册的漫画幅数为0,最后几册中漫画图的数量都在10幅上下波动。在语文S版中除了第八册和第十册之外,其他册数中的漫画图几乎都是在10幅以上。
而关于手绘图的柱形图明显地反映出,手绘图的幅数要高于漫画图的幅数,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和第八册中手绘图的数量均在50幅以上,第一册的手绘图将近50幅,其他的几乎都在40幅以下。由此可以看出《语文》S版的三年级和四年级中的手绘图最多。
漫画图都是采用各种夸张、比喻的手法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因而一般我们认为低年级的教材中应该多一些漫画,高年级就不需要了。《语文》S版一年级教材中的漫画图有50幅,而高年级的却只有10幅,甚至没有漫画图的出现,而手绘图几乎都在20幅以上。其实高年级的学生仍然处于儿童期,他在内心仍然对漫画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并不是高年级就不需要漫画图。
三、改进插图设计的建议
1.合理地安排插图位置,构建平衡统一的意境
插图的位置要注意与课文的主题结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视觉习惯和阅读习惯还比较简单、单纯,在设计插图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方便学生的阅读,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插图,并进一步理解课文。插图是在文前、文中还是文后,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文前的插图能够引导和影响学生的阅读心向,阅读心向是每一位读者的阅读动机、阅读愿望以及阅读兴趣及意向的准备状态。积极的阅读心向能够引导读者迅速融入文章,感受文章的情境;文中的插图可以及时补充知识信息,再现文章的情境,将文章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文后的插图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化自己对阅读内容的记忆,甚至可以弥补文字的差距[1]。每一个位置的插图都有不同的意义,插图的位置不同决定着其在n文中发挥的作用。合理的插图位置为课文构建了统一的、平衡的意境。插图的作用又在于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课文,插图在传递知识和信息上要比文字更加直接,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合理的位置搭配能够避免学生阅读理解错误的存在,避免错误的干扰,帮助学生巧妙地走进课文。
2.完善插图的内容,达到图文一致
插图是一种视觉媒介,它的生动直观是文字不能代替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抽象能力差,比较善于依靠直觉性来学习的小学生来说[2]。因而插图与文字一定要做到紧密结合才会真正发挥插图本身的效果。当然在依赖文本的情况下,插图的内容也要适当地作创作与想象。教材插图的内容一定要有侧重点,不能盲目选图,要学会有选择性地来设计插图的内容,使插图的内容更加完美,更加贴近课文。在设计插图的时候,一定要先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文字表达不到位的地方要适当地插入插图,利用插图来完善文字不能表达的意思。插图的内容设计一定符合课文的思想,从而达到图文一致的效果。
3.丰富女性图片,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性别认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要体现时展的的特点以及现代的意识[3]。而语文教材的建设要树立一定的社会意识,其中性别意识就是社会意识的一方面。教材中男女主人公出现的比例、插图的性别比重以及对男女的描写等等都会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两性的职责,从而实现男女平等的教育。从性别的角度来看,真正理想的教材应该是公平的、多元的[4]。公平也就是不再总是以某一种固定的性别模式来界定男性或者女性应该做什么,应该做到两性平等。所以教材的编排者必须要注意到性别的刻板映像,教科书中的课文插图要注意两性平等,通过插图中的人物来唤醒老师、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只有在课文中不断地丰富女性插图,才会使教科书更加生动灵活。
4.平衡漫画图与手绘图数量,发挥插图的功效
学生是教科书的使用人,因而插图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要求的插图,以促进其进一步的学习[5]。所以在设计插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与发展特点。另一方面须注意小学高年级插图的使用,高年级的学生同样也处于儿童期,因此,在设计插图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到这些,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根据年龄来适当地调整漫画图在各册教科书中的比例,以便发挥插图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淼.语文教材插图效应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05(11).
[2] 李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内容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3] 杨洁,吕改莲.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映射――对小学语文教材人物的性别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4] 刘霞.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 创设朗读氛围,激发阅读欲望
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来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段。它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情感和趣味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既能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又能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晨读、课堂还是在家,都应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氛围,同时制订一个朗读的要求与标准,规定朗读的时间,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更要带头朗读,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水平。例如教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12课《秋天的怀念》和四年级下册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在课堂上深情地范读课文,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深受感染,边听边暗暗地抹眼泪。通过这样的朗读,使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了深刻的情感碰撞又怎能不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呢?学生就在这些优美或深情的朗读中,不仅提高了朗读水平,还熏陶了情感,培养了语感。
2. 强化课外阅读,逐步培养语感
课外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鉴于课外阅读相对缺失的实际情况,可以把课外阅读适度地放到课堂中来,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自由阅读空间,让学生自主去品读、讨论、交流和感悟,以此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加强积累,厚积薄发
1. 积累好词佳句
各种版本的教材在课末和单元训练中都有词句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或课外美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用摘抄本积累下来,甚至可以引导学生用分类法去收集如描写景物、描写人物等不同类型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积累下来的好词佳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祖国语言文字。识记的好词佳句多了,学生在遣词造句、写话习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于文采。
2. 积累知识体系
语文S版教材课末习题或百花园里也设计了一些关于语法或修辞方面的练习题,教师可据此加以延伸指导,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巩固深化。比如词语分类、短语搭配填空、扩句、句式转换、用修辞格改写句子、修改病句、仿写等练习形式,教师要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逐步加强学生对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接触和学习,不断培养、增强学生的语感。
3. 积累表达方法
中、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根据学段目标,结合单元训练重点着重加强表达方法的学习和积累,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会阅读的同时又能掌握一些必要的表达方法,逐步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课《观潮》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先后顺序、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三年级下册第15课《奇异的植物世界》是按一定的游览路线、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植物的;四年级上册第13课《麻雀》、第15课《蒲公英的梦》等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记事的。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这些文章的表达顺序。
三、抓小练笔,读写结合
1. 低年级要重视遣词造句和写话
低年级学生语法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主要靠平时的听和读来培养语感,教师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多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有趣味性的情景让学生乐于表达,激发他们将平时所掌握的字词通过一定的思维形式和语感外化成书面语言文字,从不通顺到通顺,不完整到完整,不具体到具体,不生动到生动。
比如教学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7课《我真希望》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理解“希望、轻盈、悠扬”等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最后还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每一节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的希望。
2. 中高年级要重视仿写典型